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节课的教学设计
《中医护理──刮痧》一节的教学设计
《中医护理──刮痧》一节的教学设计通过对教材、教法、学生情况的分析,在本节课中采用任务驱动法、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等方法,进行讲解,使学生提高学习的兴趣,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灵活思维和发散思维,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注意观察,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
标签:中医护理;刮痧;教学设计一、说教材《刮痧》是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十二五”规划教材《中医护理学》第五章第六节中的内容,是中医护理学常用护理技术中必须掌握并熟练运用的一个操作内容,因此掌握刮痧技术,不仅是本章的重点,更是全书的重点内容。
为了上好本节课,我对本节内容做了多方面的资料收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适当的调整,使本节课教学目标更明确,教学要求更具体。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了解什么是刮痧,掌握刮痧辩证的治疗原则和注意事项,熟练掌握刮痧法的操作。
能力目标:通过本节课学习,使学生在进行刮痧操作时,能正确辩证的找到刮痧点,如头痛的病人要辩出是肝阳上亢还是外感等等,再进行合理的取穴和刮痧。
这样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灵活思维和发散思维。
使其将学过的内容做到有机的结合。
德育目标:通过本节课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中医护理的兴趣,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注意观察,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
考虑到学生初学中医护理和课时少的局限,按照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我进一步确定了本节课的重难点,即掌握刮痧法的熟练操作。
二、说教法本节课课型为新授综合课,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采用了以案例教学为主,运用启发式、讨论式、任务驱动等综合教学方法,并合理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首先,选几个亚健康状态的人,让学生用刮痧来进行治疗,让学生说出对该病人采取怎样的刮痧治疗方法。
学生的个体差异较大,因此在设计任务的过程中,要进行各个方面的考虑。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我将任务难度分为简单、中等、较难三种,这些实例同样能用刮痧来解决,只是操作的复杂性不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来选择对哪个病人进行治疗,并且联系生活实际说明自己治疗方法的实际作用,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1节__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4-2025学年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上册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的形状,理解地球是一个球体的观点。
2. 通过观察和实验,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
3. 培养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各种方式,如图片、视频、实物展示等,让学生直观了解地球的形状。
2.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和模拟,让学生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如地壳、地幔、地核等。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教学图片、视频和实物,如地球仪、地层模型等。
2. 准备实验所需的器具和材料。
3. 设计互动性和参与性强的教学活动,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
按照以下是实验所需的一些器具和材料:器具:1. 实验台2. 试管、烧杯、量筒等实验室器具3. 电源插座和导线4. 显微镜5. 天平6. 计时器7. 温度计材料:1. 各种化学试剂和溶液2. 各种形状和大小的生物样本3. 各种类型的实验设备4. 各种形状和大小的塑料或木质模型5. 各种类型的纸张和笔,用于记录实验数据和结果6. 各种类型的图片和视频素材,用于演示实验过程和结果为了设计互动性和参与性强的教学活动,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实验主题进行讨论,提出问题和解决方案。
2. 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如科学家、工程师或医生等,通过模拟实验过程,了解实验方法和原理。
3. 动手操作: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操作,记录实验数据和结果,并与他人分享。
4. 问题解决:设置一些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等方式,寻找解决方案。
5. 展示和分享:组织学生展示他们的实验效果,分享他们的经验和教训,以及他们从实验中学到了什么。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实验所需的器具和材料可能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的特点,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授新课:(1)地球的形状:通过展示地球的卫星照片和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形状,并诠释地球是一个近似球形的天体。
“血糖平衡的调节”一节教学设计
20生物学通报2020年第55卷第1期4教学反思本节课在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时,注重为学习创设与社会紧密联系的情境,由胰岛素的作用和传统生产方式的局限引入话题,教学设计有效地贯彻实施了STS的教学策略,为学生提供了尝试基于已有知识和新信息解决真实问题的机会。
教师对资料进行重组,通过6个层层递进的小组活动,结合精心设计的问题串的引导,为学生搭建了适宜的思维阶梯,让学生之间在充分思考的基础上讨论、交流和生成。
学生的参与度和接受度都较高。
针对每一个学习任务和问题,学生都能有丰富的反馈和生成。
主要参考文献[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2]洪永清.“蛋白质工程”一节的教学设计.生物学教学,2011, 36(6):60.[3]苏近娣.“蛋白质工程的崛起”教学设计.中学生物学,2015, 31(4):16.[4]史文婷.“例证法”在“蛋白质工程”教学中的应用.中学生物学,2017,33(8):5.[5]张友尚.胰岛素生产的回顾与展望.食品与药品,2008,10(1):1.[6]刘贤锡.蛋白质工程原理与技术.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3.[7]Keats J.Meet the biochemist engineering proteins from scratch.Discover Magazine.2018,11.(E-mail:******************)“血糖平衡的调节”在课程标准中的要求是:举例说明激素通过分级调节、反馈调节等机制维持机体的稳态,例如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血糖平衡的调节等。
