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范式
第二讲:社会科学研究范式(1)

第二讲:社会科学研究范式(1)所谓研究范式是在一定研究方法论基础上形成的研究的原则和方法体系。
我们主要介绍四种典型的社会科学研究范式:科学主义研究范式(实证主义研究范式)、人文主义研究范式、社会批判研究范式、复杂系统研究范式。
这四种研究范式各具优势和弊端。
目前,整个社会科学研究范式的发展呈现出综合化和辩证化的趋势。
作为一个专门术语,“范式”是美国著名的科学哲学史家库恩(Thomas kuhn,1922-1996)《必要的张力(The Essential Tension)》(1958年)一文中首先引用的,后经其经典著作《科学革命的结构(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 》的出版而广为流传并逐渐应用于各门学科的研究中。
什么是范式?范式的本质究竟是什么?这是我们首先应明确的一个概念。
“‘范式’一词的原文是Paradigm,原意是‘词尾变化’。
在语法书中,词的变化是有规则的,库恩借用语法上的Paradigm这个词来说明范式具有‘范例’、‘模型’、‘模式’等意义。
’范式尽管是库恩首创,但他并没有对范式下过定义,但从他的使用上看,这一概念与科学家集团或“科学共同体”这个概念密切相关。
“范式就是指科学共同体用基本一致的思考方式来研究同一领域的特定问题,是常规科学研究所赖以运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规范。
简言之,范式代表了一种近乎固定的问题和解题方法。
范式不是理论,但它对理论的形式起着很大的作用。
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共同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2)共有的信念;(3)某种自然观(包括形而上学假定)。
在库恩看来,科学发展就是从一种科学研究传统过渡到另一种科学研究传统,常规科学的研究活动是由范式来指导的,科学革命其实就是范式的“格式塔转换”。
虽然库恩有关“范式”的这个概念最初指涉的是自然科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规范,是对自然科学史进行研究时提出来的,但是近年来西方社会科学界对这个概念的借用十分广泛。
实证主义代表人物

• “作为持久而忘我努力的这种研究,强 把大自然塞进由专业教育所提供的概 念箱子里” • 一个范式支配的首先是一群研究者而 不是一个学科领域;任何对于范式指 导下的研究或动摇了范式的研究所做 的研究,都必须从确定从事这种研究 的团体入手
• 范式是“学科基质”(disciplinary matrix) 1、符号概括:x,y,z 2、共同承诺的信念:热是物体构成部分的动 能 3、价值:预言应该是精确的,定量预言比定 性预言更受欢迎 4、范例:具体的问题解答,自由落体运动, 相似性,意会知识 范式的不可通约性
提问:Philosophical study 是“研究”吗?
这些说法反映了对“研究”的什么理解?
1、了解以便预测,预测以便控制。 ——孔德 2、社会现象是事物,应该被当作事物来看待。 ——涂尔干 3、社会学是一门科学,其意图在于对社会行动进 行解释性的理解,并从而对社会行动的过程及结 果予以因果性的解释。 ——韦伯 4、自然需要说明,而人需要理解。 ——狄尔泰 5、以往的哲学家只是在解释世界,然而重要的是 要改变世界。 ——马克思 6、如果你希望了解它,那就去改变它。 ——勒温
如下研究问题适合用什么方法?
1、教师的性别与其职业选择是什么关系?
2、这些教师是如何“选择”自己的职业的? 3、教师的学历与工资之间是什么关系? 4、对这些教师而言,“教师职业”对他们意 味着什么? 5、在他们看来,当教师与个人的人生目标之 间是什么关系? 6、这些教师为什么要选择当教师?
3、批判理论
有的教师在课堂上采取一些不同的教学方法, 激发男生的学习积极性。 有的教师尝试着每天至少对每一位男生至少表 扬一次。
有的教师定期对男生进行家访,与他们的父 母交谈。
有的教师鼓励男生的父亲更经常地到学校来 参加活动。 有的教师邀请体育明星到学校来与男生交谈
简述科学研究的第一,二,三,四范式

