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具象美”到“抽象美”

合集下载

具象与抽象——从具象到抽象

具象与抽象——从具象到抽象

具象与抽象——从具象到抽象设计者:上海市兴陇中学凌峰教学设计一、学生状况分析七年级学生有一定的抽象绘画概念,但不很成熟。

他们能接受抽象绘画,但往往认为抽象绘画很简单,甚至无聊。

在学生中很多同学知道毕加索是伟大的画家,但为什么伟大说不清楚。

因此,了解抽象艺术的审美价值,了解抽象方法和抽象过程,在实践中体验抽象的艰辛对学生是至关重要的。

二、教学目标:知识技能:能区分抽象艺术与具象艺术作品,认识抽象艺术与具象艺术创造了不同的形式感,表现了人类不同的精神世界,能给人不同的审美享受,它们分别拥有互相不可替代的美学价值。

了解抽象中的简化方法,并能运用简化方法展开创作。

过程方法:欣赏具象、抽象的绘画作品和毕加索的“公牛”短片,尝试由具象到抽象的变形练习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欣赏抽象美术作品的形式美,陶冶审美情操,通过创作抽象美术作品体验画家绘画的艰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认识抽象艺术与具象艺术创造了不同的形式感,表现了人类不同的精神世界,了解抽象中的简化方法,验画家绘画的艰辛。

●教学难点:并能运用简化方法展开创作。

四、教学准备●教师用演示软件,学生准备马克笔、毛笔和水笔以及彩色铅笔和铅画纸。

五、教学过程1、欣赏1幅具象艺术作品,思考具象作品美在哪里?《父亲》2、欣赏1幅抽象艺术作品,思考抽象作品美在哪里?《梦》3、再次引导学生从具象绘画6要素来比较分析作品:作品 空间感細部描形身体映像解剖学上的比例色彩思想情感《父亲》注重 细腻苍老强化逼真表现中国劳动人民的朴实、辛劳、和父辈的爱具象的6要素: 空间映像 細部的描形身体映像 解剖学上的比例 色彩 思想情感引导学生从具象绘画6要素来分析作品《梦》 不注重 粗旷 柔美 弱化 平涂、装饰感强表现妇女柔美恬静师:是否所有抽象作品都不注重空间感?是否所有抽象作品都有思想感情? 注意:并不是所有抽象作品都如此,如达利的很多作品强化空间感。

蒙特利安的作品更强化形式美。

从具象到抽象

从具象到抽象

【从具象到抽象---谈绘画的发展】绘画从古到今在不断发展变化,然而我们把这些绘画纵横比较起来却发现有一定的规律性,如果从绘画表现的手法和它体现的思想上这一角度来看,绘画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时期:1、用具象的手法表现抽象的思想2、用具象的手法表现具象的思想3、用抽象的手法表现具象的思想4、用抽象的手法表现抽象的思想我们现在比较来看这四个时期前三个都经理漫长(因第四个时期才刚刚到来结果还不得而知),而在每个时期里又都有很多小的发展时期,我们现在结合作品来看一下绘画的发展过程吧。

第一时期用具象的手法表现抽象的思想,在绘画发展的初期由于历史的局限,人们往往要绘画具体的形态,但因为工具的粗糙对客观再现能力的薄弱,所以当时人们不能表现得逼真,只能画出简单的形体.但他们在简单的形体的绘画中找到一些带动他们绘画的神秘规律,满足了他们审美的需要又表达了他们不太理解的抽象概念。

这一时期作品淳朴,简单的造型体现出形式美的法则。

新时器时代彩陶壶贺兰山岩画--卧豹图第二时期用具象的手法表现具象的思想 ,人类社会在不断进步中,绘画技能也随之提高,人们可以用绘画这一形式逼真地再现他们用视觉观察到的一切,同时也能表现出他们所要表达的主题。

这一时期作品表现形式丰富多彩,主题鲜明,富有内涵。

达·芬奇油画作品明朝戴进作品第三时期用抽象的手法表现具象的思想,由于社会进一步发展,刻板的透视规律、造型、色彩的运用,已束缚了人们更充分表达自己情感,于是人们追寻更多层次更多角度的表现手法--抽象的表现手法。

这一时期作品个性突出,视觉冲击强烈,意境更深远。

毕加索作品吴冠中作品第四时期用抽象的手法表现抽象的思想,如过把这四个时期比做数学的发展来看第一时期象加减法运算简单虽简单但是个伟大的开始,第二时期象乘除法运算速度大大提高而且非常实用,第三时期象微积分尽管人们知道它已经很久了,但还是有很多人不懂也不会算但不久以后随着人类的进步还是会逐渐被更多的人认识的,第四时期就象模糊数学,虽然“模糊”但视野更开阔了,第四时期作品的潜在规律,变化的不定性都值得研究。

具象美术与抽象美术教案

具象美术与抽象美术教案

具象美术与抽象美术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美术鉴赏》教材第四章“具象美术与抽象美术”,详细内容包括:1. 具象美术的定义、特点及代表作品;2. 抽象美术的定义、特点及代表作品;3. 具象美术与抽象美术的对比分析。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具象美术和抽象美术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培养学生对不同美术形式的鉴赏能力;3.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的美术表现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具象美术与抽象美术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重点:具象美术和抽象美术的定义、特点及代表作品。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挂图、黑板、粉笔;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具象美术作品和一幅抽象美术作品,引发学生对两种美术形式的兴趣,提出问题:“你能看出这两幅画有什么不同吗?”2. 新课导入:讲解具象美术和抽象美术的基本概念、特点,展示相关代表作品,让学生对两种美术形式有更深入的了解。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教材中的其他作品,判断它们属于具象美术还是抽象美术。

5. 创作实践:鼓励学生尝试创作一幅具象美术作品和一幅抽象美术作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美术表现力。

六、板书设计1. 具象美术:定义:以客观现实为基础,对现实生活进行艺术加工的美术形式。

特点:形象真实、具体、生动;表现手法多样。

代表作品:《蒙娜丽莎》、《的晚餐》等。

2. 抽象美术:定义:不依赖客观现实,以形式、色彩、线条等元素表达艺术家内心世界的美术形式。

特点:形象概括、抽象、寓意丰富;强调艺术家的主观感受。

代表作品:《星空》、《呐喊》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简述具象美术与抽象美术的区别和联系。

(2)请分别列举至少三幅具象美术作品和三幅抽象美术作品,并简要介绍它们的特点。

2. 答案:(1)具象美术与抽象美术的区别:具象美术以客观现实为基础,形象真实、具体;抽象美术不依赖客观现实,形象抽象、概括。

事物之美的分类

事物之美的分类

事物之美的分类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分类方式:
形式美与内在美:形式美指的是事物外在形态的美,如形状、色彩、线条等;内在美则是指事物内在的品质、精神、意义等的美。

