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汇总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1.长度单位:是指丈量空间距离上的基本单元,是人类为了规范长度而制定的基本单位。
其国际单位是“米”(符号“m”),常用单位有毫米(mm)、厘米(cm)、分米(dm)、千米(km)等等。
长度单位在各个领域都有重要的作用。
2.米: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标准单位是“米”,用符号“m”表示。
3.分米:分米(dm)是长度的公制单位之一,1分米相当于1米的十分之一。
4.厘米:厘米,长度单位。
简写(符号)为:cm.有关厘米的单位转换: 1厘米=10毫米=0.1分米=0.01米=0.00001千米。
5.毫米:英文缩写mm(或mm、㎜)进率关:1毫米=0.1厘米;6.进位:另外,当每个数位上的数等于基数时,一位一位地前进。
以个位向十位进位为例:基数为10(2进制的基数是2,类推),个位这个数位上的数量达到了10的情况下,则个位向前一位进1,成为一个十。
在十进制的算法中,个位满十,在十位中加1;十位满十,在百位中加一。
7.不退位减:减法运算中不用向高位借位的减法运算。
例:56-22=34。
6能够减去2,所以不用向高位5借位。
8.退位减:减法运算中必须向高位借位的减法运算。
例:51-22=39.1不能够减去2,所以必须向高位的5借位。
9.连加:多个数字连续相加叫做连加。
例如:28+24+23=85.10.连减:多个数字连续相减叫做连减。
例如:85-40-26=19.11.加减混合:在运算中既有加法又有减法的运算。
例如:67-25+28=70。
12.角度:由两条不重合且有一个公共端点的射线组成的图形称为角度。
这个共同的端点叫做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叫做角的两条边。
符号:∠13.乘法算式中各数的名称:是指将相同的数加法起来的快捷方式。
其运算结果称为积。
“×”是乘号,乘号前面和后面的数叫做因数,“=”是等于号,等于号后面的数叫做积。
10(因数) ×(乘号) 200(因数) =(等于号) 2000(积)14.1—6的乘法口诀1×1=11×2=22×2=41×3=32×3=63×3=91×4=42×4=83×4=124×4=161×5=52×5=103×5=154×5=205×5=251×6=62×6=123×6=184×6=245×6=306×6=3615.7——9的乘法口诀1×7=72×7=143×7=214×7=285×7=356×7=427×7=491×8=82×8=163×8=244×8=325×8=406×8=487×8=568×8=6 41×9=92×9=183×9=274×9=365×9=456×9=547×9=638×9=7 29×9=81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1.角的动态定义光线绕其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形成的图形称为角。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重点知识点总结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重点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的重点知识点总结如下:
1. 数字的认识和计数:学习数字0-99的认识和书写,掌握用手指和物体进行计数的方法。
2. 数字的排序和比较:学习数字的大小顺序和大小比较,通过大小比较进行排序。
3. 数字的加法和减法:初步学习一位数的加法和减法,并能进行简单的口算和竖式计算。
4. 位数和数位的认识:了解数字的组成和位数的概念,学习十位和个位的读法和写法。
5. 数量的认识和处理:学习不同数量的表达方法,包括数字、物体和图形的表示。
6. 长度的认识和比较:学习用直尺、尺子等工具进行长度的测量和比较,初步掌握米和半米的概念。
7. 时间的认识和处理:学习小时和分钟的概念,能读懂和写懂整点和半点的时间。
8. 金钱的认识和处理:学习不同面值的货币,掌握用纸币和硬币进行金额的比较和计算。
第1页/共2页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9. 分数的认识和比较:初步了解分数的概念,学习分数的读法和书写,能进行简单的分数比较。
10. 图形的认识和分类:学习几何图形的名称和特点,能进行简单的图形
分类和比较。
这些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的重点知识点,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
能够建立起对数字、数量、长度、时间、金钱和图形等概念的初步认识和理解。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知识点汇总第一单元长度单位1、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厘米。
2、测量较短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3、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将物体的左端对准直尺的“0”刻度,看物体的右端对着直尺上的刻度是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4、米和厘米的关系:1米=100厘米100厘米=1米5、线段⑴线段的特点:①线段是直的;②线段有两个端点;③线段有长有短,是可以量出长度的。
⑵画线段的方法:先用笔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它的上面点一个点,再对准要画到的长度的厘米刻度,在它的上面也点一个点,然后把这两个点连起来,写出线段的长度。
⑶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当不是从“0”刻度量起时,要用终点的刻度数减去起点的刻度数。
6、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小明身高1(米)30(厘米)练习本宽13(厘米)铅笔长17(厘米)黑板长2(米)图钉长1(厘米)一张床长2(米)一口井深3(米)学校进行100(米)赛跑教学楼高25(米)宝宝身高80(厘米)跳绳长2(米)一棵树高3(米)一把钥匙长5(厘米)一个文具盒长24(厘米)讲台高90(厘米)门高2(米)教室长12(米)筷子长20(厘米)一棵小树苗高1(米)小朋友的头围48厘米爸爸的身高1米75厘米或175厘米小朋友的身高120厘米或1米20厘米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两位数加两位数1、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把相同数位对齐列竖式,在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
2、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加起;③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3、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要向十位进“1”,十位上的数相加时,不要遗漏进上来的“1”。
