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要回归文本
回归文本:语文阅读教学的真正出路
依托于人的生活,语言介入生命
活动 、心灵 活动 的惟 一途 径就 是
介入他 的生活。 因此,启发引导 ” “ 学 生感 知 体 验 作 品 的言 语形 式 ,
这 是 阅读教 学 的中心 环节 ,这是
语 文 教 师 必 须 具 备 的 基 本 功 ” 。 ( 王尚文《 语文教育学导论》湖北 , 教 育 出版社 19 年版 ) 94 二、 回归文本 : 须走 向文本 必 解 读 的 多元 化 文本 言语 不仅 指 “ 态化 ” 静 的 语 言文 字符 号 ,还 包括 隐含 于 文 字背后的情感 、 意绪 、 隐喻、 象征
、
关 键
语 文作 为人类 文化 的 重要 组 成 部分 , 以语 言文 字为标 志 , 它 负 载 着 民族优 秀 的文 化 。通过 语 文 教 学 ,要 让学 生感 知 民族 的生命 和 灵魂 , 到优 秀文化 的 熏 陶 , 受 弘 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塑造热爱祖 国、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
1 1—
诺文教 学t 21年第6 支 01 期
一
教l 视l 学l 点
价值 , 正所谓“ 作者得 于心 , 读者
会 以意 ” 。 叶继奋 老 师认 为 ,由于 文本 创 作过 程与读 者接 受过程 包含着 丰富的精神内涵 ,阅读实际上已 经 是 一 种 倾 注 全 部 生 命 意 识 的 “ 灵魂 拥抱 ” 心 灵对 话 ” 和“ 。成功 涵 ,阅读实 际上 已经成 为一 种 充 满着 生命性 与情 感性 的“ 对话 ” 活 动 ,对 话 ” , 者 如何 发挥 主 “ 中 阅读 体 能动作用 , 应作 者 的 “ 感 召唤 ” , 并作 出恰如其分的应答 ,是阅读 质量的关键所在。创作者往往在 文 本 中设 置 大 跨 度 的叙 事 结 构 , 给 读 者 留下 广 阔 的 想象 天地 , 吸 引 读 者积 极 主动 地 介入 进 去 , 用 复杂的情感体验和想象来填补美 的空隙。朱 自清散文名篇《 背影》 中的父 亲爬上 月 台的特 写镜 头 曾 经 打动过 无数 读者 。作 家把 镜头 定 格在 背影 上 ,联 想起 自己和 父 亲为 了生计 而奔 波 ,父 亲 的老境
语文阅读教学要回归文本阅读教学过程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
语文阅读教学要回归文本阅读教学过程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似乎缺失了些什么,语文课似乎不再姓“语”了。
那么,语文课到底应该怎么上呢?一、要回归文本,要注意处理好三维目标的关系新的课程改革,提出来课堂教学中要落实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这对我们广大教师正确把握教学目标提供了一个方向。
诚然旧的课堂教学模式过多的强调了知识与技能,10年课改我们的教师注重了过程即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似乎我们忽略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落实。
于是在课堂上语文课更像思品课,似乎只要把握住情字一切都到位了。
在这次教学评估过程中,笔者听了一节这样的课。
执教者讲的是胡适先生的《我的母亲》第一课时,在检查生字词与作者简介后,教师开始研读课文,其中研读的第一个问题是母亲是一个的人,听完后,我认为教者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结果学生只是谈了自己的观点,依据呢?没有。
为什么不让学生复述下证明自己观点的有关故事呢?接着研读的第二个问题就是作者对母亲表达了一份怎样的情感?从此之后,教者开始围绕感情,展开一系列问答和拓展随后结束本节课教学内容。
课后我问该教师,你第二课时讲什么呢?该老师回答是语文活动课,是对这节课的巩固和深化。
一时我顿感无语,胡适先生这篇回忆性散文,笔锋婉转、朴实,在点点滴滴回忆中,母亲对作者的言传身教渗透其中,交给了作者做学问与做人的道理。
文章结构也值得推敲,作者回忆我的母亲,前三段却对母亲只字未提,写对我的影响笔墨也不甚多,却大量写了她与媳妇及小叔子之间的事。
教者能否在整体感知全文的基础上,水到渠成地引出主题呢?笔者认为这是教者没有很好的处理三维目标的关系,没有深挖教材制定出正确的教学目标。
其实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存在着相互支持,有机整合,存在的密切的内在联系。
从“知识与能力”目标来看,知识的把握,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学习过程的实践与体验,也离不开科学方法的指导与运用。
引导学生回归文本阅读的若干措施
引导学生回归文本阅读的若干措施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能够了解到更多日常生活中涉及不到的领域,开阔自己的视野,体验多姿多彩的生活,积累丰富的经验。
阅读能够使学生贯通古今中外,去体验不同时期、不同身份人的生活进而产生感悟。
一、课内阅读教学(一)设境导入。
在学生对文本进行阅读之前,教师要先进行课前的导入环节。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在幕布上展现出与文本主题相关的图片、视频、音频或者是一些名言警句,利用多种导入方式,让学生能够在读前环节就被文本所要表达的情感深深吸引。