本节课是人教版必修3《稳态与环境》第2章第2节的第2部分内容。
这部分内容在教材中的标题是“激素调节的实例”,教材旨在通过列举血糖平衡的调节、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2个实例,通过模型构建,阐释反馈调节机制、激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激素调节的过程。
教师设计一节课的教学活动属于哪一层次的教学设计
教师设计一节课的教学活动属于哪一层次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有三个层次层次一:知识和技能的心理加工层次,微观的层次层次二:内容的组织形式和呈现方式,中观的层次层次三:课程的总体知识和能力图谱,宏观的层次第一,无论是哪个学科,基础的都是非常重要的。
大家必须明白一个点,也就是没有基础知识,没有基本技能,无法形成思维,无法上升到抽象逻辑。
隐喻来说,你只有对一个城市的各个地点足够熟悉才能在大脑中形成关于城市的认知地图,才能在需要的时候能检索和生成路线。
很难想象,一个对于基础理解知识和技能不清楚、不准确的学生能够应用、分析、创造和创新,能够回忆起来就不错了。
例如,整篇文章单词有一半不认识如何理解,如何复述,如何谈感受,如何分析和评价,都无法完成的。
简言之,基础知识和技能是进行各种深层次认知活动的必须前提,是任何一个学科都跑不掉的。
第二,无论哪个学科,学科的概念都有一定的情景。
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概念,不同的概念,不同的情景。
比如,外语的情景可能包括口头交流、写作翻译等等,能够帮助客人入住酒店是情景之一;思政课程的情景是学生在面对一个事情有很多可选项的时候选择按照正确的的价值观去选择,能够坚决拒绝分裂国家的行为是情景之一;微观经济学的情景是能够分析一个个体的经济行为;医护专业的一个情景是能够对于急诊进行一个分类。
上述这些都是不同学科的情景,很显然,这些情景之间的区别很大的。
第三,无论是哪个学科,课程都是有一定目的的。
如果一个课程没有目的,或者目的不明确,那是很可悲的一件事,课程实际上是载体,承载的是课程的内容和学科的方法。
教师只提内容,不提方法,只能教出来傻学生。
教师只教方法,不教内容,只能教出来吹牛学生。
例如,音乐教师不仅仅要教一首首曲子,还得让学生体会到不同曲子所表达的意境或者更深层的东西;化学不仅仅要教给学生实验,还得教给学生实验设计方法;思政不仅仅要教给学生道理,还得教会学生如何在生活中应用这些道理;等等。
一节课教学设计方案
一节课教学设计方案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1. 理解并能够解释单词"environment"的含义;2. 掌握单词"pollution"的发音和用法;3. 能够列举并描述几种常见的环境问题;4. 形成环保的意识,了解如何保护环境;5. 参与小组合作,共同解决环境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师: PPT, 课件, 白板/黑板, 幻灯片;2. 学生: 学习材料、学习笔记和练习册。
教学过程:引入环境主题:1. 教师通过展示一张图片或视频引入话题“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教师询问学生对环境的理解和认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教学新单词:1. 教师介绍并教授新单词"environment"的含义,发音和用法;2. 教师使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和示例句子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小组活动:1.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有3-4名学生;2. 每个小组分配一个环境问题,如垃圾分类、水污染、空气污染等;3.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列举出与该环境问题相关的一些事实和解决方案;4. 学生将他们的观点和解决方案在白板上进行展示。
教学环境问题:1. 教师引导学生分享并提出几种常见的环境问题,如森林砍伐、化学污染、气候变化等;2. 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这些问题对我们的生活和健康造成的影响;3. 学生通过小组活动的结果,提出保护环境的措施和方法。
语言输入活动:1. 教师设计一系列与环境问题相关的活动,如听力、阅读和口语练习等;2. 学生通过完成这些活动,加深对环境问题的认识,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总结和反思:1. 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和反思;2. 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意见,表达对环境保护的态度;3. 教师给予鼓励和反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拓展活动:1. 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环境保护的实际行动,如减少用塑料袋、参与当地的环境保护活动等;2. 提供相关的资源和信息,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环境问题。
教学设计一节课的流程是
教学设计一节课的流程是教学设计一节课的流程可以分为以下五个阶段:1. 准备阶段(10分钟)- 教师准备教材、教具、多媒体设备以及其他辅助教学资源。
- 教师检查教室设施是否齐备,排列座椅和桌子以适应本课的教学活动。
- 教师检查学生名单,确保所有学生都到齐。
2. 导入阶段(10分钟)- 教师通过提问、引用相关实例或者播放引人注意力的视频来吸引学生的兴趣。
- 教师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并简要概述将要讲解的内容,使学生对本节课产生预期。
3. 探究阶段(30分钟)- 教师提供问题或者情境,让学生进行小组或者个人探究。
- 学生可以进行实验、观察、调查或者展开讨论,以便更好地理解相关知识点。
- 教师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4. 拓展阶段(30分钟)- 教师以小组或者个人为单位,让学生展示他们的探究成果。
- 学生通过展示、演讲、报告或者其他形式来分享他们的发现、结论和观点。
- 教师对学生的展示进行点评和总结,确保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5. 小结与延伸阶段(10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学生的学习成果和重要知识点。
- 教师可以提供延伸问题或者作业,以便学生在课后进一步巩固和拓展所学的知识。
- 学生可以提问和反馈,教师进行必要的解答和回应。
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教师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确保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需求。
- 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工具,如讲授、讨论、实验、案例分析等,以便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够参与并积极学习。
- 尽可能与学生互动,鼓励学生提问和表达观点,为学生提供一个积极主动的学习环境。
- 在每个阶段都有充分的时间安排,确保学生能够全面而深入地理解所学内容。
- 对学生给予合理的评价和建议,帮助他们进行自我评价和提升。
通过以上的流程设计,可以促进学生的参与度、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从而促进他们深入理解和掌握知识。