第一范式:实证主义1.实证主义是20世纪初期兴起的一种科学研究范式,其核心理念是建立在经验和实证观察的基础之上,认为唯有通过观察和实验,才能获取可靠的知识。
实证主义强调客观、可重复的科学方法,强调科学必须基于客观事实和可验证的数据,反对主观假设和信念的干扰。
2.实证主义的代表人物包括德国哲学家康德、波普尔等,他们强调科学研究必须建立在严格的逻辑推理和事实观察之上,强调理论的测试和修正,以验证其有效性和真实性。
实证主义在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领域获得了广泛应用,对现代科学方法和思维方式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3.实证主义的局限性在于其过分强调客观事实和可验证性,忽视了科学理论的构建和发展过程中,理论、观念和假设的重要作用。
在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领域,实证主义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质疑和批评,因为这些领域的研究对象较为复杂多样,难以仅仅依靠客观观察和实验来完全解释。
第二范式:解释主义1.解释主义是对实证主义的一种反思和批判,强调科学研究应该关注人类行为的意义和理解,而不仅仅停留在客观事实的观察和实验。
解释主义认为人类行为和社会现象具有复杂多样的内在意义和规律,需要通过丰富的文化、历史知识来解释和理解。
2.解释主义的代表人物包括德国社会学家韦伯、美国社会学家芝加哥学派等,他们强调个体的行为和社会现象不是简单的自然现象,而是受到文化、历史、价值观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解释主义在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等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获得了广泛应用,对于深入理解人类行为和社会现象起到了重要作用。
3.解释主义的局限性在于其过分强调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主观性和相对性,忽视了客观现实和普遍规律。
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现象时,解释主义方法可能会受到各种主观偏见和误导因素的影响,导致研究结论的不确定性和主观性。
第三范式:批判理论1.批判理论是20世纪中期兴起的一种新型科学研究范式,其核心理念是对科学方法和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反思,强调对权力、压制、不平等等社会问题进行挑战和改变。
第一讲 社会科学研究的范式

三、科学的分类: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应 用科学等。
第三节 社会科学的研究目的
一、社会科学的含义 关于人类社会运行和人类行为的知识体系。
二、社会科学的研究目的 运用科学的方法和程序来研究和解释人类行 为及各种社会现实之间的关系。
三、社会科学能够成为像自然科学一样的科 学吗?
第五节 社会科学研究的逻辑
第六节 社会科学研究的维度
一、根据“怎样使用研究”来划分:基础研究和应 用研究;
二、根据“研究的目的”来划分:探索,描述和解 释;
三、根据“研究的时间维度”来划分:截面研究 (cross-sectional),纵贯研究 (longitudinal),个案研究;
根据“收集资料的方式”来划分:量化研究 (quantitative),质性研究(qualitative);
第四节 社会科学研究的范式/方法论
一、社会科学研究范式 社会科学家对理论和研究所持的共同取向。
二、研究范式的三种取向 根据不同研究范式对社会现实的本质,认识 社会现实的可能性及具体的研究方法可以将 社会科学研究的范式划分为三大/四大基本 类型,即:(后)实证主义,建构主义和批 判主义范式等。
三、各种范式Biblioteka 较解释:上海男人为什么做很多家务?
专家:男人对女人的照顾; 传统:大多数上海男人一直以来都做家务,
是一种延续; 常识:上海男人很懦弱; 媒体:对上海男人形象就是这样宣传的,小
说,网络,电视等; 个人经验说:老爸(其他男性亲戚)就是这
么做的。
第二节 科学是什么?
一、科学的含义 科学是一套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客观规 律的知识体系。
第一讲 社会科学研究的范式
社会科学研究范式

• 作为一种研究范式,解释学经常出现在哲学、艺术、历史、 宗教、语言等人文学科,强调仔细阅读或检验文本,其目 的在于揭示隐藏在文本中的意义。这是解释与认识不同的 一个地方。理解、解释和认识是两种不同的活动,从对象 上看,理解的对象是隐藏在文本后面的意义,而认识不涉 及意义。所以,理解比认识更复杂,其特殊作用在于把握 文本后面的意义。就是通过解释让别人明白,所以,理解 也就是一种起转换作用的机制。对自然事物我们需要认识, 而对于文本我们只能够理解。而解释学不关心具体的理解, 它是在理解之上反思理解。这样,理解和解释就是解释学 的对象。 • 人文社会科学大多数研究者都是直接同文本打交道的,因 此意义是我们这些人安身立命的基本:我们是在向意义讨 饭吃。
一、什么是范式?
“范式”(Paradigm),源自希腊文,有“共同显示”的意思,由此引出模 式、模型、范例等含义。 • 托马斯· 库恩在1963年出版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首先提出了范 式概念。他用范式概念来解释科学革命,将科学发展过程分为:前范式 阶段、范式阶段、革命阶段和新范式阶段。在他看来,科学家通常在占 主导地位的范式框架内进行研究工作,但是随着反常现象的逐渐增多, 传统的范式框架难以容纳和解释这些现象,于是就提出新的范式,进而 用新范式来取代旧范式。科学的历史就是范式革命的历史。 • 库恩本人没有直接明确地给范式下定义。根据他的描述,我们可以将范 式理解为:范式是用来观察和理解世界的一套完整的概念框架,它不仅 形塑了人们所看到的事物,而且也影响了人们对这些事物的理解。人们 看世界,就像相框装照片一样,所选用的相框会影响人们对照片的看法, 对范式的选择也会影响人们对研究问题的看法。范式包括一些最基本的 构成要素,如关于知识本质的看法、方法论、有效性标准。 • 范式远比理论要复杂。人们也永远跳不出某种范式来看世界。每个人看 世界,都是把世界装入自己的“框架”当中。
思考题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

