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阅读(6分)“孔子评价管仲”有答案

合集下载

(2021年整理)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之习题及答案

(2021年整理)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之习题及答案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之习题及答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之习题及答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之习题及答案的全部内容。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练习题1、为下列加点字注音.长沮()桀溺()耦而耕()怃然()耰()辍()荷蓧()食之()2、掌握下列通假字.从辟人之士()通()仪封人请见()通()桀溺()通()而谁以易之()通()植其杖而芸()通()使子路反见之()通()3、下列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使子路问津焉(渡口)B。

趋而辟之(快步走)C.杀鸡为黍而食之(吃)D.见其二子焉(介绍,引见)4、下列各项中,“之”的意义、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A.天下之无道也久矣B.是鲁孔丘之徒与C.趋而辟之D.孔子过之5、下列各项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滔滔者天下皆是也A.他人之贤者,丘陵也B.子路宿于石门C.夫执舆者为谁D.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6、选出对下列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①以吾一日长乎尔②摄乎大国之间③为国以礼④二三子以我为隐乎A.①②同,③④同B.①②同,③④不同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D.①②不同,③④同(课内阅读)阅读“长沮、桀溺耦而耕”一章,完成7~11题.7、下列句中各句的“而”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长沮、桀溺耦而耕B.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C。

耰而不辍D。

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8、对文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社会纷乱,天下都是这样,你跟谁去变革它呢?B.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况且你与其跟随孔子那样躲避正常人群的人,哪比得上跟随我们这些避世隐居的人呢?C.鸟兽不可与同群。

读史:孔子如何评价管仲

读史:孔子如何评价管仲

读史:孔子如何评价管仲
孔子对管仲的评价非常高,认为他是古代中国的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改革家。

孔子曾经赞扬管仲说:“吾以子之才,抚五霸
之政”。

这句话指的是孔子认为管仲有着非常卓越的才能和领
导能力,可以治理世界上的五个霸主国家。

孔子也称管仲为“君子”和“贤人”,表示他具有高尚的品德和卓
越的才华。

孔子对管仲的赞誉主要集中在他的政治智慧和改革成就上。

管仲在齐国担任宰相期间,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有效地推动了国家的发展和繁荣。

孔子认为,通过他的政策和治理,管仲为中国的社会稳定和政治秩序的建立做出了重要贡献。

孔子对管仲持有非常积极的评价,认为他是中国古代的杰出政治家和改革家。

他的才能和智慧为国家的繁荣和社会的稳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这种评价也反映了孔子对于贤人和君子的尊重和赞美。

2024高考语文复习 文言文阅读 《论语》 专题练习 (含答案解析)

2024高考语文复习 文言文阅读 《论语》 专题练习 (含答案解析)

2024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论语》专题练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世儒学者,好信师而是古,以为贤圣所言皆无非,专精讲习,不知难问。

夫贤圣下笔造文,用意详审,尚未可谓尽得实,况仓卒吐言,安能皆是?不能皆是,时人不知难;或是,而意沉难见,时人不知问。

案贤圣之言,上下多相违;其文,前后多相伐者。

世之学者,不能知也。

论者皆云:“孔门之徒,七十子之才,胜今之儒。

”此言妄也。

彼见孔子为师圣人传道必授异才故谓之殊。

夫古人之才,今人之才也。

今谓之英杰,古以为圣神,故谓七十子历世希有。

使当今有孔子之师,则斯世学者,皆颜、闵之徒也;使无孔子,则七十子之徒,今之儒生也。

何以验之?以学于孔子,不能极问也。

圣人之言,不能尽解;说道陈义,不能辄形。

不能辄形,宜问以发之;不能尽解,宜难以极之。

皋陶陈道帝舜之前,浅略未极。

禹问难之,浅言复深,略指复分。

盖起问难此说激而深切、触而著明也。

孔子笑子游之弦歌,子游引前言以距孔子。

自今案《论语》之文,孔子之言多若笑弦歌之辞,弟子寡若子游之难,故孔子之言遂结不解。

以七十子不能难,世之儒生,不能实道是非也。

凡学问之法,不为无才,难于距师,核道实义,证定是非也。

问难之道,非必对圣人及生时也。

世之解说说人者,非必须圣人教告,乃敢言也。

苟有不晓解之问,追难孔子,何伤于义?诚有传圣业之知,伐孔子之说,何逆于理?谓问孔子之言,难其不解之文,世间弘才大知生,能答问、解难之人,必将贤吾世间难问之言是非。

(王充《论衡·卷九》)材料二:子之武城①,闻弦歌之声。

夫子莞尔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②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