麻雀一课的教学设计评课
麻雀一课的教学设计评课引言:麻雀一课是中小学生常见的课程之一,它以麻雀为主题,通过教学内容的设计和教学方法的选择,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
本文将对一节关于麻雀一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评课,评估教学设计的合理性和教学效果,分析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情况,为教师提供改进教学设计的建议。
一、教学设计回顾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可分为三个部分:课前导入、课堂教学和课后应用。
首先,教师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使用图片、故事等多种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进入麻雀的世界,激发学习的动机。
其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讲解麻雀的基本知识,如麻雀的习性、生活习惯等,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探究,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最后,在课后应用中,教师设计了一道小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检验他们的学习成果。
二、教学设计评估1. 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清晰?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核心,它决定了教师需要达到的教育目标和学生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
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并没有明确列出具体的教学目标,这导致学生无法清楚地知道他们需要学到什么,教师也无法准确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因此,建议在今后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应尽量明确列出教学目标,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和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2.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是否合理运用?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与使用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教师使用了图片、故事等多种教学资源,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引导和练习等,促使学生深入了解麻雀的生活习性。
教师在课堂上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因此,在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的运用上,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算是比较合理的。
3. 学生的学习情况如何?学生的学习情况直接反映了教学效果的质量。
在本节课中,学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积极参与的态度,他们热情地讨论麻雀的习性和生活习惯,积极观察麻雀的行为,并通过练习来巩固所学知识。
然而,由于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学生的学习成果无法准确评估,教师也无法及时发现学生的学习困难和问题,给学生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
一节课教学设计方案
一节课教学设计方案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掌握并运用扩展性的写作技巧,提高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本节课的内容主要包括扩展性写作技巧的学习和实践。
通过多种实例分析和模拟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扩展性写作的要领。
教学准备:课本、教案、黑板、多媒体设备以及相应的实例和练习材料。
教学过程:1. 教师引入(5分钟)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复习写作的基本要素和结构。
2. 知识讲解(15分钟)教师通过投影或黑板等方式,讲解扩展性写作的定义、特点和重要性。
同时,引导学生了解扩展性写作的不同形式和样式,如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等。
3. 实例分析(20分钟)教师在黑板或投影上呈现一篇扩展性写作的范文,并解读其结构和语言特点。
随后,教师引导学生对文中的关键词进行分析和归纳,并与学生共同强化理解。
4. 模拟练习(25分钟)教师提供几个与课本内容相关的主题,要求学生以扩展性写作的形式进行表达。
学生可以选取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写作,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教师在此过程中进行指导和点评,鼓励学生尝试新的写作方式和技巧。
5. 作品分享与评价(15分钟)学生可以自愿选择将自己的作品进行分享,并向全班展示。
教师和其他同学可以给予反馈和评价,鼓励学生互相学习和进步。
6. 总结与布置作业(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并强调扩展性写作的重要性和应用。
布置相关的作业,要求学生继续进行扩展性写作的练习,并在下节课中展示成果。
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写作能力。
通过实例分析和模拟练习,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扩展性写作的技巧。
同时,学生通过分享和互评,能够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教师在指导和点评中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使得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获得了积极有效的学习体验。
(以上为参考,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安排)。
《桥》教学设计教案:一节好课的打造
《桥》教学设计教案:一节好课的打造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通过阅读文章,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人生意义。
2.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与文化素养,培养独立思考和自我表达能力。
3.学生在学习这篇文章的同时,了解并认识古代的吊桥文化。
教学重点/难点:1.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文章主旨,丰富其个人文化积累。
2.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启发学生思考人生道路上的抉择和确定。
3.让学生领会吊桥文化中蕴含的科技、文化和人性。
