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途径
什么是“中等收入陷阱”?中国该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什么是“中等收入陷阱”?中国该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世界银行《东亚经济发展报告(2006)》提出了“中等收入陷阱”(MiddleIncomeTrap)的概念,基本涵义是指:即鲜有中等收入的经济体成功地跻身为高收入国家,这些国家往往陷入了经济增长的停滞期,既无法在工资方面与低收入国家竞争,又无法在尖端技术研制方面与富裕国家竞争。
新兴市场国家突破人均GDP1000美元的“贫困陷阱”后,很快会奔向1000美元至3000美元的“起飞阶段”;但到人均GDP3000美元附近,快速发展中积聚的矛盾集中爆发,自身体制与机制的更新进入临界,很多发展中国家在这一阶段由于经济发展自身矛盾难以克服,发展战略失误或受外部冲击,经济增长回落或长期停滞,陷入所谓“中等收入陷阱”阶段。
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201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400美元,已经进入中等收入偏上国家的行列。
当今世界,绝大多数国家是发展中国家,存在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问题。
像巴西、阿根廷、墨西哥、智利、马来西亚等,在20世纪70年代均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直到2007年,这些国家仍然挣扎在人均GDP3000至5000美元的发展阶段,并且见不到增长的动力和希望。
国际上公认的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和地区有日本和“亚洲四小龙”,但就比较大规模的经济体而言,仅有日本和韩国实现了由低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的转换。
日本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1972年接近3000美元,到1984年突破1万美元。
韩国1987年超过3000美元,1995年达到了11469美元。
从中等收入国家跨入高收入国家,日本花了大约12年时间,韩国则用了8年。
拉美地区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则是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典型代表。
一些国家收入水平长期停滞不前,如菲律宾 198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671美元,2006年仍停留在1123美元,考虑到通货膨胀因素,人均收入基本没有太大变化。
还有一些国家收入水平虽然在提高,但始终难以缩小与高收入国家的鸿沟,如马来西亚198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1812美元,到2008年仅达到8209美元。
中国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中国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所谓”中等收入陷阱”,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水平后,经济快速发展积累的矛盾集中爆发,原有的增长机制和发展模式无法有效应对由此形成的系统性风险,经济增长陷入停滞,迟迟不能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
这些矛盾包括:产业结构待升级,收入分配不合理,增长方式不可持续等。
他们往往交杂在一起,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一方面的问题解决不好,都可能制约其它问题的解决。
同时,这些矛盾又与城市化存在或多或少的关系,如:城市化进程滞后将制约第三产业和高新产业的正常发展从而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相关问题;而不同的城市化进程还会导致不同的收入分配格局,从而影响国民经济的正常健康发展,最后城市化同样可以通过内需的拉动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对国民经济产生作用。
1.城市化与产业结构升级。
1.1城市化与第三产业。
许多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一国的城市化进程与第三产业的发展具有很高的正相关性。
一般而言,农村人口人均收入水平较低,而且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属于自住型消费,不需要经过市场,所以当一个国家的城市化处于较低水平时也就是农村人口占多数情况下第三产业不会达到很高的发展水平,只有当城市化发展到较高水平亦即城市人口达到一定比例时,居民的整体消费方式和结构才会得以改善,从而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
理论上对其作用机制的解释是:以极具为特征的城镇提供一定范围内相对集中的人口和相对集中的企业群以及相对收入较高的具有旺盛购买力的人群’诱导第三产业发展->为城市提供更多就业岗位,促进城市软硬件设施的完善,吸引人口和生产要素进一步向城镇集中->促进城市化进程。
总之城市化水平是影响第三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城市化与第三产业发展相关系数为0.8.也就是城市化水平也高第三产业发展程度越高。
1.2城市化与高新技术产业。
城市化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是互相促进的,而且随着两者的进一步发展,两者的一致性会越来越突出,形成一个有效的良性互动。
中国经济如何规避“中等收入陷阱”

内容摘要 :我 国正处于 中等收入 阶段 ,
为 顺 利跨 越 “ 中等 收 入 陷 阱” ,应 规 避
五 大 风 险 :一 是 规 避 “ 金 融陷阱” ,金
房地产市场涉及到钢筋、水泥 、建筑 、 家具 、 运输等几十个相关行业 , 它对于 一国 的经济发展具有非常大 的推动作用 。特 别 是在我 国, 房地产市场 已经成 为支柱产业 ,
障住房贷款按期偿还 ,同时也能保 障购房 者的生活和家庭稳定。
( 三 )地方政府债务 风险 由于我 国 1 9 9 4的税收体 制 改革严 重
巴西 、阿根 廷等进入 中等 收入 国家行列 以
后 ,由于经济发展 方式落后以及过度城 市
化导致经济 发展 长期停 滞 ,陷入了 “ 中等
