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鹧鸪天教案设计

合集下载

鹧鸪天教案设计

鹧鸪天教案设计

鹧鸪天教案设计一、教案背景与问题分析鹧鸪天是一种古老的中国传统乐器,以其优美的音色和独特的外观而备受欢迎。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由于对传统文化的忽视,鹧鸪天逐渐被人们所遗忘。

因此,为了推广鹧鸪天这一传统乐器,提高人们对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认识,本次教案旨在设计一套系统的鹧鸪天教学内容。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鹧鸪天的发展历史和特点,培养对鹧鸪天乐器的兴趣。

2. 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演奏技巧,使其能够独立演奏鹧鸪天乐曲。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通过合奏形式展示所学乐曲。

4.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通过自主创作鹧鸪天乐曲,体验音乐的魅力。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1. 鹧鸪天的介绍与发展历史在本节课中,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鹧鸪天的起源及其在中国音乐文化中的重要性。

可以使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形式,激发学生对鹧鸪天的兴趣,并展示一些著名鹧鸪天演奏家的表演视频,让学生对鹧鸪天的音色特点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 鹧鸪天的基本演奏技巧在本节课中,教师需要向学生详细介绍鹧鸪天的结构和演奏技巧,包括手指的放置方法、吹奏技巧等。

可以通过实物演示、示范演奏等方式进行讲解,并请学生跟随教师的指导进行练习。

3. 鹧鸪天乐曲的学习与合奏在本节课中,教师可以选取一些适合初学者的鹧鸪天乐曲,按照难易程度进行分组,让学生互相合作、共同演奏。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乐理知识水平,选择合适的乐曲,并进行分组指导,引导学生练习合奏技巧和音乐表达能力。

4. 鹧鸪天乐曲的创作在本节课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鹧鸪天乐曲的创作。

可以通过讨论、分组合作等方式进行,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创作属于自己的鹧鸪天乐曲。

同时,教师可以提供相应的乐谱格式,并向学生介绍一些音乐创作的基本技巧。

四、教学评价方法为了准确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可以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如作业评价、课堂表现评价和综合评价等。

在鹧鸪天教学中,可以通过学生的演奏水平、合奏效果和乐曲创作等方面进行评价,并给予具体的建议和指导。

《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教案

《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教案
2.如梦如幻的境界和语淡情深的风格:如梦如幻的艺术境界。由于对爱情失落的追忆,晏几道常常建构梦幻以重温往日爱情的甜蜜。形成缤纷多姿的如梦如幻的艺术境界。
3.语淡情深的风格特色。
4.艳而不俗的异样风采。从语言的精度和情感的深度两个层面上把《花间集》以来的艳词小令艺术推到了极致。他在宗柳学苏之外,独树一帜,给北宋后期词坛增添了异样的风采。
伊人殷勤捧杯劝饮,却不仅仅是履行劝酒的职责,还欲借此暗通情意。而词人为报答她的款款深情,开怀畅饮,不惜一醉。双向的爱情交流,体现了“盟”字。
【鉴赏3】伊人舞姿曼妙,歌声婉转,你能从词句中找到信息吗?
“舞低杨柳楼心月”,借时间的推移,化静态为动态,从侧面表现出舞姿的尽态极妍,渲染欢乐气氛,独出机杼。
【鉴赏4】“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写“别后相思”有什么新意吗?你如何理解它的作用?
(二)二读诗歌,评品赏析
【鉴赏1】全词所采用的艺术手法。
上片利用彩色字面,描摹当年欢聚情况,似实而却虚,当前一现,倏归乌有;下片抒写久别相思不期而遇的惊喜之情,似梦却真,利用声韵的配合,宛如一首乐曲,使听者也仿佛进入梦境。
【鉴赏2】上片中“初盟”的“盟”字是如何体现的?
“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拚却醉颜红”二句,一着笔于对方,一落笔于自身,既展现了二人初识时的特定情境,也披露了二人一见倾心、愿托终身之际的曲折心态。
单元
选修(一)唐诗宋词——“格高韵远”的北宋词(二)
课题
《鹧鸪天》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晏几道
2.掌握意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分析题与手法鉴赏题的技巧
3.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寄托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晏几道的《临江仙》了解了其词作的特点,如今我们继续学习他的另一首名篇《鹧鸪天》,看他如何展现“小山词”的特点的。

