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书坑儒”新说

合集下载

最新《留侯论》教案教学教材

最新《留侯论》教案教学教材

单元选修(三)唐宋八大家——论辩课题《进学解》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涉及的文言知识,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2.分析文章以“忍”字贯串篇,层层议论、逐步深化的说明思路。

3.了解本文立意的创造性和新颖性,学习本文正反对比、主次分明的写作特色。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第一课时一、导入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在《百家讲坛》,认为商纣王是一位文武双全、功勋卓著的帝王,两千多年被冠以“暴君”称号,是一起最悠久的“冤案”,引起了学术文化界和读者们的广泛争议。

无独有偶,最近,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王立群出版的《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下部)新书中,认为“焚书坑儒”的表述并不准确,“据《史记》记载,秦始皇活埋的是术士而非儒生,坑儒之说是在历史中不断演变成的”,由于古代典籍传播的口耳相传特征,以及秦朝的短命,焚书对典籍造成的影响也被放大了,希望历史教科书修改此项内容,还秦始皇一个公正的评价,,诸如对史事怀疑和推翻前论的作品,我们称之为史论或翻案文学。

其实,千年之前,宋人就喜好翻空出奇,爱做这类“翻案文章”,他们大都不囿于成见,每每别具只眼,让人耳目一新。

今天,我们走近的是《留侯论》,看看苏轼是如何一改前人对初汉三杰之一张良的看待,另立新说的。

二、知识链接1.作者介绍: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眉州眉山人,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

豪放派代表人物。

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2.文体:《留侯论》是一篇史论散文。

就宋代散文而言,“史论散文”中的“史”,指的是历史,包含人物和事件,主要针对的是文章中的内容部分。

“论”指的是散文形式中的“论体散文”。

“史论散文”正是将“历史”和“散文”加以结合,由前人对历史评论的篇章中,再进一步扩展见识。

这是作者早年的一篇著名史论,是进献给皇帝以应试求官的。

文章通过对张良的评论,向皇帝和考官显示了其非凡的才华。

3.写作背景:嘉佑六年,苏轼26岁,在京城经欧阳修推荐参加制科考试,最后仁宗在崇政殿御室,苏轼入第三等(宋开国以来,入三等者只有吴育与苏轼两人)。

最新儒家思想发展历程

最新儒家思想发展历程

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当时
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 B. 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A
C.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
D.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
(2011年北京卷文综14)文庙是中国古代官 方兴建的祭祀孔子的场所,产生于唐代, 宋代逐渐在中原、江南的城市中大量兴建, 元代在贵州、云南,清代在新疆、东北等 地也相继出现。这一现象表明
7、理学:
宋明时期,儒学逐渐吸纳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了以 “理”和“天理”为核心的新儒学。
8、批判 明清时期,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
继承: 特色的新思想体系,给传统思想注入新活力。
不同时期儒家思想的内涵
先秦儒学
仁、礼、为政以德;仁 政、民本;礼法并施
汉代儒学 宋明理学
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一统,天 人感应、君权神授、实行仁政,外儒 内法、三纲五常
中国古代儒学的发展演变历程
1、创立: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仁”和“礼”的学说,
2、发展:战国时期,孟子、荀子,发展“仁政”学说 3、重创:秦朝,“焚书坑儒”,儒家思想遭重创。
4、主导:西汉,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5、冲击: 魏晋南北朝时期,三教并立,儒学冲击。
6、融合: 唐宋时期,三教开始走向融合。
儒家思想如何在继承中创新发展?
先秦 (发展)
西汉
(孔孟荀)
(董仲舒)
( 创立发展
新儒学






发 展
) 新活力
新发展 )
官 方
明清 (批判)
(进步思潮)
宋明 (理学)
一条主线;两个视角;三次翻“新”;四个阶段
小结
儒学思想演变的四个阶段: 春秋战国: 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汉代: 董仲舒改造儒学 宋明: 理学的形成与儒学的成熟

历史趣谈秦始皇焚书坑儒没错 考古学家发现新证据

历史趣谈秦始皇焚书坑儒没错 考古学家发现新证据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秦始皇焚书坑儒没错考古学家发现新证据导语:说起秦始皇的罪名,焚书坑儒绝对是一项大罪,因此事秦始皇留下来千古骂名。

