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 不言之教 的 德育方法论

合集下载

桃李不言而成蹊德育方法

桃李不言而成蹊德育方法

桃李不言而成蹊德育方法
桃李不言而成蹊德育是一种以轻言简令,鼓励行动,有重点,结果明显,促进发展的
德育方法。

它的基本思想是以桃李的形象来鼓励践行,少语多行,让行动言传身教,以言
行不离,勇攀高峰,而不是通过灌输宣传的形式去进行教育。

总的来说,桃李不言而成蹊
德育更加强调的是学生的实践经验,而不是只是停留在理论上的灌输,所以,更加侧重
于学生自身的发展,是一种育人之道。

桃李不言而成蹊德育建立在“不言而喻,桃李满天下”的无形形象之上,突出以行动
为主导,说教少,行动多,运用行为让学生深入感知美德,而不是通过宣传去传授。

通过
真实的行动,学生不仅能让师长感受到他们的成长,同时也可以促进自身美德和道德修养
的形成,增加学生的责任感,给他们带来价值观觉察,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桃李不言而成蹊德育方法包括激发创造力和自我探索。

它鼓励学生勇敢探索,用好奇
心追求事实,发挥学习技能,激发兴趣,唤醒自主意识,提高综合素养,构建学生的学习
创新能力。

此外,桃李不言而成蹊德育还强调对社会责任的认识和落实。

良好的德育也需要学生
逐步建立起积极的公民观念,在真实的环境中加强学生的情感教育,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教会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勇于行动、不断进取,从而培养学生成为担当社会责任的公民。

桃李不言而成蹊德育最大的价值在于它贴近生活,话语简洁而富有力量,容易被学生
接受和理解,明确行动性,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美德价值,
从而激励学生遵循良好的道德准则,真正落实到生活中,成为一个整体的品格教育形式。

“行不言之教”——试论老子道德教育的方法

“行不言之教”——试论老子道德教育的方法
绎, 道 的运 动 变化 有 迹 可循 , 同 时也 揭示 了万 物 的规 子 ・ 三十七章 》 中言 : “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l 1 J ( ∞
( 二) 言 的 局 限性
老 子 是 道 家 学 派 的开 创 者 , 其 哲 学 思 想 博 大 精 深, 是 中华 文化 的瑰 宝 。在 教 育 方 面 , 老子 不 赞 成功
言 即语 言 、 言说 , 也包含文 字的形式 , 它 是 人 们
利之 学 , 却对 道德 教育 极 为重视 。道 德 教育 即得 道圣 表达观点 、 传递信息最常用 的手段 , 是人际沟通的媒 人 以道 为 纲 教 育 求 道 的侯 王 , 进 而 百 姓 上 行 下 效 模 介 , 然 而 言 对 道 的 表 述 却 缺 乏 完 整 性 与 精 确 性 。 首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8 — 9 6 4 0 . 2 0 1 7 . 0 6 . 0 0 7
“ 行不 言之教 ’ ’
~ 一
试 论 老 子 道 德 教 育 的 方 法
魏 微 李 霞 L
2 3 0 0 3 9 ;2 . 安徽省 社会 主义 学 院 , 安徽 合肥 2 3 0 0 5 1 )
仿侯王 , 形成动态平衡 , 最终使偏离道的人性复归于 先 , 言 不 能完 整 地 表述 道 。语 言可 以将道 的特征 、 外 朴, 使个体 的思想行 为与社 会发展态势符合道 的规 化 的表 现 、 运 动 的规 律 次第 罗 列 , 于其 本 质核 心却 难 范。 而“ 行 不 言之 教 ” … 即是 说 在 道德 教育 不 触 及痛 痒 。例 如 , 学者 张 松 辉所 言 :“ 语 言 只能 表 达 大道 的粗糙 部 分 , 而不 能表 达其 精微 部分 。” l 2 I ( H 依赖于语言 , 注重 “ 言传身教”。 其次, 言无法精确地指明道。言只能作 “ 以手指月” 的 引导 与 指 向 , 不能 代 表道 自身 , 故不 能 做 到完 全 的 这一 点 在禅宗 中得 它符合老子哲学的 旨趣 , 由道的独特性 、 言的局限性 精 准 明确 。与老子 思想 内核 一致 , 和无 为 的必要 性协 同决定 。 以进 一步展 现 : 道 明禅师形容 自己悟道后 的体验 为 ‘ 攻 口 ( 一) 道 的独特 性 人饮 水 , 冷 暖 自知”, 即一个 人饮 水 , 至多 告诉他 人 此 道 是 老子 哲 学 的核 心范 畴 , 老子 的道德 教 育 正是 水 冷 、 热 或 稍冷 、 稍热, 至于 是何 确 切程 度 , 却 无 法使 他人感 同身 受 , 较 之 于水 而更 为抽 象 的道更 是 如此 。 将道 推 及 于人 的过 程 , 而 道却 因其性 质 的特殊 性 , 无 老子 ・ 五十六 章 》 提 出“ 知者不 言 , 言 者不 知”[ 1 _ ( 法通 过 言说 的方 式被 完整 表述 。从 道之 体来 看 , 道是 《

基于不言之教的德育方法论

基于不言之教的德育方法论

基于不言之教的德育方法论不言之教是一种注重启发学生内心潜能和塑造良好品德的德育方法论。

它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思考能力,通过不言之间的引导和启发,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热情,达到培养健康人格和全面发展的目标。

不言之教的核心理念是“不以言教,以身化”,即教师通过自身的模范行为来影响学生。

在德育教育中,教师作为学生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引导者和榜样,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

不言之教的基本原则是“不做给学生看,而是做给学生们一起做”,以身作则,以教育引导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品德。

