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培养

合集下载

原代星形胶质细胞细胞培养方法

原代星形胶质细胞细胞培养方法

原代星形胶质细胞细胞培养方法
原代星形胶质细胞(primary astrocytes)是从胶质细胞含量较高的组织(如大脑皮层)中分离得到的。

其细胞培养方法如下:
1. 将新鲜脑组织剖出,用积聚素/液体软膜法(trypsin/liquid membrane method)进行酶解,使得细胞可以分离开来。

2. 使用无菌生理盐水或DMEM/F12将细胞悬液进行洗涤,然后放置在含有足够营养物质的培养基中,如DMEM。

3. 放置的培养皿需放置在37摄氏度、5% CO2和95%空气的恒温箱内,以提供最适宜的环境和养分。

4. 在培养初期,需要添加适当比例的血清(如胎牛血清),以提供必要的生长因子以及细胞所需的其它营养物质。

但在细胞数目增长到一定规模后,可将血清浓度逐步降低,以避免胎牛血清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5. 定期更换培养基,以保证细胞在最佳的生长状态。

6. 如需进行实验或操作,需要将细胞从培养皿中移入滴定皿或其它相应容器中,并按照操作所需加入相应的药物或物质。

注意事项:
1. 在操作过程中需要尽可能避免对细胞的机械损伤,比如抽吸和强烈摇动。

2. 在移入滴定皿或其它操作容器时,需要注意细胞的密度,以避免过于稀疏或过于密集。

3. 在更换培养基、加药等操作时,需要十分温和,以避免对细胞造成伤害或死亡。

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培养

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培养

精心整理
胶质细胞原代培养及纯化
2.1原代胶质细胞培养
1)于细胞培养前1d ,用0.05%PLL(orPLO)包被培养瓶,置5%CO 2培养箱中6h 以上,使用前用HBSS 液冲洗3次,备用;
2)1d 内的新生C57小鼠4只,置入75%乙醇中消毒后断头处死,75%乙醇中漂洗一次,迅速转移至预冷的HBSS (可加入双抗)中,弯镊从鼻部固定住头部,迅速剪开皮肤,换剪刀,从正中线剪
3HBSS 洗337℃4567)2008)91011胶质细胞;底层即是纯度较高的星形胶质细胞,收集小胶质细胞,离心重悬,接种于35mm 圆皿中;星形胶质细胞用0.25%胰酶消化按1:2传代,待长满后用于实验。

一般使用17~30d 内的星形胶质细胞。

小胶质细胞

小胶质细胞

小胶质细胞
一、简介
小胶质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一类重要细胞,主要包括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两种类型。

它们在神经元周围形成支持和保护神经元的环境,具有重要的调节神经活动、清除代谢废物、维持离子平衡等功能。

二、星形胶质细胞
星形胶质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中最常见的胶质细胞,形状呈星形,有丰富的细胞突起。

它们主要在神经元细胞体周围形成星形胶质细胞区,通过支持和包裹神经元维持其结构完整性,参与形成血脑屏障,与神经元之间进行代谢物质交换等。

三、少突胶质细胞
少突胶质细胞是另一类重要的胶质细胞,与星形胶质细胞相比,它们的细胞体较小,细胞突起较短少,主要分布在低密度神经元区域,主要功能是调节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清除细胞外代谢产物和维持离子平衡等。

四、小胶质细胞的功能
1.支持神经元:小胶质细胞通过包裹和支持神经元,维持神经元的结
构完整性和稳定性。

2.清除代谢产物:小胶质细胞通过吞噬和分解细胞外代谢产物,保持
神经环境的清洁。

3.维持离子平衡:小胶质细胞参与调节神经元周围的离子浓度,保持
适当的神经兴奋性。

4.调节神经元活动:小胶质细胞通过释放神经递质和其他信号分子,
参与神经元之间的通讯和调节神经元活动。

五、结语
小胶质细胞作为中枢神经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扮演着支持、清除、调节等多方面的功能。

对小胶质细胞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神经系统的工作原理,为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使读者对小胶质细胞有更深入的了解。

胶质细胞分类

胶质细胞分类

胶质细胞分类
胶质细胞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中起支持、保护和修复作用的非神经元细胞。

