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形胶质细胞

合集下载

星形胶质细胞:生理及病理

星形胶质细胞:生理及病理

摘要:星形胶质细胞是一种特殊的胶质细胞,其数量超过神经元数量的五倍以上。

均散的分布于整个中枢神经系统(CNS),并在健全的CNS中发挥许多重要并且复杂的功能。

星形胶质细胞可以通过一个称作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增生的过程对CNS各种形式的损伤做出反应,这也成为CNS结构性病变的一个病理特征。

最近,在确定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增生的功能和机制方面以及确定星形胶质细胞在CNS疾病和病症中的作用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的分子库已经确定。

转基因小鼠模型用来研究体内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和胶质瘢痕形成的具体方面。

星形胶质细胞被确定参与特定临床病例实体。

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增生不是一个简单的全或无现象,而是由特定的信号控制的时情况而定的细微的、逐渐的、连续的变化。

这些变化发生在基因表达的可逆性改变和保护细胞和组织结构的细胞肥大,组织结构重排的持久瘢痕形成。

越来越多的证据指向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增生在因为缺失正常的星形胶质细胞功能或者拥有不正常的功能引起的CNS疾病中起着主要或者促进作用。

本文概述了(1)在健全CNS中星形胶质细胞的功能。

(2)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和胶质瘢痕形成的机制和功能。

(3)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可能导致或者促进特定CNS疾病和损伤的路径。

引言:普遍的观点认为星形胶质细胞在那些临床疾病和CNS结构性病变研究中的生物学和病理学机制(1)在神经组织中,星形胶质细胞支持胶质细胞成分(2)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是病变组织可信的和敏感的标志。

星形胶质细胞或者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的功能失调可能促成临床信号或者机制的呈现,导致一般考虑不到的CNS组织的病理学变化的发生。

然而,这些观点逐渐改变,对星形胶质细胞的生物学和病理学研究的兴趣逐渐增加。

在过去的25年里,星形胶质细胞在健全的中枢神经系统中负责各种各样的复杂的和重要的功能,包括通过神经回路在突触传递和信息加工的主要作用。

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增生和胶质瘢痕形成的机制和功能逐渐被阐明。

神经胶质细胞名词解释

神经胶质细胞名词解释

神经胶质细胞名词解释神经胶质细胞是构成神经组织的一种非神经元细胞,主要分为四种类型: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渐进性小胶质细胞和守卫细胞。

下面分步骤解释这些术语的含义。

第一步,解释“神经胶质细胞的概念”。

神经胶质细胞相对于神经元而言,产生于神经发育的早期,主要为神经元提供支持、营养物质和维护环境稳定的功能。

在神经系统紊乱时,它们还能够发挥免疫和修复功能。

总而言之,神经胶质细胞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

第二步,解释“星形胶质细胞的概念”。

星形胶质细胞也叫格氏星形胶质细胞,其特点是细胞形态呈星形或小丑帽状,突起呈放射状,参与形成血脑屏障和细胞外液微环境的调节等生理功能。

它的功能类似于表皮细胞,在神经组织中起养护和填补细胞间隙的作用。

第三步,解释“少突胶质细胞的概念”。

少突胶质细胞也叫OLI呈胶质细胞,其形态特点是和星形胶质细胞类似,长有极短的细胞突,主要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的交界处,是极长髓鞘轴突的支持细胞。

它还能促进髓鞘形成和轴突再生,对神经递质的分泌也有调节作用。

第四步,解释“渐进性小胶质细胞的概念”。

渐进性小胶质细胞也叫微胶质细胞,是一个自主活动细胞的一种。

渐进性小胶质细胞的特点是形态小巧,形状呈球形或椭圆形。

它分布在整个神经系统中,主要功能是带有免疫性和补体功能,可以吞噬和清除神经细胞中产生的废物、细胞碎片及不正常细胞。

同时,它是神经系统免疫细胞的重要成分,可以清除感染因子和细胞危险信号。

第五步,解释“守卫细胞的概念”。

守卫细胞也叫树突胶质细胞,它能够感知外界环境变化,起到神经元保护的作用,同时也参与信号传导和突触塑性的调节。

它有许多种不同形态,如树突形、梭形、长柱形等,能够与神经元、其它胶质细胞以及血管间皆有多样的相互作用。

综上所述,神经胶质细胞是构建神经系统的主要成分,其种类众多,每种胶质细胞都具有独特的形态和生理功能。

加深神经胶质细胞的认知,对于理解神经系统的功能和生理机制,甚至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胶质细胞的种类和主要功能

胶质细胞的种类和主要功能

胶质细胞的种类和主要功能《胶质细胞的种类,你知道吗?》嘿,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胶质细胞的种类。

有一种叫星形胶质细胞,它就像一个勤劳的“小管家”。

比如说,大脑里的一些营养物质运输,它会帮忙管着。

还有少突胶质细胞,它特别关心神经纤维。

就像给电线裹上绝缘皮一样,它能帮助神经纤维更好地传递信号。

室管膜细胞也不能少,它守护着脑室,让脑室能正常工作。

是施万细胞,在周围神经系统里发挥着重要作用。

这些不同种类的胶质细胞,都在默默地为咱们的神经系统努力工作着!《来,认识一下胶质细胞的种类》朋友们,咱们一起来认识认识胶质细胞的种类!先来说说星形胶质细胞,它就像咱们生活中的照顾者。

