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_辛弃疾_诗词鉴赏
文学_《鹧鸪天》诗词鉴赏
![文学_《鹧鸪天》诗词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86bce70a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a733771.png)
《鹧鸪天》诗词鉴赏《鹧鸪天》诗词鉴赏1原文: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一:这是一首咏桂词,咏物诗一般以咏物抒情为主,而本词却一反传统。
试分析这首诗写法这首《鹧鸪天》是一首咏桂词,风格独特,颇得宋诗之风,即以议论入词,托物抒怀。
1:“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
”这十四字形神兼备,写出了桂花的独特风韵。
前句重赋“色”,兼及体性;后句重咏怀,突出“香”字。
桂有三种,白者名银桂,黄者名金桂,红者名丹桂。
常生于高山之上,冬夏常青,以同类为林,间无杂树。
又秋天开花者为多,其花香味浓郁。
“暗淡”、“轻黄”说明桂花不以明亮炫目的光泽和浓艳娇媚的颜色取悦于人。
虽色淡光暗,却秉性温雅柔和,自有情怀疏淡,远迹深山,唯将浓郁的芳香常飘人间。
以下转入议论。
1:“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反映了清照的审美观,她认为品格的美、内在的美尤为重要。
“何须”二字,把仅以“色”美取胜的群花一笔荡开,而推出色淡香浓、迹远品高的桂花,大书特书。
“自是花中第一流”为第一层议论。
2:“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
”为第二层议论。
连清照一生酷爱的梅花“暗淡轻黄体性柔”的桂花面前,也不能不油然而生忌妒之意。
而作者颇为称许的菊花也只能掩面含羞,自叹弗如。
接着又从节令上着眼,称桂花为中秋时节的花中之冠。
3:“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为第三层议论。
传说屈原当年作《离骚》,遍收名花珍卉,以喻君子修身美德,唯独桂花不在其列。
清照很为桂花抱屈,因而毫不客气地批评了这位先贤,说他情思不足,竟把香冠中秋的桂花给遗漏了,实乃一大遗恨。
二:结合全词分析,本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虽议论。
但托物抒怀,以群花作衬,以梅花作比,通过层层议论展现了词人对貌不出众,色不诱人的桂花由衷的赞美和崇敬,同时抒发了词人要像桂花那样远离都市喧嚣纷扰,享受具有蓬勃生机和无穷乐趣的退隐生活。
辛弃疾《鹧鸪天 欲上高楼去避愁》原文及赏析
![辛弃疾《鹧鸪天 欲上高楼去避愁》原文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27f38912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86.png)
鹧鸪天欲上高楼去避愁[宋] 辛弃疾欲上高楼去避愁,愁还随我上高楼。
经行几处江山改,多少亲朋尽白头!归休去,去归休,不成人总要封侯。
浮云出处元无定,得似浮云也自由。
作品赏析上片主要抒发时光易逝的愁恨。
起韵一笔包举,总言忧愁的难以摆脱,为下文分别诉说时光易逝之愁与功业难成之愁预留了地步。
在这里,词人“天真地”想通过上楼登高来摆脱令他难以忍受又无法回避的忧愁的想法,本身就充满了奇趣,而他感到忧愁如有脚、又随他上楼的想法就更是奇中之奇。
在表达上,化不可见的抽象之愁为有可以触碰与回避的有形之物,深得以形象写抽象的生动趣味,同时,“欲上······愁还”的传情方法,又为文气增加了转折跌宕的灵活之趣。
接韵具体表明他所忧愁的内容,是自然也在变迁、亲朋也在衰老白头的时间不居之恨。
“几处”与“多少”的限定,空处传神,包揽无限,写出了自然变迁和人生衰老之多简直无法据实计算的大愁苦。
这种对于时光易逝的忧愁,是词人“时间意识”觉醒的表现,而“时间意识”又是与人对于存在的反思与觉悟有关的,是一种看似脆弱,其实深刻的对于生命虚无的体验,值得注意的是,词人产生这样深刻的生命虚无的痛苦,不是来自于单纯的哲学思考,而是由非常具体而强烈的生命体验所导致的。
于是,过片再进一层,揭示了导致其时间之愁的更直接的愁苦即功业难成之愁。
他以感情强烈的语言反复其意与反问自己:说归去吧,还是归去吧,难道人一定要到封侯才肯罢休不成?意谓自己不必要等到做成封侯的功业才可归隐。
实际上,它传达出了词人无法作成可封侯的大功业的愁苦。
这样,上下片就由这两种愁苦在文理上连成浑然的一体。
结韵进而揭出使自己产生时光易逝之愁与功业难成之愁的具体触机,是那种恍若浮云一样到处漂泊的游宦生涯。
然后他再转过一层,巧妙运用“浮云”一词的双重比喻意义为自己下了这一转语,如果能像浮云一样逍遥自在也很自由。
这样的转语,泄露了他“游宦成羁旅”的生命不自由的痛感。
鹧鸪天辛弃疾注释及赏析
![鹧鸪天辛弃疾注释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bbdf0de5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87.png)
鹧鸪天辛弃疾注释及赏析鹧鸪天·东阳道中全篇风格委婉,和作者一贯的风格有所不同,但描写的景物却是相当地清新自然,生机盎然。
碧绿的青山,盛放的野花,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下面是小编收集的鹧鸪天辛弃疾注释及赏析,希望大家认真阅读!鹧鸪天辛弃疾注释及赏析篇1鹧鸪天·东陽道中扑面征尘去路遥,香篝渐觉水沉销。
山无重数周遭碧,花不知名分外娇。
人历历,马萧萧,旌旗又过小红桥。
愁边剩有相思句,摇断吟鞭碧玉梢。
译文香笼里燃烧的水沉香的气息越来越淡薄了。
举目远望,征尘扑面,去路迢迢。
周围是数不清的层层山峦,全被碧绿的树木和野草覆盖着,路旁山野中长满了各种各样不知名的花儿,一朵朵的格外娇艳动人。