但是现在人们发现了新的证据,秦始皇焚书坑儒没有错,扯不到什么说起秦始皇的罪名,焚书坑儒绝对是一项大罪,因此事秦始皇留下来千古骂名。

但是现在人们发现了新的证据,秦始皇焚书坑儒没有错,扯不到什么专政上去,一直以来,都是后世之人误解了秦始皇。

其实,秦始皇坑杀的是那些欺骗他多年的术士,这些术士以寻找长生不老药为名,待在秦始皇身边多年骗钱,然而几十年后秦始皇仍然没有找到不老药,一气之下将这些欺骗他的术士全部杀死,这件事情被刘邦等后世篡改,变成了焚书坑儒。

始皇三十五年,众术士依然没能找到不死之药。

这时,卢生对秦始皇说,我们之所以一直找不到仙药,是因为皇上的住所让臣子们知道了,妨害了神仙。

现在皇上治理天下,还没能做到清静恬淡。

希望皇上所住的宫室不要让别人知道,这样,不死之药或许能够得到。

”秦始皇信以为真,非但如卢生所说去做,还自称“真人”,不称“朕”。

可见秦始皇对不死之药的渴望之强烈。

但术士之言乃是谎话,终有一日会被揭穿。

由于担心事发被罚,侯生、卢生决定逃出咸阳。

在逃之前,两人还未自己求药不成找借口:“始皇为人,天性刚戾自用,起诸侯,并天下,意得欲从,以为自古莫及己。

专任狱吏,狱吏得亲幸。

博士虽七十人,特备员弗用。

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办于上。

上乐以刑杀为威,天下畏罪持禄,莫敢尽忠,……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贪于权势至如此,未可为求仙药。

于是乃亡去。

”始皇听到两人私逃并且还诽谤了皇帝,大怒,指责方士“韩众等去不生活常识分享。

儒学的创立及发展历程

儒学的创立及发展历程

儒学的创立及发展历程1、创立: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仁”“礼”的学说2、继承:战国时期,孟子、发展“仁政”学说,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荀子……3、重创:秦朝,“焚书坑儒”4、正统:西汉,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表彰六经”5、冲击:魏晋南北朝,三教并立,儒学受到了来自于佛教、道教的冲击6、融合:唐宋时期,三教开始融合7、理学:宋明时期,儒学在迎接佛教和道教的挑战时期,年逐渐吸纳其思想,形成了以“理”和“天理”为核心的新儒学。

8、批判继承:明清时期,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一、近代戊戌变法的主将梁启超,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警句自勉。

他以忧国忧民的精神,参与发动了维新变法运动。

结合史实,查找资料,谈谈顾炎武和梁启超为什么有同样的感受。

答案提示:顾炎武和梁启超生活的时代都处在国家危亡之际,不约而同地产生了救国救民的思想。

二、收集一些现实生活的实例,从正反两个方面说说应该如何辨证地看待传统思想文化。

答案提示:(1)科学或可取的一面:A、传统文化具有和谐意识。

和平发展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小到家庭,大到民族、国家、人类都需要和谐的意识。

B、传统文化具有忧患意识。

这种忧患意识对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传统的形成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今天人们依然能从中得到启示。

C、传统文化崇尚道德,充分意识到道德对于社会和人生的重要性,崇尚道德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

D、传统文化强调力行。

力行意识及其所体现的务实倾向和自强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2)不科学或不可取的一面:A、尊卑等级观念;B、重男轻女的观念;C、因循守旧的观念;D、重利轻义的观念;E、重礼轻法的观念。

(3)对传统文化应采取的态度:A、批判、继承、改造;B、去粗存精,去伪存真。

新说文解字(杂文)

新说文解字(杂文)

新说文解字(杂文)新说文解字(杂文)(2013-03-29 05:14:16)来自海口言川的博客/yanchuan01信信:人之语。

信:永远都是谜面简单,谜底复杂。

小人之语叫信口雌黄,造你的谣言送你到十八层地狱才算目的;别有用心的人编排你的绯闻叫信口开河,糟蹋你的名声不打商量;你极力想掩盖一件事情,偏偏叫人抓住把柄了,就叫信而有证。

老前辈许慎的《说文解字序》曰:信而有证,稽撰其说,可见“说文解字”是一件不离大格不离谱而且有大把证据在手的可笑文字游戏;爱你的人和你爱的人表示诚信的方法就叫信誓旦旦;嘻嘻,我一大清早起来胡编乱造不打草稿就叫信手拈来。