不言之教的核心方法之一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通过在课堂上设计有趣和富于挑战的活动,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例如,在教学设计中融入游戏元素、实践活动和小组合作,通过现实生活中的案例、问题解决等方式,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这种不言而喻的教育方式能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

此外,不言之教也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教师应该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权和选择权,让他们在实践中产生独立思考的需求。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讨论和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并不直接告诉学生正确答案,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加以思考。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知识,并培养出良好的分析推理和问题解决能力。

除了激发兴趣和培养独立思考能力,不言之教还重视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和情商。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人际关系的模拟和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如何与人沟通、合作和解决冲突。

这种以身作则的教育方式能够让学生在感受教师关爱和引导的同时,培养出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沟通能力。

此外,不言之教还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

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通过生活例子和启发性的故事,潜移默化地塑造学生的道德品质。

教师自身的言传身教和温暖关怀也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关键因素。

基于不言之教的德育方法论

基于不言之教的德育方法论

基于“不言之教”的高校德育方法论[论文摘要]德育的本质是实现被教育者悟性认识的提升和精神境界的提高,因此,德育的基本方法就决不能是灌输和说教,而只能是通过一种潜移默化的“不言之教”来推进德育工作。

在具体实践中,搞好德育工作的要抓住两个要点:第一,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切入点,推进德育工作;第二,以师德建设为根本,推进德育工作。

[论文关键词]德育方法校园文化师德建设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然而,反思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德育政策,我们发现尽管德育正在努力服务于国家政治与市场经济,但实际效果却并不理想。

今天中国社会所面临的最大威胁可能不是社会动荡,而是社会溃败。

导致社会溃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道德的沦丧和道德教育的无力。

所以,在确立了立德树人的目标之后,关键就是解决德育的方法和有效途径的问题了。

一、德育的方法论:不言之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构不在于道德灌输和道德说教,将一种价值观和道德观传递给被教育者不是通过理性认识,而是通过悟性认识。

感性是感觉上的认知,理性是逻辑上的抽象与总结,只有在理性层面上,才能进行悟化,亦即形成新认识,是跃迁式的。

悟性认识包含了人们从理性认识中提取出来的模式,是完全属于自己所有的知识,更是人们在理性认识中感受到的真谛。

悟,就是在理性中寻找感性,在抽象的理性中寻找更高级的感性。

悟性,是在理性中所隐含的更高级的感性,道德感就是这种高级的感性体验。

例如,教师在课堂上无法教育一个学生孝敬父母,但是,当学生暑期回家时,看到父亲正顶着烈日在田间劳作时,当他放下行囊默默走到父亲身边时,孝敬父母的信念就已经深深地植入了学生心中,这就是悟性认识。

由于德育的本质是悟性认识的提升,所以推进道德教育就不能靠灌输和说教,而要靠学生的实践和体验,乃至心灵的体悟。

这种教育手段正是道家所推崇的“不言之教”。

德育中的“无言之教”

德育中的“无言之教”

德育中的“无言之教”有人常说,当一名出色的教师先得有侃侃而谈、循循善诱的“说教”之功。

然而,我认为,教育的最佳效果不仅在于“说教”中,而且还在于“无言之教”中。

我一直记得,在为贫困学生献爱心的活动中,身为班主任的我带头捐款200元,全班同学见此情景,纷纷捐款,有个连铅笔盒的盒盖和盒底分了家也舍不得更换的女生,成了全班捐款最多的人。

有个学生尽管只捐了2元钱,但他说这2元钱是他用平时积累的矿泉水瓶换来的。

就这样你1元,他5元,同学们慷慨捐款共200多元。

我还记得开学初检查学生是否给新书包了书皮,我给那些已经包上新书皮的同学奖小红花的同时,还书包书皮,要爱护新书……这时,有一学生举手说:“老师,您的书也没包呀!”此时此刻,竟让我无言以对。

事后我赶忙找来旧挂历纸,为自己的教科书包上漂漂亮亮的新衣,小朋友看到后,居然让我奖一朵红花给自己。

从此,同学们只要有新书,就会为新书包上书皮。

当然,老师不但要注意行为这种“无言之教”,同时还得注意另外一种“无言之教”——体态语言的运用。

体态语言是一种以非文字语言来表情达意的手段。

它包括手势动作语、面部表情语和眉眼语等。

体态语言是人类在长期社会生产活动中总结出来的,它可以淡化班主任说教的痕迹,补充和完善有声语言的未尽之意。

运用体态语言要文明、自然、适度,千万不可做作,也不可滥用,要让体态语言获得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教育效果。

一、恰如其分地用好手势动作语。

手势动作语能够深化和丰富有声语言的内涵,表达特殊的意义,能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

如为学生鼓掌,形象地表达了教师对学生的理解、信任和鼓励。

手势动作语的形式较多,表达的内容也很丰富。

学生犯了小错误,或没有回答好问题,可用摇头摆手表示否定、不满意或不同意;对学生的正确言行,以点头或拍手表示肯定、满意和赞许;学生言行不文明、不礼貌,可扬头表示不理解、不理睬;老师错怪了学生,委屈了学生,可用弯腰或紧握学生的手表示对学生的歉意……这些体态语会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形象的高大和品质的高尚。

小学德育实效性教学的理念及方法

小学德育实效性教学的理念及方法

小学德育实效性教学的理念及方法在小学教育中,德育教育一直是备受重视的一个方面。

小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德育教育对他们的个性、品德、心理素质的培养至关重要。

德育教育并非单纯的道德说教,而是需要通过一系列的理念和方法来实现有效的教学。

本文将探讨小学德育实效性教学的理念及方法。

一、理念1.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小学生的个体差异非常明显,包括性格、习惯、家庭背景等方面。