比如你累了,它给你提供能量支持,就像妈妈给孩子做饭补充营养一样。

少突胶质细胞呢,好比是电线的保护套。

神经纤维能顺利传递信息,它功不可没,就像保护套让电线不会漏电。

小胶质细胞像是勇敢的战士。

当大脑里有细菌或者病毒来捣乱,它会勇敢地去战斗,保护我们的大脑。

室管膜细胞,就像房子里的管理员,把脑室管理得井井有条。

施万细胞在周围神经系统里,也是个重要角色,帮助神经正常工作。

怎么样,这些胶质细胞的种类是不是很有趣?《胶质细胞的种类,很神奇哟》小伙伴们,今天来讲讲神奇的胶质细胞的种类!星形胶质细胞,就像一个温暖的大哥哥或者大姐姐。

当神经细胞累了,它会安慰照顾,给它们力量。

比如说,它能调节细胞外的离子浓度,让神经细胞能好好工作,就像在大热天给你递上一杯凉水。

少突胶质细胞,是个厉害的“包装工”。

它把神经纤维包裹起来,让信号传递得更快更稳,就像给信件套上信封,能更快更安全地送达。

小胶质细胞是勇敢的“小警察”。

要是有病菌入侵大脑,它马上行动,把病菌赶走,保护大脑的安全。

室管膜细胞,是脑室的“清洁工”,让脑室保持干净整洁,正常运转。

施万细胞呢,是周围神经系统的“小”,协助神经传递信息,就像接力比赛中的交接棒环节,保证信息传递不中断。

是不是觉得胶质细胞的种类很神奇呀?《聊聊胶质细胞的种类》大家好呀!今天咱们来聊聊胶质细胞的种类。

星形胶质细胞

星形胶质细胞
(2)递质代谢。星形胶质细胞是谷氨酸(Glu)和γ-氨基丁酸(GABA)代谢的场所,谷氨酸和GABA被神经 元释放后都可以被星形胶质细胞所摄取,经酶催化后可转变为谷氨酰胺(Gln),Gln是可以分别被谷氨酸能和 GABA能神经元利用的前体,分别可以被转变为谷氨酸和GABA。另外,围绕突触的星形胶质细胞可以构成一道屏障, 避免递质从突触间隙扩散出去。
星形胶质细胞具有许多突起,伸展充填在神经细胞的胞体及其突起之间,起支持和分隔神经细胞的作用,并 参与了血脑屏障的形成。由于星形胶质细胞能产生和分泌某些神经递质以及表达某些神经递质受体,可对一些神 经活性物质产生反应。另外,星形胶质细胞能对外源性化合物进行生物转化,并可帮助调节神经元周围的离子微 环境。外源性化学物质或外伤损伤中枢神经系统后,损伤区域星形胶质细胞通过增生可形成胶质“瘢痕”。这种 增殖多伴随着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的表达增加。因此组织中GFAP 升高是中枢神经系统对损伤作出反应的一个标志性信号。
星形胶质细胞比脑内其他任何类型的细胞具有更广泛的缝隙连接,由此使得星形胶质细胞类似于合胞体样结 构。这种缝隙连接的功能为:加强相邻细胞的连接;细胞通讯,其方式为离子偶联以及代谢物偶联。离子偶联即 电偶联,可使细胞形成同步活动。而代谢偶联则能使单糖、氨基酸、核苷酸、维生素以及激素和其他一些低分子 物质自由通过缝隙连接。
(3)营养和保护作用。在神经发育中的作用,星形胶质细胞的终足几乎包被脑毛细血管80%以上的面积,而 其与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之间的紧密连接可能是形成血脑屏障的基础,并从血液中摄取营养物质供应神经元。在 胚胎发育初期放射状胶质细胞可以引导神经细胞迁移。在中枢神经系统受损后,星形胶质细胞进行有丝分裂,容 易形成胶质瘢痕。

星形胶质细胞知识点总结

星形胶质细胞知识点总结

星形胶质细胞知识点总结一、星形胶质细胞的结构星形胶质细胞是一种类星形细胞,它们具有分支较多的细胞形态,呈星形或放射状分布。

在大脑白质中,它们具有完整的细胞形态,细胞体较大,有较多的肌动蛋白和细胞骨架。

在灰质中,星形胶质细胞的形态比较丰富,细胞体小,分支较多,形如星形。

星形胶质细胞的细胞核呈圆形或卵圆形,胞浆丰富,内含有丰富的胶原蛋白和胶质原纤维,这些结构有利于星形胶质细胞形成细胞骨架。

星形胶质细胞胞浆内还含有多种细胞器,如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

此外,星形胶质细胞的胞浆内还有大量的胶质原纤维和胶原蛋白,这些物质是星形胶质细胞形成胶质网的重要组成部分。

星形胶质细胞的细胞膜上有许多微突起,这些微突起形成了一种与神经元的突触结构相关的胶质细胞突触。

在星形胶质细胞周围,还有一层分布着许多细小的颗粒和小泡的细胞外基质,它们为星形胶质细胞提供了养分和信息。

这些结构为星形胶质细胞的功能提供了基础。

二、星形胶质细胞的功能1. 维持神经元稳态星形胶质细胞通过对神经元活动的调节,维持神经元的稳态。

在神经元兴奋过程中,星形胶质细胞可以通过对局部环境的调节,稳定神经元膜电位,防止过度兴奋。

在神经元抑制过程中,星形胶质细胞可以促进抑制性信号传导,维持抑制传导的稳定性。

2. 调节神经元环境星形胶质细胞通过调节神经元周围的环境,保持神经元的正常生理功能。

星形胶质细胞可以调节细胞外离子浓度和酸碱度,维持正常的神经元兴奋性。

此外,星形胶质细胞还可以清除神经元活动产生的代谢产物和游离氧离子,减少氧化应激和细胞损伤。

3. 合成代谢神经递质星形胶质细胞参与了多种神经递质的合成代谢过程。

例如,星形胶质细胞可以合成谷氨酸和谷氨酰胺,这些物质是中枢神经系统的重要神经递质和抑制性神经递质。

此外,星形胶质细胞还可以合成和释放多种神经营养因子,促进神经元的生长和再生。

4. 参与血脑屏障的形成星形胶质细胞是血脑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通过形成导向性的细胞层和胶质网,限制了血液中物质对中枢神经系统的进入,保护了神经元的正常功能。

