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学温病治疗
刘景源温病学讲稿
刘景源温病学讲稿温病学,作为中医学中的重要分支,以研究温病为主要对象。
刘景源是中国著名的医学家,对温病学领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本讲稿将向大家介绍刘景源在温病学方面的研究成果。
一、温病的特点温病是一种以高热、发热、寒战等症状为主的疾病。
刘景源在其研究中发现,温病有以下特点:1. 温病常伴有高热症状,热度往往超过正常发热。
2. 温病患者常表现出畏寒、寒战等寒性症状。
3. 温病的发展迅速,病情加重较快。
4. 温病多以热毒壅盛为主要病机。
二、刘景源的治疗方法针对温病的特点,刘景源提出了一套独特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清热解毒刘景源认为,温病属于热毒病,必须通过清热解毒来治疗。
他采用了一些中草药,如黄连、黄芩等,来清热解毒,以消除体内的热毒。
2. 寒热相摄在治疗中,刘景源强调了平衡寒热的重要性。
他认为,温病既有热病表现,也有寒证表现,治疗时要综合考虑。
对于寒证较重的患者,可以适当加用温热性药物来平衡体内的寒热。
3. 辨证施治刘景源强调了辨证施治在温病治疗中的重要性。
他认为,温病病情复杂,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来确定治疗方法。
不同的温病类型需要采用不同的药物组方。
三、刘景源温病学的影响刘景源的温病学研究对中医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 提高了温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刘景源通过研究,总结出了一套治疗温病的方法,对临床医生在温病的诊断和治疗上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2. 丰富了中医理论体系刘景源的温病学研究丰富了中医理论体系,拓宽了中医学的研究领域。
3. 推动了中西医结合的发展刘景源的治疗方法在一定程度上结合了中西医的优势,推动了中西医结合的发展,使更多的人受益于中医治疗。
四、结语刘景源是温病学领域的杰出学者,通过其深入的研究和实践,对温病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的治疗方法和理论为温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同时也丰富了中医学的理论和实践。
参考文献:1. XXX(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引用)(文章字数:581)。
温病学简答题和论述题
温病学简答题和论述题温病学简答题:1. 什么是温病学?答:温病学是中医学的一个学科分支,主要是研究温病的病因、病机、病理、诊断和治疗等问题。
2. 温病的主要特征是什么?答:温病的主要特征是高热、恶寒、神昏、口渴等。
3. 温病的诊断标准是什么?答:温病的诊断标准是高热不退、恶寒、头痛、身痛、口干口渴、舌质红等。
4. 温病的治疗原则是什么?答:温病的治疗原则是清热解毒、宣肺解表、活血止痛等。
5. 温病可以通过何种途径传播?答:温病可以通过空气飞沫、接触传播、食物污染等方式传播。
温病学论述题:1. 温病的发病机制是什么?答:温病的发病机制是外邪入侵,邪热内盛。
邪热引起人体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瘀,导致热毒互结,从而形成温病。
2. 温病的治疗要点是什么?答:温病的治疗要点包括清热解毒、宣肺解表、活血止痛、调理气血、补益脏腑等。
其中,清热解毒是治疗温病的首要方法,宣肺解表则是解除温病外邪之法,活血止痛则是缓解温病疼痛的方法。
3. 温病的治疗药物有哪些?答:温病的治疗药物主要有清热解毒药、宣肺解表药、活血止痛药、调理气血药和补益脏腑药等。
如银翘散、桑菊饮、羚羊角、黄连解毒片、蒲地蓝消炎片等。
4. 温病的治疗方法有哪些?答:温病的治疗方法主要有中药治疗、针灸、艾灸、拔罐、推拿等。
其中,中药治疗是温病治疗的主要方法,其他方法则常用于辅助治疗和加速病情好转。
5. 温病的预防措施有哪些?答:温病的预防措施主要包括增强体质、保持健康饮食、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接触病人等。
此外,在流行期间,还可以通过空气净化器、口罩等方式减少病菌传播的风险。
《温病学》学习心得(3篇)
《温病学》学习心得《温病学》是中医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是对温病的发病机理、诊断与治疗进行系统研究的学科。
在学习《温病学》这门课程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医学的独到之处和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
以下是我对《温病学》学习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温病学的基本理论在温病学的学习中,我首先了解到了温病的基本概念和诊断方法。
温病是一种由温邪引起的疾病,主要特点是高热、热毒炽盛和热势壮烈。
而对于温病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体温的变化、舌苔、脉象等因素,以及病因、病机和病情等因素,进行全面分析判断。
随后,我学习了温病的病机病机主要有温邪、正气、邪气、正邪交争和脏腑经络等。
其中,温邪是引起温病的根本原因,正气是人体抵抗邪气的力量,邪气是引起疾病的外因,正邪交争是温病发展进程中的关键环节,脏腑经络是温病的发病部位和传导通道。
二、温病学的诊断方法在温病学的学习中,我了解到了中医诊断的特点和方法。
中医诊断重视望、闻、问、切四诊相结合,以全面了解患者的临床表现和体征。
在温病诊断中,望诊主要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象等;闻诊主要通过闻气、闻声等方式了解患者的病情;问诊主要通过与患者的对话了解病情;切诊主要通过按摩患者的腧穴、经络等,来判断体内的病变情况。
三、温病学的治疗原则温病学的治疗原则是根据温病的病程和病情,采取不同的治疗策略。
在温病早期,应以疏散邪气、解表散寒的方法治疗,如辛凉解表法,以达到驱除邪气、恢复机体正常功能的目的。
在温病中期,应以清热解毒法治疗,主要是通过清热、解毒的方法来消除病邪。
在温病晚期,应以温通腑气法治疗,主要是通过温经通络、调和脏腑功能的方法来恢复机体的正常功能。
四、温病学的药物应用温病学的药物应用是温病治疗中的重要环节,在学习中我了解到了温病的常用药物和处方。
温病中常用的药物有石膏、阿胶、生石膏、麻黄、柴胡、黄芩等。
这些药物具有清热解毒、散邪开表、清热利湿等药理作用,适用于不同类型的温病患者。
同时,在温病的治疗中,常用的处方有麻黄汤、五苓散、桂枝汤等。
温病学释义
温病学释义
温病学是一个利用药物和生物因素治疗疾病的古老的学科,也被称为温病医学或热病学。
这种类型的治疗可以追溯到古埃及,古印度,古希腊和古罗马,它们都有不同的理论来解释疾病的发生。
温病学以天气变化和天气变化引起的病症联系在一起,认为天气变化和疾病有直接联系。
基于这个理论,温病学的研究断定,某些外界因素,如温度和湿度的变化,可以引起疾病的发生,因此,温病学就被认为是一种预防疾病的方法。
温病学不仅仅提供了治疗疾病的方法,而且提供了疾病预防的方法,它将生物因素和环境因素结合起来,以降低发病率,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温病学研究假定温度变化与疾病之间存在一种直接的关联,它认为发病率会受到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
因此,温病学建议病人使用药物和生物因素,以防止温度的变化,从而降低发病率。
温病学理论也建议病人日常生活中注意保暖和温度,以降低温度变化引起的疾病风险。
它还建议病人在不同的季节使用不同的衣物,以保护他们的身体免受风寒和湿度影响,从而有助于防止疾病的发生。