行进在道路上的一行人历历在目,骏马萧萧嘶鸣,威武雄壮的仪仗队已经过了前面的小红桥。
满怀的离愁别恨,此时此刻都化做相思的诗句,于青山绿水之间,一边吟诗,一边催马加鞭地向东阳进发,差点儿没把马鞭的碧玉梢头摇断。
注释1、东阳:即今浙江东阳县。
考察作者早年宦游踪迹,无确切记载来过此地,本事不可考。
也可能是代人之作。
2、征尘:征途上扬起的尘土。
3、香篝:一种燃香料的笼子。
4、水沉:即沉香,一种名贵香料。
5、销:消退6、周遭:周围。
7、历历:形容物体或景象一个个清晰分明。
《文选·古诗十九首》:“至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
”唐·崔颢《黄鹤楼》诗:“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8、萧萧:马长声鸣叫。
《诗经·小雅·车攻》:“萧萧马鸣,悠悠旆旌。
”唐·杜甫《兵车行》诗:“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9、愁边:苦苦思索。
10、剩有:尽有。
11、碧玉梢:指马鞭用碧玉宝石饰成,比喻马鞭的`华贵。
【鉴赏】这首词中的“东陽”,即今浙江省东陽县。
据词题来看,该词是作者在任京都临安大理少卿时期,于淳熙五年(1178)因事赴东陽途中所作的。
从作品的内容和情调来看,洋溢着喜悦欢畅的情绪,这在辛词中是不多见的。
【诗歌鉴赏】辛弃疾《鹧鸪天着意寻春懒便回》原文翻译及赏析
![【诗歌鉴赏】辛弃疾《鹧鸪天着意寻春懒便回》原文翻译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8581dd03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94.png)
【诗歌鉴赏】辛弃疾《鹧鸪天着意寻春懒便回》原文翻译及赏析【诗歌鉴赏】辛弃疾《鹧鸪天?着意寻春懒便回》原文翻译及赏析辛弃疾《鹧鸪节?刻意寻春、寻懒、寻回》原文着意寻春懒便回,何如信步两三杯?山是好的,线还是累的,诗还没写完雨就急了。
携竹杖,更芒鞋。
朱朱粉粉野蒿开。
谁在家吃冷食,回到宁姑娘身边,在街上轻轻地笑着?辛弃疾《鹧鸪天?着意寻春懒便回》注释意图:深思熟虑。
2、懒:疲倦,疲惫。
3.行走:自由行走。
4、竹杖,芒鞋:古代旅行登山时用的器具。
5.朱砂粉:红色、白色和白色,用于描述花朵的颜色。
6、野蒿:泛指杂草,野花。
7.冷食:节日名称,清明节前一天(或清明节前两天)。
8、归宁:归家省亲。
多指出嫁之女归省,亦有用于男子者也。
辛弃疾“鹧鸪节”赏析《鹧鸪天?着意寻春懒便回》为南宋词人辛弃疾的作品。
此词写郊游风光,带着浓厚的生活气息,格调明快,是辛词中的轻闲小令。
辛弃疾既可以是金戈铁马气吞万里的英雄,又可以做“竹杖芒鞋轻胜马”的闲士;既可以写“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的豪迈,也可以有“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伤怀,更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性情。
伟大而杰出之词人,有多重性格,多样情感,其作品的风貌亦多姿多彩。
这首小令上片写词人专意寻春,忽然一时性懒,于是信步而行,累则停坐而饮几杯。
寻春当如此,若是执意于一花一草,片山片水,反而没有意思了。
随兴所至,才有快活惬意可享。
游山之间刚行至山势甚佳处,却又倦了,意欲作一首诗,还没作完,雨便来了,催人归去。
以上叙述出去春游的情况。
下片写归来时情景及路途中所见所闻。
词人扶竹杖、履芒鞋,走过野蒿地,野蒿开得红白一片,煞是好看;田塍那边传来清脆的欢笑声,该是哪家的姑娘趁着寒食节回娘家吧。
如此具有田园气息,风格清新的词作在辛词中时有所见,他不仅仅是一个矢志向前的英雄,还是一个有着丰富情怀的生命个体。
辛弃疾全集。
辛弃疾《鹧鸪天博山寺作》赏析
![辛弃疾《鹧鸪天博山寺作》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2a04c486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fe.png)
辛弃疾《鹧鸪天博山寺作》赏析鹧鸪天·博山寺作宋代:辛弃疾不向长安路上行。
却教山寺厌逢迎。
味无味处求吾乐,材不材间过此生。
宁作我,岂其卿。
人间走遍却归耕。
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
鉴赏按理说四十多岁正是人生建功立业之心最盛,最能奋发作为之时,然而词的开首两句却说;“不向长安路上行,却教山寺厌逢迎。
”大意是说,他已经不再心向国都,不再在意天下国家之事了,只流连于博山寺和它周围的山水,使得它都厌于逢迎我了。
辛弃疾果真是如此想的么?难道他真的已经忘情于山水游乐,把北复中原的大志抛诸脑后了么?下边两句“味无味处求吾乐,材不材间过此生。
”典出《庄子》,貌似超脱,要安于归隐平淡的生活,自得其乐,做不材之材以终其年。
事实上,上片四句是怨辞反说,辛弃疾并非真正能安于闲适平淡的生活,置国家天下于不顾,只是当权者对他始终若即若离,不能真正信任,而主和派又百般猜忌,以致他在几乎二十年的时间里被闲置不用,素志不展。
于是在这首词中,他字面上超然闲逸之词,实则包含着对当权者的激愤与积怨,只是不易察觉罢了。
下片起句表明心志:保持完我,不屈附公卿而求取声名。
下一句说人生历尽世事,到头来还是要归于田园,躬耕田亩。
最后两句“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
”辛弃疾意托于松竹花鸟,守君子之志的意向自不待言,其中或许也包含着对仕途人情的戒畏。
松竹真朋友,花鸟好弟兄,只有他们不会让辛弃疾伤心失望。
浅谈辛弃疾词作之“愁”辛弃疾现存的六百多首词作,似乎是一个愁苦的世界。
愁情主题,是辛弃疾词作的一个突出的主题。
