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复习题重点资料

合集下载

马哲详细复习资料

马哲详细复习资料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理论前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

2)、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马克思主义诞生在欧洲,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以《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为标志。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有其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

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要。

3)、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一:创新: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

他们在这一时期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对人类先进思想已经提出的种种问题作了分析批判,对资本主义时代发展提出的理论课题作了科学的论述。

马克思主义哲学为认识历史和时代问题提供了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的深刻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它被社会主义必然代替的历史命运。

科学社会主义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两大发现的基础上,阐明了由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获得彻底解放的历史条件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使社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科学。

4)、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是时代精神的反映。

所谓时代精神也就是对一定时代的本质、主题和基本特征等方面的概括。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发展趋向方面的主题、任务及其精神需求,它渗透在这个时代的经济、政治、文化、科学等各个方面。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指引着无产阶级时代前进,推动文明进步,根本原因就在于它自觉地植根于社会实践的丰厚土壤,不断地从现实生活中吮吸自己的生命之泉,随着时代主题的转换检验、丰富和发展自己,科学地回答了时代在不同阶段提出的根本性的重大问题。

马哲期末复习资料

马哲期末复习资料

马哲期末复习资料
马哲是指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石,马哲对
于广大中国学子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下面是一份关于马哲期
末复习资料,旨在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马哲的核心内容。

第一部分:马哲概述
1. 马哲的起源和发展:简要介绍马哲的起源、发展和演变过程,包括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2. 马哲的基本原理:阐述马哲的基本原理,包括辩证法唯物论、历史唯物论、实践论等。

第二部分:马哲研究重点
1. 马哲的社会主义本质:深入解析社会主义本质的内涵和特点,介绍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

2. 马哲对共产主义的构想:介绍共产主义的概念、特点以及实
现条件,分析马克思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关系。

3. 马哲的人民群众观:阐述人民群众在马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4. 马哲的实践论:详细阐述实践在马哲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
实践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基础。

5. 马哲的科学社会主义:介绍科学社会主义的内涵和主要特点,分析科学社会主义与乌托邦社会主义的区别。

第三部分:马哲研究方法
1. 马哲的辩证法:详细介绍马哲的辩证法思想和方法,包括矛
盾的普遍性、特殊性和个别性。

2. 马哲的历史唯物主义:深入解析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
方法,包括历史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3. 马哲的实证研究:分析实证研究在马哲中的重要意义和价值,介绍实证研究的基本流程和方法。

第四部分:马哲的当代价值
1. 马哲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阐述马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
论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马哲复习重点(大题目)

马哲复习重点(大题目)

马哲复习重点(大题目)1、马哲的直接理论来源。

(P9黑格尔、费尔巴哈的辩证法思想;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观点;昂利·圣西门、沙尔·傅里叶、罗伯特·欧文的空想社会主义。

)2、唯物辩证法总特征(P40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3、马哲与传统哲学的区别(传统的哲学知识解释世界,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则是改变世界的哲学。

)P14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4、P31意识的本质(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意识从其本质上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统一。

)5、【材料题】实践和认识的关系(P64、68、70,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实践在认识中起决定作用,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为认识提供了可能,使得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运动史一个辩证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6、属于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及非意识形态形式(P105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等思想观点,修辞学、语言学等是非意识形态形式。

)7、关于科技与生产力的关系。

(P101生产力具有复杂的系统结构,基本要素包括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还包含有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能够应用于生产过程、渗透在生产力诸基本要素之中而转化为实际生产能力。

马克思主义哲学考试复习要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考试复习要点


☆1、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意义
☆2、从实践出发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3、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4、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认识的本质及其运动规律
☆3、真理的绝对性、相对性及其关系
☆4、真理的检验标准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4、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的作用
☆5、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6、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1、资本的原始积累
☆2、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3、剩余价值论及其意义
☆4、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
☆5、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意识形态及其本质五
☆1、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特征和实质
☆2、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实质
☆3、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及其后果
☆4、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及其走势

☆1、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2、无产阶级革命的形式和发生
☆3、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4、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5、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1、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2、共产主义社会理想实现的历史必然性
☆3、实现共产主义不能超越社会主义发展阶段。

马哲复习资料(终极版)

马哲复习资料(终极版)

一、填空题:填空题: 1. 马克思主义的特征:实践性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科学性革命性。

实践性科学性、革命性 2.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3. 人类社会的远大理想:实现共产主义实现共产主义。

实现共产主义 4. 空想社会主义第一部代表作:乌托邦》。

《乌托邦》 5.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6. 马克思主义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的合理成分。

7. 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费尔巴哈柏拉图:理想国托马斯:乌托邦、太阳城黑格尔、柏拉图:托马斯:乌托邦、太阳城。

黑格尔 a)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代表人物:亚当·斯密威廉·佩利大卫·李嘉图亚当·威廉·大卫·亚当斯密、威廉佩利、大卫 b) 空想主义:法国圣西门、傅立叶英国:欧文法国圣西门、英国:法国圣西门 8.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德意志意识的形成德意志意识的形成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形成。

德意志意识的形成 9.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10. 致力于实现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致力于实现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11.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资料一、马克思主义哲学1.辩证唯物论o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例如,人们根据客观的自然规律发明了各种工具和技术,体现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o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1.唯物辩证法o联系的观点: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

比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o发展的观点: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新事物的发展往往会经历曲折,但最终会取代旧事物。

o矛盾的观点: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

不同的事物具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也有不同的矛盾。

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o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和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科学家通过实验来获取新的科学知识就是实践决定认识的体现。

o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1.劳动价值论o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o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1.剩余价值论o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包括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o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是剩余价值规律。

三、科学社会主义1.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o空想社会主义的局限性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

1.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o无产阶级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彻底、最深刻的革命。

o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的国家政权。

四、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意义1.为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对当今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马哲考试重点精华版

