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 精品教案教学设计
荆轲刺秦王教案精选多篇(1)
荆轲刺秦王教案精选多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文言文二则》中的《荆轲刺秦王》。
具体内容包括:文章背景介绍、文本细读、语言品味及人物形象分析。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文章背景,了解荆轲刺秦王的史实。
2. 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 品味文章精彩语言,分析荆轲、秦王等人物形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文章中的一些特殊文言现象,如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等。
教学重点:分析荆轲、秦王等人物形象,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荆轲刺秦王》的电影片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注故事情节。
2. 背景介绍简要介绍荆轲刺秦王的史实,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3. 文本细读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边读边标注不理解的字词。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 语言品味引导学生品味文章中的精彩语言,如“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风萧萧兮易水寒”等,分析其表达效果。
5. 人物形象分析6. 例题讲解讲解一道关于文章内容的题目,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7.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一篇关于荆轲刺秦王的练习,检验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文章背景:荆轲刺秦王史实2. 文本细读:生字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3. 语言品味:精彩语句分析4. 人物形象:荆轲、秦王等5. 中心思想:勇敢、忠诚、智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2)分析荆轲、秦王等人物形象。
(3)谈谈你对文章中心思想的理解。
2. 答案:(1)风萧萧:形容风吹得树叶沙沙作响。
壮士:勇敢的人。
不复还:再也回不来。
荆轲刺秦王:指荆轲行刺秦王的故事。
(2)荆轲:勇敢、忠诚、智慧。
秦王:残忍、多疑。
(3)文章中心思想:勇敢、忠诚、智慧。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文章内容,提高了文言文阅读能力。
荆轲刺秦王教案精选多篇荆轲刺秦王教案
荆轲刺秦王教案精选多篇荆轲刺秦王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古代历史故事》第四章“战国时期”,详细内容为“荆轲刺秦王”的故事。
通过该故事,使学生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掌握荆轲刺秦王的过程、原因及影响。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准确复述荆轲刺秦王的故事,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心,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荆轲刺秦王的原因、过程及影响。
难点: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荆轲刺秦王的深层原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电视剧《荆轲刺秦王》片段,引起学生兴趣,引入本课主题。
2. 讲解:详细讲解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分析荆轲刺秦王的原因、过程及影响。
3. 例题讲解:分析荆轲刺秦王的故事中,荆轲和秦王的形象特点,引导学生评价历史人物。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复述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并分析其原因和影响。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探讨荆轲的精神品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六、板书设计1. 荆轲刺秦王2. 内容:战国时期背景荆轲刺秦王原因荆轲刺秦王过程荆轲刺秦王影响荆轲与秦王形象评价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梗概。
(2)分析荆轲刺秦王的原因和影响。
(3)评价荆轲和秦王的人物形象。
2. 答案:(1)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梗概:荆轲为燕国人,受命刺杀秦王,最终失败。
(2)荆轲刺秦王的原因: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秦王统一六国,燕国受到威胁;荆轲为报国仇家恨,挺身而出。
影响有三:一是加剧了战国时期的动荡局势;二是展示了燕国人民的英勇无畏;三是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爱国主义精神财富。
(3)荆轲:英勇、忠诚、有胆有识;秦王:雄才大略、多疑、残忍。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是否掌握了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能否分析历史事件和评价历史人物。
2023最新-荆轲刺秦王的教学设计优秀6篇
荆轲刺秦王的教学设计优秀6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荆轲刺秦王的教学设计优秀6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荆轲刺秦王优秀教案篇一一、教学内容分析《荆轲刺秦王》是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第二课的讲读课文。
课文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有着很高的艺术成就,对于学生了解先秦文学,认识中华文化的精华,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
《荆轲刺秦王》是战国策的名篇。
课文记叙了荆轲刺秦王的过程,再现了荆轲献图和血染秦廷的壮烈场面,塑造了一个扶危济困、助弱锄强、视死如归的侠士形象。
学好这篇文章,可以感受荆轲这一悲剧英雄的人格魅力,还可以利用古今视界差异,激发学生读出新意,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性,并在这方面作出一些有益的探索。
二、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情的特点,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文言文教学要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积累语言知识,同时,根据本课人物形象个性化描写的特点,确立教学目标如下:A、知识教育目标:(1)积累文中的文言词句并进行归类整理(2)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矛盾中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B、能力训练目标:(1)鉴赏悲壮感人的场面描写(2)学习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欣赏精彩的人物对话、神态描写,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
