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 第一讲审美本质论PPT课件
合集下载
美学原理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第一节 美学的历史
四、美学在现代人文学科中的地位和意义 美学在现代人文学科中的特殊地位在于,它是一门具有基础性和公共性的学科。
第一,美学由于研究人的基本的感性特质,因而可以为各门人文学科提供人的研究的综合基础; 第二,美学由于悉心追究人类生命活动的最高价值,因而对各门人文学科具有一种基础和沟通 作用。当然,与此同时,美学也往往从其他人文学科中吸取自身的资源和养分。
“认识论转向”(epistemological turn)是指 17世纪欧洲哲学中出现的以人的理性觉醒取代 神学统治的潮流,它相信人的知识不再是来源 于上帝,而是来自人凭借理性对世界的观察和 分析。法国哲学家笛卡儿(Rene Descartes, 1596—1650)提出“我思故我在”的命题,这 在西方现代哲学史上首次突出了理性思考的重 要意义,为从理性上探讨美学问题提供了理论 基础。
(五)阐释法
阐释法,是指美学研究过程采用文本分析的方式。20世纪后期西方美学与文论家往往采用这 种方式,如伽达默尔(Hans Georg Gadamer,1900—2002)、德里达(Jacques Derrida, 1930—2004 )、杰姆逊(Fredric Jameson,1934—)、赛义德(Edward Said,1935—2003)和伊 格尔顿(Terry Eagleton,1943—)等。阐释法的特点是,注重具体现象的文本分析,关注文本 与文化语境之间的复杂关系。
柏拉图
第一节 美学的历史
本质论美学有两个突出特征: 一是认定美的本质问题在美学中具有优先地位; 二是主张本质问题存在于一切美学问题中,是美学的基础问题。
第一节 美学的历史
(二)中世纪神学美学 进入中世纪,随着基督教的主导,美的本质论被引导到唯一的上帝基点上。 中世纪美学是西方美学被神学主宰而发生偏航的结果。人类生活的丰富多样的美被归结为
第一讲:美的本质和特征PPT课件
--亚里士多德《诗学》
亚里士多德的大部分文学艺术 思想集中在他的《诗学》中。
回提纲
-
22
②
①
③
回提纲
-
雅典学院 拉斐尔
23
② 苏格拉底
回提纲
③毕德哥拉斯
①柏拉图(左)与亚里士多德(右)
-
24
二、中国美学史的代表人物
(一)伍举论美 《国语》中的《楚语上》,记载“伍举论美”,伍举认为,“夫美也者,
-
26
(二)墨子论美
是故子墨子之所以非乐 者,非以大钟、鸣鼓、 琴瑟、竽笙之声,以为
不乐也;非以刻镂华文 章之色,以为不美也; 非以犓豢煎炙之味,以
为不甘也;非以高台厚
榭邃野之居,以为不安 也。虽身知其安也,口 知其甘也,目知其美也,
耳知其乐也,然上考之 不中圣王之事,下度之 不中万民之利,是故子 墨子曰:“为乐非也。
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哲学家和美学家
音乐的和谐是由数的比例造成的
天体的运动是和谐的, 具体可感的宇宙是最高的美。
-
5
*数当作世界的本源
在空间几何关系、数的结构关系上把握世界
希腊雕塑、希腊美学乃至希腊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造型性或形体性 (中西艺术的区别)
-
6
波利克里托的雕塑《持矛者》
——形体性特别明显,身体的各个部 位、各个部位和整体的关系,都体现 了毕达哥拉斯学派数的比例。
-
45
-
46
-
47
生产劳动实践
种的尺度 内在尺度
物的尺度 客观规律性 真(客观规律) 掌握了的真
人的尺度 主观目的性 善(实用) 实现了的善
美的规律:美的根源在于社会实践。美是人类通过 实践活动把自己掌握了的真和实现了的善进行自 由创造的本质力量,在对象世界中感性显现出来 的结果。
亚里士多德的大部分文学艺术 思想集中在他的《诗学》中。
回提纲
-
22
②
①
③