马哲考试重点精华版

绪论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从不同角度进行回答1他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有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有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2从他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3他的研究对像和主要内容讲;是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学说;是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学说..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主要内容和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体系核心是马克思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客观的条件;现实的追求为什么: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点: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与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起让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现实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这种品质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组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1工业革命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3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4阶级斗争马克思最重要的理论贡献: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哲学是一种精神生活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存在与思维;或物质与精神何为世界本源谁为第一性问题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学说和理论体系..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题包括的内容:1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问题..2及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3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物质的客观实在性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他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基础..世界物质的统一性运动: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运动是标志一切食物和现象的变化记起过车的哲学范畴..物质与运动的关系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没有脱离物质的运动..静止:静止是物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的相对位置和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时间: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及一去不复返.. 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源行;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意识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2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意识的本质:1意识人脑的机能..2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3是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统一..实践实践活动:是人类能动的改变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是人所特有的与动物的本能活动相互区别的能动活动..是与主观精神活动相区别的客观物质活动..实践的特征: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实践是人类有意识地活动;体现了自觉能动性..实践是社会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实践活动包括:1物质产生劳动人与自然相互作用2处理社会关系人与社会相互作用3科学实验人与自我唯心主义把社会本质归结为一种精神社会生活的实践性: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是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联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具有普遍性..其普遍性有三层含义:1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2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中..3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整体与部分1整体离不开部分;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2部分离不开整体;离开后就不具有它原来的功能和意义..事物的发展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的是指新事物的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使之丧失历史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新生事物不可战胜的原因1是因为有新的结构和功能;他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而旧事物的各种要素和功能已不适应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变化..2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他即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3在社会历史了领域内新事物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过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因而必然战胜旧事物..矛盾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的基本属性1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2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辩证关系矛盾的普遍性1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2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自始至终存在着矛盾..3同类事物或过程的矛盾有其共同性;又叫矛盾的共性和绝对性..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既共性;特殊性既个性..1对立:个性比共性丰富;共性是绝对的;个性是相对的..2统一:个性与与共性有机的统一与现实事物中;共性寓于个性之中..3共性与个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是毛肚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的辩证关系..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1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接;相铺相成;同中有异异中有同..2斗争性是绝对的..同一性是相对的..质变与量变质变与量变的辩证关系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3质变和量变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的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的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量变:是事物增减和场所变更;是一种连续逐渐的不显着的变化..质变: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事物发展中的肯定与否定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2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3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4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否定之否定阶段事项原点出发的“回复”;但这是在更高阶段的“回复”..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行与曲折性的统一..必然性与偶然性必然性与于偶然性之中;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偶然性为必然性开辟道路..现象和本质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象特征;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根本特征..内容和形式内容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形式是事物存在和表现的方式..第三节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规律的含义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的特点:客观性、普遍性、重复性、稳定性..人类不能创造规律;但可以利用规律..自然规律:自然规律是现象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1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之间有一定联系;也有区别..2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区别1自然规律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2社会规律则是通过抱有一定目的和意图的人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类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其主要表现在:1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3意识识具有指导实践和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4意识还具有指导和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意识通过实践可以改造客观世界如何解决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关系1必须尊重客观规律2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3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如何发挥:1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2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3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事物条件和物质手段..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及规律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和唯一性的标准..认识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通过三种形式:从感觉、知觉到表象.. 感性认识的特点:直接性、生动性、具体性..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的认识..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1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2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与理性认识..3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度的两个基本条件1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2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制作加工..现实由理论向实践的飞跃的条件1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2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要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3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4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是:1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2因为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是无限的..所以;人的认识的任务;就在于不断的在于克服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之间的矛盾;求得他们之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第二节真理与价值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1真理的绝对性既具有解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1任何真理都有不依赖于主体的客观内容..2人类认识物质的能力是无限的;绝对的2真理的相对性既具有相对性的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条件性、有限性..真理的有限性1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世界的某一部分;某一方面的正确反映广度有限性2任何真理对认识对象的反映都是相对正确的;在认识深度上和精度上是有限的;近似的深度有限性真理与谬误真理的属性:客观性、绝对性、相对性..真理与谬误的对立统一关系1真理与缪误时对立的2真理的发展是通过谬误的斗争来实现的3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4真理与谬误是相互联系的..真理与谬论的转化条件1真理是具体的..他有适用条件和范围..2真理是历史的发展的3真理是全面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Why这是由有真理的本性与实践的特点决定的1真理的本性事主客观相符合;因此真理的本性要求检验真理的东西必须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2实践是把主观于客观活动联系起来具有直接现实性之优点..逻辑证明是实践证明的必要补充为什么逻辑证明不能作为证明真理的唯一标准1逻辑证明来源于实践2逻辑证明证明的结论还要等到实践中去做进一步检验..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价值的特性1价值具有客观性;价值关系的各个环节都是客观存在的;用来满足人的需要的对象也具有客观性;满足人的需要的过程和结果也具有客观性..2价值具有主体性..价值的主体性是指价值本身的特点直接同主体的特点相联系;价值的特点表现或反映着主体性的内容..3价值具有社会历史性4价值具有多维性..价值评价的特点1贫家是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2一般说来;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联系;是依主体的特点而转移的..3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与相关知识性认识..价值评价的作用:价值评价在实践中起着激励;制约;和导向作用..第三单元生产方式分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唯心史观一直占据统治地位..唯心史观两大缺陷:以往的历史理论至多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未研究产生动机的原因忽略人民群众的活动夸大个人作用历史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哲学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唯物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唯心史观: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对社会的发展只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而不起决定作用.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方式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包括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社会心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自发形成的不系统的不定型的社会意识..是社会意识形式的思想基础..社会意识形式:理论化、系统化的社会意识..它包括政治法律思想、哲学、道德、宗教、艺术和科学等..它是社会意识的高级形式..它对社会心理有改进有影响并规定其发展方向的反作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表现一: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表现二: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二;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二者之间存在着“时间差”表现二:社会意识发展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三: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表现四: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意义:它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历史观革命性变革的基础..依据这一原理;马克思主义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划分出了经济领域;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了生产关系;并把它当作决定其余一切关系的基本的原始的关系;进而将一切社会关系决定于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发展的高度;从而将社会形态的发展看做自然历史过程;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生产力三要素:劳动对象;劳动者;劳动资料实体性因素:劳动对象;劳动者;劳动资料生产工具是劳动资料的主要内容;是衡量生产水平尺度;划分经济时代的客观依据..劳动者: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知识;能够运用一定的劳动资料于劳动对象、从事生产实践活动的人..他们在生产生活中起主导作用..运筹性因素:分工协作;经济管理渗透性因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能够应用于生产过程、渗透在生产力注基本要素之中而转化为实际生产能力..主要指现代科技“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这是一个历史命题..科学技术渗透于生产力的各个要素之中..1科学对生产的发展具有“先导”作用..从古代到近代:“生产→技术→科学”现代:“科学→技术→生产”2科学进步是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杠杆..“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此命题的理论和现实意义1对当今时代生产力诸要素的地位问题做了科学的回答..2肯定了人类历史已经进入新的时代;即由体力劳动是创造价值的主要源泉的时代进入到脑力劳动是创造价值的主要源泉的时代..3要振兴经济首先要振兴科技生产关系⒈含义: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生产关系是一种“物质的社会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⒉生产关系的构成:所有制关系地位关系分配关系(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表现一:状况性质、水平、发展要求表现二:发展变化及其变革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表现:二者的矛盾运动: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2,就内容看;概括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一方面;生产力的状况决定一定的生产关系的产生及其变化发展的方向和形式;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对生产力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反之将起着阻碍作用..23,从过程上看;这一规律表现为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总是基本相适合到基本不相适合;再到基本相适合4,与此相适应;生产关系也总是相对未定到新旧更替;再到相对稳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其一;经济基础的实质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制度化的物质社会关系..其二;经济基础中的“基础”;只是指它是上层建筑的基础;而不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层建筑是由政治和观念两部分组成..政治: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政治组织等两部分构成..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和行政制度;国家政权机构、政党、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政治组织形态和设施观念:意识形态;包括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思想观点..其三;经济基础不包括生产力..这是因为;不同社会形态的上层建筑的性质并不是直接由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社会形态分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2,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3,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服务方向:保护自己;排除异己方式:对社会生活进行控制效果:上层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基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第四章雇佣关系;资本主义的萌芽..资本原始积累:生产者语生产资料分离;货币资本通过暴力手段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大大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缩短了封建生产方式转变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过程..原始积累并非资本主义确定的的必经过程..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一是社会分工的出现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劳动:具体劳动使用价值抽象劳动价值劳动的二重性: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价值:新航品德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劳动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劳动者生产使用价值的能力货币: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基本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商品世界分为两级:一是各种各样的具体商品;他们分别代表不同的使用价值;二是货币;它只代表商品的价值货币不能解决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即私人劳动和社会的矛盾;即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和产生的社会化之间的矛盾..商品交换一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价值规律:是贯穿于整个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塔基支配商品生产;又支配商品流通..表现形式:受供求关系影响;价格围绕价值自发波动作用表现为:1,自发的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2,自发的刺激社会生产力之间的发展3,自发的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4,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精简提要复习100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精简提要复习100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精简提要复习100题1.马克思主义――马哲、马政经、科社2.马哲――德国古典哲学马政经――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科社――英、法空想社会主义3.今年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4.习在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上的讲话“3个一生”、“3个著作”、“3个第一”5.“3个一生”:胸怀崇高理想、为人类解放不懈奋斗的一生;不畏艰难险阻、为追求真理而勇攀思想高峰的一生;为推翻旧世界、建立新世界而不息战斗的一生。