《鹧鸪天》教学设计

《鹧鸪天》教学设计
诗歌鉴赏
读懂
• 一、读题目 • 二、读作者 • 三、读注释 • 四、读诗句
鹧鸪天·游鹅湖·醉书酒家壁
• 春入平原荠菜花,新耕雨后落群鸦。 多情白发春无奈,晚日青帘酒易赊。
• 闲意态,细生涯。牛栏西畔有桑麻。 青裙缟袂谁家女,去趁蚕生看外家。
【注】(1)辛弃疾作此词时被罢官而闲 居在江西上饶,年仅42岁。 (2)外家:女子出嫁后称娘家为外家。
表达方式与表现手法
• 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 表现手法: ①修辞手法 ②艺术手法 ③抒情
会做——分点作答
• 步骤一:回答手法 • 步骤二:分析诗句 • 步骤三:思想感情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第三单元16辛弃疾词三首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教案1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蚜

第三单元16辛弃疾词三首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教案1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蚜

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一、教学内容分析《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是《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漫步宋词的重要一课,是辛弃疾爱国词中非常重要的一首。

了解辛弃疾,研究他的生平经历,可以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他这首词中饱含的爱国情感。

本节课主要了解辛弃疾生平经历及创作分期,从词风、形象及用典手法来了解和鉴赏辛词的爱国之情,并在课上交流。

二、学习目标1、通过学习,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分期。

2、在小组合作过程中,掌握知人论世的方法,学会从词风、形象、用典等角度鉴赏诗词的方法。

3、体会辛弃疾诗词中贯穿始终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学习重点体会辛弃疾诗词中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爱国情怀。

四、学习方法自助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五、课时安排一课时六、教学流程(一)课前准备领取任务:1、简介辛弃疾,整理辛弃疾生平大事,弄清其三个创作分期及各时期内情感的变化。

2、阅读辛弃疾词,鉴赏辛词的风格特点,以及其爱国之情在其中的体现。

3、阅读辛弃疾词,鉴赏词中描绘出的爱国词人形像,以及其爱国之情在其中的体现。

4、阅读辛弃疾词,研究辛词用典手法。

以及其爱国之情在其中的体现。

5、主持和朗读小组,于课堂的开头结尾及每一个环节中的中间朗读相应时期的作品,写好承上启下的衔接段,起穿插和主持作用。

(二)鉴赏交流上课流程1、开头主持人-开头带领大家朗诵《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简要赏析这首词。

然后说过渡词。

2、第一小组同学上台分享辛弃疾简介、传奇人生、创作分期及情感变化。

主持人致辞。

3、第二小组(词风组)同学上台分享辛弃疾词风。

以及其爱国之情在其中的体现。

4、主持人致辞。

朗诵组同学朗诵名篇《青玉案·元夕》.5、老师上台,问同学们这首词的词风是什么?依据在哪里?交流完请出第三小组同学交流辛弃疾词中的形象。

6、第三小组(形象组)同学上台分享辛弃疾词中描绘出的爱国词人形像,以及其爱国之情在其中的体现。

7、主持人致辞。

8、朗诵组朗诵第二时期词《临江仙·老去浑身无著》。

人教版必修四辛弃疾词三首(青玉案、鹧鸪天、菩萨蛮)教案

人教版必修四辛弃疾词三首(青玉案、鹧鸪天、菩萨蛮)教案

人教版必修四辛弃疾词三首(青玉案、鹧鸪天、菩萨蛮)教案人教版必修四辛弃疾词三首:青玉案、鹧鸪天、菩萨蛮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词人辛弃疾及其作品 2、结合时代背景,准确把握诗歌主旨 3、把握辛词中强烈的爱国之情 4、鉴赏词的艺术手法二、教学重点 1、结合时代背景,准确把握诗歌主旨 2、鉴赏词的艺术手法三、教学难点鉴赏词的艺术手法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多读法,讨论法,多媒体五、教时安排及教学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导入,了解辛弃疾及其作品,赏析《青玉案》一、导语设计由苏轼开创豪放词风谈起,比较两者的异同二、辛弃疾简介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

