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车站综合交通枢纽交通设施布局研究

合集下载

当代铁路综合枢纽内部交通空间设计研究

当代铁路综合枢纽内部交通空间设计研究

当代铁路综合枢纽内部交通空间设计研究随着城市发展的不断壮大,交通运输成为一个城市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铁路作为一种高效、快速、环保的交通方式,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使用。

为了更好地满足人们的出行需求,铁路综合枢纽应运而生。

铁路综合枢纽是一个集高铁、普铁、地铁等多种交通方式于一体的综合交通枢纽。

而在这些综合枢纽内部,交通空间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铁路综合枢纽内部交通空间设计应考虑乘客的出行需求。

乘客在综合枢纽内部需要快速、便捷地实现换乘,因此,枢纽内部的交通空间应该合理布局,设立明确的导向标识,方便乘客找到正确的换乘通道。

同时,应该提供舒适、便利的候车区域,为乘客提供良好的乘车环境。

其次,铁路综合枢纽内部交通空间设计应注重安全性。

枢纽内部的交通流量大,人员密集,因此要合理规划行人通道和交通流线,避免交通拥堵和事故发生。

此外,应加强监控设施的设置,保障乘客和工作人员的安全。

在火车站和地铁站等重要区域,应设置防护栏杆和警示标识,避免人群拥挤和摔倒。

再次,铁路综合枢纽内部交通空间设计应考虑通行效率。

枢纽内部的交通空间应合理规划,确保交通的顺畅。

例如,可以设置多个出入口,避免人流集中在一处,减少乘客的等待时间。

同时,可以采用智能化的系统,如自动售票机、自动闸机等,提高乘客的通行效率。

最后,铁路综合枢纽内部交通空间设计应注重环境友好性。

在设计过程中,应考虑到节能减排和环保理念,选择环保材料,合理利用自然光和自然通风,在枢纽内部创造宜人的空气环境。

此外,可以设置绿化带和休息区,为乘客提供一个舒适、宜人的休憩场所。

综上所述,当代铁路综合枢纽内部交通空间设计研究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在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乘客的出行需求、安全性、通行效率和环境友好性。

通过合理布局、明确导向、加强监控、智能化系统、节能减排和舒适环境的设计,可以为乘客提供一个高效、安全、便捷、舒适的交通空间。

这将进一步推动城市交通的发展,提升人们的出行体验。

虹桥综合交通枢纽集散道路交通设施完善研究

虹桥综合交通枢纽集散道路交通设施完善研究

通讯 失 败率

极 低
节 点错 误 的影 导致 整 个 网 无 任何 影 响 无 任何 影 响

络的瘫痪
航站 楼 。铁 路客 站 距虹桥 机场 现状 跑 道 l 0 左右 ,磁 0 7 m 水平 布线 不能 浮 客站 设置 在铁 路客 站 以东 。
超 过 9 0m,链 可达 1 m 路总 长 度不能 0k
参 考文献
【】 D J 810 —05 1 G —1120 ,城 市轨 道交 通 自动 售检 票 系统通 用技 术 0
规范 【 ] S.
收稿 日期 :2 1- 5 02 0—1 9
作者 简 介 : 丽玉 (92 ) 女 , 海人 , 学本科 , 级工程 师 , 秦 16 一 , 上 大 高

G1 交通运行状况也在可以接 受的范围内基本没有 出行 5
拥 堵 状 况 。嘉 闵高 架 由于 没 有 全 线 建成 , 因此 其 交 通 的
连 通性 不 强交 通功 能有 限 ,服 务水 平较 高 。
3. .4 2 4条 高架 衔接 段 中仅 虹渝 高架 略 有拥 堵 虹 渝 高 架连 接 虹 桥 枢 纽 与 G 0沪 渝 高 速 ,是 中心 城 5
以太 网 低廉 高 冗 余环 网 更高
O 引言
自2 1 00年 3月 1 6日虹桥 枢纽正式运行 以来,经过
两 年 多 不 断磨 合与 完 善 ,虹 桥 枢 纽 内外 各种 交 通 设施 总 体 较 快 实 现 了平 稳 有 序 运 行 ,显 著 提 高 了上 海 对 外 交通 服 务 水 平 。但 是 枢 纽 的 集 疏 运体 系 ,尤 其 道 路 系 统 也 暴
主 要研 究方 向 :交通 组织 、 交通 设施 设 计审 核 与 管理 。

城市综合客运交通枢纽规划研究

城市综合客运交通枢纽规划研究

城市综合客运交通枢纽规划研究城市综合客运交通枢纽规划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交通问题日益凸显,城市综合客运交通枢纽规划成为解决城市交通难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本文将通过分析城市综合客运交通枢纽规划的意义、目标、策略和挑战等方面,探讨其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一、城市综合客运交通枢纽规划的意义城市综合客运交通枢纽规划是指对城市交通网络进行科学规划与布局,建设具有集散、换乘、停靠等多种功能的交通设施,主要包括交通枢纽、交通节点和交通运输线路等。

其主要意义如下:1. 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城市交通拥堵是当前城市交通面临的主要问题,通过规划建设综合客运交通枢纽,可以提高交通运输效率,减少交通拥堵,缓解交通压力。

2.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综合客运交通枢纽规划能够将不同交通方式的需求集中在一个地点,将交通流量合理导向,优化城市交通空间布局,提高城市空间利用效率。

3. 促进公共交通发展:综合客运交通枢纽规划有助于提升公共交通的便捷性和可靠性,促进公共交通的发展,减少私家车使用,降低城市交通碳排放。

二、城市综合客运交通枢纽规划的目标城市综合客运交通枢纽规划的目标是提供便捷、高效、绿色、安全的出行方式,实现不同交通方式之间的高效衔接和无缝换乘。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提高交通枢纽的功能性:交通枢纽应具备便捷的换乘条件、完善的客流导向、高效的信息传递,以满足不同交通方式之间的转乘需求。

