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吴正宪的专题报告心得体会

合集下载

听吴正宪授课及讲座有感

听吴正宪授课及讲座有感

听吴正宪老师讲座有感在10月7日我有幸参加了在兴隆一中举办的吴正宪小学数学教师启动会,听了吴老师的讲座,令我获益良多。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吴正宪老师执教的数学《重叠问题》,其中还做了关于《国家数学课程标准》的再修订的专题讲座。

吴正宪老师的精彩课堂教学,不仅打动了每个学生,也彻底征服了所有参会的老师。

课上完了学生们还是依依不舍,老师们更是意犹未尽。

看吴老师的课,听吴老师的专题讲座,让我对课堂教学有了新的认识:上课必须先要读懂学生,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跟着学生的实际情况走,这样的课堂才是学生最喜欢的课堂,才是对学生帮助最大的课堂。

《重叠问题》一课的教学,吴老师没有讲什么是重叠,而是出了一个排队的题,“亮亮从左数是第5个,从右数还是第5个,这队一共有几个同学?”这时班里出现了不同的声音“11个”“10个”“9个”,吴老师没有马上说出答案而是让学生用自己能看懂,别人也能明白的方法去表示出来。

吴老师在巡视过程中,把不同层次的学生、用不同答案的学生,都请到讲台上,然后把他们的方法一一呈现在学生面前。

先让一种方法也没想起来的学生说一说做这道题的困惑在哪里?并安慰他“没想起来没关系,一会儿你一言我一语,就会明白了”。

最后一个展示的是用画图来表示方法的学生。

而最后一个离开讲台的却是开始一种搭配方法也不会,最终也是满载而归的学生。

吴老师的这种教学正是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跟着学生的认知水平走。

她让我看到了学生由不会到会的过程是这么简单、这么愉悦。

关于《国家数学课程标准》的再修订《数学课程标准》是由2001年开始实施,10年后进行再次修订,专家分析新修订课标主要在基本理念、数学观、设计思路、领域名称、主要关键词、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七大方面发生了变化,吴老师重点从两方面讲述:1、“双基”变“四基”。

“四基”即: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训练数学基本技能、领悟数学基本思想、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制定组组长、东北师大校长史宁中教授提出了“数学教学的四基”,引起了数学教育界的广泛关注。

聆听名师讲座--感受数学魅力——聆听吴正宪老师专题讲座及观摩课活动有感

聆听名师讲座--感受数学魅力——聆听吴正宪老师专题讲座及观摩课活动有感

聆听名师讲座感受数学魅力——聆听吴正宪老师专题讲座及观摩课活动有感乌江镇中心学校张建军2017年6月19日,我有幸参加了张掖市教育局组织的教育部“西部教学改革支持计划”甘肃省项目第六次专家支持活动,在本次专家支持活动中请来的专家是来自北京的身兼全国数学特级教师、北京市优秀教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政协委员的吴正宪老师以及她的专家团队。

在为期一天的活动中,吴正宪老师进行了小学数学工作站的课例展示、主题引领以及互动研讨:她向大家展示了数学课例——《小数的意义》;做了一场专题报告,题目是:《做有感觉的数学老师——和学生一起学数学》。

带着一份热忱,我用心去“领略”吴正宪老师的精彩报告,吴正宪老师《做有感觉的数学老师——和学术一起学数学》让我心境豁然开朗;带着一份期待,我用心去“品”吴正宪老师的数学课,名师用她独特的教学艺术和人格魅力给我们呈现了一节精彩纷呈的课。

让我感受到了名师的敬业精神和教学的魅力,也深深为她在讲座和课堂中表现出的知识视野,文化底蕴,创新思维,人格魅力叹为观止。

她“凝心聚力,永争一流”的敬业精神发人深思,催人奋进。

聆听了专题报告,观摩了课例展示,参加了教学研讨,暗自思忖,感触良多。

在今后的教学教研中,我要以吴正宪老师为榜样,树立牢固的学生观,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对学生的需求要采用不同的方式予以满足了,那样才能保证课堂的气氛更好,最终将课堂的质量提升到最好的程度。

在教学过程中,体察儿童的学习需求,要根据儿童的认知、情感、交往等去满足学生需求。

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素养,终身学习,兼具知识和人文关怀的能力。

树立以人为本,基于儿童的需求的学生观、教学观、师生关系。

在此次专题讲座中,吴正宪老师谈到,学生最需求的是教师的关爱和课堂的安全感。

一个关注的眼神,一次轻轻的抚摸,都会让孩子倍感亲切和温暖,这是发自内心的需求;在课堂中,教师应给予学生最大的宽容,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做到不焦虑、不恐惧、不孤独,在安全的课堂中,他们的个性才得以张扬,他们的才能才能得以展示。

学吴正宪老师心得体会

学吴正宪老师心得体会

学吴正宪老师心得体会第一篇:学吴正宪老师心得体会学习吴正宪老师心得体会吴正宪是一个重感情、充满人情味的老师。

课堂上,她不仅是用数学的真谛来拨亮孩子们的心灵,更是用她对孩子的爱心真情来感染他们,用自己人格的魅力塑造他们。

她的课,知情交融,师生互,她的课,充满了童趣、乐趣。

课伊始,趣已生,课继续,情更深,课已完,意未尽。

40分钟的数学课,像磁铁那样把每一个孩子的心紧紧地吸在一起,把时空有的课堂变为人人参与、个个思考的无限空间。

一、让我领略了“自主学习”的魅力。

吴老师的课堂上自始至终充满了浓厚的人情味,“以学生为主体”在她的课堂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课堂上,我们见到的不是一位谆谆教导的长者,而是一位处处撒播火种使人泛起思想涟漪的老朋友。