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分离星形胶质细胞

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分离星形胶质细胞

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分离星形胶质细胞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 they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星形胶质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中最丰富的胶质细胞种类,它们在调节神经元功能、维持脑内环境稳定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星形胶质细胞

星形胶质细胞

目录一、星形胶质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一) 星形胶质细胞的异质性 (二) 胶质网络二、星形胶质细胞的功能 (一)分泌功能 (二)星形胶质细胞与神经的发育及再生 (三)星形胶质细胞具有对神经元微环境调控的能力 (四)免疫功能与血脑屏障调控三、星形胶质细胞功能的新近进展 (一)星形胶质细胞也具有可兴奋性 (二)星形胶质细胞与神经元的通讯或对话 (三)在突触形成和突触可塑性中的作用 (四)星形胶质细胞与神经发生胶质细胞是神经系统内数量众多的一大类细胞群体,约占中枢神经系统(CNS)细胞总数的90%,星形胶质细胞(astrocyte)是其中主要的组成成分目的从新生鼠皮层中分离、培养并鉴定原浆型星形胶质细胞(protoplasmic astrocyte,PAS)和纤维型星形胶质细胞(fibrous astrocyte,FAS).方法新生大鼠皮层分离的混合星形胶质细胞,经差速振荡法得到纯化的PAS和FAS;用免疫组化法分别对两种细胞进行鉴定.结果观察到两种细胞均特异性的标记为阳性.PAS外观扁平似圆盘状,细胞体较大,突起宽而扁,分支少,均匀排列生长;FAS细胞体较小,呈圆形、卵圆形或多角形,突起较多,细长并有分支,呈交错生长.结论采用差速振荡法体外纯化培养两种AS,方法可行、有效,同时纯度达95%以上.脑星形胶质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CNS)内在数目占绝对优势的一类大胶质细胞,被认为在神经元的整个发育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本文主要就参与星形胶质细胞调节神经元活动的主要功能分子,星形胶质细胞在中枢神经系统的生物学功能,及其与疾病的关系作一简要回顾.目的观察星形胶质细胞(AST)分泌雌激素的规律,研究AST对大脑皮层神经元突触形成的影响及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取新生大鼠大脑皮层进行AST原代及传代培养,分别于传代培养的第0 d、7 d、14 d、21 d进行细胞计数,同时用ELISA方法测定AST条件培养液(ACM)中雌二醇(E2)的浓度.以新生大鼠皮层神经元纯培养为模型,实验分成6组:神经元纯培养组;ACM培养组;AST和神经元混合培养组;雌激素培养组;ACM+Tamoxifen(雌激素受体阻断剂)培养组;Tamoxifen培养组.应用免疫荧光技术和突触计数方法观察各组突触形成数量的差别.结果AST数量分别为1×104/ml、1.1×106/ml、1.4×106/ml、1.5×106/mi;ACM中雌二醇浓度分别为(ng/L):0、117±22、266±22、252±27.第0 d培养液中未检测出雌二醇,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雌激素浓度迅速增加,14 d左右达高峰,以后逐渐降低,但21 d时培养液中雌二醇仍保持较高浓度.各实验组突触荧光颗粒数分别为(个/细胞,培养第9d):14±3;79±5;83±8;80±6;32±3;29±3.显示ACM能增加培养神经元突触形成的数目近6倍,外源性雌激素可基本模拟ACM的效应.Tamoxifen 能阻断ACM促突触形成效应的75%左右.结论体外培养新生大鼠大脑皮层AST能合成并分泌雌激素,分泌的雌激素可能参与了胶质细胞调节神经元突触形成的过程,而胶质源性的雌激素可能通过雌激素受体发挥促突触形成的作用.星形胶质细胞(AS)是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认为AS是构成突触结构的第三种成分.AS对突触的数量、形态结构、成熟过程以及突触传递都有影响.AS能够以多种方式和神经元相互作用,如通过谷氨酸-谷氨酰胺循环、细胞内Ca2+浓度的改变等环节影响神经元的生物活性,进而发挥对神经突触可塑性的影响.最新研究表明,AS亦能够通过分泌多种介质,如谷氨酸、高半胱氨酸、D-丝氨酸、ATP、雌二醇、胆固醇、神经营养因子、凝血酶敏感蛋白和集聚蛋白等对神经突触可塑性发挥调节作用.。

简述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

简述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

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神经胶质细胞的概述神经胶质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一类非神经元细胞,主要分布在大脑和脊髓中。

与神经元相比,神经胶质细胞数量更多,约占脑组织总细胞数的90%。

神经胶质细胞包括几个不同类型,如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室管膜细胞等,各有不同的功能和特点。

星形胶质细胞的功能神经元支持和保护星形胶质细胞是最常见的神经胶质细胞类型,它们以其星形的细胞体和长突起而得名。

星形胶质细胞能够包围和支持神经元,提供营养和氧气。

它们能够维持正常的细胞间环境,清除代谢产物、维持离子平衡和调节神经递质的浓度,帮助神经元正常工作。

此外,星形胶质细胞还能够包裹血管,形成血脑屏障,保护神经组织免受外界物质的侵害。

炎症应答和免疫调节星形胶质细胞在炎症应答和免疫调节中扮演重要角色。

当中枢神经系统受到感染或损伤时,星形胶质细胞能够迅速作出应答,释放细胞因子和化学信号分子,引导免疫细胞到达受损区域,并促进炎症反应。

此外,星形胶质细胞还参与调节免疫细胞的活动,防止过度炎症反应对神经组织的损伤。

少突胶质细胞的功能维持稳态和清除细胞间代谢产物少突胶质细胞是另一类常见的神经胶质细胞,在白质中广泛存在。

它们的突起较少,细胞体较小。

少突胶质细胞的主要功能之一是维持神经组织的稳态。

它们能够清除细胞间的代谢产物和过多的离子,调节细胞外液的成分,保持神经组织的正常功能。

少突胶质细胞还能够吞噬和降解病原微生物,参与免疫反应。

产生髓鞘和维护神经纤维少突胶质细胞在形成和维护髓鞘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髓鞘是由多层紧密包裹在神经纤维外部的脂质层组成,能够增强神经传导速度。

