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音乐六下《上去高山望平川》版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小学音乐六下《上去高山望平川》WORD版教案

人教版小学音乐六下《上去高山望平川》WORD版教案

人教版小学音乐六下《上去高山望平川》WORD版教案同学们,老师们,你们好。

今天我要讲的课题是《音乐鉴赏》一书中的第二单元音乐与民族。

那个课的课题是:音乐与民族——民歌篇《上去高山望平川》。

讲课类型是:鉴赏形式。

先说说这堂课的教学打算:一.今天课程的教育教学目标是这几方面,包括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1.让同学们喜爱上倾听,同时演唱民歌及具有民族风格的歌曲,专门要突出民族特色的演唱方法,并不能千篇一律的演唱各名族的歌曲。

然后了解民歌的差不多知识,感受辨论民歌鲜亮的民族特点和地区风格。

这一节要紧讲的是西北民歌,通过对西北民歌的学习与探究,激发学生喜爱民歌,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热情。

感受民歌“原生态”的纯朴美。

2.通过倾听、演唱、比较、探究、交流等活动,让学生感受,体验西北民歌的风格特点,认识“花儿”等民歌体裁。

同时哼唱其中的音乐主题。

这都有助于对本民族的民歌加强明白得与把握其韵味。

3.探究民歌的创作手法。

二、这一章节的教学重点及难点分别如下,重点是:1.认真细致的倾听这首民歌,感受、体验、明白得《上去高山望平川》这首民歌的内容、风格及其创作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做适当的审美评判。

2.要了解民歌体裁“花儿”。

难点:1.感受、体验西北民歌的风格特点。

2.探究西北民歌的音乐风格及形成这种风格的内在缘故。

三.然后说说那个课时的教学策略及制造性教学设计:我采纳倾听、感受、辨论及实践等手段,把《上去高山望平川》这一首歌曲先放给同学们倾听感受,然后我在通过曲谱,对其歌曲进行分析,最后再带学生进行演唱,难点就在于要唱出地点的特色,找到其地点韵味。

然后引导启发学生在学习中感受体验不同地区,民族民歌的特点。

四.对学生进行作业布置。

下面进行具体的教材分析,同学们,冼星海名言:民歌是中国音乐的中心部分,要了解中国音乐,必须研究民歌。

第一同学们在地图上找出西北五省的地理位置。

同时用“晋、陕、宁、甘、青”等简称填写在相应的位置。

五年级音乐教学教案《上去高山望平川》

五年级音乐教学教案《上去高山望平川》
中小学课堂教学教案
课 题
《上去高山望平川》课时教学目

1、青海“花儿”的知识。
2、男声独唱《上去高山望平川》体会西北地区民歌的风格。
3、能够对西北民歌和西北民歌风格的音乐作品感兴趣
教学重点
体会西北地区民歌的风格。
教学难点
体会西北地区民歌的风格。
教学方法
听唱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钢琴
课型
新授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花儿”流行于我国甘肃、青海和宁夏相毗邻的广大地区。当地人称“花儿”为“令”,如“黄河令”、“土族令”和“脚户令”等,约有100余种。《上去高山望平川》是“花儿”中流行最广、最典型的“长调子”之一,称为“河州大令”,河州,即今日的甘肃临夏,这里素有“花儿之乡”的美称。
初听歌曲,感受音乐的情感。
复听音乐,真正体验西北地区的民歌风格。
板 书 设 计
《上去高山望平川》
教 学 反 思
男声独唱《上去高山望平川》体会西北地区民歌的风格。
能够对西北民歌和西北民歌风格的音乐作品感兴趣
授课教师:授课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歌曲分析
音乐知识
初听歌曲,感受音乐的情感。
复听音乐
小结
《上去高山望平川》是一首著名的青海民歌,是青海“花儿”中最有代表性的一首。《山去高山望平川》歌词寓意含蓄、深刻,富于想象,以牡丹比喻心爱的女子,表现了青年男子对心爱姑娘的思念和倾慕之情。深刻地抒发了在旧社会里,青年男女纯真的爱情,由于封建礼教的束缚而不能实现,只能望“花”兴叹的感慨心情。歌词中多有西北山歌中常见的衬词。

五年级音乐教案 欣赏 上去高山望平川(市一等奖)

五年级音乐教案 欣赏  上去高山望平川(市一等奖)

欣赏上去高山望平川【教学目标】1.欣赏歌曲《上去高山望平川》,了解“花儿”这一民歌形式的音乐特点,感受它高亢、奔放的音乐风格。

2.了解民间歌手:朱仲禄。

【教学重点】欣赏《上去高山望平川》,了解歌词内容,感受风格及特点。

【教学难点】了解音乐体裁“花儿”,探究其音乐风格形成的原因。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聆听三首乐曲,分辨三种音乐体裁并连线。

