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握核心素养的主题实质(1)

合集下载

如何把握核心素养的实质

如何把握核心素养的实质

如何把握核心素养的实质•核心素养其实就是之于三维目标的深化和创新,也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产物。

核心素养实际上是三维目标的提炼和整合,把知识、技能和过程、方法提炼为能力;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提炼为品格。

能力和品格的形成即是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

其实质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核心素养更能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核心素养体现了从学科本位到以人为本的的转变。

是从人的视角来界定课程与教学的内容和要求。

素养是素质加教养的产物,是天性和习性的结合。

素养完全属于人,是人内在的秉性,素养使人成其为人,素养决定人的发展取向。

教育的终极任务就是提升人的素养(教育价值所在)。

素养让我们真正从人的角度来思考教育定位教育。

素养导向的教育更能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是人终身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基因、种子和树根。

抓住了核心素养也就抓住了教育的根本。

•二、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形成的要素和路径。

•学科核心素养既是一门学科对人的核心素养发展的独特贡献和作用,又是一门学科独特教育价值在学生身上的体现和落实。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本质观和学科教育价值观的反映。

通过厘清学科核心素养,清晰地界定和描述本学科对人的发展的价值和意义,体现本学科对学生成长的独特贡献,从而使学科教育真正回到服从服务于人的发展的方向和轨道上来。

总之,只有抓住学科核心素养,才能抓住学科教育的根本。

•三、学科知识和核心素养的关系•核心素养的提出,很多人认为是知识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地弱化,实际上就是知识与素养的关系问题。

知识是学校教育活动得以展开的基础,教学活动离不开知识,教学活动对知识具有绝对的依赖性,没有了知识,教学活动便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但是,教学决不能止于知识,人的发展更不限于掌握知识,教学的根本目的和人的发展的核心内涵是人的素养的提升,教学是基于知识通过知识的学习来提升人的素养的一种教育活动。

目前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作为工具、媒介、手段、材料的知识反倒变成了教学的目的,知识被绝对化了、神圣化了,教育成了“为了知识的教育”,而能力和素养却被弱化、被边缘化了,有知识没能力缺素养就成为我们教学最突出最致命的问题。

以“核心素养”为本的课堂教学改革

以“核心素养”为本的课堂教学改革

以“核心素养”为本的课堂教学改革何云1,崔永利2(1.石景山区古城第二小学分校,北京100048;2.石景山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北京100041)核心素养是指一个人所必备的品格和必须具有的关键能力。

它是一个人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坚实的基础。

教育的过程,是奠基人生的过程,课堂教学又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

因此,只有聚焦核心素养,才能为课堂教学找到改革与创新的方向和动力。

笔者认为,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教学改革,要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理念提升,准确把握核心素养实质1.对核心素养的理解。

从国内外来看,对于核心素养的关注点不一样,但有相同的三个关键词:适应,要适应自我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必备品格,指人的理想、信念、道德;关键能力,指最基础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用三句话来概括,第一是健康的身心,第二是良好的品格,第三句是关键的能力。

这是教育改革更是课堂改革的基本根本出发点。

2.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把握。

2016年9月,中国教育学会公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提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应具备的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以及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和具体细化的十八个基本点。

3.对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的关系的理解。

学科核心素养既是一门学科对人的核心素养发展的独特作用,又是一门学科独特教育价值在学生身上的体现和落实。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本质观和学科教育价值观的反映。

只有抓住学科核心素养,结合其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理解学科的本质和教育价值,把握对学生通过本门学科的学习要形成哪些核心素养以及怎样形成这些素养,才能正确地引领学科教育的深化改革,全面地发挥学科的育人功能。

这是课堂改革的直接依据的关键。

二、认真反思,当前课堂教学中不利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两个问题(一)当前课堂教学中,“三维目标”割裂的问题。

出于现实中教学进度要求,教师教育教学压力大,学生家长和社会对学业成绩的要求等种种因素,“三维目标”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只剩“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未能充分落实,“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则被虚化。