少突胶质细胞能够产生髓鞘的主要成分,如髓鞘蛋白和脂质物质。

它们包围和紧密包裹着神经纤维,形成髓鞘,提高神经冲动的传导速度。

室管膜细胞的功能脑脊液的产生和循环室管膜细胞是一种特殊的神经胶质细胞,分布在脑室内部。

室管膜细胞通过其细胞间隙与脑脊液相连,起着产生和循环脑脊液的重要作用。

小鼠星形胶质细胞的培养

小鼠星形胶质细胞的培养

星形胶质细胞的培养星形胶质细胞,是哺乳动物脑内分布最广泛的一类细胞,也是胶质细胞中体积最大的一种。

用经典的金属浸镀技术(银染色)显示此类胶质细胞呈星形,从胞体发出许多长而分支的突起,伸展充填在神经细胞的胞体及其突起之间,起支持和分隔神经细胞的作用。

细胞突起的末端常膨大形成脚板或称终足,有些脚板贴附在邻近的毛细血管壁上,因此这些脚板又被称为血管足或血管周足,靠近脑脊髓表面的脚板则附着在软膜内表面,彼此连接构成胶质界膜。

那么星形胶质细胞如何进行培养呢,下面介绍下此细胞的培养方法。

一、实验器械和试剂器械有剪刀、小镊子、小毛刷等,试剂DMEM/F12培养液、胎牛血清、胰蛋白酶、PBS液、青霉素、链霉素、培养皿等。

二、星形胶质细胞的混合培养取新生SD小鼠若干只(出生24h),在无菌条件下断头,迅速剪开颅骨,取出脑组织与预冷的PBS液中反复冲洗以去除血污,再移入另一盛有PBS的培养皿中,用小毛笔轻轻刷去脑组织表面的脑膜和血管,用PBS冲洗后剪去脑干仅保留大脑半球,用小剪刀充分剪碎脑组织,加入比组织块总量多30-50倍的0.05%胰蛋白酶,再移入50ml的离心管中,用吸管反复吹打消化至无明显的脑组织块为止,然后加入DMEM/F12完全培养基(含10%的胎牛血清、100U/ml青-链霉素)终止消化,反复吹打制成单细胞悬液,1000r/min离心5min,弃去上清液,加入一定量的完全培养吹打成单细胞悬液,接种到培养瓶中,置于细胞培养箱中培养,3-4h后更换一次培养液,以后每3天换夜一次,注意观察细胞的生长情况。

三、星形胶质细胞的分离和纯化将培养于培养瓶中的混合胶质细胞培养液弃去,用PBS清洗2遍,加入0.25%的胰酶于培养箱中消化,在镜下观察至细胞脱落,然后加入完全培养基终止消化,1000r/min离心5min,将细胞沉淀重悬接种于培养瓶中,置于培养箱中培养,稳定1天后,再恒温摇床200r/min振摇2h,吸取上清液(去除一些小胶质细胞和部分少突胶质细胞),贴壁细胞用0.25%的胰酶消化,方法同上,然后用完全培养基重悬接种到培养瓶中,稳定1天后用于后续实验。

星形胶质细胞rna提取

星形胶质细胞rna提取

星形胶质细胞rna提取English Answer:## Astrocyte RNA Extraction.Astrocytes are star-shaped glial cells that play a crucial role in maintaining homeostasis in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They are involved in a wide range of functions, including neurotransmitter recycling, ion regulation, and immune response. To study the molecular mechanisms underlying astrocyte function, it is often necessary to extract RNA from these cells. Here is a detailed protocol for astrocyte RNA extraction:Materials:Astrocyte culture.Tri reagent.Chloroform.Isopropanol.75% ethanol.Diethyl pyrocarbonate (DEPC)-treated water.RNAse inhibitor.Procedure:1. Harvest astrocytes: Harvest astrocytes from culture using trypsinization or other appropriate methods.2. Lyse cells: Resuspend the astrocytes in Tri reagent and incubate at room temperature for 5 minutes.3. Phase separation: Add chloroform and mix vigorously. Centrifuge at 12,000 x g for 15 minutes at 4°C.4. Collect RNA: Transfer the aqueous phase to a newtube and add isopropanol. Incubate at room temperature for 10 minutes.5. Precipitate RNA: Centrifuge at 12,000 x g for 10 minutes at 4°C.6. Wash RNA: Wash the RNA pellet with 75% ethanol. Centrifuge at 7,500 x g for 5 minutes at 4°C.7. Resuspend RNA: Resuspend the RNA pellet in DEPC-treated water and quantify using a spectrophotometer.Tips:Use high-quality Tri reagent to ensure efficient lysis and RNA recovery.Incubate samples at the specified time and temperature to maximize RNA yield.Centrifuge samples at the correct speed and time to pellet the RNA effectively.Add RNAse inhibitor to protect RNA from degradation during the extraction process.中文回答:## 星形胶质细胞 RNA 提取。

体细胞重编程星形胶质细胞的研究进展

体细胞重编程星形胶质细胞的研究进展

体细胞重编程星形胶质细胞的研究进展体细胞重编程是指通过引入一组特定的转录因子,将已经分化的体细胞重新转化为多能干细胞,即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s),这些iPSCs可以分化为各种细胞类型,包括心脏细胞、神经细胞和胰岛细胞等。

近年来,体细胞重编程技术在再生医学和疾病治疗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目前大部分的研究仍集中在通过体细胞重编程生成多能干细胞,对于直接将体细胞转化为特定类型细胞的研究还相对较少。

星形胶质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一种特殊细胞类型,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参与了神经元的支持、代谢和修复等过程。

