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侵华战略的历史文化渊源

合集下载

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

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

利益最大化
美国、英国与法国,对德、日在二战前侵略 、扩军的纵容和支持,是二战爆发的重要原 因,也是日本不断扩大侵华战争的重要原因 。
美英法希望德国杀向东方,希望日本杀向北 方,正是这种出于对社会主义仇恨,而产生 的削弱乃至消灭社会主义苏联的战略,使美 英法长期对西边的德国和东边的日本的侵略 ,都执行绥靖纵容政策。
战争扶植政策
美国对1931年日本侵略中国东北,是持 纵容态度。美国有时在口头指责下日本 ,以欺骗国际社会和国内民众,但却通 过供应日本的战略物资来提供实际支持 。
法西斯对外转嫁危机
以各种借口对外扩张,以侵略的模式转 移国民视线,以此来减轻经济危机对国 家的创伤
日本幅员较小,资源奇缺,又存在着浓厚的半封建
日本战时国内宣传
日本不断对外发动战争,可是日本国内却没 有人叛逃,日本政府能够做到这一点,离不 开有效的宣传。
日本的战争宣传注重官民合作。政府和军方 制定宣传目标和纲领,广告公司承包具体的 宣传任务,娱乐公司也支持战争政策,组织 演出,以动员民众,提升军队士气。所以日 本战时的民意支持率相当高。
三次对华战争的日本可以说是日本人学习中国的成果
展示和实践野心的初次体会,且败且战的日本仍然通
过贸易和文化交流为摆脱岛国的困境而蓄势待发。

由于近代中国内战频繁,国力疲软的契机,日
本大量投入军费,积极加入帝国主义的瓜分中国的游
戏当中。但是日本工业发展畸形,资源不足导致在全
球对华的贸易竞争中余力不足,加之1920年的世界经
1、 国土狭小。日本是西北 太平洋上一个狭小的群岛国 家,面积37.78万平方公里, 占世界陆地面积的0.27%, 却是人口过亿的国家。
2、资源短缺。能源资源和 矿产资源是日本工业生产的 基础。日本能源资源和矿物 资源的蕴藏量极小,使日本 成为全球最大的资源进口国。

日本侵华的历史及反思

日本侵华的历史及反思

日本侵华的历史及反思一、日本觊觎(JIYU)中国的野心由来已久1、十六世纪末(中国明朝),丰臣秀吉统一日本后,就开始谋划要侵略中国,并提出了“战略朝鲜,进取平津,占领华北”的战略构想,发动了对朝鲜的战争。

2、明治维新(1868年)后,日本逐渐强大起来,日本政府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步伐,确定了先占台湾、朝鲜,进取东北,占领中国,称霸世界的战略。

继而爆发了甲午中日战争。

3、1931年,日本策划了九一八事变,占领东北,扶持清朝末代皇帝建立了伪满洲国,开始向中国东北大量移民。

4、日本的图谋是,占领中国,夺取亚洲,因此,日本于1937年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随后又出兵侵占了多个亚洲国家。

二、日本侵华的历史经过:1、十六世纪末,丰臣秀吉进犯朝鲜,小试牛刀。

2、1871年,日本进犯我国台湾和清朝的藩属国琉球,1894年,日本入侵朝鲜,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中日实力至此扭转。

(中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中国割让台湾,赔款二亿三千万两白银,而此时日本年度财政收入不过八千万日元)3、1900年,日本参与八国联军入侵中国,获取更大的利益。

4、1904年,日本在中国东北和山东发动了日俄战争,打败俄国后,强迫清政府将原来被俄国强占的权益转让给日本。

日本关东军进驻东北,日本在中国东北的势力进一步扩大。

5、1931年,日本策动九一八事变,进而占领东北全境。

6、1932年,为转移国际对东北的关注,日本发动一二八事变,进犯中国上海,遭到中国军民的顽强抵抗,中日签订了淞沪停战协议,国民党政府答应不在上海等地驻军。

7、1937年,日本策动七七事变,全面侵华战争爆发,日本叫嚣三个月灭亡中国。

8、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9月2日,日本向同盟国投降,9月3日,当时的中国政府宣布全国放假庆祝胜利,9月9日,在南京举行了中国战区受降仪式,日本正式向中国投降。

三、日本在中国的暴行:1、建立731部队,用中国人做活体实验;2、制造南京大屠杀,杀害中国军民30万人;3、实行三光政策,残暴对待中国人民。

日本侵华战略的历史文化渊源

日本侵华战略的历史文化渊源

日本侵华战略的历史文化渊源作者:冯天瑜来源:《晚晴》2014年第07期19世纪中叶以降,中日两国分别以“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大略同期步入近代化进程。

因变革深广度的差异,历30年,至19世纪末叶,中日国力悬殊。

日本发动甲午战争(日本称“日清战争”),前承16世纪丰臣秀吉征伐朝鲜、觊觎明朝,后启20世纪30—40年代的14年侵华战争,置之更广远的历史背景,则是日本自古以来国家战略的强势践行。

日本侵华,有着久远深刻的历史文化渊源。

自古即立“八纮一宇”说地处东亚外缘的岛国日本,国土狹窄,资源不富,却“不甘处岛国之境”,很早就有强烈的对外扩张诉求,其掠占的首批目标是邻近的朝鲜半岛、台湾岛、库页岛以及中国东北的白山黑水,东亚大陆乃至全世界则为其侵略的“远大目标”。

“雄飞海外”、称霸世界,是日本统治阶层千余年来的梦想。

传说中的初代天皇神武天皇便有“八纮为宇”狂想。

“八纮”一词原出中国典籍《列子·汤问》《淮南子·地形训》,意指四方四隅。

成书于8世纪、用汉文写作的古典《日本书记》借用此词,编造神武天皇建都诏书,内称:“兼六合以开都,掩八纮而为宇。

”意欲将世间的四面八方,置诸一宇(屋顶)之下,而这个“屋顶”,便是世界最高君主日本天皇。

此一妄念,自古代延至近代。

明治维新伊始,即以天皇名义发布《宸翰》(御笔信)曰:“朕安抚尔等亿兆,终欲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置天下于富岳(富士山——引者)之安。

”天皇的御用文人不遗余力宣扬此说。

1903年(明治三十六年),日本“国柱会”成员田中智学把神武天皇“掩八纮而为宇”之语概括为“八纮一宇”,字面意思似乎是“四海一家”,实则宣示日本为统一全世界的霸主。

