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效《宁古塔的塔》阅读训练及答案
2021-2022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师大附中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
结合“四十一岁的苏轼被贬黄州团练副使,政治上的挫败使他开始反省,重新思考人生的价值意义,并借佛老的方法来净化自心。这一时期,他审视自己的经历以及处世态度,重新寻找心灵的支撑点,开始思考人生的真谛,开始接受佛教思想”分析,政治上的挫败使他开始反省,重新思考人生的价值意义,使他的创作风格独特,题材广泛。
(摘编自赵凡龙《苏轼黄州诗词论析》)
材料三:相比唐诗,词在日本的影响要弱一些,这是因为观念上诗为正宗,词为诗余,而且写作技术更难。尽管如此,日本文人写词还是代不乏人,他们学习、模仿唐宋词人,其中特别喜欢效仿苏轼的词作。苏轼是开辟了宋词新天地的一代词人,其词不仅在国内影响深远,而且早就流传到了东亚各国。夏承焘在《论词绝句》中云:“坡翁家集过燕山,垂老声名满世间。”说明其生前文集已在国外广为传播。
B. 苏轼词作虽然有其主导的风格,但前期和后期的作品风格迥乎不同,相对来说后期作品更趋成熟。
C. 苏轼构建了一个“词意高妙”的艺术境界,其作品无论生前还是身后,不仅在国内,在国外也广为传播。
内蒙古阿拉善盟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内蒙古阿拉善盟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语文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龟兹,是佛教传入中国的第一站。
宗教的传播,留下来的是文化和艺术的永恒。
外来却扎根于中国文化的佛学,深深影响着中国文化和艺术的发展。
在其沿丝绸之路向龟兹传播的过程中,汇聚了来自两河流域、南亚次大陆和地中海文明的多种文化和艺术风尚。
同时,佛教的回传,又给龟兹注入了黄河长江文明下的汉地文化艺术传统。
这种多元性的文化元素,日渐与当地的社会、经济、文化融合在一起,给龟兹画师们提供了丰富的养料、激发了创作灵感,通过融合发展,创造了瑰丽多姿的龟兹石窟艺术。
石窟艺术中,建筑、雕塑和壁画三位一体。
建筑提供了艺术开展的神圣空间,雕塑是灵魂和核心,壁画则是具体的阐释和展开。
龟兹石窟壁画的艺术成就既基于深厚的本土文化底蕴,也源于对外来文化的兼收并蓄与融合,由此呈现出多元化特征。
其题材和内容以本生故事、因缘故事和佛传故事等与释迦牟尼有关的故事画为主,佛教故事画内容之丰富,超过了印度和敦煌以及中原地区。
其艺术风格分为龟兹风、汉风和回鹘风。
其中,龟兹风融合了希腊化的犍陀罗艺术、印度本土风格的秣菟罗艺术和西亚波斯艺术元素,并创造使用了独特的菱格装饰构图形式和凹凸晕染法。
凹凸晕染法凸显了人体的立体感,人物线条如“曲铁盘丝”。
这种产生于西域的独特晕染法,后来被西域画家尉迟乙僧带到了长安,丰富了中国传统人物画的创作方法,在画史中被传为佳话。
龟兹石窟中心柱窟的主室券顶中脊壁画,集中反映了中外文化的融合。
在那里,常常有日天的形象——佛教中的天界诸神之一,掌管着太阳的运行。
其艺术表现形式多样,既有源于自然的圆日造型,也有身披盔甲、坐于马车之上的王者造型。
王者造型显然是受到古希腊神话中太阳神阿波罗形象的影响;而头戴虎皮帽的金刚形象更有古希腊大力神赫拉克勒斯的影子。
在龟兹壁画中还出现有作为佛教护法神的双头金翅鸟形象,以及波斯萨珊王朝时期流行的联珠纹饰,这深刻地反映出西亚文化对龟兹艺术产生的重要影响。
浙江省部分地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三模语文试题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
浙江省部分地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三模语文试题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5月三模考试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长河(节选)沈从文萝卜溪滕家橘子园,大清早就有十来个男男女女,爬在树桠间坐定,或用长竹梯靠树,大家摘橘子。
人人各把小箩小筐悬挂在树枝上,一面谈笑一面工作。
黑中俏夭夭不欢喜上树,便想新主意,自出心裁找了枝长竹竿子,竿端缚了个小小捞鱼网兜,站在树下去搜寻,专拣选树尖上大个头,发现了时,把网兜贴近橘子,摇一两下,橘子便落网了,于是再把网兜中橘子倒进竹筐中去。
众人都是照规矩动手,在树桠间爬来转去很费事,且大大小小都得摘。
夭夭却从从容容,举着那枝长竹竿子,随心所欲到处树下走去,选择中意的橘子。
且间或还把竹竿子去撩拨树上的嫂嫂和姐姐,惊扰她们的工作。
选取的橘子又大又完整,所以一个人见得特别高兴。
有些树尖上的偏枝的果实,更非得她来办不可。
因之这里那里各处走动,倒似乎比别人忙碌了些。