6.“3个著作”:1845年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1848年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1867年工人阶级的圣经7.“3个第一”:创建领导支持8.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生产资料资料私人占有与生产社会化的矛盾9.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条件:社会历史条件:资本主义经济的高度发展和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充分暴露阶级基础: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法国里昂丝织工人两次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自然科学前提:19世纪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10.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世界观――――怎么看方法论――――怎么办11.(恩格斯)12. 哲学的基本问题有两个基本方面:第二方面,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13.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14.唯物主义的发展历程:。

)(又叫机械唯物主义、半截断子唯物主义)15. 形而上学:孤立、静止、片面辩证法:联系、发展、全面16.17.18.运动的定义:是标志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变化的范畴。

19.20.运动的基本形式:机械运动(低级)-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命运动-社会运动21.运动与物质的关系:没有不运动的物质,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

22.23.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是我们认识和利用事物的必要条件,也是测量和计算运动的尺度。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对的――运动)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错误――只看到运动,没看到静止)25.26.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27.28.边有际)的统一29.30.意识的三次重大转折:无生命物质的反映特性――低等生物的刺激感觉31.32.意识的本质――人脑对物质的反映(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33.人脑是意识的器官34.形式上是主观的、内容上是客观的35.36.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要求重视、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37.唯物主义――38.“两大特征、三大规律”:39.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区别(二者斗争的焦点/根本区别):40.联系的特征: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条件性、系统性41.发展的定义:是具有前进性的运动42.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43.区分新旧事物:看它是否符合历史发展的大趋势44.45.规律的特点:可知性、客观性、普遍性、可利用性46. 对立统一规律(矛盾规律)…源泉和动力质量互变规律………………………………………………过程和形式否定之否定规律………………………………………………方向和道路47. 质量互变规律――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九层之台起于垒土48. 质――区分不同事物方法论:1.重视量变的积累;量――区分相同事物 2.不失时机地促成事物的质变;度――质与量的统一 3.坚持适度的原则49. 否定之否定规律――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50. 肯定――――事物的优点否定――――缺点51.否定之否定的实质:既克服又保留、既抛弃又吸收52. 周期是: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53.既对立又统一54.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55. 打铁还需自身硬――――内因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外因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人个――――内外因(内因更重要)56.事物的发展是的结果57.矛盾的普遍性(共性)――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矛盾问题矛盾的特殊性(个性)――一把钥匙开一把锁58.矛盾分析法是认识处理问题的根本方法最本质的东西”60.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反对“一点论”和“均衡论”61.共性比个性更深刻个性比共性更丰富62.认识论的3个核心:实践、认识、真理63.实践:主体能动地认识和改造客体的客观物质性活动(一字概括:干)特征是:客观物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直接现实性生产实践(这是最基本的)基本形式: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打官司等。

马哲考试复习资料大全

马哲考试复习资料大全

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的包含着新世界观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是C.《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2、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D.多样性的物质统一3、唯物辩证法最根本的观点是B.矛盾的观点4、对不可知论最有力的驳斥是A.实验和工业5、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对立统一的基础是B.劳动6、区分各种经济时代的客观物质标志是C.生产方式的性质7、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突出地表现在B.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8、“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指的是A.时间的一维性9、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最积极的成果是奠定了( )的基础B.劳动价值论1 0、“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说的是A.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1 1、唯物辩证法的扬弃范畴是指C.新事物对旧事物的既克服又保留1 2、在认识过程中,割裂反映和创造的关系会导致B.消极直观反映论13、生产关系的本质是B.人们的经济利益关系1 4、唯心主义在意识本质问题上的错误表现为D.否认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1 5、国家是代表( )D.统治阶级利益的1 6、人类社会的历史,归根到底是()A.生产劳动的发展史17.新经济政策最主要的内容是( )C.通过发展商业建立市场经济18、民主社会主义是( )D.资产阶级的改良主义1 9、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由是人们( )B.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2 0、社会进步根源于( )C.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二、多项选择题l、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的标志是A.唯物史观的发现C.剩余价值的发现E.无产阶级政党的创立2、1 9世纪4 0一9 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主要批判和清算了A.蒲鲁东主义B.工联主义C.拉萨尔主义D.巴枯宁主义E.杜林的假社会主义3、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是A.机械性 C.不彻底性D.形而上学性4、在对外开放中,要从我国实际出发学习外国先进的东西,同对也要抵制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蚀,这体现了( )A.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B.实事求是的原则D.辩证否定的原理E.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5、割裂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会导致A.绝对主义B.相对主义C.教条主义6、实事求是的重要性在于它是A.毛泽东思想的灵魂B.党的政治路线的理论基础C.一切工作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D.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7、下列哪些说法不科学( )A.知识价值论B.经理阶层主体说C.科技史观 D.历史人学E.社会经济制度趋同论8、所有的唯物主义者都主张A.世界的可知性B.认识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D.物质第—性,意识第二性量9、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缺陷是( )B.没有考察人们思想动机的物质根源C.没有说明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10、共产主义是指( )A.无产阶级的科学思想体系B.人类社会最合理的社会制度 D.共产主义的运动和实践一、单项选择题:1、列宁说:“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C.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2、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这是C.只有辩证唯物主义承认的命题D3.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划分阶级的依据是A.经济地位4、把事物的运动绝对化会导致( )A.相对主义和不可知论5、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本质上体现了C.人与人的关系6.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性质取决于它B.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的愿望7、否认意识形式的主观性,把意识看作是人脑的分泌物,这是( )D.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8、主观与客观、理沦与实践的统—应是C.具体的9、发展的实质是( )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10、在下列成对的理论中,属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立的是( )立B.反映论与先验论的对立11、唯物史观考察人的本质的出发点A.社会关系12、任何联系都是有条件的,这是A.唯物辩证法的命题13、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主张( )C.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14、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 )D.对立统—规律15、“自然从来不飞跃”,这个命题表现的是D.夸大事物变化的间断性16、对科学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 )A.社会生产17、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个自然历史过程的含义足C.人类社会发展像自然界发展一样是有其客观规律的18、国家的实质是( )D.阶级统治的暴力机构19、认识的本质在于( )A.能动的反映20、真理的绝对性是指它的( )B.客观性二、不定项选择1、下列各项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有( )A.政治学 B.文学 C.道德 D.宗教2、以下观点属于形而上学的有( )A.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B.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C.同一就是与差别对立并排斥差别的同一D.一切斗争都是不可调和的、你死我活的斗争E.事物的运动发展都是由外力推动和引起的3、下列命题中包含辩证法思想的有( )A.动中有静,静中含动B.否极泰来,物极必反C凡是存在的都是要灭亡的D.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E.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4、“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 ) A.颠倒了理论和实践的关系B.把理论当成实践的来源和动力C.揭示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D.规定了理论对实践的决定意义E.肯定了理论应走在实践的前面5、相对静止的重要意义在于( )A.它是事物分化形成多样性的条件B.它是人们理解事物运动的前提C.它是认识和区别事物的基础D.它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E.它是辩证法革命本质的根本体现6、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是( )A.同—性和斗争性不可分离B.同—性是斗争性的基础C.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中D.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E.斗争性重要,同一性不重要7、辩证唯物主义作为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高形态,是因为( )A、它批判继承了以往哲学的积极成果,克服了它们的缺陷B.它在实践基础上科学地回答了哲学基本问题C、它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D、它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有机统一E、它开辟了绝对真理的时代8、“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这一观点表明( )A.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B.历史不是神创造的E.历史规律作用的实现离不开人的自觉活动9、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是( )B.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C.评价和被评价的关系 D.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E.审美关系10、质变量变的复杂性体现在( )A.质变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B.量变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C.质变中有量的扩张E.量变中包含部分质变一、单项选择题答案1.C 2.C 3.A 4.A5.C6.B7.D8.C9.D 10.B 11.A 12.A13.C 14.D 15.D 16.A 17.C 18.D 19.A20.B二、多项选择题答案1.ABCD2.ACDE3.ABC4.CE5.ABC6.ABCD7.ABCD 8.ABE 9.BCD 10.ABCE一、单项选择题:1.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的根本对立在于B.对世界本原的不同回答2.承认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的观点A.是一切哲学的观点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大组成部分是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4.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D.社会实践5.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6.承认自然界对人类意识的根源性是B.唯物主义哲学的前提7.“物质是永恒的”和“一切事物都是有生有灭的”。

