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第五章(住宅)

合集下载

中外建筑史课程提纲和考研复习重点―connie独家整理

中外建筑史课程提纲和考研复习重点―connie独家整理

中外建筑史课程提纲和考研复习重点―connie独家整理考研重点、建筑《中国建筑史》课程大纲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中国建筑史在建筑设计专业教学中应属于基础课。

通过中国建筑史的学习,了解中国建筑产生与发展的客观历史事实。

使学生认识到“建筑与艺术”是历史的产物,它与所处的社会的政治、地域、经济、文化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从而形成丰富多彩的建筑特点。

新一代建筑总是在上代建筑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去粗取精,继承革新的情况下产生的。

给初学建筑设计的人树立一个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较为正确和全面的学习和创作的方法与观点。

为后续专业课,如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等课建立起比较全面和正确的学习方法与认识论,为今后的学习和建筑创作道路树立正确的理论基础。

第二部分课程的目标与要求1.了解中国建筑的形成、发展与演变。

2.掌握不同历史阶段的典型建筑实例,能区别不同历史期的建筑艺术风格与特点。

3.掌握掌握中国建筑传统技术在不同时期的成就。

4.运用所学的建筑历史知识,对建筑物进行较为科学的分析与鉴别。

5.批判的继承和正确的认识中国优秀的建筑遗产和传统文化。

第三部分教材与参考书1、教材用《中国建筑史》中国建筑史编写组,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

2、参考书:(1) 《中国古代建筑史》刘敦桢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 《华夏意匠》李允F 编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重印(3) 《梁思成文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4) 《刘敦桢文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5) 《中国美术全集》建筑艺术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6) 《清式营造则例》梁思成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第四部分课程内容和考核内容第一章,古代建筑各历史时期的形成背景与主要成就。

考核内容:建筑形成的历史原因和成就。

第二章,城市的形成与发展演变。

考核内容:对现存历史城市的认识和分析能力。

第三章,宫殿、坛庙和陵墓建筑的形成与发展。

考核内容:通过现在著名建筑实例,检查学生的记忆,认识和分析批判能力。

第四章,宗教建筑的形成及其重要建筑实例。

中国建筑史总复习

中国建筑史总复习
江南园林建筑物的外观远比北方皇家苑囿轻巧、纤细、玲珑剔透。这 一方面是因为气候条件不同,另外也和习惯、传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如翼角起翘,北方较平缓,南方很跷曲;
墙面,北方皇家园林建筑显得十分厚重,江南园林则较轻巧; 其它细部处理,江南园林不仅力求纤细,而且在图案的编织上也相当 灵巧,北方皇家园林则比较严谨、粗壮、朴拙。
6、单体建筑的屋顶类型: 中国建筑的“第五立面”——屋顶(主要的五种形式)
绪论
7、中国古代处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善择基址、因地制宜、整治环境、心理补偿。 8、有名的工官:
隋代:宇文恺---隋代东西都城的规划、设计与营造者。大兴城的规划是古代 城市建设史上最有代表性的成功范例之一。
宋代:李诫---编修了《营造法式》,详细记录了当时的官式建筑做法共3272 条,并附有大量精致的图样。
7、中西园林差异: 指导思想:
西方:强迫自然接受匀称的法则,排斥自然、力求体现严谨理性。 东方:顺其自然,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布局:西方以建筑物为主,中国以水面为主。 园林要素处理 水面:西方水池规则形状,中国则凸凹有致 水的态势:西方喜动、实,中国则好静、虚。 植被:西方严格剪裁,中国则取其自然,顺其自然。 总体特点 对称均衡秩序——自由灵活不拘一格 理性图案美对称美几何美——自然美意境美
第一章
奴隶社会建筑
1、夏,河南偃师二里头宫殿遗址,最早的规模较大的木架夯土建筑庭院。 2、周,西周陕西岐山凤雏村遗址,最早的四合院。 3、周,湖北圻春干栏式建筑,西周时期长江中游一带的居住建筑类型。 4、春秋:台榭建筑流行(高台建筑)。
著作和人物: 工匠祖师——鲁班《考工记》:春秋末年齐国的工艺官书中记叙6 种工艺、36个工种的技术规则。
6、北方皇家园林与江南私家园林的风格差异

08中国建筑史第五章佛塔、经幢、佛窟造像知识点总结

08中国建筑史第五章佛塔、经幢、佛窟造像知识点总结

第五章宗教建筑一、概说佛塔原是佛徒膜拜的对象,后来根据用途不同又有经塔、墓塔的区别。

我国佛塔早期受印度和健陀罗的影响较大,后来在长期的实践中发展了自己的形式。

大体可以分为:1.大乘佛教佛塔:楼阁式塔、密檐塔、单层塔、喇嘛塔、金刚宝座塔。

2.小乘佛教佛塔:傣族佛塔等。

二、楼阁式塔1.楼阁式塔是仿我国传统的多层木构架建筑的,出现的时间较早,历代沿用数量最多,是我国佛塔中的主流。

2.《后汉书》中记录了东汉时期我国木塔的最早文献。

3.山西大同云冈石窟中的石刻塔柱,将北魏时的楼阁式塔展现在我们面前。

它使用了木建筑的柱,枋,斗栱,并逐层向内收进。

从结构和外观上看都已中国化了。

4.南北朝至唐宋是我国楼阁式塔的盛期,几乎遍于全国,尤以黄河流域和南方为多。

现存的实例也是宋代最多,元代以后渐少。

5.塔的平面,唐以前都是方形,五代起八角形渐多,六角形为数较少。

6.早期的楼阁式木塔和仿木的砖石塔只用一层塔壁结构,刚度欠强,后来改用双层塔壁,并增加了一些加固措施,使塔身强度大为增加。

7.双层塔壁的木塔以应县木塔为最早,砖塔以苏州虎丘云岩寺塔为最早。

8.材料的使用也由全部使用木材,逐渐过渡到砖木混合和全部用砖石,完全用木的楼阁式塔在宋代以后已经绝迹。

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1.位于应县内,又称应州塔,建于辽代,是国内现存唯一的,最古与最完整的木塔。

2.塔位于寺南北轴线上山门与大殿之间,属于前塔后殿的布局。

3.塔建在方形及八角形的两层砖石台基上,塔身平面也是八角形,底径30米,高9层,外观5层,暗层4层,67.31米。

4.底层的内外两圈柱都包砌在厚达1米的土坯墙内,檐柱外设回廊,即副阶周匝。

内外柱的排列如金厢斗底槽。

5.位于各楼层的平坐暗层,在结构上因增加了梁柱间的斜向支撑,使得塔的刚性有很大改善,与独乐寺相仿。

6.各层檐柱与其下暗层檐柱的结合使用叉柱造。

7.上层暗层檐柱移下层檐柱内收半个柱径,交接方式为缠柱造。

8.外观为逐层向内递收的轮廓,各层都设平坐及走廊,全塔共有斗栱60余种。

中国建筑史

中国建筑史

中国建筑史第一章:1.我国木构建筑的机构体系:穿斗式、抬梁式。

(北方:地区宫殿,庙宇等较大规模建筑南方:江西、湖南、四川等地区)2.代表性的房屋遗址:①长江流域多水地区由巢居发展而来的甘阑式建筑(西周时期)②黄河流域由穴居发展而来的募股泥墙房屋3.我国已知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浙江余姚河姆渡村。

