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的治法

合集下载

温病滋阴生津法

温病滋阴生津法

情。
05
温病滋阴生津法现代研究进展
临床研究进展
1 2 3
临床应用范围
温病滋阴生津法已广泛应用于温热病、暑热病、 湿热病等温病的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 。
疗效评价标准
针对温病滋阴生津法的疗效评价,已建立了包括 症状改善、体征变化、实验室指标等在内的综合 评价体系。
安全性评价
大量临床研究表明,温病滋阴生津法在正常使用 情况下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
热的征象,同时易化燥伤阴。
温病具有季节性、地域性特点,且与人体正气强弱、体质差异
03
等因素密切相关。
滋阴生津法概述
滋阴生津法是中医治疗温病的重 要方法之一,旨在滋养阴液、生
津润燥。
通过使用具有滋阴生津功效的中 药,如沙参、麦冬、石斛等,来 改善温病过程中的阴虚燥热症状

滋阴生津法可与其他治法相结合 ,如清热解毒、凉血散血等,以
温病滋阴生津法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 引言 • 温病滋阴生津法理论基础 • 温病滋阴生津法临床应用 • 温病滋阴生津法注意事项 • 温病滋阴生津法现代研究进展 • 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温病概念及特点
01
温病是中医病名,指感受温邪所引起的一类外感急性热病,又 称温热病,属于广义伤寒范畴。
02
温病以发热、热象偏盛为主要表现,包括舌象、脉象、便溺等
提高治疗效果。
目的与意义
滋阴生津法的目的在于纠正温病过程中的阴虚燥热病理状态,恢复人体阴阳平衡。
通过滋养阴液、生津润燥,可以减轻温病患者的临床症状,缩短病程,降低并发症 发生率。
滋阴生津法对于提高温病治愈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有助于 推动中医温病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温病病案——精选推荐

温病病案——精选推荐

王某某,男,15岁,初诊:据其家属述病情:患者4月5日开始发烧,头晕,恶心呕吐,胸中满闷不适。

曾服银翘解毒丸8丸,其热退,4月8日经本街某医诊为春温,即服清解方剂,药如银花、连翘、桑叶、菊花、元参、沙参、芦根、石膏,二剂后病势加重,胸闷如痞,夜不能寐,饮食不进,且已卧床不起,小便黄,大便略稀。

又请某医往诊,时4月11日。

某医谓:此乃温病日久深重,方用元参,知母,石膏,生地,地骨皮,青蒿等,并加安宫牛黄丸,服二付。

4月14日因病势日重,身热不退,神志不清,7、8日未能进食,胸中满闷异常,大便稀,4月15日,医谓病势沉重,原方改安宫牛黄为紫雪丹五分继服二付,病愈危重。

4月17日上午,体温39℃,高烧不退,神志不清,面危苍白,胸中自痦已渐退,周身干热,大便溏稀,两脉沉濡略数,舌白腻而滑,舌质边尖红绛此湿温之证,过服滋腻寒凉,乃湿阻不化,遂成冰伏之势,逼热邪入营。

非通阳温中并宣化疏解之法不能开闭通窍,冷已十二日,用辛温开闭以畅气机,芳香宣解而通神明,病势甚重,诸宜小心,饮食当慎,防其增重。

香豆豉12克,炒山栀3克,前胡3克,藿香叶10克(后下),菖蒲10克,郁金6克,厚朴3克,半夏10克,杏仁10克,白蔻仁末1克,淡干姜末1克,后二味同研装胶管,分两次随药送下。

服二付。

二诊连服辛开温化宣阳疏调之剂,身热已退,体温37 2℃,遍体小汗,下至两足,面色红润,神志已清,语言清楚,舌苔渐化,胸中自痞基本消失,小溲较畅,大便未通,两脉中取滑濡,冰伏渐解,寒湿得温渐化,气机宣通,仍以辛宣疏化方法:香豆豉10克,炒山栀3克,杏仁10克,前胡3克,藿梗10克,厚朴10克,半夏10克,草蔻3克,服三付。

三诊病情逐渐好转,病人已下地活动,饮食二便如常,舌白滑润,脉濡滑,宜调理中焦,以善其后。

香豆豉10克,旋复花10克,生白术5克,陈皮6克,白扁豆10克,生苡米10克,茯苓10克,焦麦芽10克,三付之后诸恙皆愈,调养半月而安。

温病学典籍中几种特色治法_张明选

温病学典籍中几种特色治法_张明选
有关辛开苦降法,《素 问 · 阴 阳 应 象 大 论》首 先 提出了“气味辛 甘 发 散 为 阳,酸 苦 涌 泄 为 阴”。 指 出 辛与苦代表着两种 截 然 不 同 的 阴 阳 属 性,辛 能 升 发 宣 散 ,属 阳 ;苦 能 降 逆 泄 下 ,属 阴 。 《素 问 · 至 真 要 大 论》云:“阳明之 复,治 以 辛 温,佐 以 苦 甘,以 苦 泄 之, 以 苦 之 下 ,”指 出 了 辛 苦 两 类 不 同 性 质 的 药 物 可 以 合 理 配 伍 。 之 后 张 仲 景 宗 《黄 帝 内 经 》升 降 相 因 说 及 四 气五味理论,以辛 温 之 半 夏、干 姜 配 伍 苦 寒 的 黄 连、 黄芩,辛 苦 合 拟,寒 温 并 用,升 降 同 施,相 反 相 成,首 创 辛 开 苦 降 法 ,列 “半 夏 泻 心 汤 ”及 其 类 方 ,开 创 了 辛 开 苦 降 法 运 用 于 临 床 之 先 河 。 此 后 ,成 无 己 、尤 在 泾 等在诠释半夏泻心汤时亦对辛开苦降的有关内容进 行过论述。 明 代 医 家 张 秉 成 明 确 指 出:“半 夏 泻 心 汤 ”中 “黄 芩 、黄 连 与 干 姜 ”的 配 伍 是 “一 开 一 降 ,一 苦 一辛”。叶天士首次 明 确 提 出 辛 开 苦 降 法,其 《临 证 指 南 医 案 》曰 “微 苦 以 清 降 ,微 辛 以 宣 通 ”;“苦 寒 能 清 热除湿”;“辛通能 开 气 泄 浊”。 叶 天 士 强 调 “辛 以 开 之,苦以降 之”,“辛 可 通 阳,苦 能 清 降 ”,“以 苦 降 其 逆 ,辛 通 其 痹 ”。 并 认 为 “苦 能 驱 热 除 湿 ,辛 能 开 气 宣 浊”,精当地阐发了 辛 开 苦 降 法 的 配 伍 机 理,还 进 一 步将此法细化为:轻 苦 微 辛 法、苦 辛 泄 肝 法、苦 辛 开 结 (散 痞 )法 、苦 辛 平 胃 法 、苦 辛 泻 浊 法 、苦 辛 泻 热 法 、 苦 辛 平 冲 法 等 。 在 苦 辛 通 用 的 基 础 上 有 平 冲 、平 胃 、 泻 热 、泻 浊 、泄 肝 、开 结 等 功 能 的 细 化 ,增 加 了 去 陈 腐 散 郁 积 之 功 ,将 其 用 于 温 病 和 杂 病 ,拓 宽 了 其 临 床 使 用范围。叶天士以辛开苦降法化裁出多个治疗脾胃 及湿热诸疾的泻心汤类方。如用半夏泻心汤有时加 附 子 ,用 附 子 泻 心 汤 有 时 减 去 大 黄 ,却 加 人 参 、干 姜 、 半夏。叶天士之乌 梅 丸 加 减 方 有 “姜、椒、归 须 气 味 之辛,得黄连、川楝之 苦,仿 《内 经》苦 与 辛 合 能 通 能 降 … … ”的 论 述 。 吴 瑭 继 其 后 所 认 识 的 “非 苦 无 能 胜 湿,非辛无能通利邪 气”;“苦 与 辛 合,能 降、能 通”观 点使得此法更为完善。