此外,温病学建议病人注意饮食,坚持良好的饮食习惯,以提高身体免疫力,帮助抵抗疾病。
它也建议病人多做运动,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以维持身体的健康状态。
在温病学方面,医生需要根据温度和湿度的变化来指导病人,帮助他们预防疾病的发生,甚至能够治疗一些疾病。
因此,温病学不仅
是对疾病的预防和治疗,而且是对身体健康的保护。
总之,温病学可以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医学分支,它提供了一种从生物因素和环境因素两方面来预防疾病的方法,从而保护身体免受疾病的侵害。
因此,应该加强对这一学科的研究,以便更好地了解温病学的理论,并运用它来保护人们的健康。
温病学快速复习资料
温病学快速复习资料温病学快速复习资料温病学是中医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它研究的是温病的发病机制、诊断与治疗方法。
温病是指由外感病邪所致的疾病,主要表现为发热、恶寒、头痛、咳嗽等症状。
在中医临床实践中,温病学的知识是医生必备的基础知识之一。
下面,我们就来快速复习一下温病学的重点内容。
一、温病的分类根据温病的发病特点,可以将其分为两类:外感温病和内伤温病。
外感温病是指由外界的病邪入侵人体而引起的疾病,如风温、暑温等;内伤温病是指由内因引起的疾病,如肺温、胃温等。
二、温病的发病机制温病的发病机制主要包括病邪侵袭、正气抗邪和病邪入里三个方面。
病邪侵袭是指外界的病邪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等途径进入人体,引起病理反应;正气抗邪是指人体通过正气的作用来抵御病邪的侵袭;病邪入里是指病邪从外界侵入人体后,通过经络、脏腑等途径进一步侵犯内脏,引起病变。
三、温病的诊断温病的诊断主要依据病史、症状和体征进行判断。
病史包括发病时间、发病原因等;症状包括发热、恶寒、头痛、咳嗽等;体征包括舌苔、脉象等。
在诊断过程中,医生需要综合分析这些信息,确定病邪的性质和病变的部位,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四、温病的治疗方法温病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解表、清里、祛邪、调和四个方面。
解表是指通过发汗等方法将病邪从表面排出,以达到解除症状的目的;清里是指通过清热、泻火等方法将病邪从内脏排出,以达到治疗病变的目的;祛邪是指通过药物等方法将病邪从体内排出,以达到根治疾病的目的;调和是指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以达到恢复健康的目的。
五、温病的预防与保健预防温病的关键是增强自身的抵抗力。
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预防和保健: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合理饮食、充足睡眠等;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多通风等。
综上所述,温病学是中医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它研究的是温病的发病机制、诊断与治疗方法。
温病的分类有外感温病和内伤温病两类;其发病机制主要包括病邪侵袭、正气抗邪和病邪入里三个方面;诊断主要依据病史、症状和体征;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解表、清里、祛邪、调和四个方面;预防与保健的关键是增强自身的抵抗力。
温病学
其实,世上最温暖的语言,“ 不是我爱你,而是在一起。” 所以懂得才是最美的相遇!只有彼此以诚相待,彼此尊重, 相互包容,相互懂得,才能走的更远。 相遇是缘,相守是爱。缘是多么的妙不可言,而懂得又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否则就会错过一时,错过一世! 择一人深爱,陪一人到老。一路相扶相持,一路心手相牵,一路笑对风雨。在平凡的世界,不求爱的轰轰烈烈;不求誓 言多么美丽;唯愿简单的相处,真心地付出,平淡地相守,才不负最美的人生;不负善良的自己。 人海茫茫,不求人人都能刻骨铭心,但求对人对己问心无愧,无怨无悔足矣。大千世界,与万千人中遇见,只是相识的 开始,只有彼此真心付出,以心交心,以情换情,相知相惜,才能相伴美好的一生,一路同行。 然而,生活不仅是诗和远方,更要面对现实。如果曾经的拥有,不能天长地久,那么就要学会华丽地转身,学会忘记。 忘记该忘记的人,忘记该忘记的事儿,忘记苦乐年华的悲喜交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对于离开的人,不必折磨自己脆弱的生命,虚度了美好的朝夕;不必让心灵痛苦不堪, 弄丢了快乐的自己。擦汗眼泪,告诉自己,日子还得继续,谁都不是谁的唯一,相信最美的风景一直在路上。 人生,就是一场修行。你路过我,我忘记你;你有情,他无意。谁都希望在正确的时间遇见对的人,然而事与愿违时, 你越渴望的东西,也许越是无情无义地弃你而去。所以美好的愿望,就会像肥皂泡一样破灭,只能在错误的时间遇到错的人。 岁月匆匆像一阵风,有多少故事留下感动。愿曾经的相遇,无论是锦上添花,还是追悔莫及;无论是青涩年华的懵懂赏 识,还是成长岁月无法躲避的经历……愿曾经的过往,依然如花芬芳四溢,永远无悔岁月赐予的美好相遇。 其实,人生之路的每一段相遇,都是一笔财富,尤其亲情、友情和爱情。在漫长的旅途上,他们都会丰富你的生命,使 你的生命更充实,更真实;丰盈你的内心,使你的内心更慈悲,更善良。所以生活的美好,缘于一颗善良的心,愿我们都能 善待自己和他人。 一路走来,愿相亲相爱的人,相濡以沫,同甘共苦,百年好合。愿有情有意的人,不离不弃,相惜相守,共度人生的每 一个朝夕……直到老得哪也去不了,依然是彼此手心里的宝,感恩一路有你!
温病学方歌(医学方向必背)
一、卫分辨治
1、风热犯卫
银翘散
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牛豉薄荷,
甘桔芦根凉解法,清宣肺卫煮无过。
桑菊饮
桑菊饮中杏桔翘,芦根甘草薄荷绕,
清疏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2、燥热犯卫
桑杏汤
桑杏汤中象贝宜,沙参栀豉与梨皮,
干咳无痰咽干渴,辛凉甘润燥能医。
二、气分辨治
1、邪热雍肺
麻杏石甘汤
五汁饮
五汁甘寒救胃阴,麦梨荸荠藕苇根,
或以蔗浆易藕汁,欲救肾阴地玄参。
益胃汤
益胃汤能养胃阴,冰糖玉竹与沙参,
麦冬生地同煎服,温病须虑热伤津。
3、阴虚火炽
黄连阿胶汤
黄连阿胶鸡子黄,黄芩白芍共成方,
水亏火炽烦不卧,滋阴降火自然康。
4、暑伤心肾
连梅汤
连梅汤治心肾伤,麦冬生地阿胶襄。
5、邪留阴分
青蒿鳖甲汤
青蒿鳖甲知地丹,热伏阴分此方攀,
湿滞大肠舌苔腻,化湿清热气机宣。
7、湿热并重,困阻中焦
王氏连朴饮
连朴半夏石菖蒲,栀豉芦根湿热除。
8、湿热并重,肺胃பைடு நூலகம்和
黄连苏叶汤
9、湿热蕴毒
甘露消毒丹
甘露消毒蔻藿香,茵陈滑石木通菖,
芩翘贝母射干薄,湿温时疫是主方。
10、湿热酿痰,蒙蔽清窍
菖蒲郁金汤送服苏合香丸或至宝丹
菖蒲郁金紫金片,栀翘通竹沥灯丹,
2、燥热伤肺
清燥救肺汤
清燥救肺参草杷,石膏胶杏麦胡麻,
经霜收下冬桑叶,清燥润肺效堪夸。
3、燥干清窍
翘荷汤
翘荷汤有绿豆皮,甘草桔梗栀皮俱,
燥气化火咽不利,咳痰难出总相宜。
4、肺燥肠热,络伤咳血
温病学概要温病的发生与防治
02 03
温病学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温病学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研究者们通过现代科学技术 手段,对温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案等方面进 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
温病学的临床应用