(距今六七千年)4.黄河中游原始社会晚期的文华先后:仰韶文化(母系氏族)、龙山文化(父系氏族6)5.瓦的发明是西周在建筑上的突出成就。

6.建筑上的重要发展是瓦的普遍使用和作为诸侯宫室用的高台建筑的出现。

(春秋)7.战国时期创造的大块空心砖,西汉时期创造了楔形的和有榫的砖。

8.汉代时期最突出的建筑类型:佛寺、佛塔、石窟。

9.我国现存最早的佛塔:河南登封嵩岳寺砖塔。

(北魏时期)10.我国自然山水式风景园林在秦汉时期开始兴起,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有重大的发展。

11.我国古代规模最大城市:大兴城。

12.世界上最早出现的敞肩拱桥(或空腹拱桥):河北赵县安济桥(隋朝,李春)13.我国唯一的木塔: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辽代)14.北京西四的妙应寺白塔:尼泊尔工匠阿尼哥(元朝,喇嘛塔)15.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斟鄩(夏末都城),是至今发现的我国最早的规模较大的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的实例。

16.《清明上河图》宋代张择瑞17.唐代建筑特点:①规模宏大,规划严整;②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③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已定型化;④设计与施工水平提高;⑤砖石建筑进一步发展(佛塔采用砖石构筑这增多,唐代砖石塔有阁楼式、密檐式、单层塔);⑥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和成熟。

18.宋代建筑特点:①城市结构和布局起了根本变化;②木架建筑采用了古典的模数制;③建筑组合方面,在总平面上加强了进深反向的空间层次,以便衬托出主体建筑;④建筑装修与色彩有很大发展;⑤砖石迦你主动水平达到新的高度;⑥园林兴盛。

19.明代建筑特点:①砖已普遍用于民居砌墙;②玻璃面砖、玻璃瓦的质量提高了,应用面更加广泛;③木结构方面、经过元代的简化,到明代形成了新的定型的木构架:斗拱的结构作用减小,梁柱构架的整体性加强,构件卷杀简化;④建筑群的布置更为成熟;⑤官僚地主私园发达;⑥宫式建筑的装修、彩画、装饰日趋定型化。

【中国建筑史重点知识】图文资料

【中国建筑史重点知识】图文资料

【中国建筑史重点知识】图⽂资料《中国建筑史》绪论1.穿⽃式:是我国古代⽊构建筑的主要结构体系的⼀种,其特点是:⽤穿枋把柱⼦串联起来,形成⼀榀榀的房架,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在沿檩条⽅向,再⽤⽃枋把柱⼦串联起来,由此形成了⼀个整体框架。

2.抬梁式:是我国古代⽊构建筑的主要结构体系的⼀种,其特点是:柱上搁置梁头,梁头上搁置檩条,梁头上再⽤矮柱⽀起较短的梁,如此层叠⽽上,梁的总数可达3~5根。

当柱上采⽤⽃拱时,则梁头搁置于⽃拱上。

3.建筑与环境:中国儒家和道家都主张“天⼈合⼀”的思想,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这种思想促进了建筑与⾃然的相互协调与融合,从⽽使中国建筑有⼀种和环境荣威⼀体的、如同从地中⽣出⼀般的⽓质。

主要⽅⾯有:1)善择基址;2)因地制宜;3)整治环境;4)⼼理补偿4.《营造法式》:是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为宋代李诫编著。

5.⼯官:是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和建筑营造的具体掌管者和实施者。

周⾄汉“司空”,汉代以后“将作”,秦⾄西汉“将作少府”,东汉“将作⼤匠”,唐宋“将作监”6.中国建筑之最:1)最早采⽤榫卯技术的⽊结构房屋: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建筑遗址2)最古⽼的神庙遗址:辽宁建平县⽜河梁⼥神庙3)世界最早出现的敞肩拱桥:河北赵县安济桥4)我国唯⼀的⽊塔:辽代⼭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5)中国最早的建筑平⾯图:战国中⼭王墓兆域图第⼀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1.⾼颐墓⽯阙西阙:第⼆章城市建设1.中国最早城市规划学说:战国《考⼯记》,“匠⼈营国,九千⾥,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途九轨,左祖右社,⾯朝后市,市朝⼀夫。

”环城的城墙九千⾥,每边开三个门。

城内横竖各有九条道,每条道能容下九轨。

皇宫南⾯左侧(东侧)为祭祖宗的太庙;右侧(西侧)是祭社稷的社稷坛。

皇宫南⾯是举⾏朝会,议政之所。

皇宫后⾯是市场。

这个可以⽐对北京城现在的格局来看。

紫禁城南⾯东为太庙,西侧为社稷坛。

紫禁城的南半部分(午门太和门)为理朝之所;后市说的是紫禁城北的北安门(后来改称地安门)。

中国建筑史要点讲义分析

中国建筑史要点讲义分析

中国建筑史要点讲义分析中国建筑史讲义郭江泳河北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第一章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基本内容第一节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一、重要实例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干阑式建筑代表,我国最早采用榫卯技术的实例陕西临潼姜寨遗址(仰韶时期)--以大房子为中心的布局方式郑州大河村F1-4遗址(仰韶时期)--木骨泥墙的典型甘肃秦安大地湾大房子(仰韶晚期)--出现白灰抹面西安客省庄龙山文化房址—”吕”字形平面,前堂后室辽宁建平县牛河梁女神庙遗址—最早的神庙遗址二、小结1。

建筑类型:A。

住宅、祭祀建筑(神庙、祭坛)、墓葬、窑址、城市2。

建筑结构:A。

木骨泥墙建筑B。

干阑式建筑3。

建筑材料:A。

土木为主B。

白灰抹面:白色含石灰的面层C。

土坯砖,夯土墙4.平面布局:A。

单体建筑复合平面:龙山文化“吕”字形,前堂后室B。

女神庙的多重空间沿轴线组织C。

建筑已经有了“群”的概念大青山祭坛遗址第二节夏商西周(公元前21世纪—前771)一、重要建筑实例:夏,河南偃师二里头宫殿遗址,最早的规模较大的木架夯土建筑庭院商,郑州商城,不同阶级和不同手工业分布于不同地点的聚落格局商,偃师商城,三重城,最大的早商单体建筑遗址商,河南安阳殷墟小屯村遗址,最重要的晚商遗址周,西周陕西岐山凤雏村遗址,最早的四合院周,湖北圻春干栏式建筑,西周时期长江中游一带的居住建筑类型二、小结1. 建筑类型:宫殿、宗庙、住宅、城市2. 建筑结构:土木混合结构体系3. 建筑技术:瓦,陶水管,斗拱,4. 空间观念:等级,中央与四方5. 空间组织方式:庭院、中轴线、夯土台基第三节春秋战国(前770-前221)—秦(前221-前206)—汉(前206-220)一、春秋战国至秦1.城市建设高潮2.高台建筑兴盛:秦咸阳宫3.大型工程多:秦始皇陵与长城4.技术进步:A.筒瓦和板瓦广泛使用,B.砖的出现C.铁制工具的使用D.金属构件的使用5。