2.出示答案并总结三种体裁的音乐特点。

(二)欣赏歌曲1.初听歌曲了解歌曲体裁及音乐风格,学生从整体感知音乐。

过渡语:请同学们听一听这首歌曲属于哪种民歌体裁?你能听出是哪个地区的民歌吗?教师总结:山歌包括信天游、山曲、花儿、少年、爬山调等种类。

这首歌曲是一首典型的“花儿”。

“花儿”是流行于甘肃、青海、宁夏等地区的一种山歌。

音乐具有高亢、奔放、粗犷、刚健的风格。

2.复听歌曲(1)学生聆听歌曲,观察歌词并思考歌词特点。

教师总结:民歌是由方言演唱并且有很多衬词;歌词采用自问自答的形式,前两句写景,首句“上去高山望平川”苍茫寥廓、气度恢宏非凡,一派高原景色尽收眼底;下句点题抒情,采用了“借喻”的手法,寓意深刻、富有想象和哲理,让人有荡气回肠、美不胜收之感。

(2)思考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风格?提示:可从地理环境、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劳动方式等方面思考总结:“花儿”流行于我国甘肃、青海和宁夏等地区。

陇中高原的荒凉和艰辛是“花儿”传唱的大背景,唱“花儿”的人大多世代生活在深山大沟里。

他们在沟壑峰峦、茫茫无边的黄土地上,忍受着人们难以想象的干旱与灾难。

“花儿本是心里话,不唱由不得自己”是对“花儿”最恰如其分的表达。

3.再听歌曲学生聆听歌曲,感受歌曲的曲调和演唱方式有什么特点?总结:歌曲音域宽广、音调淳朴,由高而低,再由低而高,回环往复。

歌曲中多次出现四度跳进与大跳,表现出鲜明的地方色彩。

歌者在演唱高音时使用假声演唱,听起来格外高亢嘹亮,展现出内心的无限热情。

整首歌曲具有粗犷、刚健的风格、奔放高亢的气势、沉郁顿挫的情怀,高原的自然景观和人文精神在流动的旋律中一览无余。

教学教案上去高山望平川

教学教案上去高山望平川

教学教案《上去高山望平川》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对高山和平川产生兴趣和好奇心。

2. 帮助学生理解高山和平川的基本概念。

教学内容:1. 介绍高山和平川的定义和特点。

2. 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高山和平川的景色。

教学活动:1. 向学生提出问题:“你们听说过高山和平川吗?它们有什么不同?”2.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高山和平川的了解。

3. 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高山和平川的景色,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它们的特点。

作业:1. 让学生回家后,观察周围的自然景色,描述他们所看到的高山和平川。

第二章:高山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高山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2. 培养学生对高山的敬畏之情。

教学内容:1. 介绍高山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2. 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高山的景色。

教学活动:1. 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高山是如何形成的吗?它们有什么特点?”2. 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高山的景色,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它们的特点。

3.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高山的感受和体验。

作业:1. 让学生回家后,调查一种高山动物,了解它的生活习性和适应环境的方式。

第三章:平川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平川的形成和特点。

2. 培养学生对平川的欣赏之情。

教学内容:1. 介绍平川的形成和特点。

2. 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平川的景色。

教学活动:1. 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平川是如何形成的吗?它们有什么特点?”2. 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平川的景色,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它们的特点。

3.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平川的感受和体验。

作业:1. 让学生回家后,调查一种平川植物,了解它的生长环境和特点。

第四章:高山和平川的生态环境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高山和平川的生态环境。

2. 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教学内容:1. 介绍高山和平川的生态环境。

2. 讨论高山和平川生态环境的保护重要性。

教学活动:1. 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高山和平川的生态环境有什么不同吗?它们需要保护吗?”2. 让学生观察和分析高山和平川的生态环境图片或视频。

《上去高山望平川》微教案

《上去高山望平川》微教案

《上去高山望平川》微教案第一篇:《上去高山望平川》微教案《上去高山望平川》微教案一、教学目标:1、欣赏《上去高山望平川》,感受青海花儿自由、起伏的旋律特点,体验其真假声结合的演唱特征。

2、通过聆听体验,能够对西北民歌感兴趣并喜欢演唱二、教学过程(一)导入:1.欣赏视频西北歌会《上去高山望平川》 2.教师提问,这首歌曲属于哪种类型?这是一首青海的花儿,花儿是流行于青海和甘肃及宁夏大部分地区的汉、回、撒拉等十多个民族中的一种山歌。

这首《上去高山望平川》是众多花儿中流传广、影响大、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更是一首节奏自由、旋律宽广的原生态民歌。