马哲复习重点(知识点)

马哲复习重点(知识点)

1、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物质和精神何者第一性、何者第二性的问题;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列宁是从物质于意识的关系上来把握物质的,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3、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等。

4、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联系和发展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

5、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6、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在由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一系列规律和范畴构成的辩证唯物法的体系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其实质和核心。

7、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又称同一性。

8、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

9、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行与曲折性的统一。

10、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11、马义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把辨证法运用于反映论,创立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12、实践观点是马义认识论的首要和基本的观点。

13、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

14、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反映两方面特点:摹写性和创造性。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的本质。

15、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16、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17、根据不同角度可以将意识划分为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及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

18、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

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资料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三、辨析题。

1、哲学等于世界观。

(P9)2、唯物主义就是重物轻人的物本主义,唯心主义就是重人轻物的理想主义。

(P9)3、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个独立的哲学派别。

(P9)4、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P10)5、哲学具有民族性,所以,不同民族的哲学是绝对排斥的。

(P10)6、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全人类”的哲学。

(P10)四、简答题。

1、简述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P11)2、什么是哲学?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怎样?(P11)3、简述哲学基本问题的二个方面及其关系。

(P12)4、简要说明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P12)5、怎样理解哲学的阶级性?(P12)6、简述哲学与文化的关系。

(P13)7、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必然性。

(P13)8、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哪些特点?(P13)9、为什么说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观点?(P14)10、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中的伟大变革?(P14)11、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P15)12、简要回答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

(P15)13、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关系。

(P15)五、论述题。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何重大意义?(P16)2、当代西方哲学主要存在哪两种思潮?马克思主义哲学应如何正确对待它?(P17)3、试述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统一。

(P17)4、试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和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P18)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三、辨析题。

1、物质就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物体。

(P35)2、人类世界就是人类社会。

(P35)3、实践是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分化和统一的基础。

(P35)4、人脑是思维的物质器官,因此有了人脑就会自动产生意识。

马哲期末复习要点_超全版

马哲期末复习要点_超全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期末复习要点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和方法论一、关键术语1 哲学: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哲学以世界的普遍本质、世界的存在和发展的最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

哲学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2 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总的和根本的看法。

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必然要碰到主观和客观、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从而产生对世界普遍本质的不同理解,形成了对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这就是世界观。

3 哲学与世界观的内容和关系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总的和根本的看法。

哲学与世界观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区别:世界观自发的、零散的、不系统的;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联系:世界观是哲学的基础,哲学同样以“整个世界”为对象。

4 唯物主义的观点和形态:观点:凡是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是世界本原的哲学派别的就是唯物主义。

5 唯心主义的观点和形态:观点:凡是认为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是世界本原的哲学派别就是唯心主义。

6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以及其产生的理论来源: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

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辨证法(合理内核)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基本内核)特点: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唯物论和辩证法,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结合。

二、复习题1为什么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内容: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存在和思维或物质和意识何者为世界的本原、谁是第一性的问题,根据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2) 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

思维和存在或物质和意识有无同一性问题,即人们的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

根据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家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原因:第一,决定于人类活动的特点和哲学的本性;第二,决定于它在哲学体系中的地位;第三,决定于它在全部哲学中的不可超越性。

2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世界的本质、存在和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关于人的本质、存在和自身全面发展的科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辩证的、历史的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和进步人类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资料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资料