教学方法:1.情境导入法:学生班会上,组织观看视频,“当我们都在看橘子,却忘了橘子皮重要性”。
2.碎片阅读法:利用学校自习时间或家庭时间,要求学生有计划地完成阅读桥文章,思考问题。
3.课堂研讨法:分组小报告或展示思考成果,共同探讨,互相借鉴,吸取经验。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活动视频在班会上,提前播放关于“重要性”的短片,给学生制造别样思考机会。
简述内容后,提出问题,“我们平时都会重视哪些重要的事情?在人生抉择面前,你们又会怎样选择?”二、阅读短篇小说《桥》1.教师将小说分段发放,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参与阅读。
2.让学生自己先完成对小说的整体阅读,理解故事主要情节、人物形象,及文化背景。
3.在完成整体阅读之后,教师和学生一起深入分析每个小节的细节信息。
要求学生对关键问题进行讨论,尤其包括桥的特征和文化含义的挖掘。
4.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提出一道和《桥》相关问题,要求学生结合小说内容,以“我来建造桥”为题写一篇短文。
三、课堂研讨:热烈互动1.分组进行小报告,让学生彼此分享自己的收获与感受。
2.进行大课堂展示,让同学们分享自己的答案和体验,促进思维碰撞、学思联动。
四、自我反思和扩展1.学生加深对自己审视和思考,完成自我心态和情感变迁辩证性的自我评价(相信自己,感悟人生)2.教师布置作业,在家完成《桥》后,看中国科技频道的《古代的吊桥》纪录片,学习吊桥科技、历史和文化知识。
教学常规:1.课前: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先做框架下的思考准备。
《主题三 第一节 弱电解质的解离平衡》教学设计
《弱电解质的解离平衡》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弱电解质的定义及解离平衡的观点。
2. 掌握水的解离和溶液的酸碱性。
3. 能够分析弱电解质(如醋酸、盐酸等)的解离平衡。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弱电解质的解离平衡,掌握影响解离平衡的因素。
2.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探究影响解离平衡的因素,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诠释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PPT,包含图片、图表和相关案例。
2. 准备醋酸、盐酸等弱电解质溶液,以及指示剂、试纸等实验用品。
3. 准备相关视频和音频素材,用于教室导入和拓展。
4. 设计教室讨论和实验任务,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加深理解。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1. 回顾初中学过的强电解质的观点,提问什么是弱电解质?并举例说明。
2. 提问:如何钻研弱电解质的解离平衡?(二)讲授新课1. 实验演示:测定醋酸钠溶液的导电性。
(1)提问:为什么醋酸钠溶液不导电?溶液中自由挪动的离子浓度如何?(2)学生讨论回答。
(3)教师总结:醋酸钠是弱电解质,其解离水平很小,溶液中自由挪动离子浓度很小,所以不导电。
(4)提问:如何使醋酸钠溶液导电?(5)学生讨论回答。
(6)教师总结:加入电解质,会使平衡向正方向挪动,离子浓度增大,导电性增强。
2. 观点教学:电离度、电离常数。
(1)提问:什么是电离度?如何计算?(2)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3)提问:电离常数是什么?如何计算?(4)学生讨论回答。
(5)教师总结:电离常数表示弱电解质解离平衡的平衡常数大小,与浓度有关,只适用于相同温度、相同浓度的比较。
3. 讨论弱电解质的解离平衡及其影响因素。
(1)提问:哪些因素会影响弱电解质的解离平衡?举例说明。
(2)学生讨论回答。
(3)教师总结:温度、浓度、同离子效应和盐效应等都会影响弱电解质的解离平衡。
通过演示实验来观察浓度、同离子效应对平衡的影响,同时引出活化能的观点,以利于学生对反应热与活化能干系等化学原理的理解和掌握。
初中英语一节阅读课时间分配教学设计
初中英语一节阅读课时间分配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如下:
时间分配:
1. 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或展示相关图片等方式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
2. 预读(10分钟):给学生简要介绍文章的主题和背景,并提出几个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思考。
3. 阅读(20分钟):让学生阅读文章,可以分段给予指导,如重点词汇解释、句子结构分析等。
4. 理解(10分钟):采用个人或小组形式进行提问,检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程度。
5. 讨论(10分钟):组织学生就文章中的主题、观点等展开讨论,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6. 总结(5分钟):让学生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自己的收获,并对阅读方式和技巧进行总结和归纳。
教学要点:
1. 引导学生正确阅读,理解文章内容,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 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阅读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
教学方法:
1. 利用多媒体资源、图片等进行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 采用个人阅读、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互动能力。
3. 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提炼主题,推理作者观点等,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教学辅助工具:
1. 多媒体设备:用于导入和展示相关素材,如图片、视频等。
2. 黑板或白板:用于记录学生的回答和总结。
3. 相关阅读材料:提供给学生进行阅读和理解。
注:
以上仅为一种教学设计方案,具体时间安排可根据教材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第1课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教学设计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以问题驱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采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让学生在互动中掌握知识。
3.突破重难点,分层教学:
针对教学重难点,教师应采用分层教学的方法,对不同程度的学生给予不同难度的任务,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对于重点内容,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a.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食物生产方式的演变过程。
b.结合实地考察、观察图片等手段,帮助学生直观地认识农业生产的特点。
对于难点内容,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a.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维度分析食物生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