(二)新课授教 1.感受歌曲的旋律特点师:刚刚我们听到的这首歌曲,他的旋律有什么特点呢?再听老师来唱一下。

旋律由高到低、再由低到高,中间还有几个大跳,跌宕起伏,它的节奏自由舒展,一唱三叹,奔放高亢的气势和沉郁顿挫的情怀融为一体,我们再来感受一下……。

这样的旋律使高原的自然景色和人文精神在流动的旋律中一览无余、融为一体。

2.分析歌曲的结构师:我们来看一下,这首歌曲的结构是怎样的呢?他是由上下两个乐句构成,单乐段结构,这也是花儿的典型特点。

3.讲解歌词大意师:我们再看一下歌词,采用了比兴的手法,表现了青年男子对心爱姑娘的思念只能望“花”兴叹的感慨心情。

这也跟当时的历史环境有关。

4.分析歌曲的调式师:这首歌曲是什么调式的呢?我们先来找一下主音,主音是5,是调式中的徵,再来看看,歌曲中少了角音3,所以是四声徵调式,属于民族调式,我们把他的音排列起来,就是56125,这也是西北民歌中的典型音列。

5.讲解演唱方法师:刚刚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歌曲用了什么样的演唱方法?演唱时采用真假声结合的方式,在高音处常常有悠长的自由延长音,突显了西北民歌高亢、嘹亮的特点。

6.讲述歌曲的情绪歌曲的情绪是非常舒展悠扬的(三)总结花儿的特点及形成这种风格的原因。

1、同学们,我们刚刚欣赏了青海的花儿《上去高山望平川》,结合这首歌曲,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花儿的特点。

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音乐 《上去高山望平川》教案

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音乐  《上去高山望平川》教案

《上去高山望平川》教案教学目标1、让同学们喜欢上聆听,并且演唱民歌及具有民族风格的歌曲,尤其要突出民族特色的演唱方法,并不能千篇一律的演唱各名族的歌曲。

然后了解民歌的基本知识,感受分辨民歌鲜明的民族特点和地区风格。

2、通过聆听、演唱、比较、探究、交流等活动,让学生感受,体验西北民歌的风格特点,认识“花儿”等民歌体裁。

并且哼唱其中的音乐主题。

这都有助于对本民族的民歌加强理解与掌握其韵味。

3、探究民歌的创作手法。

教学重点1、认真细致的聆听这首民歌,感受、体验、理解《上去高山望平川》这首民歌的内容、风格及其创作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做适当的审美评价。

2、要了解民歌体裁“花儿”。

教学难点1、感受、体验西北民歌的风格特征。

2、探究西北民歌的音乐风格及形成这种风格的内在原因。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二、新课导入师:著名音乐家冼星海曾经说过:民歌是中国音乐的中心部分,要了解中国音乐,必须研究民歌。

首先同学们在地图上找出西北五省的地理位置。

并且用“晋、陕、宁、甘、青”等简称填写在相应的位置。

然后同学们想想西北的自然风貌、生产方式、以及西北人的语言、性格特征,再进行回答。

师:西北是黄土地与蓝天,不是喧嚣的尘世、色调、景物,这和我们南方的大都市是有区别的。

西北音乐的声音都比较单调,很多东西是凝重不变的,就像西北人。

在艰苦的环境中,人们是用音乐排解心中的苦闷,用歌声表达自己不能随便告于他人的情感,所以我们听到的陕北民歌才会感觉那么悠远,绵长,听到《走西口》才会让人肝肠寸断。

三、新课教学1、初听歌曲:播放歌曲《上去高山望平川》。

师:青海是江、河之源,冰川晶莹、湖泊如镜、万涓清流。

草原绿茵如毯、油菜如金、牛羊如云。

这块净土,孕育了无数优美的民歌,也孕育出王骆宾这样的民歌之子。

那么,接下来,我们听一首青海的民歌——《上去高山望平川》。

师:同学们知道这首民歌演唱的内容是什么吗?生:这首民歌表达了青年男子对心爱的姑娘的思念和爱慕之情——采用比兴手法。

《上去高山望平川》教案

《上去高山望平川》教案

最新人音版八年级音乐下册教案第3单元《上去高山望平川》教案1教学目标:通过欣赏男声独唱《上去高山望平川》,体验西北地区民歌的风格,能够对西北民歌感兴趣,喜欢演唱西北民歌。

教学重点:通过西北民歌的介绍,引导学生了解体验和掌握西北歌曲的风格特点,用歌声来表现船工们悠然自得、自由自在和自豪、乐观性格。

教学难点:如何领会、表现陕北民歌的演唱特点。

教学过程:一、歌曲导入:1、同学们,下面老师为大家介绍一首歌曲,请同学们听完后,说出这首歌的歌名(多媒体播放《西部放歌》)2、师生总结:这首歌仿佛把我们带到了遥远的西部,听完后你们会联想到什么?下面请同学们说一说对西部有哪些了解,能举出几首西部歌曲,你会演唱吗?生:联想到了西部开发和他们的窑洞生活,以及黄河船工们与惊涛骇浪搏斗的情景。

