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禅宗
真实的元朝历史_历史故事
真实的元朝历史关于真实的元朝历史有哪些呢?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真实的元朝历史,希望能够帮到你!真实的元朝历史篇一:元世祖重用人许衡是元代的著名学者,他在汉、蒙文化的融合交流方面,起过不小的作用。
忽必烈即位后,曾任命他为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
有一年盛夏,许衡遇到一件急事要外出处理,便顾不得烈日当空,带着几个人匆匆出门了。
骄阳似火。
许衡一行在酷暑中赶路,一个个热得满头大汗,喉咙干得像要冒火。
忽然,他们发现前面有一棵梨树,不禁高兴得争先恐后地向梨树跑去。
大家抢着摘梨解渴,只有许衡一个人端坐树下。
两个下属摘了梨给许衡吃,却被他谢绝了。
“天气这么热,您难道不觉得口渴吗?”下属问。
“盛夏赶路,酷热难当,怎么会不口渴呢!”许衡回答。
“那您为什么不吃梨子呢?”下属又问。
“不属于我的东西,我怎么可以随便拿来吃?”许衡反问道。
下属劝他:“这梨树没有主人,您何必这样拘谨呢?”许衡坚定地说:“梨树无主,我的心不可以无主!不管天下是混乱还是太平,不管他人是高尚还是卑鄙,我都要自己做人的原则。
只要心中有主,才能够不觉夏日的炎热烦躁,不怕口渴难熬;只要心中有主,才能够事业有成,无往不胜。
”许衡一席话,说得随行人员都很感动,也很羞愧。
忽必烈原来对中原文化并不熟悉,但他在当亲王时,就留意招揽各方面的人才,特别是汉族读书人中有才干的人。
许衡只是这许多人中的一个。
早在元太宗时,元太宗窝阔台曾下令考试儒术,许衡参加了考试,并且考中了,由此他开始出名。
忽必烈当亲王时,特地派了使者去请他,并任命他为京兆提学。
许衡到任后,大力兴办学校,讲授程朱理学。
由于他名气大,来求学的人很多。
许衡当了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后,正式设立了国子学(封建时代的最高学府),学生都是从忽必烈手下的蒙汉大臣的子弟中挑选出来的。
许衡以的《小学》等为教材,向他们讲授程朱理学等儒家文化,课余还教他们儒家的礼仪和技艺。
禅宗思想对元代山水画意境的影响
禅宗思想对元代山水画意境的影响作者:王旭峰来源:《艺术评鉴》2017年第10期摘要:由于佛教的传入和禅宗思想的形成对于中国文人士大夫的思想觉醒作用而导致了山水画的萌生与发展。
禅宗在吸收了中国本土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后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文化内涵,它不再只是作为一种宗教而存在,而是成为一种文化现象。
元代传统山水画在个人精神世界上的觉醒,逐渐在文化环境、文人气质、艺术旨趣上影响着山水画的发展,加上禅理、禅悟与山水画的相互融合与相互渗透,从而深刻地影响了山水画的意境。
关键词:禅宗思想;元代;山水画;意境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06-0018-03佛教的传入与禅宗思想的形成,对中国山水画意境的影响非常大,禅宗思想影响了人们的审美情趣,促进了文人士大夫的觉醒,本文主要探讨禅宗思想对元代山水画意境的影响,从禅宗思想的形成和内涵,禅宗思想对元代山水画审美特征的渗透,从禅理、禅悟进一步阐述禅宗思想对中国元代山水画的影响。
由于禅宗思想具有明心见性的作用,这对于山水画的创作非常重要,将自己的真实感情融入到创作之中,才能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
一、禅宗思想概述(一)禅宗思想的形成。
佛教在两汉之际经过西域传入了内地,为了进一步适应当时中国的社会环境,逐渐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融合,从而使其得到发展,南北朝以后的佛教文化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南北朝时,中国已经有了大量的汉译佛经,随着对于佛经不同的理解与解释,逐渐形成许多的学派。
到隋唐时期,不少的学派发展成为了宗派,禅宗就是诸多的宗派之一。
唐代中期以后,各宗派间争鸣,禅宗因为其独特的传教方式发挥了其独特的优势,发展成了势力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宗派。
宋代理学的兴起,使得佛教和道教中的宗教哲学部分已被儒家思想消化和吸收。
禅宗的开创者,早期的如菩提达摩,后来下传惠可、僧璨、道信,到五祖弘忍后下分为南宗慧能,北宗神秀。
(二)禅宗思想的内涵。
试论元代佛教杂剧中的禅宗文化
过程 , 而禅宗可 以被视 为佛教中 国化 的最终成果 。禅宗在唐 代支流派生 , 力壮 大 , 势 除惠 能的南宗 和神秀 的北 宗外 , 还有 多个 宗派并存 , 但从 晚唐开始 , 禅宗 则一 枝独 秀地走 向了 南 极大 的兴 盛。宋 以后 ,禅 宗” 中国就 成 为 了佛教 的代名 “ 在
第2 2卷 第 2期 2O O 9年 6月
文章 编号 :09— 3820 )2 o 1 3 10 4 1 (09 0 —06 —0
连云 港职 业技 术 学 院学报
J u a f in u g n eh ia ol e o r l a y n a gT c nclC l g n oL e
寿寺 , 并与耶律 楚材有 很深 的友谊 。临济 宗的 海云 印简 , 历 任沫 阳兴 国寺 、 兴安 永庆 寺及 燕京大 庆寿 寺等 处 的住 持 , 在 北方 中兴 临济宗。在这 样宽松的宗教文 化环境下 , 为元 代佛
教杂剧 的发展 提供了必要的前提 。
间四友 东坡梦》《 、布袋 和尚忍字记》《 明和尚度柳翠》 《 、月 、龙
禅宗文化与元代杂剧 的结合是建 立在一定 历史 、 理论基 础上的。首先 , 元朝 历代 皇帝 都非 常重视 藏传 佛教 的传 播 ,
但出于政 治的需要 , 也不排斥 汉地佛教 的活动 。在汉 地佛教
的各 宗派之中 , 比较 发达 的仍然 是禅 宗。在金 元之 际 , 禅宗
有过 相当的发展 , 存在着万松 行秀一系曹洞 宗后裔 以及海云
基本特色 。它将神圣 的宗 教活 动融 合进 了生动 的世 俗生 活
里 , 民大众所熟知 , 到了他 们 的喜 爱和支持 , 为 为人 并得 而作
其次 , 禅宗文化 与传 统文人在思想 、 精神 上有着融合性 。
元代农禅历史探幽与玩索
元代农禅历史探幽与玩索一励志禅者去年九、十月间开始以《农禅史话》为题,农禅人物为核心,写了若干篇谈农禅历史的文章。
