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基础突破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迁移运用巩固提升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教学案
阅读文言文就像学习外语一样,没有足够的词汇量,一切都是空中楼阁,纸上谈兵,所以字词积累是学好文言文的基础。
积累文言字词,一般来说不要死记硬背,要本着“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有机结合“语境”去揣摩。
不管是实词还是虚词,其意义、用法总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显示出来的。
阅读一篇文言文除了掌握文言词汇以外,也不可忽视古汉语中的特殊语法现象。
除了分门别类归纳实词中的“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等语法现象外,还要把古汉语中的虚词的用法进行归纳,还要把主要的五种文言句式:判断句、疑问句、被动句、倒装句和省略句等分门别类地进行归纳整理。
掌握了这些语法规律,学习文言文就会得心应手。
所以在正式突破高考文言文题型之前,首先,系统讲解文言基础知识,为后面阅读文言文、解答文言文题目打基础。
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文言实词是高考文言文阅读必考的内容,课标卷放到句子翻译中考查,江苏、北京、天津、浙江卷单独命制选择题考查,考查的内容涉及单音节实词、通假字、古今异义等,无论是单独命题还是句中考查,实际上文言实词如果不过关,解答文言文题就是无米之炊。
因此,掌握好文言实词,无论什么时候都要作为备考的重中之重。
知识点1:一词多义【知识点拨】“一词多义”即一个词具有多种含义,乃至属于不同词类。
这种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普遍。
一般说来,词的意义分为本义、引申义、比喻义。
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
对于常见常用的多义词,要了解多义词的意义衍变分化的规律和特点,它往往以其本义为基础引申出其他义项,众多义项间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识记多义词,一定要找出其本义(工具书中一般列为第一条)或基本义项,寻求众多义项之间的关联。
1.本义在多义词的诸多义项中,总有一个是最原始、最具体的意义,称之为本义。
如“兵”的本义是“兵器”,“道”的本义是“道路”。
2.引申义引申义是从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和基本意义有相类似、相对立或者相关联的关系。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文言文阅读 第一章 专题三 考点突破一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考点突破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Ⅰ掌握文言实词的五大知识点文言实词主要指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
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是学好文言文的基础,是阅读浅易文言文的前提。
学好文言实词,首先要掌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性活用、通假字和特殊实词这五大知识点。
一、多义实词:义项串记,语境求解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普遍。
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即词产生时的最初的根本的意义。
如“本”的本义是“树木的根”,“道”的本义是“路途、道路”。
词的引申义,就是词由本义派生出的与本义相关的其他意义。
如“道”的本义为“路途、道路”,“方向、方法、道理”为其引申义;“本”的本义为“树木的根”,“根本、本来、原本、基本”就是它的引申义。
如“孟尝君至关,关法鸡鸣而出客”,“关”本指“门闩”,由于作用相似引申为“关卡”。
词的比喻义,就是词建立在比喻基础上所产生的意义。
如“爪牙”的本义是“鸟兽的爪子和牙齿”,比喻义是“得力的帮手或武士”,现在属贬义词;“草菅人命”中的“草菅”,本义是“野草”,比喻义是“不值得珍惜的事物”。
词的假借义,就是因假借而产生的含义。
古文中常常出现通假现象。
“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
(具体见后面“四、通假字:依据条件,准确判断”)掌握多义实词的方法有:1.巧记本义引申解(1)指出下列加点词语的本义和比喻义。
①手足..情深,焉能或忘。
本义:手和脚比喻义:兄弟②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
本义:头和颈比喻义:某个集团的领导人(2)试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并试着寻求义项间的联系。
①赵王扫除.自迎,执主人之礼,引公子就西阶。
台阶(《史记·魏公子列传》)②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拜官授职(《指南录后序》)③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高二语文一、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高二语文一、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高二语文一、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重点注意通假字及一词多义现象。
难点异读字、异体字及古今异义情况.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高考文言文阅读对文言实词考查最多。
在复习文言实词时,要特别注意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及与现代汉语的差异现象,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 〔1〕注意词的古今异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有些词的词义已发生了变化,其变化的情况有四种:一是词义扩大,如“江〞、“河〞、“诗〞、“书〞等,以往都是专指,现在则是泛指。
二是词义缩小,如“金〞、“臭〞、“谷〞等.三是词义转移,即一词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如“偷〞字的古义是苟且、马虎、刻薄、不厚道,后来转移为偷窃。
四是感情色彩变化,如“卑鄙〞、“别有用心〞等。
〔2〕注意单音词和双音词。
文言文以单音词居多,白话以双音词居多,不要把文言文的两个单音词误认为白话文的一个双音词,如“妻子〞、“指示〞、“地方〞等.也不要把双音词拆成单音词来理解,如“布衣〞“太息〞“社稷〞等.〔3〕注意一词多义现象.一词多义,即一个词具有多种含义,乃至属于不同词类.要理解一个词在文段中的确切含义,就要具有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的知识.所谓本义就是最初造字时表示的意义;引申义是由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比喻义是用打比喻的方法形成的新的词义。
