《清兵卫与葫芦》竞赛课教案

合集下载

《清兵卫与葫芦》优秀教案

《清兵卫与葫芦》优秀教案

《清兵卫与葫芦》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教案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七册《清兵卫与葫芦》,具体内容包括:1. 文章阅读:理解清兵卫与葫芦的故事,学习作者通过对比、讽刺等手法描绘人物形象的特点。

2. 章节分析:第一至三段,了解清兵卫与葫芦的关系;第四至六段,分析清兵卫的性格特点;第七至九段,探讨葫芦在清兵卫人生中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体会作者描绘人物形象的方法。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3. 通过对比分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通过对比、讽刺等手法描绘人物形象的特点。

2. 教学重点:分析清兵卫的性格特点及其与葫芦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葫芦实物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葫芦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寓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文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清兵卫与葫芦的故事,了解文章大意。

3. 章节分析:(2)分析第四至六段,通过对比手法,探讨清兵卫的性格特点。

(3)分析第七至九段,理解葫芦在清兵卫人生中的意义,感悟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4. 例题讲解:选取一道阅读理解题,引导学生运用文章内容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一道关于人物形象分析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清兵卫与葫芦》2. 板书内容:(1)清兵卫与葫芦的关系(2)清兵卫性格特点(3)葫芦的寓意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文章中清兵卫与葫芦的关系,谈谈你对清兵卫性格的认识。

2. 答案提示:关注文章中的对比、讽刺等手法,结合具体情节进行分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清兵卫与葫芦的关系,培养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

但在课堂讨论中,部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

2023年清兵卫与葫芦教案3篇

2023年清兵卫与葫芦教案3篇

2023年清兵卫与葫芦教案3篇清兵卫与葫芦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理解作品中所表达的追求个性自由发展的期望和个性解放、人道主义的精神追求。

2、结合单元话题,仔细体会本篇小说情节发生的特点及其妙处,如本小说中的摇摆处理,矛盾冲突对情节的推动作用等。

3、在体味__结构艺术的基础上,初步掌握细节描写、摇摆等艺术手法的运用。

二、教学重难点:1、分析小说情节发生的特点及其妙处。

2、把握作品主题,理解“摇摆”等小说中常用的方法与技巧。

三、教学时间 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导入志贺直哉(1883-1971),日本作家。

1904年发表处女作《菜花与少女》。

1910年,与有岛武郎、有岛生马、武者小路实笃、木下利玄等共同创办《白桦》杂志。

围绕于这个刊物的一些年轻作家与美术家,对当时主张纯客观主义的自然主义文艺思潮不满,要求肯定积极的人性,主张尊重个性,发挥人的意志的作用,提倡人道主义的文学,形成“白桦”一派。

志贺直哉是“白桦派“代表作家之一。

1917年发表的著名中篇小说《和解》,写他立志于文学创作与父亲发生冲突而终于得到和解的经历。

作者从此进入创作旺盛时期。

《在城崎》(1917)相继问世。

从1921年开始,着手写他生平唯一的长篇小说《暗夜行路》,于1937年完成,这是他的代表作。

志贺直哉的作品大多从自己及和自己有直接关系的生活中取材,是现代日__学中从自我经验中取材最多的作家。

在创作方法上的现实主义的精神,对同时代的日本作家有深刻的影响。

志贺直哉于1971年10月21日逝世。

(二)初读课文,把握作品情节运行模式1.回顾小说三要素:情节、人物、环境,其中小说能够吸引人最关键的要素:情节。

2.学生复述课文内容,总体把握故事。

一个叫清兵卫的小学生热衷于葫芦,并且对鉴赏和收藏葫芦有特别的天赋,但最终在老师、父亲的压力下被迫放弃爱好的故事。

3.回顾小说情节的运行模式:发生、发展、高潮、结局。

4.__的情节运行模式发生:清兵卫痴迷于葫芦。

《清兵卫与葫芦》教学设计(湖北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清兵卫与葫芦》教学设计(湖北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清兵卫与葫芦》教学设计(湖北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小说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2)能够分析小说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小说;(2)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进行文学鉴赏和批评。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2)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挫折,培养坚定的信念和乐观的人生态度;(3)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素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小说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2)分析小说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2)如何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进行文学鉴赏和批评。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2.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3. 合作探讨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4.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病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小说的作者及背景;(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小说情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小说,理解故事情节;(2)学生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概括小说主题。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交流阅读心得;(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学习经验。

4. 案例分析:(1)教师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分析讲解;(2)学生跟随教师思路,深入理解小说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梳理知识点;(2)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为课后作业做好准备。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复述小说故事情节,加深对小说内容的理解;2. 请学生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六、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兴趣;2. 情感教学: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引导学生体验小说的情感内涵;3. 实践教学: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表演、小组讨论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清兵卫与葫芦 教案教学设计

