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糖原的分解与合成代谢
糖代谢

(磷酸戊糖途径)
G
糖原
G-6-P - - -
丙酮酸
G-1-P
乳酸
(胞液) (糖酵解)
乙酰辅酶A (TCA)
(线粒体)
(有氧氧化)
CO2+H2O NADH+ATP
(呼吸链)
第二节
糖酵解
1940年,酵解的全过程才被了解。G. Embden和O. Meyerhof等人发现肌肉中
酸生成2分子乳酸:
COOH NADH+H+
NAD+
COOH
C=O
HCOH
CH3
LDH
CH3
2. 有氧时:胞液中这2分子NADH可通过2种穿梭系统进入线立体,经呼吸链氧化成H2O 产生6分子或4分子ATP。
(1)苹果酸穿梭系统:主要存在于肝、心肌等组织细胞内。
注:(1)胞液和线体的苹果酸脱氢酶辅酶均为NAD+,故2分子NADH 经呼吸链氧化可产生2*3=6分子 ATP。 (2)为谷草转氨酶
5. 磷酸三碳糖的同分异构化:
磷酸三碳糖中只有3-磷酸甘油醛能进入酵解途径,磷酸二羟丙酮则不能,但它可在酶催化
下迅速转化为3-磷酸甘油醛:
磷酸丙糖异构酶
己糖转化成三碳糖后,碳原子顺序颠倒,己糖原来的碳原子数的 C3和C4 是3-磷酸甘油醛 的C1,C5和C2 变成 C2,C1和C6 变成 C3。
二.能量变化:
1分子葡萄糖降解成2分子丙酮酸的过程中,消耗2分子ATP,经二次底物水平磷酸化, 可产生4分子ATP,故净生成2分子ATP。总结如图13-5(P87)。
葡萄糖酵解的总反应式为:
三.三、酵解脱氢反应在胞液中产生的2 NADH的可能去路:
糖代谢

第三节 Blood sugar
Blood sugar:指血液中的单糖,主要是 glucose。 BS level:指血糖浓度,与测定方法有关。 (1)葡萄糖氧化酶法:特异性强、价廉、方 法简单。正常空腹全血3.6~5.3mM; (2)邻甲苯胺法:结果可靠,正常空腹全血 为3.3~5.6mM; (3)福林—吴氏法:数值比实际高,本法已 趋淘汰。空腹血糖正常为4.4~6.7mM。
有氧 酵解 途径 丙酮酸 无氧
CO2 + H2O 供能
乳酸
肝糖原
糖异生
血 糖
糖原合成
肝(肌)糖原
其它糖
磷酸戊糖途径等
脂类、氨基酸合成代谢
非糖物质
脂肪、氨基酸
Regulation of BS level:
1. 肝脏调节: 2. 肾脏调节: 肾糖阈renal threshold for glu:
8.89-9.99mmol/L
COOH
3-磷酸 甘油醛
P
OH
烯醇化酶
C O CH2
P
+
H 2O
1,3-二磷酸甘油酸
ADP
ATP
2-磷酸甘油酸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3-磷酸甘油酸 2-磷酸甘油酸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ADP
Phosphoenolpyruvate, PEP
丙酮酸
ATP
Glu
ATP ADP
G-6-P F-6-P