如“畔〞本义是“田界〞,田界在田的旁边,所以旁边的意思也叫畔,如“河畔〞,这是“畔〞的引申义。
又如“爪牙〞的本义是鸟兽的爪子和牙齿,后来有些诗文中用来比喻得力的帮手和武士,这是比喻义,现在又转化为贬义。
〔4〕注意古今通假现象。
所谓通假字就是古人在书写时用同音字代替的办法写成的别字。
有三种情况:一是用声旁代替本字,如“县〞通“悬〞,“禽〞通“擒〞,“卒〞通“猝〞;二是用同声旁的字代替本字,如“谕〞通“喻〞,“辨〞通“辩〞,“说〞通“悦〞;三是用没有声旁联系的同音字代替本字,如“蚤〞通“早〞,“要〞通“邀〞、“裁〞通“才〞.〔5〕注意偏义复词现象。
高考古诗文阅读:一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高考古诗文阅读:一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三理解一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考点提要:“ 常见实词”,指一般作品中出现频率较高、古汉语常用而现代汉语不用或不常用的词;或古今常用,意义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词。
“在文中的含义”,实际上是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高考文言文阅读对文言实词考查最多。
对高中生来说,文言文阅读就是能够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变化最大的是词汇。
因此,在文言文学习中,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和虚词,非常重要。
而实词与虚词相比较,更是阅读文言文关键的一环。
复习时,要特别注意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及与现代汉语的差异现象。
重点是古今异义和一词多义,难点是古今异义、异读字和异体字。
1、理解和掌握常见实词的古今异义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有些基本词汇古今没有什么变化;有些词随着旧事物、旧概念的消失而消失;还有一些古今字形同而意义、用法已经不同的词,词义发生了演变。
〈1〉词义扩大江:专指长江→泛指大的河流好:女子相貌好看→美好的气质〈2〉词义缩小臭:气味好坏→坏气味让:谦让、辞让,责备→谦让、辞让〈3〉词义转移涕:眼泪→鼻涕偷:苟且、马虎、刻薄、不厚道→偷窃〈4〉词义弱化很:凶狠〈程度很高〉→〈程度减低〉怨:仇恨、怀恨→埋怨、责备〈5〉词义强化恨:遗憾、不满意→仇恨、怀恨诛:责备→杀戮〈6〉感情色彩变化卑鄙:地位低下、见识浅陋→品质恶劣爪牙:得力帮手→坏人的党羽〈7〉名称、说法改变目—眼睛寡—少歧—岔路夷—平傍—靠近2、分辨单音词和复音词文言文单音词居多数,现代汉语双音词占多数。
文言单音词发展为白话双音词有以下三种情况:〈1〉前后加辅助成分〈前缀、后缀〉师→老师姨→阿姨担→ 担子石→石头〈2〉前后加一个同义或近义词亡→逃亡诱→诱惑旗→旗帜奇→奇特〈3〉换为完全不同的词悟→明白寐→睡觉冥→昏暗邦→国家注意:〈1〉不要把文言的两个单音词误认做现代汉语的一个双音词。
高中语文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高中语文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重点是: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偏义复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等。
前四种主要靠平时的积累,而词类活用除积累外,还要靠理解分析。
从词性的角度说,名词、形容词活用,“多义动词”的词义推断一直是重中之重。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固然要靠平时的积累,但是掌握一定的解题方法能更好更快地解决问题,从而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下面向介绍几种有效的方法。
1.语境分析法绝大部分的文言实词具有多个义项,词义有模糊性,但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它的词义必然是确定的,因此,我们在理解文言实词时一定要看具体的语言环境,不可脱离语境孤立地理解。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臣下不能正言匡过以尊天子匡:辅佐。
B.代立践南面践:登上(王位)。
C.乃假固利兵,下圈刺豕假:给予。
D.薛人公孙弘亦征征:(被)征召。
分析:A项,“臣下不能正言匡过以尊天子”的“匡”,据语境应解释为“纠正”,这样才能与后文的“过”相搭配。
答案:A2.词类活用分析法文言实词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在不同的语境中词性和含义会发生变化,这就是词类活用现象。
名词动用,名词作状语,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等都属此类。
因此,理解文言实词必须掌握词类活用的规律。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重然诺,好周人急救济B.母如其言,附舟诣谭往见C.谭谢不纳,母大困道歉D.奉糜食母,抱衾寝母给……吃分析:依据文意,A、B、D三项的解释是正确的,其中干扰项D 中的“食”在这里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解释为“给……吃”;而C项的“谢”应解释为“推托”。
答案:C3.句式分析法古人写文章讲究对仗,常常使用一些结构相同或相近、意义相同或相对的句子,句式整齐,节奏和谐。
把握文言句式的这个结构特点,有助于准确推测词义。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国藩陋甚,齿又益衰齿:年龄B.若剖肺肝而陈简策陈:陈述C.间以婀娜之声间:间或D.北枕大江,南薄五岭薄:接近分析:干扰项D是很典型的对偶句,“北枕大江,南薄五岭”,上一句中的“枕”是动词,意思是“靠近”,下一句相同位置的“薄”也应该是动词,应为“迫近、接近”。
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教案)
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一、实词是指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的词。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五类。
二、注意:一是“常见实词”。
从词的出现频率上来讲,是指在文章中出现频率比较高的实词。
指的是文言文中的常用词和次常用词,这主要包括初高中课本、读本及其他课外读物中经常出现的实词。
二是“在文中的含义”,是指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文言实词,有的涉及通假,有的多音多义,有的古今异义,还有的由于活用而意义发生临时变化,因而实词的含义只有根据具体的语境才能明确。