温病主要证型、辩证要点、治法、代表方对应表

温病主要证型、辩证要点、治法、代表方对应表
清化湿热,豁痰开窍
菖蒲郁金汤送服苏合香丸或至宝丹
暑湿内陷心营
灼热烦躁,目合耳聋,神识不清,舌绛苔黄腻
清心开窍,涤暑化湿
清营汤合六一散
送服至宝丹
热闭心包
瘀阻血脉
灼热不已,神昏谵语,皮肤黏膜出血斑,舌深绛或紫暗
清心开窍,活血通络
犀地清络饮
湿热化燥
伤络便血
身灼热,烦躁,便下鲜血,舌红绛
清火解毒,凉血止血
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
清营解毒,透热养阴
清营汤
热陷心包
身热肢厥,神昏谵语,舌色鲜绛
清心凉营,豁痰开窍
清宫汤送服温病“三宝”
内闭外脱
身热,神昏,汗多,肢厥,脉微
清心开窍,固脱救逆
生脉散或参附汤合温病“三宝”
热盛动血
灼热躁扰,斑疹,出血,舌深绛
清热解毒,凉血散血
犀角地黄汤
热与血结
少腹坚满疼痛,舌紫绛或有瘀斑,脉细涩
凉血逐瘀
桃仁承气汤
芳香宣化,燥湿运脾
雷氏芳香化浊法
合三仁汤
湿热并重
闲阻中焦
身热汗出不解,脘痞呕恶,心中烦闷,苔黄腻
辛开苦降,燥湿泄热
王氏连朴饮
热重湿轻
蕴阻中焦
高热汗出,口渴脘痞,苔黄微腻
清泻胃热,兼燥脾湿
白虎加苍术汤
湿热蕴毒
咽喉肿痛或身目发黄等蕴毒外发之象
清热化湿解毒
甘露消毒丹
暑湿积滞
郁结肠道
身热稽留,胸腹灼热,呕恶,便溏不爽,色黄如酱,苔黄垢腻,脉滑数
导滞通下,清暑化湿
枳实导滞汤
暑湿郁阻少阳
寒热如疟,脘痞苔腻,身热午后加重
和解少阳,清热化湿
蒿芩清胆汤
暑湿弥漫三焦

温病的治疗ppt课件

温病的治疗ppt课件
注意清里(清热泻火解毒)——里
审证求因,审因论治
不同阶段的治疗原则
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在卫汗之可也,到 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 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 辛凉宣肺,使病人
汗出,勿使过汗 有气分病 变时才可 以使用寒 凉清热的 药物
“清、养、散” 1.活血:如丹皮赤芍等 2.养阴:由于血分病变 耗血伤津,故适当加入 养阴之品使瘀血症状得 到缓解或好转
一、祛除温邪 二、扶助正气
一、祛除温邪
祛除温邪是温病治疗的关键
吴又可:“大凡客邪贵乎早逐,乘人气血未乱, 肌肉未消,病人不至危殆,投剂不要挚肘,愈后 亦易平复,欲为万全之策者,不过知邪之所在, 早拔去病根为要耳。”
开腠宣肺(使邪从汗解)——表
给邪以出路 注意通腑(使邪走二便)——下
二、扶助正气
初期 — 邪正俱盛 — 祛邪为主,扶正为辅
中期 — 虚实挟杂 — 扶正祛邪并重 后期 — 邪正俱虚 — 扶正为主,祛邪为辅
治疗立法应注意:
1. 注意兼证
2. 注意体质
3. 辨证辨病结合
第一节 温病治疗原则
一、祛除温邪 二、扶助正气 祛邪 扶正
第二节 温病的主要治法
祛邪: 1、泄卫透表法 3、和解表里法 5、通下逐邪法 • 扶正: 滋阴生津法 • 急救: 1、开窍息风法 2、固脱救逆法 2、清解气热法 4、祛湿清热法 6、清营凉血法
目的要求
1、了解温病兼夹证治疗和瘥后调理方法。
2、 熟悉温病的治疗原则。 3、 掌握温病的主要治法的具体运用(各 个治法的分类、适应证侯、临床运用及注 意点 )。甚或里热渐退而余热扰于胸膈的证候
证候 — 身热,微渴,心中懊憹不舒, 舌苔薄黄,脉数。

温病中的清下补法(上下)(姜良铎)ppt - 首都中医药实训网.

温病中的清下补法(上下)(姜良铎)ppt - 首都中医药实训网.
生晒研末,每服三钱,开水调下。或神面糊 丸如弹子五钱 飞滑石六钱 白通草二钱 白蔻 仁二钱 竹叶二钱 厚朴二钱 生薏仁六钱 半夏五钱
甘澜水八碗,煮取三碗,每中,气分湿热是在各种气分病中最为 缠绵难愈的。如叶天士说:“且吾吴湿邪害人 最广,如面色白者,须要顾其阳气,湿胜则 阳微也。法应清凉,然到十分之六七,即不 可过于寒凉,恐成功反弃。何以故耶?湿热 一去,阳亦衰微也。”
温病中的清、下、补法 (上)
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直门医院 姜良铎热爱知识,热爱1温病中的清、下、补法
引言热爱知识,热爱2引言 温病是以感受温邪而引起的发热病,具有热 象偏重与易化燥伤阴的特点,因此在治则上, 重点是“清热保津”,考虑到祛邪与扶正两方 面的关係。
当中清热的主要治法是“清”与“下”,保津则 用“补”,因此,“清、下、补”三法,应为温 病学中最为常用的治法。以此角度对温病的
诊治作一系统归纳,将能深化了解感如将,治内伤如相” 外感:准确、急症、量大; 内伤:通《温病条辨》提出:
“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 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 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热爱知识,热爱热爱知识,热爱19
王氏连朴饮《霍乱论》
厚朴二钱,川连姜汁炒、石菖蒲、制半夏各 一钱,香豉炒、焦栀论》
藿香叶 佩兰叶 陈皮 厚朴 鲜荷叶半夏 来自腹皮热爱知识,热爱
21
甘露消毒丹《续名医类案》
飞滑石十五两,淡黄芩十两,茵陈十一两, 藿香四两,连翘四两,石菖蒲六两,白蔻仁 四两,薄荷四两,木通五两,射干四两,川 贝母五两。热爱知识,热爱10辛凉重剂 白虎汤方
生石膏一两(研) 知母五钱 生甘草三钱 白粳米一合
水八杯,煎取三杯,分温三服。病退减后初起以恶寒为主者,多因风寒转化风 热,或因风热较轻,可以荆防败毒散治之。