⑽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转变成丙酮酸
COOH
ATP ADP
F-1,6-2P 磷酸二 羟丙酮
NAD+ NADH+H+
COOH C O CH2
ADP
P
第五章糖代谢介绍

(二) 维持血糖
糖原储存能量,维持血糖恒定。
可提供合成某些氨基酸、脂肪、
(三) 提供合成原料 (四) 构成组织细胞
胆固醇、核苷等物质的原料。
糖蛋白、蛋白聚糖、糖脂等是 组织细胞的重要成分。
(五)其他功能
构成免疫球蛋白、血型物质、凝血因子等。
三、糖代谢的概况
糖原
糖原合成
磷酸戊 磷酸戊糖 糖途径 NADPH
可分为二个阶段:
第一阶段:由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 第二阶段:由丙酮酸转变成乳酸。
糖酵解反应特点
1. 糖酵解反应的全过程在胞质中进行。乳酸是糖酵解的必然产 物 2. 由于是在无氧条件下进行的,所以氧化分解不彻底,释放的 能量少。 3. 反应全过程中有三步不可逆的反应。催化这三步反应的己糖 激酶、磷酸果糖激酶-1 、丙酮酸激酶是糖酵解途径的关键 酶,其中磷酸果糖激酶-1 为限速酶
糖原是葡萄糖的一种储存形式。当糖供应丰富及能量充足时,一部分 糖可合成糖原储存。当糖的供应不足或能量需求增加时,储存的糖原可 分解葡萄糖,为机体氧化供能。
* 因肝、肾有葡萄糖-6-磷酸酶,故肝糖原可分解为葡萄糖, 释放入血,维持血糖浓度。
*肌肉组织无葡萄糖-6-磷酸酶,所生成的6-磷酸葡萄糖不能 转变成葡萄糖释放入血,只能氧化供能。
2.糖酵解是红细胞功能的主要方式,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线粒体, 不能进行有氧氧化而是以糖酵解作为能量的基本来源。
3.某些组织细胞即使在有氧的条件下仍以糖酵解为其重要供能 方式。
糖酵解的调节
主要是通过对己糖激酶、6-磷酸果糖激酶-1、
丙酮酸激酶三个关键酶的活性的调节,
案例分析
1
2
3
Question: 1.图片1和图片2中人依赖什么方式获取能量?为什么? 2.图片3中的红细胞依赖什么方式获得能量?为什么? 3.正常情况下,人体内的组织细胞依靠什么方式获得能量? Answer: 1.图片1中的人由于剧烈运动使肌肉组织处于相对缺氧状态,主要通过糖酵解获取能
糖分解代谢

植物体内的麦芽糖酶通常与淀粉酶同时存在,
并配合使用,从而使淀粉彻底水解成葡萄糖。
Hydrolysis of glycogen and starch by a-amylase and bamylase
2. 淀粉的磷酸解
其中,淀粉磷酸化酶又叫P-酶。
此反应为可逆反应,但在植物体内,由于 (1)[Pi]很高(如施肥)
五. 糖酵解的生物学意义
1. 为生物体提供一定的能量 ;
2. 糖酵解的中间物为生物合成提供原料;
如丙酮酸可转变为氨基酸,磷酸二羟丙酮 可合成甘油。
3. 为糖异生作用提供了基本途径。
六. 糖酵解的调控
在代谢途径中,发生不可逆反应的地方常常是整
