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工电子技术教学大纲(2015版)

合集下载

电工电子技术教学大纲

电工电子技术教学大纲

$《电工电子技术》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课程性质与任务〕1.课程性质:《电工电子技术基础》是机械设备及自动化专业和计算机数控技术专业的专业支持必修课程.2.课程的目标和任务:本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获得电工电子学必要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电工电子事业发展的概况,为学习后续其它相关类课程和专业知识以及毕业后从事工程技术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打下理论集成和实践基础.课程的任务在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工程观点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基本知识目标:1〕电工与电子技术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2〕常用设备和器件的特性及应用X围、途径.〔2〕能力目标:1〕能正确使用常用电工电子仪器仪表;2〕电工、电子材料、元器件的选用能力3〕电气图的读图、安装、调试和排除故障能力4〕具有查阅手册等工具书和设备铭牌、产品说明书、产品目录等资料的能力;5〕简单电工、电子产品的制作能力〔3〕素质目标:1〕初步具备辨证思维的能力;2〕具有热爱科学,实事求是的学风和创新意识、创新精神;3〕加强职业道德意识.3.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本课程以《高等数学》为先修课,要求学生具有微积分知识,并具有应用线性代数、复数运算的能力.同时要求学生具有普通物理学中电磁方面的基础知识.《电工电子技术技术基础》的内容和分析方法是《电机与拖动》、《机电设备控制》、《机床电气控制与PLC》、《变流技术与自控原理》等后续课和专业课的基础,是培养学生文化素质与综合能力的重要一环.二、课程教学理念与教学设计思路课程教学应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必需、够用"为度,跟随现代先进实用电工电子技术的改革,教学设计思路强调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突出能力,鼓励创新为主.通过课堂提问、讨论、练习,课外查找资料、实验等形式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工程观点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多看相关参考书,拓展知识面.通过实验提高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作为课堂内容的补充,在教学中还安排学生到校外参观,或举办专题讲座,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适应能力.还可以组织能力较强的学生参加电工上岗证和中级维修电工培训,使其取得电工等级证书.三、课程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本课程的基本要求是掌握用电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掌握和理解各种常用电子元器件工作原理和特点;主要任务是通过各个教学环节,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使学生掌握各种应用电路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计算方法;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验技能,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日后从事工程技术工作、科学研究、开拓新技术领域和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具体要求如下:1.知识要求●掌握电路的概念、电路元件的伏安特性,理解基尔霍夫定律.●掌握支路电流法和戴维南定理,会运用这些原理和方法求解直流电路的问题.理解电压源,电流源及其模型的等效变换.●掌握正弦交流电的三个特征量,理解正弦交流电的相量表示法,掌握电阻、电容、电感的伏安关系的复数表示法.●掌握分析正弦稳态电路的相量法,理解串、并联谐振电路的原理.了解复杂交流电路的分析计算方法.●掌握三相交流电路中各电量的关系,理解对称三相电路的计算,了解不对称三相电路.●了解安全用电知识,●掌握常用半导体器件的结构和性能参数.●掌握模拟放大电路、整流电路的工作原理及组成.●掌握数字电路的工作原理,及常用数字电路的逻辑功能和应用.2.能力要求:●具有比较熟练的直流、交流电路的分析和计算能力.●具有常用电工、电子仪器仪表的正确使用能力.●具有收集整理实验数据,绘制特性曲线,完整地写出规X实验报告的能力.●具有电气安全技术能力●电工、电子材料、元器件的选用能力;●电气图的读图、安装、调试和排除故障的能力3.素质要求●电路理论本身有其完整、严密的理论体系.