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实词“数”用法详解

合集下载

文言文中数词的用法

文言文中数词的用法

文言文中数词的用法1.表示数量词文言文中的数词,有时表示一个数量词,其特点是量词省略,或数词后置。

例如: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韩愈《马说》)“一食”中的“一”是一顿之义,量词“顿”省略。

②箱奁六七十,绿碧青丝绳。

(《孔雀东南飞》)“六七十”指六七十只,数字后置,并省略量词。

③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苏轼《赤壁赋》)“一”指一粒,量词“粒”省略。

④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

(《孙子兵法·谋攻》)“三”指三种情况,量词省略。

⑤方一沐,三握其发。

(韩愈《后廿九日复上宰相书》)“一”为一次,“三”为三次,数量省略。

2.表示概数有些数词只表示一个大约的数目,而并非表示确定的数目,是虚指而非实指。

例如:①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木兰诗》)“十二”指军书多,非实指有十二卷。

②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

(柳宗元《愚溪诗序》)“二三”表示两三里左右。

③不数岁,田百顷,楼阁万椽,牛羊蹄各千计。

(蒲松龄《促织》)“百”“万”“千”均非指实数,都是指很多。

④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卫风"氓》)“三”指多年。

3.表示序数有些数词含有第几之义,表示顺序。

例如: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曹刿论战》)“一”指第一次,“三”指第三次。

②以孔子遇虎言之,圣人不能先知,六也。

(王充《知实》)“六”即第六。

4.表示两数相加这种情况是用“有”将前后两个数连接起来,表示两数相加,有时量词省略。

例如:①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

(李密《陈情表》)“四十有四”即四十四岁,“九十有六”即九十六岁。

②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诸葛亮《出师表》)“二十有一年”指二十一年。

③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

(《勾践灭吴》)“亿有三千”即十万三千(亿:十万)。

5.表示两数相乘有时两数连用,表示所指的数是两数相乘的积。

例如:①三五之夜,明月半墙。

(归有光《项脊轩志》)“三五”是指阴历十五。

②急走趋之,乃二八姝丽。

文言文实词的用法归纳

文言文实词的用法归纳

文言文实词的用法归纳在咱们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实词可是个相当重要的角色!就像盖房子的砖头,少了它们可不行。

那今儿个,咱们就来好好唠唠这文言文实词的用法。

先来说说“爱”这个字。

它在文言文里的意思可丰富啦!有时候表示喜爱,比如“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这里的“爱”就是喜欢的意思。

还有的时候表示吝啬,像“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这里的“爱”指的是舍不得、吝啬。

再讲讲“安”。

“安”能表示安稳,像“风雨不动安如山”;也能表示怎么,比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我想起之前给学生们讲这实词用法的时候,有个特别好玩的事儿。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我在黑板上写下了“走”这个字,然后问大家在文言文里“走”是什么意思。

有个小同学特别积极,站起来就说:“老师,我知道,走就是走路呗!”其他同学听了都哈哈大笑。

我笑着说:“孩子呀,在文言文里,‘走’可不是咱们现在说的走路,而是跑的意思哟。

比如‘两兔傍地走’,这里的‘走’就是跑。

”那小同学恍然大悟的表情,我到现在都还记得清清楚楚。

接着说实词“兵”。

它可以指兵器,像“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也可以指士兵,比如“赵亦盛设兵以待秦”。

“朝”这个实词也很有趣。

它能表示早晨,像“朝服衣冠”;还能表示朝廷,比如“于是入朝见威王”。

还有“曾”字,它当“竟然”讲的时候,比如“而计其长曾不盈寸”,这种用法是不是很特别?咱们再看看“乘”。

它可以是乘车、乘船的意思,像“公与之乘”;也能表示趁着,比如“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除”这个字,有台阶的意思,比如“扶辇下除”;也有任命、授职的意思,像“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说到这,我又想起一件有趣的事儿。

有一次课堂小测验,我出了一道关于实词“当”的题目,问“当是时”里“当”的意思。

有个同学写的是“应当”,结果就答错啦。

我给他讲解的时候,他那懊悔的小模样,还一个劲儿地拍自己的脑袋,说:“哎呀,我怎么就没好好想想呢!”“道”这个实词,含义也不少。

能指道路,像“会天大雨,道不通”;也能指道理,比如“伐无道,诛暴秦”。

文言实词“数”用法详解

文言实词“数”用法详解

文言实词“数”用法详解
导读:文言实词数用法详解文言实词徒用法详解
①步行,徒步
班白者多以徒行(步行)《韩非子》
译文:头发花白的老者大多步行
舍车而徒。

《周易》
译文:丢掉车步行
②步兵
帅徒以往。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译文:率领步兵赶过去
③同一类人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同伙,一类人)《师说》
译文:郯子这一类人,他们的品德才能当然赶不上孔子。

④门人、弟子
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门人、弟子)《齐桓晋文之事》
译文:孔子的弟子中没有谈论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因此后世失传了。

⑤指服劳役的犯人
高祖以亭长为县送徒郦山(指服劳役的犯人)
译文:高祖以泗水亭长的身份为官府送服劳役的犯人去郦山
⑥空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脚),以头抢地尔。