1915年(大正二年)3月11日,国柱会机关报《国柱新闻》刊登《神武天皇の建国》一文,正式抛出“八纮一宇”说。

1940年7月26日,日本近卫内阁制定《基本国策纲要》,声言建立“大东亚共荣圈”,“八纮一宇”为其根本目标。

近代日本侵华原因及侵华政策122

近代日本侵华原因及侵华政策122

近代日本侵华原因及其侵华政策的形成日本方面地理原因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不是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的,也不是从1874年日军侵略台湾开始的,而是从16世纪中国的明王朝时就开始了,那就是倭寇对中国东南沿海的骚扰和侵略。

我们都知道日本是一个岛国,日本的面积是37万多平方公里,只相当于中国的云南省。

但令人不解的是,就是这样一个小国,在近代却连年不断地发动对外战争,给亚洲的许多国家尤其是中国带来了罄竹难书的浩劫和灾难。

日本的老师给他们的学生灌输一个观点,日本的形状像个蚕,支那则像个桑叶,蚕吃桑叶天经地义,否则蚕岂不要饿死吗?日本周边最适合“拓殖”的土地便是中国、朝鲜,不然便只有海洋,依当时的科学水平,人类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然无法在海洋生存,所以中国便成为了日本侵略的对象。

日本处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洲板块之间,在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全国有200多座火山,其中50多座是活火山,火山活动频繁,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麻烦。

明治维新清政府在1717年开始实施闭关锁国政策,前后维持了200多年,而日本在德川幕府时期(1603-1867)也是实施闭关锁国政策的,历时265年,但是日本的一个人彻底的改变了这个局面。

明治维新是指19世纪60年代日本在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冲击的背景下所进行的由上而下、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全面西化与现代化改革运动。

这次改革始于1868年明治天皇建立新政府,日本政府进行近代化政治改革,建立君主立宪政体;经济上推行“殖产兴业”,学习欧美技术,进行工业化浪潮;并且提倡“文明开化”,社会生活欧洲化,大力发展教育等措施。

这次改革使日本跻身世界强国之列,是日本近代化的起航,但是也使日本走上了对外的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对亚洲邻国造成了沉重的灾难。

明治维新是一场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明治维新中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封建性的武士道开疆扩土的思想。

世界经济危机1924-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经历了短暂的经济繁荣。

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与原因研究

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与原因研究

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与原因研究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在抵抗日本侵略的过程中所进行的全面抗战。

这场战争持续了长达八年的时间,对于中国和整个亚洲地区来说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重点探讨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与原因。

一、历史背景1. 日本对华侵略的先兆20世纪30年代,日本国内的军国主义势力逐渐加强,他们的目标是通过扩张和侵略来获取更多的资源和疆土。

1928年,日本发动了对中国东北的入侵,成立了“满洲国”,并将其作为进一步侵略中国的跳板。

2. 卢沟桥事变的爆发1937年7月7日,日本在卢沟桥制造了一起冲突,作为对中国的侵略行动铺路。

这次事变引发了全面的抗日战争,标志着中国政府和人民正式宣布对日本的抵抗。

二、抗战的原因1. 民族危机感的觉醒在日本的侵略行动之前,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政治动荡和社会问题。

经过长期的内乱和割据,中国人民逐渐认识到国家的危机,民族主义思潮兴起。

中国的知识分子和普通民众开始意识到,只有团结一致才能对抗外敌。

2. 强大的民族团结除了民族危机感之外,抗战的成功还离不开中国人民的强大团结。

中国各阶层、各派别的人民团结起来,共同对抗日本侵略者。

抗战中涌现出了许多令人敬佩的英雄和抗日武装,例如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以及国共合作所形成的统一战线。

3. 敌人的过度侵略日本军国主义者的过度侵略行为加速了抗战的爆发。

他们犯下了许多暴行和杀戮,严重侵犯了中国人民的尊严和权益。

这导致了更多的中国人民团结起来抵抗,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他们抗战的决心。

4. 国际环境的变化中国抗日战争发生在全球战争的背景下,这为中国提供了一定的机会和支持。

随着法西斯势力在欧洲的崛起,各国开始认识到必须对抗侵略者。

中国抗日战争得到了一些国际援助,例如苏联的支持,并通过加入盟国对日本施加了一定的压力。

结论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为抵抗日本侵略而进行的全面抗战。

在历史背景的推动下,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觉醒并寻求团结抵抗。

日本侵华战略溯源

日本侵华战略溯源

日本侵华战略溯源
肖鹏
【期刊名称】《军事史林》
【年(卷),期】2012(000)001
【摘要】一、"大陆政策"是日本侵华战略的理论渊源所谓"大陆政策",即日本军国主义者提出的,首先征服中国,进而经略东亚,最终争霸世界的侵略扩张政策.大陆政策从日本封建幕府时期开始萌芽,至明治维新后基本形成,尔后逐步得以充实完善,成为日本制定侵华战略的重要理论依据和侵略指南.
【总页数】4页(P20-23)
【作者】肖鹏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日本侵华时期伪满洲国的战略地位及实质
2.日本侵华国策溯源
3.1871-1945:日本侵华战略方针的历史演变——从第一次进犯台湾到日本投降
4.日本侵华期间中日战略述论
5.《日本侵华史料丛编·军事战略篇》述评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日本侵华战争

日本侵华战争

发生在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不是孤立的、不是偶然的。

日本侵略中国的图谋由来已久,16世纪的丰臣秀吉、18世纪前后的佐藤信渊、19世纪前后的山县有朋等人逐步细化对华侵略扩张的战略构想。

从1874年进犯台湾开始,日本每隔几年就要发动一次对外侵略战争,其中大多是侵华战争。

近代历史上的日本,主要是靠侵略中国发战争横财致富的。

完全可以说,近代日本是一个战争暴发户。

"九一八"事变是日本侵略者蓄谋已久、精心策划的,由此使中国人民蒙受了一场巨大灾难和空前浩劫。

日本侵华有其深厚的历史渊源。

从明治维新后不久的1874年发动侵略中国台湾岛的战争开始,每隔几年就要发动一次对外侵略战争,特别是侵华战争。

在近代史上,日本是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次数最多,屠杀中国人民最多的国家。

可以说,日本是世界近代最富于侵略性的国家之一,近代日本史完全是一部地地道道的对外侵略、主要是对华侵略史。

一、日本军国主义的历史传统与"大陆政策"的形成1192年,日本建立了第一个武士政权---镰仓幕府,从此开始了长达近700年的武士统治时代,从而逐渐形成了专事征战杀伐的武士阶级。

日本的武士阶级崇尚"武家习气"与"弓矢之道",这也就是"武士道",它罩着儒雅而彬彬有礼的外衣,内心则凶残而杀人不眨眼。

在武士统治的数百年间,"武士道"精神一直被日本统治阶级作为社会伦理的主要内容加以宣扬,并受到广泛的崇拜。

1868年开始的明治维新,由于不彻底性,最后导致具有浓厚封建色彩的天皇制政体和武士道精神相结合的明治政权的产生,这为日本后来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埋下了祸根。