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

一生坚决主张抗金。

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

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

晚年韩胄当政,一度起用,不久病卒。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

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

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

有《稼轩长短句》。

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三、《青玉案》的主旨和教学要点 1、听配乐朗诵,整体感知浓墨重彩描写元宵节的繁华、热闹、狂欢的盛况,贬斥狂欢的人们,褒扬“那人” 2、自由读,分析字词 3、学生讨论本诗的艺术手法,教师再作归纳(1)托寓手法的运用(2)兼具婉约、豪放两种风格4、齐读《鹧鸪天》第二课时教学要点:赏析《鹧鸪天》和《菩萨蛮》,小结一、赏析《鹧鸪天》 1、指名朗诵,整体感知通过追忆自己过去壮烈的经历,对比眼下投闲置散的处境,发出了壮志未酬而年岁老大的喟叹2、自由读,分析字词 3、学生讨论本诗的艺术手法,教师再作归纳(1)崇高人格的艺术再现(2)对比手法的成功运用 4、齐读《鹧鸪天》二、赏析《菩萨蛮》 1、听配乐朗诵,整体感知登临怀古伤今 2、自由读,分析字词 3、归纳本诗的艺术手法(1)象征手法的运用,具有一定的朦胧性(2)沉郁顿挫的风格 4、齐读《菩萨蛮》三、小结辛弃疾的诗歌特点 1、以沉郁豪放为主体而兼具多种风格 2、娴熟而多样的表现手法:(1)善用比兴托寓(2)善于用典(3)驾驭语言的能力非常高超。

《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教学设计(广东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教学设计(广东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教学设计(广东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这首诗。

1.1.2 学生能够分析辛弃疾的写作风格和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1.1.3 学生能够解读古代战争和英雄主义的相关知识。

1.2 过程与方法1.2.1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1.2.2 学生通过分析诗歌结构,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1.2.3 学生通过讨论和写作,表达对英雄主义的理解和看法。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学生能够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怀,培养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1.3.2 学生能够理解英雄主义精神,培养勇敢担当的精神风貌。

1.3.3 学生能够尊重和珍惜和平,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民族观。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这首诗。

2.1.2 学生能够分析辛弃疾的写作风格和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2.2 教学难点2.2.1 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诗中的历史背景和战争场景。

2.2.2 学生能够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3.1.1 教师通过引入辛弃疾的生平简介,激发学生对诗人的兴趣。

3.1.2 教师展示《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的全文,引导学生关注诗文内容。

3.2 自主学习3.2.1 学生自主阅读诗文,理解大意。

3.2.2 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辛弃疾的写作背景。

3.3 合作探讨3.3.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3.2 学生代表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3.4 诗歌解析3.4.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的结构,讲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3.4.2 教师解读诗中的战争场景和英雄主义精神。

3.5 情感体验3.5.1 学生通过朗读、背诵等方式,感受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3.5.2 学生通过讨论和写作,表达对英雄主义的理解和看法。

鹧鸪天高三下册语文教案

鹧鸪天高三下册语文教案

鹧鸪天高三下册语文教案鹧鸪天人教版高三下册语文教案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店铺收集整理的鹧鸪天人教版高三下册语文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1、检查背诵(检查预习情况)2、结合课下注释解题:鹧鸪天——词牌名;代人赋——词的题目,替别人写的作者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宋代词人,与苏轼同为豪放派的代表3、本词内容是描写乡村田野生活的词作,内容分为上下片。

4、从何处可以看出是描写乡村田野生活的?从诗词中找依据:柔桑、蚕种、平冈、黄犊、山路、沽酒人家、溪头、荠菜花5、词人对田园生活的情感是怎样的?何处可以体现(从文中找依据)?(1)陌上柔桑破嫩芽(2)东邻蚕种已生些(3)平冈细草鸣黄犊(4)斜日寒林点暮鸦这几句内容集中描写了一幅温馨美丽、安详的春景图6、总结主旨词的最后一句“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通过对比赞美了荠菜顽强的生命力,也表达作者对田园生活喜爱赞美之情。

《鹧鸪天》宋词鉴赏鹧鸪天代人赋辛弃疾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

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栏干不自由。

这首《鹧鸪天》,题下注明“代人赋”,说明词中抒情主人公并非作者自己。

细玩词意,这首词是作者代一位妇女赋的,那位妇女的意中人刚离开她走了,她正处于无限思念、无限悲伤的境地。

“晚日寒鸦”,这是送人归来后的眼中景。

“晚日”的'余辉染红天际,也染红长亭古道和目之所极的一切,这是空间。

夕阳愈来愈淡,夜幕即将降落,这是时间。

而她送走的那位意中人,就在这空间、这时间中愈走愈远了。

“寒鸦”当“晚日”之时,自然应该寻找栖息之处,大约在绕树啼叫吧!可是那位行人,他此刻孤孤零零地走向何处,又向谁家投宿呢?正因为这样,那本来没有感情的“晚日”和“寒鸦”,在那位女主人公的眼中,就变成“一片愁”了。

这首词,是写别愁离恨的。

《鹧鸪天》教案

《鹧鸪天》教案

《鹧鸪天》教案辛弃疾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辛弃疾的文学常识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并背诵和默写这首诗。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并背诵和默写这首诗[教学内容和步骤]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