《唐雎不辱使命》译文:普通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赤着脚,用头撞地罢了
⑦徒然,白白地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徒然,白白地)《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恐怕秦国的那些城池得不到手,白白地受欺骗
⑧只,仅仅
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之劳而位居我上。

《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可是蔺相如只凭着言词立下功劳,如今职位却比我高。

徒以吾两人在也(只,仅仅)《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只是因为有我们两人在。

⑨复合词,徒属:所属的人
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徒属:所属的人)《陈涉世家》
译文:召集并号令所属的人说:“你们碰到了大雨,都已经误了朝廷规定的期限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高中文言文120个实词应用示例

高中文言文120个实词应用示例

高中文言文120个实词例析高中教材文言实词例析(高考120个文言实词)1.爱本义是悲哀、伤心。

用作动词:(1)爱护,体贴。

如: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师说》)(2)珍惜,爱惜。

如:倘使三国各爱其地……(《六国论》)(3)喜爱。

如:予独爱莲之出于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4)吝啬,舍不得。

如:百姓皆以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2.安本义是安静。

(1)用作形容词,意为“安全”“安定”“安稳”。

如:风雨不动安如山。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2)用作动词,意为“安身”“养生”。

如: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曹刿论战》)附虚词用法:(1)用作疑问副词。

出现在疑问句中,置于动词之前,作状语。

相当于“怎么”“怎样”。

如:A.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B.安得广厦千万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2)用作疑问代词。

用在疑问句中作宾语,置于动词之前。

相当于“什么”“哪里”。

如:A.沛公安在?(《鸿门宴》)B.君谓计将安出?(《隆中对》)3.被本义指一种睡衣。

(1)用作动词,意为“蒙受”“遭受”“受到”。

如:A.忠而见疑,信而被谤。

(《屈原列传》)B.妆成每被秋娘妒。

(《琵琶行》)C.如被冰雪。

(《促织》)(2)通“披”,意为“披着”“佩戴”“穿戴”。

如:A.被发行吟泽畔。

(《屈原列传》)B.被明月兮佩宝璐。

(《涉江》)C.将军身被坚执锐。

(《陈涉世家》)4.倍本义是按原数增加,与现代汉语表“多少倍”的“倍”相同。

用作动词,通“背”,意为“背弃”“违背”“背叛”。

如: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鸿门宴》)附虚词用法:用作副词。

意为“加倍”“更加”“愈加”。

如:每逢佳节倍思亲。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5.本本义为树的干、根,与“末”相对。

(1)用作名词,意为“根本(的东西)”“基础(的东西)”,“根源”“来源”。

如:A.本末倒置。

(成语,原意为“树根”,这里引申为“根本的”“主要的”。

文言文实词数的用法

文言文实词数的用法

文言文实词数的用法文言文能让不同语言使用者“笔谈”,是一种具有固定格式、却不会非常困难的沟通方法。

文言文实词数法有哪些呢?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关于文言文实词数的用法,欢迎阅读文言文实词数作为名词的用法1.数目;数量窃怜爱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

——《战国策·赵策》五陵少年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2.又如:报数(报告数目);数计(以数字来计算);数珠儿(念珠);可被2除尽的数;自然数、整数、有理数、无理数、实数或复数;基数;单数;复数3。

底细。

如:心里没有数;心中都有个数4.道数,方法故为国之数,务在垦草。

——《商君书》5.技艺,如博弈的技艺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

——《孟子·告子上》6.算术,古代六艺之一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周礼·地官·大司徒》7.策略;权术以计求便,以数取利。

——汉·王充《论衡》8.规律;必然性汉世外戚,自东、西京十有余族,非徒豪横盈极,自取灾故,必于贻衅后主,以至颠败者,其数有可言焉。

——《后汉书》9.道理夫以疏远与近爱信争,其数不胜也。

——《韩非子》10.礼数;仪节今嬖宠之丧,不敢择位,而数于守适。

——《左传·庄公十八年》文言文实词数作为动词的用法1.數,计也。

——《说文》2.以岁之上下数邦用。

——《周礼·廪人》3.递数之不能终其物。

——《礼记·儒行》4.善数不用筹策。

——《老子》5.珠可历历数也。

——明·魏学洢《核舟记》6.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三国志·诸葛亮传》7.比较起来最突出。

如:数一数二;数不着;数得上8.枚举;列举1)其余以俭立名,以侈自败者多矣,不可遍数,聊举数人以训汝。

——宋·司马光《训俭示康》2)数吕师孟叔侄为逆。

——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9.数落;责备1)数,责也。

文言文中数词表示法

文言文中数词表示法

文言文中数词表示法概要数词,是表示数目和次序的词。

主要包括基数、序数、分数、倍数、概数等。

文言文中的数词表示法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差别,下面作些具体说明。

一、基数表示数目多少的词叫基数词。

如“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亿、零、半”等。

文言文中绝大部分基数词沿用至今,只要按照现代汉语的意思去理解就行。

如:①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后还朝,求太监后,得二从子(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事》)①、②句中“十五城”、“二从子”即“十五座城池”、“两个侄子”。