2. 优化交通枢纽的空间设计:交通枢纽的空间设计应合理布局,确保各个交通方式之间的连接顺畅,同时考虑到功能性、美观性和用户体验。

3. 提高运输效率和服务质量:交通枢纽的规划应充分考虑到航空、铁路、公路、水运等不同交通方式的需求,提高运输效率和服务质量。

4. 保障交通枢纽的安全性:交通枢纽的规划要注重安全性,包括人员的安全、车辆的安全以及各种交通设施的安全,确保用户的安全出行。

三、城市综合客运交通枢纽规划的策略城市综合客运交通枢纽规划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策略来保障其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综合考虑各类交通方式:在规划过程中,要全面考虑到各类交通方式的特性和需求,包括航空、铁路、公路、水运以及非机动车和行人出行等,以确保不同交通方式之间的协调与连接。

综合交通枢纽建设中的问题研究与对策

综合交通枢纽建设中的问题研究与对策

综合交通枢纽建设中的问题研究与对策一、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概述综合交通枢纽是指在一个空间范围内,同时集合公路、铁路、轨道交通、水运等多种交通方式,为旅客、货物提供换乘、货运等服务的综合性交通设施。

其建设可促进城市发展、提升交通运输效率、缓解交通压力,是目前城市化进程中发展必需品之一。

二、综合交通枢纽建设中的问题1.规划不合理在综合交通枢纽规划中,经常出现对周边环境、基础设施缺乏考虑的问题。

规划考虑不周导致建设后出现了交通拥堵、基础设施不足等问题。

2.建设与管理脱节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后,管理与建设出现了脱节,管理机构不完善,造成了站点混乱、乱停车、高峰拥堵等现象。

3.设计上缺乏人性化很多综合交通枢纽在设计上,只考虑了功能性而忽视了人性化。

例如,缺乏无障碍设施、交通指示牌不清晰、服务设施不足等问题。

4.设施更新缓慢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后,更新设施的速度相对缓慢,导致现有设施老化、功能降低等问题。

三、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的对策1.科学规划,综合考虑在综合交通枢纽的规划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周边环境、基础设施等因素,确保规划的合理性。

应注重在交通方式、站点分布、站用地规划等方面进行优化。

2.切实加强管理综合交通枢纽的建设与管理应互相协调,完善管理机制,加强巡查执法力度,解决站点混乱、乱停车等问题。

同时,需要建立完善维护机制,保证站点设施、设备及时维护更新。

3.注重人性化,提升服务质量综合交通枢纽在设计过程中应注重人性化,规范设计标准,完善无障碍设施,增加服务设施,提高服务效率。

建设后需要加强站点的日常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增强城市体面。

4.强化更新机制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后,需要设置规范的设施更新机制,定期对站点的设施进行检查、维护、更新优化。

建立公共交通信息导向系统,加强交通信息的公开透明化。

四、结语综合交通枢纽的建设是城市化进程的必需品,但也存在许多问题。

科学合理的规划,建设和管理的有效结合,人性化设计,以及完善的设施更新机制都将对综合交通枢纽的建设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火车站综合交通枢纽中心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火车站综合交通枢纽中心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火车站综合交通枢纽中心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概述:随着城市交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火车站作为城市综合交通枢纽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现有火车站的容量已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乘客需求,且交通设施老化,安全隐患日益显露,已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

因此,为了提升城市综合交通的水平,加强市民出行的便利性和安全性,我们计划建设一座现代化的火车站综合交通枢纽中心。

可行性研究的内容和方法:本可行性研究报告旨在对火车站综合交通枢纽中心建设项目的可行性进行评估,并提出具体建设方案和推进措施。

在进行研究时,我们主要采用了以下方法:1.需求分析:通过对市场需求、旅行模式和乘客量的分析,确定现有火车站问题以及对于综合交通枢纽中心的需求。

2.技术分析:通过调研现有先进的火车站综合交通枢纽中心的建设经验,总结出一些实践经验和技术标准,以指导我们的项目建设。

3.经济分析:通过对项目投资与收益的分析,评估项目的经济效益和可行性,确定项目建设的财务可行性。

4.社会影响评估:通过对项目建设可能带来的社会影响进行评估,并提出相应的社会效益和环境保护措施。

1.建设规模:根据需求分析和市场调研,建议将火车站综合交通枢纽中心建设为一个集火车站、地铁站、巴士站、出租车站、停车场等交通功能于一体的大型综合交通枢纽。

2.建设方案:以先进的设计理念和技术标准为指导,采用现代化建筑和设备,提高交通枢纽的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

3.投资和资金筹措:根据经济分析结果,我们建议采用PPP模式进行资金筹措,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项目建设,分担政府财政压力。

4.管理和运营模式:建议引入专业运营管理团队,制定科学的管理制度和运营流程,以确保火车站综合交通枢纽中心的高效运行。

5.社会效益和环境保护: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我们将充分考虑社会效益和环境保护,加强项目与周边城市空间布局的协调,提高交通枢纽的社会接受度和环保性。

推进措施:为了推动火车站综合交通枢纽中心建设项目的顺利开展,我们将采取以下推进措施:1.建立专门工作小组:成立火车站综合交通枢纽中心建设项目的专门工作小组,负责项目的组织协调、资金筹措和进度管控等工作。

城市综合交通枢纽交通设施规划布局研究

城市综合交通枢纽交通设施规划布局研究

城市综合交通枢纽交通设施规划布局研究【摘要】本文结合兰州西客站综合交通枢纽的规划设计,从综合交通枢纽的基本概念和项目背景入手。

以问题研究为导向,探讨了枢纽的功能布局和定位、枢纽各种交通设施的布局以及枢纽地下空间的布局等问题的解决方案。

重点研究了城市综合交通枢纽交通设施的布局,对大型综合交通枢纽的交通设施的合理布局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综合交通枢纽;交通设施布局;地下空间ABSTRACT:This paper is explored an integrated transport hub. Through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Lanzhou West Railway Station、the basic concepts of the integrated transport hub and background of the project. I explore the functional layout and positioning of hub, the hub of transportation facilities, the layout of underground space hub solution to the problem.This Paper are focused on the city’s comprehensive transportation hub transport facilities, the layout of large-scale integrated transport and the recommendations of the transportation facilities.KEY WORDS:Integrated transport hub; transport facilities layout; underground space1 综合交通枢纽的概念及特点1.1 概念交通枢纽是在两条或两条以上运输线路的交汇、衔接处形成的,具有运输组织、中转、装卸、仓储、信息服务及其他服务功能的综合性设施。