温病学在临床应用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温病学的临床应用范围不 断扩大,不仅在传染性疾病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在一些慢性疾病和 疑难杂症的治疗中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温病病程较长,病情复杂,治疗 难度较大。
03
温病的防治
温病的防治
• 温病学是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研究温病的病因、发 病机理、传变规律以及防治方法。
04
温病与其他疾病的区别与联系
温病与伤寒的区别与联系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7字
区别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病因:温病主要由温热病邪引起,而伤寒则由寒邪引起。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联系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湿温与温病在某些症状和治疗方法上有相似之处,如都需 要清热泻火等治疗。同时,湿温日久也可能转化为温病。
05
温病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温病的研究现状
01
温病学在现代医学中的地位
温病学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医学中仍然占据一席之地。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温病学也在不断地被深入研究和发展。
02
温病的发生
温病的发病原因
外感时邪
温病多由感受温热时邪引起,如风热、暑热 、湿热等。
内伤
长期饮食不节、疲劳过度、情志失调等导致 正气虚弱,易感邪发病。
地域因素
某些地区的气候、环境、水土等因素可能影 响温病的发病。
温病的发病机理
01
温病学总结
单项600.5 多选101 填空101 名解52 问答25 210 病案110绪论时间特点阶段温病的发展:萌芽阶段——战国至晋唐时期成长阶段——宋金元时期形成阶段——明清时期1、温病名称的最早记载――素问·六元正纪大论2、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认为温病的致病原因主要是感受“厉气”3、明末吴又可编着了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温病学专著――温疫论4、清代温病四大家:叶桂叶天士;薛雪薛生白;吴瑭吴鞠通;王土雄王孟英5、叶天士蓍温热论温病学理论的奠基之作;被誉为“温热大师”;创立了“卫气营血”的辨证论治体系和“辨舌验齿、”“辨斑疹白培”6、薛生白蓍湿热病篇;立湿热病专论..对湿热之邪在上、中、下三焦的辨证和治疗进行了系统论述..7、吴鞠通蓍温病条辨;形成以“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论治体系..8王孟英着温热经纬9、清代喻昌字嘉言蓍尚论篇·详论瘟疫以破大惑10、学派形成的要素:代表人物、学术思想、一定的人数第一章温病的概念一、温病――是由感受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多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外感热病的总称..二、温病特点:1、有特异的致病因素――温邪2、多具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3、病程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4、临床表现具有特殊性共有的临床表现:起病急骤、来势迅猛、传变较快、变化较多三、范围:风温;温热;温疫;温毒;暑温;湿温;秋燥;冬温;温疟温病条辨四、分类1、按病证或病因分类温热类温病有热无湿:风温、春温、暑温、秋燥湿热类温病有热有湿:湿温、暑湿、伏暑2、根据发病初起见证分类:新感温病感邪即时而发;病发于表和伏邪温病感邪后邪气伏藏;过时而发;病发于里可能名解3、命名:根据季节分:春温、秋燥、冬温;以四时主气分:风温、暑湿、湿温、秋燥:按发病特点:大头瘟、烂喉痧等可能多选第二章温病的病因与发病一、病因:感受了外来的温邪1、温邪的共性:从外感受;性质属热;致病迅速;季节相关;病位有别2、各种温邪的致病特点:黑体重点1风热病邪:多从口鼻而入;首先犯肺;易化燥伤阴;变化迅速2暑热病邪:伤人急速;先犯阳明气分;暑性酷烈;易耗气伤津;易直中心包;闭窍动风;易于兼夹湿邪;郁阻气分3湿热病邪:病变以中焦脾胃为主;易困阻清阳;阻滞气机;传变较慢;病势缠绵4燥热病邪:病变以肺为主;易致津液干燥;易从火化5温热病邪:邪气内伏;热自里发;里热内迫特性显著;易耗伤阴液6温毒病邪:攻窜流走;蕴结壅滞7疠气病邪:致病力强;传染性强;多从口鼻而入侵袭人体;有特异的病变定位二、发病因素:体质因素、自然因素、社会因素三、感邪途径:从皮毛而入;从口鼻而入四、发病类型:新感温病和伏邪温病鉴别表第三章温病的辨证填空;多选为主一、辨证内容:以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为理论核心二、卫气营血辨证叶天士创立什么叫卫气营血辨证根据卫气营血各自的生理特点;把温病分为卫、气、营、血四个阶段;以此概括温病发展过程中四类不同证候及其病理变化;作为温病的辨证纲领;称之为卫气营血辨证..卫气营血辨证表三、三焦辨证吴鞠通倡导什么叫三焦辨证根据三焦所属脏腑的生理功能;阐述温病发展中病理变化;以此概括温病的证候类型;传变规律;作为立法处方的依据;称之为三焦辨证..三焦辨证表临床上一般先以卫气营血辨证确定病变浅深层次及其发展趋势;再用三焦辨证确定病变部位..第四章温病常用诊法主要是辨舌验齿;辨斑疹白培以及辨常见症状一、常见症状:1、发热重点九种证型发热恶寒、寒热往来、壮热、日哺潮热、身热不扬身热稽留而热象不显;初扪皮肤不觉发热;久扪始感体温升高;可伴见面色淡黄、足冷等症;为湿温初起;邪在卫气;湿中蕴热;热为湿遏之征象、身热夜甚发热入夜尤甚;灼热无汗;为热入营分、身热肢厥、夜热早凉夜间发热;天明热退身凉而无汗;温病后期邪热未净;留伏阴分、低热热势地位;持续不退;且见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等症..温病后期;邪少虚多;内生虚热的表现2、汗出异常无汗、时有汗出、大汗、战汗温病发展过程中突见肢冷爪青;脉沉伏;全身战栗;继而全身大汗淋漓的表现3、口渴口渴欲饮、口渴不欲饮、口苦而渴4、神志异常重点原因:心藏神主血;营气通于心;故邪热扰心或深入营血;多表现神志异常烦躁不安热扰心神、神昏谵语闭证、实证、昏聩不语痰热阻闭心包、神志昏蒙湿热类病症热郁于气分;多重在脾胃;湿热酿痰蒙蔽清窍所致、神志如狂、神情呆钝5、痉实证、虚证名解:痉是指肢体拘挛强直或手足抽搐之证;又称“动风”..临床分为虚痉和实痉两种6、厥脱热厥、寒厥、亡阴、亡阳二、辨斑疹、白培重点观察色泽:红活荣润——邪热外透;气血通畅深红紫赤——热毒极盛色黑光亮——热毒深重;气血尚充色黑隐隐、四旁色红——火郁内伏;气血尚活色黑晦暗——热毒锢结;正气衰亡红黑颜色加深;病情加重辨别形态:斑疹松浮朗润;如洒于皮面——热毒外泄顺证斑疹紧束有根;如履透针、如矢贯的——热毒锢结逆证注意分布:稀疏均匀——热毒较浅预后良好稠密融成一片——热毒深重预后不佳故叶天士称斑疹“宜见不宜多见”“宜见”指斑疹的透发提示邪热得以外透“不宜多见”指斑疹过于稠密;为热毒深重的表现;提示病情深重结合脉证:热势渐降、神志清宁——邪热外透;外解里和顺证斑出热不退或甫出即隐;发出不齐并见神昏——正不胜邪;毒火内闭逆证重视动态变化:如斑疹色泽由红紫紫黑逐渐加重 ;反之则病情转轻..如形态由松浮紧缩有根热毒渐深;毒火郁闭之兆;反之则热毒外达之象..