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考察游记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参观游记

合集下载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建设地点:杭州转塘镇中心象山北 基地面积:一期:约 200 亩 二期:约 200 亩 建筑面积:一期:6.5 万 m 2 二期:约 7.8 万 m 2 设计单位 一期:业余建筑工作室 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营造研究中心 中国美术学院风景建筑设计研究院 二期:业余建筑工作室 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营造研究中心 建筑设计:王澍、陆文宇 环境设计:王澍 施工图设计 一期:杭州市建筑设计院 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营造研究中心 二期: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营造研究中心 设计时间:一期:2002 年 5 月 -2004 年 8 月 二期:2004 年 6 月 -2006 年 6 月 施工时间:一期:2003 年 9 月 -2004 年 12 月 二期:2006 年 6 月 -2007 年 9 月 结构类型: 一期: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与钢结构混合结构, 干砌石作、瓦作、木作和粉墙作填充 二期:钢筋混凝土框架与局部钢结构,砖砌填充墙 摄影:吕恒中、王澍、陆文宇
设计作品 WORKS
OF DESIGN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王澍
陆文宇
问题是,一座规模庞大的校园如何与一座 不大的山共存, 因为那山是先在的。 启示得 自一次攀登杭州六和塔的经验,塔体庞大, 山体与象山近似, 但走进塔内, 体量感完全 消失。每层塔六边,共十八扇完全相同的 窗,自每扇窗向外拍了一张照片,窗同,山 同,但位置不同,山亦不同。从外看塔,密 檐瓦作压暗塔色, 材料与山体呼应, 塔如吸 在半山, 在如象山般多雾的气候中, 塔甚至 会完全隐匿。 那一刻, 我看见了这座校园的 返乡之路。 回望传统中国书院,校园建筑最终落 实为一种“大合院” 的母题聚落,一座消瘦 的玻璃塔被放在精心选择的位置, “面 形成 山而营”的“塔院式”格局。实际上,传统 单纯的合院能够适应繁多的功能类型,这 里尝试的是一种与合院有关的自由类型学, 合院因山、 阳光和人的意向而残缺, 它确定 的不仅是平面格局、 空间造型, 比这更重要 的是差异性共存的场所创建。差异性在这 里被精微分辨, 两座院落可能完全相同, 不 同只在于平面角度、 山的位置、 相邻建筑和 室外场所的细微差别。 残缺的合院中, 建筑 占一半, 自然占另一半, 建筑群敏感地随山 体扭转、断裂,兼顾着可变性和整体性。传 统中国山水绘画的 “三远” 法透视学和肇始 于西方文艺复兴的一点透视学被糅合,平 坦场地被改造为典型的中国江南丘陵地貌, 用以控制和消解巨大面积所导致的巨大体 量。 建筑被压低, 水平的瓦作密檐再次强化 了建筑群的水平趋势, 与山体比较, 成为一 种平行建造。传统造园术中“大”与“小”

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实习作业

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实习作业

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实习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就是一朵最美的奇院葩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坐落在转墉,背山临水,层林叠翠,弥漫着古朴、清新的田园气息。

注重环境的意境营造和才卜态环境保护,采用中闰传统的“大合院”建筑形式,整山理水,漫游环路,布景错落有致,砌筑简单,明了,并借鉴中、西方大学校园的发展模地把中国传统的空传统的诗意与审美代建筑。

这里既是美学的代表之作,城市美学的创意之传统文化和当代人将在这片土地仁携一个影响未来城市术殿堂。

式,成功间概念、带入了当杭州城市又是杭州地。

‘卞,国文精神必手创造出发展的艺它让油菜花香和山羊漫步的田园与浪漫气质的校园时空对接,既延续了古老的耕读文化,又激发了师生的艺术灵感;它将现代建筑语言与传统建筑材料奇妙对接,随意的联廊、窗户,大量的黑瓦、木窗.青砖,既颠覆了传统的设计章法,但又延续了建筑文脉。

它用架空长廊对接象山的灵气,让艺术的想象如象山的白鹭翩翩起飞。

象山校区的成功宛如一枚石子,必将激起建筑艺术的一池漪涟,可以发现,这里所有的建筑都不加修饰,只使用四种建材的原色:青瓦、钢筋、水泥、原木(竹)。

有的楼像中国传统的四合院,置身其中,犹如身在古镇周庄;有的楼一面墙上有上百扇窗户,却错落排布,没有两扇是尺寸一样的,从任何一扇窗户看出去,都是一幅天然山水画。

朴素的砖墙、石墙、夯土墙、水泥抹灰本色墙,简单的砌筑方式,随自然而变,生趣盎然,间杂以简易木作、钢构,体现出人与山水共存的本色。

据称,象山校区的建设主旨就是“山水校园”。

象山校园的生成点是杭州的六合塔。

六合塔有18个面,把这18个面连续排下来,正好就是中国常见的一个散点透视景观。

再有就是屋顶,在象山校区的建筑中大量使用了瓦片,非常传统的瓦片,铺的方式当然是不传统的。

我觉得,这是把传统的中国建筑和东方城市的那种平展舒缓,尽力发挥到极致的一种状态。

瓦的运用,就是和当地气候状况有关。

我觉得在南方做这种坡顶,很适合当地气候,因为它是在多雨水的地区,坡屋顶是更合适的做法。

实习日记

实习日记

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实习日记参观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的一天是我学习生涯中难忘的一天。

