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高一必修二第3课囚绿记教案
人教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二第3课《囚绿记》教案
《囚绿记》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文中“绿”的象征意义的分析,了解什么是象征手法以及如何分析象征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中华民族和一切进步势力不屈服于任何黑暗势力、顽强抗争、永不气馁的民族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绿”在本文中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赋于“绿”的深刻思想内涵。
教学难点:能灵活运用总结象征意义的方法分析文章。
媒体使用:投影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看课件中的一幅图“绿”,请同学设想在不同情况下观“绿”后的感受,例如夏季、冬季、欢乐时、忧烦时等,[在我的身后有幅绿,当你看到它后,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呢?(生自由发言)]让学生认识到我们对物的感情,常有环境和情境的限制,从而使其明白了解作品的主旨与作者的感受,一定要关注写作的背景和情境。
2.引出课题二、释题启疑1.“囚”绿就是把绿色囚禁了起来。
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呢?2.学生自读要求:自由朗读,找出“囚绿”的相关章节,并思考囚绿之前、之后又写了什么?划出关键词句,思考为什么囚绿。
三、字词梳理1.读准字音陆蠡( lǐ ) 涸辙( hé )猗郁(yī ) 蕈菌( xùn)( jùn ) 揠苗助长( yà )瞥见( piē ) 嫩芽(nèn ) 婆娑(suō ) 囚系( qiú ) 急不暇择( xiá )纤细(xiān ) 了截(jié ) 移徙(xǐ ) 淅沥(xī)(lī)葱茏( cōng )(lóng )2.辨析字形字音暇(xiá)揠(yà)缘(yuán )遐(xiá)偃(yǎn)椽(chuán )瑕(xiá)堰(yàn )喙(huì)3.理解词义涸辙的鱼:比喻处境危险。
急不暇择:在紧急的情况下来不及选择。
囚绿记教案教案
囚绿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主题,感受作者对“绿”的情感态度。
2.分析文章结构,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
3.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主题,感受作者对“绿”的情感态度。
2.分析文章结构,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
三、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文章内涵,领悟作者的情感表达。
2.运用写作技巧,进行创意表达。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请同学们谈谈对“绿”的印象,引导学生思考“绿”在生活中的意义。
2.介绍作者巴金,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情感态度。
二、阅读课文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三、分析文章结构1.请同学们划分文章段落,概括各段内容。
2.分析文章开头、结尾的特点,讨论其在文章中的作用。
四、学习写作技巧1.请同学们找出文章中运用到的写作技巧。
2.分析这些写作技巧在文章中的作用。
第二课时一、回顾上节课的内容1.复习文章主题,感受作者对“绿”的情感态度。
2.复习文章结构,讨论其在文章中的作用。
二、深入理解文章内涵1.请同学们谈谈对文章内涵的理解。
三、创意表达1.请同学们运用所学写作技巧,进行创意表达。
2.教师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
2.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后作业2.收集关于“绿”的诗歌、散文,进行欣赏和评析。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阅读《囚绿记》,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题,感受作者对“绿”的情感态度。
同时,分析文章结构,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
在创意表达环节,学生积极参与,展现出较高的写作能力。
但部分学生在理解文章内涵方面仍有不足,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引导。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在阅读理解、写作技巧方面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提高教学质量。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意识,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重难点补充:第二课时一、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教师引导)“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一起走进了巴金的《囚绿记》,大家能否分享一下你们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学生A回答)“我觉得作者通过对绿的囚禁和释放,表达了对自由的渴望。
《囚绿记》教案
《囚绿记》的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理解文章中“绿”的象征意义。
2. 理解作者对“绿”的深深热爱,以及对光明和自由的向往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 难点:理解“绿”在文中的象征意义。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5 分钟)
通过展示一些与绿色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绿色在生活中的意义,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囚绿记》。
2. 新课呈现(20 分钟)
- 教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认真聆听。
-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大意。
- 学习文章中的生字词,如“淅沥”、“婆娑”、“涸辙”等。
- 引导学生分析“绿”在文中的象征意义,以及作者对“绿”的情感。
3. 课堂练习(10 分钟)
- 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绿”的理解和感受。
- 选小组代表发表观点。
4. 课堂总结(5 分钟)
- 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包括文章的主题、“绿”的象征意义等。
5. 课后作业(5 分钟)
