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形象的颠覆与重构_亦舒笔下母亲形象分析

合集下载

《金锁记》女性主义研究的文献综述[权威资料]

《金锁记》女性主义研究的文献综述[权威资料]

《金锁记》女性主义研究的文献综述本文档格式为WORD,感谢你的阅读。

【摘要】《金锁记》是张爱玲的代表作,主人公曹七巧在欲望的压迫下,形成了病态的性格,葬送儿女的幸福。

在其中展现了女人薄暮西山的凄楚和遗憾,表达了深刻的女性主义思想。

本文试图对目前国内关于《金锁记》女性主义的研究进行综述,以便进一步推进当前的研究。

【关键词】金锁记,女性主义一、研究背景:《金锁记》是张爱玲1943年所作小说。

描写了一个小商人家庭出身的女子曹七巧像疯子一样被折磨了30年,在欲望的压迫下,形成了病态的性格,葬送儿女的幸福。

“30年来她戴着黄金的枷。

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

”而关于《金锁记》中女性主义观点的研究还较为缺乏,通过CNKI中的“高级检索”主题检索,采用关键词“金锁记”和“女性主义”,获得有效文献51篇。

文献的年度分布较为平均,没有研究特别突出的年份。

本文试图对目前国内关于《金锁记》女性主义的研究进行综述,以便进一步推进当前的研究。

二.研究角度(一)中国文学对比。

在51篇文献中,从中国文学对比研究的角度来研究张爱玲的《金锁记》的女性主义的有10篇文献。

且这10篇文献大部分都是从张爱玲与王安忆、卫慧的对比上,来看中国尤其是中国上海地区女性意识的变化。

《从女性主义角度比较张爱玲、王安忆的小说》(罗毅霞,2006)中认为张爱玲用其近乎冷漠的笔触,揭示了她们为谋生而成家的无奈而真实的可悲处境及奴性本质,勾画出男权社会的女奴群像。

王安忆身处90年代的大上海,关注着上海边缘女性的生存际遇和精神世界,展现了上海女人的精明能干和坚韧不拔。

与之不同,《两种视角审视―比较》(周芳云,2008)则认为张爱玲站在女性主义的立场上,揭示了封建伦理和金钱交织下的惨无人道,王安忆则认同女奴身份的文化立场,消解了悲剧的残酷性。

(二)中外文学对比。

在51篇文献中,有13篇是从中外文学对比的角度分析《金锁记》中的女性主义。

母亲形象的颠覆与重构_亦舒笔下母亲形象分析

母亲形象的颠覆与重构_亦舒笔下母亲形象分析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2010.10odern chinese土地庙捐了门槛,就以为可在祭祀时“坦然的去拿酒杯和筷子”了,谁知四婶见了她还是大声说:“你放着罢,祥林嫂!”语气中显然比先前更加严厉和不满。

结果,祥林嫂“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的站着。

”猛然发现,自己的命运丝毫也没改变。

从“讪讪的缩了手”写到“受了炮烙似的缩手”,从“疑惑的走开”写到“失神的站着”,作者藉助细节强化,揭示卑怯人生的社会根源:祥林嫂的不幸也许更多的不是直接来自自身的遭遇,也不是直接来自上层统治阶级的压迫,而是来自鲁四老爷、四婶、柳妈这样一些封建卫道士和伪善者。

作者欲告诉人们,祥林嫂生活在这些人中间,其处境是多么可悲。

尤其像鲁四老爷、四婶、柳妈这样的伪善者,更易将祥林嫂推向苦难的深渊。

看来,妇女解放问题并非人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将套在脖子上的精神枷锁解开就万事大吉,难的是不易铲除制造精神枷锁的环境和土壤。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鲁迅的短篇小说创作是很善于运用强化艺术技巧的。

只要能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不幸遭遇和悲惨命运,他总是将一个深刻的现实主义作家的感知觉和思维力集中于某个方面,哪怕是小小的细节也不断重复强调,以引起人们对其笔下人物命运的深切关注。

事实也表明,强化思维不仅是鲁迅小说的一种重要思维方式,而且也是一种重要的写作技巧。

这种技巧在他那里,既能深刻的刻画人物,巧妙的表达创作倾向,又能拓展读者的感受空间,提高读者的鉴赏力。

其短篇小说享有“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4] 的美称,恐怕与此不无关系。

注释:[1]鲁迅:“文学的修养,决不能使人变成木石,所以文人还是人,既然还是人,他心里就仍然有是非,有爱憎;但又因为是文人,他的是非就愈分明,爱憎也愈热烈。

”(《鲁迅全集》卷六265页)鲁迅的创作正具有这一强烈的主体意识。

[2]这里只以《祝福》为例,其实鲁迅的其它小说如《孔乙己》、《风波》、《长明灯》、《示众》等也是很好的实例。

《母亲》的分析

《母亲》的分析

长篇小说《母亲》是高尔基同时也是无产阶级文学的代表作之一。

小说的素材来源于1902年下诺夫戈雷德索尔莫沃区的工人五一游行及其组织者扎罗莫夫和他母亲的事迹。

母亲尼洛芙娜是小说最主要的人物形象。

她是一个从普通群众成长为革命战士的典型。

小说开头时母亲时一个典型的旧俄时代工人的妻子和母亲的形象,“黯淡的眼睛里流露出工人区大多数妇女都有的那种愁苦不安的神情”。

她不但在政治上没有任何权利,经济上不能独立,而且还要忍受夫权的压迫。

过度操劳、挨打流泪是她生活的主要内容。

但也正是这种备受压迫的处境使她易于接受革命思想。

在小说的第四章,当母亲发现儿子在读禁书时,儿子和她进行了一次长谈。

巴威尔能正确理解母亲的生活,讲出了她的痛苦,这在母亲心中引起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悲喜交集的感情,并使她第一次回忆和思考了自己的生活,被苦难折磨得麻木了的心灵开始复苏。

工人自学小组在家中的活动,使母亲了解了一些革命道理,启发了她的觉悟。

“沼地戈比”事件后,母亲答应去工厂送传单,虽然她的直接目的是为了搭救在狱中的儿子,但这毕竟是她第一次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参加革命斗争。