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

一生坚决主张抗金。

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

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

晚年韩□(tuo1)胄当政,一度起用,不久病卒。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

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

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

有《稼轩长短句》。

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辛氏这首词,也是表现春天的美好的,但是和宋祁的很不一样,从一开始,就可以看出来,辛氏强调的不是市井的繁华和欢乐的享受,而是农村的朴素和自得。

作者对农村的感情,和传统的山水田园诗意有点相近,但是又有很明显的不同。

他不是游山玩水,也不是欣赏自然风光,他在农村的景观中,对农事和农时,更有细致的关注:“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高中语文选修1《鹧鸪天》说课

高中语文选修1《鹧鸪天》说课

高中语文选修1《鹧鸪天》说课(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工作计划、讲话致辞、条据书信、合同协议、策划方案、规章制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speeches, policy letters, contract agreements, planning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高中语文选修1《鹧鸪天》说课高中语文选修1《鹧鸪天》说课一、说教材高中语文选修(1)第三单元是漫步宋词,诗词向来是中国的古代文化代表的典范之一、蕴含了中国漫长五千年的文人学士的一切情感。

鹧鸪天教学方案设计

鹧鸪天教学方案设计

鹧鸪天教学方案设计一、引言鹧鸪天教学方案设计旨在为学生提供系统、全面的教学内容,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

本方案基于国家教育课程标准,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旨在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实践能力。

通过合理的教学组织,确保学习目标的达成。

二、课程目标本方案旨在达成以下课程目标:1. 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包括语言、数学、科学等学科的内容;2.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观察、思考、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实践活动。

三、教学内容1. 语言学科1.1 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培养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1.2 强化语法和词汇的学习,提升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1.3 鼓励学生进行口头表达和写作练习,培养语言交流和写作能力。

2. 数学学科2.1 强化数字概念和运算能力的教学;2.2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2.3 提供实际问题和应用数学的学习和训练。

3. 科学学科3.1 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科学现象和规律;3.2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能力;3.3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学实践,培养创新精神。

四、教学方法1. 多媒体教学法:通过图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呈现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2. 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3. 实践教学法:引导学生利用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五、评估方式1. 课堂表现评估: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参与情况、回答问题的能力等,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主动性。

2. 作业评估:通过批改学生的作业,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

3. 测验评估:以小测验、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等方式,评估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综合能力。

六、教学进度安排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教学进度安排表,包括每个学科的每节课的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

《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教学设计(广东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教学设计(广东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教学设计(广东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

(2)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掌握作者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3)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从诗歌的、作者、背景、意象、情感等方面进行分析。

(3)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学会正确对待历史,珍惜和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理解与背诵。

(2)诗歌的主题思想分析。

(3)作者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如何把握诗歌中的情感变化。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提问:同学们对南宋时期的历史了解多少?(3)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历史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让学生结合诗歌的、作者、背景等方面进行分析。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的主题思想是什么?(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分析诗歌的意象、情感变化等。

(2)解读诗歌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5. 课堂小结(2)强调诗歌中的爱国情怀。

四、作业设计1. 背诵诗歌。

3. 调查了解我国南宋时期的历史,并结合诗歌进行思考。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文学素养。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为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新时代青年奠定基础。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

2. 情境教学:创设相关的历史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背景和作者情感。

鹧鸪天 教案

鹧鸪天 教案

鹧鸪天教案教案标题:《鹧鸪天》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鹧鸪天》,学生能够理解诗人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感悟。

2. 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水平。

3.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通过写作和朗读活动展示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重点:1. 理解《鹧鸪天》的内容和诗人的情感表达。

2. 学习诗歌的韵律和修辞手法。

3.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1. 理解并准确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意境。

2. 运用修辞手法进行创作和表达。

教学准备:1. 课文材料:《鹧鸪天》原文。

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音响设备。

3. 学生练习册和作文纸。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鹧鸪天》的音频,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 引导学生谈谈对诗歌的第一印象,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二、理解诗歌(15分钟)1. 分段解读《鹧鸪天》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2.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三、创作活动(20分钟)1. 分组让学生自由创作一首与自然景物相关的诗歌,鼓励他们运用《鹧鸪天》中的修辞手法。

2. 学生交流并互相欣赏彼此的作品,鼓励他们表达对他人作品的感受和赞赏。

四、朗读和展示(15分钟)1. 学生逐组选择一首自己创作的诗歌进行朗读。

2. 鼓励学生通过朗读和表演展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五、总结与评价(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