自然美与社会美:自然美指的是自然界中存在的美,如山水、花木、风景等;社会美则是指人类社会创造的美,如建筑、雕塑、艺术品等。

静态美与动态美:静态美指的是相对静止状态的美,如山水画、雕塑等;动态美则是指运动变化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美,如舞蹈、体育运动等。

直接美与间接美:直接美指的是通过感官直接感受到的美,如视觉、听觉等;间接美则是指需要通过思考、想象等才能感受到的美,如文学、哲学等。

具象美与抽象美:具象美指的是形象具体的、描绘实物形态的美,如写实主义绘画等;抽象美则是指通过抽象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美,如抽象艺术、现代设计等。

以上分类方式并不是绝对的,不同的事物可能有不同的美的表现形式,而且人们对美的感受和理解也会因为文化背景、个人喜好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浅谈传统中国画“具象美”与“抽象美”的模糊性

浅谈传统中国画“具象美”与“抽象美”的模糊性

了千百 年 ,而且 奔 向未来 …… 说传 统 的 中国绘 画具有 一定 “ 抽象 美 ” 因素 ,这 的确 是事 实 。
唐代绘画技法还没有脱离这个原始 “ 线描”的范畴 ,但已有了 些 明显 的进 步 。他 们 笔 下 的 “ ” 的形 态 已 出 现 了 多样 化 的 迹 线
入 ,肯定的势力逐渐增 长,人们才慢慢改变了对 “ 不似”因素的 象 ,不 仅 粗 细 转折 了变 化 ,墨 色 也有 了浓 淡 深 浅 的 变化 ;不 仅 画 态 度 ,于 是 ,这个 “ 与不 似 之 间 ” 的 原则 才 为 更 多 的 人 所 接受 人 物 和 画 动 物 的线 条 有 了区 别 ,画 山水 树 石 之 类 也有 一 些 新 的 创 似
似 ”也 不 便 遽 断 为 即 指 “ 象 ” ; 由此 而 引 申 ,中 国 的绘 画 就 是 艰 苦 的艺术 实践 探索 而逐 渐成 长起 来 的。 抽 “ 似” 和 “ ”相 结合 的产 物— — 它介 乎 “ 不 似 抽象 ” 与 “ 具象 ”之 传统 绘 画造 型特 征 的鲜 明个 性是 一种 特殊 的 “ ”和 “ 线 点” 的
艺术 形 式 ,其 中包 含着 许 多 “ 不似 ” ( 象美 )因素 。所 以我 们才 水 仙之 属 ,又 以淡 淡 的水 墨抒 写 。尽 管如 此 ,这 个时 期 的 “ 抽 文人 ” 称 之 为介乎 “ 似” 与 “ 不似 ” 之间 的一 种 “ 意 ”而非 “ 写 写实 ” 的 画派对 “ 形似”仍比较重视 ,他们对那些枯木竹石的淡雅的 自然特 艺 术形 式 。这里 需 要 简单说 明一下 : “ 意 ”的概 念 ,传 统的 含义 征 ,还是着意 “ 写 摹仿 ”的。这种情况一直要到元代以后才产生 了新 是 指一 种 “ 笔” 画法 ,与 “ 粗 工笔 ”相 对 ,现 代 的另一 种用 法 是把 的变化 。人 们逐 渐对 于那 些 自然 物象 的固有 特征 不是 太尊 重 了 ,人 它 同西 方 的 “ 实 ” 画法 相 对 而 言 ,泛指 中 国 画 的较 之 讲究 “ 写 形 们 不再 去 忠实地 “ 仿 ”它 们 的 自然 特征 。例如 牡丹 花 ,它本 身具 摹 似 ” 的特点 。这里 取 的是后 一 种含 义 。可见 这个 概 念不 是 十分 精确 有一 种 富丽 堂 皇 的美 感 特征 ,因此在 宋代 只 为 “ 院体 ” 画派 以工笔 的 ,故 不宜 多用 。 重 彩 画法 “ 摹仿 ” 之 ,而在 “ 人 画”里 更 是较 难见 其踪 影 的 。但 文 在 素 描 中 ,当你 面 对 一 个 石 膏 头 像 。 “ 实 ”地 把 这 一 感 觉 是到了元代以后 ,一些文人画家打破了这个旧规 ,他们已无视牡丹 如 对 象 描 摹 到 纸 上 的 时候 ,任 务 是 十分 明确 的 :作 画 者 必 须把 由于 之类本身固有 的特征 。他们把牡丹荷花之类同枯 木竹石等一视同

从具象到抽象

从具象到抽象

中国重传统历史,中国画重传统渊源,强调古法。

沃尔夫林称其为“绘画对绘画的影响”,如何将传统很好地运用到自己现代的绘画里,是一名画者对美术史研究的首要任务。

纵观山水画史的发展脉络,一种古老风格的持续及其阶段性的复兴,似乎必然导致了风格与表面的抽象化。

①用西方词汇加以概括——“从具象到抽象的转化”,便是从视象到心象的转换。

唐宋的自然写实主义,元代的形式表现主义(高居翰语),明清的复古抽象主义。

探其古法,将所有“主义”串联,可得他们都是经由一个母系统进行演绎的。

母系统则由视觉上的有机宏观结构(包括构图上的宏观和操作上的宏观)与艺术家运作手法的微观组成。

宏观结构的完善,最早的形态创建,当属范华原了。

因为山水画的产生、成熟到以“南北三家”为代表的全盛期,范华原为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师于人——师于物(造化)——师于心”的话语明晰概括了板块支撑和大的次序。

②范华原虽然师于洪谷荆浩,面貌却显然为“师自然”。

“往来雍、雒间”是区域性特征的把握,更具体的实践为“于是舍其旧习,居于终南太华岩隈林蔍之间,而览其云烟惨淡,风月阴霁难状之景,默与神遇。

”《宣和画谱》对景写生便存在了笔墨转换。

第一步为笔墨转移,将前人笔墨形式移进写生。

根据自然选择前人的笔墨经验和自己的借鉴并重新组合前人的笔墨;第二部便是笔墨转换了,将自然形象转化为笔墨形象。

③笔墨转换包括了以“山顶好作密林,水迹好作突兀大石”等为特征的形象形态语言;以点状形态为主的皴式语言;以“抢笔、凿笔、琢笔”为主的笔势语言,以墨擦染的墨法语言等。

