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 1.2课文注释:焚书坑儒
焚书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焚书坑儒,秦始皇之暴政也。
始皇既并天下,欲一统思想,于是收天下之书,不中用者悉焚之。
除《诗》、《书》、《礼》、《乐》外,凡《易》、《春秋》诸子百家之书,皆毁弃。
此乃秦始皇帝下令,使天下之学士焚书坑儒,以绝学术之源。
译文:焚书坑儒,这是秦始皇的残暴统治。
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想要统一思想,于是搜集天下的书籍,对于不实用的全部焚毁。
除了《诗经》、《尚书》、《礼记》、《乐经》之外,凡是《易经》、《春秋》以及其他诸子百家的书籍,全部被毁掉。
这是秦始皇下令,让天下的学士焚书坑儒,以此来断绝学术的根源。
注释:1. 焚书坑儒:指秦始皇统一天下后,焚烧书籍和坑杀儒者的事件。
2. 始皇:指秦始皇,即嬴政,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帝王,统一六国,建立秦朝。
3. 并天下:统一天下,即统一中国。
4. 一统思想:统一思想,指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观念。
5. 收天下之书:搜集天下的书籍。
6. 不中用者:不实用的书籍。
7. 悉焚之:全部焚毁。
8. 《诗》、《书》、《礼》、《乐》:指《诗经》、《尚书》、《礼记》、《乐经》,是中国古代的四大经典。
9. 《易》、《春秋》:指《易经》和《春秋》,是中国古代的两大经典。
10. 诸子百家:指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学派的总称,如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
11. 毁弃:毁掉并丢弃。
12. 学士:指有学问的人。
13. 绝学术之源:断绝学术的根源,即断绝学术的发展。
通过这篇文言文的翻译及注释,我们可以了解到焚书坑儒这一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和影响。
这一事件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次重大文化浩劫,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人民版必修三高中历史1.2:汉代儒学-24ppt-
明清两代的科举制以四书五经的文句命题,以 朱熹的集注为解释依据,不准发挥个人见解, 文章的格式严格规定为八股文。 明清时代的科举制完全笼罩在封建文化专制主 义之下。 科举制使许多士人幻想“十载寒窗,一举成名” 把毕生精力都消耗在儒家的经书和文选等典籍 方面。因此,科举制度对巩固封建统治起着很 大作用。但也导致了士人知识结构的偏狭。
汉代儒学
课程标准: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本课主要内容: 一、“焚书坑儒”批判; 二、罢黜百家; 三、太学的出现和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秦始皇 (图一)
李斯(图二)
“焚书“遗迹(图三)
坑儒谷(图四)
焚书坑儒资料:
焚书坑儒是发生在中国古代的秦朝。在秦始皇三十 四年(公元前213年),一位朝廷的高官淳于越反对 当时实行的“郡县制”,要求根据古制,分封子弟。 丞相李斯加以驳斥,并主张禁止“儒生”(读书人) 以古非今,以私学诽谤朝政。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 议,下令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对不属于 博士馆的私藏《诗》、《书》等也限期交出烧毁; 有敢谈论《诗》、《书》的处死,称赞过去的而议 论现在政策的灭族;禁止私学,想学法令的人要以 官吏为师。这种措施引起许多读书人的不满。第二 年,许多方士(修炼功法炼丹的人)、儒生攻击秦 始皇。秦始皇派人调查,将四百六十多名方士和儒 生挖大坑活埋。历史上称这些事情为“焚书坑儒”。
科举制:一种用考试办法选拔官吏的制度。 起迄:此制产生于隋,确立于唐,大发展于北宋,极
盛而衰于明清,1905年废除。这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持 续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的选士制度。
过程:
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吏。 隋炀帝时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唐太宗时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 武则天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 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宋代科举仿行唐制,但在考试程序、考试内容、录取 人数和考风考纪等方面做了很大改进,形成了自己的 特色。