从农禅鼻祖梁朝的傅大士写起,接着依次写对中华农禅有杰出贡献的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惠能、八祖马祖道一等。
按理说,接下来该写农禅史上最杰出的人物、马祖道一的弟子——百丈怀海大禅师,却迟迟未动笔,总感到应放到最后去写方好。
于是,调转笔头,将宋代的农禅人物及历史暂时搁置,从明清往前写,遂录写了历经清末至现代的虚云大禅师之农禅生活与开示,明代慧经大禅师的农禅兴宗史迹。
这样子凭兴致两头往中间写,自然而然,也就需要研究元代的农禅历史及人物了。
中华民族是一个注重记载历史的民族,崇尚“以史为镜”的历史价值观。
在中华煌煌巨史中,关于禅林的历史可以说是一条幽径;而关于农禅的历史,在禅林历史中,又可说是一条幽径;至于元代的农禅历史,由于其存续时间不长,又是少数民族执政,则可说是断代史之农禅历史中的一条幽径。
作为三“幽”汇聚的元代农禅,史料极少,探幽殊为不易。
若是完全按照历史研究的方法,元代农禅这个课题不太好完成。
好在禅者不用受科研课题任务的硬性约束,做学问可百分百以“穷则兼善万世”的心志来做。
励志禅者前些年看南怀瑾《易经杂说》时,对南先生提到的“玩索有得”一说印象很深。
后查“玩索有得”出处,查到朱熹在评论《中庸》时说:“善读者玩索而有得焉,则终生用之,有不能尽者矣。
”既然朱老先生和南老先生皆崇“玩索”学问为做学问的最高境界,身为晚辈的励志禅者当然应勉力效仿之,将探幽与玩索合于一处,便有了此文标题。
二网搜“元代农禅”,只搜到一篇较有价值的资讯:《敕修百丈清规》乃是在元代修编刊行并广泛流传于天下。
《百丈清规》是百丈怀海禅师制订的禅林制度。
怀海禅师生活于中国禅宗形成初期,当时的禅僧多寄居律寺,并无专门的禅寺,只有律寺制度,无专门的禅寺规章。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为解决这一问题,怀海禅师以难能可贵的创新精神制订出禅寺必要的制度以轨范禅僧僧团之日常生活及修行,史称《百丈清规》。
禅宗在福建的传衍及其法派
禅宗在福建的传衍及其法派王荣国福建是历史上禅宗最活跃的区域之一。
在中国禅宗发展史上,福建禅宗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此,探讨禅宗在福建的传衍及其法派就显得十分必要。
一、福建禅宗初传慧能获得弘忍的衣钵后回到广东,隐迹山林十余年,后在曹溪开法,宣扬顿教法门,开始了禅宗广为弘扬的历史。
福建与广东接壤,地方志中不乏有关慧能的弟子在闽传法的记载,如福清黄檗山的正幹禅师、莆田苦竹山的千灵禅师等。
因这些僧人的传法年代与慧能生活年代相距70余年乃至100余年,所以其记载也就不尽可靠。
就目前所见最早的可靠资料来看,禅宗初传福建与慧能的二传弟子、南岳怀让的弟子马祖道一入闽有关。
据《宋高僧传》记载,马祖道一于天宝初年离湖南南岳入闽,肇化建阳佛迹岩(一作岭)1,吸引了四方禅侣前来参问,尤其是闽中僧人,其中知名的有志贤、道通、明觉等。
不久道一移锡江西,但对福建僧人的影响并未减弱。
除道通追随道一赴江西外,闽人怀晖、慧海、怀海、隐峰等也投道一参学。
以上诸僧均嗣法道一,对此后福建禅宗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可见,福建禅宗的历史是由南岳系道一禅师入闽肇化建阳佛迹岩揭开篇章的。
唐咸通年间,人们在当年道一禅师结庵的佛迹岩(岭)建“圣迹寺”,此后屡经兴废。
现该寺已重兴,寺仍旧名,位于今建阳市莒口乡莒口村附近。
二、唐五代禅宗南岳系与青原系在闽的传衍⒈南岳系的传衍天宝初年,马祖道一禅师入闽,率先将南岳禅法传入福建。
道一移锡江西后,其得法弟子水塘和尚、惟宽禅师入闽传法。
道一的二传弟子有闽人怀海的得法弟子大安、神赞,闽人怀晖的得法弟子智真等5人在闽传法。
道一的三传弟子有闽人希运的得法弟子灵观,闽人大安的得法弟子文矩、师解等5人在闽传法。
总的说来,南岳系自唐天宝初年传入闽中,止于昭宗、哀帝朝,懿宗朝至僖宗朝是其繁盛时期。
建州、汀州、福州、漳州、泉州都有著名禅师传法,而福州是其中心,前后传法的禅师多达8位,其中以大安禅师影响最大。
大安“大化闽城”2,“尝有千僧,闽之大乘以此兴盛。
宋元时期的禅宗佛教与艺术发展
宋元时期的禅宗佛教与艺术发展宋元时期是中国佛教与艺术发展的重要时期。
在禅宗佛教的影响下,中国画、诗歌、建筑等艺术领域都取得了不少的成就,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禅宗佛教的兴起宋元时期是中国佛教的一个重要时期。
禅宗佛教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传播。
禅宗佛教强调探寻自我,倡导观照内心,寻找心灵自由的境地,对后世影响深远。
佛教文化中心南传于此时也大量传入中国,许多僧人前往印度学习佛教经典及吠陀经,圆满完成了佛教般若、律、相三论以及种种的宗教经纶。
禅宗佛教的发展,也对中国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形成了“禅辞”、“禅画”、“禅诗”等禅宗艺术,为中国艺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
禅宗艺术的发展在中国传统艺术中,禅宗在画、诗、建筑等领域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宋元时期的禅画以境界而非形态为愿意,强调把握事物的本质,表现万物中的“不动心性”。
它所使用的技法也不限于传统审美观念中的精致和鲜明,更强调意与象的统一,意境更为深远。
禅画对于后世的影响极大,如借鉴禅思想的明清山水画,中西合璧的现代艺术品,小至家中的装饰画都有着禅画的艺术风格和影响。
禅宗的诗歌也得到了高度的赞扬和发展。
禅诗的特点不在于艳丽或华丽的语言,而在于那种深邃、超凡而近乎超越人类认识的境界。
有了这种无形的内蕴和深邃的情感,禅诗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精华,至今仍为世人推崇。
在建筑领域,禅宗佛教则影响了禅宗寺庙的建设,从统一的规格、标准建筑到颠覆传统典型样式的独立平面布局,体现了佛教禅悟的境界,当然其中又有生僻、形式固化之弊,可分类教派性较弱,元以后禅监寺,民间佛寺建设就呈现宏大、气势磅礴的面貌。
禅宗佛教与美学思想中国禅宗佛教之所以兼具文学与美学高度,在于其特有的审美思想。
禅宗佛教的审美思想强调“神在自然”,认为艺术应该代表大自然的情感和精神,即“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艺术家应该以顺从自然的姿态来表达做最好的艺术,并以“一心一境”之法来凝聚艺术。