清兵卫与葫芦 教案教学设计

清兵卫与葫芦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典籍《清明上河图》中的清兵卫与葫芦的故事,使学生了解古代文化和生活方式,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2. 培养学生观察、思维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

3. 发展学生的情感和审美能力,让学生能够从艺术作品中感受美和情感。

教学内容:1. 清兵卫与葫芦的故事背景介绍2. 清兵卫与葫芦的画面分析3. 清兵卫与葫芦的艺术创作教学过程:一、故事背景介绍首先,向学生介绍清兵卫与葫芦的故事背景。

清兵卫是《清明上河图》中的一位平民百姓,他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发现了一个神奇的葫芦。

这个葫芦可以变出各种各样的东西,清兵卫为了保护这个葫芦,经历了一系列的冒险与挑战。

二、画面分析1. 展示《清明上河图》中与清兵卫与葫芦相关的画面。

让学生结合故事背景,观察画面中的人物、背景、细节等要素。

2. 引导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你从画面中看到了哪些角色?- 画面中有哪些细节能够体现出清兵卫与葫芦的故事情节?- 画面中的色彩运用和构图是否对表达故事有帮助?三、艺术创作1. 分组让学生自由讨论他们对清兵卫与葫芦故事的理解和想法。

每组选择一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2. 学生通过绘画、手工制作、书法等方式,表达对清兵卫与葫芦故事的理解和想法。

他们可以创作以这个故事为主题的绘画作品、手工制作道具、或者用书法的形式书写与故事相关的车牌、标语等等。

3. 学生完成艺术创作后,每组派代表介绍他们的作品,并进行展示和分享。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不仅了解了古代文化和生活方式,还培养了观察、思维和创造力。

通过艺术创作,学生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培养了情感和审美能力。

此外,通过展示与分享,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的指导和激励,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自由和创造性的环境中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清兵卫与葫芦 精品教案教学设计

清兵卫与葫芦 精品教案教学设计

清兵卫与葫芦精品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清兵卫与葫芦》教材第四章第三节,详细内容包括:日本江户时代的一个小人物清兵卫对葫芦的热爱,以及他在社会环境压力下所经历的种种挫折。

通过这一故事,引出对个人兴趣与社会要求之间冲突的探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故事的主要情节,了解清兵卫这一角色特点。

2. 培养学生对个人兴趣与社会规范之间关系的思考能力。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学会从文本中提取关键信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清兵卫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冲突,理解个人兴趣与社会规范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掌握故事情节,分析角色特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清兵卫与葫芦》阅读材料、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详细讲解故事情节,分析清兵卫的角色特点,讲解个人兴趣与社会要求之间的冲突。

3. 例题讲解:分析一道关于故事情节的题目,指导学生如何从文本中提取关键信息。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教材和阅读材料,完成一道关于角色分析的练习题。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个人兴趣与社会规范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处理这一关系。

六、板书设计1. 故事主要情节2. 清兵卫角色特点3. 个人兴趣与社会规范之间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清兵卫与葫芦之间的关系,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个人兴趣与社会规范之间的冲突。

2. 答案:要点包括:清兵卫对葫芦的热爱、社会环境对个人兴趣的压制、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平衡个人兴趣与社会规范。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在理解故事情节、分析角色特点方面的表现。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类似主题的作品,如《红楼梦》中宝玉与黛玉的故事,加深对个人兴趣与社会规范之间关系的理解。

同时,鼓励学生在课后观察和思考现实生活中如何处理这一关系。

教案:清兵卫与葫芦

教案:清兵卫与葫芦

教案:清兵卫与葫芦教学目标:1.理解故事情节,分析清兵卫与葫芦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3.引导学生思考个人兴趣与现实压力之间的冲突,培养学生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1.故事情节的理解和分析。

2.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

教学难点:1.理解清兵卫与葫芦之间的关系。

2.引导学生思考个人兴趣与现实压力之间的冲突。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故事的相关材料,如故事文本、图片等。

2.学生准备阅读故事,并做好笔记。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教师通过展示葫芦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葫芦的特点和魅力。

2.教师简要介绍故事的背景和主要人物,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阅读理解(15分钟)1.学生自主阅读故事,理解故事情节。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

3.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互相交流。

三、情节分析(2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清兵卫与葫芦之间的关系,讨论清兵卫对葫芦的热爱和追求。

3.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清兵卫面对现实压力时的选择和价值观。

四、小组讨论(20分钟)1.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情节进行讨论。

2.小组讨论清兵卫在不同情节中的选择和原因,分享自己的看法。

3.各组汇报讨论结果,全班进行交流和讨论。

五、价值观引导(15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个人兴趣与现实压力之间的冲突,讨论如何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

2.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和看法,互相交流。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反思,互相交流。

教学延伸:1.学生进行故事情节的角色扮演,加深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反思:重难点补充:一、重点难点梳理1.重点:故事情节的理解和分析,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