④微观的组成部分除了刚才的形态语言外,便是符号形象语言了。

最早用来表示叶子的图案,如在长沙发现的公元前5世纪的缯书上,图释着季节的变换;代表春夏的落叶树的叶子用圆形的轮廓线勾描;而代表秋冬的是常青树枝,带着尖针状图案。

《溪山行旅图》以各种单位组织的结构方式,安排叶片的造型和笔法,更属创举。

实际山林的景况,由上而下依序为苔原、针叶林、混合林和阔叶林。

最新 从美的多样性到美的抽象性-精品

最新 从美的多样性到美的抽象性-精品

摘要:史上关于美的研究有美的多样性与美的抽象性的不同侧重。

美的多样性,是侧重“美的事物”的视角,从审美客体与审美主体两方面进行开放式的美学探讨;而美的抽象性,则是偏重“事物的美”的角度,从美本身的层面进行形而上的哲理研究。

爱情是美,爱情拥有美和美学全部的内涵,对爱情进行美学的探索与研究,对理解和探讨美学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关键词:美;美学,美的多样性;美的抽象性美学史上关于美的研究有美的多样性与美的抽象性的不同侧重,二者是有明显的不同与区别的。

这其中,后者美的抽象性,还是不难理解的,而前者美的多样性就稍有存疑了,因为再具体一些地说,这个多样性究竟是具象美的多样性,还是抽象美的的多样性,还是具象美与抽象美二者共有的多样性,一时还是难以明确的。

因此来说,从美的多样性到美的抽象性,这显然是世界美学研究史上对美的认识的又一个明显的新探索和新飞跃。

一、美的多样性柏拉图关于“美是什么”的追问,之所以数千年来至今仍无一致的结论,其原因之一就在于美的事物是多种多样的,亦即多样性。

而这种美的事物的多样性,就自然导致了事物的美以及美感的多样性。

同时还因为,感受大干世界万事万物的主体人,又是千差万别的,每一个人都会发现到和感受到各自的与众不同的美,这就自然会使美的问题纷繁复杂起来。

众所周知,从大干世界的万事万物中,归纳出一个统一的共性的东西,并非是轻而易举的。

并且也并非是任何事物都能归纳出一个统一共性的,尤其是具象的统一共性。

由于美的问题起码涉及到审美客体与审美主体两方面,所以对美的多样性的问题,我们就得从审美客体和审美主体等两方面来探索。

(一)在审美客体的方面我们先从审美主体外在的客观事物来看,客观事物是多种多样的,这自然就会导致美的事物和事物的美及其美感,也是多种多样的。

这个客观存在的“多种多样”,自然就会导致和出现美的多种多样,也就是美的多样性。

而正是这个多样性,才导致难以得到满意的统一与一致的答案。

初中美术冀美版九年级上册第1课《具象美术与抽象美术》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初中美术冀美版九年级上册第1课《具象美术与抽象美术》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初中美术冀美版九年级上册第1课《具象美术与抽象美术》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1教材分析
作为人类三种主要艺术类型之一,抽象艺术也是人类认识和把握世界的一种重要方式,只不过它使用的是纯粹的艺术语言,抽象艺术有冷抽象和热抽象两种类型之分,了解抽象艺术的特点及其独特的艺术美的表现,进而能够创作抽象艺术作品。

2教学目标
大家对具象艺术并不陌生,本节课主要对抽象艺术有更深入、具体的认识,通过欣赏抽象艺术作品了解和认识抽象艺术的两种基本形态(冷抽象和热抽象),美术走向抽象的简单过程及抽象艺术的语言和艺术上的美的表现。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具象艺术的概念、抽象艺术的概念和冷热抽象艺术的特点的把握以及冷热抽象艺术作品的辨别。

教学难点:1、如何结合原有的美术语言的知识来理解认识抽象艺术的概念。

2、艺术如何发展到抽象的。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1【导入】新授过程
首先同学们来看两组图片,第一幅是现实生活中具体存在的,真实的再现现实,即具象艺术。

另一幅在你们的生活中存在这样的物体吗?学生回答:“不存在”。

我们称这种没有现实形象的可辨性的作品为抽象艺术作品。

怎样去欣赏抽象艺术作品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抽象艺术,去体会其独特的艺术美。

教师总结:抽象艺术和具象艺术不同的是,它不直接表现任何现实中的可视物,但不能因此说它与现实就没有任何关系。

具象美术与抽象美术教案

具象美术与抽象美术教案

具象美术与抽象美术教案教案:具象美术与抽象美术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人美版高中《美术》第16课《具象美术与抽象美术》。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具象美术与抽象美术的概念、特点和区别,通过欣赏和分析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具象美术与抽象美术的创作方法和表现手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具象美术与抽象美术的概念和特点,理解两者的区别。

2. 通过欣赏和分析优秀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水平。

3. 培养学生运用具象与抽象表现手法进行创作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具象美术与抽象美术的区别,如何运用具象与抽象表现手法进行创作。

2. 教学重点:具象美术与抽象美术的概念、特点和表现手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脑、投影仪、幻灯片、画纸、画笔等。

2. 学具:画纸、画笔、水彩、彩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组具象与抽象美术作品进行展示,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讲解:介绍具象美术与抽象美术的概念、特点和区别,通过幻灯片展示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分析讲解。

3. 欣赏与分析:组织学生欣赏和分析优秀作品,使学生能够理解具象美术与抽象美术的创作方法和表现手法。

4. 实践练习:让学生运用具象与抽象表现手法进行创作,教师巡回指导,为学生提供帮助和建议。

5. 展示与评价:组织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自评、互评和教师评,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六、板书设计1. 具象美术:形象真实、具体、可感2. 抽象美术:形式简洁、意象、抽象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运用具象与抽象表现手法各创作一幅作品,要求作品具有个性和创意。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具象美术与抽象美术的概念、特点和区别有了基本的了解,能够在实践中运用具象与抽象表现手法进行创作。

但在欣赏与分析作品时,部分学生对作品的创作手法和表现技巧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讲解。

6图案的变形从具象到抽象

6图案的变形从具象到抽象

图案的变形
--从具象到抽象
变体鸟纹罐
回顾;
鸟纹变体
鸟纹变体
一、形态的本质分类 1 自然形态 2 具象形态 3 抽象形态
图形演化的步骤
一、写生
一、写生
写生练习 内容:花卉写生 要求: 不同品种、或不同姿态的花朵写生五朵 不同品种、或不同姿态的叶写生五种 9:50回到教室
任务练习
图案变形手法
1、简称概括法,而是一种简化提炼,筛选、提炼,概括。
1、简化归纳法
2、添加法:
添加一些具有特征、理想的装饰纹样,使得图案更理想完美,装饰效果更强
3、夸张法:夸张是装饰变化的重要手段,它与概括法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一种手段的两个方向。夸张的前提是概括,概括的目的也是为了更好地夸张。

