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主讲

合集下载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中的工业革命理论综述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中的工业革命理论综述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中的工业革命理论综述摘要:自18世纪60年代起以英国为首相继在其他西方国家爆发的工业革命,促进了当时各国经济的增长。

工业革命的爆发是以机器的发明和使用为开端的,它使工业生产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与此同时,也加大了资本家对工人阶级的剥削力度,它使工人的工作强度急剧加强,夜以继日的围绕机器一同旋转,生活及健康状况因而严重恶化。

本文认真梳理了马克思的有关工业革命的理论,并做作了系统的归纳总结,而且在此过程中进行了简要分析,以图再现大工业生产繁华背景下劳苦大众的悲惨生活。

关键词:工业革命;大工业;机器;生产方式变革马克思在《资本论》第1卷第十三章中系统全面介绍了资本主义工业革命,从工业革命的起点,即工具机的出现,到机器生产机器,再到其对工人阶级的影响,然后是马克思的新国际分工理论等等,都给与了细致严谨的论述。

下面我们将从这几个方面对马克思有关工业革命的理论进行综述。

一、马克思关于工业革命理论之工业革命起点论马克思的关于工业革命理论是从机器的发展开始论述的。

工业革命的爆发是以机器的发明和使用为开端的,“机器的一部分——工具机①,是18世纪工业革命的起点。

在今天,每当手工业或工场手工业生产过渡到机器生产时,工具机也还是起点”②“……这些工具部分地在工场手工业时期,个别地甚至在更早以前,就已经发展为机器,但并没有引起生产方式革命。

”③“17世纪末工场手工业时期发明的、一直存在到18世纪80年代初的那种蒸汽机本身,并没有引起工业革命。

相反地,正是工具机的创造才使蒸汽机的革命成为必要。

”④所以从以上可以看出,马克思认为正是由于工具机的发明和使用才真正触发了机器的革命。

尽管在此之前动力机如蒸汽机已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并没有引起生产方式的变革。

工具机的发明和使用使工业生产效率相较过去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工业革命因而由此发端。

而资本主义社会一般以瓦特改良蒸汽机的使用作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起点,这显然是一种错误的做法。

《资本论》第一卷

《资本论》第一卷
第七篇 资本的积累过程
马克思在这一篇中深入地分析了资本的 “积累与扩张”,分析了“简单再生产” 与“扩大再生产”,分析了“原始积累” 与“扩大积累”,点出了“资本主义积累” 的一般规律。
《资本论》经典原句
不管生产力发生了什么变化, 同一劳动在同样的时间内提 供的价值量总是相同的。但 它在同样的时间内提供的使 用价值量是不同的。
《资本论》第一卷基本内容
《资本论》第一卷是整个《资本论》的基础部 分,通过对直接生产过程的分析,揭示了资本 主义的一般基础(商品经济)、剩余价值的秘 密、资本的本质、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及其发 展的历史趋势,因而从根本的层次上阐明了资 本主义经济中的最主要、最基本的问题,并且 有始有终、首尾呼应,具有逻辑和历史的相对 完整性。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科学社会 主义义哲学
3
马克思主义是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的世界观, 是工人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是工人阶级争取阶级解 放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它是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特别是19世纪欧洲 重大社会科学成果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资本论》第一卷
商品价值从商品体跳到金 体上,像我在别处说过的 是商品的惊险的跳跃。
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 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 的东西。
学习与体会
《资本论》是马克思心血之作,它把高度的科学 性和革命性统一在一起,是一部系统的、逻辑严 密的经济学著作。它既批判地继承了资产阶级古 典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成分,又批判了资产阶级经 济学的阶级偏见、掩饰和谬误;既论证了资本主 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肯定了它的历史地位,又 揭示了它内部不可克服的矛盾,及其必然被社会 主义所取代的客观规律。
第五篇 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马克思对社会主义经济的科学预见——《资本论》第一卷学习笔记

马克思对社会主义经济的科学预见——《资本论》第一卷学习笔记

马克思对社会主义经济的科学预见——《资本论》第一卷学习笔记《资本论》读书笔记《资本论》是马克思用毕生的心血写成的一部光辉灿烂的科学巨着,这部巨着第一次深刻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全部发展过程,以数学般的准确性证明这一发展的方向必然引导到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确立。

《资本论》武装了无产阶级,成为无产阶级进行革命斗争的强有力的理论武器。

是马克思“整个一生科学研究的成果”,它凝聚着马克思的全部心血和智慧,是他献给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一部最重要的科学文献。

它在世界各国广泛流传,成为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强大思想武器。

同时《资本论》也没有简单地把精神生活、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一般过程归结为它们的共同基础——物质生产过程,而是从物质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中引出了全部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内容和形式。

《资本论》的方法的最大特色,就是把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

正如列宁所说:“在《资本论》中,唯物主义的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不必要三个词:它们是同一个东西〕都应用于一门科学”。

马克思使用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逻辑与历史一致的方法,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运动的辩证分析,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系统全面地阐述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产生、发展和克服的过程,从而透彻详尽地阐明了唯物辩证法关于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学说,阐明了唯物辩证法的实质。

在《资本论》中是对唯物辩证法的丰富和发展,正如恩格斯指出的,《资本论》的方法不亚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发现。

正如达尔文的《进化论》曾发现有机自然界的进化规律一样,马克思的《资本论》也发现了人类社会的进化规律。

《资本论》是马克思用毕生精力着述的伟大的科学巨着,是人类历史上经验和智慧的结晶,是对国际工人运动斗争经验的总结。

它的出版,宣判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末日,为无产阶级革命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因此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基本观点:马克思在这部作品中对古典经济学家的理论进行了仔细的分析和批判,提出了全新的观点,同时吸收了辩证法方法,也受到了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的影响。

