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学案】

合集下载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案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案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程名称】《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学情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他们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历史学科基本知识,但是这些知识的掌握程度还是不够深入,特别是在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上还有很大的不足。

本课的内容距离实际生活较远,关于考古的较多,可以采取图文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更直观的感受理解。

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在问题的设计上也要明确问题的内容,从而促进学生学习。

【教学目标】1.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学生能分析中华文明起源特点,了解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时代特征。

2.通过各种文献资料的记载,学生能够整体上认识到夏商周的演变过程,了解各朝代的基本情况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3.从时空角度,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起源、从部落到国家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4.认识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源远流长的特点,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

【教学要点】重点: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早期国家的特征。

难点: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教学方法】本课主要采用讲授法进行,同时配合提问、史料阅读等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能力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可结合图片来讲,增强教学直观性。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课件【课时安排】共计2课时,每课时45分钟。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时事导入」教师提问:大家知道杭州亚运会的吉祥物叫什么吗?学生回答:宸宸、琮琮、莲莲。

出示图片:教师提问:那么大家知道琮琮头上的图案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学生回答:琮琮代表良渚古城遗址,名字来源于代表性文物玉琮,全身以黄色为主调,头部刻有饕餮纹,这是青铜器上常见的花纹之一,最早见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良渚文化陶器和玉器上,盛行于商代至西周早期。

教师提问:什么是良渚文化呢?老师来给大家做简单介绍。

教师总结:良渚文化,是距今5000年前后环钱塘江分布的以黑陶和磨光玉器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因1936年首先发现于浙江良渚而命名。

历史学案板块一中国古代史第一单元第1讲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历史学案板块一中国古代史第一单元第1讲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本单元涵盖先秦和秦汉两个时期(原始社会至220年)。

在夏商西周文化基础上,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秦汉时期初步形成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国家治理模式。

(1)政治:原始社会经历了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父系氏族社会三个阶段;夏、商、西周时期是中华文明和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时期,也是奴隶制社会的形成、发展与繁荣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秦汉时期大一统国家初建和巩固,中华文明基本定型。

(2)经济:从生产力发展角度,经历了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

小农经济在春秋战国时期产生后,历经秦、汉不断发展。

(3)思想文化: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百家争鸣;秦汉时期,文化专制逐渐加强;这一时期,文学体裁多样,时代特色鲜明。

第1讲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标要求 1.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2.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考点定位 1.中华文明的起源及特征。

2.夏、商、西周国家治理的特点。

3.早期国家的特征。

主题一中华文明的起源1.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石器时代:原始社会因石器制作技术的不同,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时代代表性遗址生活状况旧石器时代(打制石器)________(距今约170万年);北京人(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从事渔猎和采集;群居生活;学会了用火新石器时代(磨制石器)新石器时代早期,距今约7000至5000年前,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和长江下游的河姆渡文化大量使用陶器;开始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生活逐渐稳定;种植粟、水稻;掌握养蚕缫丝技术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5000年黄河流域中下游的龙山文化制作黑陶(“蛋壳陶”)北方辽河上游的红山文化出土了精美玉器,出现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2.原始社会时期原始人群时期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群居生活母系氏族社会(旧石器时代晚期)生产力十分低下,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父系氏族社会(新石器时代晚期)(1)权力分配: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

纲要(上)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导学案

纲要(上)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导学案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标要求】1.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2.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学习目标】1.通过自读教材,提取地图和文字信息,以表格或思维导图,归纳石器时代中华文明的相关信息。

2.经过研读石器时代人类文化遗存的相关史料,能够总结出中华文明的起源特征。

3.通过对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分析,结合历史传说与考古资料,认识私有制、阶级与国家产生的关系,理解中华文明的形成。

4.通过对内外服、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学习,了解夏商周早期国家的特征,理解中华文明的继承与发展。

【学法指导】1.立足时空观念,利用地图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的分布及其特点。

2.了解部落联盟时期我国私有制和阶级的发展特点,通过史料了解早期国家的起源及其形态。

3.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理解早期国家的特点。

【重点难点】1.学习重点: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早期国家的特征。

2.学习难点:私有制、阶级与国家产生的关系【课前任务】1.绘制本课的时间轴。

R少益十叫中华早期文明(黄河、长江流域)巴比:文明, J希町文明文明产生埃及文明'距今约1万年前公元前3100年左右约公元前2900年约公元前2070年约公元前18世纪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6世纪> -----------1 1 -------- 1 ---------------------- ———I ---- 1 ------------------------- 1 --------------------- 1---------------------- 1/埃及初步统一苏美尔出现中国最早汉谟拉比基本城邦兴起----- 恒河流域---- ,建立起比较完善城市国家奴隶制国家统一两河流域城邦制度形成国家的官僚系统夏朝建立建立君主专制制度种姓制度(《汉谟拉比法典》)佛教产生旧石器时代—早期—新石器时代—晚期夏朝时期商商周时期西周【课堂导学】导入新课思考:1.我从哪里来?2.我的祖先从哪里啦?新课导学一、文明的序幕——石器时代材料一:问题一:中国是远古人类的重要起源地,观察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指出中国早期人类分布的基本特点。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学案】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学案】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学案】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历史纲要导引:本课程将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的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以及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起源特征。

