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习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预习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预习习惯养成第一阶段小结预习是指教师在新课探究之前让学生预先阅读教材,了解有关新知识,并独立地进行思考,探索获取新知识的一种学习活动。它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个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习的主体必须自己阅读教材、查找资料、思考归纳、练习等。预习能使学生自觉主动的学习,能培养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在“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中,学会预习,坚持预习,是提高学习效率,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有力保障。
一、课前预习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教学时间与课时之间存在严重的矛盾,教师对课前预习已有充分的认识,通过不同方式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教师都重视引导学生预习,也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养成了预习的习惯。当前课前预习中,仍存在许多不足和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预习目标不明确。课前教师下发预习学案,布置学生循案学习,而事实上对学生该预习什么、怎么预习、为什么要预习,并没有仔细琢磨,当然也谈不上布置明确的预习任务,只是让学生通过看教材,完成几个简单的填空,预习质量怎样,无从知晓。甚至学生是否预习,教师也没有办法落实,更无法对学生的预习进行反馈。
2、预习内容单调。布置学生预习时只要求通过看教材,完成简单的预习学案内容,而不要求查阅与本课题有关的其他资料。预习时没有针对重点、难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归纳,更没有来自与生活的链接。因为预习内容单调,使得预习缺乏针对性,制约了学生的思维。
3、预习形式缺乏变化。教师布置学生预习,内容基本是旧知回顾和新知预习两部分内容,形式一般也是填空题与思考题,较少涉及质疑问难和开放性问题,更谈不上通过一些有趣的活动来带动或促进预习。这种预习既没有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也没有灵活多样的形式,学生缺乏兴趣。这种预习,教师是设置式样,学生是应付了事,收效甚微。
4、预习缺少方法指导。预习也是一种学习活动,既然是活动就要有方法的指导。学生预习的内容涉及到实验探究、物质的变化与性质、组成与结构、元素化合物等,不同的内容都有自己的预习规律,这就需要教师通过一定的形式,就预习的内容、预习的方法、预习的方向等进行有的放矢的指导,使学生形成自学能力,以后遇到同类知识就可以自主独立预习。
二、解决的策略及方法
1.课前预习的基本要求
要解决以上问题,课前预习要求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编制预习学案,指导帮助学生课前预
习与巩固,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有效地检查与诊断,了解学情,为课堂上的学生高效学习,教师精讲点拨作准备。课前延伸的预习学案编写要遵循以下原则:
(1)基础性。紧扣课程标准要求,突出对基础知识、基本规律、基本内容的设计。
(2)适度性。预习学案所涉及的内容的难度要适中,让绝大部分学生通过预习自己就能解决学案上基本的内容。
(3)适量性。要求学生课前预习的内容要适量,每节课课前预习时间控制在半小时以内。坚决杜绝把指导学生预习的学案变成教师抢占学生自主支配时间的一种手段。
2.解决的策略及方法
(1)指导学生预习的方法,使学生逐步学会课前预习。
利用预习提纲引导学生预习。课前教师依据本节知识目标及历年热点考题,设计好预习提纲,然后引导学生写出预习中的收获即本节重难点,最后让学生集体交流预习体会,互相评点,互相促进。根据不同的课题,预习提纲的形式可以不同。可以是课前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知识的系统性,分清主次、重点和难点,列出提纲,提出问题,让学生依纲预习。为学生阅读课本、思考问题提供了线索,指明了自学的方向,暗示出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可以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还可以将课本上的知识转化为习题(即把课本问题化),让学生带着习题中的疑问去阅读课本。教师要选取与本节知识内容联系比较大的习题,且应用合适的梯度,并要具有启发性,但不宜过难。
(2)使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学会独立思考。
预习成败的关键,就是能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多数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只知道“是什么”,很少思考“为什么”,有的是不知道发现问题,有的是不善于提出问题,不愿意思考,有的也不知道怎么去思考。这类学生的预习往往是浅层次的,常常是“水过地皮湿”,课堂内跟不上教师的点拨思路。要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就要指导学生寻找和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多一点问题的意识。
(3)运用评价作用,激励预习的兴趣。
预习本身是一种自主学习的行为,在这种行为习惯养成之前是没有多少乐趣的,行为的坚持需要教师的激励。这种激励在于对预习的及时评价和反馈。布置预习的内容和学案,要做到有效落实。对于学案,课前教师可抽查批阅,每个小组抽阅一份。对于完成好的进行表扬,对于一些完成不到位的要进行方法指导,逐渐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课上通过小组交流讨论、展示,教师再针对学生在预习中在疑点、难点问题给予点拨。比如:对学生能对问题进行多角度分析,能设计多种实验方案,这时教师要及时评价激励,这样会大大激发学生预习的兴趣,今后会更积极主动地去完成预习任务。
(4)把握好学生课前预习的度。
预习固然重要,但不能因其重要就对预习提出过细过深的任务要求。预习过细、花时间太多,多数问题如果在预习中解决了,课堂学习就会觉得没啥可学了;预习过深,使学生望而生畏,总是解决不了,就会影响学生预习的积极性。
预习时间要根据学习内容灵活安排,可在课前,也可在课内。若所学内容容易大,课内时间紧,就可将一些简单内容前置于课前,通过预习解决。内容少,要求层次低的,可安排在课内进行自主预习。
掌握好预习的度,还应该注意以下几点:①当学生还不会预习的时候,最好在课内用三、五分钟指导学生掌握预习的要领,然后逐步将预习放到课外。②预习题的数量要考虑学生实际,由小到大,由少到多。也可分层要求,如有基础题目,提升题目等。③预习的范围应包括;复习相关旧知;了解新课基本大意和内容;找出疑难和重点;明确学习目标。
做好预习工作,还要注意几个问题。如果以前没有预习的习惯,现在想改变方法,先预习后上课,一下子全面铺开,科科课课都搞提前预习,时间就会不够用,弄得十分紧张,质量也未必能够保证。解决的办法是:先选一两门自己学起来感到吃力的学科进行预习试点,等尝到了甜头,取得了经验后,在时间允许的前提下,再逐渐增加学科,直到全面展开。二是预习应在当天作业做完之后再进行。时间多时,就多预习几门,钻得深一点;否则就少预习几门,钻得浅一点。切不可每天学习任务还未完成就忙着预习,打乱了正常的学习秩序。三是学习差的同学,课前不预习,上课听不懂,课后花大量时间补作业,整天忙得晕头转向,挤不出时间预习。其实,这种同学差的根本原因可能就在“不预习。要想追上队伍,需要在短时间内要抽出些时间进行预习。这样做虽然费时,但上课能参与课堂的交流和讨论,不会因问题而游离于小组或课堂之外。时间一长,运转正常了,学习的被动局面才能得以改变,变被动为主动。
古人云:凡是预则立,不预则废。只有做好了课前预习,课内学习才更具针对性,课堂效率才能高效。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才会更一步提高。这也是预习的重要价值之所在。
201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