从具象向抽象转化的形式规律

从具象向抽象转化的形式规律

从具象向抽象转化的形式规律从具象向抽象的转化是一种将具体的事物或概念转化为抽象的形式的过程。

这种转化在语言、思维和创造中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因为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表达各种概念和现象。

在本文中,我们将讨论从具象向抽象转化的形式规律。

一、具象和抽象的概念在说明从具象向抽象转化的形式规律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具象和抽象的概念。

具象是指对客观事物的直接描述,即通过感官对外部事物的固有属性、形态、外在特征等进行描述、表述的方法。

例如,当我们看到一只桌子时,我们会根据桌面的大小、颜色、形状、材料等等来描述它。

而抽象则是从具体的、个别的、特殊的事物中,抽离出共性的特征和规律来进行表述和描述。

例如,我们可以将各个种类的花瓶都归纳为一个概念——“花瓶”,这个概念就是具体事物的一个抽象表达。

二、转化形式规律1.归类从具象到抽象的转化一般都是从分散的、具体的实体开始,将它们分门别类地组织起来,逐渐朝向抽象的整体进行发展。

例如,从各种不同的动物,到归为不同类别的动物,再到最终的抽象概念——动物。

2.提炼从具象到抽象的转化中,关键点在于从具体事物中提炼出它们共同的特征和本质规律,然后将其进行概括和总结,形成抽象的概念或模型。

例如,从各种不同的搭配,提取出它们共同的色调、跟风、材质等特征,形成概念-「流行元素」。

3.概括从具象到抽象的转化过程中,需要对大量的具体细节进行概括,以形成更加简洁、直接的表达。

例如,在描述生物进化时,需要比较不同生物的基因、交配、适应环境等许多细节,而经过抽象表述后,可概括为进化的基本规律-「适者生存」。

4.体系化将抽象概念进行分类、组织、归纳、总结、深化,形成体系化的知识结构,是从具象到抽象转化的重要环节。

例如,在资讯分析这个领域中,可以将各种资讯按照地域、行业、主题、时间等多个维度进行整理,形成系统的知识框架和体系。

三、结语从具象向抽象的转化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思维和表达方式,它让我们更加简洁、准确地表达我们的思想和感觉。

现代艺术从具象到抽象的演变

现代艺术从具象到抽象的演变

现代艺术从具象到抽象的转变在漫长的艺术发展的历史中,我们已经看到过许多次变革,如哥特式艺术向文艺复兴样式的变革,库尔贝的现实主义对新古典的变革等等,我们也已经体会到艺术的表现形式也在发生着变化,而现代艺术也发生着从具象到抽象的转变。

抽象艺术并不是一个有宣言、有纲领的艺术团体,但它却是二十世纪最流行的、最有特色的艺术倾向。

抽象有具象转变而来,具象的作品可以将事物描绘的细致逼真,或者至少可以分辨出描绘的对象,而抽象的作品却非常简化,甚至脱离实际形体,仅呈现出象征性或精神性的意味,仅能以标题的线索等得知画中的主题,所以很多人理解不了抽象性的作品,甚至产生了很多错误的观点,比如认为抽想画是乱画的;是画不好写实画才去画抽象画;抽象画太简单,小孩子都会;抽象画是没有标准的,不知好坏…这些误解都导致人们无法了解什么才是真正的抽象画.谈及抽像,不得不提到的是康定斯基。

康定斯基是现代抽象艺术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奠基人。

他被公认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画家之一,同样被公认为抽象主义的创始人。

康定斯基有着很高的绘画、诗歌和音乐天赋,对色彩异常敏感。

后来在三十多岁时到慕尼黑美术学院学画。

当时慕尼黑新艺术运动相当活跃,因此他有机会与现代艺术流派的画家有了交流,大量接触了后印象主义、野兽派和立体主义的作品,开始了自己的艺术探索之路,并逐渐成为新艺术的领导人,成为变现主义的重要成员。

在1910年他创作了第一幅抽象画,并画了一批完全脱离自然主义的绘画,并撰写了《论艺术的精神》,进行了有关艺术的抽象理论研究,标志着抽象主义绘画的诞生.康定斯基走向抽象艺术之路,有他的必然性,也有他的偶然性,有几个因素对他影响较大:一、康定斯基对音乐的热爱.音乐在他的脑海中常常呈现出的是绚丽的、和谐的色彩,他希望把音乐和绘画结合起来,他认为人与世界的交流需要一种深层的、内在的声音,他要在画布上捕捉一种“色彩大合唱".二、康定斯基曾在画展中看过印象派画家莫奈的《干草堆》的油画,画中物体外形的不确定让他感到困惑,但画面却深深吸引了他,每一个细节都在他的脑海中,使他开始怀疑客观物象描绘的必然性。

从具象向抽象转化的形式规律

从具象向抽象转化的形式规律

从具象向抽象转化的形式规律抽象与具象是哲学上常用的两个词汇,抽象指的是从具体的事物或现象中抽象出来的概念或性质,而具象则指具体的事物或现象本身。

在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从具象向抽象的转化是一种很普遍的认识方式,也是一种智力的发展过程。

下面从形式规律的角度来探讨从具象向抽象的转化。

一、具象到抽象的层次逐渐深化从具象向抽象转化的形式规律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是从具象到抽象的层次逐渐深化。

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一开始我们只能感知到事物的具体形象,比如看到一个苹果,我们只能看到它的红色、圆形、光滑等具体特征。

这种属于感性经验,是人们认识事物的起点。

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化,我们开始发现其中的规律和共性,比如苹果和其他水果一样都具有生长、成熟、萎缩等生命过程,这些共性就构成了概念。

概念是对具体事物共性和本质最简单最基本的反映,是由感性认识逐渐升华而来的。

而更深层次的认识又需进一步把概念归纳、概括、分类,形成更为复杂的抽象概念和理论,这些深层次认识的内涵和本质不再是事物表面可见的东西,需要人们不断深挖和学习,随着认识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也会愈加深入。

二、具象到抽象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从具象向抽象转化的形式规律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具象到抽象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具体事物是具有特殊性的,它们虽然有相似之处,但并不完全相同。

而在抽象的过程中,人们就可以把相似的方面提炼出来,形成概念和规律。

这种抽象的过程是普遍性的,任何人都可以进行,只需注意对事物具有相似性的方面进行提炼即可。

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注意到抽象是建立在感性经验基础上的,而感性经验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和局限性。