如何把握核心素养的实质

如何把握核心素养的实质

如何把握核心素养的实质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教育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入。

教育的目的不再是为了传递知识,而是通过培养核心素养,让学生在日后的生活、工作中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

本文将探究什么是核心素养,以及如何把握核心素养的实质。

什么是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指的是人们在学习和工作中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和素质,这些能力和素质包括: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协作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等,是人们在信息化、全球化、社会化等新时代下所必须应对的能力和素质。

与以往的课程相比,核心素养更重视能力的培养和实践的环节,注重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探索和创造,从而提升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素质。

如何把握核心素养的实质1. 着眼于实践,注重培养能力在核心素养课程中,我们注重的不是知识的死记硬背,而是实践的探索和创新。

通过实践,让学生体验和操作,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培养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等各种能力。

这种实践性的教育方式,能够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知识,提升自身的能力和素质。

2. 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核心素养的培养不能仅仅依靠老师的讲解,还要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和参与性。

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与老师进行互动和交流,发掘自己的潜力和特长,从而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3. 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在核心素养的课程中,我们注重团队合作和协作精神的培养。

通过集体活动和团队作业,让学生相互合作,协作解决问题,共同完成任务,从而培养学生有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这些都是人们在现代社会所必须掌握的素质。

4. 多元智能的培养在核心素养的课程中,我们注重多种智能的培养。

通过不同形式的活动和学习内容,让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优势,并相互交流、学习,从而提升自身的能力和水平。

核心素养的实质是注重实践和能力的培养,在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中发掘学生的特长,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多元智能,从而培养学生面对现代社会的挑战所必需的基本素养能力。

因此,我们需要引导学生跳出以往教育模式的束缚,主动参与到核心素养课程中来,让学生在这种实践中逐渐成长,成为具备核心素养的人才。

紧扣核心素养 指向立德树人

紧扣核心素养 指向立德树人

紧扣核心素养指向立德树人近年来,教育领域对于学生的素质培养越来越受重视,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了教育工作者们关注的焦点。

而紧扣核心素养,指向立德树人,已经成为了现代教育的重要任务和宗旨。

本文将就这一主题展开讨论,探讨如何紧扣核心素养,指向立德树人。

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指一个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包括了学科知识、基本技能、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社会能力和情感态度等方面。

这些素养是一个人综合发展的基础,是教育的目标和任务。

紧扣核心素养意味着在教育实践中要将核心素养作为教学目标,将其融入到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中去,使之成为学生发展的桥梁和支撑。

而指向立德树人则是要将核心素养的培养与道德品质、人文精神和全面发展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这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和宗旨,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期待。

那么,紧扣核心素养,如何指向立德树人呢?我们需要在教育理念上进行转变。

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强调知识的传授和学生的应试能力,往往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发展需求。

现代教育应当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特点,将核心素养作为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通过学科学习和课外活动的组织,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社会能力和情感态度,使之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全面发展的人。

这就是紧扣核心素养、指向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转变。

我们需要在教学内容上进行重构。

传统的教学内容往往偏重于学科知识的传授和学生的记忆能力,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科思维的培养。

现代教学内容应当融入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注重学科知识与思维能力的结合,教育教学内容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性思维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在学科学习中提升自我认知、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为立德树人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就是紧扣核心素养、指向立德树人的教学内容重构。

我们需要在教学方法上进行创新。

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被动接受者,教学过程缺乏互动性和启发性。

核心素养的主题实质

核心素养的主题实质

《核心素养的主题实质》
论:(1)所有框架共同倡导的核心素养是四个:协作、交往、信息通信技术素养、社会和文化技能、公民素养;(2)绝绝大部分框架倡导的核心素养是另外四个:创造性或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开发高质量产品的水平或生产性。

世界共同核心素养是世界对信息时代人的发展目标的共同追求,体现了世界教育的发展趋势。

我们要构建自己的核心素养体系和信息时代教育。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准确价值观点、必备品格和关键水平。

核心素养既是课程目标,又是一种新的课程观。

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是由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四个要素组成。