- 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对绿色的印象。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同时,通过朗读和分析文本,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囚绿记》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囚绿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讨论对“绿”的认识、感受和理解,体会作者表达的深刻的思想内涵。
2、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写作特点,理解托物言志的象征写作手法。
3、理解中华民族和一切进步势力不屈服于任何黑暗势力、顽强抗争、永不气馁的民族精神,树立民族自尊和自信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1、理解“绿”的在本文中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赋予“绿”的深刻思想内涵。
2、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写作特点,理解托物言志的象征写作手法。
教学方法:整体感知、品读赏析、问题引导、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同学们,我们刚刚欣赏了北国的秋色,在饱尝了故都的秋味之后,大家一定意犹未尽,对于北方的风光,还恋恋不舍,尤其对于北京这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还有很多期待。
今天我们就再来学习一篇同样是描绘北平景色的文章──《囚绿记》,体会一下作者深沉的“爱绿”之情。
二、整体感知、美读体悟1、题目是“囚绿记”,哪几段直接写“囚绿”?8至11段2、“囚绿”之前写什么?寻绿,赏绿。
3、“囚绿”之后写什么?放绿,怀绿。
4、作者在“寻绿——赏绿——囚绿——放绿——怀绿”过程中分别有什么样的情感?热切追求,喜欢满足,爱绿至极,诚挚祝福,惦念牵挂。
5、从文章可以看出,作者对绿有着深切的喜爱之情,作者为何对绿情有独钟? 6段: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8段: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
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来比喻猗郁的年华。
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囚住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6、被囚之前后,常春藤的生长状况如何?被囚之前:枝叶舒展,舞姿婆娑。
被囚之后:它依旧伸长,依旧攀援,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
它的尖端总是朝着窗外的方向。
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
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
7、如何评价对绿藤因爱而囚的这种行为?①热爱生活,追求光明和理想。
高中语文3囚绿记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推荐5篇)
高中语文3囚绿记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推荐5篇)第一篇:高中语文 3 囚绿记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囚绿记》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指导学生学习把握文章的重要信息,学会运用圈点批注的读文方法。
2.过程与方法:探究赏析法,能找出作者抒写绿的形象的语句,探究绿的内涵;能通过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情感态度,说出绿的新的含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中华民族和一切进步势力不屈服于任何黑暗势力、顽强抗争、永不气馁的民族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明确作者在抒写对绿的挚爱之情,表达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
2、把握散文主旨的一般方法:从品味关键句即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入手。
难点:学习本文借物抒情的写作特色。
让学生在阅读中明确“绿”的象征意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当代著名诗人顾城有诗云:“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现在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一双慧眼来欣赏一组有关绿地图片。
欣赏完图片,相信同学们对绿都有自己的理解吧!在你的心中绿是什么呢?学生阐述对绿的理解。
师总结:绿是生命,是希望,是青春,是快乐,是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征,可是现在却有人要将它囚禁起来,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陆蠡的《囚绿记》,去体味他对绿那份独特的情感吧。
二、解题“囚”的含义是什么?明确:人居斗室为“囚”,在我们的理解里,“囚”的对象往往是人,而本文中囚禁的对象是常春藤的绿枝条。
这里的“囚绿”是把绿拟人化了。
三、读“绿”——品读悟情,感受绿之形象1.作者为什么要囚住绿色?请以作者口吻用一句话或一段话向“绿”表白。
(请选用文中的词语或句子)(注意赏析表现作者爱绿的句子)我囚禁你,因为你。
过渡:一句句真情告白,让我们读到作者对绿的深深喜爱。
那常春藤在作者的这份浓浓爱意的滋养下一定会茁壮成长吗?或者:作者为什么要囚住绿色?第8段从这段中你感受到作者对绿具有怎样的感情?喜爱你还能从文章哪些地方感受到作者对绿的喜爱之情,请找出来并分析。
《囚绿记》教案(精选8篇
《囚绿记》教案(精选8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语文》教材第九单元《囚绿记》。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中的第一、二章节,详细内容为对课文《囚绿记》的深入解读与分析。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课文《囚绿记》的背景,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掌握课文中的重要词汇、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激发学生对自然、生活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与思考,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教学重点:分析课文的语言特色,掌握课文中的重要词汇、修辞手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大自然的美景图片,引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为新课的学习做好情感铺垫。
2. 朗读课文:让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 讲解课文:分析课文的语言特色,讲解课文中的重要词汇、修辞手法,深入解读课文。
