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前前后后的美术教案
人教版小学美术三年级上册《前前后后》教案
《前前后后》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回忆、观察与比较,让学生了解“近大远小”的前后关系。
技能目标:能够运用给出的物体,绘画、拼贴或者两者相结合的方式创作一幅表现物体前后关系的作品。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热爱生活,发展创新思维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能否完全理解前前后后的关系。
难点:画面是否表现出了物体的前后关系。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教具:各种具有透视效果的图片、课件、作品、绘画工具等。
学生准备:水彩笔、彩纸、剪刀、胶棒、素描纸等。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游戏——找自己师:我的前面是大家,我的后面是黑板,现在请一位同学,说出自己在班级中的位置。
生回答。
师:同学们,可别小瞧了前前后后,这其中还有很多的奥妙呢!来,让我们一起去寻找发现好吗?2、出示课题:前前后后。
(板书)二、讲授新课1、师:同学们,你们去过德州禹城吗?老师就来自禹城,下面就让老师当导游带领大家去欣赏一下禹城的美丽景色。
出示禹城的景物图片师:观察图片中的景物是怎样排列的?是不是前前后后?前面的物体与后面的物体看起来有什么区别?感受一下,这些图片给你什么感觉?师引导:前面的事物离我们近,后面的离我们远;前大后小,前宽后窄,前高后低,让学生初步了解近大远小的前后关系。
生观察、发现,说出自己的感受。
(小结:同样的物体通过逐渐缩小尺寸,就会产生前后的感觉。
)2、师: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具有前前后后关系的事物,你能举例说明吗?(例:道路两旁的树、路灯、海面上的小船、道路上的车辆等)小组讨论交流,老师指名回答。
3、游戏——排排坐教师出示教具,指名学生到讲台上按照人物的大小进行粘贴,看看同学们能否表现出人物的前后关系。
(渗透乐于助人的思想教育。
)过渡语:除了这种将物体逐渐缩小尺寸来表先前后关系,我们还可以用什么办法呢?4、播放课件图片——热气球师:图片中有几个热气球?它们哪个在前哪个在后?你是怎么看出来的?指名学生回答。
师引导学生明白:一个物体被另一个物体遮挡,也能产生前后关系。
三年级上册美术说课稿-前前后后-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美术说课稿-前前后后-人教新课标一、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材是三年级上册美术课本。
此教材是根据人教新课标开发的,为国内大部分学校所采用。
本节课的内容是“前前后后”,主要是教给学生如何运用前后关系来描绘物体的形态。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前后关系的概念•熟练掌握用前后关系绘制物体的方法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耐心和细心•培养学生的艺术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前后关系的概念•用前后关系描绘物体的形态2. 教学难点•展现学生自己的创造力四、教学过程1. 热身在开始正式教学前,可以先给学生做一个热身活动,比如画出简单的线条,或让学生画出自己喜欢的事物。
2. 讲解教师向学生介绍前后关系的概念,并展示相关的图片。
教师可以给学生提示一些常见的前后关系,比如国旗、汽车、人物等。
让学生观察这些物体,寻找它们的前后关系,感受物体的形态。
3. 实践讲解结束后,让学生自己动手练习。
可以给学生一些简单的物体,比如一个火车头,让学生通过观察它们的前后关系,描绘出它的形态。
4. 创造在完成练习后,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一些创造性的操作。
比如让学生试着画出他们自己创造的物体,或试着描绘一些不同的前后关系。
5. 总结最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到的内容,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继续加强对前后关系的观察和实践。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们很好地掌握了前后关系的概念,并学会了通过前后关系来描绘物体的形态。
在今后的教学中,更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让学生在不断的尝试中发现自己的想象力和才华。
前前后后(教案) 人教版(2012)美术三年级上册
教案:前前后后课程目标:1. 让学生理解“前前后后”的概念,能够运用这个概念进行美术创作。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感知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
教学重点:1. 让学生掌握“前前后后”的概念。
2. 引导学生运用“前前后后”的概念进行美术创作。
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理解“前前后后”的概念。
2. 引导学生运用“前前后后”的概念进行创新。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一些“前前后后”的图片或实物。
2. 学生准备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出示一些“前前后后”的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些图片或实物都有‘前前后后’的关系。
”二、新课讲解1. 教师讲解“前前后后”的概念,并通过图片或实物进行示范。
2.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如何在美术创作中运用‘前前后后’的概念?”3. 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教师给予肯定和指导。
三、学生创作1. 教师发放绘画工具,学生根据“前前后后”的概念进行美术创作。
2.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四、作品展示与评价1. 学生完成作品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作品展示。
2. 学生互相评价作品,教师给予总结和鼓励。