二、欣赏歌曲《上去高山望平川》1、乐曲简析:这是一首著名的青海“花儿”中最有代表性的一首。

流行于我国甘肃、青海和宁夏等,属于山歌类,具有浓郁的西北地方特色。

“花儿”分“长调子”和“短调子”两大类。

“知调子”曲调高亢、悠长,节奏自由,音域宽广,“短调子”节奏规整,紧凑,音域狭窄。

这首歌是“花儿”中最典型的“长调子”之一。

2、欣赏并展开想象回答问题:这首歌歌词寓意含蓄、深刻,富于想象,旋律、节奏有什么特点?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乐句悠扬、宽长,起伏较大,旋律高亢、自由舒缓,在高亢、刚健之中又带有抒情、缠绵的情调。

极富西北地方色彩,经牡丹比喻心爱的女子,表达了青年男子对心爱姑娘的罹和倾慕之情。

深刻地抒发了在旧社会里,青年男女纯真的爱情,由于封建礼教的束缚而不能实现,只能望“花”兴叹的感慨心情。

三、创作活动:(以体验风格特征为主)对于陕北民歌,先凭一、两首歌曲是不能对其音乐风格进行定论概括的,同学们在课下要多收集这方面的资料,通过上网、电视等途径来从各个文献了解陕北的人文特点、音乐风格、民俗风情。

以更好地来体验陕北民歌的韵味。

下面,老师为大家播放几首西部歌曲,大家随着音乐用肢体语言来感受陕北民歌的魅力。

《上去高山望平川》示范教案

《上去高山望平川》示范教案

《上去高山望平川》教学方案教学目标1.仔细聆听西北民歌《上去高山望平川》,感受、体验音乐情绪;激发学生进一步了解西北民歌的愿望。

2.通过聆听、比较和探究,让学生感受、体验西北民歌的风格特点。

3.介绍“花儿”。

教学重难点1.仔细聆听西北民歌,感受、体验音乐情绪。

2.通过聆听、比较和探究,让学生感受、体验西北民歌的风格特点。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首先看一组图片,猜一猜这是什么地方?大家对于这个地方还有哪些了解吗?今天我就要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西北民歌。

【设计意图】通过简单介绍,使学生产生浓厚兴趣。

二、新课1.民歌的概念及分类民歌是人民表达自己感情的口头创作。

民歌来源于人民的生活,也反映着人民的生活。

它反映的是最底层、最普通的人民的心声,因此在内容上有鲜明的人民性,人民的喜怒哀乐,无一不反映在浩如烟海的民歌之中。

常见的民歌体裁有:劳动号子、山歌、小调、儿歌和风俗歌等。

2.西北民歌简介西北民歌是指流传在山西、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等省区的民歌。

同学们能不能从地图上找出我刚说的五个西北省区?3.学习歌曲(1)介绍“花儿”“花儿”是流传在青海、甘肃、宁夏三省(区)广大地区的民歌。

“花儿”又称“少年”。

男青年唱的叫“少年”,女青年唱的称“花儿”。

据说,“花儿”至少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了。

它内容丰富多彩,形式自由活泼,语言生动形象,曲调高昂优美,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特色,深受回、汉、藏、东乡、土、撒拉等民族的喜爱。

(2)欣赏《上去高山望平川》对照着歌词来听一首花儿,《上去高山望平川》。

思考这首歌的歌词有什么特点?歌词的格式是223,332,223,332,这种格式称为“双字双句尾”。

这两段歌词,第一段是写景,第二段意在抒情。

从表面上看是一位男子将自己心中的女子比作了牡丹,表达了自己对心中女子的倾慕之情,但是实质上是揭露了旧社会的封建势力及其礼教迫使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难以实现。