德育教育需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

并且,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因材施教,不断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培养他们的品格。

2.注重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情感技能小学生的情感世界比较丰富,因此情感教育是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德育教育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技能,包括情绪管理、人际交往、同理心等方面。

通过情感教育,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素养。

3.注重示范引领,以身作则4.倡导全员教育,家校合作德育教育不仅仅发生在学校,而且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德育教育需要倡导全员教育,加强家校合作,让学生全面接受德育教育,从而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中健康成长。

二、方法1.班会教育班会教育是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通过班会教育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道德规范、学校制度等方面。

在班会上,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团队活动、讨论问题、分享心得等,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沟通技能。

2.示范引领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做学生的榜样。

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言传身教,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引导他们向着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方向发展。

3.情感教育4.游戏化教学小学生是喜欢玩游戏的,因此通过游戏化教学的方式,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品德。

可以设计一些道德故事、道德游戏等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体验道德行为的快乐和美好。

5.家校合作德育教育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因此要加强家校合作。

学校和家庭要密切配合,共同为学生提供良好的道德环境,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

德育无痕,育人无声

德育无痕,育人无声

德育无痕,育人无声作者:刘小燕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20年第26期摘要:小学阶段的学生正是思想发育的初步阶段,在这一阶段的教学过程中对其进行德育教育是有着非常重要的基础作用的。

小学班主任教师作为班级的管理者,在管理和教学过程中要意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通过教学方式的创新提高德育教学效率,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班主任教學;德育教育我们常常把“润物细无声”比喻为春雨滋润万物生长,而教师们则更需要具备“润物细无声”如春雨般的熟练与专业。

《道德经》中的老子说过:“身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这里的不言之教追求的是无痕的教育。

无痕迹、无声无息地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能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产生作用。

因此,班主任在对小学高年级学生进行德育时,应注重教学方法的科学性,以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教师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在小学生学习的过程中,班主任教师是学生们最常接触的人之一,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更是被称之为学生的“第二家长”,所以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对学生产生着非常深远的影响。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对小学阶段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时候,班主任教师也要意识到自身对学生的影响作用,通过提高自身素质,在言行举止上对学生进行德育熏陶,激发学生们积极向上的心,从而让学生在榜样的影响下树立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德育教学的有效性。

教师在传播知识的同时,要以自己的言行举止、礼仪礼貌对学生进行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对学生的言行举止发生作用。

因此,老师要十分注意自己给学生留下的印象,要使自己从各方面成为一个优秀的、学生能够仿效的榜样。

例如在教师的仪容仪表上,教师要成熟、大方、得体,为学生留下一个良好的形象。

其次,教师应当认识自身行为对孩子的影响,在于学生接触交流过程中注重自身言语与肢体动作。

例如,蹲下身子与学生沟通,使学生感到老师对自己的尊重。

班主任工作中隐形德育的融入策略

班主任工作中隐形德育的融入策略

班主任工作中隐形德育的融入策略隐形德育是指在课堂之外、学生所察觉不到的情境中,通过巧妙的设计和引导,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道德意识。

班主任在工作中可以运用以下几种策略,将隐形德育融入到日常教育教学中:1.示范行为。

班主任是学生的榜样和引路人,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

班主任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到言传身教。

例如:守时、纪律性强、尊重他人等等。

2.创设情境。

班主任可以通过创设丰富多样的情境,激发学生的道德触觉和情感体验。

组织学生参观社会公益机构、志愿者等活动,让学生亲历社会的不同面貌和需求,培养学生的爱心和责任感。

3.课外活动。

班主任可以积极组织、参与学生的课外活动,如班级联谊、户外拓展等,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互助友爱等品质,使学生在游戏中培养良好的品格修养。

4.问题引导。

班主任可以采用问题引导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发现和解决问题。

在班会或小组讨论时,让学生主动提出各种具有道德意义的问题,并引导他们沟通交流,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5.维护良好的班级氛围。

班主任注重班级内外的人际关系和班级的整体氛围,通过及时妥善解决班级内的纠纷、加强班级凝聚力等方式,为学生提供一个和谐、安全、尊重和公正的学习环境。

6.结合课程。

隐形德育可以与各学科融合,通过学科知识的灌输,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

在语文课中引导学生审美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品位和浪漫情怀;在历史课中讲解历史上的伟人和英雄事迹,培养学生的崇高情操。

7.关注个体差异。

班主任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需求,给予他们个体化的德育引导。

通过与学生的亲密交流、家访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性格特点等,有针对性地提供德育指导。

班级管理中“行不言之教”的教学智慧

班级管理中“行不言之教”的教学智慧

班级管理中“行不言之教”的教学智慧作者:吴亮奎来源:《中国德育》2021年第22期班主任是中小学日常思想道德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實施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班主任工作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潜力。

新形势下,为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班主任需要转变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明确育人责任,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和管理水平。

同时,班主任要积极协同学校和家庭,达成育人共识,更好地培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摘要“行不言之教”是一种教学智慧。

这种教学智慧用之于班级管理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

第一,认同学生成长的自为性。

班级管理是为了帮助学生自由健康地成长,班级管理的规则和程序需要通过学生个体生命的自为性实现。

第二,发现学习本能的潜在性。

人作为生命个体具有学习的本能,班级管理要尊重个体的学习本能。

第三,重视生命的自组织能力。

“行不言之教”是智慧的“常道”,蕴含着后现代“自组织”理论的萌芽。

班级管理要善于发现、认同并保护生命本身的能量,抓住集体形成过程中的“混沌”关键期。

关键词班级管理;行不言之教;教学智慧作者简介吴亮奎,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副教授老子哲学蕴藏着丰富的教育思想,在教育内容上表现为生命为本,在教学方法上表现为自然顺应,实施过程中则表现为“行不言之教”。