火车站综合枢纽城市配套交通设施规划研究

火车站综合枢纽城市配套交通设施规划研究

火车站综合枢纽城市配套交通设施规划研究芦守义【摘要】通过对火车站综合枢纽交通设施分类的分析,将主要的交通设施分为3类,即铁路设施、城市对外交通设施和城市内部交通设施。

以城市内部交通设施为论述重点,详细阐述火车站枢纽铁路旅客车站与城市轨道交通站点的换乘及布局;总结并研究火车站与城市公共交通的关系和换乘特征,重点研究公交车场和出租车场的各类规划布局形式,简要阐述火车站综合枢纽的个体交通的规划。

旨在为火车站综合枢纽城市内部的各种交通方式的衔接、布置形式以及换乘设计提供参考。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classification of the transportation facilities of railway comprehensive hub, the main transportation facilities are classified into three categories: rail infrastructure, urban external traffic facilities and urban internal transportation facilities.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urban internal transportation facilities, explains in detail the transfer and layout of railway passenger station transportation hub and urban rail transit sites. It also summarizes and studi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ailway station and urban public transport and their transfer characteristics. The research is mainly focused on different kinds of planning layout of buses and tax parking lots and briefly expounds the comprehensive planning of transportation of individual railway stations, aiming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connection, Layout and transfer design of various urban internal transportation modes of railway comprehensive hub.【期刊名称】《铁道标准设计》【年(卷),期】2016(060)010【总页数】5页(P102-106)【关键词】火车站;综合枢纽;交通设施;换乘衔接;规划布局【作者】芦守义【作者单位】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西安 71004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U291火车站综合客运枢纽中是包含国铁、城际、城市轨道交通、公交、出租、社会、长途客运等多种交通方式构成的巨型系统。

大型综合交通枢纽设施布局规划研究

大型综合交通枢纽设施布局规划研究
35
设施规划布局——周边交通设施布局
亚特兰大机场 亚特兰大机场第五跑道在建设时,就考虑为机场南段现有的 I-285公路设置24条车道的下穿地道,中间12条车道提供现有 高速路使用,两侧各预留6条车道供道路远期扩建使用。
亚特兰大机场第五跑道及下穿道路 36
设施规划布局——周边交通设施布局
京都站 日本京都站区域,按照合理间距设置了下穿铁路的地道 ,保证铁路线路两侧区域间的联系。京都站区域配置的道路 路网,为车站周边地块高强度发展创造了便利条件。
8
引言——大型综合交通枢纽的定义
1.3 综合交通枢纽的设施构成
综合交通枢纽的设施构成分建筑本体和周边交通设施两大块。
建筑本体:
指枢纽内部各功能组团,包括主体设施、换乘设施、停蓄车设施、商业开发等;
周边交通设施:
指连接枢纽与周边区域的交通设施,有城市道路或专用道路、轨道线路、外围场 站等。



对外交通预测由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一般由专 业部门预测需求,从综合交通的角度进行协调平衡。
13
交通量预测——集疏运方式预测 2.4 集疏运方式预测
旅客集疏运方式预测是指对外交通旅客到发枢纽,采用 地铁、公交、出租车或小客车的比例。
3种集疏运模式: 公共交通主体模式 小客车主体模式 多方式均衡模式
机场——机场客运量每年2000万人次; 铁路客运专线站——日发送旅客5万人,年发送旅客1825万人; 公路客运站——日发送旅客1万人,年发送旅客365万人。 组成综合交通枢纽的对外交通主体设施至少一个达到了其自身领域内“大型”级 别,此类综合交通枢纽即为大型综合交通枢纽。 综合交通枢纽根据主体设施组成可分为:单一主体模式、多主体模式。 单一主体模式——航空综合枢纽、铁路综合枢纽、公路综合枢纽等; 多主体模式——空铁综合枢纽、公铁综合枢纽、公空综合枢纽、铁空综合枢纽。

火车站综合交通规划与设计研究

火车站综合交通规划与设计研究

火车站综合交通规划与设计研究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和交通需求的增加,火车站作为重要的交通枢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如何有效地规划和设计火车站的综合交通,成为了现代城市规划者和设计师们面临的挑战之一。

本文将对火车站综合交通规划与设计进行研究和探讨。

首先,火车站的综合交通规划需要考虑到乘客的出行便利性。

在规划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乘客的出发地点和目的地,以及他们可能使用的其他交通方式。

一个合理的综合交通规划应该确保乘客在火车站附近能够方便地转乘其他交通工具,比如公交车、地铁或者出租车。

同时,在规划火车站周边交通时,还需要考虑到步行者和自行车骑行者的需求,提供足够的行人通道和自行车停车设施。

其次,火车站的综合交通规划还应考虑到区域交通的连通性。

火车站通常是连接城市和其他地区的重要节点,因此在规划过程中需要与周边交通设施和道路网络进行有效的连接。

这包括规划公交、地铁等公共交通的路线和站点,确保乘客可以方便地从火车站前往其他城市区域。

同时,火车站规划还应考虑到道路交通的畅通,合理规划停车场和出入口,避免交通拥堵和停车难题。

火车站的综合交通规划还需要充分考虑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现代城市规划越来越注重减少交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和减少碳排放。

因此,在火车站规划中应该提供足够的公共交通设施,鼓励乘客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减少私人汽车的使用。

此外,还可以考虑引入新能源交通工具,并为其提供充电设施。

通过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改善交通设施,可以实现火车站综合交通规划与设计的可持续发展。

除了交通规划,火车站的综合交通设计也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设计师需要考虑站房的布局和功能,以及各种交通工具的停靠和通行流程。

一个良好的设计应该提供足够的候车区、出入口以及换乘通道,确保乘客能够方便地进行乘车和换乘等操作。

同时,设计师还需要考虑到安全因素,规划紧急逃生通道和紧急报警设施,保障乘客的人身安全。

在火车站综合交通规划与设计过程中,还需要充分考虑到乘客的舒适性和便利性。

火车站综合交通枢纽中心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建议书)

火车站综合交通枢纽中心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建议书)