刘景源温病的主要治法

刘景源温病的主要治法

景源温病的主要治法温病的主要治法,是指各种温病所出觋的各种主要证候的具体治疗方法,归纳起来可以分为十类。

1.解表法解表法,是祛除表邪,解除表证的治疗方法,它具有宣通腠理,:疏通气机,使邪气外达的作用,笼统地说,解表法属于“八法”中的汗法。

但是温病的解表与伤寒不同,治疗伤寒病用辛温解表法发汗散寒,当然属于汗法.而温病的解表法并不都是指发汗,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同的邪气导致的病种不同,采用的解表法也不一样,可以分为四种类型。

(1)疏风透热法疏风透热法,是用轻扬宣透的药物组成辛凉解表之剂,就是叶天士所说的“辛凉轻剂”这种方剂具有味辛、性凉,质地轻的特性,能够疏散风热,使风热邪气向外透而解除表邪,适用于风温病初起,风热邪气侵袭肺卫,导致卫外失司的证候。

临床表现是: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少汗,头痛,咳嗽,口微渴,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

代表方剂如银翘散。

(2)解表清暑法解表清暑法,是用解表散寒、清暑化湿的药物组成方剂.以外散表寒,祛暑湿的治法,适用于夏季外感寒邪,但体又蕴有暑湿而致的寒邪束表,暑湿蕴,表里同病的证候临床表现是:发热,恶寒,无汗,头痛,身形拘急,脘痞,心烦,口渴,尿黄,舌苔薄腻而黄,脉濡数。

代表方剂如新加香薷饮。

(3)宣表化湿法宣表化湿法,是用辛温宣透、芳香化湿的药物组成方剂以宣透在表之湿邪的治法,所以又称为辛宣芳化法,适用于外感湿热邪气,初起以湿邪为主,热蕴湿中,热象不显的,证候。

临床表现是:恶寒,无汗或少汗,身热不扬,午后热甚,身重肢倦,头重如裹,表情淡漠,面色淡黄,四肢发凉,胸闷脘痞,舌苔白腻,脉缓等。

代表方剂如藿朴夏苓汤。

(4)疏表润燥法疏表润燥法,是用辛凉清润的药物组成方剂以疏散表邪,濡润肺燥的治法,适用于肺卫燥热证候。

临床表现是: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呛咳,痰少而粘,或咳痰带血,唇干鼻燥,咽干口渴,舌边尖红苔薄黄而干,右脉数大。

代表方剂如桑杏汤。

使用解表法要注意两个问题:第一,温病是外感温热邪气,不是寒邪,所以鲍不能用辛温解表,麻黄汤、桂枝汤是绝对禁忌。

温病卫分证治法

温病卫分证治法

温病卫分证治法卫分证是清代叶天士提出卫气营血辨证的第一个类型。

要谈卫分证离不开叶天士原文:叶天士《温热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肺主气属卫。

”又:“肺主气,其合皮毛,故云在表。

我们先看叶天士说温邪首先犯肺,……肺主气属于卫,可见卫分就是肺的卫分。

其后又解释:肺主气,其合皮毛,故云在表。

因此可以理解卫分也是肺的表证。

我们一些同学受到《伤寒论》一些影响,认为卫分证其实就是阳明表证,这是错误的认识。

卫分证临床表现: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少汗,口微干,咳嗽,舌淡红苔薄白,脉浮数。

关于治则,叶天士随后说到:在表初用辛凉轻剂,夹风则加入薄荷、牛蒡之属;夹湿加入滑石芦根之流,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

”叶天士提到辛凉轻剂,不能重剂清热不能辛温发汗。

吴鞠通补充辛凉轻剂,桑菊饮之类可供参考。

看到这里,有的同学说卫分证也有发热恶风寒啊,这不是也有伤寒吗?古人云:有一份恶寒,就有一分表证。

怎么不能用伤寒方,怎么不能用辛温发汗了?大家不能单独看症状,要分析病机。

叶天士反复强调是肺卫证,必然跟肺有关系。

其实这个微恶风寒,是肺内蕴热,肺主肃降宣发功能失司,导致阳气不能正常输布体表,故而出现恶寒类似太阳伤寒的表证。

也有同学会说:但见一证不必息悉具,经方对症不对病机,我用大青龙即可。

大青龙汤是针对外寒里热,不是由内而外导致恶寒内热的,再说大青龙汤其中麻黄桂枝用量跟石膏比例,三比一,辛温占大多数,辛温解表发汗为主,跟卫分病机截然不同,误用必然伤阴助火,助纣为虐!也有同学说:这个症状用麻杏石甘汤也行,宣肺清热止咳,不也正好符合肺卫病机吗?病有轻重缓急,对于这个问题,温病大家吴鞠通也曾提出辛凉三方,辛凉轻剂桑菊饮,辛凉平剂银翘散,辛凉重剂白虎汤,可见吴鞠通清热剂分类之细。