它们四个要素是高中学生在接受信息技术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表现。

这四个核心要素相互支持、相互渗透,共同促动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

如何把握核心素养的主题实质

如何把握核心素养的主题实质

浅谈如何把握核心素养的主题实质呢?自2015年1月起,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各科课程标准开始系统修订。

这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创造信息时代的课程体系。

为充分体现信息时代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新特点和新需求,教育部一方面立足我国立德树人的根本需求,另一方面充分借鉴国际课程改革的先进经验,确立核心素养这一观念,将之作为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

因此,信息时代的课程体系,亦可称为素养本位的课程体系。

核心素养既是课程目标,又是一种新的课程观。

理解核心素养的内涵,是构建我国信息时代课程体系的出发点。

核心素养是当下课改的一个核心概念。

专家、学者们已对这一核心概念作出了界定,并且进行了阐释。

我认为对核心素养的概念进行简明扼要的界定与阐释是很重要的,不过,比对概念进行界定与阐释更重要的是如何深入认识核心素养的价值、意义,以及我们对核心素养的态度。

改革的实践早就证明了一个判断:只有让认识、理念走在前面,让对价值、意义的认识走在前面,改革者才能既怀着激情又带着理性行走,走得更好更远,改革才有可能深化并达成目标。

课程改革要走进核心素养,首先是我们要真正走进核心素养的价值意义域。

其一,要认识到核心素养提出的必然性。

听到核心素养这一概念,不少人有种新鲜感,认为课改又出了一个新词,同时还有点陌生感与神秘感,不知道这个词的意义。

其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早就孕伏在教育改革的实践中。

我们可以作一简要回顾。

早在上世纪90年代,我们国家就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求从应试教育的桎梏中挣脱出来,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素质教育本身就蕴含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本义。

进入新世纪,国家颁发了中长期教育改革规划纲要,纲要中明确规定,素质教育是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是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是重点,显然,改革的目标已聚焦在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上了。

开启新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宗旨就鲜明地定位于每一个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为中华民族复兴奠基。

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及培育路径

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及培育路径

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及培育路径一、概述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和改革,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已经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

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主要体现在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

这四个方面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完整框架。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是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核心,强调学生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要注重思维能力的提升,包括逻辑思维、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等方面的发展。

审美鉴赏与创造是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学生具备对文学作品进行鉴赏和评价的能力,同时能够运用语言进行创作,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文化传承与理解是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目标,旨在让学生通过对经典文学作品的学习,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形成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为了有效培育学生的高中语文核心素养,需要采取科学合理的培育路径。

这包括优化课程内容,注重实践体验,加强课外阅读,开展多元化评价等方面。

通过优化课程内容,使课程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注重实践体验,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体验、感悟,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思维能力。

加强课外阅读,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

开展多元化评价,注重过程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发展情况。

通过这些培育路径的实施,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高中语文核心素养水平,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 简述当前高中语文教育的重要性及其面临的挑战。

当前高中语文教育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学生的知识获取方式和阅读习惯发生了显著变化,这对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提出了挑战。

另一方面,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对高中语文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育者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方法,以适应学生多元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理解语文核心素养的要义与教学实施策略

理解语文核心素养的要义与教学实施策略

理解语文核心素养的要义与教学实施策略核心素养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程标准”)中最为重要的概念之一。

“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

”实施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教师首先要准确理解核心素养的内涵,厘清其构成要素和内在关系,这是教学实施的逻辑起点;再依据教学实施过程,从制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等方面思考实施策略。

一、理解核心素养内涵的要义1. 核心素养具有整体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这是对学生通过语文课程学习应获得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具体化,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的育人价值。

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存在内在的、不可分割的关系。

分解开来解释是为了方便理解,但不意味着可以一个个单独施行或分别实现。

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选择和呈现课程内容时,应综合表述,要避免一项项简单对应,避免在教学中出现类似于把“三维目标”变成三个目标的现象。

2. 坚持“语言运用”为本“在语文课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文化自信都以语言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语言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

