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群与区域协调发展问题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群与区域协调发展问题研究
摘要:本文从对城市群的概念出发,以我国十大城市群作为分析依据,对城市群经济及其构成做出详述:城市群经济既包括基于地方的集聚经济,也包括区域层面的城市与城市之间,即城市群内部由于分工合作所带来的分工交易经济。而后,分起步、壮大和发展三个阶段阐述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历程,提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出现的问题:学科理论严重滞后于实践,微观理论基础尚未融入区域经济理论体系,与主流经济学还有相当距离,对区域经济现象解释不够,进入门槛低,个别研究内容的泛化等。接着,对生产力区域布局、区域差距问题、区域经济结构进行探讨。最后,对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展望,并在区域经济研究方向和重点上提出了笔者一些个人的见解。
关键词:城市群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引言:
近年来,高速公路的修建极大地改善了城市之间的交通状况,城市间的产业联系与经济合作不断加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快。产生了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山东半岛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中原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海峡西岸城市群、川渝城市群和关中城市群等城市群。随着这些城市群的产生与发展,其必将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但其发展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何有效解决这些问题,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已经成为当今城市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1 城市群
1.1城市群概念
所谓城市群是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云集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以一个或两个特大城市为中心,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城市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断加强,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
城市群的出现是一个历史过程。城市是一个区域的中心,其集中了大量的产业和人口,获得快速的发展。随着规模的扩大,实力的增强,对周边区域产生辐射带动效应。形成一个又一个城市圈或都市圈。伴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城际之间交通条件的改善尤其是高速公路的出现,相邻城市辐射的区域不断接近并有部分重合,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相互影响越来越大,就可以认为形成了城市群。
1.2我国十大城市群
近年来,高速公路的修建极大地改善了城市之间的交通状况,城市间的产业联系与经济合作不断加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快。除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之外,还涌现出了山东半岛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中原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海峡西岸城市群、川渝城市群和关中城市群等新的城市群。城市化速度加快、城镇体系不断完善、城市群健康发展,既是“十一五”期间区域经济发展的特征,也是国家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
据统计,十大城市群的土地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9.99%,2005年,人口所占比重为35.02%,而GDP所占比重为52.83%。也就是说,十大城市群以不到十分之一的土地面积,承载了三分之一以上的人口,创造了二分之一以上的GDP。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未来发展潜力来看,十大城市群将聚集更多的人口,创造更多的GDP。因此可以说:十大城市群将成为我国最有发展潜力的地区,将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十大支撑点。
目前世界公认的大型城市群有五个,它们是:美国波士顿-纽约-华盛顿城市群、北美五大湖城市群、日本东海道城市群、法国巴黎城市群、英国伦敦城市群。有学者认为:长三角将成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1]
表1 中国十大城市群
城市群
包含城市
京津冀城市群
北京、天津、石家庄、唐山、秦皇岛、保定、张家口、承德、沧州、廊坊
辽中南城市群
沈阳、大连、鞍山、抚顺、本溪、丹东、辽阳、营口、盘锦、铁岭
长三角城市群
上海、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扬州、镇江、泰州、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舟山、台州
中原城市群
郑州、洛阳、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
长江中游城市群
武汉、黄石、鄂州、黄冈、仙桃、潜江、孝感、咸宁、天门、随州、荆门、荆州、信阳、九江、岳阳
珠三角城市群
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肇庆、惠州、东莞、中山
川渝城市群
重庆、成都、自贡、泸州、德阳、绵阳、遂宁、内江、乐山、南充、眉山、宜宾、广安、雅安、资阳
关中城市群
西安、咸阳、宝鸡、渭南、铜川、商州
海峡西岸城市群
福州、厦门、漳州、泉州、莆田、宁德
山东半岛城市群
济南、青岛、烟台、潍坊、淄博、东营、威海、日照
1.3城市群经济及其构成
“城市群经济”由李学鑫提出,他认为“城市群经济”是集聚经济在区域尺度上的体现,指在特定地域空间上集聚的各专业化城市和多样性城市由于彼此相近、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正外部经济性,是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分工交易经济和学习经济的有机统一[2]。显然,城市群经济既包括基于地方的集聚经济,也包括区域层面的城市与城市之间,即城市群内部由于分工合作所带来的分工交易经济。前者体现为一种人口和产业集聚的量的静态经济,后者则表现为城市群产业分工合作的质的动态经济。[3]
2 区域协调发展
2.1 我国城市区域经济发展历程
我国区域经济经历了三十余年的发展,三十几年来我国区域经济学发展经历了起步、发展和壮大三个阶段。
2.1.1起步阶段
在我国首先提出区域经济问题的是夏禹龙和冯之浚, 1982 年两人在《研究与建议》第8期发表了《梯度理论与区域发展》一文,这是我国区域经济研究的开端。1987 年。许维新、许晶心翻译了H·H·涅克拉索夫1978年著的《区域经济学: 理论·问题·方法》,这是我国引进出版的第一本以《区域经济学》为书名的外国区域经济学著作。这一时期,我国的区域经济学并没有取得正式独立的学科地位,而是依附于经济地理学、生产力布局学以及国民经济学。”研究的内容主要是对沿海与内地问题、“三线”问题、集中与分散问题以及均衡布局问题等重点进行广泛深入的讨论。
2.1.2发展阶段
我国经济界关于区域经济和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是在1980年代中后期区域经济问题突出的情况下开展起来的。这一阶段,国家计委地区经济司等组织各方面力量,先后开展了环渤海、长江中下游、东北、西南、西北以及长江流域、陇海、京九和南昆沿线等地区的区域规划研究。各地区也相继开展了地区产业结构调整、投资环境和竞争力评价、区域营销和形象建设等方面的研究。学术界则根据改革开放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逐步拓展了研究领域,如区域经济合作、区域经济一体化、区域发展差异、老工业基地改造以及区域政策等。
2.1.3壮大阶段
随着我国区域经济建设实践的大规模开展,一大批经济学者、地理学者、社会学者及管理和工程技术专家,都加入了区域经济研究的行,研究队伍不断壮大。1997 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将“城市经济学”和“经济地理”两个专业合并,在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下设立“区域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