可是一时间看见远处飞来了一只碧眼蓝身大蜻蜓,就不顾工作,拿了那个网兜如飞跑去追捕蜻蜒,又似乎闲适从容之至。
住对河坳上守祠堂的老水手,得到村子里人带来的口信,知道长顺家卖了一船橘子给镇上商会会长,今天下树,因此赶紧渡河过萝卜溪来帮忙。
老水手到了橘园里,把头上棕叶斗笠挂到扁担上后,即刻就参加摘橘子工作。
夭夭在老水手树边,仰着个小头,“满满,我想要我爹装一船橘子到武昌去,顺便带我去,我要看看他们城里文明人吃橘子怎么下手。
用刀子横切成两半,用个小机器挤出水来放在杯子里,再加糖加水吃,①多好笑!我要亲眼去看看。
”老水手说:“这东西带到武昌去,会赔本的。
关卡太多了,一路上税,一路打麻烦,你爹发不了财的。
”夭夭说:“发什么财?不赔本就成了。
我要看看他们是不是花一块钱买三四个橘子,当真是四个人合吃一个,一面吃一面还说‘好吃,好吃,真真补人补人!’我总不大相信!”话一说完,就扬长走过爸爸长顺身边看菜秧去了。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
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史料是需要辩证的,同一史实,各书记载互异;同一原文,彼此引述不同;或采摭古书不记出处,或商榷前史而全违故实,以致事实讹谬,文字错舛,真伪混淆。
若不加以辩证而随便引用,不但异说纷纭,无所适从;必至以讹传讹。
帮助我们解决这一难题的就是考据学。
这种学问,汉代的经注已开其端。
自晋以后,辨证史籍的书多起来了,裴骃注《史记》,对于原书的文句音义多所解释。
裴松之注《三国志》,对于原书的史实多所增补;吴缜《新唐书纠谬》对于原书上史料的讹谬多所纠正,这些都是考据学的先导。
到了清代,考据学大大地发展了。
在清代,学者因受政治的压迫,不能涉及与现实有关的学问,于是埋头于故纸堆中,从事与现实无关的考据学。
因而中国的古典文献,无论经书、子史或史书,大部分都经过了一番考证。
对于各种史籍中的史实,凡有可疑的,无不探源索隐,钩沉辑佚,考异正讹,使其本源大白,讹误自明,异说并陈,是非自见。
清代辨证史料的著述甚多,其中有通辨诸史的,有专辨一史的.通辨诸史的书,最有名的,是钱大昕的《二十一史考异》,王鸣盛的《十七史商榷》,钱书是对原书上文字的校正、名物的训释,王书是对考证原书上的典章制度以及史实的校勘,两书各致力于一个方面,若融合而贯通之,则对史料之辨证,甚为有益.专辨一史的书,以辨“四史”者最多。
崔适的窜乱《史记》的十余家,纠正纰缪;考证《汉书》的多侧重于文字的校正;考证《后汉书》的多侧重于史实的纠谬。
考证《三国志》的皆系补佚考异。
自《晋书》以下的诸史,辨证的书虽不及“四史”之多,但诸史皆有考证之书。
以史料的范围而论,清代学者所考证的史料只是史料中的一半,即文献上的史料;至于考古学上的史料则做得非常不够。
这是因为许多考古学的史料,如新、旧石器文化遗物、甲骨文及汉晋简牍等尚未发现,同时也是因为他们还不认识地下出土的史料的价值,当时并不是完全没有考古学的资料,如殷周之彝鼎、两汉之石刻画像,早已呈现在当世学者之前,但均未被引用为考证古史的资料。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3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2小题,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小说究竟是什么呢?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 导言》中把人类掌握世界的方式概括成理论的、艺术的、宗教的,实践——精神的。
小说是艺术的掌握世界的方式之一,因而,与理论的、宗教的,实践——精神的方式不同。
它不是抽象的,而是形象的;不是主观的臆造,而是客观的能动的反映;不是务实的,而是审美的活动。
作为艺术的一种样式,它与绘画、音乐、舞蹈又不同,它是语言艺术。
作为语言艺术的一种,它又与诗歌不同,它的本质特征也正表现在与诗歌等其他语言艺术的区别上。
小说的散文性、叙事性,是它与诗歌最明显的区别。
但是,更重要的区别则在于它们与现实世界之间的不同的关系。
作者以不同的方式生活在现实世界之中,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这个实践是“人化自然”的过程。
实践孕育了作者的审美情感,激发了表现的欲望,于是创作了诗和小说。
诗和小说表现了作者的审美情感,反映和描绘了“人化的自然”,是美的产物,美的现实。
这个过程是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美的过程。
作者正是在这个过程中,达到了“人对世界的艺术的掌握”。
所不同的是,诗主要是通过语言和意象直接抒发主体的审美情感。
诗中也有对客观世界的描绘,但这些对象都被融入主观的情绪状态之中,变成了感情的象征。
《离骚》中的香草美人,郭沫若笔下的天狗、炉中煤,都是抒发情感的符号,是作者主体精神的外化。
作者通过这些符号传达自己的情感,引起读者情感的共振,完成情感的交流。
小说主要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和描摹社会生活来表现主体的审美情感、审美判断和审美理想。