《考工记》二、汉1。

中国建筑史-住宅总结

中国建筑史-住宅总结

礼教、孝道——封建礼制制度化
• 鼓励家族制度——宅院规模扩大 • 长幼有序、男女有别、主仆分处——大型 四合院的平面布局及使用要求定型。有门 屋、厅堂、廊屋,成四合院布局。这种现 象直到清朝。
四合院
四合院——建筑密度提高
• 大宅内部堂、寝 分设。厅堂分为 大堂(会外客) 二堂(会内眷), 二堂可以与后边 卧房之间连以穿 廊,形成工字殿。 厅堂与后寝两侧 可以设置“挟 屋”——重要的 手法——提高四 合院的建筑密度
人口迅猛增长
• 清代人口迅猛增长,迫使民居设计寻求 节约用地的新途径。 • 加高层数 • 拼联建造 • 加长进深 • 出挑悬吊
商品经济的影响
• 出现新的住宅 形式:前店后 宅(在南方表 现为下作商店, 上置卧室) • 建造简易民居 以供出租。
清以后民居类型分析
•合院住宅 •土楼 •干阑式住宅 •窑洞 •碉房 •穹庐式
图3.4 敦煌石窟第85窟富家宅院
宋辽金元——宋(公元960—1270年)
1.专业营造书籍——《营造法式》 2.城市结构变化 3.宅院规模、四合院平面布局 4.宅园发展 5.具体形制 6.建筑构架——抬梁式
城市结构变化
到宋代,城市的里坊制解体,坊墙拆除,住宅入 口可沿街设置。城市结构和布局起了根本变化, 以《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北宋汴梁为例,平面 十分自由,有院子闭合、院前设门的,有沿街开 店,后屋为宅的,有两座或三座横列的房屋中间 联以穿堂呈工字形的等到宋代院落周围为了增加 居住面积,多一廊屋代替回廊。对后世江南城市 住宅和私家园林的建造有很大的影响。 ——重大转折时期
私有财产出现
先秦时期
(公元前2070——公元前221年)
1.材料、构造的发展
2.制度的形成 (社会发展:奴隶社会)

中国建筑史住宅和聚落专业知识讲座

中国建筑史住宅和聚落专业知识讲座

住宅构筑类型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文档如有不 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或网站删除。

住宅构筑类型最具有代表性,它既存
线性的历史发展,又跨越地区的限定。
2014-02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文档如有不 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或网站删除。
以现存明清住宅为实物依据,如下:
木构抬梁、穿斗与混合式

主要分布地:北京、江浙、皖南、江
西、湖北、云南、四川等

北方多用台梁式,以北京四合院正房
为代表。南方多用穿斗式,如云南白族住
宅的主体部分;彝族住宅构架用穿斗而不
落地,形成木拱架。
2014-02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文档如有不 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或网站删除。
社会便使用。东北及云南等林区所见木垒 墙壁的住宅,是民间的一种普遍做法,端 部开凹榫相叠。但因受木材长度限制,通 常面阔和进深较小。
2014-02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文档如有不 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或网站删除。
2014-02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文档如有不 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或网站删除。
砖墙承重式 主要分布地:陕西、山西、河北、河南。 砖普遍用于住宅砌墙并承重,是在明代,
隋唐五代,住宅仍常用直棂窗回廊绕成庭院
20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文档如有不 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或网站删除。