(3)再次欣赏这首歌曲的旋律有什么特点?全曲采用西北民歌中的典型音列,并以“2-5”这一四度音调为契机,推动曲调的进行,真假声。

《上去高山望平川》名师教案

《上去高山望平川》名师教案
在欣赏之前,我首先给他们介绍了这首歌曲,然后就让他们进行听赏,听完以后并能回答一个问题,就是这首歌曲的特点是什么,多说学生还是能体会到奔放这一点的。
还有一部分学生根本没注意听,他们在对待教学的态度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可能也和学生的性格有关系,有些学生性格比较活泼开朗,活动就来就相对积极一些,有一些同学性格比较内向,活动起来就比较被动,所以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尽可能想出一些办法来调动这些学生的积极性。尽量让每一个同学都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这样我们的教学效果一定能够达到最大化。在下一个班级的教学中,我一定会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性,让学生和我一起置身于音乐当中,这样课堂气氛肯定会更活跃。
《上去高山望平川》教学设计
课题
名称
上去高山望平川
课型
教学分析
学习者
分析
继续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使学生乐于参与音乐活动,培养他们的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
学习内容分析
歌曲难度明显加大,段落中的难点多;乐句多,乐句的变化多。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欣赏歌曲《上去高山望平川》,感受”花”的高亢和明亮,感受热爱家乡的情感,感受歌曲的情绪。
三、再次欣赏歌曲,展开想像。
1、乐曲简析: 这是一首著名的青海“花儿”中最有代表性的一首。流行于我国甘肃、青海和宁 夏等,属于山歌类,具有浓郁的西北地方特色。 “花儿”分“长调子”和“短调子” 两大类。 “知调子”曲调高亢、悠长,节奏自由,音域宽广, “短调子”节奏规整, 紧凑,音域狭窄。这首歌是“花儿”中最典型的“长调子”之一。
3、复听歌曲,感受民歌的美
4、介绍花儿王---朱仲禄 四、创作活动: (以体验风格特征为主) 对于陕北民歌,先凭一、两首歌曲是不能对其音乐风格进行定论概括的,同学们

《上去高山望平川》教案

《上去高山望平川》教案

《上去高山望平川》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上去高山望平川》这首歌曲的基本信息,包括作者、背景、歌词等。

2. 通过学习这首歌曲,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感受到青海花儿的艺术特色。

3. 培养学生对我国民族音乐的兴趣和热爱,提高音乐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上去高山望平川》的歌词内容,了解青海花儿的艺术特点。

2. 教学难点:歌曲中的音准、节奏和情感表达。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悉《上去高山望平川》这首歌曲,了解其背景和相关知识。

2. 学生准备:歌词本、音乐教材等相关材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上去高山望平川》这首歌曲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唱歌曲: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学唱《上去高山望平川》,注意指导学生掌握音准和节奏。

3. 分析歌曲:教师讲解歌曲的结构、旋律特点和演唱技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表达歌曲。

4. 情感体验:教师引导学生感受歌曲中的情感,培养学生的音乐情感表达能力。

5. 练习与展示:学生分组练习,选取代表进行演唱展示,教师点评并指导。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上去高山望平川》歌曲的掌握程度,包括歌词记忆、音准、节奏等。

2. 学生对青海花儿艺术特色的理解和感受。

3. 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和合作精神。

六、教学延伸1. 对比教学:教师可以选取其他地区的花儿进行对比教学,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花儿的艺术特色和差异。

2. 创作练习:教师引导学生以《上去高山望平川》为素材,进行创作练习,可以是改编、填词等形式。

3. 文化交流:组织学生参加花儿比赛或演出,与其他学校或团体进行交流,拓宽视野。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2.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3. 积极探索新的教学资源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八、教学评价1. 学生对《上去高山望平川》歌曲的掌握程度,包括歌词记忆、音准、节奏等。

《上去高山望平川》教学设计

《上去高山望平川》教学设计

五年级音乐欣赏课《上去高山望平川》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对西北民歌和西北民歌风格化的音乐作品感兴趣,喜欢、聆听教材中的西民歌和根据西北民歌改变的音乐作品。

教学重点:使学生能够了解青海花儿的特点。

教学难点:《上去高山望平川》这首歌所具有的花儿的特点。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歌曲《上去高山望平川》。

1、提问:请同学们听一听这首歌曲属于哪种民歌体裁?你能听出是哪个地区的民歌吗?2、教师简介“花儿”相关知识。

二、欣赏歌曲再次欣赏歌曲,思考:请同学们边看歌词边听音乐,并思考:这首歌曲的音调、歌词分别具有什么特点。

(这首歌曲是一首典型的“花儿”,歌曲音域宽广、音调淳朴,由上下两个乐句构成。

歌词采用自问自答的形式,多次出现四度跳进与大跳,表现出鲜明的地方色彩。

)2、简介花儿。

《上去高山望平川》是一首著名的青海民歌,是青海“花儿”中最有代表性的一首,歌词寓意含蓄、深刻,富于想象,以牡丹比喻心爱的女子,表现了青年男子对心爱姑娘的思念和倾慕之情。

