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链DNA结构的01整数规划改进研究任晓玲

合集下载

近100分的Nature顶级子刊重磅综述揭秘这个研究热点!快收藏!

近100分的Nature顶级子刊重磅综述揭秘这个研究热点!快收藏!

近100分的Nature顶级子刊重磅综述揭秘这个研究热点!快收藏!近百分重磅综述本文首发于君莲书院,扫码入群抢先体验,第一时间学习前沿热点,高分综述。

非编码RNA在近几年最为火爆,从miRNA到lncRNA,再到circRNA,一直都是热潮。

今天我们就来回顾一下lncRNA的基因调控和生物学功能。

该综述由中科院陈玲玲教授和西班牙纳瓦拉大学Maite Huarte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于今年2月份发表在Nature Review. Molecular Cell Biology期刊(最新影响因子为94.444分)上,截至10月23日该文已被引用147次(数据来源:PubMed)。

作者指出过去十年积累的证据表明,长非编码RNA(lncRNAs)广泛表达并在基因调控中发挥关键作用。

最近的研究已经开始揭示lncRNAs的生物发生与mRNAs的不同之处,并与其特定的亚细胞定位和功能相关。

lncRNAs根据其定位及其与DNA、RNA和蛋白质的特异性相互作用,可以调节染色质功能,调节无膜核体的组装和功能,改变细胞质mRNAs的稳定性和翻译,干扰信号通路。

其中许多功能最终会在不同的生物学和生理病理学环境中影响基因表达。

组织特异性和条件特异性表达模式表明lncRNAs是潜在的生物标记物,并为临床靶向它们提供了理论依据。

在这篇综述中,研究人员讨论了lncRNA 的生物发生机制、在转录、转录后和其他基因调控模式中的定位和功能,以及它们潜在的治疗应用。

现在就让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前言基因组被广泛转录并产生数千个lncRNAs,它们被定义为长度超过200个核苷酸的RNA,不能翻译成功能性蛋白质。

这一宽泛的定义涵盖了一个巨大且高度异质的转录物集合,这些转录物在其生物成因和基因组起源上存在差异。

来自人类基因编码的统计数据表明,人类基因组包含16000多个lncRNAs,但其他估计超过100000个人类lncRNAs。

这些主要包括RNA聚合酶II(Pol II)转录的lncRNAs,也包括其他RNA聚合酶转录的lncRNAs;基因间区的lncRNAs (lincRNAs)以及与其他基因重叠的正反义转录本。

数字金融的风险、挑战与应对

数字金融的风险、挑战与应对

41CENTRAL ISSUE区域治理作者简介:任晓珠,生于1989年,副教授,金融硕士,研究方向为数字金融、金融市场、国际金融。

基金项目:重庆市教育委员会科学技术研究计划项目《基于区块链技术的重庆内陆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研究》(项目编号:KJQN202002002)、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上云用数赋智”下商业银行小微金融数字化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1SKGH306)、《“双循环”视角下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四位协同产业体系研究》(项目编号:21SKGH307)、4.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智慧学习工场的”135递阶“新金融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2120)、重庆对外经贸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产教融合专项《“数字经济专业站”助推经贸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JGCJ202005)阶段性研究成果数字金融的风险、挑战与应对*重庆对外经贸学院 任晓珠摘要:一场疫情改变了人类生产生活方方面面,一次技术性变革推动数字经济新业态的到来。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领域当属数字经济领域,与之相关的各种商业模式和各类技术创新速度可谓日新月异,数字金融正成为这其中的佼佼者。

事实上任何新事物被人接受都需要一段从陌生到熟悉的过渡期,但是数字金融从出现到普及就目前来看需要思考一个问题,它是否过快了?本文在此背景下研究数字金融,以期对数字金融进行风险分析,并阐明可能遇到的挑战,并据此提出数字金融可持续发展的可行性对策。

关键词:数字金融;技术风险;金融监管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4595(2021)02-0041-0002一、数字金融的发展趋势(一)“数字金融1.0”时代数字金融数字技术与传统金融融合的新金融业态。

数字金融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是新生事物。

在中国,数字金融可溯源至2004年,这一年支付宝出生,中国数字金融元年应当是2013年,此时余额宝正式上线。

中国沙棘HrNHX6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其在盐胁迫下的表达模式

中国沙棘HrNHX6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其在盐胁迫下的表达模式

㊀山东农业科学㊀2024ꎬ56(1):17~23ShandongAgriculturalSciences㊀DOI:10.14083/j.issn.1001-4942.2024.01.003收稿日期:2023-02-24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660071)ꎻ青海省 昆仑英才 高端创新创业人才 计划项目作者简介:肖莎莎(1999 )ꎬ女ꎬ重庆人ꎬ硕士研究生ꎬ主要从事林木遗传育种方面的研究ꎮE-mail:1521621909@qq.com通信作者:马玉花(1978 )ꎬ女ꎬ博士ꎬ教授ꎬ主要从事森林培育理论与技术㊁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研究ꎮE-mail:qhxnmyh@163.com中国沙棘HrNHX6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其在盐胁迫下的表达模式肖莎莎ꎬ费凡ꎬ董佳伟ꎬ张丹ꎬ马玉花(青海大学农牧学院ꎬ青海西宁㊀810016)㊀㊀摘要:Na+/H+逆向转运蛋白(NHX)广泛存在于多种生物中ꎬ可调节植物响应盐胁迫ꎮ本研究对中国沙棘HrNHX6进行结构预测和分析ꎬ并采用qRT-PCR技术分析不同浓度NaCl胁迫下HrNHX6基因的表达情况ꎮ结果如下:①HrNHX6基因总长为1347bpꎬ与月季花等植物NHX6基因具有较高的同源性ꎮ②HrNHX6为稳定的疏水性蛋白ꎬ定位于高尔基体膜中ꎬ不具有信号肽ꎬ含7个跨膜螺旋结构ꎬ且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为其二级结构的主要构成元件ꎬ具有多个修饰位点ꎮ③盐胁迫下中国沙棘根㊁茎㊁叶中的HrNHX6基因表达上调ꎬ说明HrNHX6基因在中国沙棘响应盐胁迫的过程中可能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ꎮ本研究结果可为阐明中国沙棘应对盐胁迫的机制奠定基础ꎮ关键词:中国沙棘ꎻ盐胁迫ꎻHrNHX6基因ꎻ荧光定量PCRꎻ基因表达中图分类号:S793.6ꎻQ786㊀㊀文献标识号:A㊀㊀文章编号:1001-4942(2024)01-0017-07BioinformaticsAnalysisofGeneHrNHX6inHippophaerhamnoidessubsp.sinensisanditsExpressionPatternunderSaltStressXiaoShashaꎬFeiFanꎬDongJiaweiꎬZhangDanꎬMaYuhua(CollegeofAgricultureandAnimalHusbandryꎬQinghaiUniversityꎬXining810016ꎬChina)Abstract㊀TheNa+/H+reversetransporter(NHX)proteinswhichcouldregulateplantresponsestosaltstressarewidelypresentinavarietyoforganisms.InthispaperꎬthestructureofHrNHX6fromHippophaerh ̄amnoidessubsp.sinensiswaspredictedandanalyzedꎬandtheexpressionofthegeneunderdifferentconcentra ̄tionsofNaClstresswasassayedbyqRT ̄PCR.Theresultswereasfollows.①ThetotallengthofHrNHX6genewas1347bpꎬwhichhadhigherhomologouswiththeNHX6ofRosachinensiet.②HrNHX6wasastablehy ̄drophobicproteinlocatedintheGolgimembranewithnosignalpeptidebutseventransmembranehelicalstruc ̄turesꎻα ̄helixandirregularcurlwerethemaincomponentsofitssecondarystructureꎬandithadmanymodifi ̄cationsites.③qRT ̄PCRanalysisshowedthattheexpressionsofHrNHX6genewereup ̄regulatedinrootsꎬstemsandleavesofH.rhamnoidesundersaltstressꎬwhichindicatedanimportantregulatoryroleofthegeneinresponsetosaltstress.TheresultsabovecouldlayafoundationforelucidatingtheresponsemechanismsofH.rhamnoidestosaltstress.Keywords㊀Hippophaerhamnoidessubsp.sinensisꎻSaltstressꎻHrNHX6geneꎻqRT ̄PCRꎻGeneexpression㊀㊀土壤盐碱化是影响农业发展的全球性问题ꎬ由于工业污染㊁化肥过量使用和灌溉不合理等因素的影响ꎬ土壤盐碱化的程度不断上升[1]ꎬ已成为影响植物生长的重要问题之一ꎮ盐胁迫不仅会抑制植物种子的萌发ꎬ还会加速植物根系的木栓化[2]ꎬ影响根系对水分和营养物质的摄入ꎬ从而抑制植物生长发育ꎮ植物耐盐性可表现为Na+被Na+/H+逆向转运蛋白(NHX)外排或区隔化以维持细胞内的低Na+水平[3]ꎮ研究表明ꎬ在盐胁迫下ꎬ植物利用NHXs将Na+分离到液泡ꎬ可以促使细胞从外界应激环境中吸收水分以维持渗透平衡ꎬ调节细胞质中的Na+浓度和pHꎬ保护细胞器[4-5]ꎮNHX基因已在许多植物中被鉴定出来ꎬ但不同植物其成员数量不同ꎬ例如ꎬ拟南芥中有8个NHX基因[6]ꎬ葡萄中有6个NHX基因[7]ꎬ棉花中有25个NHX基因[8]ꎮ拟南芥的8个NHX蛋白中ꎬAtNHX1 At ̄NHX4定位于液泡膜上ꎬAtNHX5和AtNHX6定位于胞体内膜ꎬAtNHX7(AtSOS1)和AtNHX8定位于质膜上ꎻ根据亚细胞定位ꎬ又可将它们分为液泡NHXs(vacuolarNHXs)㊁内膜NHXs(endosomalNHXs)㊁质膜NHXs(plasmamembraneNHXs)[6]ꎮAtNHX1 AtNHX4通过形成的跨膜质子梯度提供能量ꎬ介导Na+区隔化ꎬ以减少过量盐离子对细胞的伤害ꎬ稳定细胞渗透压ꎬ使植物适应盐旱环境ꎻAtNHX5和AtNHX6具体定位于跨高尔基体网络ꎬ可参与囊泡运输和细胞扩增活性ꎬ特别是在液泡运输中具有重要作用ꎬ并调节pH和K+ꎻAt ̄NHX7通过盐超敏感(saltoverlysensitivityꎬSOS)信号传导途径赋予植物耐盐性ꎬSOS途径包括SOS1(质膜Na+/H+反向运输蛋白)㊁SOS2(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和SOS3(钙结合蛋白)ꎬ其中SOS2与SOS3的复合物可调节SOS1以去除细胞内的Na+[9-10]ꎻAtNHX8可以参与Li+/H+反向转运[11-12]ꎮ但目前有关NHXs在中国沙棘应对盐胁迫时的作用机制研究报道相对较少ꎮ中国沙棘(Hippophaerhamnoidessubsp.sinen ̄sis)是一种胡颓子科(Elaeagnaceae)沙棘属(Hipp ̄ophae)植物ꎬ具有耐旱㊁抗寒㊁抗风沙等特性ꎬ在我国西北被广泛用于水土保持ꎮ研究表明ꎬ在盐胁迫条件下ꎬ沙棘渗透压降低ꎬ体内脯氨酸㊁可溶性糖等渗透介质的含量增加ꎬ渗透调节能力增强ꎬ以使植株适应外界环境[13]ꎻ另一方面ꎬ沙棘体内抗氧化酶(POD㊁CAT㊁SOD等)活性增强ꎬ可减轻活性氧对植株的伤害[14]ꎬ从而提高沙棘的耐盐性ꎮ本研究以中国沙棘的抗盐分子调节机制为切入点ꎬ对耐盐相关基因HrNHX6及其编码蛋白进行结构分析和亚细胞定位预测ꎬ同时分析其在不同浓度NaCl胁迫下的表达模式ꎬ旨在为中国沙棘应对盐胁迫的机制阐明奠定基础ꎬ同时为高效耐盐基因的发掘提供依据ꎮ1㊀材料与方法1.1㊀试验材料供试植物材料为长势一致的中国沙棘两年生扦插苗ꎬ由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城关苗圃(37ʎ14ᶄ45ᵡNꎬ101ʎ30ᶄ15ᵡEꎬ海拔2920m)提供ꎮ2019年7月28日开始盐胁迫试验ꎬ将18盆中国沙棘扦插苗随机分为6组ꎬ分别用500mL浓度为0㊁200㊁400㊁600㊁800㊁1000mmol/L的NaCl溶液浇灌ꎬ3天后再浇灌一次ꎮ每组处理的3盆作为3个重复ꎬ试验时在花盆底放置一个托盘ꎬ及时将漏出的溶液倒回花盆中ꎬ以防止水分和盐分的流失ꎮ8月2日采集根㊁茎㊁叶ꎬ用超纯水冲洗后用滤纸吸干水分ꎬ装入冻存管ꎬ置于液氮中速冻ꎬ随后放入-80ħ冰箱保存备用ꎮ1.2㊀试验方法将中国沙棘根㊁茎和叶在液氮中研磨成细粉ꎬ依照植物RNA试剂盒说明书快速提取总RNAꎬ使用PrimeScript Ⅱ1stStrandcDNASynthesisKit反转录质量检测合格的优质RNAꎬ并通过荧光定量PCR法分析表达模式ꎬ引物(HrNHX6-F:CAATGGATATGTTGCTCCTTCGTꎬHrNHX6-R:CTAATGCTGTAAATGATGCTGTGCT)由宝生物工程(大连)有限公司合成ꎮ使用2-ΔΔCt法对基因的相对表达量进行分析ꎬ使用MicrosoftExcel2010和SPSS22软件进行数据整理与统计分析ꎮHrNHX6基因的全长序列通过转录组测序获得ꎮ用DNASTAR进行核苷酸序列分析和同源比对ꎻ用MEME进行保守基序分析ꎻ用ExPASyProt ̄Param进行蛋白理化性质分析ꎻ用PredictProtein进行亚细胞定位ꎻ用NetOGlyc4.0Server进行信号肽和跨膜螺旋区分析ꎻI-TASSER用于预测蛋白二级结构ꎬSWISS-MODEL用于预测三级结构ꎻPredictProtein用于蛋白功能位点的预测ꎮ2㊀结果与分析2.1㊀HrNHX6基因序列分析2.1.1㊀HrNHX6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分析㊀HrN ̄HX6基因序列长度为1347bpꎬ含343个A㊁288个G㊁470个T㊁246个CꎬA+T的含量(60.36%)高于G+C的含量(39.64%)ꎮ81山东农业科学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56卷㊀2.1.2㊀HrNHX6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分析㊀HrN ̄HX6基因编码448个氨基酸ꎬ其中ꎬ酸性氨基酸(D㊁E)36个ꎬ碱性氨基酸(K㊁R)22个ꎬ极性氨基酸(N㊁C㊁Q㊁S㊁T㊁Y)119个ꎬ疏水性氨基酸(A㊁I㊁L㊁F㊁W㊁V)190个ꎬ分别占氨基酸总量的8.0%㊁5.0%㊁26.6%㊁42.4%ꎮ在该蛋白中Leu(L)和Ser(S)含量较高ꎬ所占比例分别为12.3%和9.8%ꎮ2.1.3㊀HrNHX6基因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析㊀将HrNHX6与10种植物NHX6基因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进行同源比对分析ꎬ结果(图1㊁图2)表明ꎬHrNHX6与其他植物NHX6基因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为82.9%~85.7%ꎬ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则达到84.9%~89.7%ꎬ其中中国沙棘与月季花的序列同源性最高ꎮ中国沙棘:Hippophaerhamnoidesꎻ茶树:Camelliasinensisꎻ橡胶树:Heveabrasiliensisꎻ麻疯树:Jatrophacurcasꎻ欧洲野苹果:Malussylvestrisꎻ杧果:Mangiferaindicaꎻ木薯:Manihotesculentaꎻ阿月浑子:Pistaciaveraꎻ毛白杨:Populustomentosaꎻ山谷白栎:Quercuslobataꎻ月季花:Rosachinensisꎮ下图同ꎮ图1㊀中国沙棘与其他10种植物NHX6基因的同源比对图2㊀中国沙棘与其他10种植物NHX6蛋白的同源比对2.1.4㊀HrNHX6基因保守基序分析㊀通过MEME软件对HrNHX6的保守基序进行分析ꎬ共得到15个保守结构域ꎬ每个结构域的长度为50个保守氨基酸ꎬ具有11个位点ꎬ且E值都显著ꎮHrNHX6保守基序与橡胶树㊁山谷白栎㊁欧洲野苹果等植物NHX6基因保守基序完全一致(图3)ꎮ2.2㊀HrNHX6蛋白结构预测2.2.1㊀HrNHX6蛋白理化性质及亚细胞定位㊀HrNHX6蛋白分子式为C2260H3436N552O636S20ꎬ分子量为49156.84Daꎬ理论等电点为5.475ꎬ脂肪系91㊀第1期㊀㊀㊀㊀肖莎莎ꎬ等:中国沙棘HrNHX6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其在盐胁迫下的表达模式数为99.22ꎬ蛋白质不稳定系数为35.02ꎬ为稳定蛋白ꎮHrNHX6蛋白的疏水分布区域较大ꎬ且有多个连续疏水区ꎬ疏水性最大值为3.589ꎬ而亲水区域较小ꎬ亲水性最大值为-2.511(图4)ꎬ具有跨膜蛋白疏水性较强的特征ꎬ表明该蛋白是一种疏水性蛋白ꎮ图3㊀NHX6的保守基序02山东农业科学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56卷㊀图4㊀HrNHX6蛋白亲水性2.2.2㊀信号肽预测㊀NetOGlyc4.0Server分析表明ꎬ切割位点C的最大值为0.243ꎬ位于第33位氨基酸ꎻ信号肽分数S的最大值为0.179ꎬ位于第44位氨基酸ꎻ合并切割位点Y的最大值为0.164ꎬ位于第33位氨基酸(图5)ꎮS的平均值为0.117ꎬ预测剪切点在1~28位氨基酸ꎮS的平均值远低于0.5ꎬ表明HrNHX6蛋白是一种没有潜在信号肽位点的非分泌蛋白ꎮ2.2.3㊀HrNHX6蛋白结构及功能位点预测㊀HrN ̄HX6蛋白二级结构中α-螺旋㊁无规则卷曲㊁延伸链㊁β-折叠分别占49.33%㊁33.26%㊁13.62%㊁3.79%ꎬ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是其主要构成成分(图6)ꎮ蛋白三维构象如图7所示ꎮ跨膜区预测结果(图8)显示ꎬHrNHX6含7个跨膜螺旋结构ꎬ属于跨膜蛋白ꎮHrNHX6蛋白功能位点的预测结果显示该蛋白包含多个修饰位点:2个N-糖基化位点ꎬ即始于215位氨基酸的NLSE和始于375位的NESFꎻ2个蛋白激酶C磷酸化位点ꎬ分别为始于22位的SPK和始于220位的SQRꎻ5个酪蛋白激酶Ⅱ磷酸化位点ꎬ分别为始于77位的SATDꎬ始于233位的SLAEꎬ始于317位的SIHDꎬ始于350位的TM ̄LEꎬ始于414位的TALDꎻ9个N-豆寇酰基化位点ꎬ分别为始于31位的GAIVTFꎬ始于40位的GTFIASꎬ始于73位的GSLISAꎬ始于92位的GSD ̄VNLꎬ始于145位的GSLSAGꎬ始于152位的GVG ̄FTSꎬ始于192位的GLGLSGꎬ始于304位的GLR ̄GAMꎬ始于345位的GGSTGTꎮ图5㊀HrNHX6的信号肽预测图6㊀HrNHX6蛋白二级结构预测2.3㊀不同浓度NaCl胁迫下HrNHX6基因的表达模式分析NaCl胁迫下ꎬ中国沙棘根㊁茎㊁叶中的HrNHX6基因均上调表达(图9)ꎮ在中国沙棘叶中ꎬ其表达量随着NaCl浓度的增加逐渐升高ꎬ当NaCl浓度超过600mmo/L后ꎬ表达量显著升高ꎻ在茎中ꎬ其表达量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ꎬ在400mmol/LNaCl处理下最高ꎬNaCl浓度继续升高ꎬ其表达量略有下降且变化趋于平缓ꎬ但均显著高于0~200mmol/LNaCl处理ꎻ在根中ꎬ其表达量则表现为波动上升趋势ꎬ在1000mmol/LNaCl处理下达到最高ꎬ除与600mmol/LNaCl处理差异不显著外ꎬ显著高于其他处理ꎮ12㊀第1期㊀㊀㊀㊀肖莎莎ꎬ等:中国沙棘HrNHX6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其在盐胁迫下的表达模式图7㊀HrNHX6蛋白三维结构模型图8㊀HrNHX6蛋白跨膜结构域图9㊀不同浓度NaCl胁迫下HrNHX6基因在㊀㊀中国沙棘不同部位中的表达情况3㊀讨论与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ꎬ中国沙棘HrNHX6基因序列全长为1347bpꎬ有15个保守结构域ꎻHrNHX6为稳定蛋白ꎬ定位于高尔基体膜中ꎬ这与拟南芥中AtNHX6定位于胞体如高尔基体内膜[15]的结论一致ꎮ高尔基体网络被认为是细胞成分运输的中心ꎬ连接到内质网㊁液泡和质膜[16]ꎮ在盐胁迫下ꎬ植物产生大量的次生代谢物并分离破坏细胞结构的盐离子ꎬ这都取决于高尔基体网络的作用ꎮ因此推测HrNHX6的耐盐作用机制可能依赖于高尔基体网络的功能ꎮHrNHX6蛋白的疏水性较强ꎬ具有多个疏水区ꎬ且含有7个跨膜结构域ꎮ此外ꎬHrNHX6蛋白为非分泌蛋白ꎬ没有潜在的信号肽位点ꎬ这与杨平等[17]的研究结果一致ꎬ符合植物NHX的基本特征ꎮHrNHX6蛋白二级结构的主要构成元件为α-螺旋与无规则卷曲ꎬ分别占49.33%和33.26%ꎮα-螺旋靠链内氢键维持ꎬ两侧分别由疏水性和亲水性氨基酸组成ꎮ疏水侧通过疏水键与磷脂双分子层相互作用将蛋白固定在膜上使得HrNHX6蛋白具有稳定跨膜结构域ꎬ亲水侧则形成空桶状结构使得HrNHX6蛋白可进行水分跨膜运输ꎮ这些结构特征赋予了HrNHX6蛋白高效转运水分的功能ꎬ与该蛋白具有7个跨膜螺旋结构的分析结果一致ꎮ此外ꎬ功能位点预测表明ꎬ中国沙棘HrN ̄HX6具有2个N-糖基化位点㊁2个蛋白激酶C磷酸化位点㊁5个酪蛋白激酶Ⅱ磷酸化位点㊁9个N-豆寇酰基化位点ꎬ说明HrNHX6蛋白可通过糖基化㊁磷酸化㊁豆蔻酰化等修饰调节该蛋白的功能和构造进而完成Na+的转运ꎮ植物NHX在耐盐㊁调节pH㊁保持K+稳态以及细胞扩张㊁细胞囊泡的转运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ꎬ可增强石榴[18]㊁玉米[19]㊁桃[20]等的耐盐性ꎮ盐胁迫下ꎬ苜蓿MtNHX6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不同ꎬ且在叶片和根部的表达量较高[21]ꎻ玉米ZmNHX6基因在根中显著表达[19]ꎻ而在拟南芥幼苗中几乎检测不到AtNHX6基因的表达[22]ꎮ这些结果表明不同植物的NHX6基因在盐胁迫下行使功能的主要组织部位不同ꎮ本研究结果表明ꎬNaCl胁迫下HrNHX6基因在中国沙棘根㊁茎㊁叶中均上调表达ꎬ这与在石榴[18]和拟南芥[23]等植物中的研究结果一致ꎻ但不同NaCl浓度下其表达量差异较大ꎬ且同一胁迫浓度下其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也不同ꎮ此外ꎬ中国沙棘HrN ̄HX6基因受盐胁迫显著诱导ꎬ表明中国沙棘HrN ̄HX6基因在盐胁迫中行使重要的生物学功能ꎮSandhu等[21]研究发现ꎬ盐胁迫下MtNHX6基因在苜蓿根部上调表达的幅度显著高于其他组织ꎮ本研究亦得到相似结果ꎬ这可能是由于根组织最先接触到盐胁迫的缘故ꎮ另外ꎬ根中HrNHX6基因表达显著上升有助于根中细胞的Na+外排或区隔22山东农业科学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56卷㊀化ꎬ以维持细胞内低Na+水平ꎬ从而减轻盐胁迫对植物地上部分的伤害ꎬ同时通过渗透调节促进根系吸水ꎮ本研究结果可为中国沙棘HrNHX6基因功能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ꎬ并为中国沙棘耐盐育种基因的挖掘奠定基础ꎮ参㊀考㊀文㊀献:[1]㊀ZhuJK.Plantsalttolerance[J].TrendsinPlantScienceꎬ2001ꎬ6(2):66-71.[2]㊀TattiniMꎬGucciRꎬCoradeschiMAꎬetal.Growthꎬgasex ̄changeandioncontentinOleaeuropaeaplantsduringsalinitystressandsubsequentrelief[J].PhysiologiaPlantarumꎬ1995ꎬ95(2):203-210.[3]㊀ApseMPꎬBlumwaldE.Na+transportinplants[J].FEBSLettersꎬ2007ꎬ581(12):2247-2254.[4]㊀YamaguchiTꎬFukada ̄TanakaSꎬInagakiYꎬetal.Genesen ̄codingthevacuolarNa+/H+exchangerandflowercoloration[J].PlantandCellPhysiologyꎬ2001ꎬ42(5):451-461. [5]㊀ApseMPꎬAharonGSꎬSneddenWAꎬetal.SalttoleranceconferredbyoverexpressionofavacuolarNa+/H+antiportinArabidopsis[J].Scienceꎬ1999ꎬ285(5431):1256-1258. [6]㊀BrettCLꎬDonowitzMꎬRaoR.Evolutionaryoriginsofeukary ̄oticsodium/protonexchangers[J].AmericanJournalofPhysi ̄ology:CellPhysiologyꎬ2005ꎬ288(2):C223-C239. [7]㊀AyadiMꎬMartinsVꎬBenAyedRꎬetal.Genomewideidenti ̄ficationꎬmolecularcharacterizationꎬandgeneexpressionana ̄lysesofgrapevineNHXantiporterssuggesttheirinvolvementingrowthꎬripeningꎬseeddormancyꎬandstressresponse[J].Bi ̄ochemicalGeneticsꎬ2020ꎬ58:102-128.[8]㊀AkramUꎬSongYꎬLiangCꎬetal.Genome ̄widecharacteriza ̄tionandexpressionanalysisofNHXgenefamilyundersalinitystressinGossypiumbarbadenseanditscomparisonwithGossypi ̄umhirsutum[J].Genesꎬ2020ꎬ11(7):803. [9]㊀QiuQSꎬGuoYꎬDietrichMAꎬetal.RegulationofSOS1ꎬaplasmamembraneNa+/H+exchangerinArabidopsisthalianaꎬbySOS2andSOS3[J].ProceedingsoftheNationalAcademyofSciencesꎬ2002ꎬ99(12):8436-8441.[10]QuinteroFJꎬOhtaMꎬShiHꎬetal.ReconstitutioninyeastoftheArabidopsisSOSsignalingpathwayforNa+homeostasis[J].ProceedingsoftheNationalAcademyofSciencesꎬ2002ꎬ99(13):9061-9066.[11]WangMꎬZhengQSꎬShenQRꎬetal.Thecriticalroleofpo ̄tassiuminplantstressresponse[J].InternationalJournalofMolecularSciencesꎬ2013ꎬ14(4):7370-7390.[12]MengKꎬWuY.FootprintsofdivergentevolutionintwoNa+/H+typeantiportergenefamilies(NHXandSOS1)inthege ̄nusPopulus[J].TreePhysiologyꎬ2018ꎬ38(6):813-824. [13]阮成江ꎬ谢庆良.盐胁迫下沙棘的渗透调节效应[J].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ꎬ2002ꎬ11(2):45-47.[14]乔枫ꎬ耿贵工.盐碱胁迫对沙棘种子萌发及幼苗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ꎬ2012ꎬ40(2):17-19. [15]BassilEꎬOhtoMꎬEsumiTꎬetal.TheArabidopsisintracellularNa+/H+antiportersNHX5andNHX6areendosomeassociatedandnecessaryforplantgrowthanddevelopment[J].ThePlantCellꎬ2011ꎬ23(1):224-239.[16]LarkinHꎬCostantinoSꎬSeamanMNJꎬetal.Calnucfunctioninendosomalsortingoflysosomalreceptors[J].Trafficꎬ2016ꎬ17(4):416-432.[17]杨平ꎬ蔡小宁ꎬ贲爱玲.盐芥ThNHX1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J].江苏农业学报ꎬ2007ꎬ23(6):556-563.[18]DongJMꎬLiuCYꎬWangYYꎬetal.Genome ̄wideidentifi ̄cationoftheNHXgenefamilyinPunicagranatumL.andtheirexpressionalpatternsundersaltstress[J].Agronomyꎬ2021ꎬ11(2):264.[19]ZörbCꎬNollAꎬKarlSꎬetal.MolecularcharacterizationofNa+/H+antiporters(ZmNHX)ofmaize(ZeamaysL.)andtheirexpressionundersaltstress[J].JournalofPlantPhysiolo ̄gyꎬ2005ꎬ162(1):55-66.[20]李淼ꎬ李桂祥ꎬ刘伟.桃NHX基因家族的全基因组鉴定与表达分析[J].山东农业科学ꎬ2021ꎬ53(12):8-16. [21]SandhuDꎬPudusseryMVꎬKaundalRꎬetal.Molecularchar ̄acterizationandexpressionanalysisoftheNa+/H+exchangergenefamilyinMedicagotruncatula[J].Functional&Integra ̄tiveGenomicsꎬ2018ꎬ18:141-153.[22]YokoiSꎬQuinteroFJꎬCuberoBꎬetal.DifferentialexpressionandfunctionofArabidopsisthalianaNHXNa+/H+antiportersinthesaltstressresponse[J].ThePlantJournalꎬ2002ꎬ30(5):529-539.[23]WangLGꎬWuXXꎬLiuYFꎬetal.AtNHX5andAtNHX6controlcellularK+andpHhomeostasisinArabidopsis:threeconservedacidicresiduesareessentialforK+transport[J].PLoSONEꎬ2015ꎬ10(12):e0144716.32㊀第1期㊀㊀㊀㊀肖莎莎ꎬ等:中国沙棘HrNHX6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其在盐胁迫下的表达模式。