尽管高职教育不强调本课程的理论性和系统性,但在教学过程中仍应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逻辑分析的能力,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观点,培养科学的工作作风.●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工程质量意识和工作规X意识以及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四、课程内容第一章直流电路1.基本知识点:电路的作用、组成部分及电路的模型;电路的基本物理量-电流、电压和电动势的定义及其方向〔参考方向和实际方向〕;电路的状态―有载工作状态、开路和短路;电路的基本定律―欧姆定律和基尔霍夫定律〔KCL、KVL〕;电路中电位和电功率的计算;额定值的概念;电阻串并联接的特点;电压源与电流源及其等效变换;支路电流法、叠加原理和戴维南定理.2.学习要求:理解电压与电流参考方向的意义;理解电路的基本定律并能正确应用;建立电压源和电流源的概念;了解电路的有载工作、开路与短路状态的特点,理解电功率和额定值的意义;会计算电路中各点的电位;掌握用支路电流法、叠加原理和戴维南定理分析电路的方法.3.教学重点和难点:电路变量的参考方向;电功率和电位的计算;电路的基本定律〔欧姆定律和基尔霍夫定律〕;支路电流法、叠加原理、戴维南定理.第二章正弦交流电路1.基本知识点:正弦量的三要素〔频率、周期、角频率;最大值、有效值;相位、初相位〕;同频正弦量间的相位关系.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正弦量的瞬时值三角函数式、波形图、相量图、复代数式、复指数式和复极坐标间的相互转换.线性元件R、L、C在正弦激励下的伏安关系.正弦稳态电路分析的相量图法与相量模型法.正弦交流电路的瞬时功率、平均功率、无功功率和视在功率.功率因数的概念及功率因数的提高.串联谐振的条件及特征.2.学习要求:理解正弦交流电的三要素,理解相量表示法;理解电路基本定律的相量形式、复阻抗和相量图,掌握用相量法计算简单正弦电路的方法;正弦交流电路的瞬时功率,掌握有功功率、功率因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了解无功功率、视在功率的概念和提高功率因数的经济意义;理解串联谐振和并联谐振的条件和特征;3.教学重点和难点:本章是该门课的一个重点和难点.本章的重点和难点是正弦交流电路的三要素和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正弦电路稳态分析方法和功率的计算;如何提高电路的功率因数.第三章三相正弦交流电路1.基本知识点:三相电势的产生与三相电源的连接;三相负载的Y连接和△连接;三相电路的稳态计算;瞬时功率、平均功率、无功功率和视在功率.2.学习要求:了解三相电势的产生和表示方法;三相电源的连接方法:三相四线制、三相三线制、相电压和线电压;掌握三相负载的连接方法:星形连接、三角形连接;对称负载与不对称负载下的相电流,线电流、以及中线电流的关系;三相负载的功率计算.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三相电源的连接方法,三相负载的连接方法,线电压和相电压的关系,三相电路的功率.第四章半导体二极管与整流滤波电路1.基本知识点:半导体的的基础知识;PN结的形成及其特性;半导体二极管的结构、伏安特性、主要参数及主要应用;特殊二极管;整流电路;滤波电路;硅稳压管稳压电路.2.学习要求:理解PN结的单向导电性;了解二极管的伏安特性及主要参数;理解整流电路、滤波电路、稳压电路的工作原理;掌握整流电路元件参数的计算.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整流电路、滤波电路、稳压电路的工作原理和元件选择.第五章半导体三极管与基本放大电路1.基本知识点:三极管的结构、伏安特性及主要参数;共射极放大电路的组成及工作原理;放大电路的分析―估算法和图解法;静态工作点的稳定和典型偏置电路的分析;射极输出器;差动放大电路;多级放大电路;功率放大电路.2.学习要求:理解三极管的结构、电流放大作用、特性曲线及主要参数.正确理解共射极放大电路的组成、工作原理;掌握放大电路静态工作点的估算法,动态〔微变等效电路法〕分析;了解射极输出器、多级放大电路、差动放大电路和功率放大电路的特点和应用.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本章是电子技术部分的重点和难点.本章的重点和难点是三极管的电流放大作用;放大电路的组成及工作原理;放大电路的估算分析,图解分析和微变等效电路法分析.第六章集成运算放大电路1.基本知识点:集成运放的基本知识;理想运算放大器的两个重要结论;集成运放中的反馈;运放在信号运算方面的应用;运放在信号处理方面的应用;运算放大器的应用和保护电路.2.学习要求:掌握运算放大电路在比例运算、加减运算、积分运算和微分运算的分析.理解运算放大器的工作原理和反馈类型的判断〔正/负、电流/电压、串联/并联、直流/交流、级内/级间〕;了解负反馈在放大电路中的作用;了解集成运算放大器的组成及其电压的传输特性;了解理想运算放大器的特性;了解运算放大器的应用和保护电路.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集成运放在信号运算方面的应用〔比例运算、加减运算、积分运算和微分运算〕;反馈类型的判断;负反馈对放大电路性能的影响.第七章门电路与组合逻辑电路1.