南山校区(1957-2000,2003-)于1957年由孤山罗苑迁至校区现址,并于2000年在原校址重建新校区,2003年落成。

新校区建造期间学院整体搬迁至滨江校区过渡;2003年新校区落成后造型学院迁回南山校区,设计学院留于滨江校区。

很早就听闻的中国美术学院。

杭州的朋友也推荐过,之前也在网上查过资料。

当今天真的要去还是有些小兴奋。

当我下车站在校门口的那一刹那,那种震撼无法用语言来表达。

安静。

能听到自己的呼吸声。

足足站了一分钟都没动。

心里只有敬仰。

8根巨大的浅白色石柱支撑起横梁,横梁支撑起巨大的玻璃顶棚。

正前方的两根石柱顶端设计了玻璃牌匾,牌匾上”中国美术学院“6个烫金大字气势恢宏。

整个大门的设计跟人一种高大上的感觉,来源于他的材料和布局。

两边的灰色砖面高耸,给人以庄严古朴的威慑感。

墙上爬山虎蔷薇,给人以历史的厚重感。

整个布局上一种凹进去的设计,更是让人觉得深不可测,进去后是否会有另一番天地?随着老师进去学校内部,穿梭与各个建筑物之间,又有不一样的感受。

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是一种中国庭院式的设计。

在其中漫步穿梭,不像是在一个学校,而更像是在一个有山有水有凉亭的景区。

整个空间的设计灵动多变,往来数十个建筑单体,被有序的串联起来,有廊桥,有通道,丝毫没有重复。

建筑与景观浑然一体,绿色的攀缘植物在建筑上随意又像是刻意的缠绕,令人心醉神迷。

走着走着就忘了自己是来实习参观,还以为自己是来旅游呢。

美院的文化纪念广场给我同样留下了深刻的映像。

它是一个有纵深方向系列变化的开场通透的纪念型空间,作为美院展示过去,开拓未来,传承文化历史感,弘扬治学精神的空间载体。

美院整体规划以两条垂直相交的中心轴线贯穿全局,一条是贯穿核心建筑中轴文化纪念广场的轴线,随广场平台升高,显示出广场的纪念性气息。

另一条是南北向纵贯校园绿化广场和运动场的轴线,通过立体化组织的构成形式,地面及空中的通廊,广场从这里延伸开去,联系校园的各部分建筑,通达的视线走廊暗示着一种盎然的生机。

中国美院象山校区观后感

中国美院象山校区观后感

中国美院象山校区观后感你要是还没去过中国美院象山校区,那可真得找个时间去溜达一圈,那地方就像一个艺术的魔法世界,充满了惊喜和奇妙的东西。

刚到那儿,我就被那建筑风格给震住了。

感觉像是走进了一个超大的艺术装置里,而不是一个学校。

那些建筑就像从地里自然生长出来的一样,它们和周围的山水融合得那叫一个完美。

建筑的线条曲曲折折,有好多奇奇怪怪的形状,有的像巨大的波浪,有的像神秘的洞穴,还有的像是堆积起来的积木块儿,可又比积木块儿高级多了,这要是让不懂建筑的我来设计,估计只能画个火柴盒房子。

校园里的空间利用也特别有趣。

一会儿是宽敞明亮的大走廊,阳光从那些奇特的窗户透进来,洒下一片片光影,就像一幅幅天然的水墨画;一会儿又钻进狭窄的小道,小道两边的墙面上可能就有学生们的涂鸦或者艺术作品,感觉像是在逛一个没有屋顶的艺术画廊。

而且走着走着,冷不丁就会冒出一个小院子,院子里种着各种各样的植物,感觉像是闯进了一个世外桃源。

我还特别喜欢校园里的材料运用。

到处都是那种带着粗糙质感的材料,像没怎么打磨过的石头、看起来有点旧旧的木材,还有一些像是用泥土糊起来的墙面,这些材料凑在一起,却意外地和谐。

这让我想起了小时候玩泥巴的日子,人家这泥巴可玩出了高级感。

这些材料就像是在诉说着历史和故事,让整个校园充满了浓厚的文化气息。

再说说校园里的人吧,那一个个都是充满艺术范儿的。

学生们打扮得都很有个性,有的头发染成五颜六色,有的穿着自己设计的奇装异服,就像一个个行走的艺术品。

看着他们背着画夹或者拿着雕塑工具穿梭在校园里,就觉得这个地方充满了无限的创造力。

我感觉在这儿,要是你没点独特的想法或者创意,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

不过呢,这个校区也有一点小小的“缺点”。

对于我这种方向感不好的人来说,就像走进了一个迷宫。

那些弯弯绕绕的路,还有看起来都差不多的建筑,很容易就把我给绕晕了。

我在里面转了半天,都差点找不到出口,感觉自己像是被艺术给“绑架”了。

总的来说,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给我的感觉就是一个充满活力、创意和文化底蕴的地方。

象山校区印象

象山校区印象

实习报告地点: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开启文人建筑时代,美的与众不同。

到达中国美院校区,进去逛了一圈,当即为这里的自然与艺术之美所折服。

很有个性却不张扬,前卫却不失传统气息,现代又充满田园风味,包容、诗意、传统,传递着一种独特的艺术气息。

这是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给我的直觉。

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就是一朵最美的奇院葩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坐落在转墉,背山临水,层林叠翠,弥漫着古朴、清新的田园气息。

注重环境的意境营造和才卜态环境保护,采用中闰传统的“大合院”建筑形式,整山理水,漫游环路,布景错落有致,砌筑简单,明了,并借鉴中、西方大学校园的发展模地把中国传统的空传统的诗意与审美代建筑。

这里既是美学的代表之作,城市美学的创意之传统文化和当代人将在这片土地仁携一个影响未来城市术殿堂。

式,成功间概念、带入了当杭州城市又是杭州地。

‘卞,国文精神必手创造出发展的艺它让油菜花香和山羊漫步的田园与浪漫气质的校园时空对接,既延续了古老的耕读文化,又激发了师生的艺术灵感;它将现代建筑语言与传统建筑材料奇妙对接,随意的联廊、窗户,大量的黑瓦、木窗.青砖,既颠覆了传统的设计章法,但又延续了建筑文脉。

它用架空长廊对接象山的灵气,让艺术的想象如象山的白鹭翩翩起飞。

象山校区的成功宛如一枚石子,必将激起建筑艺术的一池漪涟,可以发现,这里所有的建筑都不加修饰,只使用四种建材的原色:青瓦、钢筋、水泥、原木(竹)。

有的楼像中国传统的四合院,置身其中,犹如身在古镇周庄;有的楼一面墙上有上百扇窗户,却错落排布,没有两扇是尺寸一样的,从任何一扇窗户看出去,都是一幅天然山水画。

朴素的砖墙、石墙、夯土墙、水泥抹灰本色墙,简单的砌筑方式,随自然而变,生趣盎然,间杂以简易木作、钢构,体现出人与山水共存的本色。

据称,象山校区的建设主旨就是“山水校园”。

进了其中一栋教学楼,整个楼虽然也是现代化建筑,但是每层走廊的外面都有青瓦铺成的屋檐,而不是一色的玻璃墙。

很有层次感。

进到里面,发现教室的门都是用原木条做成的,上面的节还清晰可见呢!中国美院象山校区还营造出了一个半人工的缓坡谷地,与现代大学较大体量的建筑对应,不用传统的小桥流水程式,而是选用类似与庆元、龙泉一带的廊桥跨越谷地和象山北麓的艺术办公群相连。