文言文中表示基数词,遇到零位数时,一般在整数和零数间用“有(又)”字。

如: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也,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张溥《五人墓碑记》)“十有一月”即“十一个月”。

有时也可不用“有(又)”。

如:冬至后,一百五日为寒食(《荆楚岁时记》)“一百五日”即“一百零五日”。

另外,文言文中有时会出现两个基数词连用的情况,它们的乘积即为要表达的实际数目。

如:三五之夜,明月半墙(归有光《项脊轩志》)“三五”即“十五”。

二、序数现代汉语中,序数通常由基数词加“第、初、老”等构成,如“第三、第五、初一、初六、老四、老八”等。

文言文中表示序数有一种与现代汉语一样,不过这种情况很少见。

如: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沈括《梦溪笔谈·活板》)更多的是用“次、其次、次之、次者”、“伯、仲、叔、季、长、末”(表示排行),“孟、仲、季”(表示季节)等来表示。

如:①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苏轼《石钟山记》)“长子”即“大儿子”。

②王当歃血而定从,次者吾君,次者遂(《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次”即“下一个”、“再下一个”。

另外,文言文中的“再”也表示序数,专指“第二次”。

如:一战而举鄢、郢,再战而烧夷陵,三战而辱王之先人(《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一战、再战、三战”分别是“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去战斗”。

数在文言文中的意思及例句

数在文言文中的意思及例句

数在文言文中的意思及例句
(最新版)
目录
1.数在文言文中的含义
2.数在文言文中的例句
3.数的用法和现代汉语的异同
正文
一、数在文言文中的含义
在文言文中,“数”这个词有着丰富的含义。

它既可以表示数字,如一二三四等,也可以表示数目,如“数万”、“数亿”等。

此外,“数”还可以表示计算,如“数术”、“数学”等。

在某些情况下,它还可以表示顺序,如“数来宝”等。

二、数在文言文中的例句
1.“吾妻之美我者,数也。

”——《左传·昭公二十八年》
在这句话中,“数”表示数目,意为“我的妻子美丽的次数”。

2.“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孟子·梁惠王上》
这句话中,“数”表示过多的意思,意为“细密的网不到深的池塘里去,鱼鳖就吃不完”。

3.“数人之国,不患寡而患不均。

”——《论语·季氏》
这句话中,“数”表示计算,意为“计算人口的国家,不担心人口少而担心不公平”。

三、数的用法和现代汉语的异同
在文言文中,“数”的用法与现代汉语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也有一些明显的不同。

比如在现代汉语中,“数”通常只表示数字,而在文言文中,
它还可以表示数目、计算等。

此外,文言文中的“数”有时也可以用作副词,表示“若干”的意思,而在现代汉语中,这种用法已经不常见了。

古汉语中的数字表示法

古汉语中的数字表示法

古汉语中的数字表示法古汉语数字表示法古汉语中的数字表示法与现代汉语有很大不同,呈现出丰富多样的形式,反映了古代汉语的语言特点和思维方式。

数词古汉语中的数词主要有十进制数词和二十进制数词两种类型。

十进制数词由个十百千万等位组成,如一、十、百、千、万;二十进制数词则由二十、百、千、万等位组成,如二十、百、千、万。

记数方法古汉语中记数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位次相加法:将各数位上的数字相加,如“二十一”表示20+1=21;“百五十八”表示100+50+8=158。

倍数叠立法:将某一数字重复叠用,以表示其倍数,如“三四”表示4×3=12;“千千万万”表示1000×1000×10000=10000000000。

累进倍立法:将某一数字与一个倍数累次叠用,以表示其指数倍数,如“百千万”表示100×1000×10000=100000000;“亿兆京垓”表示100000000×100000000×100000000×100000000=10^48。

量词古汉语中量词在数字表示中起着重要作用,它表示被计数的事物的单位。

量词可以分为名量词和动量词,名量词表示事物或人的数量,如“个”、“件”、“匹”;动量词表示动作或行为的次数,如“次”、“遍”、“趟”。

虚词古汉语中某些虚词在数字表示中也有一定的作用,如“之”、“乎”、“矣”等。

这些虚词可以表示强调、疑问、感叹等语义,对数字表示的含义产生影响。

用例古汉语中数字表示法的用例广泛,常见于文学作品、历史文献、科技著作等各类文本中。

例如:《论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十进制数词)《史记》:“秦始皇二十六年,始皇巡天下。

”(二十进制数词)《孙子兵法》:“凡处军相敌,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即入。

”(位次相加法)《易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倍数叠立法)《汉书》:“汉兴七十年而霸王之业成。

”(累进倍立法)特点古汉语数字表示法具有以下特点:灵活多样,既有十进制数词,也有二十进制数词,还有各种记数方法。

2 古代汉语的数词和数量表示法

2 古代汉语的数词和数量表示法

秦地天下三分之一。(《漢書·地理志》) 秦国的土地占天下的三分之一。 子一分,丑三分二,寅九分八,卯二十七分 十六。(《史記·律書》) 子一分,丑为三分之二分。寅为九分之八分 。卯为二十七分之十六分。


其中,当分母是十(什)或百以上整数,而 分子是个位数时,分母和分子中间不用“分 ”或“之”,而用“分母+分子”这一形式。 例:

一日不見,如三秋兮。(《詩經·王風·采 葛》) 一天没有看见,就像过了好几年啊!