三、文言实词的复习注意:1、不要离开原文2、不要离开课本3、要注意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及其与现代汉语的差异四、文言实词考什么?1、选出对词语解释正确或错误的一项;2、选出与例句中指定的实词意义相同的一项;3、判断各组句子中同一词的词义是否相同;4、语句翻译。
五、文言常用实词的特点:单音性、多义性、近义性、活用性(按习惯临时改变语法功能,用作其他词类)、通假性。
六、正确理解常用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必须掌握文言实词的基本知识,特别要注意以下几种词类:1、通假字2、一词多义3、古今异义4、偏义复词5、单音词和复音词6、反训词7、词类活用七、逐类过关(一)通假字:通假,是古文中音同或音近的字通用或借用的现象。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通假字包括通用字、假借字和古今字。
1、它有三种情况:(1)、以声旁代替本字。
(“直”通“值”,“县”通“悬”,“反”通“返”,“禽”通“擒”,“卒”通“猝”)(2)、以同声旁的同音字代替本字。
(“帖”通“贴”,“厝”通“措”,“谕”通“喻”,“说”通“悦”)(3)、没有声旁联系的同音字(“惠”通“慧”,“蚤”通“早”,“要”通“邀”,“裁”通“才”)2、掌握辨别通假字的方法1)一个字,按照它本身的含义(包括本义和引申义),无论如何也解释不通时,可考虑定为通假字。
如:“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中的“裁”,按其本身含义“剪裁;割裂”、“削减;消除”、“节制”、“估量;识别”等,无论如何也讲不通。
文言基础突破一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虽然近年来全国卷对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等不单独设题,但是文言文阅读离不开对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等的理解。
断句、文化常识、概括分析包含着对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等的考查,翻译题更是直接考查实词、虚词、文言句式和词类活用等。
因此,它们是阅读解答文言文的基础。
在讲解考点前,先让考生掌握文言文的系统知识是十分必要的,也是不可或缺的。
文言基础突破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考试说明》中要求“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常见”是指在运用中出现频率较高,属常用词或次常用词,主要是考纲要求的120个实词[详见“备考锦囊”]和语文课本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常用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明确了考查方向,即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一、夯实文言实词三类知识点文言实词主要指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
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是学好文言文的基础,是阅读浅易文言文的前提。
学好文言实词,首先要掌握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和特殊实词这五大知识点。
其中“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合起来作为一个突破点。
(一)多义实词:溯源辨流,紧扣语境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很多文言词具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义项,即一个词具有多种含义。
这就是一词多义现象。
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普遍。
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等。
以“引”为例:意义例句本义拉开弓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孟子》引申义牵、拉左右或欲引.相如去《廉颇蔺相如列传》拉长引.吭高歌(成语)抽、拔出引.佩刀刺马杀之《宋史·太祖本纪》伸着狼奄至,引.首顾曰《中山狼传》拿引.绳而束缚之《中山狼传》带领燕引.兵东围即墨《史记·田单列传》承担公卿各引.咎自责《北史·周武帝纪》举荐、提拔奖引.后进,如恐不及《欧阳修传》延请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援引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出师表》引导引.火烧身、引.人入胜(成语)掉转相如引.车避匿《廉颇蔺相如列传》基础引申出其他义项,众多义项间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突破之文言实词复习 导学案
2024文言文突破之文言实词第一课时课题:文言文实词一学习目标:通过理解、训练,牢固掌握文言文实词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的现象及用法,并形成自己的技能。
课时安排:2课时预习案一、考点解读(一)考点要求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主要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
(二)考点剖析常见文言实词。
所谓“常见”,是指实词在文章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其范围包括文言文中的常用字和次常用字,主要包括《考试说明》中所举的120个实词,还包括初、高中课本及学生尚未接触到的传世名篇中经常出现的实词。
探究案一、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属予作文以记之属:( )2.鞣以为轮。
( )3.约纵离衡。
“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 "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 )4.始皇既没。
( )5.而倔起阡陌之中。
( )6.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 )7.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尊君在不(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一词多义)。
1.举①举所佩玉块以示者三( )②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③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④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⑤杀人如不能举( )⑥言举斯心加诸彼乎( )⑦大举,笼归,举家庆贺( )2.方百里而可以王( )3.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三、找出句子中的偏义复词并解释。