也就是说,艺术作品应遵从自然的趋势,不应强加自己的主观愿望。
宋元禅林茶礼浅释
2019年第10期学术专业人文茶趣作者简介:王蒙(1980-),男,白城人,副教授,哲学博士,研究方向:中国哲学、宗教学。
收稿日期:2019年9月22日。
一北宋禅林的茶会礼仪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体现禅宗丛林对外关系的“堂头煎点”,是住持人代表寺庙请诸山大德、达官显贵、社会名流、檀越施主等吃茶的茶会礼仪;第二类是由住持人、知事、头首等丛林执事僧主持的茶会礼仪,包括“僧堂内煎点”、“知事头首点茶”和“入寮腊次煎点”,体现了寺院内部僧众之间尊卑关系;第三类是体现禅林法脉师承关系的茶会礼仪,包括“法眷及入室弟子特为堂头煎点”、“众中特为煎点”和“众中特为尊重煎点”。
从《禅苑清规》卷5《堂头煎点》所载内容看,堂头煎点礼主要是用于诸山之间以及禅宗丛林与世俗社会之间的茶会礼仪,是禅宗丛林重要的外交礼仪。
在宋元禅林茶会礼仪中,堂头煎点最能够反应禅宗丛林与世俗社会之间的关系,也最能够体现北宋禅林对儒家尊卑观念的容纳和吸收。
北宋禅林堂头煎点一方面反映了北宋禅林诸山之间来往比较频繁、另一方面说明了北宋禅林与世俗社会之间的交往比较密切。
南宋禅林的“夏前特為新挂搭茶”和元代禅林的“方丈特为新挂搭茶”仍然留有北宋禅林堂头煎点的一些痕迹,但其礼仪规格与地位却不可与堂头煎点同日而语,体现了南宋禅林与世俗社会及禅林诸山之间联系的相对弱化,为元代禅林的走向保守埋下了伏笔。
据《敕修百丈清规》所载,元代丛林只有“方丈特为新挂搭茶”和“方丈管待新旧两序”是在寝堂举行。
新挂搭大多为外来僧众,而且有可能是诸山名胜。
禅林内部僧众之间的尊卑关系是禅林中最为重要的关系,是建立禅林修行和生活秩序的基础。
北宋禅林举只在结夏和解夏这两个佛教节日举行僧堂内煎点,体现了北宋禅林对佛教传统节日的重视。
南宋禅林在结夏、解夏、冬至、新年四个节日举行“僧堂内煎点”,形成南宋禅林举行四节僧堂内煎点的规制。
四节茶礼的出现表明南宋禅林开始重视中国本土节日,是禅宗丛林本土化的一个具体表现。
纪华传明本禅师嗣法弟子与元代云南禅宗
纪华传明本禅师嗣法弟子与元代云南禅宗明本禅师嗣法弟子与元代云南禅宗纪华传摘要:关于元代云南禅宗的研究,经过前辈学者们的努力,在资料的整理、史实的考辨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然而在禅法思想方面的研究,特别是云南禅宗在整个中国禅宗史中的地位,仍属薄弱环节。
本文以对元代云南禅宗影响最大的中峰明本禅师及其嗣法弟子为中心,通过禅宗的语录、史传等文献与云南的方志、碑刻等资料相互参证,在考证其历史和禅法渊源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元代云南禅师的禅法思想,探讨元代云南佛教与江南禅宗之间的密切关系。
关键字:中峰明本;玄鉴;元代;云南禅宗01前言关于元代云南禅宗的研究,经过陈垣、方国瑜等前辈学者的努力,在资料整理、史实考辨等方面取得很大的成绩,〔参见陈垣:《明季滇黔佛教史》卷一《明以前滇黔佛教》(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方国瑜:《云南史料目录概说》中的《宗教考》《金石考》等内容(中华书局1984)〕近些年来,云南的侯冲等学者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也有新的突破。
虽然如此,但在禅法思想方面,特别是元代云南禅宗在整个中国禅宗史上的地位,仍然有待进一步研究。
本文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对元代云南禅宗影响巨大的中峰明本禅师(1263-1323)为立足点,侧重于他的嗣法弟子对云南禅宗的传播与影响,探讨元代云南禅师的禅法思想,并由此考察元代的云南佛教与江南禅宗的密切关系。
02元代云南佛教概況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地区,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佛教得以从中国汉地、藏地及印度、缅甸等处传入,佛教呈现出多元并存的特点,世界三大宗教体系佛教当中的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及南传上座部佛教都有流传,此外,在大理等地区还有独特的佛教形式阿咤力教。
〔阿咤力教究竟属于哪一系统,众说纷纭,有的认为它属于印度密教,有的认为它属于藏传佛教,有的则认为其教法主要来自汉地佛教。
本文不拟对此展开论述。
〕云南佛教的传播与普及虽然由来已久,传说在汉晋之时已有佛法的流传,然而早期云南佛教情况由于文献不足征,且多附会传说与神话,所以难以详考。
中国的佛教禅宗--五家七宗
中国的佛教禅宗--五家七宗五家七宗我国南宗禅各派的总称,又称五派七流。
即临济宗、曹洞宗、沩仰宗、云门宗、法眼宗等五家,加上由临济宗分出的黄龙派和杨岐派,合称为七宗。
禅宗自初祖菩提达磨,经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之后,分为六祖慧能的南宗禅及神秀的北宗禅。
此中,北宗禅主张渐悟,不久即衰落;南宗禅主张顿悟,在中唐以后渐兴,成为禅宗主流,而传衍出五家七宗诸派。
中国禅宗的禅法至晚唐五代出现五家宗派,进入了兴盛时期,高度的发展必然造成宗派分歧的情况。
其时,南怀让一系就出现有临济宗、沩仰宗两家,青原行思一系分出了曹洞宗、云门宗和法眼宗三家。
唐宋时期尤以临济宗和曹洞宗为盛,有“临天下,洞一隅”之说(洞,指曹洞宗。
禅宗五宗七派只有这两宗还比较完整,其他的都渐渐失传了)。
初祖达摩在传法二祖慧可的偈语中说:"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偈中的一花五叶,所指就是六祖慧能的南宗顿教禅法这一枝花,发出了后来的五家之叶。
尔后临济宗下又衍生出黄龙派和杨歧派,会同前面的五宗合称五家七宗。
各家宗派的门风各有特色,接引学人的手法各自不同,传承自成完备的体系。
其中沩仰、法眼二宗在宋元时代相继断绝衰微,临济、曹洞与云门三宗则延续至今。
尤以临济宗的杨歧派门庭繁茂,于宋代五祖法演以后几乎囊括了临济宗之全部道场,至今后嗣仍灿若繁星,成为中国汉地佛教的主流。
临济宗:中国禅宗"五家"之一,属"南辙"大系。
创始人为唐代希运禅师(?-867),临济宗为禅宗南宗五家之一,由希运禅师住持宜丰黄檗山的黄檗寺时暂露端倪,因子黄檗山成为佛教临济宗的祖庭圣地。