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史記· 項羽本紀》) 剑术只抵挡得住一个人,不值得学,要学就 学能抵挡得住上万人的本事。 另外还可以用“一”“一二”等表示数量极 少。例: 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孟 子·盡心下) 杨子主张为我,拔掉一根毛而对天下有利也 不去做。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 《孟子·公孫丑下》) 三里长的内城,七里长的外城,四面包围攻 打,却不能胜利攻下。

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也 。(《孟子·梁惠王上》) 百亩的耕田,不要耽误它的生产季节,数口 人的家庭没有挨饿的情况了。 昔鬬子文三舍令尹,無一日之積,恤民之故 也。(《國語·楚語》) 过去斗子文三次辞去令尹的职务,家里连一 天用来生活的积蓄都没有,这是体恤百姓的 缘故。
凡諸子百八十九家,四千三百二十四篇。( 《漢書·藝文志》) 诸子总共有一百八十九家,作品四千三百二 十四篇。 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億有三千。(《國語· 越語》) 现在夫差穿水犀牛铠甲的有十万三千人。

宋城,华元为植,巡功。城者讴曰 : “睅 其目,皤其腹,弃甲而复。于思于思,弃甲复 来 。 ”使其骖乘谓之曰 : “牛则有皮,犀 兕尚多,弃甲则那?”役人曰 : “従其有皮 ,丹漆若何?”华元曰 : “去之,夫其口众 我寡 。” (《左传·宣公二年》) 修建宋都的城墙,华元设立好标杆,视察工地 。修城筑墙的劳工唱到:“瞪着大眼睛,挺着 大肚子,丢了皮甲逃得快。胡子长满腮,丢了 皮甲逃回来。”华元派他的骖乘对他们说:“ 有牛就有皮,犀兕多的是,丢掉了皮甲,又有 什么关系?”劳工说:“就算你有皮,哪里弄 丹漆?”华元说:“走吧,他们人多我们人少 。”

高中文言文重点实词与成语助记精讲课件(全国通用)孰、属、数、率、素、师、释、输、庶、速(学生训练版)

高中文言文重点实词与成语助记精讲课件(全国通用)孰、属、数、率、素、师、释、输、庶、速(学生训练版)
典例及出处

旋见鸡伸颈摆扑,临视,则虫集冠上,力叮不释(《促织》)
② 动词 ③
释左骖,以公命赠孟明(《殽之战》) 今释令与故事而假不敬之法(《汉书·冯野王传》)

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名词

涣兮若冰将释(《老子》)
⑥解除,消除 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史记•秦始皇本纪》)
词性
词义
① 动词
②遵循,沿着
(4)率 shuài
典例及出处 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过秦论》) 其不率教者常有一二(《治平篇》)
① 副词
汉与匈奴和亲,率不过数岁即复倍约(《史记·韩长孺列传 》)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六国论》)
【成语助记】 率土之滨:沿着王土的边涯。犹言普天之下,四海之内。 百兽率舞:各种野兽,相率起舞。旧指帝王修德,时代清平。
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简称,后泛指佛教。
【成语助记】
(7)释 shì
手不释卷:释,放下;卷,指书籍。书本不离手。形容勤奋好学。
解兵释甲:解,解除;释,卸下。解除武装,卸掉盔甲。比喻不再参战。
杯酒释兵权:释,解除。本指在酒宴上解除将领的兵权。泛指轻而易举地解除将领的兵权。
涣若冰释:犹言涣然冰释。形容疑虑、误会、隔阂等完全消除。
子·学弈》)
数词 表示约数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寡人之于国也》)
副词
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
形容词 密,与“疏”相对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寡人之于国也》)
(3)数 shǔ shù shùo cù
【成语助记】 滥竽充数:比喻无本领的冒充有本领,次货冒充好货。 数见不鲜:数,屡次;鲜:新杀的禽兽,引伸为新鲜。指常常见到,并不新奇。 数米而炊:炊,烧火做饭。数着米粒做饭。比喻计较小利。也形容生活困难。 数典忘祖:比喻忘本。也比喻对于本国历史的无知。

文言文中数词的用法

文言文中数词的用法

文言文中数词的用法1.表示数量词文言文中的数词,有时表示一个数量词,其特点是量词省略,或数词后置。

例如: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韩愈《马说》)“一食”中的“一”是一顿之义,量词“顿”省略。