基于深度学习的内容推荐算法研究综述

基于深度学习的内容推荐算法研究综述

协同过滤推荐可以分为基于近邻和基于模型的推荐
方 法 ,是 利 用 用 户 物 品 交 互 数 据(比 如 评 分 数 据)实
现 推 荐(预 测)的 推 荐 方 法 ;混 合 推 荐 是 通 过 组 合 不
同的模型弥补模型之间的缺点来提高整个系统推荐
性 能 的 一 种 方 法[16]。 本 节 主 要 从 推 荐 的 算 法 思 路 、
0 概述
信息网络的迅速发展使得数据规模呈现爆发式
增 长 ,各 种 应 用 软 件(如 电 子 商 务 平 台 等)对 数 据 的 依 赖 性 越 来 越 强[1]。 但 是 ,数 据 的 增 量 超 过 了 平 台 或 系 统 的 承 受 范 围 ,这 种 现 象 被 称 为“ 信 息 过 载 ”问
近 年 来 ,应 用 软 件 的 数 量 呈 现 爆 发 式 增 长 ,滋 生 了越来越多的多源异构数据。这些数据来源多样、 结 构 复 杂 ,传 统 机 器 学 习 方 法 无 法 有 效 地 提 取 其 中 的 表 征 。 面 临 数 据 带 来 的 一 系 列 问 题 ,深 度 学 习 对 多源异构数据表征的充分学习获得了广泛的关注, 迅速成为研究热点之一。深度学习作为前沿技术, 泛指端到端的非线性可微模型。其优势主要体现在 非 线 性 转 换 、深 层 特 征 学 习 、高 弹 性 及 可 用 性 等 3 个 方 面 。 在 学 术 研 究 层 面 ,深 度 学 习 的 快 速 发 展 激 发 了 学 者 对 推 荐 领 域 学 术 研 究 的 兴 趣 ,逐 渐 出 现 了 Wide&Deep[9]、CDL[10]、AutoRec[11]等 经 典 的 深 度 推 荐 模 型 。 在 工 业 应 用 层 面 ,基 于 深 度 学 习 应 用 的 推 荐 算 法 不 断 改 进 与 创 新[12-14],为 各 领 域 的 产 品 提 供 商业化服务。

2014年度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第二轮杰出青年项目清单

2014年度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第二轮杰出青年项目清单

第 3 页,共 6 页
20 21 22 23
新型高级氧化体系的构建及对水中毒性污染物的控制 原位研究SOFC纳米钴铁合金-陶瓷复合阳极的耐硫抗积碳机理 高效超分子水凝胶基因载体的研究 高容量锂离子电池用硅/碳复合负极材料的研发
方晶云 杨成浩 马栋 唐永炳
中山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 暨南大学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 研究院
第 4 页,共 6 页
17 18 19
基于对象典型性的评论推荐技术研究 对最优中短长度信道编码的研究 新一代广播电视传输技术研究
蔡毅 陈立 杨昉
华南理工大学 中山大学 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
杰出青年 杰出青年 杰出青年
七.管理组
1 2 3 4 面向新服务经济的服务能力与策略设计研究 多尺度碳市场周期辨识与风险管理方法及应用研究 基础设施投资质量:决定机制、企业影响及最优配置 知识溢出与创新地理:基于新新经济地理学视角 冯博 朱帮助 张光南 陶锋 华南理工大学 五邑大学 中山大学 暨南大学 杰出青年 杰出青年 杰出青年 杰出青年
杰出青年 杰出青年 杰出青年 杰出青年 杰出青年 杰出青年 杰出青年 杰出青年 杰出青年 杰出青年 杰出青年 杰出青年 杰出青年 杰出青年 杰出青年 杰出青年 杰出青年 杰出青年
第 6 页,共 6 页
第 1 页,共 6 页
8 9
孕妇对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的暴露及室内空气对其暴露的影响 呼气直接质谱分析新技术在石化苯系物暴露的应用研究
郭英 李雪
暨南大学 暨南大学
杰出青年 杰Leabharlann 青年三.农学组1 2 3 4 5 6 7 8 9 10 华南地区主要野生动物携带病毒谱调查研究 一种新型微生物群体感应通讯机制与病原防控基础研究 整合多维高通量测序网络数据挖掘端粒维持机制的相关基因 间歇性低压低氧的长效抗抑郁作用和机制研究 植物逆境胁迫的代谢应答机制及其在经济作物高质化的应用研究 脊椎动物抗病毒机制的起源与演化研究 基于zein胶体颗粒稳定Pickering乳液结构单元的有序组装构建功能性膜材料及构效关系研究 离子通道对神经元兴奋-转录偶联的调控机制及其在自闭症中的作用 水稻高产优质新基因的挖掘与应用探讨 信号转导及疾病相关重要蛋白复合体的结构与功能研究 沈永义 邓音乐 熊远妍 曹雄 杨子银 元少春 尹寿伟 李勃兴 王少奎 刘伟 汕头大学 华南农业大学 中山大学 南方医科大学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中山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 南方医科大学 华南农业大学 深圳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 学医学中心 杰出青年 杰出青年 杰出青年 杰出青年 杰出青年 杰出青年 杰出青年 杰出青年 杰出青年 杰出青年