海口言川说:十个君子苦口婆心的说词不如一个小人随便那么一说有分量。

什么原因呢?打个比方吧!做糖不甜肯定是学艺不精,做醋就酸也不见得技艺高超,自然发酵这个因素往往被人忽视的呀!瘤瘤:看得见的赘生物。

瘤:留下来是病,除掉了屁事没有。

搞医的弟弟嘻嘻一笑说:俺哥有学问,就是没有见识。

良性的瘤可以摘除,恶性的瘤就是癌呀!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闻;三天没出门,收集癌变糊弄人。

谈癌色变是当今社会的通病,除了放疗化疗介入疗法之外,真的没有什么好的治疗办法。

有人形象地比喻癌之源:生活习性改变综合症。

海口言川有话要说:肉眼看不见的病比肉眼看得见的病更加难缠更加要人命。

由此悟出了一个看似简单实则复杂的深层次问题:社会的肿瘤应该怎么治理?答案只有一条,重症需下猛药,这是你死我活的博弈。

莫言莫言:无语。

此莫言不是彼莫言;此莫言乃洋洋万言的名家,新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一部《丰乳肥臀》演绎得淋漓尽致,于是国内文人不甘寂寞,一时间热闹非凡:有说的有笑的有吵的有闹的有开口骂娘的有说文人耍流氓的。

唾液横飞一片大混乱,山东老太裹脚布子山西八百年的老陈醋,大西南的原始森林老东北的棒槌都晒了出来。

那个时期,和谐中国往后靠了美丽中国还没到来,莫言成了议论中心:这个文学奖大有意思大有味道。

什么意思什么味道呢?海口言川学了一次乖:莫言就是无语,咱什么都不说,嘻嘻,什么也不想说。

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流变过程以及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流变过程以及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流变过程以及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流变过程以及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流变过程1、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儒家为诸家之⼀。

春秋时期由孔⼦创⽴,仁是孔⼦思想体系的核⼼。

战国时期经过孟⼦、荀⼦的改造和发展,儒学体系更加完整。

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百家中的蔚然⼤宗2、秦朝:焚书坑儒,儒家受到排斥。

3、西汉: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家思想,被汉武帝接受并付诸实⾏。

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此后,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化的主流。

4、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家思想出现危机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发展;佛教吸收儒学精神,渐趋势中国本⼟化;道教受到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尊道”。

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称“三教合⼀”,唐初,统治者奉⾏三教并⾏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

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5、宋朝:儒学新发展——理学产⽣发展。

程朱理学:北宋时,儒家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同时⼜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其中,北宋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朱熹成为最为突出,“理学”也称“程朱理学”。

陆王⼼学:南宋时期,理学家陆九渊把“⼼”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就是“理”的主张。

创⽴“⼼学”。

明朝中期王阳明成为⼼学的集⼤成者。

宋明理学历经⼏百年的发展,对中国社会政治、⽂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了深远的影响。

6、明清时期:早期启蒙思想产⽣,儒学受到批判。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1)李贽的离经叛道(2)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抨击(3)顾炎武提倡经世致⽤(4)王夫之的唯物思想。

7、戊戌变法期间:康有为、梁启超把西⽅政治学说同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来宣传维新思想,利⽤孔⼦的权威为变法制造理论依据。

8、19世纪晚期:资产阶级民主⾰命思想的传播,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儒家正统地位受到猛烈冲击。

秦汉时期的儒家思想

秦汉时期的儒家思想

秦汉时期的儒家思想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也是儒家思想得以发展壮大的时期。

秦汉时期的儒家思想经历了从秦朝的焚书坑儒到汉朝的重振儒教的过程,形成了离经叛道的新儒家学派,以及经世致用的老儒家学派,这两大学派为后世的儒家思想奠定了基础,并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秦朝焚书坑儒对儒家思想的冲击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王朝--秦朝。

同时,他对文化儒家思想产生了严重的扼杀,发动了历史上著名的一次事件--焚书坑儒。

在此期间,大量的文化典籍被烧毁,儒家学说受到前所未有的打击,不少儒家被活生生地埋在坑中,这一事件对儒家思想的影响非常大。

然而,即使秦始皇对文化的打击再厉害,这并没有摧毁儒家学说的库存。

在另一方面,由于秦朝的法家思想强调的是法治,注重国家的纪律和秩序,于是,在秦朝朝廷中,儒家思想常被作为一种重要的检察体系。

因此,儒家学派以及其思想得以得到传承与发展。

二、汉朝重振儒教,形成新老儒家学派汉朝对儒家思想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而最大程度上体现在汉武帝的时期。