五、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前前后后”的概念和运用方法。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受。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实物和创作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前前后后”的概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的观察和思考,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同时,教师要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在作品展示和评价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互相欣赏和学习,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前前后后”的概念,并能够运用这个概念进行美术创作。
同时,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感知能力和创新思维也得到了培养。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小学美术前前后后教案
一、小学美术《前前后后》教案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前后遮挡关系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到绘画创作中。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感知能力。
3.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提升绘画技能。
三、教学内容:1. 前后遮挡关系的概念介绍。
2. 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前后遮挡关系。
3. 绘画实践,创作出具有前后遮挡关系的画作。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展示前后遮挡关系的图片和生活实例。
2. 学生准备绘画用品,如画纸、画笔、水彩等。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展示PPT,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图片中的前后遮挡关系。
2. 讲解前后遮挡关系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
3. 进行课堂示范,展示如何将前后遮挡关系运用到绘画创作中。
4. 学生进行绘画实践,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5. 学生完成作品后,进行作品展示和评价,互相交流学习。
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前后遮挡关系的概念。
2. 学生能够在绘画作品中运用前后遮挡关系。
3. 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作品展示。
六、教学扩展:1. 邀请学生展示他们的作品,并分享创作过程中的思考和体验。
2. 引导学生进行互相评价,从前后遮挡关系的运用、创意和技巧等方面进行讨论。
七、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强调前后遮挡关系在绘画中的重要性。
2. 强调观察和思考在绘画创作中的作用,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
3. 提醒学生继续练习和探索,提高自己的绘画技能。
八、作业布置:1. 让学生选择一个生活中的场景,运用前后遮挡关系进行绘画创作。
2. 要求学生在作品中表现出明显的遮挡关系,并注意画面的空间感。
3. 作业完成后,学生将作品拍照到学习平台,进行交流和展示。
九、课后反思:1. 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2. 考虑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绘画技能。
3. 计划下一节课的教学内容,确保教学的连贯性和系统性。
三年级上册美术说课稿 - 4《前前后后》 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美术说课稿 - 4《前前后后》一、教学内容本次教学内容为三年级美术课上的一篇作品——《前前后后》。
该作品是以儿童熟悉的瞬间动作为主题,探索时间和空间的艺术表达形式,学生可以从画面中领悟出时间和空间的思考方式。
二、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作品,学生能够了解如何使用线条和形状表达时间和空间的概念。
2.学生能够独立创造出自己的艺术作品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1.帮助学生准确把握时间和空间的概念。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
2. 教学难点1.学生们可能会有难度理解时间和空间的概念。
2.学生创造作品时可能会遇到困难。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询问学生是否知道《前前后后》是什么样的作品。
2.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在生活中看到的面包师傅、妈妈烤蛋糕、老师上课等场景,思考其中的瞬间动作。
2. 学习1.展示作品《前前后后》。
2.引导学生观察画面中的线条和形状,理解时间和空间的表现方式。
3.通过练习,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线条和形状运用技巧。
3. 创作1.要求学生自行选择一个瞬间动作,用线条和形状表现出来。
2.指导学生在创作中注意时间和空间的表现方式。
3.让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全班同学分享。
4. 总结1.回顾今天所学的知识和技巧。
2.强调时间和空间表现方式的重要性。
3.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多用艺术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五、教学评价1.学生能够简单描述线条和形状表达时间和空间的概念。
2.学生能够创造一个艺术作品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3.是否有效的辅助学生理解时间和空间的概念以及创作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六、教学反思1.整个教学过程沟通良好,学生积极参与。
2.学生对时间和空间的概念理解有些困难,需要引导更多练习。
3.学生创作作品的时候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老师细心地帮助。
人教版美术三年级上册《第4课 前前后后》教学设计1