2. 学生自我评价,思考自己在创作和表达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创作诗歌,并进行互相交流和分享。

2. 推荐学生阅读更多的诗歌作品,拓宽他们的文学视野。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和表现,评价他们对《鹧鸪天》的理解和创作能力。

2. 收集学生的创作作品和朗读录音,评估他们在表达和朗读方面的表现。

教学资源:1. 《鹧鸪天》原文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音响设备3. 学生练习册和作文纸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理解《鹧鸪天》的内容和诗人的情感表达,并能够运用修辞手法进行创作和表达。

《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教学设计(广东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教学设计(广东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教学设计(广东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

(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领会诗的意境和情感。

(3)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了解作者的写作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3)激发学生对诗词的热爱,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 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3.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

三、教学难点:1. 诗歌意境和情感的领会。

2. 作者写作技巧的把握。

3. 古典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结构和意境。

(2)各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师生共同点评。

4.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深入领会诗中的情感,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怀。

(2)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进行情感交流。

5. 拓展延伸:(1)教师提出与本诗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2)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拓展延伸。

6. 小结作业:(1)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结。

(2)布置作业:朗读和背诵《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合作探讨等方面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教学设计(广东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教学设计(广东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教学设计(广东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这首诗。

(2)分析并掌握诗中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

(3)了解作者辛弃疾的生平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通过研究性学习,了解作者的生平背景及其创作特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

(2)理解诗中的英雄气概,培养学生的勇敢精神。

(3)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困难和挫折,培养学生的坚韧品质。

二、教学重点:1. 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作者辛弃疾的生平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三、教学难点:1. 诗中典故的理解。

2. 诗中情感的把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激发学生对诗词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简介辛弃疾的生平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其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 课堂讲解:(1)讲解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2)讲解诗中的典故,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

4. 互动环节:(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中意象和修辞手法的理解。

(2)选取代表性发言,进行课堂交流。

5.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

(2)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英雄气概,培养学生的勇敢精神。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中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

五、课后作业:1. 背诵《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

2. 结合课下注释,深入理解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 研究辛弃疾的其他作品,了解其创作特点。

六、教学反思: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反馈。

针对学生的不同反应,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便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第三单元16辛弃疾词三首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教案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蚜

第三单元16辛弃疾词三首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教案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蚜

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作古词,写辛情(第二课时)课程时长40分钟所属学科语文所用教材粤教版选修一授课教师开课单位教学目标1.从三个方面(主要意象、情感、手法)总结辛弃疾爱国词的特点(每两个小组总结一个方面)。

2.学生创作一首词3. 通过词作来表达自己对辛弃疾的人生经历及其爱国词的认识教学重点创作词并修改。

教学难点学习者特征分析作为高二下学期的学生,具备一定的古诗词阅读能力。

对于辛弃疾的词,初中已经学过《西江月・明月別枝惊鹊》《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破阵子・为陈同前赋壮词以寄之》,高一必修三学过く(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如果加上选修一的《青玉案・元タ》《鹧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善蛮・书江西造口壁》,再联系人教版必修四(高二学年下学期教材)选录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学生对辛弃疾的词已经有一定的积累与了解。

以上这些词,多为爱国词,因此这次公开课以辛弃疾的爱国词为主题。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活动教学内容环境及资源【课前】课前导学分组布置任务,学生以小组形式完成课前导学案任务。

根据上一节课的学习,以及自己对辛弃疾的认识,从《菩萨蛮》《鹧鸪天》《如梦令》《天净沙》四个词牌中抽一个,去创作一首词课前导学案教学过程【课中】复习导入提问各小组,展示评价学生上节课的掌握情况。

回顾前面所学的元宵词的一般特点,从意象、情感、写作手法进行分析。

教室一体机上利用小组PK进行提问加分教师组织学生自主展示课前导学任务的成果。

交流、汇报【课中】展示比拼按课前安排,分小组汇报对辛弃疾的人生经历及其词的了解。

辛弃疾的人生经历南归前:起义反金身份:战士(军人)平板推送任务,学生拍照上传思维导。

《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教学设计(广东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教学设计(广东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辛弃疾词三首教学目标:1.理解词作的意思,体会作者妙手铺排,渲染气氛的笔法。

2.理解、品味词中的千古名句。

3.把握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教学重点:1.诗人经历的不同对诗歌表情达意的影响。

2.词句的鉴赏。

教学难点:1.理解词作的意思,体会作者妙手铺排,渲染气氛的笔法。

2.诗人经历的不同对诗歌表情达意的影响。

教学内容:《青玉案•元夕》《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第二课时:《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一引入: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二、作者介绍辛弃疾 (1140—1207),一生主张抗金,渴望恢复中原。