如斑疹分布由稀疏郎润融合成片热毒转盛之象如急现急隐;或甫出即隐亦为热毒内陷三、辨舌注意集中特殊的舌辨舌苔、舌质两部分内容四、验齿五、察咽喉六、诊胸腹、切脉象第五章温病的治疗一、温病的治疗原则:1、祛除温邪 2、扶助正气 3、急救卫气营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三焦:“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二、温病的主要治法一泄卫透表法√驱除在表温邪;解除卫分表证的治法――作用为开泄腠理、逐邪外出、泄热解表;适用于温病初起;邪在卫表..1、疏风散热银翘散――风温初起;风热病邪袭于肺卫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蒡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轻疏风热煮无过..2、解表清暑新加香薷饮――夏用感受暑湿;复受寒邪侵犯肌表香薷、银花、连翘、扁豆花、厚朴3、宣表化湿藿朴夏苓汤――湿温初起;湿热病邪侵于卫表克猪苓 4.5克淡香鼓9克建泽泻 4.5克4、疏卫润燥桑杏汤――秋燥初起;燥热病邪伤于肺卫桑杏汤中象贝宣;沙参栀豉与梨皮;干咳鼻燥右脉大;辛凉甘润燥能医..二清解气热法√――清热除烦;生津止渴适用于温热病卫分之邪已解;气分里热亢盛;尚未入于营血分者1、轻清宣气栀子豉汤加竹叶、连翘――邪在气分;热郁胸肺;热势不甚而气失宣畅2、辛寒清气白虎汤――邪热炽盛于阳明气分3、清热泻火黄芩汤、黄连解毒汤――邪热内蕴;郁而化火三和解表里法――透解邪热;疏泄分消;宣通气机适用于温病邪已离表又尚未入里成结;而是郁于少阳或膜原、留恋三焦的半表半里证1、清泄少阳蒿芩清胆汤――邪热夹痰湿郁于少阳;柩机不利;胃失和降2、分消走泄温胆汤加减或杏朴苓之类――温病邪热与痰湿阻遏于三焦;3、开达膜原雷氏宣透膜原法、达原饮――湿热秽浊之邪郁伏膜原四祛湿清热法√――宣通气机;运脾和胃;通利水道适用于湿热性质的温病1、宣气化湿三仁汤――湿温初起;湿蕴生热;郁遏气机2、燥湿泄热王氏连朴饮、杏仁滑石汤――湿渐化热;湿热俱盛而蕴伏中焦3、分利湿热茯苓皮汤――湿热郁阻下焦五通下逐邪法――通腑泄热;荡涤积滞;通瘀破结;排除邪毒;给邪以出路适用于热邪与有形实邪如燥屎、湿滞、淤血等互结于肠腑的证候1、通腑泄热调胃承气汤;大承气汤――热结阳明;内结肠腑2、导滞通便枳实导滞汤3、增液通便增液承气汤4、通瘀破结桃仁承气汤六清营凉血法√——清营养阴;凉血解毒;滋养阴液;散血活络适用于温病热入营血分;营热或血热亢盛的证候1、清营泄热清营汤――邪热入营分而未有明显动血者2、凉血散血犀角地黄汤――血热炽盛;热瘀交结迫血妄行3、气营血两清玉女煎;化斑汤;清瘟败毒饮七开窍息风法——开窍法:清泄心包邪热;芳香清化中焦湿热痰浊;醒神利窍适用于温病邪入心包或痰浊上蒙清窍所引起的神智异常证候熄风法:清泄肝经邪热;滋养肝肾阴液;以控制抽搐适用于温病热盛动风或阴虚生风的证候1、清心开窍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紫雪丹2、豁痰开窍菖蒲郁金汤、苏合香丸3、凉肝息风羚角钩藤汤4、滋阴息风大定风珠;三甲复脉汤八滋阴生津法√——润燥生津;滋养真阴;壮水制火适用于温病后期邪热渐退;阴液耗伤之证1、滋养肺胃沙参麦冬汤;益胃汤2、增液润肠增液汤3、填补真阴加减复脉汤九固正救脱法——益气敛阴;回阳救逆适用于温病中患者正气素虚而邪气太盛;或汗出太过;阴液骤损;阴伤及阳导致气阴外脱或亡阳亡阳厥脱之危急证候1、益气敛阴生脉散2、回阳固脱参附汤、参附龙牡汤十外治法——洗浴法、灌肠法、敷药法、搐鼻法、吹喉法三、温病兼夹证的治疗兼痰饮、食滞、气郁、血瘀四、温病瘥后调理1.正虚未复、2.余邪未尽、3.复证治法——劳复征刚好;过早劳作重新发热、食复征刚好;拼命吃又复发、感复征刚好;又中招染了其他新邪第六章温病的预防一.培固正气;强壮体质二. 及时诊治;控制传染三.预施药物;防止染病熏蒸;喷滴;中药;食物预防法第七章温热类温病第一节风温风温是感受风热病邪所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特点:初起以肺卫表热证为主临床表现: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咳嗽等一、诊断要点:1、多发于冬、春两季;2、发病较急;初起见发热;恶风寒;咳嗽;口渴;脉浮等肺卫症;3、传变迅速;易见逆传心包证候4、病程中以肺经病变为主;也有阳明胃肠病变之证二、辨证治疗原则:辛散凉泄;透邪外达注意辨别证偏于卫表抑或偏于肺经1、邪袭肺卫――辛凉解表;宣肺泄热――银翘散;桑菊饮2、热入气分邪热壅肺;痰热阻肺;腑有热结;肺热移肠;阳明热盛;阳明热结3、热入心包热陷心包;内闭外脱4、余热未净;肺胃阴伤第二节春温春温是由温热病邪内伏而发的急性热病特点:起病即见里热证候临床表现:发热、心烦、口渴、舌红、苔黄等表现;严重者可见神昏、痉厥、斑疹等一、诊断要点:1、多发于春季或冬春之交、春夏之际2、发病急骤;热象偏盛;初起即见里热炽盛症状;有发于气分、发于营分之别3、素体阴虚;病程中伤阴突出;后期尤以肾阴阴亏为著4、易出现神昏痉厥证候二、辨证治疗原则:初期:辨在气在营;后期:辨有邪无邪;邪多邪少治则:清泄里热为主;注意透邪外出;顾护阴精小心多选1、气分郁热――苦寒清热;宣郁透邪――黄芩汤加豆豉、玄参方黄芩、大枣、甘草、芍药2、卫气同病――解表清里――葱豉桔梗汤加黄芩;增损双解散3、热灼营分――清营泄热――清营汤清营汤治热传营;身热燥渴眠不宁;犀地银翘玄连竹;丹麦清热更护阴..4、卫营同病――泄卫透营――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丹皮、大青叶倍玄参第三节暑温暑温是感受暑热病邪所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特点:初起以阳明气分热盛为主;临床表现:壮热、烦渴、汗多、面赤、脉洪大等一、诊断要点:1、病发于夏季暑热当令之时2、起病急;初起以阳明气分热盛为主;较少见卫分过程3、病程中暑热伤津耗气;易见津液欲脱、神昏、痉厥出血等危重证候4、后期多表现为气阴亏虚、正虚邪恋的证候;部分病程中闭窍、动风持续时间较长者;常有痰、热、淤留滞的后遗症二、辨证治疗原则:清暑泄热;顾护津液暑温气分三证比较表:暑入阳明暑伤津气津气欲脱症状:①阳明热盛证①阳明热盛证①热退②津气耗伤证②津气两伤证②津气欲脱证邪热:重——轻正虚:轻——重治法:清暑泄热清暑泄热补敛津气兼益气生津益气生津扶正固脱方药:白虎汤加人参王氏清暑益气汤生脉散第四节秋燥秋燥是感受燥热病邪所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特点:初起以肺卫见证为主;并具有津液干燥的表现临床表现: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咳嗽、口鼻咽干燥等一、诊断要点:1、病发于早秋燥热偏盛时节立秋至小雪之间2、初起除具有肺卫表热证外;必伴有口、鼻、咽、唇、皮肤等干燥的见证3、病程中以燥干阴液为主要病理变化;病变重心在肺;影响到肠胃;病情较轻;传变较少;极少出现邪入营血或下焦肝肾的病变4、后期多见肺胃阴伤之证二、辨证治疗原则:清热润燥并重第五节温热类温病主要证治一、卫分证治1、风热犯卫证――辛凉解表;宣肺泄热――银翘散;桑菊饮2、燥热犯卫证――辛凉甘润;轻透肺卫――桑杏汤二、气分证治一邪热在肺1、肺热壅盛证――清热宣肺平喘――麻杏石甘汤2、燥热伤肺证――清泄肺热;养阴润燥――清燥救肺汤清燥救肺桑麦膏;参胶胡麻杏杷草;清宣润肺养气阴;温燥伤肺气阴耗..3、肺热腑实证――宣肺化痰;泄热攻下-宣白承气汤生石膏;杏仁;瓜蒌皮;大黄伤寒;金匮;张仲景二热在胸膈1、热郁胸膈――清宣郁热――栀子豉汤2、热灼胸膈――清解膈热――凉膈散凉膈硝黄栀子翘;黄芩甘草薄荷饶;再加竹叶调蜂蜜;上中郁热服之消..