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诗词鉴赏

合集下载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阅读理解及答案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阅读理解及答案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阅读理解及答案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16题。

(共12分)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1】辛弃疾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2】行客。

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

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3】。

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

荆楚路,吾能说。

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

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4】上三更月。

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注释:【1】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

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

【2】绣衣:官服。

【3】相如檄:指司马相如所作《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

【4】铜鞮陌:代指襄阳。

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词的开头四句,先写对方行程,再写自己的多病与离愁,暗含蹉跎失志的惆怅。

B.李正之即将远赴蜀地担任要职,作者满含深情地称许友人才华出众,巨笔如椽。

C.作者认为荆楚路上的江山美景都是作诗的好素材,如庐山景、赤壁浪、襄阳月。

D.词的结尾两句,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对友谊的珍惜与赞美。

15.辛弃疾词善于借用典故和化用前人佳句来抒情达意。

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东北看惊诸葛表”,借用诸葛亮上表出师的典故,勉励友人报国立功。

B.“赤壁矶头千古浪”,借用苏轼游览赤壁的典故,抒发人生短暂的'感慨。

C.“蜀道登天”,化用李白“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表达对友人的担忧,望其早归。

D.“儿女泪,君休滴”,化用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现宦游漂泊的凄苦。

16.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

”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释。

(6分)试题答案:14.D15.A16.虎啸龙吟与和缓相对,分别指诗人用典的大气与情感的细腻,诗人通过“诸葛表”“相如檄”等典故,表达对友人祝愿和期许,希望他能为国建功立业,给人以“虎啸龙吟”之感;又通过“中年多病”“儿女泪”“须相忆”几句感怀自身老病交加,怀才不遇同时抒发了对友人远行的不舍之情,为此“和缓”。

【满江红-送李正之】《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阅读理解及答案

【满江红-送李正之】《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阅读理解及答案

【满江红-送李正之】《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阅读理解及答案(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成语大全、谜语大全、汉语拼音、美文、教案大全、实用模板、话题作文、写作指导、试题题库、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idioms, riddles, pinyin, American writing, lesson plans, practical templates, topic essays, writing instructions, test question bank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materials Format and writing, please pay attention!【满江红-送李正之】《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阅读理解及答案【阅读答案】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

满江红·送李御带珙原文、翻译及赏析

满江红·送李御带珙原文、翻译及赏析

满江红·送李御带珙原文、翻译及赏析满江红·送李御带珙原文、翻译及赏析满江红·送李御带珙宋朝吴潜红玉阶前,问何事、翩然引去。

湖海上、一汀鸥鹭,半帆烟雨。

报国无门空自怨,济时有策从谁吐。

过垂虹亭下系扁舟,鲈堪煮。

拚一醉,留君住。

歌一曲,送君路。

遍江南江北,欲归何处。

世事悠悠浑未了,年光冉冉今如许。

试举头、一笑问青天,天无语。

《满江红·送李御带珙》译文好端端地在朝廷里做官,因为什么事要翩然辞官引去?遥望湖海上有滩沙鸥白鹭,远处船儿微露半帆笼罩着烟雨。

报国无门空自怅怨,济时有良策又能对谁倾吐?路过垂虹亭下不妨暂系不舟,那里著名的鲈鱼堪煮。

我甘愿拼死一醉,真诚地挽曲你住。

我将含泪高歌一曲,送你踏上归乡之路。

踏遍江南江北,你将要归向何处?天下大事那么多全没有解决,大好年华就在这无结果中渐渐消逝。

举头一笑问湛湛青天,青天也只沉默无语。

《满江红·送李御带珙》注释有江红:词牌名,又名《上江虹》、《念良游》、《伤春曲》。

九十三字,前片四十七字,八句,四仄韵;后片四十六字,十句,五仄韵。

用入声韵者居多,格调沉郁激昂,前人用以发抒怀抱,佳作颇多。

另有平声格,双调九十三字,前片八句四平韵,后片十句五平韵。

李御带珙(gǒng):李珙,作者的友人,《宋史·杨巨源传》中有“成忠郎李珙投匦,献所作《巨源传》为之讼冤”(巨源,蜀人,平吴曦后,为四川宣抚安丙倾轧,被杀),此李珙或系其人。

御带:也称“带御器械”,官名。

为武臣的荣誉性加官。

红玉阶:红色的台阶,此处代指宫殿。

翩(piān)然:形容动作轻快的样子。

汀(tīng):水边平地。

济时:拯救时局。

从:跟,向。

垂虹亭:地名,在今江苏吴江县虹桥上,建于宋仁宗庆历(公元1041年—公元1048年)年间。

宋代许多文学家都在诗词中提到了它。

扁(piān)舟:不船。

鲈堪煮:晋代吴江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想起家乡的鲈鱼脍,于是慨然叹道:“人生贵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邀名爵乎?”便辞官返乡。

辛弃疾《满江红》古诗赏析

辛弃疾《满江红》古诗赏析

辛弃疾《满江红》古诗赏析辛弃疾《满江红》古诗赏析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古诗了吧,古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又称古体诗或古风。