“行不言之教”向上是一种哲学智慧,向下是一种生活智慧,用之于学校生活则是一种教学智慧。

怎样理解“行不言之教”的教学智慧?如何将其运用于班级管理?本文尝试进行分析和阐释。

一、认同学生成长的自为性(一)“行不言之教”的生命自为性老子哲学主张自然人性论,没有从善恶的角度对人性进行区分,认为人性本身处于拙朴的状态,拙朴的人性是自然、自足的人性,自然、自足的人性是充满智慧的,充满智慧的人性不需要进行人为的改变,对人性的任何人为的改变都是一种损害。

“婴儿”“赤子”是最完满的人性表现,“婴儿”“赤子”的一个突出特质就是没有经过任何伪饰。

德育原理课程的教学的方法与手段

德育原理课程的教学的方法与手段

德育原理课程的教学的方法与手段德育原理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导语德育原理课程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为了提高德育原理课程的教学效果,教师需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本文将详细介绍德育原理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授法是德育原理课程教学中最基本的方法。

教师通过系统地讲解道德理论、伦理规范等内容,使学生掌握德育知识。

在讲授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思考,提高课堂互动。

2.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通过分析具体的道德案例,让学生了解道德规范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师可以选取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培养他们的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行为。

3.情景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是通过创设道德情境,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体验道德情感,培养道德行为。

这种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德育教学的实效性。

4.讨论法讨论法是让学生在课堂上针对某一道德问题展开讨论,各抒己见,相互启发。

这种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道德观念。

5.实践法实践法是将德育原理课程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践行道德规范。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志愿者服务、社区共建等,使学生在实践中提升道德素养。

二、教学手段1.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手段,如PPT、视频、音频等,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增强教学趣味性。

多媒体教学可以直观地展示道德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拓展德育教学的空间。

教师可以推荐学生浏览德育网站、论坛等,了解社会道德动态,提高道德素养。

3.课外阅读推荐学生阅读德育经典著作、道德故事等,丰富学生的道德知识,提高道德修养。

4.德育实践活动组织各类德育实践活动,如道德讲座、道德沙龙、道德知识竞赛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道德素养。

5.德育评价建立科学的德育评价体系,关注学生的道德行为、道德情感和道德认知等方面的发展。

中国古代德育方法论

中国古代德育方法论

中国古代德育方法论中国古代德育方法论是五千年文明的结晶,具有丰富的教育经验和理论。

中国古人重视德育,认为人的品德高低直接影响个人的命运和社会的繁荣稳定。

因此,中国古代在德育方面提出了许多独到的方法。

一、师德为先中国古代的德育重视教育工作者的师德,认为教师应该自觉遵守道德规范,身体力行,以身作则,用言传身教的方式来影响学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同时,教师要重视自身修养,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理念、教育水平和教育质量,做到真正的“教书育人”。

二、言教配合中国古代的德育方式通常是言教配合的。

通过言传身教,教育者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力量。

中国古代的教育家、思想家和文学家往往采用寓言、诗歌、名言等的方式,来教育学生。

这些寓言、诗歌、名言都是具有深刻哲理的,能够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事物,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

三、实践与经验中国古代的德育方式,也重视实践和经验。

在古代的学校,教师往往会让学生亲身参与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正确的行为和错误的行为所带来的不同后果。

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

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中国古代的德育方法论,强调理论和实践的相结合。

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也会引导学生学习德育的相关理论知识。

这些理论知识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德育的内涵和意义,从而更好地认识和实践德育。

五、务实中国古代的德育方法论,注重务实。

在德育方面,不仅要注重学生的精神世界的培养,还要注重学生的实际行为。

只有在行为实践中,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正确的德育观念和行为方式。

总之,中国古代的德育方法论,更加注重教育者的师德,注重实践和经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行为实践,务实。

这种德育方式强调全人教育,重视个体品德的培养和实际行为的养成,为今天的德育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试论隐性德育的艺术性——基于老子“行不言之教”的思想

试论隐性德育的艺术性——基于老子“行不言之教”的思想



“ 行不言之教” 的哲学基础
性, 即清净元 为 、 知无 欲。 “ 无 生之 畜 之 , 而不 有 ; 生 为而不 恃, 长而不宰。是 谓玄 德 。 ( 1 ” 第 0章 ) 孔德 之容 , 道是 “ 惟
从。( 2 章) ”第 l 万物的玄 德 、 孔德 与“ 保 持一致 , 道” 因而人 的本性也与“ ” 道 一致。老子 认 为“ 见素抱朴 , 私寡欲 ” 少 的 原始人性在婴儿身上体现得最为完整 , 多次流露出对婴儿的
和道德呈正负 发展 。对此 , 老子 提 出的解决 方案是 , 绝 “ 学, 无忧 ; 绝圣弃智 , 民利 百倍 ; 绝仁 弃义 , 民复孝 慈; 巧弃 绝 利, 盗贼元有。 ( 1 ” 第 9章 ) 老 子这 种救 国救 民的 方法, 但 否
为, 而是“ 以辅万物 之 自然 而不 敢为 ” 第 6 ) 即符合 大 ( 4章 , 道、 遵行 自然 规律而为 。将“ 遵道而行 , 为而治 ” 无 的哲学 思 想应用到教育上 , 就是“ 行不言之教 ” 。
只注章数 ) 道生 一 , “ 一生二 , 二生三 , 三生万物 。 ( 4 ” 第 2章 ) “ 是天地万 物的本原和总规 律及 由此引 申出的社会基本 道” 规律或准则 。“ 天地不仁 , 以万物为 刍狗 。 ( 5章 ) 躁胜 ”第 “ 寒 , 胜热 , 静 清净为天下正 。 ( 4 ) 道” 为无 所不在 、 ” 第 5章 “ 作
( ) 子 的 天 道 观 一 老
“ ” 道 是老于思想体系的最高哲 学范 畴。“ 有物混成 , 先
天地生。寂兮寥兮 , 立不 改 , 行 而不殆 , 以为天下母 。 独 周 可
吾不知其名 , 字之日道 。 ( 道德经》 2 , ”《 第 5章 下引《 道德经》