个途径的调控部位,而催化这些反应的酶常常要受到
调控,从而影响这些地方的反应速度,进而影响整个 途径的进程。这些酶称该途径的关键酶。
磷酸果糖激酶 ATP、柠檬酸、脂肪酸;
ADP、AMP;
丙酮酸激酶 乙酰CoA、ATP;
ADP、AMP
4. 定位:细胞质 5. 意义:产生少许能量,产生一些中简产物如,丙酮酸 和甘油等
6. 底物水平的磷酸化
四. 糖酵解产物的去路 1. 丙酮酸的去路
(1)在无氧或相对缺氧时 —— 发酵
有两种发酵:酒精发酵、乳酸发酵
在糖酵解中,有三种酶催化的不可逆反应 ——
己糖激酶、PFK、丙酮酸激酶。所以它们是关键酶。 这三种酶都是变构酶。
磷酸解 → 产生磷酸葡萄糖 Nhomakorabea1. 淀粉的水解
参与淀粉水解的酶主要有三种:淀粉酶、脱支酶、 麦芽糖酶
(1)淀粉酶:
淀粉酶是指参与淀粉a-1,4-糖苷键水解的酶。
有a-淀粉酶和b-淀粉酶两种。
糖代谢2

(7)延胡索酸的水合作用
延胡索酸酶 ⑺
H2 O
(8)苹果酸脱氢生成草酰乙酸
苹果酸脱氢酶 ⑻ NADH+H+
NAD+
GLUCOSE 2 PYRUVATE 2 ACETYL CoA
NADH
+ CO2
三羧酸循环
柠檬酸
顺乌头酸
草酰乙酸
NADH
苹果酸
异柠檬酸
NADH
延胡索酸 a-酮戊二酸
FADH2 NADH
己糖激酶
糖原磷酸化酶
糖原
(Gn) H3PO4
G-1-P
G-6-P
(不耗ATP)
(2)6-磷酸果糖的生成
磷酸己糖异构酶
(3)1,6-二磷酸果糖的生成
(第二个限速步骤)
磷酸果糖激酶-1
(4)1,6-二磷酸果糖裂解成两分子丙糖
醛缩酶
(5)磷酸丙糖的互变
异构酶
(6)3-磷酸甘油醛的氧化为1,3-二磷酸甘油酸
3、乙酰CoA → →→→ CO2 + H2O + ATP (线粒体)
(三羧酸循环)
糖酵解
乳酸
线粒体内
葡萄糖→→丙酮酸→丙酮酸→乙酰CoA
胞浆 三羧酸循环
糖 有 氧 氧 化 概 况
CO2+H2O+ATP
糖的有氧氧化
1. 葡萄糖被氧化为丙酮酸
胞液 G 2分子 CH3COCOOH
2分子ATP
2 x (NADH + H+)
(三)糖酵解的生理意义
1. 在无氧和缺氧条件下,作为糖分解供能的补充途径。
2. 在有氧条件下,作为某些组织细胞主要的供能途径。
肌肉收缩与糖酵解供能
糖原的合成与分解终极【共45张PPT】

磷酸化酶b (活性低)
磷酸化酶a-P (活性高)
2. 糖原磷酸化酶受别构调节
➢ 葡萄糖是磷酸化酶的别构抑制剂。
磷酸化酶 a (R) 葡萄糖 磷酸化酶 a (T)
[疏松型]
[紧密型]
磷酸化酶二种构像——紧密型(T)和疏松型(R), 其中T型的14位Ser暴露,便于接受前述的共价修 饰调节。
4.1.2糖原合酶受化学修饰和别构调节
α-1,4-糖苷键式结合
这两种关键酶的重要特点:
6 u/L,AST 72.
4. 耗能:UDPG----葡萄糖供体(消耗2个高能磷酸键) 通过以上的分析:就可以得出葡萄糖与肝糖原可以互相转变,而葡萄糖与肌糖原却只能从葡萄糖变成肌糖原,从肌糖原却不能直接变成葡萄糖的结论了.
注意:每条链都终止于一个非还原端.