4、和 = 加数+加数一个加数 = 和-另一个加数二、两位数减两位数1、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的笔算:相同数位对齐列竖式,再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减2、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笔算法则: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减起;③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在个位上加10再减。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第一单元长度单位1、厘米和米(1)厘米和米是常用的长度单位.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时,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时,用“米”作单位.(2)米用字母“m”表示;厘米用字母“cm”表示.(3) 1米=100厘米.(4)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几.(5)在比较物体的长度时,要看长度单位是否统一,如果不统一,要先统一单位后再比较.如1米>98厘米(1米=100厘米)2、线段(1)线段的特征:①线段是直的②线段有两个端点③线段可以测量出长度.(2)画线段的方法:从尺子的“0”刻度开始画起,需要画几厘米长的线段就画到尺子的几厘米处.(没有直接给出画几厘米,要先算再画最后标记)比如:画比5厘米短2厘米的线段.第二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1、笔算加法(1)相同数位对齐;(2)从个位算起;(3)个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向十位(前一位)进1;(4)在计算进位加法十位上的数时,不要忘记加进位上来的1.2、笔算减法(1)相同数位对齐;(2)从个位算起;(3)个位上的数不够减时要从十位上退1当10,并和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后再减;(4)计算退位减法十位上的数时不要忘记减去被个位借走的1.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从左到右依次计算.对于有括号的算式,要先计算括号里面的,再计算括号外面的.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1、角的初步认识(1)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2)画角的方法: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直线.(3)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与角的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角的两条边张开得越大,角就越大,角的两条边张开得越小,角就越小.2、直角的初步认识(1)直角的判断方法: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比一比(顶点对顶点,一边对一边,再看另一条边是否重合).(2)画直角的方法:①先画一个顶点,再从这个点出发画一条直线②用三角尺上的直角顶点对齐这个点,一条直角边对齐这条线③再从这点出发沿着三角尺上的另一条直角边画一条线④最后标出直角标志.(3)比直角小的是锐角,比直角大的是钝角:锐角<直角<钝角.(4)所有的直角都一样大(5)每个三角尺上都有1个直角,两个锐角.红领巾上有3个角,其中一个是钝角,两个是锐角.一个长方形中和正方形中都是有4个直角.第五单元观察物体1、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物体,所看到的物体的形状一般是不同的;2、观察物体时,要抓住物体的特征来判断.3、观察长方体的某一面,看到的可能是长方形或正方形.观察正方形的某一面,看到的都是正方形.5、观察圆柱体,看到的可能是长方形或圆形.观察球体,看到的都是圆形第六单元认识时间1、认识时间(1)钟面上有时针和分针,走得快的,较长的是分针;走得慢的,较短的是时针;(2)钟面上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1个大格有5个小格.时针走1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1大格是5分钟.(3)时针走1大格分针要走一圈,所以1时=60分;(4)半小时=30分,一刻钟=15分钟(5)时间的读写:如3:30,可以读作3时30分或3点半;8时零5分应写作8:05.2、运用知识解决问题(1)要按着时间的先后顺序安排事件,时间上不能重复.(2)问过几分钟后是几时,先要读出现在是几时,再推算过几分钟后是几时几分.(3)时针和分针能形成直角的时刻是3时和9时.第七单元数学广角——搭配(一)1、用两个不同的数字(0除外)组合时可以交换两个数字的位置;用三个不同的数字组合成两位数时,可以让每个数字(0除外)作十位数字,其余的两个数字依次和它组合.2、借用连线或者符号解答问题比较简单.3、排列与顺序有关,组合与顺序无关.第四单元表内乘法(一)(二)1、乘法的初步认识(1)乘法的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表示;(2)乘法的各部分名称: 2 × 5 = 10;乘数乘号乘数积(3)乘法算式的写法:3个5相加,写作3×5,也可以写作5×3;(4)加法算式:3和5相加,3+5=8(5)乘法算式的读法:如2×3=6,读作2乘3等于6(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读)写作:2×3=6,口诀:二三得六.2、乘法口诀表(1)一一得一一二的二二二得四一三得三二三得六三三得九一四得四二四得八三四十二四四十六一五得五二五一十三五十五四五二十五五二十五一六得六二六十二三六十八四六二十四五六三十六六三十六一七得七二七十四三七二十一四七二十八五七三十五六七四十二七七四十九一八得八二八十六三八二十四四八三十二五八四十六八四十八七八五十六八八六十四一九得九二九十八三九二十七四九三十六五九四十五六九五十四七九六十三八九七十二九九八十一(2)几的乘法口诀就有几句,相邻两句口诀的得数就相差几.。
二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知识要点
二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知识要点
一、数的认识
1.1到30的数字书写
2.数字的大小比较
3.直观感受1和2的区别
4.数字概念的形成
二、加法
1.1-10的简单加法
2.0+1,1+1等基础加法运算
3.足球分组的加法概念
4.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三、减法
1.从1-10的简单减法
2.减法的概念与实际应用
3.减法中的借位与退位
4.减法的逆运算——加法
四、图形认识
1.三角形、矩形、正方形等简单图形的辨认
2.图形的分类与特征
3.图形的周长概念
4.利用图形进行问题求解
五、长度
1.使用同一个单位比较物体的长度
2.以身体部位进行长度估量
3.利用标志物进行长度估量
4.长度的加法和减法
六、容积
1.比较容器的容积大小
2.用容器进行容积估算
3.容积单位的认识:升、毫升等
4.容积的加法和减法