学科素养对接: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怀揣家国情怀,通达时空观念,我们可以掌握距今约170万年我国境内最早古人类元谋人,距今约1万年我国进入新石器时代,以及奴隶社会夏商西周的政权更迭。

约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约公元前1600年,商朝建立,公元前1040年,西周建立。

运用史料实证,我们可以探究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以及夏、商、西周的政权更迭。

同时,我们可以明确历史解释,研思原始人群到民族公社,三皇五帝与夏商周。

立足唯物史观,我们可以认知中国原始文化先后经历了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夏商、西周是中华文明的诞生和早期国家形成时期,也是奴隶社会的形成和繁荣时期。

渗透家国情怀,我们可以感悟中国是远古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源远流长、生生不息、展现出自身道路的特点与风格。

知识点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旧石器时代是指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通过观察《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我们可以看到分布既分散又集中,主要分布在黄河和长江流域,因为这些地区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更适合人类生存。

我国已发现的旧石器时代人类化石点遗址有数百处,代表性的有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和距今约70万~20万年的北京人。

这些古人类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群居生活,其中元谋人、北京人已经学会用火。

新石器时代是中华文明的奠基时期。

我国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有1万多处。

距今约7000~5000年,黄河中上游地区进入仰韶文化时期,它的基本特征是彩绘陶器,以粟为主要栽培作物。

黄河下游分布着大汶口文化,长江下游有河姆渡文化。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案】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案】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标要求】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起源特征。

[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立足时空观念,利用地图了解石器时代我国境内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的分布及其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了解部落联盟时期我国私有制和阶级的发展特点,通过史料实证了解早期国家的起源及其形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理解早期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

【教学重难点】重点:正确认识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

难点:全面理解中国早期国家的特征。

【教学过程】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起源特征。

讲到人类文明,我们肯定要讲到人类的起源。

关于人类的起源,有很多很多的说法,有说我们人类是从深海中进化而来的,有说我们是从猿进化而来的,还有的说我们其实外星人他们的囚犯流放到地球后的后代,在这些说法中,大家对人从是从猿进化而来的说法相对来说比较认同。

这个说的是人类产生的方式。

那人最早是从哪个地方产生的呢?在学术界其实也有很多观点,也说是人最早在非洲产生,随后迁移到了世界各地,也有说是亚洲起源的,也有多地起源的说法。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1.旧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使用打制石器为主的时代叫做旧石器时代,是人类以石器为主要劳动工具的早期。

从距今260万年延续到1万多年以前。

地质时代属于上新世晚期更新世。

时期划分一般采用三分法,即旧石器时代早期、中期和晚期,大体上分别相当于人类体质进化的能人和直立人阶段、早期智人阶段、晚期智人阶段。

(1)标志: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2)文化遗存:①170万年元谋人②70万-20万年北京人(3)生产方式:采集、渔猎(4)生活方式:群居,学会用火无论是云南的云谋人还是北京人,他们都属于我们中国历史发展的哪个阶段?生:原始社会。

学案: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学案: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海口二中高一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学案课型:新授课编制:程世高审核&定稿:程世高课时:1课时编号:01班级:小组:姓名:学号:_______单元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课题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札记流程学习内容课标要求1.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2.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起源特征。

预习疑问时空定位知识梳理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1.旧石器时代(1)含义:指以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2)代表遗址: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和距今约70万~20万年的人。

(3)情况: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群居生活,北京人和元谋人已经学会用。

2.新石器时代(1)含义:指距今约1万年前进入的以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2)情况①已经大量使用,开始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生活逐渐稳定。

②遗存分布广泛,逐渐朝着多元一体的方向发展。

(3)主要遗存及其特征时间文化遗存分布位置特征距今约7000~5000年前文化黄河中游地区典型器物是彩绘陶器,以粟为主要栽培作物大汶口文化黄河下游河姆渡文化长江下游居民种植,并且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距今约5000年(新石器时代晚期)龙山文化黄河流域代表器物是,胎壁薄如蛋壳,被称为“蛋壳陶”红山文化辽河上游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并且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良渚文化长江下游3.中国原始社会的组织演变(1)阶段演变:原始人群、母系氏族公社和氏族公社三个阶段。

(2)母系氏族社会①时间: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

②特点:生产力低下,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

(3)父系氏族社会②作用: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加强了周王对地方的政治统治;宗法制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和财产分配方面的矛盾。

(5)灭亡:公元前841年,周厉王贪财好利,为政暴虐,引发“”;公元前771年,西北游牧民族攻破镐京,西周灭亡。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导学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导学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唯物史观学生通过史料分析,了解新旧石器时代的区别和更替,掌握古人类古文化遗存的分布,古代中国从部落到国家的知识和商西周的相关史实。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类始终有一个从低级向高级过渡的过程。