糖原的合成与分解终极
目录
CONTENT
糖原概述 糖原合成
PART ONE
PART TWO
糖原分解
PART THREE
糖原合成与分解 的总结
PART FOUR
糖原积累症
PART FIVE
习题及病例
PART SIX
1.糖原概述
PART ONE
1.1糖原的定义
1.糖 原 (glycogen)是以葡萄糖为基本单位聚
G-6-P
G
己糖(葡萄糖)激酶
4.1糖原合成与分解受到严格调控
➢ 糖原的合成与分解是分别通过两条不同途径进 行的。这种合成与分解循两条不同途径进行的 现象,是生物体内的普遍规律。这样才能进行 精细的调节。
➢ 当糖原合成途径活跃时,分解途径则被抑制,才 能有效地合成糖原;反之亦然。
关键酶
① 糖原合成:糖原合酶 ② 糖原分解:糖原磷酸化酶
糖原的分解与合成的调节-糖代谢

葡萄糖
ADP
ADP
1-P-果糖 激酶
1,6-二磷酸果糖
ATP ADP
甘油 磷酸二羟丙酮
3-P-甘油醛 ADP
ATP
异构酶
6-P-甘露糖 ADP ATP 甘露糖激酶
D-甘露糖
HMS
戊糖
ATP
乙醇
乙醛
丙酮酸
乳酸
CO 2
其他单糖分解
三羧酸
ADP
循环
ATP
CO 2 +H 2 O
第四节 糖原(glycogen)的合成代谢
1)保护某些巯基酶或蛋白质免受过氧化物 (H2O2、O2˙¯ 等)的损害。
2)维持红细胞膜的完整性:
红细胞缺乏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 磷酸戊糖途径受阻 NADPH+H+ G-SH 膜蛋白受损 膜破裂 溶血 黄疸
蚕豆病(胡豆黄)
氧 遗 于蚕进本于蚕化传不豆食病儿豆,性能病蚕与童中多重6-是豆遗,的磷巴新后传特6裂酸胺还-磷发 有 别解能葡原生 关 是酸素萄激氧的 , 5葡、脱发化急 岁9萄锁红氢型0性 以糖%未酶细的溶 下脱为尔糖胞谷血 儿氢男使的缺胱性 童酶性谷乏自甘贫 。缺,胱者身肽血乏多甘破,來。者见肽由坏保。 护起红病血急球,细在胞吃膜蚕,豆导几致小红时细至胞几大天量内溶突解 而然发发生病蚕,豆表病现。为头昏、心慌、乏力、
一) HMP的主要反应
可分2个阶段:
1、氧化脱羧阶段:
2、非氧化阶段:分子 重排
1)异构化 2)通过转酮及转醛反
应与EMP途径连接
1、氧化脱羧
G-6-P G-6-P脱氢酶 6 磷酸葡萄糖酸内酯
Mg2
NADP+ + NADPH+H+
第九章 糖代谢

6-磷酸果糖 ATP Mg
CH2 O H
磷酸果糖激酶 ADP
ATP CH2OH H O H OH OH H OH
H2O3PO
CH2 O H OH
CH2OPO3H2 OH OH H
果糖
H OH 葡萄糖
1,6-二磷酸果糖
2)第二阶段:1, 6-二磷酸果糖 3-磷酸甘油醛
CH2OPO3H2 C O H2O3PO CH2 O H OH CH2OPO3H2 OH OH H 醛缩酶 CH2OH 磷酸二羟丙酮 磷酸丙糖异构酶 CHO CHOH CH2OPO3H2 3-磷酸甘油醛 4% 96%
还原末端 非还原末端 α-1,4糖苷键 α-1,6糖苷键
淀粉或糖原在细胞内的降解:
先经磷酸化酶磷酸解α-1,4糖苷键,若是支链淀粉 还必须在寡聚1,4 1,4葡聚糖转移酶和脱支酶等的 协同作用下生成葡糖-1-磷酸。
纤维素的酶促水解:
经微生物产生的纤维素酶及纤维二糖酶催化纤维素 完全水解成葡萄糖。
2+
O 丙酮酸激酶 ADP Mg
2+
COH CHOH CH2 烯醇式丙酮酸
A TP
烯醇化酶