目录第一章总论 11.1 项目背景 11.2 项目概况 51.3 问题及建议9第二章需求分析112.1 社会经济特征112.2 需求分析172.3 目标市场23第三章建设规模及建设内容243.1项目建设的原则243.2建设规模及建设内容24第四章建设条件274.1建设地点选择274.2 区域概况274.3 建设条件28第五章建设方案305.1 项目的定位及建设原则305.2 建筑方案345.3公用工程方案66第六章环境影响评价 836.1 环境条件现状调查 836.2设计原则836.3环保质量及污染物排放标准836.4主要污染物856.5治理方案866.6环保投资876.7环境影响评价87第七章节能897.1 节约能源897.2 能源消耗分析907.3 项目所在地能源供应状况分析90 7.4 项目节能管理设计 907.5节能节水措施综述91第八章消防958.1 设计依据958.2 消防措施958.3消防管理99第九章组织机构设置与项目管理100 9.1 组织机构设置1009.2 项目管理1009.3 职工培训100第十章项目实施进度10110.1 项目实施原则10110.2 项目实施进度安排101第十一章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10411.1 编制依据 10411.2 总投资估算内容10411.3 投资计划与资金筹措105第十二章工程招标107第十三章财务评价10913.1编制说明10913.2财务分析11013.3 财务评价结论113第十四章社会评价11414.1 项目对社会的影响分析11414.2 项目与所在地互适性分析 11414.3 社会评价结论115第十五章研究结论116项目附表、附图、附件附表:1、总投资估算表2、流动资金估算表3、投资计划及资金筹措计划表4、固定资产折旧费估算表5、无形及其他资产摊销费估算表6、总成本费用估算表7、营业收入、营业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表8、借款还本付息计算表9、全部现金流量表10、资本金现金流量表11、利润和利润分配表12、财务计划现金流量表13、资产负债表附图:1、项目区域位置图2、场区平面布置示意图3、道路标准断面示意图4、路面结构示意图附件:1、企业法人营业执照2、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3、《关于火车站综合体项目用地的预审意见》4、环评批复5、能批批复第一章总论1.1 项目背景1.1.1 项目名称火车站综合交通枢纽中心建设项目1.1.2 建设单位概况项目建设单位:市城际高速铁路投资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孙良彦住所:市船营区平山区甲38-1号注册资金:8600万元公司类型:有限责任公司市城际高速铁路投资有限公司于2009年,为市铁路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子公司。

火车站周边综合交通枢纽规划的可行性研究方法

火车站周边综合交通枢纽规划的可行性研究方法

火车站周边综合交通枢纽规划的可行性研究方法火车站作为城市交通的重要节点,其周边综合交通枢纽的规划对于提升城市交通效率和便利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火车站周边综合交通枢纽规划的可行性研究方法。

一、综合交通枢纽规划的背景和意义火车站作为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大量的人员和物资运输任务。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的增加,火车站周边交通压力日益加大。

因此,规划一个高效便捷的综合交通枢纽,成为提升城市交通运输能力和服务水平的重要手段。

综合交通枢纽规划的意义在于,通过合理规划和布局,将不同交通方式有机结合,实现交通的互联互通,提高交通效率和出行便利性。

同时,综合交通枢纽还能够促进城市空间的合理利用和资源的集约化利用,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二、可行性研究方法的选择在进行火车站周边综合交通枢纽规划的可行性研究时,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和工具,以科学客观的方式评估规划方案的可行性。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用的可行性研究方法。

1. 交通流量调查:通过对火车站周边交通流量进行调查和测算,了解不同交通方式的出行量和出行特征,为规划提供数据支持。

2. 环境评估:通过对火车站周边环境的评估,包括噪音、空气质量、景观等方面的评估,分析规划方案对环境的影响,为规划的可行性提供依据。

3. 经济评估:通过对规划方案的经济效益进行评估,包括投资成本、运营成本和社会效益等方面的评估,分析规划方案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

4. 社会评估:通过对规划方案对城市居民出行方式和出行时间的影响进行评估,分析规划方案对社会公众的影响和接受程度。

5. 技术可行性评估:通过对规划方案所需的技术设备和技术手段进行评估,分析规划方案的技术可行性和实施难度。

以上方法可以相互结合,形成综合评估的结果,为火车站周边综合交通枢纽规划的可行性提供科学依据。

三、可行性研究方法的应用案例为了更好地说明可行性研究方法的应用,下面以某城市火车站周边综合交通枢纽规划为例进行分析。

首先,通过对火车站周边的交通流量进行调查和测算,了解不同交通方式的出行量和出行特征。

铁路客运综合交通枢纽布置的探讨

铁路客运综合交通枢纽布置的探讨

i n t er na l t r af f i c, s o i t ' s p l a nn i ng an d c on s t r u c t i o n b ec om i ng f o cu s . Thr ou gh e x pou n di ng t h e f un c t i on s
o f t y p i c al pa s s en ge r c om pr eh en s i v e t r a fi c hu b i n Ch i na an d f or ei gn c ou n t r i es, t h i s p ap er an al y z es
关 键 词 铁 路 客 运 ;综合 交 通 枢 纽 ;规 划原 则 ;发 展 趋 势

A bst r act : Ra i l w ay p as s en ger c om pr eh en si v e t r a fi c hu b i s a l ar ge - s c al e r ai l way t r an s f er hub c om bi n ed wi t h di ve r si f i e d t r a fi c m od es an d a t t he s am e t i m e,h as t he f un c t i on s o f ex t er n al a nd
文章 编 号 :1 0 0 3 ~1 4 2 1 ( 2 0 1 5 ) 0 8 — 0 0 6 0 — 0 4
中图分 类号 :U 2 9 铁 路 客运 综 合 交通枢 纽 布 置 的探 讨
D i s c u s s i o n o n L a y o u t o f R a i t wa y P a s s e n g e r C o mp r e h e n s i v e T r a f i f c H u b

高速铁路客运枢纽的交通设施布局分析

高速铁路客运枢纽的交通设施布局分析

高速铁路客运枢纽的交通设施布局分析摘要:在我国高速铁路建设规模不断扩大的时代背景下,其旅客出行逐渐由中长途向中短途方向转变,由此对铁路客运枢纽建设运营提出了更高要求。