基本知识点:基本门电路〔与门、或门和非门〕;常用门电路;逻辑代数及其化简;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和设计;加法器、编码器、译码器的功能和应用.2.学习要求:掌握与、或、非、与非等门电路的逻辑功能、符号、逻辑表达式和真值表;掌握逻辑代数的运算规那么及其化简〔公式法和卡诺图化简法〕;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和设计;了解加法器、编码器、译码器和数字显示的功能.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常用逻辑门电路的符号、逻辑表达式、真值表及逻辑功能;逻辑函数的公式化简法和卡诺图化简法;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和设计.第八章触发器与时序电路1.基本知识点:R-S、JK、D触发器的符号和逻辑功能;集成计数器功能、分类及使用方法.2.学习要求:掌握RS触发器、JK触发器、D触发器的符号和功能;了解计数器功能、分类和应用.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RS触发器、JK触发器、D触发器的逻辑功能;计数器功能和应用.五、课程模式与实施过程及基本要求1.课程的教学模式本课程主要采用课程讲授,再配以实验课,课后辅导和不定期的习题课.2.理论教学的实施说明及教学安排〔1〕教学基本要求所规定的内容分为三个层次:掌握——不仅要求理解概念和原理,而且要求具备分析计算能力.理解——要求透彻领会概念和原理.了解——只要求对基本概念有所了解.〔2〕对元器件重点在外特性和应用,对内部机理一般不作深入分析.〔3〕对电子电路以分析为主.具体的学时分配如下:说明:学时分配仅供任课教师参考,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可适当调配.3.实践教学内容与课时安排电工电子技术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学生通过实验帮助理解并加强对理论的认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对仪器仪表的使用能力,数据与结果的分析处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等.实验可开设如下实验:〔1〕万用表、示波器的使用〔2〕基尔霍夫定律的验证〔3〕单管放大电路〔4〕计数、译码显示电路4.理论与实践教学实施途径及基本要求〔1〕本课程理论教学尽量采用多媒体教学,将课堂讲授、讨论式教学、动画演示以及仿真实验演示等多种媒体的教学方式融为一体,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优势.同时可以尝试引入EDA软件辅助教学,会使学生在步入电工技术领域的大门后,能够通过EDA对一般电路模型、电子电路进行仿真研究、分析与设计,利于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深入理解和进一步学习,并通过上机实践和完成仿真作业培养学生的使用和开发新工具、创新和表达等能力.课后复习、总结、作业也是学习本课程的重要环节,通过作业和习题课,训练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以及计算技能.教师对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要心中有数,及时总结指导.同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部分内容可由学生课外自学完成.〔2〕实验要求1实验前要认真理解题目,熟悉预备知识.2了解实验中所用仪器设备性能.3认真记录实验数据,标明物理量及其单位,记录表格整齐,采集数据点选择合理.4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实验现象和规律,应用理论知识理解现象的发生、发展过程,积极与教师共同讨论未知问题.5遵守实验室规那么和实验时间安排,爱护实验仪器和设备,注意安全用电.6认真完成实验报告.实验报告应包括以下几项内容:●实验目的与内容●实验电路●实验仪器设备●实验数据记录●数据处理与分析●结论与体会六、课程资源建设要求本门课电路图、实物较多,为增强直观性,节省授课时间,最好采用多媒体授课和在实验室授课方式.配有电工电子实训多媒体录像和课件.同时可以尝试引入EDA软件辅助教学,会使学生在步入电工技术领域的大门后,能够通过EDA对一般电路模型、电子电路进行仿真研究、分析与设计,利于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深入理解和进一步学习,并且可以培养学生的使用和开发新工具、创新和表达等能力.课后复习、总结、作业也是学习本课程的重要环节,通过作业和习题课,训练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以及电工计算技能.因此,需要建立相应的试题库.本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实验、实践等内容所占比例较大,主要教学设备仪器如下:教学仪器仪表:万用表,交、直流电压表,交、直流电流表,毫安表,兆欧表等.教学设备:交、直流电路通用实验台、控制电路板,示波器,直流稳压电源,信号源,低压电器,交、直流电机等.〔一〕考核方法采取闭卷或开卷考试的方式,90分钟,100分.〔二〕考核标准学生成绩由学生期末考试卷面成绩、课堂考核、作业情况和学习态度等四部分组成.。