在吴老师执教的《平移和旋转》一课中让课堂神采飞扬,她随时关注学生的发展,以独具匠心的设计、细腻灵活的诱导,将学生推上了自主学习的舞台,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

吴老师与孩子心灵的沟通、情感的交融,使学生们感受到鼓舞和激励。

抽象的数学课不再枯燥乏味,而变得妙趣横生。

二、让我对课堂有了新的领悟。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好课的标准,我不敢妄自定论。

通过听吴老师的课和报告,我感觉有以下三方面非常重要:1、真诚的教学感情吴老师以情激情,用智慧使课堂具有浓浓的人情味,用她的话来说便是:“课堂教学源于情!”她能够真正做到从心底欣赏学生、赞扬学生,使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在吴老师的课堂上,充满了真诚的赞赏与热情的鼓励,如:“好极了!我很欣赏这位同学,很会倾听,并会接纳别人的思想。

你又知道呀……”这些话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更使学生的人格得以健全。

除了语言的激励,吴老师还非常善于用体态语言来感悟童心世界,走入学生的心灵。

如:用眼神表达、扶扶肩膀、摸摸头、甚至蹲下来与学生交流,这一系列自然的行为,细腻地向学生传递着老师的信任,同时也体现了她对学生的那种深深的爱。

相信,老师如此的身体语言定会震撼每个学生的心灵,这种身体力行的做法将比任何干瘪的说教更有说服力。

读吴正宪教学策略心得体会(共14篇)

读吴正宪教学策略心得体会(共14篇)

读吴正宪教学策略心得体会(共14篇)第1篇:读吴正宪心得体会读《吴正宪给小学数学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2013年4月12日是一个值得高兴的日子,因为这一天,我有幸被原平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选拔成为“吴正宪小学数学工作站原平分站”核心组成员。

按照工作站对核心组成员的要求,近三周来,我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认真研读《吴正宪给小学数学教师的建议》一书,在书中,吴老师用简明扼要的语言,生动具体的事例,从“把教育作为人生幸福的源泉”、“真心与儿童做朋友”、“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好吃又有营养的数学课”四个部分,深入浅出地将她在教书育人道路上的点点滴滴娓娓道来。

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它让我明白了原来学生应该这样教。

读后我思绪万千,久久不能平静,也为自己过去的想法而惭愧。

吴老师四十多年的教育教学历程,有很多经验想对我们说,特别是象我们这样的年经教师们,通过学习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1、热爱数学是智慧源泉做教师,要爱教育,爱孩子;做数学教师,要爱数学,爱数学教育。

只有热爱数学的人,才能被数学的魅力深深吸引;只有热爱数学的人,才能被数学的神奇深深打动。

吴老师通过多的的实践探索,总结出“为儿童提供好吃又有营养的数学教育”的理念。

“有营养”有数学就是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终身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数学思想方法、科学的探究态度及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

一言之,“有营养”的数学一定是有后劲的,是可持续的。

“好吃”的数学就是马“有营养”的数学“烹调”成适合孩子口味的数学,即孩子们喜欢的数学、爱学的数学、乐学的数学、能学的数学,也就是能给孩子们良好数学感受的数学。

一言之,就是为孩子们创造适合他们需要的有数学味道的数学课堂。

2、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教学的本质是什么?教学是生命与生命的交往,心灵与心灵的对话,情感与情感的呼应,智慧与智慧的交流。

对于课堂而言,生命、生态是爱的温暖下的“动态”过程,如果没有爱的驱动,教育之道就会缺乏孕育生命的温度。

学习吴正宪心得体会

学习吴正宪心得体会

学习吴正宪心得体会吴正宪,一位备受尊敬的学者和教育家,他的学术成就和教育理念对于中国教育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学习吴正宪的思想和实践,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他对于教育的热爱和追求,也从中获得了一些宝贵的心得体会。

首先,吴正宪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他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在他的教育理念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则是引导和辅助的角色。

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学习,发展自己的潜能,培养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吴正宪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他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成功和发展,更重要的是为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在他的教育实践中,他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这种方式,他希望培养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的优秀人才,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再次,吴正宪强调教育的个性化和差异化。

他认为,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有着不同的兴趣、特长和学习方式。

因此,教育应该根据学生的差异性,提供个性化的教学和培养方案。

他主张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了解学生的兴趣和特长,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教育支持和指导。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潜能,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

此外,吴正宪还强调教育的创新和改革。

他认为,教育应该与时俱进,不断适应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他主张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问题解决能力。

同时,他也呼吁教育制度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提倡多元化的评价方式,鼓励学生的多样化发展。

只有通过创新和改革,教育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通过学习吴正宪的思想和实践,我深受启发。

我意识到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关怀。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应该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跟吴正宪学教数学》读后感(最终5篇)

《跟吴正宪学教数学》读后感(最终5篇)