辛弃疾是坚定的主战派。

怀抱利器,一生不得重用,抱憾而终。

辛弃疾是南宋爱国词派的代表,是两宋豪放词派的代表,是宋词的集大成者。

他的词继承和发展了苏轼的豪放风格,把爱国词的创作推向顶峰。

同时辛弃疾也吸取婉约词的蕴藉细腻的长处,兼容众体,吸取各家之长。

在以豪雄英伟之气为主调的同时,也不乏妩媚、清丽、娈婉之作,兼有俚俗幽默之调,形成以豪放沉郁为主调的多样化的艺术风格。

诵读已学过辛词《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点秋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三、教学《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一)了解作者,知晓背景。

小序中,已将写作的背景和意图作了交代。

显然是作者晚年被弹劾落职、闲居农村时的作品。

“戏作”,是自谦,也是自嘲,但实际是极其深沉、极其悲愤的浩叹,绝非儿戏的笔墨。

(二)朗读,整体感知。

词中那一句话起概括全词的作用?追往事,叹今吾。

(三)逐句鉴赏1、上片是对少年时一段最能体现其英雄本色的壮举的追忆。

⑴“壮岁旌旗拥万夫,锦檐突骑渡江初。

”词人在 2l岁的时候,就为了推翻金侵略者的统治而发动了农民起义,并带领2000多义军投奔到耿京所领导的义军中,当了掌书记。

这是当时北方最大的一支起义军,已有20多万人。

鹧鸪天的教案

鹧鸪天的教案

鹧鸪天的教案教案标题:鹧鸪天的教案教案概述:《鹧鸪天》是一首经典的古诗,写景描绘了秋天的美丽景色,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的情感和哲思。

本教案将以鹧鸪天为教学内容,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和欣赏这首诗歌,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教案目标:1. 了解《鹧鸪天》的文学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2. 掌握《鹧鸪天》的诗歌形式和修辞手法。

3. 能准确朗读并理解《鹧鸪天》的内容。

4.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和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1. 《鹧鸪天》的诗歌原文和翻译版本。

2. 视听设备和多媒体教学资源。

3. 绘图纸、彩色笔等辅助教具。

4. 与秋天相关的图片和视频素材。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创造充满秋天气息的教室氛围,播放秋天的自然音乐。

2. 准备一组秋天的图片,并请学生观察图片,引导他们提出秋天的特点和感受。

诗歌欣赏:1. 分发《鹧鸪天》的诗歌原文和翻译版本给学生,让学生自由阅读或朗读诗歌。

2. 指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字面意义和抽象意义,并与他们分享作者的创作意图。

3. 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诗歌讨论,引导他们提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并汇报给全班。

修辞手法探究:1. 解释并举例解读《鹧鸪天》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象征等。

2. 将学生分为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种修辞手法进行深入研究,了解其特点和运用方法。

3. 学生小组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呈现给全班,通过展示和讨论,加深对修辞手法的理解。

创作实践:1.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秋天的景色和思考,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

2. 学生个别或小组展开创作活动,要求他们根据自己对秋天的感受和想象,创作一首与秋天相关的短诗。

3. 学生将自己的作品朗读给全班听,并进行互相欣赏和评价。

课堂总结:1. 回顾学生在本节课中的学习和创作成果,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2. 引导学生对诗歌的欣赏和表达能力进行反思,提出自己的进一步学习目标。

拓展活动:1. 邀请学生在家中寻找其他优秀的秋天诗歌,并在下节课前进行交流和分享。

《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教案 温

《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教案 温

鹧鸪天教学设计:温彦哲教学目标:1.理解文本,体会词人的情感。

2、鉴赏词中的艺术手法,体会这些手法所起到的表达效果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流程:一、出示目标,学生朗读.(情感是诗歌的灵魂,手法则是展现灵魂的重要手段,因此鉴赏诗歌多需从这两点入手)学生背诵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表扬其背书后,提问让学生根据理解填空,辛弃疾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学生回答,教师明确:文学上,他是一位与苏轼齐名的豪放派词人,政治上,他是一位坚决抗金的主战派,而在我心中他是是一位志向远大,怀抱利器,却报国无门的悲剧英雄。

二、知晓背景《鹧鸪天》大约辛弃疾晚年被弹劾落职、闲居农村期间与人唱和时所作,正如小序所言“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在此是谦词)”“少年时事”,据《宋史·稼轩本传》当指青年时率山东义军投耿京部,后叛徒张安国杀耿京降金,辛弃疾等带骑兵五十直闯五万人的金营,活捉叛徒张安国交朝廷治罪等事。

