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转换之间的技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镜头转换之间的技巧(来自网络)

镜头的合理连接是以镜头之间的内在关联为前提的,只有这样镜头连接才会呈现出有目的的连贯性。这种内在关联就是镜头连接的逻辑性要求,具体而言,镜头连接要符合现实生活逻辑、符合观众观赏时思维的逻辑。

从镜头连接关系的角度,连续构成和对列构成是镜头连接的两种基本形态。

从镜头连接技术的角度,特技连接和直接切换是连接镜头、也是段落转场的两类方式,分别被称为技巧性转场和无技巧性转场。技巧性转场主要利用特技技巧和光学技巧连接镜头,常见手段有:渐隐渐显、叠化、定格、翻转、划像、多画屏分割、甩、变焦点等;

无技巧转场利用镜头内外在内容、造型上的关联和自然过渡来连接段落,常见手段有:利用相似体、承接性镜头、遮挡镜头、景物镜头、运动动势、两极镜头、主观镜头、特写镜头等。

景别、运动方式、元素匹配等从形式因素上加强了人们感受镜头运动和意义表述的效果,也为剪辑者提供了选择恰当的剪接点的判断依据。但是,在实际剪辑过程中,在选择和组合镜头时,首先考虑的是并不是这些形式因素,而是镜头的内容意义,或者说,是后续镜头与前一镜头之间的关系,只有存在着能够让观众明白的逻辑关联,镜头之间的分解组合才可能有意义。

在这一章中,我们将具体研究镜头之间的转换关系及其连接技巧。

第一节镜头之间的连接关系

对于电视创作者来说,连接镜头是创作性的工作,就象是在摆弄万花筒,同样的镜头可以有不同的剪接方法,不同的后续镜头会有千差万别的效果。然而,无论怎样变化,镜头之间的关系都应有可究的依据,符合为人理解的表意规范,如果离开这一点,内容的解读很牵强,那么,镜头形式再好,作品也是失败的。

正如电影理论家雷纳逊在谈及剪辑工作时指出的:"任何两个画面都是可以接在一起的,但是,只有当两个镜头的内在性质连在一起而出现一种实际的或哲学上的关系时,它们之间才会有一种有目的的连贯性。"这种内在性质的连接实际上就是镜头转换的逻辑关系。

一、镜头转换的逻辑性要求

二、技巧性转场方式(特技连接)

三、无技巧转场方式(直接切换)

一、镜头转换的逻辑性要求

1、镜头转换应该符合生活的逻辑

所谓生活的逻辑,就是指事物本身发展变化的规律,任何事物的生成与发展都有其自身逻辑。一个人取出笔墨、展铺画纸、提笔作画、加盖印章,这是一个完整的动作过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是事物发展的规律,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

把动作或事件发展过程,通过镜头组接清楚地反映在屏幕上,是电视编辑最基础的工作。由于电视屏幕上,现实素材进行了重新组合,时间空间关系也发生了变化,所以,编辑在剪辑每一个镜头、安排镜头顺序、考虑剪接点位置时,都应该自问:这是否符合现实感受?

一般来说,编辑者比较容易做到把握事物发展的总体进程和认识过程,难点在于:镜头重组后细微之处的差别会体现出与现实的逻辑关联。比如,百米赛跑的起跑线上,运动员各就各位,发令枪举起,观众紧张观看,这里有几种组接方式:

如果镜头1是发令枪响,镜头2就应该是运动员起跑,假如在发令枪响后,插入观众的反应镜头,这明显地破坏了时间的连续感,因为枪响和运动员起跑在现实中几乎处于同一时间状态,插入镜头使运动员起跑滞后了,这显然不符合生活的逻辑;

如果镜头1是发令枪举起,但尚未打响,其后接几个运动员、观众凝神屏气的表情,再接发令枪响,这样组接则是合理的,因为在枪被举起和打响之间,有一定的时间间歇,插入镜头可以强化大赛前的紧张气氛,但是,一旦插入镜头过多或过长,超出了人们感知的现实时间长度,观众则会疑问:发令怎么会用这么长时间?

在现实逻辑中,事物的发展不仅在纵向上呈现出时空变化,而且在横向上也与其他事物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是我们全面认识事物的基础,也是镜头转换的逻辑依据,所以,镜头连接也必然要符合事物之间的现实关联。

2、镜头转换应该符合观众的思维逻辑

在看电视时,我们经常会有这样的体验,一个重要的镜头尚为看清楚,就被另一个镜头所替代,或者想看到的画面没有出现,没有更多信息量的镜头却迟迟不结束,这往往使观众感到不满。而对于编辑来说,由于他反复观看素材镜头,甚至亲身置于拍摄现场,对于事件、问题的来龙去脉已经非常清楚,所以,后期剪辑中,镜头稍有提示,他便一目了然,并且会自然联想到与之相关的现场或背景情况,而忘记了观众是第一次看到画面,忽略了观众理解程度,这常常导致了在节目结构、镜头转换中出现省略过度、交待不清的问题。

比如,在访谈节目中,嘉宾和主持人相谈甚欢,嘉宾谈到了动情处,此时,观众更愿意凝神倾听嘉宾的谈话,一旦镜头不断地切换成主持人反应镜头或者演播室全景,就很容易干扰观众的思路。

再比如,跟拍一个人在马路上走,然后拐进胡同,寻找一家人的门牌,如果只用始终只用一个中景的跟拍镜头,那么观众就无法想象胡同环境,镜头在长时间内也没有提供更多的信息量,容易使人乏味,如果改为用全景介绍他从马路拐进胡同,再用中景跟拍找门牌,并且插入他主观视点中所见的胡同景象,这样的叙述显然丰富许多,也使观众对事物有了较全面的了解。

作为电视编辑,应该牢记,了解画面内容、了解事件的环境与进程是观众欣赏的最基础心理要求,观众完全是通过镜头的相互关联来建立对事物的认识的。镜头转换应该顺应观众的观赏心理需求。

当然,镜头组合不会只是叙述一个事物的发展过程,在很多情况下,是为了某种艺术表现,为了表达一种情绪和情感。无论哪一种目的,激发观众的共鸣是共同的,只有观众感受到了艺术表现的效果,艺术的追求才有意义。

以"闪回"技巧的运用为例,基于电视线性传播以及随意收视的特点,一般来说,在电视片的编辑中,镜头之间的关系应该尽可能清楚,时空上的闪回用法在电视片的编辑中是比较少见的。但是,如果这种闪回元素被反复强调,并且能够与主导镜头形成有序的对比,就有可能引发观众注意,进而思考镜头之间所蕴涵的深意或者激发起相应的情绪体验。

比如,电视片《肯尼迪之死》中,在肯尼迪被刺杀的瞬间,人们四处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