明治政府成立后,实行"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三大政策,进行资本主义改革,掀起学习西方的运动。

在政治思想领域,竭力推崇弱肉强食的"社会达尔文主义"。

中国抗日战争日本侵略的历史背景与原因

中国抗日战争日本侵略的历史背景与原因

中国抗日战争日本侵略的历史背景与原因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从1937年至1945年间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场全面抗战。

这场战争的发生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多方面的原因。

本文将从中国的社会状况、国际政治形势和日本扩张主义等方面来探讨这一问题。

一、社会状况:中国国内的腐败和分裂20世纪初,中国正处于封建社会的最后阶段。

帝国主义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侵占了中国的领土,并向中国输出大量商品,加剧了中国国内的经济危机。

这种经济困境使得中国社会的矛盾日益加深。

同时,中国内部也受到了政治分裂和军阀割据的困扰。

国民党和共产党在1927年后发生决裂,使得中国的统一受到了巨大的困扰,各个地区陷入割据局面。

这种内部分裂导致了中国应对日本侵略的能力的丧失。

二、国际政治形势:世界大战与联合国的无力上世纪三十年代是世界大战爆发前的动荡时期。

在欧洲,纳粹党逐渐崛起,希特勒的侵略行为引起了整个欧洲的不安。

面对这一情况,各种国际联盟如国际联盟和后来的联合国无力应对日本和德国的威胁。

同时,日本政府在扩张方面也加大了力度。

日本在中国东北建立了伪满洲国,并逐渐向南方拓展领土。

然而,由于国际社会力量分散和国际联盟的无力,中国无法获得外部力量的有效支持,只能依靠自己对抗日本侵略。

三、日本扩张主义:对资源和市场的渴求日本扩张的根本原因是对资源和市场的渴求。

20世纪初,日本国内的资源和市场已然饱和,而其产业的需求仍在不断上升。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日本政府决定通过侵略中国等亚洲国家来获取更多的资源和市场。

此外,日本军事集团也掌握了国内政权,他们对军事扩张采取了极端的态度。

这种侵略政策是日本社会的一种极端思潮的体现,也直接导致了中国抗战的爆发。

结语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为了捍卫国家的独立和尊严而发动的一场正义战争。

这场战争的发生是由于中国的社会状况、国际政治形势和日本扩张主义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

通过对这些历史背景和原因的了解,我们能更好地理解中国抗日战争的背景和原因,进一步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认识。

日本侵华战略的形成溯源

日本侵华战略的形成溯源

日本侵华战略的形成溯源日本侵华战略的形成溯源一、“大陆政策”是日本侵华战略的理论渊源所谓“大陆政策”,即日本军国主义者提出的,首先征服中国,进而经略东亚,最终争霸世界的侵略扩张政策。

大陆政策从日本封建幕府时期开始萌芽,至明治维新后基本形成,尔后逐步得以充实完善,成为日本制定侵华战略的重要理论依据和侵略指南。

1.日本“大陆政策”的缘起早在十六世纪中期,丰臣秀吉统一日本后,就处心积虑地要以武力在亚洲建立以日本为中心的大帝国,并提出了攻略朝鲜,进取东北,占领华北,在东亚大陆列土封疆的对外侵略扩张的战略构想。

早在天正五年(公元1577年)丰臣秀吉就说过:“臣借君之威武,迅速平定中国(指日本本州)而君家的宿臣老将未取得领土者极多,宜将中国分予之。

臣更拜命征伐九州,亲平该地,并率军进入朝鲜,席卷明朝四百余州,以为皇国之版图。

”1592年,日本侵略军占领朝鲜京城后,丰臣秀吉马上制定了征服朝鲜及明朝的25条。

向朝鲜和明朝中国扩张领土之野心昭然若揭。

另据《丰臣秀吉的朝鲜经略》称“1586年秀吉以进攻中国的理由,曾委托葡萄牙传教士购买船舶;1589年,要求琉球臣服于日本;1590年,对朝鲜要求朝贡;1591年,大吹大擂出兵印度;1593年,谋划过征服菲律宾与台湾。

”他们的侵略野心不仅仅限于朝鲜日本,而是包括印度,南洋在内的亚洲。

可以说,它是日本大陆政策的最早提出者,并两次发动侵略朝鲜的战争,将这一政策付诸于行动。

丰臣秀吉的侵略野心虽然没有实现,但他的这些侵略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幕府末期的佐藤信渊认为,“天皇大御国乃大地最初生成之国,世界万国之根本。

若能以其根本为经纬,则全世界悉为郡县,万国君长,皆为臣仆。

”他提出的扩张构想是:先吞并满洲,再侵占全中国,然后征服东南亚,进军印度,“合并世界各国”。

在《宇内混同秘策》中说:“由皇国开发它邦,必由吞并中国而肇始……当今世界万国之中,皇国最易攻取之地,莫过于支那国满洲。

日本侵华战争

日本侵华战争

发生在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不是孤立的、不是偶然的。

日本侵略中国的图谋由来已久,16世纪的丰臣秀吉、18世纪前后的佐藤信渊、19世纪前后的山县有朋等人逐步细化对华侵略扩张的战略构想。

从1874年进犯台湾开始,日本每隔几年就要发动一次对外侵略战争,其中大多是侵华战争。

近代历史上的日本,主要是靠侵略中国发战争横财致富的。

完全可以说,近代日本是一个战争暴发户。

"九一八"事变是日本侵略者蓄谋已久、精心策划的,由此使中国人民蒙受了一场巨大灾难和空前浩劫。

日本侵华有其深厚的历史渊源。

从明治维新后不久的1874年发动侵略中国台湾岛的战争开始,每隔几年就要发动一次对外侵略战争,特别是侵华战争。

在近代史上,日本是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次数最多,屠杀中国人民最多的国家。

可以说,日本是世界近代最富于侵略性的国家之一,近代日本史完全是一部地地道道的对外侵略、主要是对华侵略史。

一、日本军国主义的历史传统与"大陆政策"的形成1192年,日本建立了第一个武士政权---镰仓幕府,从此开始了长达近700年的武士统治时代,从而逐渐形成了专事征战杀伐的武士阶级。

日本的武士阶级崇尚"武家习气"与"弓矢之道",这也就是"武士道",它罩着儒雅而彬彬有礼的外衣,内心则凶残而杀人不眨眼。

在武士统治的数百年间,"武士道"精神一直被日本统治阶级作为社会伦理的主要内容加以宣扬,并受到广泛的崇拜。

1868年开始的明治维新,由于不彻底性,最后导致具有浓厚封建色彩的天皇制政体和武士道精神相结合的明治政权的产生,这为日本后来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埋下了祸根。