五一游行是母亲成长的重要一步。

当听到儿子要举红旗并可能因此被捕时,母亲已不像过去那样只会软弱地流泪,而是强压住自己的悲痛支持了儿子的决定。

游行那天,她和儿子一同走上街头,面对挥舞着皮鞭的骑警,她精神抖擞的站在儿子身后。

游行队伍被冲散,巴威尔被警察抓走后,母亲从地上捡起被扯碎的红旗,向着街角还未散去的群众大声宣讲革命道理。

这时的母亲已开始自觉地参加革命斗争了。

巴威尔再次被捕后,母亲搬到城里和革命知识分子住在一起,她不仅积极参加送传单等革命活动,而且内心也变的越来越充实,人也变得稳重、坚强、开朗。

当母亲在法庭上倾听巴威尔的演讲时,她已完全理解了儿子所从事的革命事业。

在小说的结尾处,母亲不顾暗探的毒打,向群众散发传单,进行演讲,她一边挣扎,一边高呼,“真理是用血的海洋也扑不灭的”。

这时的母亲和小说开始时早已判若两人,她勇敢坚强,具有革命理想,是一个自觉的革命战士。

浅谈中国现代文学母亲形象的嬗变

浅谈中国现代文学母亲形象的嬗变

浅谈中国现代文学母亲形象的嬗变作者:万诗琪来源:《魅力中国》2017年第20期摘要:母亲代表着生命的源泉,母亲的伟大永远值得我们的歌颂。

在许多的文学作品当中,我们都能看到母亲的形象。

母亲的形象多种多样,既有慈爱,也有严厉,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

近现代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翻天覆地的变化,文学作品中母亲的形象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在不断改变,代表了社会与时代的发展。

我们通过对于相关文学作品的阅读和分析,总结不同的母亲形象,进而探讨中国现代文学母亲形象的嬗变。

关键词:中国现代文学;母亲引言母亲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母爱是世间最真挚的爱,这也就使得母亲始终是文学作品当中的永恒主题之一,永远值得我们去歌颂。

一提到母親,我们总会联想到“慈祥、无私、博爱”等形容词[1]。

这一方面说明了文学作品当中的母亲已经不再是局限于个体的具体形象,而是代表了整个人类对于母亲的感情与关注;另一方面,也说明在一般情况下,我们经常阅读到的大部分文學作品当中母亲的形象更多时候是一种形式化之后的意象。

然而实际上,母亲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形象与载体,这一形象并不是静止的[1]。

无论是在国外还是国内,或者是从古代到现代,母亲的形象是在不断发生改变的。

近代以来,由于传统的封建社会受到西方文明的强烈冲击,我国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剧烈而深远的变化。

文学是时代的一面镜子,能够生动而详实的记录时代的不同特征。

因此,中国现代文学自诞生以来,就始终和时代有着紧密的联系[2]。

一般认为,中国现代文学起始于1917年初发生的文学革命,结束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在这三十年间,深受西方影响的现代文学在中国得到了快速的兴起与发展[3]。

在传统文学中,母亲的形象几乎没有改变过,例如“孟母三迁”、“岳母刺字”、“剪发待宾”等,这都代表了封建时代中“贤妻良母”这一对于母亲甚至全体女性的要求。

只有在现代的近一百多年时间内,随着母亲和女性社会地位和命运的转变,文学作品中的母亲形象才真正多样化和丰满起来[4]。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群文阅读——品析不同作家笔下“母亲”的形象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群文阅读——品析不同作家笔下“母亲”的形象
学习目标
1、通过大量、广泛阅读,掌握多种阅读 方法。 2、品味文中母亲形象,比较不同的表现 形式。 3、感悟并理解母爱。
任务: 明确写作对象,把握中心感情。 方法: 默读:不出声,快速读。 速读:扫描法,迅速浏览,了解大意。
作家
老舍 莫言 肖复兴 梁晓声
作品
《我的母亲》 《母亲》 《母亲》 《母亲》
形象
勤俭诚实、好客、坚强 勤劳能干、坚强乐观、 有责任感 勤劳朴实、善良、宽容无私 坚强、有修养、智慧、有尊严
莫言
肖复兴 梁晓声 Biblioteka 名《母亲》《母亲》 《母亲》
《那些卑微的母亲》 地位低下、勤劳能干、爱孩子
对象
母亲 母亲 后母
中心
赞美、感激、遗憾 赞美母亲、赞美生命
赞美后母、怀念、愧疚
(感情变化)
母亲
赞美母亲
卑微的母爱
佚名 《那些卑微的母亲》 三个母亲
任务: 品味文本、感受形象。
方法: 跳读:抓取文章的筋骨脉络、关键句段。 精读:细细品味,反复读,理解内容。 批注:适当处做圈点、评价。
作家 老舍
作品 《我的母亲》

论池莉小说中的母亲形象

论池莉小说中的母亲形象

论池莉小说中的母亲形象摘要: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歌颂母亲和颂扬母爱一直是恒久不变的主题。

池莉以亲历的人生体验和生活感受为基础,直面世俗世界的现实人生塑造了多位立体真实具有典型性的母亲形象。

本文将池莉小说中的母亲形象分为三种类型,即粗俗卑微的母亲、权力异化下的母亲、独立坚韧的母亲。

这些形象并非如一些文学评论中简单的分为慈母和恶母,而是对传统母亲形象的解构和颠覆,使母性意识的表现领域得以拓宽,母亲形象也更加血肉丰满,使读者感到耳目一新。

池莉以传统和现代相结合的思想意识刻画的这些鲜活生动的母亲形象是近期作家重写的成果,她们耳目一新的亮相,为女性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是文学史的重要收获。

关键词:池莉;母亲形象;母性意识;人生体验The mother images of Chi Li’s novelAbstract:At all times and all over the world, it has always been a constant theme to eulogize mother love in literature works. Confronting the realistic life of the secular world, Chi Li had made many stereoscopic, real and typical image of mother with her own life experience as basis. In this article, mother images in Chi Li’s novel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types: vulgar and menial mother, independent and tenacious mother and mother suffered from power alienation. Such division served as a deconstruction and subversion of the traditional images of mother: virtuous ones or atrocious ones as some literary criticism divided. It broadens the expression field of the maternal consciousness and riches the flesh and blood of mother’s image, so the readers feel refreshing. The vivid image of mother portrayed by Chi Li who combined the traditional and modern ideology is the result of authors to re-write recently. Their refreshing appearance provides valuable experi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women's literature and is important achievement in literature.Key words: Chi Li; image of mother; maternal consciousness; life experience目录中文摘要 (Ⅰ)英文摘要 (Ⅱ)引言 (1)一、池莉小说中的母亲形象分析 (2)(一)世俗化的粗俗母亲 (2)(二)权力异化下的母亲 (3)(三)独立坚韧的现代母亲 (5)二、池莉小说中的母亲形象产生原因 (7)(一)时代对池莉写作的影响 (7)(二)池莉独特的人生体验 (8)三、池莉小说中的母亲形象书写价值和局限性 (9)(一)池莉小说中的母亲形象书写价值 (9)(二)池莉小说中的母亲形象书写局限性 (10)结语 (11)参考文献 (12)引言池莉自1987年2月以《烦恼人生》单枪匹马闯入文坛后,一直勤于创作,她的许多作品陆续发表且被众多刊物转载。