《电工电子技术》教学大纲

《电工电子技术》教学大纲

《电工与电子技术》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类别:职业基础课学时: 88 学分: 4.5适用专业:机械类所有专业先修课程:工程数学(含线代)一、课程教学目标《电工电子技术》是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的职业基础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获得电工和电子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为学习后续课程和专业课打好基础,也为今后从事工程技术工作和科学研究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课程的任务在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工程观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1、电路(1)了解电路的作用和组成,电路的三种状态。

(2)了解电路主要物理量的定义。

(3)掌握电流、电压的参考方向。

2、电路的基本元件(1)了解电阻、电感和电容元件的特性。

(2)掌握电源的两种模型及外特性。

3、电路的基本定律(1)了解欧姆定律和基尔霍夫定律的主要内容。

(2)掌握用欧姆定律和基尔霍夫定律分析电路的方法。

4、电路的分析方法(1)掌握用支路电流法,叠加原理,戴维南定理分析电路。

(2)学会运用电压源、电流源的互换方法。

5、正弦交流电路基础(1)掌握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2)了解正弦量的三要素。

(3)掌握分析单一参数元件的交流电路。

6、正弦交流电路的分析方法(1)了解谐振的基本概念以及RLC串联电路与并联电路的谐振条件和特点。

(2)掌握RLC串联电路中电压与电流的关系及功率的计算。

(3)掌握阻抗串、并联电路的分析、计算方法,提高功率因数的方法。

7、三相正弦交流电路(1)了解了解三相交流电的产生。

(2)掌握三相交流电的表示方法。

(3)掌握负载两种连接形式的相、线电压,相、线电流的关系。

(4)了解三相功率的相互关系。

8、半导体元件(1)了解三极管的测量方法。

(2)掌握二极管、三极管的结构和基本特性。

9、基本放大电路(1)了解基本放大电路的作用、组成、主要性能指标及其分析方法,放大器三种基本组态的性能差异,差分放大器的工作原理及其输入输出方式。

《电工电子技术》教学大纲

《电工电子技术》教学大纲

《电工电子技术》教学大纲《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大纲2009-6-11《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的地位、作用和任务《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是高职高专院校非电类各专业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门重要的知识拓宽技术基础课程,属于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的技术基础课程。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各专业间的知识渗透越来越深入,许多知识还未走出校门就已经失去了应用的价值。

原来为某些专业所特有的技术和理论已经上升为各专业的共有技术和共有理论。

《电工电子技术》就是作为传授发展最快的电知识的一门共有技术和共有理论的课程,学生通过本大纲所规定的全部教学内容的学习,可了解电工、电子技术的发展情况,获得一定的电工、电子基础知识,熟悉在工程应用中涉及到的一些问题,对建立一个实际电系统所涉及的技术要点和技术难点有所理解和掌握,从而满足高新科技飞速发展社会的需要。

通过本课程设置的实验、实训教学环节,使学生养成索取知识、处理事情和适应环境的良好习惯,建立一定的工程意识,进而强化学习自信心和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初步掌握工程技术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为学习后续课程和专业课打好基础,也为今后从事工程技术工作和科技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任务在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工程观点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第1章电路分析基础1. 知识点和教学要求(1)了解电路的基本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了解电气设备额定值及电路工作状态;熟悉电路模型、集中参数电路的基本概念;掌握理想电路元件与实际元器件的区别;牢固掌握线性元件的伏安特性;理解理想电压源和理想电流源的概念及特点;熟悉电源模型与实际电源的对应关系及电源模型之间的等效互换方法;掌握电能与电功率概念的不同点。

理解电流的热效应,了解电流的热效应在实际工程中和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理解基尔霍夫电流和电压定律的内容及其扩展应用;掌握应用两定律分析复杂电路的方法和技能。

《电工电子技术》教学大纲(54课时)

《电工电子技术》教学大纲(54课时)

《电工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课程名称:电工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类型:理论课总学时:64实践课时比例:学分:4分适用对象:焊接技术与自动化专业、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高职学生先修课程:《金属工艺学》、《机械制图》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1、课程性质、目的本课程是焊接技术与自动化专业、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使学生获得电工电子学必要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电工电子事业发展的概况,为学习后续其它相关类课程和专业知识以及毕业后从事工程技术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打下理论集成和实践基础。

2、课程任务在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工程观点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具备所必需的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技术、电气控制技术等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生掌握职业技能,提高全面素质,增强职业应变能力和继续学习的能力打下一定的基础二、教学基本要求本课程适用于三年制高职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学生。

本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是:(1)掌握直流电路的基本概念,熟练应用欧姆定律和基尔霍夫定律;(2)掌握磁路的基本概念,掌握电磁感应原理及工程应用;(3)掌握正弦电量,掌握正弦交流电路的分析方法;(4)掌握变压器的工作原理,熟悉变压器的运行特性。

(5)掌握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工作原理,三相异步电动机的起动、调速与制动方法。

(6)掌握常用控制电器的工作原理,异步电机的典型控制电路的工作原理;电动机常用保护环节;熟悉常用低压电器的结构,电气原理图画法规则和电气识图方法。

(7)掌握PN结的单向导电性,二极管和三极管的伏安特性;熟悉PN结的形成过程,二极管和三极管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主要参数;了解半导体的基本知识。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直流电路【教学目的】掌握电压和电流的参考方向和关联参考方向的概念,欧姆定律、基尔霍夫定律、支路电流法、叠加原理、电压源电流源等效互换、戴维南定理及其应用、电路中电位的计算;熟悉基本物理量,电阻元件、电感元件、电容元件的特点及电压和电流的关系;了解节点电压法。