小学班主任德育实效性教学的理念及方法

小学班主任德育实效性教学的理念及方法

小学班主任德育实效性教学的理念及方法小学班主任是学生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之一,他们不仅要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和教学工作,更要负责学生德育教育工作。

对于小学班主任来说,如何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和努力探索的课题。

本文将结合我自己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探讨小学班主任德育实效性教学的理念及方法。

一、理念1. 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榜样作为小学班主任,要求自己首先做学生的榜样,遵守校规校纪,做到言行一致,言传身教。

只有做学生的榜样,才能真正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信任,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2. 尊重学生,关爱学生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需求。

作为班主任,要尊重学生,关爱学生,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恰当的教育方法和手段。

只有真正关心学生,才能够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3. 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力德育教育的目的不仅是要求学生做到某些规范和要求,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力。

班主任要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引导他们自觉遵守规则,自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方法1. 建立细致周到的德育工作制度班主任要建立细致周到的德育工作制度,包括校规校纪教育、学生考勤管理、家访工作、学生奖励与惩罚制度等。

制度的建立不是为了限制学生,而是为了引导学生,使学生在明确的规范和要求下茁壮成长。

2. 实施情感教育情感教育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班主任要通过课堂教育、班会活动、个别谈心等方式,引导学生养成阳光自信、乐观向上的情感品质。

要树立正确的人际关系观和性别观,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情感态度。

3. 强化社会实践教育社会实践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班主任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社区服务、劳动实践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社会,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 运用奖惩相结合的方式班主任要建立严格公正的奖惩制度,对学生的良好表现给予及时有效的奖励,对学生的不良行为给予适当的批评和惩罚。

小学班主任德育实效性教学的理念及方法

小学班主任德育实效性教学的理念及方法

小学班主任德育实效性教学的理念及方法小学班主任在德育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不仅要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更要承担起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正确价值观的重要责任。

德育教学的实效性是指德育教学要取得实质性的效果,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产生积极的影响。

在实践中,班主任需要以科学的理念和有效的方法来进行德育教学,从而提高德育教学的实效性。

本文将从理念和方法两个方面,探讨小学班主任德育实效性教学的理念及方法。

一、德育教学的理念1. 尊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小学生在德育教育中存在着个体差异,每个学生的性格、家庭背景、兴趣爱好都不尽相同,因此在德育教学中,班主任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因材施教。

班主任应该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采取针对性的教育方法,帮助学生克服自身的缺点,发展自身的优势,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德育教育中受益。

班主任还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得到成长。

2.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小学阶段,班主任要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观。

班主任要注重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人际关系观,让学生懂得尊重他人、团结合作,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发展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还要帮助学生明确正确的价值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心,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 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德育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这其中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是至关重要的。

班主任要注重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让学生懂得自律和自制,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品质。

还要帮助学生自觉遵守学校纪律和规定,自觉遵守社会公德,提高自我约束的能力,使学生在德育教育中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品质。

1. 榜样示范,身教重于言教班主任在德育教学中要注重身教重于言教,通过自身的言行和榜样力量来影响学生。

班主任要注重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和素质,做学生的榜样,以身作则,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班级管理中加强德育教育工作方法论

班级管理中加强德育教育工作方法论

2016年第44期(总第308期)N如何提高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重要问题,对此,我们对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问题做一些探讨。

思想品德教育是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初步形成时期,对其进行正确的思想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老师是学生成才的导师,是学生灵魂的塑造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我当老师多年,现在就如何做好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教育和引导他们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谈几点体会。

一、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树立良好班风,矫正学生不良品德有句话说的好:“谁爱孩子,孩子就会爱他,只有用爱才能教育孩子。

”教师要善于接近孩子,体贴和关心学生,和他们进行亲密的思想交流,让他们真正感受到老师对他的亲近和“爱”。

这是主任顺利开展一切工作的基础。

同时教师要会展示自我,并且树立威望,孩子做好事时会渴望得到你的肯定,孩子犯错误时会怕你的批评。

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自然而然地与你产生共鸣,让学生喜欢上你的课,崇拜你,敬重你,甚至把你作为心中的偶像,师生之间的距离缩短,我们的工作也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师生关系中,教师的作用是不容质疑的。

学生因为“亲其道”,进而“信其师”,作为教师,就要有意识到建立一种“平等、和谐、民主、宽松”的朋友式的师生关系。

只有这种关系,教师才有可能深入地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才能针对具体情况,因材施教,才能取得学生的信任、理解和支持,才能取得不良品德转化工作的最终胜利。

因而,新型的师生关系是进行不良品德预防和矫正工作的前提。

在日常常工作中,任何一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集体,一个优秀的班级体,必然要有良好的班风,只有具备良好的班风,才能提倡和支持正义,批评和抵制非正义,使班集体成员的思想和行为有正确的标准。

心理学认为,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情况模糊不清,缺乏明确判断标准时,人往往产生一种从众行为。

马卡连柯说:“不管用什么样的劝说,也做不到一个正确组织起来,自豪的集体能够做到的一切。

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德育方法

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德育方法

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德育方法在今天多元化的信息时代,教育方法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和进步。