纲要: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2个核心:物质、意识世界物质统一性2大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原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二、辩证法2个核心、3大规律、4对范畴2个核心:联系、发展3大规律:质变量变律、否定之否定、对立统一律4对范畴:现象与本质、必然与偶然、原因与结果、可能与现实三、认识论3个核心、3大规律3个核心:实践、认识、真理3大规律: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认识发展律、真理发展律四、历史观2个核心、2大规律2个核心:社会、人2大规律:社会发展律、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律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2个核心:物质、意识物质客观实在性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是对一切可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的抽象;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意识反映性1、起源意识与人脑: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2、本质意识与客观存在:近似、能动、原形意识是对客观存在近似的、能动的反映;任何意识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都能从客观实在找到原形;也即没有被反映者就没有反映..内容与形式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形式是主观的;意识体现了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2大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多样性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世界是多样的;又是统一的;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物质世界的统一;是多样性的统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具有物质统一性..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原理、意识能动性原理1、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原理;即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的起源和本质的原理..2、意识的能动作用;亦称为主观能动性;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指导实践;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具体3表现①认识世界;②指导实践、改变世界;③对人体生理活动的控制和调节..二、辩证法2个核心、3大规律、4对范畴2个核心:联系、发展联系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1、内部要素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2、客观性联系是客观的;凡真实的联系都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人们可以从事物的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但决不能用臆想的联系代替真实的联系;否则将陷入诡辩论..3、普遍性联系是普遍的;任何事物内部和外部都处在相互联系之中;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个环节并通过它体现出联系的普遍性..4、多样性联系在内容上和形式上是多种多样的..PS:联系的普遍性造成了物质世界普遍地以系统的形态存在..引申概念:系统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和开放性a、整体性系统具有其部分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整体特性;b、结构性系统的性质不仅取决于构成系统的各要素的性质;更取决于这些要素的组成方式即结构..发展永恒性、普遍性1、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本质是创新..2、永恒性、普遍性过程论5要点:a、世界上没有永恒存在的事物;b、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c、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转化为其他事物的历史;d、一切事物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e、因此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而不是具体事物的集合体..3大规律:质变量变律、否定之否定、对立统一律质变量变律区别与联系-转化与渗透1、质、量、度a、质是一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区别于他事物的规定性..质和事物存在是直接同一的..b、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的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量和事物存在不是直接同一的..C、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范围、幅度和限度..要掌握适度原则..2、量变和质变的关系a、区别: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体现了事物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连续性的中断即非连续性..量变一般不显着;速度缓慢;质变则变化显着、迅速;事物变化是否超越量变的范围是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量变和质变的区别具有相对性..b、联系:相互转化和相互渗透相互转化:量变向质变转化;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向量变转化;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拓道路;相互渗透:量变中渗透质变;即在总的量变过程中包含部分质变;质变中渗透量变;即在质变中包含新质在量上的扩张..3、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由部分质变到根本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相互交替、以至无穷..否定之否定辩证否定观、否定之否定1、辩证否定观a、任何事物都包含肯定和否定两种因素;肯定是事物中保持其存在的因素;否定是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因素;b、肯定和否定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渗透;c、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内在矛盾引起的客观的自我否定:它是发展和联系环节的辩证统一;即扬弃..2、否定之否定辩证的否定是经历两次否定、三个阶段的有规律的过程;即“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事物的这种否定之否定过程;从内容上看;是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对立统一律矛盾规律同一与斗争、内因与外因、普遍与特殊、两点与重点1、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之间相互分离、相互排斥的性质和趋势;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2、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说明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在事物的外部;而在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即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绝对和相对的关系;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b、区别:普遍一般只大致包括特殊个别的一部分、一方面或本质;任何个别都不能完全被包括在一般之中;c、联系: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任何个别都是一般;都具有一般的本质或属性..任何事物都是普遍和特殊的统一..普遍和特殊的区别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4、两点论和重点论的辩证关系原理a、两点论就是要同时看到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以及主次之间的辩证关系;不能只看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b、重点论就是在看到两个方面的同时;必须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c、坚持两点论反对一点论;坚持重点论反对均衡论;坚持两点论中的重点论;重点论以两点论为前提;两点论和重点论是统一的..4对范畴:现象与本质、必然与偶然、原因与结果、可能与现实辩证关系现象与本质1、现象和本质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外部表现和内在联系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2、区别与对立:a、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b、现象中有真象和假象..真象是从正面表现本质的现象;假象是从反面歪曲表现事物本质的现象;不能把它同标志主观反映范畴的错觉混为一谈..c、现象和本质的区别与对立具体表现为:其一;现象是个别的、片面的..本质是同类现象的共性..其二;现象是多变的;易逝的;本质是相对稳定的..其三;现象表现于外;是表面的;可为人的感官直接感知;本质深藏于内;是深刻的;靠理性思维才能把握..其四;现象是丰富多样的;本质是单纯的..3、辩证统一:本质是现象的根据;决定现象;总要通过现象来表现;现象总是表现着本质;没有不表现本质的现象:一切事物都有现象和本质的辩证统一..必然与偶然1、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事物产生、发展、灭亡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2、区别与对立:a、必然性是指在事物发展中一定如此的趋势;偶然性是事物发展中并非必定发生的、不确定的趋势;b、必然性是由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决定的;偶然性是由非根本矛盾决定的;c、必然性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它决定事物的发展方向;偶然性则对事物的发展起影响作用;它加速或延缓事物的发展..3、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a、相互依存: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并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b、偶然性一定与必然性相互联系而存在;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偶然性为必然性的发展开辟道路;c、在一定条件下;两者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原因与结果1、原因和结果是揭示事物的前后相继、彼此制约关系的一对范畴..2、关系特点:因果联系有时间顺序的联系;总是原因在前结果在后;但并非任何前后相继现象存在因果关系..3、辨证关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转化a、相互依存: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没有无因之果和无果之因;b、相互作用:原因引起结果;结果又反作用于原因;使结果转化为原因;原因则转化为结果..c、相互转化: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在特定的因果链条中;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是确定的;不能例因为果或倒果为因..在不断发展的因果链条中;两者的区分又是不确定的;即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也就是“原因和结果经常交换位置”;4、因果联系具有客观普遍性和复杂性..PS:否认因果关系的客观性-非决定论-唯心主义可能与现实1、可能性和现实性是揭示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2、相互对立:a、现实性是指现在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实际存在性;是已经实现了的可能性..b、可能性是指包含在现实事物中、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各种趋势..3、可能性的复杂性及可能性和现实性的相互依存和转化a、把握可能性这一范畴;要注意区分:可能和现实;可能和不可能;现实的可能和抽象的可能即非现实的可能看根据和条件是否充分;前是后非;多种可能性特别是两种相反的可能;性的量;即概率的大小..b、立足现实;认识可能性的复杂性;创造条件使事物的可能性成为现实..三、认识论3个核心、3大规律3个核心:实践、认识、真理实践物质性、直接现实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1、主观见之于客观实践是人类特有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一切活动;特别是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2、基本特征:a、物质性唯物主义实践观与唯心主义实践观的区别;b、直接现实性实践与认识的区别;c、主观能动性人的实践活动与生物消极适应活动的区别;d、社会历史性实践是人和社会的存在方式..3、基本形式:物质生产;社会关系;科学实验及精神生产实践..认识反映论、能动性、创造性1、能动的反映论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a、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原则;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b、揭示出人的认识所具有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的特征;c、强调能动性和反映性在实践基础上的统一;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实践为中介而实现的..2、能动性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就是主体获取并加工、处理客体信息的过程;需要发挥人的信息选择机制和信息重构机制的作用..3、创造性人的认识不仅仅是客观事物的“摹本”;并且为改造客观事物提供“蓝图”..真理客观性、具体性1、真理和谬误相伴而生;既有原则区别;又相互包含和转化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中的正确反映..2、客观性a、真理中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b、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3、具体性真理的具体性是指真理是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主观对客观的符合;它要受条件的制约;并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离开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真理就是抽象的、无意义的..3大规律: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认识发展律、真理发展律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实践决定认识;认识指导实践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具体表现在: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根本标准;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2、认识对于实践也有巨大的反作用:实践作为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本身就包含认识的因素;需要以正确的认识作先导;认识活动及其成果具有相对独立性;遵循其特有的逻辑;认识能够反过来指导实践..3、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有两种情况:a、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会促进实践;b、错误的理论指导实践会阻碍或破坏实践..认识发展律认识发展是从感性到理性、反复与无限的过程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相互区别、相互依赖1、相互区别:a、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b、感性认识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而产生的对事物表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通过抽象和概括对事物本身及规律的认识..c、感性认识通过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反映;理性认识则通过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来反映..d、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2、相互依赖: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活动的起点..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的任务..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的..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时间..3、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会导致唯理论或经验论的错误..PS1: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1、认识过程主要是理性思维的过程;同时又包含非理性因素的参与..2、理性因素是指人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等能力;它在认识过程中起主导作用;3、非理性因素是指人的情感、意志;包括动机、欲望、信念、信仰、习惯、本能等;以非逻辑形式出现的幻想、想象、直觉、灵感等也属于非理性因素..非理性因素对人的认识活动的发动与停止、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重要的控制和调节的作用..4、非理性因素对理性因素起着动力调控的作用;同时又要受人的理性因素的决定与制约..PS2: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1、经验属于感性认识范畴;2、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归根到底都源于实际;3、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是“源”与“流”的关系;4、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都是人类知识的来源;直接经验是一切知识的最终来源..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与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1、由于客观事物本身的复杂性及发展过程的无限性;人对事物的认识要受到主观和客观条件的限制;特别是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因此;认识的发展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过程..就某个具体事物而言;人们对它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2、就对于过程的推移而言;人们的认识又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3、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决定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和历史的..也就是说;人们的认识和客观过程的符合是一定的具体历史条件下的符合;是在社会实践发展的一定的具体历史阶段上的符合..反对割裂二者统一的“左”和右的错误..PS3: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1、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2、理论创新是实践创新的先导;实践创新是理论创新的基础;两者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真理发展律真理发展过程中;真理与实践标准的绝对与相对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相互区别、相互渗透、相互联结1、相互区别:a、任何绝对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都具有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人的认识按其本性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客观世界;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b、相对真理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是有限的;即真理是有条件的..从认识的广度和深度来看任何真理都是一定范围一定程度上近似的反映..真理有待扩展和深化..2、相互渗透:任何相对真理中都包含着绝对真理的部分;无数绝对真理的综合构成绝对真理..3、相互联结:真理是由相对走向绝对的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任何真理认识都是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中的一个环节..实践标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辩证统一1、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唯一、时间a、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只能是实践;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b、时间对一切认识最终都能作出检验;没有实践检验不了的认识..2、实践标准的相对性:具体、过程a、任何实践都是具体的;都受一定历史条件的限制;b、实践对认识的检验不是一劳永逸的;是一个过程..c、因此;一定历史阶段的实践对认识真理的检验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四、历史观2个核心、2大规律2个核心:社会、人社会物质要素、基础、本质、结构物质要素地理环境、人口和生产方式是构成社会运动的基本的物质要素;这些要素的总和构成了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PS1:社会与自然可持续、协调1、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a、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前提和必要条件;b、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c、维护生态平衡;自觉控制人口增长;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2、努力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协调发展:a、社会发展是一个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过程;b、社会发展是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c、将发展科技与生产力与保护生态环境有机地统一起来;d、将人类生活的内在尺度和生态环境规律的外在尺度有机的结合起来..基础社会生产实践和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本质如何理解社会的本质;这是历史观的核心问题..马克思说:“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结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观念结构1、经济结构:基础性的结构;决定社会的政治结构、观念结构;指与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经济结构所反映的内容是生产关系、经济关系;表现为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2、政治结构:又称政治上层建筑;由两部分构成:政治法律制度;政治法律设施..国家政权是核心3、观念结构:又称思想或观念的上层建筑;由各种意识形态组成的有机系统;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观念、宗教观点、艺术思想和哲学等社会意识形式及其联结方式..人本质、价值、自由本质唯物史观与资产阶级“人性论”的比较1、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是人的社会性;资产阶级“人性论”-生物属性..2、规定人的本质最主要的是生产关系;资产阶级“人性论”-抽象的共性..3、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资产阶级“人性论”-永恒不变的人性..4、在阶级社会;人的社会性主要表现为阶级性;资产阶级“人性论”-超阶级的“人性论”..价值唯物史观强调人的社会价值是第一位的1、人的价值在社会关系中存在..2、人的价值包括两方面内容:个人对社会的责任;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3、人的价值关系就是个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PS2:真理与价值1、真理是人对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只有正确的认识;才符合人的利益..2、价值体现的是客观事物对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的意义;是一种主体尺度;它推动人去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3、认识真理和实现价值对社会都是重要的..认识真理是实现价值的前提和基础;实现价值是认识真理的动力和归宿..自由自由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状态;人的自由的真正实现就是人类的解放PS3:自由与必然1、自由和必然是对立的统一;2、必然是事物发展一定如此的规律性;自由是对必然的正确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3、自由在于认识和把握必然并利用必然来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4、自由是具体的、历史的;没有绝对的自由..2大规律:社会发展律、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律社会发展律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规律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发展;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生产关系是否符合生产力的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状况规律重视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决定它的产生、性质、变化和发展方向..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巨大的反作用:a、上层建筑必须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自发去服务b、上层建筑利用政权力量和思想影响促进自己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同不利于自身经济基础的旧生产关系及上层建筑作斗争;主动来干预c、上层建筑对自身经济基础是起促进作用;还是阻碍作用;主要看它是否适合自身经济基础的要求..匹配是关键3、上层建筑对生产力乃至整个社会发展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服务于先进生产关系时促进生产力及社会发展;反之阻碍..PS4: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1、社会存在主要是指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和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主要指生产方式..社会意识是精神生活;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主要是对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社会意识包括社会的人的一切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决定其内容、形式和产生、发展..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反之阻碍..。