棉花蔗糖合成酶3基因第1个内含子在基因表达中的作用

棉花蔗糖合成酶3基因第1个内含子在基因表达中的作用

入到 G S基 因编码 区中构建载体 s U
:1 1 将载体 S sg:11通过农杆菌介导转 入拟南芥 。对转基 因拟 :2 , u i f :2
南芥进行 G S活性分析 , U 发现该内含子对 G S基 因在拟南芥 中的表达具有 负调控作用 , U 并且 特异抑制报告基
因在花粉 中表达 。其结果显示 , 棉花 S S 因编码区的第 1 内含子对基 因的表达具有一定的调控作用。 U 3基 个 关键词 : 棉花 ; U 3 S S ;内含子 ; 因表 达调控 基
为对 照 。
14 GU . S活性 分析
G S组 织化 学染 色 及荧 光定 量 分 析 按 照 Jf r n等 _ U ees f o 1 的方 法进 行 。将 材 料 浸 泡
在染 色液 (0m o ・ 磷 酸 钠 缓 冲溶 液 p 7 0,. o ・ K [ e C ,. o L K [ e 5 m l L H . 0 1mm l L F ( N)] 0 1mm l・ F
S S 基因的 m N U3 R A丰度远远高于无毛突变体的胚珠 J 。通过 R A干扰实验抑制 S S N U 3的转录后 , 出现
了破 坏棉 花纤 维 细胞起 始 、 抑制 纤维 伸 长和影 响 种子发 育 , 这几 个对 棉花 生长 发育 不利 的性状 』 。
因为决定细胞命运 的基因功能与基因的表达模式密切相关 , 以基 因的表达调控显得尤为重要。研 所
杂交 时 , 发现其 只 在棉 花胚 珠表 皮层 表达 , mR A 的丰 度 非 常高 , 些 特 点说 明 S S 且 N 这 U 3基 因 与棉 纤 维细 胞 的分 化 有非 常密 切 的关 系 J 。将 一个 无 毛突 变体 与野 生型 的棉 花 进行 对 比分析 发 现 , 野生 型 的胚珠 中

ORCA3转录因子对红豆杉细胞中紫杉醇生物合成的影响

ORCA3转录因子对红豆杉细胞中紫杉醇生物合成的影响

收稿日期:2012-04-23;修回日期:2012-05-13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20090603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776058)作者简介:于小青(1982-),女,山东潍坊人,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植物次生代谢与调控。

△该作者目前就读于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系2009级本科生。

*通讯作者:付春华。

E-mail:fuch2003@126.com ·研究报告·ORCA3转录因子对红豆杉细胞中紫杉醇生物合成的影响*于小青1,杨海燕△,张蒙1,栗茂腾1,2,付春华1,2*,余龙江1,2(1.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资源生物学与生物技术研究所,湖北武汉430074;2.华中科技大学分子生物物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74)摘要:ORCA3是一个受MeJA诱导的调控植物基础和次生代谢的转录调控因子。

本文拟探讨ORCA3转录因子对红豆杉细胞中紫杉醇生物合成的影响,旨在为创制紫杉醇稳定高产的红豆杉细胞系,解决细胞大规模培养中紫杉醇含量低的瓶颈问题提供参考。

从长春花中克隆ORCA3基因后,采用农杆菌介导法转入红豆杉细胞中,通过PCR、组织化学活性染色等检测法,筛选得到20余株转基因细胞系。

HPLC检测转基因细胞系内紫杉醇含量表明:与阴性对照相比,转基因细胞系的紫杉醇含量增加了0.5 2.5倍,最高可达159.315μg/g。

因此,ORCA3转录因子可以调控红豆杉细胞中紫杉醇合成。

关键词:红豆杉;遗传转化;ORCA3;紫杉醇中图分类号:Q78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457(2012)03-0189-05紫杉醇(Taxol)是一种重要的抗肿瘤药物,由于它在红豆杉植物中含量极低(约为0.01%),市场供求矛盾突出[1]。

目前,紫杉醇主要靠天然提取和化学半合成法获得,这两种方式均需要依赖有限的红豆杉资源。

因此,细胞大规模培养方法被认为是生产紫杉醇最有希望的替代途径之一[2]。

2015年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立项

2015年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立项

化志章 王昌晶 刘清华 黄小勇 郑蝉金 罗海梅 程晏蓓 熊小勇 杨丽华 叶继华 黄福生 聂晶 刘忠民 蒋梅鑫 柳敏 刘碧珍 曾广洪 汤舒俊 盛寿日
重点 重点 重点 重点 一般 一般 一般 一般 一般 一般 一般 一般 一般 一般 一般 一般 一般 一般 一般
第 4 页,共 43 页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南昌大学 南昌大学 南昌大学 南昌大学 南昌大学 南昌大学 南昌大学 南昌大学 南昌大学 南昌大学 南昌大学 南昌大学 南昌大学 南昌大学 南昌大学 南昌大学 南昌大学 南昌大学 南昌大学 南昌大学 南昌大学
段卫东 吴伟伟 贾书磊 魏丹 袁新春 李春泉 黄伟 陈加祥 李小鹏 时影 汪艳璐 刘捷 王秋伟 sujunhua 刘敏 廖一静 孙翔 蔡丹 王振 徐晓芳 李静
一般 一般 一般 一般 一般 一般 一般 一般 一般 一般 一般 一般 一般 一般 一般 一般 一般 一般 一般 一般 一般
第 2 页,共 43 页
2015年度江西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改革研究课题拟立项项目名单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申报学校 南昌大学 南昌大学 南昌大学 南昌大学 南昌大学 南昌大学 南昌大学 南昌大学 南昌大学 南昌大学 南昌大学 南昌大学 南昌大学 南昌大学 南昌大学 南昌大学 南昌大学 南昌大学 南昌大学 课题名称 基于“三化、三制、三融合”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卓越工程师4S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以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为 例 MOOCs课程学习者特征与学习评价体系研究——基于江西高校的调查 地方高校创新学分改革与实践研究――以南昌大学为例 后MOOC时代《口腔探密》课程SPOC教学模式的构建 CBLI模式在近代物理双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中英临床医学联合培养项目的实践探索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双导师运行机制的研究 “卓越计划”下的材料成型专业创新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伦理学课程教学中道德现场的运用与当代大学生道德主体性的培育 “互联网+”教学评价模式研究 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与高校影视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大学化学》MOOCs课程建设研究 基于“卓越工程师计划”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电子线路实验课程虚拟仿真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MOOC时代背景下的双语教学模式探索和研究 翻转课堂在《动物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 创客教育视野下工业设计工作室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 基于经济模型的《发展经济学》教学案例设计及其学习效果评价 课题主持人 朱友林 阮征 陈洪玮 郑莉萍 王予江 蔡影祥 罗志军 周潘兵 胡志 费尚军 李样生 何世剑 李志美 伍军云 刘明萍 谢军 邹志文 王增 姚成胜 立项类型 重点 重点 重点 重点 重点 重点 重点 一般 一般 一般 一般 一般 一般 一般 一般 一般 组课程报告为基础的《医学遗传学》考试模式改革的研究