胶质细胞数量比神经元多得多,而且种类也非常多样。

根据形态和功能,胶质细胞可以分为四种: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室管膜上皮细胞和小胶质细胞。

1. 星形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是最常见的胶质细胞,也是最大的一种。

它们具有多个突起,形状类似于星星,因此得名。

星形胶质细胞的主要功能是提供支持和营养,帮助神经元进行信息传递。

此外,它们还参与清除代谢产物、防止中毒等作用。

2. 少突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形状较小,和星形胶质细胞相比,它们的突起数量较少。

少突胶质细胞主要分布在灰质区域,具有调节神经元兴奋性和维持稳态的作用。

它们还能分泌多种化学信号物质,参与免疫反应和细胞修复。

3. 室管膜上皮细胞:室管膜是一种位于脑室内的结构,由室管膜上皮细胞构成。

这种细胞具有分泌脑脊液的功能,同时也是血脑屏障的组成部分。

它们能够维持脑内环境的稳定,防止有害物质进入脑组织。

4. 小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是胶质细胞中数量最多的一种。

它们形态小巧玲珑,主要分布在白质区域。

小胶质细胞具有调节细胞外液体积、清除代谢产物的作用,可以保证神经元的正常功能。

以上是胶质细胞的四种分类,它们各自具有不同的形态和功能,为神经系统的正常运行提供了必要的支持和保护。

小胶质细胞源性因子对培养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作用研究

小胶质细胞源性因子对培养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作用研究

小胶质细胞源性因子对培养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作用研究杨忠;蔡文琴;马军;李成仁
【期刊名称】《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年(卷),期】2001(017)009
【摘要】目的和方法:本实验采用胶质细胞分离纯化培养、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c acdic pritein,GFAP)表达的免疫荧光流式细胞仪检测及[3H]-TdR掺入等方法,观察离体条件下小胶质细胞条件培养液对星形胶质细胞增殖与GFAP表达的影响.结果:小胶质细胞条件培养液能明显促进培养星形胶质细胞的增殖和GFAP 的表达.结论:小胶质细胞源性因子能刺激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由此推测在体条件下小胶质细胞源性因子可能是引起反应性胶质化的因素之一.
【总页数】3页(P920-922)
【作者】杨忠;蔡文琴;马军;李成仁
【作者单位】第三军医大学基础部组织胚胎学教研室;第三军医大学基础部组织胚胎学教研室;第三军医大学基础部组织胚胎学教研室;第三军医大学基础部组织胚胎学教研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338.2
【相关文献】
1.星形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的交互作用及其介导的神经炎症反应研究进展 [J], 韩宏;吴春云;袁云
2.不同浓度姜黄素对体外培养小胶质细胞过度活化的抑制作用 [J], 金玉玲;罗海龙;刘蕾;程春凤;侯丽淳
3.星形胶质细胞源性因子对神经干细胞分化的实验研究 [J], 张志琳;包仕尧;汪立平;鲍欢
4.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相互作用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J], 陈芳玲; 田绍文
5.神经源性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对大鼠小胶质细胞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和核转录因子-κB信号通路的作用 [J], 杨雪莲;董强;刘玲;王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神经变性疾病与神经炎症: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的作用

神经变性疾病与神经炎症: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的作用

神经变性疾病与神经炎症: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的作用付海鑫1综述,王慧影1,张良1,兰瑞2,武继涛2审校摘要:神经变性疾病(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ND)的发病率正在逐年上升,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