C、情感培养目标:(1)辩证的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2)学会历史唯物主义法,辩证的分析人物形象四、说教学重难点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切实落实教学,我将教学重难点确定如下:A、重点:(1)对文中的文言虚词、实词、通假字的把握(2)对荆轲的人物形象的分析和理解B、难点:文言现象(句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的把握三、学习者特征分析这篇文章是高中文言的第二篇,学生对文言文的只是也已经有了一定的把握。
荆轲刺秦王优秀教案 3篇
荆轲刺秦王优秀教案1《荆轲刺秦王》是篇文言课文,记叙的是荆轲刺秦王的历史故事,人物形象刻画非常成功。
司马迁撰写《史记刺客列传》时,几乎照录全文。
这样的课文对于学生来说可读性很强,且很感兴趣,只要结合文中的注释便可顺利阅读全文。
如果按照传统的文言授课方式来处理课文,势必会让学生容易疲累,以至失去阅读兴趣,从而影响教学质量,所以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鼓励个性化解读,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积极性。
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译文读懂《史记》刺客列传荆轲部分原著片段。
2、感知《史记》史学价值及文学地位,建立对《史记》的浓厚兴趣。
教学内容:《史记》卷八十六刺客列传荆轲部分荆轲刺秦王片段。
教学过程:1、导入。
我们刚学过一篇课文《司马迁发愤写《史记》》,鲁迅先生曾经这样评价《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PPT:鲁迅评价《史记》),意思说《史记》史料价值与文学地位都很高。
有一首诗来自《史记》(PPT:《易水歌》)。
教师讲荆轲刺秦王的故事。
我们进行课外阅读,有时会遇到一些古文,如何去读懂它们呢?刚才老师讲了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想不想看一看《史记》中司马迁是如何记载这段故事的。
2、学习送别片段(PPT:送别片段)。
(1)初读。
轻声阅读,对照注释看看能否读懂每一句话。
(2)再读。
请同学们翻开译文,找一找与这段文字相对应的译文。
读一读译文,再读一读古文,试着对古文进行解释。
(3)三读。
理解了意思,请同学们根据意思试着断句,将古文读通顺。
(4)对这段文字,你有没有疑问?①为什么太子及宾客都穿戴着白衣白帽前来为荆轲送行?所以人们的心情都是怎样的,文章当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种心情?②荆轲知道这一去再也不能回来吗?那他表现得如何?为什么荆轲连头都不回一下?(5)读懂了文字的意思,我们就可以与他们进行心灵的沟通,谁能读出这些文字所蕴含的情感。
(6)小结归纳学习古文的方法。
现在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刚才我们读懂这段古文运用了哪些方法。
荆轲刺秦王教案教案
荆轲刺秦王教案精编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引发学生对荆轲刺秦王故事的好奇心和兴趣。
1.2 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背景,包括秦国统一六国的时期和荆轲的身份。
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荆轲要刺杀秦王?1.3 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展示荆轲刺秦王的图片和相关资料,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背景和动机。
第二章:荆轲刺秦王的故事细节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荆轲刺秦王的故事细节。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记忆能力。
2.2 教学内容:详细讲述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包括荆轲的准备、刺杀行动的经过以及结果。
强调故事中的关键信息和事件。
2.3 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展示故事的插图,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故事内容。
通过讲述和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中的细节和关键事件。
第三章:荆轲刺秦王的角色分析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荆轲刺秦王故事中的主要角色及其特点。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2 教学内容:分析荆轲刺秦王故事中的主要角色,包括荆轲、秦王和荆轲的。
讨论每个角色的特点、动机和作用。
3.3 教学方法:通过提问和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分析角色的特点和动机。
引导学生思考不同角色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第四章: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意义4.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荆轲刺秦王故事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4.2 教学内容:探讨荆轲刺秦王故事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分析故事中体现的忠诚、牺牲和英雄主义等价值观。
4.3 教学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和写作的方式让学生表达自己对故事意义的理解。
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的价值观与现代社会的联系。
第五章:荆轲刺秦王的评价与启示让学生对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进行评价和反思。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价值观判断能力。
5.2 教学内容:让学生阅读不同观点对荆轲刺秦王故事的评价和解读。
引导学生思考故事给我们的启示和影响。
荆轲刺秦王教案精选多篇荆轲刺秦王教案
荆轲刺秦王教案精选多篇荆轲刺秦王教案教案:荆轲刺秦王一、教学内容教材: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章节:第二单元第7课《荆轲刺秦王》内容:本文主要讲述了荆轲刺杀秦王的英勇事迹,通过荆轲的故事,展现了他的忠诚、勇敢和牺牲精神,同时也反映了战国时期的动荡局势和民间的疾苦。
二、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背诵课文内容,掌握生僻字词的读音和书写。
2. 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通过学习荆轲的事迹,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并背诵课文内容,掌握生僻字词的读音和书写。
重点:分析并欣赏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通过学习荆轲的事迹,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播放荆轲刺秦王的短片,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 讲解:教师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包括荆轲的事迹、战国时期的背景等。