收入 陷阱” ,直到现在还没有 完全走 出来 。
对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有着举足轻重 的作 用。从 2 0 0 6 年开始 ,我国房 地产市场
道路 , 使我 国从 目前的中等收入国家快速
进入 高收入 国家。本 文根 据我国 目前的发 展状况 ,以及其它国家的经验 教训 ,认为 我 国应 努力避免 以下 五大风险 :
融 改革 应慎 之 又 慎 ;二 是 规避 “ 美元 陷
遏制房价上涨势头 ,这是遏制房地产市 场
中国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经济导刊112011 / 04碰 撞“中等收入陷阱”,是指一国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人均GDP1000美元的“贫困陷阱”被突破,奔向1000美元至3000美元的“起飞阶段”;但到人均GDP3000美元附近,自身机制及体制矛盾难以克服,不能成功过渡使发展陷于停滞,社会出现政治动荡和不稳定,无法转为高收入国家。
很多发展中国家在这一阶段由于发展战略失误或受外部冲击,经济增长出席停滞或回落,陷入所谓“中等收入陷阱”阶段。
“中等收入陷阱”的表现特征与表现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国家的基本特征有:贫富分化严重、经济停滞或增长回落、过度城市化、增长转型困局、社会冲突加剧、腐败问题突出、民主乱象、金融体系脆弱等。
国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主要出于以下几个原因:收入差距过大;人力资本积累缓慢,增长模式转型不成功;金融体系脆弱;劳动力转移困难;民主进程缓慢与腐败。
首先是,收入差距拉大。
收入差距的扩大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会由于私人消费不足而导致严重的需求不足,经济增长将完全失去动力。
这一因素在拉美国家尤为普遍(如智利、巴西、阿根廷和秘鲁等)。
其次,人力资本积累缓慢,增长模式转型不成功。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指出,当物资资本增长到一定程度之后,由于资本的边际【关键词】 中国,中等收入陷阱,逾越中国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文 |刘 波产量递减效应,经济增长必然放缓。
这时技术进步(或者说人力资本的积累)就成为维持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
如果能够在政策层面实现技术进步,便可继续维持高经济增长率。
相反,如果经济政策不能保证这一点,就会陷入增长停滞。
这一现象在东亚国家表现得较为突出。
第三,金融体系脆弱。
东南亚金融危机就是一个非常恰当的案例。
自1997年以来,东南亚各国已建立起大量的外汇储备作为防范危机的缓冲器,与此同时也可能会产生不良影响,即造成经济过热和资产价格泡沫。
上世纪的日本社会曾经因为这个原因经历了“十年衰退”。
第四,劳动力转移困难。
在中国道路框架内解决“中等收入陷阱”问题

的最广大人民群众 的消费需求是非常大的, 满 足这种需求所
但 是, 我 国实行的基本 社会 制度 , 又为解决 “ 中等收入 陷 释 放 出来 的生 产 力发 展 空 间 也是 非 常 大 的 , 它 不仅 足 以使 中 国
阱” 问题 提 供 了可 靠 保 证 。 怎 样 把 握 好 这一 点 , 是 我 们 当前必 跨 越 “ 中等 收 入 陷 阱 ” , 而 且 这 样 的 市场 进 入 到 发 达 国家 阶 段
须 专注 研 究 的 。 也不 显窄 小。
一
首先 , 把 握住 中国特 色 社会 主 义 的本 质 属性 。 中国特 色 社
般 来说 , 人 民群 众 的 需 求 包 括 生 存 性 需 求 、 展 性 需
会主义虽然是一种新社会主义, 但它仍然是社会主义范畴 。 过 求 、 尊 享 性 需求 等 几个 层 次 。目前 大 多 数 人得 到 满 足 的 , 大 都
场 在 经 济 发 展 中 的作 用是 基 本 的; 第二, 我 国当前 的两 极分 化 是 拓展 国 内市场 、 最终避免陷入 “ 中等 收 入 陷阱 ”的最 基 本 、 现 象 己很 严 重 , 国 内的市 场 已不 能满 足 我 国经 济发 展 的需 要 ; 第三 , 腐 败 问题 己引起 了人 民群 众 的强 烈 不 满 , 社 会不 稳定 因 素 很 多, 经济 发 展 存 在许 多 隐 患。 最 有 效手 段 。 那么, 这 样做 的效 能 性 如 何 呢 ? 实 际上 ,占中 国绝 大 多 数
小 平 说 的 社 会主 义 的本 质 是 “ 解放生产力, 发展 生 产 力 , 消 灭 觉 , 谈 何 尊严 ! 享乐性需求就更别提, 像 国外 普 通 人 的 常 态 化
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路径与对策

一
、
问题 的背 景
开: 第一条主线从制度层 面解 释中等 收入 陷阱产 生的原 因与 解决机制 ; 第二条 主线从收入分 配的角度 ; 第 三条主线则 强 调跨越中等收入 陷阱的本质还是增长问题 。 制度经济学家强调为实现经济发展阶段的跨越与攀升 , 是否具 有与之 相匹配 的经济 制度是成 败 的关键 ( I m b s e t a 1 . 2 0 0 3 ) 【 1 J 。 这 即为制度约束 、 制度匹配与经济发展 的关系 , 当将
此, 解 决收入差距过 大的问题 、 形成 基本 良好 的收入分配格 局是 中国跨越 中等 收入陷阱的关 键。蔡防教授观察到 : 国际 上公 认成功地 实现 了从 中等收 入向高收入跃升 的 日本和亚 洲四小龙 , 收入分配普 遍 比较公 平 , 公 认陷入 中等收入陷 阱 的拉 丁美洲 国家 , 收入分 配高度不公。 新古 典经济学主要 从经济增长的角度解释“ 中等收入 陷
( 四川大学 经济学院 , 成都 6 1 0 0 6 5 )
摘 要 : 基于现有“ 中等收入 陷阱” 的理论文献 , 在 经济增 长理论 的框 架下 , 通过厘 清制度体 系对经济增长方式和 动力 、 经济 结构转 变和收入分配格局等方面的影响途径和作 用机理 , 建 立起一个较为 系统的对“ 中等收入 陷阱” 的理论
系列 阻 力 , 阻 碍 经 济增 长 , 使 人 均 收 入水 平 不 能 继 续 提 高 。因
否会 陷入 “ 中等收入陷阱” 更广泛的忧虑 。尽管我们有信心有 能力跨越 “ 中等收入 陷阱” , 但正确判 断中国到底离 “ 中等 收
入陷阱” 有多远 以及探索如何规避 “ 中等收入 陷阱” 风险 , 仍然 是一项 既重大又紧迫的课题 。而且由于“ 中等收入 陷阱” 问题
摆脱中等收入陷阱的方法

摆脱中等收入陷阱的方法摆脱中等收入陷阱是许多人都希望实现的目标。
中等收入陷阱指的是一个国家在一段时间内的经济增长速度出现减缓,导致人均收入增长缓慢的状态。
此时,人们的生活水平无法得到实质性提升,很难跨越到高收入阶层。
以下是一些方法,帮助你摆脱中等收入陷阱。
