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研究_从缺失到复兴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简介: 谢富胜 (1973- )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 博士 (北京 宋宪萍(1972- ),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博士(北京
正如芬伯格指出的,马克思成熟著作中包含着两种对资本主义的相关批判,分别为所有制理论 和劳动过程理论,前者建立在资本主义经济分析的基础上,后者建立在资本主义组织形式的社会学 基础上 。 马克思之后,几代正统的马克思主义者都忽略了对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批判研究, “对生产方式 的批判让位于对作为一种分配方式的资本主义的批判” 。然而, “只把分配关系看作历史的东西而 不把生产关系看作历史的东西的见解,……建立在一种混同上面,这就是,把社会的生产过程,同 反常的孤立的人在没有任何社会帮助的情况下也必须完成的简单劳动过程相混同。 ” 研究从缺失到复兴的历史演进,阐述国内外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最新研究动态。
②
① Harvey, David, The Limits to Capital,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2, p25. ② 约翰·伊特韦尔等编: 《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第 3 卷,陈岱孙主编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 年,第 420 页。
⑨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5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 204 页。 哈里·布雷弗曼: 《劳动与垄断资本》 ,方生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年,第 11-12 页。 Burawoy, M., The Politics of Production on : Factory Regimes Under Capitalism and Socialism, London: Verso, 1985, p21. 拉克劳、墨菲: 《领导权与社会主义的策略》 ,尹树广、鉴传今译,哈尔滨: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年,第 87 页。 丹尼尔·贝尔: 《意识形态的终结》 ,张国清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年,第 413 页。 丹尼尔·贝尔: 《意识形态的终结》 ,张国清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年,第 414 页。 丹尼尔·贝尔: 《意识形态的终结》 ,张国清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年,第 443 页。 丹尼尔·贝尔: 《意识形态的终结》 ,张国清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年,第 443-444 页。 哈里·布雷弗曼: 《劳动与垄断资本》 ,方生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年,第 12 页。
·75·
《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 年第 10 期
二、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研究的缺失
马克思指出,劳动力的消费是在流通领域以外进行的,要想知道资本是怎样进行生产的,必须 跟随 “货币占有者和劳动力占有者一道……进入门上挂着 ‘非公莫入’ 牌子的隐蔽的生产场所。 ”借 助于劳动二重性这个工具,基于劳动和劳动力的区分,马克思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资本主义 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从深入阐释资本的本性以及资本积累的实质出发,马克思分析了 资本主义劳动过程如何在资本的控制下,从手工工场内部的协作和分工转变为以机器大工业为基础 的工厂内部的机器劳动分工。在此基础上,马克思阐明了资本主义社会组织劳动过程的特定方式, 参与生产活动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何在既定的社会生产力水平下产生,而劳动过程的发展又是如 何在特定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展开的。 然而,在《资本论》第 1 卷出版后的 100 多年里,劳动过程问题并没有受到马克思主义者的重 视,没有再出现按照马克思所采用的方法来论述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后续著作。例如,布雷弗曼指 出, “无论是这整个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的世纪中生产过程的变化,或是劳动人民的职业结构和 工业结构的变化,……根本没有一本根据马克思主义的传统、按照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中论述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方法来论述这个问题的后继著作” 。布若威强调, 《资本论》第 1 卷出版后, 马克思对劳动过程的分析,基本上既没有受到挑战,也没有得到发展 。当代最著名的后马克思主义 学者拉克劳、墨菲认为,对劳动过程的研究在马克思主义传统中长期被忽视了 。 为什么在马克思去世后,劳动过程问题没有受到马克思主义者的重视呢? 丹尼尔·贝尔认为,马克思早期对异化劳动的研究,指出了异化劳动的双重根源, “人失去了对 劳动条件的控制, 也失去了对劳动产品的控制。……异化的根源归根到底来自财产制度。 ” 马克思 认为异化可以通过改变社会关系而得到克服,但是在缩小这个概念范围的过程中, “马克思冒了两次 风险:其一是在财产私有制中寻找异化的根源;其二是通过如下观念引入了一种乌托邦主义的思想: 一旦财产私有制被消灭,人将立即获得自由。而马克思的追随者们从这些结论中引申出了庸俗的含 义。 ” 尽管马克思在《资本论》等晚期著作中对劳动的非人性、碎片化作了很多创造性论述,但所 有制问题却是其关注的重心,劳动过程理论迷失在所有制理论中。因此,劳动过程的研究尽管“可 能导向关于工作和劳动的新人道主义观念的道路, 却被搁置了下来, 没有人去探索过那条道路。 ”但 是“异化也是劳动组织的一个结果,为了终结异化,一个人必须检验劳动过程本身。 ”
① ② ③
本文是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11XNI012)成果。 安德鲁·芬伯格: 《技术批判理论》 ,韩连庆、曹观法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年,第 48 页。 哈里·布雷弗曼: 《劳动与垄断资本》 ,方生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年,第 13 页。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7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 1000 页。
·76·
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研究:从缺失到复兴