利用体细胞重编程技术将星形胶质细胞转化为其他类型细胞,将有助于深入研究它们的功能以及治疗神经系统疾病。

已有的研究表明,体细胞重编程可以成功地将成纤维细胞等非神经系统细胞转化为星形胶质细胞,从而验证了体细胞重编程技术在星形胶质细胞生成方面的潜力。

一项研究通过引入适当的转录因子,成功地将成纤维细胞转化为表皮胶质细胞,这是一种星形胶质细胞的亚型,其在中枢神经系统中起着重要的功能。

研究人员还通过选择性地激活和抑制某些信号通路,成功地将胚胎成纤维细胞和成纤维树突细胞转化为星形胶质细胞,进一步证实了体细胞重编程技术在星形胶质细胞生成方面的适用性。

体细胞重编程生成的星形胶质细胞不仅具有形态和功能上的相似性,还在分泌因子、细胞外基质的合成和分泌等方面与天然星形胶质细胞具有相似性。

这些研究表明,通过体细胞重编程可以有效地将非神经系统细胞直接转化为星形胶质细胞,并且生成的星形胶质细胞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功能特性。

目前的研究还仅处于初级阶段,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优化体细胞重编程技术,以提高星形胶质细胞生成的效率和质量。

研究人员还需要进一步探索星形胶质细胞自发性转化的机制,以及与其他类型细胞的转化相比,体细胞重编程生成星形胶质细胞的可行性和效果。

体细胞重编程技术在星形胶质细胞转化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为深入研究星形胶质细胞功能和开发相关治疗手段提供了新的思路。

星形胶质细胞:生理和病理

星形胶质细胞:生理和病理

摘要:星形胶质细胞是一种特殊的胶质细胞,其数量超过神经元数量的五倍以上。

均散的分布于整个中枢神经系统(CNS),并在健全的CNS中发挥许多重要并且复杂的功能。

星形胶质细胞可以通过一个称作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增生的过程对CNS各种形式的损伤做出反应,这也成为CNS结构性病变的一个病理特征。

最近,在确定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增生的功能和机制方面以及确定星形胶质细胞在CNS疾病和病症中的作用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的分子库已经确定。

转基因小鼠模型用来研究体内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和胶质瘢痕形成的具体方面。

星形胶质细胞被确定参与特定临床病例实体。

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增生不是一个简单的全或无现象,而是由特定的信号控制的时情况而定的细微的、逐渐的、连续的变化。

这些变化发生在基因表达的可逆性改变和保护细胞和组织结构的细胞肥大,组织结构重排的持久瘢痕形成。

越来越多的证据指向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增生在因为缺失正常的星形胶质细胞功能或者拥有不正常的功能引起的CNS疾病中起着主要或者促进作用。

本文概述了(1)在健全CNS中星形胶质细胞的功能。

(2)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和胶质瘢痕形成的机制和功能。

(3)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可能导致或者促进特定CNS疾病和损伤的路径。

引言:普遍的观点认为星形胶质细胞在那些临床疾病和CNS结构性病变研究中的生物学和病理学机制(1)在神经组织中,星形胶质细胞支持胶质细胞成分(2)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是病变组织可信的和敏感的标志。

星形胶质细胞或者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的功能失调可能促成临床信号或者机制的呈现,导致一般考虑不到的CNS组织的病理学变化的发生。

然而,这些观点逐渐改变,对星形胶质细胞的生物学和病理学研究的兴趣逐渐增加。

在过去的25年里,星形胶质细胞在健全的中枢神经系统中负责各种各样的复杂的和重要的功能,包括通过神经回路在突触传递和信息加工的主要作用。

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增生和胶质瘢痕形成的机制和功能逐渐被阐明。

星形胶质细胞免疫荧光染色-解释说明

星形胶质细胞免疫荧光染色-解释说明

星形胶质细胞免疫荧光染色-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星形胶质细胞的免疫荧光染色方法及其在生物医学领域中的应用。

星形胶质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一类重要胶质细胞,其在神经元支持和保护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免疫荧光染色是一种常用的细胞染色技术,通过利用荧光标记的抗体来检测特定蛋白质在细胞内的分布情况,从而揭示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本文将介绍星形胶质细胞免疫荧光染色的方法及其优势和局限性,并展望未来在该领域的研究方向。

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能够深入了解这一重要的细胞染色技术及其在神经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首先介绍星形胶质细胞的概念和免疫荧光染色方法,包括染色原理和操作步骤。

接下来将探讨免疫荧光染色在星形胶质细胞研究中的应用领域,包括神经科学、免疫学等领域。

最后,对免疫荧光染色技术的优势和局限性进行分析,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影响。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阐述,读者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星形胶质细胞免疫荧光染色技术的相关知识,为进一步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1.3 目的:本文旨在介绍星形胶质细胞免疫荧光染色的方法及其在科研和临床应用中的重要性。

通过详细讨论该染色技术的原理、步骤和优势,旨在帮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星形胶质细胞及其在神经系统中的作用。

同时,本文还将探讨该技术存在的局限性,并展望未来在该领域的发展趋势,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通过本文的阐述,使读者对星形胶质细胞免疫荧光染色的重要性有更深入的理解,为相关研究和临床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2.正文2.1 星形胶质细胞的免疫荧光染色方法星形胶质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一类重要胶质细胞,具有支持神经元、维持神经元环境稳定性等重要功能。

为了研究星形胶质细胞的形态、功能和分布,免疫荧光染色技术成为一种常用的手段。

免疫荧光染色技术利用抗体与特定抗原结合的原理,结合了免疫学和荧光显微镜技术,可以在细胞和组织水平上对特定抗原进行定位和检测。

星形细胞

星形细胞

星形细胞瘤词条已锁定英文名称astrocytoma 多发群体男性传染性无就诊科室肿瘤科常见发病部位脑半球,丘脑底节区,幕下目录•1疾病概述•2临床表现•3治疗现状•4疾病检查•5鉴别诊断•6并发症•7疾病治疗•8预后效果1疾病概述脑肿瘤中胶质细胞瘤发病率最高,约占40.49%,综合发病年龄高峰在30-40岁,或10-20岁。

