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新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讲练课时作业提升练 四十四古代历史上的改革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课时作业提升练四十四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
1.(2018·全国卷Ⅰ·T45)(15分)
材料汉武帝的诸多统一政策中,包含年号的制定。此前的纪年方法是,将新君即位后的第二年作为元年,以在位年序纪年。皇帝在位时没有特定的名号,如汉景帝在位的第三年即称为“二年”,与其他皇帝的“二年”难以区分。此外,诸王国各以诸侯王之年纪事,更易产生混乱。汉武帝首次“封禅”泰山时,创制了“元封”年号,将当年称为“元封元年”。朝廷所定的年号通用于全国所有地方,后世根据年号也能明白是哪一年。此后,直到清朝末年,年号制都被沿用,且影响到朝鲜、日本、越南等国。
——据[日]宫崎市定《中国史》等
(1)根据材料,说明汉武帝改革前后纪年方法的区别。(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武帝年号制改革的历史意义。(9分)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此前的纪年方法是,将新君即位后的第二年作为元年,以在位年序纪年。皇帝在位时没有特定的名号”以及“诸王国各以诸侯王之年纪事”可以看出之前的纪年是以君主在位年序纪年,皇帝、诸侯王各自纪年。根据材料“汉武帝首次‘封禅’泰山时,
创制了‘元封’年号,将当年称为‘元封元年’。朝廷所定的年号通用于全国所有地方”,可以判断年号制以年号纪年,年号全国各地通用。第(2)题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具体分析,可以从纪年本身的优点、统治需要以及对政治文明的深远影响角度分析。
答案:(1)旧的纪年法以君主在位年序纪年,皇帝、诸侯王各自纪年;(3分)年号制以年号纪年,年号全国各地通用。(3分)
(2)方便纪年;(2分)有利于君主集权和维护国家统一;(3分)长期使用,影响深远;(2分)传播到其他国家,为世界文明做出贡献。(2分)
2.(15分)
材料汉文帝慎于用法,主张用法当正,以禁暴导善,他即位后即对刑
法进行改革,以进一步完善封建法制。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五月,下诏废除诽谤妖言之罪。诏中有“今法有诽谤妖言之罪,是使众臣不敢尽情,而上无由闻过失也”之语,又说百姓说错了话就以为“诽谤”,都不可取,今后不必处治。与此同时,又下诏废除一人有罪株连全家的法令。文帝十三年还下令以笞刑、徒刑、死刑取代三种肉刑(黥、劓、刖)。他说,现在有三种肉刑,而奸不止,这是未尽训导之过;而用了肉刑,造
成终身残疾,这不是为民父母之意。尽管事实上仍有受刑致残致死者,但无论如何,文帝对原来的肉刑有所减轻是无疑的。这个时期许多官吏断狱从轻,但责大指,不求细苛,所以有“刑罚大省,至于断狱四百,有刑错之风”之说。
——白寿彝《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文帝刑法改革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文帝刑法改革的意义。(9分)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慎于用法,主张用法当正,以禁暴导善”可知特点为德刑结合,导善禁暴;根据材料“废除诽谤妖言之罪”,放松了对言论的控制;根据材料“下令以笞刑、徒刑、死刑取代三种肉刑(黥、劓、刖)”,减轻刑罚,废除肉刑。第(2)题可通过对国家政治、经济、司法、社会等角度的作用作答。
答案:(1)特点:完善法制,减轻刑罚;放松言论控制;废除肉刑;礼法结合,刑德并用。(6分,任答三点即可)
(2)意义: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有利于生产的发展与经济的恢复;刑罚从野蛮走向相对文明;将儒家道德精神引入司法与立法领域,奠定了中华法系的基础。(9分,任答三点即可)
3.(2019·烟台模拟)(15分)
材料公元220年曹丕废掉汉献帝称帝,建立了历史上的曹魏政权。他即位后,对汉朝的政治进行了改革。设立中书省,其官员改由士人充任,原由尚书部担任的诏令文书起草之责转由中书省官员担任,机要之权渐移于中书省。……削夺藩王权力,曹魏藩王的封地时常变更,没有治权和兵权,举动受到严格监视,形同囹圄。……曹丕整肃朝纲,于黄初二年(221年)颁布《日食勿劾太尉诏》,以革除无辜归咎股肱大臣的弊端;次年(222年)颁发《禁诽谤诏》和《百官不得干预郡县诏》,以改变相互诬告与朝臣颐指的世风。……229年“改定刑制”,提出“今制新律,宜都总事类,多其篇条”。曹魏认为汉代律令的内容与律目不符,所以从原律目析出,另立《劫略律》《诈律》《毁亡律》。这样,《新律》
在汉代《九章律》之九篇基础上,新增《劫略》等九篇,同时“改汉旧律不行于魏者皆除之”,改变汉律“不宜复以为法”的内容。……《新律》设《刑名律》,剔除其中的具体犯罪条文,将死刑等所有罪名全部囊括其中,并将其“冠于律首”,真正具有了刑法总则的性质。
——柳春新《汉末晋初之际政治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曹丕政治改革的主要措施。(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曹丕政治改革的积极作用。(7分)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中“设立中书省,其官员改由士人充任,机要之权渐移于中书省”得出设中书省,掌握机要之权等。第(2)题根据材料中改革律令和整顿吏治得出崇尚法治,有利于政治清明,根据设立中书省得出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稳定政权等。
答案:(1)设中书省,掌握机要之权;削弱藩王权力;整肃吏治,严肃朝纲;制定新律,改订刑制和律令。(每点2分,共8分)
(2)崇尚法治,有利于政治清明;(3分)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曹魏政权的稳定,巩固了北方的统一。(4分)
4.(15分)
材料公元927年,辽太宗耶律德光继位后,领土扩大“东至于海……幅员万里”。境内人民,大体可分为以农业为主的汉人、渤海人和以畜牧业为主的契丹、奚等族人民。取得幽云十六州后,为了适应这些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生产方式,辽太宗在中央设置南面官(官署设在皇帝牙帐之南)和北面官(官署设在皇帝牙帐之北)的双轨统治机构。
南面官照“汉制”统治汉人及渤海人,杂用汉族地主知识分子和契丹贵族;北面官以“国制”(辽制)统治契丹人和其他少数民族,机构比较简单,是根据契丹部落的传统建立起来的,一律任用契丹贵族。北、南枢密院分别是北、南面官的最高机构。北枢密院以下北面官制,大量保存契丹部落旧制,包括北、南大王院,敌烈麻都司(管礼仪)等。南枢密院以下南面官制,则设有中书省、御史台、大理寺、翰林院等汉地传统机构。此制度的实行意味着将契丹部族纳入封建政治体制。
——摘编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辽国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及实质。(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辽国推行这套政治制度的意义。(9分)
【解析】第(1)题,第一问据材料“南面官照‘汉制’统治汉人及渤海人”“北面官以‘国制’(辽制)统治契丹人和其他少数民族”可归纳得出因地制宜,因俗而治。据材料“辽太宗……双轨统治机构”可知实行双轨制。第二问,辽国在进行政治制度的改革时吸收先进的汉文化,同时也保留了本民族文化,结合所学知识可归纳得出实质。第(2)题据材料“为了适应这些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生产方式”“此制度的实行意味着将契丹部族纳入封建政治体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辽国推行的政治制度改革既有利于辽国政权的巩固也加强了经济的发展,可从巩固政权、促进经济发展、民族融合等方面加以概括。
答案:(1)特点:因地制宜,因俗而治,实行双轨制。(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