明治政府成立后,实行"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三大政策,进行资本主义改革,掀起学习西方的运动。

在政治思想领域,竭力推崇弱肉强食的"社会达尔文主义"。

日本侵华战略的历史文化渊源

日本侵华战略的历史文化渊源

史海烟云RAND GARDEN OF SCIENCE日本发动甲午战争(日本称“日清战争”),前承16世纪丰臣秀吉征伐朝鲜、觊觎明朝,后启20世纪30~40年代的14年侵华战争,置之更广远的历史背景,则是日本自古以来国家战略的强势践行。

日本侵华,有着久远深刻的历史文化渊源。

自古即立“八纮一宇”说地处东亚外缘的岛国日本,国土狹窄,资源不富,却“不甘处岛国之境”,很早就有强烈的对外扩张诉求,其掠占的首批目标是邻近的朝鲜半岛、台湾岛、库页岛以及中国东北的白山黑水,东亚大陆乃至全世界则为其侵略的“远大目标”。

“雄飞海外”、称霸世界,是日本统治阶层千余年来的梦想。

传说中的初代天皇神武天皇便有“八纮为宇”狂想。

“八纮”一词原出中国典籍《列子·汤问》《淮南子·地形训》,意指四方四隅。

成书于8世纪、用汉文写作的古典《日本书记》借用此词,编造神武天皇建都诏书,内称:“兼六合以开都,掩八纮而为宇。

”意欲将世间的四面八方,置诸一宇(屋顶)之下,而这个“屋顶”,便是世界最高君主日本天皇。

此一妄念,自古代延至近代。

明治维新伊始,即以天皇名义发布《宸翰》(御笔信)曰:“朕安抚尔等亿兆,终欲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置天下于富岳(富士山———引者)之安。

”天皇的御用文人不遗余力宣扬此说。

1903年(明治三十六年),日本“国柱会”成员田中智学把神武天皇“掩八纮而为宇”之语概括为“八纮一宇”,字面意思似乎是“四海一家”,实则宣示日本为统一全世界的霸主。

中日战争及太平洋战争期间,“八纮一宇”成为日本帝国的国家格言,其军政机构悬挂两条幅,一为“武运长久”,一为“八纮一宇”。

古代日本的海外扩张“八纮一宇”是日本千余年的国家方针。

自大和国于4世纪末、5世纪初统一日本开始,即践行“掩八纮而为宇”的扩张计划。

日本古代有神功皇后“征伐三韩”的传说。

4世纪末,倭王侵犯朝鲜,渡海攻破百济、新罗城池,并掳掠奴隶、布帛,后被击败,退回日本。

日本对外侵略的文化渊源是什么

日本对外侵略的文化渊源是什么

文明之旅RAND GARDEN OF SCIENCE金术的研究和体会有关。

正如迈克尔·怀特所说:“如果我们以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冷静明智态度来审视炼金术,我们应该承认它带给了这个世界一些有用的技术与器具……最重要的是它至少激起一位伟大的17世纪哲学家的灵感,使他产生了一系列构思,单凭这一点我们就应该心满意足了。

”牛顿一生中创造出许多令世人惊叹的成就。

即便今天,他的理论成果也影响着现代科学的发展演进。

然而,在探索真理的道路上,没有人能够一直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

牛顿作为科学的解惑者,探索者,一个天才,当然具有理性的光辉,但同时他也与江湖术士、秘术知识的寻觅者共享隐蔽的和谐。

———澎湃新闻网访问过日本的外国人往往提出问题:如此文雅执礼、勤谨而有序的日本,何以自十九世纪末叶以来多次发动外战,并在战争中表现得特别顽强、格外残暴?又可怪异的是,战后七十年日本取得卓异的经济、文化成就,何以拒不反省近代历史上的战争罪行?要回答这些问题,必须深入探究日本文化,了解日本民族精神的深层结构。

其一,“神国意识”笼罩的岛国情结。

“岛国情结”又称之“岛国根性”。

一般而言,“岛国根性”呈现四种心态:自我封闭、排他意识、强烈的危机感、狂傲又不安于现状的性格。

日本的岛国情结又被“神国意识”左右,“神国”是笼罩日本人的集体理念,使日本区别于世界其他民族,包括其他岛国民族。

神国说脱胎于神道,乃日本的精神之根。

《古事记》、《日本书纪》等神道元典将日本说成“天神创造之国”(神国),日本人是“天孙之后裔”;天皇是神性与人性兼备的“现人神”,拥有“万世一系”皇统,是日本国家及国民之象征;天皇权威自然天成、毋庸置疑,必须无条件遵从;尽管天皇并不实际治理国家,但任何人不得挑战天皇权威。

这一套“元历史”(民族起源)说教,蕴藏着种族优越论、日本中心论、天皇神圣论、世界一统论(“八纮一宇”),在国家战略层面必然产生突破岛国狭小、资源贫乏局限,向外拓展生存空间的扩张性追求。

中国与日本的历史渊源

中国与日本的历史渊源

中国与日本的历史渊源1、文化方面:与中国一衣带水的邻帮日本,又称扶桑,早在2000年以前,两国人民就有交往。

文化发达的汉朝,就将汉文化传播给“大汉国东二万余里的扶桑”。

进入唐朝,日本国派出多位学者、使者、僧人到中国留学,出现过众多文化交流的使者。

像鉴真、阿倍中麻吕等。

特别是中国养蚕、织绢、医学、文学、书法、绘画、音乐、舞蹈、传入日本后,对日本文化的发展起到巨大的作用。

2、政治思想方面:19世纪中叶,中国与日本的封建制度同时受到西方资本主义思想冲击。

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压在日本头上,日本受到沦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的威胁。

1868年日本开始改革,破除封建制度,这一明治维新运动使其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一切向欧洲文化、经济、科学、政治、军事学习,改变了日本的建国进程与方向。

同时也加入了西方列强侵略他国的行列。

从此,破坏了自汉、唐以来植根于中日人民之间的友谊。

3、军事方面:在14-16世纪时,日本海盗就侵袭中国沿海,中日关系开始蒙上阴影。

1894年,日本耍阴谋、设圈套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甲午之战的结果是日本吞并朝鲜、屠城旅顺、割取台湾省、牟获暴利,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痛苦和灾难;接着黄海战役,再者,由于清 ... 的 ... 无能,让其他国家有机可乘,发动了侵华战争,以至于让中国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他们烧伤抢夺,中国土地一而再,再而三的割让。