In2O3

In2O3

第42卷第3期2023年5月大连工业大学学报J o u r n a l o fD a l i a nP o l y t e c h n i cU n i v e r s i t yV o l .42N o .3M a y 2023收稿日期:2021-11-30.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1878031).作者简介:任小蕾(1996-),女,硕士研究生;通信作者:董晓丽(1965-),女,教授,E -m a i l :d o n g x l @d l pu .e d u .c n .网络首发时间:2022-04-01T 10:19:36.网络首发地址:h t t ps ://k n s .c n k i .n e t /k c m s /d e t a i l /21.1560.T S .20220330.1020.001.h t m l .D O I :10.19670/j .c n k i .d l g yd x x b .2022.6004I n 2O 3/Z n I n 2S 4复合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其降解甲基橙性能任小蕾, 郑 楠, 王 宇, 董晓丽(大连工业大学轻工与化学工程学院,辽宁大连 116034)摘要:采用二次水热法构建了I n 2O 3/Z n I n 2S 4异质结光催化剂,通过X R D ㊁S E M ㊁D R S ㊁电化学等表征研究此异质结光催化剂的晶体结构㊁形貌㊁光学性质及光生载流子的分离效率㊂在模拟可见光下,以甲基橙作为目标污染物,通过考察光催化降解甲基橙的效率来评价其性能㊂研究表明,I n 2O 3/Z n I n 2S 4复合光催化剂的光催化性能明显优于I n 2O 3㊁Z n I n 2S 4,I n 2O 3与Z n I n 2S 4摩尔比为0.3ʒ1的复合光催化剂在90m i n 内降解效率可以达到96.33%,3次循环后降解效果仍能达到78.26%,具有较好的稳定性㊂关键词:异质结;光催化剂;氧化铟;硫代铟酸锌中图分类号:X 70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1404(2023)03-0190-05P r e p a r a t i o no f I n 2O 3/Z n I n 2S 4c o m p o s i t e p h o t o c a t a l ys t s f o r d e g r a d a t i o no fm e t h y l o r a n ge R E N X i a o l e i , Z H E N G N a n , W A N G Y u , D O N G X i a o l i(S c h o o l o f L i g h t I n d u s t r y a n dC h e m i c a l E n g i n e e r i n g ,D a l i a nP o l y t e c h n i cU n i v e r s i t y,D a l i a n 116034,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I n 2O 3/Z n I n 2S 4he t e r o j u n c t i o n p h o t o c a t a l y s t s w e r e c o n s t r u c t e d b y t h e s e c o n d a r y h y d r o t h e r m a l m e t h o d .T h e c r y s t a ls t r u c t u r e ,m o r p h o l o g y ,o p t i c a l p r o p e r t y a n d t h e s e pa r a t i o n e f f i c i e n c y o f p h o t o i n d u c e d c a r r i e r s w e r ei n v e s t i g a t e db y X R D ,S E M ,D R S a n d e l ec t r o c h e m i c a l m e a s u r e m e n t s .U s i n g m e t h y l o r a n g e a s t h e t a r g e t p o l l u t a n t ,t h e p h o t o c a t a l y t i cde g r a d a t i o nef f i c i e n c yo fm e t h y l o r a n g ew a se v a l u a t e du n d e rs i m u l a t e dv i s i b l e l i gh t i r r a d i a t i o n .T h er e s u l t ss h o wt h a t t h e p h o t o c a t a l y t i c p e r f o r m a n c e o f I n 2O 3/Z n I n 2S 4c o m p o s i t e p h o t o c a t a l y s t s i s o b v i o u s l y b e t t e r t h a n t h a t o f I n 2O 3a n dZ n I n 2S 4.T h ed e g r a d a t i o ne f f i c i e n c y o f I n 2O 3/Z n I n 2S 4co m p o s i t e p h o t o c a t a l y s tw i t h m o l a r r a t i oo f 0.3ʒ1c a nr e a c h96.33%i n90m i n .A f t e r3c y c l e s ,t h ed e g r a d a t i o ne f f e c tc a ns t i l l r e a c h 78.26%,w h i c hs h o w s g o o d s t a b i l i t y.K e y wo r d s :h e t e r o j u n c t i o n ;p h o t o c a t a l y s i s ;I n 2O 3;Z n I n 2S 40 引 言光催化技术作为一种新兴技术,具有化学性能稳定㊁成本低㊁无二次污染等特点,是治理大气和水体等污染和高效产能的理想方法[1-2]㊂目前,T i O 2[3-4]㊁Z n O [5]㊁g -C 3N 4[6]已经被报道具有良好的降解有机染料的能力,但是催化剂比表面积小㊁量子效率低㊁电子和空穴复合快等固有缺点极大地限制了其在商业上的广泛应用[2]㊂I n 2O 3作为一种宽带隙n 型半导体材料,具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有较宽的禁带宽度㊁较小的电阻率和较高的催化活性,被广泛应用于光催化[7-8]㊁传感器[9-10]㊁发光二极管等重要领域㊂由于I n2O3在吸光方面受限制,仅对紫外光有较好的吸收,在可见光范围内的吸收效果不好,电子和空穴对容易复合,构建异质结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一㊂Z n I n2S4作为一种具有二元层状结构的三元硫化物,在光催化㊁热电㊁光导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㊂现有研究已经证实,将Z n I n2S4和其他半导体(T i O2[4]㊁M o S2[11]㊁N i S[12]㊁C d S[13])或贵金属耦合,提高了电荷分离速率,增加半导体光催化效率㊂L i n等[6]将g-C3N4纳米片与Z n I n2S4复合制备了能够高效产氢的2D/2D的g-C3N4/ Z n I n2S4异质结㊂L i u等[4]将Z n I n2S4纳米片长在T i O2棒上构建的2DZ n I n2S4/1DT i O2异质结展现了优良的光电水分离效率㊂W a n g等[14]将片状的Z n I n2S4长在了块状的氧化铟上提高了C O2的还原效率,更加证实了寻找到一对相匹配的半导体材料并构建异质结是提高光催化活性的重要方法㊂本实验采用二次水热法制备了I n2O3/ Z n I n2S4异质结,通过X R D㊁S E M㊁D R S㊁电化学等手段对I n2O3/Z n I n2S4进行表征,以甲基橙作为目标污染物,探究了制备的复合催化剂对光催化性能的影响㊂1实验1.1试剂四水合三氯化铟,上海阿拉丁股份有限公司;十二烷基磺酸钠,西陇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尿素㊁乙酸锌,天津市大茂化学试剂厂;硫代乙酰胺,天津市光复精细化工研究所;无水乙醇,天津市天力化学试剂厂㊂1.2光催化剂制备1.2.1I n2O3的制备将0.45m m o l的I n C l3㊃4H2O㊁1.40m m o l 的S D S㊁2.35m m o l尿素加到40m L去离子水中搅拌1h,将混合物倒入含有四氟乙烯内衬的50m L不锈钢高压釜中,在120ħ加热12h㊂高压釜冷却到室温后,用去离子水和无水乙醇交替洗涤多次㊂收集白色粉末,60ħ干燥12h后500ħ空气中煅烧2h,得到淡黄色I n2O3粉末㊂1.2.2I n2O3/Z n I n2S4复合材料的制备将1m m o l的I n C l3㊃4H2O和2m m o l的Z n(C H3C O O)2㊃H2O加到15m L无水乙醇中,形成溶液A;4m m o l的T A A溶于15m L去离子水,形成溶液B㊂搅拌30m i n后,将一定量制备好的I n2O3加到溶液A中,超声10m i n,形成均匀分散的溶液㊂将溶液B滴加至溶液A中,持续搅拌1h,将混合物倒入四氟乙烯内衬的50m L 不锈钢高压釜中,180ħ加热24h㊂高压釜冷却到室温,用去离子水和无水乙醇交替洗涤多次㊂收集黄色沉淀,在60ħ干燥12h,得到I n2O3/ Z n I n2S4复合材料㊂I n2O3与Z n I n2S4摩尔比为0.1ʒ1㊁0.3ʒ1和0.5ʒ1,复合材料分别命名为I n2O3/Z n I n2S4-1㊁I n2O3/Z n I n2S4-2和I n2O3/Z n I n2S4-3㊂同样方法不加I n2O3制备Z n I n2S4㊂1.3催化剂表征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表征样品形貌和微观结构,X射线衍射仪表征样品晶型,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仪表征样品的光吸收性能,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对样品光催化性能进行分析㊂1.4光催化性能测试以300W氙灯作为可见光光源,甲基橙(MO)为目标降解物㊂称取10m g光催化剂加到50m L的10m g/L MO溶液中,暗反应搅拌30m i n,催化剂与染料分子表面吸附-解析平衡后,开灯进行可见光光催化降解实验㊂每隔10m i n抽取反应液5m L,以8000r/m i n离心3m i n后取上清液测量吸光度,分析检测结果㊂2结果与讨论2.1X R D图谱分析图1为I n2O3㊁Z n I n2S4㊁I n2O3/Z n I n2S4复合材料的X射线衍射图㊂I n2O3位于2θ30.58ʎ㊁图1I n2O3㊁Z n I n2S4和I n2O3/Z n I n2S4-2的X R D谱图F i g.1 X R D p a t t e r n s o f I n2O3,Z n I n2S4a n d I n2O3/Z n I n2S4-2191第3期任小蕾等:I n2O3/Z n I n2S4复合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其降解甲基橙性能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35.60ʎ㊁51.04ʎ和60.68ʎ有明显的衍射峰与标准卡片(J C P D S N O.06-0416)相对应,表明成功制备了I n2O3花㊂Z n I n2S4在21.59ʎ㊁26.96ʎ㊁47.18ʎ有强的明显衍射峰与标准卡片(J C P D S N O. 72-0773)相对应,表明成功制备了Z n I n2S4纳米片㊂复和样品I n2O3/Z n I n2S4的衍射峰也表现出了与I n2O3和Z n I n2S4相对应的衍射峰,证明I n2O3和Z n I n2S4成功复合㊂实验未发现其他杂质相㊂2.2S E M及E D S图像分析图2为I n2O3㊁Z n I n2S4和I n2O3/Z n I n2S4复合材料的S E M和E D S图像㊂图2(a)为I n2O3形貌图,I n2O3与微球类似,直径在2~3μm㊂Z n I n2S4形貌如图2(b)所示,呈现片状结构㊂图2(c)为I n2O3/Z n I n2S4复合样品的S E M图,可以明显看出Z n I n2S4纳米片长在I n2O3微球上,证明成功制备了I n2O3/Z n I n2S4异质结㊂图2(d)为I n2O3/Z n I n2S4-2的E D S分析结果,确定该样品元素组成为I n㊁O㊁Z n㊁S,表明成功制备了I n2O3/ Z n I n2S4异质结光催化材料㊂(a)I n2O3(b)Z n I n2S4(c)I n2O3/Z n I n2S4-2(d)I n2O3/Z n I n2S4-2的E D S图图2I n2O3㊁Z n I n2S4和I n2O3/Z n I n2S4-2的S E M和E D S图F i g.2 S E Ma n dE D S i m a g e s o f I n2O3,Z n I n2S4a n d I n2O3/Z n I n2S4-2c o m p o s i t e c a t a l y s t2.3U V-V i s谱图分析图3为I n2O3㊁Z n I n2S4原样和不同比例复合材料I n2O3/Z n I n2S4的D R S谱图及T a u c曲线㊂如图3(a)所示,所有制备出的样品均在可见光范围内有吸收㊂当I n2O3纳米花上生长Z n I n2S4时,与纯的I n2O3相比发生了明显的红移㊂基于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图,使用K u b e l k a-M u n k函数计算不同样品的带隙㊂αhν=A(hν-E g)n/2式中:α为吸收系数;ν为光频率,A为常数,E g为带隙㊂通过绘制(hν)2对光子能量曲线图获得样品的带隙㊂由图3(b)可见,I n2O3原样带隙为2.69e V,Z n I n2S4带隙为2.47e V,I n2O3/Z n I n2S4-1带隙为2.40e V,I n2O3/Z n I n2S4-2带隙为2.43e V,I n2O3/Z n I n2S4-3的带隙为2.37e V㊂复合样品带隙均介于I n2O3与Z n I n2S4之间㊂(a)D R S谱图(b)T a u c曲线图3I n2O3㊁Z n I n2S4和I n2O3/Z n I n2S4复合催化剂的D R S谱图和T a u c曲线F i g.3 D R Ss p e c t r a a n dT a u c c u r v e s o f I n2O3,Z n I n2S4a n d I n2O3/Z n I n2S4c o m p o s i t e c a t a l y s t s2.4光电性能分析图4为I n2O3㊁Z n I n2S4和I n2O3/Z n I n2S4复合材料的光电流谱图㊂在相同的光照强度下,I n2O3/Z n I n2S4-2复合样品光电流密度最大,光电流响应最强,I n2O3/Z n I n2S4-2在光照下产生更多的电子和空穴,这些电子和空穴参与到光催化反291大连工业大学学报第42卷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应中,有利于提高光催化降解甲基橙的效果㊂图4I n2O3㊁Z n I n2S4和I n2O3/Z n I n2S4复合催化剂的光电流图F i g.4 P h o t o c u r r e n t r e s p o n s e s o f I n2O3,Z n I n2S4a n dI n2O3/Z n I n2S4c o m p o s i t e c a t a l y s t s图5为I n2O3㊁Z n I n2S4和I n2O3/Z n I n2S4复合材料的电阻谱图㊂复合材料I n2O3/Z n I n2S4-2的半径最小,电荷转移阻力最小,进一步说明了光生载流子的传输速度快,光生电子与空穴不易复合㊂图5I n2O3㊁Z n I n2S4和I n2O3/Z n I n2S4复合催化剂的阻抗谱图F i g.5I m p e d a n c eN y q u i s t p l o t s o f I n2O3,Z n I n2S4a n d I n2O3/Z n I n2S4c o m p o s i t e c a t a l y s t s2.5光催化性能分析选择MO作为目标污染物,I n2O3㊁Z n I n2S4和复合材料I n2O3/Z n I n2S4的光催化降解效果如图6所示㊂I n2O3在90m i n的降解效率不到1%,几乎没有降解效果㊂Z n I n2S4在90m i n其降解效果为49.60%㊂制备的所有比例的I n2O3/ Z n I n2S4光催化剂降解MO的效率均有提升㊂其中,I n2O3/Z n I n2S4-2复合样品的光催化性能最佳,在90m i n内的降解效果为96.33%,而I n2O3/ Z n I n2S4-3的样品的降解效率仅为84.33%㊂这可能归于I n2O3/Z n I n2S4-3的活性位点变少,阻碍了光生载流子的转移,使得光催化效果降低㊂图6I n2O3㊁Z n I n2S4和I n2O3/Z n I n2S4的光催化降解图F i g.6 P h o t o c a t a l y t i c d e g r a d a t i o no f I n2O3,Z n I n2S4a n d I n2O3/Z n I n2S4c o m p o s i t e c a t a l y s t s降解MO时,I n2O3/Z n I n2S4-2表现出良好的降解效果㊂图7为所制备的光催化剂的动力学曲线㊂Z n I n2S4㊁I n2O3/Z n I n2S4-1㊁I n2O3/Z n I n2S4-2和I n2O3/Z n I n2S4-3的动力学常数分别为0.00753㊁0.01409㊁0.03586和0.02053m i n-1㊂复合材料I n2O3/Z n I n2S4-2降解速率常数最大,进一步证实了I n2O3/Z n I n2S4-2具有良好的光催化活性㊂图7I n2O3㊁Z n I n2S4和I n2O3/Z n I n2S4的线性拟合曲线F i g.7 K i n e t i c l i n e a r f i t t i n g c u r v e s o f I n2O3,Z n I n2S4a n d I n2O3/Z n I n2S4c o m p o s i t e c a t a l y s t s2.6光催化稳定性分析为了考察所制备样品的稳定性,进行了光催化降解重复性实验,结果如图8所示㊂经过3次循环后,I n2O3/Z n I n2S4-2复合材料的降解效率为78.26%,说明此方法制备的光催化剂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重复使用性㊂3结论通过二次水热方法制备出不同比例的I n2O3/Z n I n2S4复合材料,并对该材料性能进行了表征㊂结果表明,在降解甲基橙过程中,3种比391第3期任小蕾等:I n2O3/Z n I n2S4复合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其降解甲基橙性能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图8复合材料I n2O3/Z n I n2S4-2循环3次对甲基橙的降解结果F i g.8 D e g r a d a t i o ne x p e r i m e n t s o fMOt o t h e I n2O3/Z n I n2S4-2c o m p o s i t e c a t a l y s t f o r3c y c l e s例I n2O3/Z n I n2S4复合材料相较于I n2O3和Z n I n2S4的降解效果均有明显提升,其中I n2O3/ Z n I n2S4-2复合材料的降解效果最好,90m i n内能达到96.33%㊂这可能是因为I n2O3和Z n I n2S4复合构建的异质结有利于拓宽吸收光的范围,促进光生载流子的产生,抑制电子和空穴的复合,因此能够提高光催化降解甲基橙的效果㊂此外,I n2O3/Z n I n2S4-2复合材料具有较好的稳定性,3次循环后降解甲基橙的效果依然能达到78.26%,说明其重复使用的价值较高㊂参考文献:[1]严薇.氧化铟及其复合物的制备㊁表征和光催化性能研究[D].西安:陕西科技大学,2018.[2]S H IH X,Z HA O Y Y,F A NJ,e t a l.C o n s t r u c t i o n o fn o v e lZ-s c h e m ef l o w e r-l i k eB i2S3/S n I n4S8h e t e r o-j u n c t i o n sw i t h e n h a n c e d v i s i b l e l i g h t p h o t o d e g r a d a t i o n a n db a c t e r i c i d a l a c t i v i t y[J].A p p l i e dS u r f a c eS c i e n c e, 2019,465:212-222.[3]G A OC,L I JT,S HA NZC,e t a l.P r e p a r a t i o na n d v i s i b l e-l i g h t p h o t o c a t a l y t i c a c t i v i t y o f I n2S3/T i O2 c o m p o s i t e[J].M a t e r i a l s C h e m i s t r y a n d P h y s i c s, 2010,122(1):183-187.[4]L I U Q,L U H,S H I Z W,e t a l.2D Z n I n2S4 n a n o s h e e t/1D T i O2n a n o r o d h e t e r o s t r u c t u r e a r r a y s f o r i m p r o v e d p h o t o e l e c t r o c h e m i c a l w a t e r s p l i t t i n g[J].A C SA p p l i e d M a t e r i a l s&I n t e r f a c e s,2014,6(19): 17200-17207.[5]T O N G Y H,L A ISL,WU F,e ta l.Z n O p o r o u s n a n o s h e e t sw i t h p a r t i a ls u r f a c e m o d i f i c a t i o nf o re n-h a n c e d c h a r g e s s e p a r a t i o na n dh i g h p h o t o c a t a l y t i c a c-t i v i t y u n d e r s o l a r i r r a d i a t i o n[J].N a n o s c a l eR e s e a r c h L e t t e r s,2019,14(1):151.[6]L I NB,L IH,A N H,e ta l.P r e p a r a t i o no f2D/2D g-C3N4n a n o s h e e t@Z n I n2S4n a n o l e a fh e t e r o j u n c t i o n s w i t h w e l l-d e s i g n e d h i g h-s p e e d c h a r g e t r a n s f e r n a n o c h a n n e l st o w a r d s h i g h-e f f i c i e n c y p h o t o c a t a l y t i c h y d r o g e ne v o l u t i o n[J].A p p l i e d C a t a l y s i sB:E n v i-r o n m e n t a l,2018,220:542-552.[7]MO HAM E DR M,I S MA I L A A,B A S A L E H A S,e t a l.F a c i l ef a b r i c a t i o n o f m e s o p o r o u s I n2O3/ L a N a T a O3n a n o c o m p o s i t e s f o r p h o t o c a t a l y t i cH2e v o-l u t i o n[J].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J o u r n a l o fH y d r og e nE n e r g y, 2020,45(38):19214-19225.[8]L I U W T,WU B H,L A IY T,e t a l.E n h a n c e m e n t o fw a t e r s p l i t t i n g b y c o n t r o l l i n g t h e a m o u n t o f v a c a n-c i e sw i t h v a r y i n g v a c u u ml e v e l i n t h e s y n t h e s i s s y s t e m o fS n O2-x/I n2O3-y h e t e r o s t r u c t u r ea s p h o t o c a t a l y s t [J].N a n oE n e r g y,2018,47:18-25.[9]N G U Y E N T T D,C H O I H N,A H E MA D M J,e t a l.H y d r o t h e r m a l s y n t h e s i s of I n2O3n a n o c u b e s f o r h igh l y r e s p o n si v ea n ds e l e c t i v ee t h a n o l g a ss e n s i n g [J].J o u r n a l o fA l l o y sa n dC o m p o u n d s,2020,820: 153133.[10]MAZ H,Y U RT,S O N GJM.F a c i l e s y n t h e s i s o fP r-d o p e d I n2O3n a n o p a r t i c l e s a n d t h e i r h i g h g a s s e n s i n gp e r f o r m a n c ef o re t h a n o l[J].S e n s o r sa n dA c t u a t o r sB:C h e m i c a l,2020,305:127377.[11]HU A N GLX,HA N B,HU A N G X H,e t a l.U l-t r a t h i n2D/2D Z n I n2S4/M o S2h y b r i d sf o r b o o s t e d p h o t o c a t a l y t i ch y d r o g e ne v o l u t i o nu n d e r v i s i b l e l i g h t[J].J o u r n a l o fA l l o y s a n dC o m p o u n d s,2019,798: 553-559.[12]Y EL,W E N Z N,L IZ H,e t a l.H i e r a r c h i c a l a r-c h i t e c t u r ed te r n a r y n a n o s t r u c t u r e s p h o t o c a t a l y s t sw i t h I n(O H)3n a n o c u b eo nZ n I n2S4/N i Sn a n o s h e e t s f o r p h o t o c a t a l y t i c h y d r o g e n e v o l u t i o n[J].S o l a rR R L,2020,4(8):2000027.[13]Z HA N GSY,D U M,X I N GZP,e t a l.D e f e c t-r i c ha n d e l e c t r o n-r i c h m e s o p o r o u s T i-MO F sb a s e dN H2-M I L-125(T i)@Z n I n2S4/C d S h i e r a r c h i c a lt a n-d e m h e t e r o j u n c t i o n s w i t hi m p r o v e dc h a r g es e p a r a-t i o na n d e n h a n c e ds o l a r-d r i v e n p h o t o c a t a l y t i c p e r-f o r m a n c e[J].A p p l i e dC a t a l y s i sB: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2020,262:118202.[14]WA N GSB,G U A NBY,L O U X W D.C o n s t r u c-t i o no f Z n I n2S4-I n2O3h i e r a r c h i c a lt u b u l a r h e t e r o-s t r u c t u r e sf o r e f f i c i e n t C O2p h o t o r e d u c t i o n[J]. J o u r n a lo ft h e A m e r i c a n C h e m i c a lS o c i e t y,2018, 140(15):5037-5040.(责任编辑:彭彩红)491大连工业大学学报第42卷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油莎豆块茎油脂积累相关基因CeWRI1的克隆与功能分析

油莎豆块茎油脂积累相关基因CeWRI1的克隆与功能分析

油莎豆块茎油脂积累相关基因CeWRI1的克隆与功能分析作者:徐硕邹智肖艳华张丽孔华郭静远郭安平来源:《热带作物学报》2022年第05期1. 海南大學热带作物学院,海南海口570228;2.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三亚研究院,海南三亚 572024;3. 海南省南繁生物安全与分子育种重点实验室/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海南海口571101;4. 中南民族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武陵山区特色资源植物种质保护与利用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74摘要:起源于非洲的油莎豆是迄今唯一已知在块茎中高水平积累油脂的新型草本油料作物。

基于我国当前食用植物油和生物柴油原料供给紧张的局面,挖掘参与油莎豆块茎油脂积累的关键基因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WRI1(WRINKLED1)隶属于AP2/ERF转录因子家族,是一类被证实在油料种子发育过程中控制碳源由糖向油分配的关键基因。

本研究采用RT-PCR技术从油莎豆的块茎中分离到一个WRI1同源基因(CeWRI1),该基因的编码区为1116 bp,预测编码371 AA,其理论分子量为41.58 kDa,等电点为5.76,总平均疏水指数为–0.750,不稳定系数为60.75,细胞核定位,这与其转录调控功能是一致的。

与拟南芥WRI1类似,序列分析显示CeWRI1含有2个保守的AP2结构域(PF00847)、1个VYL基序和1个14-3-3/BPM结合基序;相比AP2结构域和N端,其C端序列的变异较大,但包含与蛋白降解相关的PEST基序。

qRT-PCR分析显示,CeWRI1在叶片、叶鞘、根、匍匐茎和块茎等主要组织中都有表达,且其在起始期、膨大初期、膨大中期、膨大晚期和成熟期等不同发育时期块茎中呈现先降后升的J型表达趋势,表达丰度最高的为成熟期,最低是膨大中期,这与油脂的积累模式大体一致。

在烟草中的功能分析显示,CeWRI1的异源瞬时过表达可显著提高叶片的油脂(甘油三酯)含量,这进一步证实该基因具有油脂调控功能。

基于发夹结构求解0-1规划问题的DNA算法

基于发夹结构求解0-1规划问题的DNA算法
ha a y a lc to .I t spa e ,a m eho oli g 0 1 p og a n n o e s d 0 har n sr c u’ i d srbe sm n ppiai ns n hi pr t d s v n r r m f g pr blm bae n ipi tu t l S e ci d. i 。 Ke y wor :D N A o pu i ;O-1pr grnu ng p o l m ;h ip n sr c L e ds cm tng o a ni r b e ar i tH t1 r
Vo . , .4,I c mbe 01 ,P . 7 5 9 9 1 No 3 6 ) e e r2 0 P9 9 — 7 6
基于 发 夹结 构 求解 0 1规划 问题 的 D — NA算 法
高 鹏, 虹 大 郑
( 长春 T i大 学 计 算 机 科 ht 学与 I程 学 院 , 林 长 春 10 1 ) 1 ‘ 吉 3 0 2
自从 1 9 9 4年 A lm n提 L D A计 算 模 型 求 解 具 有 7个 顶 点 的 H m h n路 径 问 题 以来 l D A 汁算 已被 片 来求 解 很 多 N 一 de a q N J a io 】 N I J P 完 全 问题 。 N 计 算 是 一种 以 D A 链 L相 关 的 某 些 生 物 酶 等作 为最 基 本 材 料 的 、 于 某 些 生 化 反应 原理 的一 种 新 型 的分 子 生 物 计 算 D A N j 基 方 法 I 0 l 划 问题 足一 类 特 殊 的整 数 规 划 问题 , 运 筹 学 中 的 一 重 要 问题 , 有 广 泛 的应 用 背景 。本 义基 于发 夹 结 构 设 计 了一 - 规 。 足 个 具 种 D A算 法 来 解 决 这 个 问 题 , 述 了求 解 过 程 。 N 描