1.女子先有誓,老姥岂敢言 ( )2.去来江口守空船 ( )3.孰与君少长 ( )4.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 ( )5.死生,昼夜事也 ( )6.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 )7.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 )四、词类活用使动用法(一)名词活用为使动1.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鸿门宴》 ( )2.欲辟土地,朝秦楚。
《齐桓晋文之事》( )3.足以荣汝身。
《孔雀东南飞》( )(二)动词活用为使动1.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 )《滕王阁序》2.川泽纡其骇瞩( )《滕王阁序》3.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 )《滕王阁序》4.李牧连却之( )《六国论》5.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师》( )6.项伯杀人,臣活之。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一词多义
肃:恭敬 适逢。 会:适逢。 堪:忍受 动:招致
D
•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 解析: 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文中的含义的能力,需要结合原文语境来推断 词语的含义, 词语的含义,采取筛选的办法排除不符合题干 要求的选项。 经常。 要求的选项。动:经常。
• 例4: (09全国卷2) 09全国卷 全国卷2 : •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 对下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考点】 • 主要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 主要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 • 【解析】属(托付)、引却(后退)、魁垒 解析】 托付)、引却(后退)、魁垒 )、引却 )、 (高大)均正确.“率倜傥非常之人”中的“率” 高大)均正确.“率倜傥非常之人”中的“ .“率倜傥非常之人 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同“六国互丧,率赂秦耶?”之“率”(全, 都)。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 万物的生长是有季节、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 万物的生长是有季节、有限 通 则物力必屈。 度的,如果无限度的滥用, 度,则物力必屈。 度的,如果无限度的滥用, “无”, 论积贮疏》 那么物质财力就必然短缺。 《论积贮疏》 那么物质财力就必然短缺。 没有
例句
译文
除 赵王扫除自迎,执 赵王命人打扫台阶亲自 赵王扫除自迎, 赵王命人打扫台阶 台阶亲自 主人之礼, 迎接, 主人之礼,引公子 迎接,按主宾之礼导引 就西阶。 公子走西面的台阶。 就西阶。 公子走西面的台阶。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 那么燕国被欺凌的耻辱 也就除去 除去了 矣。 也就除去了。 爆竹声中一岁除 爆竹声中一岁除。 在爆竹声响中一年过去 在爆竹声响中一年过去 了。 郡之贤士大夫请于 郡中的贤德人士向当政 当道, 者请求,立即清理 清理废弃 当道,即除魏阉废 者请求,立即清理废弃 祠以葬之。 祠以葬之。 的魏忠贤祠堂的旧址以 埋葬五位壮士。 埋葬五位壮士。 被授予右丞相兼枢密 予除右丞相兼枢密 我被授予右丞相兼枢密 使。 使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判断偏义复词的意义有以下几种
1.根据句子上下文的意义来判断。
亦以明死生之大(《五人墓碑记》)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
2.根据词语的语法关系来判断
• 如:昼夜勤作息 (状语“勤”只能修饰“作”)
又如:“鸿雁出塞北,乃在无人乡。
举翅万余里,行止自成行。”
(大雁只有在飞行时才会列成队列。 故只有“行”的意义。)
昂:使……昂贵
(五)名词、形容词意动用法
所谓意动用法,是指动词对
其宾语含有“认为它怎么样”或
者“把它当作什么”的意思。
把(将)+宾语+当作+名词
当作 名词
吾从而师 把 形容词 吾妻之美 认为 以+宾语+为+形容词 我者 之
把他当作老师
认为我美
1.孔子登东山而小鲁。 小:认为……小 2.予怪而问之。 怪:认为……奇怪 3.渔人甚异之。 异:认为……奇怪 4.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奇:认为……奇怪 宾客:把……当作宾客。
日:一天天
(2)朝而往,暮而归
月:一月月 暮:在晚上
朝:在早上。 时:到时候
(3)谨食之,时而献焉
• 【特别说明】要区分是名词活用作动词还 是名词作状语,就看名词后是否带动词, 有动词就作状语,没有就作动词。
• 例(1)天下云集响应
• 天下的人,像云块一样聚集起来,像回声 一样听从号令。 • (2)范增数目项王
“本” 本义“树木的根”,引申义“根本、本来、 探究” “道”本义 “道路”,引申义“方向、方法、道理” • [例]指出下列加横线词语的本义和引申义:
• 1.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 本义“身体”,引申义“亲自”
例: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锸以为民先 “自己 、自身” 例: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学生版)
文言文分点训练(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一、考点精讲【考纲要求】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主要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能力层级为B级。
----摘自2012年江苏《考试说明》【考点解读】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是理解文段的关键,与文言虚词相比,它数量多,表意性强,变化性大。
“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包含着三个方面的要素:一是常见,这些文言实词是中学生常见的实词,而不是生僻难懂的;二是在文中,这些文言实词的含义是在上下文中表现出来的,而不是脱离上下文的字典含义;三是理解,对于这些实词的语境意义要理解,而不是识记那些僵死的概念。
文言文实词的考查主要落实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偏义复词、通假及词类活用等方面。
【常考题型】高考对这一考点的考查,主要体现在选择题(主要考查实词的推断)和翻译题上。