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辛弃疾《满江红》古诗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辛弃疾《满江红》古诗赏析篇1满江红·汉水东流作者:辛弃疾原文:汉水东流,都洗尽、髭胡膏血。

人尽说、君家飞将,旧时英烈。

破敌金城雷过耳,谈兵玉帐冰生颊。

想王郎、结发赋从戎,传遗业。

腰间剑,聊弹铗。

尊中酒,堪为别。

况故人新拥,汉坛旌节。

马革里尸当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说。

但从今、记取楚楼风,裴台月。

译文汉水滔滔,向东流去;它冲净了那些满脸长着胡须的敌人嘴上沾着人民的膏血。

人们都说:当年你家的飞将军,英勇威列地打击敌人。

攻破敌人坚固的城池的时候,迅速勇猛,像迅雷过耳那么快;在玉帐里谈论兵法或者是研究战术的时候,态度激昂兴奋,语言慷慨激烈,两颊都结了冰。

回想王郎,你才到结发的年令,就从事戎马生活。

继承着先人的事业。

现在,我腰里悬挂的宝剑没有用了,只有在无聊的时候,把它当作乐器,弹着剑柄唱唱歌。

今天拿着酒杯,喝着酒为你送别。

况且这是我的好朋友你,又是重新被任用,你簇拥旌节的仪仗,登上了拜将坛,封你为编率大军的将军。

你是大丈夫男儿汉,应当把马革裹尸当作自己的誓言,为了消灭敌人,为国捐躯是最光荣的。

有些人,贪图安乐,迷恋女色,是自伐生命,应以为戒,再也不要说它了。

从今后,要牢牢记住:咱们在楚楼、裴台吟风赏月的这段友谊。

注释[1]汉水:长江支流,源出陕西,流经湖北,穿武汉市而入长江。

[2]髭(zī)胡:代指入侵的金兵。

膏血:指尸污血腥。

[3]飞将:指西汉名将李广。

他善于用兵,作战英勇,屡败匈奴,被匈奴誉为“飞将军”。

[4]金城:言城之坚,如金铸成。

雷过耳:即如雷贯耳,极言声名大震。

[5]玉帐:主帅军帐的美称。

冰生颊:言其谈兵论战明快爽利,辞锋逼人,如齿颊间喷射冰霜。

[6]结发:即束发。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翻译赏析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翻译赏析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翻译赏析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翻译赏析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翻译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宋朝·辛弃疾: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行客。

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

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

把功名、收拾付群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

荆楚路,吾能说。

要新诗准备,庐江山色。

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上三更月。

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前言】《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是宋代爱国词人辛弃疾创作的送别词,作于淳熙十一年(1184年)冬,起笔缴足送行题面,“东北”一联气势磅礴,不惟文武兼领,且用事恰切,寓意深刻。

下片历数入蜀景色——庐山瀑、赤壁浪、铜鞮月,以阔其心胸,壮其行色。

结韵回应篇首,万里雪飘,寒梅怒放,人品、友谊、别情,一总囊入,豪迈隽永,韵味无穷。

这阕词,是作者把对于祖国的爱和对于战斗的友谊的爱,凝结在一起而又委宛地表达了出来的,所以读来感人至深。

【注释】⑴满江红:词牌名;李正之:李大正,字正之;提刑:提点刑狱使的简称,主管一路的司法、刑狱和监察事务。

⑵蜀道登天:李白《蜀道难》诗:“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⑶绣衣:西汉武帝时设绣衣直指官,派往各地审理重大案件。

他们身着绣衣,以示尊贵。

这里借指友人李正之。

⑷东北看惊:指曹魏有惊于西蜀北伐,此借喻金人闻风心惊。

诸葛表:诸葛亮出师北伐曹魏,有《出师表》上蜀汉后主。

⑸西南:川蜀地处西南。

檄(xí席):檄文,即告示。

相如檄:司马相如有《喻巴蜀檄》。

⑹功名:赞友人文才出众,足能立功建业。

君侯:汉代对列侯的尊称,后泛指达官贵人,此指李正之。

《满江红_送李正之提刑入蜀》阅读附答案

《满江红_送李正之提刑入蜀》阅读附答案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阅读附答案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16题。

(共12分)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1】辛弃疾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2】行客。

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

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3】。

把功名整理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

荆楚路,吾能说。

要新诗筹备,庐山山色。

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4】上三更月。

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注释:【1】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

提刑,官名,主管处所司法、监察等事务。

【2】绣衣:官服。

【3】相如檄:指司马相如所作《喻巴蜀檄》,宗旨是抚慰巴蜀百姓。

【4】铜鞮陌:代指襄阳。

14.以下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词的开头四句,先写对方行程,再写自己的多病与离愁,暗含蹉跎失志的惆怅。