4. 例题讲解:以课文中的典型句子为例,讲解分析句子结构、修辞手法等。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课文中的其他句子,巩固所学。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难点问题,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六、板书设计1. 《囚绿记》2. 主要内容:课文第一、二章节内容概括。
3. 重点知识:课文中的重要词汇、修辞手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读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分析课文中的一种修辞手法,举例说明。
(3)仿写一段描述自然景物的文字。
2. 答案:(1)课文主要内容: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与思考。
(2)修辞手法:拟人、比喻等。
(3)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以及对重点知识的掌握情况。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学会观察、思考、表达。
推荐阅读与自然相关的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深入解读与分析2. 教学目标的设定与实现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5. 板书设计的关键信息展示6.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答案的详细性7.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一、教学内容的深入解读与分析1. 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如何通过文字传达出对自然的热爱与敬畏。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2教学教案第一单元3囚绿记(3)
《囚绿记》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必修二阅读鉴赏模块第一单元第三课。
本单元是写景状物的散文单元,本单元的作品带着荷的清香、雨的气息、山的雄姿、水的光彩,像一幅幅清新优美的画卷展现在我们面前,引领我们领略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彩多姿。
散文最突出的特点是形散神不散,所谓的神便是文章的中心,所谓的形便是选材,散文中心要突出,选材则可以天南地北、古今中外。
本文是篇很优美的散文,思路清晰,线索鲜明,特别是思想方面,对学生很有教育意义。
【学情分析】高一的学生鉴赏散文还有一点难度,主要是对散文的选材难以把握。
但我所教的两个班的学生学习热情高,上课能很快融入课堂,且经必修一的学习,特别是前面学习了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和郁达夫先生的《故都的秋》,语文鉴赏能力有所提高。
这些为学好本文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设计思想】散文讲究意境与神韵,特别是写景状物的散文,而要把握神韵,抓住线索至关重要。
教学本课要创设情境,抓住线索,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的情感融入到作者的情感中,从而达到一种情感的共鸣。
为此,采用下列方法教学:情境教学法——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查找相关图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践法——利用多媒体设计写作题,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写作能力及思想境界的平台。
探究式教学——利用多媒体设计探究题,学生自主探究与老师点拨相结合,使学生有知识性和能力性的收获。
电教法——将本堂课所讲的重要内容制成灯片,使课堂流程清晰,讲课更为直观,且扩大课堂容量。
【教学目标】1.积累本文中的重点字词,理解文中重点的语句。
2.学习、掌握把握散文主旨的一般方法:从品味关键句——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入手,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进而引导学生掌握文章的主旨。
3.针对本文借物抒情的写作特点,学习本文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写法,了解作者在文中寄寓的真挚热烈的思想感情。
“绿”的象征意义,明确作者在抒写对绿的挚爱之情中,所表达的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3 《囚绿记》 教案
《囚绿记》教案教学目标:1、理清课文思路,体味作者情感,理解课文主旨。
2、学习抓住景物的特点,运用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3、理解中华民族和一切进步力量不屈服于黑暗势力,顽强抗争的精神,树立积极的生命价值观。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深层内涵(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明确作者在抒写对绿的挚爱之情中,表达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争精神的歌颂。
)教学难点:理解“绿”的象征意义。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走近绿色(展示“绿”的图片,畅谈对“绿”的感受)二、品读悟情,探究主旨(一)初步感受“绿”的形象(囚绿前,研读1-7段)1、作者的哪些举动表现了对绿的喜爱之情?(找出相关语句,轻声朗读,发言时请有感情地朗读句子)小组活动找句子并轻声朗读:1)“我便是欢喜这片绿影才选定这房间的。
”“我瞥见这绿影,感觉到一中喜悦,便毫不犹豫地决定下来,这样了截爽直使公寓里伙计都惊奇了。
”2)“绿色是多么宝贵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3)“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还有“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河辙的鱼盼等着雨水”4)“我急不暇择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绿也视同至宝”,这句话反映了作者获得绿的急切心情。
5)“我开始了解渡越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我开始了解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飘来花草的茎叶的欢喜”。
小结:绿藤在作者笔下具有怎样的特点?――蓬勃、旺盛,它甚至带给了作者以生命、希望2、朗读悟情:朗读5-7自然段,体会作者的情感。
(二)深入感受“绿”的形象(囚绿后,研读8-14段)1、小组活动:绿藤被囚后有何表现?体现了它怎样的精神?作者对绿藤的变化,又产生了怎样的感情变化呢?(请找出相关语句,品读,体会)①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面长得更快。
②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
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
③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3. 《囚绿记》教案
《囚绿记》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知识与能力):理解作者的感情,探究文章的思路,在多元解读中感受作品的生命力。