资本论第一卷的主要内容

资本论第一卷的主要内容

第一卷的主‎要内容: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本‎质与发展趋‎势《资本论》第一卷研究‎的是资本的‎生产过程,即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它是指在统‎一的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中抽象出‎来的生产过‎程。

正如马克思‎所说,“在第一卷中‎,我们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身作为直接‎生产过程考‎察时呈现的‎各种现象,而撇开了这‎个过程以外‎的各种情况‎引起的一切‎次要影响”。

而资本的生‎产过程实质‎是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所以资本的‎生产过程的‎核心是剩余‎价值生产。

1、分析基础:价值理论价值概念是‎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经‎济的基础范‎畴,劳动价值理‎论是这一分‎析的基础理‎论。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科‎学地说明了‎作为资本主‎义财富形式‎的商品的社‎会实体是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从而为剖析‎资本主义社‎会的财富生‎产、分配和社会‎结构奠定了‎科学的基础‎。

马克思说,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

因此,我们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发‎达的、普遍的商品‎生产,商品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细胞形‎式,因此,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关系‎要从商品开‎始。

马克思在本‎卷第一篇,首先阐述了‎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1)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价值是其社‎会属性;(2)商品中包含‎着劳动二重‎性,作为相同的‎、无差异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形成价值;作为具体的‎有用的劳动‎,生产使用价‎值;(3)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构‎成商品内在‎矛盾的根源‎,因而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4)劳动产品一‎采取商品形‎式就具有的‎谜一般的性‎质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显然是从这‎种劳动形式‎本身来的。

”即商品拜物‎教性质产生‎于商品形式‎本身,而其实质是‎“把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存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

资本论第一卷出版于哪个国家

资本论第一卷出版于哪个国家

资本论第一卷出版于哪个国家
德国。

1867年9月14日,《资本论》第一卷出版。

《资本论(第一卷)》是德国卡尔·马克思撰写的书籍,公元1867年汉堡版印本,藏于国家图书馆。

《资本论》第一卷从分析商品入手,论述了剩余劳动创造剩余价值的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

这是人类社会思想史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划时代的重大事件。

马克思为写作这本书用了整整20年的时间。

马克思从无产阶级的革命利益出发,为了完成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他横眉冷对阶级敌人施加的疯狂政治迫害和一些流亡者败类散布的卑鄙的人身攻击,不顾个人和家庭的贫病交迫,夜以继日地从事紧张的理论研究工作。

他在1857年致恩格斯的信中说:“我现在发狂似地通宵总结我的经济学研究。

为的是在洪水之前至少把一些基本问题搞清楚。

”“这项工作非常必要,它可以使公众认清事物的实质。

”。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讲解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讲解

《资本论》的体系和结构(1)《资本论》的体系(A)最初拟定的体系——马克思最初所拟定的政治经济学体系,比现在的《资本论》体系要大很多。

他在1844年开始计划写两本大书:一本批判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另一本则批判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说,但未能实现。

后在1851年他又拟定写三本书的计划,一是批判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二是批判空想社会主义;三是论述政治经济学史;也没有实现。

此后他既专心从事政治经济学理论部分的研究,在他的1857—1858年的经济学手稿的“导言”中,把他所拟定写作的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分为下面各篇:“〔1)一般的抽象的规定,因此它们或多或少属于一切社会形式,不过是在上面所阐述过的意义上。

(2)形成资产阶级社会内部结构并且成为基本阶级的依据的范畴。

资本、雇佣劳动、土地所有制。

它们的相互关系。

城市和乡村。

三大社会阶级。

它们之间的交换。

流通。

信用事业(私人信用)。

(3)资产阶级社会在国家形式上的概括。

就它本身来考察。

‘非生产’阶级。

税。

图债。

公共信用。

人口。

殖民地。

向外国移民。

(4)生产的国际关系。

国际分工。

国际交换。

输出和输入。

汇率。

(5)世界市场和危机。

”后在1859年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又把他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修改如下:“我考察资产阶级经济制度是按照以下的次序:资本、土地所有制、雇佣劳动;国家、对外贸易、世界市场。

在前三项下,我研究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分成的三大阶级的经济生活条件;其它二项的相互联系是一目了然的。

”在1859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出版后,继续修改稿子,在他的1861—1863年手稿中,又将以前拟定的整个体系改变,以相当于第一卷部分而论,又修改为:“(1)导言;商品,币。

(2)货币转化为资本。

(3)绝对剩余价值(a)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b)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c)绝对剩余价值,(d)争取正常工作日的斗争;(e)同一时间的工作日。

剩余价值额和剩余价值率(大小和高低?)。

《资本论》第一章概述

《资本论》第一章概述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基本内容概述【摘要】本文从资本主义社会最基本的元素--商品开始,围绕商品的价值及其相关内容进行叙述,其中包含价值的基本概念,价值量的确定,价值形式及价值的本质,因为商品价值由劳动所决定,故而还讲到了劳动的相关内容及劳动两重性,同时还包括货币的由来、发展及其相关部分。

【关键词】商品劳动货币价值两重性第一章商品马克思指出“对资产阶级社会来说,劳动产品的商品形式,或者商品的价值形式,就是经济的细胞形式。

”而商品生产的出现,要比资本主义早得多。

但只有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它才成为普遍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形式,由此,只有运用从商品入手的逻辑方法,才能争取的阐述资本主义经济的实质及其发展规律。

而在历史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在简单商品生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也从另一个角度佐证了马克思研究开始的巧妙之处。

第一节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实体,价值量)商品首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能够满足人类的某种需要的有用物品,它可以是精神的,物质的,直接的,间接的,商品的有用性使得它存在使用价值。