《电工电子技术》教学大纲

《电工电子技术》教学大纲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大纲学时数:56学时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适用专业:机电技术应用一、本课程的性质、地位、作用以及与其它相关课程内容的联系电工电子技术是机电、数控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理论课,包括电工技术、电子技术的基本知识,同时介绍了直流电路、交流电路、磁路、数字电路等基本知识。

为学习机电、数控后续知识奠定良好基础。

二、本课程的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达到以下要求:1、理解电路的基本概念2、掌握直流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3、掌握交流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4、掌握磁路基本物理量和基本定律5、掌握变压器的类型、工作原理及正确使用6、掌握直流电动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及正确使用7、掌握万用表对二极管、三极管、晶闸管简易测试,解决基本放大电路中的连接问题8、能分析电路,能从较复杂的电路中把各个数字单元简化出来加以分析,读懂电路图9、会分析整流电路的原理,会计算整流电路的输出电压和输出电流;10、会使用万用表测量电阻、电流、电压等常用电参数;三、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以及教学重点、难点第一单元直流电路(6学时)教学内容:1.1、电路基本概念、基本物理量及其单位,电路模型。

(1学时)1.2、欧姆定律、基尔霍夫定律。

(1学时)1.3、电阻的串并联,分压与分流,Y型与△型联接电阻网络的等效互换。

(0.5学时)1.4、电压源、电流源的串并联及其相互转换。

(0.5学时)1.5、电路基本分析方法:支路电流法,网孔电流法,节点电位法。

(1学时)1.6、常用电路定理:戴维南定理,叠加定理,最大功率传输定理。

应用电路计算举例。

(1学时)1.7、电感、电容与一阶电路过渡过程分析的三要素法。

(1学时)教学要求:熟练掌握电路分析计算的方法。

了解电路基本定理。

了解过渡过程的意义及三要素分析法。

第二单元单相交流电路(4学时)教学内容:2.1、正弦交流电的三要素。

(1学时)2.2、复数、相量的概念及在正弦交流电路中的应用。

(1学时)2.3、电阻、电感、电容的交流电路模型,阻抗的计算。

电工电子技术教学大纲

电工电子技术教学大纲

《电工电子技术》教学大纲一、课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电工技术和电子技术相关方面的大体理论知识,和电工电子方面的分析方式和大体操作技术,能够熟练运用各类方式分析电路图,了解最新发展前沿状况,为此后进一步学习和从事相关工程技术工作及科研工作打下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并具有将电工技术、电子技术应用于本专业和发展本专业的能力。

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讨论和实验使学生具有分析、推理、计算和逻辑思维、抽象思维的能力;通过实验课使学生具有大体接线、操作的能力,并能正确利用常常利用的电工仪表和实验设备。

素质目标:通过情景教学,分组实习等环节培育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培育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供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育学生迎难而上、坚持不懈的毅力;通过综合实训和顶岗实习各个环节培育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和爱岗敬业精神。

二、课程设置说明《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是高等院校非电类工科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理解电工电子的大体理论、掌握对电路的大体分析、计算方式。

课程教学中“注重实际应用、突出技术培育”将基础理论的学习与实践技术的训练有机的结合起来。

教学内容对准新技术与发展,教学方式适合技术特点和学生学习需要,增设实践性教学环节。

本课程为后续课程和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打下基础。

三、课程性质《电工电子》课程是高等院校非电类工科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技术基础课,它的任务是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取得电工电子技术必要的大体理论、大体知识和大体技术,了解电工电子技术的应用及发展概况,为学习后续课程和从事与本专业有关的工程技术等工作打下必然的基础。

四、课程内容与要求(一)课程内容利用教材为《电工电子技术》,赵景波主编,人民邮电出版社。

第1章直流电路1、电路的组成及大体物理量、电路的大体元件及元件的串联与并联;2、电路的大体定律,电路的大体工作状态;3、电路的大体分析方式;教学要求:了解电路模型及理想电路元件的意义,理解电压与电流参考方向的意义;掌握基尔霍夫定律的内容及应用,电路的大体工作状态;掌握电路的大体分析方式。

《电工电子技术》教学大纲

《电工电子技术》教学大纲

《电工电子技术》教学大纲(课程代码:0110077)修订人:孙红霞本课程性质:《电工电子技术基础》是机械设备及自动化专业和计算机数控技术专业的专业支持必修课程。

本课程教学目的: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获得电工电子学必要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电工电子事业发展的概况,为学习后续其它相关类课程和专业知识以及毕业后从事工程技术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打下理论集成和实践基础。