3.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荆轲的行为对自己的启示,分享自己的感悟。
4. 练习:教师给出练习题目,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1. 荆轲刺秦王2. 重点内容:荆轲的事迹、战国时期的背景、荆轲的精神品质3.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偶等七、作业设计(1)荆轲是哪个国家的人?(2)荆轲为什么要刺杀秦王?(3)荆轲刺杀秦王的过程是怎样的?(4)荆轲的行为给你带来了什么启示?答案:(1)荆轲是燕国的人。
(2)荆轲要刺杀秦王是因为秦国侵略了燕国,他为了保卫国家和民族利益而行动。
(3)荆轲刺杀秦王的过程是艰苦而悲壮的,他经历了重重困难和挫折,最终壮烈牺牲。
(4)荆轲的行为给我们带来了爱国情怀和责任感的启示,他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习的品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是否存在不足之处,如何改进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荆轲的历史背景,查阅相关资料,深入研究荆轲的思想和行为对自己和社会的影响。
《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通用12篇)
《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通用12篇)《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1、过程与方法:了解课文背景,借助工具书,对比解释,初读课文;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性格2、学问与力量: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文言文中重要的字、词、句解释,从人物的对话、动作、神态描写,分析主要人物3、情感与态度:如何看待荆轲刺秦王这一大事二、重点难点:1、重点:分析人物形象,从对话、动作、神态的角度入手2、难点:如何看待荆轲刺秦王这一大事三、教学方法:朗读法、提问法、争论法多媒体教学四、课时支配:三课时第一、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背景,复习《战国策》相关内容2、借助解释、工具书理解课文二、重点难点:理解课文,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三、教学方法:分组争论法、提问法、启发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今日,我们来上新课《荆轲刺秦王》,关于荆轲,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北宋苏询称其“始速祸焉”,朱熹认为他“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
”但司马迁却为他立传,并在《史记》结尾评价其“名垂后世”。
还有其他人,如陶潜,称其“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为什么前人对他会做出这种评价。
信任我们学了这篇课文,也会对荆轲有更深化的了解。
师:同学们已经做过预习工作了,那该文选自哪里?生:《战国策》师:好,关于《战国策》,同学们收集到哪些资料呢?下面我们来沟通一下?生:《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编辑的一部重要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
经刘向整理,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33篇,其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谈论辩时的政治主见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
师:这里,我补充一下,从文学的角度上看,《战国策》长于谈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师:对于本文的背景,同学们结合学过的历史学问,来谈一谈?生:战国末期,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秦灭韩,又破赵,统一的大势已定。
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优秀5篇
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优秀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一必修《语文》第二册第六单元《古代记叙散文》,具体章节为《荆轲刺秦王》。
文章详细叙述了荆轲刺杀秦王的经过,以及荆轲英勇就义的壮烈事迹。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荆轲刺秦王》的背景,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 学习古代记叙散文的写作手法,分析作者如何塑造荆轲这一英雄形象。
3.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理解荆轲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把握故事情节,学习古代记叙散文的写作手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课文注释、课外拓展阅读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电视剧《荆轲刺秦王》片段,引发学生对荆轲这一历史人物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朗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教师巡回指导。
3. 课堂讲解:(1)分析课文背景,介绍荆轲刺秦王的史实。
(2)讲解课文内容,分析荆轲的人物形象。
(3)讲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对偶、排比、设问等。
4.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中的难点句子,解释其意义和修辞手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课文中的其他句子。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荆轲刺秦王的原因和意义,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荆轲刺秦王》2. 主要内容:(1)荆轲刺秦王的背景(2)荆轲的人物形象(3)课文中的修辞手法3. 教学重点与难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举例说明。
(2)谈谈你对荆轲这一人物形象的认识。
2. 答案:(1)示例: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有对偶、排比、设问等。
如“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2)示例:荆轲是一位英勇无畏、忠诚爱国的英雄,他为了国家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但课堂时间有限,未能深入探讨荆轲的人物形象。
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优秀5篇
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优秀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一文,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