然而,中国人民开始八年的抗日战争。

扩展资料:3世纪中叶,其境内出现大和国。

645年,日本向中国唐朝学习,进行大化改新。

12世纪后期,天皇皇权旁落,进入幕府统治时代。

19世纪50年代中期,黑船事件迫使日本放弃“锁国政策”,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1868年,明治天皇重新掌权,进行明治维新,建立日本帝国,迅速跻身资本主义列强行列,对外走上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曾多次侵略中国、朝鲜等亚洲国家。

二战战败后,颁布新宪法,由天皇制国家变为以天皇为国家象征的议会内阁制国家。

日本是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八国集团成员。

日本侵华战争的历史背景与影响

日本侵华战争的历史背景与影响

日本侵华战争的历史背景与影响二战期间,日本成为了最令人畏惧的国家之一,其对中国的侵略,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在此背景下,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日本侵华战争的历史背景和其所带来的影响。

一、历史背景自从19世纪末期以来,日本就以其奇迹般的现代化速度,成为东亚最具实力的国家之一。

由于在侵略战争中的胜利,日本的国内精神和特殊的军国主义意识形态势必会影响到其领导层在政治上的决策。

作为一个国家,日本在得到了部分中国的领土和权益后,仍然没有改变其强势的野心和利益。

在此背景下,1931年从“九一八”事变开始的,东北危机和满洲事变,刻画了日本扩张及对中国的侵略的历史背景。

1937年,日本军队在卢沟桥打响了对中国进行大规模侵略的第一枪,也就是中国抗日战争正式爆发。

1941年12月7日,日本袭击美国的珍珠港,美国宣布参战,重塑了整个战争的面貌。

二、影响1、局部地区的变革在日本侵华战争时期,中国的东北、北部和沿海地区经历了极为恶劣的破坏和变革,成为了整个战争最重要的战场之一。

对于中国而言,此次战争的影响是巨大的,社会经济发展受到了极度破坏,大量人民丧失了生命和家庭财产。

同时,日本军队在进攻中国时,采用了非人道战争策略,例如,轰炸城市、杀害平民、强迫妇女成为性奴隶等,给中国的社会生活和人民带来了难以估量的痛苦。

2、整体世界和国际架构的变革到了1941年,日本对美国宣战,对于全球而言,这个决定是该战争最重要的事件之一。

战争变成了一个决定胜负的全球性战争,地理范围从欧洲拓展到了东亚,引起了整个国际架构的剧变。

随后,美国以及其他盟友将参战国,联合起来打败日本和德国两个非常具有威胁性的国家,但这场战争带来的后果是毁灭性的。

估计全世界死亡的人数,其中许多来自中国,超过4000万。

3、国际秩序的影响二战之后,美国成为了全球最强大的国家,建立了一个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秩序。

这个新秩序中,对于侵略的惩罚更为严厉,国际社会对于人权和民主的意识增强,同时,对于战争的防控和处理方法也得到了很好地提升。

日本侵华战略的历史文化渊源分析

日本侵华战略的历史文化渊源分析

日本侵华战略的历史文化渊源分析=“news_bd”>日本发动甲午战争(日本称日清战争),前承16世纪丰臣秀吉征伐朝鲜、凯翩明朝,后启20世纪30、40年代的14年侵华战争,置之更广远的历史背景,则是日本自古以来国家战略的强势践行。

日本侵华,有着久远深刻的历史文化渊源。

一、自古即立八绒一宇说地处东亚外缘的岛国日本,国土狭窄,资源不富,却不甘处岛国之境,很早就有强烈的对外扩张诉求,其掠}片的首批目标是邻近的朝鲜半岛、台湾岛、库页岛以及中国东北的白山黑水,东亚大陆乃至全世界则为其侵略的远大目标。

雄飞海外、称霸世界,是日本统治阶层千余年来的梦想。

传说中的初代天皇神武天皇便有八绒为宇狂想。

八绒一词原出中国典籍《列了一汤问》《淮南了一地形训》,意指四方四隅。

成书十世纪、用汉文写作的古典《日本书记》借用此词,编造神武天皇建都沼书,内称:兼六合以开都,掩八绒而为宇。

意欲将世间的四面八方,置诸一宇(屋顶)之下,而这个屋顶,便是世界最高君主日本天皇。

此一妄念,自古代延至近代。

明治维新伊始,即以天皇名义发布《哀翰》(御笔信)曰:月关安抚尔等亿兆,终欲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十四方,置天下十富岳(富士山—引者)之安。

天皇的御用文人不遗余力宣扬此说1903年(明治三十六年),日本国柱会成员田中智学把神武天皇掩八绒而为宇之语概括为八绒一宇,字面意思似乎是四海一家,实则宣示日本为统一全世界的霸主。

中日战争及太平洋战争期间,八绒一宇成为日本帝国的国家格舀,其军政机构悬挂两条幅,一为武运长久,一为八绒一宇。

二、古代日本的海外扩张八绒一宇是日本千余年的国家方针。

自大和国十4世纪末、5世纪初统一日本开始,即践行掩八绒而为宇的扩张计划日本古代有神功皇后征伐三韩的传说。

4世纪末,楼王侵犯朝鲜,渡海攻破百济、新罗城池,并掳掠奴隶、布帛,后被击败,退回日本。

7世纪日本派兵介人朝鲜三国(高丽、新罗、百济)政争,被唐朝与百济联军重创,此为中日间第次交兵的白江之役(见《旧唐书刘仁轨传》)。

日本侵华始末九一八事变的背景与原因

日本侵华始末九一八事变的背景与原因

日本侵华始末九一八事变的背景与原因日本侵华始末的九一八事变是指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在中国东北沈阳发动的一系列军事行动,标志着日本开始对中国进行全面侵略。

这一事件的背景和原因复杂而深远,涉及到历史、经济、政治和军事等多个层面的因素。

一、历史背景1. 甲午战争:1894年至1895年,中国与日本爆发甲午战争。

中国清朝对日本的失败导致辽东半岛地区割让给日本,这成为未来九一八事变的导火索之一。

2. 外国势力干涉: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势力开始在中国增强,形成了重重的霸权。

这导致了中国国内政治动荡、经济削弱和民族尊严受损的局面。

二、经济背景1. 日本的资本需求:日本作为一个资源匮乏的国家,迫切需要海外市场和资源来满足其产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丰富资源和庞大市场的国家,成为日本扩张的目标之一。