老师们不再只通过课本进行单一的传授知识,而是通过多种方法来深入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习惯。

在众多的方法中,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德育方法被更多的教育工作者所提倡、使用。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该方法的步骤。

第一步,树立师生信任感。

学生们要从心理上认同老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感人于心,谆谆教诲。

当学生遇到困难或者有所求助时,要及时帮助、指导。

通过这种方法师生之间的感情会更加紧密,同时学生们也会对老师更加信任,更愿意听取老师的指导。

第二步,以身作则。

教师在教育中要充当良好榜样的角色,如果自己的行为做不到,是很难得到学生的认可的。

因此,教师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学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到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第三步,注重细节。

教师在日常教育中要更加注重细节,从点滴之处感化学生的思想。

例如,身体在课堂上的姿态、语气的轻重缓急、对学生事务的关注度等等。

这些细节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如果老师能够关注到这些小事,在教育过程中久而久之就能不断地塑造学生的修养和性格。

第四步,重视思想教育。

老师在教育过程中,不仅是通过知识点的传授,更重要的是通过思想教育将其融入其中。

例如,在生活中,学生们应该更关注到细节,更加理解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潜在含义,老师应该在教育过程中加强这方面的思考,并将思考结果融入日常的教育当中去。

第五步,建立榜样层级。

在班级中,我们可以选出一些优秀的同学,让他们在劳动环节中做出一些好的表现,发挥榜样的作用。

同时在学生评优评先中,也可以让学生评出自己的榜样,让榜样们反过来影响整个班的学生。

这样建立起一个层级的榜样效应,不仅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也能建立起班级里的竞争氛围。

在总结中,以上就是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德育方法的步骤。

同时,教师在使用该方法中需要不断地从自身改善入手,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才能更好地开展该方法的实施。

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德育方法

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德育方法

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德育方法
在德育教育中,仁言是重要的一环,但仁言的效果有时候不如仁声入人深。

仁声是指通过行为和态度体现出来的仁爱之心。

仁声可以更直接地打动人的内心,产生更深远的影响。

因此,德育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仁声。

具体方法可以包括: 1.身教重于言教。

教师和家长要以身作则,通过自己的真实行动来表达仁爱之心。

这样才能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仁爱的真正含义。

2.注重细节。

在生活中注重细节,比如尊重他人、关心弱势群体等等,这些小事情都能展现出仁爱之心,也能打动人的内心。

3.引导学生自觉行动。

教师和家长要引导学生自觉行动,让他们明白仁爱之心的重要性,从而主动去付诸行动。

总之,德育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和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而仁声可以更加深入人心,让学生更好地领会仁爱之道。

教育者要重视这种方法,用真实的行动来打动学生的心灵。

- 1 -。

小学班主任德育实效性教学的理念及方法

小学班主任德育实效性教学的理念及方法

小学班主任德育实效性教学的理念及方法作为小学班主任,德育实效性教学是非常重要的。

德育不仅仅是说教,更应该是通过有效的方法和理念,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今天,我将分享我的理念及方法,希望能对其他老师有所帮助。

我的德育理念是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和责任感。

我认为这两点是德育的核心。

在课堂上,我注重学生自觉地遵守纪律,尊重他人,珍惜时间,诚实守信。

我会通过讨论、故事分享、角色扮演等形式,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遵守纪律,为什么要尊重他人,以及这些行为对他们自身和他人有何影响。

我也会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让他们懂得自己的行为会对身边的人产生怎样的影响,从而懂得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我认为德育的实效性教学需要注重情感教育。

学生在小学阶段的情感发展非常重要,对他们的一生都会有深远影响。

在我的教学中,我会注重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善良心和感恩心。

我会与学生进行亲切交流,帮助他们解决情感问题,引导他们学会关心他人,给予他人帮助。

在班级活动中,我会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让他们在集体活动中学会尊重、信任和团结。

我也会通过分享正能量的故事和影视作品,让学生学习到感恩的重要性,学会珍惜身边的一切。

我认为德育实效性教学还需要注重思维教育。

思维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认知和逻辑思维能力,让他们在面对各种价值观和道德观的诱惑时,能够作出正确的判断。

在我的教学中,我会引导学生去了解各种价值观,比较不同的价值观得失,让他们明白自己的选择是有意义的。

我也会注重培养学生的判断力和决策力,让他们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树立健康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在实际教学中,我结合了各种方法,以达到德育教学的实效性。

我注重班级文化建设。

我会通过各种活动和课程,让学生明白班级是一个小家庭,大家需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

我也会通过评比、表彰等方式,激励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我注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关注。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我会根据学生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手段和方法,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能够受到教育。

中职班主任如何运用“不言之教”的教育理念

中职班主任如何运用“不言之教”的教育理念
探讨。
一、关于
“不言之教”
“不言之教”出自圣人老子的《道德经》。
“不言”的释
义显而易见,意思是不用话语,而“教”的释义在《说文解
字》中是:
“上所施,下所效也。从攴,从孝。凡教之屬皆
[2]
从教。” 在《说文解字注》中释义:
“ 上所施、下所效也。
教效叠韵。从攴孝。孝见子部。效也。上施故从攴。
[3]
下效故从孝。”
阅读教学、
写作教学等方面都可以应用电
子档案袋评价。
[关键词]电子档案袋评价;中职;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 G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9)12-0092-02
巴莱特教授认为:
“电子档案袋应用电子技术,允许
档案袋开发者以多种媒体形式收集、组织档案袋内容。”
王吉庆教授认为:
职校论坛
中职班主任如何运用“不言之教”的教育理念
甘肃定西工贸中等专业学校(748100) 田 文
[摘
要]班主任对学生的影响无论
“好”
“坏”,学生都会记忆一生。班主任要使学生受到
“好”影响,
“不言之教”的效仿教育尤
为重要。
“不言之教”
的实质是使受教育者
“有效仿”
“欲效仿”