焚书坑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焚书坑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焚书坑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原文:焚书坑唐代:章碣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译文: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竹帛燃烧的烟雾刚刚散尽,秦始皇的帝业也化为空虚,函谷关和黄河天险,也锁守不住始皇的故国旧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焚书坑的灰烬还没冷却,山东群雄已揭竿而起,灭亡秦国的刘邦和项羽,原来并不读书!注释:竹帛(bó)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suǒ)祖龙居。
竹帛:代指书籍。
烟销:指把书籍烧光。
帝业:皇帝的事业。
这里指秦始皇统治天下,巩固统治地位的事业。
虚:空虚。
关河:代指险固的地理形势。
关:函谷关。
河:黄河。
空锁:白白地扼守着。
祖龙居:秦始皇的故居,指咸阳。
祖龙:代指秦始皇。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山东:崤函之东。
一说指太行山之东,即为秦始皇所灭的六国旧有之地。
刘项:刘邦和项羽,秦末两支主要农民起义军的领袖。
不读书:刘邦年青时是市井无赖,项羽年青时习武,两人都没读多少书。
赏析:这首诗的首句以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史实作为切入点,明叙暗议,用略带夸张的手法揭示了焚书与亡国之间的矛盾。
次句紧承首句,又从另一角度揭示秦王朝灭亡的教训,有利天险也不能守住基业。
第三句在点题的同时,进一步对焚书一事做出了评判。
最后一句以议论结尾,借刘邦、项羽二人不读书之史实抒发感慨。
这首诗以史家笔法,独辟蹊径,把“焚书”与“亡国”看似不相关的事情联系到一起,层层推进,自然圆转,言辞夸张,言他人所未言,巧妙的讽刺了秦始皇焚书的荒唐行为。
诗的首句点出焚书坑中所发生的历史事件。
当年秦始皇下令搜集所有民间的儒家典籍和百家之书,并进行销毁,诗人用“竹帛烟销”简练概括这一史实,而用“竹帛”这一文字的载体,来代指儒家典籍和百家之书,则是故意夸大秦始皇的罪过与荒谬。
紧接着,诗人用“帝业虚”三字来将秦始皇“焚书坑儒”所酿就的后果概括出来,就仿佛秦始皇焚烧书籍的飞烟袅袅升起的时候,他千辛万苦创下的秦国基业也被销毁了,本可以流芳百世的千秋伟业霎时成为虚空。
焚书坑儒的解释
焚书坑儒的解释世人都说秦始皇焚书坑儒是对文学进步的阻止,出于个人自私而坑害了儒家学子,毁灭了大量文集。
对于秦始皇的为人,无论是褒还是贬,大家似乎都有一个共识,即这位始皇帝统一中国之后“焚书坑儒”,大开杀戒,一次就活埋了四百多位儒生。
然而,对于秦始皇臭名昭著的“焚书坑儒”事件,学术界一直有不同的意见。
有人认为,秦始皇并未坑儒,他坑的是一些江湖术士。
那么,秦始皇坑的到底是些什么人呢?【发音】fen shū kēng ru【释义】焚:烧;坑:把人活埋;儒:指术士。
焚毁典籍,坑杀术士。
比喻对文化的摧残。
【同义词】燔书坑儒【记载】焚书《史记;秦始皇本纪》: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
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
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
以古非今者族。
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
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
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在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博士齐人淳于越反对当时实行的郡县制,要求根据古制,分封子弟。
丞相李斯加以驳斥,并主张禁止百姓以古非今,以私学诋毁朝政。
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下令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对民间医药卜筮种树之书以及不属于博士馆的私藏《诗》、《书》等也限期交出烧毁;有敢谈论《诗》、《书》的处死,以古非今的灭族;禁止私学,想学法令的人要以官吏为师。
此即为焚书。
坑儒《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闻(侯生、卢生)亡,乃大怒曰:吾前收天下书不中用者尽去之。
悉召文学方术士甚众,欲以兴太平,方士欲练以求奇药。
今闻韩众去不报,徐巿等费以巨万计,终不得药,徒奸利相告日闻。
卢生等吾尊赐之甚厚,今乃诋毁我,以重吾不德也。
诸生在咸阳者,吾使人廉问,或为訞言以乱黔首。
於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馀人,皆阬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後。
益发谪徙边。
始皇长子扶苏谏曰: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
高二历史必修三1.2汉代儒学
2.汉代新儒学与先秦儒学区别与联系?