神经炎症在ND的发生进展中扮演着重要作用,是多种ND共同的病理特征。

作为一种防御机制,神经炎症最初是通过促进组织修复和去除细胞碎片产生有益作用,但持续的炎症反应是有害的,会抑制再生加重神经损伤。

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是神经炎症中的关键调节因子。

调节神经炎症,可以改善神经症状,延缓ND的进展。

关键词:神经变性疾病;神经炎症;小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综述中图分类号:R741 文献标识码:A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 and neuroinflammation: roles of microglia and astrocytes FU Haixin,WANG Huiying,ZHANG Liang,et al.(The First Clinical Medical School, He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Zhengzhou 450000, China)Abstract:The incidence of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 (ND) is increasing every year, posing a serious threat to hu⁃man health. Neuroinflamm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ion of ND and is a common patho⁃logical feature of many types of ND. As a defense mechanism, neuroinflammation initially has beneficial effects by promot⁃ing tissue repair and removing cellular debris, but a persistent inflammatory response is detrimental and can inhibit regen⁃eration and exacerbate nerve injury. Microglia and astrocytes are key regulators in neuroinflammation. Modulating neuroin⁃flammation improves neurological symptoms and slows the progression of ND.Key words: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Neuroinflammation;Microglia;Astrocyte;Review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神经变性疾病(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ND)的发病率也在显著上升,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但目前仍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

不同胶质细胞的作用

不同胶质细胞的作用

不同胶质细胞的作用
胶质细胞是神经系统中的一类细胞,它们在神经系统的发育、维护和功能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一些不同类型胶质细胞的作用:
1. 星形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是胶质细胞中数量最多的一种。

它们对神经元提供支持和保护,并参与维持神经元周围的微环境。

星形胶质细胞还参与突触形成、神经元代谢和轴突导向。

2. 小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是神经系统中的免疫细胞,它们在监测和应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和感染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小胶质细胞可以吞噬病原体、细胞碎片和异常物质,并释放炎症介质。

3. 少突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主要负责形成和维持中枢神经系统中的髓鞘,髓鞘是包裹神经元轴突的绝缘层,有助于神经元信号的快速传导。

4. 施万细胞:施万细胞在周围神经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它们形成髓鞘并提供营养支持,以促进神经元的正常功能。

这些胶质细胞在神经系统中相互协作,共同维持神经元的健康和正常功能。

胶质细胞的异常或功能障碍与许多神经系统疾病相关。

神经胶质细胞的原代培养

神经胶质细胞的原代培养

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的原代培养
1、取新生24h内的C57BL/6J乳鼠,在超净工作台中用75%乙醇浸泡3~5min消毒,断头,无菌条件下用眼科剪小心剪开头骨,取两侧大脑,体视镜下剥除脑膜,取出大脑皮质置于盛有HBSS液的无菌培养皿内。

2、用预冷的HBSS液漂洗2次,剪碎大脑皮质制成糜状,以0.25%的胰酶液,1:4与不完全培养基混合,37℃消化15min,并用含有10%胎牛血清的DMEM/F12-K完全培养基终止消化,轻轻吹打。

3、800g离心5min,弃上清。

4、用DMEM/F12完全培养基制成单细胞悬液,以70目滤网过滤,吸取细胞悬液接种至预先已包被多聚赖氨酸的细胞培养瓶内,置37℃、5%CO2培养箱中培养。

0.5h后将培养基移至已包被多聚赖氨酸的细胞培养瓶内继续培养。

5、24h后轻柔换液。

以后每隔2~3d换一次培养液,且每次换液前用HBSS 液剧烈振荡洗涤2次,并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生长情况。

6、7至8天后,当星形胶质细胞汇合并且覆盖的小胶质细胞暴露在星形胶质细胞层上或已经与星形胶质细胞层分离时,在轨道摇床上以180rpm摇动T25烧瓶120分钟以分离收集小胶质细胞。

加入新鲜的细胞培养基,并在240rpm下16小时继续摇动烧瓶以除去少突胶质细胞前体细胞(OPC)。

7、胰酶消化后的细胞移至培养皿中传代,培养2d后可用免疫荧光的方法进行细胞鉴定。

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培养

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培养

(二)星形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是胶质细胞中体积最大,数量最多的一种,胞体呈星形,核大,呈卵圆形,染色质稀少,星形胶质细胞分两类,一类为原浆性星形胶质细胞(protoplasmic astrocyte),其突起短粗,分枝多。

另一种为纤维性星形胶质细胞(fibrous astrocyte),它的突起细长,分枝少。

纤维性星形胶质细胞是与少突胶质细胞源自同一前体细胞。

星形胶质细胞具有多种功能,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元及其突起间的空隙几乎全部由星形胶质细胞充填,起结构的支持作用,星形胶质细胞的突起构成血脑屏障,星形胶质细胞能摄取和代谢某些神经递质如γ-氨基丁酸等。