回提纲
-
雅典学院 拉斐尔
23
② 苏格拉底
回提纲
③毕德哥拉斯
①柏拉图(左)与亚里士多德(右)
-
24
二、中国美学史的代表人物
(一)伍举论美 《国语》中的《楚语上》,记载“伍举论美”,伍举认为,“夫美也者,
-
26
(二)墨子论美
是故子墨子之所以非乐 者,非以大钟、鸣鼓、 琴瑟、竽笙之声,以为
不乐也;非以刻镂华文 章之色,以为不美也; 非以犓豢煎炙之味,以
为不甘也;非以高台厚
榭邃野之居,以为不安 也。虽身知其安也,口 知其甘也,目知其美也,
耳知其乐也,然上考之 不中圣王之事,下度之 不中万民之利,是故子 墨子曰:“为乐非也。
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哲学家和美学家
音乐的和谐是由数的比例造成的
天体的运动是和谐的, 具体可感的宇宙是最高的美。
-
5
*数当作世界的本源
在空间几何关系、数的结构关系上把握世界
希腊雕塑、希腊美学乃至希腊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造型性或形体性 (中西艺术的区别)
-
6
波利克里托的雕塑《持矛者》
——形体性特别明显,身体的各个部 位、各个部位和整体的关系,都体现 了毕达哥拉斯学派数的比例。
-
45
-
46
-
47
生产劳动实践
种的尺度 内在尺度
物的尺度 客观规律性 真(客观规律) 掌握了的真
人的尺度 主观目的性 善(实用) 实现了的善
美的规律:美的根源在于社会实践。美是人类通过 实践活动把自己掌握了的真和实现了的善进行自 由创造的本质力量,在对象世界中感性显现出来 的结果。
美学 第一讲:审美本质论ppt课件
▪ 梁启超引入西方美学思想,提倡以“情感教育”来启蒙民智,倡导“诗 界革命”、“小说界革命”鲁迅早在1908年《摩罗诗力说》中介绍不少 西方美学思想。
▪ 2)、20世纪20年代以后
▪ 不少学者涉足美学领域,根据西方美学理论提出自己的美学构想,如: 刘仁航、吕澄、陈望道、范寿康、李石岑登
ppt课件
12
15
二、中国关于美的本质问题的讨论
▪ 70年代末起,第二次美学大讨论:
▪ 围绕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理解产生的激烈论争
▪ 对美学文艺学研究方法产生极大兴趣,形成“方法论热”。西方现当代 美学思想得到了大量引进,并有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影响了中国当代文 艺实践和美学理论建设
▪ 五六十年代已形成基本美学思想的美学家们,在80年代间对自己的思想 都有所深化与扩展,形成不少美学理论,其中以李泽厚等的实践美学影 响较大。
▪ 中国人一般以黑眼珠为美,可是欧洲白人则以黄头发蓝眼睛为美
▪ 3)阶级性的差异
▪ 每个阶级都有自己的审美观念和标准。
▪ 面色鲜嫩红润、体格健壮是乡下美女的标志,而纤手细足,弱不禁风则为上 流社会的美女特征。
▪ 鲁迅曾说过的焦大不会爱林妹妹,实际上意味着阶级差别,也就是审美的差 别之一。
▪ 阶级矛盾、阶级斗争情况不同,穿衣戴帽没有十分明显的阶级性。在阶级矛 盾尖锐、阶级斗争激烈的形势下,人们的服饰就显示出突出的阶级性。
▪ 弗洛伊德把人的一切行为归结为性意识本能。
▪ 阿德勒认为人的行为来源于童年形成的“自卑情结”,自卑与超越时人的行 为的力量源泉,所以对美的创造和欣赏也是克服自卑情结,超越自我的结果。
▪ 荣格认为人的额权益是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是个人潜意识,内容是个人的本
《美学》(第1-8讲) (1)精品PPT课件
个别事物 创造因 最后因:神的目的
神:形式的形式 形式先于质料
对柏拉图的继承:承认理式的存在
对柏拉图的批判:
方法上:放弃神秘的哲学思辨,对客观世 界进行冷静、客观的逻辑分析
观点上:强调“理”在“事”中,认识到 一般和特殊不可分割,承认现实世界的真 实性。
(3)对美的本质的认识