小说实际上是在作者审美情感的统治下重铸了一个现实世界。
人通过自己的劳动又创造了一个心中理想的现实世界。
这个“重铸”是又一个“人化自然”的过程。
这个重铸的艺术世界,是虚构的,又是真实的。
第三单元达标检测卷(解析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三单元达标检测卷(解析版)(时间:100分钟满分:94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眼下中国诗歌所遭遇的最为严重的生存困境,无疑是社会大众整体上对新诗所持的淡漠乃至排斥的态度。
但我们不能一概而论以为这是社会大环境变化导致的必然结果。
社会大环境的变化是一个原因,更主要的原因是创作主体的变化。
诗歌要有发自于内心的真实声音,才能打动人,引起人们的共鸣。
面对中国当代诗歌不景气的现实,诗歌的创作不能孤芳自赏、闭门造车。
诗歌创作需要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贴近读者。
长期以来,诗歌与现实的关联越来越弱化,很多诗人的创作与社会变化、现实生活渐行渐远。
重提和倡导诗歌回归现实,并不是要给诗歌设定规矩和限制。
任何诗人都不是生活在真空,而一个真正优秀的诗人应该责任和道义在肩,他的写作应该与这个时代紧密相连。
现实生活为我们提供了无穷无尽的宝藏,认识现实就是认识自己。
不仅要在习以为常、司空见惯中洞悉它的变化,更需要用心去勘探社会形态、人们的观念与精神世界的演进。
现实不是空泛而虚假的概念,不是简单的油盐酱醋,而是我们生命与精神向外延展的重要基地。
诚然,从文学概念上讲,直接进入现实不太好把握,需要沉淀和发酵。
但就诗歌而言,需要及时敏感地介入现实。
诗人在个体精神承担的基础上,要研究怎样才能够与社会和时代进行沟通和融入,在现实中找到自己。
这种沟通和融入就是对现实的介入,只有真正的介入,才有真正的现实书写。
诗人不能在现实面前束手无策,丧失了进入的能力。
(摘编自梁平《让诗歌回归现实》) 材料二:新世纪诗歌为什么需要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首先,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是一个诗人的责任担当和历史使命,更是一个诗人的精神支柱和信仰之源。
语言作为一个具有民族特质的书写符号,本身就是记录时代、书写现实的重要载体,也是我们切近时代、观照自身的情感纽带,与民族的历史进程和时代特征密切相关,更因其澄澈优美之特性,承担着发现、记录和引领的使命。
最新余秋雨散文《宁古塔》阅读答案
余秋雨散文《宁古塔》阅读答案《宁古塔》是余秋雨的一篇散文作品。
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余秋雨散文《宁古塔》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宁古塔余秋雨①我正站在从牡丹江到镜泊湖去的半道上,脚下是清代称之为“宁古塔”的所在。
有那么多的清廷大案以它作为句点,“宁古塔”三个字是清廷官员心底最不吉利的符咒。
②据《研堂见闻杂记》记载,当时的宁古塔几乎不是人间的世界,流放者去了,往往半道上被虎狼恶兽吃掉,甚至被饿昏了的当地人分而食之。
当时另有一个著名的流放地叫尚阳堡,但与宁古塔一比,尚阳堡还有房子可住,还能活得下来,简直好到天上去了。
也许有人会想,有塔的地方总该有点文明的遗留吧?这就搞错了。
宁古塔没有塔,这三个字完全是满语的音译,意为“六个”(“宁古”为“六”,“塔”为“个”),据说很早的时候曾有兄弟六人在这里住过。
③当时的流放有着很大的株连规模。
全家流放、祸及九族,甚至邻里,几十人、百余人的队伍,浩浩荡荡。
到了目的地,选出一些女的卖给娼寮,选出一些男的去换马。
最好的待遇是在所谓“官庄”里做苦力,当然也完全没有自由。
照清代被流放的学者吴兆骞记述,“官庄人皆骨瘦如柴”、“一年到头,不是种田,即是打围、烧石灰、烧炭,并无半刻空闲日子”。
④当官衔、身份、家产一一被剥除时,剩下的就是生命对生命的直接呼唤。
著名的反清义士函可,在东北流放时最要好的那些朋友,几乎都是被贬的清朝官吏。
但这些人都是一些善良而正直的人。
例如,李裀获罪是因为上谏朝廷,指陈当时的“逃人法”立法过重,株连太多;魏琯因上疏主张一个犯人的妻子“应免流徙”而自己反被流徙;季开生是谏阻皇帝到民间选美女;郝浴是弹劾吴三桂骄横不法……。
现在他们的发言权被剥夺了,但善良和正直却剥夺不了。
政敌不见了,对立松懈了,只剩下一群赤诚相见的朋友。
我敢断言,在漫长的中国古代社会中,最珍贵、最感人的友谊必定产生在朔北和南荒的流放地,产生在那些蓬头垢面的文士们中间。
⑤除了流放者之间的友谊外,外人与流放者的友谊也有一种特殊的重量。
塔说明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塔说明文阅读练习及答案《塔》阅读材料塔,又叫浮屠。
它起源于印度,是一种佛教建筑。
原是为收藏佛祖释迦牟尼的“舍利”(佛骨、佛发、佛牙等)和遗物而建的,因此也叫舍利塔、宝塔。
塔从印度传入中国后,与中国木构建筑的传统性格相结合,孕育出中国楼阁式木塔和砖石塔,正像佛教教义和中国传统哲学相结合孕育出中国式的佛教教义一样。