七、时间
1.认识小时:时间段的划分
2.利用日常活动进行时间概念的学习
3.时间单位的转换和计算
4.时间的加法和减法
八、集合
1.集合的概念与特征
2.集合之间的包含与不包含关系
3.集合的简单运算
4.利用集合解决问题
以上是二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的重点知识要点,通过对这些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学生将能够基本掌握二年级上册数学所需的核心概念和技能。
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学习,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概念知识点整理
一、数的认识1.数的概念:数是人们通过数来表示和度量事物的多少、大小、长短、高低等性质的概念。
2.数的读法和写法:学会数的读法和写法,例如:1-10、11-20...100以内的数。
3.数的顺序:掌握数的顺序,例如:简单的数列排序。
4.数的比较:学会使用大、小等词语进行数的比较。
二、数的加减法1.加法的运算规则:学会使用加法符号“+”进行简单的加法运算。
2.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了解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3.减法的运算规则:学会使用减法符号“-”进行简单的减法运算。
4.一步一步解决问题:通过问题解决学会使用加减法运算。
三、数的整理和认识1.十以内数的相加和相减:通过数的相加和相减,认识十以内数的特点。
2.十以内两数的位置关系:通过比较两个十以内的数的大小,认识数的量度。
3.数的整理:通过不同方法整理数的顺序,例如正序排列、倒序排列。
4.十以内数的比较:通过使用正确的符号进行十以内数的比较。
四、简单的乘法和除法1.乘法的基本概念:认识乘法的基本概念和符号“×”。
2.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了解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3.除法的基本概念:认识除法的基本概念和符号“÷”。
4.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问题解决学会使用乘法和除法运算。
五、数的量度和长度的比较1.长度的认识:认识长度的基本概念。
2.长度的比较:学会使用正确的符号进行长度的比较。
3.长短、高低的比较:通过比较不同物体的长度、高低等属性,学会使用正确的描述词语进行比较。
4.分米和厘米的认识与换算:认识分米和厘米的概念,并学会进行换算。
六、数据的整理和分析1.数据的整理:通过整理数据,学会制表和观察数据规律。
2.数据的分析:通过观察数据的规律,学会分析数据并得出结论。
3.图表的认识:认识简单的图表形式,例如:柱形图、线形图等。
综上所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的概念知识点主要包括数的认识、数的加减法、数的整理和认识、简单的乘法和除法、数的量度和长度的比较以及数据的整理和分析等内容。
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如下:
1. 数的认识和数的计算:
- 数的认识:认识1~100的数,理解数的大小关系。
- 数的计算:加法、减法的运算,小数的概念与认识。
2. 量的计算:
- 长度的认识和计算:认识长度的不同单位(米、厘米),学会使用尺子进行长度的测量。
- 重量的认识和计算:认识重量的不同单位(千克、克),学会使用秤进行重量的测量。
3. 时间的认识和计算:
- 学会读取和写入时钟上的时间。
- 认识一小时有60分钟,一分钟有60秒,学会计算时间的增减和转换。
4. 图形的认识和分类:
- 学会认识常见的二维图形(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和三角形),了解它们的特点和性质。
- 学会使用直尺和量角器绘制简单的图形。
5. 数据的整理和分析:
- 学会整理和统计一些简单的数据,比如喜欢的水果、喜欢的运动等。
- 学会根据整理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推理。
第1页/共2页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以上是二年级上册数学的主要知识点总结,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如有需要,欢迎再次咨询。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第一单元:长度单位1.厘米和米是常用的长度单位。
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时,用“厘米”作单位,厘米用字母“cm”表示。
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时,用“米”作单位,米用字母“m”表示。
在尺子上,每两个相邻的两个数字所对的刻度线之间的距离都是1厘米。
2.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为1米=100厘米或1m=100cm。
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把尺子的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如果物体没有对准刻度,就用右端数字减去左端数字得到物体的长度。
3.在比较物体的长度时,要看长度单位是否统一。
如果不统一,要先统一单位后再比较。
例如,1米>98厘米(因为1米=100厘米)。
2.线段1.线段的特点有两个端点、直直的和可测量出长度。
测量线段时,要把尺子的刻度对准线段的左端,右端对准数字几,线段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2.画线段时,通常从尺子的刻度开始画起,画到几就是几厘米,并标出线段的长度。
3.生活常识1.选择长度单位时,要看清单位前面的数。
量较短的物体一般用“厘米”作单位,量较长的物体一般用“米”作单位。
2.一些常见物体的长度:图钉的长约1厘米,食指的宽约1厘米,田字格宽约1厘米,铅笔长20厘米,小朋友的肩宽约30厘米,数学书长26厘米,课桌宽60厘米,字典厚4厘米,升国旗的旗台高60厘米,灯管长50厘米。
3.一些场景中的长度:黑板长4米,教室长8米,操场长200米,跳绳长2米,房间高3米,大树高8米,旗杆高15米,爸爸的身高为1米75厘米或175厘米,小朋友的身高约为120厘米或1米20厘米。
第二单元:加减法1.笔算加法: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满十要向十位进1.可以分步计算,也可以写成一个竖式计算。
2.笔算减法: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时,从十位退1当十,与个位上的数相加再减。
要记得写退位点。
3.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是多少,就用加法。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整理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整理第一单元、长度单位的知识点1、尺子是测量物体长度的工具,常用的长度单位有:米和厘米。
食指的宽度约有1厘米,伸开双臂大约1米。