中国现代女作家笔下的母亲形象

中国现代女作家笔下的母亲形象

母亲形象的分析
2、独立自主型母亲形象:这类母亲形象追求独立、勇敢,努力为自己的生活 和家庭争取权利。例如,萧红《生死场》中的王婆和张爱玲《小团圆》中的九莉。
母亲形象的分析
3、革命型母亲形象:这类母亲形象充满了革命精神,她们不畏艰难,为国家 和人民的利益奋斗。例如,刘心武《班主任》中的谢慧琴和茹志鹃《百合花》中 的新媳妇。
基本内容
《有客来兮》中那位克己奉公、坚韧不拔的母亲;毕淑敏的《幸福的尺度》 中那位理性、智慧的母亲……这些母亲形象既代表着作家们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 也寄托了她们对母爱的崇敬与向往。
基本内容
人物描写是女作家塑造母亲形象的重要手段。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母亲的 言谈举止、穿着打扮、生活习惯等得以呈现。例如,铁凝的《永远有多远》中的 母亲,她平凡却又非凡,她关心每一个家庭成员,却总是忽视自己。她的一生充 满了奉献,她的爱如潺潺流水,永无止境。
基本内容
张爱玲笔下的母亲形象不仅具有文学价值,也具有社会意义。它们提醒我们 现代社会中母爱的异化现象,反思我们对待母亲和子女的态度。只有当我们理解 并尊重母爱的本质时,才能更好地关爱我们的家人和亲人。
参考内容二
基本内容
基本内容
中国现代文学,是指从清朝末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时期的文学。这 个时期的文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独特的表现手法,反映了中国社会和文化的 一系列变革和发展。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母亲形象在文学作品中的出现和意义也 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探讨。
谢谢观看
基本内容
这些母亲形象的成功塑造,不仅丰富了文学作品的内涵,也为我们提供了理 解和尊重母亲的新视角。
基本内容
未来的研究方向在于,我们可以更深入地探讨女作家笔下的母亲形象与时代、 文化、社会背景之间的关系,以及母爱在未来的发展和变化。通过更深入的研究 和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中的母亲形象,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表达 现实生活中母爱的伟大和无私。

探析张爱玲小说中母亲形象的重构

探析张爱玲小说中母亲形象的重构

探析张爱玲小说中母亲形象的重构作者:徐颖来源:《当代旅游(下旬)》2017年第11期摘要:张爱玲笔下的母亲形象大多是灰色的色彩,基调也是苍凉的曲调。

张爱玲通过她自身所经历的世界和自己对于人性的另一种解剖,塑造了许多虚无缥缈的,被扭曲,丑化、颠覆的母亲形象。

本文通过对于她文章中的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母亲形象来剖析这些重构的母亲形象形成的原因以及意义。

关键词:张爱玲;母亲形象;重构母爱被定义为人类历史上最崇高的感情。

从古至今,对于母爱的赞美以及歌颂的文章不胜枚举,都将母亲塑造为“圣母”的形象。

张爱玲成为第一个颠覆母亲形象,质疑以及质问母亲传统形象的人。

这究其原因都是与她自小所生活的环境,所接触过的母亲密切相关。

在张爱玲看来,母亲是病态的,是自私的,是软弱的,母爱亦是如此[1]。

一、软弱的母亲在中国的封建思想当中,母亲即是传宗接代的工具,其职责就是相夫教子,成为一名家庭主妇。

在思想上,没有独立的思想自由,所做的就是对丈夫之命惟命是从,在他们的世界里丈夫便是天;在经济方面,她们没有经济方面的主导权,只是一味的接受给予。

她们只是这个以父系氏族为主体的社会的一个附属品,她们为了家庭愿意付出自己的一切。

于是,在中国的文学史上,赞美母爱的文人墨客比比皆是。

但是,在张爱玲的文章中,却是反其道而为之,认为母亲即是与家畜没有什么两样,是兽性的,是无比丑恶的,于是在他的文章中都是把母亲的负面进行淋漓尽致的展现[2]。

在《心经》这一作品中,许太太的形象就是一名软弱母亲形象的典型代表。

在她的女儿和她的丈夫这一段乱伦之恋中,她采取的只是一种自欺欺人的方式,选择不相信,在将信将疑中欺骗自己,不为自己的权利去争取,只是一味的忍受。

作为一位母亲,她没有能力去阻止这场错误和畸形的感情,也没有把她的女儿引向正确的感情轨迹,她作为一位母亲是自私的,是失败的,即使在最后,他的丈夫和女儿的同学婚外恋,她都没有任何的反抗,她选择了对这一段不正确的恋情成全。

论现代文学中的母亲形象

论现代文学中的母亲形象

论现代文学中的母亲形象母亲形象在现代文学中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母亲是每个人的起点,她们用无私的爱和辛勤的付出,为孩子们构筑了一个温暖的家园。

在文学作品中,母亲形象常常被描绘得充满智慧、坚强和慈爱。

她们用自己的言行和行为,为下一代树立了榜样,成为孩子们心中的精神支柱。

母亲形象在现代文学中常常被描写成一个智慧的化身。

母亲是家庭的中心,她们拥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深厚的人生智慧。

在文学作品中,母亲经常被描绘成一个明智的引导者,她们用自己的智慧指引着孩子们走向正确的道路。

比如,在莫言的小说《红高粱家族》中,少女三姐的母亲在家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她用自己的智慧和耐心为孩子们传授生活的智慧和道理。

通过母亲的教诲,孩子们不仅学到了知识,更学会了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和面对困难。

母亲形象在现代文学中也常常被描绘成一个坚强的象征。

母亲们经常要承担起家庭的重担,她们用坚强的意志和无私的付出,支撑起整个家庭的生活。

在陈忠实的小说《白鹿原》中,母亲田小娥是一个不屈不挠的女性,她在艰苦的环境中努力工作,为家庭奋斗。

她用自己的坚强和勇气,支持着孩子们走过了一个又一个困难的时期。

母亲的坚强不仅给予了孩子们力量,也使他们明白了生活中的困难并不可怕,只要坚持下去,就会有希望和成功。

母亲形象在现代文学中也常常被描绘成一个慈爱的象征。

母亲的爱是无私的,她们用自己的爱包容着孩子们的一切。

在余华的小说《活着》中,老妈是一个充满爱心的母亲,她用自己的爱和关怀,支撑着儿子的生活。

尽管生活中充满了苦难和痛苦,但母亲的爱却始终如一,给予了儿子力量和勇气。

母亲的慈爱不仅是对孩子们的关怀,也是对整个家庭的支持和守护。

母亲形象在现代文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她们被描绘成智慧的引导者,坚强的支撑者和慈爱的守护者。