详细内容包括:课文整体感知、文章主题思想、写作特色、重点词汇解析、句子翻译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2. 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子翻译,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3. 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培养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文章的写作特色及主题思想的理解。
重点:重点词汇和句子翻译,文章结构的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古汉语词典、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引发学习兴趣。
2. 课文整体感知: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3. 课文解析:a. 分析文章结构,讲解重点词汇。
b. 对文章进行逐句翻译,解答学生的疑问。
c. 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写作特色。
4. 例题讲解:结合课文内容,讲解典型例题,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与课文相关的练习,检验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荆轲刺秦王》2. 内容:a. 课文结构b. 重点词汇c. 句子翻译d. 文章主题思想e. 写作特色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根据课文内容,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
b. 选取课文中的一个段落,进行翻译。
2. 答案:a. 文章主题思想:表现荆轲英勇无畏、忠诚爱国的精神。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反思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学生掌握情况如何,对不足之处进行改进。
2. 拓展延伸:a. 布置课后阅读任务,让学生阅读与本文相关的文章,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b. 组织课后讨论,让学生针对文章的主题思想、写作特色等进行深入探讨。
c. 鼓励学生参加古诗文朗诵比赛,提高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详细解析2. 教学目标的具体设定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明确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5. 板书设计的合理布局6. 作业设计的深度与广度7.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内容的详细解析《荆轲刺秦王》一文的详细内容解析应包括对历史背景的介绍,荆轲刺秦王的动机、过程和结果的分析,以及文章中所蕴含的爱国主义、忠诚、勇敢等价值观的探讨。
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优秀5篇)
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优秀5篇)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积累整合:积累文中的文言词句并进行归类整理。
感受鉴赏:正确分析鉴赏荆轲这个人物形象。
思考领悟: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思考领悟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
发现探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引导学生对荆轲刺秦王的行为作进一步的探究,从而正确评价轲刺秦王的行为。
(二)过程与方法《荆轲刺秦王》是篇文言课文,记叙的是荆轲刺秦王的历史故事,人物形象刻画非常成功。
司马迁撰写《史记刺客列传》时,几乎照录全文。
这样的课文对于学生来说可读性很强,且很感兴趣,只要结合文中的注释便可顺利阅读全文。
如果按照传统的文言授课方式来处理课文,势必会让学生容易疲累,以至失去阅读兴趣,从而影响教学质量,因此本课教学笔者从新课程理念出发,改变以往的传统教学方式,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鼓励个性化解读,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积极性。
1、让学生提前预习课文,利用早读时间听课文录音,感知课文并熟读课文。
2、荆轲刺秦王一幕文中最精彩的部分,也是高潮之处,所以这一部分安排了一个片段剧的表演,让同学把这一部分改为课本剧,由他们自编自演,教师可作适当的指导。
3、要求同学在编剧排演的过程中要认真,最后通过竞选方式择优录选好的剧本好的演员。
4、片段剧的表演,实际上就是对文章的剪裁,将记叙描写精彩部分,也是重点部分抽出来,形成点面结合拓展开来,分析探究,并在此间穿插文言字词句的练习讲解。
5、在提示上展开评述或辩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荆轲同情弱小和反抗强暴的义侠精神2、通过表演、评述或辩论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能力以及合作,互助的学习习惯。
二、重点及难点分析荆轲人物形象及其刺秦王的行为。
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幻灯片)这是骆宾王《于易水送人》一诗,请大家猜猜看看,诗中的燕国壮士指的是谁?(荆轲)那么荆轲是何许人呢?他为燕国做了什么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荆轲刺秦王》。
荆轲刺秦王优质教案精选多篇荆轲刺秦王优质教案
荆轲刺秦王优质教案精选多篇荆轲刺秦王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古代历史故事》第五章“战国烽烟”,详细内容为“荆轲刺秦王”。
通过讲解荆轲刺秦王背景、经过和影响,让学生解这段历史故事,掌握相关历史知识。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荆轲刺秦王历史背景、经过和影响。
2. 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思考和分析能力。
3. 提高学生文学素养,感受古人英勇和智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荆轲刺秦王背景分析,以及事件对历史影响。
2. 教学重点:荆轲刺秦王经过,荆轲和秦王形象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教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荆轲刺秦王背景,引发学生对这段历史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荆轲刺秦王经过,分析荆轲和秦王形象特点。
3.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设想自己是荆轲,面对秦王时会如何行动,提高学生参与度和思考能力。
4. 例题讲解:分析荆轲刺秦王事件历史影响,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历史事件。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复述荆轲刺秦王故事,并分析其历史意义。
六、板书设计1. 荆轲刺秦王2. 内容:(1)背景:战国时期,秦国崛起,六国纷争。
(2)经过:荆轲刺杀秦王,事败被杀。