宋代城市住宅形制呈多样化,住宅呈工
字型,院落周围为了增加居住面积,多以廊
屋代替回廊,前大门进入后以照壁相隔,形

中国建筑史考试重点总结

中国建筑史考试重点总结

中国建筑史木构建筑结构体系:穿斗式和抬梁式•相比之下,穿斗式木构架用料小,整体性强,但柱子排列密,只有当室内空间尺度不大时(如居室.杂屋)才能使用;抬梁式木构架可采用跨度较大地梁,以减少柱子地数量,取得室内较大地空间,适用于宫殿.庙宇等建筑.斗棋是中国木架建筑特有地结构部件,其作用是在柱子上伸岀悬臂梁承托岀檐部分地重量.斗棋地主要构件:棋.斗•昂•一座木架建筑地建造,首先做好台基,使室内地面高于室外地面,以求达到防水•防潮和保持室内干燥洁净地目地.台基上则按柱网(柱子地分布状况)安置石质柱础,其作用是保护柱子不受地下水上升侵蚀而导致腐烂 .木架立起后,即可铺盖瓦屋面.砌墙.安装门窗.油漆粉刷.最后铺设砖地面(或石地面).中国古代单体建筑地特点是:简明.真实.有机.单体建筑地另一特点是:平面.结构.造型地不可分割性.庭院(是由屋宇.围墙.走廊围合而成地内向性封闭空间)是中国古代建筑群体布局地灵魂•庭院地三种围合方式:一. 在主房与院门之间用墙围合;二.主房与院门之间用廊围合,通常称之为“廊院”;三.主房前两侧东西相对各建厢房一座,前设院墙与院门,称之为“三合院”.例:北京故宫.处理建筑与环境地关系:一.善择基址.二.因地制宜.三.整治环境.四.心理补偿.中国最早岀现地建筑:穴居和巢居•建筑类型:1.居住建筑2•政权建筑及其附属设施 3.礼制建筑4.宗教建筑5•商业与手工业建筑6•教育.文化.娱乐建筑7.园林与风景建筑8.市政建筑9•标志建筑10.防御建筑.工官制度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与官本位体制地产物,是城市建设和建筑营造地具体掌管者和实施者.最高工官:司空.汉代以后:将作.历史上有作为地工官:隋代宇文恺:观风行殿.宋代李诫:《营造法式》.中国古代两种发展模式:一在工官掌权下建造地官式建筑;二是各地自主建造地民间建筑.第一章原始社会:发展极缓慢,从建造穴居和巢居开始,创造了原始地木架建筑.奴隶社会:大量奴隶劳动和青铜工具地使用,岀现了都城.宫殿.宗庙.陵墓等建筑,以夯土墙和木构架为主体,后期岀现瓦屋彩绘地豪华宫殿.封建社会:不论在城市规划.群建筑.园林.民居等方面,还是在建筑空间处理.建筑艺术与材料结构方面,其和谐统一.设计方法.施工技术等,都有卓越地创造与贡献.原始社会:两种代表性建筑:1.长江流域多水地区有巢居发展而来地干阑式建筑; 2.黄河流域由穴居发展而来地木骨泥墙房屋.浙江余姚河姆渡村(距今约六七千年),干阑式建筑.奴隶社会: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是至今我国最早地规模较大地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地实例西周有代表性建筑遗址:陕西岐山凤雏村地早周遗址和和湖北蕲春地干阑式木架建筑.制瓦技术是西周在建筑上地突岀成就.春秋时期:瓦地普遍使用和作为诸侯宫室用地高台建筑地岀现.封建社会前期:1.战国时手工业商业发展,城市繁荣,规模日益扩大,出现了一个城市建设地高潮.2.农业和手工业进步地同时,建筑技术也有了巨大发展,特别是铁制工具.3.装修用地砖也岀现了 .秦: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大力改革整治.经济.文化.统一法令,统一货币和度量衡,统一文字,修驰道通达全国,并筑长城以御匈奴.汉:后世常见地抬梁式和穿斗式两种主要木构架已经形成.在制砖技术和拱卷结构方面,汉代有了巨大进步.三国.晋.南北朝:这个时期最突岀地建筑类型:佛寺.佛塔.石窟.“舍宅为寺”:北魏洛阳有许多佛寺是由贵族官僚地邸宅改建地.石窟可分为三种:1.塔院型,以塔为窟地中心.2.佛殿型,窟中以佛像为主要内容.3.僧院型,窟中置佛像.园林发展地原因:1.由于贵族豪门追求奢华生活,以园林为游宴享乐之所;2.士大夫玄谈玩世,以寄情山水为高雅.封建社会中期:建筑上主要是兴建都城:大兴城和东都洛阳城,以及大规模地宫殿和苑囿,并开南北大运河.修长城等.隋代河北赵县安济桥:匠人李春.唐代建筑六个特点:1规模宏大,规化严整.2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3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地技术问题,并已定型化.4设计与施工水平提高.5砖石建筑有进一步发展 6建筑艺术加工地真实和成熟.第二章中国古代城市三个基本要素:统治机构(宫廷.官署).手工业和商业区.居民区.四个发展阶段:1城市初生期,相当于原始社会晚期和夏商周三代 .2里坊制确立期,相当于春秋至汉.3里坊制极盛期,相当于三国至唐.4开放式街市期,即宋代以后地城市模式.古代都城建设地三种类型:1新建城市2依靠旧城建设新城3在旧城基础上地扩建.城市建设特点:一切为封建统治服务,一切围绕皇帝和皇权所在地宫廷而展开.第三章住宅是人类最早地一种建筑类型.住宅九种构筑类型:P84 土楼主要分布地;福建.广东.赣南.当地材料丰富.北京四合院特点:强烈地封建宗法制度地影响和成熟地尺度与空间运用,住宅严格区别内外,尊卑有序, 讲究对称,对外隔绝,自有天地,门是分界内外,引导秩序,身份地位地体现.客家土楼特点:1 土楼以祠堂为中心,是客家聚族而居生活地必须内容,供奉祖先地中堂位于建筑正中央;2无论是圆楼.方楼.弧形楼,保持北方四合院地传统格局性质;3基本居住模式是单元是住宅.客家土楼地技术:P97.窑洞主要有三种:1开敞式靠崖窑;2下沉式窑院(地坑院);3砖砌地锢窑.第四章古代最隆重地建筑物:宫殿.坛庙.陵墓.宫殿发展四个阶段:1 “茅茨土阶”地原始阶段.2盛行高台宫室地阶段.3宏伟地前殿和宫苑相结合地阶段 .4纵向布置“三朝”地阶段.汉唐明三代宫室发展趋势:1规模渐小2宫中前朝部分加强纵向地建筑和空间层次,门.殿增多.3后寝居住部分由宫苑相结合地自由布置,演变为规则.对称.严肃地庭院组合.庭院三个高潮:重点P115.故宫地建筑成就:1强调中轴线地对称布局 2院地运用和空间变化3建筑形体尺度地对比4富丽色彩和装饰5技术设施.坛庙三类:1祭祀自然神2祭祀祖先3先贤祠庙朋十三陵.第五章佛教在东汉初期正式传如中国.佛寺划分为以佛塔和佛殿为主地两大类型河南登封嵩岳寺塔外观特征:建有密檐15层,高40米.塔身外轮廓有缓和收分,呈一略凸之曲线.塔刹则用石构成,其形式为在简单台座上置俯莲覆钵,束腰及仰莲,再叠相轮七重宝珠一枚.北京妙应寺白塔设计者:尼泊尔著名工匠阿尼哥.中国佛塔石窟地特点(简答题):1建筑以石洞窟为主,附属之土木构筑很少;2其规模以洞窑多少与面积大小为依凭;3总体平面常依崖壁作带形展开,与一般寺院沿纵深布置不同;4由于建造需开山凿石,故工程量大,费时也长;5除石窟本身以外,在其雕刻.绘画等艺术中,还保存了许多我过早期地建筑形象.第六章唐宋至明清在园林上地进一步发展表现在四个方面:1理景地普及化2园林功能生活化3造园要素密集化4造园手法精致化.与皇家园林相比,江南私家园林特点:秒在小,精在景,贵在变,长在情.1纵横较小,一般只有几亩2大多以水面为中心,四周散布建筑3以修身养性,闲适自娱为园林主要功能 4园主多是文人学士岀身. 清代帝苑内涵两大部分:1居住和朝见地宫室;2供游乐地园林.指导思想:集仿各地名园胜迹于园中.颐和园地布局根据使用性质和所在区域大致可分为四部分:1东宫门和万寿山东部地宫廷宫室部分; 2万寿山前山部分;3万寿山后山和后湖部分 4昆明湖.南湖和西湖部分;全园总面积 4000余亩冰面占3/4.明清时《园冶》,作者:计成,是我国古代最系统地园林艺术论著 .基本设计原则与手法:一.园林布局:1主题多样2隔而不塞3欲扬先抑4曲折萦回5尺度得当6余意不尽7远借邻借.二.水面处理:1园无水则不活2水面处理有聚分之别,小园池水以聚为主,以分为辅.3小池则宜用浅岸.三.叠山置石:1可看.可游.可居2塑造丘壑3体块.缝隙.纹理地处理4用石得当.江南园林特点:活泼. 玲珑.空透.典雅.屋顶翼角起翘两种方法:1嫩戗发戗,即用子角梁讲屋角翘起,这种做法屋角可翘得高;2水戗发戗,即子角梁不翘起,仅靠屋角上地脊翘起,如象鼻.第八章台基自南北朝起,依照使用功能和外形,大体可分为普通台基和须弥座二类 .大木作:是我国木构架建筑地主要结构部分,由柱.梁.枋檩等组成.同时又是木建筑比例尺度和形体外观地重要决定因素.木构建筑正面相邻两檐柱间地水平距离称为“开间”(又叫面阔),各开间宽度地总和称为“通面阔".柱:分为外柱和内柱两类.斗棋:我国木构架建筑特有地结构构件,主要由水平放置地方形斗.升和矩形地棋以及斜置地昂组成.四铺作斗棋四层:衬云头.耍头.棋.栌头.屋架:举:指屋架地高度,常按建筑地深度和屋面地材料而定 .折:在计算屋架举高时,由于各檩升高地幅度不一致,所以求得地屋面横断面坡度不是一根直线,而是若干折线组成地.推山:庑殿建筑处理屋顶地一种特殊手法 .收山:歇山屋顶两侧山花自山面檐柱中线向内收进地做法 .梁:按它在构架种地部位,可分为单步梁.双步梁.三架梁.五架梁.七架梁.顺梁.扒梁.角梁等.屋面地曲线包括:建筑地檐口.屋脊和屋面地曲线.藻井:高级地天花,一般用在殿堂明间地正中.第九章檩数分配图P279水戗发戗特点:檐口平直,角部基本不起翘,仅戗脊在近屋角处向上翘起.嫩戗发戗特点:屋檐在屋角处显著升起,檐口至屋角处有很大起翘.彩画作:清代彩画地造型与分类主要表现在梁.枋上.常用地有和玺.旋子.苏式三大类.第二篇第十章南京中山陵设计者:吕彦直.标志中国建筑师开始了传统复兴地建筑设计活动.中国近代建筑教育思想中,特别值得注意地是梁思成提岀地“体形环境”设计地教学思想.中国建筑界在近代成立了两个职业团体:1中国建筑师学会2上海市建筑协会.中国营造学社是近代中国最重要地建筑学术研究团体•成立于1930年,由创办人朱启铃任社长•中国营造学社奠定了中国建筑史学地基石,既涌现了梁思成.刘敦桢这样地第一代建筑史学地创业者,也培育了刘致平.陈明达.等一批优秀地第二代建筑史学专家,影响深远.分心槽:是分心斗底槽地简称,即以一列中柱及柱上斗拱将殿身划分为前后相同地两个空间.生起:立面上,檐柱自中央当心间向两侧逐间升高.副阶周匝:塔身,殿身周围包绕一圈外廊.卷杀:宋代拱梁柱等构件端部作弧形,形成柔美而有弹性地外观,称为卷杀.当心间:建筑物地中间一间.抱厦:即在主建筑之一侧突岀一间(或三间)金厢斗底槽:宋代殿阁内部四种空间划分方式之一.其特点是殿身内有一圈柱列与斗拱,将殿身空间划分为内外两层空间组成,外层环包内层.槽:指殿身内用一系列柱子与斗拱划分空间地方式,也指该柱列与斗拱所在地轴线.栌斗:一组斗拱最下面地构件,或称大斗,坐斗.彻上明造:不用天花,梁架均露在外.九脊屋顶:即歇山顶.用于殿阁称九脊殿,用于亭榭,厅堂则称厦两头造.月梁:天花下面地明栿.为取得柔美地效果,将梁地两端加工成下弯地曲线.勾阑:即木质石制地栏杆.平坐:高台或楼层用斗拱,枋子,铺板等挑岀,以利登临眺望,此结构层称为平坐.间:中国古代木架建筑把相邻两榀屋架之间地空间称为间明堂:古代帝王所建最隆重地建筑物,用作朝会诸侯.发布政令.秋季大享祭天.并配祀祖宗.侧脚:把建筑物地一圈檐柱柱脚向外抛岀,柱头向内收进.梭柱:柱子上下两端收小,如梭形.铺作:狭义说指斗拱,广义地说是指斗拱所在地结构层.叠涩:以砖石层层向外岀挑之法,用于砖石建筑地岀檐.,或须弥座束腰上下枋地岀跳. 腰檐:塔与楼阁平坐下之屋檐,称为腰檐.。