例如,在教学《春》一文时,教师可以为同学展示春天的美好景色,亦或是播放一些具有春天万物复苏特征的音乐,在教学《天上的街市》一文时,播放背景画面以及音乐,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产生想象。
图片和视频可以带给学生最为直接的视觉冲击、音乐可以在听觉方面将学生代入其中去感受情感,这样可以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他们融入其中,与文本之间拉近距离。
(二)细读感受。
在导入环节学生提前感知文本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进一步走近文本。
教师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他们对课文进行速读,对课文内容有整体的把握。
紧接着,教师要循序渐进地对学生加以引导,通过师生对话或者小组讨论的方式,使学生能够理清文本脉络并且能够重述出文本中的主要内容,让学生能够找出其中的矛盾冲突点。
此时,教师可以采用范读、学生分段朗读、学生整体朗读等方法,让学生能够在阅读之中找寻到文本大意、感受真实情感,这可以使学生对文本产生初步的认知。
在这个环节中,应该注意这里提到的“读”并不是机械化发声的生理活动,而应该是学生带着思考和情感进行的朗读。
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深刻地理解文章内容,加深情感体验。
(三)内化体验。
在学生对文本有简要的掌握之后,教师可以带领着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
教师通过设置一些更加贴合生活实际的问题,让学生结合着自己生活中的真实体验,对文本进行思考。
如:《济南的冬天》教学时,教师让学生找出哪些语句描写出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的整体感受,并明确文章结构,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指出济南的冬天有什么景物。
让阅读教学回归语言本位
物之间的信任… …
三、 基 于文本主 旨, 引导拓展 阅读 拓展阅读指 的就 是读 者根 据文章 的 中心思想 , 在 深入理解文章 内涵 的基础 上 , 针对其 中心思想 拓展 的
一
种阅读方式。这种 阅读 方式非 常高 效 , 并且其 和课
例如 : 在 教学苏教 国标本第 9册 的《 金蝉 脱壳》 一
劂 读 教 孕
让 阅 读教 学 回 归 语 言 本 位
王 秀 玲
阅读是小学语文中最重要 的一个部分 , 有效 提升学 生 的阅读能力小 学语 文教 学的 目的之 一。在我 国新 颁 布的课程标准中就针对语文的性质进行定义 : 语 文学科 的性质主要 聚焦在语 言文字运 用上 。但尽 管大纲是 如 此规定的 , 我 国依然有很多小学语文课 堂出现有 失偏 颇 的状况 。大多数学校语文 课堂教 学存在 以下两种不 妥 的教学方式 : 一是针 对语言 文字教学 和训练予 以淡化 , 甚至一些学校会取消这一训练 。在课堂上 , 主要是 由教 师来讲 解 , 学生只需 要被动 的听 , 将 一堂语 文课 硬生 生 上成人 文教育课 。二是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时 , 会抓 住 读方式就是 品味阅读 。这种 阅读方式是从情感理 解出 发 的。在我 国苏教 版 国标本语 文课 本 中 , 收 录 了非 常 多 的优美文 章 , 对于这 一类 文章则 需要 教师对 进行 学 生很好 的引导 , 让学生从 中体会到作者 丰富的情感 , 从 而提升 自己的语感 。
脱壳时 的精彩 动作 描写。根据这三个 问题 可以有效 的
引导学生通 过 带 问题 阅读 的方 式 来 基本 了解 文 章结 构 。由此可 以看 出 , 教 师针 对文 章所设 置 的一些 问题 可 以有效 的引导 学生进 行 阅读 , 学生 带着宏 观性 问题 进行 阅读 , 可 以获得更好 的效果 。
回归文本,让阅读课堂有滋有昧——谈当前阅读教学的若干问题
体 去 抓 重 点 的 问 题 还 是 存 在 的 。 上 《 事 依 依 》 执 教 老 如 往 , 师 安 排 了 =个 环 节 引 导 学 生 探 究 :一 是 “ 生 配 乐 朗 读 三 学
着 有 机联 系 。不 仅如 此 , 系统 观 念来 看 , 分 之 间如果 从 部
以进 入教 师 所创 设 的情 境 , 是 造 成 了 “ 夫在 诗 外 ” 于 功 这
样 一种 带有 普 遍性 的状 况 。 此我 想指 出 , 文课 要 真正 对 语 具 有语 文 味 . 键 在于 教师 要练 好 内功 。 关
‘ 《 家 诗 》 片 段 , 感 受 ”二 是 “ 读 积 累 歌 咏 祖 国 风 读 千 ’ 谈 ; 诵 物 和描 写春 夏秋 冬美 景 的诗 句 ”三 是 “ 生 表演 朗读 ‘ ; 学 听
老 师 讲 课 ’ 段 ” 加 强 阅 读 课 的 朗读 和 诵 读 , 们 非 常 赞 片 。 我
204号 旬 0年f 上 刊夫敖赞 1 l
回 归 文 本 , 阅 读 课 堂 有 滋 有 昧 让
谈 当前 阅读 教 学 的若 干 问题
唐 永 刚
( 州 市漕 桥初 级 中学 , 苏 常州 常 江 2 37 ) 1 1 1
摘
要 :当 前 语 文 阅 读 教 学 中 , 师 往 往 有 意 无 意 教