三邪热犯胃――清热保津――白虎汤四邪热在肠1、热结肠腑――软坚功下泻热――调胃承气汤2、肠热下利――苦寒清热止利――葛根芩连汤五热郁少阳――苦寒清热;养阴透邪――黄芩汤加豆豉玄参六热盛动风——凉肝熄风;增液舒筋——羚角钩藤汤三、营分证治1、热灼营阴――清营解毒;透热养阴――清营汤2、热陷心包――清心凉营;豁痰开窍――清宫汤送服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至宝丹3、内闭外脱――清心开窍;固脱救逆――参附汤或生脉散合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四、血分证治1、热盛动血――清热解毒;凉血散血――犀角地黄汤犀角地黄芍药丹;清热凉血散瘀专;热入血分服之安;蓄血伤络吐衄斑..2、热与血结――凉血逐瘀――桃仁承气汤五、后期证治1、余热未清;气阴两伤――清热生津;益气和胃――竹叶石膏汤2、阴虚火炽――泻火育阴――黄连阿胶汤3、邪留阴分――滋阴透热――青蒿鳖甲汤青蒿鳖甲知地丹;热自阴来仔细看;夜热早凉无汗出;养阴透热服之安4、真阴耗竭――滋养肾阴――加减复脉汤5、虚风内动――滋阴养血;柔肝息风――三甲复脉汤;大定风珠第八单元湿热类温病第一节湿温湿温是由湿热病邪所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特点:初起以湿热郁遏卫气分为主临床表现:身热缠绵;恶寒少汗;头重肢困;胸闷脘痞;苔腻脉缓等湿象偏重、热象不显的表现一、诊断要点:1、多发于长夏和初秋气候炎热雨湿较多之季;即大暑至白露间2、初起以湿热郁遏卫气分见证为特征;亦可见有邪阻膜原之特殊类型;初起阳热征象不显;自始至终以脾胃为病变中心3、起病滞缓;传变较慢;病势缠绵;病程较长;愈后易复发再燃4、病程中可出现蒙上流下;上闭下壅;弥漫三焦的变化..二、辨证治疗原则:清热祛湿辨湿热偏盛程度;辨病位上下深浅;辨证情虚实转化治则――分解湿热;湿去热孤治禁:禁汗、下、润滋腻湿热并重;困阻中焦:发热汗出不解..口渴不欲多饮;脘痞呕恶、心中烦闷、或见白培;便溏色黄;小便短赤;苔黄滑腻;脉濡数..辛开苦降燥湿泄热王氏连朴饮川连厚朴石菖蒲制半夏炒山栀芦根甘露消毒丹:飞滑石绵茵陈淡黄芩石菖蒲川贝母木桶藿香射干连翘薄荷蔻仁第二节暑湿暑湿是感受暑湿病邪所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特点:初起以暑湿阻遏肺卫为主临床表现:身热;微恶风寒;头胀;胸闷;身重肢酸等一、诊断要点:1、发病季节在夏末秋初大暑至秋分;气候炎热;雨湿较盛之时2、起病急骤;初起以暑湿郁阻肺卫证候为主;表寒内郁暑湿者亦多见3、临床上既有发热、心烦、尿赤等突出的暑热内盛症状;又兼有身重、胸痞、苔腻等湿邪内阻症状4、病程中常有黄疸、出血之变证二、辨证治疗原则:清暑热;化湿浊;调气机;和脾胃第三节伏暑伏暑是夏季感受暑湿病邪;伏藏体内;发于秋冬季节的急性热病特点:初起即有高热、心烦、口渴、脘痞、苔腻等暑湿郁蒸气分证;或为高热、烦躁、口干不甚渴饮、舌绛苔少等热炽营分见证一、诊断要点:1、发病季节在深秋或冬月寒露前后至大寒前后2、临床表现多为发病急骤;病情较重;初起即见气分热盛或营分热盛证;均可兼卫分表证3、严重者即可出现阴伤尿闭或尿多失固的危重证候二、辨证治疗原则:首辨暑与湿之孰多孰少;次辨暑湿病邪郁发部位;再辨气血阴阳状态治则:早期以清泄里热为主;随后辨证论治第四节湿热类温病主要证治一、卫气分证治1、邪遏卫气――芳香辛散;宣化表里湿邪――藿朴夏苓汤;三仁汤恶寒;身热不扬;胸闷脘痞;苔白腻2、邪阻膜原――疏利透达膜原湿浊――雷氏宣透膜原法寒热往来;寒甚热微;舌苔白厚浊腻3、卫气同病――疏解表邪;清暑化湿――雷氏清宣温化法;银翘散去牛蒡子元参加杏仁滑石;黄连香薷饮二、气分证治1、湿重热轻;困阻中焦――芳香宣化;燥湿运脾――雷氏芳香化浊法合三仁汤2、湿热并重;困阻中焦――辛开苦降;燥湿泄热――王氏连朴饮川连、厚朴、石菖蒲、制半夏、淡豆炒山栀、芦根3、热重湿轻;蕴阻中焦――清泄胃热;兼燥脾湿――白虎加苍术汤4、湿热蕴毒――清热化湿解毒――甘露消毒丹甘露消毒蔻藿香;茵陈滑石木通菖;芩翘贝母射干薄;湿温时疫是主方..5、暑湿积滞;郁结肠道――导滞通下;清暑化湿――枳实导滞汤6、暑湿郁阻少阳――和解少阳;清热化湿――蒿芩清胆汤7、暑湿弥漫三焦――清暑化湿;宣通三焦――三石汤8、暑湿伤气——清暑化湿;培元和中——东垣清暑益气汤9、湿热酿痰;蒙蔽心包――清热化湿;豁痰开窍――菖蒲郁金汤送服苏合香丸或至宝丹三、营血分证治1、暑湿内陷心营——清心开窍;涤暑化湿——清营汤合六一散;送服至宝丹2、热闭心包;瘀阻血脉――清心开窍;活血通络――犀地清络饮3、湿热化燥;伤络便血――清火解毒;凉血止血――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加味四、后期证治1、湿胜阳微――温肾健脾;祛寒逐湿――薛氏扶阳逐湿汤2、肾虚失固——温阳化气;益肾缩尿——右归丸合缩尿丸3、余湿留恋――轻宣芳化;淡渗余湿――薛氏五叶芦根汤4、余邪留扰;气阴两伤——清泄余热;扶中益虚——薛氏参麦汤5、余热未清——清涤余邪——清络饮第九章温毒类温病第一节大头瘟名解:大头瘟是感受风热时毒所致急性外感热病..其临床特征为初起憎寒壮热、头面掀赤肿痛..本病多发于冬春两季..第二节烂喉痧名解:烂喉痧是感受温热时毒所致急性外感热病..其临床特征为咽喉肿疼糜烂、肌肤丹痧密布..本病具有较强传染性;易引起流行;多发生冬春两季..补充的:暑风:与暑痫病名虽异;而其病则一;是暑热病邪引动肝风;而致四肢抽搐;颈项强直;甚则角弓反张的动风病证..冒暑:冒暑即夏月感冒..本病由暑兼湿邪或挟寒邪引起;肺卫见证为主要临床表现..本病病情较轻;邪势轻浅;病程较短;极少发生传变;预后良好..暑秽:夏季因感受暑湿秽浊之气而致猝然闷乱、烦躁的病证;称为暑秽..暑秽俗称“发痧”;实亦中暑一类的病证..战汗:是在温病发展过程中突见肢冷爪青;脉沉伏;全身战栗;继而大汗淋漓的表现;多为热邪留连气分日久;邪正相持;正气奋起鼓邪外出的表现..厥脱:脱证为阴阳耗损至极行将离决的表现;长伴有神志异常和四肢厥冷阴湿:湿未化燥;湿邪伤表;郁遏卫阳;证见恶寒而不发热;症以湿象偏著者为阴湿..阳湿:湿已化热;汗出发热;见症以热象明显者则为阳湿..主客浑受:主指人体营血;客指病邪..指久病正虚;湿热之邪久留与人体营血相混而形成络脉凝瘀的一种病理状态暑厥:暑热炽盛时;适逢人体正气虚弱;尤期在小儿稚阴稚阳之体;暑热可直中心包而猝然神昏肢厥..大头瘟:是感受风热时毒所致的急性外感热病..其特点为初起见邪犯肺卫和热毒壅盛证候;临床常见憎寒壮热;头面或咽喉红肿热痛表现..本病多发生于冬春两季..烂喉痧:是感受温热时毒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其临床特征为咽喉肿痛糜烂;肌肤痧密布..本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易引起流行;多发生于冬春两季..透热转气:指邪热入营;治宜清营热、滋营阴;馆以轻清透泄之品;使营分邪热转出气分而解..药如犀角今以水牛角代之、玄参、羚羊角等;再配合银花、连翘、竹叶等清泄之品;以达透热转气的目的..津枯邪滞:湿热化燥;热结阴伤;肝风内动;证见:谵语昏不知人;口渴;苔黄起刺;脉弦囊缩;两手抽搐等..两阳相劫:风与温热俱属阳邪两阳;风与温热相结合为病;风火交炽;势必劫烁津液;而出现清窍干燥等症..浊邪害清:湿浊与热邪相合;湿热蕴蒸而蒙蔽于上;清窍壅塞;临床上可见耳聋;鼻塞、头目昏眩等症..膜原:有指解剖部位;胸膜与膈肌之间;也有指病机而言;即半表半里;实属半上半下.透风于热外:湿热挟风之证;治疗应于清热方中;加入辛散疏解之品;如薄荷、牛蒡使风邪透散于外..渗湿于热下:湿热挟湿之证;治疗应于清热方中;加入甘淡渗湿之品;如芦根、滑石;使湿邪从小便下而排出..新感温病:简称“新感”;是指感受当令病邪实时而发的一类温病..初起病变多在表;一般无里热证;发病以发热、恶寒、无汗或少汗、头痛、咳嗽、苔薄白、脉浮数等卫表证候为主..。
赵绍琴的温病治疗大法
赵绍琴的温病治疗大法赵绍琴出生于三代御医之家,曾祖父以下三代均为皇宫御医。
从医60 年以来,在中医温病、中医内科领域发遑古义,推陈出新,硕果累累。
曾先后出版了《温病纵横》、《赵绍琴临床 400 法》、《文魁脉学》、《赵文魁医案》等一批学术专著,培养温病专业硕士研究生 20 余名,1990 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级名老中医。
曾多次应邀到日本、新加坡、韩国等地进行学术交流,影响很大。
还凭借他在学术上的成就,1994 年被入选英国剑桥名人传记。
赵老对温病学学术精华,至少有以下十大要点:论温病不可混同伤寒、论温病当分温热与湿热、论温病初起证属热郁不可言表、论“在卫汗之”并非应用汗法、论“到气才可清气” 不可早投寒凉、论“透热转气”、论湿热为病尤忌寒凉、论湿热为病治重宣畅气机、论“火热可清,火郁当发”、论伏气温病有发于髓......,另外,我们也摘录赵老的温病治疗十二大法,与各位朋友共同学习。