通过向学生展示大量史料,帮助培养学生唯物史观。

2.时空观念通过向学生展示新时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原始人类分布、夏商周的地图,以及周朝形势图,帮助学生更好地将时间和空间结合起来,对历史知识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了解从原始社会过渡到早期国家的历程。

学习重难点重点: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中华文明的特点,夏商周的制度,早期国家的特征难点:生产力、私有制、阶级与国家产生的关系,早期国家的特征时空思维一、基础知识梳理(一)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分布广泛,并逐渐形成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多元一体化格局。

(二)中华文明的特点总体:悠久性,本土性,兼容性,分布广泛,多元一体。

(记忆)①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具有鲜明的本土特点,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

②中华文明的起源,分布广泛,而后又汇聚于中原黄河流域,并逐渐形成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多元一体化格局。

③中华文化的发展在不同区域是不平衡的,这种不平衡性导致了不同区域间的互补关系,是中华文化产生汇聚和向一体发展的动力因素。

④中华文化是兼容并蓄的,不仅各主要史前文化区之间彼此吸收各自长处,交流日益深入,而且中华文明在形成过程中还吸收周边地区先进文化因素,造就了中华文化的丰富与长久生命力,使中华文明成为世界古代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而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

(三)生产力、私有制、阶级与国家产生的关系(四)早期国家的特征政治①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家天下”取代“公天下”。

具有军队、司法等国家机器。

②神权、族权、王权(政权)紧密结合。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将国家权力和家庭关系结合起来,形成“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

③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地方管理比较松散。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优质学案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优质学案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标要求】1、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2、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起源特征。

【时空坐标】【课程导学】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问题导学]1.中华文明起源早,到新石器时代晚期已经形成了以中原为核心,以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为主干,周围环绕多个文化圈的重瓣花朵式结构。

试扼要说明其所反映的中华文明的特点。

提示: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明发展以中原为核心,在中原以外的地区形成了多个文化圈,即中华文明的产生和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点。

2.四千年前,出现了“丰下类型”的原始文化。

这种文化遗址在辽宁西部地区分布得十分密集,堆积一般很厚。

赤峰水地遗址发现了大量磨盘。

收割工具和粮食加工工具相对增多。

据此,提炼“丰下类型”的原始文化向我们透露出有关食物生产的哪些历史信息。

提示:原始农业有较大发展;粮食产量有较大提高;定居生活出现。

3.恩格斯说:“在新的设防城市的周围屹立着高峻的城墙并非无故:它们的壕沟深陷为氏族制度的墓穴,而它们的城楼已经耸入文明时代了。

”结合恩格斯的话,理解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城址与早期国家的关系。

提示:这些城址体现了政治权力已经形成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强制性力量,标志着早期国家已经形成。

[知识梳理]1.旧石器时代(1)概念:是指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2)社会生活: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群居生活,已经学会用火。

山顶洞人已经用骨针缝制兽皮。

(选必2)(3)文化遗存:代表性的有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和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的北京人。

2.新石器时代(1)概念:是指以磨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距今约1万年前,中国进入新石器时代。

(2)社会生活:大量使用陶器,开始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生活逐渐稳定。

黄河、长江和辽河流域等,存在大量的原始村落遗址;巢居和穴居构成中国民居最早的两大类型。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学案--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学案--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一)【课标要求】①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②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起源特征。

【知识结构】一、中华文明的起源:原始社会(一)概况(二)特征:①起源早、本土性;②分布广泛的多样性到逐渐向以中原为核心的一体性方向发展;③发展具有连续性、发展性;④各地区相互影响,兼容并蓄。

(三)意义:①奠定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基础;②私有制出现和阶级分化,推动了文明社会的到来。

二、早期国家:奴隶社会(一)夏朝1、 建立:约前2070年,禹建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

启继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王位世袭制:启继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家天下取代公天下。

中央:夏王之下中央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

地方:对夏部族地区直接统治外,对其他部族实行间接统治。

3、文化遗存:河南洛阳偃师发现的二里头遗址,很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存。

(出土海贝)4、历法:《夏小正》,载有一年中各个月分的物候、天象、气象和农事等内容。

(二)商朝1、建立:约前1600年,汤灭夏建立商朝。

甲骨文:标志文字走向成熟;是研究商历史的重要资料;主要为占卜记录,神权政治)。

青铜器:造型雄奇,纹饰华丽。

中央:商王之下设有尹及各类事务官。

王权和神权相结合(商王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

地方:内外服制(方国制度)。

4、经济:商朝出现了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商人;商业主要掌握在官府和贵族手里(工商食官)。

商朝后期开始出现铜铸币;商周时期已出现契约。

5、城市:城市初具规模,宫殿和宗庙位于城市的中心。

6、历法:商朝(三)周朝1、起止:前1046年周武王建周朝,都城镐京。

前770年犬戎攻破镐京,西周灭亡。

2、政治:2、政治 管理制度 2、文化 3、政治①分封制:A.目的:为加强和巩固周朝统治,拓展疆域(“封建诸侯,以藩屏周”)。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案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案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学设计】【课程标准】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1课,主要讲述了从中国人类起源到中华文明诞生、早期国家形成的过程。