形 象 、 摸语 言 , 一 切理 解 、 究 的基础 。 辑 的抽象 是 触 是 探 逻 必 要 的 。 必 须 以感 性 为 基 础 , 以 课 程 标 准 强 调 阅 读 是 但 所
学 生 的 个 性 化 行 为 。 引 导 学 生 钻 研 文 本 , 主 动 积 极 的 应 在 思 维 和情 感 活动 中 , 深理 解 和 体 验 , 所 感 悟 和 思 考 , 加 有
让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回归语文阵地
让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回归语文阵地1. 引言1.1 背景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一些问题。
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和技能的训练,缺乏对语文本真正深入挖掘的理解和感悟。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缺乏情感体验和思维拓展,使得阅读变得枯燥乏味,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动力。
现代社会信息爆炸,学生接触到的文本种类繁多,内容混乱,阅读选择困难,容易偏离语文本源头,导致语文阅读教学与语文修养的脱节。
这种现象引发了人们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深刻思考和探讨。
如何让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真正回归语文本的阵地,如何重视学生的阅读体验和情感体验,已成为当前语文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回归语文阵地,重新审视和构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意义和必要性愈发凸显。
只有在真正关注语文教育本质,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特点的前提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转型与升级。
1.2 问题提出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脱节。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的阅读兴趣逐渐下降,对于语文阅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在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只注重文本的解读和理解,忽略了对学生阅读能力和情感体验的培养。
一些教师过分注重应试教育,导致阅读教学变成了单纯的应试训练,忽略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素养的培养。
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也存在着教材内容单一、缺乏趣味性的问题。
很多教材内容过于枯燥,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导致学生对阅读产生抵触情绪。
部分教师缺乏专业知识和教学方法,无法有效引导学生进行深度阅读和情感体验,使得阅读教学效果不佳。
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和提升。
让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回归语文阵地,是当前教育界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1.3 意义回归语文阵地可以有效强化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通过真正地让学生接触到经典文学作品和优秀阅读材料,可以激发他们对语言文字的热爱和探索欲望,提升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阅读教学文本回归的实践与思考
簟‰诨程教学文本回归的新课程标准大力提倡学生创造性的阅读和个性化的体验,要求让学生读出自我。
但是实践中,我们从这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
为了读出自我,我们抛弃了文本;为了读出个性,我们远离了作者;为了读出兴趣,我们声光电齐上。
语文课什么都有,就是少了语文味。
就此,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粗浅地谈谈对阅读教学中文本回归的看法。
一、改变备课方式,深度解读文本教师与文本对话是“源头之水”,它的质量和数量决定着学生“碗里水”的质量和数量。
特级教师于永正曾说:“课前,教师先得与文本对话,即钻研教材。
只有把教材把握好了,才能取得和学生对话的资格,进了课堂才能引导学生和教材对话,才能和学生交流。
我翻来覆去诵读、默记。
当读出了自己的理解、情感,读出了文章的妙处,读出了自己的惊喜,我便敢走进课堂。
~课文钻研好了,教法往往也随之有了。
”深入解读文本,教师备课可分三步走:1.与作者对话,把教材读厚。