(不妨与赵子龙长坂坡救主一事相比,以体现辛的英雄本色)三、初读课文1.朗读、背诵课文,结合课文下面的注解,感知文本的意思,不明之处,举手提问,教师巡视答疑。

(可重点解释一下“平戎策”与“种树书”两个意象)提醒学生注意朗读的读音、节奏、语调、情感等四点学生提问完后,集体朗读,教师纠正读音、节奏与语调后,学生再读,点出感情的不足,从而导入内容的理解。

四、再读课文先明确品读诗词的三步:索像——入境——析情然后提出学生思考的问题:(学生分组讨论,推举代表回答)问题一:找出本词上阕追忆了何事?写了哪些意象?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感情基调如何?问题二:下阕感叹了现实的什么境况?写了哪些意象?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感情基调又如何?答案一:作者追忆了自己年轻时率兵抗金的英雄壮举。

上阕写了旌旗、万夫,锦襜、突骑、燕兵、银胡?,汉箭、金仆姑等意象。

这些意象构成一幅一位英雄少年率领义军与金军激烈战斗的雄壮场景。

答案二:下阕叹息了自己怀才不遇,投闲田园的境况。

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学教案第三单元16辛弃疾词三首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2)

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学教案第三单元16辛弃疾词三首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2)

辛弃疾词三首鹧鸪天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作家辛弃疾和他的作品。

过程与方法:分析词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将英雄形象作为素材积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辛弃疾爱国主义的情怀。

教学重点:分析词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将英雄形象作为素材积累教学难点:英雄素材的理解与概括运用教学方法:朗读、鉴赏、引导、讨论。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型:基本阅读。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用习近平的“中华民族是崇尚英雄、成就英雄、英雄辈出的民族,和平年代同样需要英雄情怀。

”导入宋代英雄人物辛弃疾。

二、生平经历简介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人(山东济南人),南宋爱国词人。

一生主张抗金,渴望恢复中原。

辛弃疾是坚定的主战派,怀抱利器,一生不得重用,抱憾而终。

三、写作背景简介小序交代了写作的背景和意图。

这是作者晚年被弹劾落职、闲居农村时的作品。

“戏作”是自谦,也是自嘲,但实际是极其深沉、极其悲愤的浩叹,绝非儿戏的笔墨。

四、解读正文利用过渡句分析上下片的内容、格调、手法和人物形象。

五、鉴赏要点崇高人格的艺术再现。

辛弃疾一生以英雄自许,亦以英雄许人。

毕其终身,并没有真正放弃对功名事业的进取,并没有放弃为国家民族作出大贡献的追求。

在此词下片的沉郁的感慨中,仍然可以看到这种人格在闪亮。

六、拓展绍兴三十二年,主帅耿京令辛弃疾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召见嘉纳之,授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并以节使印告召京。

会张安国、邵进已杀京降金,弃疾还至海州,与众谋曰:“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乃约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等径趋金营,安国方与金将酣饮即众中缚之以归金将追之不及。

献俘行在①,斩安国于市。

仍授前官,改差江阴佥判。

弃疾时年二十三。

【注释】①行在:皇帝所在的地方。

(辛弃疾)与众人谋划道:“我因主帅归顺朝廷的事前来,没想到发生变故,拿什么复命呢?”(“谋”、“缘”、“期”、“何以”各1分,句意1分)翻译:绍兴三十二年,主帅耿京命令辛弃疾带奏表归宋,宋高宗正在建康慰问军队,召见了他,嘉奖了他,授他承务郎天平节度使掌书记的官职,同时用节度使印和文召告耿京。

辛弃疾鹧鸪天教案设计

辛弃疾鹧鸪天教案设计

辛弃疾鹧鸪天教案设计辛弃疾鹧鸪天教案设计辛弃疾一言不合就开写。

写政治,写哲理,写朋友,写恋人,写田园,写民俗,写读书。

以下店铺为你整理了辛弃疾鹧鸪天教案设计,供你学习参考。

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辛弃疾的相关常识。

识记并理解生字、生词。

2.过程与方法:理解词的内容,并进行品味赏析。

背诵并默写本词。

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作者对农村生活的赞美和不忘国家命运前途的思想。

重点难点重点:词的上片“破”和“鸣”字非常传神,简要分析。

此词为辛弃疾罢官乡居期间所做,体会这首词表达的作者的心境。

难点:词的最后两句作者将“城中桃李”与“溪头荠菜花”对比,领悟这两句流露作者什么样的人格精神。

教法选择朗读、讨论、交流课型实践课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是否采用多媒体是教学时数 1课时教学时数第1课时备课总数第21课时一、导入课题播放儿歌《春天在哪里》,展示春天的风景图片。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描写春天美景的唐诗、宋词,今天我们再来学习辛弃疾描写春天的词,进一步寻找春天的足迹。