1. 提高教育水平教育是人力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教育水平可以增强自身的竞争力,拥有更多的技能和知识,有更多的机会得到高薪工作。
另外,高等教育也可以帮助人们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和人脉,有利于职业发展和提升收入水平。
2. 科技创新科技创新可以带来经济增长和生产力提升,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同时,科技创新也可以改善生产方式和产品质量,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利润,从而提高员工的薪资水平。
3. 拓宽视野拓宽视野可以让人们更好地适应经济和社会的变化,抓住机遇。
可以通过学习外语、了解国际市场和行业发展趋势等方式拓宽视野。
这样可以更好地把握商业机会,提高自身的职业竞争力。
4. 个人发展规划制定个人发展规划可以帮助个人更好地规划职业发展,从而实现收入的提高。
规划包括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设定目标和计划,了解自己所处的行业和市场环境等。
5. 创业创业是提高收入的一种重要途径。
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业技能,创办自己的企业或参与风险投资。
创业可以带来更多的机会和潜在收益,但同时也要承担更大的风险。
6. 学习理财知识理财知识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管理自己的财务,实现财富增值。
可以学习投资、理财规划、税收等方面的知识,以便更好地管理自己的财务和实现财务自由。
7. 稳定就业稳定的就业可以保证收入的稳定。
可以选择稳定的行业和企业,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和绩效,争取更好的薪资待遇。
同时,也要保持积极的工作态度和良好的职业操守,获得更多的职业机会和发展空间。
要摆脱中等收入陷阱,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抓住机遇,不断拓展视野和发展空间。
只有在不断努力和积累的基础上,才能实现财务自由和个人价值的最大化。
摆脱中等收入陷阱的方法

摆脱中等收入陷阱的方法一、什么是中等收入陷阱?中等收入陷阱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达到一定程度的经济发展后,经济增长速度开始放缓,进而难以跨越中等收入水平的一种状态。
此时,该国或地区的经济增长率逐渐下降,失去了继续向高收入水平发展的动力。
二、如何摆脱中等收入陷阱?1. 产业升级产业升级是摆脱中等收入陷阱最重要的途径之一。
通过技术创新、企业转型升级、加强人才培养等手段,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高附加值领域转型升级,发展新兴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经济总体效益。
2. 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劳动生产率是摆脱中等收入陷阱的另一个重要途径。
通过加强教育培训、推广科技创新、优化就业结构和提高劳动力素质等手段,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竞争力。
3. 扩大内需扩大内需也是摆脱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扩大消费市场、提高消费者信心等手段,增加居民收入,促进消费升级和内需扩大。
4. 加强国际合作加强国际合作也是摆脱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深化对外开放、推动国际贸易、吸引外资和技术引进等手段,拓展市场空间,提高国际竞争力。
三、如何实施上述措施?1. 产业升级(1)推动技术创新: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开展合作研究。
(2)推进企业转型升级:制定相关政策支持传统产业向高端、高附加值领域转型升级;鼓励企业进行品牌建设和营销创新。
(3)加强人才培养:制定相关政策支持人才培养和引进;鼓励企业开展内部培训和技能提升。
2. 提高劳动生产率(1)加强教育培训:加大对职业技能培训的投入,提高劳动者技能水平和就业机会。
(2)推广科技创新: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开展合作研究。
(3)优化就业结构:制定相关政策支持新兴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鼓励人们从事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工作。
3. 扩大内需(1)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信心。
中等收入陷阱破解

“中等收入陷阱”的中国破解之道摘要:“中等收入陷阱”是指当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水平后,由于不能顺利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导致经济增长动力不足,最终出现经济停滞的一种状态。
2006年,世行《东亚经济发展报告》首先提出“中等收入陷阱”(Middle Income Trap)概念,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在发展历程中陷入过“中等收入陷阱”。
破解“中等收入陷阱”是一个世界性难题。
关键词:中等收入陷阱,世界银行,世界性难题,破解引言:2012年中国人均GDP达到6100美元,按照国际标准,中国已经步入中等收入国家。
伴随而至的是“中等收入陷阱”问题越来越多被经济学家们提起。
在当前中国国情中,如何破解“中等收入陷阱”值得人们深深思索。
本文通过对中国经济发展历程和存在问题的描述,借鉴国外发展经验,分析当下中国可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诱因,提出解决“中等收入陷阱”的方案。
中国经济发展历程及存在问题中国在上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经历了30多年的飞速发展,人均GDP从1981年的195美元从美元增长到2014年的7593美元,翻了39倍,实现了巨大的飞越.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极大提高,从勉强温饱到基本小康。
不可否认的是,现在的小康水平处于比较低的水平,中国今后还需实现更大的发展。
随着中国迈入中等收入国家,以前各种隐藏的问题不断暴漏出来,人口红利的消失,贫富分化的不断加剧,产业结构调整困难,研发创新能力不足,生态环样本进行比较。