中国建筑史(第五章)—隋唐、五代时期的建筑

中国建筑史(第五章)—隋唐、五代时期的建筑

[平面]:


面阔7间,进深八架椽(清称9檩) 由内外两圈柱组成“金厢斗底槽”,分内、 外二槽; 三面围墙,山墙后侧开直棂窗
[剖面]:


内外槽四排柱子的斗拱上安设着平暗天 花, 天花以上是草架 天花以下是露明架

[空间艺术]:


在简单的平面上创造丰富的空间。 外槽进深只一间,高为深的1.7倍, 内槽划分成五个相同的空间,其宽、深、高 的空间比例是1:1:1, 加大了空间感。

[山西五台山佛光寺经幢]

乾符四年(877年) 全高4.90米,幢身直径约0.60米, 下有须弥座承以八角形幢身, 上覆宝盖, 再置八角短柱、屋盖、山花蕉叶、仰 莲及宝珠。
山 西 五 台 山 佛 光 寺 经 幢
4.石窟:
龙门石窟奉先寺庐舍那佛
龙 门 石 窟 奉 先 寺 庐 舍 那 佛 近 景
[立面]:




台基低矮; 明间成方形,尽间渐窄; 中部五间开板门,两尽间设直棂窗; 柱有生起和侧脚,柱上有卷杀, 斗栱与柱高比 1:2, 补间铺作每间一朵,柱头铺作出四跳七铺作, 一、三跳偷心造, 正脊长三间,鸱尾恰好位于左右第二缝梁架 上; 单檐四阿顶(清称庑殿顶) 出檐近四米,坡度平缓1:2, 正脊和檐口都有升起曲线。

(一).背景: (二).城市: 1、隋大兴城与唐长安 2、东都洛阳
1、隋大兴城与唐长安: 设计人:宇文恺



城市规模:9721x8651.7平方米 南北走向的中轴线 , 东西对称,规 划整齐,东西大街14条,南北大街 11条, 人口百万,109里坊。 小坊一里见方,大坊则成倍于小坊。 坊内有一条东西向横街或十字街, 称曲,再用小巷划分成16小块地。 有东西二市。 皇城在北,再北是宫城。

中国建筑史木构井干式住宅

中国建筑史木构井干式住宅

第18页/共36页
第19页/共36页
建筑细部 第20页/共36页
建筑外观
第21页/共36页
井干式民居
第22页/共36页
井干式民居
第23页/共36页
井干式民居
第24页/共36页
井干式民居
第25页/共36页
第26页/共36页
井干式民居村落街巷
第27页/共36页
井干式民居村落聚会
第28页/共36页
次间为主人卧室,一般不容外人进入;左次间是杂用或畜厩。人口多而劳动力强的人家则组成三合院或四
合院。
第16页/共36页
木构井干式建筑的材料解析 • 放在这种建构的视角来考量,传统井干式建筑就像一块璞玉,未经雕琢,
但却散发着诱人之美。生活在东北茂盛的原始森林中的山民建屋,俯首可 得的建筑材料是树木,砍倒即用,不雕、不琢、不锯、不钉,而是略施斧 砍、锛削。木材保温效果好、手感亲切、绿色环保、就地取材,避免了其 他建筑材料生产和运输过程中的污染与能源消耗,特别是在提倡可持续发 展的今天,木材是真正意义上的“4 R”(Re-new,Recycle,Reuse, Reduce)建材。 • • 而“木嗑楞”房子的材料特色是就地取材。当地树木漫山遍野,任人 锯取,是最易得到的建房材料,而砖、瓦、石等却是山里奇缺之物,因山 林交通险阻,难于运进山来,所以使用较少。 •
第17页/共36页
传统井干式传统民居的建构解析
• 东北地区传统井干式木构建筑展示了少数民族的历史和文化, 研究和学习它并不意在模仿其手法、抄袭其外形,更重要的是 探索其存在的根由、拓展全新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甚至 不只适用于木建筑,而对普遍意义上的建筑创作也有积极意义。 当前,对建构——材料、结构与构造的研究已经愈来愈多地引 起建筑师们的关注,毕竟材料与建造方式本身就是建筑选择的 一个部分。建筑的材料、构造、结构方式及建造过程,都成为 建筑表现的主体,自然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建筑审美的价值取 向。

中国建筑史复习笔记

中国建筑史复习笔记

中国建筑史复习笔记绪论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一.建筑的多样性与主流1.多样性:1)南方气候炎热潮湿的山区——架空的竹木建筑——干阑2)北方游牧名族——便于迁徙的轻质骨架覆以毛毡——毡包3)新疆干旱少雨地区——土墙平顶或土胚拱顶4)黄河中上游——黄土断崖挖出的横穴——窑洞5)东北与西南大森林——利用原木垒成墙体——井干式2.主流:使用木构架承重的建筑二.木构架建筑的优势与缺陷中国古代建筑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

1.优势:1)取材方便。

2)适应性强。

3)较强的抗震性能。

4)施工速度快。

5)便于修缮搬迁。

2.缺陷:1)木材越来越稀少。

2)易遭火警。

3)难以满足大空间、复杂的空间需求。

三.组群布局1.以木构架结构为主的中国修建系统,在平面布局方面具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