本文在对高速铁路客运枢纽站进行概述的基础上,分析了现阶段高速铁路客运枢纽站的客流概况,以此提出客运枢纽交通设施布局的基本要求,以此为高速铁路枢纽站整体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客运枢纽站;高速铁路;交通设施布局在高速铁路客流量全面提升的背景下,对客运枢纽站交通设施布局优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设施布局处理不当、流线布置混乱、集散换乘困难等问题,不仅使得枢纽站的运营能力受到影响,而且对城市形象也会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从交通设施布局入手,做好各项设施的合理衔接,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1、高速铁路客运枢纽站概述1.1 高速铁路客运枢纽站的运行特征在我国高速铁路发展运营中,由于其所具有的独特性运行特征,使其竞争能力不断提升,在客运市场中的运营比例不断提高[1]。

相对于普通铁路枢纽而言,高速铁路客运枢纽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征,首先是其发车频率较高,停站时间短的特征,这就使得旅客在进出站时间规律上发生了巨大变化,只有在加大集散服务能力的基础上,才能够更好的满足旅客出行要求。

其次是进出站呈现开放化特征,流线组织更加复杂,在高峰阶段如果出现排队进出站情况,将会造成枢纽资源的严重浪费。

再次是自动化服务水平较高,通过多点分散布置售票点等形式,引导旅客采用多种形式购票取票,尽量提升整体服务能力。

最后是高速铁路枢纽站通常都是城市内集散换乘服务的重要节点,能够为旅客的到达和离开提供更多的交通方式。

1.2 高速铁路客运枢纽站的功能高速铁路客运枢纽站的功能是全方位的,其功能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交通功能,包括旅客的集散和中转换乘等基本功能;二是城市节点功能,能够有效提升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强化城市空间整合。

从这两个方面而言,高速铁路客运枢纽站具有其自身独特的功能,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浅谈以火车站为核心的城市综合交通枢纽建筑设计

浅谈以火车站为核心的城市综合交通枢纽建筑设计

浅谈以火车站为核心的城市综合交通枢纽建筑设计摘要:最近这些年,我国交通事业发展日新月异,高速铁路的开通带动了城市的迅速发展,高铁站的功能及形式都带给旅客一个便捷又舒适的公共环境,相比之下更有历史感的既有站随着城市的发展也开始进行改造,综合交通枢纽现状集普速铁路、长途客运、城市公交枢纽功能于一体,以便满足广大旅客的需求。

关键词:火车站;综合交通枢纽;建筑设计引言近年来,由于火车站服务能力不足,配套集散路网薄弱,难以适应动车的飞速发展,火车站枢纽已成为城市交通与对外交通的薄弱节点,制约着市旅游经济和社会发展。

为适应铁路枢纽新的发展要求,提升枢纽集疏运能,火车站枢纽改造及交通配套设施完善势在必行。

1选题背景1.1新型城镇化与高铁发展建设的藕合我国的城镇化建设是21世纪对世界影响最大的事件之一。

在城市发展历史过程中,还未有过如此大规模的城镇化建设。

新型城镇化是国家经济建设、政治稳定的实现方式,在新型城镇化战略中,城市群是其主体形态,而以高铁为代表的现代装备制造业的蓬勃发展,对支撑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地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高速铁路的发展,传统的地域时空关系将发生巨大的转变,城市和周边城镇、城市与城市、城市群与城市群之间社会需求供给关系、产业竞合关系内涵也随之改变,在城市内部,高铁枢纽对引导城市空间布局结构的优化调整,土地集约化开发具有促进作用。

1.2城市功能疏解需求与交通驱动作用《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提出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2015年底己达到56,目前仍处于城镇化率快速发展区间,同时也是转型发展的关键期。

城市人口的增加需要相应城市空间、就业产业、公共服务体系作为承载。

而大城市中心区功能过于集中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也面临着城市功能需要疏解的问题,交通时耗对空间距离的压缩是主导城市功能结构优化的驱动力。

同时随着户籍制度深化改革,城市人口、产业在空间上的分布更呈现区域的概念而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城市范围,因此铁路综合交通枢纽作为区域交通网络以及城市内外交通的重要衔接节点,大量集聚的客流和区别于以往的出行目的特征为枢纽周边地区带来新的功能要求。

火车站综合交通枢纽规划与设计

火车站综合交通枢纽规划与设计

火车站综合交通枢纽规划与设计火车站作为城市交通的枢纽之一,起到连接城市与其他地方的重要功能。

而火车站综合交通枢纽规划与设计,则是保障城市交通高效运行的关键之一。

本文将从基本要求、设计原则和实施过程等方面,探讨火车站综合交通枢纽规划与设计的相关内容。

火车站综合交通枢纽的规划与设计应该遵循一系列基本要求。

首先,要与城市交通规划相衔接,充分考虑到火车站周边道路、公共交通站点以及人员流动情况。

其次,要考虑到人性化需求,包括方便乘客进出站和换乘、提供舒适的候车环境以及便捷的出行设施等。

此外,还要保证火车站综合交通枢纽使用安全、高效,以及可持续发展。

这些基本要求是实现火车站综合交通枢纽功能的关键。

在火车站综合交通枢纽的设计过程中,应当遵循一系列的设计原则。

首先,要合理布局。

对于大型火车站而言,可以考虑将不同的交通方式分配到不同的区域,使其之间相互独立,从而减轻交通压力。

其次,要注重综合性。

就是要将各种不同的交通方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高效、便利的换乘体系。

比如,可以设计集中的候车、换乘大厅,方便乘客的换乘操作。

同时,也要考虑到非机动车和行人的需求,提供相应的道路和通道,便于他们进出火车站。

此外,还要注重舒适性。

乘客的舒适感对于火车站综合交通枢纽设计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方面。

可以通过增加座椅、提供空调与加强环境整洁等方式,提升乘客的体验感。

最后,还要注重智能化建设。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智能化建设已经成为火车站综合交通枢纽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可以引入自动售票、自动检票、自动导航和智能停车等设施,提高整个系统的效率。

实施火车站综合交通枢纽规划与设计需要一系列步骤的支持。

首先,要进行现状调研,了解当前火车站的交通状况和存在的问题。

其次,进行预测和分析,根据未来的交通需求和发展趋势,预测未来的乘客流量和交通压力。

然后,制定规划方案,包括站台、道路、出入口和换乘设施等的设计。

在制定规划方案的同时,还需要进行经济、社会和环境评估,保证规划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