历经秦朝的打击后,汉武帝意识到宏扬儒家思想是国家建设的基础,于是他大力重振儒家思想,着手整理、编纂初期各类文献,并聘请儒家学者进行选编工作,使得部分秦汉以前所埋没的经典能够重新得以传播。

在“何为正经”问题的争论中,儒家学派分成了老庄之争、新儒家、中庸之派等众多分支,但儒家思想也开始分为经世致用的派别和离经叛道的派别。

对于秦汉时期的新儒家学派来说,孔子学说的正统教义已经渐渐不能够符合当时社会的需求。

新儒家思想的主张就是直面现实需求,摒弃传统经典,寻求抗击时代巨变的路线。

在实践上,新儒家学派企图通过知识新观念的创新,将传统文化学说更新起来,使儒家思想得以适应社会发展的新要求。

与新儒家不同的是,老儒家学派侧重于传承、整合、发扬儒家学说的“阳春有百花”的特性,深入探讨儒家经典、注重研究儒学原本的思想,力求从传统中求得中兴。

【最新文档】焚书坑儒内容简介-精选word文档 (6页)

【最新文档】焚书坑儒内容简介-精选word文档 (6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焚书坑儒内容简介篇一:“焚书坑儒”不是幽默故事“焚书坑儒”不是幽默故事丁启阵今天早上,在网络上,我的眼波余光扫到有人说秦始皇“焚书”是一场教学课本改革、“坑儒”是一项专项打击的消息时,我连多花一秒钟时间作进一步了解的兴趣都没有。

我以为,这不过是一种吸引眼球的说法而已。

网络时代,这种消费历史、雷焦他人、娱乐自己的事情,早已司空见惯。

不料,下午接到了搜狐网博客一位编辑的电话,约我就这事写一篇文字。

浏览了一下相关报道,我发现,这种荒诞不经的说法,竟然是一篇发表在国家统计源核心期刊上的学术论文提出来的观点;而且,这篇论文还“荣获中国教育科学探究杂志社、全国教师优秀论文编辑部论文评选一等奖”!一时之间,我惊诧到无语。

惊诧过后,我在网络上搜索了一下,没有搜到“陕西省高招办干部、著名学者(?)”王根权这篇题为《“焚书坑儒”一场旷日持久的弥天大谎》的论文的原文,看到的基本上都是如下的概括、转述:王根权通过对史料的分析得出结论:所谓“焚书”之事应该解读为:秦始皇三十四年,国家进行了一场教学课本改革,收焚了“天下”所藏之“《诗》、《书》、《百家语》”这些过时的不适用的教学课本。

所谓的“坑儒”一事中被坑者是“术士”,非“儒生”。

“坑儒”一事应该解读为:秦始皇三十五年,国家进行了一场专项打击,诸生检举揭发,对“方术士”中的那些经济诈骗,政治反动,“为妖言以乱黔首”的四百六十余骨干人员予以了镇压。

时间紧迫,我只好假设上述概括、转述没有歪曲王根权先生原文的意思,来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根据我对历来学术界关于“焚书坑儒”研究的了解,从概括、转述看,论文作者未必有什么新材料发现,所谓的“对史料的分析”,其实不过是对“焚书坑儒”的性质作了不同于他人的表述,或者说贴上了一张与众不同的标签。

“弥天大谎”云云,不过是广告策略,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吸引眼球。

如何全面认识董仲舒的新儒家思想

如何全面认识董仲舒的新儒家思想

全面解析董仲舒的新儒家思想山东成武二中历史组盛昌华 274200春秋末期,自孔子创立儒家学说之后,儒家学说一直到西汉初年,都没有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都是以法家为指导思想;从秦朝“焚书坑儒”事件中可以看出,秦朝统治者崇法抑儒;而西汉初年,是以黄老之学为治国之道。

直到了汉武帝时期,汉武帝才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学说才开始成为封建的统治学说。

下面我们就对董仲舒的儒家思想做一全面的分析。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儒家学说为什么能够代替黄老学说而成为封建统治者的统治思想。

第一、黄老之学使命的完成。

西汉初年,经济残破,百废待兴。

西汉初期的统治者接受秦朝灭亡的教训,需要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黄老思想中的“无为而治”适应了西汉初年休养生息的需要。

它的实施,使西汉社会迅速得以恢复和发展。

到了汉武帝时期,经济发展,政权巩固,国力强盛,黄老之学做为统治思想,其恢复经济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统治者需要一种新的指导思想做为其统治的依据。