《跟吴正宪学教数学》读后感(最终5篇)第一篇:《跟吴正宪学教数学》读后感寒假期间有大量的空闲时间,为了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也为了能够在以后的教师之路上走的更远,所以作为老师的我们应该不断地去补充自己,把自己这一桶水装的更多。

这个期间我读了一本关于教好数学的书籍《跟吴正宪学教数学》。

在这本书的'开头印象最深的几句话:剔透初心,宁静致远。

师法自然,大道至简。

由这几句话我都能想到吴正宪老师对于教育工作的热爱,始终有着一颗赤子之心。

让人不禁敬佩,更是心神向往她的课堂风采。

这本书中收录了很多她的一些教学片断,低段教学充满生趣,活泼又自然,引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中高段的教学逻辑性很强,而且每一节课都给足了学生认真思考的空间,给予他们课堂上的精神自由,这让孩子们更愿意,也更能够在课堂上开心地去学习。

而且课堂上经常会展现一些数学上的小故事,吸引着学生跟老师一起去发掘知识。

试问学生怎会不喜欢这样的课堂?读完此书我受益颇丰,无论处于高段还是低段的教学都能够让我们能够学有所用。

在教师的这条道路上我还有许多要学习的地方,并不是读一两本书就能够融会贯通的,主要还在于尝试,在实践中反思,在思考中前行,才能够有所收获。

【《跟吴正宪学教数学》读后感】相关文章:1.《吴正宪与小学数学》读后感2.读《吴正宪给小学数学教师的建议》有感作文3.小学老师《吴正宪与小学数学》读后感1300字4.跟爸爸学数学三年级数学日记5.中小学生学宪法讲宪法的活动总结6.关于中小学生学宪法讲宪法的活动总结7.书正宪扇读后感8.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读后感9.《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读后感第二篇:《吴正宪与小学数学》读后感《吴正宪与小学数学》读后感在我还是一名师范生的时候,我就已经多次听闻全国小学数学名师吴正宪老师了,并对她钦佩不已。

这一次,新教师培训,结合我们小组的研读活动,我利用业余时间认真研读了《吴正宪与小学数学》这本书。

这不仅是一本记录吴老师教育教学成长历程的记录,还是关于数学教学精彩例题集锦。

听吴正宪专题讲座有感

听吴正宪专题讲座有感

听吴正宪专题讲座有感听吴正宪专题讲座有感今日我学习了吴正宪老师专题讲座学校数学课堂教学互动相互沟通的教学策略,收获许多。

真正的互动,肯定是相互之间产生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

比如说,老师提出问题,同学只是简洁的回答,没有真正的动心,没有真正的思索,这只是表层的我问你答。

要想真正对同学产生影响,同学要对问题进行重新熟悉,使同学产生自己新的思索。

老师的问题设计很重要,好的问题让同学思索,从而产生新的想法,形成真正的互动。

也就是说,人和人之间互动后产生的观点,不是1+1等于2,而是1+1大于2。

要想进行真正的互动,同学要先会倾听,这样同学才能产生独立思索,再用自己的观点、思想去说服对方。

对方可能会坚持自己的观点,也可能会反对,就这样相互之间产生影响。

两个人相互受启发,假如最终还是其中一个人的观点是对的,可是那个人的观点也经过了检验,经过了另一个人的说法,这个时候两个人互动的效果是特别好的。

课堂教学互动相互沟通的主要意义在于充分发挥师生的主动性。

既要发挥老师的主动性,还要调动同学的主动性。

老师和同学在同一个教学目标下,同时发生作用。

这种教学行为具有公平民主性、互促互补性、全员参预性,使整个教学过程,始终是老师为了协作同学的学习,而不断去引发教学活动的过程,而同学又不断地来反馈以调控教学活动,来满意自身学习需求的学习过程。

真正发挥了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主动性。

突出老师和同学的教学相长,相互的促进。

它其实也是一种新的课程理念,在我们教学实施中,要转变老师肯定权威的主导地位,就是课堂上我说你听,我留作业,你做,我发出号令,你操作。

就像领导训话的时候,是不简单互动的。

只有当老师和同学真正处于一个公平的地位,让同学产生平安感,才能跟老师有真正的互动。

在吴正宪老师的许多课里头,这个方面都是特殊突出的,在这样的氛围当中,老师和同学能够在学问,情感,思想,精神等方面相互交融的过程中,实现教学相长。

它的本质就是相互的敬重,特殊是老师对每一位同学的敬重。

读吴正宪的心得体会

读吴正宪的心得体会

读吴正宪的心得体会吴正宪老师,一位在教育领域备受尊崇的专家,她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深深地触动了我。

通过阅读她的相关著作和研究她的教学案例,我获得了许多宝贵的心得体会。

吴正宪老师强调的“儿童数学教育”理念让我印象尤为深刻。

她认为,数学教育不应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应关注儿童的发展需求,让数学变得有趣、有用、可亲。

这使我反思自己过去的教学,是否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略了孩子们对数学的感受和兴趣的培养。

在她的理念中,“尊重”二字尤为关键。

尊重每个孩子的独特思维,尊重他们的错误,把错误视为宝贵的教学资源。

过去,当学生犯错时,我可能会急于纠正,而没有深入思考错误背后所反映的学生的思维方式和理解误区。

吴老师让我明白,错误是孩子们成长的阶梯,通过引导他们分析错误,能让他们对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