本课教材共三个子目:“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从部落到国家”、“商和西周”。

本课的知识、理论、方法是学好以后内容的基础,它在整个教材中起着开篇点题的作用。

就本课而言,这里的早期国家,指的是夏商周,从内容上看,课标要求学生学习的是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早期国家的特征;从方法上看,课标要求学生知道二重证据法的使用;从程度上看,本课内容基本以浅层次的了解和知道为主,只有中华文明起源属于深层次的“认识”。

【教学目标】时空观念:通过教科书插图《早期人类主要遗址》和其他插图以及配套课件,还有相关解说视频,使学生认识早期中华文明所处的特定时代的社会经济、气候地形地貌等环境,培育学生时空观。

唯物史观:本课学习,务必使学生认识文化遗存是至关重要的史料,是研究历史认识历史的重要源泉,从而培育学生唯物主义史观。

此外还需使学生认识历史文化遗存与中华文明起源及早期国家的关系,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

历史解释: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史料阅读》、《历史纵横》、《探究与拓展》等栏目中的文献资料以及历史图片所提供的历史信息,结合夏商周国家的时代特征,培养解读历史材料、科学解释历史的能力。

史料实证:通过研究探析课件中文献史料,历史图片以及教材中《史料阅读》、《历史纵横》、《探究与拓展》等栏目中的文献资料,培育学生史料实证的素养和观点方法。

家国情怀:通过本课教学,培育学生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培育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热爱国家历史文化,增强学生文化自信,激发学生奋发图强,报效国家的热情。

中外历史纲要(上)学案1答案

中外历史纲要(上)学案1答案

======参考答案—学案(1)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二、预习自学知识点1 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1、①石器②打制③打磨结合2、①元谋人②北京人③渔猎④采集⑤用火3、①分布广泛②多元一体中原核心4、①仰韶文化②彩绘陶器③粟④大汶口文化⑤河姆渡文化⑥水稻⑦养蚕缫丝技术5、①龙山文化②黑陶③红山文化④良渚文化6、①母系氏族公社②父系氏族公社③母权④部落联盟知识点2 从部落到国家1、①三皇五帝②华夏始祖③禅让制2、①禹②王位世袭③后④间接统治⑤二里头遗址知识点3 商和西周1、①汤②殷③殷④神权⑤内外服制2、①周武王②镐京③分封制④宗法制⑤封建亲戚以藩屏周⑥国人暴动⑦共和行政3、①井田制②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③青铜农具④青铜铸造4、①甲骨文②铭文③青铜文化14.(14分)【答案】(1)目的:对全国进行有效统治。

(2分)特点:周王分封诸侯,受封诸侯要对周王尽义务;诸侯国具有较大的自主性(独立性)。

(4分)影响:初期“以蕃屏周”,巩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后期随着周王室衰微,导致诸侯国之间割据纷争。

(4分)(2)解决:实行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度。

(2分)特点:政权与族权相结合。

(2分)四、疑难解析1、从“唯物史史观”角度认识私有制、阶级国家的产生(1)私有制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产品出现一定的剩余,一些氏族部落首领和少数家长利用担任公职的方便条件,把一些集体的财产据为已有,私人占有财产的现象出现,贫富分化出现。

(2)随着贫富分化的加剧,逐步产生了阶级。

(3)随着阶级矛盾和部落战争的加剧,政府、军队和监狱等强制机关出现,国家开始形成。

2.【误区警示】封建制不等于封建社会西周的分封制又称封建制,即封邦亲戚,以藩屏周,是由周天子以土地和义务为纽带,对周王室成员、贵族和功臣分封领地,建立诸侯国,形成周天子与诸侯之间的严格等级关系,与马克思主义的所指的社会发展阶段中的封建社会不同。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导学案(1)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导学案(1)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学习目标:1、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

2、认识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之间的关系。

3、了解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中关于中华文明起源的记载。

4、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父系氏族社会部落部落联盟禅让制内外服制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问题引导:1、人类最早使用的工具是石器,请阅读教材第2—4页的内容,指出石器时代分为哪两个阶段?区分两个阶段的标准分别是什么?两个阶段各有哪些代表性的文化遗址?2、按照生产关系(社会组织)阶段发展特征分原始社会的三个阶段划分,父系氏族与母系相比出现了那些新变化。

3、早期国家出现的标志,世袭制与禅让制到的不同及评价这一变化4、周朝实行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原因、二者的含义、作用与关系。

5、商周时期是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也是我国奴隶制社会经济发展并走向繁荣的时期,请阅读教材第5—7页的内容,找出商周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表现。

知识梳理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一)旧石器时代遗址1.概念:旧石器时代是指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2.中国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化石点遗址:(1)代表: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和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的北京人。