前言戏之耳。

”(《论语·阳货篇》)[注]①武城:鲁国的城邑,在今山东费县西南。

《论语·雍也》中说“子游为武城宰”,即做那里的县长。

②子游:孔子学生,姓言名偃,字子游。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文化经典 答案

文化经典 答案

1、认为管仲不知礼,肯定管仲有仁德。

2、一方面,孔子认为,要治国平天下必须德才兼备;
另一方面,孔子否定管仲“知礼”,是指管仲超越了一个臣子的本分,也像国君一样“反坫”、塞门,在孔子看来,这是违背了“礼”的等级,
但是孔子不否定管仲是个仁者,因为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九合诸侯,匡正天下,使华夏民族免于衰落,像管仲这样能够“尊王攘夷“,反对使用暴力,使社会安定的人,就不必像匹夫匹妇那样,斤斤计较他的节操与信
用。

可见,孔子“仁”的标准是以大的原则为前提,即保证国家稳定,百姓安生,而不必拘于小信。

张火丁为失声而含泪道歉,在演出结束后坚持再唱一遍,体现了她良好的艺德。

(概括事实,提出观点)重唱体现的是对艺术的认真执着、精
益求精,这是艺术家最可宝贵的品质之一;(分析实质,意义分析)
一位著名艺术家能够含泪道歉,体现的是一种勇气,表现了她对艺术及观众的尊重,这种行为也必将赢得观众的敬仰。

(变换角度,分析实质和意义)
她成为了人们心中德艺双馨的艺术工作者的典范。

(意义分析,照应作结)。

孔子对管仲的评价浅析孔子对管仲的评论

孔子对管仲的评价浅析孔子对管仲的评论

孔子对管仲的评价浅析孔子对管仲的评论之功劳,更赞其“不以兵车”的手段。

除了戎狄入侵之外忧,当时天下还有礼崩乐坏的内患。

管仲其时,天下诸侯不再尊奉业已衰微的周王室,而是对外互相攻伐入侵,在内纷纷为祸作乱,将礼义规则践踏于脚下,导致各国的外交和内政都处于严重的失序中。

而管仲佐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重建秩序,结束混乱。

然而更可贵的在于称霸的过程中,强大的齐国只是使用了有限而必要的武力,之后就“隐武事,行文道”,使“天下诸侯称仁焉”。

如此不可谓不仁德。

集结强大的武力消灭了华夏最大的外患,又用最小的内耗解决了天下内部的混乱。

如此丰功伟业,当然不是“未能对一个已死的国家继承人保持忠诚”这一不完美的行为所能比拟的,况且如果当时管仲随召忽“死之”,又如何建此伟业丰功。

故孔子赞赏没有“自经于沟渎”的管仲,认为其行不需要“匹夫匹妇之为谅也”。

在评价其是否仁者上,孔子的眼光是长远、全面而实际的,抓其重大仁德而放其较小瑕疵,遂向子路称赞连连:“其仁也,其仁也。

”因小失大论其礼孔子又认为管仲是个不知礼法的人,按《论语·八佾》的记载,有人问及,孔子举了两例作答,说桓公在宫里修了类似屏风的塞门,安放了礼待外君的反坫,管仲就依样在自己府里弄了一样的摆设。

对这种有违礼法的行为,孔子嘲讽道:“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连管仲都算知礼之人了,那谁算不知礼的人。

模棱两可论其德首先事是模棱两可之事。

孔子直言:“管仲之器小哉。

”不知是反感于其“仓廪实而知礼节”中对物质基础的强调,还是厌憎于其治国称霸中一些为人不齿的手段和策略,但孔子始终没有给出裁定其器大器小的标准和论据,而史料中也难寻依据。

在论其不俭时倒是给了两个例子“官事不摄”和“有三归”,即说管仲手下官员多不*** ,且其拥有多处房产。

从官员任命来看,也许是特殊部门需要专力专为,也许是管仲于公于私安排如此,官员不*** 是否一定导致机构臃肿效率低下是有待考量的,而这是否能进一步证明管仲“不俭”更是有待商榷的。

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讲义:专题四 第10课 管仲列传 Word版含答案

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讲义:专题四 第10课 管仲列传 Word版含答案

姓名,年级:时间:第10课管仲列传春秋第一相——管仲管仲(约前723或前716—前645),齐国颍上(今安徽颍上)人。

名夷吾,字仲,史称管子。

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经鲍叔牙力荐,成为齐国上卿(即丞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被称为“春秋第一相”.管仲的言论见于《国语·齐语》,另有《管子》一书传世.不拘一格降人才春秋时期,社会激烈动荡。