中国的塔虽然里面仍藏舍利,供佛像,但还可供登临远眺。
我国最早的塔都是木塔。
从北魏中期开始,砖塔逐渐替代了木塔。
东汉末年,在洛阳建造了我国第一座佛教寺院白马寺,由于年代久远而不复存在。
山西应县佛宫寺木塔至今保存完好,是这种木塔的典型。
它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最高、最大的木结构楼阁式建筑。
从地面到刹顶,塔的总高达67.31米。
塔的外观呈八角形。
从外面看,它是五层六檐,底层为重檐,并有回环廊塔;从里面看,第二层以上各层间夹有暗层,所以全塔实际是九层。
塔的底层直径为30.27米,整个塔的体形十分庞大,但由于在各层屋檐上,配以向外挑出的平座与走廊,攒尖的塔顶和造型优美而富有向上感的铁刹,不但感觉不出它的笨重,反而呈现出它那雄壮华丽的形象。
这座木塔经受了近千年的风雨和地震的考验,仍然完整地屹立着,成为古代木结构高层建筑中的珍贵遗产。
塔的最大特点就是层次多。
《魏书释老志》说:“凡宫塔制度,犹依天竺旧状而重构之,从一级到三、五、七、九。
”随着宗教建筑和科技水平的发展,单层或层次较少的塔被淘汰了。
所谓“七级浮屠”,说明七级是塔的基本层级数。
北京已毁的长春园法慧寺西跨院,就有这种五彩多宝七层琉璃塔。
这座七层塔,和宫殿建筑一样,是以壮丽为风格特色的。
湖山园林的景观,往往借助于塔的造型。
“雷峰夕照”之所以成为杭州西湖十景之一,就由于还存留着残缺美的塔影。
美丽的西子湖上,除了雷峰塔外,还有姿态别具的保俶塔。
雷峰塔,粗壮敦实,古朴端伟,稳然独处于夕阳的余晖中,具有老僧的外貌神态;保俶塔延颈秀顶,轻瘦玲珑,修长绰约,亭亭玉立,或在灿烂的朝霞的映衬下,或在羽纱般薄雾笼罩下,似有美女的倩影风姿。
牡丹江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牡丹江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现代文阅读(35 分)(一) 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保护工业遗产的活动起源于英国。
早在19世纪末期,英国就出现了“工业考古学”,使人们萌发了保护工业遗产的最初意识。
2003年7月,在俄国下塔吉尔召开的大会通过了专用于保护工业遗产的国际准则,即《下塔吉尔宪章》。
该宪章阐述了工业遗产的定义,指出了工业遗产的价值,就立法保护、维修保护、宣传展示等方面提出了指导性意见。
工业遗产保护逐步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课题。
保护性再利用是赋予工业遗产新的生存环境的一种可行途径。
在制定方案时,对工业遗产中的每一区域都应仔细甄别并单独评估,在考虑它与整个遗址联系的基础上,确定其最恰当的用途。
同时,方案应对不同工业遗产地段设立明确的限制要求,新的用途必须尊重工业遗产的原有格局和材料特色,维护原始的人流活动,并且尽可能与初始或主要用途兼容。
并应创造条件保留能够记录和解释原始功能的生产区域,用于展示和解说曾有的工业生产用途。
保护性再利用不应作为商业性房地产开发项目,而要重点应用于文化设施建设。
可以根据工业遗产原有产业及产品性质,设立各种门类的工业技术博物馆、厂史展示馆、企业纪念馆,同时探索更为合理而广泛的利用方式,如美术馆、社区文化中心等;也可以利用工业遗产特有的历史底蕴、想象空间和文化内涵,把它开发成为激发创意灵感、吸引创意人才、集聚创意产业的文化产业园区,既体现工业遗产特色,又使公众得以游憩、观赏和娱乐。
对于大型和特大型工业遗产的保护,则可以用设立工业遗址公园的方式成功地将旧的工业建筑群保存于新的环境之中,从而达到整体保护的目的。
虽然我国总体上还处于工业化中期,但是中心城市以及一些传统工业城市的经济社会结构正在发生着根本性变化。
在这一形势下,如何使更多的优秀工业遗产得到妥善保护,如何形成我国工业遗产保护的整体思路和方法,是需要不断思考和实践的重要课题。
七年级-统编版(2024新版)-语文-上册-【能力提升】第三单元
第三单元能力提升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一、积累与运用(36分)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3题。
(12分)坐在窗前看世界,是一件颇有趣味的事。
向上,可以看见碧蓝的云xiāo,棉花糖一样的云朵在风的追赶下匆匆前行,仿佛在_________天空的奥秘;向下,是美不shèng收的花田,有鲜嫩欲滴的芍药,有雍容华贵的牡丹,有热情洋溢的玫瑰;向左,可以看见那条_________的胡同,那是张爷爷家的大花猫和李阿姨家的大黑猫比武过招的擂.台之一,当然,你还可以看到_________的小麻雀小心翼翼地啄食;向右,踮.起脚可以看到一个砖红色屋顶的地儿,那便是_________的菜市场。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