文本解读应当了解与文章相关的作者经历、时代烙印、社会背景,将作者的其他作品也纳入读的范围,还原文本发生的背景,丰满故事情节,把人物放到当时的背景上来理解,把内容读厚i要充分挖掘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蕴涵的价值、意义,全面把握;还要读出嗣筹篙筹畿慧b口章晓红言外之意,品出内在意蕴,把思想情感读厚;每一篇文章,由于表达和编入教材的需要,里面有若干个空白点,教师要用理解和想象填补起来,把文本情节读厚。
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的<长相思)令人拍案叫绝,且看他的课外功夫:炎炎7月,他汗流满面地捧起<长相思>,希望能从中读出点“人所未见,人所未发”的独特体验;撂下文本又去寻觅各种评鉴文章,积攒下一万多字,为教学设计提供了灵感;研读了纳兰性德的生平后,又一头扎进了(纳兰词>,咀嚼品味了50多首词作:在骆驼式的精神状态下完成了对<长相思>的文本细读,历时半个月终于将36字的<长相思>读成了显性的1493字的自我感悟、自我发现、自我鉴赏。
回归本体的语文阅读教学
回归本体的语文阅读教学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语文阅读教学也在不断地被推陈出新,其中一种方式就是回归本体的语文阅读教学。
这种教学方式强调文本本身的内在价值和意义,鼓励学生自己在文本中探索欣赏和思考,而不是简单地套用教师的解读或者教科书的理解。
那么,回归本体的语文阅读教学到底是什么样的?它有何特点?如何实施?一、回归本体教学的特点1.注重文本的自然属性回归本体的语文阅读教学注重文本本身的自然属性,即作品的独特性和价值所在。
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注重对文本整体的分析和解读,更注重对于作品内部各层次的细节进行揭示和剖析。
学生需要深入到作品的每一个句子、每一段以及每一个章节,从中发掘出作者的创意和所表达的情感。
同时,回归本体教学也会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比较与交叉,让他们察觉到不同文本之间的联系与相似之处。
2.体现个体差异回归本体的语文阅读教学重视学生个体差异。
每个人的感受、反应以及对于作品的理解都是不一样的,因此,学生在学习阅读时需要把自己的个人经验和思考融入到对文本的分析中。
教师无法以自己的看法去规定学生的反应,而是要引导学生去探索和发现各自的思考过程。
3.关注阅读过程回归本体的语文阅读教学强调的是阅读过程,而非结果。
这种教学方式重视学生在整个阅读过程中的思考和体验,而不是关注于最终的结论或者评价。
在学习阅读时,学生需要仔细品味每个细节和描述,挖掘出作品所表达的更深层次的意义。
二、回归本体教学的实施1.合理布置作业在回归本体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合理地布置各种作业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可以让学生进行读书笔记、摘抄和作品的分析,以检验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以及思考,提高他们的分析和写作水平。
2.引导学生完成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是一种较为好用的分析工具,在回归本体教学法中也非常重要。
引导学生通过思维导图,对文本进行详细分析,深入挖掘文本中的每一层含义,把握作品的整体结构和思路,提高他们的语文阅读能力。
3.进行小组讨论学生在小组中交流和分享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促进学生思想的碰撞和产生。
回归文本“原点”,让阅读教学更有效
回归文本“原点” ,让阅读教学更有效有效的语文阅读教学课堂,应以文本作为教学的“原点”,积极创设情境,授以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精选教学切入的角度和拓展时机,引导学生亲近文本,学会品析文本,多角度、多层次地解读、探究文本,最终达成逐步提高感悟语言能力、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
一、创设情境,引领学生亲近文本在教学过程中要“因地制宜”地创设学习情境,让所要学习的文本与学生的主体之间产生一种密切的联系,当情境唤起学生心灵上的共鸣时,学习会成为他们自身的一种需要。
例如,在教学《散步》一课时,教师可以先从自身近期的阅读经历讲起,将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通过散步追求智慧的故事讲述给学生听,引起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的无限期待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思考本课作者所写的“散步”是否也有智慧的存在。
这对于学生最终能够理解中年人的责任感和文中的孝心、生命等主旨起到了很好的奠基作用。
《散步》有一句看似平淡却又非常特殊的句子.“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为了让学生能够理解这个句子蕴含的浓浓亲情和特殊的句式美,我首先请学生谈谈平时是否有散步的经历,是和谁一起散步。
学生回答经常和父母一起散步,偶尔和爷爷奶奶一起散步。
学生用一句话概括:我和爸爸妈妈(还有爷爷奶奶)一起散步。