周室衰微,诸侯壮大,周王室以血缘宗法维系的系统出现了崩溃趋势。

在严酷的争霸过程中,各诸侯国国君为了在乱世中求得生存纷纷招揽贤才,因此,一些在政治、外交、军事、经济方面有才能的人,不论其身份地位的贵贱都得以重用。

管仲就是这样的幸运者。

在鲍叔牙的举荐下,齐桓公抛弃前嫌,任他为齐相,从此他有了用武之地,其政治才能也得以充分展现。

在他的辅佐下,齐桓公终于成就了霸业,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本文通过生动形象的笔触、简约的笔墨,记述了管仲与鲍叔牙交往、任政于齐、辅佐齐桓公称霸等故事,表现了管仲达而念旧、富不忘本的高贵品质,以民为本、务本求实的为政理念和施政才能,以及因势利导、羞于转败为胜的政治家风范,展现了一位千古贤相的迷人风采。

一、古今异义1.鲍叔不以我为不肖..古义:不贤,没有才能今义:品行不好2.通货..积财,富国强兵古义:交换货物今义: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3.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古义:困窘,不得志今义:贫穷4.贵轻重..,慎权衡古义:耻辱和荣誉的选择今义:重量的大小5.鲍叔不以我为无耻..古义:不知羞耻今义:卑鄙6.以区区..之齐在海滨古义:小今义:少或不重要7.少时常..与鲍叔牙游古义:时,时候;常,常常今义:常常、经常8.故上下能相亲..也古义:相,互相;亲,亲近今义:定亲前家长或本人到对方家相看二、一词多义1.游错误!2.善错误!3.将错误!4.相错误!5.为错误!6.既错误!7.与错误!三、词类活用1.名词活用(1)名词作动词齐桓公以霸.霸:称霸(2)名词作状语①桓公实北.征山戎北:向北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南:向南2.动词活用(1)动词使动用法管仲因而信.之信:使……守信用(2)动词为动用法召忽死.之死:为……而死3.形容词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①将顺其美.美:美好的事②匡救其恶.恶:不好的事(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①然孔子小.之小:以……为小,轻视②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羞:以……为羞耻:以……为耻③贵.轻重贵:以……为贵(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富.国强.兵富:使……富强:使……强四、文言句式1.判断句①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者,……也"表判断)②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高考语文《论语》选读单元测试(含解析)苏教版

高考语文《论语》选读单元测试(含解析)苏教版

专题规范练十六《论语》选读一、(2013·杭二中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2题。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论语》) 公孙丑问曰:“夫子(孟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孟子曰:“或问乎曾西(曾参之子)曰:‘吾子与管仲孰贤?’曾西艴然不悦,曰:‘尔何曾比予于管仲!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朱熹注:桓公独任管仲四十余年,是专且久也。

管仲不知王道而行霸术,故言功烈之卑也。

)尔何曾比予于是?’”曰:“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1.孔子、孟子对管仲的评价分别是什么?参考答案:孔子肯定管仲的功业,赞赏他为“仁者”。

孟子否定管仲的功业,对他很不屑。

解析:第一段写孔子的观点是比较明确的,而第二段写孟子的观点则绕了点弯子,需要仔细体会。

孟子喜欢用比方,当公孙丑问孟子对管仲的评价时,孟子也是用打比方来回答的。

假借曾西的话批评管仲“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结合朱熹的注释,便可理解孟子对管仲是不认可的。

2.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孔子、孟子为什么对管仲有不同的评价。

参考答案:在孔子看来,管仲辅佐齐桓公用和平手段匡正天下,维护华夏统一,是大节大信。

孟子认为,管仲辅佐齐桓公行霸术却不知王道。

解析:所谓分析,就是要从材料出发,看孔、孟对管仲评价的出发点、标准。

孔子是从对老百姓是否有益,对整个国家是否有利的角度看问题的;而孟子则是从是实行霸道还是实行王道来说的。

二、(2013·杭州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2题。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与之比。

”子曰:“乡原,德之贼也。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高中文言文阅读】文化经典阅读“孔子对管仲的评价”阅读答案及翻译

【高中文言文阅读】文化经典阅读“孔子对管仲的评价”阅读答案及翻译

【高中文言文阅读】文化经典阅读“孔子对管仲的评价”阅读答案及翻译文化经典阅读(6分)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然后提问问题。

子路曰:桓公杀死公子纠,召忽死去之,管仲不死去。

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如其仁文化经典写作(6分后)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然后回答问题。

子路曰:“桓公杀死公子纠,召忽死去之,管仲不死去。

”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如其仁!如其仁!”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①。

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②,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宪问》)【注解】①左衽(rèn):衣襟,上开在左边。