(4分)云xiāo()美不shèng()收擂.()台踮.()起脚2.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4分)A.探索人烟稀少轻快人声鼎沸B.探寻人迹罕至轻快车水马龙C.探索人迹罕至轻捷人声鼎沸D.探寻人烟稀少轻捷车水马龙3.语段中没有运用的修辞手法是()(4分)A.夸张B.比喻C.拟人D.排比4.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4分)A.鉴赏无休无止诲人不倦淳淳教导B.激荡众目葵葵搜索枯肠截然不同C.和蔼获益匪浅饥肠辘辘花枝召展D.羞惭肃然起敬心旷神怡威风凛凛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4分)A.好感是友谊的先决条件,但不能把两者混为一谈....。
B.对于教材中要求阅读的名著,他总是不求甚解....,反复仔细地阅读。
C.小雨茫然无措....,根本不知道这事该怎么处理。
D.这道题难住了我,经过老师的点拨,我才恍然大悟....。
6.默写。
(8分)(1)子曰:“学而不思则罔,__________________。
”(《论语》十二章)(2)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__________________,不逾矩。
江西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题姓名:分数:卷I(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2024年1月5日,第40届“中国·哈尔滨国际冰雪节”如约而至,透骨的寒冷和暖心的激情在这一刻交汇,碰撞出充满希望的火热。
哈尔滨的冷,与生俱来。
作为我国最北边的省会城市,这里冬季漫长,动辄出现零下30摄氏度的极寒天气,因此哈尔滨有了响亮的名号——“冰城”。
冷是阻碍,对发展构成制约。
粮食作物只能种一季,基建工程也因低温、冻土等面临重重困难。
由于室外寒冷,东北人曾有宅在家里“猫冬”的习惯。
冷也是资源,别具特色优势。
每年12月,松花江上的冰冻了,太阳岛上的雪厚了,“冰豆腐”和“大雪垛”在能工巧匠手中“华美变身”,成为美丽的冰雪胜景,吸引着不远千里络绎而来的游客大军。
以高寒为气候特质的哈尔滨,成为当下社交媒体上最热的文化符号。
这座地处北疆的东北城市,正在把制约发展的“冷”转化为吸引游客的“热”,在聚光灯下焕发无限生机。
今日的哈尔滨,寒冷不变,热度却“只增不减”,背后是这座城市深挖冰雪资源禀赋,突出地方特色文化,推出各种“有求必应”举措,从量变走向质变的主动作为。
让哈尔滨在这个冬天“走红”的,还有中外文化在哈尔滨碰撞、交融带给这片土地独特的魅力。
“东北大花”主题与火车、汽车融合,将冻梨改刀、切块、摆盘,用勺子吃烤红薯,路边新增温暖驿站,东北大汉学会“夹子音”,哈尔滨的建筑、饮食、洗浴文化以及市民的热情好客,也被大家津津乐道。
“土”与“洋”的对话与融合,使哈尔滨更添奇妙丰富的色彩。
中西合璧的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映衬着白雪的大红灯笼高高挂起,很多国外游客驻足欣赏货架上的传统手工艺品。
一家铺着浓浓东北风的大花布的摊位上,摆着多款俄式“大列巴”。
哈尔滨,曾经是松花江边默默无闻的小渔村。
来自山东、河北、山西等地的百姓,带着开天辟地的豪迈,历尽千辛万苦“闯”到这里,成为重要的开发建设者。
2024届黑龙江省部分学校高三下学期第五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3~2024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五次模拟语文注意事项:1.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每当谈起早期人类历史,人们会不自觉地用“史前史”称呼那段只能根据化石证据推测而无文字记载的过于遥远的历史。
这是用先入为主的“历史”割裂和想象“史前”,实际上,人类过去的一切都是历史,那些更遥远的是更深层的历史。
远古人类在不同年代,不同区域留下了很多化石证据,通过对这些化石进行鉴定和分析,我们可以在跨越了千万年的深层人类历史中划分出六个时空,每个时空都在其年代和地理范围内见证了人类脑进化与定居全球的双重进程。
第0时空从距今约1000万年前延续至距今约330万年前。
在该时空中,猿类和人族主要分布在由地壳构造活动塑造的非洲之墙和亚洲壁垒山脉这两大进化脊上。
在这里,人族不断发展进化。
现在发现的这一时空的化石证据稀少而零碎。
在埃塞尔比亚发现的第0时空末期的一些化石中,出现了一些带有切痕的骨头,这可能是人类使用石器工具的最古老证据。
目前已知的是,第0时空期间遭遇了一次全球气候变冷,导致森林栖息地减少、稀树草原扩张,促使人族发生身体构制上的两足化转变,随之而来的物质延伸和技术创造奠定了脑进化的基础。
距今330万年前至180万年前是第1时空的世界。
第1时空经历了从上新世向更新世的地质世代交替,这期间全球气候持续变冷。
相较于上个时空,本时空出土了更为丰富的古人类化石以及石器技术和饮食变化的考古证据,其中就有目前已知最古老的人族石器。
黑龙江高三高中语文高考模拟带答案解析