1米=100厘米100厘米=1米。
2、测量较短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3、测量物体长度时:把尺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物体长度=较大数-较小数,例如:从刻度“0”到刻度“6”之间是6厘米(6-0=6),从刻度“6”到刻度“9”之间是3厘米(9-6=3);还可以用数一数的方法数出物体的长度。
(算,数)4、线段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
5、画线段的方法:从尺子的“0”刻度开始画起,长度是几就画到几。
(找点画线;有时还要先算出长度再画线。
如画一条比6厘米短2厘米的线段。
)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知识点:果个位满10,向十位进1。
2、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减法时:①要把相同数位对齐。
②从个位减起。
③如果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和个位组成两位数再减,计算十位时要记得减去退掉的1。
3、加减混合运算,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有小括号的,先算小括号里的,用分步式计算。
4、求“一个已知数”比“另一个已知数”多多少、少多少?用减法计算,如70比25多多少?19比46少多少?5、多几的问题。
未知数比谁多几,就用谁加上几。
如:比29多17的数是多少?(29+17=46)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知识点:大。
锐角<直角<钝角(钝角>直角>锐角)。
2、用三角板可以画出直角,直角要标出直角符号(也叫垂足符号)。
3、所有的直角都一样大。
要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
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4个角,4个都是直角。
4、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10、每一个三角板上都有3个角,其中有1个是直角,另外2个是锐角。
5、角的画法: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笔直的线,就画成一个角。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重要知识点梳理详解汇总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重要知识点梳理详解汇总一、知识大纲一、加与减知识点1.连加、连减和混合加减运算要按照()顺序进行计算。
①口算连续加法:把两位数分别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将整十数与整十数相加,一位数与一位数相加,再把两次的和相加。
例:24+15+33=72先算: 20+10+30=60 再算: 4+5+3=12 最后: 60+12=72 练习:32+21+19=先算:再算:最后:②列竖式计算时:A连加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满几十要向前一位进几。
B连减时(分步列竖式):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要向前一位退一。
注意:加法的进位和减法的退位问题。
无论是连加连减还是加减混合算式,建议分步列竖式计算。
解决问题:常用的数量关系二、乘法知识点:1、通过一行一行或一列一列地数方阵排列的物体个数,可以相应列出2个不同的连加算式。
例:横着看:每行( 5 )个,有( 3 )行,一共有( 15 )个。
加法算式:5+5+5=15 竖着看:每列( )个,有()列,一共有()个。
加法算式:2、(乘法)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例如:3+3+3+3=( 3 )×( 4 ),3×4表示( 4个3相加的和).练习:5+5+5+5=()×(),5×4表示().3.乘法各部分名称:3 ×4 = 12 (读作:)¦¦¦¦()()()()4、圈一圈,在图上用两种方法表示4×5。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5、5×9=?,圈一圈,填一填。
知识点总结(早读资料)课件二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简单的排列】 排列问题与事物的顺序有关,可以用固定首位法或者调换位置法 解决。(用两个数字组数,只要把这两个数字调换位置,组成 的两个数就不同。)
【简单的组合】 组合与排列不同,它与事物的顺序无关,可利用列表法或连线法 来解决组合的问题。要按照一定的规律去思考。(两个数的和, 无论两个数怎样调换位置,和都不变。)
3.认几时几分 (1)时针过了数字几,就是几时多,多了多少看分针。 如果不好判断时针的位置,可以用直尺画一条延长线,方便分辨。 (2)分针指着数字几就是走了几大格。(可以利用5的乘法口诀 或者5个5个地数) 如:分针指着5,表示走了5个大格,是25分。 4.解决生活中的时间问题 ①找出事件的先后顺序 (把信息列出来,明确先后顺序) ②推算出经过的时间段 (明确在哪个时间之后到哪个时间之前) ③读出钟面时间 (记录在钟面旁边,在判断时会更方便) ④排除不合理时间
(4)最后标出
。
4.钟面上的 和 ,时针和分针都成 。
5.长方形和正方形,它们各有 ,而且是 。
6.拿一张纸先 对折,再 对折,可以得到直角。
【认识锐角和钝角】
1.以直角为标准,
的是 ;
的是 。
2.锐角<直角<钝角
3.每把
上都有
。
4.判断角的方法:用三角尺的直角比一比
(1)点对点,边对边,边重合,是直角;
【6至9的乘法口诀】
【只能写出一道乘法算式的口诀】
一一得一、二二得四、三三得九、四四十六、五五二十五、六六三十六、七 七四十九、八八六十四、九九八十一
【解决问题】
解决“够不够”的实际问题时,先求出要比较的两个量,再进行比较(先计算, 再比大小)。
1.认识时间 (1)钟面上有时针和分针,较长的针是分针;较短的针是时针。 (2)钟面上有12个大格,每个大格中又有5个小格,一共有60个 小格。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走一大格是5分。时针走一大格是1 时。 (3)分针走一大圈,时针才走一大格,所以1时=60分钟。 (4)半小时=30分钟,一刻=15分钟。 (5)时间的读与写 如:文字表示法--4时5分 电子表示法--4:05,当分钟数不满10时,要在前面添0来占位。 2.认整时 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数字几就是几时整。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一、综合运用1.熟练掌握数学常用的计算方法及图形认识和比较:加减法,乘除法以及数的大小比较。
2.熟悉数的性质,会在特殊情况下的大小比较和计算中应用:数的平行性、交换性、加减可以分拆等。
3.能够用图形、数式、语言综合表达数量关系:识别矩形、正多边形、正方形;用数语表达隐含意义;用数式表示加减操作;用图形表示部分与整体等。
二、数值1.会熟练使用数位:比较两个数的大小;会识别一千以内的数;会整十数及五十到一千数的读写及比较;会掌握十位数的读写和大小比较;会掌握百位数的读写及比较。