2.难点:理解清兵卫与葫芦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个人兴趣与现实压力之间的冲突。

二、教学过程对话设计1.导入环节:教师:同学们,你们见过葫芦吗?它是一种非常有趣的植物,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故事《清兵卫与葫芦》就是围绕着葫芦展开的。

故事发生在一个小村庄里,主人公清兵卫与葫芦之间有一段特殊的关系。

清兵卫与葫芦教案集合5篇

清兵卫与葫芦教案集合5篇

清兵卫与葫芦教案集合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清兵卫与葫芦》章节,详细内容包括:清兵卫与葫芦的故事背景、主要事件、人物性格分析以及文章的主题思想。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清兵卫与葫芦的故事背景,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2. 培养学生分析人物性格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章的主题思想,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清兵卫与葫芦的故事中的人物性格特点,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教学重点:掌握故事的主要事件,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实践情景,引发学生对清兵卫与葫芦的兴趣。

2. 课堂讲解:(1)介绍故事背景,让学生了解清兵卫与葫芦的历史背景。

(2)分析文章的主要事件,梳理故事情节。

(3)讲解清兵卫、葫芦等人物的性格特点,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

3. 例题讲解:(1)挑选一道关于清兵卫与葫芦的典型题目,详细讲解解题思路。

(2)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人物性格,理解文章主题思想。

4. 随堂练习:(1)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完成一道关于清兵卫与葫芦的练习题。

(2)对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点评,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

六、板书设计1. 《清兵卫与葫芦》2. 主要内容:(1)故事背景(2)主要事件(3)人物性格分析(4)主题思想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清兵卫与葫芦的故事背景。

(2)分析清兵卫、葫芦等人物的性格特点。

(3)谈谈你对文章主题思想的理解。

2. 答案:(1)故事背景:战国时期,燕国与赵国交战,燕国将领清兵卫在战场上英勇善战,赵国将领葫芦则善于用计。

两人在战场上展开了一场智慧与勇气的较量。

(2)人物性格特点:清兵卫勇猛、正直、忠诚;葫芦机智、狡猾、善于用计。

(3)主题思想:文章通过清兵卫与葫芦的故事,表达了爱国情怀,强调了智慧与勇气的重要性。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的分析较为到位,但对文章主题思想的理解还需加强。

清兵卫与葫芦 教案教学设计

清兵卫与葫芦 教案教学设计

清兵卫与葫芦教案
教学目标
了解清兵卫与葫芦的故事背景和情节。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创作能力。

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的道德和价值观。

教学准备
教具:清兵卫与葫芦的故事书籍或相关的图片。

材料:学生的练习册或作业本。

教学步骤
步骤一:导入新课
教师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主题"清兵卫与葫芦"。

讲解故事的背景和情节,引起学生对故事的兴趣和好奇。

步骤二:阅读理解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清兵卫与葫芦的故事。

让学生理解故事中的人物、事件和情节,并进行讨论和解读。

步骤三:情感体验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的道德和价值观。

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故事的感受和思考。

步骤四:创作活动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创作活动,让学生根据故事中的情节创作续篇或改编故事。

提供指导和反馈,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和创作能力。

步骤五:练习和巩固
教师分发练习册或作业本,让学生进行与清兵卫与葫芦相关的练习和题目。

提供指导和反馈,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步骤六:评估和反思
教师对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创作进行评估,给予积极的反馈和建议。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总结对清兵卫与葫芦的理解和体验。

步骤七:总结和展望
教师总结清兵卫与葫芦教学内容,提出进一步的学习建议和展望。

鼓励学生继续阅读和创作,培养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表达能力。

清兵卫与葫芦 教案

清兵卫与葫芦 教案

清兵卫与葫芦教案教案标题:清兵卫与葫芦教案目标:1. 通过故事《清兵卫与葫芦》的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理解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表达能力,鼓励他们进行故事延伸和创作。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教案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利用一段有关葫芦的视频或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2. 引导学生回忆葫芦的特点和用途,展开简短的讨论。

二、故事阅读(15分钟)1. 介绍故事《清兵卫与葫芦》,简要概括故事情节。

2. 分发故事书籍或打开电子版故事书,让学生自己阅读故事。

3. 阅读完毕后,进行简短的问答,检查学生对故事的理解。

三、小组讨论(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角色进行讨论。

2. 每个小组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 清兵卫在故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如何解决的?- 葫芦在故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它有哪些特殊功能?- 如果你是清兵卫,你会怎么利用葫芦的力量?3. 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四、创作延伸(20分钟)1.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故事情节或角色进行延伸创作,可以是续写故事、设计新的情节或创作相关的艺术作品(绘画、手工制作等)。

2. 每个小组展示他们的创作成果,并向其他小组解释他们的创作灵感和想法。

五、总结和反思(5分钟)1. 总结故事《清兵卫与葫芦》的主要内容和教育意义。

2. 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你通过这个故事学到了什么?- 你觉得这个故事有哪些可以改进的地方?3.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他们创作过程的反思或对故事的感想。