黑龙江高三高中语文高考模拟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为眼前利益的申遗才应被“拆除”近日有媒体爆出,埋有唐代高僧玄奘法师灵骨的西安兴教寺(公众关注的兴教寺塔是“唐僧”师徒三人玄奘、窥基和圆测的三座墓塔)要被拆掉了,一时间引发热议。
对此,西安长安区民族宗教事务局负责人“辟谣”称,为配合丝路申遗,要拆除的是寺庙里私盖的建筑,兴教寺塔非但不会拆除,还会进行修整和保护。
由此看来,兴教寺被拆是一种误读了。
在这种误读背后,恰恰反映了人们对申遗的担忧。
不顾文物价值、只顾眼前利益的申遗,能否对保护文物发挥积极作用?在文保方面动辄要大拆大建的政府部门,应该先从理念上“拆除”逐利的“申遗”,才有可能做好文物保护。
近年来,不少与文物有关的景点,被地方政府改造成了“提款机”,在申遗的名义下,保护文物成了商机。
此前,安徽黟县的西递和宏村、湖北武当山等许多景点,都在升级为世界文化遗产后大幅提高门票价格,地方财政受益匪浅。
于是,就有了这样一个逻辑,景点申遗成功意味着人气的暴涨,也意味着涨价的开始,最终结果是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大增。
受到利益的驱动,不少地方对申遗都情有独钟。
更让群众担忧的是,申遗所带来的好处很可能被权力和资本独占,普通民众的利益反而受到损害。
如今,人们的文物保护意识逐渐提高,愿意看到政府在这方面加大投入,也希望这些祖传的宝贝能够更好地为全民共享。
地方政府如果能够合理利用文物的旅游价值,让当地老百姓分享到旅游经济带来的好处,也是件好事,然而,事实并非尽如所愿,一些贴上了申遗标签的文物,成了地方政府的“摇钱树”。
前不久,就在申遗冲刺的大背景下,凤凰古城结束了免费时代,游客进入古城需要购买148元的门票,而其中四成的收入要收归政府财政。
不少想品味湘西风情的游客,在这道门槛面前望而却步,当地商户利益受损,也纷纷提出抗议。
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南平市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年级语文科期中考试试题卷总分: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台北故宫博物院展出苏轼亲笔手书的《赤壁赋》,网友发现帖中原文写的是“渺浮海之一粟”,并不是此前广为流传的“沧海一粟”,疑似是后人抄写笔误,才造成这样的理解错误。
“沧海一粟"是否要被改为“浮海一粟”,一时间引发热议。
这不由得让人想起,此前教育部纠正过一些异读字的读音,比如粳(jīng)米改为粳(gēng)米、确凿(zuò)改为确凿(záo)、说(shuì)服改为说(shuō)服,都把之前大众容易读错的读音认证为了新的正确读音。
后由于一些异读词的拼音打破了大众原本认知,因此有些修改读音已通过,而还有一部分则一直处于审核阶段,仍以原读音为准。
是以正确读音为重还是以大众读音为重呢?从教育部颁布的异读词修订表的底层逻辑来看,显然还是以后者为重。
毕竟,读音是人们沟通交流的工具,最终还是要为人所用,换言之,文字和词语又何尝不是如此?文字和词语的发展过程会经历很多的变化,非要说存在一个亘古不变或者绝对正确的版本,这本身就是个伪命题。
真相很可能是,某一时期大众普遍认可和接受什么版本,这一版本就将流传到下一时期。
就像一位网友所说“成语本质上是约定俗成的东西,用的人多了也就成了成语,原本的出处是什么已不再重要了"。
原先我们有“沧海一粟”,现在又多了一个“浮海一粟”,在渺小的比喻上加了一层浮萍无根、漂泊不定的寓意,孤独感透纸而出,如果真的适宜人们流传,那么多一个成语又何妨?反之,若人们使用不便,它适用的语境较少,那么成语最终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也就不足为奇了。
(摘编自小亢《“沧海一粟”还是“浮海一粟"?不必太较真》)材料二:对照手书本《赤壁赋》来看,现行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中的“沧海”,手书本作“浮海”,此处异文所传递出的信息或可帮助学生对《赤壁赋》一文产生新的理解。
四年级下册语文试题-现代文阅读(二)-人教(含答案解析)
【寒假阅读提升】部编版四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二)(有答案解析)【考点回顾】.抓住关键词句,体会这些词句的含义及表达效果。
【常考题型】: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1.抓住关键词语理解句子。
先找出句中的关键词语,弄清这些词语的意思,句子的含义也就理解了。
2.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
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从全段或全文的整体意思入手,分析句子的含义。
3.抓住修辞方法理解句子。
仔细体味、揣摩作者所运用的修辞方法,有助于我们领悟句子中所蕴含的更深一层的意思。