b.组织课堂辩论、小组讨论等活动,让学生在交流中碰撞思维,培养问题解决能力。
4.引入新课:简要介绍本节课将从食物采集、食物生产等方面展开学习,让学生对接下来的教学内容产生兴趣。
(二)讲授新知,500字
在讲授新知环节,教师将按以下步骤进行:
1.知识讲解:详细介绍早期人类食物采集的方式、工具及食物种类,让学生了解人类在采集食物方面的智慧。
2.案例分析:通过讲解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历程,使学生了解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在导入新课环节,教师将通过以下步骤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1.情境创设:展示一幅原始人类在野外采集食物的图片,引发学生对食物采集的好奇心,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提出问题:向学生提问:“大家知道早期人类是如何获取食物的吗?他们为什么要从食物采集转变为食物生产呢?”激发学生的思考。
3.回顾知识: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所学的历史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预计学生将面临以下情况:
1.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背景,但对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的演变过程可能缺乏系统性的了解。
请就自己所讲授的课程的一节课内容做一份完整的教学设计。
请就自己所讲授的课程的一节课内容做一份完整的教学设计。
篇一一、教学目标的详细阐述积累常见的文言基础知识,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学生在学习本文时,需要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文基础知识,如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
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前预习,学生能够逐步积累这些知识,并能够在实践中运用。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是文言文学习的一项基本要求。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的范读、学生的自读以及集体的齐读等方式,使学生能够熟练、准确地朗读课文。
通过反复诵读本文,了解文章大意,分析刻画形象的方法,培养学生多元化理解文章寓意的能力。
反复诵读是文言文学习的一种有效方法。
通过多次诵读,学生可以逐渐熟悉文本,理解文章大意。
本文运用了多种手法刻画形象,如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等。
学生需要通过分析这些描写手法,进一步理解人物形象和文章寓意。
在理解文章寓意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多元化解读,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认识狼的本性,懂得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要认识到狼贪婪、凶恶、狡诈阴险、愚蠢的本性,理解其对社会的危害。
学生要懂得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怯懦退缩,要敢于斗争。
同时,还要善于斗争,运用智慧和勇气,才能战胜恶势力,取得胜利。
二、教学重难点的具体应对教学重点:积累常见的文言基础知识。
分析刻画形象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解、示范、练习等方式,帮助学生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同时,学生也需要通过自主学习,如预习、复习等,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分析刻画形象的方法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等细节,通过分析这些细节,深入理解人物形象。
三、丰富的教学方法运用在本课的教学中,将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朗诵法:通过集体朗诵、个人朗诵等方式,让学生熟悉文本,感受文言文的韵律美。
讨论法:鼓励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分析文章内容,解读人物形象,深入理解文章寓意。
多媒体辅助法: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示相关图片、视频等素材,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文章内容。
一节课教学设计(共7篇)
一节课教学设计(共7篇)篇:《难忘的一节课》设计《难忘的一节课》作文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激发学生兴趣,丰富学生生活体验,唤醒学生沉睡的记忆,打开学生写作的思路,把难忘的一节课写具体、写生动。
2、加强语文基础知识与作文课的联系,锻炼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增强作文课的趣味性。
2、出示课件,介绍游戏规则3、进行第一个小游戏——“词语接龙”(1)出示课件,简介游戏说明和竞赛规则。
(2)学生上黑板进行比赛(3)老师请四个同学当裁判,统计各组分数4、进行第二个小游戏——“巧舌如簧”(1)师:“巧舌如簧”说白了就是读“绕口令”,看看谁的舌头最灵巧,最听使唤。
(2)课件出示,游戏规则(3)选派选手,抽取题号(4)进行读绕口令的比赛,老师随机评价并打分(5)统计分数5、进行第三个游戏——“交头接耳”(1)师:“交头接耳”顾名思义就是头对着头,嘴巴对着耳朵,干什么呢,我们来传话呢!(2)出示游戏规则(课件出示)(3)分发纸条,请第一个学生记熟后收回。
(4)开始传话(5)请学生说出听到的话,裁判随机评分。
6、进行第四个游戏——“心有灵犀”。
(1)简介游戏规则(2)推选解说员(3)进行比赛(4)统计分数7、游戏结束,请班长宣布比赛结果,师。
习作指导1、用一个词来说说你刚才的心情感受。
2、来访学生3、鼓励学生把自己的心情写具体,写详细。
4、指名上台朗读,教师指出要点,板书说明5、给作文取一个合适的题目四、拓展部分1、师:在我们小学六年级的生涯中,每个同学都经历了无数的课深圳,我们每个老师都是在努力为我们上好每一堂课,所以类似这样给你印象深刻的课一定会有很多,同学们也可以写一写这些给你印象最深的课。
2、课件出示作文要求。
3、配音乐,请学生谈类似的难忘记的课。
4、鼓励学生习作,把你喜欢的一节课写下来。
附板书设计:难忘记的一节课画面具体过程详细联想想象感悟真切第2篇:一节阅读课的教学设计一节阅读课的教学设计阅读内容:《同步拓展》阅读材料上的三篇文章,以及有关“高尚”的一些成语、词语及应用。
一节课的基本的教学设计的几个主要环节及内容分析
一节课的基本的教学设计的几个主要环节及内容分析主讲教师:黄华军一节课的教学环节设计包括以下环节及内容:1、分析教学内容(教材)2、学习者分析(学生)3、教学重点、难点分析4、教师分析(如何上好本节课)5、教学策略的分析(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6、教学评价的设计(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对自己教学效果的评价及反思)各环节的内容:(1)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目标包括教的目标,也包括学的目标。
它就是通过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最后达到的一种目标。