汉民族古代上衣的衣襟就是向右边上开的。

衽:衣襟。

②匹夫匹妇:一男一女,指普通百姓。

鄙:信实,严格遵守信用。

(1)下列对上面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子路和子贡都指出管仲不为自己的主子公子纠而死去,反而回去统领齐桓公就是无道的。

b.孔子认为管仲为国为天下老百姓带来福祉,消除灾难,称得上是真正的“仁”。

c.在孔子认为,管仲不仅统领齐桓公在诸侯中称雄,而且并使中原文化以求留存和发展。

d.孔子认为管仲有大仁,守大信大节,间接批评子路、子贡以小信用论人,目光短浅。

(2)你赞成孔子对管仲的评价吗?恳请融合文本详述你的理由。

(3分后)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整理10、(1)d。

这是孔子以大公立论,并着眼于天下人民所受之惠,为子路、子贡解释疑问,并非“间接批评子路、子贡目光短浅”。

(2)(示例)我赞成孔子对管仲的评价。

如果仅仅论公子纠死去而管仲梦魇且为公子的敌人搞相国这事,管仲就是必遭到唾弃的,至少可以称作不义、不信。

桓公知士文言文阅读答案

桓公知士文言文阅读答案

桓公知士文言文阅读答案1. 桓公知士译文齐桓深知宁戚①,将任之以政②,群臣争谗之③,曰:“宁戚卫人,去齐不远④,君可使人问之,若果真贤,用之未晚也。

”公曰:“不然,患其有小恶者⑤,民人知小恶亡其大美⑥,此世所以失天下之士也⑦。

”乃夜举火而爵之⑧,以为卿相⑨,九合诸侯⑩,一匡天下⑾。

桓公可谓善求士⑿矣。

(选自《刘子妄瑕》)齐桓公之所以能在春秋时期称霸于天下,这与他知人善任,善于发现人才,重用人才是分不开的。

选文中宁戚曾有小过,但齐桓公不以小过而埋没人才。

齐桓公很了解宁戚,准备委任他管理国家的政务。

朝中的大臣们却到处散布流言蜚语,诋毁宁戚说:“宁戚是卫国人,卫国离齐国不远,可以派人去调查一下吧,如果他真是一个有才有德的贤人,再重用他也不为迟呢!”齐桓公说:“不能这样做,我担心他有小小的过失。

因为一般人常是斤斤计较那些表面的、鸡毛蒜皮的缺点,而忽视他本质的好的一面,如果听信了这些人吹毛求疵的话,那真正有才有德的人就得不到重用了。

”于是连夜点灯,大排筵席,亲自宴请宁戚,并请他担任齐国的相国。

宁戚担任相国之后,协助齐桓公九次联合诸侯,成就霸业,促进了天下的安定统一。

像齐桓公这样可算是善于发现人才和使用人才了。

1 齐桓:齐桓公,春秋时期齐国的国君。

宁戚:齐桓公的大臣,卫国人。

2 政:指国家的统治管理。

将任之以政:准备任用他管理国家的政务。

3 谗:在别人面前说陷害人的坏话。

4 去:距离。

5 小恶:小的过失;小的缺点。

6 大美:大的优点;主要优点。

7 世:世上。

整句说,这是世上不能得到有才能有德行的人的原因啊!8 举火:点起火把或点上灯。

爵:饮酒器。

举火而爵之:连夜点灯拜封官职(爵)。

9 卿:官名,古代高级官员。

卿相:即相国。

10 九合诸侯:九次联合诸侯国,即为霸主。

11 匡:匡正。

引伸为安定。

一匡天下:使天下安定统一。

12 善求士:指善于发现人才和使用人才。

13知:了解14任:任用,委任15远:遥远,指空间距离大16果:果真17以:原因18求:寻找19整句说:这是世上不能得到有才能有德行的人的原因啊!2. 桓公知士(古文翻译)齐桓公打算尊封管仲,向群臣下令说:“我打算尊管仲为“仲父(把他当父辈对待)”。

高二语文先秦诸子百家试题

高二语文先秦诸子百家试题

高二语文先秦诸子百家试题1.阅读下面则选,按要求答题。

(4分)①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论语·迷而》)②孟子曰:“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孟子·公孙衍张仪章》)根据以上两段内容,简要谈谈孔孟二人处世态度的异同。

(4分)【答案】4分)孔子和孟子都希望通过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来实现自己的理想,这是他们相同之处。

这是他们相同之处。

(2分)孔子认为,如果自己不被国君任用,就韬光养晦,安贫乐道;而孟子认为,如果自己不得志,就独自践行,守道不屈。

(2分)【解析】①子路对颜渊说:“用我呢,我就去干;不用我,我就隐藏起来,只有我和你才能做到这样吧!” ②孟子说:“能实现志向就与百姓一起去实现,不能实现志向时就独自施行这一个原则。