其愁情主题不仅诠释出一个报国无门,请缨无路的英雄的悲哀,同时也为词史上增添了新的一笔,具有推陈出新的艺术审美价值,而词人辛弃疾在词史上的地位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提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研究和发掘广泛开展,对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研究也有了长足的发展,2023年10月举办的纪念辛弃疾逝世800周年学术研讨会,如有的学者关注辛弃疾的忧愁,其中两篇论文受到关注,一篇是沈有珠《而今识遍愁滋味――漫谈辛弃疾言愁词的愁意象》①,该文主要以辛弃疾词中复杂的愁意象为依托,探寻词中愁的意。
《鹧鸪天》原文及翻译赏析
![《鹧鸪天》原文及翻译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2a2d0ed7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ba.png)
《鹧鸪天》原文及翻译赏析《鹧鸪天》原文及翻译赏析古体诗是诗歌体裁。
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和杂言诗等形式。
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鹧鸪天》原文及翻译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鹧鸪天》原文及翻译赏析 1鹧鸪天·己酉之秋苕溪记所见宋朝姜夔京洛风流绝代人。
因何风絮落溪津。
笼鞋浅出鸦头袜,知是凌波缥缈身。
红乍笑,绿长嚬。
与谁同度可怜春。
鸳鸯独宿何曾惯,化作西楼一缕云。
《鹧鸪天·己酉之秋苕溪记所见》译文她来自南宋的都城临安,有着高超的品格,又有举世无双的美貌。
你为何像风中的飞絮飘落到苕溪呢?从笼鞋露出的鸦头袜可以看出她是风流绝代佳人。
轻启朱唇,露出浅浅的笑,青黛色的眉毛紧蹙在一起,面对这美好的春景,有谁与她共同度过呢?只剩下孤零零一人怎么会习惯呢,只能饱受这相思之苦。
《鹧鸪天·己酉之秋苕溪记所见》注释京洛:本指河南洛阳,此处借指临安。
风流:品格超逸。
津:码头。
笼鞋:指鞋面较宽的鞋子。
鸦头袜:古代妇女穿的分开足趾的袜子。
红:此处指朱红色的嘴唇。
绿:青黛色的眉毛。
乍:表示时间短暂。
《鹧鸪天·己酉之秋苕溪记所见》赏析姜夔多次举进士而不第,布衣终身,过着飘泊江湖、寄人篱下的生活,这种十坷的身世使他对遭逢不幸的人有着深刻的理解和同情。
宋孝宗淳熙十年(1189),姜夔在苕溪(今浙江湖州)为一位不幸女子的身世所感动,写下了这首词。
而且,里于他有着一段不同寻常的合肥情事,他不知不觉中将这位不幸女子与其合肥情侣联系起来。
故通皆是对不幸女子的深深怜悯和同情,而毫无轻薄浮浪之语,格调高雅,意境醇正。
京洛,河南洛阳。
周平王开始建都于此,后来东汉的首都也在这里,所以又称京洛。
后人使用此词包括洛阳或京都两种含义。
此处代指南宋都城临安,风流,指品格超逸。
开即写这个妇女出处不凡,她来自南宋的都城临安;她既有超逸的品格,又有举世无双的美貌。
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翻译及赏析
![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翻译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ae1737bf336c1eb91b375d67.png)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前言】《鹧鸪天·代人赋》是南宋时期词作家辛弃疾创作的组词类作品。
共两首词,分为《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和《鹧鸪天·晚日寒鸦一片愁》。
本诗外表是在写美人相思的苦闷,实际上寄托的是词人辛弃疾无法实现的政治理想。
它在风格上也比拟特别,是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优美婉约的词。
【注释】1.鹧鸪天:小令词调,双片55字,上片四句三平韵,下片五句三平韵。
唐人郑嵎诗“春游鸡鹿塞,家在鹧鸪天〞,调名取于此。
又名《思佳客》、《思越人》、《剪朝霞》、《骊歌一叠》。
2.些:句末语助词。
3.平冈:平坦的小山坡。
4.暮鸭:见王安石《题舫子》诗:“爱此江边好,留连至日斜。
眠分黄犊草,坐占白鸥沙。
〞这里隐括其句。
5.青旗:卖酒的招牌。
7.荠菜:二年生草本植物,花白色,茎叶嫩时可以吃。
【翻译】野地里柔软的桑条上冒出了嫩芽。
陌:田野小路。
东头邻居的蚕种已经孵化出一些小蚕了。
平坦的山坡上,黄毛小牛在那里吃草,不时发出叫声。
夕阳照在带有寒意的树林上,投宿的乌鸦又点缀着寒林的景色。
映入眼帘的还有远近连绵的山峦,横斜的山路。
这里也有挂旗卖酒的小酒店。
青旗:卖酒的招牌。
城中的桃树李树害怕风雨吹打。
白色的荠菜花开满溪头,大好的春光就在这里。
【鉴赏】词的下半片最难写,因为它一方面接着上半片开展,一方面又要转入一层新的意思,另起波澜,还要吻合上半片来作个结束。
所以下半片对于全首的成功与失败有很大的关系。
从外表看,这首词的下半片好象仍然接着上半片在写景。
如果真是这样,那就不免堆砌,不免平板了。
这里下半片的写景是不同于上半片的,是有波澜的。
首先它是推远一层看,由平冈看到远山,看到横斜的路所通到的酒店,还由乡村推远到城里。
“青旗沽酒有人家〞一句看来很平常,其实是重要的。
全词都在写自然风景,只有这句才写到人的活动,这样就打破了一味写景的单调。
对《鹧鸪天》的鉴赏
![对《鹧鸪天》的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208dc0aa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dd.png)
对《鹧鸪天》的鉴赏
摘要:
1.《鹧鸪天》的背景与作者
2.《鹧鸪天》的文学价值与特点