它是教学设计中十分重要的内容。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一般依据《课程标准》,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去进行教学目标的设计。
(2)教学方法的设计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用的方法很多。
教师在备课时要对选用教学方法进行精心设计。
教学方法的设计实际上就是确定教学方法的运用:什么内容用什么方法。
设计一个课时的教学往往不止一种方法,在设计方法时最好具体到每个子目或每个知识点上。
(3)教具的设计教具是教学必要的辅助手段,包括实物类教具、图示教具、多媒体教具等。
实物教具如小黑板、某种物件的模型或样品、有利于教学的其他具体物品;图片教具主要是一些书本图示、图片;多媒体类教具就是多媒体课件及相关的设施。
备课时要精心考虑可以选用的教具以辅助教学,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4)板书设计板书设计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板书设计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相关内容的学习效果。
怎样进行板书设计,请下一位主讲教师准备。
(5)、教学思路设计教学思路设计是教师对已确定的教学内容怎样教及推进程序的一个总体思考,其中重点是教学过程的推进顺序。
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①设计教学过程中教师活动的时间和学生活动的时间。
教师活动主要包括:检查预习、引入新课、讲解、提问、教具演示、板书等;学生活动主要包括:学生读书、回答问题(时间可灵活)、讨论、练习等。
对于这些活动什么时候做、用多少时间做都要有计划性。
关于如何做好一节课的教学设计
关于如何做好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备课是做好教学设计的基础,备课需要做到的几个方面。
备课是教师实行课堂教学的依据,是教师综合素质的具体体现。
一份好的设计,必须符合教学实际,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做到前后衔接、逻辑严密,做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做到层次分明、过渡自然。
要体现课改新理念就必须改进备课方法,要备好一节课、编写一份质量好的设计就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内容选择要合理选择合理的教学内容是备好课的前提,教学内容的选择要依据知识的特点、教材的编写意图、完成教学任务所需的时间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等因素来决定。
如何合理地选择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呢?首先是根据教材的编排来选择。
通常我们把一个练习的知识划分成几个小段落,每个小段落为一课时的教学内容,现行数学教材就是这样编排的,教师在备课时只要看一看教材的新授内容以及对应的习题编写,就能够确定一课时的教学内容了。
其次是根据知识的难易水准来选择。
一般来说,比较简单的、学生易于接受理解的知识,内容可多选一些;对于学生难以理解、难以掌握的知识,因为在教学中要花费比较多的时间,所以内容要适当少选一些。
选择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时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以一节课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所授知识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为准。
二.目标制定要准确目标准确就是指制定的教学目标既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又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教学目标是设计教学过程的依据,是课堂教学的总的指导思想,是上课的出发点,也是实行课堂教学的最终归宿。
如何制定出一个具体明确又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呢?首先要认真钻研教材,结合数学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制定出本节课的教学计划:要使学生掌握哪些知识、形成什么样的技能技巧、达到什么样的熟练水准、会用哪些方法解题等,这就是双基目标。
其次是考虑通过这些知识的教学,应该培养学生哪些思维水平,这是思维水平的目标。
三.重点难点要把握重点、难点部分的教学是一节课的关键,教师的课堂教学的水平主要体现在重点的突出和难点的突破上。
旗袍走秀课程第一节教学设计怎么写
旗袍走秀课程第一节教学设计怎么写教学设计是一门针对特定目标和学生需求进行的完整教学计划,它不仅包括教学内容的设计,还包括教学方法、评估和课程评价等方面。
在旗袍走秀课程中,首先在第一节课时,我们需要明确教学目标和内容,设计相应的教学步骤和方法,以实现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从基础入手,以注重实际操作为主要手段,引导学生掌握旗袍走秀基本技巧和姿势,提高学生的走秀表现能力。
二、教学内容1.了解旗袍文化及其基本特点。
2.学习基本的走秀姿势和舞台技巧。
3.掌握基本的旗袍走秀技巧和表现能力。
三、教学步骤1.导入:通过PPT形式介绍旗袍文化和特点,唤醒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概述:简单介绍旗袍走秀的基本姿势和舞台技巧。
3.示范:老师进行旗袍走秀示范,并讲解走秀的技巧和要点,学生可以边观看边记录下来。
4.练习:让学生自己进行练习,并叫几个学生上台模仿老师的姿势和表演。
5.观察:老师和其他学生观察学生们走秀的技巧和表现,给出指导和建议。
6.反思:让学生自己进行反思和总结,讲解和指导学生走秀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和技巧,以便学生将来自主练习。
四、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应具有可操作性和实践性,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特点,采取多种教学策略,例如口头讲解、现场演示、小组合作和现场实践等,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五、评价和课程评价评价主要包括对学生走秀表现的评价和课程的反馈评价。
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评价学生的技巧和表现,并给出指导和建议。
同时,通过问卷调查和课堂反馈等,收集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反馈意见,以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和课程内容。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明确教学目标和内容,设计教学步骤和方法,并提出相应的评价和课程评价策略,旨在帮助教师更好的设计和实施旗袍走秀课程第一节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开学第一课教学设计
1.学生已经掌握了:小学阶段的基本运算方法,对正负数的初步认识,以及简单的数轴概念。
2.学习兴趣:七年级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喜欢探索和解决问题,对数学的兴趣因个体差异而异。能力上,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正逐步发展,但个体差异较大。学习风格方面,部分学生偏重于视觉和操作学习,而另一部分则更倾向于听觉和理论理解。