深刻地抒发了在旧社会里,青年男女纯真的爱情,由于封建礼教的束缚而不能实现,只能望“花”兴叹的感慨心情。

歌词中多有西北山歌中常见的衬词。

这是一首著名的青海“花儿”中最有代表性的一首。

流行于我国甘肃、青海和宁夏等,属于山歌类,具有浓郁的西北地方特色。

“花儿”分“长调子”和“短调子”两大类。

“知调子”曲调高亢、悠长,节奏自由,音域宽广,“短调子”节奏规整,紧凑,音域狭窄。

这首歌是“花儿”中最典型的“长调子”之一。

3、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为什么会形成这种风格?民歌风格的形成与哪些因素息息相关?地理环境风俗习惯使用方言生活方式劳动方式社会条件……4、简介朱仲禄。

民间歌手,人称“花儿王”。

生于青海省同仁县,自幼学唱花儿,博采众长,形成了自己的演唱风格。

声音明亮挺拔、刚柔相济、韵味地道,歌声山野气息浓厚,给人以天高气朗的高原感受。

5、请同学们仔细聆听,演唱者的唱腔有什么特点?这首歌歌词寓意含蓄、深刻,富于想像,旋律、节奏有什么特点?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乐句悠扬、宽长,起伏较大,旋律高亢、自由舒缓,在高亢、刚健之中又带有抒情、缠绵的情调。

《上去高山望平川》微教案

《上去高山望平川》微教案

一、教课目的:1、赏识《上去高峰望平川》,感觉青海花儿自由、起伏的旋律特色,体验其真假声联合的演唱特色。

2、经过倾听体验,可以对西北民歌感兴趣并喜爱演唱二、教课过程(一)导入:1.赏识视频 xx 歌会《上去 xxxxxx》2.教师发问,这首歌曲属于哪一种种类?这是一首青海的花儿,花儿是流行于青海和甘肃及宁夏大多数地域的汉、回、撒拉等十多个民族中的一种山歌。

这首《上去高峰望平川》是众多花儿中流传广、影响大、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更是一首节奏自由、旋律宽广的原生态民歌。

(二)新课授教1.感觉歌曲的旋律特色师:刚才我们听到的这首歌曲,他的旋律有什么特色呢?再听老师来唱一下。

旋律由高到低、再由低到高,中间还有几个大跳,跌荡起伏,它的节奏自由伸展,一唱三叹,豪放高亢的气概和沉郁顿挫的情怀融为一体,我们再来感觉一下 ,, 。

这样的旋律使高原的自然风景和人文精神在流动的旋律中一目了然、融为一体。

2.剖析歌曲的构造师:我们来看一下,这首歌曲的构造是如何的呢?他是由上下两个乐句组成,单乐段构造,这也是花儿的典型特色。

3.解说歌词粗心师:我们再看一下歌词,采纳了比兴的手法,表现了青年男子对心爱姑娘的想念只好望“花”兴叹的感触心情。

这也跟当时的历史环境相关。

4.剖析歌曲的调式师:这首歌曲是什么调式的呢?我们先来找一下主音,主音是5,是调式中的徵,再来看看,歌曲中少了角音 3,因此是四声徵调式,属于民族调式,我们把他的音摆列起来,就是 56125,这也是西北民歌中的典型音列。

5.解说演唱方法师:刚才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歌曲用了什么样的演唱方法?演唱时采纳真假声联合的方式,在高音处经常有悠久的自由延伸音,突显了西北民歌高亢、嘹亮的特色。

6.叙述歌曲的情绪歌曲的情绪是特别伸展婉转的(三)总结花儿的特色及形成这类风格的原由。

1、同学们,我们刚才赏识了青海的花儿《上去高峰望平川》,联合这首歌曲,我们一同来总结一下花儿的特色。

节奏:自由旋律:高亢、起伏较大,音域较宽且常有跳进。

教学教案上去高山望平川

教学教案上去高山望平川

上去高山望平川第一章:高山与平川的地理特征1.1 教学目标了解高山的形成原因和地理特征。

了解平川的形成原因和地理特征。

掌握高山和平川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1.2 教学内容高山的形成原因:地壳运动、火山喷发、冰川作用等。

高山的地理特征:峰峦起伏、气候寒冷、植被稀疏等。

平川的形成原因:沉积作用、流水侵蚀、地壳下沉等。

平川的地理特征:地势平坦、气候温和、植被丰富等。

1.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观察高山和平川的图片,初步了解它们的特征。

通过地形图和卫星图像,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高山和平川的差异。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高山和平川的形成原因和地理特征。

第二章:高山和平川的自然环境2.1 教学目标了解高山和平川的自然环境特点。

掌握高山和平川生态系统的基本构成。

理解高山和平川环境变化的因素。

2.2 教学内容高山生态系统的构成:高山植被、动物种类、气候条件等。

平川生态系统的构成:平原植被、动物种类、气候条件等。

高山和平川环境变化的因素: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生态平衡等。

2.3 教学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高山和平川的自然环境特点。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记录,了解高山和平川生态系统的构成。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高山和平川环境变化的因素。