(3)影响:加速秦国统一六国,激发后世反抗暴政精神。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荆轲刺秦王背景是什?(2)荆轲刺秦王经过是怎样?(3)荆轲刺秦王历史意义是什?2. 答案:(1)战国时期,秦国崛起,六国纷争。
(2)荆轲刺杀秦王,事败被杀。
(3)加速秦国统一六国,激发后世反抗暴政精神。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荆轲刺秦王历史事件有更深入解,但部分学生对背景分析仍存在困难,需在今后教学中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让学生课后查阅相关资料,解荆轲刺秦王其他历史细节,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荆轲刺秦王事件对当代启示,培养学生思辨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难点与重点把握在讲解“荆轲刺秦王”这一课时,我深知背景分析是教学难点,荆轲和秦王形象特点是教学重点。
《荆轲刺秦王》教案(精选3篇)
《荆轲刺秦王》教案(精选3篇)荆轲刺秦王教案篇一1、这样的小错误对于整个项目的要求来说是无伤大雅不足为训的,我们决不能只纠缠于细枝末节而忘了根本的目标。
2、他对巴特勒先生的事业不满意,总觉得其中有些东西不足为训。
3、书本上讲的也有不足为训的。
4、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满足于已有成绩不足为训,因眼前困难气短更不可取。
5、依此而否定翻译学是一门科学是不足为训的。
6、他认为这是自作多情,不足为训。
7、至于所谓圣人与天同忧乐,是出于教化后世的需要,乃至人之末流,不足为训。
8、这次成功有很大的偶然成分,故不足为训。
9、他们宣扬偶像神异,诱惑愚民,和道教同样不足为训。
10、缺乏人文主义情怀和学识基础的官僚法学固然不足为训,而缺乏现实主义精神和经验支持的士大夫法学也同样落伍于时代。
11、这其实是避重就轻图省力气的一种写法,他的做法虽然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其实投机取巧,不足为训。
12、西方人生与社会达尔文主义嘶咬不清,不足为训;13、贬抑者的偏激之词固然不足为训,但对张炎词某些方面缺陷的批评往往能一语中的。
14、在我认为,荆轲不过是一个逆历史潮流的跳梁小丑,一个有奶便是娘的流氓恶根,一个被雇用的亡命之徒,荆轲刺秦王,不足为训。
15、不少理论家眼里,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由于西方文学理论的大规模介入,这个时期的理论家仿佛丧失了民族传统,他们提出的理论观点不足为训。
16、因此,鼓动狭隘的爱国情绪,不分皂白地驱赶洋人是不足为训的历史阴暗面。
17、再比如创造社,过去我们的研究者一般认为它的成员的美学追求是一致的,现在看来这样的看法不足为训。
18、然而,他采取的方式是多么卑微可笑,不足为训啊。
19、这是过分机械性的量化,不足为训。
20、孝琪的行为虽然不足为训,然而他的议论思想也有独到处,这还是定庵的遗传性。
21、当然过于夸大的道义规范会导致空虚迂腐而又不合常理的行为,不论它看来有多么美好,也不足为训。
22、至于明人批注,只反映元未行省被允许便宜行事以后的情况,并非元代通制。
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优秀5篇
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优秀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人教版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一文,该文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文章背景介绍、生字词学习、文章内容梳理、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分析。
具体涉及教材的章节为《古代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第一课。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正确朗读课文,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式,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引导,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人的英勇无畏和家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难点:理解荆轲刺秦王的背景和意义,把握人物形象和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文、字典、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电视剧《荆轲刺秦王》片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注故事背景。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解决生字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教师巡回指导。
4. 例题讲解: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句式,分析荆轲刺秦王的背景和意义。
5. 随堂练习:学生当堂完成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强调重点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荆轲刺秦王》2. 主要内容:背景介绍生字词文章内容主题思想艺术特色3. 重点句子和句式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概括文章的主题思想。
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
选取一个人物,分析其形象特点。
2. 答案:主题思想:文章通过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表现了古人的英勇无畏和家国情怀。
艺术特色:文章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等,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人物分析:荆轲勇敢、忠诚、智勇双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荆轲刺秦王》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必修一)共3篇
《荆轲刺秦王》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必修一)共3篇《荆轲刺秦王》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必修一)1《荆轲刺秦王》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史记》中的一个传奇故事,很好地展示了历史的沉淀和智慧的积淀,是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学艺术的卓越精品。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该故事设计多种形式的课程活动,从而切实地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语文能力。
本文将针对人教版七年级必修一的教材中《荆轲刺秦王》这一章进行教案设计和教学指导。
一、教学目标1.了解《荆轲刺秦王》这一名著的内容、背景、历史意义和思想内涵。
2.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文学作品。