美院象山校区调研

美院象山校区调研

路径,叙事性的过度诠释
以中国古典园林造园的理论来说,崇尚路径转换节点的含蓄,正所谓 “车到山前必有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平面及其简单,没有体块穿插没有任何多余的错落,通常为整片的屋顶覆盖
叙事的表达正在于此,建筑师传达的是一种路径的 隐蔽之感,避免一眼望穿,营造一种不宜追寻而富 有情趣的路径之感。
而各种门窗洞口比拟了中国古典建筑的门窗开设之法。
很多人以为现代建筑剥离了装饰,有了极简的劲头,建筑就完全剥离了叙事; 其实,这是个误读。只不过,现代建筑的叙事转移到了空间序列,空间里的小 品和其他特征里去了。
具象装饰的叙事时代过去了,建筑师们得动用更为运动,更具身体性,也更为 沉默的东西。
现代主义大师:柯布西耶
斯坦因别墅
柯布的斯坦因别墅(也 叫加尔什别墅),在柯 布全集第一本里有详细 介绍,令人最感兴趣的 是他所画的一稿。
大学建筑原型。
美院象山校区二期建筑里的山房、水房

美实院象山校区二期建筑里的“合院”
中 建 国 筑 传 内 统 部 天 的 井 合 院
庭院里 的元素
建个合看合围筑以院书 院合的上里、 与的“的种休传界合 小 上 息统 面院 院 一 、的 的” 落 棵 交 江 对, , 树 流 南 比基 是 , 。 天 内本 特 等 这 井 部原 别 树 样 尺 布则 适 长 的 度 置是 合 大 场 的 的每 几 了 所 对 对个 个 人 给 比 比建人们筑饮可一内着以种包绿在很安含茶树静静安下的3
王澍
美院象山校区
回望中国传统园林院落式的大学建 筑原型,象山新校园最终呈现为一 系列面山而营的差异性院落格局。 建筑群敏感的随山水扭转偏斜,场 地原有的农地、溪流和鱼塘被小心 保持,中国传统园林的精致诗意与 空间语言被探索性的转化为大尺度 的淳朴田园。建筑产生了檐下、洞 内、飞道、屋顶下沉院落、屋顶平 台、树下、田间、河边等多样性的 教学交流空间,在这里,学院教育 最重要的就是心灵的自由。

杭州象山校区

杭州象山校区

意义性的建筑解构作者姜梅中国美院象山校区(1)“山决定了那座房子的尺度,那座房子就像一棵树种在山边。

远处几座新民居还算朴素,但尺度感大得多,决定尺度的已不是那山。

”①民居是最通俗的建筑形式,但同时它也承载了一个国家或民族建筑的灵魂。

可以说,中国当代能像王澍这样如此深刻又紧密地将极为先锋的创作与古老的民间传统联系在一起的人并不很多,这种对于传统的借鉴表现了王澍对传统的尊重。

然而,单纯的传统性结构并不能承载他对于建筑的全部理解,生活的每一片断都是在原有旧事物的基础上叠加了一些新的事物,我们对传统的寻找不断受到各种意外事件的阻挠,愈是想回复到最初的“零”位置,反而离开这个位置越远,在此那个回归传统的过程便被永远搁置了。

(2)“一种思考着的目光,面对这个世界,沉静而温暖。

视角的突然转折,好像有点走神。

”对王澍而言,一个理想的读者应该包含一种理想的失眠。

我们在这里看到的是一些图像,它们不能被言语所表达;因为对于他想要的,语言显得过于准确了。

于是我们幡然醒悟到他所表现的并非一个建筑,而是一种印象。

梦境是第二种生活,好像半睁着眼在观看什么似的。

有时候,在半梦半醒之际,我们看见它们,想要抓住它们,定义它们,然后我们醒来,它们逃之夭夭……这是些模糊、鬼魅般的景象、记忆和氛围,它不在词语的表达之内,又存在于词语之间,它说不出来,就像江南早春的晨雾,我们张着半开半闭的眼睛瞰览风景,无法界定清楚任何物体的形状。

王澍甚至乐意享受可能出现的这种恍惚的感觉。

(3)“中国的山与建筑的关系,从来不是景观关系,而是某种共存关系。

从外看塔,密檐瓦压暗塔色,檐口很薄,材料与山体呼吸,塔如吸在半山,在如象山般多雾的气候中,塔甚至完全隐匿,变得很轻。

那一刻,我明白了庞大坡顶建筑可能的立面做法,一种内外渗透性的立面,而那塔的轻和隐匿让我看见了象山校园的返乡之路。

”在当代中国,任何一个建筑师都无法回避传统问题,这是中国建筑师的一个古典情结。

一方面,面对现代,我们不得不放弃古典情感;然而另一方面这种放弃又必须是在熟悉和尊重基础上作出的决定,若没有古典情感而要在自己的作品中放弃古典情感是不可能的。

杭州实习报告

杭州实习报告

现代建筑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实习认知报告建筑学: 学号:摘要:中国美院象山校区是一个融合了传统理念的现代建筑,置身于其中时让人深深感到江南文化的风采。

校园依据象山决定体量,布局。

场地内原有的农田、河流、鱼塘都得到了保留,校园永远处于一种田园生活的意境里。

合院式的布局功能合理,景观丰富,并且都有着对象山开敞的一角。

建筑的材料大量运用当地的建筑的富有历史的老建材,并且施工也选择传统工艺,在合理的范围内让传统工艺得到充分的发挥。

关键词:中国美院 合院式 老建筑 院落 本土 循环利用 田园生活杭州实习期间有幸参观了中国美院象山校区,这个校区是建筑师王澍在杭州进行的一个校园建设实践,在校园总体营造中体现出了当代建筑所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气息。