”语言运用是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与其他三个方面不可等量齐观。

在四个方面中,只有语言运用是语文课程的专责,其他三个方面则是各门课程均需关注的内容。

温儒敏教授提出“以一带三”的建议:“一”是语言运用,“三”是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文化自信。

语文教学须以“语言运用”为本,通过语言运用的教学,把其他三个方面“带”进来,彼此融为一体,学生的核心素养在不断的语言实践中得到提升。

笔者以图1表示这四个方面的关系,认为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出现背离语文课程性质、丢失语文课程特点的情况。

核心素养的相关原理和方法

核心素养的相关原理和方法

核心素养的相关原理和方法
核心素养的相关原理和方法包括:
1. 终身学习原理:核心素养是一个终身的学习过程,个体需要不断地学习、更新知识和技能,以适应变化的社会和工作环境。

2. 跨学科知识原理:核心素养不仅包括专业知识,还需要涉及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通过跨学科的学习能力和思维方式进行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

3. 创新与创造原理:核心素养注重发展个体的创新能力和创造力,培养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社会互动与合作原理:核心素养强调个体在团队合作和社会交往中的能力,注重培养合作精神、沟通技巧和团队合作能力。

5. 自我管理原理:核心素养要求个体具备自我管理的能力,包括时间管理、目标设定、自我反思和自我调适等,以提高个体的效率和效能。

为了培养核心素养,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 跨学科学习:鼓励学生在不同学科之间建立联系,帮助他们理解和应用不同学科的知识。

2. 项目驱动学习:以项目为单位进行学习和实践,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3. 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提高他们的沟通和协作能力。

4. 反思与自我评估: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估,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以不断提高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能力。

5. 探究式学习: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知识,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

总之,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通过跨学科学习、项目驱动学习、合作学习、反思与自我评估以及探究式学习等多种方法来实现。

同时,也需要关注个体的终身学习和发展,鼓励他们持续学习和适应社会变化。

核心素养的概念与本质

核心素养的概念与本质

核心素养的概念与本质
核心素养是指个体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所需要掌握的基本能力和素质。

它涵盖了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等方面,是现代人应具备的基本素养,也是实现个人发展和社会
进步的必要条件。

核心素养的概念和本质等同于人类发展的需要和人类社会的要求。

核心素养是从人的发展和生存需要中产生的,是在不断进化和发展中的人类对未来的
探索和构建。

核心素养的本质是从人类文明中汲取经验,以解决现实问题并创造未来。


心素养对于个人和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核心素养的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知识方面,核心素养包括基本的科学、数学和技术知识,以及人文社会科学
的知识。

这些知识是现代人必备的基本工具,可以帮助人们了解世界、探索自我和社会。

第二,在技能方面,核心素养包括基本的科技能力、信息技能和交际能力。

这些技能
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和生活中的变化和挑战。

第三,在态度方面,核心素养要求人们具备积极的心态和态度,包括积极向上、自信、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等素质。

这些素质可以帮助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更为从容和坚定。

第四,在价值观方面,核心素养要求人们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包括尊重、公正、责任感等。

这些价值观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发挥积极作用。

综上所述,核心素养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学习和掌握核心素养,个人可以提高自己的生活和工作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变化和面对未来的挑战。

同时,也可以促进社会的进步和稳定,更好地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

因此,核心素养的培养
应该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任务。

核心素养的概念与本质

核心素养的概念与本质

核心素养的概念与本质核心素养的概念与本质引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教育的目标也在不断变化。

传统教育侧重于学生的知识掌握和智力发展,但在现代社会中,光有专业知识远远不够,还需要培养学生一系列的核心素养。

本文将从核心素养的概念、本质和培养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核心素养的概念核心素养是指一种对未来人类生存、发展和成功所必备的基本素养的综合体。

它包括了学科知识、学科思维、学科能力、学科态度等多个方面,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指标。

核心素养是对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养等多个层面上的要求,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

二、核心素养的本质1. 开源思维核心素养的本质是培养学生具备开源思维能力。

开源思维是一种积极、开放和创新的思维方式,能够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勇于尝试新的解决方法,通过不断创新来解决复杂问题。