第三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候选人

第三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候选人

[1]Image segmentation by clustering of spatial patterns, Pattern Recognition Letters, 2007,他引频次:23引证文献:1.X Yang, et al., Image segmentation with a fuzzy clustering algorithm based on Ant-Tree,Signal Processing, 2008 – Elsevier2.J Fan, et al., Single point iterative weighted fuzzy C-means clustering algorithm forremote sensing image segmentation, Pattern Recognition- 20093.Cariou, et al., Unsupervised texture segmentation/classification using 2-Dautoregressive modeling and the stochastic expectation-maximization algorithmC,Pattern Recognition Letters, 20084.M Kühne, et al., A novel fuzzy clustering algorithm using observation weighting andcontext information for reverberant blind speech separation, Signal Processing, 20095.Y Xia, et al., Segmentation of brain structures using PET-CT images,20086.W Chen, et al., A 2-phase 2-D thresholding algorithm, 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 20107.Chaoshun Li, et al.,A Fuzzy Cluster Algorithm Based on Mutative Scale ChaosOptimization, Proceedings of the 5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Neural Networks:Advances in Neural Networks, Part II,20088.Kun Qin, et al., Image Segmentation Based on Cloud Concept Analysis,20109.Long Chen, et al.,Multiple kernel fuzzy C-means based image segmentation,201010.Reddy, B.V.R., et al.,A Random Set View of Texture Segmentation,201011.Lefèvre, S., A New Approach for Unsupervised Classification in Image Segmentation,201012.Kai-jian, XIA, et al., An Image Segmentation Based on Clustering of Spatial Patternsand Watershed Algorithm, 201013.Rajeswari, M., et al., Spatial Multiple Criteria Fuzzy Clustering for Image Segmentation,201014.CH Wu, et al., A greedy strategy for images segmentation by support vector machines,201015.Wei, B.C, et al., Multi-objective nature-inspired clustering techniques for imagesegmentation, 201016.Ruta, A, Video-based Traffic Sign Detection, Tracking and Recognition, 200917.Camilus, K.S., et al., A Robust Graph Theoretic Approach for Image Segmentation,201018.WP Zhu, et al., Image segmentation by improved clustering of spatial patterns, JisuanjiYingyong Yanjiu, 200919.S Lefèvre, Une nouvelle approche pour la classification non superviséeen segmentationd’image, et gestion des connaissances: EGC'200920.Callejo, R, et al., Segmentación automática de texturas en imágenes agrícolas,201021.Marcos, I, Estrategias de clasificación de texturas en imágenes forestales hemisféricas,201022.Seo ST, et al., Co-occurrence Matrix-Based Image Segmentation IEICETRANSACTIONS ON INFORMATION AND SYSTEMS. NOV 2010, E93D(11):3128-313123.Pedrycz W, et al., Fuzzy clustering with semantically distinct families of variables:Descriptive and predictive aspects.PA TTERN RECOGNITION LETTERS. OCT 1 2010, 31(13): 1952-1958[2]Robust Shape-Based Head Tracking, Advanced Concepts for Intelligent Vision Systems,2007, 他引频次:10引证文献:1. A Bottino, et al., A fast and robust method for the identification of face landmarks inprofile images, WSEAS Transactions on Computers, 2008 - 2. D Jiang, et al., Speech driven realistic mouth animation based on multi-modal unitselection, Journal on Multimodal User Interfaces,2004.63.Chen, D, et al., Audio-Visual Emotion Recognition Based on a DBN Model withConstrained Asynchrony,20104. A Bottino, et al., Robust identification of face landmarks in profile images, 2008Proceedings of the 12th WSEA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s, 20085.Hou, Y, et al., Smooth Adaptive Fitting of 3D Face Model for the Estimation of Rigidand Non-rigid Facial Motion in Video Sequences, 20106.Gonzalez, I, et al., Automatic Recognition of Lower Facial Action Units, 20107.Jiang, X, et al., Perception-Based Lighting Adjustment of Image Sequences, 20108.Jiang, D, et al., Realistic mouth animation based on an articulatory DBN model withconstrained asynchrony, 20109.Y Hou, et al., 3D Face Alignment via Cascade 2D Shape Alignment and ConstrainedStructure from Motion, Advanced Concepts for Intelligent Vision Systems,200910.刘培桢,等,I RAVYSE, Hichem, S, 基于发音特征DBN 模型的嘴部动画合成,2010[3]An Efficient Physically-Based Model for Chinese Brush, Frontiers in Algorithmics, 2007,他引频次:5引证文献:1.TD Chen, Chinese Calligraphy Brush Stroke Interactive Model with Ink Diffusion Style,20102.TD Chen, Hairy Brush and Rice Paper Interactive Model with Chinese Ink PaintingStyle, 20103.Y Hou, et al., Model for Evaluating the Safety Innovation Effects in Coal Mines basedon' Security Force Engineering, 20094.MZ Zhu,et al., Virtual brush model based on statistical analysis and its application,20095.朱墨子,等, 基于统计分析的虚拟毛笔模型及其应用, 计算机工程, 2009[4]Segmentation of images using wavelet packet based feature set and Clustering Algorithm,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2005, 他引频次:4引证文献:1.Lv, H, et al., Medical image segmentation based on wavelet packet and improved FCM,20082.Afifi, A, et al.,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Based Medical Image SegmentationTechnique, 20103.吕回,等,基于小波包和改进的FCM 的医学图像分割,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84.AFIFI. A, et al., Shape and Texture Priors for Liver Segmentation in AbdominalComputed Tomography Scans Using the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2010[5] A New Method of SAR Image Segmentation Based on Neural Network, Proceedings of the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and Multimedia Applications, 2003, 他引频次:3引证文献:1.徐海祥,等,基于改进的一对一支持向量机方法的多目标图像分割,微电子学与计算机,20052.徐海祥,等,彭复员,基于支持向量机方法的多目标图像分割,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53.BU Shankar, Novel Classification and Segmentation Techniques with Application toRemotely Sensed Images, Transaction on Rough Sets VII, 2007[6] A modified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algorithm for support vector machine training, TheSixth World Congress on Intelligent Control and Automation, 2006, 他引频次:3引证文献:1.Matthias Becker, et al., Traffic Analysis and Classification with Bio-Inspired andClassical Algorithms in Sensor Networks, SPECTS 2008 Committees2.Matthias Becker, et al., Sebastian Bohlmann, Helena Szczerbicka, On ClassificationApproaches for Misbehavior Detection in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Journal ofComputers, Vol 4, No 5 (2009), 357-365, May 20093.Q WU, et al.,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for Semi-supervised Support VectorMachine, 2010[7] A Novel Immune Quantum-Inspired Genetic Algorithm, Advances in Natural Computation,2005,他引频次:3引证文献:1.X You, et al. Immune Quantum Evolutionary Algorithm Based on Chaotic SearchingTechnique for Global Optimization, 20082.G Zhang, Quantum-inspired evolutionary algorithms: a survey and empirical study,20103.Xiaoming You , et al., Real-coded Quantum Evolutionary Algorithm based on ImmuneTheory for Multi-modal Optimization Problems, 2008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Computer Science and Software Engineering[8]New method for image target recognition, Seco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mage andGraphics, 2002, 他引频次:2引证文献:1.陈亮,等,基于SVM 的遥感影像目标检测中的样本选取,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62.梅建新,等,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特定目标检测方法,武汉大学学报: 信息科学版,2004[9] A New Method for Detecting Bridges Automatically, JOURNAL OF NORTHWESTERNPolytechnical University, 2003,他引频次:2引证文献:1.Y Fu, et al., Recognition of Bridge over Water in High-Resolution Remote SensingImages, 2009 WRI World Congress on Computer Science and InformationEngineering,20092.L Zhang, et al., Adaptive river segmentation in SAR images, 2009[10]The research of the match of corresponding points in multi-view and the realization byevolutionary programming, 2004 7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ignal Processing2004, 他引频次:1引证文献:1.Guangpeng Zhang, et al., A 3D FACIAL FEATURE POINT LOCALIZATIONMETHOD BASED ON STATISTICALSHAPE MODEL, Proc. of Internat. Conf. onAcoustics, Speech and Signal Processing ICASSP, pp. 15–20.[11]A fuzzy integral method of applying support vector machine for multi-class problem,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 2006,他引频次:1引证文献:1.Hu YC, Fusing fuzzy association rule-based classifiers using Sugeno integral withordered weighted averaging operato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UNCERTAINTY FUZZINESS AND KNOWLEDGE-BASED SYSTEMS, DEC 2007,15(6): 717-735[12]Robust object tracking based on uncertainty factorization subspace constraints optical flow,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and Security, LECTURE NOTES I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2005, 他引频次:1引证文献:1.Hou Y, et al., Robust shape-based head tracking, Advanced Concepts for IntelligentVision Systems, Proceedings, AUG 28-31, 2007, 4678: 340-351[13]On Good-Quality Edge Detection of SAR Image, Journal of 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University, 2003, 他引频次:1引证文献:1.LI Wei-bin, et al., New operator for edge detection in SAR image, ComputerEngineering and Design 2007-17[14]An Adaptive Immune Genetic Algorithm for Edge Detection, Advanced IntelligentComputing 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 With Aspect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2007,他引频次:1引证文献:1.Judy,et al., A multi-objective evolutionary algorithm for protein structure predictionwith immune operators, Computer Methods in Biomechanics and BiomedicalEngineering, V olume 12, Number 4, August 2009 , pp. 407-413(7)[15]视频监视中运动目标的检测与跟踪算法, 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2002, 他引频次:111引证文献:1.付晓薇,一种基于动态图像的多目标识别计数方法,武汉科技大学,20032.汪颖进,目标跟踪过程中的遮挡问题研究,华中科技大学,20043.杨俊,变电站遥视图像的识别研究,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44.高腾,静止背景下运动目标跟踪方法的研究,西北大学,20055.崔宇巍,运动目标检测与跟踪中有关问题的研究,西北大学,20056.胡嘉凯,智能视频监控系统中运动目标跟踪有关问题研究及其DSP实现,合肥工业大学,20067.刘天国,红外防火监视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吉林大学,20068.刘昕,实时视频中选定物体追踪算法的研究,吉林大学,20069.程江华,基于DSP的视频分析系统设计与实现,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510.廖雪超,基于粒子滤波和背景建模的多目标跟踪技术的研究和实现,武汉科技大学,200611.张之稳,嵌入式视频跟踪算法的研究,山东大学,200612.乔月,基于三层动态交互体系的多目标监控系统,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13.周香珍,基于DSP的目标跟踪系统的实现,南京理工大学,200614.刘青青,智能式数字视频监控系统的研究与实现,厦门大学,200415.辛瑞红,运动目标的检测与跟踪研究,北京交通大学,200716.单海涛,复杂环境下运动人体分割算法的研究,大连海事大学,200617.武爱民,视频检测与跟踪技术在行人计数中的应用研究,合肥工业大学,200718.魏瑞斌,基于多特征的运动目标跟踪,西北大学,200719.吴雪刚,一种有效的基于粒子滤波器的多目标跟踪技术,西南大学,200720.胡志刚,基于移动通信网络的视频监控系统设计与实现,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621.于晨,基于模板匹配技术的运动物体检测的研究,重庆大学,200722.吴园,运动车辆的检测与跟踪,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23.周敬兵,复杂背景下的目标检测与跟踪技术研究,南京理工大学,200724.罗勤,基于序列图像处理的桥墩防撞预警系统的研究,华中科技大学,200625.肖海燕,动态目标检测与跟踪技术的研究,大连理工大学,200726.汪泉,基于运动目标检测与跟踪的视频测速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南昌大学,200727.司长哲,基于DSP的火箭自动跟踪与识别系统,重庆大学,200728.高原,海背景下弱小运动目标的检测和跟踪研究,北京交通大学,200729.庄志国,视频监控系统中有遮挡运动目标的提取和重构,厦门大学,200730.杨洋,智能场景监控系统的研究及其在室内监控中的应用,吉林大学,200831.张恒娟,基于分块高斯背景的运动目标检测与跟踪技术研究,天津师范大学,200832.马杰,视频人脸检测与识别方法研究,湖南大学,200833.陈家树,像素差的平方和增强核粒子滤波的非刚体目标跟踪,西南大学,200834.黄苜,支持向量回归机粒子滤波器非刚体目标跟踪,西南大学,200835.陈方晖,基于DSP的图像识别技术研究,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736.王柱,复杂背景下动态目标的检测与跟踪,昆明理工大学,200737.马樱,基于视频流的步态识别,昆明理工大学,200838.梁昌斌,视频监控系统中运动目标检测和跟踪技术的研究与实现,合肥工业大学,200839.王虎,运动目标检测和跟踪的研究及应用,中国海洋大学,200840.李凤凯,多运动目标的检测与跟踪算法研究,天津大学,200741.刘月明,视频目标运动轨迹提取算法的分析与仿真,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42.王久明,基于高速处理器的CMOS数字图像采集系统的硬件设计,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43.伍翔,视频图像中运动目标检测与跟踪方法研究与实现,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44.戴若愚,基于帧间运动能量差的跟踪算法研究与实现,华中科技大学,200745.闫丽媛,单移动目标跟踪装置的研究,沈阳工业大学,200946.杨翠萍,基于图像处理的视频监控系统的研究与实现,东华大学,200947.江雪剑,东华大学,基于PTZ摄像机的跟踪算法研究,200948.贾鸿儒,遮挡情况下基于特征相关匹配的目标跟踪方法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0949.李明君,基于计算机视觉的运动目标的检测与跟踪的研究,青岛大学,200950.杨隽姝,车辆检测与实时跟踪算法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951.韩亚伟,视频交通流背景提取与运动目标跟踪检测技术研究,长安大学,200952.山茂泉,运动目标检测和跟踪算法研究,大庆石油学院,200853.罗莹,网络实时音视频处理中运动检测技术的研究与实现,上海交通大学,200854.刘钢,基于小波变换的航空图像处理及动载体多目标跟踪方法研究,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0455.潘锋,仿人眼颈视觉系统的理论与应用研究,浙江大学,200556.岳润峰,等,基于小波分解与运动补偿的弹迹检测方法,兵工自动化,200757.王蓉晖,等,基于小波变换的分层块匹配多目标跟踪方法,吉林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458.刘春华,等,运动中的多目标电视跟踪方法,弹箭与制导学报,200459.胡志刚,等,基于无线通信网络的视频监控研究,电脑知识与技术(学术交流),200760.程成,等,眼动交互的实时线性算法构造和实现,电子学报,200961.宋世军,等,运动人体图像分割算法研究,中国工程机械学报,200762.刘钢,等,运动背景下多目标跟踪的小波方法,光电工程,200563.门立彦,等,种视频序列中运动目标的跟踪方法,装备制造技术,200964.杨伟,等,基于mean-shift的多目标粒子滤波跟踪算法设计,光电技术应用,200965.杨伟, 等,基于Mean-shift的多目标跟踪算法的设计[J]. 红外,2009,(3).66.朱冬,等,一种改进的自适应运动目标检测算法,信息通信,200667.杨伟,等,基于mean-shift的多目标粒子滤波跟踪算法设计,红外技术,200968.蒋文斌,等,一种基于位移概率矩阵的目标跟踪方法,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69.孙剑,等,基于mean-shift的快速跟踪算法设计与实现,计算机工程,200670.徐璟,DSP视频监控中运动目标检测方法研究,计算机仿真,200871.余静,等,自动目标识别与跟踪技术研究综述,计算机应用研究,200572.宋世军,等,复杂背景下运动目标的智能检测方法,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0873.唐俐,等,运动目标检测的三帧差分和背景消减研究,科技信息,200874.袁基炜,等,一种基于灰色预测模型GM(1,1)的运动车辆跟踪方法,控制与决策,200675.李衡宇,等,杨晓敏基于计算机视觉的公交车人流量统计系统,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76.唐宏震,等,基于多分辨率分级分块处理的边缘检测方法,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77.关向荣,等,视频监视中背景的提取与更新算法,微电子学与计算机,200578.杨建国,等,基于自适应轮廓匹配的视频运动车辆检测和跟踪,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579.王先培,等,变电站遥视智能化系统中除噪问题的研究,襄樊学院学报,200980.鹿雪娇,基于视频图像的运动物体识别与跟踪技术研究,大庆石油学院,200981.焦安霞,视频序列中动目标检测与跟踪算法的研究,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82.王笑雨,运动目标检测与跟踪系统设计,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83.张敏,视频监控中运动目标检测与清晰化方法的研究,江苏大学,201084.马小博,基于FPGA的视频监控跟踪系统研究,大连海事大学,201085.邓俊云,基于DAM6416P处理平台对弱小目标的检测与跟踪,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86.余晓蓉,运动目标检测与跟踪技术研究,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087.赵红丽,基于多光谱图像融合的视频运动目标检测[,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088.宋岩,交通信息采集系统中运动车辆的检测与识别技术研究,黑龙江大学,200989.汪冲,运动目标检测与跟踪在鱼眼图像中的应用,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90.吕斌,交通监控系统中目标跟踪与行为识别研究,中南大学,201091.刘玟,基于驾驶员眼睛状态的疲劳驾驶检测算法,华南理工大学,201092.陆珺,交通道口运动目标检测与跟踪方法的研究,江苏大,200793.陈奕奕,运动目标检测分割算法研究,武汉科技大学,201094.王二力,红外监控系统中关键技术研究,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695.陈爱斌,基于视觉的运动目标跟踪方法研究,中南大学,201096.邹策千,等,序列图像运动目标的检测与提取,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97.关向荣,等,视频监视中背景的提取与更新算法,微电子学与计算机,200598.孙剑,等,基于mean-shift 的快速跟踪算法设计与实现,计算机工程,200699.何健刚,AdHoc 网络在WindowsXP 环境下的应用实例,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08100.庄志国,视频监控系统中有遮挡运动目标的提取和重构,硕士学位论文,厦门大学,2007101.陈方晖,基于DSP 的图像识别技术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国防科技大学,2007 102.付晓薇,一种基于动态图像的多目标识别计数方法,硕士学位论文,武汉科技大学,2003103.李衡宇,等,基于计算机视觉的公交车人流量统计系统,四川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7104.徐璟,DSP 视频监控中运动目标检测方法研究,计算机仿真, 2008105.肖海燕,动态目标检测与跟踪技术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大连理工大学,2007 106.黄扬帆,等,改进PDA-AI方法的运动目标跟踪性能分析[J]. 重庆大学学报,2010 107.赵陈, 等,基于混合模型的运动目标检测算法[J].电子测试,2011108.曹晖. 运动多目标检测与跟踪算法研究[D]. 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109.何娜. 视频监控中运动物体自动跟踪技术的研究[D]. 南华大学,2010110.杨勇. 基于粒子滤波目标跟踪方法研究[D].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111.李姗姗. 智能视频跟踪系统中的运动目标检测与跟踪技术研究[D]. 华中科技大学: ,2009[16]角点检测技术综述, 计算机应用研究, 2006, 他引频次:94引证文献:1.李宝昭,基于匹配的图像识别算法的应用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广东工业大学,20072.陆兵,视频中的文本提取及其应用,硕士学位论文,河海大学,20073.庄志国,视频监控系统中有遮挡运动目标的提取和重构,硕士学位论文,厦门大学,20074.韩啸,基于遗传算法的摄像机内参数标定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085.吴亚鹏,基于双目视觉的运动目标跟踪与三维测量,硕士学位论文,西北大学6.邓再强,基于特征点匹配的电子稳像算法研究,硕士学位论文,电子科技大学,20087.赵万金,图像自动拼接技术研究与应用,硕士学位论文,苏州大学,20088.汪心昕,基于内容的广告垃圾图像检测关键技术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北京邮电大学,20089.代建辉,智能交通系统车辆流量检测技术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大学,200710.赵文闯,基于视觉的多机器人实验系统室内实时定位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11.兰信旭,视觉坐标测量的仿真环境设计,硕士学位论文,青岛大学,200812.刘晶晶,基于双目立体视觉的三维定位技术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华中科技大学,200713.刘永强,基于视觉测量的汽车车轮定位技术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大连理工大学,200814.王娟,图像拼接技术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陕西师范大学,200815.王树峰,基于立体视觉方法的图像三维模型重建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816.张晶,基于比值算法的图像拼接技术的实现,硕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0917.陈光,亚像素级角点提取算法,硕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0918.徐江玲,基于非平行双目视觉的三维重建,硕士学位论文,大连理工大学,200919.蒋虎,航片拼接及其与矢量地图的可视化集成技术,硕士学位论文,电子科技大学,200920.李建敏,基于轮廓片段的图像识别技术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厦门大学,200921.徐秀眉,基于SVG的校园导航系统开发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长安大学,200922.魏娟,双目视觉在自动倒车系统中的应用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23.张明志,基于微特征的指纹识别算法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厦门大学,200824.李海峰,基于要素的图像统计模型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北京交通大学,200925.李绍君,基于Snake模型的肿瘤显微图像分割技术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华东交通大学,200826.钱苏斌,曲面重建[D].硕士学位论文,江南大学,200927.倪奎,人脸器官拼接融合及其在人脸动画中的应用,硕士学位论文,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28.阮国威,高速电脑绣花机视频运动检测分析系统,硕士学位论文,北京工商大学,200929.刘军学,移动机器人视觉检测和跟踪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30.陈二龙,PCB视觉检测系统中相机标定算法与位姿测定技术,硕士学位论文,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31.徐涛,基于多个广角相机的图像拼接技术,硕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201032.邹虹,基于计算机视觉的动作识别对人机界面消隐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33.裴聪,基于计算机视觉中双目立体匹配技术研究,江苏大学,201034.肖建军,车辆遮挡检测的研究与应用,北方工业大学,201035.杨文鲜,基于形状的图像匹配复合模型研究,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036.李畅,基于曲率乘积的直接曲率尺度空间角点检测算法,硕士学位论文,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37.钱镜洁,基于视频的车型识别技术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38.孟犇,图像局部特征技术在图像检索系统中的应用,上海交通大学,201039.赵勇,基于覆盖分类的视觉跟踪算法研究,安徽大学,201040.王靖韬,三维重建的摄像机标定技术和多尺度空间下角点检测技术的研究,内蒙古农业大学,201041.李蕊艳,基于机器视觉的芯片识别及定位软件的研究开发,硕士学位论文,西安理工大学,200942.曾东方,单晶生长过程直径检测与化料过程模式分类方法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安理工大学,200943.兰昆艳,基于特征检测的车辆跟踪技术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北京邮电大学,201044.彭旭,机场监控视频相关事件检测,硕士学位论文,北京邮电大学,201045.时洪光,基于双目视觉的运动目标定位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青岛大学,201046.戴剑锋,摄像头径向畸变自动校正系统,硕士学位论文,华南理工大学,201047.王奇,基于脸部器官关系的嘴巴检测算法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湖南大学,201048.吴祺,基于视觉技术的陈展交互设计与实现,硕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浙江大学,201049.唐新星,具有立体视觉的工程机器人自主作业控制技术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0750.王立中,基于机器视觉的奶牛体型评定中的关键技术研究,内蒙古农业大学,200951.孙文昌,等,基于熵和独特性的角点提取算法,计算机应用,200952.张裕,等,基于Harris算法的黑白棋盘格角点检测,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1053.欧剑,等,基于头部跟踪的虚拟画展系统,计算机应用,201054.兰海滨,等,基于角点检测的彩色图像拼接技术,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955.张登银,等,边缘检测算法改进及其在QoE测定中的应用,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0956.王科俊,等,基于共面圆的双目立体视觉分步标定法,应用科技,201057.时洪光,等,双目视觉中的角点检测算法研究,现代电子技术,201058.万敏,基于角点的汉字特征提取与识别算法,宜宾学院学报,201059.李健,抗几何攻击的数字图像水印技术的研究,南京理工大学,200960.张金玲,面向空间舱内机器人遥操作的增强现实仿真场景构建技术研究,北京邮电大学,200961.谭立东,道路交通事故现场快速勘查图像信息处理技术研究,吉林大学,200962.王军南,等,基于视觉的机械臂末端执行器坐标获取,2007系统仿真技术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200763.李勃,等,路况PTZ摄像机自动标定方法,中国通信学会通信软件技术委员会2009年学术会议论文集,200964.陈宇波,等,在人脸图像中确定嘴巴位置的方法,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765.陶骏,等,特定视频采集系统中的身份识别的实现,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66.宋洁,等,基于金字塔和模糊聚类的路面图像拼接方法,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0867.韩斌,等,改进的亚像素级快速角点检测算法,江苏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68.张铁楠,等,针对棋盘格角点快速检测的一种新方法,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869.赵万金,等,一种自适应的Harris角点检测算法,计算机工程,200870.王娟,师军,吴宪祥,图像拼接技术综述,计算机应用研究,200871.王立中,等,基于图像分块的多尺度Harris特征点检测算法,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72.冯宇平,等,一种用于图像序列拼接的角点检测算法,计算机科学,200973.任雁,角点检测方法研究,机械工程与自动化,200974.华瑞娟,等,一种多椭圆曲线拟合的新算法,长春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75.顾国庆,等,基于曲率多尺度的高精度角点检测,光学技术,201076.盛遵冰,等,点对核值匹配的角点检测,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077.马品奎,基于图像分析的超塑性自由胀形实验测量与力学解析,吉林大学,201078.倪奎,人脸器官拼接融合及其在人脸动画中的应用, 硕士学位论文,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79.禹蒲阳,分类算法的一种改进,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201080.吴祺, 基于视觉技术的陈展交互设计与实现, 硕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201081.肖啸,等,基于数字有机体的访问控制链表(ACL) 的设计与实现,电脑知识与技术: 学术交流,200982.徐涛,基于多个广角相机的图像拼接技术, 硕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201083.兰昆艳,等,基于图像金字塔光流的角点跟踪法的车辆监测系统,中国智能交通,200984.蔡胜利, 等,基于Harris角点检测的图像旋转测量[J]. 计算机测量与控制,2011,(1).85.全星慧, 等. 一种基于角点匹配的图像拼接算法研究[J].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1,(4).86.谭振宇, 等. 一种基于支持向量机的角点检测算法[J]. 电子测试,2011,(1).87.孙秋成. 基于机器视觉的轴径测量[D]. 吉林大学,2010.88.张炜. 基于点特征的图像拼接技术研究[D]. 河南科技大学: 2010.89.张金金. 基于SIFT的遥感影像自动配准的研究与实现[D]. 河南理工大学: 2009.90.肖若秀. 图像匹配方法研究与应用[D]. 昆明理工大学:2008.91.王静. 基于SIFT和角点检测的自动图像配准方法研究[D]. 华中科技大学: 2010.92.唐红梅. 基于辐射与空间信息的遥感图像检索[D]. 山东科技大学:2010.93.卓磊. 视频序列电子稳像技术研究[D]. 天津大学:2010.94.戴磊. 基于视觉反馈的移动机器人控制[D]. 上海交通大学:2011[17]可恢复的脆弱数字图像水印, 计算机学报, 2004, 他引频次:26引证文献:1.郭越,基于小波变换的鲁棒性与脆弱性数字水印算法的研究与实现,上海海事大学,20042.郭彦琦,数字图书馆工程中数字产品的版权保护和访问权限控制的研究和实现,上海海事大学,20043.刘为超,基于小波的数字图像认证水印研究,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54.赵敏,医学图象数字水印系统研究与实践,苏州大学,20055.孙建梅,基于内容的图像认证技术研究,西北大学,20056.桑晓青,基于离散小波变换的数字图像篡改验证技术的研究,浙江工商大学,20067.杨艳萍,基于数字水印的图像认证技术研究,西北大学,20068.朱兴力,鲁棒图像数字水印算法及其协议研究,西南交通大学,20069.余淼,用于JPEG图像认证的数字水印算法研究,西南交通大学,200710.吴志伟,基于CRC的脆弱型文本数字水印研究与应用,中南大学,200711.廖昌兴,压缩域图像水印与隐写算法研究,西南交通大学,200812.潘季芳,差错控制数据库水印算法研究,湖南大学,200913.张宪海,数字水印技术在版权保护与内容认证中的应用研究,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14.叶登攀,图像认证及视频数字水印的若干算法研究,南京理工大学,2005。