置身其中时感到确实相当江南的文化,结合整个环境,营造出一种质朴的田园气氛 。

现代建筑和我国的传统文化也可以走的这么近。

这个校园的用地围绕一座叫座“象”的小山,山不高约50米,两条从西侧流来的小河从山的南北两侧绕过,在象山东端合并,蜿蜒流入宽阔的钱塘江。

象山北侧是校园的一期工程,2001年设计,2004年底建成,是由l0座建筑与两座廊桥组成的建筑群。

建筑面积约7万m2. 由公共艺术学院.影视动画学院.图书馆与体育馆组成。

象山南侧的校园二期工程于2004年设计,2007年建成.由10座大型建筑与两座小建筑组成,建筑面积近8万m2,包括建筑艺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实验加工中心、美术馆、体育馆、学生宿舍与食堂。

一期工程设计时最大的挑战是这座校园如何与一座小山共存,那座山是首先存在的。

王澍突然想到攀登杭州六和塔的体验,六和塔体庞大,山体与象山近似,但走进塔内,塔的体量感完全消失。

每层塔六边,共十八扇完全相同的窗,自每一层向外看去,窗同,山同,但位置不同,山亦不同(如图1)。

从外看塔,密檐瓦作压暗塔色,材料与山体呼应,塔如吸在半山,在如象山般多雾的气候中,塔甚至完全隐匿。

西湖考察报告

西湖考察报告

杭州考察报告前言:学校组织的这次毕业考察-杭州之旅在我们观光娱乐的同时,使我们开阔了视野,增强了见识。

关键词:考察,观察,杭州摘要:美丽的杭州,美丽的乌镇,短短6天的时间,拓宽了思路,一路上所见所闻,收获很大。

正文:我怀着激动的心情来到杭州,以前总是在电视,报纸和书上看到关于杭州的,这次能够来到杭州无比开心。

杭州最美负盛名的就是西湖。

西湖杭州西湖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部,杭州市市中心,旧称武林水、钱塘湖、西子湖,宋代始称西湖。

它以其秀丽的湖光山色和众多的名胜古迹而闻名中外,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也被誉为人间天堂。

杭州西湖风景区以西湖为中心,分为湖滨区、湖心区、北山区、南山区和钱塘区,总面积达49平方公里。

西湖的美在于晴中见潋滟,雨中显空蒙。

无论雨雪晴阴,在落霞、烟雾下都能成景;在春花,秋月,夏荷,冬雪中各具美态。

湖区以苏堤和白堤的优美风光见称。

阳春三月,莺飞草长,苏白两堤,桃柳夹岸。

两边是水波潋滟,游船点点,远处是山色空蒙,青黛含翠。

此时走在堤上,你会被眼前的景色所惊叹,心醉神驰。

西湖的美景不是春天独有,夏日里接天莲碧的荷花,秋夜中浸透月光的三潭,冬雪后疏影横斜的红梅,更有那烟柳笼纱中的莺啼,细雨迷蒙中的楼台,无论你在何时来,都会领略到不同寻常的风采。

西湖的美不仅在湖,也在于山。

环绕西湖,西南有龙井山、理安山、南高峰、烟霞岭,大慈山、临石山、南屏山、凤凰山、吴山等,总称南山。

北面有灵隐山、北高峰、仙姑山、栖霞岭、宝石山等,总称北山。

它们像众心拱月一样,捧出西湖这颗明珠。

山的高度都不超过400米,但峰奇石秀,林泉幽美。

南北高峰遥相对峙,高插云霄。

西湖十景形成于南宋时期,基本围绕西湖分布,有的就位于湖上:苏堤春晓、曲苑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柳浪闻莺、花港观鱼、雷峰夕照、双峰插云、南屏晚钟、三潭印月,西湖十景各擅其胜,组合在一起又能代表古代西湖胜景精华。

西湖,是一首诗,一幅天然图画,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不论是多年居住在这里的人还是匆匆而过的旅人,无不为这天下无双的美景所倾倒。

2017-沪锡杭考察报告

2017-沪锡杭考察报告

国美—象山校区考察报告V1工作室 李东六月份去杭州,有幸参观了王澍的象山校区,置身于常在网络和书本上看到的空间中,在这座一半是建筑一半是景观的山水田园中充满了青砖、白墙、竹子、茅草,使整个校园的感觉别具一格。

王澍在文章中常说,环境比建筑更重要。

象山校区,大到整体的布局经营,小到建筑的形式、材料,确实有很多对传统与本土营造方式的思考,并最终提出了结合本土与当代现实的具体实验方案,这是值得我们肯定的。

解构的入口空间近人尺度的夯土墙别有洞天的框景3种面积户型然而一个多小时的参观让我对象山校区的态度却有了些转变,彼时羡慕于国美的同学能在这样的校园内读书生活是多么的幸运,而此时在现场确也遇到了很多小问题让人有些质疑。

开窗问题:从外面看,建筑的开窗很有构成感,然而在内部却有很多需要光线的地方没有开窗,不该开窗的地方有了窗却被构筑物堵上 。

流线问题:对于一个做建筑的人来说,熟悉一栋建筑走进去切身体验大概是最容易的,然而在设计大楼里竟然有些想去某个方向确找不到通道,常会遇到封死的走廊,本以为是串联了各个楼层的外部走廊穿过来竟然到了尽头,而且还要注意碰头的构筑。

采光问题:透过脚下的窗能看到专业教室内的亮度很低,通过跟同学聊天得知采光问题几乎是宿舍 教室的通病,过度的追求视觉效果导致很多空间采光不合理。

很多通道在没有照明情况下几乎是黑的。

内部全是素混凝土,让本来采光欠缺的室内更加显得“冰冷“,让人甚至进去就想离开。

从象山校区可以学习到很多构筑当代本土建筑的开创性思路和发展方向,但如何更进一步使功能性与文化性相结合,使文化反思在建筑满足使用功能的基础上合情合理地呈现出来应当是每一个从业者贯穿职业生涯的追求。