①商品使用价值及其特点商品从质的方面(是什么?有什么用?)看,每一样物在不同的方面都有用,即有不同的用途和使用方法;从量的方面(是多少?)看,为有用的物找到社会尺度,是历史的事情。

使用价值的特点:1、有用性决定于商品体的属性,故而商品体本身就是使用价值,或财物;2、商品体的使用价值这一性质与人们为取得它所耗费的劳动多少没有关系;3、考虑使用价值时以它们有一定的量为前提;4、使用价值在使用或消费中得到实现;5、使用价值总是构成财富的物质的内容;6、在商品形式中,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这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和其他一般物品的使用价值的区别。

②商品的价值(价值实体和价值量)价值是通过交换价值表现出的,价值是本质内容,交换价值是“表现形式”,交换价值是一种使用价值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关系或比例,这个比例随时间和地点而改变。

《资本论》第一卷讲义

《资本论》第一卷讲义

《资本论》第一卷讲义一、《资本论》的写作背景大学时代的马克思也和青年黑格尔派的其他成员一样,对思想、观念的主宰地位和它的无往而不胜的力量深信不疑,而对物质因素和物质利益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则毫无认识,因此,对被认为是研究人们物质利益问题的政治经济学,从未接触过。

正像恩格斯后来对梅林说的那样,马克思当时对政治经济学,“还一无所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中文第1版第38卷第480页·)严酷的社会经济生活颠覆了象牙塔里的虚幻王国马克思于1841年4月15日在耶拿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

起初,他打算到波恩大学讲授哲学。

布鲁诺·鲍威尔也特别希望自己的这位年青朋友到波恩大学任教,以便共同进行反黑格尔右派的斗争。

但是1840年登上王位的威廉四世,实行了更加反动的专制政策。

对反动普鲁士专制制度的任何批评都被认定是犯罪,都要无情的予以取缔。

布鲁诺·鲍戚尔本人也因他的两本书《约翰福音史批判》和《对观福音书作者的福音史批判》)被当局认为是对圣经的有害批评,而吊销了教学证件,并被柏林大学和波恩大学免职。

刚刚走出幽静的象牙之塔和博士们高谈阔论沙龙的马克思的主观信念,立即同冷酷的现实发生了矛盾。

严酷的现实使他感到根本不能把反对占统治地位的宗教思想、政治思想同在德国大学中教学工作结合起来,自己对现存制度的不可调和的反对立场使他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担任公职。

他只好把早先已经开始的理论研究工作暂时放下,选择了撰写政治评论的工作,并以青年人的满腔热忱投入了反对普鲁士专制制度和争取民主、自由的斗争。

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初,德国正处在资产阶级革命前夜,争取自由和民主的斗争特别高涨。

争取出版自由,反对反动的书报检查制度是这场斗争的一个特别尖锐的问题。

马克思的第一篇政论性文章《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便是为此而作。

在这篇文章中,他强烈谴责新书报检查令是一种惩罚思想方式的法律,因而它不是国家为自己的公民颁布的法律,而是一个党派用来对付另一个党派的法律,它取消了一切公民在法律面前的平等。

第一讲资本论第一卷概述

第一讲资本论第一卷概述

英国是当时资本主义经济最发达,最典型的国家}英国的 无产阶级的和资产阶级阶级斗争也十分尖锐;英国资产阶级 古典的政治经济学的发展,也给政治经济学理论的进一步研 究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材料,而且反映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调 查材料和统计资料也比较齐全。从对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关系 的分析中,能够得出一系列反映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规律。 这些规律反映了资本主义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的内在的、本 质的必然的联系,反映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发展的必然趋势 这些规律对于包括德国在内的其他资本主义国家都具有普遍 的意义。“

以最近几星期内发表的蓝皮书《关于工业和工联问题同女王 陛下驻外公使馆的通讯》为例。英国女王驻外使节在那里坦 率地说,在德国,在法国,一句话,在欧洲大陆的一切文明 国家,现有的劳资关系的变革同英国一样明显,一样不可避 免。同时,大西洋彼岸的美国副总统威德先生也在公众集会 上说:在奴隶制废除后,资本关系和土地所有权关系的变革 会提到日程上来!这是时代的标志,不是用紫衣黑袍遮掩得 了的。这并不是说明天就会出现奇迹。但这表明,甚至在统 治阶级中间也已经透露出一种模糊的感觉:现在的社会不是 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 的机体。说明社会变革趋势是阻挡不了的。

第二,从结构上来看,在《政治经济学批判》 第一分册中。马克思在阐述商品货币理论之 后,写作了《关于商品分析的历史》、《关 于货币计量单位的学说》和《关于流通手段 和货币的学说》的理论史附论。在《资本论》 中,马克思对这一结构形式作了一些变动。 他决定在《资本论》理论部分论述结束之后, 再用专门一卷论述“十七世纪中叶以来的政 洽经济学理论史。

1843年底,马克思在巴黎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 目的是要写一部批判现存制度和资产阶级政治经济 学的巨著。他在这方面的最初研究成果反映在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 (哲学的贫困》、《雇佣劳动与资本》、(共产党 宣言》等著作里。这些著作已经揭示了资本主义剥 削的原理、资本家的利益和雇佣工人的利益之间不 可调和的对立、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和社会政治关系人的工作房和宿舍

资本论一二三卷主要内容

资本论一二三卷主要内容

资本论一二三卷主要内容
《资本论》是由卡尔·马克思创作的一部重要著作,分为一、二、三卷。

下面是《资本论》一、二、三卷的主要内容概述:
第一卷:《资本论》第一卷主要讨论商品和货币形态、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以及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实现等问题。

马克思通过分析商品交换中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关系,揭示了货币的本质和资本的起源。

他详细阐述了剩余价值是如何通过剥削工人而产生,并进一步讨论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内在矛盾和扩大再生产问题。