因此,不同的人在进行抽象时,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这就是抽象的特殊性。

例如,哲学中的一些概念和理论,不同的哲学家可能会有不同的解释和理解,这也是因为在提炼抽象的过程中,个人的认识和思想也会起到一定的作用。

所以,抽象并不是绝对客观和准确的,需要在多方面的学习和交流中不断完善和深化。

对具象图形到抽象图形转换的思考

对具象图形到抽象图形转换的思考

对具象图形到抽象图形转换的思考摘要:具象和抽象都是艺术绘画的重要手法,二者关系密切,相互映衬、相互依存,对于具象图形和抽象图形的转换,可以勾勒出不同的艺术绘画内容和解读出丰富的绘画艺术思想。

具象之物象具体形式的表达,抽象对于物象的创新和扭曲夸张的表达。

只有对于二者真实的把握和运用,才可以真正的让绘画作品焕发出艺术的魅力,才有助于更新艺术观念和培养绘画的创新精神。

本文基于对具象图形和抽象图形转换的思考,分析二者的关系,以及二者对于绘画主题表达和意境创造的重要性。

通过分析比较,增强对于绘画艺术手法的了解,推动该绘画主题表达中对于具象和抽象的认识,进而增强自身对于这两种重要艺术手法的运用和驾驭。

关键词:具象;抽象;图形转换;艺术Reflections on the figurative to the abstract graphicgraphics conversionAbstract: figurative and abstract art paintings are an important way, the two are closely related to each other against the background, interdependence, for figurative and abstract pictures of conversion, you can outline the different paintings and interpret the contents of a rich artistic painting ideas. Figurative images of specific forms of expression, abstract for innovation and distorted images of exaggerated expression. Only true for both understanding and application, it can really make paintings full of artistic charm, it helps to update the concept of art and creative spirit of painting. Based on Reflections on figurative and abstract pictures conversi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and the importance of both expression and mood for painting theme created analysis.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the art of painting techniques for enhancing the understanding and promoting the expression of the theme for the painting figurative and abstract understanding, thus enhancing their artistic important for both the use and manage.Keywords: concrete; abstract; Graphic Converter; Art引言绘画艺术在表现手法方面一般划分成了具象和抽象这两大类,并由此形成了其它绘画手法和形式的分支。

朱岚:从具象到抽象

朱岚:从具象到抽象

朱岚:从具象到抽象作者:暂无来源:《上海艺术评论》 2014年第4期朱岚艺术本身就是一个非常个人的东西,我所作的是以最简单的方式去呈现我所感受的本质,30年来从窥见、发现到临摹参考,再到创造与体现,从写实走进抽象,一切就这么在生活中慢慢的生根发芽了。

珍惜我们的经历,珍惜我们每个不堪回首的错误,因为是它们造就了明天。

小时候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里长大,这样的生长环境顺其自然地让我感受到艺术是如此地平易、有趣、又温暖:抓蜻蜓、采蘑菇、翻墙、爬树、过家家之余,撞见权(正环)阿姨临摹莫迪里阿尼,常(沙娜)阿姨收藏的浮世绘,日本玩偶,吴冠中在教室中备课,饭后白雪石来找父亲聊天,叶浅予家太多好看的小人书……艺术像一缕光温暖而吸引人,让我悠悠而行。

楼里的孩子们也从一开始的一吃完饭就拿着速写本在工艺美院里画画,到后来学院里摆石膏、静物,再到韩(美林)叔叔拉着我去找范(曾)叔叔拜师:从临摹《于越先贤传》、《列仙酒牌》、《八十七神仙卷》,到黄宾虹、程十发、黄胄、潘天寿、贺友直等名家,再到当代画家袁运生等等。

那时中国画中的线条运笔就让我着迷。

虽说是学手艺,但那种独特的提炼和节奏感随着时代,随着个人的经历、性格的磨练、变化而产生不同的领悟与感触;而我也明白这种中国画的线条、造型与气韵不管从哪方面来看,都应该是无可超越的。

是的,有些艺术形式与风格之独特使得想要超越它是不可能的,必须另辟蹊径。

1979年,我参加了高考,并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国画专业。

在这四年中,林凡、刘大为、刘天呈、史国良、蒋彩萍等老师教授我们学习学院派的基础课教程,也带我们去写生,去临摹一些壁画、古画,去乡下与农民同住体验生活。

传统中国画让我了解和掌握了那么一点小技巧,但无奈的是我对这种表达的兴趣却在削弱,尤其是要表现对象的甜美,还包括对少数民族对象的猎奇式体现。

虽然当时自己想要表达什么自己也不太清楚,但我总觉得在精神上的表现不应该借助于服装上猎奇。

那个阶段的创作,忧郁、伤感、孤独让我驻足、徘徊。

从具象到抽象的

从具象到抽象的
第九章 从具象到抽象的表达
学习目标:
1、建立动与静的思维观,帮助学生构建一个有针对性的设计专业基础平台。 2、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设计思维习惯,培养学生动手表达能力即准确的描绘静态产品、实物的能力。 3、引导学生掌握具象与抽象的造型能力,培养他们对物体打散、抽取和重构的造型变化能力。
学习重点:
1、学会静态思维,掌握准确表现具象物体的表达能力。 2、掌握抽象的动态表达能力,即学习如何解构形体,再将其各部分进行自由组合和变化。 3、学会从形态中抽取出点、线、面等元素并重新组合出新形态的表达方式。

第一维:静态观:对景写生(应对 作者:王书万

第二维:动态观:以移动脚步、变化视野和盲画的方式写生表现。
(清中期)山西明式扶手椅 王书万藏 若条件允许,教师可以找来一把明式椅,引导学生以动态观观察椅子:即以学生移动脚步、变化视野和盲画的方式写生表现。该训练重在了 解形态结构在不同角度呈现的疏朗、凝练、紧凑、宏伟的设计品质,彻底改变过去那种对着一组静物被动描摹的传统教学模式。
学习建议:
1、课程由写生、想象、默画四部分组成,依据课时比例约分配为写生占60%、想象30%、默画10%;同时 安排适量的课外相关练习。 2、依据各专业特点适当地增加、扩展其训 练题材。工业设计、建筑、环艺专业的学生以练习三维造型类产 品,如家用电器、家具、玩具等为主;平面设计专业、动画专业、服装专业学生的练习侧重于将各类实物 如麻绳、蔬菜剖面、卡通形象、传统图形、服装等造型实物转化、拓展为二维系列形式的点、线、面图形。 3、环艺、产品方向的素描强调的动态素描应引导学生学会打散形体的秩序,进行自由构想组合来表现一个 新的抽象形体。 4、平面、服装、动画类的学生应将静态的形象转化为多种表现形式,而不是照猫画虎。