高铁客运综合枢纽设施布局与换乘衔接模式研究——以宜宾东站综合枢纽为例

高铁客运综合枢纽设施布局与换乘衔接模式研究——以宜宾东站综合枢纽为例

CHENGSHIZHOUKAN 2019/1城市周刊4高铁客运综合枢纽设施布局与换乘衔接模式研究——以宜宾东站综合枢纽为例杨 鑫 中机中联工程有限公司摘要:本文在对宜宾东站客运枢纽特征分析的基础上,从交通需求、枢纽地区交通规划以及枢纽综合体交通设施布局和交通组织设计等方面对宜宾东站枢纽的交通规划与设计进行了探索,以期能为类似的高铁客运综合枢纽的规划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铁客运枢纽;功能布局;换乘衔接;内外交通体系随着高铁建设的快速发展,高速铁路网络从超大城市、大城市等地区性中心城市开始向中小城市延伸,铁路客运站从单一的铁路运输集散中心逐步发展为城市的综合性交通枢纽,其功能也从单一交通功能逐步向综合性城市服务功能转变。

宜宾东站综合枢纽是结合成贵高铁宜宾东站建设的大型综合交通枢纽,集“高速铁路、城际铁路、轨道交通、长途客运、常规公交、出租、社会车、慢行交通”八中交通方式为一体,同时引入多种城市服务功能,促进了高铁站周边区域的快速发展。

本文希望通过对宜宾东站客运枢纽交通规划与设计的简要分析介绍,为类似高铁客运综合枢纽的规划设计提供借鉴[1]。

一、宜宾东站枢纽概况宜宾东站位于四川省宜宾市南部新区,为成贵高铁和成自宜城际铁路上的新建客运站,还将联系渝昆高铁宜宾站,2020年旅客量约600万人次,远期年客运量约1000万人次,高峰小时铁路客流量分别为4100人次/h 和6300人次/h。

宜宾东站设计总规模为3台7线,站房总建筑面积1.2万㎡,采用上进下出的客流组织模式。

图1 宜宾东站枢纽总体布局宜宾东站综合交通枢纽占地约14.39万㎡,总建筑面积13.14万㎡,以宜宾东站铁路站房为核心,周边布局换乘大厅、长途客运站、公交首末站、智轨车站、社会车停车场及配套商业办公。

二、宜宾东站交通需求预测1.客流规模预测。

根据成贵铁路设计资料,宜宾东站2020年(近期)、2030年(远期)年发送量分别为600万人次、1000万人次,日均发送量分别为16438人次、27397人次。

综合交通枢纽布局规划的模型与方法研究的开题报告

综合交通枢纽布局规划的模型与方法研究的开题报告

综合交通枢纽布局规划的模型与方法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及意义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口迅速增加和城市交通出行的不断剧增,使得城市交通拥堵和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交通枢纽的建设和规划是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关键,也是城市交通优化发展的重要保障。

综合交通枢纽是指以公共交通为主要衔接交通方式,集进出城高速公路、城市高速公路、市政路网、城市轨道交通、区域铁路、长途汽车站、市区公交换乘等多种交通方式于一体的城市交通集散地,是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探索综合交通枢纽的布局规划模型和方法,提出合理的策略和建议,为城市交通系统的优化发展提供参考。

二、研究内容和目标本研究主要围绕综合交通枢纽布局规划的模型和方法展开,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 综合交通枢纽的概念和分类。

2. 常用的综合交通枢纽布局规划方法分析与比较。

3. 基于CASE STUDY的综合交通枢纽布局规划实证研究。

4. 结合城市交通发展趋势对综合交通枢纽未来发展方向的探讨。

本研究的目标在于:1. 探究综合交通枢纽的分类和概念,明确研究对象。

2. 分析常用的综合交通枢纽布局规划方法,比较其优劣并提出改进意见。

3. 通过实证研究,从案例中总结出一套比较可行和适合的布局规划模型和方法。

4. 结合未来城市交通发展趋势,探讨综合交通枢纽的发展方向,提出可行的建议和策略。

三、研究方法和路径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实证研究法和归纳演绎法等多种方法,具体路径如下:1. 文献分析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综合交通枢纽的概念、分类及其布局规划的方法,以及城市交通发展趋势等方面的信息。

2. 问卷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方式,了解社会公众对综合交通枢纽的认知水平、对其布局规划方式的需求和期望等方面的情况。

3. 实证研究法:通过选择一个城市的交通枢纽为案例,在结合实际情况的基础上,针对其综合交通枢纽的布局规划进行实证研究。

4. 归纳演绎法:根据文献、调查和实证研究结果,总结归纳出可行性较高的综合交通枢纽布局规划模型和方法,并提出未来综合交通枢纽发展的建议和策略。

综合交通枢纽布局规划研究与分析

综合交通枢纽布局规划研究与分析

综合交通枢纽布局规划研究与分析摘要: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交通运输业进入了综合发展时期,作为多种运输方式交通网络结合部系统的综合交通枢纽对综合运输体系功能的完善乃至所在城市的发展都起着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

文章以综合运输体系中的综合交通枢纽布局为研究对象,运用系统分析的思想和方法对综合交通枢纽加以研究。

在此基础上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枢纽场站布局规划的方法,建立综合交通枢纽场站布局模型,建立枢纽布局方案的评价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价模型,通过层次分析法对各方案进行评价,为综合交通枢纽最佳布局方案的选取提供依据。

关键词: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场站;布局;客货;效率;影响交通枢纽是指在两条或者两条以上交通运输线路的交汇、衔接处形成的,具有枢纽组织与管理、中转换乘及换装、装卸存储、信息流通和辅助服务等功能的综合性设施。

作为交通运输的生产组织基地和交通运输网络中客货集散、转运及过境的场所,交通枢纽是提高客货运输效率的关键环节。

其中,服务于两种或两种以上交通运输方式的枢纽称为综合交通枢纽。

综合交通书枢纽不仅对所在区域的综合交通网络的高效运转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其所依托的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很大的带动作用,是城市对外交通的桥梁和纽带,并与城市交通系统有着密切的联系。

综合交通枢纽战场的布局,主要是指枢纽内部各种场站设施的合理配置,内部布局合理与否,对枢纽乃至整个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运转效率有着重要影响。

1 综合交通枢纽的发展趋势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及网络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综合交通枢纽的建设呈现以下趋势:①综合交通枢纽功能的复合性(多元性)。