2. 东北地区的重要性:中国东北地区是一个重要的工业和农业基地,尤其是拥有丰富的煤矿资源。

日本对这些资源的渴求使它将目光投向东北地区。

三、政治背景1. 日本的扩张主义思想:20世纪初,日本国内出现了一股强烈的民族主义浪潮。

日本军国主义抱持扩张主义思想,渴望通过强硬手段建立一个东亚的霸权体系。

2. 国际政治压力:国际政治上,日本与西方列强尤其是英、美两国存在矛盾。

日本希望通过对中国的控制来巩固自己的地位,并与西方列强进行对抗,获得更大的国际认可。

四、军事背景1. 日本对中国军事优势:在九一八事变之前,日本在东北地区积累了强大的军事力量,它的关东军拥有先进的武器和高素质的军队。

而中国则因内外因素导致军力削弱,无力抵抗。

2. 无防护环境:中国内战和政治动荡导致中国对外国势力的防卫能力几乎不存在。

比如九一八事变的发生地沈阳,当时只有一支维持治安的辫子军,无法有效应对日本的侵略。

综上所述,日本侵华始末九一八事变的背景和原因涉及到历史、经济、政治和军事等多个层面的因素。

而在这些背景的推动下,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对中国进行了全面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了长期的苦难。

九一八事变中国与日本的历史渊源

九一八事变中国与日本的历史渊源

九一八事变中国与日本的历史渊源九一八事变:中国与日本的历史渊源九一八事变,即辽宁省沈阳市发生的一系列冲突与暴力事件,标志着日本侵略中国的开始。

这一事件不仅对中日两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整个亚洲乃至世界产生了重大的历史意义。

本文将探讨九一八事变的背景、原因及其对中日关系的影响。

一、历史渊源九一八事变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中国近代史,尤其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发展。

在近代以前,中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强大的文化传统。

然而,自19世纪以来,中国逐渐陷入了危机之中。

在此期间,中国面临着外国列强的侵略和割地让利,使国家的领土和主权受到了严重的侵犯。

在这个背景下,日本开始了自己的现代化进程。

日本从明治维新开始,经历了快速的经济、政治和军事发展,成为亚洲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日本在军事力量和殖民地扩张方面的强大意愿成为九一八事变爆发的重要因素。

二、九一八事变的原因九一八事变爆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以下是其中两个重要原因。

1. 经济利益:日本希望通过侵略中国来获取更多的资源和市场,以维持自己经济的发展。

中国作为最大的邻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庞大的市场潜力,对于日本的经济发展极为重要。

2. 扩张主义思想:在当时的日本社会中,存在着一种强烈的扩张主义思想,认为扩张是实现国家雄心的唯一途径。

这种思想驱使着日本决心侵略中国,谋求更大的地盘和更强的地位。

三、九一八事变的影响九一八事变对中日两国和整个亚洲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下面将重点阐述其中的两个方面。

1. 中日关系:九一八事变导致中日两国关系急剧恶化,进一步加深了彼此间的敌对情绪。

此后,日本进行了对中国的全面侵略,使中日两国关系持续紧张,甚至爆发了全面战争。

九一八事变成为两国关系恶化的重要转折点,对未来几十年的中日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亚洲局势:九一八事变的发生使整个亚洲陷入了动荡和战争的局势。

日本的侵略行为激起了其他亚洲国家的警惕,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反抗意识。

抗日战争背后的历史缘由和现实意义

抗日战争背后的历史缘由和现实意义

抗日战争背后的历史缘由和现实意义抗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一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也是二战中亚洲反法西斯战场的主战场之一。

其历史缘由和现实意义不仅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也影响着未来的发展。

一、历史缘由1.1 帝国主义的侵略自19世纪后期以来,西方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租界、关税等手段在中国获得一系列“特权”,严重侵犯中国的主权,剥夺中国人民的自由和尊严,使中国逐渐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同时,日本也以“地球上最大的亚洲国家”的名义,对中国进行沉重的经济、政治、军事打压。

1931年,日本发动了震惊世界的九一八事变,侵占了东北三省,为进一步侵略中国的进程打开了序幕。

之后,日本又侵占了华北、山东等地,将中国民族危机推至了顶峰。

1.2 国内政治危机中国政治的不稳定也是抗日战争爆发的重要原因。

在20世纪初,近代中国开始历经战乱和内忧外患,军阀混战、政治动荡严重威胁着中国的统一和稳定。

尤其是1927年国共合作破裂后,国共两党在政治上的分裂和军队上的对立使国内形势雪上加霜。

大量流入中国的大量金融、私企、外企,主要为美国、英国、法国、日本和德国等南京国民党政府背后的国际垄断资本集团。

这些资本集团深度渗透到中国的军政府和官僚机构中,瓦解了中国民族精神的根基,进一步扩大了国内的政治危机。

1.3 社会抗议的触发抗日战争的爆发也不可避免地与社会抗议相关。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面临着巨大的压力,社会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抗议活动。

例如:北平大学罢课事件、上海女子罢市、工人罢工等活动,对于困境中的中国民众而言,这些活动是对于自身利益和权利的维护和捍卫。

这些活动加深了中国民众对外部入侵的敏感,进一步加强了中国民众的抵抗意识,形成了对于侵略者的共同仇视。

二、现实意义2.1国家精神和文化差异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于中国的国家和文化精神产生了深远影响。

抗日同胞们在国家危机时期所表现出的团结、勇敢、毅力、自豪和坚强的精神,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所推崇的“义”、“礼”、“仁”、“智”,更深化了中华民族的团结和自信。

九一八事变中的中日文化交融

九一八事变中的中日文化交融

九一八事变中的中日文化交融九一八事变是中国历史上一段重要的历史事件,它不仅改变了中国的政治格局,也对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场战争中,虽然存在着悲痛和伤痕,但也有着中日文化交融的一面。

本文将以九一八事变为背景,探讨中日文化交融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一、历史背景九一八事变发生在1931年9月18日,是指日本关东军在中国东北发动的一场侵略战争。

这场战争不仅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也是中日两国关系的转折点。

然而,正是在这场战争中,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也开始了一段新的篇章。

二、中日文化交融的背景在九一八事变之前,中日两国在文化交流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

早在唐朝时期,中国的文化就传入了日本,对日本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在明清时期,日本的文化也开始传入中国,尤其是茶道、武士道和园林艺术等方面。

这种文化交流在九一八事变之后进一步加强。

三、中日文化交融的表现形式1. 文学交流九一八事变之后,中日两国的作家开始相互了解对方的文学作品。

中国的现代文学作品在日本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而日本的文学作品也开始在中国流传。

例如,中国作家鲁迅的作品在日本受到了热烈的欢迎,而日本作家夏目漱石的作品也在中国广为传播。

2. 电影交流九一八事变之后,中日两国的电影也开始交流。

中国的电影在日本上映,而日本的电影也在中国放映。

这种交流不仅使两国的电影产业得到了发展,也增进了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

3. 艺术交流九一八事变之后,中日两国的艺术交流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动。

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如京剧、杂技等在日本受到了热烈的欢迎,而日本的传统艺术形式如歌舞伎、茶道等也在中国广为传播。