接下来我就让学生比较原文和学生自己概括的句子,发现原文句中人物的先后排列是两对母子的关系,与学生自己概括的句子语序有较大不同,学生通过比较读出了句子结构中蕴藏的浓浓亲情,也读出了句子“子母母子”词语排列中的形式美。
二、授之以渔,指导学生品读文本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尝试教会学生以下两种基本的品读文本的方法。
一是语境还原法。
词语在语境中既可以传达作者的思维和情感,又可以唤醒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结合具体语境品读文本,进行阅读,可以避免误解,加深理解,尽快把握文意,提高学习的效果。
如《藤野先生》中有这样一句话:“实在标致极了。
”学生很容易把“标致”理解为相貌、姿态美丽的意思,但是在教学中让学生联系前文“清国留学生”赏樱花的丑态,就不难体会出其龌龊灵魂。
让阅读教学回归本位
种 平等 、民主 、亲 切 、和谐 的关
学生的语 言表达能力 、开启学生 的思 维 、拓展学生的思想深度作为其 内在
系 ,使学生 身心处于最佳 活跃 状态 , 心情舒畅地投入课堂 ,引起师生情感 的共鸣,达到 “ 亲其师 、 其道 ”的 信
效果。 二. 写结 合 。有效 提升 学生 的 读 语言表达能力
学 ,以读促写 , 根据 文本 的内容 ,结
读文本的内驱力
在阅读教学 中 , 了调动学生学 为 习积极性 ,激发学生学 习的兴趣 ,充 分发挥非智力因素 , 提高学习效果和 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师应创设一个和 谐的教学情境。融洽的课堂气氛是阅 读教学的重要条件 ,因为只有在民主 的、 轻松愉快的课 堂气氛里 ,学生才 能独立地探索 ,大胆地发表见解 。比
句 “ 融化隔膜和坚冰”运用 了比喻 的
性阅读和创造性 阅读的能力 ,重点是 培养学生具有感受 、理解 、 欣赏 、和
评价 的能力。 ”初 中语 文阅读教学作
为语文教学 的重要内容和形式 之一 , 它必须把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提升
芽 。 为此教师要把 教学看成是 自 ”①
己与学生平等相处 、互相协作 、 同 共 劳动 、共同探索的过程 , 尊重信任学 生 ,给学生 自 自信 ,与学生建立起 尊
以把文 中的 “ 济南”换成 自己的家乡 或别 的事物 , 看看我们的学生怎样用 几句话也把笔下事物的特点准确描摹
出来 ,并且要蕴含一定的情感 。
形成这种情绪高涨 、 智力振奋的内部 状 态,那么知识 只能引起一种冷漠 的
在教学 《 多一些宽容》 时,读到
“ 爱能包 容大 干世界 ,使千 差万 别 , 迥异不 同的人 和谐地融为 一个 整体 ;
语文阅读教学要回归文本论文
语文阅读教学要回归文本摘要: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是十分重要的,要强化对文本的整体把握,要培养学生对语感的体味能力,要回归文本。
关键词:语文教学;回归文本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主要是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技能。
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强调能力培养,需要依托文本拓展延伸,这里有个处理知识与提高能力的关系处理问题。
所谓的拓展延伸并非是不着边际的开放。
我们经常看到一些教师作课,总是要来个“拓展探究”“探究延伸”等之类的环节。
事实上有好些是花架子,没什么意义,似乎没有了这个环节就不符合新课程理念。
拓展延伸必须在阅读教学时,回归文本,在课标要求的范围内来达到提升能力的目的,而非流于形式的讨论和泛化,抑或花拳绣腿,或是毫无目的的“作秀”,甚至歪曲文本、肢解文本。
一、要强化对文本的整体把握1.“读”是对文本整体把握的最重要手段书读三遍,其义自现。
曾几何时,校园的朗朗读书声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的多媒体,标准化的朗读和演示。
语文教学说穿了就是听、说、读、写,在整个的目标中“读”承担着重要的作用。
语文的“读”通常意义上有默读、朗读、速读或者浏览等,这里我们所说“读”应该是”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它是在直接介入文本的过程中融入读者(即学生)对作品的感知、感觉和感受,是生理活动、心理需求和社会体验的“人文精神的声音化”。
通过读学生可以整体感知和把握课文的内容、情节,品味优美的语言、节奏,体味作者思想感情。
读的过程应该是学生的切身体验,这是其他任何方式所不可替代的。
2.根据文章体裁要求来整体把握新课标淡化了文体,淡化文体是针对传统教法过于注重体裁而言的,但绝不是说必要的文体知识学生都不需要掌握了。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曲解课标,事实证明:学生必需掌握必要的文体知识。
因为不同的文体特点,具有不同的文体的思路,这些对阅读教学具有指向的作用。
如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到三味书屋》一文时,可让学生通过作者的叙述了解百草园的美好和三味书屋的枯燥,从整体上把握情感,从而突破教学重点把握全篇脉络。
回归本体的语文阅读教学
回归本体的语文阅读教学语文阅读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的重要环节。