吴正宪老师的课堂总是充满活力和生机。

她善于创设情境,让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直观、形象。

比如,在讲解乘法运算时,她会通过一个有趣的购物场景,让孩子们在实际的买卖中理解乘法的意义。

这种情境教学法不仅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更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掌握了知识。

她还注重启发式教学,鼓励孩子们积极思考、大胆提问。

在她的课堂上,孩子们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探索者。

这让我意识到,在我的课堂上,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思考空间,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吴正宪老师非常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她认为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她会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现象,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这让我明白,在教学中,我应该多引入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从而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另外,吴老师对学生的关爱和鼓励也让我深受感动。

她总是用温暖的语言和鼓励的眼神去激励学生,让他们在学习中充满自信。

她坚信每个孩子都有学好数学的潜力,只要给予正确的引导和足够的支持。

在阅读吴正宪老师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后,我开始在自己的教学中进行实践和探索。

读《听吴正宪老师评课》心得体会

读《听吴正宪老师评课》心得体会

读《听吴正宪老师评课》心得体会吴正宪老师是我国著名的特级教师,在小学数学教育界享有极高的声誉。

暑假中,我有幸拜读了《听吴正宪老师评课》一书,再次感受到名师教育的智慧和教书育人的艺术。

这本书展现了吴老师和她的教育团队智慧的结晶,是对我们数学教师在教学上具有指导意义的专业书籍。

书中呈现了大量的精彩教学片段,并对这些教学片段进行了全面的归纳、分类、总结,对教育教学的思想方法做出了独到的分析和解读。

教学这么多年来,一直不知如何对一节课做出恰当的评价,通过学习吴正宪老师的评课,我认识到,评课不仅要研究教材教法,更要研究教育思想;不仅要研究教师的教,还要研究学生的学。

评课是在听课活动结束之后的教学延伸,要引发教师们参与,要互动评课,要从多角度来思考课堂教学。

此外,教师还要用心研究学生,通过学生的需求来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

在本书中,吴老师的评课主要关注了三个方面:一是注重对学生的课后访谈,倾听来自学生的声音,让学生参与评课,以学生的视角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以学论教。

二是注重与教师对话,使教师在交流与思考中互相启发,提出好的观点、好的方法,教师既是智慧的分享者又是智慧的奉献者。

三是注重方向的引领,评课要引领教师对课堂教学背后的教育理念及数学教育价值的讨论,使评课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品读《听吴正宪老师评课》一书,引发了我对小学数学教育的进
一步思考,深感自己与教育名家的差距之大。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努力践行吴老师的教育思想,结合学生实际将名家的教育智慧融入我们的课堂,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更上一层楼。

听吴正宪老师的课的课后感想

听吴正宪老师的课的课后感想

听吴正宪老师的课的课后感想
半壁山联合小学高明月
12月29日参加了教育局组织的师德报告会。

我不仅心灵震撼的聆听了几位感动校园的教师的报告,还欣赏了两位名师的数学语文授课。

尤其是吴正宪老师的《重叠问题》这节课让我收获颇多,对自己以后的数学教学工作,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

吴正宪老师的讲座这是第一次,但是这仅仅一次都让人意犹未尽,总觉得时间过得那么快,让我跟那些孩子一样不愿下课,恋恋不舍。

吴正宪,一位不仅能给予学生智慧,还能给予学生力量的“立体教师”。

她对学生、对教育的爱,让我感动;她为这份爱所付出的艰辛,让我敬佩。

在课堂上,她不仅是用数学的真谛来拨亮孩子们的心灵,更是用自己的爱心真情来感染学生,用自己人格的魅力来塑造学生。

她的课,知情交融,师生互动,充满了童趣、乐趣。

短短几十分钟的数学课,像磁石一样把每一个孩子的心紧紧地吸在一起,把有限的课堂变为人人参与、个个思考的无限空间。

课后吴老师的报告《我的儿童教育主张》阐述了儿童该学什么样的数学?吴老师深入浅出的娓娓道来,儿童要学能听得懂的数学,学简单一点儿的数学,学数与形结合的数学,学动手做的数学,学“不太严格的数学”,学“与儿童经验对接”的数学。

用心做一个读懂孩子的老师,去寻找被长大的人逐渐遗忘的童趣,去倾听孩子原生态却充满生机的智慧心声,去体验孩子创造的精彩与成长中的挫折,去分享孩子克服困难后的喜悦与成功的自信。

让我们留住那颗童年的心,找回那段童年的梦,燃起那段童年的情,用心静静守候教育的真谛。

第1篇:《听吴正宪老师上课》心得体会《听吴正宪老师上课》心得体会

第1篇:《听吴正宪老师上课》心得体会《听吴正宪老师上课》心得体会

第1篇:《听吴正宪老师上课》心得体会《听吴正宪老师上课》心得体会.doc-免费下载第1篇:《听吴正宪老师上课》心得体会《听吴正宪老师上课》心得体会初次看到这本书是在省图书馆,当时封面上的一段话引起了我的兴趣。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周玉仁说:“每次听吴老师的上课,我总被她和学生的”思维共振、情感共鸣“的精彩互动场景感动,被她”课伊始,趣已生;课继续,情更深;课已完,意未尽“的孩子们乐学的氛围吸引。