在讲授新课环节,我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数轴来直观地感受有理数的大小关系,以及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概念。这种教学策略有助于学生形成清晰的数学思维。然而,我也发现,在讲解有理数加减法法则时,部分学生对符号的处理仍然不够熟练,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和指导。
课堂巩固练习和讨论环节,我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充分调动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通过互相评价和讨论,学生们对有理数的认识更加深入。但同时,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在讨论中过于依赖同伴,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针对这一问题,我将在后续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5.创新教学环节(5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设计一个与有理数相关的实际问题,并给出解决方案。例如:计算银行存款和欠款的和、分析温度变化等。学生通过合作解决问题,提高数学应用能力。
6.总结与拓展(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简要总结,强பைடு நூலகம்重点知识。同时,布置一道拓展题,让学生在课后思考如何将有理数知识应用于其他领域。
1.在讲解有理数加减法法则时,增加具体例题的讲解,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符号的处理方法。
2.加强课堂提问,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设计分层教学任务,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充分锻炼。
课堂
1.课堂提问评价:
《第一节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19选择性必修3
《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本节课旨在让学生理解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掌握其分类和作用方式。
通过本课时学习,学生应能够:1. 认识自然环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和意义,并能够解释其服务功能的内涵;2. 掌握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的分类方法,包括资源供给、环境调节、生命支持和文化休闲等类型;3. 学会分析具体案例,了解自然环境服务功能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难点本课时的重点在于让学生理解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的概念及其分类,并能够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应用分析。
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深刻理解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的重要性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三、教学准备为确保本课时的顺利进行,需要准备以下教学材料:1. 多媒体课件,包括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的定义、分类及其作用的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2. 案例材料,如本地或国内外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的典型案例;3. 课堂互动工具,如白板、投影仪等,用于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案例分析。
通过好的,我为您续写内容如下:通过以上提到的能的典型案例以及课堂互动工具,我们可以在教学中创造一个生动有趣、充满活力的学习环境。
例如,教师可以利用能的案例来阐述某一科学原理或商业策略的实用性和价值。
如一个成功的太阳能发电项目,不仅能让学生了解清洁能源的概念和优点,还能直观展示能的实际应用。
在分析这一案例时,白板和投影仪可以发挥巨大作用。
教师可以在白板上展示相关数据、图表和图像,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案例细节。
同时,通过投影仪,学生可以共同观看视频资料或演示,进一步加深对案例的理解。
在课堂讨论和案例分析中,这些工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还能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四、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1. 情境创设:老师以故事开场,介绍当地的自然环境以及它的服务功能。
如可引用发生在身边的一个真实的环境事件或生态环境保护的成功案例。
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演讲技巧。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了解演讲的定义和重要性;2. 掌握演讲前的准备工作;3. 学习有效的演讲技巧;4. 提高演讲能力。
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部分:1. 演讲的定义和重要性;2. 演讲前的准备工作;3. 有效的演讲技巧。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 教师以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你们觉得演讲对我们来说有什么意义?”2. 让几位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
二、学习演讲的定义和重要性(10分钟)1. 教师介绍演讲的定义和重要性,并通过举例说明演讲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场景。
2. 教师可使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来辅助讲解,提高学生的理解和注意力。
三、学习演讲前的准备工作(15分钟)1. 教师向学生介绍演讲前的准备工作,包括选题、调研、资料收集等。
2.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选题讨论,并提供一些建议和指导。
3. 学生根据选定的主题,进行相关调研和资料收集,并分享自己的调研成果。
四、学习有效的演讲技巧(20分钟)1. 教师向学生介绍一些有效的演讲技巧,如声音控制、肢体语言、眼神交流等。
2. 教师通过示范和学生互动演练的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这些技巧的有效性。
3. 教师鼓励学生在小组内进行演讲练习,并提供反馈和指导。
五、小结(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学生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多加练习演讲。
2. 学生可自由提问和交流,教师则根据学生的提问进行解答。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个感兴趣的话题,完成一个简短的演讲稿。