本课程教学要求:本课程的任务在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工程观点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教学安排:总学时76具体的学时分配如下:说明:学时分配仅供任课教师参考,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可适当调配。

本课程必要说明:本课程以《高等数学》为先修课,要求学生具有微积分知识,并具有应用线性代数、复数运算的能力。

同时要求学生具有普通物理学中电磁方面的基础知识。

《电工电子技术技术基础》的内容和分析方法是《电机与拖动》、《机电设备控制》、《机床电气控制与PLC》、《变流技术与自控原理》等后续课和专业课的基础,是培养学生文化素质与综合能力的重要一环。

本课程理论教学内容第一章直流电路1.基本知识点:电路的作用、组成部分及电路的模型;电路的基本物理量-电流、电压和电动势的定义及其方向(参考方向和实际方向);电路的状态―有载工作状态、开路和短路;电路的基本定律―欧姆定律和基尔霍夫定律(KCL、KVL);电路中电位和电功率的计算;额定值的概念;电阻串并联接的特点;电压源与电流源及其等效变换;支路电流法、叠加原理和戴维南定理。

2.学习要求:理解电压与电流参考方向的意义;理解电路的基本定律并能正确应用;建立电压源和电流源的概念;了解电路的有载工作、开路与短路状态的特点,理解电功率和额定值的意义;会计算电路中各点的电位;掌握用支路电流法、叠加原理和戴维南定理分析电路的方法。

3.教学重点和难点:电路变量的参考方向;电功率和电位的计算;电路的基本定律(欧姆定律和基尔霍夫定律);支路电流法、叠加原理、戴维南定理。

(完整word版)电工电子技术教学大纲

(完整word版)电工电子技术教学大纲

电工电子技术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非电类相关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

其任务是:使学生掌握非电类相关专业必备的电工电子技术与技能,培养非电类相关专业学生解决涉及电工电子技术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习后续专业技能课程打下基础;对学生进行职业意识培养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增强学生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为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
使学生会观察、分析与解释电的基本现象,具备安全用电和规范操作常识;了解电路的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和定理;熟悉常用电气设备和元器件、电路的构成和工作原理及在实际生产中的典型应用;会使用电工电子仪器仪表和工具;能初步识读简单电路原理图和设备安装接线图,并能对电路进行调试、对简单故障进行排除和维修;初步具备查阅电工电子手册和技术资料的能力,能合理选用元器件。

结合生产生活实际,培养对电工电子技术的学习兴趣和爱好,养成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的良好习惯;通过参加电工电子实践活动,培养运用电工电子技术知识和工程应用方法解决生产生活中相关实际电工电子问题的能力;强化安全生产、节能环保和产品质量等职业意识,养成良好的工作方法、工作作风和职业道德。

三、教学内容结构
教学内容由基础模块和选学模块两部分组成。

1. 基础模块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性内容和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教学时数为54学时。

2. 选学模块是适应不同专业需要,以及不同地域、学校的差异,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选学内容,选定后即为该专业的必修内容,教学时数不少于10学时。

3. 课程总学时数不少于64学时。

续表。

电工电子技术教学大纲

电工电子技术教学大纲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和任务本课程是供电班专业基础课,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全面掌握本专业所需要的专业电工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为学习后续课程以及从事与本专业有关的工程技术和科学研究等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了解电工技术的应用和我国电工事业发展的概况,理解并掌握本专业所需要的专业电工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适应岗位能力的要求。

三、课程内容与要求第一章直流电路(一)教学内容1、电路及基本物理量2、欧姆定律及其应用3、电阻的串联、并联及其应用4、电功和电功率5、基尔霍夫定律实验内容实验一:基尔霍夫定律验证(二)教学要求1、理解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2、掌握直流电路的组成,电路中的几个基本物理量的表示方法,以及复杂直流电路的计算方法。

第二章磁与电磁(一)教学内容1、电流的磁场2、磁场对电流的作用3、磁导率与铁磁材料4、电磁感应(二)教学要求1、理解磁与电磁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定律;2、掌握电磁产生的原理、电磁感应定律及其在工业生产上的应用。

第三章正弦交流电路(一)教学内容1、交流电的基本概念2、正弦交流电的三种表示方法3、单相交流电路4、三相交流电路5、涡流与集肤效应6、变压器7、照明电路8、安全用电实验内容实验二:单相交流电路实验三:三相交流电路电压电流的测量(二)教学要求1、了解正弦交流电的产生及表示方法,单相交流电路的组成及电流、电压、功率关系,了解三相四线供电制中线的作用和负载的正确接法;2、理解正弦交流的基本概念;3、掌握用相量法分析、计算单相、三相电路参数的方法。