②箱奁六七十,绿碧青丝绳。

(《孔雀东南飞》)“六七十”指六七十只,数字后置,并省略量词。

③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苏轼《赤壁赋》)“一”指一粒,量词“粒”省略。

④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

(《孙子兵法·谋攻》)“三”指三种情况,量词省略。

⑤方一沐,三握其发。

(韩愈《后廿九日复上宰相书》)“一”为一次,“三”为三次,数量省略。

2.表示概数有些数词只表示一个大约的数目,而并非表示确定的数目,是虚指而非实指。

例如:①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木兰诗》)“十二”指军书多,非实指有十二卷。

②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

(柳宗元《愚溪诗序》)“二三”表示两三里左右。

③不数岁,田百顷,楼阁万椽,牛羊蹄各千计。

(蒲松龄《促织》)“百”“万”“千”均非指实数,都是指很多。

④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卫风"氓》)“三”指多年。

3.表示序数有些数词含有第几之义,表示顺序。

例如: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曹刿论战》)“一”指第一次,“三”指第三次。

②以孔子遇虎言之,圣人不能先知,六也。

(王充《知实》)“六”即第六。

4.表示两数相加这种情况是用“有”将前后两个数连接起来,表示两数相加,有时量词省略。

例如:①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

(李密《陈情表》)“四十有四”即四十四岁,“九十有六”即九十六岁。

②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诸葛亮《出师表》)“二十有一年”指二十一年。

③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

(《勾践灭吴》)“亿有三千”即十万三千(亿:十万)。

5.表示两数相乘有时两数连用,表示所指的数是两数相乘的积。

例如:①三五之夜,明月半墙。

(归有光《项脊轩志》)“三五”是指阴历十五。

②急走趋之,乃二八姝丽。

文言文中数字的用法

文言文中数字的用法

个人收集整理-ZQ一、零数表示法:用“有(又)”字,连接整数与零数.1、为字共三十有四. (《核舟记》)2、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出师表》)二、分数表示法、“天下三分之一.”(《汉书·地理志》)省去“分”与“之”:、近塞上之人,死者十九.(《塞翁失马》)、盖予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游褒禅山记》、脱逃者未及百一.(百分之一)三、虚数表示法虚数是指不实在地数字,一般用来突出数量地少或多.、用数词“一”表示“少”:若九牛亡一毛.(《报任少卿书》)、用“三、九、十二、百、千、万”及倍数表示“多”.①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短歌行》②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 《公输》③策勋十二卷,赏赐百千强. 《木兰诗》④将军百战,壮士十年归《木兰诗》四、概数表示法概数表示与实际数目接近地数目.、用“十”“百”“千”“万”等整数表示约数.①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石钟山记》)②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用两个邻近地数字表示.①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游褒禅山记》)②择其一二扣之.(一两块石头)③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伤仲永》、在基数词前加“且、将、约、几、盖、可”等表示.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②潭中鱼可百许头. (《小石潭记》)、在基数词后加“所”“许”“余” ”、“有余”、“有奇òī ”等表示.①一车炭,千余斤.(《卖炭翁》)②其巫老女子也,已年七十,从弟子女十人所.《西门豹治邺》③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核舟记》)④邹忌修八尺有余. (《邹忌讽齐王纳谏》五、序数表示法1、在基数前加“第”.这种情况较少见.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活板》)2、不用“第”而直接用数字表示.这种情况较常见.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个人收集整理-ZQ六、两数相乘表示法有时两个数字相连,表示两者相乘.1、三五之夜,明月半墙.(农历每月十五)《项脊轩志》2、一个女子,年约二八.(十六岁)《灌园叟晚逢仙女》明代另一位才子、广东南海地状元伦文叙为苏东坡所画地《百鸟归巢图》题写地诗:天上一只又一只,三四五六七八只.凤凰何少鸟何多,啄尽人间千万石.“天上一只又一只”是两只;“三四”为十二只,“五六”乃三十只,“七八”为五十六只,四组数字相加,恰为百只,正好暗合了画中地“百鸟”之数.此诗构思奇巧,令人读之拍案叫绝.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另:古代汉语表示行为数量时:、一般不用量词.、数词一般要放在动词之前.。

中考文言文145个实词和6个虚词详解

中考文言文145个实词和6个虚词详解

145个文言文实词详解01、比:①并列,靠近②及,等到(……的时候)02、鄙:①边疆,边远的地方②浅陋无知,见识短浅03、兵:①兵器,武器②军队③战争04、病:①生病②毛病③辱,耻辱05、乘:坐、架(车)06、持:①拿着,握着②掌握③保持④一只手从下托扶⑤控制,挟制⑥对立,对峙07、从:①跟从,跟随(求学于)②听从,顺从③采取某一种办法④自,由08、达:①通②豁达,心怀宽阔③表达,传达④得志,显贵⑤通行的,共同的09、当:①在(某时,某处)②应当,应该③将要,就要④占着,挡着,阻挡⑤对着,面对⑥掌管,主持10、道:①路,途②道理,规律③道义④说,讲11、得:①得到,收获(看到,看见)(领会)(找到)②能够,可以③同“德”,感恩12、尔:①第二人称代词,你(们),你(们)的②指示代词,这,那③近④形容词或副词词尾⑤语气词,通“耳”,相当于“而已”13、伐:①砍伐②攻打,讨伐14、犯:①侵害,危害②触犯,违犯15、方:①方圆,周围②区域,地方③将,将要16、负:背,以背载物17、赋:一种文体18、更:①交替,轮换,更换②又,另,还③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19、苟:①苟且,不严肃②姑且,暂且③连词,如果,假设。