麻杏石甘汤虽然也能宣肺清肺,但是对于初期卫分,热邪不重,反而会产生凉遏,甚至损伤脾胃的嫌疑。

学习《伤寒论》是中医同道必须学的,但是不能学死了。

否则犯了错误,如岳美中老所说,专学伤寒“容易粗疏”,专学温病容易“流于清淡”,所以我的建议必须伤寒温病一起比较学习。

温病十五方

温病十五方

升降散称准,上为细末,合研匀。

病轻者,分四次服,每服重一钱八分二厘五毫,用黄酒一盅,蜂蜜五钱,调匀冷服,中病即止。

病重者,分三次服,每服重二钱四分三厘三毫,黄酒盅半,蜜七钱五分,调匀冷服。

最重者,分两次服,每服重三钱六分五厘,黄酒二盅,蜜一两,调匀冷服。

一时无黄酒,稀熬酒亦可,断不可用蒸酒。

胎产亦不忌。

炼蜜丸,名太极丸,服法同前,轻重分服,用蜜酒调匀送下。

神解散温病初觉,憎寒体重,壮热头痛,四肢无力,遍身酸痛,口苦咽干,胸腹满闷者,此方主之。

水煎去渣,入冷黄酒半小杯,蜜三匙,和匀冷服。

此方之妙,不可殚述。

温病初觉,但服此药,俱有奇验。

外无表药而汗液流通,里无攻药而热毒自解,有斑疹者即现,而内邪悉除,此其所以为神解也。

清化汤温病壮热,憎寒体重,舌燥口干,上气喘吸,咽喉不利,头面猝肿,目不能开者,此方主之。

服。

其方名清化者,以清邪中于上焦,而能化之以散其毒也。

芩、连、栀、翘清心肺之火,元参、橘甘清气分之火,胆草清肝胆之火,而且沉阴下行,以泻下焦之湿热,僵蚕、蝉蜕散肿消毒,定喘出音,能使清阳上升,银花清热解毒,泽兰行气解毒,白附散头面风毒,桔梗清咽利膈,为药之舟楫,蜜润脏腑,酒性大热而散,能引诸凉药至热处,以行内外上下,亦火就燥之意也。

其中君明臣良,而佐使同心,引导协力,自使诸证息平矣。

芳香饮温病多头痛身痛,心痛胁痛,呕吐黄痰,口流浊水,涎如红汁,腹如圆箕,手足搐搦,身发斑疹,头肿舌烂,咽喉痹塞等证,此虽怪怪奇奇,不可名状,皆因肺胃火毒不宣,郁而成之耳。

治法急宜大清大泻之。

但有气血损伤之人,遽用大寒大苦之剂,恐火转闭塞而不达,是害之也,此方主之。

其名芳香者,以古人元旦汲清泉以饮芳香之药,重涤秽也。

水煎去渣,入蜜、酒冷服。

大清凉散温病表里三焦大热,胸满胁痛,耳聋目赤,口鼻出血,唇干舌燥,口苦自汗,咽喉肿痛,谵语狂乱者,此方主之。

水煎去渣,入蜜三匙,冷米酒半小杯,童便半小杯,和匀冷服。

此方通泻三焦之热,其用童便者,恐不得病者小便也。

第六章温病的治疗

第六章温病的治疗

(一)泄卫透表法
• 本法具有疏泄腠理,透邪外出,汗出散热 的作用。
• 适用于温病初起,邪在卫分。 • 现代报导:本法促进汗腺分泌及血管舒张,
通过发汗、扩张血管,加快散热,达到退 热目的。改善循环,有利于局部炎症的吸 收和人体功能恢复。
分类 作 用
适应证
代表方剂
疏风泄热 解表清暑
辛凉轻透 疏散肺卫
• 适应于温病后期邪热渐退、阴液耗伤之证 。 • 现代报导:本法具有一定的直接补充多种营
养素和电解质,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促进 损伤修复,兴奋垂体-肾上腺皮质功能,改善 微循环和凝血功能,防止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抑制病原微生物,中和内毒素,促进胃肠蠕 动,调节神经系统功能等作用。
分类
作用
适 应 证 代表方剂
宣展气机
郁于胸膈
辛寒清气
辛寒泄热 阳明气分热炽 白虎汤
清热泻火解毒
苦寒直清里热 泻火解毒
气分邪热 内郁化火
黄连解毒汤
使用本法注意事项: • 温邪未入气分者不宜早用,以免寒凉冰
伏邪气。 • 气分湿热证不宜单用,应与化湿法同用。 • 素体阳虚者不可过用,应中病即止。 • 苦寒药有化燥伤津之弊,热盛阴伤或素
4、根据特异性病原体:在辨证施治为主体 基础上,可从辨病角度在用药中选择一 定具有抑制、杀灭作用的中药。
二、确立温病治疗的原则
1、正确处理邪正关系 (1)重在祛邪:祛邪以扶正,针对主因是温热
与湿热,分别清凉解毒(卫、气、营、血)和宣 透、清利;宣上、畅中、渗下。
(2)注意扶正:温病后期,正虚为主,扶正以 祛邪。如:养、补、滋、扶。
祛除湿热邪气 湿热俱盛
渗利湿邪
用淡渗之品 湿热阻于下焦, 茯苓皮汤 利尿渗湿 膀胱气化失司

温病包括的病种很多

温病包括的病种很多

1 温病包括的病种很多,可按不同的方法分类。

按发病季节分:发生于春季的温病称春温、风温,发生于夏季的温病称暑温、湿温,发生于秋季的温病称秋燥,发生于冬季的温病称冬温等。

按初起发病类型分:可分为新感温病和伏邪温病两类。

①新感温病。

感邪后立即发病,初起病发于表,以表热证为主。

如风温、暑温、湿温、秋燥等。

②伏邪温病。

感邪后不立即发病,邪伏体内,过时而发,或由新感引动而发。

初起病发于里,以里热见证为主。

如春温、伏暑。

按传染性和流行性分:具有强烈传染性和大流行特征的一类温病称温疫;流行性小或不引起流行的称温病2卫分证是温热病的初期阶段,病位多在皮毛、鼻、肺。

其特征是:发热恶寒,头痛身痛,舌苔薄白,脉浮兼数等。

由于发病季节、气候、病邪性质及人体抵抗力不同,常见以下五种类型:〔一〕风温表证主证:身热恶风,头痛咳嗽,口渴,脉浮数,舌红苔白。

可见于某些流感、感冒、急性扁桃腺炎、急性支气管炎及急性传染病的早期。

分析;外感风温,邪犯肺卫、卫外失司,郁于肌表,故见身热恶风,风为阳邪,上巅伤及阳络而见头痛;温邪袭肺,肺气不宣,邪热内扰,则咳嗽口渴;邪浅在表又为温邪,故见脉浮数、苔白舌红等。

治法:辛凉解表宣肺方药:银翘散加减银花连翘野菊花〔清热透表〕;薄荷荆芥淡豆豉〔辛凉解表〕;桑叶桔梗牛蒡子杏仁甘草〔宣肺止咳〕;竹叶芦根〔生津止渴〕。

〔二〕暑温表证主证:头痛微恶寒,身重脘闷,肌肤灼热,无汗,口干不欲饮,胸闷咳嗽,脉洪或濡数,舌红、苔微黄腻。

见于某些流感、感冒、乙型脑炎、中暑等病的早期。

分析:夏日避暑纳凉,表寒外束,暑邪内遏,阳气不伸,故见头痛、微恶寒、身重脘闷;暑多兼湿,故口干不欲饮,暑为阳邪,故见脉洪、舌红、苔微黄腻;暑温束表,腠理闭塞,阳气不得外泄,故见肌肤灼热无汗;肺失清肃,故胸闷咳嗽。