(2)生产和生活: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群居生活。

元谋人、北京人已经学会用火。

(二)新石器时代1.概念:距今约1万年前,中国进入新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是指以打磨结合的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2.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1)生产和生活特点:人们已经开始大量使用陶器,开始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生活逐渐稳定。

(2)文化遗存特征:分布广泛,奠定了多元一体的发展基础。

(3)文化遗址代表:①仰韶文化:距今约7000-5000年前黄河中游地区进入仰韶文化时期,典型器物是彩绘陶器,以粟等为主要栽培作物。

②大汶口文化:距今约7000-5000年前,出现在黄河下游。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案】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案】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新、旧石器时代特点及代表性文化遗存,认识中华文明起源的历程及特点。

2.※知道考古发现和文献资料是了解历史的重要证据,认识神话传说与考古遗存、传世文献等材料在历史研究中的不同价值。

3.※结合史料,了解早期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思想状况。

认识分封制的作用,理解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4.★理解生产力的发展与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之间的关系。

认识早期国家的特征。

【教科书分析】本课是第一单元第1课,共三个子目。

第一子目是“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主要讲述中国境内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及其文化遗存、特点与私有制的出现。

第二子目是“从部落到国家”,主要讲述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情况—阶级分化更加明显,已经初具国家形态。

第三子目是“商和西周”,主要讲述商和西周的概况。

本课需引导学生在特定时空背景下分析和解决问题,使学生感受到中华先民的创造力、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树立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信心。

本课重点: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早期国家的特征。

本课难点: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原因。

本课建议授课时间为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一一、导入新课铺垫:2018年5月28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发布会举行。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中华文明的早期轮廓逐渐清晰起来。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将更明晰地知道我们从哪里来。

二、新课教学1.石器时代:遥远时空,人猿相揖别(1)旧石器时代创设情境:做个“人”好难!(出示原始人类生活想象图,引导学生想象)在远古时代,某一天,一个森林古猿忽然站起来,发现能看到更远处更多可吃的东西,这个伟大进步叫直立行走,完成了从猿到人的一个重大转变。

又过了很久,古猿发现用石头能砸开食物坚硬的壳,会使用工具,这是动物与人的根本区别。

在某个电闪雷鸣的晚上,森林大火烧死好多动物,早期猿人饱餐一顿,知道“火”真是个好东西!被火烘烤后的食物味道鲜美、易于消化,同时火还可防寒、照明、驱兽,改善生存条件。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导学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导学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标要求】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他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学习目标】1.了解中华文明起源的阶段,形成知识框架,培养历史时空观。

2.阅读相关史料,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提高史料实证的能力。

3.体会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具有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家国情怀。

【自主学习】主题一古人类文化遗存与中华文明的起源1.我国是远古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根据课本资料和《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分析我国早期人类分布的基本特点。

2.经过多次考古挖掘,周口店遗址共出土了200多块属于40多个古人类个体的骨化石、10多万件石器和石片、深厚的灰烬和100多种动物的化石。

这里因其丰富的远古遗存被称为“北京人之家”。

依据材料及所学,分析化石在研究远古历史中的重要作用,用课本中的知识点来说明“深厚的灰烬”。

2.七八千年前,中国北方和南方的农业和农耕聚落都有了很大发展。

阅读课本,列举农业“有了很大发展”在北方和南方的具体表现。

说明当时所处的社会组织阶段及其社会特征。

3.课本中的姜寨聚落遗址,有氏族公共墓地,但各个墓葬的随葬品不多,也差别不大。

而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山东大汶口文化的遗址里,墓葬按其墓坑大小随葬品的多寡,可分为大、中、小三个级别。

结合材料及课本知识,指出新石器时代晚期社会组织内部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

主题二从部落到国家的过渡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

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

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仪以为纪。

依据材料,指出其中“大人世及以为礼”的政治制度,并说明从“天下为公”到“天下为家”的过渡,是否是历史的倒退,以及引发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

主题三商周国家的管理制度1.商人与各方国之间,大多有战争及贸易的交样的往,商以大邑商自居,大约只有商王畿之内的人以此认同。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导学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导学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年级:高一班级:学生姓名科目:历史制作人:高一历史备课组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 1 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一、学习目标:1.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2.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二、学习重难点重点: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早期国家的特征;难点: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三、学科素养1.阅读教材,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史料实证、时空观念)2.通过教材及史料,认识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家国情怀)3.通过教材及史料,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四、高考考点1.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文化遗存的代表、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2.早期国家的产生与中华文明起源的关系;3.奴隶制社会时期夏商周的社会制度,家国同构观念的制度关系;4.商周青铜文化、西周三大制度的历史影响。

五、自学指导与检测自学指导自学指导与检测知识梳理阅读课本2-4页通过自学互学群学完成右侧空格及变式训练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1.自主梳理知识,填写表格。

时代遗存距今时间地点基本特征旧石器时代元谋人北京人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红山文化并快速记住知识点。