”由此可见二者的都愿意实现自己的理想。

但孔子在得不到理解时就不会主动参与,而孟子得不到认同时还是会积极参与。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2.阅读下面的《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6分)孟子曰:“非礼之礼,非义之义,大人弗为。

”(《孟子·离娄下》)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 (《孟子·离娄下》)孟子曰:“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 (《孟子·离娄下》)(1)结合上面选段,简析“大人”(有德行的人)的处事原则。

(2分)(2)结合上面选段,分析孟子在个人修养上阐述了什么观念。

(4分)【答案】(1)有德行的人能够辨别真正的礼和义,对于非礼之礼和非义之义坚决排斥。

说话不一定都兑现,做事不一定都彻底,只要落实在“义”上就行。

(2分)(2)孟子在此强调在个人修养上要注重选择,要懂得什么是自己该做和不该做的,才会有所作为。

首先要“不为”,即不去做不符合礼和不符合义的事情,无论说话和做事都要以礼和义为准则,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有为”。

(4分)【解析】解答此题,必须先把原文读懂。

题中的文段可译为:孟子说:“不合礼仪的礼,不合道义的义,品德高尚的君子是不肯做的。

《论语八佾》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论语八佾》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论语八佾》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论语·宪问》)“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①,管氏亦有反坫。

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论语·八佾》)【注】①反坫(diàn):先秦诸侯招待别国国君时,放置献过酒的空杯子的土台。

1. 两则材料中孔子对管仲的评价分别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2. 两则材料,孔子分别是从什么角度评价管仲的?由此可以看出孔子怎样的仁爱观?【答案】1. (1). 仁者(2). 不知礼2. ①材料一是从社会贡献的角度来评价的;②材料二是从维护社会等级制度的角度来评价的。

③孔子的仁爱观主要看一个人对全社会的贡献;孔子评价一个人不拘泥于小节小信,在仁的认识上能知权达变。

【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的理解和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先了解材料大意,再根据题干要求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点。

本题中,材料一的关键句为“管仲非仁者与”“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材料二为“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知道对管仲的评价是“仁者”和“不知礼”。

【2题详解】本题考名著查阅读及鉴赏作品形象、评价价值判断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要审清题干要求,理解作品的价值取向,然后从熟悉的文学作品中选择典型人物进行分析评价。

答题时要结合人物的具体事例来谈,可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来答。

本题中,由材料中的“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①,管氏亦有反坫”知,孔子主要是从对社会的贡献和维护社会等级制度来评价的;由此知孔子的仁爱观主要看一个人对全社会的贡献;孔子评价一个人不拘泥于小节小信,在仁的认识上能知权达变。

《中庸之道》最新模拟参考答案

《中庸之道》最新模拟参考答案

《中庸之道》“最新模拟”参考答案十九、23.⑴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⑵以身作则。

示例: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凡事都以身作则,身先士卒。

做到了这一点,就能做到不令而行。

使自己成为老百姓的表率。

24.不正确。

“不讲原则,四面讨好”是不讲原则的折中主义。

中庸不是无原则地调和,而是在一定的原则下寻求各方的协调与和谐。

不能把中庸等同于折中主义。

二十、23.⑴孔子认为应该与中道之士结交,至少也该和狂狷的人结交,因为他们做事积极向上,不做坏事,能对交往的人有一种正面的引导作用。

⑵儒家认为礼的运用,最高境界是和谐。

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不能为了和谐而放弃原则,一味求和,我们应该把握好做事的尺度,求和谐而不能无原则的混同。

24.“中庸”的精神实质是要求人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在对待社会问题时要依据道德原则保持中立态度,考虑问题全面,不走极端,对人宽容大度,这样可以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保持稳定,有利于社会安定。

把它看成“凡事处处折中调和“的“折中主义”是不妥当的。

因为,全面看《论语》中关于“中庸”的论述,可知孔子还提倡“和而不同”(在保持稳定下允许不同意见),反对“同而不和”(表面上强求统一),反对无“是非”原则的“乡原”等。

《<论语>选读》综合分)甲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23.⑴请写两个体现孔子中庸之道的成语。

(2分)⑵结合两则文字,说说“民鲜久矣”的原因。

(2分)乙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文质彬彬,是孔子对君子形象的描述,也是他对君子人格的要求,是儒家中庸之道的一种表现。

24.就上述论述,请你谈谈你的理解。

(3分)23.(1)不偏不倚不瘟不火不即不离(2)统治者考虑自己利益时过于张扬,未能在自己利益与民众利益之间要寻求一种平衡关系,因为统治者缺乏“中庸”这一至德很久了,老百姓很久没感受到它了。