大脑半球发生的胶质瘤约占全部胶质瘤的51.4%,以星形细胞瘤为最多,其次是胶质细胞瘤和少枝胶质细胞瘤,脑室系统也是胶质瘤较多的发生部位,占胶质瘤总数的23 .9%,主要为管膜瘤,髓母细胞瘤,星形细胞瘤,小脑胶质瘤占胶质瘤总数的13%,主要为星形细胞瘤。

胶质细胞瘤的分类:1990.WHO将胶质瘤进行分类,见下表:星形细胞的肿瘤混合性胶质瘤1、星形细胞瘤1、混合性少枝—星形细胞瘤2、间变性(恶性)星形细胞瘤2、间变性(恶性)少枝—星形细胞瘤3、胶母细胞瘤脉络丛肿瘤4、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 1、脉络丛乳头状瘤5、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2、脉络丛癌少枝胶质细胞的肿瘤来源未明的神经上皮肿瘤1、少枝胶质细胞瘤1、星形母细胞瘤2、间变型(恶性)少枝胶质细胞瘤2、星形胶质母细胞瘤室管膜性肿瘤3、大脑胶质瘤病1、室管膜瘤松果体肿瘤2、间变性(恶性)室管膜瘤1、松果体细胞瘤3、粘液乳头型室管膜瘤2、松果体母细胞瘤4、室管膜下瘤 3、混合性松果体细胞瘤—松果体瘤胚胎性肿瘤神经元胶质细胞瘤1、髓上皮瘤1、神经节细胞瘤2、神经母细胞瘤 2、神经节胶质瘤3、室管膜母细胞瘤3、间变性(恶性)神经节胶质瘤4、神网膜母细胞瘤4、中枢神经细胞瘤5、髓母细胞瘤5、嗅神经母细胞瘤2临床表现星形细胞瘤:一般症状为颅内压增高表现,头痛、呕吐、视神经乳头水肿、视力视野改变、癫痫、复视、颅扩大(儿童期)和生命体征改变等。

局部症状依肿瘤生长位置不同而异:①大脑半球星形细胞瘤:约1/3患者以癫痫为首发症状约60%患者发生癫痫。

星形胶质细胞研究概述

星形胶质细胞研究概述

2015.03临床研究43神经系统的细胞主要由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

胶质细胞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数量约占90% ,星形胶质细胞(astrocyte ,Ast)在胶质细胞中体积最大,与少突胶质细胞合称为大胶质细胞。

传统认为星型胶质细胞没有动作电位,在神经系统内主要对神经元起到结构和功能上的支持作用,是构成血脑屏障的重要结构。

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Ast 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及病理生理过程中都起到重要作用,具有摄取、灭活和供给神经递质,抗氧化、营养、修复以及抑制神经元过度兴奋和帮助学习记忆等多种功能[1]。

目前,越来越到的研究者在研究神经系统疾病时,把目光投向了星形胶质细胞。

1 星形胶质细胞生物学特性人脑中神经元的总数为1010~1012 个,神经胶质细胞数量是神经元的10~50倍。

星形胶质细胞根据细胞内胶质丝的含量以及胞突的形状分为两种:纤维性星形胶质细胞,多分布在脑脊髓的皮质,突起细长,分支较少,胞质中含大量胶质丝;原浆性星形胶质细胞,多分布在灰质,细胞突起粗短,分支多。

除此之外,在小脑、视网膜、脑垂体等还有一些特殊类型的星形胶质细胞。

上世纪70年代研究表明:Ast 拥有和神经元相同的神经递质受体,如乙酰胆碱受体、多巴胺受体、肾上腺素受体、5-羟色胺受体及一些神经肽受体。

神经系统内的信号传递大多以电脉冲的方式,而Ast 不发生动作电位,所以长期被研究者忽视。

但近年来,研究者发现胶质细胞之间有一些信号的传导,并且对神经元的功能产生影响。

上世纪90年代,研究者发现了钙波,这种新的细胞信息交流的方式指的是在胶质细胞之间,以及在神经元和胶质细胞之间,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升高会从一个细胞传播到另一个细胞。

段树明[2]认为,星型胶质细胞的钙波传播星形胶质细胞研究概述黄海兵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解剖教研室 重庆市 404120【摘 要】神经系统的细胞主要由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

传统认为星型胶质细胞没有动作电位,在神经系统内主要对神经元起到结构和功能上的支持作用,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Ast 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及病理生理过程中都起到重要作用。

星形胶质细胞体外培养与鉴定

星形胶质细胞体外培养与鉴定

星形胶质细胞的培养方法与鉴定(Culture and Indentification of Astrocytes)胶质细胞是神经系统内数量众多的一大类细胞群体,约占中枢神经系统(CNS)细胞总数的90%,星形胶质细胞(astrocytes, AS)是其中主要的组成成分。

自1846年Rudolt Virchow发现神经胶质细胞以来,传统研究一直认为星形胶质细胞只对神经元起营养支持作用,而对神经信号的传递和处理不起作用, 在过去的几年中,上述观念已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AS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及病理生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如神经系统发育、突触传递、神经系统内环境的稳定及新陈代谢等中枢神经系统的多种正常生理活动,以及神经疾病的病理机制。

此外,它还具有摄取、灭活和供给神经递质,抗氧化、营养修复以及抑制神经元过度兴奋和帮助学习记忆等多种功能。

目前对星形胶质细胞功能的认识主要是通过对离体培养星形胶质细胞的观察获得的,然而既往文献报道的培养星形胶质细胞与在体脑内的星形胶质细胞相比较存在显著差异,例如培养的星形胶质细胞形态上通常为扁平多角,核周体丰富,仅有少量枝状突起,而在体的星形胶质细胞则一般表现为胞体较小,突起多而细长;培养条件下星形胶质细胞常过度增殖分裂直至细胞铺满支持物,且随细胞培养时间的延长细胞间的异质性逐渐消失,而成年脑内星形胶质细胞的数量稳定,不同部位星形胶质细胞具有显著的异质性。