第二、黄老之学本身的局限性。

黄老之学虽能对恢复与发展经济、巩固新生政权起了很大的作用,但由于西汉统治者实行的是“君无为而臣有为”的政策,中央的丞相、地方的郡守及诸侯王的权力都很大,使臣下与君主、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日益尖锐,造成“尾大不掉”之势,不同程度地影响了中央集权和至高无上的皇权,构成对最高统治者的严重威胁,在政治上造成声威震主之势。

文帝时的淮南王刘长的骄淫逾制,景帝时的吴楚七国之乱,武帝时的淮南王刘安和衡山王刘赐图谋与中央政权分庭抗礼,从某种意义上就产实行黄老无为政治的消极后果。

另外,西汉初年奉行“无为而治”的另一个表现,就是对北方的匈奴实行“和亲”政策。

“和亲”政策虽能维护双方边境暂时的稳定,有利于双方经济的发展,但它毕竟是一种屈辱的外交,最终致使匈奴的势力越来越猖獗,对中原地区构成严重的威胁。

这也暴露了黄老思想的弊端。

第三、从当时的社会背景上来看,汉武帝时期,虽然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但仍存在以下问题:1、边患问题严重。

儒家思想演变和发展历程

儒家思想演变和发展历程

以儒家思想为主流得中国传统思想演变与发展得历程(一)(一)儒家思想形成——先秦春秋: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她提出以“仁”为核心得学说,主张以仁爱之心处理人际关系。

在政治上把“德”“礼”作为首要得统治手段,要求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反对苛政与刑杀;主张“克己复礼”,维护周礼就是孔子政治思想中得保守部分,孔子晚年整理与编订得《诗经》《尚书》《礼》《易》《春秋》就是中国封建社会儒学得“五经”。

战国:孟子就是战国时期儒家学说得代表。

她站在新兴地主阶级立场出发,但也强调小农阶级利益。

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政在得民”得思想,同时又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这种温与得政治主张,不能适应当时结束割据、实现统一得需要。

荀子在政治思想上主张“礼法并施”得观点,自然观方面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得人定胜天观点,就是当时生产力进步得反映,具有唯物主义思想。

特点: 此时期儒家思想较为具体,带有浓厚得理想化色彩;没有严密得理论基础, 大多就是关于思想修养方面得道德规范与政治理想得治国原则;孟子得“仁政”、“民贵君轻”使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但因脱离现实政治而遭新兴地主阶级冷遇。

(二)儒学惨遭摧残——秦朝秦朝虽已一统天下,但当时私学兴盛,百家争鸣,许多儒生、游士评议国政,造谣惑众,极不利于当时得国家一统、中央集权,秦始皇为了压制原来战国分裂割据时遗留得政治势力与思想影响,采纳丞相李斯得建议,实行野蛮得“焚书坑儒”政策,焚烧百家书籍,坑杀儒学之士,进一步确立法家学说得官学地位,实现学术思想得统一,以巩固秦政权。

特点:因为儒学不能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服务,统治者用政治权力强制干预与控制思想,儒学遭受毁灭性摧残。

(三)儒学独尊地位——汉代西汉:董仲舒成功地改造儒学,以儒学为基础,广采诸子百家之长,建立起新儒学,倡导“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宣扬“大一统”、“三纲五常”。

这时得儒家思想“内法外儒”,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得需要。

成语故事:《焚书坑儒》的介绍

成语故事:《焚书坑儒》的介绍

【导语】秦始皇(公元前259—公元前210年9⽉10⽇),即嬴政。

中国历最伟⼤的政治家、战略家、改⾰家、军事家。

⾸次完成中国统⼀,秦朝开国皇帝,秦庄襄王之⼦,13岁即王位,39岁称皇帝,在位37年。

秦始皇对中国的统⼀,做了许多前⽆古⼈的业绩,创⽴皇帝制度,在中央实施三公九卿制,地⽅废除分封制,实⾏郡县制,统⼀⽂字、货币和度量衡等,北击匈奴,南服百越,修筑万⾥长城,奠定了今⽇中国版图的基本格局,把中国推向了⼤⼀统时代,为建⽴中央集权制度开创了新局⾯,对中国和世界历史产⽣了深远影响。

他奠定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焚书坑儒的典故: 公元前213年的⼀天,秦始皇在咸阳宫置酒宴请群⾂。