3. 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特别是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荆轲刺秦王》故事的认知2. 《荆轲刺秦王》故事的文化内涵3. 《荆轲刺秦王》故事的语文分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故事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意义,在理解整个故事的过程中,要注意相关的历史知识的掌握。
2. 古文阅读能力的提高,深刻理解文化内涵和道德寓意的含义。
3. 意象的理解和语言的理解等语言技巧的运用。
四、教学方法1.情境化教学法,通过古代的文化背景,帮助学生了解故事的内在含义。
2. 形式多样,活动丰富,采取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法、综合教学法,提高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兴趣。
3. 多学科交叉,加深学生对该篇文章的理解,从而增进其对周围世界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活动情境导入:先让学生看到荆轲这个人物的形象,引发他们对荆轲的好奇和兴趣。
第二步:教学过程1. 带领学生十分好故事的背景在古代,中国历史上曾出现了一个皇帝——秦始皇,他统一了六个诸侯国,建立了独立的中国帝国,有着极高的政治地位和统治力。
《荆轲刺秦王》这个故事,就是发生在这个强大的帝国中的。
2. 《荆轲刺秦王》的内容简介荆轲是一个为了民族大义而奋斗的志士,秦国也是变味的,而秦始皇正是这些不正之风的代表人物。
荆轲为了行刺秦始皇,展开了一系列曲折、惊心动魄的冒险,最终不幸身亡。
《荆轲刺秦王》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荆轲刺秦王》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荆轲刺秦王》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了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及艺术价值。
2.能够读懂、分析古文《荆轲刺秦王》并理解其意义。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
4.引导学生激发生活中的情感,深入理解文本中所展示的正义感。
二、教学内容1.历史背景秦国时代,社会背景及国家状况,秦国的变化、影响。
2.文化内涵正义感和革命情感对于古代故事的解读,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古代文学所展示的特点和价值。
3.艺术价值辩证思维、语言表达、情感表达、写作技艺等方面的体现,以及文学形态美学研究的启示。
三、教学方法1.课前讨论,导入文章。
2.整体讲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及艺术价值。
3.分段解读,注重文章的语言艺术、修辞手法及文化内涵等。
4.让学生积极参与,学生发言、分享自己对文本的见解。
5.结合图片或视频,让学生对文本中的故事情节进行形象理解及感受。
6.出题、对答案,让学生集体、独立完成小练习。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a.历史背景及文化内涵的讲解,培养学生学术性思维。
b.读懂文本内容并理解其意义。
c.剖析文本所展示的情感、表达方法及修辞手法。
2.教学难点a. 让学生理解并领会古文作品的精华。
b.引导学生在读懂文本的同时,表达自己的感受及见解。
五、课堂反馈1.出题让学生在课后思考回答。
2.教师针对学生阅读、分析水平进行小组或个别评价。
六、课堂设计第一部分:导入教师用幻灯片或图片展示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情节,先让学生了解故事大致内容,并发表一些看法,在交流中引导学生进入正式课堂,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
第二部分:讲解1.历史背景及文化内涵的讲解(15分钟)a.秦国时代的社会背景及国家状况。
b.秦国的变化、影响。
c.正义感和革命情感对于古代故事的解读。
2.文本讲解(30分钟)a.分段解读,注重文章的语言艺术、修辞手法及文化内涵等。
2024年荆轲刺秦王优秀教案
2024年荆轲刺秦王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理解其英勇事迹。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崇尚英雄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英勇事迹。
2.教学难点:如何理解荆轲刺秦王这一历史事件的深层含义。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你们听说过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吗?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这个英勇的刺杀事件。
二、新课导入1.讲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
(1)公元前227年,燕国太子丹派荆轲刺杀秦王嬴政。
(2)当时秦国强大,燕国弱小,太子丹为了挽救燕国,决定派荆轲刺杀秦王。
2.讲解荆轲刺秦王的英勇事迹。
(1)荆轲携带着燕国的地图和毒酒,与秦舞阳一同前往秦国。
(2)荆轲在宴会上刺杀秦王,但未能成功,最终被秦王击败。
三、课堂讨论1.荆轲刺秦王这一历史事件反映了什么?(1)反映了当时燕国与秦国的矛盾。
(2)反映了荆轲的英勇无畏。
2.你认为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有何深层含义?(1)荆轲刺秦王表现了燕国人民对秦国的反抗精神。
(2)荆轲刺秦王体现了荆轲的忠诚与勇敢。
四、课堂小结同学们,荆轲刺秦王这一历史事件,既反映了当时燕国与秦国的矛盾,又体现了荆轲的英勇无畏。
我们应该学习荆轲的忠诚与勇敢,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五、课后作业1.请同学们课后查阅资料,了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
2.请同学们结合所学,谈谈你对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的看法。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和英勇事迹,让学生了解了这一历史事件。
在课堂讨论环节,同学们积极参与,对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的深层含义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课后作业旨在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
重难点补充:1.重点: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英勇事迹及其在历史中的地位。
2.难点:荆轲刺秦王事件对后世的影响以及如何正确评价荆轲的行为。
高一语文必修1《荆轲刺秦王》教案(精选6篇)
高一语文必修1《荆轲刺秦王》教案(精选6篇)《荆轲刺秦王》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一)运用历史唯物的观点,正确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二)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
(三)掌握文言常用实词:亲、深、解、救、教、敢、还、资、振、图、室、诏、被、穷、兵、阵、私;通假字:淬、决、卒;古今异义词:涕、币、提、股。
二、教学过程:1、《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著,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
这部书记事写人十分生动,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2、历史背景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