然而,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一些教师发现学生在语文阅读中存在形式化倾向,过分关注题目的解答,而忽视对文本的真正理解与感受。
这种现象引发了对教学方法的思考,回归本体的语文阅读教学成为一种新的理念。
本文将从阅读的本体性出发,探讨回归本体的语文阅读教学的意义与途径。
一、回归本体:打开阅读的大门回归本体,即回到阅读本身的本体特征上来,关注读者如何与文本进行对话,而不是关注解题本身。
在语文阅读中,文本是最基本的存在,它是交流信息的载体。
因此,回归本体可以使教师和学生更加专注于文本的解读,从而达到更深层次的阅读体验。
二、回归本体的意义1. 培养深度阅读能力。
在回归本体的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可以更多地关注文本的内涵与意义,培养学生深度阅读的能力。
通过理解文本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主题思想,学生可以提升自己的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从而获得更多的认知收益。
2. 激发阅读兴趣。
回归本体的教学注重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感受,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当学生能够真正投入到文本中,体会到其中的情感和思想,他们将会更加享受阅读的乐趣,进而主动去阅读和探索更多的文学作品。
3. 促进语文素养的提升。
回归本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更加全面,能够更好地理解语文中的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
这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强他们对语言的感知能力以及对文学艺术的鉴赏能力。
三、回归本体的教学途径1. 多元文本的选择。
在回归本体的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选择多元的文本,涵盖不同文体、不同题材的作品。
这样的选择可以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文化形式和思想主线,丰富他们的阅读经验,提高对文本的理解能力。
2.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回归本体的教学方法要求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的思考。
教师可以采用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文本中的隐含意义、矛盾冲突以及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等,从而激发学生深度思考的能力。
回归本体的语文阅读教学
回归本体的语文阅读教学回归本体的语文阅读教学语文阅读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通过阅读,学生可以提高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增加知识储备,培养思辨能力和创造力。
然而,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时代的发展,语文阅读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其本体,导致学生对语文阅读的兴趣和能力下降。
因此,回归本体的语文阅读教学成为了当今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
回归本体,即回归语文阅读教学的本质目标与要求。
语文阅读教学的本质是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理解能力,使其具备正确的阅读方法和策略。
因此,回归本体的语文阅读教学要求教师注重提高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
首先,回归本体的语文阅读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本理解能力。
语文阅读是理解语言文字的过程,学生需要通过对文本的深入理解,掌握文本的形式、内容和意义。
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文本的结构,理解文本的内涵,把握文本的要点和细节,从而提高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能力。
其次,回归本体的语文阅读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语文阅读不仅仅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更是对文本背后的思想和意义的探究。