人教版美术三年级上册《第4课前前后后》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第4课前前后后》是人教版美术三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描绘物体的前后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感知能力和绘画技巧。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观察不同物体的前后关系,分析物体之间的遮挡关系,运用透视原理绘制简单的立体图形,以及通过绘画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象。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绘画基础,对物体的大小、形状、颜色等方面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处理物体前后关系、空间感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物体之间的前后关系,帮助他们建立空间感知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并掌握物体前后关系的处理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透视原理绘制简单立体图形的能力。
3.提高学生对生活中空间关系的观察和表现能力。
4.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物体前后关系的处理方法,运用透视原理绘制简单立体图形。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物体前后关系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以及透视原理在绘画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物体之间的前后关系。
2.示范教学法:教师示范绘制过程,讲解透视原理及运用。
3.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观察和绘画心得。
4.作品欣赏法:欣赏优秀作品,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教材、课件、绘画工具等。
2.准备一些生活中的图片,用于引导学生观察物体前后关系。
3.准备一些优秀作品,用于欣赏和分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观察物体之间的前后关系,激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分析物体之间的前后关系。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3.操练(10分钟)教师示范绘制过程,讲解透视原理及运用。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绘制,体会透视效果。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观察和绘画心得。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前前后后-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前前后后-人教新课标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前前后后”的概念,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进行描述。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表现物体前后关系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内容1. “前前后后”的概念讲解。
2. 观察和分析物体前后关系的技巧。
3. 创作一幅表现物体前后关系的美术作品。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让学生理解“前前后后”的概念。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表现物体前后关系的能力。
难点:1. 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
2. 如何用恰当的语言描述物体前后关系。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实物模型、画纸、画笔等。
2. 学具:画纸、画笔、彩泥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一些物体前后关系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
2. 讲解:讲解“前前后后”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并能够用恰当的语言进行描述。
3. 实践:让学生分组观察实物模型,分析并表现物体前后关系。
4. 创作时间: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创作一幅表现物体前后关系的美术作品。
5. 展示与评价: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进行自评和互评。
板书设计1. 前前后后2. 内容:概念讲解、技巧分析、创作要求作业设计1. 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创作一幅表现物体前后关系的美术作品。
2. 让学生用恰当的语言描述自己的作品,并写一篇短文。
课后反思1. 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前前后后”的概念理解是否到位?如何改进?2. 学生在创作过程中,是否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如何提高?3. 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总结本节课通过讲解“前前后后”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并能够用恰当的语言进行描述。
通过观察实物模型,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和表现物体前后关系的能力。
在创作过程中,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了锻炼。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也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如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如何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前前后后”的概念等。
人教版小学美术三年级上册《前前后后》教学设计(写写帮整理)
人教版小学美术三年级上册《前前后后》教学设计(写写帮整理)第一篇:人教版小学美术三年级上册《前前后后》教学设计(写写帮整理)《前前后后》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观察生活中前后遮挡的现象,感知产生遮挡的前后关系,以及物体的尺寸逐渐缩小,会产生视觉上的远近变化。