听她的课的确是一种享受。

”怀着这样一种享受的心理,我翻开了《听吴正宪老师上课》这本书,仔细体味书中的每一章节的文字,感受吴正宪老师上课的艺术魅力。

“真情”,是品味吴老师的课堂,最突出且最有力的字眼。

她用这真情诠释着生命课堂的深刻内涵,用真情润泽学生的心灵,用真情培育和谐的课堂环境,用真情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用真情点燃孩子创新的思维火花。

她的课堂知情交融、师生互动,充满了童趣,洋溢着激情与智慧。

她以人格影响人格,用智慧启迪智慧,用数学的真谛滋润孩子的心田,让孩子们快乐地享受着课堂生活的'幸福。

品味此书,我被吴老师的教育理念所深深震撼。

1、尊重每一个学生。

吴老师把孩子看成一个有尊严的个体,了解学生的认知起点,允许学生用不同的速度去探索和获取知识,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数学。

她总是以热情的鼓励、殷切的期待、巧妙的疏导与孩子们思维共振,情感共鸣,从不轻易否定学生的选择和判断,也从不强迫学生去认同。

2、为学生营造思维的磁场。

孙晓天教授说。

吴老师的课堂“教”的色彩很淡,“商量”的气氛很浓,“为什么”很多,留给学生的“空间”很大,适时的点拨与指导随处可见。

吴老师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各种不平衡的问题情景或“陷阱”,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尝试、探究、猜想、思考,给学生留下了足够的思维空间。

3、为学生设计有过程的参与。

吴老师在课堂上总是从学生的认知出发,把知识的来龙去脉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全体学生自始至终地参与了学习的全过程。

观看吴正宪教学视频心得体会(共3篇)

观看吴正宪教学视频心得体会(共3篇)

观看吴正宪教学视频心得体会(共3篇)第1篇:吴正宪教学心得吴正宪教学心得: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精神的四部曲在培养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次性鲜明、各具特色的人才方面,小学数学教学肩负着重要的职责。

我认为,数学课堂教学应该成为学生主动探求的过程,学生创造性思想活动的过程。

通过教学,使每一位学生的创造潜能、次性品质得以展现,以推动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

1 .唤起创新意识——使学生要创造创新意识是指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

数学课堂教学中首先应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使之要创造。

创新意识的培养也就是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的培养。

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学生才会发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才会确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释放创新激情。

我认为,爱惜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是唤起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也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

好奇心是儿童的天性,他们经常会对一些问题感兴趣,发生疑问,从而发生好奇心理,这正是创新意识的萌芽。

我在教学中有意识创设这样的环境。

课堂上我经常提出一些疑问:“你能根据9 +几的计算方法计算8 +几吗?”“你知道为什么车轮子要制成圆的?” …… 同学们之间出经常开展互相质疑活动。

疑问使学生发生好奇,好奇又萌发起学生要实践、要创新的意识。

- 1成受教育者作为“人”的全面发展的推动者。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加的教和学的双边活动,它是师生之间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

它既是以传授和吸收人类间接经验为主的实践活动,也是特定情境中的人际交往活动。

因此,师生之间不仅有知识方面的信息传递,而且有情感方面的信息交流。

正如一位心理学家在论述教学活动实质特征时所论述的那样:“教学是一次涉及教师和学生在理性和情绪两方面的动态的人际过程。

”“建立平等、友好、民主的师生关系”是教学中的一条重要原则。

课堂教学中应重视师生之间人格的接触、碰撞和融通。

在师生信息传递、情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自身的情感对整次教学工作的情感活动起重要的能动作用。

学习吴正宪心得体会

学习吴正宪心得体会

学习吴正宪心得体会学习吴正宪心得体会范文(精选4篇)学习吴正宪心得体会1有幸聆听了小学数学教育专家吴正宪老师的讲座,再一次感受了她那温柔、清新的语言,感受了她非凡的教学魅力。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吴老师不仅仅注重对学生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培养,更可贵的是作为一个老师来说,对于学生的热爱与生命的尊重。

我们每一位老师,都应该做好授业解惑的同时,更注重将启迪学生智慧、完善学生人格作为我们教师的工作重心来对待。

优质的数学课堂不光注重学术的严谨与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还应该能够让数学课体现出“数学味”来。

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应该选取合适的具体事例,贴近学生生活,巧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俯下身子备课,钻进孩子脑子里想问题,读懂学生的学习需求,理解学生的学习障碍,退到学生的思维水平去想问题。

争取打造有效的、合理的、生动课堂。

课堂上还要注重把握智慧的生成、关注学生思维的碰撞,巧妙利用课堂上生成的意外作为教学资源,及时组织学生在讨论中质疑,在操作中获得,在实验中感悟,在交流中学习,使学生最大程度地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数学思想和方法,从而掌握所学知识。

优秀的数学教师还应该是知识丰富,人格高尚的人。

我们都应该力求做到教会知识、培养技能,同时能教出品位、教出境界。

数学是一门科学,必须求真与踏实,让“真实、踏实、诚实”的教育思想伴随着我们的每一堂课,让科学的严谨性和教育的艺术性蕴藏在我们的每一堂课,让知识巩固和思想教育贯穿在我们的每一堂课。

学习吴正宪心得体会2过学习吴正宪老师的教育理念,我感受到了自己的渺小,尤其是吴正宪老师丰富的教学经验以及精湛的教学理论是我的教学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作为一名老师传授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育人的道理。