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重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重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重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重点名词解释1、哲学的基本问题(3)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含本体论与认识论两方面。

本体论:思维和存在或者精神与物质何者是本原,即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它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认识论: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它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物质(103)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3、相对静止(111)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

4、规律(120)指物质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5、意识(130)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6、联系(143)指事物、现象、过程之间以及它们内部诸要素、成分、阶段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7、发展(147)指一种特殊的运动变化——前进性、上升性运动,即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运动变化。

其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不断取代旧事物的前进的过程。

8、矛盾(150)指事物内部两方面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也就是事物内部两方面之间既相互排斥又相互联系的关系。

9、量变(159)指事物量的规定性的变化,即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

10、质变(159)指事物质的规定性的变化,即事物由一种质态到另一种质态的飞跃。

11、否定之否定(164)事物的发展经过两次辩证的否定,由肯定阶段到否定阶段,再到否定之否定阶段,从而使事物的发展表现为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12、客观真理(236)第一,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中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

第二,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13、人口(248)是一个包括人口数量、质量、构成、人口的发展、人口分布和迁移、人口的自然变动和社会变动等各种因素的综合范畴。

14、生产力(254)指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资料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资料

纲要: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2个核心:物质、意识(世界物质统一性2大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原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二、辩证法(2个核心、3大规律、4对范畴)2个核心:联系、发展3大规律:质变量变律、否定之否定、对立统一律4对范畴:现象与本质、必然与偶然、原因与结果、可能与现实三、认识论(3个核心、3大规律)3个核心:实践、认识、真理3大规律: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认识发展律、真理发展律四、历史观(2个核心、2大规律)2个核心:社会、人2大规律:社会发展律、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律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2个核心:物质、意识物质(客观实在性)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是对一切可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的抽象,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意识(反映性)1、(起源)意识与人脑: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2、(本质)意识与客观存在:(近似、能动、原形)意识是对客观存在近似的、能动的反映;任何意识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都能从客观实在找到原形,也即没有被反映者就没有反映。