2.会正确用括号表示大小比较的意思,正确朗读数字分组,熟练处理十进制计算。
3.熟悉认识简单的量词,会将数字内容正确运用在进行简单的问题分析和解决的实际运用中。
3. 熟练使用模板:数码卡,并能正确粘贴、移动数码卡,并能得出正确的结果;运用移位法计算繁复表达式;正确使用几何图形,用来辅助解决问题。
4.会分类整理,能够根据数据的特点,按照大小顺序,归类排序;会用数的性质(如交换性),正确分析问题,准确求解。
三、几何1.熟悉形状、位置、大小及关系:比较几何图形的大小;正确识别和认识简单几何图形,如矩形、正多边形、正方形;熟悉分类加以整理几何图形;能正确使用几何图形求解问题;能够识别几何图形的位置关系,如正方形的上下左右和前后。
2.会用比例表示法:定义比例,比较比例;了解比例的定义;熟练使用比例的计算方法及意义;能够利用比例的关系来进行计算;会运用比例的性质,定理,程序计算;熟练运用包含比例的几何试题等。
3.熟练了解仪器的性质及其使用方法,掌握角度的测量及形状的构成特点;会用角度测量仪检查角度的相似性;能够识别各种图形的中心,正确用仪器测量图形。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汇总一、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1.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进位加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估算:把一个接近整十整百的数看作整十整百来计算,个位小于5的往下估,等于或大于5的往上估。
2. 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
•退位减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时,从十位退1,在个位上加10再减,十位计算时要减去退走的1。
3. 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连加、连减:从左往右依次计算,也可以分步计算或列成一个竖式计算。
•加减混合: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有小括号的先算小括号里的。
二、角的初步认识•角的定义: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角的分类:锐角、直角、钝角。
锐角小于直角,钝角大于直角。
•画角: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方向画两条射线。
•直角: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可以画出直角,所有直角都一样大。
•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三、表内乘法•乘法的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算法。
•乘法算式:如3×4=12,读作3乘4等于12。
•乘法口诀:熟记九九乘法表,理解其背后的逻辑。
•乘加、乘减:先把相同的部分用乘法表示,再加上或减去不相同的部分。
•求一个数的几倍:用乘法计算,如一倍数×倍数。
四、观察物体•从不同位置观察:从不同位置看同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
•辨认形状:能辨认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轴对称图形:对折后图形的大小形状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叫轴对称图形,折痕是对称轴。
五、长度单位•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厘米。
•测量:测量较短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1米=100厘米。
•测量方法:将尺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看右端对着的刻度。
•线段:有长有短,可以量出长度。
六、统计•基础概念:理解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的基本过程。
•简单统计:能进行简单的数据分类和计数,理解统计图表的意义。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汇总一、长度单位1.认识厘米和米- 厘米是较小的长度单位,可以用“cm”表示。
- 米是较大的长度单位,可以用“m”表示。
- 1 米=100 厘米。
2.测量物体的长度- 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时,把尺子的刻度0对准物体的一端,再看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几。
- 测量较短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二、100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1.加法-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
2.减法- 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
- 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当10,与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再减。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是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 加减混合的计算顺序也是从左到右依次计算,有小括号的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三、角的初步认识1.认识角- 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
- 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2.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 直角是三角板上最大的角,可以用直角符号表示。
- 比直角小的角是锐角,比直角大的角是钝角。
四、表内乘法(一)1.乘法的初步认识- 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
- 如3+3+3+3=12,可以写成3×4=12 或4×3=12。
2.2-6的乘法口诀- 掌握2-6的乘法口诀,并能熟练运用口诀进行计算。
五、观察物体(一)1.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 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
2.辨认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通过观察和想象,能够辨认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六、表内乘法(二)1.7-9的乘法口诀- 掌握7-9的乘法口诀,并能熟练运用口诀进行计算。