通过学习,我认识到,在当今这个终身学习的时代,我们老师也要做一名终身学习型的老师。

人们常说:“你想要给学生一碗水,就得准备好一桶水,甚至要准备一条流淌不息的江河”。

从吴正宪老师的教学专著中吸取了许多教育教学营养,转变了我的教学观念,提升了我的教学理论层次。

听吴正宪老师报告有感

听吴正宪老师报告有感

听吴正宪老师报告有感崔维银前段时间在线观看了吴正宪老师的《平均数》、《估算》的视频课堂,领略了吴老师精湛的教学艺术,她的课不仅活跃了师生的视觉感观,更多的是艺术的享受。

又听了吴老师的报告《课堂教学艺术》后,对课堂教学的艺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更清楚地作为一个数学教师的在学科教育中重要性,也更感觉自己责任的重大:要成为“教出数学基础的教师,教出数学品味的老师,教出数学味道的教师,教出数学境界的教师,教出人文精神的教师”。

吴老师每一堂课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这节课学习的内容,她教会了同学们用数学的眼光去研究我们的生活,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去解决我们生活中的问题。

“人课合一”是吴老师定位的教师教学的最高境界,这也是我们每个教师一生的追求。

如何做到“人课合一”,展示课堂教学艺术呢?我认为可从下面几方面努力:一、带领学生进入数学的生活把数学经验生活化,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是数学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

吴老师尊重学生的生活实际,注重教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求平均数》一课,在与学生们一起拍皮球的实际活动中,逐渐引导学生把自己的生活激活、利用、调整、提升,为寻求解决办法,由总数比较到产生出平均数,由感受平均数意思到手势体会,由浅层的移多补少到认识平均数,逐步达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真实目的,又从生活中有没有碰到平均数,使数学又回到了生活。

这节课时时处处都体现着生活的数学。

课中,时常借助小学生好奇心强、表现欲浓的特征,促进他们面对挑战性问题积极思维、主动探索,其中一部分“先富起来”的学生会自觉寻求同伴,(如:选择月用水量的算式时,只有两名学生选择了第二种算法,在吴老师的鼓励下与其他同学进行了辩论。

)使交流、讨论成了每位学生的内心需要,从而人人学习数学。

二、用数学思维去生活一个人学习数学,对于他一生最有用的不仅仅是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数学思想和数学观念。

数学方法是数学的行为,数学思想则是数学的灵魂,是数学中所蕴含的“真理”。

吴正宪分数的意义听后感

吴正宪分数的意义听后感

吴正宪分数的意义听后感吴正宪分数的意义听后感近日,我有幸参加了一场由知名教育家吴正宪先生主讲的讲座,主题为“吴正宪分数的意义”。

这次讲座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和启发。

吴正宪分数被广泛应用于教育评估中,其背后所蕴含的深意使我更加明白了分数的本质和教育的重要性。

吴正宪先生从分数的定义、评估方式、分数字面意义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和分析。

他提到,分数是评估学生学业水平和能力的一种重要方式,它能够客观准确地反映学生在知识、技能和能力方面的掌握程度。

分数的大小和含义代表了学生在对应领域的成绩,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为自己的进一步学习指明方向。

吴正宪先生还提到了分数的另一个重要意义,即分数是学生进入教育层次、获取学位证书和职业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

在当前社会,学历和学位已经成为人们评价一个人能力和素质的重要标准之一,人们在求职、升职以及职业发展过程中都需要通过考试和评估,并取得一定分数的成绩。

因此,合格的分数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和选择,并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听完吴正宪先生的讲解,我深感分数不仅仅是一个冰冷的数字,它背后蕴含的实质意义更加丰富和重要。

分数代表了学生在学习和发展过程中的努力和收获,它是学生能力和成就的一种体现,也是学生在教育和社会环境中的竞争力的一种表现。

另外,吴正宪分数还提醒了我分数并不是唯一的评价标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同样重要。

他指出,我们不能只看分数,而要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和能力的培养。

学生通过学习能够积累知识和技能,提高自身综合能力,才能真正适应和面对未来社会的挑战。

此外,吴正宪先生还提出了一种新的评估理念,即基于学习能力和掌握程度的主动评估。

他认为,学生应该主动参与到自己的学习评估中来,通过自我反思,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进一步提高学习的效果和能力。

对于我个人来说,吴正宪分数的意义让我重新审视自身的学习态度和方式。

在过去的学习过程中,我常常只注重分数的取得,而忽略了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学习吴正宪实践教学随笔(3篇)

学习吴正宪实践教学随笔(3篇)

第1篇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有幸参加了吴正宪教授的实践教学讲座,深感吴教授的实践教学理念和方法对我们教育工作者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以下是我对吴正宪教授实践教学的一些感悟和体会。

一、实践教学的内涵吴正宪教授认为,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关键环节。

实践教学不仅要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更要强调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的体验和感悟。

实践教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实验教学:通过实验,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2. 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等活动,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3. 案例教学: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创新实践: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性实验、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吴正宪教授的实践教学理念1. 以学生为中心:吴教授强调,实践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兴趣、需求和发展。

教师应充分发挥引导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主动探究、主动学习。

2.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吴教授认为,实践教学要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注重学生主体地位:吴教授强调,实践教学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