第三章:高山和平川的人文景观3.1 教学目标了解高山和平川地区的人文景观特点。

掌握高山和平川地区人文景观的历史背景。

理解高山和平川地区人文景观的保护意义。

3.2 教学内容高山地区的人文景观:登山路线、历史遗迹、宗教信仰等。

平川地区的人文景观:城市建筑、文化遗址、民俗活动等。

高山和平川人文景观的保护意义:文化遗产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等。

3.3 教学活动组织学生参观高山和平川地区的人文景观,了解其特点和历史背景。

让学生通过实地考察和记录,了解高山和平川地区人文景观的保护意义。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如何保护和传承高山和平川地区的人文景观。

第四章:高山和平川的可持续发展4.1 教学目标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

上去高山望平川

上去高山望平川

上去高山望平川一、说大纲根据《大纲》要求,欣赏民歌的学习是音乐教学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欣赏不同风格、不同体裁的民歌,从而加深同学们对祖国的热爱,并扩大音乐视野,提高欣赏音乐的能力。

二、说道教材1、教材分析:《上去高山望平川》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欣赏课,本课是一首青海“花儿”调,歌词寓意深刻,富于哲理性,以牡丹花比喻心爱的姑娘表现了青年男子对姑娘思念与倾慕之情(民歌是人类文化中最宝贵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源于人民的生活,反映着人民的生活,也广泛而深入地影响人民的生活,常见民歌体裁有:劳动号子、山歌、小调等)。

2、教学目标:1)简介中国民歌的分类,欣赏《川江船夫号子》、《上去高山望平川》、《放风筝》三首民歌。

2)介绍中国民歌及其有关的科学知识。

3)教学重点、难点:观赏相同地区的民歌,苏罗维号子,山歌与小调。

三、说学情六年级学生的特点就是走进青年,刚好就是变音期,尚无几年的科学知识水平与基本技能,老师实行教学时努力做到因势利导。

四、说教法由于民歌体裁相同,特点也不一样,为了能够协助学生介绍民歌的特点,我使用对照观赏法:我运用相同体裁的民歌,将听赏的相同地区并作对照,而并使学生更确切地分辨民歌的体裁、特点。

五、说学法学生就是自学的主体,必须使学生能够主动积极主动地自学,挑选方法就是很关键的。

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我在学法的.指导时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主要通过“听到”几首相同体裁的民歌,使学生回去认知音乐,从而辨别相同民歌特点。

六、说教学程序1、唱歌引入,唤起兴趣。

1)让学生唱两首歌:《爱的奉献》、《爱我中华》。

2)问:你们刚唱的歌属什么类型的歌?(民歌)2、认定目标我口述两个目标(略)3、导学达标我在这环节中,使用感性至理性的教学法。

1)采用听――想――看――动的程序,先让他们听《川江船夫号子》、《上去高山望平川》、《放风筝》的旋律,分辨不同体裁。

2)我将歌词,把学生“带进”相同的地区,介绍相同地区的民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小学音乐六下《上去高山望平川》版教案》
同学们,老师们,你们好。

今天我要讲的课题是《音乐鉴赏》一书中的第二单元音乐与民族。

这个课的课题是:音乐与民族——民歌篇《上去高山望平川》。

讲课类型是:鉴赏形式。

先说说这堂课的教学计划:
一.今天课程的教育教学目标是这几方面,包括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1.让同学们喜欢上聆听,并且演唱民歌及具有民族风格的歌曲,尤其要突出民族特色的演唱方法,并不能千篇一律的演唱各名族的歌曲。

然后了解民歌的基本知识,感受分辨民歌鲜明的民族特点和地区风格。

这一节主要讲的是西北民歌,通过对西北民歌的学习与探究,激发学生喜爱民歌,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热情。

感受民歌“原生态”的质朴美。

2.通过聆听、演唱、比较、探究、交流等活动,让学生感受,体验西北民歌的风格特点,认识“花儿”等民歌体裁。

并且哼唱其中的音乐主题。

这都有助于对本民族的民歌加强理解与掌握其韵味。

3.探究民歌的创作手法。

二、这一章节的教学重点及难点分别如下,重点是:1.认真细致的聆听这首民歌,感受、体验、理解《上去高山望平川》这首民歌的内容、风格及其创作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做适当的审美评价。

2.要了解民歌体裁“花儿”。

难点:1.感受、体验西北民歌的风格特征。

2.探究西北民歌的音乐风格及形成这种风格的内在原因。

三.然后说说这个课时的教学策略及创造性教学设计:我采用聆听、感受、分辨及实践等手段,把《上去高山望平川》这一首歌曲先放给同学们聆听感受,然后我在通过曲谱,对其歌曲进行分析,最后再带学生进行演唱,难点就在于要唱出地方的特色,找到其地方韵味。