(注:由于翻译单独作为一个考点,本专题将专门探讨选择题。
)金题回顾1.(2008年江苏高考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诸将争欲攻之,汉不听听:准许B.若不敢来,公转营迫之迫:逼近C.大战一日,兵败,走入壁壁:营垒D,或多惶惧,失其常度度:考虑金题回顾2.(2009年广东高考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开奇.之,曰:“公辅才也。
”奇:奇妙B.以章献起.于寒微起:出身C.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诛:惩罚D.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弛.弛:延缓二、尝试练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书关桥老僧事朱辰应①里巷之侠,有尺寸之长,则思自表见于世。
予读徐丈学观所传关桥老僧事至奇,顾.溷迹浮屠以老,何与? 予考其行,盖亦失志于时者之所为也!呜呼!有明之季,戎政不修,而御.下过急,试一不效,即从而弃之。
既已无所归,则往往颓坠放废,老僧殆其流欤?惜乎老僧英略武备,仅见于关桥,而社稷已堕壤矣。
②关桥吾禾郡治东南之通衢也。
崇祯间,老僧偕其徒结庐驻锡,气昂藏,不善作缁流态。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文言文是我们必须学习和了解的一种语言形式。
在中国古代,文言文是我们文化传承和文化交流中最为主流的方式,也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本功。
即使现在,文言文仍然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和文化价值。
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文言实词。
文言实词是指语言中有实际意义的词。
它们是构成句子的基本语音单位,而且这些词在句子中承担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根据字义和用法,文言实词又分为名词、形容词、动词、副词、介词、连词和助词等七种类型。
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理解这些实词的含义是理解文言句子的关键。
一、名词名词指的是人、事、物、地方等名字,它在句子中可以做主语、宾语、定语和状语等。
常见的文言名词有“甫”、“兮”、“焉”、“乃”等。
这些名词在句子中的含义与字面意义可能会略有不同,比如“甫”在句子中可以表示“刚刚”、“方才”的含义,而“兮”则是一种语气助词,表示肯定或疑问。
二、形容词形容词是用来描述人、事、物、地方、天气、时间等性质的词语,它在句子中可以作定语、补语和表语等。
常见的文言形容词有“清”、“瘦”、“深”、“高”等。
这些形容词常常带有象征性含义,例如“清”可以表示纯洁、清白;“深”可以表示深刻、深沉;“高”则表示高尚、崇高。
三、动词动词指的是表示动作或者状态的词语,它在句子中可以做谓语、宾语、状语、补语等。
常见的文言动词有“行”、“逝”、“来”、“思”等。
这些动词常常带有诗意或者哲理性的含义,例如“行”可以表示行动、实践;“逝”则表示流逝、消逝;“来”可以表示到来、归来;“思”则表示思考、思念等。
四、副词副词指的是修饰动词、形容词、其他副词或句子的词语,它在句子中一般用来增强语气或者表达强烈感情。
常见的文言副词有“频”、“恍”、“已”、“往”等。
这些副词大多数可以表示时间或空间的关系,例如“频”可以表示频繁、多次;“恍”可以表示恍惚、迷糊;“已”则可以表示已经、已经过。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复习目标]: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
(“常见”指《考试大纲规定的120个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指的是语境义。
)2、掌握古汉语中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现象。
[知识重点]一词多义词类活用[能力重点]根据语境,正确推断文言实词的意义.[复习方法]采用看讲练结合的方法进行复习巩固。
一.考点阐述: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指的是根据具体语境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
高考对实词考查常常是固定的唯一的意义,这就是需要具备根据语境理解、识别实词意义、用法的能力。
1.文言常见实词的范围①在文中的含义,这是所给的条件;②常见的实词,这是考查的范围。
2.什么是文言常用实词一般地说,凡是中学教学中不止一次出现的古今词义不同的字均可算是文言常用实词。
3.文言常用实词的特点①单音性───单音词占绝大多数,双音词主要是联绵词、叠音词、象声词、偏义复词以及外来词,为数不多。
②多义性——这和现代汉语的一词多义原则上是一样的,但现代汉语用几个不同的词来表达的意义,在古代汉语中可以用一个词来表达。
③近义性——现代汉语中有不太区分的概念,古代汉语中可能分得很细,形成一系列近义词,如关于“看”的动词有20多个;“马”的名词也有20个以上。
④活用性——可以按习惯临时改变语法功能,用作其他词类,名词可用作动词、副词、形容词;动词形容词又可以活用为名词,又有使动、意动等特殊的动宾处置关系。
⑤通假性——用语音相同,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二.命题规律①放在文言文阅读的第一题中考,分值为3分,每年必考。
②题型:a.要求考生直接判断词义的对错;b.判断古今同义或异义的情况。
要求考生以比较来辨别词义的差异,求得正确。
第一课时[复习重点]1、实词的用法和含义是高考的常考题,复习重点是一词多义和通假字。
2、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一.常见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1.一词多义有什么特点?(有多个义项,这些义项之间不是平等并列的关系;一词多义主要指:1、词的本义;2、引申义;3、比喻义;4、借代义;5、假借义;多义词在具体的语境中的意义是唯一的)古汉语以单音词为主,很多文言词具有两个以上的义项。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考点阐释】2011年考纲要求: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常见”,就是指在浅易的古代诗文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在文章中比较重要。
“在文中的含义”是指文言实词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义。
“文言实词”通常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量词,考试中涉及较多的就是这几类词,偶尔也会考到副词、代词。
该考点要求考生能够根据一定的语言环境来正确推断某一实词的含义。
而高考不考中学语文教材中现成的句子实词的含义,这就要求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也就是说此考点考查的是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命题预测】该考点命题形式较稳定,一般以选择题和文言翻译题出现。