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灭赵是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
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
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
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
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6年破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3、两位主人公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
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坷,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
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朋友之一。
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土田光。
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
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了。
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以后,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
秦始皇,秦孝公的第六世孙,秦庄襄王异人的儿子。
他出生于赵国,所以又叫赵政。
语文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优秀4篇】
语文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优秀4篇】篇一:《荆轲刺秦王》优秀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掌握本文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2、学习本文刻画人物性格的独特之处;正确分析鉴赏荆轲这个人物形象。
3、正确认识荆轲的行为,学习他的狭义和牺牲精神。
二、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词语2、学习本文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三、教学难点:用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评价荆轲刺秦的历史四、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教师点拨法、总结检测法五、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掌握本文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2、学习本文刻画人物性格的独特之处;正确分析鉴赏荆轲这个人物形象。
二、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语三、教学难点:自主学习法学习过程:四、教学过程;㈠、教师导入:“斩首行动”是现代战争中常用的手段,其核心是斩杀最高军事首脑,达到群龙无首不攻自破的目的。
2003年对伊拉克的战争中美国就使用了这个手段。
殊不知在九千多年前的中国就有人使用了这一手段,不过完全是靠个人力量。
这就是发生在战国末期著名的“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一个是势单力孤的荆轲,一个是超级大国的皇帝,这场波澜壮阔惊心动魄的行动最后以失败告终,真令人扼腕叹息。
今天,我们一起回到过去,回到那令人恐怖万分也遗憾万分的一幕去——《荆轲刺秦王》(骆宾王的《易水送别》诗: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问:诗中的壮士是指谁?分析诗的意思,引出本文故事——荆轲刺秦王。
(板书课题))㈡、常识积累;1、、关于《战国策》:本文选自《战国策·燕策三》,这是一部分国记事的史书,记录了西周、东周、齐、楚燕、韩、赵、魏、秦、宋、卫、中山十二国之事。
是刘向编辑整理的,共33卷。
记录了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的言论及纵横捭阖的斗争。
其文章的风格是辩辞横肆、铺张扬厉、气势磅礴。
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多用寓言故事、多偶排比渲染。
2、背景介绍: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全国的大势已定,弱小的燕国也危在旦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第三课时)福建省同安第一中学陈婕【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常用词语,理解词义和文言特殊句式。
2.通过文本细读,把握荆轲的形象特点,并且学习如何写出人物个性。
3..引导学生认识荆轲形象的文化意义。
【学情分析】所任教班级学生为高一新生,入学还不到一个月,整体而言学习积极性较高,能够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也愿意在课堂上和他人交流分享自己的看法。
但由于文言文基础知识还不够扎实,阅读时也尚未养成发现问题、深入思考的习惯,所以在学习古文时,往往浅尝辄止,停留于掌握字词意思这一表层。
【重点难点】通过文本细读,分析荆轲这一形象的特点,并且学习如何运用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侧面衬托等表现手法写出人物个性。
引导学生探究荆轲怒斥太子背后的心理动机,挖掘荆轲这一形象所蕴含的文化精神。
【教学方法】品读点拨讨论【教学设备】多媒体【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如果以“成王败寇”的标尺进行衡量,荆轲无疑是一个失败者,《荆轲刺秦王》这篇文章讲述的也无非只是一个刺杀未遂的故事而已。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失败者”以及他的故事,千百年来,从未消逝在历史的风尘里,无论时代如何更迭,总有人对他念念不忘。
比如晋代的陶渊明在《咏荆轲》一诗中说“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唐代的骆宾王在易水送别友人时也想起了他“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于易水送人》),宋代的辛弃疾写词回忆“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
正壮士、悲歌未彻”,元代僧人善住也歌咏荆轲是个侠士“易水悲歌歇,秦庭侠骨香”,清代的龚自珍也称赞荆轲“江湖侠骨恐无多”。
当代有许多作家撰文谈论荆轲,比如张承志的散文《清洁的精神》、莫言的剧本《我们的荆轲》、台湾作家温世仁的武侠小说《秦时明月之荆轲外传》等等;也有许多导演拍摄以荆轲为题材的影视,比如陈凯歌的电影《荆轲刺秦王》,李惠民执导的电视剧《荆轲传奇》等等。
几千年来,这么多人谈论着荆轲,记挂着荆轲,荆轲的身上一定有着某种吸引人的魅力,值得我们去探索。
前两节课,我们运用提要钩玄的方法理清了课文的行文脉络,并且梳理了重点文言字词,今天就通过文本细读的方法,来更进一步地认识荆轲。
(设计意图:吸引学生注意力,提出本节课所要探讨的核心问题。
)二、文本细读,品味荆轲讨论交流:你认为荆轲是个怎样的人?请用恰当的词语概括,并在文中找出依据。
(此问题为昨日作业,要求学生在文中进行批注)2段(荆轲献计)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自尊心强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