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文本中的观点、情感和思想,通过提问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思维,培养其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
只有让学生理解文本背后的思想,并能灵活运用于实际生活中,才能实现语文阅读教学的本质目标。
再次,回归本体的语文阅读教学要注重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
阅读兴趣是学生主动参与阅读的内在驱动力,阅读能力是学生对不同文本类型和内容进行深入理解和把握的能力。
教师应通过多样化的阅读材料和方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材料,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提供多样的阅读任务,拓宽学生的阅读广度和深度。
最后,回归本体的语文阅读教学要注重提高学生的阅读技巧和策略。
学生的阅读能力不仅依赖于对文本的理解和思考,还需要合理的阅读方法和策略的支撑。
回归文本,阅读教学的归真之路
回归文本,阅读教学的归真之路摘要:新课程实施以来,许多老师由于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出现偏差和误解,致使教学中出现很多失真的乱象。
尤其是语文阅读教学,一些老师或过分对教材进行解构、重组,或寄情声、光、电、影,致使教学常常跳脱课文,游离于“文本”。
本文分析了阅读教学远离文本的乱象,提出了回归文本的教学途径和策略,进一步强调阅读教学应走返璞归真之路。
关键词:阅读教学;文本回归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2-0137-01新课程实施以来,许多老师由于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出现偏差,甚至误解,致使教学中出现很多失真的乱象。
尤其是语文阅读教学,一些老师或过分对教材进行解构、重组,或寄情声、光、电、影,致使教学常常跳脱课文,游离于“文本”之外,这种片面追求喧哗、虚浮的表象,严重偏离了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和方向。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中加强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
”无疑这种大力提倡学生创造性阅读和个性化体验的主张是正确的,但我们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我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但不放任思想的泛滥,我们要尊重文本,但不能随意地抛弃文本。
1阅读教学乱象纷呈只因游离文本1.1离弃文本,代之以现代媒体。
视频、音频等多媒体素材是教学的补充和辅助,它的地位不能超越文本。
我们可以利用它引发学生兴趣,拓展教学资源,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但不能让它成为教学的重心和唯一手段。
让学生远离文本,沉浸在声、光、电、影之中,去接受“第二创作”,只能是一种浅阅读、泛阅读,无法让学生触碰作者的心灵。
1.2引申文本,过度拓展。
文本学生还未读懂,就被无限制地引申、拓展,导致“文本缺席”。
这种不顾作品的意义而随心所欲地“自由理解”,绝不是“创造性阅读”。
语文阅读教学必须回归文本
语文阅读教学必须回归文本作者:王媛来源:《陕西教育·行政》2008年第09期新课程改革中明确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主要是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技能。
在处理知识与能力的拓展延伸时并非是不着边际的开放,而是在教学阅读课本时,必须回归文本,并非是流于形式的讨论和泛化,或者是搭花架,或者是无限制的拓展,或者是歪曲文本、肢解文本。
那么阅读教学要回归文本应该做到哪些呢?一、回归文本要强化对文本的整体把握1.整体把握课文最重要的手段就是读。
即朗读、默读、速读、浏览等,这里的读是按新课标要求应是“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它应该是融入了读者对作品的感知、感觉、感受,是生理、心理、精神、社会的“人文精粹的声音化”。
通过读可以整体感知把握内容情节,品味优美的语言,体味作者思想感情。
2.整体把握要根据文章体裁要求。
新课程标准,虽然强调要淡化文体,但并不是说学生不需要掌握必要的文体知识。
事实证明:学生掌握必要的文体知识,就能根据不同的文体特点,确立不同文体的整体把握思路,对阅读教学起着指向和事半功倍的作用。
如读《白杨礼赞》,如果学生弄清了这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抒情散文。
掌握了它的抒情线索(白杨树的不平凡)以及相关背景和如何铺陈描写,即由写白杨树生长环境到描写白杨树的形神美,最后水到渠成地赋予其象征意义,到最终把握文章的写作意图,即由歌颂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进而热情赞美了华北平原抗战军民热爱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全篇运用象征手法,形散而神不散,从而使学生整体把握了读这类文章的要领。