20、故:①过去,原来,照旧②原因,缘故③所以,因此④特意21、顾:①回头看,看,看见(环顾,四顾)②拜访③还,反而22、观:①仔细看,看(观赏)②景象23、归:①归来,返回②归还③归属,归依(归到一处)24、过:①经过②次,回,遍③过去,过后④过失,过错⑤犯过失,犯错⑥过分,过于⑦超过,过了25、好:喜欢,爱好26、号:①大叫,呼啸②称号,别号27、还:①返回②交还,归还28、会:①会合,聚会,集会②盟会,宴会③适逢,正好,恰巧29、惠:①恩惠,(给人以)好处②同“慧”,聪明30、及:①到,至②等到……时③比得上④以及,和,与31、极:①尽头,极点,穷尽②到极点(直达)③很,非常32、计:①计算,计量②盘算,谋划,商议③计谋,诡计,策略33、济:有利,有益34、假:①假装,与“真”相对②借35、间:①中间②期间③间或,偶尔④夹杂,参与36、简:①挑选②选拔37、见:①看见,看到②拜见,谒见③表示“被动”,相当于“被”38、竭:尽,完(耗尽,消失)(全部用上)39、尽:①完,没有了(吃光)②全部,都(毫无保留)40、进:①前进,与“退”相对②到朝廷,出来做官③进献,奉献41、居:①停留②居住,安居③处在,处于(某种地位或某个地方)42、举:①举起,抬起②选拔,推荐43、具:①具备,具有②器具,用具③通“俱”,全部,详细地44、俱:①一起,在一起②全,都45、聚:集合,征集46、遽:①立即②就,竟47、决:①决断,判定②解决48、绝:①断②与世隔绝的③极,非常④停止,消失49、类:①类推,类比②类似,像50、临:①靠近②来到③面对,对着④正当,将要,就要51、虑:①考虑,打算②思虑,思想,心思③担心,顾虑52、论:①说②议论,谈论③评定,判定53、漫:随意,随便54、明:①明亮,光明(透亮)(普照,明媚)②清楚,明白,明确③英明④次,下一个55、名:①名字,名称②命名,给……取名③名声,名望④有名,出名⑤说出,指出56、命:①命令,号令②任命,委派③教导,告诫④生命,性命⑤规律,法则57、难:①不容易,困难②灾难③反驳,驳诘,诘问58、平:①平坦②填平,铲平③平常,往常④公平,公正59、戚:①悲伤,忧愁②亲属(指族外)60、强:①强悍,强大②竭力,尽力(勉强,硬要)③有余,略多61、窃:偷取62、请:①请求,请你(允许)我做(某事)②请求,请你做某事63、穷:①生活困难②穷尽,完结(走到尽头,走完)③极64、求:①寻找,寻求②探求,探索,追求,谋求,奢求③索取,要求,需求④乞求,请求65、取:①拿②索取(要回)③获得,讨取(招致)(开辟)④选取,采用66、去:离开②失去,损失(花掉)③去除,除掉④距,距离67、全:①完整,整个②保全68、任:①责任,职责②委任,任用③处理69、入:进入,与“出”相对(深入)(跳入)(注入)(进宫廷)(进入朝廷,在国内)70、若:①香草名,杜若。

古文数词虚实用法探析

古文数词虚实用法探析

古文数词虚实用法探析古文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学形式,其语言表达充满着古老的韵味和特殊的语法结构。

在古文中,数词是一种常见的语法成分,它们不仅用于表示具体的数量,还经常用于表示虚实和比喻。

本文将对古文中数词的虚实用法进行探析,以期更好地理解古文的语言特点。

古文中数词常常用于表示虚实。

在古代,人们认为某些数字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因此数词在古文中经常被用来表示一种情感色彩或者虚幻的意象。

比如在《离骚》这篇著名的古文中,屈原用“九歌”、“八音”、“七元”等数字来描绘神奇的景象,表达自己对于追求理想的虔诚之情。

这种用法使得古文语言更加富有诗意和抽象美感。

古文中的数词常常用于表示比喻。

在古代文人的笔下,数词往往被运用到比喻的手法中,用以反映事物的特征和品质。

比如在《史记》中,司马迁用“言之几,时之易”来形容历史的变幻莫测,意味着历史虚实难辨。

在《庄子》中,庄子运用“三日不食”、“六亲不认”等数字表达来强调心灵的超脱和超然。

这种比喻手法使得古文更具有象征性和深层次的意义。

古文数词虚实用法的探析还可以从语法结构和修辞手法的角度来进行分析。

在古文中,数词的虚实用法常常与其他语法成分相结合,如与形容词、动词、名词等搭配,从而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表达效果。

在《楚辞》中,屈原用“九垓”、“万世”等数字与形容词相搭配,以突出情感的强烈和意象的生动。

而在《史记》中,司马迁用“六国”、“百家”等数字与动词或名词相搭配,以突出历史的规模和影响。

古文中数词虚实用法还体现在修辞手法上。

在古文中,数词经常被运用到修辞手法中,如排比、对仗、比兴等,以增强文章的节奏感和音韵美。

在《渔父》中,庄子用“三途之贯,三禽之象”来做排比,以突出自然的和谐和生命的律动。

在《离骚》中,屈原运用“九歌”、“八音”、“七元”等数字来做对仗,以突出情感的激荡和意象的丰富。

这些修辞手法使得古文更具有韵律感和美感。

古文数词虚实用法既是古文语言特点的体现,也是古文修辞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言文量词和数词的规则