希运(?-857),少时在家乡福建福清县随师出家。
之后,参谒名师,得奉新百丈山怀海禅师(720-814)正传,唐开成年间(836-840)到宜丰黄檗山驻锡,宣讲自己所悟得的禅宗新法,四方僧侣趋往问法者甚众。
僧徒义玄(?-867)从希运学法33年,之后往镇州(河北正定)滹沱河畔建临济院,广为弘扬希运所倡启的禅宗新法。
元代禅僧因陀罗画《寒山拾得图》
元代禅僧因陀罗画《寒山拾得图》【名称】元因陀罗寒山拾得图【年代】元代【简介】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因陀罗,元代画僧,一名壬梵因。
自古以来,以其传记无存,无法确知生平事迹,且我国无“因”姓者,自古即被视作天竺僧;然于其所绘之《寒山拾得图》上,留有款记“宣授汴梁上方佑国大光教禅寺住持佛慧淨辨圆通法宝大师壬梵因”,其中,汴梁系指元代在开封置治之汴梁路,由此推测,师应爲元代僧,住持于大光教禅寺,授有大师号。
其绘画蕴藏禅机,颇富气魄,深受楚石梵琦之激赏。
在日本,多处保有其所绘之图,如东京根津美术馆所藏之布袋图与静嘉堂之智常禅师图寺。
禅宗本是中印文化孕育出的奇葩,后来演变爲一种中国化的佛教,借助中国水墨画这种自然空灵的表现手法,诞生了禅画这样一种新的艺术形式。
禅画是通过以画讲禅来表达禅理的艺术。
禅者借用一杆纤柔的毛笔,泼洒出心灵的声息,激发修道者的悟性,用写意画的方式直截了当地阐明禅宗心法。
禅画也因此成爲中华文化中的一束绚丽花朵。
禅的本质是要看生命的本性,所以禅画的表现手法往往是脱俗、空寂、古拙,同时又洒脱、风流、活泼。
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前,曾深受禅宗佛理的影响,并衍生出一种具有日本特色的审美意识。
早年流入日本的中国禅画也因此备受日本人的珍视,被视爲国宝级的文物。
目前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的《寒山拾得图》,就是这样一幅隐含机锋的禅机图。
以寒山和拾得爲主题的图画有许多版本,而最负盛名的禅画则是这幅元代画家因陀罗所作的《寒山拾得图》。
此图爲纸本、墨画,在画面最左边,题有楚石梵琦写的赞:“寒山拾得两头陀,或赋新诗或唱歌。
试问丰干何处去,无言无语笑呵呵。
”这幅画,描写寒山与拾得两位仙人席地坐于一株古树下,背依石丘,相对谈天说地,一副逍遥自在的样子。
画中的寒山拾得蓬头光脚笑颜,一人双手相握,一人俟身向前。
画面线条玲珑,浓淡衬托有力。
虽寥寥数笔,但傲笑自若的禅僧形象已跃然纸上,流露出一种超脱物累、大智若愚、狂放不羁的精神。
试论宋元禅宗绘画[1]
·期刊原文试论宋元禅宗绘画[1]严雅美台湾大学艺术史研究所中华佛学研究所第4期 (p207-260)台北:中华佛学研究所p. 207提要宋元禅宗绘画为艺术史界讨论已久的课题,然而其所论焦点大都集中在宋元禅宗绘画的风格形式上,较少论及其文化层面。
因此,笔者拟用文化史的观念,尝试从禅宗文献中整理出有关绘画的资料,并配合传世的画迹,阐明这类绘画的具体性格与功能;并透过宋元禅僧的绘画观,探讨其所反映的宋元禅宗文化之一般。
本文的主要内容分为二部:前半部侧重在史料的汇整及禅宗绘画性格功能的考察;后半则透过宋元禅僧的绘画观,探讨崛起于北宋末期的临济宗杨岐派,在教义上为禅宗绘画的盛行提供了生长环境,并构成宋元禅宗文化的特殊部分。
关键词:1.宋元 2.禅宗 3.禅宗绘画 4.杨岐派p. 208一、前言传世的宋元文物中,有一批为数不少的绘画作品,在题材或风格上具有某种程度的一致性,又和禅宗有直接的关联。
然而这些与禅宗相关的绘画由于其外貌和一般所谓的佛教艺术相当不同,且禅宗号称「教外别传」,与其它佛教宗派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因此一般艺术史研究者时常未将其视为宗教艺术来探讨,而侧重其风格传承的研究。
[2]然而禅宗绘画毕竟生于宗教的环境,有其做为宗教艺术的功能,并反映了宋元禅宗文化的一般。
[3]本文拟以文献史料的搜寻整理为主,再配合传世的禅宗绘画,探究这类画作的性格与功能;并透过宋元禅僧的绘画观,以一窥其背后所反映的宗教文化特色。
二、禅宗绘画的定义一般著作论及禅宗绘画,都喜称之以「禅画」一词,然而按中国古籍并无「禅画」一词的使用。
就笔者目前所知,就是在日本方面的古典文献之中,「禅画」一词的使用也并不多见,暂时无法厘清其来由及原始定义。
[4]p. 209所以在本文之中,以任何具体形式和禅宗直接相关的绘画,都以「禅宗绘画」暂称。
而这些「禅宗绘画」,是指:一、禅僧所绘制的作品:如牧溪、玉涧等人的作品(图1、图2),以及其它可以推知为佚名禅僧所作的墨戏。
元代柏林禅寺研究
2023-11-03contents •元代历史背景•柏林禅寺的历史沿革•柏林禅寺在元代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柏林禅寺的文物与文化遗产•元代柏林禅寺的历史意义与影响目录01元代历史背景元朝的建立与统治大蒙古国的建立13世纪初,成吉思汗建立了大蒙古国,并通过征服战争扩大了帝国的版图。
元朝的建立与统一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并于1279年统一了中国。
蒙古族的起源与崛起12世纪,蒙古族在亚洲大陆崛起,并建立了强大的蒙古帝国。
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并对官员进行严格的考核与任免。
政治制度文化交流文学与艺术元朝时期,东西方文化交流空前繁荣,为中外文化交流起到了积极作用。
元曲是元朝文学的代表,而元代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03元朝的政治制度与文化0201元朝实行多元宗教政策,对各种宗教信仰均给予尊重与保护。
宗教政策元朝时期,佛教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尤其是藏传佛教在元朝更是得到了高度的重视与推崇。
佛教发展元朝的宗教政策与佛教发展02柏林禅寺的历史沿革起源柏林禅寺起源于唐代,当时名为“招提寺”,是禅宗派别的寺庙。
演变在宋代和金代,柏林禅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壮大,逐渐成为华北地区重要的禅宗寺庙。
柏林禅寺的起源与演变兴起在元代,柏林禅寺得到了蒙古皇室的扶持,成为了华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禅宗寺庙之一。