第二卷:《资本论》第二卷主要探讨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的流通过程和再生产过程。

马克思对资本循环过程中的商品流通过程进行了深入分析,包括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规律。

他讨论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的各种市场和价格形成机制,同时也涉及货币和信用的作用。

第三卷:《资本论》第三卷主要讨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的整体循环过程、利润率的倾向下降和资本主义崩溃危机等问题。

马克思进一步深入剖析了商品生产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探讨了利润率下降和资本有机构成上升对经济周期和崩溃的影响。

此外,他还涉及了货币和信用的作用、国家干预经济以及工人阶级的斗争等方面内容。

《资本论》通过透彻地剖析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本质和运行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和不稳定性,并提出了对资本主义的批判。

这部著作对于理解和分析现代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资本论》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

资本论》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

商品货币理论

商品货币理论是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的主要内
容。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中马克思是以简单商品生产为
对象,分析商品到货币的转化,把它作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基
础和历史前提而写的。马克思曾经这样说过:“我们是从作为资
本主义生产的基础和前提的商品、从产品的这个特殊社会形式出
发的。”
二、《资本论》第1卷的结构和理论内容

第1卷包括7篇。根据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方法论,
可以分为三个紧密相联系的部分来理解它的结构和理论
内容。
• 第一部分,即第1篇商品和货币。 这一篇共三章。第 1章“商品”,分析的是单个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
值的矛盾。第2章“交换过程”,分析在交换过程中,
单个商品的内在矛盾表现为交换过程的矛盾,而交换过

商品货币理论实际上讲的是价值实体和价值形式的关系,中
心是论述劳动价值论学说。我们知道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经济
理论的基石,而剩余价值理论又是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建立起
来的。
• 一、商 品
• 二、交换过程
• 三、货币或商品流通
• 四、价值规律
• 五、关于如何对待商品拜物教问题
一、商 品

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什么要从商品开始?马克
第二,第1卷比较系统论述了资本主义发生、发 展和灭亡的规律,科学地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 主义的客观必然性。第1卷共分七篇第l篇为商品和 货币,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前提和出发点。第2至6 篇,论述剩余价值的生产以及资本主义矛盾的发展。 第7篇,阐明资本的积累过程,揭示了资本主义必 然灭亡的规律,指出“剥夺者就要被剥夺”。实际 上首尾两篇是分析说明了资本的来龙去脉,中间五 篇是讲资本主义矛盾形成的深刻经济根源及其发展。 综合起来,它全面论述了资本主义发生、发展和必 然被社会主义代替的客观规律。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商品和货币”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商品和货币”

• 2、价值量决定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 商品价值量的大小,不是由某个 生产者所花费的个别劳 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即社会平均 劳动 时间决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问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 生产条件 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 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 的劳动时间。”(第1卷第52页)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商品 和货币”
总论
•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以一般商品生产为对象,以劳动 创造价值为 中心思想,分析了商品到货币的转化,为研 究资本和剩余价值打下了基 础。这一篇揭示了研究资本 主义生产过程的理论基础和历史前提。
• (一)对象——一般商品 •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以商品生产为对象。这里所研究
• 怎样理解Biblioteka 会正常的生产条件呢?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是 指:劳动 资料是正常的一般的;原材料具有正常的品质;原 材料和劳动资料的消耗 也是正常合理的。
• 怎样理解社会平均劳动呢?社会平均劳动是指:简单平均 劳动,复杂 劳动要还原为简单劳动;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 每个生产者技术水平大体 相等;平均的劳动强度,也就是 劳动内含量是大体一致的。
• (四)方法——矛盾分析法
• 马克思在第一篇中所运用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 主要是矛盾分析法以及由抽象到具体、由简单到 复杂、由分析到综合等科学方法。例 如,对商品 内在矛盾——使用价值和价值、具体劳动和抽象 劳动、私人劳 动和社会劳动、物的人格化和人格 的物化——的分析是矛盾分析法的典 范。在价值 形式的研究中,由简单价值形式到扩大价值形式, 再到一般价 值形式,最后到货币形式的分析,是 简单到复杂、逻辑的方法和历史的方 法相结合的 典范。在商品的二因素、劳动二重性,以及在价 值形式中,我 们还可以看到马克思如何先把矛盾 双方分开来解剖、然后再把双方综合 起来考察的, 这是分析和综合辩证结合的典范。

《资本论》主要内容

《资本论》主要内容

《资本论》主要内容《资本论》是德国经济学家卡尔·马克思著作,由3卷组成,是马克思哲学思想的主要代表作之一。

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资本论》第一卷主要是关于商品、货币、资本的概念阐述,讲述了资本的本质和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

马克思强调了资本的历史作用是使得生产力飞跃式发展,推进社会生产方式的进步。

在人类社会历史上,资本只是自由工业时期的一种特殊生产关系。

资本不过是劳动,而不是机器,只是在资本的生产方式下才成为资本。

马克思还对商品的本质进行了探究,认为商品的本质是劳动产品的价值形态。

商品相当于劳动价值形成的媒介,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而货币则是要解决商品流通时的交换价值问题。

货币本身无用,但它是商品交换的实际媒介。

随着社会交往的扩大,货币在流通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成为社会经济活动中的核心媒介。

第二卷“资本的流通过程”《资本论》第二卷主要集中探讨了资本的两种基本形式——商业资本和利息资本,以及资本的流通过程。

由于不同生产部门的利润率不同,根据市场规律,资本将流向利润率高的领域,从而实现最大的投资回报。

同时,资本的流动也带来了货币积累的过程,资本家将从劳动者手中获得更多的利润,形成资本的积累。

马克思还强调了金融资本的产生,认为金融资本是市场经济不可避免的产物。

在市场经济中,金融资本不仅仅代表着一定的财富积累和所有权,还有着对经济政策与市场运作的巨大影响。

第三卷“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总过程”《资本论》第三卷也是《资本论》的终极篇章,该卷着重强调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特点以及危机理论。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作为一种生产方式,其生产过程本身是无限扩展的,因此资本主义存在着不断扩大的内在动力。