4. 创新实践:吴教授提倡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性实验、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吴正宪教授的实践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吴教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善于运用案例分析,引导学生从案例中提炼出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小组合作学习:吴教授提倡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培养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

3. 创新实践:吴教授鼓励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进行创新性实验、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 跨学科教学:吴教授认为,实践教学应注重跨学科教学,将不同学科的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读吴正宪的心得体会

读吴正宪的心得体会

读吴正宪的心得体会最近读了吴正宪老师的相关著作和资料,感触颇深呐!吴正宪老师在数学教育领域那可是大名鼎鼎。

她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就像是一把神奇的钥匙,为孩子们打开了充满趣味和智慧的数学世界之门。

记得有一次,我看到吴正宪老师的一个教学案例。

那是一堂关于乘法运算的课。

一般来说,乘法运算对于小学生可能会有些枯燥和抽象。

可吴老师却有她的妙招。

她没有一开始就生硬地讲解乘法的规则和公式,而是先给孩子们讲了一个小故事。

说有个小熊要过生日啦,它邀请了好多小伙伴来家里做客。

每个小伙伴都带来了两包糖果,每包糖果有 5 颗。

这时候吴老师就问孩子们,那一共收到了多少颗糖果呀?孩子们一下子就被这个有趣的情境吸引住了,纷纷开始思考和计算。

这让我深深地感受到,吴老师特别注重从孩子们熟悉的生活场景入手,让数学变得亲切又易懂。

她不是在简单地传授知识,而是在引导孩子们去发现、去探索。

再比如说,吴老师在讲解图形面积的时候,没有直接告诉孩子们面积的计算公式,而是拿出了各种各样的图形卡片,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去剪、去拼。

有的孩子把长方形剪成了几个小正方形,有的孩子把三角形拼成了平行四边形。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通过自己的操作和观察,逐渐明白了图形之间的关系,也自然而然地理解了面积的概念。

吴老师还特别善于鼓励孩子们提出问题。

哪怕是那些看起来有些“幼稚”或者“奇怪”的问题,她都会认真倾听,并且给予积极的回应。

有个孩子曾经问她:“老师,为什么1 乘以任何数都等于那个数本身呢?”吴老师没有觉得这个问题简单就一带而过,而是耐心地带着孩子一起从乘法的意义去思考,让孩子自己找到了答案。

我还记得吴老师说过的一句话:“让孩子们在数学学习中感受到快乐,比让他们学会几道题更重要。

”这句话真的是说到了我的心坎里。

我们常常过于关注孩子的成绩和做题的正确率,却忽略了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

读了吴正宪老师的这些理念和案例,我开始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

以前,我可能会更注重知识的灌输,希望孩子们能尽快掌握那些考点和重点。

听吴正宪老师课的心得体会

听吴正宪老师课的心得体会

选择相信,适时放手本次培训活动中吴正宪老师老师的课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吴正宪老师课堂上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活动很多,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特别高,视频中可以看到,没有一个孩子的状态是游离于课堂之外的,大家都非常积极的参与。

我想吴老师之所以能够把课堂节奏掌控的炉火纯青不仅是因为她的专业能力比较强,更是因为她的心中有孩子,能够深深的抓住孩子们的注意力。

课堂上学生在黑板上画图有待改进,吴老师没有选择直接改进,而是让孩子们一一提出自己的意见,让每个孩子在课堂上都积极地发表自己的意见。

吴老师没有直接地向孩子们介绍计数单位,而是通过“选出你认为最重要的小数”的方式来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期间有一位同学认为0.5更重要,原因是“因为它是中间的”,吴老师没有着急否定这位同学的说法,而是通过大家交流,引导学生认识0.1为何最重要,这样的方式更容易让孩子理解并接受。

吴老师在这节课中适时的“糊涂”引发了一场“辩论大会”,通过辩论的方式去理解“0.66中的两个6表达的意义是否一样”加深孩子们对小数意义的理解,极大的地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我记得有位老教师给我说过:“人家名师都有自己的风格,不要一味地去模仿名师的课。

”我之前看过吴老师讲的二年级的《搭配》这节课,然后在自己班级上,总觉的味道不对。

通过看吴老师其他视频课程,我发现吴老师的课堂就像师生聊天一样,聊着聊着就把学生聊明白了,而我费劲力气去塞给孩子知识,不少孩子却一知半解。

归根结底还是我不够信任自己班级的孩子。

吴老师的每节课都放手让孩子真正成为课堂的小主人,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通过适时地点拨让孩子有种顿悟的感觉,有种解决难题的欣喜感,而不是被题海困扰的厌烦感。

我在班级中尝试过让学生当小老师上黑板讲题,但是很少有孩子能够完整的表述出自己内心的想法,我一般就表扬几句后直接给孩子们讲解,总是担心孩子们继续讲下去也讲不明白,会浪费课堂宝贵时间,现在想来是我不够相信自己的学生,是我浪费了倾听学生想法的宝贵机会,不知道学生想法就教学的教师真的是不亚于不诊断就开药的庸医。

我向往的课堂----听吴正宪老师的课心得体会

我向往的课堂----听吴正宪老师的课心得体会

数学教师听课心得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早就对全国小学数学名师吴正宪钦佩不已,业余时间我认真观看了吴老师的视频讲座,再次感受到名师教育的智慧、和教书育人的艺术。