治法:透表解暑方药:新加香薷饮加减银花连翘扁豆花〔辛凉透表、清热〕;厚朴香薷〔祛暑化湿〕。

〔三〕湿温表证主证:头痛胀重,恶寒不甚,身重困倦,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假设阴虚。

赵绍琴的温病治疗大法

赵绍琴的温病治疗大法

赵绍琴的温病治疗大法赵绍琴出生于三代御医之家,曾祖父以下三代均为皇宫御医。

从医60 年以来,在中医温病、中医内科领域发遑古义,推陈出新,硕果累累。

曾先后出版了《温病纵横》、《赵绍琴临床 400 法》、《文魁脉学》、《赵文魁医案》等一批学术专著,培养温病专业硕士研究生 20 余名,1990 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级名老中医。

曾多次应邀到日本、新加坡、韩国等地进行学术交流,影响很大。

还凭借他在学术上的成就,1994 年被入选英国剑桥名人传记。

赵老对温病学学术精华,至少有以下十大要点:论温病不可混同伤寒、论温病当分温热与湿热、论温病初起证属热郁不可言表、论“在卫汗之”并非应用汗法、论“到气才可清气” 不可早投寒凉、论“透热转气”、论湿热为病尤忌寒凉、论湿热为病治重宣畅气机、论“火热可清,火郁当发”、论伏气温病有发于髓......,另外,我们也摘录赵老的温病治疗十二大法,与各位朋友共同学习。

01辛凉疏卫法本法是用于温邪初起,病在卫分阶段,有疏泄腠理,调和卫分的作用。

取其具有宣通卫气作用的药物,驱除在卫分之温邪。

以辛开其郁,以凉泄其热,用辛散药以疏散卫分之风邪,配清凉药以清解温热之郁热。

适用于风温初起,邪在肺卫之症。

代表方剂,如银翘散、桑菊饮之类。

须特别注意,在温病初起,忌用辛温发汗法,因辛能助温增热,发汗复伤津液。

否则伤阴耗液,可致坏病。

02辛寒清气法本法是用辛凉、辛寒、苦寒等药物,清泄气分热邪的一种方法。

它能解热除烦,止渴生津,清热泄火,达到宣畅气机的作用。

凡属邪热入里,燔灼肺胃之津,但未犯营血者,皆可用之。

其中如轻清宣气,是以轻清之品,宣畅气机,透热泄邪。

在温邪初入气分,未至阳明热盛,以栀子豉汤轻宣之。

又如辛凉重剂或辛寒之品,大清气分邪热,是用于温邪热炽阳明气分之时。

症见壮热,汗出,口渴,心烦,苔黄燥干,脉洪数或滑数等,这是邪热灼其津液,邪盛且实,故当透热达表,用白虎汤。

若热郁气分,郁热化火,症见身热烦躁不安,口苦且渴,舌红苔黄,小便黄赤者,可以用黄连解毒汤;但邪热未化火者,切不可用。

温病学证型分类

温病学证型分类

风温分型论治一、邪袭肺卫证治证候: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少汗,头痛咳嗽,口微渴,舌边尖红,舌苔薄白欠润,脉浮数治法:辛凉解表,宣肺泄热代表方药:银翘散、桑菊饮二、热入气分证治1、邪热壅肺证候:发热汗出,烦渴咳嗽,或胸闷胸痛,舌红苔黄脉数治法:清热宣肺平喘代表方药: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痰热结胸证候:身热面赤,渴喜冷饮,饮不解渴,得水则呕,按之胸下痛,便秘,苔黄滑,脉洪滑。

治法:清热化痰开结方药:小陷胸汤3、肺热腑实证候:潮热便秘,痰涎壅盛,苔黄腻或黄滑,脉右寸实大。

治法:宣肺化痰,泄热攻下方药:宣白承气汤4、肺热发疹证候;发热,肌肤红疹,咳嗽胸闷,舌红苔薄黄,脉数。

治法:宣肺泄热,凉营透疹方药:银翘散去豆豉,加生地、丹皮、大青叶、倍玄参方5、肺热移肠证候:身热咳嗽,下利色黄热臭,肛门灼热,腹不硬痛,苔黄脉数。

治法:苦寒清热止利方药:葛根芩连汤6、阳明热盛证候:状热恶热,汗大出,渴喜冷饮,苔黄而燥,脉浮洪或滑数。

治法:清热保津方药:白虎汤7、热结肠腑证候:日晡潮热,时有谵语,大便秘结,伙伴纯利恶臭浠水,肛门灼热,腹部胀满硬痛,苔老黄而燥,甚则灰黑而燥裂,脉沉实有力。

治法:攻下软坚泄热方药:调胃承气汤8、胃热阴伤证候:低热,口干舌燥而渴,气短神疲,虚烦不寐,泛恶欲吐,纳呆,舌红而干,脉细数无力。

治法:清热生津,益气和胃方药:竹叶石膏汤三、热入心包证1、热陷心包证候:身灼热,肢厥,神昏谵语,舌謇,舌色鲜绛,脉细数。

治法:清心开窍方药:清宫汤送服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紫雪丹若伴便秘,腹部按之硬痛,舌绛苔黄燥,脉数沉实,宜清心开窍,攻下腑实,用牛黄承气汤2、内闭外脱证候:身灼热,神智昏聩不语,惓卧或兼气短汗多,脉细数无力;或兼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大汗淋漓,脉细微欲绝。

治法:清心开窍,固脱救逆方药:生脉散或参附汤合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至宝丹四、余热未净,肺胃阴伤证治证候:身热不甚或不发热,干咳不以或痰少而黏,口舌干燥而渴,舌红少苔,脉细。

温病‖经方治温病的辨证和治法!

温病‖经方治温病的辨证和治法!

温病‖经方治温病的辨证和治法!1、无表寒,内热初起,有汗,咽干,手足心热,鼻孔出气热:小阴旦汤+丹皮生地黄芩9 白芍9 生姜6 炙草6 大枣12 丹皮6 生地122、无表寒,内热重,有汗,咽痛,低烧,或咳或喘:麻杏石甘汤麻黄6 杏仁9 生石膏24(先煎)生甘草63、表寒轻,无汗,咽痛,低热:麻杏石甘汤加味麻黄6 杏仁9 生石膏24(先煎)生甘草6 炒栀子12 薄荷6(后下)4、表寒重,无汗,高热,体痛,烦渴:大青龙汤麻黄6(先煎)桂枝6 杏仁9 石膏30(先煎)生甘草6 生姜6 大枣6内热轻,可用黄芩丹皮白芍内热重,必用麻黄杏仁石膏表寒轻,可用薄荷表寒重,用桂枝+生姜+大枣咽喉肿痛,加栀子射干玄参鱼腥草咳黄痰,加贝母半夏口气热,加芦根白芍淡竹叶口渴重,加天花粉常用的加味药列表:黄芩:清热,去心肝肺之火丹皮:凉血桔梗:化痰贝母:滋阴润肺,化热痰鱼腥草:消炎肿半夏:降逆化痰白芍:凉血,止痛干姜生姜:温胃散滞,反左,以防清之太过;双花:清热解毒射干:咽喉肿痛玄参:滋阴,降火,解毒芦根:清肺养阴栀子:苦寒,清热泻火凉血,去心肝肺胃之火淡竹叶: 清肺气之热天花粉:止渴生津附 1 :桂林古本伤寒论温病篇伤寒杂病论卷第四温病脉证并治第六【4.1】温病有三:曰春温、曰秋温、曰冬温。