衰落然而,在元末明初的战乱中,柏林禅寺也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和损失。
元代柏林禅寺的兴衰历程元代柏林禅寺的建筑风格与特点建筑风格元代柏林禅寺的建筑风格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融合了汉、蒙、藏等多民族建筑元素,以雄伟、庄严、肃穆著称。
特点寺庙内的佛像、壁画、雕刻等艺术形式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03柏林禅寺在元代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柏林禅寺与元代社会文化的关系元代社会崇尚佛教,柏林禅寺在这一背景下得以发展壮大,成为当时佛教界的一座重要道场。
柏林禅寺在元代社会文化中的地位,反映了佛教文化在元代社会中的影响和传播。
元代禅宗
元代禅宗宗教环境初探关于中国佛教史的研究,以往学者多关注汉魏南北朝时期佛教的传入与发展、隋唐时期中国佛教宗派的研究以及明清时候佛教的一些新进展,也有很多相关著作的诞生,汤用彤先生的《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隋唐佛教史稿》,陈寅恪先生三部论文集(《金明馆丛稿初编》、《金明馆丛稿二编》、《寒柳堂集》》所收录的一些文章,还有宗教史专家陈垣先生的《明季滇黔佛教考》、《清初僧诤记》等都是研究佛教史的经典之作。
胡适也认为:“锡予(汤用彤)与陈寅恪两君为今日治此学(按:即佛教史)最勤的,又最有成绩的。
”1可见这些时期佛教研究的辉煌业绩。
但相比之下,元代,这个特殊的历史阶段的佛教研究则较为薄弱,仅有《元史释老传的研究》2、《江南古佛(中峰明本与元代禅宗)》3、《中国佛教史(元代)》4等几本专著。
本文主要对元代禅宗发展作一个大概介绍并分析元代这个特殊时期的宗教环境。
(一)禅宗传入中土以后,至中唐形成五家分灯、群星璀璨的鼎盛局面。
两宋时期,五家之中以临济宗最盛,曹洞宗次之,因此有“临天下,曹一角”的说法;法眼、沩仰、云门诸宗,经数传后便逐渐式微。
元代基本维持这种状况。
1、北方禅宗发展在元初,受整个政治环境的影响,禅宗在北方曾经一度兴盛。
临济宗在北方以海云印简禅师为代表,他在元兵攻略时因服侍其师中观而未能逃脱,为元军所掳。
中观圆寂后,又参中和禅师,受蒙古统治者尊崇,是为汉地佛教僧人中与蒙古贵族建立密切关系的第一人。
临济一宗在元代北方的兴盛,与他的政治活动是分不开的。
他接触统治者,无论怎样,在劝说他们接受汉文化方面确实是尽过力的。
海云禅师门下有嗣法弟子十四人,其中以赜庵儇、可庵朗最为著名。
赜庵儇后传西云安,至大二年(1309年),武宗赐其“临济正宗”玉印,封其为荣禄大夫、大司空,并命赵孟頫撰《临济正宗碑》,以记此事。
可庵朗有俗家弟子刘秉忠,是元世祖忽必烈身边重要的政治家,“以天下为己任,事无巨细,凡有关国家大体者,知无不言,言无不听,帝宠任愈隆”5,对这一系持续发展起了关键的作用。
元明清时期的佛教与社会变迁
元明清时期的佛教与社会变迁元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时期,佛教在这个时期也发生了许多变迁。
佛教作为一种重要的宗教信仰,在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受到了社会变迁的影响。
首先,元明清时期的佛教在制度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元朝时期,佛教由于元代政权对其的支持,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元朝建立了佛教律统,给予佛教教团一定的特权地位,使佛教成为当时社会上一种重要的精神信仰。
与此同时,元代也采纳了佛教教团的建议,加强了佛教学院的建设,培养了大量的佛教人才。
这为佛教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随着明朝的兴起,佛教在社会上的地位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明朝初期,由于皇帝推行朱红宗教儒学,佛教受到了较大的打压。
许多佛寺被关闭,佛教的发展受到了限制。
然而,在明代中后期,佛教又逐渐开始复兴。
明朝帝室改变了对佛教的态度,更多地崇尚佛教文化,尊奉佛像,并兴建佛寺。
同时,禅宗与佛教的关系也更加密切,禅宗成为佛教的主流派别。
到了清朝,佛教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康熙、雍正、乾隆三位清朝皇帝都非常崇尚佛教,称帝即位时都亲自颂经祈福。
此外,清朝各级政府还提供资金和土地用于佛教建设。
尤其是康熙、雍正两位皇帝,他们大力推行佛教的政策,鼓励佛教的学习和发展。
在康熙年间,藏传佛教在中国内地的发展达到了巅峰。
清朝还特别尊重颁布了《宗教典章》和《宗教刊行述略》,保护佛教的正常出版活动。
除了在制度上的变化,佛教在社会上的影响力也随社会变迁而发生了变化。
元明清时期是中国社会变迁最为剧烈的时期之一,社会经济繁荣,科技发展,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佛教在这个时期通过宣传教义和传播佛教文化,起到了扶持人心,安抚社会的作用。
佛教倡导的无我观念和修行方法,给予了人们在社会动荡中寻求内心宁静的信仰和指导。
此外,佛教在元明清时期还对文化艺术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佛教的艺术手法和美学观念为中国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注入了新的元素,丰富了传统艺术的内涵。
南北宗论名词解释
南北宗论名词解释
南北宗是指宋代和元代的两个佛教宗派。
两者在佛教的教义及修行方法上有一定的差异。
南宗,又称禅宗,是指宋代佛教中以禅宗为主的一个宗派。
南宗强调通过禅修来实现悟道,认为修行者可以通过专注和静默的状态来超越世俗的束缚,最终实现佛性的觉悟。
南宗的代表人物有五祖弘忍、六祖惠能等。
南宗的比较典型的修行方法是坐禅,即静坐冥想。
坐禅要求修行者抛开杂念,专注于个体内心的体悟和体验,达到无我无物的境界。
南宗也注重禅宗思想的传播,在宋代佛教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北宗,又称净土宗,是指元代佛教中以净土法门为主的一个宗派。
北宗强调信仰,认为净土是一个人永远追求的目标,修行者可以通过念佛、礼拜等信仰活动来积累功德,得到往生净土的机会。