第一,经济增长稳定性不同。
以人均GDP增长为例,在1963年至2008年的45年间,阿根廷有16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负增长,马来西亚有5年负增长,而韩国仅有2年负增长。
在这45年中,阿根廷人均GDP年均增长率仅为1.4%,马来西亚为4.0%,而韩国为6.3%。
第二,研发创新能力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悬殊。
韩国2011年达到4.04%,而马来西亚、阿根廷分别为1.07%和0.65%,从研发人才来看,2011年,韩国每千人中的研究人员达到5.92人,而马来西亚和阿根廷则分别只有1.23和1.64人,韩国分别是后者的4.81倍和3.60倍。
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措施

从日本、韩国等国的经验看,最根本的是较为成功地实现了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特别是从“模仿”到自主创新的转换。
中国必须选择适合自身特点,并且可以充分挖掘自身发展潜力的措施,才能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第一,要以推动公平分配为切入点,为持续增长培育新的基础。
中国在经历3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之后,已积累了较大的生产能力,制造业更是得到“世界工厂”的称号。
因此,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日益凸显了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地位,这就对居民收入水平以及收入分配提出了新的要求。
即,我们不仅要提高居民收入水平,而且要缩小收入差距。
对中国来说,出现的各种内外经济不平衡都与居民收入水平和分配差距相关联,而且,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收入分配差距的缩小还是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基础。
更重要的是,未来中国经济持续增长需要有稳定的社会发展环境,这必须由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和实现公平分配来保障。
为此,改变国民收入分配在国家、企业、居民的比例,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直至最终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是避免我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首要选择。
第二,要以提升产业结构为突破口,构造经济增长新的动力。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是以可持续的方式保持经济高速增长,这就需要构造新的增长动力。
尽管经济增长理论告诉我们,新的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于技术进步或创新、知识和人力资本积累等方面,但对于中等收入国家来说,最现实最直接的动力应该是经济结构调整,特别是产业结构升级。
我国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所积累的生产能力已受到越来越强的约束,现已到了必须调整经济结构的时候。
如果今后能够比较顺利地实现产业结构升级,那么就有了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动力。
第三,要以循序渐进的城市化为依托,形成对经济增长的持续支持。
快速城市化会带来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长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矛盾,进而引起高额城市化成本,这将大大降低城市化带动经济增长的功能。
拉美国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就有其中的原因。
因此,未来中国的经济增长一定要把握好城市化推进与城市化成本提高的平衡,以逐步推进来缓解城市问题的集中爆发,不断发挥城市化助推经济增长的功能。
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基于工具理性抑或价值理性

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基于工具理性抑或价值理性【摘要】这篇文章将讨论中国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从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在工具理性的观点中,我们需要注重效率和技术创新,提高生产力水平;而在价值理性的观点中,我们应该关注人文关怀和社会公平,实现可持续发展。
通过分析中国经济当前的发展状况,我们可以看到挑战与机遇共存。
为了克服“中等收入陷阱”,我们需要寻找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路径。
结合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可以更好地引领中国经济发展,创造更加均衡和可持续的增长。
未来展望中,我们期待中国能够不断创新、开放,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通过本文的总结,我们可以更清晰地认识到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性和挑战。
【关键词】中国,中等收入陷阱,工具理性,价值理性,经济发展,挑战,机遇,发展路径,结合,未来展望。
1. 引言1.1 背景介绍中国正面临着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时刻。
随着经济持续增长,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并进一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中国必须面对中等收入陷阱带来的挑战。
中等收入陷阱是指一个国家在达到中高收入水平后,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结构性问题凸显、产业转型困难等现象,导致国家陷入发展困境无法突破。
中国在迈向高收入国家的道路上,必须认真面对这一挑战。