从具象到抽象的演变

从具象到抽象的演变

从具象到抽象的演变中国文化历史悠久, 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滋养着无数的艺术家, 使他们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 创造出璀璨夺目的成果。

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中国著名的美术界的大师, 散文家和美术教育家吴冠中先生。

吴冠中是20 世纪中国美术史上举足轻重和不可取代的艺术家之一, 同时也被国际艺坛认定为20 世纪现代代表画家之一。

他也是第一位在大英博物馆举办个人画展的在世东方画家, 并曾经荣获法国文艺最高勋位和巴黎市金勋章。

他是一位从体验出发注重创作与表现的现代派画家, 从某种意义上讲, 他是一位划时代的里程碑的人物,被世界公认为是影响20世纪中国美术的艺术家。

西方人对东方的古典绘画一向都很关注, 也很看重, 而对于现代的中国绘画却很少了解, 是吴冠中先生的绘画作品绘画作品让西方开始了解和关注中国的现代绘画可以说吴冠的绘画是中国现代绘画被西方认识和接受的一个转折点。

吴冠中长期致力于油画的民族化与中国画现代化中西绘画结合的探索者。

他注重传统绘画的意境, 形式感与民族气质, 其作品由具象到注重意象, 逐渐到抽象的精神表现风格,无论是水彩画、油画还是水墨画,其风格独特,在具象和抽象之间充分表达了自己对艺术的独到见解。

画家一生都在不断的探索, 使他成功的将中国传统绘画的意境与西方现代艺术的表现手法有机的融合在一起,以油画的形式表现出了东方的意韵, 以水墨的形式去展现西方的观念, 有机的融合了中国艺术元素和西方现代绘画精神。

可以说吴冠中先生是唯一的一位在中西融合的道路上取得成功的艺术家, 从他的作品中可以展现出来,由早期的具象绘画到后期的抽象绘画, 反映出本世纪中国现代艺术的各种特点, 即东西方艺术的完美结合与升华本文主要从吴冠中的油画入手, 通过对其绘画作品的不同时期的艺术特征进行分析,分别从早期(具象绘画)、中期(意象绘画)、晚期(抽象绘画)的绘画作品分析, 来论述中西绘画融合的一个长期探索、实践的过程。

本论文主要分为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讲述吴冠中的艺术生平。

从具象向抽象转化的形式规律

从具象向抽象转化的形式规律

从具象向抽象转化的形式规律在各种艺术形式中,从具象到抽象的转化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

具象形象通常指的是以客观事物为模型的、表现物象外貌和结构的、有形的、逼真的、可辨识的形象。

它是一种较为具体的表现形式,容易为人所认知和理解。

而抽象形式则是通过简化、提炼、概括、或者是去除物象的外在形态,从而达到一种更加纯粹、更加简练、更加普遍、更加深刻的表现形式。

这种形式的转化,不仅是艺术创作中常见的手法,同时也反映了人类在认知和理解世界时所经历的一种观念的变迁和演进。

本文将从几个特定的角度分析从具象向抽象转化的形式规律。

一、空间与形态的转化在艺术创作中,空间和形态是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具象的形象通常会通过对物体的描绘和再现来表现出空间感,而抽象形式则通过对物象的简化、提炼和概括来表现出一种更加纯粹、更加简练、更加普遍的空间和形态。

传统绘画作品中的写实风景画通过对山水风景的细致描绘来表现出一种真实的空间感,而抽象绘画则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简化和表现,来使视觉元素更加突出、更加鲜明,从而达到对空间和形态更加纯净的表现效果。

在雕塑方面,具象的雕塑作品通常通过对立体物体的再现和雕刻来表现出真实的形态和结构,而抽象雕塑则通过简化和概括立体形态,来表现出更加抽象和简练的形式。

二、色彩与表现的转化色彩是艺术创作中一个非常基本的元素。

具象的形象通常会通过对物体的真实色彩的描绘和再现来表现出色彩的丰富和多样性,而抽象形式则通过对色彩的再组合、再搭配和再构思来体现出对色彩更加纯净、更加深刻、更加富有表现力的要求。

在绘画作品中,具象的传统油画往往通过色彩的层层叠加和大量细节的刻画来表现出真实的光影效果和丰富的色彩层次,而抽象绘画则通过对色彩的再组合和再加工,来使色彩更加丰富多样、更加明快悦目,从而达到对色彩更加纯粹、更加富有表现力的要求。

三、线条与结构的转化四、主题与内涵的转化从具象向抽象转化的形式规律在艺术创作中是非常普遍的。

这种转化不仅反映了艺术创作本身的发展和演进,同时也反映了人类在认知和理解世界上所经历的一种观念的变迁和演进。

《具象美术与抽象美术》参考课件

《具象美术与抽象美术》参考课件

学习活动
1.说说具象美术和抽象美术的作品有什么主要的区 别,思考它们给我们带来的不同感受。 2.找一张绘画或一组景物,尝试在具象美术或抽象 美术中任选一种形式画出一幅作品。
具象美术与抽象美术
一、概念
1、什么是具象美术? 凡是表现具体的客观事物的美术作品,称
之为“具象美术”。 2、什么是抽象美术?
只有线、形、色等形式的组合,并不表现 具体的客观物象的美术作品,称之为“抽象美 术”。
二、特点
(一)具象美术的特点 1、视觉真实性或客观性
即具象美术是以客观世界为表现对象,并且把对 象表现得就像我们所看到的一样真实。
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24.8厘米×528.7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张择端(宋)
2、艺术形象的典型性 即具象美术是通过典型的艺术形象的创造来表达艺
术家的个人情感和观念的。

皇英





委 拉 斯
油 画 ,
1650

兹 ( 西 班 牙 )
年 , 罗 马 多 利






达蒙
·
芬娜
奇丽
(莎
象,也不反映现实生活; 2、没有绘画主题,无逻辑故事和理性诠释,表达一
种视觉形式或主观情感 ; 3、纯粹由颜色、点、线、面、肌理、构成、组合的
视觉形式。
抽象派
最早的抽象派绘画,始于 20世纪初的康定斯基,作为一 个美术流派则流行于20世纪五 六十年代。从创作倾向来看, 抽象派大致可以分成以荷兰画 家蒙德里安为代表的几何抽象 派和以美国画家波洛克为代表 的抽象表现派。抽象派美术主 要表现在绘画艺术中,雕塑艺 术中也有所反映。

具象美术与抽象美术教案

具象美术与抽象美术教案

具象美术与抽象美术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美术鉴赏》教材第四章“具象美术与抽象美术”,详细内容为:具象美术与抽象美术的定义、特点、表现手法以及两者的关系。