经过董仲舒改造后的新儒学,能够取得统治思想的 主流地位,主要还是增加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和 “三纲五常”的理论,强调神化王权和等级名分,符合君 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需要。同时,新儒学又增加了“大 一统”思想,并融合了阴阳家、黄老之学及法家的一些思 想,这些都是先秦儒学所不曾拥有的。 而先秦儒学宣扬的“礼”“仁”“仁政”“民本”也 为新儒学继承,并适应了汉武帝时期的政治需要。
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
第二课
汉代,儒学兴起
秦始皇
汉武帝
竹帛烟销帝业虚, 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 刘项原来不读书。
这首诗讽刺了哪一历史事件?
一、汉代儒学兴起的背景
(李斯上奏)“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 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 诣守尉架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 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 黥为城旦。所不去也,医乐卜筮种树之书。若欲 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死气沉沉,儒学的发展因此进入低潮。
⑸其限制了思想学术的自由发展,摧残了人才,阻碍了 社会进步和发展;
消极: ⑵其实质是一种思想文化专制政策;
⑶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和一场文化浩劫;
⑷文化成为政治权利的附庸,文化氛围由生动活跃转为 死气沉沉,儒学的发展因此进入低潮。 ⑸其限制了思想学术的自由发展,摧残了人才,阻碍了 社会进步和发展;
二、汉代儒学内容
材料一: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 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 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 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 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2《汉代儒学》课件 (共25张PPT)
为什么秦王朝不焚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秦王朝焚书的目的是为了遏制知识分子的思想, 教 师 而医药、卜筮、种树之书是实用之学,对社会和国 讲 解 家直接有益,不构成对政权的威胁。
推进新课
推进新课 二、“罢黜百家”
问 汉武帝是以“雄才大略”著称的帝王。在我们以前 题 学过的历史知识中,你能够总结出汉武帝有哪些突出的 情 境 历史成就吗? ①政治方面:存在王国问题和相国权重问题——实
些大国突破世官制的框架,实行明贤制度,世官制时代结束。
推进新课
察举制: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的选官制度。它肇基于高祖 刘邦,初步形成于汉文帝,定制于汉武帝,东汉末年因战争频仍
教 师 讲 解
而无法推行。
董仲舒就是通过“对策”得到汉武帝赏识的。东汉时 此制选官,先经官吏察访,然后推荐给中央予以任用。荐举 期,豪强地主把持乡举里选,使门第族望成为选举的
教 师 讲 解
③经济方面:土地兼并,阶级矛盾激化——盐铁官营, 行“推恩令”和设立中朝; 铸“五铢钱”,统一货币; ②民族关系方面:匈奴问题和越族问题——抗击匈 ④对外关系上:派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 奴和设立三郡;
推进新课
材料一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材料二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莫明于
推进新课
问 题 情 境
太学带来了哪些影响?
(1)对教育: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教 (2)对社会风气:带动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有利于文化的传 师 播。 讲 (3)对统治基础:打破贵族官僚对官位的垄断,扩大统治基础。 解
(4)对政坛:东汉太学生的议政活动,迫使黑暗政治势力有听
收敛。
推进新课 四、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人民版高中必修三历史-:汉代儒学pptPPT优秀课件
三 年
班
长
3、令后学者有所统一,为群儒首。 ——《汉书 董仲舒传》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4、“天道”就是“三纲五常” 三纲:君臣、父子、夫妻 五常:仁、义、礼、智、信
三纲五常
董仲舒的思想
2、董仲舒的新儒学 “天人感应”——加强君权 “春秋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加强中央集权 “三纲五常”——稳定社会秩序
(名校课堂)人民版高中必修三历史- :汉代 儒学pp tPPT- 优秀课 件【标 准版本 】
(名校课堂)人民版高中必修三历史- :汉代 儒学pp tPPT- 优秀课 件【标 准版本 】
6. ①“君为臣纲”
() A
④孝为“天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
7. 汉武帝问太子:“我刘家天下是从何处而来?”太子以下的 C( )
•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霍去病
汉武帝
董仲舒
董仲舒的思想
1、董仲舒认为天是万物的主宰。人君受命
于天,对人间进行统治。人君无道,天就会
降灾祸进行来谴责和警告。人君必须遵循天
道,实行仁政。
“天人感应”
2、“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
通谊也。”
——《汉书·董仲舒
传》
“春秋大一统”
二
零
一
③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促进了科技文化的发展
④一定意义上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削弱了贵族特权
A.①②③B.