多目标优化算法NSGA_II的改进

多目标优化算法NSGA_II的改进

-27 6.89 $ !# %$:!; &$:" ; !"#$%:! ; -27 6.89 ’ !# 5- ($ "’ ) 0961 %$(%$#;’ < ; 6=/6 5- ’ "$ 0961 &$(&$>% ; 5- &$:" 0961 $ ):% ; *%:*%#;$ < ; +:% ; ?95=6 *+$! *+,%:!; -27 6.89 $ !*+ -27 6.89 ’ !%$ &’(&’-% ; &"#$%:&"#$%>!"; 5- &’:" 0961 ’ )(+>% ; *+,%:*+,%#;’ < ; +(+>% ;
周围的密度信息,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算法的搜索性能, 使得 ./01233 在种群的多样性 保 持 和 收 敛 速 度 方 面 尚 不 能 令 人满意。 在 ./01233 算法的基础上, 针对 ./01233 存在的问题, 该 文 提 出 一 种 改 进 的 ./01233 算 法 — —— 3./01 算 法 (36E(+D)5 , 在引入算术交叉算 .+425+674’*)5 /+(*748 0)4)*79 1:8+(7*;6) 子的同时, 提出并引入累积排序适应度赋值策略。 最后, 在收敛 速度和种群多样性保持方面进行了实验验证。
%
引言
由 于 多 目 标 进 化 算 法 可 以 在 一 次 运 行 中 得 到 多 个 &’域覆盖 ! # 和 ! $ 的所有邻域, 显然, 该算术交叉算子比 />? 具有更好的全局搜索能 力 , 能更 好地保持种群的多样性。

2011年国家自然基金获得者名录——北京师范大学

2011年国家自然基金获得者名录——北京师范大学

结核分枝杆菌中Pup-蛋白酶体系统对毒素-抗毒素系统功能的调控 张俊杰 北京师范大学 62 基于click化学的新型99mTc标记葡萄糖类似物肿瘤分子探针的设计与合成 张俊波 北京师范大学 60 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形成与戒断的脑机制研究 张锦涛 北京师范大学 23 植物群落物种功能多样性分析方法与应用研究 张金屯 北京师范大学 57 生物多样性的维持机制 张大勇 北京师范大学 600 沙区道路防护体系“前沿栅栏沙垄”发育模式、表面过程及其对防护体系的工程影响 北京师范大学 85 张春来 动物听觉核团及其端脑皮质神经发生的比较研究 曾少举 北京师范大学 65 化学镀法合成金属包覆的介孔碳及其在择形催化中的应用 岳文博 北京师范大学 30 新Besov型和Triebel-Lizorkin型函数空间理论 袁文 北京师范大学 22 大学生毕业前后生涯适应的追踪、Agent模拟和干预研究 于海波 北京师范大学 43 城市绿地系统连接度模拟与生态风险防范研究 于德永 北京师范大学 65 公共支出间横向影响及支出责任纵向划分:基于中国市县级数据的研究 尹恒 北京师范大学 44 益生元对铁质吸收的效应 - 生物利用率与调节机制 杨志江 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 42 流域水环境、水生态与综合管理 杨志峰 北京师范大学 600 第18届国际生态模拟学会双年会:全球变化及人类与自然耦合系统生态模拟国际会议 北京师范大学 6 杨志峰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基地 杨胜天 北京师范大学 400 纠缠光的存储与提取及相关物理问题的研究 杨国建 北京师范大学 60 相关于算子的Orlicz-型函数空间的实变理论 杨大春 北京师范大学 45 基于心脏磁共振成像的右心室修复手术数值模拟与优化设计及其软件实现 杨淳 北京师范大学 45 收入分配、财富积累和财政政策效应的计算模型 杨澄宇 北京师范大学 42 青海共和盆地风水交互过程的观测与模拟 严平 北京师范大学 85 熟能生巧:记忆练习效应的神经机制及应用 薛贵 北京师范大学 280 区域内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路线图研究 薛二勇 北京师范大学 19 面向创新型人才的心理学本科实验/实践教学条件的建设 许燕 北京师范大学 200 技术进步、职业结构变迁及其对我国城镇地区收入差距的影响 邢春冰 北京师范大学 21 强激光-等离子体作用下粒子加速及其PIC模拟改进 谢柏松 北京师范大学 55 集成时间序列多源遥感数据的叶面积指数反演方法研究 肖志强 北京师范大学 65 S100A7促进肺癌细胞生长的胞外作用及其与RAGE的相关性研究 肖雪媛 北京师范大学 63 金属-氧化物界面电子输运理论研究 夏钶 北京师范大学 65 盘B样条和球B样条造型的理论及其应用 武仲科 北京师范大学 60

花生果种皮特异表达基因AhPSG13 的克隆和表达研究

花生果种皮特异表达基因AhPSG13 的克隆和表达研究
[ 8 ]
根据 R N A浓度的大小, 调整各个样品浓度一致后点 样1 L , 琼脂糖凝 c D N A文 库 构 建 按 照 C r e a t o r S M A R T
克隆了一个 根据水稻花
5 0 0 b p 的果实特异表达启动子片段, 并进行了功能 预测和顺式作用元件分析; 袁正强等
、 抑制消
[ 7 ]
、 基因芯片
[ 6 ]
、 基因表达系列分析
s u p p r e s s i o ns u b t r a c t i v eh y b r i d i z a t i o n , 抑制消减杂交( S S H )是以消减杂交技术和抑制性 P C R技术为基础 来研究基因差异表达, 经过数年的实践运用, 已成为 一种研究与生物的生长、 发育、 抗病、 抗逆等生命过 程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及克隆的高效方法。 通过筛选特异表达基因从而构建特异启动子在 其它作物上已有较多应用。柏锡等
Z H A N GG u o - l i n , S H I X i n - g u o , C A I N i n g - b o , Z H A OY o n g - l i , Z H U A G NWe i - j i a n
( F u j i a nK e yL a bo f P l a n t M o l e c u l a r a n dC e l l B i o l o g y , F u z h o u3 5 0 0 0 2 , C h i n a ) A b s t r a c t :I no r d e r t o c l o n e t h e s p e c i f i c e x p r e s s i o ng e n e i np e r i c a r pa n dt e s t a o f p e a n u t ,a 2 7 7 b pE S Ti s o l a t e d f r o ms u p p r e s s i o ns u b t r a c t i v eh y b r i d i z a t i o no f p e r i c a r pa n dt e s t aw a s f u r t h e r s t u d i e d .Wes c r e e n e dt h ef u l l l e n g t ho f t h eg e n ef r o mat e s t ac D N Al i b r a r y .T h eg e n en a m e dA h P S G 1 3w a s 13 6 9 b pa n di t s o p e nr e a d i n gf r a m ew a s f r o m 2 8 b pt o 1 1 2 2 b p .T h e p u t a t i v e p r o t e i nM Ww a s 3 9 8 6 5 . 5 9a n dt h e i s o e l e c t r i c p o i n t w a s 5 . 7 3 .T h e s t r u c t u r e a n a l y s i s s h o w e dt h a t t h e p r o t e i nc o n t a i n e df o u r c r o s s - m e m b r a n e r e g i o n s a n dm a n y a c t i v e l o c i ,w h i c hs u g g e s t e di t s t r a n s c r i p t f u n c t i o ni nc e l l .T h i s p r o t e i nw a s h i g h l y h o m o l o g o u s w i t hc y s t e i n e p r o t e i n a s e o f s o m e o t h e r l e g u m e c r o p s a n d w ea s s u m e dt h a t i t m i g h t h a v e b e e nr e l a t e dw i t ht h e s y n t h e s i s o f c y s t e i n e p r o t e i n a s e i np e a n u t .E x p r e s s i o na n a l y s i s b y R T- P C Rr e v e a l e dt h a t t h i s g e n e w a s s p e c i a l l y e x p r e s s e di np e r i c a r da n dt e s t a , a n dm o s t l y e x p r e s s e di np e r i c a r p o f 3 0d a y s .T h eg e n ew ec l o n e di nt h er e s e a r c hh a sb e e ns u b m i t t e dt oG e n B a n k( G e n B a n kA c c e s s i o nN u m b e r F J 4 7 5 0 6 1 ) . K e yw o r d s : P e a n u t ; S p e c i a l e x p r e s s i o n ; G e n ec l o n i n g ; A n a l y s i s o f e x p r e s s i o np a t t e r n 花生是我国主要油料作物之一, 在国民经济中 占有重要地位, 其种植面积有逐年扩大的趋势, 在农 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 而, 花生种子在发育过程中易受黄曲霉感染, 花生果 皮是抵御黄曲霉侵染的天然屏障, 保护花生食用部 位不被侵染。因此, 分离花生果皮特异表达基因并 克隆其上游特异表达启动子, 可用于构建带花生果 皮特异启动子与外源抗性基因融合的表达载体转化 花生, 使导入的外源抗性基因只在果皮中表达而不 在种仁中表达, 这一定程度上可解决花生抗性和转 基因安全性的问题。另外, 通过这方面的研究还可 以丰富植物果种皮中组织差异表达基因的内容, 也 为系统研究果皮发育的分子机理打下基础。 克隆组织特异表达启动子首先要获得组织特异 表达基因。通过对比两种或多种处于不同状态的细 胞在基因表达上的差异, 有助于研究基因的表达模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命科学部2010年度资助重点科学基金项目一览表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命科学部2010年度资助重点科学基金项目一览表