良渚文化2.原始社会时期的三个阶段阶段时代发展状况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父系氏族社会3.结合教材第2页“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指出中国早期人类分布的基本特点?4.依据中国境内的文化遗存说说中华文明起源有何特点?变式训练1.恩格斯说:“蒙昧时代是以采集现代的天然产物为主的时期,人类的创造品主要是用作这种采集的辅助工具。

”以下各项符合恩格斯对“蒙昧时代”定义的是( )A.北京人B.大汶口文化C.河姆渡文化D.黄帝时代2.我国是远古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导学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导学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标要求】1、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2、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素养目标】1、从时空观念角度认识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

2、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3、搜集甲骨文、青铜铭文等相关史料,从史料实证角度认识考古材料与传世文献在研究早期国家起源中的作用。

4、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中国古代家国同构的政治特点。

【重点难点】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早期国家的特征。

【课前预习】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1.文化遗址(1)旧石器时代:元谋人、 ________人。

(2)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________文化、_______文化、龙山文化、________文化、良渚文化等。

2.社会组织(1)原始人群。

(2)母系氏族社会。

(3)父系氏族社会①氏族→部落→部落联盟。

②________产生→阶级分化。

二、从部落到国家1.华夏始祖——_______部落联盟。

2.尧、舜、禹时期的“禅让”。

3.夏朝建立(1)建立:前2070年,_____建立中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

(2)制度:启以世袭制代替了_______。

(3)夏文化遗址:_______遗址。

三、商和西周1.政权与政局(1)商朝建立:前1600年,汤。

(2)商朝迁都:殷朝。

(3)商朝灭亡,西周建立:前1046年,周武王,定都镐京。

(4)西周灭亡:前841年,“国人暴动”。

共和行政。

前771年,______灭西周。

2.政治制度(1)商朝:_______制。

(2)西周①分封制②宗法制:血缘关系、______继承制、大宗和小宗、政权与_____结合。

③礼乐制:有关分封制、宗法制的规则制度。

3.商周经济(1)农业①井田制:土地不能______。

②_______农具极少。

(2)手工业:青铜铸造。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学案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学案

第一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学案班级姓名【课程标准】1.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2.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起源特征。

【重难点]重点:$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早期国家的特征;难点:私有制、阶级与国家产生的关系【基础知识】-、石器时代的古人类文明——中华文明的起源总结:1、文化遗存数量多,且分布广泛,奠定了多元一体的开展基础。

2、原始社会按生产力水平,分旧石器和新石器两个时代;按社会组织分为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三个阶段。

3、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私有制,阶级分化明显。

部落权贵通过战争不断争夺财富和权力;中国即将进入阶级社会的门槛。

二、从部落到国家——中华文明的形成1.部落联盟⑴三皇时代:时代较早,名称众说不一,神话色彩浓重。

(2)五帝时代①黄河中上游一带的炎黄部落联盟,被后世尊为华夏始祖。

②根据推举和考察,实行制③考古学证明,大约相当于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阶级阶层分化较明显,有专家认为其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2、国家建立——夏朝(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1)建立者:禹2)时间:公元前2070年3)政治:①禹死后,其子启继位,代替了禅让制。

②国家结构:夏王/中央/地方管理4)文化:二里头遗址,夏历《夏小正》5)灭亡:约公元前1600年,商逐讨桀,夏朝灭亡【思考探究】1、为什么说禹建立的夏朝已经不是一个部落而是一个国家?部落是按血缘结合在一起;国家是按地域来管理。

禹治水成功后成为联盟首领,把天下分为九州,派“九牧”去管理,这说明夏已具有国家的职能,而不再单纯的靠氏族的血缘关系来维系。

另外:禹死之后,由他的儿子启继承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2、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有何影响国家性质:公天下 f 天下权力传承:传贤 f 传社会转型:原始公有制一制三、商和西周一中华文明的开展1、商朝1)建立者:汤2)时间:公元前1600年定都:殷3)政治:商王是最高统治者,下设尹及各类事务官;实行制的国家管理结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提示:一说:伯益让位于启,一说:启以武力夺取。

由于启的父亲禹的功绩、群众基础扎实,家族的势力强大,在当时的情况下,诸侯都离开伯益的地盘到启的地盘去了,大臣和百姓都支持启做领袖。

这就表明当时,禅让习俗受到严重的冲击,王权的观念已经产生。

[学习聚焦]古代文献中关于夏朝的记载主要集中在《尚书》《诗经》和《史记·夏本纪》中,但至今尚未发现像商周那样用甲骨文、金文来记录当时史实的材料。

中国历史第一个奴隶制王朝的建立者是禹,而不是启,禅让制是推举,王位世袭制是继承。

[微点拨]禅让制体现了原始社会的民主性,它的原则是选贤任能,被推举出来的首领没有任何特权。

[概念阐释]世袭制:指帝王家庭世世代代沿袭做帝王的制度,主要是父传子,子传孙,以血缘关系来确定王位继承人。

王位世袭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

知识点三商和西周1.商朝的兴衰(1)建立:约公元前1600年,黄河下游的商部落首领汤推翻了夏朝,建立商朝。

(2)发展①政治变迁:商朝的都城多次迁移,后来定于殷,所以也称殷朝。

②文化成就:“甲骨文”是商人刻写的占卜记录。

甲骨文是一种成熟的文字,应当已经有很长时间的发展演变。

殷墟还出土了许多青铜器,造型雄奇,纹饰华丽。

③国家机构更加完善:商王是最高统治者,商王之下设有尹及各类事务官。

商朝的国家管理结构是内外服制。

内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外服指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落。