O COH CHOPO3H2 CH2OH 2-磷酸甘油酸 COOH C O CH3 丙酮酸
2. 丙酮酸的无氧降解(酵解与厌氧发酵)
(1) 乳酸发酵lactic
fermation
动物 乳酸菌(乳杆菌、乳链球菌) G +2ADP+ 2Pi 2乳酸 +2ATP+2水
4、糖酵解的能量计算
净生成ATP的计算: 消耗ATP=2个(G 6-P-G ; 6-P-F 1,6-2P-F);
生成ATP=2×1+2×1=4个(1,3-二磷酸甘油酸 3磷酸甘油酸;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丙酮酸)即底物水平磷酸 化; 净生成ATP=4-2=2个 产生NADH=2 ×1(3-磷酸甘油醛 1, 3-磷酸甘油酸)
糖原的合成与分解

Pi
磷蛋白磷酸酶-1
–
糖原合酶
糖原合酶-P
磷酸化酶b 磷酸化酶a-P
Pi
磷蛋白磷酸酶-1
Pi
磷蛋白磷酸酶-1
–
–
磷蛋白磷酸酶抑制剂-P
PKA(有活性)
磷蛋白磷酸酶抑制剂
糖原合成与分解的调节
激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等)+ 受体
腺苷环化酶
腺苷环化酶(有活性)
(无活性) ATP
cAMP
PKA
(无活性)
约10个葡萄糖单元处形 成分枝,分枝出葡萄糖 以α-1,6-糖苷键连接, 溶解度增加。
形状:树枝状
分子量:100~1000万
3
糖原的结构特点
非还原端 还原端
主链自还原端开始;
每条链都终止于一个非还 原端。
还原端:一个
非还原端:多个
糖原合成或分解时,其葡 萄糖残基的添加或去除, 均在其非还原端进行;非 还原端增多,利于其被酶 分解。
H2O
葡萄糖-6-磷酸酶
Pi
CH2OH
H
OH
OH OH H
OH OH
G-6-P + H2O
葡萄糖-6-磷酸酶
G + Pi
葡萄糖6-磷酸酶主要存在于肝、肾细胞, 肌肉组织中不含此酶,因此肌糖原不能分 解为葡萄糖,只能进入糖酵解或有氧氧化。
* 肌糖原的分解
肌糖原分解的前三步反应与肝糖原分解过程相 同,但是生成6-磷酸葡萄糖之后,由于肌肉组 织中不存在葡萄糖-6-磷酸酶,所以生成的6-磷 酸葡萄糖不能转变成葡萄糖释放入血,提供血 糖,而只能进入酵解途径进一步代谢。
22
1.水解:
包括三步反应,循环交替进行。 ⑴ 磷酸解:由糖原磷酸化酶(glycogen phosphorylase)催化对-1,4-糖苷键磷酸 解,生成G-1-P。
生物化学第9章 糖代谢

生物化学第9章糖代谢生物化学第9章糖代谢第九章糖代谢课外练习题一、名词解释1、糖酵解:在缺氧情况下,葡萄糖分解为乳酸的过程成为糖酵解。
2、糖酵解途径: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的过程3、糖有氧氧化:葡萄糖在有氧条件下氧化生成CO2和H2O的反应过程。
4、三羧酸循环:由乙酰CoA与草酰乙酸缩合成柠檬酸开始,经过反复脱氢、脱羧,再生成草酰乙酸的循环反应过程称为三羧酸循环(TAC,或Krebs循环)。
5、糖异生:由非糖化合物转变为葡萄糖或糖原的过程6、糖异生途径:从丙酮酸生成葡萄糖的具体反应过程7、乳酸循环:在肌肉中葡萄糖经糖酵解生成乳酸,乳酸经血液运到肝脏,肝脏将乳酸异生成葡萄糖。
葡萄糖释放进入血液后又被肌肉摄取,这种代谢循环途径成为乳酸循环。
8、糖原:是机体内糖的贮存形式,是可以迅速动用的葡萄糖贮备。
9、糖原合成:由葡萄糖合成糖原的过程10、活性葡萄糖:在葡萄糖合成糖原的过程中,UDPG中的葡萄糖基称为活性葡萄糖。