2. 提醒学生按时提交作业。

教学资源:1. 《清兵卫与葫芦》故事书籍或电子版2. 视频或图片关于葫芦的素材3. 绘画、手工制作等艺术材料(可选)教学评估:1. 学生在故事阅读环节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

2. 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合作程度。

3. 学生的创作成果和对故事的理解能力。

教案清兵卫与葫芦

教案清兵卫与葫芦

教案清兵卫与葫芦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教材《中国现代文学》第四章第二节,详细内容为《清兵卫与葫芦》一文。

该文讲述了清兵卫对葫芦的热爱,以及他在追求葫芦过程中所经历的种种艰辛和挫折,最终通过努力获得葫芦的故事。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文章的主题思想,认识到追求理想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学会运用修辞手法,提高写作水平。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教学重点:文章主题思想的把握;文学作品鉴赏能力的培养;写作技巧的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幅清兵卫与葫芦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故事的好奇心,进而导入新课。

2. 课堂讲解(10分钟)(1)介绍作者及文章背景。

(2)详细讲解文章内容,分析清兵卫对葫芦的热爱及其追求过程。

(3)讲解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并分析其作用。

3. 实践情景引入(15分钟)让学生设想自己追求一个喜爱的事物,会经历怎样的过程,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4. 例题讲解(10分钟)选取一道关于文章主题思想的题目进行讲解,指导学生如何分析题目,找出答案。

5.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运用课堂所学的修辞手法,对文章进行鉴赏分析。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文章中清兵卫追求葫芦的过程,谈谈你对追求理想的看法。

(2)运用课堂所学的修辞手法,写一篇关于自己喜爱的事物的短文。

2. 答案:(1)示例:我认为,追求理想需要勇气和毅力。

清兵卫在追求葫芦的过程中,虽然遇到了很多困难,但他始终坚定信念,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这给我们启示,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2)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清兵卫与葫芦》一文,引导学生认识到追求理想的重要性,培养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技巧。

清兵卫与葫芦教案(通用5篇

清兵卫与葫芦教案(通用5篇

清兵卫与葫芦教案(通用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中国古代文学》第七章《明清小说》第二节《清兵卫与葫芦》,详细内容包括:小说《清兵卫与葫芦》的文本阅读与解析,通过对该小说的分析,使学生了解明清时期小说的艺术特点及社会背景。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清兵卫与葫芦》的故事情节,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2. 培养学生分析小说人物形象、艺术手法的能力;3. 激发学生对明清小说的兴趣,提高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小说的艺术手法分析,如讽刺、夸张等;教学重点:小说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践情景,让学生思考一个问题:“如果你是清兵卫,你会如何面对困境?”2. 文本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小说,了解故事情节;3. 例题讲解: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艺术手法;4.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小说中的讽刺、夸张手法;5. 讨论与分享:分组讨论,每组分享学习心得;7.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

六、板书设计1. 《清兵卫与葫芦》2. 内容:人物形象:清兵卫、葫芦艺术手法:讽刺、夸张主题思想:反抗压迫、追求正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小说中的讽刺手法;(2)谈谈你对清兵卫与葫芦的认识。

2. 答案:(1)讽刺手法:通过对比、夸张等手法,揭示社会黑暗,批判封建统治;(2)清兵卫与葫芦:勇敢反抗压迫,追求正义,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智慧与力量。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相关知识;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明清小说,如《红楼梦》、《西游记》等,提高文学素养。

同时,鼓励学生关注现实生活,思考如何将小说中的精神品质运用到实际中,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关于分析小说人物形象、艺术手法的能力培养;2. 教学难点中的小说艺术手法分析,如讽刺、夸张等;3.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4. 作业设计中的分析讽刺手法及对清兵卫与葫芦的认识。

《清兵卫与葫芦》教学设计(湖北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清兵卫与葫芦》教学设计(湖北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清兵卫与葫芦》教学设计(湖北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清兵卫与葫芦》,了解作品的基本情节,分析清兵卫的性格特点及其与葫芦之间的联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作品,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激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增强对个人兴趣和梦想的追求意识。

二、教学重点1. 掌握《清兵卫与葫芦》的基本情节。

2. 分析清兵卫的性格特点及其与葫芦之间的联系。

三、教学难点1. 深刻理解作品所传达的生活哲理。

2. 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作品,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合作精神。

3. 启发式教学法:鼓励学生提问、思考,发展创新思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清兵卫与葫芦》的作者及作品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基本情节,感受作品氛围。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清兵卫的性格特点及其与葫芦之间的联系。

4. 课堂交流:选取代表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师生互动,解答疑问。

5. 作品鉴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6. 情感体验: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作品所传达生活哲理的感悟。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成果,强调作品的价值意义。