4.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句子。
【答题技巧】: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例: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也是牧场之国。
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答:这句话是总起句,在文中起到开篇点题,引出下文的作用,抒发了作者对荷兰的赞美之情。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总结全文。
例: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答:这句话在文中起到了总结全文,点明中心的作用,抒发了作者对乡下人家的热爱之情。
【例题精析】例、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登黄山记(节选)季羡林一线天真正是名副其实。
在两个峭壁中,只存一条缝隙,仅容人体,抬眼一看,只见高处露出一线光明,上面是蓝蓝的天。
这一团光明就召唤着我们,奋勇前进,我们也就真地一个个精神抖擞,鼓足了余勇,爬了上去。
低头从我们两条腿中间向后看去,还可以看到悬挂在天都峰上的那一条白练似的蹬道。
过了一线天,再向右一拐就走上了玉屏楼,这里是从温泉到北海去的必由之路。
一般人都是在这里过夜的。
徐霞客时代,这里叫玉屏风,他在《游记》里写道:“四顾奇峰错列,众壑纵横,真黄山绝胜处。
”可见徐霞客对此处评价之高。
这里有什么特点呢?这里是万山丛中一块比较平坦的地方,好像天造地设,就是一个理想的中途休息的地方。
一转过山角、就能看到峭壁上长着一棵松树。
福建省延平区高三4月月考语文试题
福建省延平区高三4月月考语文试题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34分)1. (16分) (2019高二下·金山期中)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礼制国家的形成①汉朝被称为“礼制国家”,荀子的礼治论对此发挥了巨大作用。
②司马迁《史记·叔孙通列传》记载,汉朝建立后第五年,由于国家的创立者刘邦本身并非出身自王公贵族阶级,年轻时没有机会参与任何战国国家或秦朝的朝廷仪式,又因嫌厌繁琐的法规,刚成立的汉朝在皇帝出席的场合,也缺乏适当的国家仪礼。
再加上汉朝的诸侯、廷臣,大多数都以战功出身,他们也不知该如何在朝廷内举动进退。
因此,每逢朝廷群臣聚会,他们常出现“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的丑态。
③刘邦越来越厌恶朝廷的无秩序状态,此时原为秦臣,后来投降刘邦的儒者叔孙通,察觉到刘邦受不了这样的状态,遂建议刘邦:以长乐宫落成的纪念仪式为机会,建立严格的朝廷礼仪。
刘邦答应了。
于是,叔孙通在他一百多位门人之外,还征求鲁国三十位儒生,为刘邦准备一场壮观又严肃的礼仪。
到了当天,在整场礼仪进行的严肃气氛中,“自诸侯王以下莫不振恐肃敬”。
一些仍然闹事的大臣立刻被御史拉走离场。
如此,诸臣“竟朝置酒,无敢谨哗失礼者”。
④典礼结束之后,刘邦在喜悦之际不禁喊出:“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刘邦原来痛恨儒者,然而此次机会却完全改变了刘邦对儒学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 ,借着此次机会,刘邦完全体会到能否建立“礼制”,将会是稳固汉朝皇权之关键。
此时也注定了汉朝儒学“国教化”的命运。
“礼制国家”的蓝图并非叔孙通发明的。
⑤那么,这个蓝图的制作人又是谁呢?⑥从叔孙通的时代过了七八十年,在司马迁写《史记》时,他阐述统治天下的八种纲要。
这八种大纲按顺序分别为“礼”“乐”“律”“历”“天官”“封禅”“河渠”“平准”。
“礼”被安排为其首,显然便代表在司马迁的脑海里,“礼”就是汉朝之存续与建立最需要的一种原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宁古塔的塔
方效
“宁古塔在辽东极北,去京七八千里。
”明末王家祯说,“其地重冰积雪,非复世界,中国人亦无至其地者。
”清吴振臣在《宁古塔纪略》中写道:“过黄龙府七百里,乃金阿骨打起兵之处。
相传昔有兄弟六个,各占一方,满洲称六为‘宁古’,个为‘塔’。
”
原来宁古塔并没有塔,“宁古塔”是“六个”的意思。
这块昔日满金人的龙兴之地,就在海林市。
夏天到海林看什么?当然是大林海,还得是原始的、人烟罕至的。
人造荒山秃岭的时代并不遥远,在太平沟里还存在着300公顷的红松原始林,原因只能有一个——人进不去。
6月末,过宁安、东京城、镜泊湖,沿海浪河南岸蜿蜒溯行。
水渐急、坡渐高、人户渐稀少,车的发动机声音像牛吼,我们扎到沟口林场已是下午时分。
下车,便感觉湿乎乎的水汽当头低漫下来,没几分钟就把周身上下滤了个通透。
海拔630米,天成一块小盆地,山脊连带,远低近高。
人在山掌心,山握一团云,雾珠随风荡漾,散射掉了杂色,满目青黛便有了浓淡虚实的层次。
