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后面临的结构性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后面临的结构性问题

摘要:截至2010年,“中等收入陷阱”问题已经困扰智利经济发展长达30多年,集中表现为经济发展水平反复的大幅度波动和产业结构的超稳定性。本文认为,导致智利出现中等收入问题的因素并没有随着智利进入高收入国家

行列而消失,智利的经济发展面临着严重的结构性压力。

关键词:中等收入陷阱;产业结构“去工业化”

一、智利的中等收入问题

2006年世界银行在其《东亚经济发展报告》中明确提出了“中等收入陷阱”的概念。之前,关于发展中国家收入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人均GNI突破1000美元之后出现的经济与社会严重失衡的现象。这种现象在拉美国家的经济发展中表现的尤为显著,因而关于发展中国家收入问题的表述,前期为“拉美化”、“拉美现象”或“拉美陷阱”,随着“中等收入陷阱”概念的提出,现在统称为“中等收入陷阱”。

率先实施新自由主义改革、制定出口导向战略的智利,以其阶段性的经济波动和一度出现的国民经济恢复与增长

的奇迹,成为国内外有关发展中国家收入问题研究的典型案例。“中等收入陷阱”问题曾困扰智利经济发展长达30余年(1971~2010)的时间,集中表现为经济发展的阶段性波动,

且始终未突破中等收入水平范畴,如图1所示。

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按照智利人均GNI的波动状况可以将从1971年至今的智利经济的发展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1971~1979年,智利的人均GNI在从1000美元上涨到2000美元的过程中上下波动;1980~1996年,智利的人均GNI

在从2000美元上涨到5000美元的过程中上下波动;1997~2010年,智利的人均GNI在从5000美元上涨到12000美元的过程中上下波动。其中,1971年智利人均GNI达到1020美元,首次突破“贫困陷阱”,进行中等收入国家行列。2010年,智利人均国民总收入(GNI)首次突破10000美元,正式加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进入“富国俱乐部”,但是仍然没有跳出世界银行所划分的中等收入水平的范畴。

二、智利经济发展概况

1973年以来,智利的经济与社会体制改革大体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军政府前期(1973~1981)、军政府后期(1982~1989)、文人政府时期(1990~)。1973~1989年,皮诺切特军政府统治时期的智利经济改革可以划分为两个

阶段,其中1973~1981年为激进的新自由主义改革,1982~1989年为实用的新自由主义改革。1990年以后,文人政府在继承和延续自由主义市场经济模式的框架下,改变新自由主义的一些做法,从本国实际出发,实施自主的经济政策(韩琦,2005)。

军政府上台以后开展新自由主义改革,实行经济的私有化、自由化和开放化,放弃了原有的进口替代工业化的发展战略,依托本国丰富的自然资源禀赋,逐步确定起以农产品和铜矿石为主要对象的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短期内,由于自然资源的稀缺性,自然资源的出口可以获得较高的产值收入,提高国民生活水平。但是,出口收入增加了储蓄和大量的进口,使得本国减少了改变原有生产结构的必要性,智利经济发展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加深。

以铜矿石为例,铜矿业是智利支柱性产业和重要的出口创汇行业,智利铜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1/3,其中80%以上用于出口,智利铜矿产品出口量占世界出口量的2/3,具有垄断全球铜产品出口的地位。2011年,智利铜产量为526.28万吨,占全球铜产量的32.4%,铜出口量为483.26万吨,占智利铜产量的91.83%。铜矿石是推动智利经济发展的主要自然资源,同时智利国民经济对铜矿石出口的依赖程度很强,容易受到国际市场铜矿石价格和铜矿石出口数量的影响。

历经多年改革,智利基本确立了依托丰富自然资源,以出口为导向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实现一国经济在关键领域的增长,确保社会公平、政治民主、环境可持续发展,重新定位该国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角色和分工。2011年,智利人均GNI达到12250美元,略高于同年世界银行公布的中等收入国家标准(996~12195 美元),首次跳出“中等收入陷

阱”。2012年,智利人均GNI达到14280美元,明显高于同年世界银行公布的中等收入标准(1036~12615美元),率先进入发达国家行列,被世界银行列为“高收入经济与合作发展组织成员国”。

自然资源禀赋和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使得智利的国民

总收入在短时间内可以实现迅速增长。钱纳里(1991)认为,这种增长是不具有持续性的,因而仅仅用人均GNI作为其经济发展状况的判断标准会高估智利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状况。虽然智利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影响智利经济发展的体制因素、经济发展总量因素、国家资源禀赋因素和经济结构因素仍然存在,智利的经济发展面临着严重的结构性压力。

三、智利经济发展的结构性压力

经济从低级形态向高级经济形态转变的过程,不仅发生了经济总量的扩张,也发生了经济结构的转变。刘易斯(1996)把经济发展理解为生产和经济的行为由传统形式向现代形式的转变,而经济结构的变化表明了传统经济体系向现代经济体系的转换。经济总量的扩张表现为随着收入水平上升而出现的实物及人力资本的积累,经济结构的转变表现为生产、需求、就业、贸易结构的变化。其中,经济总量扩张是经济结构转变的物质基础,经济结构转变是经济总量扩张的体系保障,一成不变的经济结构只会导致经济发展的停

滞不前。

智利的经济发展面临着严重的结构性压力,主要表现在产业结构和对外贸易结构上。根据资源禀赋理论,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表现为专门生产密集使用具有相对禀赋优势的生产要素的商品;一个国家的对外贸易结构表现为出口密集使用其相对充裕和便宜的生产要素的商品,而进口密集使用其相对缺乏和昂贵的生产要素的商品。自然资源禀赋和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智利的对外贸易结构,进而影响其产业结构。产业结构理论认为,随着一国经济的发展,三次产业占据GDP的比重状况应当表现为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呈上升趋势,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大体不变、略有上升。1971年,智利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突破1000美元以后呈现出长期波动上升趋势,然而智利的产业结构长期处在变动不大的状态,图2显示出智利三次产业产值所占GDP比重的变动状况。第一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维持在较低水平且呈现出缓慢下降趋势,从1960年的10.50%下降到2012年的3.33%。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此消彼长,不考虑特殊年份,第二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总体上低于第三产业,智利的产业结构具有超稳定性。

从智利的产业结构变化的不同趋势来看,1960~1970年间智利的产业结构升级明显,表现为第一产业占GDP的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