此皆发于伏气,夏则病暑,而不病温。

【4.2】冬伤于寒,其气伏于少阴,至春发为温病,名曰春温。

夏伤于湿,其气伏于太阴,至秋燥乃大行,发为温病,名曰秋温。

【4.3】气不当至而至,初冬乃大寒,燥以内收,其气伏于厥阴,冬至后,天应寒而反温,发为温病,名曰冬温。

【4.4】春秋病温,此其常;冬时病温,此其变。

冬时应寒而反大温,此非其时而蓄其气,及时不病,至春乃发,名曰大温。

此由冬不藏精,气失其正,春时阳气外发,二气相搏,为病则重。

医又不晓病源,为治乃误。

尸气流传,遂以成疫。

【4.5】病春温,其气在上,头痛,咽干,发热,目眩,甚则谵语,脉弦而急,小柴胡加黄连牡丹汤主之。

第五章 温病的治疗

第五章 温病的治疗

确立温病的治法,还要兼顾兼证的治疗. 确立温病的治法,还要注意患者的体质因 素, 因人施治. 温病的治疗,还要注意辨证与辨病的结合, 参考现代临床研究新进展,吸取辨病治疗 的新方法,以提高疗效.
第二节 温病的主要治法
温病的主要治法分为以下三类 : 一是祛邪为主的治法 二是以扶正为主的治法 三是用于急救的治法
注意 : 温病一般忌用辛温发汗,否则可助热化 火,出现发斑,出血,谵妄等,此即吴鞠 通说:"温病忌汗,汗之不惟不解,反生 他患".
二,清解气热法 定义——以清泄气分热邪,解除气分热毒的 一种治法 作用——清热除烦,生津止渴
(一)轻清宣气 定义——轻清之品透泄邪热,宣畅气机. 作用——温邪初入气分,热郁胸膈而热势不 甚或里热渐退而余热扰于胸膈的证候.证 见身热微渴,心中懊憹不舒,舌苔薄黄, 脉数. 代表方剂——栀子豉汤加竹叶,连翘等.
3.三焦证候的治疗大法 吴鞠通根据三焦所属脏腑病理变化的证候 特点,确立了上焦,中焦,下焦证候的治 疗大法,指出:"治上焦如羽(非轻不 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 如权(非重不沉)."
二,扶助正气 1.在温病初期和极期,邪势较盛,正气亦不 虚,当祛邪为主, 兼顾扶正, 使邪去而正 安.若虚实挟杂则应扶正祛邪并施. 2.温病后期,邪势已衰,正气也虚,多以扶 正为主,兼以祛邪.
清解气热法适用范围较广,上述三法仅是其中较有 代表性者. 轻清宣气法重在清宣气热,作用偏于上焦胸膈;通 过清凉流动轻灵的药物,既清热又宣透肺胸气机, 使邪热外解. 辛寒清气法重在清透气热,作用偏于中上焦(肺 胃);通过辛凉重品和大寒药物,既直折阳明无 形大热,又宣透里热于外,使肺胃表里之热皆解. 清热泻火法重在清泻火毒,作用在于三焦.通过苦 寒药物,直折火热,清降邪热于下.

温病学常用方剂,中医精华总结

温病学常用方剂,中医精华总结

温病学常⽤⽅剂,中医精华总结1.银翘散(《温病条辨》)病机:风热犯肺,肺卫失宣。

脉症:发热,微恶风寒,头痛,⽆汗或少汗,咳嗽,咽痛,⼝微渴,⾆边尖红,苔薄⽩或薄黄,脉浮数。

治法:⾟凉透表,宣肺泄热。

处⽅:连翘9g ⾦银花9g 桔梗6g 薄荷6g 荆芥6g 淡⾖豉6g ⽜蒡⼦9g 芦根30g ⽣⽢草6g 淡⽵叶6g应⽤:⽤于感冒及流⾏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及肺炎,百⽇咳,猩红热,流⾏性腮腺炎,急性⽀⽓管炎,急性扁桃体炎,急性喉头炎,⿇疹,⽔痘,⼄型脑炎,流⾏性脑脊髓膜炎,急性⼦宫内膜炎,产褥感染,急性⽪肤化脓性感染,药物性⽪炎等。

2.桑菊饮(《温病条辨》)病机:风热侵肺,肺⽓失宣。

脉症:发热,微恶风寒,咳嗽,头痛,⽆汗或少汗,⼝微渴,⾆边尖红,苔薄⽩,脉浮数。

治法:⾟凉解表,轻透肺热。

处⽅:桑叶9g 菊花3g 连翘6g 薄荷3g 桔梗6g ⽣⽢草3g 杏仁6g 苇根9g应⽤:⽤于感冒及流⾏性感冒,急性⽀⽓管炎,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叶性肺炎,腺病毒肺炎,流⾏性脑脊髓膜炎,⼄型脑炎,钩端螺旋体病,急性荨⿇疹,硒肺,妊娠中毒症,病毒性⾓膜炎,药物性⽪炎等。

3.陈⽒解凉表邪⽅(《外感温病篇》)病机:风热表邪、郁于肺卫。

脉症:⾝热畏风,头痛咳嗽,⼝渴,⾆苔⽩,脉浮数。

治法:疏散风热,宣肺⽌咳。

处⽅:薄荷6g 前胡12g 杏仁6g 桔梗6g 桑叶6g 川贝母12g应⽤:⽤于急性⽀⽓管炎、感冒等。

4.葱豉桔梗汤(《通俗伤寒论》)脉症:头痛,发热,微恶风寒,⼝渴,有汗或不多,⼼烦,咳嗽,咽痛,⾆尖红,苔薄⽩,脉浮数。

治法:⾟凉解肌,疏风清热。

处⽅:葱⽩9g 桔梗6g ⼭栀⼦6g 淡⾖豉9g 薄荷3g 连翘6g ⽣⽢草3g 淡⽵叶3g应⽤:⽤于感冒,流⾏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等。

5.寒解汤(《医学衷中参西录》)病机:阳明⽓热、外有表证。

脉症:周⾝壮热,⼼烦热⽽渴,头痛,微恶寒或周⾝有拘束之感,⽆汗或少汗,⾆苔⽩或黄,脉洪滑⽽浮。

温病学重点知识点总结

温病学重点知识点总结

温病学重点知识点总结2.1.2. 3.1. 2.3. 4. 5. 6.1. 2. 3.4.5.1. 2. 3. 4.5.随证变法,如近时杏、朴、苓等类,或如温胆汤之走泄。