当时的学官叫做博⼠的,有70个⼈参加了宴会。

仆射(博⼠的长官)周青⾂上前说了⼀番*的话,⼤意是:过去的秦国,⽅圆不过千⾥,靠陛下您的神灵明圣,平定了海内,放逐了蛮彝之族,凡⽇⽉所照的地⽅,没有不⾂服的。

把诸侯分为三⼗六个郡县,⼈⼈都很安乐,没有战争的祸害,可以万世流传。

从古到今,也⽐不上陛下您的威德。

博⼠齐⼈淳于越对这番话很是反感,⽴刻上前反驳说我听说殷周长达千年,分封⼦弟功⾂,作为⾃⼰的辅佐。

现在陛下您据有四海,⽽⼦弟却为普通⼈,突然有什么变故的话,没有左右⼿,您靠什么相救?做事不学古⼈⽽能够长久的,我还没听说过。

现在青⾂⼜当⾯阿谀,加重您的过错,他不是忠⾂。

” 在这段话中,淳于越虽然指责了周青⾂,但重点并不在此。

他实际所提出的问题有两个:⼀个是原则性的,即要向古⼈学习;另⼀个是具体的,即要分封⼦弟功⾂。

对此,秦始皇并没有⽴刻发表意见,⽽是“下其议”,也就是把淳于越的意见交给⼤家去讨论。

丞相李斯便在此时提出了他的⼝号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

”李斯认为,历代统治者按照⾃⼰的⽅法来治国,并不是有意要标新⽴异,⽽是因为时代在变,治国⽅法当然也要变。

他对秦始皇说:陛下您开创的⼤业,建⽴的万世功劳,本来就不是愚儒所能理解的。

焚书坑儒的意思名词解释

焚书坑儒的意思名词解释

焚书坑儒的意思名词解释焚书坑儒是中国历史上一段极为重要而令人深思的事件,它发生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的秦朝时期。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意义、影响等方面深入探讨焚书坑儒的含义以及其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

焚书坑儒发生在公元前213年,当时的秦始皇推行了一系列变革政策,其中最引人关注的就是焚书坑儒。

焚书指的是焚烧各种经典书籍,而坑儒则是指处决有儒学思想的知识分子。

这一系列措施背后的目的是为了打破旧有的学术思想体系,扫除反对秦朝统治的隐患,并推行一套适合统治者利益的新思想。

焚书坑儒这一举措实际上是对儒家学说的打击。

儒家学说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道德伦理、仁爱之道,儒家经典著作如《尚书》、《礼记》、《大学》等被广泛传播并深受尊崇。

然而,这一传统思想对于秦朝统治者来说,存在一定的威胁。

因为儒家思想强调君臣、父子、夫妻、人伦等制度,而秦朝的统治者希望实行以君主为中心的法家思想体系,以加强中央集权。

焚书坑儒的意义不仅仅体现在对儒家学说的否定上,更是对中国历史文化的一次颠覆性改革。

焚书坑儒的实施,除了破坏了传统学术体系外,也使得秦朝统治者得以推行一套符合自身利益的新思想。

那时,在焚书坑儒的措施之下,不仅儒家的著作被禁止,其他诸子百家的经典也被取缔。

这种以焚书坑儒为代表的反智主义浪潮直接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多元发展。

然而,尽管焚书坑儒给中国的传统文化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但它也间接促进了一些新思想的兴起。

一些知识分子和文化人士,为了避开秦朝政府的打击,开始使用隐晦的语言和方式传播和流传他们的思想。

这种情况下,作为儒家思想的主要竞争对手的道家和墨家等学派便得以崭露头角。

这股新思潮为中国历史文化的多元发展提供了新的创造力。

焚书坑儒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在历史上依然存在。

它成为后世评估政府对知识分子的态度和发展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无论是历代的政权更替,还是文化与思想的演进,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焚书坑儒的影响。

这种对传统文化的否定和批判,也促使人们认识到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性,并努力寻求更合适的文化发展道路。

2011年中国教育史部分名词解释答案

2011年中国教育史部分名词解释答案

1.有教无类:是孔子的办学方针,它规定了孔子办私学的教育对象,其基本含义是,不分贵贱贫富和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扩大受教育的对象,使那些愿意学习而在学力、经济条件和时间上又允许的人,都可有受教育的权力和机会。

这一教育主张顺应了社会历史进步潮流,打破了少数奴隶主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

扩大了受教育的范围,符合教育事业的发展趋势。

2.性相近,习相远:是孔子关于人性论的观点,指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天赋比平民天赋高贵、优越的思想。

这个理论,是人类认识史上一个重大的突破,成为人人有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当受教育的理论依据。