3.鉴赏《鹧鸪天》的方法与要点
4.总结
正文:
《鹧鸪天》是我国古代一首脍炙人口的诗作,为南宋著名诗人辛弃疾所创作。
这首诗以其优美的诗句、深邃的意境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了中国古典诗词的瑰宝,受到了后世的推崇与喜爱。
一、《鹧鸪天》的背景与作者
《鹧鸪天》的创作背景,源于辛弃疾在南宋官渡之战后,因感慨战局多变,忧虑国家民族命运,而写下这首诗以抒发内心的忧患意识。
作者通过描绘鹧鸪的叫声与形象,寓言式的表达了自己对时局的忧虑和对国家的忠诚。
二、《鹧鸪天》的文学价值与特点
《鹧鸪天》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其文学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寓意深刻:作者通过鹧鸪的叫声寓意着战局的无常,表达了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注。
2.艺术表现独特:诗中运用了大量的寓言、象征和拟人等手法,形象生动,意境深邃。
3.诗歌结构严谨:诗句对仗工整,韵律和谐,展现了作者的高超艺术技
巧。
三、鉴赏《鹧鸪天》的方法与要点
要鉴赏《鹧鸪天》,首先要理解诗中的寓意,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其次,要关注诗中的艺术手法和修辞技巧,领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最后,要体会诗中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
四、总结
《鹧鸪天》是一首具有深刻历史背景和丰富内涵的诗作,通过作者独特的艺术手法,展现了一幅战乱时代背景下的忧患画面。
辛弃疾《鹧鸪天》全词翻译及赏析
![辛弃疾《鹧鸪天》全词翻译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b939ef9a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9f.png)
辛弃疾《鹧鸪天》全词翻译及赏析辛弃疾《鹧鸪天》全词翻译及赏析《鹧鸪天·送人》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词作。
此词上阕述离别之情,饱含惜别之意;下阕为临别赠言,由离情别恨引出世路艰难之叹。
全词运用景物烘托、比拟和对照等手法,生动地写出了依依惜别的深情,并抒发了对社会人生的深沉感慨,思路开阔,托意深刻。
下面跟着店铺来看看辛弃疾《鹧鸪天》全词翻译及赏析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辛弃疾《鹧鸪天》全词翻译及赏析篇1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译文] 倒不如将那洋洋万言的抗金方策,去换一本邻家种树的书来得有用啊![出自] 辛弃疾《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壮岁旌旗拥万夫,锦檐突骑渡江初。
燕兵夜娖银胡革+录(左革右录),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注释:题小序:慨然,情绪激昂。
追念,回忆。
少年时事,青年时代在山东一带率领义军与金兵作战的事。
按辛弃疾聚众起义时,年二十二岁,已是青年时代了。
古人对青年、少年的概念并不严格。
词的第一句又用“壮岁”可证。
壮岁旌旗拥万夫句:青年时代,高举着帅旗,率领着万人大军。
作者在《进美芹十论剳子》中说:“粤辛已岁,逆亮南寇,中原之民,屯聚蠭起,臣尝鸠众二千,隶耿京,为掌书记,与图恢复,共籍兵二十五万,纳款于朝。
”旌旗,古时军队用以指挥或开道用的旗子。
旌旗是总称。
杜甫《北征》诗:“回首凤翔县,旌旗晚明灭。
”万夫,形容军队之多。
锦襜突骑渡江初:襜(chān音禅),衣服遮前体的叫襜。
锦襜,好看的衣服。
突骑,骑兵中的突击队。
渡江初的初字,应作以前解。
即作者是回忆渡江以前的战斗生活,不是指渡江时与敌人作战的情形,也不是说某一个具体战斗。
燕兵夜娖银句:在燕地一带的义军,夜里整理好了弓箭,准备明天向金兵发起战斗。
娖(zhuo音捉)整理或准备。
银,银白色的箭袋。
汉箭朝发金仆姑:宋军早晨向金人发起攻击,用金仆姑箭射向敌人。
金仆姑,箭名。
辛弃疾的诗词《鹧鸪天》赏析
![辛弃疾的诗词《鹧鸪天》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aca7b3d7fab069dc502201f3.png)
辛弃疾的诗词《鹧鸪天》赏析《鹧鸪天》宋辛弃疾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
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肠已断,泪难收。
相思重上小红楼。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
【赏析】首二句写景,可谓“工于发端”。
“晚日寒鸦一片愁”写送人归来后的所见所感。
此时已至傍晚,夕阳的余晖洒满人间,寒鸦点点,绕树而飞,在寻寻栖息之处。
“晚日”容易引起人的迟暮之感,而“寒鸦”更是令人心情烦躁不安,因此,在她眼中这“晚日”、“寒鸦”明明就是“一片愁”,这个“愁”字为全词奠定了悲愁的基调。
下句“柳塘新绿却温柔”,画面与情感都急遽转换,由哀景愁情而变为清新愉悦的美景。
细柳冒出嫩绿的柳芽,在池塘边摆弄温柔之姿。
如此美景,瞬间把上句的愁闷之情荡涤一空,把把读者引入一个春意萌动、春情荡漾、温馨柔美的境界。