2.解决问题- 学会运用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
七、认识时间1.认识钟面- 钟面上有时针和分针,还有12个数字。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以下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的归纳总结:
1. 认识数:认识1-100的数字,认识十位和个位的概念。
2. 比大小:使用大于、小于、等于的符号进行数字的比较。
3. 数字的顺序:按顺序排列给定的数字。
4. 认识数的结构:认识十位数和个位数在数字中的位置。
5. 数字的扩展:用十位数和个位数表示两位数,了解十位数和个位数的变化。
6. 数字的组合:用给定的数字进行组合,通过组合得到不同的两位数。
7. 数字排列和比较:按规定的顺序排列三位数或四位数,并进行大小比较。
8. 加法运算:掌握两位数和两位数的简单加法运算。
9. 减法运算:掌握两位数和两位数的简单减法运算。
10. 两位数的意义:理解两位数表达的数目含义,并进行简单的数目解读。
11. 数目的表达:根据图片中的物体数目进行数目的表达和理解。
第1页/共2页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12. 数量的比较:根据给定的物体数目进行数量的比较,并使用大于、小于、等于的符号。
13. 数目的估算: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物体数目的估算。
14. 长度的比较:根据给定的长度进行比较,并使用“更长”、“更短”等描述词。
15. 长度的测量:使用标准长度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并进行简单的长度转换。
16. 长度的估算:根据经验进行物体长度的估算。
以上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的归纳总结,学生可以根据这些知识点进行系统的学习和复习。
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第一单元长度单位1、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用统一的标准去测量;常用的长度单位:米〔m〕、厘米〔cm〕;2、测量较短物体通常用厘米做单位,测量较长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3、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将物体的左端对准直尺的“0” 刻度线,看物体的右端对着直尺上的刻度是几,这个物体就是几厘米;4、米和厘米的关系: 1 米=100 厘米 100 厘米=1 米;5、线段:拉紧的一段线,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1〕线段的特点:①线段是直的;②线段有两个端点;③线段有长有短,是可以量出长度的;〔2〕画线段的方法:先用笔对准尺子的“0” 刻度线,在“0” 刻度线所对应的位置上面画一个点,再对准要画到的长度刻度,在这个刻度所对应的位置上面也点一个点,然后在这两个点之间画一条直线连接两个点,在直线的上方写出线段的长度,并标明长度单位;〔3〕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当不是从“0” 刻度量起时,要用终点的刻度数减去起点的刻度数;6、填上适宜的长度单位:一个二年级学生的身高:1〔米〕 30〔厘米〕;一本数学练习本的宽度:13〔厘米〕;一根铅笔的长度:17〔厘米〕;教室里黑板的长度:2〔米〕;一颗图钉的长度:1〔厘米〕;一张床的长度:2〔米〕;一口井的浓度:3〔米〕;学校进展 100〔米〕赛跑;教学楼的高度:25〔米〕;小宝宝的身高:80〔厘米〕;一根跳绳的长度:2〔米〕;一棵树的高度:3〔米〕;一把钥匙的长度:5〔厘米〕;一个文具盒的长度:24〔厘米〕;讲台的高度:90〔厘米〕;教室门的高度:2〔米〕;教室的长度:12〔米〕;筷子的长度:20〔厘米〕;一棵小树苗的高度:1〔米〕;小朋友的头围:48〔厘米〕;爸爸的身高:1〔米〕 75〔厘米〕或〔175〕厘米;小朋友的身高:1〔米〕 20〔厘米〕或 120〔厘米〕;第二单元 100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两位数加两位数1、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法那么:把一样数位对齐列竖式,再把一样数位上的数相加;2、用竖式进展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法那么:①一样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加起;③个位满十向十位进 1;3、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时,一样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要向十位进“1”,十位上的数相加时,不要遗漏进上来的“1”;4、和=加数+加数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二、两位数减两位数1、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的笔算法那么:一样数位对齐列竖式,再把一样数位上的数相减;2、用竖式进展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笔算法那么:①一样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减起;③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 1,在个位上加 10 再减;3、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时,一样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 1,个位加 10 再减,十位计算时要先减去退走的 1再算;4、差=被减数-减数被减数=减数+差减数=被减数-差三、连加、连减和边减混合1、连加、连减连加、连减和笔算顺序和连加、连减的口算顺序一样,都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①连加计算可以分步计算,也可以写成一个竖式计算,计算方法与两个数相加一样,都要把一样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②边减运算可以分步计算,也可以写成一个竖式计算,计算方法与两个数相减一样,都要把一样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2、加减混合加、减混合算式,其运算顺序、竖式写法都与连加、连减一样;3、加减混合运算写竖式时可以分步计算,方法与两个数相加〔减〕一样,要把一样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也可以用简便的写法,列成一个竖式,先完成第一步计算,再用第一步的结果加〔减〕第二个数;四、解决问题〔应用题〕1、步骤:①先读题;②列横式,写结果,千万别忘记写单位〔单位为:多少或者几后面的那个字或词〕;③作答;2、求“一个数” 比“另一个数” 多多少、少多少?用减法计算。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汇总第一单元长度单位1、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厘米。