(3)灭亡公元前1046年,周族首领周武王率众伐商,商朝被周朝取代。

周朝定都于镐,史称西周。

[学习聚焦]考古发现的甲骨文,证实了文献中关于商朝的部分历史记载。

大量的青铜铭文,反映了西周贵族的各种活动。

[思维升华]甲骨文的研究价值(1)史学价值:商朝人把当时的祭祀、战争、农事等重大事件及一些科技知识用甲骨文记录下来,这为后人研究商朝历史留下了丰富的资料,使我国历史进入了有文字可考的时代;另外,文字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因此甲骨文的发现表明商朝时期我国中原地区已有了相当高的文明。

(2)文字学价值:甲骨文体现了多种造字方法,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是现代汉字的早期形态,在文字学研究中也有重要价值。

夏、商的灭亡与统治者的暴政直接相关,而商汤灭夏、武王伐纣都取得了胜利,说明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2.西周(1)西周实行分封制与宗法制①分封制的对象周王将王畿直接控制的镐京之外的广大地区,封授给王族子弟、功臣和前朝贵族,在地方建立世袭的诸侯国。

②分封制的影响诸侯在国内也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卿大夫,卿大夫再分给士。

这样,统治集团内部形成了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

③分封制与宗法制结合a.分封制与宗法制的结合,宗法制是具有血缘关系的宗族组织内部的制度,严格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周王是大宗,诸侯是小宗。

b.诸侯国内,诸侯是大宗,卿大夫是小宗。

以此类推,层层区别,形成政权与族权的结合。

(2)西周灭亡①“国人暴动”:公元前841年,周厉王贪财好色,为政暴虐,引发了“国人暴动”。

周厉王出逃,诸侯共伯和被推举摄政,史称共和行政。

②西周灭亡:公元前771年,西北游牧民族犬戎乘西周王室内乱,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

[微点拨]史料多用“封建”指代分封制,如“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这里的“封建”为“封邦建国”之意,并不是封建制度,要注意区分。

[特别提醒]分封制和宗法制(1)分封制是西周加强对疆域管理的一种行政制度。

它利用血缘关系实行分封,起到了巩固政权的作用,但在周王室衰微后造成分裂割据。

(2)西周的宗法制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大宗和小宗既是家族血缘关系,也是政治上君臣隶属关系。

3.商和西周的社会经济(1)农业的发展①土地制度:井田制是基本土地制度。

井田即方块田,整治规则,有沟渠灌溉。

②生产工具:农业生产中主要使用木、石、骨、蚌等材质的工具,青铜农具极少。

(2)手工业的成就①青铜铸造是手工业生产中的主要部门,青铜器种类繁多,劳动人民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化。

②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的国家,绢帛是商周贵族普遍的衣着材料。

[概念阐释]井田制是西周时期的基本土地制度。

周王把土地分赐给诸侯臣下,受田者只能世代享用,不得转让与买卖,并向周王交纳一定的贡赋。

那时耕地沟洫纵横,如同井字,称为井田。

探究点一石器时代的中华文明材料一人类学家对北京人遗骨作的统计,结果是:死于14岁以下的占39.5%,死于30岁以下的占7%,死于40岁至50岁之间的占7.9%,死于50岁至60岁之间的占2.6%。

寿命长短不能判定的占43%。

——贾兰坡《北京人》材料二在半坡遗址公共墓地发掘出250座墓葬,其中成年墓174座,小孩瓮棺76座。

成年墓保存较好的有118座,死者一般头朝西,墓与墓之间的距离相差不太大,有的几乎排列在一条直线上。

墓中有随葬物的71座,随葬的生产工具和装饰品极少,绝大部分是生产用品——陶器,随葬品一般有五至六件,而且是成套的,一般都是有一个打水用的小口尖底瓶,一个蒸煮食物的粗砂陶罐,一个盛物和饮食用的陶钵。

随葬品在女性墓中比较多,男女是分葬的。

成年死者根据鉴定,一般只是在30岁左右。

——刘昭豪《半坡遗址》材料一反映北京人的生存现状,人类寿命长短的数据,说明了当时生产水平低下。

材料二半坡遗址公共墓地的发掘,反映人类社会新石器时代生活生产的特点,氏族成员的关系。

母系氏族社会女性受尊重,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生产力水平仍然低下。

论从史出——石器时代我国古人类和文化遗存的特点(1)原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经历了旧石器和新石器两个阶段,生产力的发展导致人类生产活动的扩大、生活形态的改变和社会组织的演进。

物质的生产方式决定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2)中国原始社会经历了二三百万年的历史。