但结合全词来看,词的主调仍是悲伤哀愁的,所以这句很可能是“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是说在我满腹离愁难以排遣之时,你池塘边的柳树为何还故意作弄温柔之态,是为谁温柔呢?杜甫《哀江头》有“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的诗句,是说那嫩绿的柳条、新生的蒲苇,没有人前来欣赏,你们为何还要这么翠绿?既然国家都已经破亡了,人世不幸,自然界也应该不幸,可是那些草木却视而不见,当真是无情之至啊。
因此,“柳塘新绿却温柔”句,着一个“却”字,带有些许埋怨的意味,旨在挑明乐景与哀情的不一致。
当然,对第二句也有不同的理解:“柳塘”之后缀以“新绿”,便赶忙为我们唤来了春天:塘周柳丝摇金,塘中春波涨绿,已够赏心悦目了;哪料到在此基础上,又加上“温柔”一词。
相对于严冬而言,初春的水显得“温”,所谓“春江水暖鸭先知”。
但说它“温柔”,这就不仅表现了抒情主人公的感觉,而且表现了她的感情。
这感情异常微妙,耐人寻味。
凭借我们的经验:那一塘春水,既倒映着天光云影和四周的垂柳,又浮游着对对鸳鸯或其他水禽。
抒情主人公看到这一切,就自然感到“温柔”,从而也联想到她与意中人欢聚之时是何等的“温柔”了。
古诗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翻译赏析
![古诗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翻译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8360e941ce2f0066f53322f9.png)
古诗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翻译赏析《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作者为唐朝文学家辛弃疾。
其古诗词全文如下: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
燕兵夜娖银胡角,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
却将万字平戎策。
换得东家种树书。
【前言】《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是宋代爱国词人辛弃疾退闲以后的作品。
此词深刻地概括了一个抗金名将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惨遭遇。
上片从豪气入词,慷慨激昂;下片写心伤透骨,沉郁苍凉。
虽然作者自称戏作,实际上感慨遥深。
【注释】⑴鹧鸪天:词牌名。
双调五十五字,押平声韵。
⑵少年时事:年轻时期的事情。
⑶壮岁旌旗拥万夫:指作者领导起义军抗金事,当时正二十岁出头。
他在《进美芹十论子》里说:“臣尝鸠众二千,隶耿京,为掌书记,与图恢复,共藉兵二十五万,纳款于朝。
”壮岁:少壮之时。
⑷锦襜突骑渡江初:指作者南归前统帅部队和敌人战斗之事。
锦襜突骑:穿锦绣短衣的快速骑兵。
襜:战袍。
衣蔽前曰“襜”。
⑸“燕兵”句:意谓金兵在夜晚枕着箭袋小心防备。
燕兵:此处指金兵。
娖(chuò):整理的意思。
银胡角(原字为“革”旁加“录”,音ù):银色或镶银的箭袋。
一说娖为谨慎貌,胡角是一种用皮制成的测听器,军士枕着它,可以测听三十里内外的人马声响,见《通典》。
⑹“汉箭”句:意谓清晨宋军便万箭齐发,向金兵发起进攻。
汉:代指宋。
金仆姑:箭名,见《左传·庄公十一年》。
⑺髭须:胡子。
唇上曰髭,唇下为须。
⑻平戎策:平定当时入侵者的策略。
此指作者南归后向朝廷提出的《美芹十论》《九议》等在政治上、军事上都很有价值的抗金意见书。
⑼东家:东邻。
种树书:表示退休归耕农田。
【翻译】我年轻的时候带着一万多的士兵、精锐的骑兵们渡过长江时。
金人的士兵晚上在准备着箭袋,而我们汉人的军队一大早向敌人射著名叫金仆姑的箭。
追忆着往事,感叹如今的自己,春风也不能把我的白胡子染成黑色了。
【诗歌鉴赏】辛弃疾《鹧鸪天欲上高楼去避愁》原文翻译及赏析
![【诗歌鉴赏】辛弃疾《鹧鸪天欲上高楼去避愁》原文翻译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ab939ee0b52acfc788ebc931.png)
【诗歌鉴赏】辛弃疾《鹧鸪天?欲上高楼去避愁》原文翻译及赏析辛弃疾《鹧鸪天?欲上高楼去避愁》原文欲上高楼去避愁,愁还随我上高楼。
经行几处江山改,多少亲朋尽白头。
归休去,去归休。
不成人总要封候?浮云出处元无定,得似浮云也自由。
辛弃疾《鹧鸪天?欲上高楼去避愁》注释、归休去:退休、致仕。
去,语助词。
2、不成:反诘词,难道。
3、出处:指出仕与隐处,做官与退隐。
4、元:得似,真是,宋元问人口语。
辛弃疾《鹧鸪天?欲上高楼去避愁》翻译我要上高楼上去躲避忧愁,但是这个忧愁还是跟着我上了高楼。
我经过以前到过的地方,那里的江山面貌都改变了;见到很多的亲戚朋友,他们头发都已经白了,变成老人了。
回到家里不再出来了,回到家里不再出来了。
难道人生总是要封侯不成吗?浮云在哪里出现,原来也没有一定的地方,如果能像浮云那么自由地来去,那就最好了。
辛弃疾《鹧鸪天?欲上高楼去避愁》赏析《鹧鸪天?欲上高楼去避愁》为南宋词人辛弃疾的作品。
这首词抒发了词人壮志难酬的无限愁绪,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上片写难以排遣的愁苦。
这种愁是由于江山易改、亲朋老去所致,寄托的是作者报国无路、知音难诉的悲愤。
下片写自己意欲归耕,努力摆脱这种愁苦而不再想功名之事的愿望。
“浮云”二句实为自喻,寄托了词人追求自由的生活理想。
上阕欲上高楼去避愁,愁还随我上高楼,这两句写作者之愁无处不在:作者本想到高楼去避愁,可是愁还是随着上了高楼,这个愁啊,真是无时不在、无处不随。
经行几处江山改,多少亲朋尽白头,宦游数十年,曾经历了多少次江山的变迁。
眼中所见,多少亲朋已经白发苍苍。
这两句写作者对人生的体会,在看似不经意的叙说中,寓含了一种深刻的人生哲理。
没有颇久的人生阅历,未经一定的官场生涯,是难以体会出这两句的分量的。
下阙连呼两句“归休”,否定世间一切的功名富贵,是作者对官场生涯失望至极的一种极端化的情绪表现。