论梁元帝读书阅读答案

论梁元帝读书阅读答案

篇一:论梁元帝读书阅读答案上一篇:下一篇:篇三:论梁元帝读书阅读答案2015年北京顺义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_高三语文_语文_高中教育_教育专区暂无评价|0人阅读|0次下载|2015届高三文化经典练习与答案_高三语文_语文_高中教育_教育专区暂无评价|0人阅读|0次下载|2015届高三文化经典练习与答案_高三语文_语文_高中教育_教育专区。

文化经典研读练习 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12 分)①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

子曰: ?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 ②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风,必偃。

’ ? (1)孔子借用“风”与“草”的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请用文中原句回答)(3 分)答:(2)孔子一方面强调“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的熏陶作用,一方面又号召自己的学生对求“鸣鼓而攻之”,这样做是否自相矛盾?请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9 分)答: 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12 分)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 (《论语》)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

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 (《礼记?学记》)(1)简要概括孔子和《礼记》的“教学观”的共同点。

(4 分)答:(2)孔子和《礼记》表述的“教学观”有所不同,请简要评析。

(8 分)答: 3.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12 分)①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论语〃里仁》)②闻道者,必真知而笃信之,吾辈自己不能自信,心中已无把握,焉能闻道?(《曾文正公全集》)简要分析上述两段文字所体现的精神,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理解。

字数 200 字左右。

(12 分)答:4.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12 分)①子曰: ?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苏洵《管仲论》阅读答案及翻译

苏洵《管仲论》阅读答案及翻译

苏洵《管仲论》阅读答案及翻译《管仲论》选自选自《古文观止》。

作者苏洵,是一篇史论,以管仲死而齐国乱为例,论证了举贤任能是保障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指明了政治家培养选拔接班人的重要性。

管仲论管仲相桓公,霸诸侯,攘夷狄,终其身齐国富强,诸侯不敢叛。

管仲死,竖刁、易牙、开方用,威公薨于乱,五公子争立,其祸蔓延,讫简公,齐无宁岁。

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

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

及其乱也,吾不曰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仲。

何则?竖刁、易牙、开方三子,彼固乱人国者,顾其用之者,威公也。

夫有舜而后知放四凶,有仲尼而后知去少正卯。

彼威公何人也?顾其使威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

仲之疾也,公问之相。

当是时也,吾意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

而其言乃不过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

呜呼!仲以为威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仲与威公处几年矣,亦知威公之为人矣乎?威公声不绝于耳,色不绝于目,而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

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耳。

一日无仲,则三子者可以弹冠而相庆矣。

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絷威公之手足耶?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

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耳。

不然,天下岂少三子之徒哉?虽威公幸而听仲,诛此三人,而其余者,仲能悉数而去之耶?呜呼!仲可谓不知本者矣。

因威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

夫何患三子者?不言可也。

五伯莫盛于威、文,文公之才,不过威公,其臣又皆不及仲;灵公之虐,不如孝公之宽厚。

文公死,诸侯不敢叛晋,晋习文公之余威,犹得为诸侯之盟主百余年。

何者?其君虽不肖,而尚有老成人焉。

威公之薨也,一乱涂地,无惑也,彼独恃一管仲,而仲则死矣。

夫天下未尝无贤者,盖有有臣而无君者矣。

威公在焉,而曰天下不复有管仲者,吾不信也。

仲之书,有记其将死论鲍叔、宾胥无之为人,且各疏其短。

是其心以为数子者皆不足以托国。

而又逆知其将死,则其书诞谩不足信也。

高考《论语》试题精选(附解析)(十二)

高考《论语》试题精选(附解析)(十二)

高考《论语》试题精选(附解析)(十二)56.(2021年石景山一模)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

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玷,管氏亦有反玷。

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论语·八佾》)②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

"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如其仁,如其仁。

"(《论语·宪问》)③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论语·宪问》)以上三则语录都涉及了孔子对管仲的评价,请简述孔子批评管仲和褒扬管仲的原因,并概括孔子品评人物所遵循的原则。

(5分)试题解读:①译文:孔子说:“管仲的器量太小啦!”有人问:“管仲节俭吗?”孔子说:“管仲有三处豪华的公馆,他手下的人从不兼职,怎么能称得上节俭呢?”“那么管仲懂礼仪吗?”孔子说:“国君在宫门前立了一道影壁,管仲也在自家门口立了影壁;国君设宴招待别国君主、举行友好会见时,在堂上设有放置空酒杯的土台,管仲宴客也就有这样的土台。