柏拉图:提出“美是什么?”并区分了 “美”和“美的”。他研究的就是美的 本体。
2、美学研究艺术
黑格尔:美学是“艺术哲学”,是“美的 艺术的哲学”。
3、美学研究美感、人的审美心理。
鲍姆嘉通:“美学的对象就是感性认 识的完善”,“美学是以美的方式去 思维的艺术 ,是美的艺术的理论。”
4,车尔尼雪夫斯基:强调对现实美的研究同 时,认为艺术是美学的研究对象。
对美的本质的认识:
(1)快感说——美的实质 美不能定义,只能凭感觉认识。
“美不是事物本身的属性,它只存在 于观赏者的心里。每一个人心里见出一 种不同的美。” 美就等于美感。
“快感与痛感不只是美与丑的必有的 随从,而且也是美与丑的真正本质。”
(2)效用说——美的来源 美具有相对性
“美对人才有效,必然随人的利益不同 而显出分歧。” 效用:不是观赏者个人的实际利害。效用 是对所有人或者和对象有关的人来说的。
(2)对美的本质的认识: A、美感完全建立在各部分之间神圣的比例关系上 。
达·芬奇《最后的晚餐》
B、 “镜子说” 艺术要忠实模仿自然 自然:普遍自然;艺术:第二自然 艺术师法自然又高于自然 艺术家要善于观察,把分散的美集中起
来,加以理想化。 人是小宇宙,要善于表现人的精神世界
·
白 陶 鬶
大 汶 口 文 化
神:形式的形式 形式先于质料
对柏拉图的继承:承认理式的存在
对柏拉图的批判:
方法上:放弃神秘的哲学思辨,对客观世 界进行冷静、客观的逻辑分析
观点上:强调“理”在“事”中,认识到 一般和特殊不可分割,承认现实世界的真 实性。
(3)对美的本质的认识
柏拉图:提出“美是什么?”并区分了 “美”和“美的”。他研究的就是美的 本体。
2、美学研究艺术
黑格尔:美学是“艺术哲学”,是“美的 艺术的哲学”。
3、美学研究美感、人的审美心理。
鲍姆嘉通:“美学的对象就是感性认 识的完善”,“美学是以美的方式去 思维的艺术 ,是美的艺术的理论。”
4,车尔尼雪夫斯基:强调对现实美的研究同 时,认为艺术是美学的研究对象。
对美的本质的认识:
(1)快感说——美的实质 美不能定义,只能凭感觉认识。
“美不是事物本身的属性,它只存在 于观赏者的心里。每一个人心里见出一 种不同的美。” 美就等于美感。
“快感与痛感不只是美与丑的必有的 随从,而且也是美与丑的真正本质。”
(2)效用说——美的来源 美具有相对性
“美对人才有效,必然随人的利益不同 而显出分歧。” 效用:不是观赏者个人的实际利害。效用 是对所有人或者和对象有关的人来说的。
(2)对美的本质的认识: A、美感完全建立在各部分之间神圣的比例关系上 。
达·芬奇《最后的晚餐》
B、 “镜子说” 艺术要忠实模仿自然 自然:普遍自然;艺术:第二自然 艺术师法自然又高于自然 艺术家要善于观察,把分散的美集中起
来,加以理想化。 人是小宇宙,要善于表现人的精神世界
·
白 陶 鬶
大 汶 口 文 化
美学三讲ppt课件
审美的功利与实用功利的区别:
(1)实用功利是一种物质财富的满足和享受, 是一种生活需要和欲望的满足。美感则是一种精 神满足和享受。所以,它们的功利性质是不同的。 (2)实用功利为一种个人欲望所制约、所束 缚,故它是不自由的;审美的享受则不受个人欲 望束缚,是无私的,自由的。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梁思成、周谷城的对话
二、什么是 审美
审 美 活 动
审 美
“审美”,通俗地说,就是对美好事物 的感受、欣赏,美好的事物存在于我们日常 生活的方方面面,只是我们平常对它们不大 留意。 深入地看,“美好的事物”绝不只是 “漂亮”而已,其中也有许多深刻的道理在 里面,需要我们悉心体会。
审 美
审美活动是人类的一种超越了物质性 需求的精神活动,是为人的精神性生命需 要而产生、存在的。在此意义上,“审美” 即是“非物质功利”或“超物质目的、功 能”的意思,这是对人类审美活动的首要 理解。
一方面人们努力把美学和艺术理论区分开, 另一方面在为美学划界时又都靠在艺术身上, 不能不说这是一种矛盾,这个矛盾直到今天 依然像幽灵般游荡在美学界,遮蔽并迷惑着 人们的智慧。 那么美学到底在研究什么?