结处以浮云为喻,是为自己鄙弃功名富贵的人生态度作确证,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不受官场束缚的自由自在生活的一种向往。
【经典诗句】“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辛弃疾《鹧鸪天》翻译赏析
![【经典诗句】“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辛弃疾《鹧鸪天》翻译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67c2ea2e0508763230121250.png)
【经典诗句】“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辛弃疾《鹧鸪天》翻译赏析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译文] 在山脊平坦的地方,小黄牛在嚼食着嫩草;早春的傍晚,树林里点缀着几只乌鸦。
[出自] 南宋辛弃疾《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释】①青旗:青布旗,酒店的招牌。
②荠菜:野菜。
译文:桑树长出了嫩芽、蚕卵开始孵化了。
山坡上,小黄牛正在吃着嫩草,早春的傍晚,树林中点缀着几只乌鸦。
蜿蜒于山间的路上,有一家山村酒店。
城里的桃李害怕风雨,但那散见在田野溪边的荠莱花,却一朵接一朵地迎着风雨开放,生命力是那样的顽强。
赏析:辛弃疾的词本以沉雄豪放见长,这里选的这首却很清丽,足见伟大的作家是不拘一格的。
《鹧鸪天》写的是早春乡村景象。
上半片“嫩芽”、“蚕种”、“细草”、“寒林”都是渲染早春,“斜日”句点明是早春的傍晚。
可以暗示早春的形象很多,作者选择了桑、蚕、黄犊等,是要写农事正在开始的情形。
这四句如果拆开,就是一首七言绝句,只是平铺直叙地在写景。
词的下半片最难写,因为它一方面接着上半片发展,一方面又要转入一层新的意思,另起波澜,还要吻合上半片来作个结束。
所以下半片对于全首的成功与失败有很大的关系。
从表面看,这首词的下半片好象仍然接着上半片在写景。
如果真是这样,那就不免堆砌,不免平板了。
这里下半片的写景是不同于上半片的,是有波澜的。
首先它是推远一层看,由平冈看到远山,看到横斜的路所通到的酒店,还由乡村推远到城里。
“青旗沽酒有人家”一句看来很平常,其实是重要的。
全词都在写自然风景,只有这句才写到人的活动,这样就打破了一味写景的单调。
这是写景诗的一个诀窍。
尽管是在写景,却不能一味渲染景致,必须参进一点人的情调,人的活动,诗才显得有生气。
读者不妨找一些写景的五七言绝句来看看,参证一下这里所说的道理。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两句是全词的画龙点睛,它又象是在写景,又象是在发议论。
辛弃疾《鹧鸪天·代人赋》诗词鉴赏及译文
![辛弃疾《鹧鸪天·代人赋》诗词鉴赏及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8772754d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61.png)
辛弃疾《鹧鸪天·代人赋》诗词鉴赏及译文《鹧鸪天·代人赋》是由辛弃疾所创作的,这首词是作者代一位妇女而赋的,那位妇女的意中人刚离开她走了,她正处于无限思念、无限悲伤的境地。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鹧鸪天·代人赋》的译文及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鹧鸪天·代人赋》宋代:辛弃疾晚日寒鸦一片愁。
柳塘新绿却温柔。
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肠已断,泪难收。
相思重上小红楼。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
《鹧鸪天·代人赋》译文落日里寒鸦归巢,一片伤心景色。
只有池塘柳树发出嫩绿的新芽显出温柔情景。
如果不是眼下亲自感受这离愁别恨的苦楚,根本不会相信这世上真会有人伤心白头。
离肠寸断,泪流难收。
怀着相思之情,又一次登上了小红楼。
明明知道你我已被山峦所阻隔,可还是不由自主地靠在栏杆上,一直凝望而不能罢休。
《鹧鸪天·代人赋》注释鹧鸪天:小令词调,双片五十五字,上片四句三平韵,下片五句三平韵。
唐人郑嵎诗“春游鸡鹿塞,家在鹧鸪天”,调名取于此。
又名“思佳客”“思越人”“剪朝霞”“骊歌一叠。
晚日:夕阳。
新绿:初春草木显现的嫩绿色。
教:使,令。
眼底:眼中,眼睛跟前。
白头:犹白发。
形容年老。
情知:深知;明知。
阑干:栏杆。
阑。
同“栏”。
《鹧鸪天·代人赋》赏析一这首《鹧鸪天》,题下注明“代人赋”,说明词中抒情主人公并非作者自己。
这首词是作者代一位妇女而赋的,那位妇女的意中人刚离开她走了,她正处于无限思念、无限悲伤的境地。
“晚日寒鸦”,这是送人归来后的眼中景。
“晚日”的余辉染红天际,也染红长亭古道和目之所极的一切,这是空间。
夕阳愈来愈淡,夜幕即将降落,这是时间。
而她送走的那位意中人,就在这空间、这时间中愈走愈远了。
“寒鸦”当“晚日”之时,自然应该寻找栖息之处,大约在绕树啼叫吧。
可是那位行人,他此刻孤孤零零地走向何处,又向谁家投宿呢?正因为这样,那本来没有感情的“晚日”和“寒鸦”,在那位女主人公的眼中,就变成“一片愁”了。
辛弃疾《鹧鸪天·晚岁躬耕不怨贫》诗词简析
![辛弃疾《鹧鸪天·晚岁躬耕不怨贫》诗词简析](https://img.taocdn.com/s3/m/1d31682a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df.png)
【导语】⾟弃疾(1140年5⽉28⽇-1207年10⽉3⽇),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