8.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熟练复述《清兵卫与葫芦》的基本情节。

2. 学生能分析清兵卫的性格特点及其与葫芦之间的联系。

3. 学生能从不同角度审视作品,表现出较高的审美情趣。

4. 学生能联系个人生活经历,谈论对作品所传达生活哲理的感悟。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及策略。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确保教学目标得到有效落实。

《清兵卫与葫芦》教学设计(浙江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清兵卫与葫芦》教学设计(浙江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清兵卫与葫芦》教学设计(浙江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小说《清兵卫与葫芦》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分析清兵卫的性格特点及其与葫芦之间的情感联系。

掌握小说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式结构。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运用角色扮演等方法,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和团队合作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和民间传说的兴趣和尊重。

引导学生理解坚持追求个人兴趣和面对困难的重要性。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清兵卫与葫芦》全文。

与小说相关的背景资料和民间传说。

2.2 教学重点:小说情节的理解和分析。

清兵卫性格特点的探讨。

2.3 教学难点:理解小说中深层的文化含义。

运用文学鉴赏方法分析小说特点。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葫芦图片,引起学生对课题的兴趣。

简述小说背景和作者简介。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标记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

教师辅导学生解决阅读中的疑问。

3.3 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分析清兵卫的性格特点。

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3.4 课堂练习:学生选择一个角色,进行角色扮演练习。

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第四章:作业布置阅读相关背景资料和民间传说。

第五章:教学反思教师总结课堂教学的优点和不足。

学生反馈学习情况和问题。

对教学内容和过程进行改进和调整。

第六章:教学评价6.1 评价目的:了解学生对小说情节、人物关系和主题的理解程度。

评估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6.2 评价方法:课堂讨论和提问,观察学生的参与和思考情况。

角色扮演表演,评价学生的表达和合作能力。

作业和短文,评估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第七章:教学资源7.1 教学资源:《清兵卫与葫芦》原文文本。

与小说相关的图片、图表和视频资料。

文学鉴赏指导书籍和文章。

7.2 资源使用:在课堂上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增强学生对情节的理解。

提供相关资料,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小说背景和文化内涵。

《清兵卫与葫芦》教案[修改版]

《清兵卫与葫芦》教案[修改版]

第一篇:《清兵卫与葫芦》教案《清兵卫与葫芦》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志贺直哉相关生平、代表作品;2、在理解故事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的情节结构。

3、结合单元话题,仔细体会本篇小说情节发生的特点及其妙处,如本小说中的摇摆处理,矛盾冲突对情节的推动作用等。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体味文章结构艺术的基础上,初步掌握摇摆等艺术手法的运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作品中所表达的追求个性自由发展的期望和个性解放、人道主义的精神追求。

教学重难点:重点:1、分析小说情节发生的特点及其妙处。

2、把握作品主题难点:理解“摇摆”等小说中常用的方法与技巧。

教学安排:一课时一、导入朱德庸——“大人常以为小孩什么都不懂,但大人什么都懂却不懂小孩。

”如果这句话是对的,那就不仅是大人的悲哀,更是小孩的悲哀了。

二、整体把握1、有没有同学能用课文中的原话来概括一下这篇小说的内容。

“这是一个叫清兵卫的孩子与葫芦的故事。

”2、齐读第一段。

课文的第一段已经用非常简洁的语言告诉了我们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

不仅如此,在第一段中还有两个词明确地表明了清兵卫与葫芦的关系,是哪两个?(热衷、断了)这两个词语不仅交代了清兵卫与葫芦的关系,还交代了整个故事的开端与结局。

概括起来是“喜爱葫芦”到“放弃葫芦”。

我们看到,清兵卫与葫芦之间关系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在这个开端与结局中间,作者给故事留下了一个巨大的缺口,中间发生了什么事?这件事是指什么事?小说的发展和高潮又是什么呢?请大家快速浏览全文,围绕清兵卫与葫芦的关系这条主线来概括一下这篇小说的发展和高潮两个情节。

(板书:开端:喜爱葫芦;发展:发现葫芦;高潮:失去葫芦;结局:放弃葫芦)三、深层理解1、清兵卫为什么会失去葫芦呢?(直接原因是父亲,间接原因是教员。

)因为父亲不支持,父亲喜不喜欢清兵卫玩葫芦?也就是说清兵卫的爱好与父亲对他的态度之间存在着矛盾,那么这一矛盾在课文什么地方就有了暗示?(第9段)这个段落出现在什么情节中?出现在客人来访的一个故事情节中,大家看客人来访这个情节在不在我们之前概括的情节主线之中?这个情节不在这条主线上,飘出去,荡出去了。

《清兵卫与葫芦》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清兵卫与葫芦》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清兵卫与葫芦》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清兵卫与葫芦》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1《清兵卫与葫芦》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1. 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葫芦的象征意义;(2)可以理解故事中清兵卫的性格特征;(3)能够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4)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2. 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葫芦的象征意义,理解清兵卫的性格特征,提高语言表达和阅读理解能力。