2、学习运用绘画或拼贴的方法,大胆表现物体的前后关系。
3、感受作品中物体的前后关系所产生的空间美感,体验造型活动的快乐。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感知前后关系的空间美感,学习用绘画或拼贴的方法表现物体的前后关系。
难点:探究发现生活中的前后现象,运用儿童喜爱的美术语言,表现有前后关系的美术作品。
三、教具:课件四、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1、游戏,说出自己在班级中的位置。
师:我的前面是大家,我的后面是黑板,现在请一位同学,说出自己在班级中的位置。
生说:师:同学们,可别小瞧了前前后后,这其中还有不少的奥妙呢?来,让我们一起去发现好吗?2、出示课题:前前后后。
(二)自主学习1、出示生活中的图片我们来欣赏一些生活中的图片,观察图片中的景物是怎样排列的?是不是前前后后?前面的物体与后面的物体看起来有什么区别?感受一下,这些图片给你什么感觉?生观察、感受,说出自己的感受。
2、出示绘画作品(速写图片、绘画图片、中国画图片)观察这些图片给你什么感觉?和刚才欣赏的图片感觉一样吗?学生回答:从这些图片中,老师想告诉大家一个什么道理?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前后排列的物体,有一个“近大远小”的规律。
板书:前后关系的物体→规律“近大远小”。
那么,物体在什么情况下会出现“近大远小”的规律呢?3、我们现在来看,出示教具。
一样物体放在另一样物体的后面,就产生前后的感觉。
物体通过逐渐缩小尺寸,也会产生前后的感觉。
(三)激情互动1、讨论:你以前的绘画是表现前后关系的?现在你准备如何表现?学生讨论,回答2、学生创作,师指导(绘画、粘贴)注意绘画顺序,安全,纸屑3、自评,互评,师点评(四)魅力精讲1、这节课哪一点给你带来了快乐。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美术 4《 前前后后》教案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美术 4《前前后后》教案一. 教材分析《前前后后》是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美术的第4课,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描绘,了解和掌握前后遮挡关系在绘画中的应用。
教材以生活中的实例为例,引导学生认识前后遮挡关系,并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在绘画中运用这种关系,提高学生的空间表现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绘画基础,他们能运用简单的线条和色彩进行绘画。
但对于前后遮挡关系的理解和应用,还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实践活动来引导和培养。
此外,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新意识也需要在本课中得到进一步的锻炼和提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前后遮挡关系在绘画中的应用。
2.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空间表现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前后遮挡关系的理解和应用。
2.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实例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前后遮挡关系。
2.实践教学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运用前后遮挡关系进行绘画。
3.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材、课件。
2.绘画材料(如画纸、画笔、水彩等)。
3.生活实例图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生活实例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发现图片中的前后遮挡关系。
让学生初步认识前后遮挡关系,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教材中的实例,详细讲解前后遮挡关系的概念和应用。
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前后遮挡关系,并学会运用到绘画中。
3.操练(10分钟)教师布置绘画任务,让学生运用前后遮挡关系进行绘画。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绘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巩固(5分钟)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和评价。
让学生相互学习,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发挥创新意识,运用前后遮挡关系创作更具创意的绘画作品。
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前后遮挡关系在绘画中的应用。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4《前前后后》 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4《前前后后》(人教新课标)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传统中国绘画中的“前后重叠”技巧。
2.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绘画能力。
3.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讲解“前后重叠”技巧,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该技巧。
•教学难点:让学生通过实际绘画来理解“前后重叠”技巧,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教学准备1.ppt课件2.绘画用纸及颜料3.绘画用具:毛笔、水彩笔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一张传统中国画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其中的“前后重叠”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画技。
(2)教师出示ppt,讲解“前后重叠”概念和其应用。