二、符号辨识1、EMP酵解途径;2、TCA/Krebs环三羧酸循环;3、PPP/HMP磷酸戊糖途径;4、CoA辅酶A;5、G-1-p1-磷酸葡萄糖;6、PEP磷酸烯醇式丙酮酸;三、填空1、将简单的小分子物质转变成复杂的大分子物质的代谢过程被称为(合成)代谢,而将复杂的大分子物质转变成小分子物质的过程则是(分解)代谢。
2、唾液中含有(α淀粉)酶,可水解淀粉中的α-1,4糖苷键。
淀粉消化主要在(小肠)内进行,降解形成寡糖。
3、二糖在酶作用下,能水解成单糖。
主要的二糖酶有(蔗糖)酶、(半乳糖)酶和(麦芽糖)酶。
4、糖在血液中的运输形式是(葡萄糖)。
糖的贮存形式是(糖原)。
5、糖的分解代谢途径包括(糖酵解)、(三羧酸)循环和(磷酸戊糖)途径。
糖的合成代谢途径包括(糖原)的合成以及非糖物质的(糖异生)作用。
6、人体内主要通过(磷酸戊糖)途径生成核糖,它是(核苷酸)的组成成分。
7、由于红细胞没有(线粒体),其能量几乎全部由(糖酵解)途径提供。
第5章-糖代谢

G(Gn) 胞液
丙酮酸
乙酰CoA 线粒体
TCA循环
[O] H2O
NADH+H+
CO2
ATP ADP FADH2
19:46
(一) 反应过程
1.丙酮酸的生成 (同无氧氧化) 2.丙酮酸氧化脱羧生成乙酰CoA
丙酮酸进入线粒体,氧化脱羧为乙酰CoA 。
(1)总反应式:
NAD+ , HSCoA CO2 , NADH + H+
19:46
4.循环是不可逆的,整个循环中有三个限速 酶:柠檬酸合酶、异柠檬酸脱氢酶、α-酮戊 二酸脱氢酶复合体。这三个酶促反应是不可 逆的,使三羧酸循环不能逆转,保证了线粒 体供能系统的稳定性。
5.三羧酸循环的中间产物草酰乙酸需要不断 地补充,以保证三羧酸循环始终处于运转状 态,满足组织代谢的生理需要。
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活化裂解阶段
第二阶段:氧化产能阶段
第三阶段: 无氧还原阶段
19:46
(一)糖酵解反应过程
1.活化裂解阶段
反应1:葡萄糖磷酸化为6-磷酸葡
萄糖
HO CH2
P O CH2
H H OH
HO
O
H ATP
ADP
Mg2+
H OH
己糖激酶
H H OH
HO
OH H OH
H OH
(hexokinase)
(1)三羧酸循环乙酰CoA与草酰乙酸缩合成含有3个 羧基的柠檬酸,经历4次脱氢及2次脱羧、1次底物 水平磷酸化反应,最终仍生成草酰乙酸而构成循 环,亦称柠檬酸循环。此名称源于其第一个中间 产物是一含三个羧基的柠檬酸。
所有的反应均在线粒体中进行。
生物化学简明教程 第9章 糖代谢(共110张PPT)

(5)特殊生理功能的物质 (6)保护与润滑:蛋白聚糖(粘膜与分泌物)
9.1 多糖和低聚糖的酶促降解
• 糖类中多糖和低聚糖,由于分子大,不能透
过细胞膜,所以在被生物体利用乏前必须水 解成单糖,其水解均依靠酶的催化
淀粉的酶促水解
纤维素的酶促水解
9.1.1 淀粉的酶促水解
• α-淀粉酶:水解淀粉分子内部任意部位的α1,4糖苷键(内切酶)
经过一轮循环,乙酰CoA的2个碳原子被氧化成CO2;在循 环中有1次底物水平磷酸化,可生成1分子ATP;更为重要的是 有 4 次 脱 氢 反 应 , 氢 的 接 受 体 分 别 为 NAD+ 或 FAD , 生 成 3 分 子
乙醛 乳酸
乙醇
糖酵解产能效率
步骤
能量产物
葡萄糖→ G-6-P
-ATP
F-6-P → F-1,6-2P
-ATP