南宋豪放派词⼈、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
与苏轼合称“苏⾟”,与李清照并称“济南⼆安”。
⾟弃疾⼀⽣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许,却命运多⾇、备受排挤、壮志难酬。
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是把满腔*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
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其词题材⼴阔⼜善化⽤典故⼊词,抒写⼒图恢复国家统⼀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的作品。
现存词六百多⾸,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
下⾯是©⽆忧考⽹为⼤家带来的⾟弃疾《鹧鸪天·晚岁躬耕不怨贫》及赏析,欢迎⼤家阅读。
鹧鸪天·晚岁躬耕不怨贫 宋代:⾟弃疾 晚岁躬耕不怨贫,只鸡⽃酒聚⽐邻。
都⽆晋宋之间事,⾃是羲皇以上⼈。
千载后,百遍存。
更⽆⼀字不清真。
若教王谢诸郎在,未抵柴桑陌上尘。
译⽂ 陶渊明晚年躬耕⽥园,安于清贫,以薄肴淡酒邀会相邻,彼此融合⽆间。
他鄙薄晋宋年间的社会现实,向往和平淳朴的上古⽣活。
千年过后,流传下来的陶诗有⼀百多篇,没有⼀字不是清新纯真的。
他晚年归耕在柴桑,即便是柴桑的尘⼟也远较王、谢诸郎⾼洁。
注释 去⼿:离⼿。
躬耕:亲⾃耕种。
⽃:盛酒的容器。
晋宋之间事:指东晋末年、刘宋初年,即陶渊明⽣活的年代。
这是⼀个南北*、战乱不断、篡弑频起的年代,极端动荡混乱,凶残⿊暗。
羲皇以上⼈:指上古以远的⼈。
清真:指陶诗独具的⼀种风格:清新纯真。
王、谢诸郎:王、谢两家的⼦弟。
王、谢是东晋的两⼤望族,其⼦弟以潇洒儒雅见称。
柴桑:在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南。
陶渊明柴桑⼈,晚年归耕也在柴桑。
《鹧鸪天·送人》诗词鉴赏
![《鹧鸪天·送人》诗词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812f89400242a8956bece4b9.png)
《鹧鸪天·送人》诗词鉴赏《鹧鸪天·送人》诗词鉴赏《鹧鸪天·送人》(宋代:辛弃疾)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译文唱完了《阳关》曲泪却未干,视功名为馀事(志不在功名)而劝加餐。
水天相连,好像将两岸的树木送向无穷的远方,乌云挟带着雨水,把重重的高山掩埋了一半。
古往今来使人愤恨的事情,何止千件万般,难道只有离别使人悲伤,聚会才使人欢颜?江头风高浪急,还不是十分险恶,而人间行路却是更艰难。
注释⑴唱彻《阳关》:唱完送别的歌曲。
彻,完;《阳关》,琴歌《阳关三叠》。
⑵馀,多余;加餐,多吃饭。
⑶无穷:无尽,无边。
⑷今古,古往今来;般,种。
⑸只应,只以为,此处意为“岂只”。
⑹未是:还不是。
⑺别有:更有。
赏析送别词是词里一个大家族。
晚唐五代至北宋词,多叙男女离别。
从古以来,“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江淹《别赋》)。
缠绵悱恻之情,哀怨凄惋之音,往往笼罩全篇。
辛弃疾的送别词,却多立意不俗,又总是超出常境,这首《鹧鸪天》可作代表。
词开篇即述离情。
上阕头二句:“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
上句言送别。
《阳关三叠》是唐人上阕送别歌曲,加上“唱彻”、“泪未干”五字,更觉无限伤感。
从作者的性格看,送别绝不会带给他这样的伤感。
他平日对仕途、世事的感慨一直,郁积胸中,恰巧,遇上送别之事的触动,便一涌而发,故有此情状。
下句忽然宕开说到“功名”之事,便觉来路分明。
作者和陆游一样,都重视为国家的恢复事业建立功名的。
他的《水龙吟》词说:“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
”认为建立功名是分内的事;《水调歌头》词说:“功名事,身未老,几时休?诗书万卷,致身须到古伊周。
”认为对功名应该执着追求,并且要有远大的目标。
这首词中却把功名看成身外“馀事”,乃是不满朝廷对金屈膝求和,自己的报国壮志难酬,而被迫退隐、消极的愤激之辞:“且加餐”,运用《古诗十九首》“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之句,也是愤激之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鹧鸪天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 襜突骑渡江初。 燕兵夜娖银胡簶,汉 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 风不染白髭须。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 得东家种树书。
下片,“追往事,叹今 吾,春风不染白髭须。”上 二句今昔对照,一“追”一 “叹”,包含多少岁月,多 少挫折;又灵活地从上片的 忆旧引出下片的叙今。第三 句申明“叹今吾”的主要内 容。感叹青春不再,韶华易 逝的可惜,这是一层;白髭 须和上片的壮岁对照,和句 中的春风对照,又各为一层; 不甘心年老,言外有壮志未 能彻底湮灭之意,又自为一 层。
写作背景
辛弃疾等回到海州,听到叛徒张安国杀了耿京,投降金人, 义军溃散。他立即在海州组织五十名勇敢义兵,直趋济州 (治今山东巨野)张安国驻地,要求和张会面,出其不意, 把张缚置马上,再向张部宣扬民族大义,带领上万军队,但 宋高宗没有抗金的决心,又畏惧义军。辛弃疾南归之后,义 军被解散,安置在淮南各州县的流民中生活;他本人被任命 为江阴佥判,一个地方助理小吏。这等于给了他们当头一棒, 使他们深感失望。后来辛弃疾在各地做了二十多年的文武官 吏,因为进行练兵筹饷,常被弹劾,、罢官,闲居江西上饶、 铅山近二十年。他处处受到投降派的掣肘,报效国家的壮志 难酬。这首词是他晚年家居时,碰到客人和他谈起建立功名 的事,引起他回想从青年到晚年的经历而作的。