分析工作,使得他们无暇顾及对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研究。再次,资本主义科学技术和劳动生产率 以及工人消费水平的提高,削弱了加入工会的工人阶级的革命动力,越来越把注意力转移到对劳动 在产品应占的份额的讨价还价上,这种工人运动形成的环境使马克思主义者不得不集中于资本主义 的危机和各种具体事态上,而忽视了对资本主义内在缺陷的批判。最后,苏联的工业化是模仿资本 主义模式的,苏联采用的仅仅在有些细节方面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劳动组织。 “马克思以谨慎的保 留态度论述的资本主义技术,和他以激烈的敌对态度论述的劳动组织和劳动管理,现在都成为相当 可以接受的东西了。 ”
·74·
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研究:从缺失到复兴
①
美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者哈维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概念的分析,对我们有很大的启发。 按照他 的看法,马克思在三个十分不同的意义上使用了“生产方式”这个术语。第一种是指生产特定使用 价值的过程中采用的现实方法和技艺,例如当马克思谈到“棉纺织业的生产方式”时,就是如此。 第二种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意义上,他通常是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劳动过程的特有形式(当 然包括剩余价值生产过程) ,这种劳动过程在资本主义阶级关系下服从于商品的生产,这是马克思在 《资本论》中使用这个概念的主要含义。第三种是从总体上或为比较的目的使用的,特别是在马克 思的《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等著作中,这一概念用于指代以下事物的全部,包括生产、交换、 分配和消费关系,以及制度、司法和行政上的安排,政治组织和国家机构、意识形态和社会(阶级) 再生产的特有方式。哈维指出, “生产方式”的第三种涵义只能作为一个初步的概念,理解其内涵必 须通过进一步的历史的、理论的和比较性的研究,他基本上倾向于第二种解释。从第二种解释出发, 然后逐渐地建立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整体的、综合的理解。 我们认为,哈维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分析是符合马克思的本意的。 (1)在任何社会形式的 生产活动中,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基础,作为物质变换关系的物质生产力与作为 其社会形式的生产关系总是发生矛盾运动,这种矛盾运动具体体现在作为二者结合的中介——劳动 过程之中。 (2)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获得价值增值能力始终依赖于对生产中活劳动的创造物与 雇佣工人所得之间的差距的不确定性,实现这种不确定性的差距受到雇佣工人的主观情况、劳动的 特殊条件等多方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限制,突破这些限制要求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对劳动进行控制,需要压迫、适 应、同化与合作的某种混合,即资本主义劳动过程最基本的关系是劳资关系。 (3)竞争导致工资、 价格和利润在社会中的运动所产生的外在压力,激励特定的资本主义生产当事人进行创新,这些创 新和压力结合着生产本身的组织和技术安排又产生出整个经济和社会的结构。在这种动态相互作用 中,劳动过程内部分工和体现在劳动过程中的技术变化已成为资本主义生产当事人维持价值增值的 重要手段,组织协调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差异决定着特定的劳动过程价值增值的可能性。 正如格林所指出的,劳动过程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三大组成部分之一。马克思对于古典经济学 最根本的批评,就是认为他们未能分析资本主义制度是如何作为特定历史过程导致特殊生产方式出 现的。生产资料的所有制使得资本家可以控制生产过程本身,是资本家获得利润的基础。马克思细 致入微地分析了机器的发展如何确确实实地从工人手中夺走了对工作进度的控制权,从而使这种控 制有了质的变化。因此与其他学派相比,强调生产过程即劳动过程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区别于其他 学派的最重要特征 。 我们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任何既定的、实际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我们会很容易发现一些 相互纠缠、混杂的劳动过程。以往劳动过程的剩余部分、未来劳动过程的萌芽和从某些国家现有劳 动过程中引进的因素等都可以在一个特定的社会中被发现,不同的甚至相对立的劳动过程同时存在 并发挥着各自的作用。资本主义经济中劳动过程的具体形式从来就不是纯粹的,因为非主导地位的 劳动过程,作为创新的产物以及竞争和模仿的结果,从来不会被占主导地位的资本主义劳动过程完 全排挤出去,任何经济体系中的劳动过程都能分成占主导地位的形式和其他形式与相异形式。因此, 对于作为政治经济学意义上的生产方式——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研究——我们应着眼于既定经济体 系中,占主导地位的、支配最大量商品交换的资本主义劳动过程。
③ ② ①
我们在对政治经济学意义上的生产方式进行准确界定的基础上,将系统梳理资本主义劳动过程
一、政治经济学意义上的生产方式:占主导地位的资本主义劳动过程
在马克思的著作文本中,生产方式是个多义词,围绕着“生产方式”一词的确切含义,我国的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界曾长期展开论战。迄今为止,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国内学术界并没有统一 的看法,即使为大部分学者所接受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的 观点也过于抽象,很难把它与运用于其中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具体历史区别开来。
⑧ ⑦ ⑥ ⑤ ④ ③ ② ①
布雷弗曼认为,首先,这可能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劳动过程非凡的透彻性和预见性分析有关。 马克思的分析“对劳动过程每一个特殊问题看来都是适当的,而且对于全面的生产运动也是非常正 确的。……工厂制度的发展看来在每一点上都证实了马克思的看法,并使任何想再作他已作完的事 情的企图成为多余。 ” 其次,垄断、军国主义、帝国主义、民族主义、资本主义制度的“危机”和 “崩溃”趋势、革命的战略和关于从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等重大问题支配着马克思主义者的
《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 年第 10 期
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研究:从缺失到复兴
谢富胜 宋宪萍
【内容提要】政治经济学意义上的生产方式,指的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占主导地位 的、支配最大量商品交换的资本主义劳动过程。马克思去世后,劳动过程问题没有受到 马克思主义者的重视。20 世纪 70 年代末以来,随着马格林、斯通,尤其是布雷弗曼、 布若威等学者对劳动过程理论的研究, 各国学者对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研究开始出现复 兴并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劳动过程的研究,必须着眼于发达资本 主义国家占据主导地位的劳动过程及其变迁的研究, 特别是着眼于直接生产过程中劳资 双方当事人关系的变革。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生产方式 资本主义劳动过程 100872) ; 1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