调节局部神经递质的浓度,使神经网络能平稳地发挥作用。

还能吸收细胞间隙中过多的K+,为K+的存储库,通过调节K+的水平而影响神经元的电生理活动。

星形胶质细胞能合成和分泌大量神经营养因子,有维持神经元生存和促进神经元突起生长的作用,亦能分泌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和干扰素等多种细胞因子,星形胶质细胞有分裂能力,在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星形胶质细胞增生、肥大,填补缺损,形成胶质瘢痕。

(1)方法和结果选择出生2 d 的SD大鼠,无菌条件下分离出大脑皮层,用0.125%胰蛋白酶消化(37℃30min)后用培养液(90% DMEM,10 % 胎牛血清,2mM谷氨酰胺)吹打分散成细胞悬液,先接种于玻璃培养瓶中,于培养箱中孵育30 min后,翻转瓶子吸出细胞悬液,除去已贴壁的成纤维细胞,再接种于涂有鼠尾胶的75cm2塑料培养瓶中, 种植密度为1×105 个细胞/cm2,每瓶10ml细胞悬液置。

置36℃、10%CO2 培养箱中培养。

每周换液2 次,培养10-14h,细胞分为两层,下一层为I型胶质细胞即原浆形胶质细胞,上一层是O-2A前体细胞,根据两类细胞贴壁能力的差异,以振荡培养技术进行分选,在37℃摇床上振荡,16 h (180r/min)O-2A前体细胞可被摇下来,摇下来的细胞种植在涂有鼠尾胶的75mcm2塑料培养瓶中,培养液使用20 % 胎牛血清促进O-2A前体细胞分化为II型胶质细胞即纤维型胶质细胞。

小鼠星形胶质细胞的培养

小鼠星形胶质细胞的培养

星形胶质细胞的培养星形胶质细胞,是哺乳动物脑内分布最广泛的一类细胞,也是胶质细胞中体积最大的一种。

用经典的金属浸镀技术(银染色)显示此类胶质细胞呈星形,从胞体发出许多长而分支的突起,伸展充填在神经细胞的胞体及其突起之间,起支持和分隔神经细胞的作用。

细胞突起的末端常膨大形成脚板或称终足,有些脚板贴附在邻近的毛细血管壁上,因此这些脚板又被称为血管足或血管周足,靠近脑脊髓表面的脚板则附着在软膜内表面,彼此连接构成胶质界膜。

那么星形胶质细胞如何进行培养呢,下面介绍下此细胞的培养方法。

一、实验器械和试剂器械有剪刀、小镊子、小毛刷等,试剂DMEM/F12培养液、胎牛血清、胰蛋白酶、PBS液、青霉素、链霉素、培养皿等。

二、星形胶质细胞的混合培养取新生SD小鼠若干只(出生24h),在无菌条件下断头,迅速剪开颅骨,取出脑组织与预冷的PBS液中反复冲洗以去除血污,再移入另一盛有PBS的培养皿中,用小毛笔轻轻刷去脑组织表面的脑膜和血管,用PBS冲洗后剪去脑干仅保留大脑半球,用小剪刀充分剪碎脑组织,加入比组织块总量多30-50倍的0.05%胰蛋白酶,再移入50ml的离心管中,用吸管反复吹打消化至无明显的脑组织块为止,然后加入DMEM/F12完全培养基(含10%的胎牛血清、100U/ml青-链霉素)终止消化,反复吹打制成单细胞悬液,1000r/min离心5min,弃去上清液,加入一定量的完全培养吹打成单细胞悬液,接种到培养瓶中,置于细胞培养箱中培养,3-4h后更换一次培养液,以后每3天换夜一次,注意观察细胞的生长情况。

三、星形胶质细胞的分离和纯化将培养于培养瓶中的混合胶质细胞培养液弃去,用PBS清洗2遍,加入0.25%的胰酶于培养箱中消化,在镜下观察至细胞脱落,然后加入完全培养基终止消化,1000r/min离心5min,将细胞沉淀重悬接种于培养瓶中,置于培养箱中培养,稳定1天后,再恒温摇床200r/min振摇2h,吸取上清液(去除一些小胶质细胞和部分少突胶质细胞),贴壁细胞用0.25%的胰酶消化,方法同上,然后用完全培养基重悬接种到培养瓶中,稳定1天后用于后续实验。