治理资本主义经济,必须深刻认识资本主义的本质,同时也需要理解生产中先进技术和工业组织方式的作用。

马克思还从资本积累与生态危机、资本主义危机理论等方面阐述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指出资本主义存在的内在缺陷和不可避免的衰败。

资本论》第一卷 ppt课件

资本论》第一卷 ppt课件
剩余价值的理论史。
三、资本论的主要内容及其理论贡献
第一卷
1、价值理论的科学表述 商品二因素学说、劳动二重性学说、价值形 式学说等 2、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的科学表述 ※货币转化为资本和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学说 ※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学说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学说 ※剩余价值率学说
第一卷
3、资本积累理论的科学表述 进一步揭示了资本积累的实质和资本主义占有规律 系统阐明了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和资本主义人口规 律揭示了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和无产阶级贫困 的必然性 科学地阐明了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指明了资本主 义积累的历史趋势(节选)
从过去读《资本论》,只强调机器的 资本主义使用排斥工人的一面,而没 有注意到机器还有吸收工人的另一面, 向注重研究机器的资本主义使用具有 既排斥工人又吸纳工人的两方面转变。
从过去读《资本论》,只强调工人生活条件 恶化的一方面,没有注意到在资本主义经济 繁荣时,工人生活改善的一方面,向注重研 究资本主义积累造成了工人生活条件的恶化 但有时又有所改善的两种趋势转变。
国内学者探 讨
重读资本论——研究方法的转变
从过去读《资本论》,只强调《资本论》 中贯穿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生、发展和 向更高社会过渡的主线,向既注重研究资 本主义生产关系变化规律的主线,又注重 研究《资本论》中贯穿的劳动者自由全面 发展的主线转变。
从过去读《资本论》,只强调活劳动 创造价值、转移价值的作用,向既重 视研究活劳动创造价值的作用,又重 视研究物化劳动(生产资料)在价值 增殖过程中的作用转变。
3、《资本论》系统和全面地揭 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运动规律, 对于我们科学认识和正确对待当 代资本主义经济具有重要指导意 义 4、《资本论》指导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经济建设并取得了伟大的 成就。

资本论第一卷主要内容

资本论第一卷主要内容

资本论第一卷主要内容
《资本论》第一卷主要内容介绍了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和运作机制,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矛盾。

以下是《资本论》第一卷的主要内容概述:
1. 商品和货币形式:马克思首先讨论了商品和货币的概念,分析了商品交换和货币循环的基本形式,揭示了货币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形态的起源和作用。

2. 市场经济和剩余价值:马克思阐述了商品生产和流通的基本特点,论述了价值、劳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概念,解释了剩余价值的产生和实现。

3. 抽象劳动和商品劳动:马克思分析了商品生产中的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区分了有用劳动和抽象劳动,指出价值是以劳动时间为度量单位的。

4. 资本和剩余价值:马克思讨论了资本的概念和特征,揭示了资本扩大的动力和机制,并分析了剩余价值的实现过程。

5. 产品再生产和资本积累:马克思论述了资本积累和再生产过程的基本规律,揭示了扩大再生产和危机的相互关系。

6.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剥削:马克思探讨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征和矛盾,揭示了剥削和阶级斗争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根源和作用。

7. 资本循环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马克思分析了资本循环的各个环节和关系,论述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结构和运行。

《资本论》第一卷以逐步展开的方式,系统地阐述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概念、运作机制和本质特征,对于理解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行和社会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资本论第一卷ppt课件

资本论第一卷ppt课件
-
二、货币理论
•1、货币在商品价值形式的发展中产生
《资本论》第1卷第1章第3节
2、货币作为商品交换过程的产物,体现了 “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手段同时产生”
《资本论》第1卷第2章
3、货币的起源表明了货币的含义和本质
《资本论》第1卷第1章第3节
4、货币拜物教的谜就是商品拜物教的谜
《资本论》第1卷第2章末尾
•2、资本具有一般性 《资本论》第1卷第4章
•3、资本具有特殊性
《资本论》第3卷第48章
•4、资本的运动是没有限度的
《资本论》第1卷第4章第1节
-
四、资本和剩余价值生产理论
•5、货币所有者如何变为资本家
《资本论》第1卷第9章
6、资本总公式
《资本论》第1卷第4章第1节
7、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资本论》第1卷第4章第2节
《资本论》第1卷第22章第1节、第24章
•3、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实质是创造资本关 系
《资本论》第1卷第24章第1、6节
•4、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方法和历史作用
《资本论》第1卷第- 24章第1、6节
五、资本积累理论
• 5、资本主义积累形成资本积聚并发生资本 集中 《资本论》第1卷第23章第2节
• 6、资本主义积累提高资本有机构成,形成 相对过剩人口 《资本论》第1卷第23章
-
二、货币理论
•5、货币的职能
《资本论》第1卷第3章
6、货币把商品的价值表现出来形成商品价格, 而商品价格可能与商品的价值量不一致
《资本论》第1卷第3章第1节
7、商品价格形式,“能够包藏一个质的矛盾”
《资本论》第1卷第3章第1节
8、从商品到货币的转变,“是商品的惊险的 跳跃” 《资本论》第1卷第- 3章第2节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主讲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主讲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资本论》第一卷读书笔记主讲:组员:记录员:时间:地点:讲稿:这次我们讲的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的《资本论》第一卷中的第四章:货币转化为资本。