考察日志:杭州国美

考察日志:杭州国美

考察日志:中国美术学院今天是我们考察的最后一天了,我们来到了杭州。

来到了我们的最后两站,中国美术学院以及杭州西湖。

对于一个外来者对象山校园的惊奇,一定是从大门开始的。

象山校园的大门不是“门”,而是“墙”。

是没有围合的墙的自然延伸,墙身矮得经常让人有翻过去的冲动。

但这是一堵砖砌的墙,那砖也不是普通的砖,而是从乡下拆房现场收上来的老砖。

这座带着时间的象山校园,建筑占一半,自然景观占一半。

校园中心是葱郁温婉的象山,山脚下一弯流水,10座已完工的建筑像书法笔触一般顺着水势面山而建,建筑群随山体扭转、断裂。

王澍说,“这首先在于一座规模庞大的校园与一座不大的山的共存,因为那山是先在的”。

南方民居中常见的砖、瓦、檐、竹、木,让王澍的建筑充满了江南的灵性。

整个象山校区的建筑,片片鳞瓦,铺陈栉比;重重密檐,错落有致。

“你知道,南方诗歌文化里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是下雨,以及下雨之后看到雨水从哪里下来。

”他说,做瓦檐的时候,一直在想象学生们从窗外看着雨水从瓦檐上滴落的浪漫场景。

另外,瓦檐还有着奇妙的实用价值。

瓦片间充满了交叠出的缝隙,这是天然的空调机,夏天的时候,风从缝隙间吹出来,自然地形成习习凉风;而冬天,这些缝隙又会对风力形成自我调节。

砖在校园中的运用既实用又富有趣味性。

在每一个“合院”中,利用石头基座等营造出地势落差,造了很多“下沉的院落”。

这些院落的灵感来自传统建筑中的“天井”。

院落种着葱翠的树木和修竹,地面是古老的青砖,青砖的缝隙里长着很多青苔,踩上去滑滑的,心里却有一种沉沉的踏实。

所有的合院都不是闭合的;在有的院子里,王澍把面山的一面彻底打开,而在图书馆这处院落里,围合处会有一个缺口,种上一棵树。

王澍说,等树长大,学生们会在树荫下看书。

而在建筑的内部,所有的内部设计,都非常现代主义:线条感极强的灯、屋顶的水泥质感、管道和线路的裸露。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建筑设计之美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建筑设计之美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建筑设计之美建筑设计是以满足人们的基本使用功能为基础,但是仅仅满足使用功能是无法成为成功的建筑设计作品,因此在实用的基础上,还应当具备极强的审美功能,通过实用与审美的完美结合,使建筑与艺术相互交融。

本文以王澍建筑作品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为例,通过对其建筑作品所体现的功能性,文化性,地域性等方面的解读分析,思考关于建筑功能与美的结合。

标签:设计;美学;建筑;王澍王澍的建筑作品极具美学价值,迄今为止王澍建筑作品的数量虽然算不上多,但是却有浓厚的个人特色,结合中国江南地区的环境,建筑作品带有个人的符号性,文化性,风格自成一派,王澍对于建筑有自己的独到理解,并且有自己所要坚守的设计理念;建筑奖项不是评价一个建筑师的唯一标准,但是没有得过奖的建筑师肯定算不上一个优秀的建筑师。

王澍作为普利兹克奖中国籍的第一得主,也是到目前为止的唯一得主,中国建筑界的大师的称号实至名归。

一.王澍建筑作品及其建筑语言解读黑格尔说:“房屋完全是一种有目的的结构,由人按照人的目的而建造出来的。

”[1]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并且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木构架建筑体系,在世界建筑史上亦具有很高的地位,显示出浓郁的民族特色,但是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传统文化开始变得暗淡,面临挑战,近代以来的建筑师数量庞大,但是将现代建筑与中国建筑做到有机结合,彰显浓郁地方特色的却寥寥无几,个人认为王澍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将建筑现代的形式与中国的地方特色的完美集合,并且自成一派。

传统的中国建筑不管是江南民居的粉墙黛瓦还是北方宫殿的金碧辉煌,对于西方人而言,都代表着中国的“过去”与“古典”时期,无论在历史上怎样经典,就当下而言却很难具有说服力,王澍的作品站在西方人的审美与理解的角度之上,用西方的建筑语言诉说中国的建筑特色。

二.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西方语言诉说中国建筑之美1.整体校区规划与布局国美的新校区位于杭州转塘区,周围环境良好,山明水秀,王澍负责对整个校区设计并没有采用传统“套模板”的形式,将校区做成千篇一律的现代建筑形式,而是另辟蹊径,结合江南地区的地方特色,民居文化等融入其中,使得建筑焕然一新,漫步其中悠闲自在,怡然自乐,远离城市喧嚣,颇具田园韵味。

从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公共艺术、景观和建筑谈学习感悟

从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公共艺术、景观和建筑谈学习感悟

视界观OBSERVATION SCOPE VIEW从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公共艺术、景观和建筑谈学习感悟王刚(北京化工大学,北京,100000)摘 要:大学现在来讲已不是那么陌生,随着高等教育的逐渐普及,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大学,我国的大学发展也是百花盛开,百花齐放。

国内的大学不同于国外环境,我们的大发展阶段还是在改革开放之后,好多大学依然保留着建校时的老建筑,老的标志性雕塑,老校门等等,这些都是见证高校的发展。

在国内大学中中国美术学院的校园设施、公共艺术建设可谓是独具特色,这也是依托学校优势,在整个象山校区的建设中功能与结构相适应,材质与原生相和谐,整体与自然相和谐。

关键词:校园;公共艺术;景观;建筑中国美术学院坐落于风景秀美的浙江省杭州市(以下简称国美),这是一所有着80余年历史的校园,象山校区作为中国美术学院在2004年和2007年分期而建的校区,是一处与杭州地区的山水美景相呼应的优美校园,在建设中校方也是本着“山水校园,人文校园”的基本宗旨。

在学校不断的迁徙过程中也是不断追求学校在校园环境和人文气息上有更大的突破。

这也是要求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办学环境有机相统一结合。

在象山校区是著名建筑师,普里兹克建筑奖得主王澍老师团队创作建设而成,象山校区整体建设在国内高校中可谓是独具特色,整个设计与建设之路可谓是工程量之大、设计之难、材料整理之复杂最终完成效果之震撼。