综合交通枢纽已经成为为客货运输提供全过程服务的中心和物流的后勤基地,综合交通枢纽是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集散地。

②综合交通枢纽内涵的演进性。

综合交通枢纽的内涵随着全球经济、物流的规模和结构以及世界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变化而呈动态的、与时俱进的变化态势。

③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的立体化和综合化。

火车站综合交通枢纽区域功能拓展研究(刘树祥)

火车站综合交通枢纽区域功能拓展研究(刘树祥)

淄博火车站地区功能拓展研究1 引言随着2008年胶济四线的建成通车,胶济线开通的动车组,设计时速可达200-250km/h,实际运行速度接近200km/h,发车间隔在25-30分钟,已达到日本新干线和欧洲高速铁路建设初期的水平。

胶济线客运线路提速,必然密切山东半岛城市群的联系,淄博火车站作为胶济线的重要交通节点,将进一步巩固其交通枢纽地位。

交通枢纽地区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交通设施本身,还体现在交通枢纽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以及对交通枢纽周边地区的规划与土地开发的影响方面。

淄博火车站地区未来将发展成为一个集国铁干线,城际轨道,城市轨道交通,城市公交枢纽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交通枢纽,其对周边地区的影响不言而喻。

自“十一五”开始,国内建成了沪杭、武广等高铁项目,一些大型枢纽站点相继建成,高速铁路建设如火如荼,而对国内对高铁车站周边地区的开发研究和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

高速铁路车站地区如何成功开发,借鉴国外成功经验非常重要。

本专题通过研究国内高铁交通枢纽地区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总结规律。

为淄博火车站地区用地规划和开发提供参考依据。

2 高铁车站对城市的影响国外针对高速铁路车站地区的发展问题已有非常前沿的研究。

总体来说,对于这种交通枢纽地区,强调把交通枢纽与城市规划结合起来进行考虑,重点关注节点交通价(transport value)和城市功能价值(functional value)两个方面。

所谓节点交通价值指交通枢纽本身作为重要的交通设施所反映的交通功能与设施属性,日交通量是反映这个价值的重要指标;而城市功能价值是指枢纽地区对城市功能发展的影响和催化所产生的价值,比如围绕交通枢纽承担了城市多少商务功能等。

一个场所有很好的可达性,将吸引商业、住宅和其他设施的集聚,功能集聚的同时也会相应带来交通量的增长。

如果场所具备了商业、办公等设施,而交通的可达性不好,这些城市功能将不能继续增长。

因此城市功能价值的增长和节点交通价值的增长都存在着边际效益递减的关系,两者之间平衡发展是目前交通枢纽地区发展的主流思想(见右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火车站综合交通枢纽交通设施布局研究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交通研究所王有为张国华李凌岚【摘要】火车站综合交通枢纽交通设施布局的不合理是造成火车站地区交通秩序混乱、交通拥挤的重要原因,本文从各种交通设施的地位作用、各自特征和管理体制三个方面入手,分析各种交通设施在综合交通枢纽布局的合理模式。

为今后火车站综合交通枢纽规划设计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火车站,交通设施布局【Abstract】unscientific layout of the means of transportation in the railway station is the important reason of the traffic jam in the district of railway station. From respective functions, characters and management system of traffic facilities in railway station, this thesis analyzes reasonable pattern of railway junction station layout. It provides theoretic guidance for the future railway junction station planning design.【Keywords】railway station,the means of transportation layout火车站地区交通秩序混乱、交通拥堵严重已经成为国内各大城市火车站的通病,交通设施布局不合理是其重要原因之一,近年来,我们通过对苏州、广州、上海、南昌等大城市火车站交通枢纽的规划设计一系列实践,总结了主要交通设施在火车站枢纽布局的规律。

各种交通设施为铁路旅客集散服务的作用不同,这决定了各种交通设施在枢纽中地位。

另外,各种交通设施的特征与管理方式各不相同。

交通设施的特征、管理模式及地位决定了其布局方式与位置。

1 火车站综合交通枢纽交通设施的组成交通设施主要可分为两类,一是铁路设施;包括站场、站房、站前广场等。

二是为旅客集散服务的城市配套交通设施;包括轨道站、公交站、出租车上落客区及候客区、社会车上落客区及候客区、长途车站、旅游车停车场、非机动车停车场等。

2 各种交通设施在火车站综合交通枢纽的地位与作用2.1 铁路站场与站房作为火车站综合交通枢纽最重要的交通设施,其他交通设施均应当以站场与站房为中心布置,以方便进出站。

因此其位置与形式很大程度决定了其他交通设施的布局。

2.2 站前广场站房的自然延伸部分,不仅是车站景观与形象的载体;在交通组织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到站旅客均需经其进站;站前广场的缓冲作用使得进站客流秩序井然;在有意外情况发生时,广场成为紧急疏散场地,可保证旅客安全,因此其是地位仅次于站场与站房。

2.3 轨道站点轨道交通作为大城市居民未来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轨道与铁路的换乘量将随着轨道网的完善逐步增加,并可能成为铁路集散最主要的交通方式,在规划重点考虑轨道设置。

2.4 公共汽车站点现阶段公共汽车是各大城市铁路集散最重要的交通方式,一般达到50%左右(参见表1),因此在布局综合枢纽的交通设施时应当优先考虑公交站点的布置。

表1 南昌、苏州火车站交通方式构成(%)城市 公交 出租车 社会车 长途车 旅游车火车 步行 南昌 44 17.90 8.40 9.40 15.20 5.10 苏州 56 22 5 4 3 2 82.5 出租车作为旅客集散重要的交通之一,作用仅次于公交,但是其车流量最大,布局时要注意其上、落客区规模要能够满足需求和详细的交通组织。