在马克思看来,“商品生产和发达的商品流通,即贸易,是资本产生的历史前提”。

那么,什么是商品呢?会计学中商品的定义是指商品流通企业外购或委托加工完成,验收入库用于销售的各种商品。

商品的基本属性是价值和使用价值。

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资本的定义又是什么呢?资本,在经济学意义上,指的是用于生产的基本生产要素,即资金、厂房、设备、材料等物质资源。

在金融学和会计领域,资本通常用来代表金融财富,特别是用于经商、兴办企业的金融资产。

广义上,资本也可作为人类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各种社会经济资源的总称。

货币是指任何一种可以执行交换媒介、价值尺度、延期支付标准和完全流动的财富储藏手段等功能的商品,都可被看作是货币;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就是货币;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货币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

世界贸易和世界市场解开了资本的现代史,货币是商品流通的最后产物,而且也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

作为货币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的区别,首先只是在于它们具有不同的流通形式。

商品流通有两种形式,一种就是W--G--W,商品转化为货币,货币再转化为商品,为买而卖,另一种就是G--W--G,货币转化为商品,商品再转化为货币,为卖而买。

在第一种的流通形式中,商品是开始,结束也是商品,这一过程的最终目的就是商品,是为了满足生活需要而流通的,关键在于使用价值,已经退出了流通了。

是为了另外一种商品的使用价值而进行的物品交换。

在货币商品货币的这一流通形式来说,这一种流通形式是为了获得更大的利润,即是货币的一种增值行为。

这种形式才是当今社会最主要的一种货币流通方式。

在这一过程当中,始终的主导者就是资本家,正是因为资本家的存在,这两种流通方式才得以进行。

《资本论》1课程讲义.ppt

《资本论》1课程讲义.ppt
阐明了〈资本论〉的研究目的。
3、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是一种阶级关系10-11
10为了避免可能产生的误解,要说明一下。我决不用玫 瑰色描绘资本家和地主的面貌。不过这里涉及到的人,只 是经济范畴的人格化,是一定的阶级关系和利益的承担者。 我的观点是: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 不管个人在主观上怎样超脱各种关系,他在社会意义上总 是这些关系的产物。同其他任何观点比起来,我的观点是 更不能要个人对这些关系负责的。玫瑰色:桃色。揭示个人和
1卷:资第本3卷的:生资产本过主义程生,产中总心过分程析,中剩心余分价析值剩的余生价值产的过分程配 第2卷:第资4卷本:的剩流余通价值过理程论,,中中心心分分析析剩剩余余价价值值的的理论实史现过程 第3卷: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中心分析剩余价值的分配 第4卷:剩余价值理论,中心分析剩余价值的理论史
四 怎样学习《资本论》
2、批判工人运动中的错误思潮。法国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者 蒲鲁东提出:“财产就是盗窃”“对于蒲的智慧的作品, 则不能根据肤浅的、片刻的想象去批判,只有在不断的深 入的研究之后才能加以批判”
3、解剖“市民社会”——社会经济制度。“法的关系正象国 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 人类精神的一样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物质的生活 关系,这种物质的生活关系的总和”黑称之市民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这个特定的历史阶段的生产关系与交换关系。(交换关系是资本
主义生产关系的突出方面,所以单独列出)。到现在为止,这种生产方 式的典型地点是英国。当时英国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典型国家,所 以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以英国的材料为例证。因此,我在理论阐述上主 要用英国作为例证。但是,如果德国读者看到英国工农业工人所 处的境况而伪善地耸耸肩膀,或者以德国的情况远不是那样坏而 乐观地自我安慰,那我就要大声地对他说:这正是说的阁下的事 情!(古罗马诗人昆图斯·贺雷西·费拉克《讽刺诗集》的一句)问题本身并 不在于资本主义生产的自然规律所引起的社会对抗的发展程度的 高低。

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版跋解读

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版跋解读

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版跋解读马克思主义在社会学中有着重要的影响,其中《资本论》(Marx’s Capital, 也叫资本论)是马克思最重要的著作之一,于1867年作为第一卷与1878年的第二卷一同出版发行,之后还有第三卷和第四卷,而本文所讨论的是《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版》。

《资本论》探讨的是计划经济如何发展和变得更加高效,以及两极分化的阶级结构。

马克思提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本投资者-劳动者”关系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指出了劳动力市场中竞争和劳动力投资系统,并强调了一种经济学思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收入增长所导致的贫富悬殊。

在第二版中,马克思再次强调了劳动力投资系统,但同时也加强了他对社会和政治隐喻的探索。

第二版包括了有关农奴制、绝对收入以及关于工厂的讨论,尤其是关于土地的占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劳动力投资系统和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政治经济学。

第二版也详细描述了马克思最坚定不移的政治经济学理念: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劳动者与投资者之间的关系,依赖于具体的技术和社会环境。

马克思认为在一个资本主义的社会中,投资者从劳动者那里获得收益,这是由于他们对资本的投资,劳动者却把大部分收益给了投资者。

马克思指出,劳动力的投资只有在最有利的情况下,才能使贫富之间的收入差异最小。

在第二版中,马克思还探讨了他的“劳动价值论”,指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货币本身作为商品的价值,以及劳动力投资系统中劳动时间关系对市场价格的影响。

除了讨论技术投资之外,第二版中还包括了马克思关于计划经济发展和自由主义资本主义发展之间的比较。

马克思提出,只有在由国家、财政政策及劳动力投资支撑的计划经济发展中,贫富两极之间的收入差距才能最小化。

综上,《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版》是马克思的重要著作,探讨了计划经济发展的方式,以及劳动投资系统下贫富悬殊的劳动力投资关系。

第二版还强调了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以及其他重要观点,为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资本主义提供了基础。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讲解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讲解