第四章工作机械的基本电气控制线路(一)教学内容1、三相笼型异步电动机2、常用低压电器3、电气控制线路原理图的有关知识4、三相笼型异步电动机的直接起动控制线路5、三相笼型异步电动机的正反转控制线路6、工作台的限位和自动往返控制线路7、三相笼型异步电动机制动控制线路8、几种工作机械的电气控制线路简介实验内容实验四:三相鼠笼式异步电动机直接启动实验五:接触器联锁正反转控制线路(二)教学要求1、了解常用低压电器的结构和功能;2、理解过载、短路、失压保护的方法,能读懂简单的控制电路原理图,能连线操作;3、掌握继电—接触器控制电路的自锁、互锁、联锁以及行程、时间等控制原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工电子技术
(一)基本信息
中文课程名称:电工电子技术
英文课程名称: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Technology
课程编号:0413005
学分:4
学时:64
适用专业:金属材料工程专业(金属材料及热处理方向)、金属材料工程专业(腐蚀与防护)、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环境工程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飞行器制造工程专业、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卓越计划)、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飞行器制造工程(航空维修工程与技术方向)、飞行技术专业、工业工程专业、物联网工程专业等工科非电类专业。

先修课程:学习本课程应具备《物理》课程中电学、磁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应具备数学课程中微积分方程、复数等方面的知识。

开课系(教研部):电工电子技术教研部(实验中心)
执笔:董华
审核:童立君
课程简介:《电工电子技术》是工科非电类专业的一门学科基础必修课。

由于电工电子技术发展十分迅速,应用极为广泛,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是我校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电工电子技术必要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为学习后继课程或从事与本专业有关的工程技术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二)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电工电子技术》是工科非电类专业的一门学科基础平台课。

由于电工电子技术发展十分迅速,并渗透到其他学科领域,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是我校的重点课程之一。

它为学习后继课程打下一定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理解电路模型、基本物理量的含义;理解并掌握基本定理、定律及基本分析方法;理解并掌握正弦交流电的相量表示及电路中相量分析方法。

掌握一阶电路全响应的分析方法。

了解变压器、三相异步电动机工作原理,铭牌数据计算;掌握简单电气控制系统的分析。

学生应理解共射单管放大电路、射极输出器的工作原理和性能特点;掌握共射极单管放大电路、射极输出器及由他们构成的阻容耦合多级放大电路的动静态分析的方法;掌握理想运算放大器在信号运算方面的运用;掌握单相整流、电容滤波、集成稳压电路的分析方法。

掌握简单的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与设计方法;能分析简单的时序逻辑电路。

通过在教学中从电工电子技术与学科专业、科研生产需要的关联切入,引导学生更真实地学习知识、了解原理、掌握规律,提高学生工程实践及创新能力。

(四)教学内容
1.直流电路(8学时)
(1)理解电路模型及理想电路元件(电阻、电感、电容、电压源和电流源)的电压电流关系。

理解电压、电流参考方向的意义。

(2)理解实际电源的两种模型及其等效变换。

(3)理解基尔霍夫定律。

掌握用支路电流法、叠加原理和戴维宁定理分析电路的方法。

(4)了解电功率和额定值的意义。

重点:理解并掌握基本定理、定律及基本分析方法。

难点:电压、电流正方向的概念及电流源电路分析。

2.电路的暂态分析(4学时)
(1)理解电路的暂态和稳态的物理意义。

(2)掌握一阶电路的暂态分析方法,理解时间常数的物理意义。

重点:一阶电路的暂态分析的三要素方法。

难点:换路定理的应用。

3.正弦交流电路(7学时)
(1)理解正弦交流电中物理量的意义及表示法。

(2)理解电路基本定律的相量形式、复阻抗和相量图,掌握用相量法计算简单正弦交流电路的方法。

(3)了解正弦交流电路瞬时功率的概念,(4)理解和掌握有功功率、功率因数的概念和计算,了解无功功率和视在功率的概念,(5)了解提高感性电路功率因数的方法及其经济意义。

重点:理解并掌握正弦交流电的相量表示及电路中相量分析方法。

难点:相量分析方法。

4.三相交流电路(2学时)
(1)掌握三相电路中三相负载的正确联接,(2)了解中线的作用,(3)掌握对称三相交流电路电压、电流和功率的计算。

重点:对称三相交流电路电压、电流、电功率的计算。

难点:三相交流电压电流的相量分析。

5.磁路与变压器(2学时)
(1)了解磁路的基本概念,了解交流铁心线圈电路的基本电磁关系。

(2)了解单相变压器的基本结构,理解单相变压器的工作原理,了解变压器额定值、外特性。

重点:理解单相变压器的工作原理。

难点:磁路的应用。

6.三相交流异步电动机(4学时)
(1)了解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基本结构,理解其工作原理.(2)掌握三相异步电动机机械特性及铭牌数据的意义。