因其仍在气分,犹可望其战汗之门户,转疟之机括。

在阳旺之躯,胃湿恒多;在阴盛之体,脾湿亦不少,然其化热则一。

热病救阴犹易,通阳最难,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然较之杂证,则有不同也。

名词解释:新感温病:简称“新感”,是指感受当令病邪实时而发的一类温病。

初起病变多在表,一般无里热证,发病以发热、恶寒、无汗或少汗、头痛、咳嗽、苔薄白、脉浮数等卫表证候为主。

病情较伏邪温病轻,病程短。

伏邪温病:又称伏气温病,简称“伏邪”。

是指感邪后未实时发病,邪气伏藏,逾时而发的温病。

阴精不足的体质易患伏邪温病,即所谓:“藏于精者,春不病温。

”习称冬不藏精,春必病温。

病发初期即显现出一派里热证候,若无外感引发,一般无表证。

以高热、烦燥、口渴、尿赤、舌红等里热内郁证候为主要表现。

病情较重,病程较长。

分消走泄:是指针对病在上、中、下三焦气机郁滞、痰湿内阻的病机特点,用辛开苦泄之品宣展气机,清化三焦气分痰热或湿热的治疗方法,适用于邪留三焦,气化失司,所致痰热、湿浊阻遏的证候。

代表方如温胆汤加减,或以叶天士所说的杏、朴、苓之类为基本药。

暑厥:暑热炽盛时,适逢人体正气虚弱,尤期在小儿稚阴稚阳之体,暑热可直中心包而猝然神昏肢厥。

暑风:亦称“暑痫”,指暑热直入肝经而突发痉厥。

暑瘵:指暑热炽盛犯及肺,甚至损伤肺络,而骤然咯血、衄血、咳嗽气促。

伏暑:是夏季感受暑湿病邪,伏藏体内,发于热冬季节的急性热病。

其特点是初起即有高热、.心烦、口渴、脘痞、苔腻等暑湿郁蒸气分证,或为高热、烦躁、口干不甚渴饮、舌绛苔少等热炽营分见证。

大头瘟:是感受风热时毒所致的急性外感热病。

其特点为初起见邪犯肺卫和热毒壅盛证候,临床常见憎寒壮热,头面或咽喉红肿热痛表现。

本病多发生于冬春两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 营 凉 血 法
【概述】 【分类】 【运用要点】 【运用注意点】
概述 分类 运用要点 运用注意点
定义:清解营血分邪热的治法。
作用: 清营——清泄营热、滋养营阴 凉血——凉血解毒、散血养阴 营热炽盛 热损营阴 热盛动血 气营(血)两燔
主治:热入营血证
概述 分类 运用要点 运用注意点
分类
清营泄 热 凉血散 血
2、分消走泄: (1)分消:杏仁开上、厚朴宣中、茯 苓导下; (2)热势盛者加清热之品。
3、开达膜原: (1)用药偏温燥; (2)辨证要点在湿浊偏甚。
概述 分类 运用要点 运用注意点
1、对湿热之邪的治疗,应权衡湿与热之侧重及邪 在部位而选用相应的药物; 2、如已化燥者忌用; 3、平素阴虚者慎用。
祛 湿 清 热 法
以苦寒之品清里热, 热在气分, 泄邪火 郁而化火
黄芩汤加减、 黄连解毒汤
概述 分类 运用要点 运用注意点
1、轻清宣气: (1)药用轻清; (2)表未解,佐透表药。
2、辛寒清气: (1)白虎汤加减运用:加人参、 苍术、桂枝、薄荷、荷叶 (新加白虎汤) (2)暑盛加清暑药。
3、清热泻火: (1)药用苦寒; (2)热盛津伤宜甘苦合化。
代表方
调胃承气 汤、大承 气汤 枳实导滞 汤 增液承气 汤 桃仁承气 汤
用苦寒剂泻下 肠腑热结 导泄肠腑湿热 积滞,泻下郁 热 泻下热结,滋 养阴液 以活血通下剂 破散下焦蓄结 之瘀热
湿热积滞交结 肠胃 肠腑热结而阴 液亏虚 热瘀互结,蓄 于下焦
概述 分类 运用要点 运用注意点
1、通腑泄热:
主用大黄,吴又可:“三承气功效俱在大黄,余皆治标之品也”。
概述 分类 运用要点 运用注意点
1、清营泄热:“透热转气”:清解营分邪热中伍以轻清透泄之品, 使入营之邪从气分外出而解。即对营分证的治疗应注意使营分的邪 热能外透,在用药时,于清解营分邪热的药物中,配合轻宣透泄的 气分药,如银花、连翘、竹叶等。
2、凉血散血:
(1)凉血不忘散血;
(2)斑疹不可用提透,只宜“清化”。
湖南中医药大学温病学教研室
(一)确立温病治法的依据
1、审病因——根据病邪的性质“审因论治” 2、辨病机——明确病机变化,运用卫气营血治则和三焦治则 卫气营血治则:叶天士:“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 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 三焦治则:吴鞠通:“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 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 3、注意体质及兼夹证候——察邪正
作 用 用辛凉清透之品,疏 散卫表风热
适应症 风热在表(卫分 证)
主要证候 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少汗, 口微渴,咳嗽,苔薄白,舌边 尖红 恶寒,头痛,身形拘急,发热 无汗,口渴心烦等
代表方 银翘散、 桑菊饮 新加香 薷饮 藿朴夏 苓汤
用芳香清透之品,外 解肌表之寒束,内清 在里之暑湿
芳香宣透以疏化表湿
3、宣表化湿: (1)主以芳化; (2)表里湿同治; (3)注意轻开肺气。
4、疏表润燥: (1)辛凉与润燥合用; (2)多配伍宣肺止咳、清润化痰。
概述 分类 运用要点 运用注意点
1、温病初期,里热外发而无表证者,忌用解表法; 2、一般忌用辛温之品,即使“客寒包火”也只可稍佐辛温之 品,助其发散透邪,过用辛温有助热化火之弊; 3、温病表证,治宜辛凉开达,注重辛散,不可过分清凉,以 防其凉遏不解; 4、应用解表法当分清病邪性质。 5、中病即止。
定义:以清热或养阴而平息肝风。 作用:平肝息风 凉肝息风(清) 滋阴息风(滋) 热盛动风(实证) 虚风内动(虚证)
(二)确立温病治法的原则
1、邪正关系——立足祛邪,注意扶正 2、整体局部关系——注重整体,着眼局部 3、病与证的关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4 、知常达变 ——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温 病用温药
吴鞠通 (1758~1836)
内 治 法
温 病 的 外 治 治 法