朱立元先生的观点: “美学是对现实中以艺术活动为典范(重 点)的审美活动进行思考、解释的学说与 理论;具体说来,美学应将美与艺术等审 美现象放在一种能集中体现审美关系的社 会性和历史性的审美活动中加以考察。”
一定的文化修养 文化修养包括广义的 一般社会文化知识及狭义的各门类艺术 知识、美学知识两部分。 文化会使一个人的心灵更加丰富、细 腻、敏感、深刻。整体文化修养越好, 他(她)会从审美活动中得到越多,审 美活动也就越有魅力。
2、审美能力(Aesthetic Capability)
美学原理第01章 审美的本质ppt课件
力以及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享受。
正是由于社会实践使得原本独立于人类之外的自然界变成了“人化的自 然”或“属人的自然”; 正是由于社会实践促进了人的意识能力的提高与发展,从而产生出判断
客观世界是非美丑的审美能力。
因此社会实践是美产生的源泉。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劳动创造美”。这 里的劳动就是指社会实践,它包括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以及社会变 革的一切社会活动,生产实践、社会变革实践,科技实践。
第一节 关于审美本质的探讨历程
一、西方思想史中关于审美本质的论述 二、中国思想史中关于审美本质的论述
一、西方思想史中关于审美本质的论述
1.毕达哥拉斯学派——“和谐” 2.柏拉图——“美的事物”与“美本身”问题的提出 3.亚里士多德——“美本身”体现为“美的事物”属性 4.普洛丁——“理式”实体的神学化
5.休谟——审美本质的主观化,相对化,甚至失去客观标准 6.康德——主体审美心理结构论 7.黑格尔——“理念的感性显现” 8.分析美学——对“美的本质”问题的消解 根本问题并非表述审美本质的方式,而是是否还有能力追求审美经验所指向的
更高理想境界。
一、西方美学家论美
1、从社会物质属性探求美
审美价值与实用价值开始分离,社会上出现了专供人们欣赏的人工自然物、 文学艺术作品以及旅游休闲、度假等满足人的精神生活要求的产业。
美化生活
千手观音——艺术美
欣赏自然美
欣赏文学作品
人与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有精神生活要求。 特别是当物质生活的满足已达到一定程度后,人们更注重精神需要的满
把坚贞的品格移到青松上; 把孤傲的品格移到青竹上; 把高洁的品格移到梅花上。
“岁寒三友”格外 美
由此获得双重美感: 松、竹、梅本身所具有的自然美; 和人的移情作用所产生的社会美; 这就是移情现象。
正是由于社会实践使得原本独立于人类之外的自然界变成了“人化的自 然”或“属人的自然”; 正是由于社会实践促进了人的意识能力的提高与发展,从而产生出判断
客观世界是非美丑的审美能力。
因此社会实践是美产生的源泉。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劳动创造美”。这 里的劳动就是指社会实践,它包括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以及社会变 革的一切社会活动,生产实践、社会变革实践,科技实践。
第一节 关于审美本质的探讨历程
一、西方思想史中关于审美本质的论述 二、中国思想史中关于审美本质的论述
一、西方思想史中关于审美本质的论述
1.毕达哥拉斯学派——“和谐” 2.柏拉图——“美的事物”与“美本身”问题的提出 3.亚里士多德——“美本身”体现为“美的事物”属性 4.普洛丁——“理式”实体的神学化
5.休谟——审美本质的主观化,相对化,甚至失去客观标准 6.康德——主体审美心理结构论 7.黑格尔——“理念的感性显现” 8.分析美学——对“美的本质”问题的消解 根本问题并非表述审美本质的方式,而是是否还有能力追求审美经验所指向的
更高理想境界。
一、西方美学家论美
1、从社会物质属性探求美
审美价值与实用价值开始分离,社会上出现了专供人们欣赏的人工自然物、 文学艺术作品以及旅游休闲、度假等满足人的精神生活要求的产业。
美化生活
千手观音——艺术美
欣赏自然美
欣赏文学作品
人与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有精神生活要求。 特别是当物质生活的满足已达到一定程度后,人们更注重精神需要的满
把坚贞的品格移到青松上; 把孤傲的品格移到青竹上; 把高洁的品格移到梅花上。
“岁寒三友”格外 美
由此获得双重美感: 松、竹、梅本身所具有的自然美; 和人的移情作用所产生的社会美; 这就是移情现象。
美原-第一章:美的本质PPT课件
.