[关键词]中职;班主任;
“不言之教”
展现在学生面前,尽快引起学生对班主任特长的效仿,
如班主任具有篮球特长,班上可尽快建立起篮球队;班
主任具有创新发明特长,班上可尽快建立起创新发明团
队;班主任具有书画特长,班上可尽快建立起书法团队、
绘画团队;等等。教室、宿舍里做到“七净三一致”,能够
极大地抑制学生原先卫生差、生活邋遢、纪律散漫等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不言之教”的高校德育方法论[论文摘要]德育的本质是实现被教育者悟性认识的提升和精神境界的提高,因此,德育的基本方法就决不能是灌输和说教,而只能是通过一种潜移默化的“不言之教”来推进德育工作。

在具体实践中,搞好德育工作的要抓住两个要点:第一,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切入点,推进德育工作;第二,以师德建设为根本,推进德育工作。

[论文关键词]德育方法校园文化师德建设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然而,反思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德育政策,我们发现尽管德育正在努力服务于国家政治与市场经济,但实际效果却并不理想。

今天中国社会所面临的最大威胁可能不是社会动荡,而是社会溃败。

导致社会溃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道德的沦丧和道德教育的无力。

所以,在确立了立德树人的目标之后,关键就是解决德育的方法和有效途径的问题了。

一、德育的方法论:不言之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构不在于道德灌输和道德说教,将一种价值观和道德观传递给被教育者不是通过理性认识,而是通过悟性认识。

感性是感觉上的认知,理性是逻辑上的抽象与总结,只有在理性层面上,才能进行悟化,亦即形成新认识,是跃迁式的。

悟性认识包含了人们从理性认识中提取出来的模式,是完全属于自己所有的知识,更是人们在理性认识中感受到的真谛。

悟,就是在理性中寻找感性,在抽象的理性中寻找更高级的感性。

悟性,是在理性中所隐含的更高级的感性,道德感就是这种高级的感性体验。

例如,教师在课堂上无法教育一个学生孝敬父母,但是,当学生暑期回家时,看到父亲正顶着烈日在田间劳作时,当他放下行囊默默走到父亲身边时,孝敬父母的信念就已经深深地植入了学生心中,这就是悟性认识。

由于德育的本质是悟性认识的提升,所以推进道德教育就不能靠灌输和说教,而要靠学生的实践和体验,乃至心灵的体悟。

这种教育手段正是道家所推崇的“不言之教”。

不言之教,就是通过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通过教师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性情,影响他们的人生价值取向。

不言之教意味着把教育看成是一种人格的自然感召过程,教育的力量就潜藏在教育者的人格之中。

因此,教师只有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才能担当育人的重任。

“师者,人之模范也”,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是靠言语、书本等有形的事物,而是凭借心灵的沟通和情感的交流。

道德教育必须建立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情感的沟通上。

缺乏情感的交流与共鸣,道德的说教是苍白无力的。

师生关系也应该是以情感为中介的。

这种关系是心与心的碰撞、情与情的交融。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越是隐蔽,就越是能为教育的对象所接受,就越能转化为教育对象自己的内心要求。

”道德教育课程固然重要,但是如果只是固守道德教育课程,就无疑压缩了道德教育的空间。

道德教育的课程化,实际上是将大学精神的隐性陶冶转变为有意识的教化,很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妨碍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生成。

近年来尽管我国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得如火如荼,但总体感觉仍然流于形式,造成这种局面的深层原因就在于缺乏对不言之教精神的恰当把握。

推进不言之教的关键在于使大学精神和文化渗透于校园的方方面面中。

教学只是大学生活的一部分,甚至可以说是少部分,此外还存在着一些非正式课程,我们称之为潜在课程或隐性课程,例如课外活动、校园建设、校规校纪、校风校貌、师生关系等。

拉普普说过:“建筑不仅是材料和结构方式的结果,而且是整个社会文化、艺术、宗教、哲学等一系列社会因素的特性的反映的结果。

”校园的物质环境不仅仅具有美学和技术的价值,它还是对校园生活方式的诊释,表达了师生共同的精神风貌。

校园建筑、雕塑和标语牌、校园绿地、校服、校徽等不仅仅是物质材料,更重要的是负载着一所学校的历史和传统。

这些潜在课程对于学生的精神成长和德性发展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二、德育的切入点:校园文化建设近年来,大学的基础建设成为社会热点问题,对于大学建设铺张浪费的批评之声屡见报端。

但这种批评有些苛刻和偏颇之处,需要做一些必要解释。

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都会对人的身心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促进或阻碍人的发展。

孔子曾就物质或自然的环境对人的精神的影响进行过专门的分析:“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这就是自然环境对人产生的影响。

而孟母三迁的故事则说明了社会环境对人产生的影响。

自然山水与人的本性和精神品质有着共同的结构,所以,好的自然环境可以使人获得精神上的感应和共鸣,有助于人的自我完善和心理健康发展。

因此,古人在教育活动中非常重视对自然环境的选择。

起于唐代的书院就充分体现了对自然环境的精心选择,书院大多选于风景秀丽的名山大川,白鹿洞书院建于江西庐山,嵩阳书院建于河南嵩山等。

原因有二:一是景色幽静,便于潜心研究;二是名山大川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有利于读书人修身养性,陶冶心灵,因为山水与人有共通性。