C.①④ D.②③
【分析】 本题易错选B,错选原因在于对③的表述没有正确
理解。科举制的确立虽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但由于
文人学士醉心于功名利禄,导致了中国古代专心从事科技研
人民版历史必修3专题一第2课汉代儒学(共19张PPT)
汉武帝即位时面临的社会问 题: 匈奴威胁,边患不止 诸侯坐大,威胁中央 土地兼并,豪强势大 ……
所以汉武帝需要……?
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还有你能拿出一套能“行”的东西来
材料一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 命于天子。受命之君,天意之所
予也。君权神授
材料二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
例
题
1.秦朝实行“焚书坑儒”,西汉实行“罢黜
百家,独尊儒术”,二者的根本着眼点是
() A.压制知识分子 B.区别对待古代文化
D
C.完善法律机制
D.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2.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 的转变体现了 ①中央集权的强化 ②思想控制的加强
D ③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④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 )
A.②④ ③
B.①②④ C.①③
D.①②
3.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够成为封建社
C 会的统治思想,关键是
A.它是封建社会最进步的思想 B.历代都有信奉儒家思想的人做大官 C.它适应了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 D.它宣扬的仁政思想得到人民的拥护
课后作业
1、背诵并理解所讲内容 2、做《一本》上相关本节习题 3、预习“太学的兴起”,“科举制的文 化影响”两目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解放; 秦朝时期:焚书坑儒,死气沉沉。
2.原因
秦始皇像
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创立,出 于政治统一的需要,思想也走向专 制。
秦 始 皇
李 斯
合作探究
如何评价秦王朝的“焚书坑儒”的举措。
1.其实质是一种思想文化专制政策; 2.对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和维护秦朝的统一起了一 定的作用; 3.但其限制了思想学术的自由发展,摧残了人才,是 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和一场文化浩劫,阻 碍了社会进步和发展,使儒学的发展因此进入低潮。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1.2《汉代儒学》ppt课件
学科网
汉朝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带来文化上 的重大变化
第二节
秦
汉代儒学
新
西汉
东汉
三国
公元前 公元前 221年 202年
“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 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 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 者族。吏见之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 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 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故凡秦一代之政,皆源于荀、韩, 而百家之学遂定于一尊。盖诸子之兴, 本为在下者以学术争政治。而其衰,则 为在上者以政治争学术。” ——钱穆《国学概论》
天人感应
材料三:“《春秋》大一统,天地之常经, 古今之通宜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 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 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 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 民所知从矣。”
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材料四 “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 载之;阳为夫而生之,阴为妇而助之;春 为父而生之,夏为子而养之;王道之三纲 可求于天。 夫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王 者所当修饬也,五者修饬,故受天之祐, 而享鬼神之灵,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 也。”
D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 尊儒术”。这里的“儒术”指 A. 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 B. 正统的孔孟学说 C. 糅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学 D. 儒家学说与权术
C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一第2课汉代儒学 (共22张PPT)
汉“罢黜百家”
适应统治者需要 尊崇
不 同 点
对儒学 排斥、打击 态度
作用
相 同 点 目的 实质 作用
低潮
正统
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文化专制 有利于国家统一,但钳制思想
三、太学的出现
1、创立:汉武帝时期在中央创办太学;
2、命各郡县设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材料一:汉武帝时期太学规模十分有限只 有几位经学博士和50名博士弟子,自汉昭 帝时代起,太学规模不断扩大,到东汉中 期太学生已有30000多人。 材料二:据《后汉书》,汉明帝曾亲自去太学,就儒 学经典的内容和诸博士相互讨论,前来围观听讲的人 不可胜数。 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 儒学地位的提高,统治者对儒学教育的重视。
第2课 汉代儒学
竹帛烟销帝业虚, 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 刘项原来不读书。
这首诗讽刺了哪一历史事件?