2、测量较短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3、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将物体的左端对准直尺的“0”刻度,看物体的右端对着直尺上的刻度是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4、米和厘米的关系:1米=100厘米100厘米=1米5、线段⑴线段的特点:①线段是直的;②线段有两个端点;③线段有长有短,是可以量出长度的。
⑵画线段的方法:先用笔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它的上面点一个点,再对准要画到的长度的厘米刻度,在它的上面也点一个点,然后把这两个点连起来,写出线段的长度。
⑶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当不是从“0”刻度量起时,要用终点的刻度数减去起点的刻度数。
6、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小明身高1(米)30(厘米)练习本宽13(厘米)铅笔长17(厘米)黑板长2(米)图钉长1(厘米)一张床长2(米)一口井深3(米)学校进行100(米)赛跑教学楼高25(米)宝宝身高80(厘米)跳绳长2(米)一棵树高3(米)一把钥匙长5(厘米)一个文具盒长24(厘米)讲台高90(厘米)门高2(米)教室长12(米)筷子长20(厘米)一棵小树苗高1(米)小朋友的头围48厘米爸爸的身高1米75厘米或175厘米小朋友的身高120厘米或1米20厘米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两位数加两位数1、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把相同数位对齐列竖式,在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
2、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加起;③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3、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要向十位进“1”,十位上的数相加时,不要遗漏进上来的“1”。
4、和 = 加数+加数一个加数 = 和-另一个加数二、两位数减两位数1、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的笔算:相同数位对齐列竖式,再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减2、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笔算法则: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减起;③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在个位上加10再减。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整理(附各单元练习)
(一)数与代数 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第四单元:表内乘法(一) 第六单元:表内乘法(二)
(二)空间与图形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 第五单元:观察物体(一)
(三)第七单元:认识时间 (四)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搭配(一) (五)实践活动:“量一量,比一比”
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 1. 一节课的时间是40( )。 2. 小学生每天在校时间是6( )。 3. 看一场电影的时间是2( )。 4. 李明从家走到学校要15( )。
写出过10分的时刻, 并画出分针
书上注意题型:书91页做一做;93页1、2;94页4.5;95页7、9、10
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搭配(一)知识点梳理: 能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32+(55-46)= 86-(13+42)=
重点题目:书P29,2;P30,6,7;P36,2 P22,12;P24,做一做;P25,1、2、3; P26,5、6.7;P33,1;P34,8;P36,5;P37,6
第三单元 角的初步认识 知识点梳理
一、认识角: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实例中认识角,在此基础上认识角的各 部分名称。能说出角的特征。 容易错的地方:学生容易将角的顶点与第一单元中线段的端点混淆。 二、判断角:给出任意一个角,学生能准确的说出哪是顶点,哪是边。并 能清楚的判断哪些图形是角,哪些图形不是角。 容易出错的地方:学生容易将一条边长一条边短的角认为不是角。 三、画角:先确定一个点,从这个点起用直尺向不同的方向画出两条直线, 就画成一个角。 四、直角的认识:1、直角是一种特殊的角。 2、三角板的三个角中,有一个角是直角。 3、要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点对点、 边对边,边重合,是直角。) 4.用三角板可以画直角。 容易错的地方:1、学生容易用肉眼去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而不是用三 角板比一比。 2、画直角时,学生不画直角符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知识点)
1.厘米和米
(1)厘米和米是常用的长度单位。
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时,用“厘米”作单位,厘米用字母“cm”表示。
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时,用“米”作单位,米用字母“m”表示。
(2)在尺子上,每两个相邻的两个数字所对的刻度线之间的距离都是1厘米。
(3)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1米=100厘米 1 m=100 cm。
(4)测量物体的长度: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注意:物体没有对准刻度0时用:右端数字-左端数字=物体的长度)
(5)在比较物体的长度时,要看长度单位是否统一,如果不统一,要先统一单位后再比较。
例如 1米>98厘米(因为1米=100厘米) 100厘米
2.线段
(1)线段的特点①有两个端点、②直直的、③可测量出长度。
(2)测量线段:把尺子的刻度0对准线段的左端。
右端对准数字几,线段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3)画线段:画线段时,通常从尺子的刻度0开始画起,画到几就是几厘米,并标出线段的长度。
3.生活常识
(1)选择长度单位时,一定要看清单位前面的数。
量较短的物体一般用“厘米”作单位,量较长的物体一般用“米”作单位。