母亲的形象不仅代表了母爱的伟大,也象征了家庭的力量和温暖。

无论是在文学作品中,还是在现实生活中,母亲的形象都是值得我们敬重和珍视的。

让我们一起向所有的母亲致敬,感谢她们为我们所做的一切。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浅析张爱玲书中传统母亲的形象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浅析张爱玲书中传统母亲的形象
谢辞.......................................................................11
引言
母亲历来是被讴歌的对象,长久以来,母爱一直被赋予理想和神圣的光环,无数的文学作品歌颂了母亲的神圣、伟大和无私,赞扬母亲用自己无比的慈爱与坚韧养育子女,用自己的牺牲换来下一代的幸福,作家们在小说中塑造出一个个含辛茹苦、宽厚仁慈的母亲形象。说起母亲我们就会想起温柔、善良和慈祥等使人温暖的字眼,让我们沉浸在母爱的海洋里。
本科毕业论文
摘要
母亲是人们历来歌颂的对象,在人们的传统意识当中母亲是神圣的、伟大的和无私的,她们用自己的牺牲换来下一代的幸福,这种观念使得母亲形象变得单一化、模式化。直到张爱玲的出现,她用自己对生活的客观认识和自身强烈的审母意识,她不愿再重复母爱神圣、母亲伟大的笔调,张爱玲在作品中对传统母亲形象予以颠覆,她笔下母亲形象一反传统的伟大崇高而变得自私冷漠残忍,为我们塑造了一群自私、愚蠢和狠毒的母亲形象,使母亲的形象更加人性化、立体化、生活化。这让我们切身地体会到母亲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具体的人。
一、七巧的疯狂和变态
三、其他母亲的自私和残忍....................................................5
结语........................................................................9
参考文献...................................................................10
尤其是在20世纪初,一批女性作家在五四精神感召下,她们批判旧的封建礼教,追求自由的爱情和个性的解放。在这种大的社会背景下,作家们开出了一道改造社会的药方,那就是以人道主义为思想核心的“爱的哲学”去解救受苦的女性,为此她们寻觅到的“真理就是一个字:‘爱’。”[1]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提的就是冰心,她生长于一个和谐幸福的家庭,母亲是对冰心影响最大的一个人。冰心的母亲是一位典型的贤妻良母,她聪慧端庄,勤俭持家,待人宽厚,爱护子女,尤其有一颗充满着爱的心。冰心在母亲的呵护下长大。对她来说,母爱是至高无上的,母爱能够弥补世界破碎的心灵并给予人类关怀和希望。冰心有很多讴歌母亲的作品,其他作家也有很多歌颂母爱的作品,在当时形成了一股讴歌母亲的风潮。直到四十年代张爱玲的出现,她对母爱作了新的阐释。她认为母爱是一种动物的本能,根本不值得赞美。记得她曾说过:“自我牺牲的母爱是美德,可是这种美德是我们的兽祖先遗传下来的,我们的家畜也同样具有的——我们似乎不能引以自傲。本能的仁爱只是兽性的善。”[2]有了这些认识之后,她不愿再重复母爱神圣、母亲伟大的笔调,因为她很清楚地认识到:“普通一般提倡母爱的都是做儿子而不做母亲的男人,而女人如果也标榜母爱的话,那是她所以不得不加以夸张,浑身是母亲了!”[3]所以在张爱玲的笔下母亲不再是温柔、慈爱、具有无比宽大胸怀的女人,而更多地显示出了女性冷漠、自私和功利的一面,一反传统的母亲观,她毫不留情地打破了母亲头上笼罩的神圣的光环。

中国现代文学中母亲形象的嬗变

中国现代文学中母亲形象的嬗变

中国现代文学中母亲形象的嬗变作者:李芳芳来源:《青年文学家》2019年第02期摘; 要:母亲叙事是中国现代文学最常见的主题之一,作家笔下的母亲形象各异,母亲形象也反映着一个历史阶段的背景环境,人们可以通过对母亲形象的解读更多的了解国家历史。

母亲形象在现代文学中历经了一系列的嬗变,探讨这一过程能够更清晰地分析时代发展,以及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关键词:现代文学;母亲形象;嬗变作者简介:李芳芳(1986-),女,汉族,河南郑州人,本科,河南广播电视大学教务处助教,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2-0-01中国母亲形象是一种文学象征,这种特殊的文学符号在当代文学中发生着改变,随着社会历史发展,母亲形象的内涵不断蜕变,对现代文学具有一定影响。

母亲形象不再是传统的家庭伦理角色,其文化功能正从私人领域逐渐转变向公共领域,详细探讨现代文学中母亲形象的文化和形式,对于我国文学发展具有重要启示作用。

一、中国现代文学中母亲形象的现状及思考母亲在家庭或社会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历史发展,母亲的身份、价值和地位都发生着变化,这一变化过程体现了女性思想的解放和意识的觉醒。

详细探讨中国母亲形象相关文学作品,大致分为以下几种。

第一,是对个别母亲形象的初步分析。

就《金锁记》这部作品来说,其中只对母亲形象做了简单的分析,任务身份并不鲜明,只是站在客观角度以妇女形象分析,没有母亲形象的共性把握。

第二,是对某个作家笔下的母亲形象进行归纳研究。

因为张爱玲作品中塑造了很多母亲形象,所以研究张爱玲作品下的母亲形象较多,通过作品中对母亲形象的解读,研究者的分析重点是在对于母亲形象的颠覆及补充,不只是以往圣母形象,更多的母亲形象中暴露了“恶”的一面。

同时分析这些母亲形象的塑造,主要因为作者本身是在缺少母爱的环境下成长的,对于母亲悲剧命运的分析,角度主要在封建婚姻观念着手。

浅析当代女性诗歌中的母亲形象论文提纲

浅析当代女性诗歌中的母亲形象论文提纲

浅析当代女性诗歌中的母亲形象
一、当代女性诗歌中母亲形象由崇高到被彻底解构的过程也是女性
意识由朦胧到觉醒到蓬勃发展的过程。

本文以舒婷、翟永明、唐亚平、尹丽川等女性诗人的诗歌为线索,浅析当代女性诗歌中的母亲形象。

二、母亲形象从“圣化”到“俗化”的流变
(一)传统作者笔下的“圣母”形象
(二)第二代诗人眼里被拔高的母亲形象
(三)第三代诗人对母亲的反叛和反思
1.翟永明对母亲的质疑
2.唐亚平对母亲的还原
(四)网络时代女性诗歌中的“世俗”母亲形象
三、“女人就是女人”
四、从以上论述中大致可以看出当代女性诗歌中母亲形象的流变,从归依传统的光辉母亲形象到反思母亲质疑母亲,再到对母亲的彻底反叛和重构,实际上暗含了女性意识从朦胧到觉醒到爆发的发展轨迹,呈现出女性自我寻找,自我确证的趋势。