通过对教材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具象美术与抽象美术的基本概念,学会欣赏和创作具有艺术价值的作品。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具象美术与抽象美术的定义、特点及表现手法,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

2.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评价美术作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3.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学会运用具象与抽象的表现手法进行创作,培养学生的美术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具象美术与抽象美术的定义、特点及表现手法。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评价美术作品,以及如何进行具象与抽象的实践创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学生准备:教材、绘画工具、笔记本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组具象美术与抽象美术作品,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并讨论:这两类美术作品给你什么感受?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与区别?2. 知识讲解(15分钟)(1)具象美术:以客观现实为基础,追求形象的真实性,注重细节描绘。

(2)抽象美术:不依赖客观现实,以主观情感和想象为基础,强调形式、色彩、线条等元素的独立表现。

(3)具象美术与抽象美术的关系:两者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共同丰富和发展了美术的表现形式。

3. 例题讲解(10分钟)结合教材中的作品,分析具象美术与抽象美术的特点和表现手法,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和评价美术作品。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教材中的作品,判断其属于具象美术还是抽象美术,并说明理由。

5. 实践创作(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创作,一组以具象美术为主题,另一组以抽象美术为主题,运用所学表现手法完成一幅作品。

6. 展示与评价(10分钟)学生展示作品,教师组织评价,引导学生从作品的主题、形式、色彩等方面进行评价。

六、板书设计1. 具象美术与抽象美术的定义、特点、表现手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具象美”到“抽象美”—论中国绘画的美学特点(2010-07-08 18:10:11)转载▼标签:杂谈从“具象美”到“抽象美”—论中国绘画的美学特点(珂彬)题纲一.“抽象”、“抽象美”与中国绘画二.从“具象美”到“抽象美”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1.唐代以前的原始“具象美”2.宋元时期发达的“具象美”和萌芽状态的“抽象美”3.明清时期高度发展的“抽象美”及其与“具象美”的结合三.中国绘画美学特点之展望从“具象美”到“抽象美”——试论中国绘画的美学特点中华民族这个古老而伟大的民族,有着她丰富和悠久的文化传统。

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和外国过去时代所遗留下来的丰富的文学艺术遗产和优良的文学艺术传统,我们是必须继承和借鉴的。

”在美学领域中,中国绘画的传统体现了整个民族文化在历史的发展中保留下来的比较有代表性的民族形式和民族风格,这种民族形式和民族风格突出地体现了它所固有的美学特征,表现了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和审美情趣,具有优良的传统和深远的影响。

在绘画这个艺术领域中,世界上有两大体系,一个是以中国水墨画为代表的东方绘画,另一个是以欧洲油画为代表的西方绘画。

中国绘画的传统,可以一直追溯到五千年前的仰韶文化,中国绘画的传统象黄河、长江一样源远流长,在数千年的流迁演变中,它依托于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的深厚背景,形成了自己的美学理论、表现形式和艺术风格。

正如中国的黄河、长江的面貌与性格不同于西方的多瑙河、密西西比河的面貌性格而呈现出中华民族的面貌性格及美学特点。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从新石器时代半坡村遗址那数以万计的陶器及描绘于那些陶器上的人、动物、花鸟等形象它们,质朴、生动而有趣,是迄今发现的中国绘画之萌芽状态。

解放初期长沙陈家大山出土的《人物夔凤帛画》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早在纺织品上画出的有主题性的绘画。

历史发展到南北朝时期,石窟艺术随着佛教在中国的广为流传,石窟壁画、石窟雕塑便成为特定时代一定阶级的宗教宣传品,“从印度的阿旃陀到中国新疆的拜城、库车、甘肃的敦煌、山西大同的云岗及河南洛阳的龙门等地,联结成了一条辉煌而绵长的佛教石窟艺术绵带。

……它成功地渲染出壁画的艺术主题和内容,勾勒出用以表现心灵的平静和崇高、美丽和善良的基本美学特征”(《电大文科月刊》八五年第一期二十三页)。

到宋代出现了长达五百二十七点八厘米的绘画长卷《清明上河图》,该作品已经容纳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呈现出一代历史画卷。

到了明清两代,“院体画”由胜到衰,“文人画”曾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写意的画风的逐渐形成正是中国绘画的典型表现,显露出中国画所特有的美学特点:即“抽象美”与“具象美”的完美结合。

中国绘画在浩瀚悠久、绚丽多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形神兼备、意境深邃、笔墨丰富、变化多样的具有中国独特美学思想的中国毛笔水墨画。

几千年的文明史,无数画家画工的长期不断的艺术实践,中国绘画形成了卓越的民族风格,突出体现了一种东方艺术的含蓄、淳朴,概括又富于感染力的一种艺术格调,伴随出现的各家“画论”也是对中国古典美学的卓越贡献。

针对中国绘画艺术来说,其最根本的特征就是蕴涵在这种艺术中的审美意识。

翻开我国的绘画史,我们可以看到“具象”和“抽象”始终并存着,而“抽象美”与“具象美”则始终在发展变化着的,中国绘画这种艺术形式既有“具象美”因素,又有“抽象美”因素,这体现了中国绘画的典型的美学特征,也是中国美学的一项重大课题。

我们应当对这种渗透在中国古典绘画中的“具象美”与“抽象美”以及它的发生、发展、变化给予充分的论证,尤其对于“抽象美”与“具象美”相结合的特殊美学性质的形式过程给予科学的说明。

“从绘画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它的这种美学性质并不是一开始就存在的,而是经过了漫长的实践过程才逐步成长起来。