北宗的代表人物有释道瑞、释慧远等。
北宗的修行方法相对简单,不强调禅修,更注重念佛和虔诚的信仰活动。
北宗也强调广泛传播净土法门,在元代佛教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净土宗的思想对后来的中国佛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南北宗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修行方法和教义上。
南宗注重通过静坐禅修,以直接体悟佛性为目标;而北宗注重信仰和念佛,以往生净土为目标。
南宗更强调个人修行的体验和体悟,而北宗更注重信仰和功德的积累。
南宗强调个体内心的觉悟和解脱,而北宗更强调希望往生净土得到拯救。
总的来说,南北宗虽然在修行方法和教义上有所差异,但都是
佛教在宋元时期的重要流派,对于中国佛教乃至世界佛教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南宗和北宗各有特色,都是珍贵的佛教遗产。
元代杂剧艺术与禅宗文化精神
【 教 文史 】 佛
元 代 杂 剧 艺 术 与 禅 宗 文 化 精 神
文 /张婷 婷 王 宁 邦
_; 代 自世 祖 12 0 北 京 建 都 起 , 至 顺 帝 = = 6 在 / J1 6 逃 出北 京 而 亡 的 一 百 零 八 年 间 ,诸 /L 3 8
千 余 所 ,僧 尼 二 十 一 万 三 千 余 人 ,加 上 伪 滥 之 众 ,元 代 中 叶 的僧 尼 总 数 约 为 百 万 。 据 大 德 三
寺 里 说 交 易。 寺 院 经 济 之 发 达 , 文 学 作 品 ” 连
也有所反映 。
年 (2 9 统计 ,当时江南诸寺 即有佃 户五十余 1 9)
帝 及 皇 室 都 重 视 佛 教 。 史 载 “ 兴 , 崇 尚 释 元
氏” ( 《元 史 ・释 老 传 》 ),世 祖 忽 必 烈 即 位 前 ,便 邀 请 西 藏 名 僧 八 思 巴东 来 , 即位 后 又 奉 其 为 帝 师 ,使 掌 全 国佛 教 , 并 统 领 西藏 政 教 。
内 的佛 教 兴 盛 期 , 仅 像 西 藏 、 泰 国那 样 , 不 文 学 家 、艺 术 家 多半 为禅 僧 ,即使 俗 人 中 的文 士
仓 、旅 舍 、 邸店 等 多 为 寺 院所 有 ,较 之 宋 代 更 显得 活 跃 兴 盛 。 正 如 元 杂 剧 《青 衫 泪 》 第 三 折
【 咕美酒 】 唱 :“ 所 我则道 蒙 山茶 有价例 , 山 金
所 有 借 条 , 要 欠 债 人 还 钱 ,无 意 中却 放 了来 不 生 债 ,震 惊 不 已,故 不 听 妻 子 劝 阻 ,遣 散 家 中 所 有 仆 人 ,释 放 所 有 牲 畜 , 所 有 金 银 财 宝沉 将 到 海底 , 靠编 笊 篱 养 活 一 家 四 口。 最 后 一家 仅
论宋元禅宗清规中的香礼
随上 座 。 香 合 盖 盛 香 , 鼓 绝 捧 呈 。 住 持 祝 香 了 , 侍 者 接 香 , 以 左 手 插 炉 中 。 右 手 拈 从 香
一
炷 ,盖 合 … … 侍 者 登 座 , 开 合 , 左 手 上 香 炷 ,盖 合 … … 下 座 ,呜 大 钟 , 众 到 殿 点 茶
套 独 特 的 中 国 禅 寺 礼 仪 。 笔 者 下 面 就 对 宋 元 禅
[ 关键词] 宋元 ;禅 宗清规 ;香礼
[ 中图分类号]B 9 4 5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 ]1 1 3 0 0— 4 7 6 9( 2 o 1 3 )0 1— 0 1 3 0— 0 6
目前 存 世 的 宋 元 禅 宗 清 规 有 宋 代 的 《 禅 苑清 规 》、 《 入 众 日用 》、 《 入 众 须 知 》、 《 丛 林 校 定清 规 总 要 》,元 代 的 《 禅 林 备 用 清 规 》、 《 幻 住 庵 清 规 》、《 敕 修 百 丈 清 规 》 等 。 这 些 清 规 涉 及 到 禅 寺
启 建 届 期 ,僧 行 不 给 假 … … 隔 宿 备 拌 袱 、 炉 、 烛 、 香 合 , 维 那 具 威 仪 ,行 者 带 人 力 、 拓 袢 ,上 方 丈 佥 疏 。行 者 覆 住 持 , 出 即 炷 香
… …
“ 香 ” 的 理 解 也 许 已 超 出 了 我 们 一 般 所 理 解 的 “ 象 征 ”、 “ 供 养 ” 的 范 畴 , 而 更 像 是 一 套 要 严 格 恪 守 的 礼 仪 。 而 这 个 礼 仪 化 的 过 程 , 也 许 在 印 度 佛 教 时 就 已开 始 并 逐 渐 成 形 ,那 么 中 国佛 教 对 香
社 会科 学研 究
2 0 1 3 . 1
禅宗介绍
经文之六
• 祖一日唤诸门人总来。吾向汝说:“世人生 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 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 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来呈 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为第六代祖。 火急速去,不得迟滞。思量即不中用。见性 之人,言下须见。若如此者,轮刀上阵,亦 得见之众得处分。”退,而递相谓曰:“我 等众人,不须澄心用意作偈,将呈和尚,有 何所益?神秀上座,现为教授师,必是他得。 我辈谩作偈颂,枉用心力。”余人闻语,总 皆息心。咸言:“我等已后。依止秀师。何 烦作偈?”
六祖慧能
• 六祖慧能大师是真正意义上禅宗的开山祖 师,是禅宗的源头。
《坛经》的得名
• 六祖慧能在广州光孝寺由该寺的方丈印宗 法师为其受戒。受戒之处有个戒坛,此戒 坛传说是南朝刘宋时期一个叫求那跋陀罗 三藏法师的印度高僧所建。这位印度高僧 对中国佛教贡献很大,翻译了许多佛经, 他说光孝寺地方很好,并立碑预言说后世 有肉身菩萨在此受戒。
经文之九
• 复两日,有一童子,于碓坊过,唱诵其偈。惠 能一闻,便知此偈未见本性。虽未蒙教授,早 识大意。遂问童子曰:“诵者何偈?”童子曰: “尔这猎獠不知。大师言,世人生死事大,欲 得传付衣法,令门人作偈来看。若悟大意,即 付衣法,为第六祖。神秀上座于南廊壁上,书 无相偈。大师令人皆诵,依此偈修免堕恶道; 依此偈修,有大利益。”惠能曰:“上人,我 此踏碓。八个余月,未曾行到堂前,望上人引 至偈前礼拜。”
华严宗