(2)教学难点:了解葫芦象征意义的理解和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

3. 教学方法(1)任务导向式的接听阅读指导法。

(2)团队探究法。

(3)互动式讨论法。

4. 教学课时本教学内容共计2课时,每课时45分钟。

二、教学流程第一课时1. 教师带领学生们审视图片,讲解葫芦象征意义。

问学生们葫芦常常出现在哪些文化中?为什么会这样呢?教师提示学生们开始思考。

2. 小组学生们在规定时间内通过搜索和阅读相关资料来深入探究葫芦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教师要及时指导学生们注意葫芦与文化、信仰、传统习俗等其他对象的联系。

3. 学生分成阅读短篇小说《清兵卫与葫芦》,然后进行各组交流,讨论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听从有关教师的意见和建议。

教师鼓励在谈话时发表他们的看法,同时要注意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评价学生的表现,并总结吸收。

第二课时1. 请学生分组讨论小说《清兵卫与葫芦》中清兵卫的性格,并用报告和讨论的形式进行交流。

2. 让学生在故事中寻找表明清兵卫性格特征的句子,并发表对这些句子的认识和理解。

3. 通过借鉴学生的对话和交流,让学生们在小组会议的基础上归纳总结整个故事的主题。

三、教材资源教材:《中学语文》七年级下册教材第二十二章《民间故事》第一节《《清兵卫与葫芦》。

其他教材:教学PPT、多媒体设备。

四、教学效果1. 老师会帮助学生了解葫芦的文化象征,从而改变他们以往文化认识的局限性,具有大量的文化学习价值。

2. 通过多种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引导学生有效地使用自己的研究和思考,提高了学习兴趣和学习成果。

2024年清兵卫与葫芦教案设计

2024年清兵卫与葫芦教案设计

“2024年清兵卫与葫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清兵卫与葫芦》的故事情节,理解课文的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手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口语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爱自然的情感,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清兵卫的形象特点,体会课文的语言风格。

2.教学难点:把握课文的主旨,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清兵卫与葫芦》的作者及背景。

(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课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读课文(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意把握故事情节。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

3.讨论分析(1)分组讨论,分析清兵卫的形象特点。

4.精讲课文(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分析课文的结构和作者的写作手法。

5.写作训练(1)教师给出写作话题,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写作。

(2)学生展示自己的写作成果,全班交流、评价。

6.口语表达训练(1)教师设计口语表达题目,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表达。

(2)学生展示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全班交流、评价。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提出疑问。

(3)教师布置作业,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

四、教学评价1.学生自评: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效果进行自我评价。

2.同伴评价:学生互相评价,指出对方的优点和不足。

3.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

五、教学反思1.教师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找出不足之处,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2.学生反思: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找出不足之处,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六、教学资源1.课文:《清兵卫与葫芦》2.教学课件:包含课文内容、作者简介、写作手法等3.写作话题:结合课文内容设计的写作题目4.口语表达题目:结合课文内容设计的口语表达题目七、教学时间1课时八、教学建议1.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024年清兵卫与葫芦 教案教学设计

2024年清兵卫与葫芦 教案教学设计

“2024年清兵卫与葫芦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清兵卫与葫芦》,使学生了解并理解故事内容,感受清兵卫对葫芦的热爱。

2.培养学生通过细节描绘,理解人物性格特点的能力。

3.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汲取人生哲理,懂得珍惜和坚持。

二、教学重点1.故事内容的理解。

2.清兵卫的性格特点分析。

3.故事主题的提炼。

三、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清兵卫对葫芦的热爱。

2.如何让学生从故事中汲取人生哲理。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清兵卫与葫芦》的故事内容。

2.准备与故事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辅助材料。

五、教学过程1.导入(1)教师出示葫芦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你们对葫芦有什么了解?”2.故事讲述(1)教师讲述《清兵卫与葫芦》的故事,注意语气、表情的运用,让学生沉浸在故事情境中。

(2)故事讲述完毕,教师提问:“故事中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情?清兵卫为什么那么喜欢葫芦?”3.分析讨论(1)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清兵卫的性格特点。

4.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设想:“如果你是清兵卫,你会怎么对待你的葫芦?”(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教师点评。

5.故事主题提炼(1)教师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提炼主题,如“珍惜、坚持、热爱”等。

6.拓展延伸(1)教师出示与葫芦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材料,引导学生了解更多关于葫芦的知识。

(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教师点评。

(2)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六、课后作业1.根据故事《清兵卫与葫芦》,写一篇关于清兵卫的读后感。

2.观察身边的植物,选择一种你喜欢的,用文字描述它的特点,表达你的喜爱之情。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述《清兵卫与葫芦》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并理解故事内容,感受清兵卫对葫芦的热爱。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表达能力,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汲取人生哲理。