在《平均数》一课中,吴老师上课直接问“有没有听说过平均数?”有的学生回答的是听说过平均分苹果---这就是学生的已有的生活经验,平均分。

还有的学生回答算过平均分等等。

吴老师的课没有凭借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抓住学社的眼球,而是凭借对教材的深入理解和对孩子的已有的知识储备的了解。

课件只是辅助手段。

吴老师这节课的课件大部分都是一张幻灯片,都是与生活紧密相连,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如在平均数一课中用了一张课件:北京市六岁以下儿童1。

1米乘车免票标准,你有什么想法?有什么建议?让学生通过讨论,深入理解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

吴老师的课堂中,讲台前通常都是老师和学生共同在一起。

学生就是老师的助手,和老师默契的配合。

吴老师的数学课能激发学生思考,在动脑筋的过程中让人变得越来越聪明。

吴老师讲解,不让一个学生掉队,把严谨的数学课上的津津有味。

课伊始,趣已生;课继续,情更浓;课已完,意未尽。

整堂课始终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课堂中不是教师的讲授,而是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

如在平均数教学中,一组数据:7,4,6,3。

先让学生猜一猜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多少。

学生猜的结果不统一:4,6。

5。

8等。

教师不做评价,让学生再算一算是多少。

当学生算出平均数是5时。

找出当时猜测平均数是8的学生,让他向同学们发问:“你们为什么不猜是8呢?”从而得出平均数的范围是比最大的数要小,比最小的数要大。

这样的生生对话比老师单纯的告知结果,学生会更容易理解,也更容易记住。

同时本节课注重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让学生从统计学的角度理解平均数。

原来的教学注重从算法上理解平均数,把概率与统计方面的课上成了计算课。

忽略了平均数的统计意义。

平均数的统计学意义是它能代表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具有良好的代表性。

因此吴老师把教学重点放在对平均数的理解和在生活中的应用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听吴正宪的专题报告心得体会
金山小学黄丽利
毕业几年来,我时时在思考怎么才能真正的上好每一节数学课呢?看了吴老师的课后我想一节好课是没有一定的具体标准,但是对于如何上好一节课却有基本的要求,只要是对于孩子来说最具有营养价值,那么这就是一节好课
(1)首先,吴老师的课应该是“符合学生实际,给予学生所需的课”。

在这节课,学生的学习非常的有意义,吴老师没有按教材死扣教学目标,而是根据学生的实际已有经验出发,在这个已有经验基础之上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使学生能够学到新的知识;并且锻炼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总结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他产生更进一步学习的强烈欲望;在这节课中使他越来越会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这样学习学生才会学到新东西。

这节课中,进来以前和出去的时候学生确实有了变化。

例如在这节数学课《搭配中的学问》中,学生在进入课堂前对于搭配学问有点粗浅的了解,但是对于搭配的方法比较模糊,比较混乱,搭配起来也是杂乱无序。

可是在吴先生的巧妙引导下,这些问题迎刃而解,学生走出课堂前已经对于搭配的学问形成了一套形象具体方法了。

从这节课中学生就有收获,有变化,所以说吴老师的课也就非常有意义,因为在本节课的探索过程中,学生掌握了所需的知识,提升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展了思维,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2)其次,吴老师这节课语言很质朴童趣,是孩子能听得懂的数学课。

这节课不完全是预设的,而是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的真实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维的、能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气氛相当活跃。

例如在这节课中,本来面包和汉堡包、馒头用书面语言应该是主食,牛奶和豆浆应该是流食。

但是在上课时吴老师问“馒头和面包、汉堡包我们平常说它们是什么呀?”学生很自然的答道“吃的”,接着学生又把牛奶和豆浆归为“喝的”,这时吴老师就随机抓住课堂上形象生成的主食叫吃的,流食叫“喝的”,这样经典的随机生成,吴老师一下就抓住并让它成了本节课的一个亮点,经典。

这不比把主食与流食的概念强加给学生要来的自然吗?还有在进行一种吃的和一种喝的任意搭配,总结搭配方法时,吴老师并没有亲自解说,总结,而是通过展示学生的搭配方法,让学生自己评价,最后很自然学生自己在它们的头脑中形成了系统的搭配方法。

就这样吴老师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生成,这样的课可称为丰实的课。

就像吴老师这样的课才是孩子们愿意听的课,只有孩子们愿听、愿学的课对于孩子们来时才是最具营养的课。

以后我们上课也要注意把握课堂中随机生成的灵动性,注意应用课堂上随机生成的资源,把它转化成课堂的一个个亮点、经典,让学生在课堂上经历自主学习的过程,在自主探索中提升他们的能力。

也就是注意把每一节课都上丰实,让它不但有骨架,还要有血有肉,把骨架课变成美女课。

(3)最后,最重要的是一节好课一定要是真实的课,只有货真价实才最具营养价值。

课不可能十全十美,只要是真实的基本上都是有缺憾的,有缺憾是真实的一个指标。

例如吴老师上课时,学生还给她提醒了好几次口误呢,由此更能突显吴老师的课的真实性,没有一点点作秀的成分,让人看着更有欣赏性,更陶醉。

生活中的课本来就是有缺憾的、有待完善的,这样的课才是真实的课。

总之吴老师的课对于孩子们来说是非常具有营养价值的课,这样的数学课才有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