2. 案例分析(1)教师出示几幅具有“前后重叠”现象的图片,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绘画技巧,并展示这些技巧在传统中国画中的应用。
(2)教师指导学生自行选定一幅传统中国画,用笔勾勒出其中的“前后重叠”部分。
3. 实践操作(1)教师向学生展示一幅“前后重叠”风景画,让学生观察其中的画技和表现手法。
(2)教师让学生自行绘画,引导学生掌握“前后重叠”技巧。
(3)教师指导学生将“前后重叠”技巧应用到自己的绘画中,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4. 绘画作品展示(1)学生完成绘画作品后,进行作品展示。
(2)教师根据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提供指导和建议。
教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了解了传统中国画中的“前后重叠”技巧,并通过实际绘画锻炼了自己的绘画能力和审美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和思考,在学习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学生反思学生应当自己体验课堂,对本课的反思评价。
保证每个学生有发言机会,以加深对本课的理解。
作业布置下次课堂前,每个学生完成一幅“前后重叠”风景画作品。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前前后后-人教新课标(2023秋)
《前前后后》一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1.观察能力:培养学生观察生活中物体前后空间关系的能力,提高对周围环境的感知与关注;2.表现能力:通过线条、形状、色彩等手法,让学生掌握表现物体前后关系的基本技巧,提高空间表现力;3.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大胆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表达个性,激发创新意识;4.美学素养:培养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欣赏能力,提高审美水平,激发对美术创作的兴趣。以上目标紧密贴合新教材要求,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美术学科核心素养。
在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的积极性较高,但部分学生在运用线条、形状、色彩表现物体前后关系时仍存在困难。针对这个问题,我计划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增加一些更具针对性的练习,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巩固和提升技巧。
此外,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学生们在讨论物体前后关系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时,思维较为局限。为了拓宽他们的思路,我将在以后的课堂中引入更多实际案例,鼓励学生们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观察与感知:学会观察生活中的前后空间关系,理解物体之间的前后位置关系,并能运用线条、形状、色彩等手法表现这种关系。
举例:通过观察教室内的物体,如书桌、椅子、黑板等,让学生理解它们之间的前后位置,并能用画笔表现出来。
(2)空间表现技巧:掌握简单的透视原理,运用线条、形状、色彩等手法表现物体的前后关系。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前前后后-人教新课标(2023秋)
一、教学内容
《前前后后》选自三年级上册人教新课标美术教材第四单元《我们的空间》。本节课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引导学生观察、感知生活中的前后空间关系;2.学习利用线条、形状、色彩等手法表现物体的前后关系;3.通过实践,让学生掌握简单的透视原理,提高空间表现能力;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学过程中,将结合课本中的实例和练习,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使他们在实践中提高对空间关系的理解和表现。
小学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前前后后
小学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前前后后教学目标•了解《前前后后》的画面构成以及画面中的元素;•通过绘画,表现画面所反映的主题。
教学内容课时安排•课时1:《前前后后》作品欣赏与分析;•课时2:掌握绘画基本技法;•课时3:绘画实践,表达《前前后后》主题。
教学材料•《前前后后》画作(PPT或实物);•水彩笔、颜料、画笔和画布。
教学过程课时1:《前前后后》作品欣赏与分析学生分组欣赏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都看一次《前前后后》作品。
每个小组在观察时,可以进行带头的探讨,让每个人都参与进来,让孩子们互相学习和借鉴,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全班分享分析每个小组内部分享后,我们会进行全班分享,让孩子们结合现有的知识和方法对这幅画进行更深一步的分析和理解。
图形分析与字面解读我们可以利用画面中的十字线来进行图形分析,帮助学生们观察出画面的结构,并解读画面中出现的人物、物品等元素。
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字面解读来进一步了解画面所表达的意义。
课时2:掌握绘画基本技法水彩笔的使用让学生掌握水彩笔的使用方法,如颜色的混合、颜色的变化等。
基本绘画技法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绘画技法,如涂色、拓印、轮廓线描绘等。
学习背景让学生了解《前前后后》作品的创作背景,让他们更好地理解这幅作品的意义,从而在后续的实践过程中更好地表达这幅画所反映的主题。
课时3:绘画实践,表达《前前后后》主题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绘画技法的基础上,自行创作一幅画作,表达《前前后后》的主题。
在实践过程中,老师应随时在旁边指导并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同时也应鼓励学生创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总结通过前面的学习及实践,我们可以充分理解并表达出《前前后后》作品所反映的主题,同时也可以掌握一些基本的绘画技法,为今后的美术学习奠定基础。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4《 前前后后》 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4《前前后后》人教新课标教学目标1.学习理解《前前后后》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2.分析并认识《前前后后》中的构图、色彩、形态等元素;3.练习运用素描手法,掌握艺术创作的基本技能。