1.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之间的关系,社会科学方法论是人们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它以人文社会问题作为对象性基础,研究社会现象的本质和社会科学研究中的特殊性问题,提升人们的方法论自觉,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选用方法,提高社会科学研究的水平。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使人们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分析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是解释预测社会发展变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社会研究是为了发现和解答社会领域中的各种问题而去收集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分析解释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继承人类社会认识史上的一切积极成果,克服了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历史局限,根据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而加以变革,开启了科学认识社会的新时代。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要坚持客观性、具体性、整体性、发展性、主体性原则。
2.为什么说社会科学研究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3.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一、立足实践需要研究理论(面向实践)(一)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人类社会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产生和发展的,社会科学研究不可能离开实践。
只有把社会的认识置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上,才能确立社会科学方法的可靠性基础。
社会科学研究范式:【面向实践—概括实践—回归实践】 (二)实践的需要是理论研究的出发点。
社会科学研究要关注社会需要。
社会科学研究要把握时代的精神。
社会科学研究要反映人民的愿望。
(三)社会科学研究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
社会科学研究归根到底是对问题的研究。
离开问题的不会有真正的的理论。
二、对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总结(概括实践)(一)科学理论是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理论源于实践,但不是停留实践经验,而是要超越经验。
要善于总结多方面经验。
(二)研究不是理论研究的出发点(一切从实际出发)。
研究问题不能从概念出发,只能从现实出发。
(防止主观随意性)(三)调查研究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基础一环。
调查研究是认识社会的基本方法,也是理论研究的根本途径。
社会科学方法论研究范式

社会科学方法论研究范式The study of social science methodology encompasses various research paradigms and approaches, each with its own strengths and limitations. 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研究涵盖了各种研究范式和方法,每一种方法都有其优势和局限性。
From a positivist perspective, the emphasis is on objectivity, quantification, and the use of scientific methods to study social phenomena. 从实证主义的角度来看,重点在于客观性、量化和利用科学方法研究社会现象。
On the other hand, the interpretivist approach focuses on understanding the subjective meanings and interpretations of individuals and groups, emphasizing the importance of context and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reality. 另一方面,解释主义方法注重理解个体和群体的主观意义和解释,强调背景和社会现实的建构的重要性。
Critical theory, on the other hand, seeks to uncover and critique the power dynamics and social inequalities that underlie social structuresand institutions. 另一方面,批判理论试图揭示和批判社会结构和制度下潜藏的权力动态和社会不平等。
社会科学研究的客观性与价值性范式

• 法兰克福学派以历史唯物主义、黑格尔的辩证法
以及马克思的批判和革命学说为基础,以分析现 代资本主义社会为主要目标,将现代资本主义社 会内在固有局限和不合理性作为研究的重要主题。 在学术观点上,它们与实证主义势不两立,并进 行了激烈的论战。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纯经验性和 数量化方法,拒绝“价值中立”或“价值无涉” 涉”,坚信理论知识的时代性和政治性,倡导批 判性的社会理论及其改造社会的作用,认为科学 的目的不是解决“是什么”,而是解决“应该是 什么”的问题。批判理论认为西方资本主义和苏 联式社会主义的社会组织形式表现出狭隘的和非 人性化的“技术理性”,颠覆了启蒙理性的理想。 因此,批判西方资本主义和苏联式社会主义成为 其根本的职责。
⑤主张方法论上的个体主义。强调的个体是有意义 行为唯一承担者,社会结构只不过是个体行动和 活动的副产物或结果,社会结构和社会制度等社 会整体概念可以还原为个体的行动。个体依据特 定情境中的其他个体的预期行为来指导其行动, 由此创造了社会情境。
⑵结构功能主义:又称社会系统理论,孔德 和斯宾塞是基奠基者,涂尔干尤其是帕森 斯是其系统化的主要建构者。20世纪50年代 曾经取得过统治地位。结构功能主义基本 立场是,社会系统像其他的有机体一样, 具有一定结构或组织化手段,社会各组成 部分以有序的方式相互关联,并对整体发 挥着必要的功能。整体是以平衡的状态存 在着,任何部分的变化都会趋于新的平衡。
⑶冲突论: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美国的科 塞尔、米尔斯文、德国的多伦多夫等开始 对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的精确性进行怀 疑和批判,他们吸取古典社会学家马克思、 韦伯、西美尔等人的有关冲突论思想,强 调社会生活中的冲突性并以此来解释社会 变迁,逐渐形成继结构功能主义范式之后 立即有重大影响的社会学范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