B.李正之行将远赴蜀地担负要职,作者满含密意地赞许友人才干出众,巨笔如椽。

C.作者认为荆楚路上的江山美景都是作诗的好素材,如庐山景、赤壁浪、襄阳月。

D.词的结尾两句,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形,表达对友情的珍惜与讴歌。

15.辛弃疾词擅长借用典故和化用前人佳句来抒怀达意。

以下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东北看惊诸葛表”,借用诸葛亮上表出师的典故,勉励友人报国立功。

B.“赤壁矶头千古浪”,借用苏轼旅游赤壁的典故,抒发人生短暂的感慨。

C.“蜀道登天”,化用李白“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表达对友人的耽忧,望其早归。

D.“儿女泪,君休滴”,化用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现宦游漂泊的凄苦。

16.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点说:“龙吟虎啸当中,却有多少缓和。

”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扼要阐释。

(6分)参考答案:14.D15.A16.虎啸龙吟与缓和相对于,分别指诗人用典的大气与情感的细腻,诗人通过“诸葛表”“相如檄”等典故,表达对友人祝贺和期许,但愿他能为国建功立业,给人以“虎啸龙吟”之感;又通过“中年多病”“儿女泪”“须相忆”几句感怀本身老病交加,明珠暗投同时抒发了对友人远行的不舍之情,为此“缓和”。

高中古代诗歌鉴赏:送李正之提刑入蜀①辛弃疾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②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

高中古代诗歌鉴赏:送李正之提刑入蜀①辛弃疾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②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

高中古代诗歌鉴赏 2019.11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①辛弃疾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②行客。

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

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③。

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

荆楚路,吾能说。

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

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④上三更月。

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注释:①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

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

②绣衣:官服。

③相如檄:指司马相如所作《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

④铜鞮陌:代指襄阳。

1.下列对本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开头四句,先写对方行程,再写自己的多病与离愁,暗含蹉跎失志的惆怅。

B.“东北看惊诸葛表”,借用诸葛亮上表出师的典故,勉励友人报国立功。

C.作者认为荆楚路上的江山美景都是作诗的好素材,如庐山景、赤壁浪、襄阳月。

D.词的结尾两句,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对友谊的珍惜与赞美。

2.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

”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释。

1,【答案】1.D2.龙吟虎啸与和缓相对,分别指诗人用典的大气与情感的细腻,诗人通过“诸葛表”“相如檄”等典故,表达对友人祝愿和期许,希望他能为国建功立业,给人以“龙吟虎啸”之感;又通过“中年多病”“儿女泪”“须相忆”几句感怀自身老病交加,怀才不遇同时抒发了对友人远行的不舍之情,此为“和缓”。

【解析】1.D项,“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对友谊的珍惜与赞美”说法错误,“正梅花万里雪深时”,点明时间。

李正之是十一月入蜀的。

“须相忆”是临行前的执手勉励,相互勉励莫相忘不断传递祖国恢复之大业的消息。

故选D。

2.结合诗句先回答“龙吟虎啸”的表现,再回答词中“和缓”的表现。

“龙吟虎啸”与“和缓”相对,分别指诗人用典的大气和情感的细腻。

古诗词赏析《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阅读练习及答案

古诗词赏析《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①辛弃疾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行客②。

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

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苹相如檄③。

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

荆楚路,吾能说。

要新诗准备,庐江山色。

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④上三更月。

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注释】:①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

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

②绣衣:官服。

③相如檄:指司马相如所作《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

④铜鞮陌:代指襄阳。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词的开头四句,先写对方行程,再写自己的多病与离愁,暗含跳陀失志的惆怅。

B.李正之即将远赴蜀地担任要职,作者满含深情地称许友人才华出众,巨笔如椽。

C.作者认为荆楚路上的江山美景都是作诗的好素材,如庐山景、赤壁浪、襄阳月。

D.词的结尾两句,作者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对友谊的珍惜与赞美。

15.清人陈廷掉《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

”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

(6分)(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7分)16.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每空1分,共7分)(1)李白在《蜀道难》中写蜀道中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的典型特征,也在写景的同时,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3)白居易《琵琶行》中,以粗俗的乡野音乐来反衬琵琶女技艺14.D(3分)(“作者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有误,梅花花开、大雪纷飞是眼前之景,并非回忆之景。

)15.(6分)①该评论“虎啸龙吟”中有“和缓”,意思是指词人豪放大气的词风中有温婉细腻的情感抒发。

(2分)②“千古浪”“三更月”“万里雪”等意象的选取豪迈大气,营造了气势恢宏的意境;“诸葛表”“相如檄”等典故的运用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期许与勉励,体现出”虎啸龙吟”的豪放之风。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阅读附答案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阅读附答案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阅读附答案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16题。

(共12分)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1】辛弃疾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2】行客。

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

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3】。

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

荆楚路,吾能说。

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

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4】上三更月。

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注释:【1】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

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

【2】绣衣:官服。

【3】相如檄:指司马相如所作《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

【4】铜鞮陌:代指襄阳。

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词的开头四句,先写对方行程,再写自己的多病与离愁,暗含蹉跎失志的惆怅。