由于在体内星形胶质细胞与其它神经细胞混杂存在,因此需要对星形胶质细胞进行纯化,才能深入了解其形态结构和生物学功能。

在限定细胞种植密度(低密度接种),限制培养基成分及其更换次数的培养条件下,星形胶质细胞表现出阶段性的体外发育过程。

本文参照国内外培养分离胶质细胞的方法,根据多年的实验研究,改进了大鼠大脑皮质星形胶质细胞的体外培养方法,为后续实验对星形胶质细胞的生物学作用研究提供了的基本的实验模型。

1 材料与方法1. 1 实验动物 新生1~3 d 的SD 乳鼠1~2 只(昆明医学院动物所提供) ,雌雄不限。

小鼠星形胶质细胞原代培养及分离纯化实验方案

小鼠星形胶质细胞原代培养及分离纯化实验方案

小鼠星形胶质细胞原代培养及分离纯化实验方案小鼠星形胶质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一类胶质细胞,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

进行小鼠星形胶质细胞原代培养及分离纯化实验是研究其功能和机制的关键步骤之一、下面是一份关于小鼠星形胶质细胞的原代培养及分离纯化实验方案。

实验步骤:1.小鼠主星形胶质细胞原代培养(1)准备培养基:将DMEM/F12培养基配制好,添加10%胎牛血清(FBS)、1%青霉素/链霉素(P/S)和20ng/mL生长因子(如EGF和bFGF),混匀即可。

将培养基过滤灭菌。

(2)小鼠灭菌和解剖:选取3-5天龄的小鼠,进行表面消毒处理,解剖小鼠颅脑组织。

(3)组织分离:将解剖得到的小鼠颅脑组织放入培养皿中,使用去髓针将组织剪碎,加入2mL预先配制好的DMEM/F12培养基。

(4)消化组织:使用0.25%胰酶溶液和0.05%胆汁酸溶液进行组织消化,将组织置于37°C的恒温槽中,用胶性吸管轻轻吹泡,约30分钟后停止消化。

(5)细胞分离:用离心机将细胞分离,将上清液收集到新的离心管中,用DMEM/F12培养基进行稀释后离心。

(6)细胞计数:用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进行细胞计数。

(7)细胞培养:将细胞悬浮液转移到预先涂有胶原的培养皿中,加入预先配制好的培养基,放入培养箱中,37°C、5%CO2培养。

2.小鼠星形胶质细胞分离纯化(1)胶质细胞去除:在培养2-3周后,使用轻轻摇晃的方法将胶质细胞除去,以保留星形胶质细胞。

(2)非星形胶质细胞去除:使用超声波分离方法对星形胶质细胞进行提纯,将细胞悬浮液转移到离心管中,使用超声波技术使星形胶质细胞聚集起来,再次离心。

(3)细胞计数和分装:用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进行细胞计数并分装到新的培养皿中。

(4)鉴定纯化程度:使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如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特定星形胶质细胞标志物的表达水平,以确定纯化程度。

(5)细胞培养:将纯化后的星形胶质细胞继续培养,并进一步进行功能和机制的研究。

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培养

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培养

(二)星形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是胶质细胞中体积最大,数量最多的一种,胞体呈星形,核大,呈卵圆形,染色质稀少,星形胶质细胞分两类,一类为原浆性星形胶质细胞(protoplasmic astrocyte),其突起短粗,分枝多。

另一种为纤维性星形胶质细胞(fibrous astrocyte),它的突起细长,分枝少。

纤维性星形胶质细胞是与少突胶质细胞源自同一前体细胞。

星形胶质细胞具有多种功能,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元及其突起间的空隙几乎全部由星形胶质细胞充填,起结构的支持作用,星形胶质细胞的突起构成血脑屏障,星形胶质细胞能摄取和代谢某些神经递质如γ-氨基丁酸等。

调节局部神经递质的浓度,使神经网络能平稳地发挥作用。

还能吸收细胞间隙中过多的K+,为K+的存储库,通过调节K+的水平而影响神经元的电生理活动。

星形胶质细胞能合成和分泌大量神经营养因子,有维持神经元生存和促进神经元突起生长的作用,亦能分泌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和干扰素等多种细胞因子,星形胶质细胞有分裂能力,在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星形胶质细胞增生、肥大,填补缺损,形成胶质瘢痕。

(1)方法和结果选择出生2 d 的SD大鼠,无菌条件下分离出大脑皮层,用0.125%胰蛋白酶消化(37℃30min)后用培养液(90% DMEM,10 % 胎牛血清,2mM谷氨酰胺)吹打分散成细胞悬液,先接种于玻璃培养瓶中,于培养箱中孵育30 min后,翻转瓶子吸出细胞悬液,除去已贴壁的成纤维细胞,再接种于涂有鼠尾胶的75cm2塑料培养瓶中, 种植密度为1×105 个细胞/cm2,每瓶10ml细胞悬液置。

置36℃、10%CO2 培养箱中培养。

每周换液2 次,培养10-14h,细胞分为两层,下一层为I型胶质细胞即原浆形胶质细胞,上一层是O-2A前体细胞,根据两类细胞贴壁能力的差异,以振荡培养技术进行分选,在37℃摇床上振荡,16 h (180r/min)O-2A前体细胞可被摇下来,摇下来的细胞种植在涂有鼠尾胶的75mcm2塑料培养瓶中,培养液使用20 % 胎牛血清促进O-2A前体细胞分化为II型胶质细胞即纤维型胶质细胞。

神经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的相互作用研究

神经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的相互作用研究

神经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的相互作用研究神经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是构成大脑神经系统的两种基本类型细胞。