1,3-二磷酸甘油酸 → 3-磷酸甘油酸 +2 ATP
PEP → 烯醇式丙酮酸
+2 ATP
合计
ATP
ATP数 -1 -1 +2 +2
+2(葡糖糖) +3(糖原、淀粉)
葡萄糖酵解产能196kJ/mol,糖原、淀粉酵解产能183kJ/mol, 1molATP捕获。
从葡萄糖或糖原开始至生成丙酮酸, 分别包括10或 11步连续的酶促步骤
己糖磷酸酯的生成
丙糖磷酸的生成 4个阶段 丙酮酸和ATP的生成
丙酮酸继续氧化
(1)己糖磷酸酯的生成
从葡萄糖开始经过三步--消耗2个ATP,有2个不可逆反应
ATP ADP
葡萄糖 激酶
ATP ADP
果糖磷 酸激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脂肪、核糖、
尿糖
氨基酸等
二. 糖原的生物合成 • 糖原生成作用:体内由单糖(葡萄糖、果糖、 半乳糖等)合成糖元的过程。
糖原的合成:在细胞浆内进行。
体内由单糖合成糖元的过程。
反应: (一)G-6-P的生成(消耗1个ATP)个UTP)
• (四)糖原的生成:
ATP 糖原Gn
+
磷酸化酶
肾上腺素 胰高血糖素 AMP
蛋白激酶A使 糖原合酶 磷酸化而失去活性, 糖原不能合成
Na+ -单糖共运输蛋白系统:四聚体,每个单体 75k,对 D-Glc,α-甲基-D-Glc,D-Gal 专一 需要Na+伴随,跨膜运输所需要的能量来自细胞 膜两侧Na+浓度梯度, Na+在Na+ /K+泵催化下 离开细胞.
Glc跨膜运输是消耗ATP的主动过程,所需能 量来自细胞膜两侧Na+浓度梯度。 转运蛋白, Na+参与传递。
磷酸化酶b激酶 ATP 磷酸化酶 2 b Pi Mg2+ 磷酸化酶a磷酸酶
糖原Gn
UDPG
PPi
磷酸化酶 P 1 a
G-1-P UTP
蛋白激酶A使磷酸化酶 磷酸化而激活, 糖原降解
糖原Gn-1
PPi
酶
UTP G-1-P
蛋白磷酸 酶
糖原合酶 P b 蛋白激酶A ADP
UDPG
Pi
糖原Gn
糖原合酶 a
不依赖Na+ 的易化扩散运输系统:对 D-Fru 专一通过此系统Fru被转变为Glc 不依赖Na+ 但能运输常见三种单糖的易化扩 散转运系统(小肠,肝,肾,出细胞进入血液) D-Glc D-Gal, D-Fru; 2-脱氧-D-Glc
(二)糖的转运 Glc 等单糖被人和动物吸收进入血液,血液中 的糖称为血糖(blood sugar),血糖含量高 低是表示体内糖代谢的一项重要指标。
α (1 → 4) α (1 → 6) β (1 → 4)
α (1 → 4)
动物
淀粉- 1,4-葡萄糖苷酶
纤维二糖 Glc G-1-P
微生物 细胞内
1,4 → 1,4葡 糖糖基转移酶 α (1 → 6)
G-1-P
细胞内
遇到与分支点 相距3个G 无作用
双功能酶 1,4 1,4葡糖 糖基转移酶
磷酸化酶 新切点
UTP + ADP
• UTP加上葡萄糖生成的UDPG是糖原合成中 葡萄糖的活化形式。因此UTP浓度高低影 响糖原合成速度。
变位酶 激酶
三、糖原代谢的调控 (一 ) 糖原磷酸化酶的别构调节因素
血糖浓度下降 肾上腺素
胰高血糖素
+
c AMP 蛋白激酶A
ATP G-6-P ADP Pi可解除抑制
糖原合酶 ADP
UDPG
+ 糖原(Gn)
引物 糖原合酶
UDP + 糖原(Gn+1)
(五)糖原生成
H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HO
a-1,4糖苷键
分枝酶 (branching enzyme)