鹧鸪天
辛弃疾 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 突骑渡江初。 燕兵夜娖 银胡簶 ,汉箭朝飞金仆姑 。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⑴ ⑵ ⑶ ⑷
⑴襜(chān):战袍。 ⑵娖:(chuò),戒备的意思, ⑶胡簶:是装箭的箭筒。簶,原写作“革”旁加“录”字。 ⑷金仆姑:箭名
鹧鸪天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 突骑渡江初。 燕兵夜娖银胡簶,汉箭 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 不染白髭须。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 东家种树书。
上片
耿京起义
上片耿京起义
作者青年时期那段传奇般的出色经历。“壮岁旌旗 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上句写作者年青时参 加领导抗金义军,曾率领过上万人的队伍;下句写 自己率领精锐锦衣骑兵渡江南来。“燕兵夜娖银胡 簶,汉箭朝飞金仆姑。”具体描写南奔时突破金兵 防线,和金兵战斗的场面:金兵晚上准备箭筒,修 筑工事,而宋兵拂晓便发起了进攻。“夜娖银胡 觮”,侧面说明义军进兵神速,出其不意。“汉箭” 句,指义军用箭攻击金人。四句写义军军容之盛和 南奔时的紧急战斗情况,用“拥”字、“飞”字表 动作,从旌旗、军装、兵器上加以烘托,写得如火 如荼,有声有色,极为饱满有力富有感染力。
这首词以短短的五十五个字,深刻地概
括了一个抗金名将的悲惨遭遇。上片气 势恢宏,下片悲凉如冰,心伤透骨。悲 壮对照,悲壮结合,真如彭孙遹《金粟 词话》评辛词所说的:“激昂排宕,不 可一世”,是作者最出色、最有分量的 小令词。
陆游《小园》诗:“骏马宝刀俱一梦, 夕阳闲和饭牛歌。” 刘克庄《满江红》词:“生怕客谈榆塞 事,且教儿诵《花间集》。” 意境相近,也写得很凄凉;但联系作者 生平的文韬武略、英雄事迹来看,这两句的 悲慨程度还更使人扼腕不已。
鹧鸪天
辛弃疾
一、生平
辛弃疾(1140—1207) 字幼安,号稼轩,历城 (今山东济南)人。 具有实干才能的政治家 与真正的英雄。 苏轼以后最伟大的词作 家,“苏辛”并称。宋词 在其手中达到了一个崭新 的高度。
生平的三个时期:
1、22岁之前,绍兴10年(1140)至绍兴32年(1162) 参加北方反抗金人的义军,英勇杀敌的壮举。
Partridges in the Sky Xin Qiji While young, beneath my flag I had ten thousand knights; With these outfitted cavaliers I crossed the river. The foe prepared their silver shafts during the nights; During the days we shot arrows from golden quiver. I can’t call those days back But sigh over my plight; The vernal wind can’t change my hair from white to black. Since thwarted in my plan to recover the lost land, I’d get to know how to plant.
2、23到42岁,隆兴元年(1163)到淳熙8年(1181) 坚定的主战派,《御戎十论》又称《美芹十论》、 《九议》;在南宋的“孤危”处境。 3、43到67岁,淳熙9年(1182)到开禧3年(1207) 退居上饶,自号“稼轩”。
《稼轩长短句》存词600多首
写作背景
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
鹧鸪天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 突骑渡江初。 燕兵夜娖银胡簶,汉箭 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 不染白髭须。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 东家种树书。
2012级 对外汉语(1)班 小组成员:袁梦、刘江、卢靓
率大军南下,其后方比较空虚,北方被占区 的人民,乘机进行起义活动。山东济南的农 民耿京,领导一支起义军,人数达二十余万, 声势浩大。当时年才二十二岁的辛弃疾,也 组织了二千多人的起义队伍,归附耿京,为 耿京部掌书记。 。第二年正月,耿京派他们 一行十余人到建康(今江苏南京)谒见宋高 宗。高宗得讯,授耿京为天平军节度使,授 辛弃疾承务郎。
鹧鸪天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 襜突骑渡江初。 燕兵夜娖银胡簶,汉 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 风不染白髭须。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 得东家种树书。
一句中有多层含意, 感慨极为深沉。“却将 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 种树书”,以最鲜明、 最典形最生动的形象, 突出作者的理想与现实 的尖锐矛盾,突出他一 生的政治悲剧,把上一 句的感慨引向更为深化、 极端沉痛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