神经元通过身体、轴突和树突进行信息传递,而星形胶质细胞则被认为是支持维护神经元生存的细胞。

长期以来,人们将神经元视为大脑思维的基本单位,而将星形胶质细胞视为辅助细胞。

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发现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

星形胶质细胞是神经系统中最丰富的非神经元细胞类型,它主要分布于大脑的白质和灰质区域。

灰质区域主要由细胞体和树突组成,而白质区域则主要由通过髓鞘覆盖的轴突组成。

这些髓鞘通过增加轴突的传导速度来提高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速度。

然而,这种提高速度的作用也会使得神经元的信号干扰和干涉更加明显。

星形胶质细胞可以将此类干扰信号消除,从而使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更为顺畅。

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通过两种机制实现。

第一种机制是通过化学物质信号物质实现。

星形胶质细胞通过分泌神经营养物质来刺激神经元的生长和维持,并通过两类星形胶质细胞位于神经元周围组成的结构来隔离神经元区域。

这种化学信号机制的重要性在于它可以影响神经元的活动,促进神经元间的信息传递,从而影响行为、记忆等行为。

第二种星形胶质细胞和神经元相互作用的机制是通过生物物理学,包括空间占据和电位分布。

星形胶质细胞具有广泛的分布范围,可以形成细胞网以保护神经元,并调节神经元剪短群落周期。

对于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可以通过衬里纤维的输送,提供氧气和营养物质,维持神经元的能量代谢。

在电生理和光学研究中还发现,神经元的树突和轴突上均分布有许多星形胶质细胞,它们可以通过形态和位置的变化调节神经元的活动状态。

此外,星形胶质细胞还具有类似于神经元的兴奋性和抑制性行为。

一些研究表明,星形胶质细胞中的离子通道可以调节它们的电位,从而使它们具有“次阈”兴奋性。

这类兴奋性行为意味着星形胶质细胞可以与神经元相互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神经元的行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星形胶质细胞
*导读:星形胶质细胞是哺乳动物脑内分布最广泛的一类细胞,也是胶质细胞中体积最大的一种。

……
星形胶质细胞是哺乳动物脑内分布最广泛的一类细胞,也是胶质细胞中体积最大的一种。

用经典的金属浸镀技术(银染色)显示此类胶质细胞呈星形,从胞体发出许多长而分支的突起,伸展充填在神经细胞的胞体及其突起之间,起支持和分隔神经细胞的作用。

细胞突起的末端常膨大形成脚板(footplate)或称终足(endfoot),有些脚板贴附在邻近的毛细血管壁上(图1-2),因
此这些脚板又被称为血管足或血管周足,靠近脑脊髓表面的脚板则附着在软膜内表面,彼此连接构成胶质界膜(glia limitans)。

在用尼氏法等一般染色组织切片中,星形胶质细胞的核比其他胶质细胞的核大,呈圆形或卵圆形,常染色质多,异染色质少而分散,故染色浅,核仁不明显。

胞质中没有尼氏体,但具有一般的细胞器。

胞质中含有大量交错排列的原纤维,伸人到胞突中并与胞突平行行走,是构成细胞骨架的主要成分。

原纤维的超微结构是一种中间丝,称为胶质丝(glial filament),其直径介于微管(25μm)和微丝(6μm)之间,由相对分子质量为47000—50000的蛋白质组成,此类蛋白质被称作为胶原原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 protein,GFAP)。

利用细胞免疫法证明GFAP
仅存在于星形胶质细胞的胞体中,因此可利用GFAP的特异性抗
体来检测星形胶质细胞。

根据胶质丝的含量以及胞突的形状可将星形胶质细胞分为两种:纤维性星形胶质细胞(fibrous astrocyte)多分布在脑脊髓的皮质,突起细长,分支较少,胞质中含大量胶质丝,又称蜘蛛细胞(spider cell);原浆性星形胶质细胞(protoplasmic astrocyte),多分布在灰质,细胞突起粗短,分支多。

胞质内胶质丝较少,又称苔状细胞(mossycell)。

电镜下星形胶质细胞的胞核有缺刻,
胞质较清亮,游离核糖核蛋白体和粗面内质网均很少,糖原颗粒丰富,有大量的胶质丝。

纤维形星形胶质细胞的突起呈长圆柱形,而原浆性星形胶质细胞的突起呈薄片状,并常包裹着神经细胞及其突触(不伸人突触间隙)。

星形胶质细胞的脚板与血管内皮细胞之间相隔一层基板,脚板质膜与基板接触处有半桥粒结构。

相邻星形细胞之间以及相邻脚板之间有缝隙连接。

星形胶质细胞之间的细胞间隙狭窄,仅约3nm,内含组织液。

缝隙连接又称缝管连接或接合膜(nexus),是由大量连接小体(connexon)有规律
地成平板状排列的连接。

每个连接小体又由6个亚单位镶嵌蛋白组成,这种蛋白被称为连接蛋白或接合素(connexin)。

连接小体的中央有一中央小管(centralcanaliculum)通连相邻细胞。

星形胶质细胞之间的缝隙连接主要由接合素43(CX43)构成。

而少突
胶质细胞的缝隙连接由CX32构成。

星形胶质细胞比脑内其他任何类型的细胞具有更广泛的缝隙连
接,由此使得星形胶质细胞类似于合胞体样结构。

这种缝隙连接的功能为:加强相邻细胞的连接;细胞通讯,其方式为离子偶联以及代谢物偶联。

离子偶联即电偶联,可使细胞形成同步活动。

而代谢偶联则能使单糖、氨基酸、核苷酸、维生素以及激素和其他一些低分子物质自由通过缝隙连接。

除上述典型的星形胶质细胞外,还有几种特殊类型的星形胶质细胞。

如小脑的伯格曼胶质细胞(Bergman glial cell);视网膜的米勒细胞(Muller glial cell),又称放射状胶质细胞(radial neuroglia cell);脑垂体的垂体细胞和正中隆起等处的伸展细
胞(tanycyt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