由于大学承担了育人和立人的重要使命,所以,我们要特别重视校园环境的建设,它不同于一般的社会环境,而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环境,应该要刻意安排,必须体现教育性,形成一种相对纯净的环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的物质基础首先是一个完备教育过程必不可少的条件:其次它又是对学生精神世界施加影响的手段,是培养他们的观点、信念和良好习惯的手段。

”可以说,学校的环境直接关涉到学生的德性成长。

例如,校园的围墙不仅仅具有建筑学上的意义,从某种程度上它代表了校园与社会的相对隔离,它具有特定的文化象征,表示学校是一个特定的文化场。

前苏联的帕夫雷什中学,一所由于苏霍姆林斯基在此执教而闻名于世的中学,就是一所刻意注重物质环境建设的学校。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校良好的物质环境,校园内科学的布局和寓意深刻的陈设,教室里的标语和语录,都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自由的不可缺少的外部条件,都具有深刻的教育价值和浓厚的人文意蕴。

他这样深情地描述这所学校:“学校地处村边僻静的环境,周围是大自然,附近又有大面积的水域,这一切对孩子们的身体发育和健康,都是十分有利的。

”苏霍姆林斯基坚持这样的观点,就是“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们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

学校的一切物质景观都在诉说着教育者的教育意图,成为一种潜在的教育资源。

这种隐性课程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它与显性课程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育人的教育环境。

校园绿化是最能体现教育者的生态意识的,也更能营造一种亲近自然和宁静和谐的氛围。

在中国传统的书院建设中,都非常注重环境的选择和环境的设计,一般都会把校址选在远离都市的山区或野外。

在这种校园环境中,学生能获得一种心灵的宁静,正是修身养性的佳处。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学校不得不远离山林与河畔,我们虽然不能说,当代青少年的浮躁心态都是由于校园远离自然造成的,但是至少这是原因之一。

所以,在现代校园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强调校园绿化,它对于校园环境卫生具有天然的调节功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也具有特殊的调控作用,使学生能够在不知不觉中产生一种亲近自然的安全感。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在那些为寻求僻静、获得休息和进行谈心而设的幽静角落里的花木都不是任意种植的,而是考虑了每棵花木、每朵花所能赋予人的精神生活的某种审美和情绪色彩。

”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转型的时代,社会转型不仅仅是制度的转型,更主要的是观念的转型。

当代学生的价值观念已不再单纯,今天的青少年享受到了前人享受不到的物质生活,这造成他们在某种程度上沦为了物质的奴隶,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严重,不思进取,沉迷于享乐。

正是因为如此,现代大学就必须创造一个相对纯净的空间,以免让学生受到过多的不良干扰。

幽雅美观、井然有序的校园,不仅能给人以舒适的感觉,而且会给人以朝气蓬勃、催人奋发的体验。

哈佛大学文理学院前任院长罗夫斯基曾说:“工作场所的物质环境,其影响是巨大的。

对此,我每天早晨都能体会到:当我穿过市内肮脏的哈佛广场而进入庭院时,好像在沙漠中找到了一块绿洲,立刻感到心旷神怡,使人清新地开始一天的工作。

”高等学校是育人的场所,搞好学校的校园环境建设对学生理想信念的树立、道德修养的提高、文明行为的培养、创造能力的开发都起着潜移默化地作用。

优美、舒适、干净的校园环境,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培养他们的文明习惯所起的作用,是无法被取代的。

三、德育的关键:师德建设在各类社会职业中,教师这一职业总是为全社会所重视。

在中国历史上,教师这一职业的地位被提到了正民风、安邦国的高度,正如《周礼》中说:“教职,以安邦国,以宁万民,以怀宾客。

”这是因为教师的使命在于教书育人,即教师通过言传身教,使学生具有必要的才能和品质。

教师要教好书、育好人,就应在方方面面都成为学生效仿的表率。

时时处处为人师表,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根本要求。

中国传统师德历来强调“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要求教师既要道学问,又要尊德性。

《礼记》中说道:“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

”作为教师,在学问和德性这两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要关爱学生,遵循教育规律,为学生解疑释惑,帮助他们修炼学问、涵养德性。

正因为如此,人们平素对老师所最不能容忍的,并不是他的学问不精,而是他的道德不纯。

中国人的心目中历来有一个圣贤先师的高大形象。

师,在中华民族的民族心理中,首先意味着是一个道德上的完人。

这大致是因为中国传统的学问大多强调修养身心,做学问与做人往往浑然一体。

好的学问若不能力行于日常为人之中,便不能使人膺服。

宋代理学追求的天人合一,明代的王阳明提出的知行一体,都追求成为将学识贯注于行为的完人。

教师为什么必须有“德”,而且是更高标准的“德”?因为教育正是以人影响人,以人感召人,以人改变人。

教师就是改变人乃至整个社会的核心所在。

总书记说过:“高尚的师德,是对学生最生动、最具体、最深远的教育。

”社会公德的兴起、职业道德的实现、家庭美德的确立、个人品德的育导,从源头上说都是由师德导入的。

所以说师德是“四德”的源头,抓四德建设,首先要从抓师德建设做起。

教师是以教书育人为本职的,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使其比一般职业的从业者在品德行为方面有更高的标准。

******说过:“我国广大教师要率先垂范,做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的弘扬者和推动者,做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努力成为无愧于党和人民的人类灵魂工程师。

”教师只有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才能严格要求自己,明辨国家和集体的利益高于个人利益、道义理想高于物欲财利;才能有“朝闻道,夕死可矣”的上下探索;才能有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人格魅力;才能有大批的“国之用才”的涌现;才能有学术的传承革新;才能有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

教师之所以无法教育好学生,是因为教师自身没有以身作则。

教学生,就是在教老师自己,只有教师将自己教好了,才能教好学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