• 法藏大师创立华严宗,借鉴天台、三论及 玄奘的瑜伽学说,但其物标“别教一 乘”“法界缘起无尽”则殊胜无匹。他把 生死、涅槃、真俗、本末,因果等种种二 相分别,全都归入“法界缘起”,点出了 “因彻果海,果彻因缘”这一令人观止的 宏大精深的菩萨境界。从教理出发,依据 人们思想所能达到的理境,华严宗可以说 是登峰造极,无与伦比。
从禅宗清规看宋元时期的丛林财务管理制度
”
多方饶借。
庄主在丛林僧职序列中虽为杂务
僧,地位较低,却握有较大利权,在丛林财务管
理中可以独当一面。所以元代丛林又增设监收一
职,以分其权。
上述职事均属常设性质。此外,丛林因重要
活动还临时设置有若干职司负责财计事宜。如,
丛林迎接新住持的专使团队中专设一职临时 “掌
财”。
又,丛 林 为 亡 僧 营 办 后 事 成 立 的 丧 司 之
增多和变化。《敕修百丈清规》卷 4 “两序进退”
条云:“《古规》只列监院、维那、典座、直岁、
”⑤ 及至 “后怀海时代的禅宗寺院
库头五员而已。
逐渐形成了以主持为首脑、以执事僧为中层辅
翼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以杂务僧为基层网结、以全寺僧众为基础的
金字塔式的寺政管理模式。”⑥ 他们负责起包括财
务管理在内的丛林各项事务活动。
(一)财计人员的设置
买。
知事之首。可以认为,监院 (都监寺)是住持之
下,统管丛林经济和财计事务的最高级执事。
2.库头、库子。库头、库子均为丛林库司
财计人员。库 头 “掌 常 住 金 谷、钱 帛、米 麦 出
入,随时上历,收管支用。”⑨ 库头虽然 “副贰都
监寺”,但主导库司业务,库司为丛林总财务管
理机构,所以库头实际居处于丛林常住钱物米粮
内部的会计文书体系,各种帐式则规范了会计文书的编制。丛林通过严格守藏与清查盘点等制度措施
以管理和保护常住实物财产。为做到合理支出,丛林也存在一定的预算控制管理。而财计人员的互相
监督和公开算会审计机制,进一步加强了丛林财务管理活动的严谨性、透明性和民主性。
郁晓刚,历史学博士,洛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讲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代禅宗宗教环境初探关于中国佛教史的研究,以往学者多关注汉魏南北朝时期佛教的传入与发展、隋唐时期中国佛教宗派的研究以及明清时候佛教的一些新进展,也有很多相关著作的诞生,汤用彤先生的《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隋唐佛教史稿》,陈寅恪先生三部论文集(《金明馆丛稿初编》、《金明馆丛稿二编》、《寒柳堂集》》所收录的一些文章,还有宗教史专家陈垣先生的《明季滇黔佛教考》、《清初僧诤记》等都是研究佛教史的经典之作。
胡适也认为:“锡予(汤用彤)与陈寅恪两君为今日治此学(按:即佛教史)最勤的,又最有成绩的。
”1可见这些时期佛教研究的辉煌业绩。
但相比之下,元代,这个特殊的历史阶段的佛教研究则较为薄弱,仅有《元史释老传的研究》2、《江南古佛(中峰明本与元代禅宗)》3、《中国佛教史(元代)》4等几本专著。
本文主要对元代禅宗发展作一个大概介绍并分析元代这个特殊时期的宗教环境。
(一)禅宗传入中土以后,至中唐形成五家分灯、群星璀璨的鼎盛局面。
两宋时期,五家之中以临济宗最盛,曹洞宗次之,因此有“临天下,曹一角”的说法;法眼、沩仰、云门诸宗,经数传后便逐渐式微。
元代基本维持这种状况。
1、北方禅宗发展在元初,受整个政治环境的影响,禅宗在北方曾经一度兴盛。
临济宗在北方以海云印简禅师为代表,他在元兵攻略时因服侍其师中观而未能逃脱,为元军所掳。
中观圆寂后,又参中和禅师,受蒙古统治者尊崇,是为汉地佛教僧人中与蒙古贵族建立密切关系的第一人。
临济一宗在元代北方的兴盛,与他的政治活动是分不开的。
他接触统治者,无论怎样,在劝说他们接受汉文化方面确实是尽过力的。
海云禅师门下有嗣法弟子十四人,其中以赜庵儇、可庵朗最为著名。
赜庵儇后传西云安,至大二年(1309年),武宗赐其“临济正宗”玉印,封其为荣禄大夫、大司空,并命赵孟頫撰《临济正宗碑》,以记此事。
可庵朗有俗家弟子刘秉忠,是元世祖忽必烈身边重要的政治家,“以天下为己任,事无巨细,凡有关国家大体者,知无不言,言无不听,帝宠任愈隆”5,对这一系持续发展起了关键的作用。
然而也应该看到,虽说印简“能系祖传以正道统,佛法盖至此而中兴”6,在统治上层也有相当的影响,但临济宗在北方始终难以与曹洞宗匹敌。
降至元世,曹洞一宗发展依旧生机勃勃,以万松行秀一支为个中代表。
行秀在金元之交以“儒禅兼备,宗说精通,辩才无碍”7著称,吸引了金、元众多官僚、士大夫,尤其对契丹后裔、儒家素养很高的耶律楚材影响最大,他可以称得上是佛教的内外护。
行秀的门徒众多,得法者一百二十人,他们中的很多人都与元王朝有直接联系,影响最大的有林泉从伦、华严至温和雪庭福裕等人。
虽然表面上看上去北方禅宗与统治者联系紧密,但是,在元朝重教抑禅下受打击最重的1《胡适的日记》下册,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编,中华书局,1985,第526页。
2日本野上俊静,《元史释老传的研究》,野上俊静博士颂寿纪念刊行会1978年版。
3纪华传,《江南古佛(中锋明本与元代禅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4任宜敏,《中国佛教史(元代)》,人民出版社,2005。
5《元史》卷一百五十七《刘秉忠传》,中华书局,1976。
6赵孟頫《临济正宗之碑》,《松雪斋文集》卷九(四部丛刊本)。
7耶律楚材,《万松老人评唱天童觉和尚颂古从容庵录序》,《湛然居士文集》卷8。
是北方禅宗,此后基本消失,而南方禅宗却能保存实力,未受剧烈的变化。
2、南方禅宗发展南方禅宗大多属临济宗,分别出自绍隆和宗杲两系。
宗杲弟子育王德光之后,出现了出现了灵隐之善和北磵居简两支;绍隆的再传弟子密庵咸杰之后,出现了松源崇岳和破庵祖先两支,这四支构成了南方临济宗的主流,总体可归为功利禅和山林禅两种。
8功利禅指以功利为目的,积极靠拢朝廷,凭借政治权势,带动自身发展的派别,其代表主要有之善系和居间系,以及崇岳系的清茂、守忠等人,古刹寺院主要有这群人把持。
山林禅与此相反,大都隐居山林,不为世所知,部分活动在民间,影响很大,但拒绝应征,与朝廷官府关系疏远,最重要的代表是祖先系。
(1)之善系妙峰之善禅师是宋代临济宗大慧派耆宿,门下出有东叟仲颖和藏叟善珍两大上首弟子。
东叟仲颖传给了一山了万,藏叟善珍传元叟行端,这两人都是元代唱导一方的临济宗之善系的重要人物。
(2)居间系与妙峰之善同处佛照德光之门的有北磵居简禅师,后传衣钵至晦机元熙,元熙不愿为蒙元朝效力,归隐江西。
他的门下英才众多,其中佼佼者有宝洲觉岸、梅屋念常、东阳德辉、笑隐大 等,其中以梅屋禅师最为称道。