教学重点1.学生能够辨别《前前后后》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2.学生能够分析铅笔素描作品并理解其中的构图、色彩和形态元素;3.学生能够运用素描手法进行艺术创作。
教学准备1.铅笔、橡皮、铅笔刀等绘图工具;2.相关课程PPT或电子板书;3.《前前后后》相关素材图片或书籍。
教学步骤第一步:引入新知通过PPT或电子板书,介绍艺术家何绍基和他的画作《前前后后》。
让学生结合图片感受画作中的色彩、形态和构图。
第二步:分析画作要素通过引导学生发现画作中的元素和手法,让学生理解《前前后后》的表现手法和风格,例如: - 挖空的形态元素; - 夸张而抽象的形态; - 强烈的色彩对比;- 铅笔素描的元素等。
第三步:素描练习让学生通过铅笔素描的方式进行艺术创作。
先让学生练习画出《前前后后》中出现过的形态元素,鼓励学生在练习中逐渐体会何绍基的艺术表现手法。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素材图片作为参考。
第四步:进行画作创作让学生在素描练习的基础上,以何绍基的绘画风格为基础创作自己的画作。
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意,也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熟悉的元素作为创作的对象。
教学延伸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不仅可以了解到一位重要的艺术家和他的作品,还可以练习基本的素描技能,并学习到了夸张形态和强烈色彩对比的表现手法,有益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和艺术素养。
教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了解了何绍基的艺术作品《前前后后》,并通过素描的方式进行了练习和创作。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关注每个学生的艺术表现和创意,并给予充分的鼓励和肯定,帮助学生发挥自己的艺术才华。
美术三上《前前后后》文件教学
拓展练习
引导学生尝试运用所学知识,创作出具有创意和个性的作品,培养创新思维。
作业评价
对学生的练习作品进行点评和指导,肯定优点,指出不足,激励学生不断进步。
04
CHAPTER
教学评价
评价学生作品中是否展现出独特的创意和想象力,是否对“前前后后”的主题有深入的理解和表达。
详细描述
图片素材的加工与处理
输出和展示作品是美术创作的最终目的,有助于展示学生的创作成果和交流学习。
总结词
教师需要指导学生根据创作需求和展示场合,选择合适的输出方式和展示方式。包括打印、喷绘、装裱等输出方式,以及画展、网络展示、社交媒体等展示方式。同时,还需要教授学生如何保护作品版权和维护个人形象。
详细描述
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图片素材,如网络搜索、图书资料、实地拍摄等。收集完成后,需要对图片素材进行整理,按照主题、风格、色彩等分类方式进行归纳,以便后续筛选和使用。
图片素材的收集与整理
பைடு நூலகம்
总结词
筛选和分类图片素材是提高创作效率和质量的关键环节,有助于挑选出符合创作需求的优质素材。
详细描述
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本节课采用了示范、讲解、互动等多种教学方法,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需要改进的地方
在某些环节上,教学方法的运用还不够娴熟,需要进一步加强实践和总结。
教学方法的反思与改进
大部分学生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方式、效果表示满意,认为自己在课堂上有所收获。
学生满意度
部分学生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建议,如增加更多的实际操作环节、加强个性化指导等。
创意性
评估学生在绘画技巧上的表现,如线条的流畅度、色彩的搭配和运用等,是否能够熟练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小学美术前前后后教案
一、教案名称:小学美术《前前后后》教案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绘画中的前后遮挡关系,提高观察和表现能力。
2.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3. 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培养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
三、教学内容:1. 绘画中的前后遮挡关系2. 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绘画中的前后遮挡关系,应用于实践。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创新,并将创新应用于团队协作的绘画作品中。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发现其中的前后遮挡关系。
2. 新课导入:讲解绘画中的前后遮挡关系,并举例说明。
3. 实践环节:学生分组进行团队协作,创作含有前后遮挡关系的绘画作品。
4. 展示与评价:展示学生作品,引导学生互相评价,教师给予指导和鼓励。
5.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布置课后作业,鼓励学生继续创新和实践。
六、教学准备:1. 图片素材:准备一组含有前后遮挡关系的图片,用于导入和示范。
2. 画材:为学生准备绘画所需的画纸、画笔、颜料等。
3. 展示设备:准备投影仪或白板,用于展示学生作品和讲解。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绘画中的前后遮挡关系,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2. 实践法:学生分组进行团队协作,创作绘画作品。
3. 互动法:学生展示作品,进行互相评价,教师给予指导和鼓励。
八、教学步骤:1. 导入:展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发现其中的前后遮挡关系。
2. 讲解:详细讲解绘画中的前后遮挡关系,并举例说明。
3.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团队协作,创作含有前后遮挡关系的绘画作品。
4. 展示与评价:展示学生作品,引导学生互相评价,教师给予指导和鼓励。
5.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布置课后作业,鼓励学生继续创新和实践。
九、教学评价:1. 学生绘画作品的创意和技巧。
2. 学生在团队协作中的表现和沟通能力。