H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HO
O
O
a-1,6糖苷键
O
H
O O O O O O O O O O
糖的吸收、转运 (一)单糖的吸收-载体蛋白介导的,具有底 物特异性和立体特异性. 消化成单糖后方可被小肠粘膜细胞吸收 单糖的吸收速率:以Glc吸收速率为100
D-Gal 110 > D-Glc 100 > D-Fru 43 > D-Man 19 > L-Xyl 15 > L-Ara 9
至少有2种类型单糖运输蛋白参与催化单糖 从肠腔进入小肠上皮细胞
磷酸葡糖变位酶
6-磷酸葡萄糖
1-磷酸葡萄糖
(三)二磷酸尿苷葡萄糖(UDPG)的生成,
葡萄糖-1-P + UTP UDPG + PPi
UDPG焦磷酸化酶
UDPG
UDPG是糖原合成中葡萄糖的活化形式。
(四)葡萄糖直链的延长 在原有糖原的 非还原 性末端延长-[G]-,残基之间的连接为(1→4)糖
苷键。每循环一次延长一个糖残基
α-1,6-糖苷酶
口腔: α-淀粉酶 小肠: α-淀粉酶 麦芽糖
麦芽糖酶
唾液和胰液内,水解α (1 → 4) 键; 极限糊精
(平均含8个 G,带有1~2个) 2葡萄糖 α-1, 6糖苷键 寡聚α-1, 6糖苷酶
蔗糖 蔗糖酶葡萄糖+果糖
乳糖酶
这些消化酶固 乳糖 葡萄糖+半乳糖 定在肠细胞刷 状缘上 异麦芽糖酶,海藻糖酶,β-糖苷酶
存在
人唾液胰液.麦芽 枯草杆菌.霉菌等 (糊精酶,液化酶) 麦芽麸皮大豆 甘薯细菌霉菌 淀粉-1,4-麦芽糖苷酶
β-淀粉酶
(- amylase)
γ-淀粉酶
(- amylase)
淀粉
纤维素酶 纤维 (cellulase) 素 磷酸化酶 糖原 ( phosphoryl ase) 糖原 脱支酶 (debranchi
第24章 糖原的分解与合成代谢
一、糖原的分解代谢
降解方式 细胞外:水解 糖苷酶 细胞内:磷酸解 磷酸化酶 消化部位:口腔、小肠。 消化酶:
酶的名称 α-淀粉酶
(-amylase)
底物 淀粉 淀粉
作用方式 α (1 → 4)
α (1 → 4) 非
还原端切2个单 位,基团异位
产物 α-糊精
少量麦芽糖 直链:麦芽糖 支链: β-麦芽糖 核心糊精 从非还原端顺次切 下 Glc
正常人血糖浓度为4.4~6.7mmol/L, 高于8.8mmol/L称为高血糖, 低于3.8mmol/L称为低血糖。
正常机体可通过肝糖原或肌糖原的合成或降解 来维持血糖恒定。
血糖的来源和去路
食物中 糖 CO2+H2O+能量
肝糖原 分解
血糖
肝糖原、
肌糖原
﹥
异生 非糖物质 甘油、乳酸、 氨基酸等
8.8mmol/L
O
HO
分枝酶能够将一个七糖单位从一段常于11个葡萄糖残基的非还原 端转移到邻近的糖链上,连接方式为(1→6)糖苷键。新分支 点至少距老分支点4个葡萄糖残基以上.分枝增加,糖原的溶解 度增加,非还原性末端增加,糖原合成和降解的速率也会增加。
• (六)UDP的再生,反应如下:
二磷酸核苷激酶Mg2+
• UDP + ATP
形成α-1,4-糖苷键: 该反应必须有 一个4个糖基以上的引物存在。循环进行
关键酶:糖原合酶 (五 ) 形成α-1,6-糖苷键
分支酶
(六) UDP的再生
(一)6-P-葡萄糖的生成:
ATP 葡萄糖 ADP
Mg2+
葡萄糖-6-P 己糖激酶 葡糖激酶(肝)
(二)1-P-葡萄糖的生成:
葡萄糖-6-P 葡萄糖-1-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