开源思维要求学生具备全局观念,能够将各种学科知识和技能进行整合,形成综合的解决方案。

2. 规划能力核心素养的本质还包括培养学生的规划能力。

规划能力是指学生在面对复杂问题时,能够合理安排时间、资源和任务,制定详细的计划,并能够按照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实施。

规划能力是学生整体素养的关键,只有具备良好的规划能力,学生才能做好时间管理,高效完成任务,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

3. 创新意识核心素养的本质还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指学生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能够追求新的解决方法和策略。

创新意识要求学生具备勇于尝试、不怕失败的精神,能够独立思考和挑战传统观念,从而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发展。

三、核心素养的培养1. 学科知识的扎实建立学科知识是核心素养的基础,学生在学科知识上的掌握决定着其核心素养的发展。

教师应该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兴趣,并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使其全面、系统地掌握学科知识。

2. 学科思维的培养学科思维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学科知识进行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

教育者应该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提高其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开放思维,使其能够灵活运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什么是核心素养

什么是核心素养

【重要】什么是核心素养【重要】什么是核心素养(2016-01-09 20:08:20)转载时下,核心素养跃升为我国基础教育界的新热点,成为大家眼中借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落实素质教育目标的关键要素。

那么,核心素养到底是什么?有何特定内涵?笔者对国内外观点进行梳理后发现,既有研究多停留在表面功效的描述上,对其本质的把握远不够深入,这与相关研究与实践的需求极不相称,与核心素养被寄予的厚望极不相称。

因此,非常有必要对这一重要概念深入讨论。

一、检视:有关核心素养的主流观点(一)OECD的观点“核心素养”( Key Competencies)其实是一个舶来品,代表性的如经合组织( OECD)1997年12月启动的“素养的界定与遴选:理论和概念基础”(Definition and Selection of Competencies: Theoretical and Conceptual Foundations,即DeSeCo)项目。

在持续多年的讨论和研究之后,OECD于2003年出版了最终研究报告《核心素养促进成功的生活和健全的社会》( Key Competencies for a Successful Life and a Well-Functioning Society),将有关学生能力素养的讨论直接指向“核心素养”,并构建了一个分别涉及“人与工具”、“人与自己”和“人与社会”等三个方面的核心素养框架,具体包括“使用工具互动”、“在异质群体中工作”和“自主行动”共三类九种核心素养指标条目。

为推动这一框架的实践与应用,2005年OECD专门发布《核心素养的界定与遴选:行动纲要》(The Definition and Selection of Key Competencies: Executive Summary)。

那么,DeSeCo项目组给出“核心素养”的内涵的依据是什么?或者说,其理论经脉是如何把握的?DeSeCo 项目组从功能论(或需求导向)的角度诠释核心素养,他们认为,核心素养具备如下特点:有助于社会和个人获得有价值的成果产出,有助于个体满足各个社会生活领域的重要需求,对每个人都有重要意义。

核心素养意味着什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贯彻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意味着什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贯彻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意味着什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贯彻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其终身学习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核心素养以“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六大素养。

课程改革进入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时代意味着课程改革的深化,具体体现在:①转向社会文化情境中的具体个人,对时代新人形象进行具体刻画。

核心素养导向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化表达。

它对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形象进行了具体刻画,在刻画和描述方法论上发生了从抽象的人到具体情境中的人、从面面俱到到关键要素、从即时效应到持久价值的视角转换。

②转向“做中学”,注重引导学生在不确定性情境中定义并尝试分析解决问题。

核心素养导向不能停留在确立方向、目标层面,还必须明晰实施路径及实现方式,否则无法落地。

将核心素养界定为“个体在特定的情境下能成功地满足情境的复杂要求与挑战,并能顺利地执行生活任务的内在先决条件”,也就意味着它是在特定情境的应对中形成的。

与此相适应的教学就是引导学生在不确定性情境中定义问题和任务,并尝试分析解决问题、完成任务。

③注重与现实生活世界需要相匹配的知识技能,学会学习。

教学不能单纯注重知识传授而是与一定社会文化情境相关联的、有意义的知识,与个人生活经历或经验连接的、活的知识,是人类社会文化在个体身上的内化、积淀,集中表现为个体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生活智慧。