3. 学生对前后遮挡关系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人教版三年级美术:《前前后后》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美术:《前前后后》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前前后后”的空间概念,掌握表现物体前后关系的方法,如遮挡法、近大远小法等。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比较、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空间想象力和绘画表现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生活中空间美的感受和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表现物体前后关系的基本方法,能够运用这些方法创作一幅具有前后关系的作品。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遮挡关系来表现物体的前后层次,以及如何让学生在绘画中合理地安排物体的大小和位置,以体现近大远小的透视规律。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直观演示法、讨论法、实践法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范画、绘画工具等。
2、学生准备绘画纸、水彩笔、油画棒等绘画工具。
五、教学过程1、导入(3 分钟)通过展示一组具有明显前后关系的图片,如排队的人群、街道上的车辆、森林中的树木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物体之间的前后位置关系。
提问学生:“在这些图片中,你是如何分辨出哪些物体在前,哪些物体在后的?”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并引出课题《前前后后》。
2、知识讲解(7 分钟)(1)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遮挡关系的图片,向学生讲解遮挡法是表现物体前后关系的一种重要方法。
例如,前面的物体挡住了后面的物体,后面的物体就会被部分遮挡。
(2)展示一些体现近大远小透视规律的图片,如道路、铁轨等,让学生观察并讨论物体在远处和近处的大小变化。
教师讲解近大远小的原理,即离我们近的物体看起来比较大,离我们远的物体看起来比较小。
3、教师示范(5 分钟)教师在黑板上进行简单的示范,先画出一个前面的物体,如一个较大的水果,然后再画出后面被遮挡的部分水果,强调遮挡部分的线条处理。
接着,教师再示范一幅体现近大远小规律的画面,如一排逐渐远去的房子,注意房子大小和间距的变化。
4、学生练习(15 分钟)布置练习任务,让学生选择一种表现前后关系的方法,如遮挡法或近大远小法,创作一幅简单的有前后关系的画面。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 第4课《前前后后》 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 第4课《前前后后》课程目标
1.了解“前后”概念;
2.通过绘画表现“前后”;
3.体会“前后”对构图的影响。
教学内容
1.介绍“前后”概念,让学生了解这个词汇的定义;
2.通过观看图片,让学生体会前后对构图的影响;
3.让学生通过绘画表现前后的概念;
4.分享学生的绘画作品,让学生互相欣赏。
教学重点
1.让学生明确“前后”的概念;
2.让学生学会如何通过绘画表现前后;
3.通过让学生欣赏和分享作品,增加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
教学准备
1.黑板、彩色粉笔、橡皮擦、纸张;
2.多幅图片,展现前后不同构图的变化;
3.画笔、颜料盘、水杯、画纸。
教学步骤
第一步:引入新课
1.老师拿出一些图片,让学生比较前后的差异;
2.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并分析,让学生知道前后对构图的影响。
第二步:授课
1.讲解“前后”的概念,让学生理解这个词汇的含义;
2.通过黑板画图,向学生展示前后不同构图的变化。
第三步:实践绘画
1.让学生在画纸上画出前后不同的构图;
2.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画的作品,提出一些改进的建议;
3.老师可以给学生一些素材,让学生自由创作。
第四步:展示作品
1.让学生欣赏对方画出前后的构图;
2.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作品,并加深对“前后”概念的理解。
教学评价
在本堂课中,学生有兴趣参与课堂中的绘画活动。
学生用不同的颜色表现出“前后”的概念。
学生在展示作品时,他们可以描述他们绘画中的想法,他们对这个主题的理解也更加深入。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美术4《前前后后》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美术4《前前后后》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前前后后》是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美术第四课的内容。
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描绘物体的前后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感和绘画能力。
教材中提供了多个示例,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掌握表现物体前后关系的方法。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绘画基础,对物体的大小、形状、颜色等有基本的认识。
但是,学生在表现物体前后关系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感和绘画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表现物体前后关系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空间感和绘画能力。
3.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提高学生的绘画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表现物体前后关系的方法。
2.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在绘画过程中,正确表现物体的前后关系。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教材中的示例,分析物体前后关系的表现方法。
2.实践法:让学生通过实际绘画,掌握表现物体前后关系的方法。
3.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实践,帮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材。