就是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再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元,组成各种形式的组群。

中国古代修建群体布局:讲求深度的深远美。

讲求条理的节奏美。

讲求序列的次序美。

讲求乐趣的意境美。

1)纵轴线为主,横轴线为辅。

2)纵横轴线同等重要。

3)部分有轴线。

4)无轴线。

2.庭院的围合方式:1)主房与院门之间用墙围合。

2)主房与院门之间用廊围合,通常称为廊院。

3)主房前两侧工具相对各建厢房一座,前设院墙与院门,称之为三合院。

1四.修建与环境1.善择基址2.因地制宜3.整治环境4.心理补偿四.建筑类型1.居住建筑2.政权建筑及其附属设施3.礼制建筑4.宗教建筑5.贸易与工业修建6.教诲、文化、娱乐修建7.园林与风景修建8.市政修建9.标志性建筑10.防备修建五.工官制度1.工官是城市建设和建筑营造的具体掌管者和实施者,对古代建筑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工官制度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与官本位系统体例的产物。

2.历史上有名的工官:隋代——XXX宋朝——XXX明代——XXX、XXX等第二节中国古代修建的立面构成1.单体建筑的“上分”——屋顶一.种类1.庑殿(宋称四阿顶)2.歇山(宋称九脊殿)3.悬山4.硬山5.攒尖(宋称斗尖)6.单坡7.平顶2二.屋顶的组合形态一)水平组合1.正脊并联1)屋檐勾连2)并连式抱厦3)翼角对接2.正脊串联1)两夹2)骑楼3)迭落4)牌楼5)阙式串联3.正脊相交1)丁字相交2)十字相交3)转角相交二)竖向组合1.重檐构成1)重檐庑殿2)重檐歇山3)重檐攒尖4)密檐塔2.重楼构成三.屋顶做法一)屋面曲线1.檐口曲线2.屋面曲线3.屋脊曲线二)屋角三)屋脊和屋面粉饰2.单体修建的“平分”——屋身33.单体建筑的“下分”——台基一.台基的基本构成1.XXX2.台阶垂带踏跺如意踏跺礓礤3.栏杆4.月台正座月台包台基月台第三节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类型及特点一.叠(抬)梁式特点:柱上搁置XXX,梁头上搁置檩条,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如此层叠而上。

中国建筑史-7 封建社会中期的建筑1(隋唐长安城)

中国建筑史-7 封建社会中期的建筑1(隋唐长安城)

光化门 景耀门 华林门 玄武门
安礼门
丹凤门
大兴城南北中轴线,东西对称,方整,
皇城居首,东西大街14条,南北大街11条, 人口百万。最宽的几条大街是:
宫城前横街 宽 220 m(东西向); 朱雀门大街 宽 150 m(南北向); 皇城前大街 宽 120 m(东西向); 其余:东西向:75、59、55、45、44、 40m不等; 南北向: 68、63、47m不等。
西市的9个区域四面均为街道,这样
每个区域的周边都临街,便于交易。 而西市则距三内较远,周围多平民百 姓住宅,市场经营的商品,多是衣、 烛、饼、药等日常生活品。西市商业 较东市繁荣,是长安城的主要工商业 区和经济活动中心,因此又被称之为
“金市”。
东市和西市跟里坊一样,四周皆有 高大的围墙,每个市约占2个坊的面 积,市内有4条大街,围墙四面各有 2个门。唐政府对长安城市场特别是 东、西两市实行严格的定时贸易与夜 禁制度。两市的大门,亦实行早晚随 唐长安城城门、街门和坊门共同启闭
齐。
城内有里坊109个,朱雀大街两侧的最小;坊内有一条街或 十字街,称“曲”;坊墙墙基厚:2.5─3.0m,居民宅院开门向 曲,只有寺院的山门,或三品以上大员的府门才可开向街道。
里坊外围均有高大的 围墙环绕,坊墙墙基 厚度一般为2.3 米 至3米不等,均为夯 土板筑。只有皇城南 36坊只开辟东西街和 东西门,不开南北街 和南北门,史言“北 出即损断地脉”,“不 欲开北街泄气,以冲 城阙”。
东市由于靠近三大内(西内太极宫、 东内大明宫、南内兴庆宫)、周围坊 里多皇室贵族和达官显贵第宅,故市 中“四方珍奇,皆所积集” ,市场经 营的商品,多上等奢侈品,以满足皇
室贵族和达官显贵的需要。
西市(利人市)平面呈长方形,南北

中国建筑史第五章 宗教建筑

中国建筑史第五章 宗教建筑
现在对古建筑的保护大受关注,有些为了集中或方便保护,会进行 迁址,这必然会导致原有信息的部分损失,利弊关系要辨证的看。
望—看圖
群体内部及外部开放空间的尺度与比例。
建议实地考察,多用人体尺度去感受,对建筑及外 部空间的把握有好处,并会发现一些设计规律。
对照芦原义信的《外部空间设计》中总结的尺度比 例。
点。
問—問題
塔的起源,演变过程及与寺庙的关系。 塔的形象与周边环境的关系。
切—切磋
塔幢中国化的进程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性质
舍利塔——圣墓 缩小——塔刹
位置 材料
砖石——木
形式
单塔—密檐塔—楼阁式
切—切磋
印度
切—切磋
山西应县木塔
閲讀材料
阅读材料:
罗哲文著 《中国古塔》 郭湖生主编《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
学习本无定法
聞—讀文
重点:
伽蓝七堂制 平面布局
問—問題 佛寺与道观选址上的不同? 寺庙建筑与背景的图底关系?
切—切磋
“舍宅为寺”与“通用式设计”
以前厅为大殿,以后堂为佛堂
寺庙结构与社会结构(寺庙连续体)
静安茅棚——庵堂——分寺——大寺 宫-观-庵-庙 佛教丛林(禅宗寺院)
甲乙徒弟院——十方主持院(十方院)——敕差住持院 (给牒院)
佛塔 经幢
佛塔 经幢
望—看圖
佛塔 经幢
平面特点;外部形象;基本构造。 不同材料的应用对其构造及形象的影响。
聞—讀文
中国古塔的起源和发展、类型和构造及重要古 塔的 把握塔的类型划分,及其相应的构造特点和外 部形象特征。 典型实例
了解一下各类型的演变过程及各个时期的一些特点。 分析各典例在体量、形式、装饰、材料等方面的特

中国建筑史5~9章复习

中国建筑史5~9章复习

第五章宗教建筑1佛教东汉初期来到中国,最早见于我国史籍的佛教建筑是明帝时建于洛阳的白马寺。

“上累金盘,下为重楼”(解释)2佛寺划分为以佛塔为主和以佛殿为主的两大类型佛塔:东汉洛阳我国首座佛寺白马寺,北魏洛阳的永宁寺我国现存的最早的木构件建筑是五台山南禅寺大殿我国现存的最大的唐代木建筑是佛光寺大殿3山西五台佛光寺:位于台南豆村东北约5km的佛光山腰。