(2)、图钉的长大约1厘米;食指的宽大约1厘米;
田字格宽大约1厘米;
(3)、铅笔长20厘米;小朋友的肩宽大约30厘米;
数学书长26厘米;课桌宽60厘米
字典厚4厘米;升国旗的旗台高60厘米
灯管长50厘米
(4)、黑板长4米教室长8米
操场长200米跳绳长2米
房间高3米大树高8米旗杆高15米
爸爸的身高大1米75厘米或175厘米
小朋友的身高大约120厘米或1米20厘米
第二单元知识点
1.笔算加法:①相同数位要对齐,②从个位加起,③个位相加满十要向十位进“1”。
(不要忘记写进上来的“1”)。
2.笔算减法:①相同数位要对齐,②从个位减起,③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当十,与个位上数相加再减。
(不要忘记写退位点。
)
3.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是多少,就用加法。
例如:比23多12的数是几呢(
23+12=35)
4.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是多少,就用减法。
比23少12的数是几呢(
23-12=11)
5、计算连加和连减算式时都要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
可以分步计算,也可以写成一个竖式计算。
6、计算加减混合的算式(无括号)时也要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
可以分步计算,也可以写成一个竖式计算。
7、在计算含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算式时,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小括号外面的。
注意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必须写两个竖式。
8、解决问题时一般先解决第一个问题在解决第二个问题。
解决问题的方法:先分析数量关系,通过题中给出的两个已知条件求出中间量(第一个问题),再把中间量作为已知条件,求出第二个问题。
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知识点)
1、一个角有一个顶点,有两条边。
2、角的大小
①与角的张口有关。
张口越大,角越大;张口越小,角越小。
②与角的边长无关。
3、画角
①先画一个顶点。
②再画两条直直的边。
4、直角
①直角是一类特殊的角:直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所有的直角大小都相等。
5、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
顶点对顶点(三角尺的直角顶点与角的顶点重合)
一边对一边(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与角的一边重合)再看另一边(三角尺的另一条直角边与角的另一条边是否重合)
如果重合是直角,如果不重合不是直角。
6、画直角
①先画一个顶点一条边
②再将尺子的刻度0对准顶点,再画另一条边。
③标出直角符号。
7、直角、锐角、钝角的大小关系:
锐角比直角小,钝角比直角大,
锐角<直角<钝角
8、拼角
用直角和锐角拼出的肯定是钝角
用锐角和锐角可以拼出钝角、用锐角和锐角还可以拼出锐角。
9、三角尺上有3个角,其中最大的那1个是直角,其余2个都是锐角。
数学书的封面上有4个角,4个都是直角。
红领巾上有3个角,2个锐角和1个钝角。
第四单元、第六单元(知识要点)
1.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除了用加法表示外,还可以用乘法表示更加简洁。
2.如:5+5+5+5=20 表示:4个5相加得20
(5是相同加数,4是相同加数的个数)
可以列成乘法算式计算5×4=20 或4×5=20
5 × 4 = 20 读作:5乘4等于20
口诀:(四五二十)
乘数×乘数 = 积、(其中4和5都是乘数,积是20)
注意乘数也可以叫做因数
3.乘法算式中,两个乘数交换位置,积不变。
(如:2×5=10,5×2=10)
4.加法:加数 + 加数 = 和
和 - 加数 = 加数
5.减法:被减数 - 减数 = 差
被减数 = 差 + 减数
减数 = 被减数 -差
6. 乘法:乘数×乘数 = 积
7.看图,写乘法算式时:①圈一圈,写一写②判断是几个几③列乘法算式,④根据算式写口诀,根据口诀写得数。
8.乘加:①圈一圈、写一写。
②判断是几个几多几③列乘加算式。
9.乘减:①圈一圈、写一写。
②判断是几个几少几③列乘减算式。
10乘加乘减运算顺序:要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
11、求几和几相加,用几加几;
求几个几相加,用几乘几;
几和几相乘,求积用几×几;
2个几相乘,积是多少?用几×几;
例如:求4和3相加是多少
用加法(4+3=7)
求4个3相加是多少
(3+3+3+3=12或3×4=12或4×3=12)
2个6相乘的积是多少?
6×6=36
12、相同得数,不同算式
1、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物体,观察到的物体形状是不同的。
2、从不同角度看立体图形.
第七单元认识时间(知识点)
1.钟面上有①时针:又短又粗,分针:又细又长。
②1—12个数字,有12个数字。
③有12个大格,一个大格里面5个小格。
共有60个小格。
2.(整时)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
3.(整时半)分针指向6,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半。
4.分针走1小格是1分,走一大格是5分。
分针走一圈是60分,正好时针走1大格,是1时。
5.一刻钟是15分,半小时是30分,1小时是60分
6.认识几时几分:先看时针,再看分针。
例如;时针指在8和9之间,分针指着7,这个时刻是( 8 )时( 35 )分。
7.分针走几个大格,就是几个5分钟;时针走几个大格,就是几时。
8.时针走1大格是(1)时。
9.过几时、几分
在钟表的右面,写出现在的时间。
6时45分+5分=6时50分
6时45分+1时=7时45分
过5分钟是6时50分
过1时是7时45分
10.前几时、几分
①在钟面上写出现在的时间。
② 6时45分-5分=6时40分
③6时45分-1时=5时45分
前5分钟是6时40分
前1时是5时45分
第八单元排列和组合
1、在排列和组合中,要有序思考,不重复、不遗漏。
排列问题(和顺序有关)组合问题(和顺序无关)
2、(排列问题)用1,2,3组成两位数,个数和十位数字不一样,能组成 6 个两位数,分别是12、1
3、21、23、31、32。
(有三种方法:交换法、固定十位法、固定个位法)
3、 3、用4,0,7组成两位数,个数和十位数字不一样,能组成 4 个两位数。
分别是40、47、70、74。
(有三种方法:交换法、固定十位法、固定个位法),(考虑0不能在最高位).
4、3个小朋友排队或者坐成一排,都是有6种坐法。
(用1,2,3表示这3个人,可以写成123、132、213、231、312、321)(固定法+交换法)
5、3个人握手,每两个握一次,一共握3次。
可以用连线法。
4个人就要握6次手。
(关键数清楚有几条线,就有几种情况)
6、3个数5、
7、9,任意选取其中2个求和,得数有3种可能。
也可以连线。
分别是5+7=12、5+9=14、7+9=16。
(关键数清楚有几条线,就有几种情况)
7、衣服和裤子的搭配问题也可以连线。
(关键数清楚有几条线,就有几种情况)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