B.李正之即将远赴蜀地担任要职,作者满含深情地称许友人才华出众,巨笔如椽。

C.作者认为荆楚路上的江山美景都是作诗的好素材,如庐山景、赤壁浪、襄阳月。

D.词的结尾两句,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对友谊的珍惜与赞美。

15.辛弃疾词善于借用典故和化用前人佳句来抒情达意。

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东北看惊诸葛表”,借用诸葛亮上表出师的典故,勉励友人报国立功。

B.“赤壁矶头千古浪”,借用苏轼游览赤壁的典故,抒发人生短暂的感慨。

C.“蜀道登天”,化用李白“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表达对友人的担忧,望其早归。

D.“儿女泪,君休滴”,化用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现宦游漂泊的凄苦。

16.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

”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释。

(6分)参考答案:14.D15.A16.虎啸龙吟与和缓相对,分别指诗人用典的大气与情感的细腻,诗人通过“诸葛表”“相如檄”等典故,表达对友人祝愿和期许,希望他能为国建功立业,给人以“虎啸龙吟”之感;又通过“中年多病”“儿女泪”“须相忆”几句感怀自身老病交加,怀才不遇同时抒发了对友人远行的不舍之情,为此“和缓”。

辛弃疾《满江红》的原文翻译及赏析

辛弃疾《满江红》的原文翻译及赏析

辛弃疾《满江红》的原文翻译及赏析辛弃疾《满江红》的原文翻译及赏析引言:《满江红》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作品。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辛弃疾《满江红》的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满江红·江行和杨济翁韵》辛弃疾过眼溪山,怪都似、旧时相识。

还记得、梦中行遍,江南江北。

佳处径须携杖去,能消几緉平生屐。

笑尘劳、三十九年非、长为客。

吴楚地,东南坼。

英雄事,曹刘敌。

被西风吹尽,了无尘迹。

楼观才成人已去,旌旗未卷头先白。

叹人间、哀乐转相寻,今犹昔。

原文翻译眼前的山山水水,都似曾相识。

还记得在梦中已将万里江山走遍。

游赏那些风景名胜,只需带上手杖即可,耗损不了几双木屐。

可笑我忙忙碌碌,却有三十九年做得不对,长期做来去匆匆的过客。

昔日一统江山,如今却被分为南北两半。

曹操、刘备皆是当世的英雄。

可惜那些英雄豪杰,都已成了旧事,如今已没有一丝痕。

楼台刚刚建成,却已不见人踪;壮志未酬,我却满头白发。

可叹人世间的悲欢,不过是在循环往复,从古至今都是如此。

诗意赏析此词可分三层。

上片为第一层,由江行沿途所见山川引起怀昔游,痛惜年华之意。

长江中下游地区山川秀美,辛弃疾南归之初,自乾道元年至三年,曾漫游吴楚,行踪遍及大江南北,对这一带山水是熟悉的。

乾道四年通判建康府,此后出任地方官,调动频繁,告别山水长达十年。

此时复见眼中川“都似旧时相识”了。

“溪山”曰“过眼”,看山却似走来迎,这是江行的感觉。

“怪”是不能认定的惊疑感,是久违重逢的.最初的感触。

往事虽“还记得,却模糊、记不真切,真象一场旧梦。

“还记得、梦中行遍,江南江北”,“梦中”云者不仅有烘托虚实之妙,也是心理感受的真实写照,这种恍惚的神思,乃是多年来雄心壮志未得实现。

业已倦于宦游的结果。

反复玩味以上数句,实已暗伏“尘劳”、觉非之意。

官场之上,往往如山水一般旧曾相识虚如幻梦不如远离,同时也就成了一种强有力的召唤,来自大自然的召唤。

所以,紧接二句写道:“佳处径须携杖去,能消几两平生屐?”要探山川之胜,就得登攀,“携杖”、着“屐”(一种木底鞋)是少不了的。

古代诗歌赏析辛弃疾《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阅读练习及答案

古代诗歌赏析辛弃疾《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阅读练习及答案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①辛弃疾蜀道登天,—杯送绣衣②行客。

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

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③。

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

荆楚路,吾能说。

要新诗准备,庐江山色。

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④上三更月。

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注释)①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

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

②绣衣:官服。

③相如橄:指司马相如所作《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

④铜鞮陌:代指襄阳。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的开头四句,先写对方行程,再写自己的多病与离愁,暗含蹉跎失志的惆怅。

B.李正之即将远赴蜀地担任要职,作者满含深情地称许友人才华出众,巨笔如椽。

C.作者认为荆楚路上的江山美景都是作诗的好素材,如庐山景、赤壁浪、裒阳月。

D.词的结尾两句,作者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对友谊的珍惜与赞美。

15.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

” 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

16.(1)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苏轼自言想要重返天上,但又有所顾虑,原因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荀子●劝学》中举例说,笔直的木材如果“___________”,就会弯曲到符合圆规的标准;即使再经暴晒也不会挺直,因为“___________” 。