文言文量词和数词的规则

文言文量词和数词的规则文言文是中文历史悠久的一种语言形式,其词汇和语法规则与现代汉语存在一定差异。

在文言文中,量词和数词是非常重要的词类,用于表示数量和度量单位。

本文将介绍文言文中量词和数词的规则和用法。

一、文言文中的常用量词在文言文中,有许多常用的量词可以用来表示事物的数量。

下面列举了一些常见的量词及其用法:1. 一:表示数量为1的事物,如“一人”、“一书”。

2. 二:表示数量为2的事物,如“二十”、“二日”。

3. 千:表示数量为1000的事物,如“千里”。

4. 万:表示数量为10000的事物,如“万物”。

5. 百:表示数量为100的事物,如“百鸟”。

6. 十:表示数量为10的事物,如“十人”。

7. 三:表示数量为3的事物,如“三日”。

以上仅为常见的几个量词,还有许多其他的量词在文言文中使用。

二、文言文中的数词规则在文言文中,数词有一定的规则,用于表示数量。

下面列举了一些文言文中数词的规则:1. 单位从大到小:文言文中的数词通常是从大到小排列。

比如,先是万、千、百,然后是十、一。

2. 顺序排列:当数词较大时,可以使用顺序排列的方式表示。

比如,“二十一”可以写作“二十一”,而不是“一十一”。

3. 数词的重复:文言文中有一种表示重复的方法是使用数量词与数词相乘。

比如,“三三”表示三个三,即九。

4. 特殊用法:文言文中还有一些特殊的数词用法。

比如,用来表示日期的“日”在文言文中可以简化为“旦”。

通过以上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出文言文中的量词和数词有一定的规则和用法。

熟悉这些规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文章。

总结:文言文中的量词和数词是非常重要的词类,用于表示数量和度量单位。

在使用文言文时,我们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和用法,比如单位从大到小、顺序排列等。

熟悉这些规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文言文。

希望本文对您了解文言文中量词和数词的规则有所帮助。

【文言 实词】文言文中数词的用法

【文言 实词】文言文中数词的用法

【文言实词】文言文中数词的用法1.表示数量词文言文中的数词,有时表示一个数量词,其特点是量词省略,或数词后置。

例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韩愈《马说》)“一食”中的“一”是一顿之义,量词“顿”省略。

箱奁六七十,绿碧青丝绳。

(《孔雀东南飞》)“六七十”指六七十只,数字后置,并省略量词。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苏轼《赤壁赋》)“一”指一粒,量词“粒”省略。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

(《孙子兵法·谋攻》)“三”指三种情况,量词省略。

方一沐,三握其发。

(韩愈《后廿九日复上宰相书》)“一”为一次,“三”为三次,数量省略。

2.表示概数有些数词只表示一个大约的数目,而并非表示确定的数目,是虚指而非实指。

例如: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木兰诗》)“十二”指军书多,非实指有十二卷。

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

(柳宗元《愚溪诗序》)“二三”表示两三里左右。

不数岁,田百顷,楼阁万椽,牛羊蹄各千计。

(蒲松龄《促织》)“百”“万”“千”均非指实数,都是指很多。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卫风"氓》)“三”指多年。

3.表示序数有些数词含有第几之义,表示顺序。

例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曹刿论战》)“一”指第一次,“三”指第三次。

以孔子遇虎言之,圣人不能先知,六也。

(王充《知实》)“六”即第六。

4.表示两数相加这种情况是用“有”将前后两个数连接起来,表示两数相加,有时量词省略。

例如: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

(李密《陈情表》)“四十有四”即四十四岁,“九十有六”即九十六岁。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诸葛亮《出师表》)“二十有一年”指二十一年。

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

(《勾践灭吴》)“亿有三千”即十万三千(亿:十万)。

5.表示两数相乘有时两数连用,表示所指的数是两数相乘的积。

例如:三五之夜,明月半墙。

(归有光《项脊轩志》)“三五”是指阴历十五。

急走趋之,乃二八姝丽。

(蒲松龄《画皮》)“二八”即十六岁。

初中语文文言文实词用法总结

初中语文文言文实词用法总结

初中语文文言文实词用法总结关键信息项:1、实词名称2、常见释义3、例句4、特殊用法及解释11 爱常见释义:喜爱,喜欢。

例句:“晋陶渊明独爱菊。

”(《爱莲说》)特殊用法及解释:“爱”有时作“吝啬,舍不得”讲,如“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齐桓晋文之事》)111 安常见释义:①安稳,安定。

②安全,平安。

③安逸。

例句:“风雨不动安如山。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然后得一夕安寝。

”(《六国论》)“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论语·学而》)特殊用法及解释:“安”作疑问代词时,意为“哪里,怎么”,如“安能辨我是雄雌?”(《木兰诗》)112 被常见释义:①被子。