2.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品读文章的优美语句,注重审美体验。
3.德育、情感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文中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和对坚贞不屈、矢志不渝精神的赞美。
二.教学重点:1、能比较熟练地运用各种符号给文章作批注。
2、感悟“绿”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联系背景,理解“绿”的象征意义。
四.教学方法:1、指导学生正确地运用读书动笔的方法阅读课文。
2、听说读写相结合。
3、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时数:一课时六.教学过程:<一>、欣赏图片,导新课:1.播放一组有关“绿”的图片导入语:这些图片满眼看去都是什么颜色?绿色。
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绿的踪影。
看到一株小草,我们就会想到它“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旺盛生命力;看到一棵青松,我们就会想到“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坚韧与挺拔。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位喜爱绿色的现代散文家陆蠡的一篇散文《囚绿记》。
(多媒体显示课题《囚绿记》)多媒体显示教学目标。
<二>、检查预习情况:1、学生读《优佳学案》第17页字音。
2、《囚绿记》的作者现代散文家陆蠡,在抗日战争中,他坚守出版岗位,为抗战文化做出贡献。
1942年4月13日被日寇秘密杀害,年仅34岁。
(齐声回顾)3、预习时发现的问题:课前我们请语文科代表收集了各学习小组的问题,现在我们请她把收集到的问题说一说。
(我发现同学们的这些问题都围绕一个“绿”字展开,那么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找一找这些问题的答案)<三>、讲解课文内容:1.题目“囚绿记”中“绿”在文中指什么?首先我们来把握一下作者的思路。
快速浏览课文,请你用与“囚绿”相同结构的动宾短语来概括本文的写作思路,宏观结构。
【学生行为】(1)学生用三分钟快速再读课文,按要求勾划;(2)自己组织语言,同桌互相说一说;(3)请一名学生作答。
《囚绿记》教案(精选10篇)
•••••••••••••••••《囚绿记》教案《囚绿记》教案(精选10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囚绿记》教案(精选10篇),欢迎大家分享。
《囚绿记》教案篇1学习目标:1、读一读2、画一画3、说一说4、赏一赏重点和难点1、掌握象征的写法。
2、体会作者在行文中所表达的向往光明、顽强斗争的精神。
学习过程:一、导入:你喜欢绿色吗?我们应该怎么对待绿色?二、朗读课文,圈点批注1、用“、”圈出文中生字、难字;2、用“O”在段首圈写出段落序号;3、用“——”在文中画出直接描写常春藤的语句;4、用“【】”批注表现常春藤特点的内容。
三、整体感知:本文题目“囚绿记”作何解释,“囚绿”是怎么回事?作者为什么“囚绿”?四、理清层次在文中题目为“囚绿记”,课文中哪几段是写“囚绿”?“囚绿”之前、之后主要写了哪些内容?寻绿(1—4)赏绿(5—7)囚绿(8—12)放绿(13)怀绿(14)五、研读课文:1、请同学们逐段找出文中直接描写常春藤被囚之前、之后生长状况的句子,并说说表现了它什么样的特点2、绿藤被囚后尖端总是朝着窗外的方向,这说明了什么?六、探究写法;1、【知识链接】①陆蠡其人:(1908~1942),现代散文家,翻译家。
1942年,因出版抗日书籍,被捕,刑审数日,受尽酷刑,英勇不屈,年仅34岁。
从一介书生到抗日英烈,34岁短暂的生命有如燃烧的流星,划过漫漫夜空,爆出了美丽耀眼的火花。
②陆蠡其时其文:1937年7月,卢沟桥事件发生了,时值日寇入侵,“黑云压城城欲摧”“山雨欲来风满楼”。
本文写于1938年,当时作者是富有正义感的青年作家,困难当头,不能不愤怒、忧烦,不能不生发出坚贞不屈的浩然正气。
2、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说“绿”的象征意义七、拓展延伸:1、本文给你什么深刻的人生启示?2、观赏名人事例及视频,激发正能量。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囚绿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囚绿记》一、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了解《囚绿记》的背景和作者陆蠡的生活经历,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情感;2.掌握本文的写作特点,学习如何通过景物描写表达情感;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的重点是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情感和掌握本文的写作特点;2.教学的难点是通过景物描写表达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3.通过深入研读课文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突破重难点。
三、教学过程1.导入。
教师介绍《囚绿记》的背景和作者陆蠡的生活经历,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2.呈现。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并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思考:文章描绘了哪几个画面?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概括文章内容。
3.理解。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思考:作者为什么喜欢绿色?他是如何表达对绿色的喜爱之情的?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理解文章中的景物描写和情感表达。
4.练习。
教师组织课堂练习,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作者为什么囚绿?他后来为什么要放绿?学生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5.评价。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点评和总结。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教师使用PPT展示《囚绿记》的背景和作者陆蠡的生活经历,帮助学生了解写作背景;2.教师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研读课文,讨论交流;3.通过课堂互动,鼓励学生提问、回答和交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4.教师根据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的结果进行点拨和总结。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练习: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2.作业:阅读陆蠡的其他作品片段,进行鉴赏;3.评价方式:进行课堂测验或者撰写读书报告,检测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1.介绍《囚绿记》的背景和作者陆蠡的生活经历的相关资料;2.与《囚绿记》写作特点相关的论文、赏析文章等;3.其他相关的教学视频、音频资源等。