如果说管仲知礼,那还有谁不知礼呢?”子路说:“齐桓公杀了公子纠(齐桓公的哥哥。

齐桓公曾与其争位,杀掉了他),召忽自杀以殉,但管仲却没有死。

”接着又说:“管仲是不仁吧?”孔子说:“桓公多次召集各诸侯国盟会,不用武力,都是管仲出的力。

这就是他的仁德!这就是他的仁德!”子贡说:“管仲不是仁人吧?齐桓公杀了公子纠,他不能以死相殉,反又去辅佐齐桓公。

文化经典阅读6分“孔子评价管仲”有答案

文化经典阅读6分“孔子评价管仲”有答案

文化经典阅读(6分)“孔子评价管仲”有
答案
文化经典阅读(6分)
9.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贡曰:“管仲①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②。

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③也,自经④于沟渎⑤而莫之知也!”(《论语·宪问第十四》)
【注】①管仲,早年经商,初事齐国公子纠,帮助公子纠和公子小白争夺君位,小白得胜,即位为齐桓公,管仲被囚,经鲍叔牙保举,齐桓公不计前嫌,任管仲为卿。

管仲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代的第一位霸主。

②“被”,通“披”;“左衽”,衣襟向左边开,这时狄夷的打扮,形容落后的少数民族。

③诚信,遵守信用。

④自经,自缢,上吊自杀。

⑤渎,小沟渠。

(1)上述语段中,子贡和孔子对管仲的看法有什么不同?(2分)
(2)从孔子评价管仲这个特殊人物,谈对仁者的看
法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4分)
参考答案:
9、(1)(2分)子贡认为管仲没有为公子纠而殉死,反而投靠了齐桓公,那就是背叛了公子纠,因而不是一个仁者;孔子肯定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匡正天下,使老百姓得到好处的作为,认为管仲是一个仁者。

(意思相近即可)
(2)(4分)孔子评价管仲并没有像普通人那样要求他拘于小节小信,而是肯定了他的大信大节。

(1分)从孔子对待仁的观点可以看出孔子通达知变得思想,做到了具体人物具体分析地客观评价,(2分)。

所以,我们看待人和事时,也不宜用统一的标准衡量,要学会辩证地、一分为二地分析对待。

(1分)(意思相近即可)。

苏洵《管仲论》阅读答案及翻译

苏洵《管仲论》阅读答案及翻译

苏洵《管仲论》阅读答案及翻译苏洵《管仲论》阅读答案及翻译《管仲论》选自选自《古文观止》。

作者苏洵,是一篇史论,以管仲死而齐国乱为例,论证了举贤任能是保障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指明了政治家培养选拔接班人的重要性。

管仲论管仲相桓公,霸诸侯,攘夷狄,终其身齐国富强,诸侯不敢叛。

管仲死,竖刁、易牙、开方用,威公薨于乱,五公子争立,其祸蔓延,讫简公,齐无宁岁。

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

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

及其乱也,吾不曰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仲。

何则?竖刁、易牙、开方三子,彼固乱人国者,顾其用之者,威公也。

夫有舜而后知放四凶,有仲尼而后知去少正卯。

彼威公何人也?顾其使威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

仲之疾也,公问之相。

当是时也,吾意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

而其言乃不过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

呜呼!仲以为威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仲与威公处几年矣,亦知威公之为人矣乎?威公声不绝于耳,色不绝于目,而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

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耳。

一日无仲,则三子者可以弹冠而相庆矣。

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絷威公之手足耶?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

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耳。

不然,天下岂少三子之徒哉?虽威公幸而听仲,诛此三人,而其余者,仲能悉数而去之耶?呜呼!仲可谓不知本者矣。

因威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

夫何患三子者?不言可也。

五伯莫盛于威、文,文公之才,不过威公,其臣又皆不及仲;灵公之虐,不如孝公之宽厚。

文公死,诸侯不敢叛晋,晋习文公之余威,犹得为诸侯之盟主百余年。

何者?其君虽不肖,而尚有老成人焉。

威公之薨也,一乱涂地,无惑也,彼独恃一管仲,而仲则死矣。

夫天下未尝无贤者,盖有有臣而无君者矣。

威公在焉,而曰天下不复有管仲者,吾不信也。

仲之书,有记其将死论鲍叔、宾胥无之为人,且各疏其短。

是其心以为数子者皆不足以托国。

论语选段“孔子评价管仲”阅读理解及答案

论语选段“孔子评价管仲”阅读理解及答案

论语选段“孔子评价管仲”阅读理解及答案
论语选段“孔子评价管仲”阅读理解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贡曰:管仲①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②。