大殿面阔七间,进深八架椽(清称九檩),单檐四阿顶(清称庑殿顶)。

大殿建在低矮的砖台基上,平面柱网由内外二圈柱组成,这种形式在宋《营造法式》中称为“金厢斗底槽”。

柱身都是圆形直柱,仅上端略有卷杀。

檐柱有侧角及生起。

4斗拱中之柱头铺作与补间铺作区别明显。

柱头铺作外出七铺作双抄双下昂。

补间铺作很简洁,每间仅施一朵,不用栌斗,而是在柱头枋上立短柱,柱上内、外出双抄。

5梁架分为天花下的明栿和天花上的草栿6 河北正定隆兴寺,由于利用了建筑体量大小和院落空间的变化,轴线虽长而不觉呆板。

摩尼殿建于北宋皇佑四年,面阔长七间,进深也是七间。

重檐歇山殿顶,四面正中都出龟头屋。

转轮藏殿,将中列内柱向两侧移动,使与檐柱组成六角形平面。

这种改变柱子位置的方式,在宋,金常用,移柱造。

上下层柱交接采用插柱造,平座檐柱与下层檐柱交接采用缠柱造。

7 天津蓟县独乐寺,山门面阔三间,平面有中柱一列,如宋《营造法式》所谓的“分心槽”。

观音阁位于山门以北,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八椽,外观2层,有腰檐,平坐,内部三层,屋顶用九脊殿式样。

平面为“金厢斗底槽”。

8 山西大同善化寺,大雄宝殿面阔七间,进深五间,单檐四阿顶。

平面用减柱造。

9 佛塔:分为大乘佛教的楼阁式塔,密檐塔,单层塔,喇嘛塔,金刚宝座塔;小乘佛教的佛塔楼阁式塔:是仿中国传统多层木构架建筑的。

如汉末浮屠寺“上累金盘,下为重楼”。

如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应县木塔),是国内现存唯一最古与最完整之木塔。

塔身平面八角形,底径30米,高九层(外观5层,暗层4层),底层的内外两圈柱都包砌在厚达1m的土坯墙内。

中国建筑史--3住宅与聚落

中国建筑史--3住宅与聚落

每天都是美好的一天,新的一天开启 。20.12. 1620.1 2.1602: 5502:55 :0102:5 5:01De c-20
务实,奋斗,成就,成功。2020年12 月16日 星期三2 时55分 1秒We dnesda y, December 16, 2020
抓住每一次机会不能轻易流失,这样 我们才 能真正 强大。2 0.12.16 2020年 12月16 日星期 三2时5 5分1秒 20.12.1 6
7、元: 承袭宋制
8、明清: 北方:大庭院——代表:北京四合院 南方:小天井——代表:徽州民居
二零二零年三月
住宅与聚落——住宅形制演变
二 住宅形制演变
6、宋 形制丰富:前门后院、前殿后宅、工字厅、四合院等
7、元: 承袭宋制
8、明清: 北方:大庭院——代表:北京四合院 南方:小天井——代表:徽州民居
3、木构井干式 原木垒成墙体,作为承重结构墙
二零二零年三月
住宅与聚落——住宅构筑类型
三 住宅构筑类型
4、砖墙承重式
二零二零年三月
住宅与聚落——住宅构筑类型
三 住宅构筑类型
4、砖墙承重式
二零二零年三月
住宅与聚落——住宅构筑类型
三 住宅构筑类型
5、碉楼
二零二零年三月
住宅与聚落——住宅构筑类型
三 住宅构筑类型
不可麻痹大意,要防微杜渐。20.12.16 20.12.1 602:55: 0102:5 5:01December 16, 2020
加强自身建设,增强个人的休养。202 0年12 月16日 上午2时 55分20 .12.162 0.12.16
追求卓越,让自己更好,向上而生。2 020年1 2月16 日星期 三上午2 时55分 1秒02: 55:0120 .12.1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手法上:来自民居,走向公 共建筑
代表实例:武夷山庄、香山 饭店
黄龙饭店 程泰宁
淅美南山校区主楼
传统民居意象设计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蕴藏了丰富的建筑语言,作为 中国未来的建筑师,应当对本民族、本地区的建筑风格、 形制特征有较为深入地了解,为中国建筑在全球化进程 中拥有一席之地做好准备。
◆ 基本内容:
采用何种形式,由土 质决定,“土好顶 圆,土坏顶尖”。 3、窑洞主要有三种:
(1)开敞式靠崖窑 (2)下沉式窑院(地 坑院) (3)砖砌的锢窑
1、靠崖窑 天然崖面横向开穴。
河 南 巩 县 窑 洞 住 宅
2、地坑院
人工先挖
竖穴,然后再横
向挖,横、竖穴

结合的窑洞,称
南 洛
为地坑院。
阳 冢




主要分布地:东北、云南等林区。
(四)砖墙承重式
主要分布地:山西、河北、河南、陕西。
(五)碉楼 主要分布地:西康、青藏高原、内蒙古。
(六)土楼
主要分布地:福建、广东、赣南等。
(七)窑洞
主要分布地:豫西、晋中、陇东、陕北、新疆吐鲁番一带。
(八)阿以旺 主要分布地:新疆南部。
(九)毡包 主要分布地:内蒙古、新疆。
陕西韩城党家村
党家村文昌阁
陕西韩城党家村水池
陕西韩城党家村 住宅入口
陕西韩城党家村 寨墙遗址
(三)安徽民居
1、历史背景 ■ 徽商,以徽州人生存方式为代表,“处者以学、行者以商” ,故 徽商又称儒商。
2、建筑风格特点 两重性: ■ 外观淡雅(白墙灰瓦), 内部装饰精美、突出 ■ 构造方式,北方抬梁式 与南方穿斗式结合。 ■ 明中叶前,底层低、楼 层高,祭祖在楼上;明中 叶以后,底层高,楼层低, 祭祖在楼下。
住宅构筑类型最具代表性,它既存线性的历史发 展,又存跨越地区的限定。以现存明、清住宅为实物 依据,分述如下:
(一)木构抬梁、穿斗与混合式 主要分布地:北京、江浙、皖南、江西、湖北、
云南、四川、湖南、贵州等。
(二)竹木构干阑式
主要分布地:广西、海南、贵州、四川等僮侗语族地区各少数民族。
(三)木构井干式
3、 建筑情况 A、 平面,外观方整 B、 剖面 明间——抬梁,山墙—
—穿斗 上下层柱子不对位 山墙与柱分开 C、 外观 白墙灰瓦,淡雅 清水脊 四瓦落地、五岳朝天 D、内部 注重雕刻与装饰,但用
木本色。
安徽黟县宏村鸟瞰
安徽黟县宏村南湖
安徽黟县宏村小巷
安徽黟县宏村街巷
宽度以“间 口”、纵步以 “进”为单位
3、 分析:
A、有轴线、内外有别。 尊卑有序,内向 (开窗)
B、秩序通过门来体现:
大门
垂花门
C、院子,重要的家庭 聚会中心,环境气 候调节的场所。
D、风格:灰瓦,朴素、 对称
4、 评价
①相对独立,外闭内敞——以家为单位的人文主义 ②空间等级——伦理秩序,男女有别,尊卑上下。
设计思想:功能主义
西南自由式民居
造型特点:
平面和屋顶手法多样 外部开敞,无院墙,与自然融为一体 形式自由,不求对称 内部空间富于变化,顺应地形 结构处理灵活 建筑材料就地取材 极尽变化之妙
湘西村落鸟瞰
四川达县住宅
贵州从江县高增村
贵州从江县 小黄村鼓楼
(八)云南民居
红 砖 文 化
(七) 四川、贵州、湖南、江西民居
1、 穿斗式: ◎ 屋顶重量由檩条、
柱子传到地上, 墙只起填充作用。 ◎ 柱间用枋连接, 自由随意,防风 性好。 ◎ 用材较少,取材 方便。 2、 吊脚楼式:干 阑式建筑在山地 的变体。 3、 院坝三合院
西南自由式民居
不采用规整院落形式,总体构成、单体 造型十分自由,空间利用合理,不强调 礼法制度。
(3)廊院式:ຫໍສະໝຸດ 西藏穷结县藏族住宅西藏民居
青海同仁县藏族民居
1、一颗印 云南典型
的住宅形式, 住宅形式、 地盘和外观 都很方整, 称为一颗印。 建筑风格特 点:厚重、 方整。
(七)云南民居
白族民居 ◎三坊一照