泄 卫 透 表 法
【概述】 【分类】 【运用要点】 【运用注意点】
【概述】 【分类】 【运用要点】 【运用注意点】
概述 分类 运用要点 运用注意点
定义:以芳化、苦燥、淡渗等法祛除湿邪。 作用:化湿泄浊
宣通气机 运脾和胃 通利水道
主治:湿遏卫气、湿热蕴阻气分、湿热蕴中、湿热阻 下等湿热病证。
概述 分类 运用要点 运用注意点
分类
宣气 化湿
作用
适应症
主要证候
代表方
三仁汤
分类
通腑泄 热 导滞通 便 增液通 下 通瘀破 结


适应症
热结阳明
主要证候
潮热,谵语,腹胀满,甚则腹硬痛拒 按,大便秘结或热结旁流,苔老黄或 焦黑起刺,脉沉实 身热,脘腹痞满,恶心呕逆,便溏不 爽,色黄赤如酱,舌苔黄浊等 身热不.退,大便秘结,口干唇裂,舌 苔干燥等 身热,少腹硬满急痛,小便自利,大 便秘结,或神志如狂,舌暗紫,脉沉 实
概述 分类 运用要点 运用注意点
1、邪未入气分者不宜早用; 2、湿邪未化者不宜单纯用清气法; 3、素体阳虚者,用本法勿过剂。
和 解 法
【概述】 【分类】 【运用要点】 【运用注意点】
概述 分类 运用要点 运用注意点
定义:以和解、分消、疏透治疗半表半里证。
作用:清泄少阳、和解表里、分消痰湿、透达秽浊、宣通 气机
清心开窍
病机 热闭心包
豁痰开窍
湿热酿痰蒙蔽心包
发热 证候
苔脉 治法 方药
身热灼手 神昏谵语或昏愦
舌绛,脉细数 清心开窍
身热不扬 昏蒙间有谵语
苔黄腻,脉濡数 豁痰开窍 菖蒲郁金汤
安宫牛黄丸,至宝丹, 紫雪丹
息 风 法
【概述】 【分类】 【运用要点】 【凉肝息风法与滋阴息风法的鉴别】
概述 分类 运用要点 鉴别
清 解 气 热 法
【概述】 【分类】 【运用要点】 【运用注意点】
概述 分类 运用要点 运用注意点
定义:用寒凉药物清泄气分邪热 作用:清泄气分邪热
清热泻火 宣畅气机 存津、止渴、除烦 表邪入里, 里热外发于气分(伏邪温病) 营热转出气分 湿热化燥
主治:气分无形邪热
概述 分类 运用要点 运用注意点
概述 分类 运用要点 运用注意点 鉴别
定义:开通心窍以苏醒神志。
清心泄热 化痰透络 开闭通窍 苏醒神志 热闭——热入心包 痰蒙——湿热酿痰蒙蔽心包
作用:开通心窍
主治:神志异常
概述 分类 运用要点 运用注意点 鉴别
分类
清心 开窍
作 用
清解心热,透络开窍
适应症
热入心包
主要证候
代表方
身热,神昏谵语,或昏愦不 安宫牛黄丸, 语,舌蹇肢厥,舌质红绛, 或至宝丹、紫 或纯绛鲜泽,脉细数等 雪丹
3、气营(血)两清:明确病机重点之在气、营、血。
概述 分类 运用要点 运用注意点
1、区别营分证与血分证的治法; 2、未入营血分者一般不宜早用本法; 3、有湿邪者应慎用,必要时与祛湿药合用; 4、每与开窍、息风法合用。
开 窍 法
【概述】 【分类】 【运用要点】 【运用注意点】 【清心开窍法与豁痰开窍法的鉴别】
夏月感受暑湿, 复感寒邪,邪郁 肌表
湿邪困遏肌表, 气机失畅 秋燥初起,燥热 之邪犯于肺卫
恶寒头重,身体困重,四肢酸 重,微热少汗,胸闷脘痞,苔 白腻,脉濡缓
身热,头痛,咳嗽少痰,咽干 喉痛,鼻干唇燥,苔薄白而欠 润,舌边尖红
辛凉清润以疏解肺卫 燥热病邪
桑杏汤
概述 分类 运用要点 运用注意点
1、疏散风热: (1)用药多轻清; (2)表热重可加清热解毒药; (3)表郁重可加辛温之品; (4)咳重加化痰止咳药。 2、解表清暑: (1)用药不避辛温; (2)掌握解表寒、祛暑、化湿三个环 节。
概述 分类 运用要点 运用注意点
1、宣气化湿:
(1)注重宣开肺气(流气化湿); (2)不可误用汗法。
2、燥湿泄热:
(1)辛温与苦寒并用; (2)权衡湿与热之偏重用药。
3、分利湿邪:
(1)本法还可用于湿邪在上中焦者; (2)小便短少不能一概用淡渗。
概述 分类 运用要点 运用注意点
1、对湿热之邪的治疗,应权衡湿与热之侧重及邪 在部位而选用相应的药物;
2、如已化燥者忌用; 3、平素阴虚者慎用。
通 下 逐 邪 法
【概述】 【分类】 【运用要点】 【运用注意点】
概述 分类 运用要点 运用注意点
定义:通过泻下攻逐里实邪热
通导大便 泻下邪热 荡除积滞 通瘀破结
作用:祛除里实结热
主治
热结肠腑有形实邪内结 湿热结滞胶结于胃肠 瘀血邪热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结于下焦
概述 分类 运用要点 运用注意点
2 、豁痰开窍: 区别湿与热之侧重(热盛可用至宝丹、湿
重可用苏合香丸)
概述 分类 运用要点 运用注意点 鉴别
1、开窍两法之适应证各有不同,应分别而用; 2、热入营分而未窍闭者一般不宜早用本法; 3、开窍法一般只能暂用而不宜久用,同时, 对神昏之治重在祛除病源,不可单凭本法。
概述 分类 运用要点 运用注意点 鉴别
豁痰 开窍
湿热郁蒸, 发热,神识昏蒙,时清时昧, 清化湿热痰浊,宣通 酿生痰浊, 时有谵语,舌质红,苔白腻 菖蒲郁金汤 窍闭,促进神志清醒 蒙蔽机窍 或黄腻,脉濡数等
概述 分类 运用要点 运用注意点 鉴别
1、清心开窍:
安宫牛黄丸——清心热作用最强——邪热甚而窍闭者; 紫雪丹——清热解毒的同时还有息风和通下作用 ——神昏而又痉厥, 大便不通者; 至宝丹——安神镇痉力较强-热势较轻而窍闭较甚,或兼动风者。
概述 分类 运用要点 运用注意点
定义:驱除表邪,解除表证的治法。
作用:疏泄腠理,逐邪外出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其在 皮者,汗而发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