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已经带来了繁荣与发展,但也伴随着一系列问题。
金融风险、环境污染、人口老龄化等问题日益突出,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国际贸易形势的变化、技术革新带来的挑战与机遇也在不断涌现,中国需要灵活应对并积极开拓。
面对“中等收入陷阱”的严峻挑战,中国需要探索新的发展路径。
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并重,在政策制定和实施中更加注重实效性与人文关怀。
只有综合运用这两种理性,才能更好地应对挑战,推动中国经济向前发展。
1.2 问题意义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在迈向高收入国家的过程中,中国面临着“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战。
中国发展要跨越哪三大“陷阱”

中国发展要跨越哪三大“陷阱”首先,中等收入陷阱是指一个国家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经济增长速度减缓,无法持续快速发展,陷入中等收入水平无法突破的困境。
这种情况下,一个国家的劳动力成本上升,但创新能力和高端产业的发展相对缓慢。
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中国需要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加大科技投入,培育创新创业环境,加速转型升级,推动经济发展由资源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
其次,中等发展陷阱是指一个国家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社会和制度矛盾加剧,经济增长难以为继,社会稳定性下降。
这种情况下,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之间的脱节加大,分配不均问题显著,造成社会不满情绪的积聚。
要跨越中等发展陷阱,中国需要加大开放力度,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社会治理,提高社会公平正义,增加发展机会,减少贫富差距,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良性互动。
最后,技术创新陷阱是指一个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相对滞后,难以实现经济结构向高端制造业和高附加值服务业转变。
这种情况下,本土企业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创新能力,依赖进口技术和引进外资。
要跨越技术创新陷阱,中国需要加大科技研发力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动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人才,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同时,还需要加强国际与本土创新企业的合作,吸引外资和外国技术,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提升技术创新竞争力。
总之,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需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中等发展陷阱和技术创新陷阱。
这需要综合施策,加大创新投入,加强产业升级,推动开放,加强社会公平正义,优化营商环境,提高国家竞争力和创新能力,推动经济发展进入质量与效益的新阶段。
我国经济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始终保持了持续高速的增长,居民收入也不断提高,中国从一个人均不足300美元的低收入国家进入到了中等收入水平的国家。
在取得如此巨大成就的同时,中国也面临着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
“中等收入陷阱”是指当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水平后,由于不能顺利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而导致经济增长动力不足,经济快速发展中积聚的矛盾集中爆发,自身体制与机制的更新进入临界,既不能重复又难以摆脱以往有低收入进入中等收入的发展模式,很容易等收入的发展模式,很容易出现经济增长的停滞和徘徊,人均国民收入难以突破1万美元。
进入这个时期,原有的增长机制和发展模式无法有效应对由此形成的系统性风险,经济增长容易出现大幅波动或陷入停滞。
大部分国家则长期在中等收入阶段徘徊,陷入所谓“中等收入陷阱”阶段而出现经济停滞的一种状态。
“中等收入陷阱”的表现形式:(一)经济增长不稳定(二)金融体系脆弱(三)收入差距过大(四)创新能力不足(五)对外部经济依存度强2010年我国人均GDP已经达到4481美元,按照世界银行最新划分标准,中国已经进入了上中等收入水平,这意味着中国已进入“中等收入陷阱”危险区域。
中国发展正面临着新的考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问题也凸现出来:一是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难以为继,二是人口结构的变动和人口红利的消失,三是改革放缓和逆市场化的趋势有所加强,四是城乡二元分割格局有所强化,五是社会流动性的状况可能导致社会结构的刚性加剧等。
对于这些问题,前国务院我国的“中等收入陷阱”是经济、社会等多种风险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中等收入陷阱”发生的根本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需求疲软,特别是内需疲软,导致过度依赖外需。
二是能源和劳动力成本大幅度上升。
三是创新力包括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偏弱。
东亚典型国家的启示放眼当下,各国在发展过程中,既有成功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和地区,也有挣扎在“中等收人陷阱”内的国家,还有一些国家正面临着进入“中等收入陷阱”的考验。
我国应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济增长速度 明 显减 慢 , 我 国会 陷入 “ 中 等收 入 陷 阱” 吗? 我 国应 当如何跨 越“ 中等收入陷 阱” ?