考查范围主要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偏义复词、通假字等。
这些文言实词除《考纲》中规定的是120个常用实词外,基本上是古今语言中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词语(尤其是教材中经常出现的),又偏重于一词多义、词类活用。
考查的重点是该词在文中的语境义,并且尽量不涉及那些生僻的词汇。
复习时宜重点掌握一词多义的动词,尤其是那些古今意义有一定差异的词汇,活用现象重点关注: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及形容词作动词等。
同时,学会利用汉语词语的构成特点,根据已经学过的相关知识,结合上下文的语境限制和题目的具体要求进行词义的推断的方法:【考题回放】【2011年高考福建卷】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舟次彭泽次:排列B.芜秽充斥秽:杂草C.乃相与怃然而去怃:失意D.起佐郡起:起任〖命题思路〗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
〖阅读方法〗需要结合原文语言环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答题方向〗B、C、D三项符合均符合原文意思;A项“次”为古今意义差别较大的词,但是其本义“驻扎、停留”在文言文中却很常用,从语境分析,“次”解释做动词“排列”在文中讲不通,在本句中应解释为动词“停留”。
本题的误区在于考生对文言实词的把握过于僵化,不能和语言环境结合起来理解,而误认为A项正确。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教案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2. 培养学生通过语境推断词语含义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常见文言实词的识别与理解。
2. 语境推断词语含义的方法。
3. 练习与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提高阅读能力。
2. 难点:学会通过语境推断词语含义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及用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语境中词语的含义。
3. 练习法:引导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准备:1. 教材:文言文阅读篇目。
2. 教具:多媒体设备。
3. 参考资料:文言实词词典、相关学术资料。
教案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文言实词,巩固记忆。
2.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新课。
二、讲解常见文言实词(15分钟)1. 举例讲解常见文言实词的用法和含义。
2. 强调重点词语,提醒学生注意。
三、语境推断词语含义(15分钟)1. 提供几个含有重点词语的文言文段落。
2. 引导学生通过语境推断词语的含义。
3. 分析、讨论,得出结论。
四、练习与巩固(15分钟)1. 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校对答案,讲解错误原因。
3. 针对学生错误,进行针对性辅导。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
2.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拓展文言文阅读范围。
3. 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常见文言实词、语境推断词语含义、练习与巩固等环节,提高了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确保教学效果。
鼓励学生在课后自主学习,拓宽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
六、教学案例分析1. 选取几个含有重点文言实词的文言文段落。
2. 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尝试推断出词语的含义。
3. 分析推断过程中的难点和困惑,共同讨论解决。
中考语文考点复习19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全国通用)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这一考点一般直接独立设题,是文言文阅读的基础,是不可忽视的考查重点。
综观近年考情,该考点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考查特点:1.从考查方式看,中考对文言实词的考查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1)单独考查,即从文言文中选出四个语句,要求解释加点的实词的意思。
考查时,以单音节词居多,双音节词也时有出现。
(2)偶尔在选择题中与虚词混合在一起考查。
(3)常与文言文翻译放在一起考查,且实词往往是得分点。
2.从考查内容方面看,“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主要涉及五个考查点: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和偏义复词等现象。
其中,前三种是重中之重。
3.从文言实词的根本来源看,中考考查的文言实词基本上都在课本中出现过,重点考查考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中考文言文中出现的相关实词看似与我们学过的课文没有联系,但认真分析后可以看出,这些词的意思与我们学过的课文密不可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失期,法皆斩。
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
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
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
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吴广以为然.。
(节选自《陈涉世家》)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会.天大雨(2)为天下唱.(3)吴广以为然.【答案】(1)适逢,恰巧遇到(2)同“倡”,倡导、提倡(3)正确【分析】本题考查理解重点词语含义。
(1)句意为:恰巧遇到天下大雨。
会:适逢,恰巧遇到。
(2)句意为:向天下百姓发出倡导。
唱:同“倡”,倡导、提倡。
(3)句意为:吴广认为他(的分析)是正确的。
然:正确。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应用