3.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孔子运用得最成功的教学原则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孔子善于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不同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和教学,有助于加速各种人才的成长。

孔子实行因材施教,培养出一批有才干的人才。

4.明人伦:“明人伦”是孟子提出的学校教育的目的,所谓“明人伦”就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后世也称为“五伦”。

孟子着眼于处理好五种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其目的在于维护上下尊卑的社会秩序和道德观念。

5.三盈三虚:少正卯和孔子同时在鲁国招学生讲学,孔子门下学生多次满了又空,空了又满,皆因少正卯讲学之故,只有颜渊一个人始终跟着孔子,没有去。

也表现了孔子讲学很有吸引力,效果好。

6.学在官府学在官府是对西周教育制度的高度概括,也是我国奴隶社会教育制度的重要特征,主要体现在:①礼不下庶人,学术和教育为王宫及各级政府把持,礼器也全由官府掌握,民间没有条件举行学术活动,更无学校。

②官师不分,学校设在官府之中,官吏既是教育官员,也是学校教师。

③政教合一,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不分,教育与行政合一。

7.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产生了各种思想流派,如儒、法、道、墨等,他们著书讲学,互相论战,出现了学术上的繁荣景象,后世称为百家争鸣。

8.诸子百家:指先秦至汉初各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

“焚书坑儒”新说历史论文论文

“焚书坑儒”新说历史论文论文

“焚书坑儒”新说‎历史论文论文“‎焚书坑儒”新说历‎史论文论文秦‎始皇“焚书坑儒”‎,早就定格为文化‎摧残的象征符号。

‎天下举凡读书人皆‎好称引,鲁迅用它‎来和希特勒焚书相‎比,博尔赫斯用它‎和造长城来对始皇‎帝大发议论。

独立‎的史家偏生有其独‎特的癖好,他不敢‎就在假设的基石上‎扑扇想象的翅膀,‎更不屑于人云亦云‎,总是费尽心机试‎图描绘一个更详细‎的过程或者寻找一‎个更合适的理由,‎而孜孜以求的结果‎常常竟真与所谓的‎“常识”大相径庭‎。

一就人类文‎明史而言,对书籍‎和读书人的迫害时‎时都在发生从未中‎止。

类似“焚书坑‎儒”这样的举动在‎中国历史上既非第‎一次,更远远算不‎上最大的一次。

史‎上大“革”文化之‎“命”的惨烈事历‎历可数,固不待言‎;而“焚书”更早‎在秦始皇之前一个‎半世纪即已发生:‎在商君教‎引下秦孝公“燔《‎诗》、《书》而明‎法令”。

(《韩非‎子·和氏》)如果‎我们重新查账的话‎,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直接后果其‎实真算不得十分严‎重。

所谓的“焚‎书坑儒”实际上是‎两个独立的事件。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34年)‎,在秦始皇的咸阳‎宫酒会上,70博‎士为这位始皇帝祝‎寿。

仆射周青臣大‎拍马屁,说什么“‎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被书呆子型‎的博士淳于越直斥‎为面腴;淳于越大‎唱“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的儒家老调,却‎惹得身为丞相的法‎家李斯大为不满,‎认为“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

”‎因此倡言:‎“史官非《秦记‎》皆烧之。

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

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

以古‎非今者族。

”(《‎史记·秦始皇本纪‎》)秦自商鞅变法‎后,依靠法家的严‎刑峻法大大提高了‎它的军事实力和行‎政效率,并最终得‎以并吞六国、统一‎宇内,因此秦始皇‎自然批准了李斯的‎建议。

比较可惜‎的是各国的史书,‎烧了个精光,大大‎增加了司马迁写《‎史记》的难度,《‎史记·六国年表序‎》:“惜‎哉!惜哉!独有《‎秦记》,又不载日‎月,其文略不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焚书坑儒”新说
秦始皇“焚书坑儒”,早就定格为文化摧残的象征符号。

天下举凡读书人皆好称引,鲁迅用它来和希特勒焚书相比,博尔赫斯用它和造长城来对始皇帝大发议论。

独立的史家偏生有其独特的癖好,他不敢就在假设的基石上扑扇想象的翅膀,更不屑于人云亦云,总是费尽心机试图描绘一个更详细的过程
或者寻找一个更合适的理由,而孜孜以求的结果常常竟真与所谓的“常识”大相径庭。