(3)欧阳修《醉翁亭记》中称出游时的食物都可来自山间,肥美的鱼从溪水中捕捞出,所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用泉水酿制的美酒,口味甘洌14.DD项,“词的结尾两句,作者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错,结尾两句的意思是说李正之是十一月入蜀的,所以他说“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意思是李正之到达蜀地时,正是梅花开、大雪纷飞的季节,务必不要相忘,时时挂念对方。

并不是怀念过去与李正之一起雪中赏梅之景。

古诗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翻译赏析

古诗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翻译赏析

古诗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翻译赏析《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作者为宋朝诗人辛弃疾。

其古诗全文如下: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行客。

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

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

把功名、收拾付群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

荆楚路,吾能说。

要新诗准备,庐江山色。

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上三更月。

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前言】《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是宋代爱国词人辛弃疾创作的送别词,作于淳熙十一年(1184年)冬,起笔缴足送行题面,“东北”一联气势磅礴,不惟文武兼领,且用事恰切,寓意深刻。

下片历数入蜀景色——庐山瀑、赤壁浪、铜鞮月,以阔其心胸,壮其行色。

结韵回应篇首,万里雪飘,寒梅怒放,人品、友谊、别情,一总囊入,豪迈隽永,韵味无穷。

这阕词,是作者把对于祖国的爱和对于战斗的友谊的爱,凝结在一起而又委宛地表达了出来的,所以读来感人至深。

【注释】⑴满江红:词牌名;李正之:李大正,字正之;提刑:提点刑狱使的简称,主管一路的司法、刑狱和监察事务。

⑵蜀道登天:李白《蜀道难》诗:“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⑶绣衣:西汉武帝时设绣衣直指官,派往各地审理重大案件。

他们身着绣衣,以示尊贵。

这里借指友人李正之。

⑷东北看惊:指曹魏有惊于西蜀北伐,此借喻金人闻风心惊。

诸葛表:诸葛亮出师北伐曹魏,有《出师表》上蜀汉后主。

⑸西南:川蜀地处西南。

檄(xí席):檄文,即告示。

相如檄:司马相如有《喻巴蜀檄》。

⑹功名:赞友人文才出众,足能立功建业。

君侯:汉代对列侯的尊称,后泛指达官贵人,此指李正之。

⑺如椽(chuán 传)笔:如椽(架屋用的椽木)巨笔,指大手笔,典出《晋书·王珣传》:“珣梦人以大笔如椽与之。

既觉,语人曰:‘此当有大手笔事。

’俄而帝崩,哀册谥议,皆珣所草。

”⑻休:不要。

⑼荆楚:今湖南、湖北一带,为李由江西入蜀的必经之地。

稼轩曾官湖南、湖北,故谓“吾能说”。

辛弃疾《满江红》赏析优选篇

辛弃疾《满江红》赏析优选篇

辛弃疾《满江红》赏析优选篇辛弃疾《满江红》赏析 1游清风峡,和赵晋榉笪脑稀两峡崭岩,问谁占、清风旧筑?更满眼、云来鸟去,涧红山绿。

世上无人供笑傲,门前有客休迎肃。

怕凄凉、无物伴君时,多栽竹。

风采妙,凝冰玉;诗句好,馀膏馥。

叹只今人物,一夔应足。

人似秋鸿无定住,事如飞弹须圆熟。

笑君侯、陪酒又陪歌,阳春曲。

这首词,是辛弃疾在清风峡中写的和韵之作。

清风峡,今江西铅山县,峡东有清风洞,是欧阳修录取的状元刘辉早年读书的地方。

赵晋椋名不迂。

绍兴__年进士,官中奉大夫,直敷文阁学士。

约当庆元六年(1200),赵晋樽越西漕使任罢官归铅山。

辛弃疾于绍熙五年(1194)自福建安抚使任罢官,其时,正退隐铅山瓢泉。

在词中,作者对赵晋榈娜烁瘛⑽牟筛予了极大的赞美。

同时,由于二人遭遇相似,心有灵犀,同是报国无门,志不得伸,也反映了作者那种无奈、抑郁而又清高的思想感情。

词的上片,是写清风峡的景色及赵晋榈母呱衅犯瘛?篇:“两峡崭岩,问谁占、清风旧筑?更满眼、云来鸟去,涧红山绿。

”写出清风峡两侧重岩叠嶂,陡峭挺拔,刘辉曾经读书其中的清风洞,如今归谁占领呢?云儿飘浮,鸟儿飞翔,山涧中野花红似一片晚霞,高山上绿色葱葱,这美丽的景象扑满视野。

但这里人迹罕至,住在这里,岂不孤寂?以下数句,就是回答这个问题。

“世上无人供笑傲”,还不如在此领略大自然的风光,即使“门前有客”来访,也大抵是些俗物,还是不要迎接为好。

“怕凄凉、无物伴君时,多栽竹”。

如果无人伴君而感到凄凉时,就多栽些竹子吧。

这几句词,层层递进,赞美了赵晋槌尘拔俗,不肯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词的下片,赞美了赵晋榈奈牟杉白髡叨哉缘募度推崇。