文章编号 :1004-0374(2010)12-1376-0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命科学部2010年度资助重点科学基金项目一览表 项 目 名 称 项目负责人依 托 单 位组学工具解析斜卧青霉纤维素酶系合成调控网络机制研究曲音波山东大学细菌表面多糖抗原合成的分子机理及调控机制的研究王 磊南开大学链霉菌次级代谢产物生物合成中重要调控基因作用的分子机制谭华荣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小GTP酶Rac1介导的稻瘟病菌产孢过程的分子机理及其演化特点王宗华福建农林大学水稻矮缩病毒编码的RNA沉默抑制因子与宿主相互作用研究李 毅北京大学以番茄为模式研究植物对腐生型病原菌抗性的分子机制李传友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植物NB-LRR抗病蛋白介导小种专化抗性的机理研究沈前华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宿主植物信号分子对野油菜黄单胞菌致病基因表达的调控方荣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病毒基因沉默抑制子干扰寄主表观遗传调控的新机制郭惠珊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拟南芥抗病相关的植保素Camalexin中的噻唑环合成机理研究任东涛中国农业大学蝙蝠交流声波“方言”多样性及适应性进化冯 江东北师范大学华北农田生物多样性整合、维持及其控害功能戈 峰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蒙古高原草原生物多样性的格局与维持机制研究:控制实验与野白永飞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外调查相整合的多尺度途径整合生态位与中性过程解释生物多样性的维持-理论与实证研究张大勇北京师范大学不同植物功能群对外来植物入侵的抵抗力形成机制研究彭少麟中山大学植物与传粉者相互作用在高山草甸群落构建中的作用黄双全武汉大学Uncv无毛小鼠相关模型的建立及EGF/EGFR信号通路对毛囊发育曾 林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调控机理的研究纤毛虫:重要模型动物的细胞发育、模式建立与系统演化宋微波中国海洋大学家蚕作为鳞翅目害虫治理的靶标基因研究模型黄勇平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EZC-乳腺癌干细胞转基因小鼠模型的建立及其应用谢小明中山大学斑马鱼胚胎生物钟分子遗传和基因组机制的研究王 晗苏州大学人工诱导分化卵巢去分化再分化模型研究王德寿西南大学Hippo信号通路中蛋白复合物的结构与功能研究及药物先导化合徐彦辉复旦大学 物的筛选MAGE-RING泛素连接酶复合物的结构与功能研究杨茂君清华大学抗病毒关键转录因子IRF3和NF-kB的调控研究王 琛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蛋白乙酰化修饰与胰岛素敏感性调控翟琦巍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调控蛋白质亚硝基化的关键分子GSNOR在神经系统中的功能研究陈 畅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真核生物复制起始区域识别复合体ORC结构与功能研究刘迎芳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烟曲霉生长发育相关重要功能蛋白的糖基化修饰与调控金 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核基质结合蛋白与成簇基因染色质高级构象组织:机制、分工刘德培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 和协同杆状病毒诱导的核内肌动蛋白聚合的分子机制及其在病毒复制中陈新文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 的功能研究TGF-beta信号通路相关miRNA在心血管系统发育和和稳态维持中杨 晓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1377第12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命科学部2010年度资助项目 的功能和机制Myostatin调控的miRNAs在骨骼肌发育中的功能及表达调控的分朱大海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 子机制蛋白乙酰化对代谢酶和代谢通路的协同调控赵世民复旦大学自吞噬负反馈调节回路的生理功能和分子机制俞 立清华大学Ran GTPase和细胞周期激酶在细胞增殖代谢中的分子调控网络研究张传茂北京大学植物生长素合成及代谢缺陷突变体的系统筛选和研究郭光沁兰州大学p53家族蛋白调控细胞代谢的机制研究吴 缅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泛素蛋白修饰在植物发育及植物与环境相互作用中的调控机制谢 旗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固有免疫中的信号转导机制及应用研究戈宝学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ECM1调控辅助性T细胞亚群迁移以及致病性研究孙 兵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新型免疫细胞 δβ T 细胞识别配体的功能和结构基础高 福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炎症小体(inflammasome)介导的急性肝损伤机制研究唐 宏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皮层锥体细胞树突空间配布和轴突导向的分子机制丁玉强同济大学神经元极化的分子机理饶 毅北京大学视网膜方向选择性神经环路发育和调控的研究何士刚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果蝇脑内中央复合体发育的基因调控机制刘 力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基于可注射性支架材料的心肌组织再生与构建的重要基础研究王常勇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炎症影响下干细胞分化调控及其在牙周组织构建再生中的作用金 岩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Cide蛋白在脂稳态中的作用机制李 蓬清华大学表观遗传在铁稳态代谢中的作用及调控机制王福俤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干细胞向脂肪细胞定向的分子机制研究汤其群复旦大学果蝇肠干细胞的维持和定向分化的分子机理林鑫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三磷酸肌醇受体(IP3Rs)在胚胎干细胞分化命运决定中的作用和调杨黄恬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控机制小麦渐渗系耐盐新基因精细定位与作用机制研究夏光敏山东大学望水白抗赤霉病早期反应基因的克隆及其作用机制研究马正强南京农业大学野生二粒小麦抗锈病和耐逆境基因的挖掘研究彭俊华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野生二粒小麦抗白粉病基因发掘、精细定位和图位克隆刘志勇中国农业大学黄瓜种质资源抗病优异基因的全基因组发掘、功能遗传解析及利谢丙炎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 用研究杨树引入C4光合固碳途径关键酶的分子基础研究王柏臣东北林业大学钙调素调控杨树木质部发育的机制研究卢孟柱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我国重要食源性人兽共患旋毛虫病的病原侵袭与逃避机制研究刘明远吉林大学肠外致病性大肠杆菌的基因组学与分子致病机理研究陈焕春华中农业大学弓形虫机会性致病的调控机制研究陈晓光南方医科大学果实采后贮藏过程中品质保持的生物化学基础田世平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基于ERFs基因家族成员的果蔬保鲜生物学机理研究陈昆松浙江大学。

基于三链DNA结构的01整数规划改进研究

基于三链DNA结构的01整数规划改进研究
年, Feisenfeld 等人提出了三链核酸的概念 。 由于双
链 DNA 中两条相互缠绕且方向相反的链是依靠互补碱基对之 间的氢键相连, 碱基对又偏向螺旋轴一侧, 所以在两条链之间 形成了大小两沟。三链 DNA 正是在双链 DNA 的基础上, 通过 含有多聚嘌呤的那条链, 以 Hoogsteen 和反式 Hoogsteen 型氢键 且第三条链位于双链 与新 加 入 的 第 三 条 链 相 连 接 形 成 的, DNA 的大沟中, 主要有嘧啶—嘌呤—嘧啶和嘌呤—嘌呤—嘧 啶两种类型。 2004 年,Shigemori 等人发现寡聚脱氧核苷酸能在 RecA 蛋白及 ATP γ S 的存在下与双链 DNA 形成稳定的三链结构。由 于三链 DNA 在形成过程中不会发生错配和形成发夹结构, 而 且反应后得到的解为双链形式, 比较稳定, 不会像单链 DNA 因 为过长而形成发夹结构或断裂 。 因此, 基于三链结构 DNA 计 算的错误率和编码复杂度会降低 。 目前, 关于三链 DNA 的研究侧重于生物、 医学领域, 利用
收稿日期: 2012-05-22 ; 修回日期: 2012-06-25 J12LN65 ) 项目( J12LN22 ,
三链 DNA 结构实现 DNA 计算的实例不多, 主要解决了 0-1 整 [1 , 2 ] [3 , 4 ] [5 ] 、 、 数规划问题 可满足性问题 顶点着色问题 、 邮递员 [6 ] 问题以及工序安排问题 。2008 年, 杨静等人利用同源的存 在抗原蛋白质的脱氧核苷酸( ODN ) 在双螺旋 DNA 链中形成 的三链 DNA 结构解决了简单的 0-1 整数规划问题, 通过对三 3, 4]在阐 链 DNA 的构造和筛选完成了可行解的获取 。 文献[ 述三链 DNA 的形成过程以及可行性实验研究的基础上, 提出 将三链 DNA 计算模型应用于求解可满足性问题 。将 n 个变量 ODN 复合体探针, 的不同取值对应为 2 n 种不同的 RecA 蛋白与初始解空间在适当的反应液中哺育, 通过探针是否与库链形 成稳定的三链 DNA 结构判断并筛选满足符合每个子句的解序 列。在求解图顶点着色问题时, 利用探针与库链中某些 DNA 双链形成的三链 DNA 结构过滤掉相邻节点着同一颜色的非可 6]利 行解, 进而筛选出相邻节点着不同颜色的可行解 。 文献[ 用类似的方案求解了供需安排问题 。

三链DNA的研究

三链DNA的研究

三链DNA的研究
方晔;白春礼;等
【期刊名称】《自然杂志》
【年(卷),期】1993(000)002
【总页数】4页(P6-9)
【作者】方晔;白春礼;等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523
【相关文献】
1.基于三链DNA结构的0-1整数规划改进研究 [J], 任晓玲;白雪;刘希玉
2.三链DNA结构研究的新进展 [J], 杨林静;刘次全;白春礼
3.小分子与三链 DNA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J], 杨洪梅;徐牛生;姚文斌;石磊;李金英;刘淑莹
4.三链DNA(tsDNA) [J], 金由辛
5.三链DNA与反基因技术的研究进展 [J], 方晔;白春礼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核酸分子杂交的免疫芯片抗体固定新方法