二、揭示目标(略)三、指导学生学习(一)借助工具书,了解作者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

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腐豪强,注意安定民生。

一生坚决主张抗金。

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

晚年一度起用,不久病卒。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

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辛弃疾鹧鸪天教案设计
辛弃疾鹧鸪天教案设计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辛弃疾的相关常识。

识记并理解生字、生词。

2.过程与方法:理解词的内容,并进行品味赏析。

背诵并默写本词。

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作者对农村生活的赞美和不忘国家命运前途的思想。

重点难点
重点:词的上片“破”和“鸣”字非常传神,简要分析。

此词为辛弃疾罢官乡居期间所做,体会这首词表达的作者的心境。

难点:词的最后两句作者将“城中桃李”与“溪头荠菜花”对比,领悟这两句流露作者什么样的人格精神。

教法选择
朗读、讨论、交流
课型实践课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是否采用多媒体是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时数
第1课时
备课总数第21课时
一、导入课题
播放儿歌《春天在哪里》,展示春天的风景图片。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描写春天美景的唐诗、宋词,今天我们再来学习辛
弃疾描写春天的词,进一步寻找春天的足迹。

二、揭示目标(略)
三、指导学生学习
(一)借助工具书,了解作者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

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
贪腐豪强,注意安定民生。

一生坚决主张抗金。

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

晚年一度起用,不久病卒。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
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
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

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
“苏辛”。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
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
均有名。

有《稼轩长短句》。

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二)教师介绍背景
此词写于淳熙十五年(1182)前后,当时作者罢职、闲居农村已数年。

词题“代人赋”,实际写的是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

(三)朗读并熟悉全诗
1.听范读,要求学生正音正字。

2.生齐读。

3.抽生朗读,指导朗读技巧(声音洪亮,节奏抑扬顿挫,情感自然)。

4.师再范读,学生领会词意。

四、研读与赏析,检查学生学习效果
(一)题目解说
“鹧鸪天”是词牌,“代人赋”是题目,实际写的是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理解重点字词,疏通词意
诗意:田里的桑树冒出嫩芽,邻居家蚕种已孵出幼蚕。

小黄犊在草坡上鸣叫,斜阳映照着带有几分春寒的树林,树林上空飞着一只
只回巢的乌鸦。

远的、近的山峰连绵不断,路是纵的、横的、斜的互相交错,有卖酒的,也有买酒的。

城里的桃、李花不是愁风就是愁雨,可农村
的荠菜花却不愁,而且开得十分茂盛。

(三)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1.此词主要描写的.是江南农村春景图,请找出具有乡土气息的
景物,说说这些这些景物有什么特征?(柔桑、嫩芽、幼蚕、细草、
黄犊、暮鸦,诗中的景物点染出生机勃勃的早春农村风光,组成的
是一幅富有生命力的画面。


2.词的上阕“破”和“鸣”字非常传神,请简要分析。

(“破”写桑叶逐渐萌发、膨胀,不仅有动态,而且能让人感到桑芽萌发的
速度和力量。

“鸣”虽写声音,但可以让人想见黄犊吃草时的高兴、得意的神态。


3.词的最后两句作者将“城中桃李”与“溪头荠菜花”对比,请想象芥菜花的形象,领悟这两句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人格精神?(“桃花”代表深居朝廷之内的高官,荠菜花则是词人形象的自我
写照,词中隐隐流露出自己不做愁风雨的城中桃李,而做乡野溪头
迎风开放的芥菜花,表达了一种对不屈精神和顽强生命力的崇敬和追求。


4.全词体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乡村生活的深深热爱与赞美之情,对城市上层社会的鄙弃)。

五、小结全词
这首词寓议论、抒情于写景之中。

作者以细腻之笔描绘农村的景色,清新疏淡,以粗线条勾勒山和路,其中也描绘了农村美好和充满生机的生活,寄寓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赞美。

六、检查学习效果-------默写《鹧鸪天.代人赋》
板书设计
{桑柔嫩芽幼蚕细草}农村生活气息图
鹧鸪天代人赋{黄犊寒林暮鸦}勃勃生机
{山路青旗}粗线条勾勒山和路
{荠菜花桃李}形成对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