这种艺术交流使中日两国的艺术形式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四、中日文化交融的历史意义九一八事变中的中日文化交融不仅是两国文化的交流,也是两国人民相互了解和友谊的一种表现。

通过文学、电影和艺术等形式的交流,中日两国人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对方的文化,增进了彼此之间的友谊和合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侵华战略的历史文化渊源——为甲午战争120周年作冯天瑜甲午海战资料图片19世纪中叶以降,中日两国分别以“洋务运动”(始于1861年)和“明治维新”(始于1868年)大略同期步入近代化进程。

因变革深广度的差异,历三十年,至19世纪末叶,中日国力悬殊(弱方的清朝并不自知)。

1894年7月,蓄谋已久的日本挑起战端,清朝消极应战,日军在朝鲜、辽东重创清朝陆师,在黄海完败北洋舰队。

1895年4月,“海陆交绥,战无一胜”的清廷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日本控制朝鲜,掠占台湾,索取库平银二万万两赔款,加上“三国还辽”追加三千万两赔款,共相当清政府三年财政收入,中国半殖民地化大大加深,日本则得以在帝国主义路径上狂奔。

日本发动甲午战争(日本称“日清战争”),前承16世纪丰臣秀吉征伐朝鲜、觊觎明朝,后启20世纪30—40年代的14年侵华战争,置之更广远的历史背景,则是日本自古以来国家战略的强势践行。

日本侵华,有着久远深刻的历史文化渊源。

自古即立“八纮一宇”说地处东亚外缘的岛国日本,国土狹窄,资源不富,却“不甘处岛国之境”,很早就有强烈的对外扩张诉求,其掠占的首批目标是邻近的朝鲜半岛、台湾岛、库页岛以及中国东北的白山黑水,东亚大陆乃至全世界则为其侵略的“远大目标”。

“雄飞海外”、称霸世界,是日本统治阶层千余年来的梦想。

传说中的初代天皇神武天皇便有“八纮为宇”狂想。

“八纮”一词原出中国典籍《列子·汤问》《淮南子·地形训》,意指四方四隅。

成书于8世纪、用汉文写作的古典《日本书记》借用此词,编造神武天皇建都诏书,内称:“兼六合以开都,掩八纮而为宇。

”意欲将世间的四面八方,置诸一宇(屋顶)之下,而这个“屋顶”,便是世界最高君主日本天皇。

此一妄念,自古代延至近代。

明治维新伊始,即以天皇名义发布《宸翰》(御笔信)曰:“朕安抚尔等亿兆,终欲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置天下于富岳(富士山——引者)之安。

”天皇的御用文人不遗余力宣扬此说。

1903年(明治三十六年),日本“国柱会”成员田中智学把神武天皇“掩八纮而为宇”之语概括为“八纮一宇”,字面意思似乎是“四海一家”,实则宣示日本为统一全世界的霸主。

1915年(大正二年)3月11日,国柱会机关报《国柱新闻》刊登《神武天皇の建国》一文,正式抛出“八纮一宇”说。

1940年7月26日,日本近卫内阁制定《基本国策纲要》,声言建立“大东亚共荣圈”,“八纮一宇”为其根本目标。

中日战争及太平洋战争期间,“八纮一宇”成为日本帝国的国家格言,其军政机构悬挂两条幅,一为“武运长久”,一为“八纮一宇”。

古代日本的海外扩张“八纮一宇”是日本千余年的国家方针。

自大和国于4世纪末、5世纪初统一日本开始,即践行“掩八纮而为宇”的扩张计划。

日本古代有神功皇后“征伐三韩”的传说。

4世纪末,倭王侵犯朝鲜,渡海攻破百济、新罗城池,并掳掠奴隶、布帛,后被击败,退回日本。

7世纪日本派兵介入朝鲜三国(高丽、新罗、百济)政争,被唐朝与百济联军重创,此为中日间第一次交兵的“白江之役”(见《旧唐书·刘仁轨传》)。

16世纪末,军事封建领主丰臣秀吉(1537-1598)初步平定战国纷争,立即向外扩张,先是迫使朝鲜、菲律宾、台湾琉球前来朝贡,进而大规模出兵朝鲜,试图以朝鲜作为征服中国的跳板。

1577年,丰臣秀吉向其主公织田信长进言:“君欲赏臣功,愿以朝鲜为请。

臣乃用朝鲜之兵,以入于明,庶几倚君灵威,席卷明国,合三国为一,是臣之宿志也。

”(赖山阳:《校刻日本外史》第15卷)1590年(天正十八年)冬,已成日本实际统治者的丰臣秀吉致书朝鲜国王,宣称:“长驱直入大明国,易吾朝之风俗于400余州,施帝都政化于亿万斯年。

”(《史料日本》近世编,吉川弘文馆1964年版)1591年(天正十九年)、1597年(庆长二年)丰臣秀吉两度派遣大军渡海,于釜山登陆,曾占领朝鲜京城、开城、平壤三都,剑指明朝,甚至宣称要迁都明朝京师北京,由日本天皇统治“明国”。

因中朝联军在陆战和海战中击败日军,丰臣秀吉铩羽而归,一蹶不振,然其“必图朝鲜、窥视中华”的扩张侈念对近代日本产生久远影响。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开启之际,日本刊行《日清战争实记》,连载坪谷水哉的《丰公朝鲜军记》(“丰公”指丰臣秀吉),该记的序文云:“我帝国开辟以来,堂堂六师境外从事征讨,自上古神功皇帝征服三韩以后,迄于天智天皇在位,前后460余年间,凡30余次,然征讨三韩之地,即今之所谓朝鲜半岛者,更深入中国本土与之交兵”。

“文录、庆长间,出兵朝鲜前后两次,为时达七年之久,二十万貔貅蹂躏八道之野,几番与明韩联军鏖杀,耀日军威武之辉于异域,永绝邻邦觊觎之念,扬国威,张国权,功莫大焉。

是丰太阁雄才伟略所致,流泽后世之民多矣……温故知新……以此鼓舞振作国民敌忾之气。

”江户幕府时期“日本中心主义”发酵丰臣秀吉扩张狂念遭遇重挫,继起的德川家康(1543—1616)建立江户幕府(1603—1867)。

因国力所限,又为了禁止“异教”“异学”入境,幕府于1633—1857年两百余年间厉行“锁国体制”,对外侵略偃旗息鼓,然“掩八纮而为宇”的诉求未曾消弭,封建领主仍怀“德化宇内”之想,且于内敛间,令“日本中心主义”精神发酵。