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③也,自经④于沟渎⑤而莫之知也!(《论语宪问第十四》)
【注】①管仲,早年经商,初事齐国公子纠,帮助公子纠和公子小白争夺君位,小白得胜,即位为齐桓公,管仲被囚,经鲍叔牙保举,齐桓公不计前嫌,任管仲为卿。

管仲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代的第一位霸主。

②被,通披;左衽,衣襟向左边开,这时狄夷的打扮,形容落后的少数民族。

③诚信,遵守信用。

④自经,自缢,上吊自杀。

⑤渎,小沟渠。

(1)上述语段中,子贡和孔子对管仲的看法有什么不同?(2分)(2)从孔子评价管仲这个特殊人物,谈对仁者的看法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4分)
参考答案:
9、(1)(2分)子贡认为管仲没有为公子纠而殉死,反而投靠了齐桓公,那就是背叛了公子纠,因而不是一个仁者;孔子肯定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匡正天下,使老百姓得到好处的作为,认为管仲是一个仁者。

(意思相近即可)
(2)(4分)孔子评价管仲并没有像普通人那样要求他拘于小节小信,
而是肯定了他的'大信大节。

(1分)从孔子对待仁的观点可以看出孔子通达知变得思想,做到了具体人物具体分析地客观评价,(2分)。

所以,我们看待人和事时,也不宜用统一的标准衡量,要学会辩证地、一分为二地分析对待。

(1分)(意思相近即可)。

2020浙江高考论语复习(七)

2020浙江高考论语复习(七)

十二、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题目。(4分)P134 ①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②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 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①之间违仁,造次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 【注】 ①终食:一顿饭的工夫。②造次:仓促、急遽。 结合两则材料,概括儒家对君子的要求并评析其当下意义。 答: 【参考译文】 ①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把胳膊弯起来当枕头,快乐也就在其中了!干不正当的事获得的富贵,对我 而言就如同天边的浮云。” ②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如果不用正当的方法获得它,君子就不会去享受。贫穷与 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如果不用正当的方法抛弃它,君子就不摆脱。君子如果抛弃了仁德,又怎么能成就 自己的名声呢?君子不会在哪怕是一顿饭那么短的时间里远离仁德,即使在最紧迫的时刻也一定会遵循仁德 办事,即使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遵循仁德去办事。” 【答案】 要求:①君子生活上要安贫乐道;可以追求富有和尊贵,但应该严格遵循“道”。 ②君子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背离仁义。 意义:当今社会,竞争激烈,人心浮躁,人们应该恪守自己内心的道德准则,正确对待财富和地位,安贫乐 道,快乐而平和地生活。君子作为社会的道德标杆,更要时时刻刻怀有仁义之心,这样才能使社会各安其位、 和谐发展。
(2分) • 答: • 12.据上述三则材料说说孔子的教育实践对当代中国教育有哪些启示。(4分) • 答:
• 【参考译文】 • (孔子的弟子中,)道德修养好的: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善于辞令的:宰我,子贡。
长于政事的:冉有,季路。熟悉文化典籍的:子游,子夏。
• 闵子骞侍奉在孔子身旁,是中和正直的样子。弟子子路则是很刚强的样子。冉有、子贡又是 很和乐的样子。孔子很高兴。(但又说:)“像仲由那样,恐怕不能善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经典阅读(6分)
9.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贡曰:管仲①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②。

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③也,自经④于沟渎⑤而莫之知也!(《论语宪问第十四》)
【注】①管仲,早年经商,初事齐国公子纠,帮助公子纠和公子小白争夺君位,小白得胜,即位为齐桓公,管仲被囚,经鲍叔牙保举,齐桓公不计前嫌,任管仲为卿。

管仲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代的第一位霸主。

②被,通披;左衽,衣襟向左边开,这时狄夷的打扮,形容落后的少数民族。

③诚信,遵守信用。

④自经,自缢,上吊自杀。

⑤渎,小沟渠。

(1)上述语段中,子贡和孔子对管仲的看法有什么不同?(2分)
(2)从孔子评价管仲这个特殊人物,谈对仁者的看法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4分)
参考答案:语文网
9、(1)(2分)子贡认为管仲没有为公子纠而殉死,反而投靠了齐桓公,那就是背叛了公子纠,因而不是一个仁者;孔子肯定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匡正天下,使老百姓得到好处的作为,认为管仲是一个仁者。

(意思相近即可)
(2)(4分)孔子评价管仲并没有像普通人那样要求他拘于小节小信,而是肯定了他的大信大节。

(1分)从孔子对待仁的观点可以看出孔子通达知变得思想,做到了具体人物具体分析地客观评价,(2分)。

所以,我们看待人和事时,也不宜用统一的标准衡量,要学会辩证地、一分为二地分析对待。

(1分)(意思相近即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