教案八、多角度剖析母亲形象:文学作品中,母亲形象多姿多彩

教案八、多角度剖析母亲形象:文学作品中,母亲形象多姿多彩

教案八、多角度剖析母亲形象:文学作品中,母亲形象多姿多彩。

一、温柔贤惠的母亲温柔贤惠的母亲形象,是文学作品中最为普遍和常见的。

这样的母亲,常常是一个家的风景线,为家庭带来了无限的温馨和幸福。

例如,钱钟书的《围城》中,周淑怡就是一个典型的温柔贤惠的母亲形象。

她虽然在家庭中处于次要地位,但她始终用她那温暖的笑容和慈爱的话语关怀着家庭中的每一个人,给孩子们带来了莫大的精神安慰和鼓舞。

再比如,莫泊桑的《小妇人》中,妈妈玛米便是一个温柔贤惠的母亲形象。

她不仅教育子女要有爱心、有耐心,而且还时刻关心着子女的成长和进步,从不想让孩子们吃亏。

温柔贤惠的母亲形象,代表了对家庭的无限热爱和关注,所以在一些文学作品中,这样的母亲形象经常被用来表达爱与和谐之情。

二、坚强果敢的母亲除了温柔贤惠的母亲形象之外,坚强果敢的母亲形象也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一种。

这样的母亲,常常是家庭中最坚强的支柱,她们不仅要兼顾家庭和工作,还要面对各种困难和挫折。

但是她们都能够顽强的战胜困难,克服失败,永远是家庭中的中流砥柱,英勇而又坚定。

例如,鲁迅的《药》中,母亲便是一个坚强果敢的母亲形象。

她不顾自己的身体和病痛,为了家庭的生计,默默地忍受着贫困和艰辛。

她不仅劳作挣钱,还时常拿出来慷慨解囊,帮助那些困境中的人,表现了做一个善良而又坚强的人所需要的品质。

坚强果敢的母亲形象,代表了母亲和女性的魅力,所以在一些文学作品中,这样的母亲形象经常被用来表达女性的自力更生与坚韧不拔。

三、自由独立的母亲自由独立的母亲形象也是文学作品中的一种。

这样的母亲,不仅有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还善于独立思考和决策。

她们不当墙头草,敢于独立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和方向。

例如,刘震云的《黄金时代》中,母亲便是一个自由独立的母亲形象。

她不仅善于独立思考问题,而且还善于自力更生,为自己争取更多的空间和时间。

她教育子女要自由独立,要有自己的想法和判断力,这样才能在更加辽阔的天地里自由自在地翱翔。

萧红、张爱玲对母亲形象的重构与颠覆

萧红、张爱玲对母亲形象的重构与颠覆

好一个教育者的角色。 心经》 《 通篇充满 了陷人畸恋的父女二人
无数 的心 理 暗 示 和 交 锋 , 而母 亲仿 佛 是 家 里 的 “ 隐形 人 ”直 到 , 小说 的后半 部 分 才迟 迟 出场 。作 为 一位 母 亲 , 不 再 是传 统 意 她 义上 家 庭 的核 心组 织 者 , 与 丈 夫 与女 儿 都 没有 情 感 上 的正 常 她 交流 , 是 她 自身 性 格 中 的愚 钝 和怯 懦 使她 受 到 了爱情 和 亲 情 正
萧红 、 张爱 玲对 母亲形 象 的重构 与颠覆
。 王金 苓
( 曲阜师 范大学 文学院,山东 曲阜 2 3 6 ) 7 15
【 摘
要 】萧 红 、 爱 玲 颠 覆 了传 统 观 念 中 神 圣 、 大 、 高 的母 亲 形 象 , 之 以 畸 形 交 态 的 形 象 。 这 类 母 亲 张 伟 崇 代
爱 的 哲学 ”并 寄 希望 以母 爱 拯救 人 心 和乱 世 , 爱 是 一个 不 忍 , 母 割舍、 不肯 离 去 的情感 家 园 和躲 避社 会 风雨 的港 湾 ; 迅 在 《 鲁 颓 败 线 的颤 动》 中塑 造 的老 妇是 一 位 为 了维持 儿 女 的生 存甘 愿 受
飘萧的白头发。”《 年轻的时候》 中汝 良的母亲“ 了不遂心 的 有
形象 的塑造 与 此 密切 相 关 。
“ 母性 ” 文 学永 恒 的 主题 . 代 文 人笔 下 。 亲 形 象 被 温 是 在历 母 柔 、 良、 善 宽容 、 利他 、 爱 等 一 系列 漂 亮 的词 汇 修 饰 着 . 溢着 慈 洋
张爱 玲 与萧 红 在对 待 “ 亲” 象 的态 度 上 殊途 同归 , 果 母 形 如 说张 爱 玲是 从母 性 的沦 丧 来宣 告 “ 亲 的死 亡” 那 么 萧红 则 是 母 , 从 母 亲 生命 的 真 正消 亡 来 宣告 母 性 的脆 弱 和失 落 。 们 的作 品 她 从题材、 内容 还 是 写法 上 都 不 同 , 对 母 亲 、 性 的关 注 上 却 但在 母

亦舒小说中女性形象描写的局限性

亦舒小说中女性形象描写的局限性

女性文学研究专题odern chinese2010.02当代大陆和港台女作家数量颇多,成就斐然的也不在少数,然而亦舒以其独立的女性意识和泼辣麻利的文风独树一帜。

亦舒是香港女作家,她美丽而独立,具有敏锐的触觉和独特的表达方式,因而她的作品自成一个浪漫别致的情感天地,既轻松有趣,又雅俗共赏。

她著有长中短篇小说及杂文集一百多部,创造了“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丽景象。

在港台众多的女性言情小说作家里面,她是一个敢于挑战爱的真谛的作家,她的小说充满了浓厚的时代气息,大多专注于描写爱情这个“永恒的主题”。

有人说亦舒、倪匡、金庸是“香港文坛三大奇迹”——金庸创作流行武侠小说,倪匡创作流行科幻小说,亦舒创作流行言情小说。

亦舒小说以描写都市女性情感生活为主,文中的女性多为具有很强的独立人格的现代女性,她们身上显示出明显的女性意识,如经济独立、事业有成、在婚姻和家庭中始终保持自我、精神上不依附于男人等。

她的小说中有很多警句,让人深感折服且震动,如亦舒在其小说《胭脂》中写到“我的归宿就是健康与才干,一个人终究可以信赖的,不过是他自己,能够为他扬眉吐气的也是他自己,我要什么归宿?我已找回我自己,我就是我的归宿。

”这是亦舒作为一个女人女性意识的体现;其小说《圆舞》中关于淑女的说法“真正有气质的淑女,从不炫耀她所拥有的一切,她不告诉人她读过什么书,去过什么地方,有多少件衣服,买过什么珠宝,因为她没有自卑感。

”也赢得了世人的推崇。

但是综观其众多作品,笔者觉得其女性形象描写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本文主要以其作品为例,来分析她的女性形象描写的局限性。

一、女性生活目标的理想化亦舒的小说与港台其它言情女作家的作品一样,局限于个人情感,脱离了现实生活,具有一定的理想主义色彩。

尽管爱情以至整个人生在亦舒眼中是痛苦且矛盾的,到头来是一场空,但亦舒仍在其小说中将追求所谓的真正爱情视为人生的最高目标。

在被认为是亦舒代表作的《玫瑰的故事》中,主人公黄玫瑰生于富庶的家庭,从不用为生计担忧,数不清的男人为之倾倒而她浑然不觉,直至遇到自己的真爱,玫瑰才明白爱情的真谛——即亦舒曾说的:“中国人不懂得爱情最美丽之处,是在乎任性,来去自若,不受礼俗常规所拘,拒绝其他因素的影响。