②覆盖。

③遭受,蒙受。

例句:“翡翠衾寒谁与共?”(《长恨歌》)“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荆轲刺秦王》)特殊用法及解释:“被”通“披”,意为“穿,披”,如“将军身被坚执锐。

”(《陈涉世家》)12 倍常见释义:①原数基础上增加的相等数。

②更加,倍加。

例句:“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

”(《过秦论》)“每逢佳节倍思亲。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121 本常见释义:①草木的根或茎干。

②根本,基础。

③本来,原来。

例句:“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谏太宗十思疏》)“本末倒置。

”“此之谓失其本心。

”(《鱼我所欲也》)122 鄙常见释义:①边疆,边远的地方。

②庸俗,浅陋。

③轻视,看不起。

例句:“蜀之鄙有二僧。

”(《为学》)“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曹刿论战》)“孔子鄙其小器。

”(《训俭示康》)13 兵常见释义:①兵器,武器。

②军队。

③战争,军事。

例句:“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过秦论》)“可汗大点兵。

”(《木兰诗》)“兵旱相乘,天下大屈。

”(《论积贮疏》)131 病常见释义:①疾病。

②困苦,困乏。

③毛病,缺点。

④担心,忧虑。

例句:“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扁鹊见蔡桓公》)“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古汉语数的意思

古汉语数的意思

古汉语数的意思1. 古汉语里的“一”可不仅仅是简单的数字“1”哟!比如说“一心一意”,这里的“一”就表示专注、专心呀!这就好像你全身心投入做一件特别喜欢的事情的时候,那种专注劲儿,不就是“一”所表达的吗?2. “二”在古汉语中也有特别的意思呢!像“不二法门”,这里的“二”可不是指两个,而是表示有差异、有分别呀!就如同你面对两条不同的路,必须选择一条走,不能有其他心思,这就是“不二”的感觉呀!3. 嘿,知道古汉语里的“三”吗?“三生有幸”听过吧!这里的“三”其实代表很多、很幸运呢!就好像你突然遇到了超级多让你开心的事情,那简直太幸运啦,不就是“三生有幸”嘛!4. 古汉语的“四”也有特殊含义哦!“四面楚歌”里的“四”就是指周围、各个方向呀!想象一下你被各种声音从四面八方包围,那种感觉,就是“四面楚歌”呀!5. 来看看“五”吧!“五花八门”中的“五”表示很多种类呢!就像你去逛一个超级大的集市,里面有各种各样的东西,那丰富的样子,不就是“五花八门”嘛!6. “六”在古汉语里也有意思哟!“六神无主”,这里的“六神”可不是简单的数字六啦!而是说人慌乱得不知所措,就像你突然遇到特别慌张的事情,整个人都懵了,不就是“六神无主”嘛!7. 古汉语的“七”也不一般呢!“七上八下”,这里的“七”和“八”可不是随便的数字呀!而是形容心里很不安定,就像你的心一会儿在上面,一会儿在下面,忐忑得很呢!8. “八”也有特别的意义哦!“八面玲珑”,这里的“八”表示各个方面呀!就像一个人能在各个方面都处理得很好,很圆滑,那就是“八面玲珑”呀!9. “九”在古汉语中可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呢!“九死一生”,这里的“九”表示极多呀!就像你经历了超级多的危险,最后好不容易才活下来,那多惊险呀,就是“九死一生”嘛!10. 最后说说“十”啦!“十全十美”,这可是表示非常完美呀!就好像你拥有了所有你想要的东西,一切都那么美好,不就是“十全十美”嘛!我觉得古汉语中的数真的很有意思呀,每个数字都有它独特的含义和魅力,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情感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实词“数”用法详解
导读:文言实词数用法详解文言实词徒用法详解
①步行,徒步
班白者多以徒行(步行)《韩非子》
译文:头发花白的老者大多步行
舍车而徒。

《周易》
译文:丢掉车步行
②步兵
帅徒以往。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译文:率领步兵赶过去
③同一类人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同伙,一类人)《师说》
译文:郯子这一类人,他们的品德才能当然赶不上孔子。

④门人、弟子
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门人、弟子)《齐桓晋文之事》
译文:孔子的弟子中没有谈论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因此后世失传了。

⑤指服劳役的犯人
高祖以亭长为县送徒郦山(指服劳役的犯人)
译文:高祖以泗水亭长的身份为官府送服劳役的犯人去郦山
⑥空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脚),以头抢地尔。

《唐雎不辱使命》译文:普通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赤着脚,用头撞地罢了
⑦徒然,白白地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徒然,白白地)《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恐怕秦国的那些城池得不到手,白白地受欺骗
⑧只,仅仅
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之劳而位居我上。

《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可是蔺相如只凭着言词立下功劳,如今职位却比我高。

徒以吾两人在也(只,仅仅)《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只是因为有我们两人在。

⑨复合词,徒属:所属的人
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徒属:所属的人)《陈涉世家》
译文:召集并号令所属的人说:“你们碰到了大雨,都已经误了朝廷规定的期限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