小鼠原代星形胶质、神经元和小胶质细胞培养方法

小鼠原代星形胶质、神经元和小胶质细胞培养方法

小鼠原代星形胶质、神经元和小胶质细胞培养方法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小鼠原代星形胶质、神经元和小胶质细胞的培养技术详解在神经科学的研究中,原代细胞培养是一种重要的实验手段,它能让我们深入了解细胞的功能和行为。

铁死亡研究思路

铁死亡研究思路

铁死亡研究思路
铁死亡是一种细胞死亡方式,受到铁超载的影响。

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如帕金森病 (PD),铁失调已经被牵涉到疾病的发生。

受影响的大脑区域经常发现铁负荷的小胶质细胞。

为了研究铁死亡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作用,研究人员建立了一个由人类 iPSC 衍生的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的三联培养体系。

该体系在 2 周内形成一个完整的复合网络。

通过使用细胞死亡染料 Draq7 检测,研究人员发现,抑制 GPX4 和外源性铁处理培养物可以诱导大量的细胞死亡,这表明该培养系统可以发生铁死亡。

进一步的实验发现,RSL3,一种已知的铁死亡诱导剂,可以诱导小胶质细胞死亡。

此外,研究人员使用 scRNA-seq 技术分析发现,在 RSL3 处理的细胞中,小胶质细胞发生了明显的转录状态转变,这与 PD 死后大脑小胶质细胞中发现的转录组特征相重叠。

这些结果表明,小胶质细胞铁超载和铁摄取作用在神经退行性中起着关键作用。

此外,研究人员还使用抗氧化剂和铁死亡抑制剂进行研究,发现铁死亡是一种死亡机制。

这些结果表明,铁死亡可能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为治疗这些疾病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策略。

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交互作用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研究进展

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交互作用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研究进展

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交互作用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研究
进展
刘可心;宋丽娟;韩光远;李晓慧;苗珠月;魏汝恒;尉杰忠;马存根;黄建军
【期刊名称】《中国老年学杂志》
【年(卷),期】2024(44)3
【摘要】脑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死亡率的特点[1],其中脑梗死(缺血性脑卒中)为最常见类型,占脑卒中的70%~80%。

脑梗死系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即缺血、缺氧所致的局灶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出现相应的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和体征。

星形胶质细胞(AS)和小胶质细胞(MG)都是构成神经血管单元(NVU)的重要细胞。

在脑缺血等病理过程不同阶段各自发挥不同作用。

同时,两者通过释放各种信号分子进行对话,也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总页数】7页(P723-729)
【作者】刘可心;宋丽娟;韩光远;李晓慧;苗珠月;魏汝恒;尉杰忠;马存根;黄建军【作者单位】山西中医药大学神经生物学研究中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多发性硬化益气活血重点研究室;山西医科大学细胞生理学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药同煤集团总医院神经外科;山西大同大学脑科学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392.3
【相关文献】
1.星形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的交互作用及其介导的神经炎症反应研究进展
2.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相互作用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3.星形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交互作用及其在阿尔兹海默病中的研究进展
4.小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的交互作用及其介导的神经炎症在阿尔茨海默病中的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都有两面性

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都有两面性

星形胶质细胞和⼩胶质细胞都有两⾯性Nature(2017)doi:10.1038/nature21029关于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有了新⼯具。