(3)崇岳系松源崇岳嗣法于虎丘绍隆之法孙密庵咸杰禅师,他的门下有古林清茂、昙芳守忠等人,与朝廷关系密切,是“道契王臣”之人,在金陵地区尤为活跃。
(4)祖先系祖先系是元代禅宗中影响最大的一个支派,始于始祖破庵祖先,他也受法于虎丘绍隆之法孙密庵咸杰禅师,绍其传者有石田法薰和无准师范,他们的后续门人中重要者有高峰元妙、中锋明本、天如惟则、千岩元长等。
这些禅僧通常接受下层民众的布施或自力更生,维持生计,不依赖朝廷,因而他们最为显著的共同特点是与元王朝关系疏远,不出山居达数十年,与山林为伴,和外面结交权贵的住持形成鲜明对比。
尽管南方是临济宗的天下,但也有一些曹洞宗僧人在活动发展。
元代南方曹洞宗大德均出自直翁德举一系,直翁德举座下有东明慧日、云外云岫两位高足云外禅师嗣法弟子有无印大证和东陵永玙等人。
(二)目前学术界大多数都认为,元朝在极力推崇藏传佛教的同时,对各种宗教均予保护,尊重宗教信仰自由,减免各教赋税,免其杂泛差役,给予神职人员优于一般平民的社会地位。
正是由于这种宗教政策,元代各种宗教都兴盛起来,这种兴盛在中国历史上也是不多见的。
著名的华裔澳大利亚学者柳存仁先生也认为“元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调和及同化的伟大时代”。
9的确,无论从统治者角度还是从宗教方面,也有很多例子反映这种融合。
1219年,派刘温召请全真教领袖丘处机(1148—1227),表而上是对道教长生之术感兴趣,实际上深层原因则是利用丘处机作为全真教领袖的地位和影响为他的统治服务。
成吉思汗的继承人窝阔台对道教的态度,与成吉思汗如出一辙,他在给道士尹志平、李志常下的圣旨《崇道碑》中说:“我于合刺和林盖观院来,你每拣选德行清高道人,教就来告天住持。
”10从中早期的蒙古统治者对道教的尊重,当然内在是出于政治的考虑。
8杜继文、魏道儒,《中国禅宗通史》,江苏古籍出版社,1995,第484页。
9柳存仁,《道教史探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289页。
10元太宗,《崇道碑》,《全元文》第一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第123页。
成吉思汗在与全真教交往的同时也很留意中原汉地佛教禅宗僧人,临济宗僧人海云印简和他的师父中观曾与成吉思汗相见,这是蒙古贵族与僧人相见的最早记载。
以后历代可汗,都对海云印简优礼有加:贵由即可汗位后,诏命印简统天下僧众;蒙哥再次颁诏,命印简负责全国佛教事务;忽必烈向其请问,专心受教;印简的再传弟子刘秉忠更是忽必烈身边的佐命之臣。
此外,曹洞宗的耶律楚材备受成吉思汗、窝阔台信任,是蒙古汗国初期著名的政治家。
在教派之间,也可体现这种融合。
元代的儒者士大夫多倾心于佛教,特别是禅宗。
明本禅师曾说:“自佛法流布东土.士大夫咨参扣问,敲唱激扬,其盛于唐宋,而尤盛于皇元。
”11禅宗中著名的僧人也多擅长诗文,如元至、本诚、明本、行端、惟则等人,皆以诗文著名。
他们与文人互相交游,互相酬唱,成为一种风尚。
有些人不但倾心于此,而且还落发为僧,如陈禅本为南宋进士,后出家为僧。
在佛教内部,也有这种思想的出现。
当时在全国是密、教、禅、律四宗并存的局面,明本的看话禅充分体现了这一形势,认为这四宗都是“一佛之旨”,弘扬的都是“佛心”,所谓“密宗乃宣一佛大悲拔济之心也,教宗乃阐一佛大智开示之心也,律宗乃持一佛大行庄严之心也,禅宗乃传一佛大觉圆满之心也”,所以应该四宗平等,不应该有高下优劣之分。
12当然,明本所宣扬的四宗一旨说,其实是为当时出于劣势的禅宗鸣不平。
然而,我们应该看到,这种元代教派融合的背后,是明里暗里相互的斗争。
自长春真人获成吉思汗接见后,全真道士一直得势,许多荒废了的佛教寺院落到了道教手中,僧侣们一直想重新恢复他们的统治,两教之间进行了多次辩论。
曹洞宗万松行秀的两大弟子少林福裕、林泉从伦,都是佛教方面直接参与这一事件的重要人物。
宪宗八年(1258年),蒙哥皇帝,命各地僧道两宗到上都和林的皇宫聚会,围绕道教的《老君八十一化图》、《化胡经》等进行辩论,福裕和张志敬分别是佛道的“头众”,以佛教胜利告终,将道教强占的二百零二处佛教寺院、山林、土地收回。
到至元十八年(1281年),以喇嘛教为首,对道教进行了更为彻底的清算,后来忽必烈下令,除《道德经》以外,其他一切道教经典全部烧毁。
这场斗争以曹洞宗和喇嘛教的联合获得最后的胜利而告一段落。
而在佛教内部,也是矛盾分化严重。
忽必烈上台以后,随着藏传佛教地位的提高,逐步确立了崇教抑禅政策。
至元二十五年(1288),江淮释教都总统杨琏真伽召集江南禅教人物,至燕京公开辩论,史称教禅廷辩,这次事件对元代江南禅宗影响最大。
这次辩论,与其说是“问法”,不如说是对禅宗的讨伐。
廷辩的最后,“使教冠于禅之上”,其实结果一早就注定。
经过教禅廷辩,元统治者继续推行崇教抑禅政策,特别是加强了在江南地区的实施。
就在教禅廷辩的同一年,世祖忽必烈诏江淮诸路,立御讲三十六所,专门筛选懂经论重修行的僧人任讲主,对于唯识宗、华严宗的僧人特别重视,后来朝廷还下旨将江南禅宗著名寺院都改为教寺,这场旷日持久的崇教抑禅斗争至少影响到元代中后期。
有一点颇有意思的是,当初跟元朝统治者关系密切的北方禅宗在崇教抑禅的打击中基本销声匿迹了,而对朝廷采取消极抵抗政策的南方禅宗作为佛教在南方的主体地位却并没有因此而降低,依旧拥有着强大的实力,当中奥妙耐人寻味。
(三)元代是中国历史上由蒙古族建立的王朝,自元世祖忽必烈于至元八年(1271)定国号为元,至元十六年(1279)灭南宋,统一全国,直到元顺帝至正二十七年(1367)灭亡,在中国实行近百年的统治。
以皇帝为首的中央集权非常强大,所以政治对宗教的影响极为深远。
11《赵承旨孟頫对灵小参》,《中峰和尚广录》卷二,参考纪华传《江南古佛(中锋明本与元代禅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12参考杜继文、魏道儒,《中国禅宗通史》,江苏古籍出版社,1995,第510页。
《元史》说:“释、老之教,行乎中国也,干数百年,而其盛衰,每系乎时君之好恶。
是故,佛于晋、宋、梁、陈,黄老于汉、魏、唐、宋,而其效可观矣。
”13这段话精辟地概括了政治与宗教的关系,说明帝王对待宗教的态度对于宗教的兴衰关系很大,而这一点在元代表现得尤为突出。
站在统治者的角度,他们无论是尊崇或打压哪一教派,都是从自身的立场和利益出发,如当初成吉思汗便是想利用丘处机作为全真教领袖的地位和影响为他服务才如此对待道教,后来也是由于江南禅僧以不合作甚至抵制的态度对抗元朝,引起他们的反感,并且在元朝实行的民族压迫政策,这一切都使统治者们对禅宗进行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