2. 教师提供一些参考资料和写作指导,鼓励学生在家中进行演讲练习,并准备好下节课的演讲。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了解演讲的定义和重要性,学习演讲前的准备工作以及有效的演讲技巧,培养了学生的演讲能力和自信心。
但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学生参与度的把握,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在小组练习中给予更多的指导和反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整体入局部,交流互动,深化提高。
依据标准
课程标准: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3.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文章
了解
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能用自己的语言简单的进行概括
读文
理解
感受人物的思想感情,有感情的进行朗读。
词语
运用
运用文中重点词语,体会人物思想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项目
内容
解决措施
教学重点
文章第九自然,作者运用虚与实相结合的手法,表现月光曲的美妙。
1、读文圈画重点词语,品味词语有文章中的表达效果。2、边读边想象,入情入境的朗读,体会音乐美。
I
J
展开想像,感受语言与音乐带来的美的享受。
3分钟
自制
月光曲由网络下载
拓展
了解
课件
课后作业
K
G
知道课后任务
1分钟
自制
①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分为:A.提供事实,建立经验;B.创设情境,引发动机;C.举例验证,建立概念;D.提供示范,正确操作;E.呈现过程,形成表象;F.演绎原理,启发思维;G.设难置疑,引起思辨;H.展示事例,开阔视野;I.欣赏审美,陶冶情操;J.归纳总结,复习巩固;K.自定义。
1、情境陶冶的策略,运用语言、音乐等手段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的读文、会文。
2、随机进入的教学策略,以问题为引线,引领学生围绕问题,到文中寻找答案,理解文章。随问题与要求的深入,促使学生的学习进入更高的层次。
课堂教学过程结构设计(本栏为课堂教学设计的重点,应详细阐述并绘出流程图)
教学
环节
教师的活动
2、小组内检测识字,全班检测识字。
课件:文章中的词语和生字
突出主体,自主识字
深入理解
1、问题:是什么打动贝多芬创作了月光曲
1、默读全文,找出相应的段落、句子、词语,画出来。并写一写感受。
整体入手,把握全文。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2、引导交流,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并随机导读。
2、学生汇报找到的段落、句子、词语,并谈自己对文章的感受,对人物思想感情的理解。
一般特征:
1、六年级的学生具备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名积极主动的学习自己感兴趣的文章。
2、六年级学生对艺术的理解在音乐、美术等课上都有所涉猎,但从语言文字中去理解、感悟,学生缺乏经验。
3、课文中难理解的句子比较多,学生可以能够在充分读书的基础上,结合收集的有贝多芬的事迹加以理解。
初始能力:、
1、六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已经具备了对文章进行相对独立的阅读、理解、感悟的能力。能够找出文章中重点的词句理解与感悟,体会文章的情感。
②媒体的使用方式包括:A.设疑—播放—讲解;B.设疑—播放—讨论;C.讲解—播放—概括;D.讲解—播放—举例;E.播放—提问—讲解;F.播放—讨论—总结;G.边播放、边讲解;H.边播放、边议论;I.学习者自己操作媒体进行学习;J.自定义。
板书设计
因鞋匠
贝多芬
盲姑娘
兄妹情
对音乐的向往之情
创作月光曲
关于教学策略选择的阐述
感受音乐的魅力,激发学习热情
2分钟
下载
Hale Waihona Puke 生字识记课件文章中8个生字组成的词语,和单独的生字
J
F
熟练读写8个生字及组成的词语
3—4分钟
自制
重点句段、词语
理解
课件
文章重点段中的重点句段与词语中。如:“激动”等
C
H
通过对重点句段、词语的挖掘,感受人物的思想感情。
10-15分钟
自制
情感
了解
课件
图文结合,文章的第9段。配上“月光曲“
学生的活动
教学媒体(资源)
设计意图、依据
导入
1、播放月光曲,引导欣赏,月光曲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1、欣赏月光曲,谈感受
课件:月光曲
感受音乐美,激发学习兴趣。
初读感知
1、问题:月光曲是怎么创作出来的。
1、自由读课文,圈出生字画出词语,读完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
以问导读,感知文本
2、出示词语、生字。检测识字情况。
过程和方法:
1、通过对重点词语的品读,体会文章用人物的神情、动作、语言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2、通过联系上下文,反复诵读的方法,揣摩文章虚写与实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感受音乐家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美好的思想感情。
2、感受《月光曲》美的意境,体验艺术带给人们的美的享受。
学习者特征分析
2、六年级学生对作品的写作手法有了模糊的认识,但对虚写与实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没有接触过,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信息素养:
1、六年级学生具备了基本的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能根据自己的需求,到网络与生活中寻找自己可用的信息。
知识点学习目标描述
知识点
学习
目标
具体描述语句
生字
识记
正确读写文中的8个生字,能用一两个词语进行说话训练。
教学难点
体会贝多芬投入在月光曲中的情感体验
1、以读悟情,读中体验。
2、分析月光曲创作原因,体会情感。
教学环境设计
1、多媒体教室
2、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
教学媒体(资源)选择
知识点
编号
学习
目标
媒体
类型
媒体内容要点
教学
作用
使用
方式
所得结论
占用
时间
媒体
来源
音乐
感受
课件
时代背景图片配:月光曲
B
F
一节课的教学设计
章节名称
月光曲
学科
小学语文
授课班级
六年级
授课时数
一课时
设计者
曹利
所属学校
鄂尔多斯希望小学
本节(课)教学内容分析
《月光曲》是选自人教版教材第十一册的一篇精读课文,主要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月光曲》的传奇故事。作者借这个美丽动人的故事,表现了大音乐家贝多芬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和热爱,展现了他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和卓越的艺术才华,同时也告诉人们,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要依靠丰富的想象力,更要依靠高尚而真挚的情感。文章不仅语言美,而且意境美、情感美,极富感染力。
教育技术标准:
1、 知道与学习有关的技术的种类、作用和基本知识。
2、熟悉相关技术系统的组成和技术工具的使用方法。
本节(课)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认识文中的8个生字,正确读写“蜡烛、茅屋、清幽、盲姑娘、琴键”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第9然段。
3、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能用自己的语言简单的进行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