基于核酸分子杂交的免疫芯片抗体固定新方法

DOI :10.3724/SP.J.1096.2013.20667基于核酸分子杂交的免疫芯片抗体固定新方法沙莎1 殷赟1 高晓莲2 黄庄荣3 余挺1 郑晓冬*11(浙江大学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杭州310058)2(美国休斯顿大学化学系,德克萨斯州77004) 3(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杭州310058)摘 要 基于核酸分子杂交原理构建了一种新型抗体固定方法㊂先将抗体与寡核苷酸单链交联,再将两者的复合物与固相载体表面上的互补寡核苷酸链结合,从而将抗体固定到载体的表面㊂在磁珠表面对该固定方法进行实验,证明了方法的可行性㊂以本方法构建了针对转基因Bt Cry1Ac 蛋白的免疫芯片,用Cy3标记二抗对其探针固定效果进行分析,并且在芯片上对Bt Cry1Ac 蛋白进行梯度浓度检测试验㊂结果表明,以本方法构建的抗体芯片,探针分布具有良好的特异性;探针层分布均匀,非特异吸附小;检测灵敏度达到0.01~0.05m g/L ;此外,通过杂交核酸双链的解离成功实现了芯片的再生,有助于解决传统抗体固定方法中芯片不可再生的问题㊂关键词 免疫芯片;抗体固定;抗体⁃寡核苷酸复合物;核酸杂交 2012⁃06⁃27收稿;2012⁃11⁃13接受本文系国家863计划目标导向性课题(No.2007AA10Z43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30972051),国家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No.2009ZX08012⁃010B )资助*E ⁃mail:xdzheng@1 引 言免疫芯片是实际应用中最重要㊁研究最多的一种蛋白质芯片㊂其原理是将几个㊁几十个㊁甚至几万个或更多数量的抗体(或抗原)高密度排列在固相载体上形成探针层,通过探针与靶物质的结合辅以合适的检测技术来获得样品中的多项指标信息[1]㊂与传统的免疫分析方法如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 )相比,免疫芯片最大的优点是能够实现并行㊁快速㊁高通量的检测;同时免疫芯片极大地节省了时间㊁试剂,被广泛应用于蛋白质组学研究以及疾病诊断㊁药物筛选㊁食品安全和环境安全监测等领域[2~5]㊂抗体探针的固定是免疫芯片构建过程中的关键步骤[6,7]㊂大量研究表明,不同的探针固定方法对免疫芯片的灵敏度和准确性等特征有明显的影响[6~9]㊂由理想的抗体固定技术构建的免疫芯片应具备以下特点:特异性良好;能够保持所固定抗体与抗原结合的能力;探针层均匀,同一芯片上各样品位点整齐均一;非特异吸附小,信噪比高等[10]㊂由于抗体空间结构复杂,目前对抗体还无法实现类似核酸芯片的体外链式扩增,不能直接在载体上制备活性抗体㊂一般情况下,免疫芯片的合成基于预先制备好抗体探针,再通过一定的物理或化学方法将其固定到载体的表面[4,5]㊂物理吸附和共价结合是最常用的两种抗体探针固定方法,但两者均存在以下问题:(1)抗体与载体表面无序结合,造成探针层均匀性差,信号均匀性也随之下降;(2)抗体在与载体表面结合的过程中易发生非特异性吸附,引起信噪比低;(3)抗体与载体表面的接触易破坏抗体探针的活性部位,致使芯片的灵敏度降低;(4)合成免疫芯片后的载体不可回收利用,造成芯片的构造成本较高㊂较晚发展起来的基于分子间亲和力的固定方法,如生物素与链霉亲和素[11],蛋白A 与IgG [12]等,虽在抗体的定向固定上有一定的改进,但依然不能解决芯片可再生的问题㊂为了克服以上缺点,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核酸杂交的新的抗体固定方法,以改进免疫芯片的探针固定效果㊂本方法通过将抗体与寡核苷酸单链交联,再将两者的复合物与固相载体表面上的互补寡核苷酸链结合,从而将抗体固定到载体的表面㊂该方法能够利用成熟的核酸芯片合成技术首先生成均匀分布的核酸探针层,而后通过核酸杂交引导抗体探针进行有序排列;同时双链核酸的引入增加了抗体与载体表面的空间距离,能有效减少载体表面上抗体的非特异性吸附,降低抗体在与载体接触过程中抗原结合活性降低的几率㊂此外,核酸分子固有的杂交可逆特性能够使抗体从载体表面洗脱,实现芯片的再生㊂本研究利用该抗体固定新方法制备了一种免疫芯片,并用于转基因Bt Cry1Ac 蛋白的检测㊂第41卷2013年2月 分析化学(FENXI HUAXUE ) 研究报告Chinese Journal of Analytical Chemistry 第2期199~204002 分析化学第41卷2 实验部分2.1 仪器与试剂微流体DNA芯片装置(美国LC Science公司);荧光显微镜(日本尼康公司);Genepix TM4000B芯片扫描仪(Axon公司);苏云金芽胞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Bt),Cry1Ac蛋白(分子量66kDa,中国水稻研究所);链霉亲和素包被磁珠(BioQ Technologies公司,直径1m m);兔抗Cry1Ac蛋白单/多克隆抗体由杭州宜康生物公司制备;Cy3标记链霉亲和素(美国KPL公司);Cy3标记羊抗兔抗体(Proteintech Group 公司);寡核苷酸(上海生工生物工程公司);S⁃HyNic交联试剂盒(SoluLink公司),包括琥珀酰亚胺基4⁃肼基烟酸盐丙酮腙(S⁃HyNic)㊁琥珀酰亚胺基4⁃甲酰基苯甲酸酯(S⁃4FB)㊁修饰缓冲液㊁杂交缓冲液㊂2.2 抗体⁃寡核苷酸复合物的制备取50m g(0.33nmol)Cry1Ac单克隆抗体的抗体溶液,加入20倍摩尔量(6.6nmol)的S⁃HyNic试剂,常温下孵育4h,用截留分子量100kDa的超滤膜除去多余S⁃HyNic㊂另合成10OD(47.4nmol)序修饰㊂用100m L修饰缓冲列为5′GTG TGC GGA AAT GCT TCT GCT A3′的寡核苷酸,3′端进行NH2液溶解核酸冻干粉,加入20倍摩尔量的S⁃4FB试剂,常温下孵育4h,用截留分子量3kDa的超滤膜除去多余S⁃4FB㊂将修饰后的抗体和寡核苷酸溶液混合,4℃反应过夜㊂用截留分子量100kDa的超滤膜去除混合物中多余的寡核苷酸,得到纯化的复合体㊂以初始抗体为对照,将抗体⁃寡核苷酸复合物在8%分离胶上进行SDS⁃PAGE电泳分析㊂2.3 基于磁珠表面的探针固定可行性试验设实验组和对照组,各取5~15m L链霉亲和素包被的磁珠置于两组离心管中,用磷酸盐缓冲液(PBS)洗涤磁珠2~4次,静置20min㊂在实验组中加入1×10-11~9×10-11mol的3′端生物素修饰的寡核苷酸(序列为3′⁃CAC ACG CCT TTA CGA AGA CGA T⁃5′),对照组中加入空白PBS缓冲液,常温摇床孵育30min,洗去多余的寡核苷酸㊂将过量抗体⁃寡核苷酸复合物加至磁珠体系,常温摇床孵育1~4h,提取磁珠部分,弃去清液㊂将FITC荧光素标记的二抗用PBS稀释100倍,加至微珠体系,常温下摇床孵育1~4h㊂用PBS洗去多余二抗,用荧光显微镜观察磁珠表面㊂2.4 抗体探针在芯片表面的固定用光化学合成法[13,14]在微流体DNA芯片表面上合成核酸探针,序列为3′⁃CAC ACG CCT TTA CGA AGA CGA T⁃5′,3′端固定于载体表面,共合成5个重复点㊂用1%SDS溶液预先清洗微流体芯片体系㊂将芯片装入微流体系,用50m L封闭缓冲液(6×SSPE,1%BSA)封闭芯片表面㊂用封闭缓冲液配制100m L50nmol/L抗体⁃寡核苷酸复合物溶液,注入芯片,30℃下孵育2h,洗去未结合样品,得到抗体芯片㊂取1m L Cy3标记的羊抗兔抗体(二抗)用PBS缓冲液稀释100倍,注入芯片,30℃下孵育30min,用PBST缓冲液洗去多余的二抗,用芯片扫描仪对芯片进行观察,对探针固定的特异性㊁均匀性和非特异性吸附情况进行分析㊂2.5 抗原的检测采用2.4方法合成抗体芯片,检测苏云金杆菌抗虫基因Bt Cry1Ac蛋白㊂制备一定浓度的100m L Bt Cry1Ac蛋白溶液,注入芯片,常温下孵育2h,用PBST洗去多余样品㊂加过量生物素标记的兔多克隆抗体和Cy3标记的链霉亲和素,常温下孵育1h,洗去未结合物质㊂使用扫描仪对信号进行采集,并用GenePix pro4.1软件(Axon公司)对信号值进行分析,作抗原浓度⁃信号值曲线㊂2.6 芯片的洗脱及再生芯片表面反应结束后,40℃下用洗脱缓冲液(0.01×SSPE,25%甲酰胺)对芯片表面进行20min洗脱,扫描后确认芯片表面无信号残留㊂芯片于4℃保存,至下一次使用时可根据2.4节重新制备抗体芯片㊂3 结果与讨论3.1 探针固定方法原理图1显示了基于核酸杂交固定抗体探针的免疫芯片构建及使用原理㊂选取长度约为20~25碱基的寡核苷酸序列,将其3′端与抗体交联,形成抗体⁃寡核苷酸复合物;同时在固相载体表面合成其互补序列,3′端与载体表面相连㊂通过互补的寡核苷酸链间特异性杂交,抗体被定向固定到载体的表面㊂在基片的表面生成多种不同序列的核酸,即可集成高通量抗体芯片,芯片的类型和规模随抗体种类和载体表面核酸探针数量相应改变㊂在形成的抗体芯片上,通过夹心免疫法对抗原物质进行检测㊂检测结束后,用合适的洗脱条件使杂交双链解离,芯片恢复到单链寡核苷酸状态,可从而继续用于新抗体芯片的合成㊂图1 基于核酸杂交固定抗体探针的免疫芯片构建及使用原理图Fig .1 Schematic of fabricating and utilizing an immunochip based on immobilizing antibodyprobes via DNA hybridization3.2 抗体⁃寡核苷酸复合物的制备经化学修饰,抗体上部分赖氨酸侧链上的着氨基和寡核苷酸3′端的氨基分别被肼基和醛基取代,两者混合反应生成双苯腙键[15],并形成抗体⁃寡核苷酸复合物(图2A )㊂用SDS ⁃PAGE 电泳对交联产物进行验证㊂有研究表明,电泳预处理过程中加入还原剂会致使抗体的重链和轻链分离[16]㊂为保持抗体的完整性,本实验对上样缓冲液不作还原剂添加处理,因此样品在分子量大于100kDa 处得到单一条带(图2B ),与完整抗体分子量(约为150kDa )符合㊂结果显示,交联后抗体的迁移速度明显慢于初始抗体,即分子量增加,说明有一定量的寡核苷酸连接到抗体表面,形成抗体⁃寡核苷酸复合物㊂图2 (A )抗体与寡核苷酸交联反应图;(B )起始抗体与抗体⁃寡核苷酸复合物在8%分离胶上的电泳图(M:标准蛋白;L1:起始抗体;L2:抗体⁃寡核苷酸复合物)Fig .2 (A )Scheme of antibody ⁃oligonucleotides conjugating reaction;(B )SDS ⁃PAGE electrophoresisanalysis of the antibody and the antibody ⁃oligonucleotides conjugate on 8%gel (M:marker;L1:antibody;L2:antibody ⁃oligonucleotides conjugate )102第2期沙莎等:基于核酸分子杂交的免疫芯片抗体固定新方法 3.3 基于磁珠表面的探针固定可行性实验磁珠是常用的表面分析工具㊂本研究采用磁珠考察通过核酸杂交固定抗体的可行性㊂将抗体⁃寡核苷酸复合物加入表面固定有互补寡核苷酸链的磁珠进行反应,用荧光素标记二抗对已固定抗体进行跟踪㊂为排除荧光二抗与磁珠表面结合的可能,设置表面不固定互补寡核苷酸的磁珠作为对照组㊂结果显示,对照组(图3A)中基本无荧光信号,说明磁珠表面不与荧光素标记二抗发生非特异性结合㊂实验组(图3B)中明显观察到大量荧光信号,说明抗体⁃寡核苷酸复合物已成功固定到磁珠的表面,并与荧光素标记二抗结合㊂该结果表明,尽管在3′端连接上了抗体,寡核苷酸链依然保持了良好的伸展性使其能够与互补寡核苷酸链杂交㊂另一方面,二抗与抗体探针的成功结合显示出抗体在一系列反应中依然维持了原有的三维结构以及活性㊂以上结果初步证实了通过核酸杂交固定抗体探针的可行性㊂图3 (A)未固定有互补寡核苷酸链的磁珠表面(对照组);(B)固定有互补寡核苷酸链的磁珠表面(实验组)Fig.3 (A)Surface of non⁃oligonucleotides coated beads(control group);(B)Surfaceof complementary⁃oligonucleotides coated beads(experimental group)3.4 抗体探针在芯片上的固定由于核酸双链杂交的特异性易受环境温度㊁缓冲液pH值等因素影响[17,18],为考察抗体芯片合成过程中探针固定的特异性,本实验除合成相应的互补链外,在微流体核酸芯片上另外合成749种含20~ 25碱基的非互补核酸序列,以检验抗体固定过程中是否存在非互补链错配现象㊂将制备的Cry1Ac抗体⁃寡核苷酸链复合物在该核酸芯片表面进行反应,Cy3标记二抗的跟踪结果如图4所示㊂从图4可以看出,芯片仅在相应的5个重复目标探针位置显示了信号,且强度一致,其他位点上均无信号出现㊂由此说明,在该实验条件下,探针能够通过碱基配对原理准确地固定到指定的互补序列核酸位置,不受非互补链的干扰,因此为基于此方法合成准确的高通量芯片提供了实验依据㊂进一步将信号放大后观察到,芯片的背景清晰,信噪比高㊂该现象说明,在抗体固定过程中,核酸单链有效阻挡了抗体表面基团与基片表面的接触,减少了抗体在基片表面上的非特异性吸附㊂同时,信号内部具有良好的均一性㊂原因是在原有的均匀核酸基础上,核酸杂交过程能够引导抗体进行有序排列,形成均匀规律的抗体探针层㊂此项改进避免了常规抗体点样方法常遇到的边缘模糊和信号内部强度不均甚至出现空白区等问题,有助于芯片最终获得均匀一致的检测信号,提高了检测结果的可靠性㊂3.5 合成芯片对Cry1Ac蛋白的检测采用合成蛋白质芯片对转基因蛋白Cry1Ac溶液进行检测试验,在芯片的探针位置上获得特异性信号㊂在抗体芯片上检测一系列梯度浓度的Cry1Ac蛋白溶液,芯片扫描后,用GenePix pro4.1软件提取信号值,得到抗原浓度⁃信号曲线(图5)㊂结果表明,芯片的检出限达到0.01~0.05m g/L,且图5显示反应位点上检测得到的信号均匀,说明在均匀分布探针的基础上芯片能够均匀地捕获抗原㊂在低浓度范围(0.01~1m g/L)内对检测信号值作相关性分析,发现信号值与抗原浓度呈较好的线性关系(R2=0.9765)㊂由此可见,本方法中探针均匀分布的特征有助于后续软件提取信号值的处理,获得较好的检测精度㊂3.6 芯片的再生根据核酸杂交的可逆特性,基于该方法合成的抗体芯片还具有可再生的特点㊂为对该特性进行验证,进行以下试验:按2.4节合成Cry1Ac抗体芯片,并对1m g/L抗原蛋白溶液进行检测,扫描结果得相应的特异性信号(如图6A);按2.6节将芯片表面的杂交双链进行解离,芯片扫描后得图6B,显示目标202 分析化学第41卷 图5 梯度浓度的Cry1Ac 蛋白溶液在抗体芯片上的检测信号Fig .5 Detection signals from gradient concentrations ofCry1Ac protein solution on the antibodyarray 图4 Cy3标记二抗与芯片上固定的抗体探针结合的信号图Fig .4 Signal image of Cy3labeled anti ⁃rabbit IgGbinding with immobilized antibody probes on the microarray 位点上的原有信号消失,说明此时芯片上的抗体探针及信号物质已被去除,芯片表面恢复到单链核酸状态;在同张芯片上再次合成Cry1Ac 抗体芯片并进行同等抗原检测,检测结果(图6C )如预期得到与图6A 强度基本一致的信号㊂芯片上6个重复点获得的再生信号分别为原来的90.26%,91.78%,78.90%,89.1%,91.35%和97.42%(如图6D 所示)㊂图中显示重生后的芯片背景有所降低,原因是本实验采用的芯片是微流体构造,通道中的部分沉积物经多次洗涤后会被部分清除㊂目前商业化的大多数抗体芯片都是将抗体一次性固定到载体的表面,芯片一旦合成后载体就不可再回收,而本试验结果证实,基于核酸分子杂交固定抗体的免疫芯片能够成功实现芯片基片的重复利用,因而有望降低芯片的构造成本㊂图6 抗体芯片的再生实验:(A )形成Cry1Ac 抗体芯片并进行1m g/L 抗原检测;(B )芯片洗脱;(C )重复(A )试验;(D )原芯片和再生芯片上6个重复位点上的信号值Fig .6 Regeneration tests of antibody array:(A )Formation of Cry1Ac antibody array and 1m g/L antigendetection;(B )Dissociation of the antibody probe from the antibody array;(C )Repetition of test A;(D )Signals on six replicate sites of the original and regenerated antibody arrays302第2期沙莎等:基于核酸分子杂交的免疫芯片抗体固定新方法 402 分析化学第41卷References1 Stoevesandt O,Taussig M J,He M Y.Expert Review of Proteomics,2009,6(2):145-1572 Borrebaeck C A K,Wingren C.Journal of Proteomics,2009,72(6):928-9353 Weinrich D,Jonkheijm P,Niemeyer C M,Waldmann H.Angew.Chem.Int.Ed.,2009,48(42):7744-77514 Karoonuthaisiri N,Charlermroj R,Uawisetwathana U,Luxananil P,Kirtikara K,Gajanandana O.Biosens.Bioelectron., 2009,24(6):1641-16485 Charlermroj R,Gajanandana O,Barnett C,Kirtikara K,Karoonuthaisiri N.Anal.Lett.,2011,44(6):1085-1099 6 Rusmini F,Zhong Z Y,Feijen J.Biomacromolecules,2007,8(6):1775-17897 Jonkheijm P,Weinrich D,Schroder H,Niemeyer C M,Waldmann H.Angew.Chem.Int.Ed.,2008,47(50):9618-9647 8 LIU Zhi⁃Hong,HE Wei,HAN Xu,XU Dan⁃Ke.Chinese J.Anal.Chem.,2007,35(5):775-778刘志红,何为,韩旭,许丹科.分析化学,2007,35(5):775-7789 ZHANG Lu.J.Biomed.Eng.,2006,23(4):907-910张露.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06,23(4):907-91010 YAN Jing⁃Hui,WU Meng,CHENG Hua,CHEN Ying⁃Zhu,Zhang Xiao⁃Bin,Li Ya⁃Pu,Li Chun⁃Sheng.Chin.J.Cell.Mol.Immunol.,2007,23(7):684-686闫静辉,吴萌,程华,陈英珠,张小兵,李亚璞,李春生.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07,23(7):684-686 11 LIU Kang⁃Dong,ZHAO Jian⁃Long.China Biotechnology,2004,24(12):48-52刘康栋,赵建龙.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04,24(12):48-5212 SUN Ji⁃Zhou,BIAN Chao,QU Lan,XIA Shan⁃Hong.Chinese J.Anal.Chem.,2009,37(4):484-488孙楫舟,边超,屈岚,夏善红.分析化学,2009,37(4):484-48813 Gao X L,Zhou X C,Gulari E.Proteomics,2003,3(11):2135-214114 Zhou X C,Cai S Y,Hong A L,You Q M,Yu P L,Sheng N J,Srivannavit O,Muranjan S,Rouillard J M,Xia Y M, Zhang X L,Xiang Q,Ganesh R,Zhu Q,Matejko A,Gulari E,Gao X L.Nucleic Acids Res.,2004,32(18):5409-5417 15 Kozlov I A,Melnyk P C,Stromsborg K E,Chee M S,Barker D L,Zhao C F.Biopolymers,2004,73(5):621-630 16 Liu H C,Gaza⁃Bulseco G,Chumsae C,Newby⁃Kew A.Biotechnol.Lett.,2007,29(11):1611-162217 Berggren C,Stalhandske P,Brundell J,Johansson G.Electroanal.,1999,11(3):156-16018 Naef F,Lim D A,Patil N,Magnasco M.Phys.Rev.E.,2002,65(4):040902⁃1⁃040902⁃4A New Method for Immobilizing Antibody Probes inImmunochips Based on DNA HybridizationSHA Sha1,YIN Yun1,GAO Xiao⁃Lian2,HUANG Zhuang⁃Rong3,YU Ting1,ZHENG Xiao⁃Dong*11(College of Biosystems Engineering and Food Science,Zhejiang University,Hangzhou310058,China)2(Department of Chemistry,University of Houston,Houston,Texas77004,USA)3(College of Agriculture and Biotechnology,Zhejiang University,Hangzhou310058,China) Abstract Based on complementary DNA strands hybridization,a method for immobilizing antibodies on immunochips was established.In this method,each kind of antibodies was conjugated to a specific sequence of oligonucleotide,and then was immobilized onto a complementary⁃oligonucleotide coated solid surface via base pairing.The method was first testified on magnetic beads surface.An immunochip against transgenic Bt Cry1Ac protein was further developed based on this in mobilization method.The immobilization outcome was analyzed using Cy3labeled secondary antibody,and gradient concentrations of Bt Cry1Ac protein were tested on the developed chip.The result showed the chip using this immobilization method achieved good specificity, even distribution of antibody probes,little non⁃specific adsorption,and a detection limit of0.01-0.05m g/L. Finally,the immunochip could be regenerated through dissociating the two DNA strands.Keywords Immunochip;Antibody immobilization;Antibody⁃oligonucleotides conjugates;Deoxyribonucleic acid hybridization(Received27June2012;accepted13November201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提出了改进的三链 DNA 模型求解 0-1 规划的设计。该方法编码 n 个变量的每种组合的所有排列情况。 此编码
n 并使对可行解的筛选更加有效。 利用寡聚脱氧 方式不仅使计算所需有效分子量从 O( ( 2 n) ! ) 下降到 O( 2 n! ) ,
核苷酸( ODN) 在 RecA 蛋白介导下与同源的双链 DNA 匹配成三螺旋 DNA 的特点, 可推广到更多以双链 DNA 分 子为计算模型的解的检测中。 关键词: 三链 DNA; 0-1 整数规划; DNA 计算 中图分类号: TP301. 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1-3695 ( 2013 ) 01-0056-04 doi: 10. 3969 / j. issn. 1001-3695. 2013. 01. 013
Improvement of 0-1 integer programming based on triplestranded DNA structure
REN Xiaoling,BAI Xue,LIU Xiyu
( School of Management Science & Engineering,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Jinan 250014 ,China)
0
引言
1957 年, Feisenfeld 等人提出了三链核酸的概念 。 由于双
链 DNA 中两条相互缠绕且方向相反的链是依靠互补碱基对之 间的氢键相连, 碱基对又偏向螺旋轴一侧, 所以在两条链之间 形成了大小两沟。三链 DNA 正是在双链 DNA 的基础上, 通过 含有多聚嘌呤的那条链, 以 Hoogsteen 和反式 Hoogsteen 型氢键 且第三条链位于双链 与新 加 入 的 第 三 条 链 相 连 接 形 成 的, DNA 的大沟中, 主要有嘧啶—嘌呤—嘧啶和嘌呤—嘌呤—嘧 啶两种类型。 2004 年,Shigemori 等人发现寡聚脱氧核苷酸能在 RecA 蛋白及 ATP γ S 的存在下与双链 DNA 形成稳定的三链结构。由 于三链 DNA 在形成过程中不会发生错配和形成发夹结构, 而 且反应后得到的解为双链形式, 比较稳定, 不会像单链 DNA 因 为过长而形成发夹结构或断裂 。 因此, 基于三链结构 DNA 计 算的错误率和编码复杂度会降低 。 目前, 关于三链 DNA 的研究侧重于生物、 医学领域, 利用
第 30 卷第 1 期 2013 年 1 月
计 算 机 应 用 研 究 Application Research of Compun. 2013
* 基于三链 DNA 结构的 0-1 整数规划改进研究
任晓玲,白

雪,刘希玉
( 山东师范大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济南 250014 ) 要: 为实现 DNA 计算中对解的有效筛选, 防止探针与探针之间的错配、 发夹结构等, 以及便于检测最终解,
Abstract: To realize the effective screening of solutions in DNA computing and to prevent the mismatch between probes,the formation of the hairpin structure etc, this paper presented an improved triplestranded DNA model to solve 0-1 integer programming problem. This method made a full array of all combinations of n 0-1 variables. Compared with the original one,the amount of DNA strands needed dropped from O( ( 2 n) ! ) to O( 2 n n! ) and the improved one made a better selection of feasible solutions. Triplehelix structure could be constructed by the homologous doublehelix DNA with the oligodeoxyribonucleotides ( ODN) in the mediated of RecA protein. It could make use of its special structure to promote it to the selection of solutions with the doublehelix computing model. Key words: triplestranded DNA; 0-1 integer programming; DNA computing
收稿日期: 2012-05-22 ; 修回日期: 2012-06-25 J12LN65 ) 项目( J12LN22 ,
三链 DNA 结构实现 DNA 计算的实例不多, 主要解决了 0-1 整 [1 , 2 ] [3 , 4 ] [5 ] 、 、 数规划问题 可满足性问题 顶点着色问题 、 邮递员 [6 ] 问题以及工序安排问题 。2008 年, 杨静等人利用同源的存 在抗原蛋白质的脱氧核苷酸( ODN ) 在双螺旋 DNA 链中形成 的三链 DNA 结构解决了简单的 0-1 整数规划问题, 通过对三 3, 4]在阐 链 DNA 的构造和筛选完成了可行解的获取 。 文献[ 述三链 DNA 的形成过程以及可行性实验研究的基础上, 提出 将三链 DNA 计算模型应用于求解可满足性问题 。将 n 个变量 ODN 复合体探针, 的不同取值对应为 2 n 种不同的 RecA 蛋白与初始解空间在适当的反应液中哺育, 通过探针是否与库链形 成稳定的三链 DNA 结构判断并筛选满足符合每个子句的解序 列。在求解图顶点着色问题时, 利用探针与库链中某些 DNA 双链形成的三链 DNA 结构过滤掉相邻节点着同一颜色的非可 6]利 行解, 进而筛选出相邻节点着不同颜色的可行解 。 文献[ 用类似的方案求解了供需安排问题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