《资本论》第一卷重点问题一、商品的价值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的统一体。

而价值则是商品的本质因素,因此,研究商品要看望研究商品的价值。

商品的价值具有质和量两个方面的规定性。

从质上看,商品的价值不是由使用价值即商品的效用决定的,或由机器、生产资料等资本创造的。

劳动者的抽象劳动,是形成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

这种劳动,不是正在进行的劳动,而是已过去的劳动,它物化在商品里,凝结在—定的物体中。

商品价值所体现的,就是在商品与商品交换中所体现的劳动与劳动的交换关系。

所以价值不是物,而是凝结在—定物体内的抽象社会劳动,它表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商品的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从量上看,既然价值的实体是劳动,因而价值量就表现为一定的劳动时间。

但是,商品价值不能由个别劳动时间来决定,而只能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

如果生产某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变,这种商品的价值量也不变。

但是,生产某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会随着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如果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生产单位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会减少,反之亦然,因此,商品的价值量和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成正比,与社会劳动生产力成反比。

二、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商品的二因素来源于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古典政治经济学虽然也曾把价值归结为劳动,但由于他们弄不清劳动具有二重性,所以不能把劳动价值论贯彻到底;马克思指出;“经济学家们毫无例外地都忽略了这样一个简单的事实;既然商品有二重性;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那末,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也必然具有二重性,而象斯密、李嘉图等人那样只是单纯地分析劳动,就必然处处部碰到不能解释的现象。

实际上,这就是批判地理解问题的全部秘密”(《马克思思格斯<资本论>书信集》第250页)。

劳动二重性学说是马克思第一次批判地论证的,它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只有掌握劳动二重性学说,才能正确理解商品的二因素,才能正确分析价值实体、价值量、价值形式和价值的本质,才能建立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资本论》第一卷读书笔记主讲:组员:记录员:时间:地点:讲稿:这次我们讲的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的《资本论》第一卷中的第四章:货币转化为资本。

在马克思看来,“商品生产和发达的商品流通,即贸易,是资本产生的历史前提”。

那么,什么是商品呢?会计学中商品的定义是指商品流通企业外购或委托加工完成,验收入库用于销售的各种商品。

商品的基本属性是价值和使用价值。

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资本的定义又是什么呢?资本,在经济学意义上,指的是用于生产的基本生产要素,即资金、厂房、设备、材料等物质资源。

在金融学和会计领域,资本通常用来代表金融财富,特别是用于经商、兴办企业的金融资产。

广义上,资本也可作为人类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各种社会经济资源的总称。

货币是指任何一种可以执行交换媒介、价值尺度、延期支付标准和完全流动的财富储藏手段等功能的商品,都可被看作是货币;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就是货币;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货币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

世界贸易和世界市场解开了资本的现代史,货币是商品流通的最后产物,而且也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

作为货币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的区别,首先只是在于它们具有不同的流通形式。

商品流通有两种形式,一种就是W--G--W,商品转化为货币,货币再转化为商品,为买而卖,另一种就是G--W--G,货币转化为商品,商品再转化为货币,为卖而买。

在第一种的流通形式中,商品是开始,结束也是商品,这一过程的最终目的就是商品,是为了满足生活需要而流通的,关键在于使用价值,已经退出了流通了。

是为了另外一种商品的使用价值而进行的物品交换。

在货币商品货币的这一流通形式来说,这一种流通形式是为了获得更大的利润,即是货币的一种增值行为。

这种形式才是当今社会最主要的一种货币流通方式。

在这一过程当中,始终的主导者就是资本家,正是因为资本家的存在,这两种流通方式才得以进行。

在有资本家的主导中,价值在这里已经成为一个过程的主体,在这个过程中,它不断地变换货币形式和商品形式,改变着自己的量,作为剩余价值同作为原价值的自身分出来,自行增殖着。

既然它生出剩余价值的运动是它自身的运动,它的增殖也就是自行增殖。

它所以获得创造价值的奇能,是因为它是价值。

用马克思的话说,他就是会产仔,会生金蛋的。

价值成了处于过程中的价值,成了处于过程中的货币,从而也就成了资本。

它离开流通,又进人流通,在流通中保存自己,扩大自己,扩大以后又从流通中返回来,并且不断重新开始同样的循环。

从这样交换形式来看,这种交易似乎是很正常的,即是资金的流出等于资金的流入,这样的话,就不会有剩余价值的产生了,这就是等价交换了。

但是卖家却把自己的物品以高于物品本身的价值卖出去了,即价格上涨了,这就是已经产生了剩余价值了。

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中产生;因此,在剩余价值的形成上,必然有某种在流通中看不到的情况发生在流通的背后。

但是,资本不能从流通中产生,又不能不从流通中产生。

货币转化为资本,必须根据商品交换的内在规律来加以说明,因此等价物的交换应该是起点.我们的货币占有者,要从商品的消费中取得价值,就必须幸运地在流通领域内即在市场上发现这样一种商品,它的使用价值本身具有成为价值源泉的独特属性,因此,它的实际消费本身就是劳动的对象化,从而是价值的创造。

货币占有者在市场上找到了这种独特商品,这就是劳动能力或劳动力。

对于劳动力,马克思是这样定义的“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货币占有者要把货币转化为资本,就必须在商品市场上找到自由的工人。

这里所说的自由,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工人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另一方面,他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东西”只有当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占有者在市场上找到出卖自己劳动力的自由工人的时候,资本才产生,资本主义的剥削就是从资本的产生就已经开始进行了。