七、结论本教案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囚绿记》的写作特点和情感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囚绿记》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囚绿记》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教学目标:朗读以悟情、品析以释旨、续写以练笔教学重难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探究文章的思想情感和“绿”的象征意义,获得思想情感上的提升。
教学设想:从形式到内容逐渐突破,由品味体现作者感情的关键语句入手,通过几看课题来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梳理结构、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绿的象征意义,提高赏悟能力。
教学方法:整体感知、读写赏悟课时安排:一课时一、激情导入、走进陆蠡在神圣的文学殿堂里,我们经常可以感受到恬美空灵的自然之美。
神游荷塘,我们品味到月色下缕缕的荷香;独立朔漠,我们领略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壮;夕阳西下,我们咀嚼到“古道西风瘦马”的苍凉……在文学里融入自然,总会别有一番风味。
顾城有诗云:“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今天就让我们带着一双慧眼,一起去寻找那片绿,共同走进陆蠡的《囚绿记》。
二、品读课文、体悟情感1. 检查预习,解读字词piēhézhéxǐyàxīsuōyīxùn瞥见涸辙移徙揠苗助长淅沥婆娑猗郁蕈菌2.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过渡:同学们看到这个课题,你有怎样的思考呢?读一篇散文,首先要做的就是抓住文章的线索,下面让我们按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这篇文章,请同学们勾画出有关表现作者情感的语句。
①绿指什么?(常春藤-爬山虎)②作者为什么要囚绿?(爱绿)③他把绿“囚”牢了吗?(他后来把绿释放了)④离开了绿,他对绿的感情又是怎样的呢?(他对绿充满了思念)板书:恋绿――囚绿――释绿――思绿(线索)3. 美读课文,感受“绿”意(1)提问:作者为什么对绿情有独钟?请你从文中找出表明原因的语句。
(学生自由朗读并圈点批注,朗读时要读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指导朗读5-7段。
(2)请同学们以“绿是如此……”句式来造句。
4.精读课文,品味“情”感(1)过渡语:是啊,绿色在作者笔下显得如此寂寞而又温柔,犹如温润的玉在胸中融化。
人教版语文-高一 人教必修二第3课囚绿记教案
人教必修二第3课《囚绿记》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学习文中运用拟人、比喻、象征等手法,感受本文语言含蓄优美的特点。
(重点)把握文章感情线索,透过文章对绿的描写,理解文章的深刻主旨。
(重点、难点)2、过程与方法学习从文章重点语句入手鉴赏写景状物的散文。
培养学生在合作和交流当中,进行品味和探究的学习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本文的深刻内涵,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以及积极的生命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学习文中运用拟人、比喻、象征等手法,感受本文语言含蓄优美的特点。
把握文章感情线索,透过文章对绿的描写,理解文章的深刻主旨。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引用评论,导入新课巴金在回忆一位作家时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
多好的人!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散文《囚绿记》的作者,一位很有才华的青年散文家和翻译家陆蠡。
陆蠡是一位真诚的作家,是一位文如其人的作家。
今天这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陆蠡的散文代表作《囚绿记》。
(板书题目作者)二、走进作者课前已经布置大家预习,下面就请大家把你们的预习成果展示出来,介绍一下我们并不熟悉的作者陆蠡。
(学生自由发言)陆蠡是一位对生活极为严肃认真的老实人。
1942年4月,被日本特务机关秘密杀害。
临死时,他依然是保持着他那崇高的灵魂,我们看一段他与日敌的对话——可以说,正是这种民族的骨气,坚定的信念,使他的散文贮满着一种积极乐观的情绪。
李健吾在《陆蠡的散文》一文中说:“生命真纯,节奏美好。
陆蠡的成就得力于他的璞石一般的心。
”三、品读文本刚才我们已与作者相识,走进作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文本。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品读课文。
文章的第一段非常的简单,一句话,同学们读一读…………这句话作者交代了什么呢?(时间)事件发生的时间吧。
那么接下来的两段交代了什么呢?很好,就是事件发生额地点,实际上就是陆蠡在回忆当年在北平住的那间屋子,是不是?那么,这间屋子是怎样的屋子啊?看文章的语句……(在2、3、4自然段都有)他住的这间屋子可以说是非常简陋的,又潮湿、砖铺的,而且窗户还是朝东,夏天时候屋子更是特别炎热。
《囚绿记》教案(精选8篇)
《囚绿记》教案(精选8篇)《囚绿记》教案(精选8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囚绿记》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囚绿记》教案篇1教学目标:朗读以悟情品析以释旨续写以练笔教学方法:整体感知读写赏悟教学过程:一、板书课题并释题1、“囚”是什么意思?2、“绿”是指什么?明确:绿色的常春藤3、那么“囚绿”是怎么一回事呢?(用文中的话回答)明确: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里来,教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
二、选读语段,体悟感情1、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这样做表现了他对“绿”有怎么样的感情吗?明确:喜爱2、请你找出文中体现作者对绿喜爱的语段内容,并酝酿一下如何有感情地把它朗读出来。
(1)学生找出体现作者喜爱绿的语段,并轻声地朗读。
(2)小组内先交流朗读,然后讨论如何朗读更好。
(3)全班同学交流朗读,体会作者对“绿”的感情。
*教师可根据情况组织全班朗读,并对朗读予以指导。
三、圈画语句,品悟文旨1、通过刚才的朗读,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作者对绿的喜爱之情。
那么,作者为何对绿有如此之情,请你从文中找出表明原因的语句。
明确: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我并不感到孤独,……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
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来比喻猗郁的年华。
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囚住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齐声朗读体会作者的感情)2、还有没有其它的缘故呢?请你找出文中能体现作品。