因此,要探讨这个问题必须结合历史叙述,方能更深入地认识中国绘画的这种特殊性质”(《美学专题选讲汇编》中央电大版第二百六十一页)。

一.“抽象”、“抽象美”与中国绘画“抽象”这个名词最先来源于哲学,其本意是:从具体事物中舍去个别的、非本质的属性,而抽共同的、本质的属性。

这就是最基本的概念,这个概念本与艺术无关,如仅从心理学或逻辑学范畴来看,它的含义是相对于“形象”而言的,是个“无形象”的东西。

画家吴冠中同志在《关于抽象美》一文中说,“抽象是无形象的,虽有形、光色、线等形式组合,却不表现某一具体的客观实物的形象”。

我们这里讲的“抽象”并不是无形象,而只是离开具体“实物”的艺术“形象”,即一种属于“抽象”性质的艺术“形象”。

也可以说是“抽而有象”,即在不完全抛弃形象的基础上巧妙地表达画家对生活的审美意识。

其实“抽象”原意也含有“提炼”“提取”之意。

黑格尔曾说:“雕刻所塑造的形象事实上只是具体的人体的一个抽象的方面”(《美学》第三卷第一百一十二页)。

从这个意义上讲,相对合理的抽象对于造型艺术,对塑造艺术形象是必要的,抽而有象的艺术探索是有利于造型艺术的发展的。

“抽象”也就是经过集中概括显示其本质特征的一般艺术形象,而运用形、光、色、线等纯形式因素只是表现的手段,而不是抽象本身。

绘画始于抽象,这是被历史所证实了的,可一直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

根据人类原始的绘画及儿童绘画心理史所积累的大量材料可以发现,绘画发生的历史起点正是对实物的形象之抽象概括,一切的原始绘画和儿童绘画无不具有高度的简缩性和抽象性。

而绘画艺术表现在形象创造上所达到的具体性、丰富性及能够呈现出“抽象美”来,这只是在绘画技巧高度成熟的后期才能达到。

并非最初起点所具有的特性,而是历史发展的结果。

“抽象”与“抽象美”这两个概念,它们是不能够等同的。

前文讲到“抽象”是一种表现手段,这里不包括对于“抽象美”的主观追求。

而“抽象美”却是主观能动地拒绝描写任何具体实物的形象,“抽象美”只是指艺术领域中一部分艺术形象,又是和“形式美”不同的,“形式美”应是“艺术形式构成法则”(见王朝闻《美学概论》第五章),“抽象美”只是指一种不摹拟客观实物的艺术形象。

而“抽象”是一种手段、一种表达方式,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

远古人类的早期绘画,如画在陶器上的装饰图案及殷墟甲骨象形文字;原始人或儿童用一种稚拙的圆形线条表示太阳,这种表达其实就是对于形的简单概括,事实上放弃了对具体形态的许多难以表达的客观特征,而只是保留了最基本的形式特征,这就是“抽象”,或称抽象手段、抽象能力。

这里;“抽象”的基础还是来源于“具象”。

所谓“抽象”的艺术形象,最终说来,还是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形式的“反映”,这里还不具备“抽象美”,只是由于“摹拟”物象本领的原始和低下,主观追求“形似”而客观上尚达不到“形似”,但是却对形的基本特征给予了“抽象”的概括。

这同后世发展到“抽象美”的“不求形似”有着质的不同。

艺术领域中“抽象美”的概念是同“具象美”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具象”和“抽象”概念的美学内涵,实质上是指艺术形式的“摹拟”和“非摹拟”的区分,某些艺术形式是把客观世界“如实”地“摹拟”下来,此可谓“具象美”,如一些写实的美术作品(尤其一些自然主义的作品)、一些小说、戏剧、摄影等等。

另一些艺术形式完全是由人工制造的艺术形象,是属于“非摹拟”性的“抽象美”的,如:书法艺术、现代舞蹈、装饰图案、抽象绘画等等。

中国绘画的历史过程及其艺术造诣深刻地反映出中国绘画所具备的美学特点,其中最主要的也就是:“抽象美”与“具象美”的结合。

这种结合并非是一开始就有的,而是有它自身发展演变的特殊性,指的是“抽象美”在中国绘画史中产生的历史过程,这个过程发展的结果恰是一种历史的结晶。

中国绘画基本上是一种“半抽象”的艺术,是“抽象美”与“具象美”相结合的产物。

其中“抽象美”因素是通过中国水墨画的“笔墨”即“线点结构”来表现的,诸如画面上形成的小圆墨点儿、多变的线条、高度抽象的符号,它们可以代表树木,也可以表示树叶,又可代表草丛、灌木丛、苔衣、远林等等。

中国画特有的“笔墨”在历史画家长期的摸索和总结中积累了丰富多彩的抽象形式,即将具体的事物从具象演化为抽象这一过程中所不断探求的是一极为简化概括的艺术形象。

这些对于具体事物抽象的表现手法,为国画表现特有的“传神”、“写意”提供了极为有利的良好条件和去表现主观精神情趣的桥梁。

一般说来,中国绘画在“抽象美”因素作用下所表现出来的色彩、线条、及造型结构相对于西方古典派的形式而言,是对具体事物的外貌的极大提炼和抽象,但它发展至今并没抽象到无形可依,总还是有着“具象美”的因素。

其中的“点线结构”的“抽象美”成份已是相对独立的东西了,而“抽象美”争取“地位”的过程是经过长期历史挣扎才获得的,其过程是从远古到元代以前以具象为主的发展主流。

“抽象美”从北宋开始崭露头角到宋元交会之际才逐步增强,一直到明清两代才臻于完成。

总之,“抽象美”从萌芽状态渐渐发展起来,增强起来,以致最终处于主导地位,同时应相当强调的是“具象美”因素始终未曾摒弃。

“抽象美”因素的发展始终伴随“具象美”以致两方达到很好的结合。

这种结合的“半抽象”艺术正是中国民族绘画的主要美学特点。

二.从“具象美”到“抽象美”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1.唐代以前的原始“具象美”从晋唐追溯到上古,这是绘画史的前期。

“抽象美”因素并不存在,虽然有的艺术形式达到了抽象的概括,手法可理解成抽象的,但当时并非是人们有意识的主观能动的表现,而是历史发展到宋元时期逐渐自觉地表现、探索“抽象美”了。

上古时期(仰韶文化——汉魏)的中国绘画尚未脱离世界各民族绘画的一般发展路线。

各个国家、民族、地域的绘画都是倾向于用“勾线填色”的技法“摹拟”物象,就其表现形式拿来比较,可以看出不同地域的远古绘画都具备一些相似之点,甚至多于相异之点。

早期中国绘画多以神话和典史为题材,是该时期绘画表现的中心内容,画法上以“勾描填色”为主要手段。

当时的画家基本上不懂得视觉透视原理,因此不可能达到“形似”,从人类绘画的一般规律看,该时期的绘画可以称之为:“抽象表现型”。

魏晋以后,虽然画风在起变化,但毛笔的勾线填色一直是主流,开始形成中国独立的绘画表现体系,并出现了系统的绘画美学理论。

南北朝是一个重要的值得研究的历史时期,把绘画当成有别于诗文等艺术形式,在实践和理论上研究探索它的特殊规律,就是从魏晋南北朝开始的。

也就是从这个时期开始,中国绘画才逐渐具有了浓郁的情感,浪漫主义的色彩,高于自然的思想境界。

(中国山水画的发展较人物画晚),由于人们审美认识的不断发展,到了这个时期便产生了山水诗和山水画。

东晋大画家顾恺之著有《画云台山记》;南朝宋炳著有《画山水序》;王微著《叙画》;他们在实践基础上撰写的理论,涉及了绘画作品的社会功能、审美价值、自然山水与山水画的关系及作品之空间结构、艺术构思等一系列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