博爱与阴性--张爱玲对母亲形象的颠覆

博爱与阴性--张爱玲对母亲形象的颠覆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博爱与阴性 ——张爱玲对母亲形象的颠覆张玉琼 东北财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摘 要:张爱玲的作品,大多以描写女性人物为主,一切缘起与因果皆是围绕女性角色铺展开来。

其中一系列母亲的形象更以“自私、卑怯”的特性被世人所知。

本文将以曹七巧为代表的女子为例,分析张爱玲“丑化”母亲形象的原因,及张爱玲与其他五四时期的作家对母亲的不同认识,进而揭示出在现实生活中的母亲形象所具有的人性弱点。

关键词:张爱玲;母亲形象;阴性[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4)-29-034-02张爱玲一直都以神秘或是标新立异的姿态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无论是曾经显赫非凡的家世背景,抑或是一部部在文学界引发巨大争议的小说。

从《沉香屑•第一炉香》到《小团圆》,母亲形象以各种性格频繁出现,她以独特的眼光对母亲形象做了颠覆,使覆盖在“母亲”这两个字上的神圣荣光被揭开,还原了一个母亲最本真的面目。

与五四文学中被神化的母亲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揭示出了人性中固有的一些弱点,如自私、残忍、卑怯等。

一、阴冷青涩的母爱体验在张爱玲出生的时候,张氏家族显赫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但她的父亲依然过着花天酒地的放荡生活,她的母亲虽然出身传统世家,却深受五四新风的影响与感召,是一个在新时代的洪流中勇于冲破封建世俗的一个女性。

她面对丈夫的喝酒,赌博,抽鸦片,养姨太太这些恶习,不但没有纵容,或者忍气吞声,而是选择捍卫自己的权利。

时代在进步,她自然不能忍受自己的丈夫依旧保持这旧式的做派。

在她对自己的婚姻心灰意冷的时候,她选择了出国,这时的张爱玲才四岁,一分别就是四年,时间与距离将母女的感情慢慢淡化。

“家里面没有我母亲这个人,也不感到任何缺陷,因为她很早就不在那里了。

”[1]从小就缺失母爱的张爱玲对母亲的态度是疏离的,似乎从来没有感到过最真切的母女之间的那种感情。

待她的父母离婚以后,她与母亲的距离愈发远了。

母亲形象的异化

母亲形象的异化

母亲形象的异化作者:温文华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12期摘要:母亲形象的典型塑造是张爱玲小说艺术中的一个特别引人注意的视角。

因不幸的自身经历、社会环境、战争因素和西方文化等影响,张爱玲塑造的母亲形象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慈母形象,构造的多是自私自利、乖戾粗暴、冷酷无情的形象,难逃世俗的人性丑陋,到底只剩下赤裸裸的利益关系和金钱关系。

张爱玲无情地撕破了伟大母爱的温情面纱,展示了“没有一种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1],母性只是“兽性的善”人生观。

母爱的缺失性体验让张爱玲作品有着强烈的审母意识,让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母亲形象更为立体化和人性化,同时也为体现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对人生的思考,更是对时代的思考。

关键词:张爱玲;母亲形象;异化;悲凉;人性思考[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4)-12-0-02“她一方面以理性理智的视点观察着,又以奢华古韵的文锋描绘着人性的荒凉与悲哀。

另一方面她却以自身的故事在虚构的小说世界中演绎着属于自己的人生。

”[2]张爱玲作品展示的是人精神的堕落和不安,揭露的是人性的脆弱和悲哀,她笔下的女性形象,尤其是入木三分的母亲形象,真切地传达了她对人生的特殊感悟以及对文化败落命运的思考。

那么张爱玲的审母情结是何处而来,又是“情”归何处呢?一、“审母”情结从何处来(一)物欲横流的时代背景张爱玲所处的复杂的社会背景直接影响了她的创作观。

她生活在上海这个大都市,但过惯了贵族小姐生活的她却与这殖民色彩浓厚、充斥现代文明的大都市格格不入。

外国资本主义和官僚主义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现代消费的刺激下,外来文化的多元化,让都市人渐渐形成可恶的拜金主义,过着灯红酒绿的腐朽生活,“新时代”下的旧东西在变化,那就是传统伦理道德一种的瓦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发建立在金钱权力上,直接导致在日渐动荡的冷漠社会中人们对金钱畸形的渴望是小说世界中人物荒凉,母爱异化的现实基础。

浅析亦舒笔下的女性人物形象

浅析亦舒笔下的女性人物形象

风雨彩虹铿锵玫瑰——浅析亦舒笔下的女性人物形象摘要亦舒的小说真实地反映了都市女性在面对出现松动与裂痕的男权价值体系时,她们心理、生理上的抗争与矛盾。

在塑造了都市众生相的同时,亦舒小说鲜明的女性人物形象是它有别于其它言情小说的最主要因素。

亦舒的小说从写作效果来看,将时代女性的独特经验、群体感受、生存困境、矛盾心理一一展现,它是以非常感性而生动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在当代作品中,亦舒以其鲜明的女性主义意识抒写出时代女性内在感受,不沉湎于虚幻的爱情,反而揭示爱情的虚幻,使得她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拥有了独具特色的鲜明形象。

关键词:亦舒女性形象AbstractWill relieve the novel a true reflection of the urban women in face appear loose and crack of the male value system of psychological, physiological struggle and contradictions. In shaping the city pictures at the same time, will relieve the novel bright female character image is it different from other love novels is the most main factor.Will relieve the novel writing effect from view, will age women's unique experience, group feel, survival predicament, ambivalence cutscenes, it is very perceptual and vivid form out. In the contemporary works, will relieve the with the sharp feminist consciousness express out age women inner feelings, do not indulge in false love, but reveals love visional, made her novels have unique characters vivid images.Key words: yishu women image前言每次阅读亦舒的小说,都会感到一种扑面而来的坚强与勇敢。

从职业女性到“超能妈妈”-嬗变的母亲形象

从职业女性到“超能妈妈”-嬗变的母亲形象

从职业女性到“超能妈妈”-嬗变的母亲形象从职业女性到“超能妈妈”-嬗变的母亲形象母爱是文学、影视作品中永恒的主题,母亲形象也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变化。

从20世纪80年代“要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的职业女性,到21世纪以来崇尚自我的“超能妈妈”,母亲形象的嬗变过程就是女性自强不息,靠对自身存在价值的认识和实现求得解放的过程。