写作背景时间的语句。
明确:卢沟桥事件发生了。
……在七月中旬,不能再留连于烽烟四逼中的旧都,……终于在一天早晨……。
离开北平一些年了。
……3、哪个同学能说说中国的这段历史呢?4、面对列强入侵,作为一个爱国的作家,能无动于衷吗?他写这篇文章真得就没“别有用心”吗?请你从文中圈画出表达作者思想感情而又富有哲理的语句,然后在文旁进行批注。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囚绿记》教学设计3篇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囚绿记》教学设计3篇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囚绿记》教学设计3篇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囚绿记》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绿”寄予的深刻思想内涵。
(2)象征手法运用的独特技巧。
(3)知人论世的解读技巧。
2、过程与方法学生发现问题,学生解决问题,由表及里,自主阅读,合作探究,教师点拨,迁移训练,课外练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中华民族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树立正确的“爱”观;明白对错误的自省便是一种成长。
以上三个目标的确定,力图体现“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重的教学理念。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绿”的多重象征义之间的内在联系。
(2)知人论世的解读技巧。
2、教学难点作者在临行前才开释“绿”的原因;由此引发的对人性私心的审视。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观赏四幅图片。
提问,看着这些绿色的植物,你有什么感受?二、阅读文题,发现问题绿色是多么美好啊。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有一个作家陆蠡也写过一篇关于“绿”的文章。
投影文题《囚绿记》,请同学们看文章标题,思考:这篇文章的标题,给你留下哪些悬念?学生发言,教师把学生提出的问题制作成幻灯片三、阅读文章,合作讨论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筛选整合。
针对学生提出问题的多少分小组。
几个问题分几个小组。
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文章,然后把自己的思考和小组成员交流,看是否一致。
最后推选一名同学发言。
四、解决问题,答疑解难1、囚绿探因(1)关于“生命、希望、慰安、快乐”当作者来到北平,选择公寓的房间时,他选择了一间在常人看来不甚理想的房间,房间的窗朝东,在亮得很早的北方的夏天,从早上5点到中午11:30,都受太阳照射,特别炎热,何况房间靠南的小窗,一角玻璃还给打碎了。
但“我”在有选择自由的情况下却选定了这间房,那是因为“我”喜欢破玻璃外长着的那根常春藤,可见“我”对绿的喜爱和向往。
这种对绿的喜爱应该是缘于一种人与生俱来的天性,那就是把绿当作是生命、希望、慰安、快乐的化身。
高中语文第3课《囚绿记》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2
《囚绿记》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抓住重点词句,理清文章思路,体会其间蕴含的情感;探讨“绿”的深刻含义;理解“坚贞不屈的民族精神”的内涵,培养良好的情操。
2.过程与方法:小组合作探究与展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顽强的个人品质与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
二、学习重点理清文章思路,体会其间蕴含的情感;探讨“绿”的深刻含义。
三、学习难点理解“坚贞不屈的民族精神”的内涵,培养良好的情操。
四、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自学预习(一)预习导学案1.通读文章,掌握重点字音字形。
涸辙()镶嵌()婆娑()蕈()菌茎()葱茏()迁徙()学徒()猗()郁瞥()见急不暇()择了截()爽直揠()苗助长2.有感情朗读课文,学生互相(或教师)纠正错误字音。
3.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课文中哪几段是写“囚绿”?“囚绿”之前、之后主要写了哪些内容?每一部分流露出第二课时:课堂教学(一)欣赏图片,导入新课几米说:生命中不断有人离开或进入,于是,看见的,看不见了;记住的,遗忘了。
然而,看不见的,是不是就等于不存在;记住的,是不是永远不会消失?我要问:你曾喜欢的那一片浓绿,囚住了,是不是可以算作真的拥有呢?(二)课文研读,品味鉴赏1.预习检测。
课文中哪一部分是写“囚绿”?“囚绿”之前、之后主要写了哪些内容?每一部分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填写下表)2.重点研读。
速读课文,筛选出描写常春藤(绿)的语句,说一说你喜欢哪个句子,为什么。
关注下面一些语句,引导学生品读画线的词句:当太阳照过它繁密的枝叶,透到我房里来的时候,便有一片绿影。
看它怎样伸开柔软的卷须,攀住一根缘引它的绳索,或一茎枯枝;看它怎样舒开折叠嫩叶,渐渐变青。
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
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
永远向着阳光生长。
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
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
下雨的时候,我爱它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
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高中语文 第3课《囚绿记》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囚绿记》【教学目标】1.体会本文抒发的对“永不屈服于黑暗,顽强抗争”的精神的赞美。
2.学习本文象征手法的使用。
【教学重点】在鉴赏中体会作者的情感,注重对文本的解读。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借物抒情的写作特色,让学生在阅读中明确“绿”的象征意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以学生喜爱哪种颜色并说明理由导入,引出本课。
二、速读,梳理文章脉络给同学们几分钟时间速读文章,读完后概括全文各个部分的内容。
生答:寻绿→赏绿(关绿)→囚绿→放绿(释绿)→怀绿(想绿)师总结:很明显,全文围绕着“绿”展开,那么绿在作者的心中有什么样的地位?为什么要写一枝常春藤?我们在文章中一寻究竟。
三、自主学习,品味语言再读文章,细细品味,找出对你有所触动的句子,并说明原因。
师提示:文章的第2段“小房间、潮湿的地面、灵巧的纸卷帘”---战乱年代对事物的热爱、诗意之情。
第5段“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 ---自有一种柔美,内心的淳朴。
让学生从品读文章语言当中得到审美的享受,体验学习的乐趣,学习圈点批注的阅读方法,教师点拨,让学生感受绿的精神所在和作者淳朴、向往自由的情感。
)生可能答:1.“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句式整齐,感情浓烈,直抒胸臆,表达作者对绿的喜爱。