过去⼏年⼤家蜂拥开展单核细胞分类的研究,接下来就是星形胶质细胞分类的研究热潮。

神经元保护的研究经过许多年的研究,⾄今没有修成正果。

现在⼤家回头研究神经⾎管单元,本质上是不放弃神经元为中⼼的基础上,结合⾎管和星形胶质细胞进⾏研究。

炎症反应作为基本病理基础,重点是关于⼩胶质细胞的研究。

如果星形胶质细胞存在分类,那么给⾎管单元的研究也带来新的挑战。

因为过去的研究基本是把星形胶质细胞作为营养⽀持细胞,或者作为友好细胞对待的。

现在的研究其实强调了这些细胞的病理学基本作⽤。

氢⽓对神经系统疾病的作⽤研究,也是氢⽓医学研究最⼴泛的领域,这⽅⾯⽇本也先后开展了⼼脏骤停⼤脑综合征和脑出⾎多中⼼双盲对照临床研究。

基础研究⽅⾯,应该紧紧跟随最新研究思路和进展,只有⽤好这些新概念和新思路,才能发表⽐较好的研究论⽂,这是学术研究的⽣存之道。

当然也是学术研究为新⽽新,令⼈⽆奈的局⾯。

中枢有两类神经组织细胞,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

神经胶质细胞包括形成髓鞘的少突胶质细胞,⼩胶质细胞属于进⼊中枢的单核细胞,传统观点认为,星形胶质细胞被认为能为神经元提供⽀持和指导,增强神经元之间连接。

当中枢神经系统受到损伤时,星形胶质细胞会处于⼀种“激活”的状态,其形态、数量及⽣物学功能发⽣改变,由良性“静息星形细胞”转变为“反应性星形细胞”。

但是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是善或恶曾经⼀直没有被确定。

2012 年,Barres 和他的同事们解决了这⼀问题,他们发现两种不同类型的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 A1 和 A2。

炎症如细菌脂多糖能诱导星形胶质细胞变成有害的⼀型细胞A1,⽽缺氧则可以诱导出⼆型A2。

A2在缺⾎组织附近产⽣⽀持神经元⽣长的营养物质。

关于A1细胞,仍然存在两个关键科学问题,⼀个是具体的⽣成条件和过程,⼆是存在哪些功能。

星形胶质细胞体外培养与鉴定

星形胶质细胞体外培养与鉴定

星形胶质细胞的培养方法与鉴定(Culture and Indentification of Astrocytes)胶质细胞是神经系统内数量众多的一大类细胞群体,约占中枢神经系统(CNS)细胞总数的90%,星形胶质细胞(astrocytes, AS)是其中主要的组成成分。

自1846年Rudolt Virchow发现神经胶质细胞以来,传统研究一直认为星形胶质细胞只对神经元起营养支持作用,而对神经信号的传递和处理不起作用, 在过去的几年中,上述观念已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AS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及病理生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如神经系统发育、突触传递、神经系统内环境的稳定及新陈代谢等中枢神经系统的多种正常生理活动,以及神经疾病的病理机制。

此外,它还具有摄取、灭活和供给神经递质,抗氧化、营养修复以及抑制神经元过度兴奋和帮助学习记忆等多种功能。

目前对星形胶质细胞功能的认识主要是通过对离体培养星形胶质细胞的观察获得的,然而既往文献报道的培养星形胶质细胞与在体脑内的星形胶质细胞相比较存在显著差异,例如培养的星形胶质细胞形态上通常为扁平多角,核周体丰富,仅有少量枝状突起,而在体的星形胶质细胞则一般表现为胞体较小,突起多而细长;培养条件下星形胶质细胞常过度增殖分裂直至细胞铺满支持物,且随细胞培养时间的延长细胞间的异质性逐渐消失,而成年脑内星形胶质细胞的数量稳定,不同部位星形胶质细胞具有显著的异质性。

由于在体内星形胶质细胞与其它神经细胞混杂存在,因此需要对星形胶质细胞进行纯化,才能深入了解其形态结构和生物学功能。

在限定细胞种植密度(低密度接种),限制培养基成分及其更换次数的培养条件下,星形胶质细胞表现出阶段性的体外发育过程。

本文参照国内外培养分离胶质细胞的方法,根据多年的实验研究,改进了大鼠大脑皮质星形胶质细胞的体外培养方法,为后续实验对星形胶质细胞的生物学作用研究提供了的基本的实验模型。

1 材料与方法1. 1 实验动物 新生1~3 d 的SD 乳鼠1~2 只(昆明医学院动物所提供) ,雌雄不限。

小鼠小胶质细胞原代培养方法!