(3)掌握起动和正反转的方法,了解电机调速及制动方法。

(4)安全用电常识。

重点: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工作原理、机械特性及铭牌数据计算,电动机的起动方法。

难点: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机械特性及起动方法。

7.继电接触器控制系统(3学时)
(1)了解常用低压电器的结构和功能。

(2)掌握继电接触器控制的自锁、联锁原则。

(3)了解行程控制、时间控制。

(4)掌握过载、短路和失压保护方法。

重点:继电接触器控制的自锁、联锁原则。

电路实现过载、短路和失压保护的方法。

电动机控制电路的分析与设计。

难点:继电接触器控制的自锁、联锁原则。

8.半导体二极管和三极管(3学时)
(1)理解半导体二极管、双极型三极管的工作原理;(2)掌握由二极管组成的削波、钳位及整流电路的分析方法;
重点:半导体二极管、双极型三极管的工作原理;
难点:三极管工作区的判别。

9.基本放大电路(6学时)
(1)理解共射极单管放大电路、射极输出器及由它们组成的,掌握以上放大电路的静态工作点估算和动态微变等效电路的分析方法;(2)了解阻容耦合多级放大电路的工作原理。

重点:基本放大电路的动静态分析方法。

难点:阻容耦合多级放大电路的工作原理。

10.集成运算放大器(5学时)
(1)了解集成运算放大器的基本组成、电压传输特性;(2)了解电子电路中的反馈;(3)掌握用理想集成运算放大器组成的比例、加、减、积分和微分运算电路的分析方法;(4)了解用理想集成运算放大器组成的电压比较器的工作原理。

重点:理想运算放大器在信号运算方面的运用。

难点:理想运算放大电路工作在线性区的条件和特点的理解。

11.直流稳压电源(4学时)
(1)理解单相整流、电容滤波、串联反馈型稳压电路的工作原理;(2)掌握三端固定式集成稳压器的应用;
重点:单相整流、电容滤波、串联反馈型稳压电路。

难点:串联反馈型稳压电路。

12. 门电路和组合逻辑电路(6学时)
(1)掌握与门、或门、非门、与非门、异或门、或非门的逻辑功能;(2)了解常用的集成逻辑门电路。

(3)掌握4变量以内逻辑函数化简方法,能分析、设计简单的组合逻辑电路;(4)了解加法器、8421编码器和二进制译码器的工作原理。

了解七段LED显示译码驱动器的功能。

重点:分析、设计组合逻辑电路。

难点:逻辑函数化简。

13. 触发器和时序逻辑电路(6学时)
(1)掌握R—S触发器、J—K触发器、D触发器的逻辑功能;(2)了解寄存器和移位寄存器的工作原理;(3)理解计数器的工作原理,会分析简单时序电路;(4)了解555集成定时器的工作原理及其构成的单稳态触发器和多谐振荡器的工作原理;
重点:触发器的逻辑功能、时序逻辑电路的分析方法。

难点:时序逻辑电路的分析方法。

(五)实践教学安排
实验是本课程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所以单独开设了24学时的《电工电子实验》课程,具体要求见该课程教学大纲。

(六)教学方法与习题要求
在教学中落实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教学,在课堂上以基本理论、基本器件的实际应用事例充实教学内容,缩短理论与实际的距离。

并通过引入“翻转课堂”、提高小班授课率,加强师生互动,推动课堂教学的主体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

习题也是本课程的重要教学环节,每部分内容要留一定数量的习题,使学生通过习题巩固和深化对本课程的理解,培养运算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

习题批改应不少于1/2。

(七)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考试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考试试题选自题库,采用题库自动组卷,人工稍作调整。

学生成绩评定由期末考试成绩和学生的平时成绩共同构成,适当增加过程性评价,如单元测验,讨论课表现等,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和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其中:期末考试成绩占70%、过程成绩占30%。

考核方式:期末考试+讨论课及平时考勤表现+单元测验及作业
成绩评定:期末考试70%+讨论课及平时考勤表现10%+单元测验及作业20% (八)推荐教材或讲义及主要参考书
1. 秦曾煌.电工学简明教程(第二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2.秦曾煌.电工学(上册)(第七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
3.秦曾煌.电工学(下册)(第七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
4. 邱关源.《电路》[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5. 康华光. 《电子技术基础》[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年.(九)学时分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