基 本研 究框 架
对经济增 长的贡献 。由此 , 我们 的研 究 设计如 下 : ( 1 ) 设 定基础年份 1 9 6 0 、 1 9 7 0和 1 9 8 0 , 分别将基础年份 的中低 收
济结构 ( V a n d e n b e r g a n d Z h a n g , 2 0 1 I ) 、 人 口结 构 ( 蔡防, 2 0 1 1 ; 蔡 防, 2 0 1 2 ) 、 全要素生产 率 ( 张德荣 、 朱翔 宇 , 2 0 1 3 ) 和社会 流 动性 ( 孙立平, 2 0 1 2 ) 等 。从 根本 意 义 上来 说 , “ 中等收入陷 阱” 是 一个经 济发展 现象 , 发 展 中国家在 进 入 中等 收入 阶段 以后 , 尤其 是 中高收入 阶段 以后 , 经 济增
地走 出所属 收入 区 间的 国家 ( 以下称 I 类 国家 ) , 另外 一
组是未能在 3 0年 内走出其所属 收入 区间的 国家 ( 以下称
I I 类 国家) , 那些未 能在 3 0年 内走出该收入 区间的国家 可
以认为是被 “ 中等收入陷阱” 锁定 ; ( 2 ) 根据 中低收 入和 中
动型经济增长难 以继续 ( 郑 京海 等 , 2 0 0 8 ) ; ( 5 ) 我 国出 口
年 的 时 间 内未 能成 功 步 入 高 收入 阶段 的 比例 是 2 6 %;
1 9 7 0年 中高收入 国家是 2 1个 , 在3 0年 的时间 里未 能成 功进入高收入 阶段 的比例是 4 3 %; 1 9 8 0年有 2 4个 中高收
发展中如何破解中等收入陷阱

发展中如何破解中等收入陷阱当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达到中等收入水平后,往往会面临一系列的挑战和困境,这被称为“中等收入陷阱”。
许多国家在这一阶段陷入了经济增长放缓、社会矛盾加剧、产业升级困难等问题,难以迈向高收入国家行列。
那么,在发展过程中,我们应该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呢?创新是破解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
这包括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等多个方面。
技术创新能够提高生产效率,推动产业升级,使国家在全球产业链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
企业应加大研发投入,培养和吸引创新人才,政府也要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和良好的创新环境。
例如,通过设立科研基金、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措施,激发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创新活力。
产业升级是绕不过去的坎。
中等收入国家不能长期依赖低端制造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而要向高端制造业、服务业和创新型产业转型。
这需要提高产业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加强品牌建设和质量管理。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产业政策,引导资金和资源向新兴产业和高附加值产业倾斜,同时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以适应产业升级的需求。
教育是推动发展和破解陷阱的重要基石。
高质量的教育能够培养出适应经济发展需求的人才,提高国民素质和创新能力。
国家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不仅要普及基础教育,还要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为产业升级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也是至关重要的。
包括交通、通信、能源等方面的基础设施,能够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提高经济运行效率。
良好的基础设施还能吸引外资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政府应制定科学合理的基础设施规划,加大投资力度,并引入市场机制,提高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的效率。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注重社会公平和包容性增长。
缩小贫富差距,减少贫困,让更多的人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
通过税收调节、社会保障等手段,保障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谐。
同时,要鼓励创业和就业,为民众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
中国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中国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作者:田国强来源:《留学生·上旬刊》2015年第06期一个转型国家要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实现效率、公平与法治的良好均衡,有赖于深层次的制度创新和转型,这是一个复杂而艰难的过程,关键是正确处理好发展与治理的内在逻辑关系,要理清和合理界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之间的治理边界,以此来重构国家公共治理模式,有效回应因政府失效、市场扭曲/失灵和社会失范所提出的制度变迁需求。
今后一个时期直至2020年,是中国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为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奠定基础的关键时期。
转型是一个动态的长期演化过程,由于各种约束条件,不可能一步到位地厘清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合理治理边界,需要一些过渡性制度安排,包括政府主导的制度安排来培育市场、扶助社会。
但是,对于政府主导的显性和潜在负效应,我们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对于市场和社会的自组织管理能力,也要有足够的信心。
所以,未来改革的方向是,以法治对政府的权力进行限制和约束,让政府进一步从市场和社会可以自我管理的领域有序退出,向市场、社会放权,最大限度地激发市场和社会的活力。
这也是中国进一步发展以实现富民强国的内在逻辑指向。
这样,结构性的经济改革和深层次的经济转型才是有保障的。
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能否成功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关键取决于制度的内在合理调整及其供求能否处于新的均衡状态,实现从汲取性制度向包容性制度的转型。
具体来说,就是能否实现从发展型的全能政府向公共服务型的有限政府的转型,从要素驱动向效率驱动乃至创新驱动的转型,从传统社会向现代公民社会的转型。
第一,重新定位政府角色,促进有限政府和服务政府的加快形成。
只有政府无所不在的“有形之手”放开了,政府的职能及其治理边界首先得到科学合理的界定,有效克服了政府职能越位、缺位和错位,合理界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之间的治理边界才是可期的。
那么,如何合理定位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基本职能和角色,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呢?具体到中国,这就要求我们的政府首先应转变自身的治理理念,治理不能等同于管制、统制,应加快从对生产、分配和资源配置的直接干预中退出步伐,以信息效率、激励相容和外部经济为准则,向市场和社会分权,努力实现从行政干预过多的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从与民争利的发展型政府向公共利益服务型政府转变。