)2.“下雨的时候,我爱它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
”(拟人的手法,看出常春藤的可爱。
)3.“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
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可以看出绿枝条身上的执着,倔强,坚贞,向阳)4.“我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的喜悦”(表达作者对生命的活力的赞美。
)师总结提示:从这些句子中,我们可以看出绿的可爱、倔强,在作者的字里行间都满蘸着作者对这枝常春藤的喜爱与尊重,更能看出作者是一个淳朴,情感细腻的人。
那么,仅仅因为常春藤的倔强、可爱,作者就如此喜爱她吗?在这枝常春藤身上是否还隐含有其他的信息呢?试找出本文中能暗示主旨的句子。
囚绿记优秀教案
囚绿记优秀教案囚绿记优秀教案(通用14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囚绿记优秀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囚绿记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明确作者在抒写对绿的挚爱之情中,表达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
2.学习本文借物抒情的写作特色。
3.巩固把握散文主旨的一般方法:从品味关键句——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入手。
【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1、3是本文教学的重点。
教学目标2是教学的难点,让学生在阅读中明确“绿”的象征意义,而不只是结论的传递。
【教学方法】从圈划、品味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含有言外之意的语句入手,把握本文的主旨,提高感悟能力。
【教学设计】本文教学需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巴金回忆一位作家时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
多好的人!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囚绿记》的作者,一位很有才华的青年散文家和翻译家陆蠡。
陆蠡是一位真诚的作家,是一位文如其人的作家。
1942年,他才34岁,坚贞不屈死于日寇酷刑之下。
83年4月,国家民政部批准他为革命烈士。
现在,让我们一起研读陆蠡的散文代表作《囚绿记》,接触他那崇高的灵魂。
二、研读课文1.本文题为“囚绿记”,意思是记述“囚绿”的经过。
① 哪几段写囚绿的?囚绿之前,之后写了什么?请快速阅读课文,圈划关键句(即那些写行动的句子)这样也就理清了全篇的思路,如能象“囚绿”那样用两个字概括更好,这是任务一。
② 哪一段,哪几段写得特能打动你,使你动情的,做一下记号,待会儿我们要好好朗读和品味。
③质疑。
有疑惑的地方打个问号。
学生自读、圈划。
2.提问任务一全班交流后明确:文章自始至终紧扣一个“绿”字,择绿、近绿、囚绿、释绿,这过程与作者的感情有什么联系呢?每一个意念与行动都体现着作者对绿的爱,文章的最后,作者向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一株常春藤“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一年后还在怀念并盼望再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必修二第3课《囚绿记》教案1、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内涵。
2、学习本文借物抒情和托物寄意的象征手法。
3、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明确作者在抒写对绿的挚爱之情中,表达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
学习本文借物抒情和托物寄意的象征手法。
理解文章的内涵。
启发、讨论等1课时多媒体课件一、新课导入同学们,你见过雨后的彩虹吗?你知道它是有哪几种颜色组成的吗?(投影七色彩虹)(赤、橙、黄、绿、青、蓝、紫)你最喜欢其中的哪种颜色?老师也喜欢绿色,(投影绿色相关的画面),看了画面你想说些什么?(绿色往往让人联想到安静、和平、希冀;萌生的愿望、无尽的生机。
)因为绿色是希望之色,绿色是生命之色,它不仅是芸芸众生的喜爱之色,也是文人墨客的歌咏之色。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位喜爱绿色的现代散文家陆蠡的一篇散文《囚绿记》二、检查预习1、作者简介(学生根据课前预习介绍作者,教师补充)陆蠡:(1908-1942)原名圣泉,浙江天台人,现代散文家、翻译家。
他是现代文学史上卓有成就的散文作家,主要著作有散文诗集《海星》、散文集《竹刀》《囚绿记》,他的作品大都瞩目现实社会和下层人民的贫穷疾苦,通过对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淳朴的优良品质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的颂赞,表现出作家爱国忧民的高尚情怀和可贵品质。
2、写作背景陆蠡生活的时代,民族衰微,社会黑暗,民不聊生。
他不满于人吃人的丑恶现实,一生追求进步,他的不少作品,像《竹刀》等都反映了这种思想倾向;而奋斗的历程又充满艰辛和坎坷,他不免感觉疲惫和痛苦。
这可爱的“绿”使“我”感受到生命的美丽和愉悦,“我”暂时忘却了痛苦和烦恼,沉浸在生命的宁静与淡淡的喜悦中。
绿象征了作者心中的自由、光明、幸福、希望和理想,这一切对他都弥足珍贵。
《囚绿记》的写作年代,作者正在“孤岛”上海,抗战正酣,他怀念北平的常春藤,怀念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实际上不尽之意自在言外。
赞美“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就是歌颂忠贞不渝的的民族气节。
不畏强暴、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正是“绿”深层的象征意义。
“真诚祝福”,也是作者期望沦陷的祖国山河,早日摆脱日寇的蹂躏,重获光明自由。
由爱而囚,由囚而放、而怀念,一波三折,其间深沉的忧国忧民之情,令人动容,令人叹惋!3、生字涸辙(hézhé)婆娑(pósuō) 淅沥(xīlì) 瞥 (piē) 见移徙(xǐ) 纤(xiān)细猗 (yī) 郁蕈(xùn)菌(揠)苗助长视同(至)宝急不(暇)择三、整体感知,理清结构1、解题本文题目“囚绿记”作何解释?“囚绿”是怎么回事?“绿”又是指什么?作者为什么“囚绿”?明确:“囚绿记”是指记述“囚绿”的过程。
“囚绿”是作者把常春藤的两条柔枝从窗子的破洞中牵进房间,让它垂在自己的书桌上,以便时时欣赏。
“囚绿”是因为喜爱。
2、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问题:(1)把绿“囚”牢了吗?(他后来把绿释放了)(2)离开绿,他对绿的感情又是怎样的呢?(他对绿充满思念)(3)文章哪些地方特别能打动你,请你把它划出来,并说说打动你的理由。
3、结构归纳(板书)文中的“绿”指的是作者寓所窗口的常春藤。
(1)寻绿(1—4段)。
从窗户写起,交代绿的由来。
(2)观绿(5—7段)。
开始对绿枝条直接描写。
(3)囚绿(8—12段)。
文章主体,与文章标题相呼应,写出了绿枝条生命变化的五个阶段。
(4)放绿(13段)。
不屈服黑暗,向往光明。
(5)怀绿(14段)。
惦念牵挂。
欢喜、爱、可怜、恼、怀念四、赏析课文,深入品悟1、文章哪些地方特别能打动你,请你说说理由。
(先由一学生提出,然后品析,再指导学生齐读)(1)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
我欢喜看水白,我欢喜看草绿。