(八)云南民居
2、干阑式 建筑风格特 点:大挑檐, 大挑台,有 架空支柱层。 评价:防潮, 防虫,但防 卫性差。
丽江民居:
丽江——世界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名城 高原水乡 玉龙雪山 民居吸收中原建筑作法,等级制、悬山
1、各地传统民居形制调查:建筑群体组合、建筑单体 形制、建筑构造、建筑装饰均可作为调研对象。可考虑 按地区,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调研及最后成果。
2、传统民居意象设计 ◆ 成果要求:
① 图纸规格:3#图(电子版),1~2张 ② 表现方法:计算机绘图、建模。
③交图时间:最后一堂理论课课前交光盘(以班为单位)
安徽黟县宏村月塘
安徽歙县某宅内院天井
安徽歙县民居梁架(明)
(四)、苏州民居
1、住宅多有园林,侧或 后。
2、住宅风格典雅、精致、 纤丽。
3、住宅设计的手法多样 化,表现在“轩”
江苏苏州太平天国忠王府二门
■ 轩的作用:
A、 将 室 内 空间分割为 轩与主室;
B、 减 小 室 内空间高度。
中国建筑史
第五章 住宅
第五章 住宅
住宅是人类最早的一种建筑类型。
10000~6000年前,穴居岩洞、构木为巢
聚落的形成
农业的出现(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定居点
城市的形成
商业手工业(第二次劳动大分工)
第五章 住宅
■城市与住宅 在选址上,表现出两者的相通性。
■城市与宫殿 宫是都城的主体、核心,宫在城的主要轴线上。
喀什地区——气候干热,不宜开窗 特点:①墙面不开窗 ②采用平顶(雨量少) 结构:土坯外墙、密肋木架
建筑设计优势:墙面不采光,多套间,灵活、 自由
新疆喀什维吾尔族 住宅平面
葡萄干晾房
(十一)藏族碉房
石材丰富,木材缺乏,雨量少,运输不便。
石墙承重,木梁密胁楼地层,平屋顶,空间面 积小 。
3、 技术手段
(1)外观: 封闭,以防卫
(2)内部: 使用空间,非
常开敞 (3)夯土技术: 当地的土壤为
红壤,粘性很强,会压 得很密实。
当地盛产硬木 和竹林,以使用后的碎 皮为拉筋。
糯米红糖为粘 接剂
4、 建筑形制
■基本特征 ① 以祠堂为中心 ② 平面格局采用中轴对称方式 ③ 基本居住模式是单元式住宅 ■ 方形 三堂两横 三堂 大门、起居、牌位 两横 横即是竖 ■ 圆形 a 楼上卧室,楼下为贮藏 b 辅助部分 c 祠堂 ■建筑风格:雄浑壮观 ■评价:私密性差
秦汉:风水术,院 落增多,楼居
■ 汉末三国:坞壁
■ 南北朝隋唐
大宅邸多达几进, 采用廊院式。外 宅最主要的建筑 是堂,延宾客之 处。内宅,“寝 堂”,女主人延 接宾客之处。
■ 宋代以后
住宅形制多样化, 四合院、沿街前 店后宅,工字形 住宅等。出现了 “廊屋”。
二、中国传统住宅构筑类型
中国民族多,幅员广。古人于不同环境、气候、 风土人情、文化习俗下,造就不同的生活居住环境, 同时住宅由于因地制宜、因材致用、结构合理,为我 们提供了一系列适宜技术。
外观呈下大上小的体型轮廓,石墙小窗,敦厚 稳重。
与地形结合紧密,与自然环境高度协调,防卫 性强 。
藏族碉房的基本形式: (1)实体式:依山而建,高三层。一层: 牲畜用房;二层:卧室、贮藏室;三层: 晒台、经堂; 旱厕。形式高低错落,富于 变化。
(2)天井式:两层,带内天井。一层:起 居室、接待室、卧室、库房;楼上设经堂、 卧室、储藏室。布局紧凑,造型严整。



3、锢窑 土坯砖建的地面上的窑,布局上仍以四合院为主。
4、 窑洞的优缺点 特征:以向土层方向求得空间,少占覆地为原则,以
拱券为结构特征。 优点:
经济,就地取材,土尽其用。 维持生态平衡、防火、防噪音、少占农田。
缺点: 空气不流通、潮湿。排水、抗震有问题、施工周期长。 5、 应用与改进 通风问题的解决:1、前后院 2、通风孔。 加固措施:局部用砖加固
伦理教化功能与居住功能吻合, ③风水的影响:东南——大门在东南“巽方”,正
房坐北朝南的应“坎宅” ④防风沙、噪音,院内的绿化:海棠、石榴、迎春 ⑤院落组合——深受元大都城市规划的影响
缺点:私密性差、建筑密度低。 改造实例:菊儿胡同
乾隆京师全图
北京胡同 大门 倒座
(二)山西民居-晋陕窄院
(十)水上人家 主要分布在江浙等水乡地区。
三、学习意义
■ 80年代初民居讨论热
■ 后现代风引发了中国建筑界 对民族风格的探讨,有两种 倾向:1、抽象,神似;2、 形似。 。
■ 建筑师注意到民居蕴藏的丰 富建筑语言,对传统的学习, 从早期学习宫殿形式为主、 重官式建筑,转而向民居学 习。
思想上:走出宫殿、走向民 间;
■宫殿与住宅 起源同、流向不同。 相通之处:1、单体通过院落组合形成群体形象。 2、正体形与负体形阴阳关系,互相衬托, 正体形完整,负体形好利用。
一、 住宅的起源与发展
原始社会:穴居、巢居 商代:出现版筑土墙 西周:最早的四合院,瓦
一、 住宅的起源与发展
■ 春秋战国时期:庭 院、门楼、重檐, 席地跪坐 士大夫住宅,《仪 礼》:前堂后室。
江 苏 苏 州 瞿 宅 大 厅
江苏苏州周庄街巷
江苏苏州周庄民居 小桥流水人家
江苏苏州同里民居
浙江东阳卢宅平面
浙江东阳卢宅 石牌坊和门厅
浙江东阳卢宅大厅
浙江东阳住宅
浙江东阳某宅木雕
(五)窑洞
窑洞是横穴,黄土高原是黄土窑洞的故乡。分布于甘、陕、晋、豫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