01辛凉疏卫法本法是用于温邪初起,病在卫分阶段,有疏泄腠理,调和卫分的作用。
取其具有宣通卫气作用的药物,驱除在卫分之温邪。
以辛开其郁,以凉泄其热,用辛散药以疏散卫分之风邪,配清凉药以清解温热之郁热。
适用于风温初起,邪在肺卫之症。
代表方剂,如银翘散、桑菊饮之类。
须特别注意,在温病初起,忌用辛温发汗法,因辛能助温增热,发汗复伤津液。
否则伤阴耗液,可致坏病。
02辛寒清气法本法是用辛凉、辛寒、苦寒等药物,清泄气分热邪的一种方法。
它能解热除烦,止渴生津,清热泄火,达到宣畅气机的作用。
凡属邪热入里,燔灼肺胃之津,但未犯营血者,皆可用之。
其中如轻清宣气,是以轻清之品,宣畅气机,透热泄邪。
在温邪初入气分,未至阳明热盛,以栀子豉汤轻宣之。
又如辛凉重剂或辛寒之品,大清气分邪热,是用于温邪热炽阳明气分之时。
症见壮热,汗出,口渴,心烦,苔黄燥干,脉洪数或滑数等,这是邪热灼其津液,邪盛且实,故当透热达表,用白虎汤。
若热郁气分,郁热化火,症见身热烦躁不安,口苦且渴,舌红苔黄,小便黄赤者,可以用黄连解毒汤;但邪热未化火者,切不可用。
温病学
名解1、温病学:是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和预防诊治方法的一门学科。
2、风温:是感受风热病邪所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
其特点为初起以肺胃表热证为主要症候,继则出现邪热壅肺等气分证候,后期多表现为肺胃阴伤。
本病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冬春两季多见,发于冬季者,也叫冬温。
(顺传于气分,逆传于心包)3、神昏谵语:神昏是指神志昏迷,不能识人,呼之不应。
谵语是指语无伦次。
往往并见,古也昏谵并称。
4、昏聩不语:指意识完全丧失,昏迷不语,属于神志异常中最严重者。
多为痰热阻闭心包所致。
5、神志昏蒙:指神志不清,时清时昧,似清似昧,呼之不应,或时有谵语。
多为湿热类病证所致。
6、痉:痉指肢体拘挛或手足抽搐,又称痉挛或抽筋。
在温病过程中出现痉证,多为肝风内动所致,是一种病情危重的标志。
由于在动风发痉时伴有神志不清,四肢厥冷,即厥的表现,所以又常称为痉厥。
7、战汗:是在温病发展过程中突见肢冷爪青,脉沉伏,全身战栗,继而大汗淋漓的表现,多为热邪留连气分日久,邪正相持,正气奋起鼓邪外出的表现。
8、壮热:9、日晡潮热:10、身热不扬:11、辨白pei:12、伏邪温病:13、新感温病:14、疫疠病邪:15、温毒:16、温疫:17、温病:大题:1、温病的分类:病因:【1】温热类温病:风温,春温,暑温秋燥,大头瘟,烂喉痧,暑热疫,温疫;温热性质病邪;大多发病较急,发展较快,临床症状发热显著,易损伤津液,甚则邪热内陷引起昏迷,抽搐;治则是清热保津。
【2】湿热类温病:湿温,暑温,夹湿,伏暑,湿热疫,湿疟,霍乱;病因是湿热相兼;湿重蕴热,湿重热轻、湿郁热蒸,两者俱盛、2、风温的辨证要点:(治则:清泄肺热)【1】辨析肺经症候:风温以手太阴肺经为病变中心,初起即见肺胃表证,证件发热恶寒,咳嗽,头痛咽痛等(辛散凉泄);继则邪热壅肺,症见身热咳喘,汗出,口渴,若伤及肺络,可见胸痛,咳痰带血,吐铁锈色痰(清热宣肺);后期多表现为肺胃阴伤,症见低热,咳嗽少痰,口干咽燥等(甘寒滋养肺胃之阴)。
温病学证型分类
风温分型论治一、邪袭肺卫证治证候: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少汗,头痛咳嗽,口微渴,舌边尖红,舌苔薄白欠润,脉浮数治法:辛凉解表,宣肺泄热代表方药:银翘散、桑菊饮二、热入气分证治1、邪热壅肺证候:发热汗出,烦渴咳嗽,或胸闷胸痛,舌红苔黄脉数治法:清热宣肺平喘代表方药: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痰热结胸证候:身热面赤,渴喜冷饮,饮不解渴,得水则呕,按之胸下痛,便秘,苔黄滑,脉洪滑。
治法:清热化痰开结方药:小陷胸汤3、肺热腑实证候:潮热便秘,痰涎壅盛,苔黄腻或黄滑,脉右寸实大。
治法:宣肺化痰,泄热攻下方药:宣白承气汤4、肺热发疹证候;发热,肌肤红疹,咳嗽胸闷,舌红苔薄黄,脉数。
治法:宣肺泄热,凉营透疹方药:银翘散去豆豉,加生地、丹皮、大青叶、倍玄参方5、肺热移肠证候:身热咳嗽,下利色黄热臭,肛门灼热,腹不硬痛,苔黄脉数。
治法:苦寒清热止利方药:葛根芩连汤6、阳明热盛证候:状热恶热,汗大出,渴喜冷饮,苔黄而燥,脉浮洪或滑数。
治法:清热保津方药:白虎汤7、热结肠腑证候:日晡潮热,时有谵语,大便秘结,伙伴纯利恶臭浠水,肛门灼热,腹部胀满硬痛,苔老黄而燥,甚则灰黑而燥裂,脉沉实有力。
治法:攻下软坚泄热方药:调胃承气汤8、胃热阴伤证候:低热,口干舌燥而渴,气短神疲,虚烦不寐,泛恶欲吐,纳呆,舌红而干,脉细数无力。
治法:清热生津,益气和胃方药:竹叶石膏汤三、热入心包证1、热陷心包证候:身灼热,肢厥,神昏谵语,舌謇,舌色鲜绛,脉细数。
治法:清心开窍方药:清宫汤送服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紫雪丹若伴便秘,腹部按之硬痛,舌绛苔黄燥,脉数沉实,宜清心开窍,攻下腑实,用牛黄承气汤2、内闭外脱证候:身灼热,神智昏聩不语,惓卧或兼气短汗多,脉细数无力;或兼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大汗淋漓,脉细微欲绝。
治法:清心开窍,固脱救逆方药:生脉散或参附汤合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至宝丹四、余热未净,肺胃阴伤证治证候:身热不甚或不发热,干咳不以或痰少而黏,口舌干燥而渴,舌红少苔,脉细。
《伤寒杂病论》中关于温病学的知识
一、《伤寒杂病论》概述《伤寒杂病论》是我国古代医学家张仲景所著的医学著作,总结了我国古代医学的临床经验和治疗原则。
其中,温病学是《伤寒杂病论》的一个重要内容,对于了解传统中医治疗发热病的理论与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二、温病学的概念1. 温病的定义温病是指因外感暑热或内伤邪热而引起的发热病。
在《伤寒杂病论》中,温病被认为是一种特殊的疾病类型,具有一定的临床特点和治疗原则。
2. 温病的分类在《伤寒杂病论》中,温病被分为外感温病和内伤温病两大类。
外感温病是指由暑热外邪引起的发热病,内伤温病是指由内伤邪热引起的发热病。
三、温病学的病因病机1. 外感温病的病因病机在《伤寒杂病论》中,外感温病的病因主要是由于暑热外邪直接入侵人体,导致正气受损,致使发热、头痛、恶心、腹痛等症状。
外感温病的病机则主要是由于邪热侵袭,导致人体阴阳失调,气血紊乱。
2. 内伤温病的病因病机内伤温病的病因主要是由于内伤邪热,如情志不遂、饮食失调等因素导致内脏功能失调,致使热邪内生;内伤温病的病机则表现为热邪内生,热毒内盛,病势急剧。
四、温病学的临床表现1. 外感温病的临床表现《伤寒杂病论》中对外感温病的临床表现做了详细描述,主要包括发热、头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口渴多饮等症状。
2. 内伤温病的临床表现内伤温病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高热不退、口干口渴、烦躁不安、大便干燥、尿赤等症状,表现出病情急剧、病证明显的特点。
五、温病学的治疗原则1. 外感温病的治疗原则《伤寒杂病论》中提出,外感温病的治疗原则是清热解毒,疏风宣表。
在治疗过程中,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取适当的清热解毒中药,及时扶正祛邪,达到疏风宣表的效果。
2. 内伤温病的治疗原则内伤温病的治疗原则是清热凉血,和解毒瘀。
在治疗时,要根据患者的体质特点和病情轻重,选取具有清热凉血,和解毒瘀功效的中药进行治疗,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六、温病学的临床应用1. 温病学在传统中医临床中的应用《伤寒杂病论》中关于温病学的知识,为传统中医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理论依据。
温病学重点总结