课后作业的布置旨在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写作能力。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仍需在细节处理上更加细腻,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清兵卫与葫芦》教案

《清兵卫与葫芦》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清兵卫与葫芦》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故事的基本情节,了解主人公清兵卫的性格特点。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通过分析故事中的冲突,培养学生对传统观念和个性的思考。

教学重点:1. 故事情节的理解和记忆。

2. 分析主人公清兵卫的性格特点。

3. 欣赏作者的文学风格和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1. 对故事中深层次含义的理解。

2. 对主人公性格特点的深入分析。

3. 文学作品鉴赏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和讨论法进行教学。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案例深入理解故事,分组讨论促进学生交流。

三、教学准备教材、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教学卡片等。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简要介绍作者和作品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阅读故事:学生自读故事,理解基本情节。

3. 分析讨论:分组讨论故事情节,分析主人公清兵卫的性格特点。

4.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故事情节,分析清兵卫的性格特点。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2. 作品鉴赏:分析故事的文学特色,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3. 拓展思考:讨论故事中的冲突,引导学生对传统观念和个性进行思考。

4. 总结反馈:教师总结课堂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复述故事情节,巩固记忆。

2. 请学生写一篇关于清兵卫性格特点的分析文章。

3. 请学生思考并讨论故事中的冲突,谈谈自己的看法。

六、教学评价评价方式: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1. 过程性评价: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讨论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方面进行评价。

2. 终结性评价:通过学生对故事情节的复述、性格特点分析文章和冲突讨论的表现进行评价。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亲身体验故事中的情节,提高学生的表现力。

清兵卫与葫芦教案

清兵卫与葫芦教案

清兵卫与葫芦教案清兵卫与葫芦教案锦集五篇清兵卫与葫芦教案篇1教学目标:1、领会小说的内容和题旨2、理解故事与情节的关系,并且能够举例说明。

3、能结合作品分析情节生发的途径及其效果。

(危机爆发)教学重点:1、领会小说的内容和题旨2、理解故事与情节的关系教学难点:分析情节生发的途径及其效果(危机爆发)。

教学用具:常规用具;PPT辅助。

教学过程:一、导入:名人小故事(1)——妈妈,我想要跳到月亮上去。

——好啊,不过一定要记得回来喔。

人类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2)身材矮小的邓亚萍,喜欢乒乓球,所有人都不看好她,但是父亲对她说:你很优秀,真的!教师语:面对孩子的天性,我们往往缺乏足够的耐心,缺乏上时的心态。

生活中,大人们常常不知就里地扼杀了孩子的天性,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样的一个孩子,感受他独特的世界,思索我们的人生。

二:文本感知:1、检查预习:你会读吗?热衷战战兢兢茶卤薪水哆嗦呵斥熠熠乖觉2、请几位同学复述故事情节(训练学生用间接地语言概括中心内容的能力)明确:它讲述了一个小学生热衷于葫芦,并且对于鉴赏和收藏葫芦有特别的天赋,但最终在老师和父亲的压力下被迫放弃爱好的故事。

三、文本研习1、小说开头这样写到:“自从发生这件事以后,清兵卫和葫芦就断了关系。

过了不久,他又有了代替葫芦的东西。

正如他过去热衷于葫芦一样,现在他热衷着绘画……”(1)小说采用了哪种记叙方式?有什么作用?(倒叙:先说结局,设下悬念,引起兴趣)(2)阅读21——36,思考:.“这件事”指一件什么事?明确:这件事:(21-27)开端:清兵卫发现葫芦;(28-29)发展:教员没收(30-36)高潮:父亲砸碎葫芦(3)所谓命运,就是你周围的人。

在这件事情上,周围的人都有什么样的反映?父亲—“圆睁着眼呵斥”“抓”“揍”“骂”“拿起槌子来一个一个地砸碎”母亲—“吓得战战兢兢地不敢出声”“哭”“唠唠叨叨”“怨言”教员—“气得连声音都颤抖”“没收”“挟着一只书包来访问”(4)你觉得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简单、粗暴,对孩子缺乏耐心;在家庭中拥有绝对的强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品析情节张力,张扬个性风采
——《清兵卫与葫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志贺直哉其人其作;把握小说情节的基本模式,体会情节中的“摇摆”及结尾的跌宕;领会作品的内容与主旨。

情感目标:理解作品中所表达的追求个性自由发展的期望和坚持个性解放、人道主义的精神追求。

能力目标: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意识,进一步培养学生鉴赏外国小说的能力。

【教学重点】把握小说情节运行的基本模式,体会情节中的“摇摆”及结尾的跌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理解情节运行与主题表达的关系。

【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课前准备】
1.收集整理作者志贺直哉的相关资料(生平及作品)并与他人共享。

2.以小组为单位,课前交流自己对本文的理解。

3.阅读“话题:情节”篇,了解情节运行的基本模式,情节运行的动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国伟大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德国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的确,兴趣是求知的原动力,是智慧的触发器,是才能的增长点,是成功的奠基石。