江户幕府初期,儒学家、兵学家山鹿素行(1622—1685)著汉文历史书《中朝事实》,称日本为“中华”“中朝”,为世界中心。

山鹿追溯日本皇统起源,扬言最高政治理想早在古代已经完美实现。

其思想对幕末明治间勤王武士影响很大,也为近代日本军人所服膺,如日俄战争日本陆军主将乃木希典(1849—1912)喜读《中朝事实》,明治天皇去世,乃木自杀以殉,所留遗书引《中朝事实》之语,告诫自己的弟子、皇太孙裕仁(即后来发动侵华战争的昭和天皇)。

江户幕府中期,“国学三大人”——荷田春满(1669—1726)、贺茂真渊(1697—1769)、本居宣长(1730—1801)以“大和心”(日本精神)取代“唐心”(中国儒家精神)和“佛心”(佛教精神),宣扬国粹主义,力主清除中华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江户幕府后期,葡萄牙、西班牙、荷兰、俄罗斯、英国、美国等西方国家相继东侵中国、日本、朝鲜。

日本儒学家、国学家和洋学家从不同角度竞相探讨挽救民族危机的方略,其共同意向是:精神上推尊日本至上、天皇至尊,方法上超越岛国局限,仿效西洋列强向外侵略。

提出完整扩张计划的是“经世家”佐藤信渊(1769—1850)。

他1823年(文政六年)撰《宇内混同秘策》,首句称:“皇大御国(指日本——引者)乃天地间最初成立之国,为世界万国之根本,故若能经纬其根本,则全世界悉为其郡县,万国君长,皆为臣仆。

……安抚万国之苍生,自始便是皇国君主之要务”(《混同秘策》,泷本诚一:《佐藤信渊家学全集》,岩波书店1926年版)佐藤说:“以此神州(指日本——引者)之雄威征彼蠢尔蛮夷,混同世界,统一万国,何难之有哉!”“皇国征伐支那,如节制得宜,五至七年彼国必土崩瓦解”。

其计划为:征服支那应先攻略满洲。

如得满洲,“则朝鲜、支那次第可图也”。

他还具体拟定进攻中国的实施计划:在东京、关西、中州、筑紫、陆奥等八地域实行“富国强兵”,得雄兵20万人,然后由天皇渡海亲征,先锋直扑江南,以南京为临时皇宫之所在,录用支那人才,征服支那之后,再图东南亚、印度。

佐藤信渊先侵略满洲再征服全中国,进而侵占全亚洲的扩张路线,继承和发展了丰臣秀吉思想,成为近代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计划之先导。

幕末明治侵华战略确立时至江户幕府末年,日本面临西方列强欺凌,陷入半殖民地危境,各类藩士竞相提出挽救方略,主流意见为:仿效西方,殖产兴业、富国强兵,对外关系上,顺从列强,榨取朝鲜、中国等邻邦,跻身侵略弱国的列强行列。

明治以降日本奉行的国策,基旨颇类19世纪兴起于西欧的“社会达尔文主义”(Social Darwinism),这既是固有文化传统所使然,也是对近代西方殖民主义的直接仿效。

这种社会学说在日本的代表性思想家,前有幕末的吉田松阴,后有幕末明治间的福泽谕吉。

吉田松阴(1830—1859)承袭佐藤信渊等人的扩张主义,并有应对时势的具体谋划。

他提出“失之于欧美,补偿于邻国”的“海外补偿论”,认为日本没有与西方列强对抗的实力,只能通过侵略邻国补偿被列强掠夺的损失。

他在《狱是帖》中说:“我与俄、美媾和,既成定局,断不可由我方决然背约,失信于夷狄。

但必须严章程,厚信义,在此期间善蓄国力,征服易取之朝鲜、满洲、中国。

在贸易上失之于俄美者,应由朝鲜、满洲之土地以为偿。

”吉田松阴的外交谋略由两方面组成:对西方列强暂为隐忍,顺从俄、美、英,对衰弱的邻邦中国和朝鲜则取侵略攻势,进而“控制南洋而袭印度”,为将来“并吞五大洲”作准备。

此种战略构想,是近代日本军国主义“大陆政策”的直接前导。

吉田松阴在其创办的松下村塾培养了高杉晋作、木户孝允、伊藤博文、山县有朋等倒幕维新领导人,高杉于幕末亡故,后三人皆成为明治维新重臣。

值得一提的是,1862年(文久二年),幕府派官船“千岁丸”首航上海,高杉晋作等数十名藩士随行,他们在上海目睹清朝的衰朽,其“中国观”发生重大变更:由先前对“文化母国”的景仰,衍为对一个庞大弱邻的鄙视,并生出侵凌之念。

参加此行的藩士峰洁在《清国上海见闻录》中写道:“洁现在上海军营看到,兵卒敝衣、垢面、徒跣、露头、无力,皆乞食,没有一个有英勇气概可见。

像这样的士兵,我一人可敌五名。

若给我一万骑,率之征战,可纵横清国。

”(小岛晋治监修:《幕末明治中国见闻录集成》第11卷,木摩书房平成九年版,第30页)在上海看到清军的颓败之状,激发起高杉晋作等藩士的日本武士道精神,高杉在上海撰诗《晓步西门外》云:“自许皇国刀锋锐,五大洲中可独行。

”福泽谕吉(1835—1901)是阐发日本侵华战略的另一重要思想家。

作为启蒙论者,福泽力倡“文明开化”,引进西方技术和西方制度,而仿效欧美弱肉强食的殖民主义亦为题中之义。

他主张学习欧美,同时把中国、朝鲜等亚洲邻邦视作“野蛮未开”的“恶友”,予以抛弃乃至侵凌,这便是福泽的“脱亚入欧论”。

1885年福泽著文曰:“我日本国土虽位居亚细亚的东边,但其国民的精神已脱去亚细亚的痼陋而移向西洋文明。

然而不幸的是近邻有两个国家,一个叫支那,一个叫朝鲜。

……如今支那朝鲜对我日本没有丝毫的助益,……与其坐等邻国开明而共兴亚洲,毋宁不与他们为伍,而与西洋文明共进退;与支那朝鲜接触时,也不必因为他们是邻国就特别客气,而以西洋人的方式处理即可。

与恶人交友就难免恶名,我们要从内心里谢绝亚细亚东方的恶友。

”(《脱亚论》,《福泽谕吉全集》第10卷,岩波书店1961年版,第238—240页)为实施“脱亚”“侵亚”,福泽谕吉倡导穷兵黩武。

他的《通俗国权论》说:“百卷外国公法不敌数门大炮,几册和亲条约不如一筐弹药”,洋溢着武力崇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