2.画具:彩色铅笔、水彩笔、画纸等。
3.教学课件:相关教学内容的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教材中的多个示例,让学生观察和分析物体前后关系的表现方法。
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物体的位置、大小、遮挡等关系。
3.操练(10分钟)教师布置练习任务,让学生尝试绘画一个具有前后关系的场景。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挑选几名学生作品的展示,让大家一起分析其前后关系的表现是否准确。
引导学生相互学习,提高绘画能力。
5.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更高难度的练习任务,让学生尝试绘画一个复杂的场景,并要求表现出丰富的前后关系。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前前后后》三年级美术教学设计
《前前后后》三年级美术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能够了解和运用基础的绘画材料和工具。
2. 能够观察、表达和描绘自然和生活中的事物。
3. 能够在绘画过程中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内容:1. 基础材料:纸张、铅笔、彩色铅笔、水彩颜料、画笔等。
2. 绘画技巧:线条的运用、色彩的运用、立体感的表现等。
3. 主题:通过一系列的绘画作品,引导学生表达前前后后的变化和过程。
教学过程:1.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一颗种子发芽长大的过程,并和他们讨论植物的生长过程中出现的变化。
2. 引导学生绘画:让学生描绘一颗种子在土壤中发芽的过程,引导他们用颜色和线条描绘土壤、种子的形状和生长的变化。
3. 分享作品:让学生把自己的绘画作品展示给全班同学,并和同学们分享自己的创作经验和观察到的变化。
4. 教师点评: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鼓励他们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同时指导他们如何改进和提高自己的绘画技巧。
5. 扩展活动:让学生选择其他的前前后后的主题,用绘画表达出这个主题中的变化和过程,如季节的变化、人物的成长等。
评价方式:1. 观察学生在绘画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2. 评价学生的绘画作品是否能够准确地表达主题和变化过程。
3. 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是否能够体现在绘画作品中。
4. 学生是否能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评价和改进。
注意事项:1. 在教学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和能力水平,选择适合的主题和绘画技法。
2. 在教学中鼓励学生的尝试和创新,不要过多地束缚他们的想法和表达方式。
3. 在进行绘画作品评价和点评时要注意给学生积极鼓励和建设性的指导意见。
小学三年级美术《前前后后》教案
小学三年级美术《前前后后》教案小学三年级美术《前前后后》教案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三年级美术《前前后后》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三年级美术《前前后后》教案1课时:1课时课堂类型:造型表现欣赏评述教学目标:1、通过回忆,观察与比较,能够概括出“同样大小的物体会显现近大远小的现象”这一规律。
2、能够运用“近大远小”的规律,绘画或拼贴一幅表现物体的前后关系的作品。
教学重难点:1、能否例举“近大远小”的现象。
2、能否用“近大远小”这一规律来表现前后关系。
3、画面是否表现出了物体的前后关系。
教具学具:绘画工具教学过程:一、引导阶段交流课前观察的结果,教师同时出示相应的图片,影像资料等。
说说这些景物都有些什么规律?举例说明。
二、发展阶段讨论:在以往的绘画中,你是用什么方法来表现前后关系的?知道了“近大远小”的规律后,说说你准备如何用它来表现景物前后关系?教师可以为学生的作业指定一个主题,也可以让学生讨论后自主命题,并选择一种作业形式(绘画,拼贴,或两者结合)。
绘画之前可以与学生探讨一下绘画顺序:先画什么比较合理?三、学生作业,教师辅导四、课后拓展寻找,收集与本课内容有关的世界名画,并用简单的语言加以书面评论。
小学三年级美术《前前后后》教案2教学目标:1、通过回忆,观察与比较,能够概括出“同样大小的物体会显现近大远小的现象”这一规律。
2、能够运用“近大远小”的规律,绘画或拼贴一幅表现物体的前后关系的作品。
教学重难点:1、能否例举“近大远小”的现象。
2、能否用“近大远小”这一规律来表现前后关系。
3、画面是否表现出了物体的前后关系。
教学课时:1课时教具学具:绘画工具教学过程:一、引导阶段1、交流课前观察的结果。
2、教师同时出示相应的图片,影像资料等。
说说这些景物都有些什么规律?举例说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三年级前前后后的美术教案
【导语】美术是艺术的种类之一,它和人类社会有着密切的关系,美术创造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而鲜明的标志之一。
在现代社会,美术更是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满足着人们日益提高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
以下是无忧考网为您整理的相关资料,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教学目标
1.通过回忆,观察与比较,能够概括出“同样大小的物体会显现近大远小的现象”这一规律。
2.能够运用“近大远小”的规律,绘画或拼贴一幅表现物体的前后关系的作品。
课时2课时
教学实施
一、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教具:一些有明显*效果的图片或影像资料。
2.教师根据所在地区的实际情况,在课前让学生观察道路两旁的树,电线杆等有明显*现象的景物,如有条件,可让学生用照相,速写等方式记录观察结果。
3.学生准备学具:剪刀,浆糊,彩色纸,绘画工具。
二、课堂教学
1.引导阶段
交流课前观察的结果,教师同时出示相应的图片,影像资料等。
说说这些景物都有些什么规律?举例说明。
2.发展阶段
讨论:在以往的绘画中,你是用什么方法来表现前后关系的 ?
知道了“近大远小”的规律后,说说你准备如何用它来表现景物前后关系?教师可以为学生的作业指定一个主题,也可以让学生讨论后自主命题,并选择一种作业形式(绘画,拼贴,或两者结合)。
绘画之前可以与学生探讨一下绘画顺序:先画什么比较合理?
3.收拾与整理
要让学生养成将剪下的废纸屑随手放进纸篓的习惯,这样课后的收拾与整理就比较方便。
三、课后拓展
寻找,收集与本课内容有关的世界名画,并用简单的语言加以书面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