“风采妙、凝冰玉”,颂扬了赵晋楸清玉洁的品质,是对上片的总结。

“诗句好,馀膏馥。

叹只今人物,一夔应足。

”写得绝好的`诗句,可以流传百世,以育后人。

在现今社会中,有您这么杰出的一个人物就足够了。

这几句把赵晋橥瞥绲轿抟愿醇拥牡夭健!叭怂魄锖栉薅。

事如飞弹须圆熟”,人就象秋天的鸿雁,今天落在这里,明天飞向那里,没有固定的住处;事,就象飞出的弹丸,转瞬即逝,对待它,应该圆熟些,何必那么固执。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阅读附答案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阅读附答案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阅读附答案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16题。

(共12分)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1】辛弃疾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2】行客。

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

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3】。

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

荆楚路,吾能说。

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

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4】上三更月。

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注释:【1】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

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

【2】绣衣:官服。

【3】相如檄:指司马相如所作《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

【4】铜鞮陌:代指襄阳。

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词的开头四句,先写对方行程,再写自己的多病与离愁,暗含蹉跎失志的惆怅。

B.李正之即将远赴蜀地担任要职,作者满含深情地称许友人才华出众,巨笔如椽。

C.作者认为荆楚路上的江山美景都是作诗的好素材,如庐山景、赤壁浪、襄阳月。

D.词的结尾两句,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对友谊的珍惜与赞美。

15.辛弃疾词善于借用典故和化用前人佳句来抒情达意。

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东北看惊诸葛表”,借用诸葛亮上表出师的典故,勉励友人报国立功。

B.“赤壁矶头千古浪”,借用苏轼游览赤壁的典故,抒发人生短暂的感慨。

C.“蜀道登天”,化用李白“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表达对友人的担忧,望其早归。

D.“儿女泪,君休滴”,化用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现宦游漂泊的凄苦。

16.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

”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释。

(6分)参考答案:14.D15.A16.虎啸龙吟与和缓相对,分别指诗人用典的大气与情感的细腻,诗人通过“诸葛表”“相如檄”等典故,表达对友人祝愿和期许,希望他能为国建功立业,给人以“虎啸龙吟”之感;又通过“中年多病”“儿女泪”“须相忆”几句感怀自身老病交加,怀才不遇同时抒发了对友人远行的不舍之情,为此“和缓”。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

注①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提 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②绣衣:官服。③相如檄:指司马相 如所作《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④铜鞮陌:代指襄阳。 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龙吟虎啸之中,却有 多少和缓。”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释。(6分)
感悲壮激烈,给人以“虎啸龙吟”之感,体现出稼轩词旷达豪放
多角度 的风格。又通过“中年多病”“儿女泪”“须相忆”几句,感怀自身
山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上三更月”等
意象,写出作者希望友人不要伤心流泪,用诗写下一路好景色,
感受美景。作者委婉细腻地表达出对友人的美好祝福,情感
【思维流程】
方法
分析
“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整首词中既有虎啸龙吟般
思考角度 激烈悲壮之情,又有涓涓细流般和缓之感,旷达豪放与委婉
细腻相辅相成,水乳交融。
方法
分析
上片通过“诸葛表”“相如檄”等典故和“付君侯”的意象,表达出
作者对友人为国建功立业的祝愿和期许,也有自己为国建功
立业的渴望,以及自己壮年闲居而无法报国的悲愤之情。情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
高考语文
(2018·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① 辛弃疾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②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 表,西南更草相如檄③。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 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④上三更 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舒缓。
[答案整合] ①本词整体风格豪放,但又收放自如,时有柔和(平和、缓和、 细腻)之笔。 ②比如上片“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气势雄奇,下片“要新诗准 备,庐山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上三更月”意境宏阔,皆是典型的豪 放之笔,堪称“龙吟虎啸”。 ③比如上片“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低回婉转,下片“正梅花万里雪深 时,须相忆”清丽隽永,皆堪称“和缓”。