(内容与形式)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形式是主观的;意识体现了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2大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多样性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世界是多样的,又是统一的;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物质世界的统一,是多样性的统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具有物质统一性。

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原理、意识能动性原理)1、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原理,即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的起源和本质的原理。

2、意识的能动作用,亦称为主观能动性,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指导实践,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

具体3表现①认识世界;②指导实践、改变世界;③对人体生理活动的控制和调节。

二、辩证法(2个核心、3大规律、4对范畴)2个核心:联系、发展联系(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1、(内部要素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公共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重点

公共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重点

公共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重点一、哲学1.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基本派别:唯心主义、唯物主义。

划分标准: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

3.划分哲学可知论的标准是: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

4.哲学常见三种形态: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③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5.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6.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7.马克思主义的组成:①马克思主义哲学、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③科学社会主义。

8.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来源: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主义)9.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

10.马克思最伟大的发现: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

11.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1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基础: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13.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14.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15.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16.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实事求是。

三、唯物论17.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18.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19.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20.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21.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前提和基础是尊重客观规律。

22.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存在的形式。

23.时间和空间既是相对的又是绝对的。

无限存在于有限之中,有限包含着无限。

24.意识在形式上是主观的,在内容上是客观的。

25.意识可以能动地认识和改造世界。

根本途径是实践26.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27.意识可以通过实践转化为物质。

28.意识和物质具有同一性。

意识和物质可以相互转化。

四、辩证法29.辩证法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正确的观点。

马哲复习题

马哲复习题

马哲复习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简称马哲,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核心,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下面是一些马哲的复习要点: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由物质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的。

2.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 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可以促进事物的发展。

3. 辩证法的三大规律:- 质量互变规律:事物的发展是通过量的积累达到质的飞跃。

- 对立统一规律:事物内部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 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

4. 实践的观点:-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 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目的。

5. 社会基本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6. 阶级斗争:- 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7.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8.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社会主义是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社会形态,共产主义是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

9.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0.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

复习马哲时,要注重理解其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和实践能力。

同时,要关注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的发展,理解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意义。

通过以上复习要点,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将其应用于实际工作和生活中,为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马哲结业考试重点要点

马哲结业考试重点要点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2、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

3、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观念的东西不外乎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4、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5、实践一、填空题、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主要复习内容: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6、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发展是指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变化,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7、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8、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是同一性和斗争性。

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9、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

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10、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

11、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唯物主义坚持反映论立场,唯心主义坚持先验论立场。

12、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13、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这种能动地反映具有摹写性和创造性的特点。

14、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反映)。

任何一个具体的客观真理都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因此,我们对待真理的正确态度就应该是:一坚持二发展。

15、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

16、价值评价在实践中起激励、制约和导向作用。

17、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变得物质方面,主要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18、生产力系统的基本要素包括:劳动资料(劳动手段)、劳动对象和劳动者。

马哲考试复习重点

马哲考试复习重点

马哲考试复习重点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运动规律2、生产关系、生产方式、经济基础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及其规律4、阶级、阶层、等级关系5、科学与技术(区别与联系)6、科技的作用(积极作用与消极作用)7、社会革命与社会改革(一对范畴)8、社会形态的更替9、认识的本质10、认识活动的结构11、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一对范畴)12、辩证思维的特点13、结构与功能(一对范畴)14、真理、价值、价值形态15、社会进步的含义16、人的发展的历史形态17、代价的含义,以及代价为什么不可避免18、自由时间与劳动时间(一对范畴)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运动规律1、概念解释生产力:是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运用生产工具加工劳动对象进行生产时所形成的物质力量。

生产力包括两个因素,即劳动者和生产工具。

生产关系:从静态上看,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生产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三项内容;从动态上来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全过程的统一体。

2、矛盾运动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形式,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而为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反过来又能动地反作用于生产力:(1)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状况时,它对生产力起推动作用;(2)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状况时,它对生产力起阻碍作用。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形成了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基本过程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由适合到不适合,经过矛盾的解决达到新的适合,循环往复,不断发展。

3、运动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表明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具有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二、生产关系、生产方式、经济基础1、生产关系式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关系,即在社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总过程中,与一定的生产力的发展状况相适应而建立起来的人们之间的最基本经济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选:事物发展的周期性 心)
意识(能动作用) 以人为本 生产关系 社会运行规律
认识论(唯物与唯
真理(客观与主观) 意识形态 社会意识
对立统一规律
因果关系 物质的特征
社会基本矛
盾运用
内因与外因
矛盾(普遍性)
哲学的意义 变 社会制度 物质基础
客观唯心与主观唯心 否定 实践
形而上学
理性与感性