19
• “兴”——“兴于诗,立于礼”,是说“言 修身当先学诗”。
• “观”——“观风俗之盛衰”。
• “群”——“群居相切磋”。
• “怨”——“怨刺上政”。
• 其中“兴”和“怨”侧重说明艺术抒发情 感的特征;“观”和“群”则说明艺术通 过情感感染所产生的特殊的社会效果。
.
20
孟子
• 提出了“充实之谓美”的观点,即充实人 的品德,也就是仁、义、礼、智、信等。
.
5
(三)亚里士多德:美在事物的形式和比例
• 亚里士多德——从物质方 面探讨美的本质 ,“容易感 受的事物才是美的 。”他 充分肯定了现实世界美的
真实性 ,美只存在于具体 的美的事物之中,美首先 取决于客观事物的属性, 如“秩序、匀称与明确、 大小”等。
•
.
6
古 希 腊 雕 塑 《 拉 奥 孔 》
.
34
宋元明清美学
• 宋代美学的重要特点是,既不向往神仙或宗 教的狂热境界,也不渴慕治国平天下的事功 业绩,它面向现实的人生,高度重视生活情 趣,纯任情感自然的流露和表现,推崇平淡 天然的美,鄙视宫廷艺术的富丽堂皇、雕琢 伪饰。
.
35
• 在文艺批评及绘画上,将其分为“逸、神、 妙、能”四品。认为逸品最高,其特征是 “拙规矩于方圆,鄙精研于彩绘,笔简行具, 得之自然,莫可楷模,出于意表。”
.
33
• 禅宗是中国化的佛教,作为宗教它是世俗化 的;作为哲学它是艺术化的;作为中国化的 佛教,他又是儒学化的。这使它大受那些徘 徊于出入进退之间,既满怀修身治平理想, 又随时准备隐退山林,返璞归真的文人士大 夫的欢迎。
• 禅宗主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 佛。”认为佛(觉悟者)与众生(不觉悟者) 的区别只有一念之差(迷即佛众生,悟即众 生佛),“一念悟时,众生是佛”。
第一讲美的本质和特征ppt课件
1、美与美的东西
• (1)美是构成美的东西之所以美的根本性质和普遍规 律,也即美的本质,是指凡是美的事物都必须具有的某 种质的规定性,是美的东西之所以是美的根本原因和依 据。 • (2)美的东西是指现实世界中存在着的各式各样的美 的事物。
• 美不是事物的某种物质属性,本来就不是一种“东西”, 因而无法把美当成是某种美的东西。美虽然具有一定的 物质条件,但美却不只是某种固定的物质条件,我们不 能用某种固定的东西、固定的味或色或声来说明美,因 此,美不是美的东西。
(3)第三次美学论争,20世纪90年代,实践美 学与后实践美学的论争,
• •
古典美学与现代美学之争,与现代美学接 轨。 后实践美学认为审美不是与实践、现实同 一,实践、现实是异化活动,审美超越现 实,克服异化;不是主体性活动,而是主 体间性活动,总之,审美是自由的生存方 式和超越的体验方式。
(4)刚刚发生的第四次美学论争,日常生活美 学与超越性美学论争,性质是现代美学与后 现代美学之争。 • 日常生活美学主张“日常社会审美化”,大众 文化兴盛,审美与日常生活融合,审美是日常 生活的快乐享受,失去超越性,主张“身体美 学”。 • 后实践美学即超越性美学,坚持审美的超越性, 开展对感性异化的日常生活的审美批判;同时 也承认大众文化和通俗艺术通俗艺术存在的合 理性,主张超越意识美学与身体美学的对立。
• 斯宾诺莎“外物接于眼帘,触动我们的神 经,能使我们得舒适之感,我们便称该物 为美;反之,那引起相反的感触的对象, 我们便说它丑。” • a.休谟· 马歇尔的“美在愉快”说
• “美并不是事物本身里的一种性质。它只存在于 观赏者的心里,每一个人心见出一种不同的美”
• b.弗洛伊德、阿德勒、荣格的“美在无意 识的欲望”说
《美学》课件.ppt
魏晋隋唐美学思想:发展了以社会伦理政治和人生哲 学为核心的美学思想,更加强调审美的个性化特征和文学 艺术的独特审美风格,基本形成了独立的美学思想体系。
宋元明清美学思想:追求平淡境界和禅宗之道的审美 价值,更加强调体现人的真情实感与个性张扬之美,文学 艺术追求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结合,在深刻反映现实社会生 活之中体现艺术的审美价值。
审美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审美主 客体之间的关系是主体与客体形成审 美活动的一种特殊关系。
美学的学科定位与研究方法
美学的学科定位:
1.美学是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科学;
2.美学是将以艺术活动为典范的现实审美活 动作为研究对象的学问;