中国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中国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已经成功实现了从低收入国家到中等收入国家的转变,但现在面临的挑战是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高收入国家的目标。
中等收入陷阱是指一个国家在达到中等收入水平后,经济增长速度减缓,无法进一步提高人均收入的情况。
本文将从市场开放、创新驱动、人力资源和环境保护等方面探讨中国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首先,市场的开放是中国实现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国在经济改革开放中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目前仍面临一系列的挑战。
一方面,中国需要继续扩大对外开放,降低贸易壁垒,吸引外资和技术进入,提高产业竞争力。
另一方面,中国还需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法治环境,为企业的创新发展提供更好的保障。
只有市场更加开放,中国才能吸引更多的国际资源,推动经济的进一步增长。
其次,创新驱动是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所在。
中国已经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突破,但与国际先进水平仍存在差距。
为了实现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目标,中国需要大力研发自主创新的先进技术,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同时,中国还需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培养更多的科技人才,激发创新的活力,推动产业的升级和转型。
第三,人力资源的优化与提升也是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条件之一。
中国拥有庞大的劳动力资源,但现在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供给不足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需要加强教育体制改革,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劳动者,提高整体劳动力的素质。
同时,中国还需要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加大对高技术产业和绿色产业的支持,提高劳动力的价值创造能力。
最后,环境保护也是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考虑因素。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中国也面临着巨大的环境压力和资源短缺问题。
为了保持可持续发展,中国需要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加强资源的合理利用和节约,推动绿色发展和低碳经济的转型。
只有保护好生态环境,才能为中国的长期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
综上所述,中国要想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需要在市场开放、创新驱动、人力资源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做出全面的改革和调整。
中国如何面对中等收入陷阱

中国如何面对中等收入陷阱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均GDP的不断提高,国内以及国外对于我国是否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展开了一系列的讨论。
什么是中等收入陷阱,中国会不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中国要如何面对中等收入陷阱问题?本文将讨论这些问题。
关键词:中等收入陷阱挑战经济体制改革正文:一、什么是中等收入陷阱“中等收入陷阱”是2006年世界银行在其《东亚经济发展报告》中明确提出的一个概念。
从历史经验看,许多经济体可以较快达到中等收入水平,但很少有经济体能顺利超越中等收入而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
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 在3000美元—10000美元的时期,既是中等收入国家向发达国家迈进的机遇期,又是矛盾高发期,一旦经济增长停滞不前,就可能掉入了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因此,所谓“中等收入陷阱”,是指当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水平后,由于不能顺利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导致新的增长动力不足,最终出现经济停滞徘徊的一种状态。
那么导致“中等收入陷阱”有那些原因呢,又有哪些表现呢?一般来说,导致“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以及会出现的一些现象有以下一些:1、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导致增长的困境,贫富差距过大。
在从低收入向中等收入发展的过程当中,特别是有以先富带动后富的做法的时候,必然会产生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但是当达到中等收入水平后就会产生缩小收入差距的强烈要求。
但在缺乏有效的扭转收入差距的制度安排和实现机制的情况下,一些国家,比如智利、巴西、阿根廷和秘鲁等拉美国家就采取“福利赶超”这类的模式,结果不仅对投资产生了挤出效应,而且最终没能改变收入差距扩大的局面,因此经济增长就停滞不前了。
2、城市化进程过快导致城市问题凸显。
在从低收入到中等收入发展的过程当中会出现快速城市化的倾向,如果相应的城市基础设施和就业机会不能跟进,就会出现大规模的贫民窟,城市里面拥挤了大量的人群而无法提供工作以及生活的条件,这些就影响城市的发展,并限制了城市应有的功能的发挥,使经济增长失去了城市这一个重要的动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GDP接近40万亿元,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人均GDP约4400美元——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中国已跻身中等收入国家行列。
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在3000美元—10000美元的阶段,既是中等收入国家向中等发达国家迈进的机遇期,又是矛盾增多、爬坡过坎的敏感期。
这一阶段,经济容易失调,社会容易失序,心理容易失衡,发展容易掉进“中等收入陷阱”。
经济风险——
要素成本迅速上升,投入边际效益不断递减,比较优势正在弱化,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
——制造业大而不强,缺少核心竞争力。
——劳动力成本上升,人口红利逐渐减弱。
——过于倚重投资驱动,环境压力增大。
——需求结构不平衡,居民消费率长期偏低。
社会风险——
社会事业与经济建设不匹配,居民收入增长赶不上GDP增长,民生改善明显滞后.
——收入分配失衡,贫富差距拉大。
——城市发展贵族化,形成城乡“新二元结构”。
——阶层固化苗头显现,向上流动的路变窄。
正视风险——
我国发展中的失衡风险仍然可防可控,但由“中”到“高”比由“低”到“中”难度更大。
“中等收入陷阱”是经济、社会等多种风险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那么,该怎样看待我国面临的相关风险?