本文作者以改革开放以来母亲形象的嬗变为线索,从性别视角解读走出家庭的女性在社会角色与家庭角色之间的挣扎与超越。

由于母爱是文学、影视作品中永恒的主题,母亲形象也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变化。

从20世纪80年代“要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的职业女性,到21世纪以来崇尚自我的“超能妈妈”,母亲形象的嬗变过程就是女性自强不息,靠对自身存在价值的认识和实现求得解放的过程。

本文以改革开放以来母亲形象的嬗变为线索,从性别视角解读走出家庭的女性在社会角色与家庭角色之间的挣扎与超越。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双重负担下的职业母亲20世纪80年代,中国社会逐渐步入正轨。

经济开始复苏,社会秩序恢复正常。

人性回归,关注个体的独特价值。

随着人性的解放,性别意识也逐渐在女性中复苏。

舒婷的“我要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致橡树》)”代表着20世纪80年代新一辈女性的心声。

然而,为了做到“和你站在一起”,这一时期的女性付出了极大的代价。

《人到中年》里陆文婷就是那个时代职业母亲的.典型代表。

既要在事业上和男子比翼齐飞,还得承担繁重的家务劳动,双重负担压得她喘不过气来。

最后,陆文婷顶着压力上午做完三台手术后,不堪重负突发心肌梗塞累倒在病床上,她挂念的仍是孩子,用尽力气说出“给圆圆……买一双白球鞋……给佳佳,扎,扎小辫……”陆文婷“每天中午,不论酷暑和严寒,往返奔波在医院和家庭之间,放下手术刀拿起切菜刀,脱下白大褂系上蓝围裙。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是分秒必争的战斗,从捅开炉子,到饭菜上桌,这一切必须在50分钟内完成。

”《方舟》里的三名主人公荆华、梁倩、柳泉都是独立自强的知识女性,工作中,她们并不想出卖色相或依靠父亲为自己换来衣食无忧,而是想靠自己的努力在社会上有立足之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2010.10odern chinese土地庙捐了门槛,就以为可在祭祀时“坦然的去拿酒杯和筷子”了,谁知四婶见了她还是大声说:“你放着罢,祥林嫂!”语气中显然比先前更加严厉和不满。

结果,祥林嫂“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的站着。

”猛然发现,自己的命运丝毫也没改变。

从“讪讪的缩了手”写到“受了炮烙似的缩手”,从“疑惑的走开”写到“失神的站着”,作者藉助细节强化,揭示卑怯人生的社会根源:祥林嫂的不幸也许更多的不是直接来自自身的遭遇,也不是直接来自上层统治阶级的压迫,而是来自鲁四老爷、四婶、柳妈这样一些封建卫道士和伪善者。

作者欲告诉人们,祥林嫂生活在这些人中间,其处境是多么可悲。

尤其像鲁四老爷、四婶、柳妈这样的伪善者,更易将祥林嫂推向苦难的深渊。

看来,妇女解放问题并非人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将套在脖子上的精神枷锁解开就万事大吉,难的是不易铲除制造精神枷锁的环境和土壤。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鲁迅的短篇小说创作是很善于运用强化艺术技巧的。

只要能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不幸遭遇和悲惨命运,他总是将一个深刻的现实主义作家的感知觉和思维力集中于某个方面,哪怕是小小的细节也不断重复强调,以引起人们对其笔下人物命运的深切关注。

事实也表明,强化思维不仅是鲁迅小说的一种重要思维方式,而且也是一种重要的写作技巧。

这种技巧在他那里,既能深刻的刻画人物,巧妙的表达创作倾向,又能拓展读者的感受空间,提高读者的鉴赏力。

其短篇小说享有“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4] 的美称,恐怕与此不无关系。

注释:[1]鲁迅:“文学的修养,决不能使人变成木石,所以文人还是人,既然还是人,他心里就仍然有是非,有爱憎;但又因为是文人,他的是非就愈分明,爱憎也愈热烈。

”(《鲁迅全集》卷六265页)鲁迅的创作正具有这一强烈的主体意识。

[2]这里只以《祝福》为例,其实鲁迅的其它小说如《孔乙己》、《风波》、《长明灯》、《示众》等也是很好的实例。

[3]高尔纯:《短篇小说结构理论与技巧》,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53页。

[4]鲁迅:《〈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

(张木荣 深圳大学文学院中文系 518060)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对母亲形象的刻画林林总总,各具特色,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以“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等对母亲形象的经典描写,在民众心中树立起了符合父权文化传统要求的母亲形象的楷模。

然而母性神话在20世纪40年代最具有女性意识,同时又由游离于大众话语之外的张爱玲开始解构。

其笔下的母亲一洗超凡脱俗的神圣光圈,从云端直坠凡尘。

张爱玲小说《金锁记》突出表现了母亲的虚伪、自私、异化和扭曲,把母亲看作恶魔的化身,塑造了一个曹七巧式的恶母形象。

这两种极端引起更多作家对母亲形象进行反思和探讨,当代女作家池莉笔下的母亲形象,身上既闪耀着神圣的母性光辉,同时又折射着无法掩饰的缺憾和局限,她们是日常生活中立体而真实的母亲。

而香港女性主义作家亦舒也对母亲和母爱进行了探究,其作品中呈现了一批个性鲜明、反差明显的母亲,可谓对母亲形象进行了一番颠覆和重构。

以书写都市女性小说见长的亦舒,在发掘和关注女性真实的愿望、需要和才能的同时,塑造了一大批聪慧美丽又独立洒脱的新女性。

然而作为女性角色一种的母亲,在亦舒的大部分作品中是被陌生化和边缘化的人物,着笔不多,但自私寡情、面目可憎的特征却非常鲜明:《人淡如菊》中乔的妈妈,乔形容她“母亲之泼辣,真是惊人”,《绝对是个梦》中女主人公程真的母亲啰嗦保守,母女感情一直不算太好。

《玫瑰的故事》中母亲三十八岁生下黄玫瑰,非但没有中年得女的喜悦反而视女儿为负担,用母亲的话说“是我自寻烦恼”,她发起牢骚,“四十岁还生孩子,现在女儿不像女儿,孙儿不像孙儿”“怎么会生你这种女儿”“一点教养——亦舒笔下母亲形象分析母亲形象的颠覆与重构○林 琼摘 要:女性主义作家亦舒从女儿身份的视角,对母亲形象进行了批判和颠覆,刻画了许多自私虚伪、责任感缺失的母亲形象。

随着作者叙述立场的变化,亦舒又对母亲形象进行了重构,转而塑造一些开明、宽容、平等的母亲形象。

母亲形象的嬗变显示了亦舒对母亲形象和母女关系的深入探究。

关键词:母亲形象 亦舒 颠覆 重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2010.10odern chinese都没有,尽丢人”是母亲的口头禅。