温病学,又称温病理论,是中医传统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学科,主要研究温病。
温病是指由外感邪气侵袭而引起的一类疾病,主要表现为高热、发热、恶寒、头痛、身痛等症状。
以下是温病学的一些重点总结:1. 温病的基本概念:- 温病是指由温邪引起的外感性疾病,包括伤寒、温疫等。
其特点是高热、发热、恶寒、头痛、身痛等,病程急骤。
2. 六经辨证:- 温病辨证主要以六经辨证为基础,如阳明病程的证候表现为高热、便秘、脉滑数;太阴病程的证候表现为发热、恶寒、肢冷、脉浮紧等。
3. 四诊合参:- 温病辨证主要依据四诊合参,包括望、闻、问、切四个方面,通过观察患者的舌苔、面色、听其言语、了解发热情况、询问病史,以及切诊脉象等,综合分析得出病情的辨证结果。
4. 阴阳学说:- 温病学中阴阳学说占有重要地位。
阳明病程的发热表现为阳气外扰,表现为实证;太阴病程的表现为阴寒内郁,表现为虚证。
阴阳失调是温病发展的重要因素。
5. 温病治疗原则:- 温病治疗原则主要包括解表、清热、宣散、祛风、解毒等,具体的治疗方案根据病程、证候和体质等因素来确定。
6. 方剂应用:- 温病治疗常采用一些经典方剂,如麻杏石甘汤、桂枝汤、葛根汤等。
这些方剂在温病治疗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调配和运用。
7. 病程演变:- 温病的病程演变常常经历表里两经的过程,即从表证发展到里证,有时还会有寒热互作、热邪独行等情况。
理解病程演变有助于更准确地把握疾病的动态。
8. 预后与并发症:- 温病的预后与并发症常与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有关。
在治疗过程中,注意防止病情向深部发展,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对于提高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温病学作为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通过对温病的深入研究,为中医临床实践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支持和治疗经验。
在实际操作中,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治疗,综合考虑六经辨证、四诊合参等方面的因素。
温病学
条文1.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2.盖伤寒之邪留恋在表,然后化热入里,温邪则热变最速。
未传心包,邪尚在肺,肺主气,其合皮毛,故云在表。
在表初用辛凉轻剂。
挟风则加入薄荷、牛蒡之属,挟湿加芦根、滑石之流。
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
3.不尔,风挟温热而燥生,清窍必干,为水主之气不能上荣,两阳相劫也。
湿与温合,蒸郁而蒙蔽于上,清窍为之壅塞,浊邪害清也。
其病有类伤寒,其验之之法,伤寒多有变证,湿热虽久,在一经不移,以此为辨。
4.前言辛凉散风,甘淡驱湿,若病仍不解,是渐欲入营也。
营分受热,则血液受劫,心神不安,夜甚无寐,或斑点隐隐,即撤去气药。
如从风热陷入者,用犀角、竹叶之属;如从湿热陷入者,犀角、花露之品,参入凉血清热方中。
若加烦躁,大便不通,金汁亦可加入,老年或平素有寒者,以人中黄代之,急急透斑为要。
5.若斑出热不解者,胃津亡也,主以甘寒,重则如玉女煎,轻则如梨皮、蔗浆之类。
或其人肾水素亏,虽未及下焦,先自彷徨矣,必验之于舌。
如甘寒之中加入咸寒,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恐其陷入易易耳。
6.若其邪始终在气分流连者,可冀其战汗透邪,法宜益胃,令邪与汗并,热达腠开,邪从汗出。
解后胃气空虚,当肤冷一昼夜,待气还自温暖如常矣。
盖战汗而解,邪退正虚,阳从汗泄,故渐肤冷,未必即成脱证。
此时宜令病者,安舒静卧,以养阳气来复,旁人切勿惊惶,频频呼唤,扰其元神,使其烦躁,但诊其脉,若虚软和缓,虽倦卧不语,汗出肤冷,却非脱证;若脉急疾,躁扰不卧,肤冷汗出,便为气脱之证矣。
更有邪盛正虚,不能一战而解,停一二日再战汗而愈者,不可不知。
7.再论气病有不传血分,而邪留三焦,亦如伤寒中少阳病也。
彼则和解表里之半,此则分消上下之势,随证变法,如近时杏、朴、苓等类,或如温胆汤之走泄。
因其仍在气分,犹可望其战汗之门户,转疟之机括。
8.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
温病学重点知识点总结
温病学重点知识点总结2.1.2. 3.1. 2.3. 4. 5. 6.1. 2. 3.4.5.1. 2. 3. 4.5.随证变法,如近时杏、朴、苓等类,或如温胆汤之走泄。
因其仍在气分,犹可望其战汗之门户,转疟之机括。
在阳旺之躯,胃湿恒多;在阴盛之体,脾湿亦不少,然其化热则一。
热病救阴犹易,通阳最难,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然较之杂证,则有不同也。
名词解释:新感温病:简称“新感”,是指感受当令病邪实时而发的一类温病。
初起病变多在表,一般无里热证,发病以发热、恶寒、无汗或少汗、头痛、咳嗽、苔薄白、脉浮数等卫表证候为主。
病情较伏邪温病轻,病程短。
伏邪温病:又称伏气温病,简称“伏邪”。
是指感邪后未实时发病,邪气伏藏,逾时而发的温病。
阴精不足的体质易患伏邪温病,即所谓:“藏于精者,春不病温。
”习称冬不藏精,春必病温。
病发初期即显现出一派里热证候,若无外感引发,一般无表证。
以高热、烦燥、口渴、尿赤、舌红等里热内郁证候为主要表现。
病情较重,病程较长。
分消走泄:是指针对病在上、中、下三焦气机郁滞、痰湿内阻的病机特点,用辛开苦泄之品宣展气机,清化三焦气分痰热或湿热的治疗方法,适用于邪留三焦,气化失司,所致痰热、湿浊阻遏的证候。
代表方如温胆汤加减,或以叶天士所说的杏、朴、苓之类为基本药。
暑厥:暑热炽盛时,适逢人体正气虚弱,尤期在小儿稚阴稚阳之体,暑热可直中心包而猝然神昏肢厥。
暑风:亦称“暑痫”,指暑热直入肝经而突发痉厥。
暑瘵:指暑热炽盛犯及肺,甚至损伤肺络,而骤然咯血、衄血、咳嗽气促。
伏暑:是夏季感受暑湿病邪,伏藏体内,发于热冬季节的急性热病。
其特点是初起即有高热、.心烦、口渴、脘痞、苔腻等暑湿郁蒸气分证,或为高热、烦躁、口干不甚渴饮、舌绛苔少等热炽营分见证。
大头瘟:是感受风热时毒所致的急性外感热病。
其特点为初起见邪犯肺卫和热毒壅盛证候,临床常见憎寒壮热,头面或咽喉红肿热痛表现。
本病多发生于冬春两季。
论温病学的三大治疗原则
论温病学的三大治疗原则温病的治则与治疗一、温病的治则李士懋先生认为,温病的治则就是三个字:清、透、滋。
⑴、清温病的本质是郁热,既有热邪,就必须清之。
此即“热者寒之”之意。
李氏认为,温病之热邪,有轻重程度之不同,有所在病位之别,有兼挟邪气之殊,有正气强弱之异,因而在清热时,必须全面权衡:①、寒凉适度:有热邪时,寒凉乃必用之品。
但由于热邪程度不同,所以用寒凉清解之时,既要防止病重药轻,又要防止孟浪,过于寒凉,冰伏气机。
②、治分气血:温病热邪,无非有在气在血之别,故治疗当分气与血。
清气,是治疗温病的中心环节。
邪热外淫内陷,皆气热燔灼充斥使然。
里热清,而表证自解;气热清,而邪不内陷。
清气当选能入气分而清解气热之品,如辛寒、苦寒、甘寒以及咸寒。
若虑苦寒化燥伤阴,可以甘寒监之。
气热炽盛,内陷血分,则当选入血分而能清解血热之品,如甘寒、咸寒、酸寒之品,既能清热凉血,又具养阴生津之功。
但清血热时,亦必伍以清气热。
⑵、透温病的本质是郁热,只要有热邪存在,自始至终都要透。
透邪的原则为:祛其壅塞,展布气机。
气机畅达,邪热外出的道路通畅,郁伏于里之热方能透达。
所以,在寒凉清解热邪的同时,必须伍以畅达气机之品。
温病中令气机窒塞者,主要有热邪、痰湿、瘀血、热结、食积以及新寒外束等。
欲使气机畅达,必须将阻滞气机之邪气祛除。
所以在清解时,要视其兼邪,或伍以化湿,或伍以活瘀,或伍以消导,或伍以通下,或伍以表散等。
壅塞除,气自展布,热自透达而解。
郁热外达的标志有六:1、汗:正汗的出现,标志里解表和矣。
2、脉:郁热脉当沉而躁数。
沉乃气机郁滞,气血不得外达以鼓荡充盈血脉所致。