长期以来,在“加快发展”大思路下,我国沿袭“过度工业化、过度重工业化、过度出口依赖、过度投资驱动、过度粗放增长”模式,映射到社会、政治和生态领域,就产生收入分配不公、城乡分化、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腐败滋生等种种问题,一定程度上与有些国家落入“陷阱”前的状况相似,这是中国跨越“陷阱”不得不面对的难关。
但是,也应看到,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我国综合国力大大增强,抗风险能力不断提高,发展中的失衡风险仍然可防、可控——
与拉美等一些掉进“陷阱”的国家不同,我国政治安定、金融稳定,国际地位显著提升,具有较强的抵御外部冲击能力,作为一个幅员辽阔、发展不平衡、市场潜力大的发展中大国,中国仍具备持续增长的基础和条件。
从居民收入看,虽然当前收入分配差距扩大,但各社会群体的收入水平绝对值普遍增加。
从产业结构看,传统工业的产业集中、改造升级、并购重组都在加快,生物工程、新
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前景看好,现代服务业有很大拓展空间。
特别是目前中国企业研发投入增速明显提高,一批重大项目在技术上“从跟跑到领跑”,自主创新能力有所加强,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
从城市化看,“十二五”期间,我国城市化率将以每年增加0.8个百分点的速度加快推进,一系列建设会带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市人口规模增加带来新的消费需求。
人力资源素质提升较快,劳动者素质走高可以抵消劳动力数量增速放缓对经济的不利影响。
从社会建设看,盖保障房、扩大就业、推动医改、扶贫开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改善民生被摆在更突出的位置,更多的真金白银投向普通居民包括困难群众,社会事业的“短腿”正在变长。
成为中等收入国家后,中国有落入“陷阱”的风险,但“十二五”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若能抓住机遇,发挥优势,统筹应对,是可以有所作为并避开“陷阱”的。
当然,迈过“陷阱”殊为不易。
从全世界看,一国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是转型的关键期。
在这一阶段,经济、社会结构深刻变化,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经济增长要由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社会发展要由追求效率转向追求公平。
一些国家就是因为没有完成好增长动力的转换,加上对社会公平性重视不够,导致经济增长停滞,引发社会动荡,最终掉进了“陷阱”。
拥有13亿多人口的中国由“中”到“高”比先前的由“低”到“中”难度更大、挑战更多。
我们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关键在于主动彻底地转变发展方式。
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在于能否主动、彻底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低水平、低质量、不可持续的发展转向高水平、高质量、可持续的发展。
转方式调结构是世界上许多中等收入国家面临的共同难题,也是我国避开“陷阱”、再上台阶的现实选择。
要从中等收入国家变为中等发达国家,关键就看今后十年尤其“十二五”是否真正转变了发展方式,而非短期内经济是否保持超高速增长。
——跨越“陷阱”,必须实现经济增长动力的转换。
在跨越“贫困陷阱”过程中,我国经济发展主要依赖劳动力、资本、能源等要素驱动,并由此形成过度粗放的发展模式。
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从经济大国变为经济强国,要靠效率驱动、创新驱动、内生增长驱动。
避免直落“陷阱”,就要在经济层面坚持内需为主,把扩大消费作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同时,一方面提升传统产业,提升劳动力素质,一方面在新兴产业领域抢占先机,增加在全球价值链高端环节的比重,改变经济增长对传统比较优势的依赖,培育以科技创新为基石的新竞争优势,并力挺民营经济,激发创业、创新、创富的微观动力。
——跨越“陷阱”,必须不断缩小贫富差距。
做大蛋糕,也要分好蛋糕;鼓励“先富”,更须实现“共富”。
应以工资改革为核心,
提高劳动所得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让再分配环节更趋公平,进一步降低基尼系数,藏富于民,着力提高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
政府要在社会保障、财政转移支付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在此基础上,壮大中间阶层,多创造低层社会成员向上流动的机会,让弱势群体不被边缘化,提升全民的幸福指数。
在城镇化进程中,积极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进城农民“市民化”。
——跨越“陷阱”,必须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
消解“中等收入陷阱”的复杂诱因,归根结底靠体制机制改革。
一些国家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体制变革受到利益集团羁绊,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造成寻租、投机和腐败现象蔓延,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被大大扭曲,以致在“陷阱”里越陷越深。
越是深化改革的攻坚期,越要用好政府和市场这两只‘手’,在利益格局日益复杂多变的情况下,推动市场化改革的深层次破冰,在经济转型中注重政府转型,最大限度地释放发展活力,拓宽发展空间,为跨越‘陷阱’助跑。
深化改革不仅需要更大决心和勇气,更需要新思维、新路径。
要走出‘GDP情结’,以‘民富优先’为导向来改革。
老百姓腰包鼓了,消费旺了,生活质量升级了,各种负面情绪和冲突就会明显减少。
——跨越“陷阱”,必须构建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我国在转型中积累的不少问题,比如国企减员增效、税费负担、土地征用和拆迁以及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等,都引发了一些社会矛盾。
未来几年应立足国情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完善社会服务体系,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诉求,让全社会共享发展成果,并将之转化为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强大支持,从而不断化解“中等收入陷阱”的社会成因和潜在风险。
这也是“包容性增长”的题中之义。
尽管面对前所未有的、可以预见或难以预见的、中国特有的各种风险挑战和陷阱诱因,但是,“中等偏上收入”发展阶段无疑是中国仍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对此,我们要抓住机遇,并未雨绸缪做好各种准备来应对挑战。
但我们有信心打破“中等收入陷阱”的魔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