(2)“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做起:①改变教学结构,引导学生思维取向教学结构体系调整与改变是塑造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前提,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方法,严重阻碍了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

教师应探索适合学生多元化发展的道路,满足学生的多元化发展需求,才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基于核心素养主题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基于核心素养主题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基于核心素养主题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核心素养是指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沟通技巧、协作能力等。

通过设计和实施基于核心素养的主题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全面发展,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

本文将探讨如何设计和实施这样的主题活动。

一、主题确定在设计基于核心素养的主题活动之前,首先需要确定一个适合的主题。

主题可以基于学科内容、文化背景、社会问题等。

例如,我们可以选择“环境保护”作为主题。

二、目标设定确定主题之后,需要设定活动的目标。

目标应该与核心素养的培养相对应。

以“环境保护”为例,目标可以包括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等。

三、活动设计根据确定的主题和目标,设计相应的活动。

活动可以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任务和要求。

例如,第一阶段可以是学习环境知识和技能,第二阶段可以是实地考察和调研,第三阶段可以是组织环境保护活动等。

在活动设计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实际情况。

可以设计一些趣味性的环节,吸引学生的参与。

同时,活动应该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资源准备在实施活动之前,需要准备相应的资源。

资源可以是教材、工具、场地等。

例如,在环境保护活动中,可以准备一些环保手册、种植工具、垃圾分类桶等。

确保资源的充足和可用性,以便顺利进行活动。

五、实施活动在活动实施过程中,需要指导学生完成各项任务。

指导可以采取多种方式,例如讲解、示范、指导手册等。

同时,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促使他们主动参与活动。

六、活动评估在活动结束后,进行评估。

评估可以分为过程评估和结果评估。

过程评估是指对活动过程的评估,例如学生的参与程度、团队合作情况等。

结果评估是指对活动结果的评估,例如学生对环境保护的理解程度、能力的提高等。

根据评估结果,可以对活动进行改进和调整,以提高活动的效果。

同时,也可以将优秀的学生作品展示出来,鼓励他们的努力和成果。

七、反思总结在活动结束后,进行反思总结。

通过反思,可以总结活动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为今后的活动提供参考。

关注核心素养 探析课堂教学

关注核心素养    探析课堂教学

关注核心素养探析课堂教学随着教育理念不断更新,人们的教育观念也在发生改变。

近年来,核心素养教育成为教育界热议的话题之一,被认为是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核心素养教育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使其具备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沟通能力、协作能力等综合素质。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关注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了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一、了解核心素养教育的内涵核心素养教育是一种立足于学生自身,立足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它不是一种刚性要求,而是一种灵活的、多元的发展模式。

核心素养教育包括了思维品质、学习品质和生活品质三个层面,强调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长。

在了解核心素养教育的内涵后,课堂教学怎样才能更好地关注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思维品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品质,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从重复性的记忆变成主动探究和发现。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品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

二、多元教学模式为了关注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课堂教学需要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板书讲解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需要借助多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手段,如PPT、视频等,为学生呈现更加真实、生动的教育内容。

通过多媒体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

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激发学生的团队意识,使学生在合作中共同成长。

利用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可以让学生从实际问题出发,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注重课堂互动课堂互动是关注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的重要手段。

课堂上的互动可以增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思维碰撞和交流。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考。

在教学中,教师需要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激发学生的思维活跃,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怎么理解核心素养

怎么理解核心素养

怎么理解核心素养我认为教育要培养的人,其核心素养一是会生存,二是会生活,三是会创造。

会生存就要有生存的能力,既要有知识,又要有技能,还要善于与人交往;会生活就是懂得生活、享受生活、活得幸福;会创造就是实现生命的自我超越。

核心素养的提出,真正让我们从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中跳出来,真正开始专注学科背后的人,核心素养实际上是关乎人性、人的生存和发展的素养。