3.美学是一门以人类生存实践为出发点,通 过集中审视社会性的审美关系和历史性的审美活 动,对审美主客体、审美形态、审美经验、艺术 存在和审美及审美教育等进行思考、解释和论述 的学科。
2.“认识论阶段”的西方美学:
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末期。“认识论阶段” 的西方美学,主旨是探索审美何以可能与审美如 何构成。
围绕这一主旨,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大陆理 性主义美学、法国启蒙主义美学、德国古典美学 先后从不同视角展开论述,形成了辉煌灿烂的思 想成果。
3.“语言学阶段”的西方美学:
19世纪末期到20世纪末期。此阶段西方美学, 把语言作为符号和人的本体,以人是如何生存于世 界以及如何谈论世界和人对世界的认识为主旨,认 为语言比世界的美、人对世界的审美能力更为原始、 更为根本。
二、审美现象与美学学科
审美现象的内涵:审美现象是以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 为基础的,是审美关系中的现象--主客体之间的一种特 殊的审美关系。
审美关系的特点
感性特征:审美关系是通过主体感觉器官来和现实建 立关系,而它把握的对象也具有感性的形象性与直观性。
宋元明清美学思想:追求平淡境界和禅宗之道的审美 价值,更加强调体现人的真情实感与个性张扬之美,文学 艺术追求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结合,在深刻反映现实社会生 活之中体现艺术的审美价值。
审美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审美主 客体之间的关系是主体与客体形成审 美活动的一种特殊关系。
美学的学科定位与研究方法
美学的学科定位:
1.美学是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科学;
2.美学是将以艺术活动为典范的现实审美活 动作为研究对象的学问;
3.美学是一门以人类生存实践为出发点,通 过集中审视社会性的审美关系和历史性的审美活 动,对审美主客体、审美形态、审美经验、艺术 存在和审美及审美教育等进行思考、解释和论述 的学科。
2.“认识论阶段”的西方美学:
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末期。“认识论阶段” 的西方美学,主旨是探索审美何以可能与审美如 何构成。
围绕这一主旨,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大陆理 性主义美学、法国启蒙主义美学、德国古典美学 先后从不同视角展开论述,形成了辉煌灿烂的思 想成果。
3.“语言学阶段”的西方美学:
19世纪末期到20世纪末期。此阶段西方美学, 把语言作为符号和人的本体,以人是如何生存于世 界以及如何谈论世界和人对世界的认识为主旨,认 为语言比世界的美、人对世界的审美能力更为原始、 更为根本。
二、审美现象与美学学科
审美现象的内涵:审美现象是以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 为基础的,是审美关系中的现象--主客体之间的一种特 殊的审美关系。
审美关系的特点
感性特征:审美关系是通过主体感觉器官来和现实建 立关系,而它把握的对象也具有感性的形象性与直观性。
第一章第二节审美的本质
(转引《近代美学史评述》) (4)克罗齐认为美是成功的表现,丑是一种不成功的表现。
(《美学原理》)
(5) 罗丹说:“所谓‘丑’,是毁形的、不健康的,令人想起 疾病、衰弱和痛苦的,是正常、健康和力量的象征与条件相反 的——驼背是‘丑’的,跛脚是‘丑’的,褴褛的贫困是‘丑’ 的。”(《罗丹论艺术》)
(6)马克思、恩格斯则把丑看作是客观事物的一种社会属性,并从历 史的发展中说明丑的根源。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 指出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德国旧制度不过是历史戏剧中的丑角,当时德 国在各个社会领域中都充满了卑鄙、虚伪的事物,它引起了人们的憎 恨和厌恶。
2、美与善的联系 (1)美以善为前提。鲁迅说:“在一切人类所以为美的东西,就是于他 有用。”美的东西必须以对人没有害,即有善处,为前提。美的事物是 一种肯定的有积极意义的生活形象。 (2)美与善的统一:尽善尽美 (3)美与善的深层关系:美是道德的象征.