生产方式
唯物史观
上层建筑
多项:1.如何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只有坚持才能发展,只有发展才能真正地坚 持;反对把马克思主义过时化;反对把马克思主义当作僵硬的教条 2.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发展观的对立表现在: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孤立的观点;事物是发展变化的---静止不变;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否认矛盾存在; 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否认; 主张全面看世界 --- 片面看世界; 3.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割裂导致经验论与唯物论 4.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证据有: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与 多样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切从 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5.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反作用:为经济基础服务;一个社会的上层建筑 极力维护腐朽的经济基础; 6.社会存在的主要内容: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生 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7.全选
“天赋观念”以及以它为基础的演绎推理的知识才是可靠的。——摘自《十六—十 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 斯宾诺莎认为,知识有三种:意见,由传闻和泛泛经验而来;理性知识,由共同 概念推理而来;直观知识,由理性直接认识事物本质得来。他说:“第一种知识 是错误的原因,第二和第三种知识必须是真知识”,“真理观必定符合它的对象”。 ——摘自《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和斯宾诺莎《伦理学》 材料2洛克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 认为人的心灵本来如同一张白纸或一块白板, 任何观念都来自经验。“我们的全部知识是建立在经验上面的;知识归根到底都 是源于经验的”。他认为,理智通过综合、比较、抽象而形成的复杂观念不反映 事物的“实在本质”,只是“名义本质”和“一些标记”。贝克莱认为,“存在就是被感 知”,感觉不仅构造知识,而且也构成物体。感官固然有错误,但“我们如果要努 力以理性来改正这些,则我们会不知不觉陷入离奇的悖论、难关和矛盾中”。他 认为人心有抽象作用是一切知识部门造成无数困难和错误的主观原因。 ——摘自 《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 材料3毛泽东说:“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哲学上的„唯理论‟和„经验论‟都不懂得认识的历 史性或辩证性, 虽然各有片面的真理, 但在认识论的全体上则都是错误的。 ”—— 摘自毛泽东《实践论》 请回答: (1)材料1中笛卡尔和斯宾诺莎的哲学观点有什么共同点和区别点? (2)材料2中洛克和贝克莱的哲学观点有什么共同点和区别点? (3)材料3中毛泽东是怎样评价了哲学上的“唯理论”和“经验论”的? 【答案要点】 (1)材料1中的两位哲学家都属于唯理论。笛卡尔是唯心主义唯理论,斯宾诺莎是 唯物主义唯理论。〔2分〕 (2)材料2中两位哲学家都属于经验论。洛克是唯物主义经验论,贝克莱是唯心主 义经验论。 (3)材料3中毛泽东对哲学上的“唯理论”和“经验论”作出了科学的分析和评价。 〔1 分〕他全面阐明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关于“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 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2分〕指出了“唯理论”就重视理性 认识、“经验论”就重视感性认识而言,“各有片面的真理”,但“在认识论的全体 上则都是错误的”,即它们都片面强调理性认识或感性认识的重要性,分别否认 感性认识或理性认识的重要性, 都从不同方面割裂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 关系。〔2分〕 材料(三)以下是关于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的一组材料: 材料1 孟轲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材料(二)下列是一组关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关系问题的材料 材料1 笛卡尔:关于观念,“我觉得有一些是天赋的,有一些是从外面来的,有 一些是我自己制造出来的。”在无数场合中,“我都发现外部感官的判断有错误”, “内部感官也是这样的”。他认为知识的可靠来源是理性,包括理性直观和演绎推 理;“所有其他途径都应该看作错误的和有危险的而加以拒绝。”只有清楚明了的
论述题: 1. 本质和现象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必须透过现象抓住本质。 答: (1) 本质是指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在联系。现象是指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 联系。本质和现象的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二者是有区别的、对立的,主要表现 在:第一,现象暴露于事物外部,可以为人们的感官直接感受知,本质则深藏于 事物内部,只能通过抽象思维才能把握。第二,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多种多 样的,而本质则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共同的东西。第三,现象是多变的、易逝 的,而本质则是相对稳定的。二者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一方面,任何本 质都要通过一定的现象表现出来, 没有不表现为现象的赤裸裸的本质。 另一方面, 任何现象都从一定的方面表现本质,真象从正面直接地表现本质,假象则从反面 歪曲地表现本质。此外,本质决定现象,是现象存在的根据。 (2)掌握本质和现象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意义。本质和现象是有区别的、 对立的,认识了事物的现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我们决不能使认识停留在事物的 表面现象上,更不能被假象所迷惑,而是要通过科学研究揭示事物的本质。本质 和现象又是统一的,本质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现象从一定方面表现着本质,我们 只能通过对现象的分析研究,才能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决不能脱离现象凭空 想象事物的本质。所以我们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必须通过对大量现象的分析研 究,去揭示事物的本质,即透过现象,抓住本质 2.运用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正确性。 (1)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包括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 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三项内容。 (2)根据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如果一个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比较低, 不同地区、不同经济部门发展又不平衡,存在多层次的生产力,就应该在此基础 上建立多种性质的生产关系。特别是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不应该 一开始就急于建立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3)我国是一个幅员广大、人口众多的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低而又很不平衡, 既有机械化、自动化的社会化大生产,又有半机械化生产和手工生产。因此,应 该建立多种所有制经济同这种生产力状况相适应。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 经济必须占主体地位。国有经济建立在机械化、自动化大生产的基础上,代表着 生产力的发展方向,掌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集 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发挥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意义重大。 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整 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积极作用, 要鼓励、 引导, 使之健康发展。 实行对外开放, 发展"三资"企业,在整体上是有利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 (4)总之,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适合我国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增强了综合国力,提高了人 民的生活水平,因此是正确的。
——摘自《孟子·尽心下》 荀况认为:“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摘自《荀子·王制》 材料2 梁启超说“大人物心理之动进稍易其轨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舍英雄几无 历史”。 ——摘自《饮冰室合集》十六册 胡适说:英雄人物“他吐一口痰在地上,也许可以毁灭一村一族,他起个念 头,也许可 以引起几十年血战。他也许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 ——摘自《胡适论学近著》第一集 材料3 黑格尔认为,历史不是个人随意创造的,而是决定于某种“世界精神”,伟大 人物是“ 世界精神的代理人”;拿破仑代表了“世界精神”,他“骑着马,驰骋全世 界,主宰全世界 ”。世界历史是伟大人物和王朝的历史,“而不是一般人民的历 史”。 ——摘自黑格尔《历史哲学》和《精神 现象学》 材料4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摘自《毛泽东选集》第3卷 请回答: (1)材料1的合理思想和局限性。 (2)材料2和材料3的异同。 (3)材料4的哲学倾向是什么?材料1、材料2、材料3与材料4有什么区别? (4)简述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史观观点。 【答案要点】 (1)材料1具有重民、贵民的合理思想,包含有重视、肯定人民群众作用的思想倾 向。其 局限性是:这些思想以维护和改善剥削阶级的统治、维护其长治久安为 目的,是站在君主和 剥削阶级一边的;它是就君民关系讲人民群众的作用,十 分狭隘,没有形成完整的思想;而 且还表现了害怕人民群众的心理。 (2)材料2是主观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的典型观点,材料3是客观唯心主义英雄史观 的典型 观点;两者的共同本质是否认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夸大英雄人物 的作用。 (3)材料4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史观观点。材料1、材料2、材料3与材料4是两种 历史观 即唯心主义历史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根本区别。 (4)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指推动历史前进的、占人口大多数的人们。 人民群 众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社会精神财富的创 造者,社会变革的决 定力量。因此,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我们要 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坚持 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
材料(一)请根据下列材料中关于矛盾的论述回答问题。 材料1:列宁指出:“就本来的意义说,辩证法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 “是实际生活中的实际矛盾, 即辩证的矛盾, 而不是字面上的、 臆造出来的矛盾。” 材料2:杜林说:“矛盾的东西是一个范畴。这个范畴只能归属于思想组合,而不 能归属于现实。” 材料3:艾耶尔断言:“自然界不可能有矛盾,只是在陈述中才可能有矛盾。” 请回答,在矛盾存在问题上 1、材料1的观点是什么?是否正确? 2、对比材料1与材料2,指出材料2的错误。 3、对比材料1与材料3,分析材料3的错误。 【答案要点】 (1)材料1的第一段话是说辩证法所研究的矛盾是对象自身中的矛盾, 就是矛盾不 是主观自生的,而是客观事物自身所具有的,人们思维中的矛盾不过是客观事物 的矛盾在人们思维中的反映。 第二段也是强调辩证矛盾就是实际生活中的实际矛 盾,即实际客观存在的矛盾,不是主观字面的或头脑臆造出来的矛盾。这两段话 突出一点,就是指出矛盾的存在是客观的,这个观点是正确的。 (2)材料2把矛盾归结为一个范畴,当作纯粹是主观思想的东西:认为它不是现实 的,只能是思想的任意组合。它与材料1把矛盾看作是对象自身中、实际生活中 的矛盾的观点,是完全对立的。其根本错误在于否认矛盾的客观存在性,把矛盾 当作是由思想臆造的。 (3)材料3公然否认自然界中有矛盾,它认为矛盾只存在陈述中,即只存在于语句 上、字面上。材料1明确指出矛盾是实际生活中的实际矛盾,不能是字面上的、 臆造出来的矛盾。材料3的错误在于:一是公开否认自然界中矛盾的存在,二是 把矛盾当作字面上的、语句上的,同样是否认了矛盾存在的客观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