第一讲:全面突破“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古今异义、通假字、偏义复词,以及推断实词在文中含义的方法)第二讲: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重点突击文言虚词,巧用“代入排除法”和“语法分析法”。
第三讲: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判断、被动、省略、倒装的特点和类型。
第四讲: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用法:名动形活用、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第五讲:断句与翻译:“通文意抓标志”巧断句,“留、删、增、换、调”来翻译。
第六讲:积累文化常识,扫清阅读障碍。
第一讲:全面突破“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常见文言实词:①文言文中出现频率较高②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考点透析第一、必考;第二、客观题形式第一、古今异义、通假字、偏义复词第二、推断实词在文中含义的方法古今异义1.词义扩大;2.词义缩小;3.词义转移;4.词义的强化弱化;5.感情色彩的变化词义扩大江河:长江、黄河/泛指河流嘴:专指鸟的嘴/鸟、兽、人的嘴响:回声/声响洗:洗脚/泛指洗全面突破“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古今异义、通假字、偏义复词,推断实词在文中含义的方法词义缩小谷:百谷/粟宫:房屋/帝王的房屋臭:气味/臭味诏:告诉/上告诉下吃:饮、食/食肥:人、畜肥/畜肥恶:品行、形貌不好/品行不好词义转移偏义复词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而用义却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则起陪衬作用。
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季秋之月,天地始肃。
季:季节、季候。
B.及繁霜夜零,旦起而视之。
零:降落、落下。
C.予世之介士也。
介:独特、不合群。
D.子胥不奔,则不能入郢。
奔:逃亡,出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基础突破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贺钦,字克恭,世家定海,父孟员,以戎籍隶辽之义州卫。
钦少颖敏,习举子业辄鄙.之曰:“为学止于是耶?”取《近思录》读之,有省。
成化二年以进士授户科给事中。
因亢旱上章极谏,复以言官旷职召灾,自劾求退。
会陈献章被征来京师,钦听其论学,叹曰:“至性不显,真理犹霾,世即用我,而我奚以为用?”即日上疏解.官去,执弟子礼事献章。
既.别,肖其像事之。
其学专读《五经》、《四书》、小学,期.于反身实践,主敬以收放心。
有来学者,辄辞.之曰:“己尚未治.,何以治人?”既而从游者甚众,磨砻淬厉,成其器业。
如是者十余年,虽不出户庭,而达官贵人闻风仰德者,莫不躬拜床下。
弘治改元,用阁臣荐,起为陕西右参议。
玺书至而母适.病死,乃上疏恳辞。
(节选自清光绪五年《镇海县志》卷二十一《人物传二·明一》) 1.与“习举子业辄鄙.之曰”的“鄙”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B.孔子鄙.其小器C.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D.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解析:选B。
文中的“鄙”为动词,意为“轻视”,B项与之相同。
A项,形容词,粗野而又地位低微。
C项,名词,边界地方。
D项,形容词,庸俗,见识浅。
2.与“即日上疏解.官去”的“解”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庖丁为文惠君解.牛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C.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D.上心知公材,怜其枉,部议力持之,乃命解.官归里解析:选D。
文中的“解”指辞官,D项与之相同。
A项,动词,剖开,特指解剖动物的肢体。
B项,动词,解释,解答。
C项,动词,理解。
3.与“既.别,肖其像事之”的“既”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既.克,公问其故B.肴核既.尽,杯盘狼籍C.既.来之,则安之D.既.无伯叔,终鲜兄弟解析:选A。
文中的“既”为副词,表时间的过去或动作的完成,“已经……”或“……以后”,A项与之相同。
B项,副词,表范围,全、都。
C项,连词,既然。
D项,连词,“既……终……”表两种情况同时存在。
4.与“期.于反身实践,主敬以收放心”的“期”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B.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C.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
”D.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铘解析:选D。
文中的“期”为动词,意为“希望,目的在于……”,D项与之相同。
A项,名词,一周(年)。
B项,名词,限定或约定的时间。
C项,动词,约定。
5.与“有来学者,辄辞.之曰”的“辞”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B.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C.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D.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解析:选B。
文中的“辞”为动词,意为“推辞”,B项与之相同。
A项,名词,托词,借口。
C项,名词,辞令,应酬的言辞。
D项,动词,辞谢,婉言道歉。
6.与“己尚未治.,何以治人”的“治”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故治.国无法则乱B.不效则治.臣之罪C.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D.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解析:选A。
文中的“治”意为“管理,治理”,A项与之相同。
B项,动词,惩处,处置。
C项,形容词,太平,安定,与“乱”相对。
D项,动词,整治,训练。
7.与“玺书至而母适.病死”的“适”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从上观之适.与地平B.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C.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D.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解析:选A。
文中的“适”意为“恰巧”,A项与之相同。
B项,形容词,舒适,满足。
C 项,动词,往,到。
D项,动词,顺从,适合。
贺钦,字克恭,世代居于定海,父亲贺孟员,按军籍隶属辽义州卫。