此项目全部使用回收废废旧材料,共用去了800万件回收旧材料,从设计到最终落成共经历长达十年之久,独具匠心。

走在校区中在高楼林立的大城市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让本就人文气息浓郁的中国美术学院更加诗意盎然。

本文分析象山校区从中体会学习感悟。

[1]从整体上理解“自然、生态”在整个校区的设计中是没有高楼大厦的,但却是让象山校区整体坐落于大自然的怀抱中,运用的回收废旧材料、石头、原木料、竹子等等天然的材料并在加上现代化的钢筋混净土结构创作出了具有江南水乡建筑特色、有现代风格的、自然生态的且形态不同的各式功能性建筑,包括宿舍楼、图书馆、博物馆等等。

认识实习——浅谈国美象山校区

认识实习——浅谈国美象山校区

个人感悟
我们可以看到,这是一个诗情画意的校园,一个朴素而深沉的作品。 象山校区的设计与博大精深的东方文化有着深层的传承关系。 在新校园中,所有的建筑都以“象山”为中心,将它做为最重要的 思考与观看的对象。每个建筑都如同一个中国字,它们都呈现出面对 象山的某种指向性,而字与字之间的空白同样重要,这使得人们在漫 游时一次又一次回望那座青山的位置。 而面对当下中国城市的大规模拆毁重建现象,一些历史的遗物本 来可能被当做垃圾对待,但在这里却的到了循环利用,王澍的设计理 念也同样有效控制了造价,重新演绎了中国本土可持续性的建造传统。 好的建筑的确可以表达思想,展现建筑师的思想和观念,但我以 为无论思想还是观念,都必须牢牢建立在实用功能之上。学校毕竟还 是一种实用型的建筑,它首先要解决师生日常生活使用功能上的问题, 艺术、文化、思想、观念,这是在此基础上的升华。如何使功能性与 艺术性(文化性)相结合,使艺术观念、文化反思在建筑满足使用功 能的基础上合情合理地,这才是一个建筑师的高明之处。建筑的艺术 性不应当脱离实用性这个基础。
3.楼梯的问题
有的楼梯设计的过于狭小,只能走一个人, 人员疏散缓慢,而且采光明显不足,楼梯间几 乎是黑的
采光问题
采光难几乎是象山校区的通病,说白了就是 因为墙面上开的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无规律的窗, 纯然的为了追求某种视觉效果,导致其中许多 无法使用而遭废弃。事实上,窗户是沟通内外 空间的重要部分,承担着采光照明的重要责任。 如何开,开在哪里,本应该按照室内实际的采 光需求而定,而不该这么形式主义,将外观放 在第一位。 听美院的学生说大家最怕的还是冬天,教 室里面极其阴冷,每次上课几乎都直跺脚, 最恼火的是温暖的阳光就在门外,可是却怎 么都照不到里面,师生们只能趁课间的休息 时间去晒晒太阳,暖暖身子 。

象山之印象

象山之印象

象山之印象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可谓是中国传统园林院落式的大学建筑。

个性却不张扬,前卫却不失传统气息,现代又充满田园风味,包容、诗意、传统,传递着一种独特的艺术气息。

这是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给我的直觉。

漫步其间,让人感受到一种传统江南水乡的意境。

白墙、青砖、小青瓦、茅草、竹子这些传统建筑与景观元素在象山校区里重复出现。

在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的设计中,成功地把中国传统的空间概念,传统的诗意与审美带入当代建筑。

也体现了他从视觉审美的角度对中国传统工艺和民间智慧的欣赏。

中国美院象山校区没有选择进入中国时下流行的政府组建的大学院区,而是选址在杭州南部群山的东部边缘,尽管这里暂时会存在一些基础设施不足的问题,但是依照中国的文化传统,在建筑选址时,环境中的山水甚至比建筑更加重要。

先生认为“中国的山与建筑的关系,从来不是景观关系,而是某种共存关系。

”于是,象山校区便是让中国传统与山水、建筑共存活用在今天的范式。

规划并建设一个美术学院的校园,不仅是一个景观问题,而是在更本质的层次上对建设模式的选择。

决定着知识与教育将来在一个什么样的人文世界中成长,决定着学生的世界观、艺术观、道德观将在一个什么样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养育,并最终影响、决定着我们所生存的这块土地的未来。

所以整个方案正是重新发现自然,并让建筑场所回到重新再造自然场景之中,回到一个有森林、花草、山水组成的原生态的自然之中的一个尝试。

据了解,在这个规划完成之前,几次爬上六合塔,并拍下了从塔内各个窗口向外看的镜头,这些镜头表现的是一系列变化微妙的山水美景,后来把这些镜头的效果分散在了象山校区的各个角落,当然是做了一些更改的。

校园采取曲折而自由的布局。

建筑和自然景观各占一半。

建筑不再突显,而是让位于境界和气象,得到得山水之照应和领引。

校园中心是郁郁葱葱的象山,山脚下是一弯流水,30余座建筑像书法笔触一样顺着水势围绕象山一气呵成,平静的沉浸在平缓的山水之间,这一群建筑就像守护的星座,一张一弛一松一紧之间便勾勒出象山。