古今中外,很多人在兴趣的指引下走向了成功,可是,也有很多人的兴趣被家长、老师或者社会给扼杀了。

今天我们学习日本作家志贺直哉的小说《清兵卫与葫芦》,来品味一下这是怎样一个悲剧故事。

二、整体感知
1.简介故事情节。

2.情节的基本模式:发生——发展——高潮——结局
就这篇小说而言,它的情节是怎样运行的?
发生:清兵卫痴迷于葫芦。

(爱葫芦)
发展:清兵卫发现独特葫芦。

(买葫芦)
高潮:教员没收葫芦,父亲砸碎葫芦。

(砸葫芦)
尾声:葫芦辗转卖到高价。

(卖葫芦)
结局:清兵卫改变爱好。

(放弃葫芦)
三、鉴赏探究
(一)情节的运行方式
摇摆:小说在运行时不是毅然决然地向前突奔,而是在绝大部分时间里出现了犹豫不决的状态。

大多数小说情节运行并不呈现一条直线,作家不会让人物选择捷径一口气跑到底,总会在某处放慢速度甚至停下来做点什么然后再回到轨道,这就出现了情节的摇摆。

【问题设计】“摇摆”是小说情节设置的一个很重要的技巧,它让小说的情节波浪起伏。

请小组合作欣赏小说情节“摇摆”设置之处,并体会其妙处。

例如:当清兵卫上修身课玩葫芦“给级任教员看见了”这一时间发生以后,没有马上叙述其结果,而是宕开一笔,去写这个教员的爱好。

小说中的云右卫门是一个表演歌颂武士道的演员。

作者在此暗含了对武士道精神的某种嘲讽。

如此宕开一笔,产生了别样的效果:悲剧的气愤降低,反倒多出点喜剧的意味;意义的重点,也从清兵卫的失败,转移到教员的失败。

摇摆的作用
1.控制小说节奏,使小说自有张弛
2.使情节跌宕起伏摇曳生姿,引人入胜
3.揭示冲突,暗示背景,暗示主旨
4.更好地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
(二)情节运行动力
【问题设计】小说情节的发展一般都是由矛盾冲突推动的。

这篇小说中的矛盾冲突体现在那里?请找出来具体分析一下。

矛盾冲突一:清兵卫的爱好与别人的不理解之间的冲突。

矛盾冲突二:清兵卫独到的眼光与世俗常人的眼光之间的冲突。

【问题设计】在矛盾冲突中,清兵卫是失败了还是胜利了?
——从冲突一看,清兵卫的爱好最终被生生扼杀,他是失败了。

——从冲突二看,清兵卫慧眼发现的葫芦,被卖到六百块的高价,他又是胜利者。

(三)情节和主题
【问题设计】根据上面的情节安排,可以看出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父与子的矛盾冲突,实际上是表现了“大人”在不理解孩子的天性和天赋的情况下,对孩子的天性和天赋的粗暴扼杀,体现了作者对他们的批评,同时呼吁要尊重孩子的个性,让个性健康发展(呼唤尊重个性,发展个性);清兵卫与常人的矛盾冲突,表现了美和自然在恶俗的时代氛围中处境艰难、倍感孤立的现状,体现了作者的忧思;而危机爆发后的最终结果,则象征着个性解放和人道主义的精神追求的曲折胜利,当然,里面也蕴含着新的矛盾冲突。

——小说表达了对“大人”在不知就里的情况下,粗暴扼杀孩子天性和天赋的一种批评,表达了对追求个性自由发展的期望。

——这篇作品也传达了作者对美和自然在恶俗的时代氛围中处境艰难、倍感孤立的忧思。

——人的追求总是容易被他人所阻挠或者干扰,但是人应该保持自己最初的追求,因为这种追求包含了个人的天命所在。

四、体验感悟
自由辩论:正方:中学生能痴迷于自己喜欢的活动或东西
反方:中学生不能痴迷于自己喜欢的活动或东西
五、拓展交流
发展个性的前提:完成学习任务,不影响身心健康,不违反法律,不侵害他人利益,不违背道德;在合适的时间、场合进行。

老师家长和社会:提高认识,对孩子的健康有益的兴趣、爱好给予理解和支持,并正确指导、调控,给孩子以自由的空间,发展自己,健康成长。

正确对待个性:良好的个性需要发展;不健康的个性需要正确引导。

六、总结寄语:
没有个性的花——单调;
没有个性的树——普通;
没有个性的风景——无趣;
没有个性的人生——无味;
请张扬自己的个性风采;
请尊重别人的个性爱好。

七、作业布置
小说的结尾意犹未尽,清兵卫对葫芦的爱好被扼杀后,又热衷于绘画了,他的这一新的爱好能守住吗?后来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请合理地展开想象,续写这篇小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