《满江红·送信守郑舜举郎中赴召》赏析

《满江红·送信守郑舜举郎中赴召》赏析

《满江红·送信守郑舜举郎中赴召》赏析《满江红·送信守郑舜举郎中赴召》赏析《满江红·送信守郑舜举郎中赴召》作者为宋朝诗人辛弃疾。

其古诗全文如下:湖海平生,算不负、苍髯如戟。

闻道是、君王著意,和平长策。

此老自从戎十万,长安正在天西北。

便凤凰、飞诏下天来,催归急。

车马路,儿童泣。

风雨暗,旗帜湿。

看野梅官柳,春风音讯。

莫向蔗庵追语笑,只今松竹无色彩。

问人世、谁管别离愁,杯中物。

【前语】《满江红·送信守郑舜举郎中赴召》作于淳熙十三年〔1186年〕冬,其时辛弃疾罢官闲居上饶带湖。

江西转运使郑汝谐〔舜举〕自傲州受召入京,此首便是为其送别之作。

古来临别送别的赠词,或情深意长,或缠绵悱恻,但此首除历叙友人世的真诚情感外,还饱含着对友人的热切等待。

【注释】1.信守:信州太守。

郑舜举:辛弃疾的`朋友2.湖海:指不恋故土,志在四方的人。

《三国志·陈登传》载:许汜谓刘备:“陈元龙湖海之士,豪气不除。

〞3.苍髯如戟:胡须巩固如戟,描述男人容颜威武,有老公气魄。

《南史·褚彦回传》:“君须髯如戟,何无老公意?〞4.闻道:传闻。

5.著意:专心,用心。

6.长策:好策略,良策。

7.长安:指北宋故都汴梁。

8.凤凰:传说中的神鸟,百鸟之王。

这儿比方奉诏的使者。

9.野梅官柳:杜甫《西郊诗》:“市桥官柳细,江路野梅香。

〞10.蔗庵:郑舜举在信州的宅名。

11.杯中物:指酒。

【赏析】上片首句写郑氏之远大抱负和豪情面貌,虽是一般赞语,也画出了郑氏情貌。

接下来说,皇上有意于治国良策,此次召你入京,你必可有所作为。

“此老〞二句说你有雄才大概,可从戎十万,被金兵占据的广阔北方领土就等你去克复了,既是夸奖,也表达自己对友人的等待。

下片开端四句描绘郑氏行将离任时的天气状况和群众泣送的景象,既衬托临别气氛,又暗写郑氏之勤政爱民。

下一句以天然为标志,说这一去,春回大地,梅柳新发,预示着将有好音讯传回。

辛弃疾《满江红汉水东流》原文翻译及赏析与参考资料

辛弃疾《满江红汉水东流》原文翻译及赏析与参考资料

辛弃疾《满江红汉水东流》原文翻译及赏析与参考资料满江红·汉水东流   辛弃疾汉水东流,都洗尽,髭胡膏血。

人尽说,君家飞将,旧时英烈。

破敌金城雷过耳,谈兵玉帐冰生颊。

想王郎,结发赋从戎,传遗业。

腰间剑,聊弹铗。

尊中酒,堪为别。

况故人新拥,汉坛旌节。

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说。

但从今,记取楚楼风,庾台月。

【译文】汉水滔滔,向东流去;它冲净了那些满脸长着胡须的敌人嘴上沾着人民的膏血。

人们都说:当年你家的飞将军,英勇威列地打击敌人。

攻破敌人坚固的城池的时候,迅速勇猛,像迅雷过耳那么快;在玉帐里谈论兵法或者是研究战术的时候,态度激昂兴奋,语言慷慨激烈,两颊都结了冰。

回想王郎,你才到结发的年令,就从事戎马生活。

继承着先人的事业。

我腰里悬挂的宝剑没有用了,只有在无聊的时候,把它当作乐器,弹着剑柄唱唱歌。

今天拿着酒杯,喝着酒为你送别。

况且这是我的好朋友你,又是重新被任用,你簇拥旌节的仪仗,登上了拜将坛,封你为编率大军的将军。

你是大丈夫男儿汉,应当把马革裹尸当作自己的誓言,为了消灭敌人,为国捐躯是最光荣的。

有些人,贪图安乐,迷恋女色,是自伐生命,应以为戒,再也不要说它了。

从今后,要牢牢记住:咱们在楚楼、裴台吟风赏月的这段友谊。

【注释】(1)汉水:长江支流,源出陕西,流经湖北,穿武汉市而入长江。

(2)髭(zī)胡:代指入侵的金兵。

膏血:指尸污血腥。

(3)飞将:指西汉名将李广。

他善于用兵,作战英勇,屡败匈奴,被匈奴誉为“飞将军”。

《史记·李将军列传》:“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人右北平。

”(4)金城:言城之坚,如金铸成。

雷过耳:即如雷贯耳,极言声名大震。

(5)玉帐:主帅军帐的美称。

宋张淏《云谷杂记》:“《艺文志》有《玉帐经》一卷,乃兵家厌胜之方位,谓主将于其方置军帐,则坚不可犯,犹玉帐然,其法出于皇帝遁甲云。

”冰生颊:言其谈兵论战明快爽利,辞锋逼人,如齿颊间喷射冰霜。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
原文: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行客。

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

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

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

荆楚路,吾能说。

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

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上三更月。

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译文:蜀道攀登难于上青天,一杯薄酒为你践行。

我自叹身处中年,本应年富力强却体弱多病,不能忍受离别之苦。

你正应如惊天泣地的诸葛《出师表》心系东北故土,又如书写司马相如《喻巴蜀檄》安抚西南人民。

君莫要流泪伤心,倒不如听我说一说你要去的荆楚这一路的风光吧?请用诗写下一路美好景色:庐山的丰姿,赤壁的激浪,襄阳的明月。

正是梅花花开、大雪纷飞季节,务必相互勉励莫相忘并不断传递消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辛弃疾《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诗词鉴赏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
宋代:辛弃疾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行客。