核心素养要求教师在学科教学中眼睛不是盯着学科,而是盯着背后那个人,让这个人完整地认识这个学科,完整地认识这个世界,继而完整地认识自己,让每一个人真正成为他自己,成为一个能够使自己幸福和使他人幸福的人。

我觉得核心素养不必刻意追求,也不能刻意追求。

核心素养很简单,就是关注人。

从“双基”到三维目标,不是做错了,而是做对了,但还缺少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比如今天台湾教师吴慧琳上的课就涵盖了核心素养,她跳出音乐上音乐课,不把音乐作为一种工具,而是作为一种素养,把节奏渗透到生活当中,我觉得这就有点核心素养的味道。

另外,她的课还体现了课堂文化,她经常说的几句话非常有特点,“我们到学校是来玩的”“你们不要站队”“叫我姐姐,别叫我老师”,这是一种民主。

核心素养教学转化之道,首先要有学生立场,我们讨论核心素养的转化指向谁?一定是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这是我们讨论转化的前提,因为教与学的关系是教师和学生,核心素养的转化首先要指向学生,要有学生立场,学生核心素养的生成具有不可替代性。

我们要真正读懂核心素养的本质内涵,那就是以学生为中心、以人为本,就是围绕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这三个方面真正理解、践行。

所以,我们必须聚焦学生的学习,不断持续提升学生的学习力。

核心素养怎样落地在我眼里核心素养非常简单,就是培养一个合格的人,培养一个健康的人,培养一个正常的人。

本学期开学时,学校转来两个姐妹,她们的爸爸是亲兄弟,而妈妈都抛弃了他们,相同的血缘、相近的经历,考虑再三我把她俩分到一个班里,这个班的班主任兼任学校的心理辅导员。

把握“自主学习”本质 聚焦“核心素养”培养

把握“自主学习”本质 聚焦“核心素养”培养

把握“自主学习”本质聚焦“核心素养”培养那么,什么是核心素养呢?核心素养指的是能力、知识和态度,包括语文素养、数学素养、外语素养、信息素养、文化素养、思维素养和创新素养等。

其中,信息素养是人们在信息时代中必备的素养之一,涉及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评价和利用等方面。

信息素养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对适应未来信息化的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那么,如何实现自主学习,进而培养核心素养呢?首先要培养学习动机和兴趣。

学习动机和兴趣是自主学习的基础,只有在具有自己强烈的学习动机和兴趣的情况下,学习者才会更好地投入学习。

其次,要灵活使用多种学习资源。

现代教育中,学习资源种类繁多,如图书馆、网络、公共资源、社交媒体等,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需求,选择合适的学习资源。

同时,也要重视学习的交流和互动,积极参与学科竞赛、课外活动等,借以提高自己的核心素养。

此外,有效的反思和评估也是自主学习的重要步骤。

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应该主动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估和反思,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以获得更深刻、更实用的知识。

最后,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应该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态度,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和挫折,不断追求进步。

只有当学习者拥有这样的心态和态度时,才能真正实现自主学习。

总之,自主学习和核心素养的培养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理念和目标,也是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

要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核心素养,需要学校、老师和家长的积极参与和支持。

学校应该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老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思辨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家长应该积极地参与子女的学习过程,鼓励他们自主学习,支持他们的核心素养培养。

只有通过学校、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自主学习和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为未来的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把握核心素养的主题实质
核心素养是当下课改的一个核心概念。

专家、学者们已对这个核心概念作出了界定,并且实行了阐释。

我认为对核心素养的概念实行简明扼要的界定与阐释是很重要的,不过,比对概念实行界定与阐释更重要的是如何深入理解核心素养的价值、意义,以及我们对核心素养的态度。

改革的实践早就证明了一个判断:只有让理解、理念走在前面,让对价值、意义的理解走在前面,改革者才能既怀着激情又带着理性行走,走得更好更远,改革才有可能深化并达成目标。