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黄漠的平原,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我急不暇择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绿也视同至宝。
(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抒发了作者对绿的强烈的热爱。
)(2)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
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
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为了这绿色装饰简陋的房间,抚平抑郁的心情,点燃心灵的希望,“我”自私地囚住了这绿色。
可见作者对绿的喜爱。
)(3)植物是多固执啊!它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我对它的善意。
我为了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不快,因为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
可是我囚系住它,仍旧让柔弱的枝叶垂在我的案前。
(表达了对绿的自省的心理活动,对绿的认识逐渐起了变化,但仍然不肯彻底改变自己的决定,很能反映作者对绿爱的执著。
)④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
(表达作者对生命的活力的赞美。
所谓“生的欢喜”,就是对富有生命力的东西的热爱。
作者认为面对蓬勃生机所产生的喜悦超过任何时间的喜悦。
)2、我们在朗读品味时,都被作者对绿的挚爱所感动了,刚才我们读的很多地方都是直接抒发作者对“绿”的喜爱的,那么课文中有从侧面描写作者对“绿”的喜爱的吗?你能找到吗?归纳:简陋选择公寓狭小窗外有常春藤侧面烘托炎热伙计惊奇3、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对绿的喜爱,你知道作者为什么对绿—一枝常春藤这么爱呢?(请学生再默读课文,思考两个问题,在课文中圈划相关词、短语和句子。
)①作者笔下的“绿”有怎样的特点?②面对挚爱的绿,作者有怎样的体验和理性思考?归纳:“绿”特点:蓬勃向阳固执作者的体验和理性思考:“绿”使处于孤独、寂寞、苦闷中的作者以精神的激励。
小结:从作者的体验思考中,我们感悟了作者为什么那么爱绿,那就是:因为绿蓬勃向上,充满生机;因为绿永远向着阳光,固执,坚持己见;因为绿使处于孤独、寂寞、苦闷中的作者以精神的激励,所以,他深深地爱绿—一枝常春藤。
五、结合背景,理解内涵1、我们找到了作者喜爱“绿”的原因,这就是文章的主旨吗?(不,因为我们说过,读一篇文章要结合作者写作时的背景。
)2、那么,你知道作者写这篇文章的背景吗?(请你在文章中找到能体现作品写作背景的语句。
)(卢沟桥事件发生了;烽烟四逼中的旧都)背景介绍:“卢沟桥事变”又称为“七七事变”。
日本帝国主义为了独占中国,发动了蓄谋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中的这一重大事件。
1937年7月7日的夜里,卢沟桥的日本驻军在根本没有通知中国地方当局的情况下,私自在中国驻军阵地附近举行所谓军事演习,并且诡称有一名日军士兵在演习中失踪,要求进入当时北平西南的宛平县城(就是今天的卢沟桥镇)进行搜查,当时驻守的中国守军拒绝了这样无理的要求。
在日军无理要求遭到拒绝,正在交涉的时候,竟然向中国驻军射击,开始攻击,还用大炮猛轰卢沟桥,中国驻军第29军37师219团(团长吉星文)奋起还击,进行了顽强的抵抗,打响了中国人民反抗日本侵略者的第一枪。
华北战事一天天扩大,1937年8月13日日军又在上海发动了进攻,全面的战争爆发。
宛平城上的枪声掀开了全民抗战的序幕。
从此,中国人民经过了8年的流血牺牲,艰苦抗战。
3、敌军入侵,国难当头;炮火连天,尸横遍野;百姓流离,无家可归。
面对这样的情景哪个爱国之士能不愤怒?面对祖国曾经的大好河山被人践踏和欺凌,哪个热血青年能不生出坚贞不屈的浩然正气?作为一个爱国的作家他能无动于衷吗?他写这篇文章真的就没有“别有用心”吗?(请你结合写作背景思考“绿”的象征意义?)4、课文既然划分为寻绿、观绿、囚绿、放绿和怀绿五个层次,可为什么作者给文章命名“囚绿记”?选定“囚绿”来给文章命名,这与文章想要表现的主题有关。
文章的五个层次中,“囚绿”写绿枝条最艰难的状况,这暗示着艰难的国运家运;“囚绿”表明作者复杂的心情,这是在卢沟桥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略我国领土的时代背景下,作者内心极度痛苦和精神上坚决反抗的反映。
5、绿枝条日见憔悴。
“我”却不愿意开释它,如何理解这种“魔念”?文章写出了绿枝条的憔悴过程:“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
”写得非常细致逼真。
同时也写了“我”的“魔念”:“我渐渐为这病损的枝叶可怜,虽则我恼怒它的固执,无亲热,我仍旧不放走它。
”即使是一个普通人,也回对生命(包括植物生命)怀有怜悯之情,而“我”却缺乏对外界生命的同情怜悯之心。
“魔念”反映了“我”的一种自私和偏执、较为阴暗的心理。
当然,所谓自私、偏执、阴暗的心理,也是有限度的,“我”最后还是开释了绿枝条。
6、在作者眼里,绿枝条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作者描写绿枝条,一半是写实景实情,一半是带着感情和想象。
它具有没的特点,它是青春、爱和幸福的象征。
它是柔弱的,又是倔强的、坚贞的。
这些特点既有现实依据,又有作者的美化、拟人化的加工,作者是把绿枝条当作人来写的。
六、技巧鉴赏1、象征手法的运用《囚绿记》写于抗战前期"祖国蒙受极大耻辱的时候",作者当时正在沦为孤岛的上海,由此他怀念起一年前暂住北京时,窗外的一树常春藤。
因为文章所述之事发生在芦沟桥事变后,地点是又是烽烟四起中的旧都,这就很自然地使读者联想、体味到,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常春藤,正是我们多灾多难而又坚韧不拔的民族的象征,体味到作者祝福它"繁茂苍绿"中所包含的对民族的光明前景的信念2、语言形象、亲切动人。
(1)《囚绿记》作者将“绿”拟人化,写出了它的朝气,执着向阳的精神及其坚贞不屈的性格,并且在描写中始终饱含情感、思绪和愿望,读来亲切动人。
如“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
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作者用拟人化手法,写出了我与“绿”的默契交流,表达喜爱、依恋之情。
又如:“下雨的时候,我爱它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
”作者将常春藤想像成一位活泼灵动、翩翩起舞的小姑娘,而他自己就是这舞蹈最忠诚的欣赏者。
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下文又把常春藤叫做“绿友”“绿囚”,描写它的“固执”“无亲热”“不屈服于黑暗”,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并祝福它繁茂苍绿。
在这里作者又赋予常春藤坚强的性质、气质,赞颂它永不屈服的精神,读来令人感动。
(2)文章运用比喻表情达意,化抽象为具体,化平淡为生动。
文章中说:“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作者对绿色的爱恋有多深?无法用语言来直接形容。
“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这一比喻将情感具体生动化,使作者对绿色的焦渴、依恋,可感甚至可触可摸。
七、小结作者以一株常春藤为线索,牵出无限的情思,唱出了一曲绿色生命之歌。
绿色是自然给予人类的审美心理需求,它给人以和平安宁的象征,给人以生命活力的感召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