蛇形线是美的,但没 有人会把真正的毒蛇 作为审美对
在千百年漫长的岁月里,
美一直都是被人们作为一
个核心的甚至唯一纯粹的
美学范畴来思索来探究的。
• 《维基百科》:Beauty is a characteristic of a person, place, object or idea that provides a perceptual experience of pleasure, meaning or satisfaction.
• 美与真的联系 (A)从联系的方面看,美的产生是人在实践中,以对真的认识和掌握为前提, 外部世界、自然界的规律,乃是人的有目的活动的基础。 美的事物须潜在地符 合“真”的要求。艺术的真实虽然带有虚拟的性质,却仍须以生活真实为基础, 应当含有对生活的本质和规律的揭示。 (B)美与真的统一:表现为艺术与哲学的和谐共处 (C)美是真理的显现、超越:艺术是真理的一种显现方式。
(《美学原理》)
(5) 罗丹说:“所谓‘丑’,是毁形的、不健康的,令人想起 疾病、衰弱和痛苦的,是正常、健康和力量的象征与条件相反 的——驼背是‘丑’的,跛脚是‘丑’的,褴褛的贫困是‘丑’ 的。”(《罗丹论艺术》)
(6)马克思、恩格斯则把丑看作是客观事物的一种社会属性,并从历 史的发展中说明丑的根源。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 指出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德国旧制度不过是历史戏剧中的丑角,当时德 国在各个社会领域中都充满了卑鄙、虚伪的事物,它引起了人们的憎 恨和厌恶。
2、美与善的联系 (1)美以善为前提。鲁迅说:“在一切人类所以为美的东西,就是于他 有用。”美的东西必须以对人没有害,即有善处,为前提。美的事物是 一种肯定的有积极意义的生活形象。 (2)美与善的统一:尽善尽美 (3)美与善的深层关系:美是道德的象征.
蛇形线是美的,但没 有人会把真正的毒蛇 作为审美对
在千百年漫长的岁月里,
美一直都是被人们作为一
个核心的甚至唯一纯粹的
美学范畴来思索来探究的。
• 《维基百科》:Beauty is a characteristic of a person, place, object or idea that provides a perceptual experience of pleasure, meaning or satisfaction.
• 美与真的联系 (A)从联系的方面看,美的产生是人在实践中,以对真的认识和掌握为前提, 外部世界、自然界的规律,乃是人的有目的活动的基础。 美的事物须潜在地符 合“真”的要求。艺术的真实虽然带有虚拟的性质,却仍须以生活真实为基础, 应当含有对生活的本质和规律的揭示。 (B)美与真的统一:表现为艺术与哲学的和谐共处 (C)美是真理的显现、超越:艺术是真理的一种显现方式。
美学原理PPT课件:美的本质及特征
拉斐尔
10
3.主客观统一说
以朱光潜为代表。美不仅在物,亦不仅在心,它在心 与物的关系上面。
4.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说
以李泽厚为代表。美是一种人类社会生活的属性、形 象、规律。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11
第三节 美是一种价值
1.美的美学含义
三种主要含义(李泽厚):审美对象、审美性质 (素质)、美的本质(根源)
2
2.从精神方面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 分两个角度:一是从客观精神方面探讨,如柏拉 图、普罗提诺、黑格尔;二是从主观精神方面探 讨,如休谟、康德。
(1)柏拉图:美是理念。理念是人的自我意识或主观意 识的神化、绝对化。 普罗提诺:美是物体分享到的“太一”流溢的理念。他 把柏拉图的理念神秘化,称为神明理性(理式),即 “太一”。 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强调理念的外化。
2.客观说
以蔡仪为代表。美是独立于主体的意识之外的,美感是对客观的 美的反映。
美是典型,即个别之中显现着一般的东西。
8
画面半明半暗, 给人以鲜明的 立体感、质感。 人物的微笑和 她清澈明亮的 眼神给人安详、 宁静、温柔的 感觉。
9
圣母神情凝 重,面目端 庄,散发着 一种高贵雍 容之美。 《圣母子》
• 没有可见形象的对象(尽管这些事物是客观存在 的),不能引起人的审美感受。如空气、X射线、 电子等。抽象的思想、概念等,更不能成为审美 对象。
15
• 作为审美物象应该符合形式美的规律。即对象的 色彩、声音、形状之间的组合关系,要有宜人的 性质。
• 形式美的一般原则:单纯、齐一,对称、均衡, 比例,调和、对比,节奏、韵律,多样统一等。