气机展布,气血得以外达,则脉由沉伏转见中位或浮位,脉体亦可由细迟短涩转见洪大滑数。
3、舌:舌由绛紫而暗,转为红活;由无苔转为舌苔渐布。
4、神:由昏谵或狂躁,转为神志清晰。
5、色:面色由红而暗滞,转为红活润泽。
6、症:由肢厥转为四肢渐暖。
至于身热,可较前显露,不足为讶。
《温病学》各论--温热类温病 ppt课件
ppt课件
10
第二节 春温
病机要点
1.初起即见里热证,有在气、在营之分 郁热内蕴,复感温热,热势亢盛
2.易伤阴液,后期肝肾阴亏尤为突出 素体阴精亏损,且温热久郁不退,故极易伤阴 张景岳:“阳邪之至,害必归阴;五脏之虚,穷 必及肾。”
3.发病及传变迅速,病情较重,变化较多 “路径多歧,随处可发”
ppt课件
本病后期多为肺胃阴伤,宜甘寒养阴为要
ppt课件
9
第二节 春温
概念:感受温热病邪所引起的以里热炽盛为初起证候 特征,病位多变、阴伤突出的一种急性外感热病 外因-温热病邪 “温热者,春末夏初,阳气弛张,温盛为热也。” 内因-阴精素亏,正气不足 “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 《温病条辨》:“不藏精三字须活看,不专指房劳说, 一切人事之能动摇其精者皆是。” 摄身不慎,过度操劳,思虑多欲,房事不节,汗泻过 度,大病之后,禀赋不足
起病较急,初起先犯肺卫 传变迅速,顺传与逆传
病变以肺为中心 易化燥伤阴,后期多肺胃阴伤
ppt课件
5
病理传变
口鼻
冬春 风热病邪 邪犯肺卫
卫外失固
顺传
第一节 风温 逆传心包 内闭外脱
肺热炽盛
热在阳明
肺胃阴伤
热灼营阴
热燔血分
风温病理传变pp示t课件意图
6
第一节 风温
诊断要点
四季均可发生,但以春季及冬季居多 诊断依据:发病初起有发热、恶风、咳嗽、口 微渴、舌苔薄白、舌边尖红、脉浮数等肺卫症 侯,继则出现邪热壅肺、热伤肺络等气分证, 后期呈现肺胃阴伤证候 病变过程中,部分病例出现发热、神昏、谵语 等热陷心包证候,表现特殊,较易误诊。诊断 时,应注意询问病史,警惕本病的可能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病学温病治疗
25
(2)燥湿泄热
作用:辛开苦降以祛中焦湿热。 适应证:湿热遏伏中焦。 代表方:王氏连朴饮。
温病学温病治疗
26
(3)分利湿邪
作用:用淡渗之品使湿热之邪从小便而去。 适应证:湿热郁阻下焦。 代表方:茯苓皮汤。
温பைடு நூலகம்学温病治疗
27
祛湿清热法运用注意点
(1)对湿热之邪的治疗,权衡湿与热之侧 重及邪在部位。 (2)湿已化燥者不可滥用法湿。 (3)平素阴虚者慎用。阴不足不可利湿。 (4)对温病中出现的小便不利,不能一味 用淡渗之品以分利。
温病学温病治疗
温病学温病治疗
30
(2)导滞通便
作用:导泄肠腑湿热积滞,泻下郁热 疏通肠道气机。
适应证:湿热积滞交结肠胃。 代表方:枳实导滞汤。
温病学温病治疗
31
(3)增液通下
作用:泻下肠腑热结,滋养阴液。 适应证:肠腑热结而阴液亏虚。 代表方剂:增液承气汤。
温病学温病治疗
32
(4)通瘀破结
作用:以活血通瘀攻下剂破散下焦蓄结 之瘀热。
6
一、 解表法
定义:驱除表邪,解除表证的治法。 作用:疏泄腠理,逐邪外出,透表泄热。
开腠透邪
开泄腠理 疏解表邪 透疹外达
温病学温病治疗
7
主治:温病初起,温邪在表
风热袭于肺卫 暑湿兼寒郁于肌表 湿邪困遏肌表 燥热犯于卫表
温病学温病治疗
8
分类 (1)疏风泄热
作用:疏散卫表风热之邪(辛凉解表) 适应证:风热在表(卫分证)。 代表方:银翘散、桑菊饮
温病学温病治疗
13
二 清气法
定义:用寒凉药物解除气分邪热。又称清气法。
作用:
清热保津
清泄气分邪热
止渴除烦
主治: 表邪入里,
气分无 里热外发于气分(伏邪温病)
形邪热 营热转出气分
湿热化燥
温病学温病治疗
14
分类 (1)轻清宣气
作用:轻清之品以宣畅气机,透热外达 适应证:热郁胸膈。 代表方:栀子豉汤加味
第五章 温病的治疗
温病学温病治疗
请单击播放 按ESC键1 退出
第一节 温病治法确立 的依据
温病学温病治疗
2
一、 确立温病治法的依据
1、审查病邪性质——审因论治 2、辨病机变化——因证施治 3、针对特殊症状——
神昏——开窍 痉厥——息风 斑疹——化斑透疹
虚脱——固脱
温病学温病治疗
3
二、确立温病治法的注意点
20
(2)分消走泄
作用:以宣气化湿之品以宣展气机、泄化三 焦邪热痰湿。
适应证:热邪夹痰湿阻遏三焦,气化失司。。 代表方:温胆汤加减。
温病学温病治疗
21
(3)开达膜原
作用:以疏利透达之品开达募原的湿热秽浊 之邪。
适应证:邪伏膜原。 代表方剂:雷氏宣透膜原法。
温病学温病治疗
22
和解法运用注意点
(1)本法清热之力较弱,里热盛而无湿者不 宜。 (2)分消走泄及开达膜原主在疏化湿浊,如 湿已化热,热象较著及热盛津伤者不宜用。
温病学温病治疗
28
(五)通下法
定义:通过攻逐泻下,通导里实邪热。
作用:
通导大便
祛除里实结热 泻下邪热
荡除积滞
通瘀破结
主治: 热结肠腑有形实邪内结
湿热积滞交结于胃肠
瘀血邪热互结于下焦
温病学温病治疗
29
分类: (1)通腑泄热
作用:用苦寒攻下剂攻逐肠腑实热燥结。 适应证:热结阳明。 代表方:调胃承气汤、大承气汤。
温病学温病治疗
12
解表法运用注意点:
(1)应根据表邪性质不同而分别采用不同治法。 (2)注意患者体质和病邪兼夹。 (3)一般忌用辛温之品,对表郁较甚而无汗、恶寒甚 者,可稍佐辛温之品,助其发散透邪,但过用辛温有
助热化火之弊。 (4)温病初期,里热外发而无表证者,忌用解表法。 (5)温病表证,治宜辛凉开达,注重辛散,不可过分 清凉,以防其凉遏凝滞,病邪不易外解; (6)中病即止。
适应证:热瘀互结,蓄于下焦。 代表方:桃仁承气汤。
温病学温病治疗
33
通下逐邪法运用注意点:
(1)里未成实或里无郁热积滞者不可用。 (2)再次用下者应慎重。 (3)体虚用攻下,当攻补兼施。 (4)根据兼夹之之邪的不同而灵活变化: 有攻下宣肺、攻下清泄小肠、攻下开窍、攻 下清泄阳明等法。 (5)津枯肠燥之便秘不能用苦寒攻下。
温病学温病治疗
15
(2)辛寒清气
作用:以辛寒之品清泄气分邪热 适应证:热炽阳明气分。 代表方:白虎汤
温病学温病治疗
16
(3)清热泻火
作用:以苦寒清热解毒之品直清里热, 泻火解毒。
适应证:热在气分,郁而化火。 代表方:黄芩汤加减、黄连解毒汤
温病学温病治疗
17
清气法运用注意点
(1)邪热已与有形实邪相结,不能单用本 法。 (2)邪未入气分者一般不宜早用。 (3)湿邪未化者不宜滥用寒凉。 (4)素体阳虚者,用本法勿过剂。 (5)本法在具体运用时还应灵活化裁或配 合他法。如有轻清透表、清热养阴、清热 宣肺、清热解毒、清热攻下等。
温病学温病治疗
18
三 和解法
定义:以和解、分消、疏透祛除半表半里 病邪的治法。
主治: 半表半里证
邪郁少阳,痰湿中阻 邪留三焦,痰湿内阻; 邪伏膜原,湿热秽浊郁滞
温病学温病治疗
19
分类 (1)清泄少阳
作用:清泄半表半里之邪热,兼以化痰和胃。 适应证:邪郁少阳,兼痰湿。 代表方剂:蒿芩清胆汤。
温病学温病治疗
1、邪正关系—立足祛邪,注意扶正; 2、整体局部关系—注重整体,着眼局部; 3、病与证的关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4、知常达变—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温
病用温药等。
温病学温病治疗
4
第二节 温病基本治则
一、祛邪护阴 二、卫气营血治则 三、三焦治则
温病学温病治疗
5
第三节 温病的主要 治法
温病学温病治疗
温病学温病治疗
9
(2)透表清暑化湿
作用:外散表寒,清暑化湿 适应证:夏月感受暑湿,复感寒邪,邪
郁肌表。 代表方:新加香薷饮
温病学温病治疗
10
(3)宣表化湿
作用:芳香宣透以疏化表湿。 适应证:湿邪困遏肌表。 代表方:藿朴夏苓汤
温病学温病治疗
11
(4)疏表润燥
作 用:用辛凉清润以疏解肺卫燥热病邪 适应证:燥热之邪犯于肺卫。 代表方:桑杏汤
温病学温病治疗
23
四 祛湿法
定义:以芳化、苦燥、淡渗等法祛除湿邪、 清解邪热以祛除湿热之邪。
作用: 宣通气机 化湿泄浊 运脾和胃
通利水道 主治:湿遏卫气、湿热蕴阻气分、湿热蕴
中、湿热阻下等湿热病证。
温病学温病治疗
24
分类: (1)宣气化湿
作用:宣通气机,透化湿热之邪。 适应证:湿遏卫气,气机不畅,湿重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