中国美院象山校区观后感

中国美院象山校区观后感

中国美院象山校区观后感你要是没去过中国美院象山校区,那可就亏大了!我去了一趟回来,满脑子都是那奇特又迷人的景象,感觉就像闯进了一个艺术的魔法世界。

刚到那儿,我就被那建筑给惊到了。

这哪是普通的房子啊,简直是从地里长出来的艺术品。

建筑的线条歪歪扭扭,却又有着一种说不出的和谐,就像一个调皮的孩子随手画的画,但这画里又藏着大师的巧思。

有的楼像是堆积起来的巨大石块,却又有着现代化的大玻璃窗户,传统和现代在这儿来了个热情的拥抱,一点也不突兀。

走进校区,那环境更是绝了。

满眼的绿色,各种各样的植物就像一群热爱艺术的观众,静静地围坐在校园的各个角落,欣赏着这些建筑艺术品。

还有那水,波光粼粼的小湖或者潺潺的溪流,就像给整个校园系上了一条条灵动的蓝丝带。

有一处池塘边,荷叶田田,我当时就想啊,要是能变成一只青蛙住在这儿,那可真是蛙生赢家了。

校园里到处都是艺术的气息。

走着走着就能看到学生们的作品,有的是奇形怪状的雕塑,放在路边,感觉像是从外太空飞来的不明物体;有的是色彩斑斓的壁画,那色彩浓烈得就像把彩虹直接糊在了墙上。

而且这些作品和周围的环境融合得特别好,仿佛它们本来就该在那儿,是大自然和人类智慧共同孕育出来的。

在这个校区里,我感觉时间都变慢了。

每个人都慢悠悠地走着,好像在用心感受着周围的一切。

学生们背着画夹,或者拿着各种工具,那专注的神情就像是肩负着重大的使命。

我想他们肯定特别幸福,能在这么美的地方学习艺术,每天都被灵感包围着。

这里还特别适合拍照。

不管是文艺青年想要拍那种充满意境的照片,还是搞笑达人想拍些恶搞的照片,都能找到合适的场景。

我就看到有个小姐姐站在一座建筑的奇特角落里,那光影打在她身上,拍出的照片简直像时尚大片。

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就像是一个与世隔绝的艺术桃花源。

在这里,艺术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东西,而是融入到了每一寸土地、每一块砖瓦、每一片树叶里。

我离开的时候,真的是满心的不舍,感觉自己像是被这个艺术魔法世界给施了魔法,回家的路上还一直在回味呢。

象山美院的作文

象山美院的作文

象山美院的作文
哎呀呀,象山美院可真是个神奇的地方呀!哈哈!
有一次爸爸妈妈带我去那里玩,一进去我就被那些奇奇怪怪的建筑吸引住啦,嘿呀,真的太特别啦!有的房子看起来歪歪扭扭的,就像要倒
了一样,嘿嘿,可有意思啦。

校园里还有好多好多的树呀,哎呀,那些树长得好高好高呀,我仰着头都看不到顶呢。

还有好多漂亮的花,五颜六色的,哈哈,可好看啦!
我在校园里跑来跑去,这里看看,那里瞧瞧,嘿呀,感觉怎么看都看不够呢。

我还看到有大哥哥大姐姐们在画画,他们画得可认真啦,哎呀,我也好想画呀。

象山美院里还有好多好玩的角落呢,我在一个小院子里发现了一个小池塘,里面有好多小鱼游来游去,哈哈,我就蹲在那里看了好久好久。

哎呀呀,这次去象山美院玩得可太开心啦,我都不想走啦,嘿嘿!我以后还要再来这里玩好多好多回呢!。

中国美院象山分院

中国美院象山分院

中国美院象山分院
一直以为象山分院在宁波的象山,可没想到就在杭州的转塘.想当初一个学建筑的问我象山分院在哪我很肯定的告诉他在宁波象山.结果他真去了宁波.小小内疚一下.今天费了一翻周折到象山分院转了一下.看到了大师的作品.平面看似简单,象几个盒子随意的排列开来 ,立面极其丰富新奇.一层一层的瓦片装饰.里面的空间是大面积的木材既是墙也是窗也是门.中间庭院是竹子.时而能看到大面积的木材或是白墙或是质感凹凸的混泥土墙,(墙上点缀着竖条状的绿叶).或是这些材质混合在一起立体构成的几何画面.每一栋楼都不一样却又互相联系.透着一股拙味.很耐人寻味.里面的环境也很好,旁边是青山绿水.另外过了一座桥,是象山分院的二期,房子已经造好了.可周边的环境还在兴建.大都依坡而建.二期的房子更是大刀扩斧.白墙,玻璃窗,木制的空中走廊蜿蜒曲折.然后接下来的房子造型各异.或简洁或复杂,材质也越来越复杂了,是看的很复杂,一面墙上有砖砖的颜色有深有浅,还拼进瓦,以及有色彩的瓦当,这就使得整面墙看起来很丰富,很复杂.有些立面看起来层次非常多.看不过来.
这么多材质放在一块很和谐
走廊
楼也楼之间彼此联系却有相互媲美
绿叶缠绕了整面墙
蜿蜒曲折的空中走廊
开窗打孔极尽所能
空间的错落
惟独这楼还有点优美的弧线,立面象钢琴键一样.。

秋天的中国美院四年级作文

秋天的中国美院四年级作文

秋天的中国美院四年级作文
秋天的中国美院四年级作文
在这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我们学校全体学生去了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目睹艺术风光。

一到美术学院的门口,我就看到了秋意正浓。

五颜六色的树木,它们是这样的协调,这样的独特。

我快乐起来,迈着轻快的步子往里走,拐了一个弯,我看见了一层一层的,像是碎石铺成的台阶。

那上面立着雕塑,我并不认识这些人,但我认为在艺术界里他们应该都很伟大。

我又看到了一个令人惊奇的艺术品,那是中国古代画中经常出现的——祥云。

那是用矿泉水瓶子堆起来的`,这是多么的环保的艺术品呀!我和同学们都连声赞叹它的美丽与环保。

接下来,我们去看了介绍片与美院师生作的动画片,精彩万分。

出门的时候遇到了一群大学生朋友,他们举着相机对我们拍照,我听见了一个姐姐对她的同学说:“你还记得自己系红领巾的时候吗?好可爱!”听到这我好开心,摆了一个姿势让她们拍。

现在,我就要来讲一讲这儿的建筑特点了,这里的建筑,十分独特,获得了建筑界最高奖——普利兹克奖。

这里的建筑有的看上去有些倾斜,有的楼梯设在外面,还有的外墙上爬满了植物,有一个展馆外壁是用玻璃加瓦片制成的,现代而又不失古代韵味。

参观了几个展馆后,我们就进入了我们最期待的——分享美食。

大家在欢声笑语中结束了野餐。

再见,中国美院,我下次会再来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共艺术学院
沉 的 院 落 。 座 营 造 地 势 落 差 形 成 下 简 易 木 作 , 石 头 基