当女儿成天坐在房间里不出门,三顿饭送进房内,只略吃一点,然后就坐在窗前,什么也不做时,母亲居然说“玫瑰仿佛终于转性了”。

亦舒以叙述者的口气评价道“母亲根本不知道小女儿的心,她不是一个好母亲”。

文中更生的母亲并未出场,通过更生之口可以得知其母亲形象:“母亲尽一生的力强逼我走一条她认为正确的路……”,“如果我考不到港大,老妈一辈子都不原谅我,我已经为这事受足了气,甚至挨了两记耳光”。

亦舒从女儿身份的视角,敏感地发现女儿成了母亲的拖累、母亲的面子,母亲不再温柔慈祥、胸怀博大。

《圆舞》中周承钰的母亲,《绝对是个梦》中程功的母亲等更是因贪图自己的享受抛弃了自己的女儿。

尽管这些被概念化的母亲与现实生活中的大多数母亲形象有着偏离,但这些与传统文化标准不一致的母亲,打破了“圣母”的神话,显示了人性真实的一面。

亦舒对“母亲”形象的去神化处理体现为对其体貌特征的贬抑。

《圆舞》中母亲将女儿过继他人时曾“竭力打扮过,小腰身的外套,窄裙。

那套衣裳太小了,绷在身上,现出她的小肚子,她也自觉,老用大大的手袋遮住腹部”,“假牙没装好,紫色的牙肉与磁牙间有条黑色的缝,怪不自然”。

《绝对是个梦》中程功的母亲“风霜憔悴浓妆的面孔,比实际年龄老了10年不止,她穿着非常时髦但质廉工差的衣饰”。

母亲外形的特征既是生活遭遇与人物心理的反映,也是作者不自觉的情感倾向的流露。

作者不满足于通过体貌描写陌生化“母亲”的形象,她试图穿透表象揭示母亲的“母性意识缺失”,达到对传统意识中“母亲”形象的颠覆。

亦舒小说中,对母亲形象的深层贬抑主要是通过以下方面显现出来的:一是抛弃母慈和人格尊严,一心追逐个人物质享乐的性格和生活方式;二是追求个人爱情或事业,置子女于不顾,责任感缺失。

《绝对是个梦》中程功的生母家境好的时候是中午起床,化好妆穿好衣服驾着欧洲跑车出去赴约,家务及孩子全交给佣人,午餐后逛逛街,算是一天;丈夫死后家道中落,便将孩子送到慈善院收养,全然没有一点母性意识;走投无路时却来乞求女儿安顿她的生活,不但责任感缺失,而且全无尊严可言。

《圆舞》中周承钰的母亲带着女儿改嫁后,夫妻之间意见不合竟撇下女儿负气出走,丝毫不顾及女儿的处境;见有人收养自己的女儿,欣然拱手相让,生活无以为继时竟恬不知耻地找女儿的监护人借钱,品行恶劣,道德丧失殆尽可见一斑。

《玫瑰的故事》中黄玫瑰为了早日离婚与心爱的人相守,亦放弃女儿的监护权,仅在每年女儿生日时寄去一件衣服。

叙述中亦舒从性格和追求这一角度探究了母性缺失的原因。

自私猥琐的母亲形象使人们接触到一个解读母亲的全新视角,母性神话的重新解构使人们看到了一个被无数鲜亮的语言与多重坚固的屋宇掩藏下的母亲世界。

小说中“恶母”形象的塑造是母性神话解构链条上不可或缺的一环,是对父权文化的反戈一击,表明女性不再对父权文化赋予的角色依依不舍,不再歌功颂德,她们要从自身的丑陋追根溯源,认识自我,实现女性自身成长。

亦舒瓦解了“母亲”的形象,写出了对母亲的痛苦回忆。

传统宗法社会中母亲慈爱、无私、坚强、奉献的美好品质被她从“母亲”身上剥离,母性母慈受到质疑。

母性的失落让亦舒在很多作品中采用了抽离的方式,将母亲从文中抹杀,或者一笔带过。

如《红尘》中周如心从小就与姑奶奶一起生活,做着修补瓷器的特殊工作,与父母的感情比较疏离。

《镜花缘》中仅在之洋昏迷住院后提过一次她的父母,却是“可能误会之洋吸毒,自暴自弃,故神色冷谈,见她无恙,便匆匆离去,算是礼数已尽”,母亲与女儿在彼此心中的位置均是可有可无的。

从“审母”到“无母”,亦舒打破了长期在传统话语中被诗化了的慈母形象,消解了母亲形象的神圣性,客观上也为塑造女儿独立的个性提供了特殊的生存体验环境。

然而,亦舒对母亲角色虽失望但不绝望,而是将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关注女性成长,所以她的笔下也塑造了开明的、慈爱的母亲,尽管这类母亲在亦舒笔下为数不多,但可以看出亦舒对母亲角色的希望。

这种分类可以年龄为界限,大多数中老年母亲是“自私型”的代表人物,中青年母亲则是“开明型”的化身,母亲的形象经历了一个被颠覆又被重构的过程。

如《胭脂》中的两代单亲母亲,就与其它作品中的母亲形象有所不同,尽管老一代母亲身上还保留了享乐、啰嗦、喜欢抱怨、沉迷回忆的痕迹,但她已经能对孙辈的一些做法持支持的态度,并说“不管怎样,你得支持她,你是她的母亲”。

而年轻的单亲母亲杨之俊,则完全是自立自强自爱的化身,同时又是一个慈爱的母亲。

尽管在子女交友和关于工作的看法上和女儿之间有着一些分歧,但能够换位思考支持女儿的追求,在读者眼前呈现出一个开明的母亲形象。

除此之外,亦舒笔下也用简短的文字形象地刻画了一些怜子心切的母亲,如《玫瑰的故事》中林老太的儿子为情自杀后,她歇斯底里地拉着“我”,几乎没跪下来,“求求你,黄先生,我只有一个儿子,现在躺在医院里,他口口声声要见黄玫瑰,求求你,你们就去看看他吧。

” 各种特质的母亲形象的并存,是以女性为主体的无限多样的生存景观来构建女性生存自然状况的写真集。

亦舒对母亲的重构超越了血缘关系,养母反而比生母更好,如《绝对是个梦》中,养母程真不但悉心照料养女的生活起居、辅导功课,且在精神上互为支柱,无话不谈,即使误以为养女夺走了自己的丈夫时,也打算原谅她成全她。

《独身女人》中对继母也给予了同情,认为“不过是爱了有孩子的男人”。

从自私寡情到平等开明,这两种反差极大的母亲形象是亦舒从不同的视角对母亲角色的审视和探讨,是对传统文化价值的颠覆和重构,对我们认识母亲、解读母亲、建立新型的母子关系有着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1]杨爱芹.书写与重塑——浅谈现代女性文学中的母亲形象的嬗变[J].理论月刊,2004,(8).[2]殷亚楠.浅析池莉小说中的母亲形象[A].引自http://sdzx.rdedu.net/ReadNews.asp?NewsID=773.(林琼 常德 湖南文理学院芙蓉学院 4150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