——有智谋臣乃得有以报太子——知恩图报◆重点文言词语及句式:微、愿、得、谒、购、诚、说、有以、以、穷困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省略句◆塑造人物形象的途径:个性化的语言描写3段(说樊於期)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果决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
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有智谋,擅长辞令(做足功课,提前了解樊於期的经历及性格,说辞环环相扣,一步步挑起樊於期的情绪,促其最终心甘情愿地自刎)◆重点文言词语及句式:深、顾、善、把、揕、陵、偏袒被动句、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塑造人物形象的途径:个性化的语言描写(“曰”前的修饰语:荆轲——不动声色;樊於期——情绪逐渐激昂)◆学生可能误答:爱国(“解燕国之患”;“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辨析]荆轲刺秦王是爱国的表现吗?不是。
补充材料:《史记·刺客列传》荆轲者,卫人也,其先乃齐人,徙于卫,卫人谓之庆卿。
而之燕,燕人谓之荆卿。
理由一:荆轲并非燕国人。
理由二:春秋战国时代,士作为地位底下的阶层,他们的国家观念并不强烈,国君赏识就留下来供驱使,若不赏识则再游历他国,比如当时著名的纵横家苏秦、张仪皆如此。
7-8段(怒斥太子)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自尊心强,“士可杀不可辱”,刚烈◆重点文言词语及句式:所待、顷之、发、迟、请、所以省略句、判断句◆塑造人物形象的途径: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学生可能误答:冲动,易怒,不计后果(“荆轲怒,叱太子曰”;“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辨析]荆轲真的是“冲动、易怒、不计后果”吗?或者说,他的“怒而遂发”是性格缺陷吗?非也。
补充材料:《史记·刺客列传》荆轲尝游过榆次,与盖聂论剑(谈论剑术,有较量的意思),盖聂怒而目(瞪眼逼视)之。
荆轲出,人或言复召荆卿。
盖聂曰:“曩者(刚才)吾与论剑有不称者(不得当),吾目之;试往,是宜去(他应该离开了),不敢留。
”使使往之主人(房东),荆卿则已驾而去榆次矣。
使者还报,盖聂曰:“固去也,吾曩者目摄(通“慑”。
威慑,震慑)之。
”荆轲游于邯郸,鲁句践与荆轲博(古代一种博戏),争道(争执博局的着数。
道,技艺,方法),鲁句践怒而叱之,荆轲嘿(通“默”)而逃去,遂不复会。
荆轲既至燕,爱燕之狗屠及善击筑者高渐离。
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
荆轲虽游于酒人乎,然其为人沉深(深沉稳重)好书;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贤士、豪杰和年高有德行的人)相结。
其之燕,燕之处士(有才有德不愿为官的隐居者)田光先生亦善待之,知其非庸人也。
在和盖聂、鲁句践的交往中,荆轲也遭到了侮辱,但他并没有“怒”,也没有“叱”,说明他性格中有隐忍的一面,并且他为人“深沉稳重”,不是一个容易冲动的人。
既然如此,荆轲为什么会怒斥太子?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性格上的缺陷,因为“怒斥”本身其实体现着荆轲的价值追求。
补充材料:《战国策·燕策三》田光(言于荆轲)曰:“光闻长者之行,不使人疑之,今太子告光曰:‘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是太子疑光也。
夫为行使人疑之,非节侠士(有节操、讲义气的人)也。
”欲自杀以激荆轲,曰:“愿足下急过(拜访)太子,言光已死,明(表明)不言也。
”遂自刭而死。
荆轲坐定,太子避席顿首曰:“……燕小弱,数困于兵,今计举国不足以当秦。
诸侯服秦,莫敢合从。
丹之私计,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窥(示,引诱)以重利,秦王贪其贽(礼物),必得所愿矣。
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侵地,若曹沫之与齐桓公,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
彼大将擅(掌握)兵于外,而内有大乱,则君臣相疑。
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
”久之,荆轲曰:“此国之大事,臣驽下,恐不足任使。
”太子前顿首,固请毋让(推辞)。
然后许诺。
于是尊荆轲为上卿,舍上舍,太子日日造问,供太牢(牛、羊、猪三种牲畜各一头,是古代祭祀的重礼。
借指贵重美食)异物,间进车骑美女,恣(听任)荆轲所欲,以顺适其意。
荆轲答应刺秦,实属无奈(太子的“顿首”、“固请”,田光的以死相激),然而一旦许诺,他便不会回头(事实上他也着手谋划筹备)。
而太子丹却“迟之”,“疑其有改悔”,甚至提出要“先遣秦武阳”,这是对荆轲“勇”的怀疑,是对其人格的侮辱。
在那一瞬间,荆轲很有可能想起了赏识自己、却因太子疑之而自杀的田光,他仿佛在田光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命运。
太子要田光“勿泄”,田光就自刎了,为了内心所追求的“节侠”之名;太子要荆轲赶快出发,荆轲就“辞决”了,也同样为了内心所追求的“节侠”之名——那是一种洁白无暇、不容怀疑、不容玷污的完美人格。
荆轲并非意气用事、草率出发,只是与等来同伴、为刺秦增一分胜算、为活着回来增一分可能相比,维护自己所追求的高洁人格更为迫切、更为重要。
9段(易水送别)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
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视死如归;一诺千金的高贵人格(纵使对太子丹充满愤怒)◆重点文言词语及句式:白衣冠、而、瞋、就、已、顾定语后置◆塑造人物形象的途径:环境描写、动作描写◆学生容易忽略、并且值得探讨的细节:1.乐声为什么会先悲凉(变徵之声)后激愤(慷慨羽声)呢?为何悲凉,又为何激愤?他要去做的其实是一件有益于燕国、有益于百姓之事(秦为“暴秦”),为何会是这样的情绪?2.太子去哪儿了?太子作为刺秦计划的主脑,为何在易水送别时几乎“隐身”?同样为了刺秦而牺牲(或将要牺牲),太子丹面对樊於期之死是“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而面对“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生死难卜的荆轲,太子为何没有任何反应?3.在怒斥太子时,荆轲说“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而在与高渐离的击筑声唱和时,荆轲却唱“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前后是否矛盾?[辨析]这场告别,与其说是“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与荆轲的告别,不如说是荆轲与高渐离两位知己之间的生离死别(知己情深;荆轲死后,高渐离继续刺杀秦王,见周练《高渐离以筑击秦王》)。
荆轲的唱词,唱出了环境(萧萧)、心情(寒),也唱出了自己的命运(如易水般一去不返)。
激愤——针对太子(结合上文怒斥太子进行分析),乃至“终已不顾”。
补充材料:张承志《清洁的精神》那天的易水送行,不仅是不欢而散甚至是结仇而别。
燕太子只是逼人赴死,只是督战易水;至于荆轲,他此时已经不是为了政治,不是为了垂死的贵族拼命;他此时是为了自己,为了诺言,为了表达人格而战斗。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荆轲和他的党人高渐离在易水之畔的悲壮唱和,其实藏着无人知晓的深沉含义。
所谓易水之别,只在两人之间。
这是一对同志的告别和约束,是一个他们私人之间的誓言。
直到日后高渐离登场了结他的使命时,人们才体味到这誓言的沉重。
就这样,长久地震撼中国的荆轲刺秦王事件,就作为弱者的正义和烈性的象征,作为一种失败者的最终抵抗形式,被历史确立并且肯定了。
13-18段(廷刺秦王)(秦武阳色变振恐)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逐秦王——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