原始社会组织分为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论从史出——分封制的历史遗存(1)影响中国封建社会中以皇族关系为核心的皇族分封。

(2)中国姓氏的起源中,有很多是源于西周的封国,如宋、鲁、郑、陈等。

(3)中国的地名简称很多源于西周时期的诸侯国国名,如山东省简称鲁、山西省简称晋等。

分封制是奴隶社会时期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而非中央官制;西周的分封制不仅分封同姓子弟,还分封异姓功臣和先代贵族。

深化拓展分封制的特点(1)从分封地域看,主要集中在王幾以外的中原地区。

(2)从分封对象看,主要以王族为主,还包括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

(3)从封国分布看,同姓封国与异姓封国交错在一起,相互制约,便于周王朝的有效统治。

(4)从分封结果看,形成了贵族统治阶层内部的森严等级。

[随堂检测]1.人类最早使用的工具是石器,一般分为旧石器和新石器两个时代,旧石器时代制作石器的主要方法是( )A.打制方法制作石器 B.打磨结合方法制作石器C.磨制方法制作石器 D.打磨钻孔方法制作石器[尝试解答] __A__,注意旧石器时代制作石器的方法是最简陋的。

2.据大汶口考古发掘报告载:“家猪是大汶口的文化居民重要动产之一。

中期墓葬随葬猪的约占三分之一,晚期墓葬随葬猪的约占四分之一。

”这种情况说明了( )A.大汶口的原始经济逐渐由畜牧业向农业转化B.随着经济的发展,家猪不再是大汶口原始居民的主要动产C.大汶口原始居民的财富开始逐渐集中到少数人手中D.随着社会进步,人们逐步改变了以大量财产殉葬的风俗[尝试解答] __C__题干告知我们大汶口中晚期墓葬随葬的从约占三分之一到约占四分之一即随葬猪数量减少这一现象。

3.中华文明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源远流长,生生不息。

我们认为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其主要依据是( )A.奴隶制改变了人类无国无家的落后状态B.奴隶制度基本适应并促进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C.推动了人类社会由蒙昧时代进入文明时代D.人类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提高[尝试解答] __B__判断一种社会形态或一种形态取代另一种形态的进步与否,关键看是否有利于当时生产力的发展。

4.[2019·浙江省学考]周初,“天下未集”。

有商朝遗民“作乱叛周”,“周公讨之,三年而毕定”。

之后,部分商朝遗民被指令继承商的祖宗祭祀体系,封于( )A.燕地B.鲁地C.宋地D.楚地[尝试解答] __C__注意分析周分封的对象再判断燕、鲁、宋、楚的封地。

5.[2019·北京市学业水平测试]据《史记·周本纪》所载,周自文王以下到幽王共12代13王,除孝王外,其余12王均为嫡长子继位为王。

由此反映出西周实行的是( )A.禅让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皇帝制[尝试解答] __B__题干关键信息是嫡长子继承制,由此分析西周实行的政治制度。

6.《礼记》记载:“天子之豆(豆为古代盛食器具)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

”这反映出西周社会结构的突出特点是( )A.封邦建国 B.中央集权C.等级分明 D.分权制衡[尝试解答] __C__首先明确时间条件“西周”,其次紧扣题干材料有效信息归纳出“天子—公—侯—大夫”之间的等级关系,最后结合分封制的特点得出答案。

课时作业1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一、选择题1.黄河中上游的仰韶文化、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长江下游的河姆渡文化都属于( )A.原始人群时期 B.旧石器时代C.金石并用时期 D.新石器时代解析:应注意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大约距今7 000~5 000年,都属于新石器时代,故选D项。

答案:D2.判定原始社会后期出现贫富分化的主要依据是( )A.彩陶器上的绘画 B.《尚书》中的记载C.居住区中的房子大小 D.随葬品悬殊的现象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

考古发掘的随葬品的种类和多少,是当时贫富分化出现的有力证据,故选D项。

答案:D3.下列农作物的原产地在中国的是( )A.①② B.②③C.①③ D.②④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②④正确;玉米原产于美洲,①错误;小麦原产于西亚,③错误。

综上所述,排除A、B、C三项,D项正确。

答案:D4.恩格斯说:“蒙昧时代是以采集现代的天然产物为主的时期,人类的创造品主要是用作这种采集的辅助工具。

”以下各项符合恩格斯对“蒙昧时代”定义的是( )A.北京人 B.大汶口文化C.河姆渡文化 D.黄帝时代解析:恩格斯这段话反映的是原始农耕出现以前的生产情况。

B、C、D选项都已经进入农耕时代。

答案:A5.“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而去之。

”这一举措的最重要的历史作用在于( )A.扩大了黄帝部落的活动范围B.发展了黄帝部落的势力C.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D.提高了黄帝的威望解析:这是一道最佳选择题,黄帝时代所进行的部落战争频繁而激烈,尤其是在涿鹿大战中炎黄部落击败蚩尤部落。

炎黄部落在黄河流域长期生息繁衍,构成了后来华夏族的主体部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