公共艺术学院
作 为 展 览 空 间 , 实 现 空 间 的 复 合 性 。
开 放 的 艺 术 性 走 廊 , 既 可 步 行 赏 景 , 又 可

创业楼
在校园里行走,从院子到露台, 由廊桥至水岸,总能看到西边尽头处 一幢细瘦的玻璃塔,这是整个校园水 平秩序里唯一垂直的向度。与中国元

图书馆沿街效果

剧场、阶梯教室
简单的外廊建筑,由三个横向体量组成形成半围合的庭院式布局。
建筑的外形多以方盒子的形式出现,通常建立起一个以“回”字为基点的场所模式,“回”即合院,从此
出发,遵循一种减法原则,所有校园建筑都是“回”的某种消减结果,如汉字的偏旁部首,而聚合的形态
,直接来自对香山原有自发性山地建筑聚落形态的直觉把握。这也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人文思想。
代寺庙的“塔院”形制类似。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体育馆

专业教学楼

实验楼
吸 强 外 。 了 , 建 好 筑 像 的 是 呼 加
在 建 筑 的 内 与
像 蛇 一 样 穿 梭
, 回 廊 和 走 廊
形 成 一 条 纽 带
应 , 在 视 觉 上
陵 的 起 伏 相 呼
的 窗 洞 , 与 丘
廊 , 大 小 不 一
蜿 蜒 曲 折 的 外

传媒动画学院
有 的 环 境 中 。 的 农 地 , 使 建 筑 融 入 原 式 , 入 口 处 保 留 了 原 有 “ 回 ” 字 的 围 合 院 落 模
树 木 和 修 竹 。
天 井 ” 。 院 落 种 着 葱 翠 的
灵 感 来 自 传 统 建 筑 中 的 “
下 沉 的 院 落 。 这 些 院 落 的

建筑艺术学院
建筑外墙利用平面构成开洞,内部空间多 变,台阶坡道交错空间多变。

建筑艺术学院
有 诗 意 , 让 人 驻 足 欣 赏 。
蕴 , 展 现 中 国 美 院 的 风 采 , 使 墙 面 更 加 的 富
青 砖 与 黑 瓦 交 错 拼 接 , 尽 显 中 国 画 的 意

THANKS
感谢您的倾听......
象山校区
象山
问题,但学院的教授、艺术家与 参与选址的建筑师共同认为,依 照中国的文化传统,在建筑选址 时,环境中的山水甚至比建筑更
重要。
Point 1.背景
Point 2. 规划
Point 3. 建筑单体
Point 4. 感悟
· 一般校园核心群构形态 :
以湖为核心
以山为核心
以广场为核心
以绿地为核心
建筑所------杭州考察游记
杭州考察游记
一一一之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2014.11.8
Point 1.背景
Point 2.规划
Point 3.建筑单体
Point 4.感悟
Point 1.背景
Point 2. 规划
Point 3. 建筑单体
Point 4. 感悟
·地理背景:
2000 年,中国美术学院没有 选择进入中国时下流行的政府组 建的大学园区,而是选址在杭州 南部群山的东部边缘,尽管这里 暂时会存在一些基础设施不足的
围合式
——
半开放式
——
开放式
维克森林大学
·象山校园群构形态——跟山跟水 走,珊瑚树图式。
住宅跟人走,人跟田走,田地跟山跟水
走,这个规律是浙江特殊的山水格局和田地 系统孕化出来的。
浙江民居分布珊瑚树图式

象山校区规划
·校区总体规划十分注重校园整体环境的意境营造和生态环境保护。
·借鉴中、西方大学校园的发展模式,创造一个功能分区合理,融建筑、空间、园 林绿化、自然环境于一体的校园总体布局,真正建成符合教育旅游要求的园林式、 开放式的校园环境。 ·总体布置从地势和环境特点出发,遵循简洁、高效的原则,分区明确,充分考虑
未来发展的可变性、整体性。
·规划中依据重造自然、整理山水、漫游性场所的理念,对自然进行重塑,使建筑 融入到环境中,避免夸张的建筑体量与造型,体现“天人合一”的人文思想。同时 校园设计注意了建筑功能的灵活性并与自然相融合。

功能分区
校园界 绿化区 文体区 生活区 教学区
一期
二期
Point 1.背景
建筑艺术学院
青砖拼接的墙面,更具艺术效果。

美术馆

办公楼

艺术设计学院

艺术设计学院

宿舍与食堂
Point 1.背景
Point 2. 规划
Point 3. 建筑单体
Point 4. 感悟
这是一个诗情画意的校园, 一个朴素而深沉的作品。 象山校区的设计与博大 精深的东方文化有着深层的传承关系。 在白墙、灰瓦、绿树、蓝天之间,包含一种理 想的失眠,包含一种活跃的灵感, 艺术的学子们在这里更好地生活, 自由地创作。 我们在校园里看到的是一个 个图像,一个个片段, 它们不能完全被言语所表达; 因为对于使用者所能感受到 的,语言显得过于准确和狭义。 于是我幡然醒悟, 象山校区所表现的并非一个建 筑,而是一种印象。 一种寄情于江南山水,类似于中国水墨的东方 印象。
Point 2. 规划
Point 3. 建筑单体
Point 4. 感悟

图书馆
一 期 校 园 图 书 馆 , 立 面 的 层 叠 披 檐 , 全 由 回 收 的 小 青 瓦 覆 盖

图书馆平面图
图书馆体量由一“L”形体块与“回”字院搭接构成,两个体块扭结的地方,挤出一块楔形区域,被就势挖深成下
沉院落,一半青砖墁地,一半栽植翠竹,四面玻璃幕墙内是艺术书店与咖啡茶座。
造 出 地 势 落 差 , 造 了 很 多
王 澍 都 利 用 石 头 基 座 等 营
在 “ 回 ” 字 形 的 合 院 中 ,

传媒动画学院
加 的 融 合 。 在 长 期 与 山 水 的 共 存 中 , 发 展 出 一 种 面 对 自 然 的 本 能 智 慧 。 与 自 然 更
三 合 院 的 建 筑 形 式 , 内 廊 开 窗 为 简 易 的 木 作 , 钢 构 , 体 现 出 人 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