又如在教学《巴东三峡》一文时,可让学生以导游者身份朗读,从整体上把握其游踪线索、时间及通过从整体上抓山、水的美及人文美的分析,从而突破教学重点把握全篇内容。
二、回归文本需要落实对学生语感体味和培养新课标在阶段阅读目标中明确指出:“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语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教学要回归文本
新课标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本人认为语文阅读教学需要师生共同关注文本,有必要“回归文本”。
一、回归文本,在阅读教学中要重视朗读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地位不言而喻,叶圣陶说:“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语文教学的成败可以说是取决于阅读教学是否得到了有效的落实。
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思维和陶)台情感。
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能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
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真可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曾经看到一篇关于泰戈尔《金色花》的教案。
设计者在情境导入后直接进入品读过程:
1.范读。
教师范读课文(播放音乐配音),并在朗读中把学生带入诗歌的意境。
2.练读。
小组互相练读,推荐朗读(小组长陈述推荐理由)。
3.品读。
教师指导朗读:读准字音、读对重音、读出感情(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舒缓、温馨、深情的。
但不同的地方,朗读处理方法不同)。
二、回归文本,在阅读教学中要准确深刻理解文本
如果课堂中能给学生充裕的时间阅读,那么学生对文本是有可能提出问题思考的。
当然教师首先对文本要做到:准确理解,深刻理解,并在个性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处理。
这就需要师生共同走进文本,研究文本,在对语言文字的咀嚼当中获得体会感悟,产生思维思想的碰撞,教师应该善于从学生的质疑问难和独特体验中发现学生在知识、情感和心理上不断生成的需要,及时对学生解读文本的有关信息进行加工和重组,以便对自己预设的教学做出富有创意的调整。
这个调整就是教师积极的艺术的指导,也只有这样的指导,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语文课堂获得更多有意义的生成。
但是,这一切实现的前提是准确理解文本。
今天,美学与读者中心论被渐渐地引入课堂教学中,这是一种好现象。
但在盲目崇拜外国教育理论和改革急功近利的心理驱使下,文本解读逐步走向了“思而不学”的极端。
这种理念下的语文课,老师片面地认为文本是引子,是催化剂,以至于本末倒置,游离文本而言其他,形成“扯皮语文”。
如某一个老师教学《竹影》,课堂解读文本的时间和精力非常少,而且文本主题被误读为“中国画和西洋画的区别”。
为了繁荣课堂,而应用美术作品(大概有二三十张)来作秀“怎么教”,使“好现象”变了味。
张鹏举就曾扼腕叹息:现在的语文课堂很飘,浅而无根、散而无神、乱而无序。
这种现象实在值得我们深思。
我们该怎么办呢?
三、回归文本,要处理好教学设计与文本解读的关系
有一位教师在教学《观沧海》时,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仿照《天净沙·秋思》第1句到第3句的样式,把《观沧海》中的表示景物名称的词语填充进去。
齐读改写,感受诗人笔下的这些景物有怎样的特点?提炼诗歌中的意象,从而感受诗歌恢宏的气势和诗人阔大的胸怀。
学生讨论后教师提供了如下参考:
碣石沧海山岛
秋风树木百草
日月星汉洪波
有志者在海边
本来《观沧海》作者目睹了祖国山河壮丽的景色,心中涌起要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
于是借助丰富的想象,来充分表达这种愿望。
作者以沧海自比,通过写大海吞吐宇宙的气势,来表现诗人自己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感情奔放,却很含蓄。
然而改写的《观沧海》却变成了无病呻吟,教师的设计及提供的参考没有价值,破坏了其中本就有的恢弘气
势和豪迈气魄,
该环节的目的应该是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领会课文,而该教师只是做到了教学设计的新颖,对学生理解课文的恢弘气势并无帮助。
总之,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语文阅读教学有必要回归文本,语文教师应该在紧扣三维目标和深挖教材的同时,使得教法和指导学法恰如其分地得到运用,从而创造出自己的高效语文阅读课堂。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第二十七中学)
责任编辑:王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