小鼠小胶质细胞原代培养方法!
5、0.01% L-多聚赖氨酸溶液的配制:称量 10mg L-多聚赖氨酸,溶于 100ml 灭菌去离子水,0.22µm 正压滤器过滤分装,-20保存。
6、0.4%台盼蓝溶液的配制 台盼蓝 4 g PBS 少许(研磨) PBS 定容至 100ml,滤纸过滤,室温保存。
7、4%多聚甲醛的配制: 多聚甲醛 4 g PBS 溶液 100ml 加热至 60,边滴加 1mol/L NaOH 边搅拌,至液体澄清。
2、小鼠小胶质细胞的混合培养
(1) 75%(体积分数)酒精消毒新生 24h 内的清洁级小鼠,在无菌条件下断头,剪开头皮及颅骨,取出脑组织,置于盛冷的pH7.2,无 钙、镁的D-Hank's液的平皿中(下置冰袋)。
(2) 无菌剥离脑组织,除去小脑、海马、大脑髓质,分离大脑皮层,仔细剥离脑膜及血管。 (3)用虹膜剪将组织剪切成 1mm3左右的组织块,0.125%胰蛋白酶消化,37作用 20min,期间振摇 2~3 次。 (4)弃去上清液,加入完全接种液终止消化,漂洗两次。巴斯德吸管轻轻吹打至肉眼观察无明显的脑组织团块,静置 2min。 (5)悬液收集于新的离心管,离心(1000r/min,10 min,4),弃去上清液。加入完全培养液重悬,200 目不锈钢网过滤。根据实验需要 接种于若干个25cm细胞培养瓶或培养皿中。 (6)置 37、5%CO2培养箱培养24h后更换一次培养基,以后每3d换一次液,并在镜下观察细胞的生长和存活情况。
(3)离心管配平,1000r/min, 离心5min, 弃上清;加定量完全培养再次吹打成细胞悬液,接种于预先包被的置有盖玻片的24孔培养板,置于 CO2恒温细胞培养箱(37度)培养。
生长24h后吸掉培养液,以去除未贴壁的少突胶质细胞,加完全培养液继续培养。

星形胶质细胞 研究方法

星形胶质细胞 研究方法

星形胶质细胞研究方法
1. 免疫组织化学:利用特异性抗体标记星形胶质细胞的特定蛋白,通过荧光或显色反应在显微镜下观察其分布和形态。

2. 细胞培养:从脑组织中分离和培养星形胶质细胞,以便在体外进行实验和研究。

3. 基因表达分析:使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荧光定量 PCR(qPCR)或基因芯片等技术,检测星形胶质细胞中特定基因的表达水平。

4. 蛋白质分析:通过 Western blotting、免疫沉淀、ELISA 等方法,检测星形胶质细胞中特定蛋白质的表达、修饰和相互作用。

5. 细胞功能测定:评估星形胶质细胞的代谢活性、谷氨酸摄取、离子通道功能等。

6. 影像学技术:应用磁共振成像(MRI)、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等影像学手段,研究星形胶质细胞在活体中的活动和功能。

7. 电生理技术:使用膜片钳、细胞外记录等电生理方法,研究星形胶质细胞的离子通道和信号传递特性。

8. 动物模型:建立星形胶质细胞相关的动物模型,如转基因或基因敲除小鼠,以研究其在疾病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

9. 单细胞技术:应用单细胞 RNA 测序(scRNA-seq)等技术,分析星形胶质细胞的异质性和不同亚型的特征。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星形胶质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功能以及在神经系统中的作用。

具体的研究方法选择将取决于研究的具体问题和实验条件。

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培养

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培养

(二)星形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是胶质细胞中体积最大,数量最多的一种,胞体呈星形,核大,呈卵圆形,染色质稀少,星形胶质细胞分两类,一类为原浆性星形胶质细胞(protoplasmic astrocyte),其突起短粗,分枝多。

另一种为纤维性星形胶质细胞(fibrous astrocyte),它的突起细长,分枝少。

纤维性星形胶质细胞是与少突胶质细胞源自同一前体细胞。

星形胶质细胞具有多种功能,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元及其突起间的空隙几乎全部由星形胶质细胞充填,起结构的支持作用,星形胶质细胞的突起构成血脑屏障,星形胶质细胞能摄取和代谢某些神经递质如γ-氨基丁酸等。