2.6 社会车现阶段社会车作用不明显,随着城市机动化水平的提高,社会车承担的作用将不断加强,在规划时必须留有足够的发展空间。

2.7 长途客运站一方面,它为火车站集散提供一定的服务;另一方面,它同铁路客运存在着竞争。

是否将长途车站布置在火车站枢纽,关键看周边的城市道路系统能否支撑火车站和长途车站集散交通。

一般中小城市可以将长途车站与火车站布置在一起,而大城市应将两种设施分开布置,通过便捷的城市交通衔接。

2.8 旅游大巴在旅游城市须规划足够旅游巴士停车场,同时还要考虑在旅游高峰期间的应急措施。

2.9 非机动车在铁路旅客集散中作用较小,其主要为火车站的工作人员及部分来火车站购票人员服务,停车场位置宜方便旅客购票,但不影响整体的交通组织和景观。

综上所述,进行综合交通枢纽的规划设计时应该按照以下优先顺序考虑各种交通设施的布局位置。

站场与站房→站前广场→轨道→公交→出租车→社会车→长途车→旅游车→非机动车。

现阶段国内铁路站场与站房均由铁路部门规划设计,做为火车站枢纽规划设计的前提条件,城市规划技术人员在对火车站综合枢纽进行规划设计时,需要重点考虑站前广场、轨道站、公交、出租车和社会车的规划布局。

3 火车站综合交通枢纽各种交通设施的特征分析3.1 站场与站房目前,大多数站场位于地面,主要因其占地大,要求场地平整,而火车爬坡能力差,从经济的角度将其设在地面。

中小城市站房靠铁路站场一侧设置;大城市站房常在站场两侧设置,并通过高架候车室将其连成一体,可增加候车面积、节约用地、缩短进站旅客步行距离。

在大425城市火车站建设时应当优先考虑(参见图1)。

其特征与布置方式决定进出站旅客采用“高进地出”的组织方式最科学,即二层进站地下出站,其他为旅客集散服务的交通设施布局要与旅客进出站组织方式结合,以便缩短旅客进出站的步行距离,减少人车干扰。

3.2 轨道站点随着城市轨道网的完善,城市轨道对铁路旅客的集散作用将越来越大。

而轨道车辆具有爬坡能力差、转弯半径大、不机动灵活等缺点,轨道站点多数位于地下,也有位于二层或者地面的,要结合城市轨道线网的规划综合考虑。

在采用“高进地出”的客流组织时,位于地下的轨道站与出站接驳一般较方便,而与进站接驳则存在天然缺陷,在布局轨道站点位置时除了要满足设站的技术要求外,必须要对轨道与进、出站接驳给予充分的考虑,同时还要适当考虑与其他交通设施的换乘方便。

3.3 公交车、长途车、旅游车属于大型客运车辆。

爬坡能力差、车辆转弯半径大、机动性能差是其共同的缺点,规划布局均适宜在地面布置,其上、落客区可分开或者一起规划;车门均开在右侧,旅客必须从右侧上下车,在上落客区规划时必须注意。

3.4 出租车、社会车机动性能好、爬坡能力强、转弯半径小,规划布局应将其上、落客区分开设置(参见图2),落客区尽量接近进站口,而上客区尽量接近出站口,最大程度减少步行距离,出于安全的考虑,旅客上下最好也布置在车辆右侧。

4 火车站枢纽交通设施的运营管理特征4.1 站场与站房站场与站房以及部分站前广场由铁路部门统一管理。

铁路旅客进出站的流程如下:安全检查→进站候车→检票上车→下车→检票→出站。

为了减少步行距离,进站落客区应当靠近进站图2 规划上海高铁站出租车、 社会车上落客区分离 图1 南昌火车站改造综合交通规划平面图427口,出站上客区应当靠近出站口;为了避免大量人流瞬间到达所造成的拥挤和安全隐患,进出站口均要有一定规模的集散广场。

4.2 其他城市配套交通设施其他各种交通设施由地方政府管理,不同的交通设施又被不同的政府职能部门管理。

如公交由公交公司管理,长途由长途运输公司管理等。

另外,运营过程各种交通设施也有各自要求,如地铁需要有付费区和售票、检票设施,长途车需要有候车室和售票处等等。

4.3 条块管理对交通设施布局的影响必须要充分考虑各种设施运营管理的需要,规划方案如果不能适应管理体制的要求,往往无法落实,在现行的管理体制下,各种交通设施的布局最好相互独立,在空间上分离。

尤其将铁路设施用地与城市配套交通设施用地分离。

规划方案虽然在技术上未必最优,却是真正切实可行的方案。

例如在轨道站的布局时,最好能够将轨道站设在铁路站场的正下方,铁路与轨道之间实现“零距离”的垂直换乘,但是这却给火车站和轨道站的运营管理带来了现阶段无法解决的困难,因此是可实施性难度极大。

5 火车站枢纽各种交通设施规划布局原则(1)站场布局主要考虑铁路线路走向及其与城市的关系,可作为规划的前提条件,站房宜设置在站场中央,可视具体情况有一定范围的摆动,大城市通过式车站站房建议采用高架候车室,两侧均设置站房。

(2)广场一般结合站房设置,站场两侧均有站房时应该设置两个广场。

站前广场与进站口之间尽量避免有车辆穿行。

(3)大城市应当优先考虑轨道站设置,站点宜将其布置在客流集散的主广场一侧。

(4)公交站应布置最方便旅客使用的位置,布局不宜过于分散,上、落客区也不宜分开设置,最宜将其布置在地面站前广场的一侧。

(5)出租车宜将上、落客区分开布置,落客区尽量接近进站口,新建车站常将其设置在二层平台上,下车后直接进站;上客区尽量接近出站口,常设在地下一层,出站后即可乘车离开。

(6)即停即走的社会车辆落客可与出租车一起组织,停车场宜在地下,即节省空间又方便接站。

(7)大城市长途车站不宜与火车站布置在一起。

一些与铁路接泊为主的长途线路应考虑布置在枢纽内(参见图3),可与公交枢纽结合布置,采用公交的运营模式。

(8)旅游大巴、非机动车等交通方式承担少量集散,可以规划在稍微偏远的地块,但要做好旅客进出站的步行组织。

图3 规划广州新客站地面交通设施图6 结论火车站综合枢纽交通设施布局首先要考虑旅客进出站的安全与方便、要有利于缩短旅客进出站的步行距离;交通设施布局时要考虑其为铁路旅客集散的作用及交通工具本身的特性,作用大的优先考虑;交通设施布局不仅要考虑技术上最优,还必须考虑管理的要求。

参考文献[1] 南昌火车站综合交通整治规划[R]. 北京: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5[2] 苏州火车站改造综合交通系统整治规划设计[R]. 北京: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5[3] 上海七宝高铁站地区概念规划[R]. 北京: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4[4] 广州新客站概念规划国际招标规划[R]. 北京: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