课程改革要走进核心素养,首先是我们要真正走进核心素养的价值意义域。

其一,要理解到核心素养提出的必然性。

听到核心素养这个概念,很多人有种新鲜感,认为课改又出了一个新词,同时还有点陌生感与神秘感,不知道这个词的意义。

其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早就孕伏在教育改革的实践中。

我们能够作一简要回顾。

早在上世纪90年代,我们国家就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求从应试教育的桎梏中挣脱出来,以促动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素质教育本身就蕴含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本义。

进入新世纪,国家颁发了中长期教育改革规划纲要,纲要中明确规定,素质教育是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全面提升教学质量是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水平与创新精神是重点,显然,改革的目标已聚焦在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上了。

开启新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宗旨就鲜明地定位于每一个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为中华民族复兴奠基。

2013年,进一步明确提出,立德树人是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并要求“研究制定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把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总体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内容具体化、细化”。

这个改革的历程清楚地告诉我们,核心素养这个概念以及所形成的主题是在改革实践中孕育而成的,它是课程改革深化的必然。

我们曾亲自经历过这些改革实践,对核心素养不应陌生,相反,更多的是亲切感、亲近感。

同时,我们也不难看出,核心素养的提出、研究不是盲目的、随意的。

其二,要准确把握核心素养对课程改革深化的统领性以及对学生发展的支撑性,提升改革的自觉性。

如前文所述,核心素养这个概念在我国首先出现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基二20144号)中。

“意见”明确提出要“着力推动关键领域和主要环节的改革”,而处在“关键领域和主要环节”首位的是“研究制定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
准”,并要求“各级各类学校要从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出发,把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落实到各学科教学中”。

可见,核心素养与课程改革的深化有着直接的、深度的关联。

这种直接、深度的关联主要体现为,它规定了课程改革的方向与宗旨,是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教材编写、教育教学、考试评价、制度管理的根本依据。

它是“国家标准”,根据这个标准,制定的学业质量标准,能够明确学生完成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应达到的水准要求,能够指导教师准确把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能够使评价更加准确反映人才培养要求。

所以,核心素养之于课程改革具有统领性、引领性的作用,明晰并坚持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可促使课程改革的立意更高远,更具方向感;促使课程标准修订的依据更明确,更具“核心感”;促使教学改革更聚焦于素养的培养,从知识走向素养,更具超越感。

课程改革又密切关联着学生的发展。

课程改革不但从社会需要出发,还要从学生自身发展需要出发。

核心素养之于学生的发展,具有根源性和支撑性的作用,它是学生发展之根基,能够生成;它是学生发展的支柱,支撑着学生未来发展。

核心素养的培养,让学生有带得走的必备品格和关键水平,走向人生,走向未来。

核心素养的提出,让课程改革充溢着新的生命活力,丰富了内涵,让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理念进一步彰显。

其三,理应有广阔的视域和更深刻的内涵,增强改革的使命感。

众所周知,随着世界化、信息化与知识社会的来临,国力竞争持续加剧,合作共赢的发展理念正在形成共识。

国力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合作共赢的发展理念说到底必须靠人才的支撑。

这个切需要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首先要致力于国民素养的提升。

这个世界各国发展的共同主题必然要转化为教育的重大主题,这是教育不能规避的,是必须积极应答的核心问题。

这个核心问题、重大主题聚焦在学生应该具备的最基本、最重要、最关键的知识、水平、情感、价值观上,即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上。

尤其是我们国家,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使中华民族再一次自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更要培养素养良好的公民和优秀人才。

所以,我们理应有这样的理解: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国家发展战略,尤其是国家人才发展战略在教育改革领域的主要体现和具体要求,同时,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根本任务在教育领域落实的重要措施和必要途径。

这样的背景视野,既超越了课改本身,也提升了学生自身发展的价值、意义。

这是一种国家发展的战略思维,我们对核心素养的理解应超越具体的学校,也不必在技术层面和细节上纠缠。

这种基于国家发展战略的选择,决不是心血来
潮,也不是灵机一动。

我们要改变思维方式,站到更高的平台上,从狭隘的视野中跳出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