贺钦年少时聪慧,学习举子业每每轻视它说:“做学问就终止于此吗?”得到《近思录》阅读,有所省悟。
成化二年凭进士(身份)被授予户科给事中。
由于大旱向皇帝上书尽力规劝,又用言官旷废职守招来灾祸,自我检举请求辞官。
适逢陈献章被征召来京,贺钦听他讲学,感叹说:“卓绝的品性不显现,最纯真的道理还被埋藏,社会即使用我,但我拿什么为社会所用呢?”当天就向皇帝上书解除官职离去,遵照弟子礼师事陈献章。
已别后,画了陈献章的像供奉他。
贺钦的学问专门研读《五经》、《四书》、小学,希望反过来要求自己履行,主张恭敬谨慎,用以收敛浮躁放荡的内心。
有前来学习的人,他总是推辞说:“我自己还没有学好,如何教导别人呢?”不久,跟随他游学的人很多,磨炼激励,成就他们的才能学识。
像这样十多年,虽然足不出户,然而听闻、仰慕他品德节操的达官贵人,没有不亲自来他坐榻前拜见的。
弘治改用新年号,由阁臣推荐,起用(贺钦)为陕西右参议。
皇帝的诏书到来,他母亲恰好病故,于是上书恳请辞职。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周字伯仁,少有重名,神采秀彻。
司徒掾贲嵩有清操,见,叹曰:“汝颍固多奇.士!自顷雅道陵迟,今复见周伯仁,将振起旧风,清我邦族矣。
”从弟穆亦有美誉,欲陵折,陶然弗与之校,于是人士益宗附之。
弱冠,袭父爵武城侯。
中兴建,位至吏部尚书。
顷之,以醉酒,复坐.门生斫伤人,免官。
太兴初,更拜太子少傅,尚书如故。
上疏让曰:“臣退自循省,学不通一经,智不效一官,止足良难,未能守分;遂忝显任,名位过量。
”固辞不受,帝诏不许.。
(节选自《晋书·列传第三十九》) 8.与“汝颍固多奇.士”的“奇”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B.大将军邓骘奇.其才C.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D.此奇.货可居解析:选A。
文中的“奇”意为“奇特的、罕见的、不平常的”,A项与之相同。
B项,以……为奇,惊异。
C项,佳、好、宜。
D项,珍贵的。
9.与“以醉酒,复坐.门生斫伤人”的“坐”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因击沛公于坐.B.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C.齐人也,坐.盗D.停车坐.爱枫林晚解析:选C。
文中的“坐”意为“犯罪,判罪”,C项与之相同。
A项,名词,同“座”,座位。
B项,动词,坐守。
D项,因为、由于。
10.与“固辞不受,帝诏不许.”的“许”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B.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C.不知何许.人也D.高可二黍许.解析:选A。
文中的“许”意为“答应,允许”,A项与之相同。
B项,动词,期望。
C项,处所。
D项,表示约数。
周字伯仁,年少时就有威重的名声,神采飞扬。
司徒掾贲嵩有高尚的节操,见到周,赞叹说:“汝颍本来就多奇特的士子啊!自顷雅以来道德衰落,现今又见到周伯仁了,他将振起古风,清平我们的邦族了。
”周的堂弟周穆也有美好的声誉,想压倒周,周态度和悦,不与他计较,于是人们更加尊崇依附周。
二十岁的时候,周世袭了父亲的爵位武城侯。
中兴建立,官位到吏部尚书。
不久,因为醉酒,又因为门生砍伤人而犯罪,被免除官职。
太兴初年,又授职太子少傅,依旧担任尚书。
周上疏辞让说:“我退而省察自身,学问不能通一经,才智不足授予一官,知止知足的确很难,不能安守本分,于是忝列显要的职位,名位超过气量。
”坚决推辞不接受,皇帝下诏不允许。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曹玮南院知镇戎军日,尝出战小捷。
虏兵引去。
玮侦虏兵去已远,乃驱所掠牛羊辎重,缓驱而还,颇失部伍。
其下忧之,言于玮曰:“牛羊无用,徒縻军,不若弃之,整众而归。
”玮不答,使人候。
虏兵去数十里,闻玮利牛羊而师不整,遽袭之。
玮愈缓行,得地利处,乃止.以待之。
虏军将至近,使人谓之曰:“蕃军远来,必甚疲。
我不欲乘人之怠,请休憩士马,少选决战。
”虏方苦.疲甚,皆欣然,军严整。
良久,玮又使人谕之:“歇定,可相驰矣。
”于是各鼓军而进,一战大破虏师,遂弃牛羊而还。
徐谓其下曰:“吾知虏已疲,故为贪利以诱之。
比其复来,几行百里矣。
若乘锐便战,犹有胜负。
远行之人若小憩,则足痹不能立,人气亦阑,吾以此取之。
”11.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加点词语与其余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侣.鱼虾而友麋鹿B.乃止.以待之C.耻.学于师D.是故明主贵.五谷而贱金玉解析:选B。
B项(止)是使动用法,其余(侣、耻、贵)是意动用法。
12.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加点词语与其余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虏方苦.疲甚B.毕礼而归.之C.项伯杀人,臣活.之D.外连衡而斗.诸侯解析:选A。
A项(苦)是意动用法,其余(归、活、斗)是使动用法。
曹玮南院出任镇戎军的主管长官时,曾经出战打了小胜仗,敌人撤走。
曹玮侦察到敌人已经走远,于是赶着掠夺的牛羊、辎重,缓慢的回师,许多队伍都走散了。
他的部下很担心,对曹玮说:“牛羊没有什么用,耗费军力,不如舍弃它们,整顿军队回去。
”曹玮没有理睬,让人做好战斗的准备。
敌军撤了几十里,听说曹玮贪图牛羊而军队不齐,就连忙回来偷袭他。
曹玮行军更加迟缓,走到地势有利的地方,就停下来等着敌人。
敌军快到附近了,曹玮派人对敌人说:“你们从远处来,非常疲惫了。
我不想趁你们疲惫的时候攻打你们,请你们休息兵马,待会再决战。
”敌人正因为疲惫叫苦不堪,都非常高兴,整顿了军队休息了很长时间。
曹玮又派人告诉他们说:“你们休息足了,可以作战了。
”于是各自出兵大战,曹玮取得了重大胜利,于是扔下了牛羊回去了。
他从容的对部下说:“我知道敌人已经很疲惫,所以假装贪图小利来诱惑他们。
等他们回来,差不多走了一百里了,如果让他们乘着锐气就开战,还不能料定谁胜谁负。
远行的人如果休息一会,就会脚麻站不住,士气也没了,我因此战胜了他们。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孙觉,字莘老,高邮人。
甫冠.,从胡瑗受学。
瑷之弟子千数,别其老成者为经社,觉年最少,俨然居其间,众皆推服。
登进士第....,调合肥主簿。
岁旱,州课民捕蝗输之官,觉言:“民方艰食,难督以威。
若以米易之,必尽力,是为除害而享利也。
”守悦,推其说下之他县。
王安石早与觉善,引用之。
时吕惠卿用事,神宗..询于觉,对曰:“惠卿即辩而有才,过于人数等,特以为利之故,屈身于安石,安石不悟,臣窃以为忧。
”神宗曰:“朕亦疑之。
”其后王、吕果交恶。
青苗法行,觉奏条其妄。
安石览之,怒,觉适以事诣中书,安石以语动之,曰:“不意学士亦如此!”始有逐觉意。
会曾公亮言畿县散常平钱[注],有追呼抑配之扰,安石因请遣觉行视虚实。
觉既受命,复奏疏辞行。
遂以觉为反覆,出知广德军,徙湖州。
松江堤没,水为民患。
觉易以石,高丈余,长百里,堤下化为良田。
徙福州。
闽俗厚于婚丧,其费无艺。
觉裁为中法,使资装无得过百千。
令下,嫁娶以百数,葬埋之费亦率减什伍。
连徙亳、扬、徐州。
徐多盗捕得杀人者五其一仅胜衣疑而讯之曰我耕于野与甲遇强以梃与我半夜挟我东使候诸门不知其他也。
问吏:“法何如?”曰:“死。
”觉止诛其首,后遂为例。
进吏部..遣使存..侍郎。
擢御史中丞,数月,以疾请罢。
哲宗劳,赐白金五百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