就人类文明史而言,对书籍和读书人的迫害时时都在发生从未中止。

类似“焚书坑儒”这样的举动在中国历史上既非第一次,更远远算不上最大的一次。

史上大“革”文化之“命”的惨烈事历历可数,固不待言;而“焚书”更早在秦始皇之前一个半世纪即
已发生:在商君教引下秦孝公“燔《诗》、《书》而明法令”。

如果我们重新查账的话,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直接后果其实真算不得
十分严重。

所谓的“焚书坑儒”实际上是两个独立的
事件。

公元前213年,在秦始皇的咸阳宫酒会上,70博士为这位始皇帝祝寿。

仆射周青臣大拍马屁,说什么“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被书呆子型的博士淳于越直斥为面腴;淳于越大唱“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的儒家老调,却惹得身为丞相的法家李斯大为不满,认为“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

”因此倡言:“史官非《秦记》皆烧之。

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


敢偶语《诗》、《书》者弃市。

以古非今者族。

”秦自商鞅变法后,依靠法家的严刑峻法大大提高了它的军事实力和行政效率,并最终得以并吞六国、统一宇内,因此秦始皇自然批准了李斯的建议。

比较可惜的是各国的史书,烧了个精光,大大增加了司马迁写《史记》的难度,《史记·六国年表序》:“惜哉!惜哉!独有《秦记》,又不载日月,其文略不具。

”也使得
西晋挖出的魏国史书《竹书纪年》身价倍增。

国家史志尽记些个颁历告朔、战争祭祀的大事,事关王统,秦始皇此举完全可以理解。

《诗》、《书》、百家语非博士官所职皆烧之,“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

”也就是说,民间不许再收藏、传授《诗》、《书》、百家语,但博士职掌的这些书籍还是被保留的。

“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儒、道、名、墨等诸家学说在民间被禁,唯法令可学,鼓励向“吏”学习各种法令。

此外,“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各种相关实用技艺的书籍也都受到保护。

项羽火烧咸阳,包括《诗》、《书》、百家语在内的博士官职掌的国家图书在劫难逃。

但《诗》、《书》之类终究还是很好地得到了传存。

《六国表序》:“《诗》、《书》所以复见者,多藏人家,而史记独藏周室,以故灭。

”秦始皇焚书令下,象伏生这样的读书人抱着简册就跑掉了。

汉惠帝“除挟书律”后,文、景、武帝时各种秦际遭禁的《诗》、《书》、百家语在民间大量出现。

其称大宗者如鲁共王坏孔子宅而得的孔壁书,河间献王搜集的
古文书,河内女子发老屋而得的古文书。

汉以后《诗》、《书》等儒家经典更是发扬光大。

反倒是秦际特准保护的医药、卜筮、种树这些相关实用技艺的书籍灭绝失传。

要不是这些年陆续发现了不少简帛日书、式法、五星占、养生方、病方、脉经、胎产书、导引图、美食方等等,我们对古代伟大的实用技艺知识就只能永远停留在《汉书·艺文志》的那张书目单上。

秦始皇在“收天下书不中用者尽去之”之后,“悉召文学方术士甚众,欲以兴太平”,虽属冠冕堂皇的门面话,但儒生和方士事实上确实还是相当自在甚至可以说很活跃。

公元前212年,秦始皇羡慕长生不死的“真人”,用侯生、卢生等方士以求灵芝仙药。

方士以无法交差而“亡去”。

“始皇闻亡,乃大怒曰:‘……方士欲练以求奇药。

今闻韩众去不报,徐市等费以巨万计,终不得药,徒奸利相告日闻。

卢生等吾尊赐之甚厚,今乃诽谤我,以重吾不德也。

诸生在咸阳者,吾使人廉问,或为妖言以乱黔首。

’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

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

益发谪徙边。


同样值得细细分析的一次事件。

首先,令秦始皇愤然的候、卢、韩、徐诸生皆是方士。

被逮着的诸生及其“传相告引”而供出的“犯禁者”中或有些是儒生,但确确实实司马迁时代,并没有“坑儒”一说。

《史记·儒林列传》明言:“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

”其次,方士以所谓仙药诱惑人主并造谣诽谤,罪当杀。

“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处置亦未见得有什么特别过分处;如果我们同样相信《史记》的话,比起长平之战大将白起坑杀40万降卒来,堂堂始皇帝坑杀460余人又算得了什么。

既然是两个实际影响并不算太大的事件,为什么会给国人世人如此深刻的印象,以至固定地作为文化摧残的象征符号?我一直怀
疑有人作了手脚,进行了故意的夸大。


首先应该考察的是司马迁。

《史记·儒林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