从某种意义上说,劳动力也具有价值。

这个价值是怎样决定的呢?同任何其他商品的价值一样,劳动力的价值也是由生产从而再生产这种独特物品所必要的劳动时间决定的。

劳动力代表价值来说,它本身只代表在它身上对象化的一定量的社会平均劳动。

劳动力只是作为活的个人的能力而存在;因此,劳动力的生产要以活的个人的存在为前提。

劳动者需要有一定量的生活资料。

因此,生产劳动力所必要的劳动时间,可以归结为生产这些生活资料所必要的劳动时间,或者说,劳动力的价值,就是维持劳动力占有者所必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但是,劳动力只有表现出来才能实现,只有在劳动中才能发挥出来。

资本主义时代的特点是,对工人本身来说,劳动力是归他所有的一种商品的形式,他的劳动因而具有雇佣劳动的形式。

另一方面,正是从这时起,劳动产品的商品形式才普遍化。

人的价值就是等于他自己的价格,价值可以出卖自己的肌肉,或者脑袋,就以出卖自己的劳动力的价值来定义自己的价格。

而对于商品来说,它的价格却是远远的大于自己的本身价值。

和其他商品不同,劳动力的价值规定包含着一个历史的和道德的要素。

在这个过程当中,货币占有者会给劳动者一些的劳动报酬,让劳动者继续的为之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发然后让劳动者生产出来的商品再继续的出卖到其他的货币占有者,这其实就是G--W—G这样的一种货币流通形式,就是货币--商品--货币,货币占有者只是让通过这一过程为自己赚取更多的货币从而换取更多更多的货币而已。

个人的理解就是:在这一过程当中,货币首先要换成商品,然后利用商品让自己的货币增值,增值再增值,货币只是资本的基础,当货币积累足够了,就是资本了,就是形成了所谓的资本家,就是资本的归宿。

交流讨论:(1)如今的社会货币可以转化为资本的条件需要那些呀?货币转化为资本有四个基本条件:1、货币变成商品。

货币要变成资本,必须先成为商品,即变成可以用于交易的货币商品。

而要使货币变成商品,必须具备两个前提:一个是交易双方能自主交易,一个是货币资金的价格或利息基本上能自由升降。

如果达不到这两个前提,则是不能称之为货币商品的。

2、货币功能“外溢”。

货币要变成资本,必须是经济生活中可流通的货币量超过实物经济的需求,而有了货币剩余,即只有当媒介实物商品流通的货币充足且出现多余的情形下,导致货币的原始功能的“外溢”,才有转化为资本的可能。

这里,所谓货币功能外溢,是指相对于货币作为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功能而言已有多余,并于是,这一部分“多余”的货币必然寻求新的出路,无疑,资本化就成了其必然归宿。

正是由于几百年来世界经济的不断积累,才导致了世界性的货币资本化趋势,而且一些经济发达国家,以致出现了资本的过剩。

3、社会已逐步建立起货币进入和退出资本过程的机制。

货币的最基本的职能仍然是代表财富的社会能量,并使其得到转换和释放。

因而,货币作为资本无疑只是这种职能的延伸或“外溢”。

这也就是说,货币并不一定永远去充当资本,它在一定条件下愿意转化为资本,但在另一条件下又可能要求转化为货币。

在一定意义上,货币进入或退出资本过程的机制,也可称之为资本的变现能力。

4、有较健全的防止和躲避资本风险的机制。

前者说过,货币是代表财富能量的一种符号,货币收入的取得意味着对财富权利的取得。

货币的积累也就是财富的积累。

货币转化为资本,也即意味着货币持有人由消费财富转化为继续参与财富创造。

因此,货币的减少或损失,实质上就是财富的损失,从而也就意味着货币持有者过去财富创造的“无效”,白干了。

可以想见,任何人都不希望有这种现象的发生。

而正是这种意愿的普遍存在,就要求社会提供有效的防止和躲避资本风险的机制。

实际上,这也体现为资本的安全性和回归性要求5、在整个过程当中,最重要的就是能够有劳动力这种商品的存在。

(2)资本与货币的区别正是由于资本的这些特征的存在,使之区别于它的存在的母体——货币。

具体来说,资本与货币有以下区别:第一,它们存在的形式不同。

作为货币的货币只存在于货币形态;而资本则存在于货币、资本品(即生产资料)等多种形态,并分别反映着特定的物质内容。

尽管资本的基本存在形态仍然以货币形式存在,但由于它的职能是作为谋取更多的本钱和手段,因而,与之相适应的其它手段如人力、物力也随之资本化了。

第二,它们使用的目的和结果不同。

作为货币的货币发挥一般购买手段和支付职能,媒介商品交换,获取等量使用价值;而资本作为购买手段和支付手段的目的是为了作为谋取新的更多的财富的手段,并使人、财、物结合起来形成资本组合,带来新的利益和价值增殖。

第三,它们活动的领域不同。

作为货币的货币是在流通领域不断循环和周转,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资本流通速度越快,带来的增殖价值量越多。

它们具有不同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作为货币的货币有别于一般商品的特殊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所谓特殊的使用价值是指使用它可以购买到其他所有的商品和劳务,所谓特殊的价值是指“货币的购买力”;而资本又有区别于货币的特殊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所谓资本的特殊使用价值是指它作为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粘合剂,并产生新价值和价值的增殖,所谓特殊的价值是指资本具有特殊的“价格”即用利息率表现出来。

第四,它们在数量上并不相同。

全社会的资本量大于全社会的货币量,因为在货币资本的推动下,其它的创造财富的手段也依赖于货币资本而存在,并转换了存在的性质,变成了一种资本,从而使全社会的资本量增加了人力资本和货币以外的其它非人力资本两部分。

如,由各种有价证券反映出来的所有权资本,则形成虚拟资本,它们凭借着资本的所有权以利息或股息形式获得收益。

这些资本可能是一种无形资产如商誉,也并不是由货币直接转化而来的,但却增加了社会资本总量。

不过,仅从全社会的货币流通量来看,则货币流通量等于作为一般购买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货币加上作为资本的货币数量的总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