远处,一角如帆孤峰,头顶万松,黑灰变幻,缥缈隐现似不可及,正是一幅泼墨山水画。
耳畔,松涛低吟似海潮,却不知是“訇”还是“空”。
号称林场最大的酒店,其实不过十几间客房,里面却满是北京人眼中的“奢侈品”:实木廊柱、满疤瘤木墙围、白茬木条棂花窗,整树剖的条案坐在比腰还粗的原木墩上,房后小园田里瓜菜翠绿、葱香盈盈。
门前,四根粗壮惊人、好似宫灯一般的白茬松木柱,突兀在黑土地上,上面斧刨钉锤叮当,横梁、眉额、戗木已大致有了模样,这是酒店老板华三正搭的挑檐门楼。
很久没闻到不带半点油腻、纯净的松脂香了——清凉、辛雅,混合着青草的湿甜,凝神深吸,似有似无,可不经意间,却沁达心脾。
可这儿不是秦淮河,是宁古塔!在电子地图上拉一根直线,太平沟与同在海浪河南岸的宁古塔老城间,相距不过百里。
按《大清律例》:“凡盗窃临时拘捕、为首杀人者,照强盗律,拟斩立决;为从者,应发往吉林、乌拉、白都诺、宁古塔等处披甲人为奴。
”不仅如此,流放宁古塔,也往往是不少震惊全国政治大案的终点,是一种生不如死的所谓皇恩浩荡。
清代近300年,不知有多少当朝大夫、累世官员、南方士子,他们的楼不知因为哪个人,一夜间就崩了;他们的天不知因为哪句话,恍惚间就塌了。
满腔惜其不成的屈辱,尚存一丝苟且,抛却生离死别,披枷戴锁,踏上步步诛心的远途。
来的路上,我站上一处高岗,久久凝视宁古塔上空的漫天云:深邃乌青、笼盖四野、沉重而凝滞,只于极地交天处横现一丝弧光。
这是盘桓至今不肯散去的离人恨、流人泪,也曾是孵化勇士的元始混沌。
那些真山真水原生的披甲人,出门不带盘缠,随处吃用,主人也分文不取;城中店铺任由其赊买绸缎,讲好来年用貂皮偿还,尽管素不相识,相距百里,从不爽约。
对于他们,最可怕的便是进京做官,几人升迁,数百人聚于郊外送别,哭声震天,形同流放。
他们用与生俱来的质朴良善,救助了那些从小桥流水而来,万念俱灰的灵魂。
“南蛮”常常是重武尚义长官们的座上客,逃跑也并不被举报。
而流人们,则教会了他们破木为屋,开荒稼穑。
被称为人参水,冰冷清澈、一望透底的海浪河,至今仍是一条原始的河,源头就藏在太平沟尽头的巍巍高山中。
河里出一种土称“柳根”的小野鱼,肉质紧而细,长两年不过一拃长。
河岸高坡上的原始密林中,千龄红松树冠,一般也高不过10米。
时间在这里似乎变慢了,一切生物都小心翼翼缩紧了形骸,了如尘沙。
没有奇峰巧石,少有悬崖陡壁,原始林是独一无二的境界。
敦实厚重如胸膛的漫山坡上,抬头,望不见天;平视,古木琅林,深幽无尽。
平均树龄400年的一株株老松,掌控着这里
的地老天荒。
丫杈散乱的椴树、柳树、楸树、稠李等阔叶木,趴伏在老松的阴影下,更低的阴密中,人参、党参、刺五加与蕨类、菌类、稗草杂乱相交,同为芸芸众生,挤挤丛丛。
“须知傲雪凌霜质,不是繁华队里身。
”在一棵千岁老松下叹服思量,北宋年间一粒种子,今天仍自在云天,这自然的气质,不以时为迁。
百年前,单人可搏虎的披甲人,踏冰封海浪河而上,在密林中搜寻貂与熊的足印。
千年前,鲜卑人、契丹人、靺鞨人、金人、满人循石岸而下,来到莽苍苍的黑土地,向温暖迁移,一程程点燃起入主中原的壮志雄心,天地间由此风云际会。
大山、大水、大印迹,我一定会再来,看宁古塔的塔。
(有删改)
7.(3分)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篇游记散文,一开始即从满金人龙兴之地海林市的沟口林场写起。
抵达宁古塔前,乘车经过宁海、东京城、镜泊湖等地,一路沿海浪河南岸溯流而行。
B.作者借景抒情,通过对人迹罕至、孤峰如帆、群松变幻、山脊连带、崖握团云、林涛低吟、风荡雾珠的生动描写,抒发了自己初履海林的真切感受。
C.因为宁古塔上空的漫天云雾,深邃、乌青、沉重、凝滞,作者运用联想,展开想象的翅膀,从中看见了离人恨与流人泪,以及孵化勇士的元始混沌。
D.披甲人倘有机会进京为官,不是欢欣鼓舞,而是哭声一片;正是他们的祖先,从山林转向黑土地,再逐渐向温暖迁移,慢慢生出了入主中原的雄心。
8.(6分)宁古塔本没有塔,文章标题中心语“塔”有什么含义?请作简要分析。
9.(6分)文章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7.C(表述不清。
虽是联想,但景和事并不构成因果关系:酿成离人恨、流人泪的原因,是《大清律例》与皇帝的个人喜恶。
)
8. 满金语“塔”的意思为“个”,量词,因此含义有二:生长于自然,存在于自然的“塔”,更加辉煌,更加永恒。
例如,那一座座黛山,一棵棵红松树,一尾尾“柳根”小野鱼,一条条汇入海浪河的清溪,便是大自然塑造的“塔”。
以血肉为“塔”,不仅有形体的坚韧,更有精神的不可磨灭。
例如,那一个个流放者,一个个“南蛮”,一个个披甲人,一个个鲜卑人、契丹人、靺鞨人、满金人等,则是血肉之躯铸成的“塔”。
9.以悲悯的抒情,讲述宁古塔凝重而沧桑的历史:不管你是披枷带锁,步步诛心的流放者,或是进京为官,升迁有望的人,宁古塔的山峰上,始终盘旋着流人泪,离人恨;写出了历史与现实的悲壮与雄浑。
以画面的呈现,描写宁古塔原生态的自然风貌:白云翻滚的星空下是莽莽苍苍的黑土地,北宋年间一粒种子演化为千岁老松,流淌着人参水的清澈冰冷的原始海浪河;写出了古今人类与大自然的相融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