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

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

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

荆楚路,吾能说。

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

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上三更月。

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译文
蜀道攀登难于上青天,一杯薄酒为你践行。

正是祖国被侵占的时候,自己又有才能去驱除外侮,却非要闲置如此。

希望借着这首《喻巴蜀檄》让金人闻风心惊。

你文才出众,希望大展身手,为国立功建业。

君莫要流泪伤心,请用诗写下一路美好景色:庐山的丰姿,赤壁的激浪,襄阳的明月。

正是梅花花开、大雪纷飞季节,务必相互勉励莫相忘并持续传递消息。

注释
满江红:词牌名;李正之:李大正,字正之;提刑:提点刑狱使的简称,主管一路的司法、刑狱和监察事务。

绣衣:西汉武帝时设绣衣直指官,派往各地审理重大案件。

他们身着绣衣,以示尊贵。

这里借指友人李正之。

东北看惊:指曹魏有惊于西蜀北伐,此借喻金人闻风心惊。

诸葛表:诸葛亮出师北伐曹魏,有《出师表》上蜀汉后主。

西南:川蜀地处西南。

檄(xí席):檄文,即告示。

相如檄:司马相如有《喻巴蜀檄》。

功名:赞友人文才出众,足能立功建业。

君侯:汉代对列侯的尊称,后泛指达官贵人,此指李正之。

如椽(chuán传)笔:如椽(架屋用的椽木)巨笔,指大手笔。

休:不要。

荆楚:今湖南、湖北一带,为李由江西入蜀的必经之地。

稼轩曾
官湖南、湖北,故谓“吾能说”。

要:请。

赤壁矶:一名赤鼻矶,在今湖北黄冈县西南,苏轼以为是当年周
瑜破曹之地,曾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词和《赤壁赋》凭吊之。

铜鞮(dī):铜鞮在今湖北襄阳。

三更:古代时间名词。

古代把
子时作为三更,一般用三更来指深夜。

正:正值,正当时。

相忆:相思;想念。

鉴赏
南宋淳熙十一年(1184年),稼轩以“凭陵上司,缔结同类”的罪名,罢居上饶已经将近三年了。

所以词中处处把李之入任,与己之
罢闲,双双对照写来,一喜一忧,缠绵悱恻,寄意遥深,感人心肺。

起两句,“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行客”。

点出李之入蜀与己之
送行,双双入题,显得情亲意挚,依依难舍。

“登天”虽借用李白诗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其实却暗含此行之艰难;虽是王命,何尝又不是小人的挟嫌排挤,有如远谪?所以他这阕词写的极其沉郁,这开头无异已定下了全词的基调。

“一杯”,何其简慢;看似淡语,
不过却是至情的无间;流露出君子之交,一杯薄酒足矣。

没有华筵歌*,
也没有清客的捧场;只有两个知心的朋友一杯相对,则这“一杯”二字,不但写出了友情之深,亦且写尽了世态之薄。

笔墨之力量如此,
则这“一杯”也就很多了。

“绣衣”,是对“提刑”的美称。

汉武帝时,派使者衣绣衣巡视
天下,操有生杀之大权,称为绣衣直指。

李正之提点刑狱公事,也负
有司法和监察的任务,所以稼轩也借以称他为“绣衣使者”。

三、四句:“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

”点出“中年”,
是时稼轩45岁,正是“不惑之年”,大有作为的时候。

不过“多病”,这个“病”字,包含就多了,更何况“多病”。

稼轩正当中年,而一
放就是三年。

又正是祖国被侵占的时候,自己又有才能去驱除外侮,
却非要闲置如此,内忧外患,不能不“病”。

所以他才用“还自叹”
三字领起下面两种难堪:已是自己闲置生愁,怎当堪用的同志又遭远调,离开了中央,这个来抗战派淘汰将尽矣。

所以这种离别,不止友情,更关系国家的命运,才是的痛楚。

五、六两句,按词律要求,是要用律句的对仗格式。

他巧妙地安
上了诸葛亮的《出师表》和司马相如的《喻巴蜀檄》,都是关于蜀的
故事。

切题已难,而寓意得妙更难。

他却举重若轻,正是有一肚子的
学问。

“东北看惊”者,是东北方的大好河山,沦入异族之手,正理
应像诸葛亮请求出师那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着一“惊”字,有三层意思:惊山河之破碎;惊投降派的阻挠;以至惭愧得都怕(惊)读诸葛亮的《出师表》了。

不过却反其“道”而行之,让李正之去西
南的巴蜀“更草相如檄”。

据《史记·司马相如传》载:“唐蒙使路
通夜郎西僰中,发巴蜀吏卒……万余人,用兴法诛其渠帅,巴蜀民大
惊恐。

上闻之,乃使相如责唐蒙,因喻告巴蜀民以非上意。

”这里着
一“更”字,透露出了不出师东北之恨未已,而又要被*到西南去*人民。

恨上加恨,这个“更”字把一个南宋小朝廷的那种对敌和,对己
狠的心态暴露无遗。

下字非常生动而有力。

七、八两句,“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正是双方的小结。

自己废置无聊,而李又任非其所。

而“把功名收拾付君侯”的,是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