一、“焚书坑儒”
背景 儒生引用儒学经典,批评时政,威胁秦朝统治
具体步骤:焚书、坑儒
评价
自汉代以来,焚书坑儒受 实质:是一种文化专制政策 (1)积极作用: 到了主流文化的批判,有 影响 “焚书坑儒”有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有利 人称之为“灭学之祸” 于巩固刚刚建立的政权。
想一想,汉初统治者为什么要以黄老思想治理国家 呢?
“汉兴,接秦之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 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 汉。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同一颜色的 四匹马),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
①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 原因: ②经济残破,百废待兴; ③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
二、罢黜百家
1.背景:
大一统得到巩固;专制主义政体定型; 文化共同体基本形成;董仲舒对儒学 的改造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 1.2课文注释:汉武帝及其“举贤良对策”
课文注释:汉武帝及其“举贤良对策”
汉武帝(前156—前87)是中国历史上很有雄才大略和作为的封建帝王。
他在位(前141~前87年)时,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上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把西汉王朝的统治推向鼎盛时期。
在政治上,改革仕进,实行察举制度,选拔人才。
实行“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
惩治豪侠,处置郡国豪富;在经济上,实行盐铁官营,中央专卖。
中央铸“五铢钱”,统一货币。
大规模地兴修水利,治理黄河,注意发展农业生产;在思想文化上,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设立太学,置五经博士,大力推行儒学教育。
通过以上措施,使中央集权的统治得到巩固和加强,并出现了封建大一统的鼎盛局面。
但是,汉武帝后期,连年征战,国库空虚,迷信奢侈,重用酷吏,社会动荡,农民暴动。
汉武帝颁布承认过失的“罪己诏”,停止征伐,减轻赋税,除去暴政,恢复民力,发展农耕,避开了一场严重的社会危机。
登基伊始,汉武帝召集中央及地方要员,要求他们荐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由皇帝亲自拟定有关时政的问题进行考问,被问者要以书面回答。
这就是策问。
公元前134年,汉武帝再次下令诏命举贤良文学上书对策,为改制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于是,就有了历史上关于汉武帝、董仲舒之间的三次策问与三篇对策,史称“天人三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文注释:焚书坑儒
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在咸阳宫中举行盛大宴会。
博士70人上前祝寿,仆射(主管博士的长官)周青臣当面歌颂秦始皇完成统一的功德,博士淳于越(齐人)却建议效法殷周分封子弟功臣,说:“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
”丞相李斯加以驳斥,主张禁止诸生引证《诗》《书》和百家语,以古非今,“入则心非,出则巷议”,诽谤朝政,“惑乱黔首”,提出了“焚书”的建议,得到秦始皇的认可。
当时所焚之书包括两部分:一是统一前的列国史记,二是百姓私藏的《诗》《书》和百家语;至于秦国的史书、博士所藏的图书和百姓家藏的医药、卜筮、种植的书不在内。
所禁书籍都必须在30天内上交地方官府焚毁。
为此,还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如:有敢谈论《诗》《书》的处死;以古非今的灭族;禁止私学,凡要学习的一律以吏为师。
严厉坚决地贯彻了焚书令,使古代的文化典籍遭到了极大的破坏。
由于六国史记的被焚,战国纪年至今还不能完全搞清楚。
焚书的第二年,卢生、侯生等方士、儒生诽谤秦始皇。
秦始皇派御史追查,将四百六十多名为妖言以乱黔首的方士和儒生在咸阳活埋,史称“坑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