然后引导启发学生在学习中感受体验不同地区,民族民歌的特点。

四.对学生进行作业布置。

下面进行具体的教材分析,同学们,冼星海名言:民歌是音乐的中心部分,要了解音乐,必须研究民歌。

首先同学们在地图上找出西北五省的地理位置。

并且用“晋、陕、宁、甘、青”等简称填写在相应的位置。

然后同学们想想西
北的自然风貌、生产方式、以及西北人的语言、性格特征,再进行回答。

…好,我来简单介绍一下:西北是黄土地与蓝天,不是喧嚣的尘世,色调,景物,这和我们南方的大都市是有区别的。

声音都比较单调,很多东西是凝重不变的,就像西北人。

在艰苦的环境中,人们是用音乐排解心中的苦闷,用歌声表达自己不能随便告于他人的情感,所以我们听到的陕北民歌才会感觉那么悠远,绵长,听到《走西口》才会让人肝肠寸断。

青海是江、河之源,冰川晶莹、湖泊如镜、万涓清流。

草原绿茵如毯、油菜如金、牛羊如云。

这块净土,孕育了无数优美的民歌,也孕育出王骆宾这样的民歌之子。

那么,接下来,我们听一首青海的民歌——《上去高山望平川》,首先我们听一个用正常的普通话音乐形式来演唱的版本。

(放音乐)然后再放一个版本,是青海人民用方言演绎的最真实,最纯朴的当地民歌。

(放音乐)。

同学们,听过两个版本以后,有什么不同的感受?...是不是感觉后面的方言演唱,更加有民族的特色?这种唱法更像是一种说话,更加源于生活,表达情感。

那么,同学们知道这首民歌演唱的内容是什么吗?...这首民歌表达了青年男子对心爱的姑娘的思念和爱慕之情——采用比兴手法。

同学能发现这首歌曲的特点又是什么吗?...歌曲高亢悠扬、开阔起伏、舒展自由、多用假声或真假声结合的方法演唱。

好,下面进入本节课的重点,介绍什么是“花儿”。

《上去高山望平川》是一首青海花儿,在全国各地颇具影响,声誉极高。

“花儿”是流行于甘肃、青海、宁夏等广大地区的一种山歌,是当地人民的口头文学形式之一。

“花儿”又称“少年”。

男青年唱的叫“少年”,女青年唱的称“花儿”。

据说,“花儿”至少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了。

它内容丰富多彩,形式自由活泼,语言生动形象,曲调高昂优美,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特色,深受回、汉、藏、东乡、土、撒拉等民族的喜爱。

花儿结构分两段,前段比兴、后段是歌唱的主题内容。

曲调具有浓郁的抒情性,演唱时用宁夏方言,有浓郁的地方气息。

“花儿”唱词和曲调分“河州花儿”和“莲花山花儿”两大类。

青海“花儿”曲调同样极为丰富,据统计,河湟地区有上百种。

不同的曲调有着不同的“令”。

按流行地区分为“河州令”、“湟源令”、“川口令”、“循化令”、“互助令”、“西宁令”等;按照演
唱民族划分为“土族令”、“撒拉令”、“保安令”、“东乡令”等;按照花儿的衬词又分为“白牡丹令”、“尕马尔令”、“花花尕妹令”、“好花儿令”、“溜溜儿山令”、“杨柳儿姐令”“水红花令”、“咿呀咿令”等。

花儿的代表作品之一就是《上去高山望平川》。

现在我们对“花儿”进行了了解以后,再对这首民歌进行识谱演唱。

首先,同学们先把歌词读一遍,(上去高山望平川,平川里有一朵牡丹; 看去容易摘去难,摘不到手里是枉然。

)歌词的寓意深刻,富于哲理性。

虽然只有两句这样的歌词,但是它为《诗经》中同样采用比兴手法写的“关关雉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求”配写旋律。

其旋律高亢悠扬、开阔起伏、舒展自由,显得大气磅礴。

同学们能听出节奏是怎样的吗?...这首歌曲的节奏自由,句末最为明显。

同学们,现在对此旋律进行哼唱。

然后我们来逐字逐句对歌词的方言进行学习,这样才能真正唱出民歌的韵味。

最后,我们来总结一下今天所学的民歌知识,我们今天认识了什么是“花儿”,并且对其代表作品《上去高山望平川》进行了系统的学习和分析。

同学们课后可以更加深层次的探究“花儿”的风格特征,感受民间歌手演唱时,运用的方言,衬词衬腔、发声方法。

认识这首歌,富有西北民歌的典型特点,认识“花儿”这种山歌体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