调节局部神经递质的浓度,使神经网络能平稳地发挥作用。

还能吸收细胞间隙中过多的K+,为K+的存储库,通过调节K+的水平而影响神经元的电生理活动。

星形胶质细胞能合成和分泌大量神经营养因子,有维持神经元生存和促进神经元突起生长的作用,亦能分泌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和干扰素等多种细胞因子,星形胶质细胞有分裂能力,在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星形胶质细胞增生、肥大,填补缺损,形成胶质瘢痕。

(1)方法和结果选择出生2 d 的SD大鼠,无菌条件下分离出大脑皮层,用0.125%胰蛋白酶消化(37℃30min)后用培养液(90% DMEM,10 % 胎牛血清,2mM谷氨酰胺)吹打分散成细胞悬液,先接种于玻璃培养瓶中,于培养箱中孵育30 min后,翻转瓶子吸出细胞悬液,除去已贴壁的成纤维细胞,再接种于涂有鼠尾胶的75cm2塑料培养瓶中, 种植密度为1×105 个细胞/cm2,每瓶10ml细胞悬液置。

置36℃、10%CO2 培养箱中培养。

每周换液2 次,培养10-14h,细胞分为两层,下一层为I型胶质细胞即原浆形胶质细胞,上一层是O-2A前体细胞,根据两类细胞贴壁能力的差异,以振荡培养技术进行分选,在37℃摇床上振荡,16 h (180r/min)O-2A前体细胞可被摇下来,摇下来的细胞种植在涂有鼠尾胶的75mcm2塑料培养瓶中,培养液使用20 % 胎牛血清促进O-2A前体细胞分化为II型胶质细胞即纤维型胶质细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
细胞培养
文件编码(GHTU-UITID-GGBKT-POIU-WUUI-8968)
胶质细胞原代培养及纯化
2.1原代胶质细胞培养
培养箱中6h以上,使用1)于细胞培养前1d,用0.05%PLL(orPLO)包被培养瓶,置5%CO
2
前用HBSS液冲洗3次,备用;
2)1d内的新生C57小鼠4只,置入75%乙醇中消毒后断头处死,75%乙醇中漂洗一次,迅速转移至预冷的HBSS(可加入双抗)中,弯镊从鼻部固定住头部,迅速剪开皮肤,换剪刀,从正中线剪开颅骨,弯镊向两边剥去颅骨,去小脑,将脑组织置于含预冷的HBSS的60mm培养皿中;
3)解剖显微镜下仔细剥离皮层表面脑膜和血管后置于含预冷的HBSS的60mm小皿中,用HBSS洗3次,留少量刚好盖过组织,用眼科弯剪剪碎组织(越碎越好),加入0.25%胰酶2mL,于37℃水浴中消化7min,消化过程中摇晃离心管数次,使消化均匀;
4)加入含有血清DMEM/F12完全培养基10mL(1:1)终止消化;
5)使用玻璃滴管或1mL枪头吹打(可将其头部略剪一部分,以扩大口径),若一次取的动物只数多,由于液体过多,可使用5mL枪头进行吹打,但因其吹打力度较大,操作时要尽量轻且吹打次数不宜过多;
6)吹打过程采用分步吹打法,每吹打15~20下,静置1~2min,吸取上清,以避免已消化出的单细胞被过多吹打,该过程重复3次;
7)200目筛网过滤至50mL离心管中,去除残余的组织块;
8)1000r/min×5min,弃上清;
9)调整细胞数为1~2×106/mL,接种到25cm2培养瓶中,每瓶5mL;
10)接种24h后换以新鲜完全培养基,以除去悬浮死亡的细胞及碎片;
11)细胞每3d更换培养液,培养10~12d左右细胞基本铺满瓶壁,进行纯化分离。

分离根据胶质细胞间贴附性不同进行,将培养瓶放入恒温振荡器中,37℃180rpm振荡5h,上层疏松贴壁的为小胶质细胞;底层即是纯度较高的星形胶质细胞,收集小胶质细胞,离心重悬,接种于35mm圆皿中;星形胶质细胞用0.25%胰酶消化按1:2传代,待长满后用于实验。

一般使用17~30d内的星形胶质细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