• 林黛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两弯似蹙非蹙 笼烟眉”。这里黛玉到底是喜是蹙说不清,其美 正在于这说不清之中。
10
3.主客观统一说
以朱光潜为代表。美不仅在物,亦不仅在心,它在心 与物的关系上面。
4.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说
以李泽厚为代表。美是一种人类社会生活的属性、形 象、规律。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11
第三节 美是一种价值
1.美的美学含义
三种主要含义(李泽厚):审美对象、审美性质 (素质)、美的本质(根源)
2
2.从精神方面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 分两个角度:一是从客观精神方面探讨,如柏拉 图、普罗提诺、黑格尔;二是从主观精神方面探 讨,如休谟、康德。
(1)柏拉图:美是理念。理念是人的自我意识或主观意 识的神化、绝对化。 普罗提诺:美是物体分享到的“太一”流溢的理念。他 把柏拉图的理念神秘化,称为神明理性(理式),即 “太一”。 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强调理念的外化。
2.客观说
以蔡仪为代表。美是独立于主体的意识之外的,美感是对客观的 美的反映。
美是典型,即个别之中显现着一般的东西。
8
画面半明半暗, 给人以鲜明的 立体感、质感。 人物的微笑和 她清澈明亮的 眼神给人安详、 宁静、温柔的 感觉。
9
圣母神情凝 重,面目端 庄,散发着 一种高贵雍 容之美。 《圣母子》
• 没有可见形象的对象(尽管这些事物是客观存在 的),不能引起人的审美感受。如空气、X射线、 电子等。抽象的思想、概念等,更不能成为审美 对象。
15
• 作为审美物象应该符合形式美的规律。即对象的 色彩、声音、形状之间的组合关系,要有宜人的 性质。
• 形式美的一般原则:单纯、齐一,对称、均衡, 比例,调和、对比,节奏、韵律,多样统一等。
• 林黛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两弯似蹙非蹙 笼烟眉”。这里黛玉到底是喜是蹙说不清,其美 正在于这说不清之中。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
一、西方美学史上关于美的本质的探讨
▪ 二)、三个论美的模式
▪ 美的理论观念的全部多样性,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范式: (1)美是与人无关的自然属性.这种模式肯定美的客观性并且 与现实性,也找出了形式美的某些规律.(美在客观) 一个方向就是偏重于"美在客观形式",因而形成一种"技术美 学". 另一个方向则偏重于"美在于人的自然生理-心理基础",形成 了心理学派的美学,比如精神分析美学. (2)美不在现象,而在现象之后的更高的本质.(美在主观) 为真正从具体出发把握抽象,把握本质提供了可能性. (3)美是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或美是生活.这种模式是对前两种 模式的综合.
▪ b.弗洛伊德、阿德勒、荣格的“美在无意识的欲望”说
▪ 弗洛伊德把人的一切行为归结为性意识本能。
▪ 阿德勒认为人的行为来源于童年形成的“自卑情结”,自卑与超越时人的行 为的力量源泉,所以对美的创造和欣赏也是克服自卑情结,超越自我的结果。
▪ 荣格认为人的额权益是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是个人潜意识,内容是个人的本
会伦理学)直接影响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论”的哲学、美学论
述。
▪ 柏拉图:“美的理式” ,还区分美和美的东西
▪ 亚里士多德:美是事物的客观性质,美是和谐整一
▪ 普罗丁:“美的分有说”,物质世界的美是神的光辉的反照。新柏拉图
注意代表,为西方神学美学奠定了基础。基本观点在圣·奥古斯丁、托马
斯·阿奎那那里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到充分发展。
▪ 代表:狄德罗:美在关系说 ▪ 英国经验派休谟:“美即美感” ▪ 博克“美是事物本身的客观性质作用于人的感观,在内心引起爱或类似
的情感。美既是客观对象的属性,也是主体感受的对应物,主客体之间 有一种内在的相互转化关系萌芽。
4
一、西方美学史上关于美的本质的探讨
▪ 3、古典美学
▪ 康德:美是道德是象征。
5
一、西方美学史上关于美的本质的探讨
▪ (3)“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是一个完整的概念。
▪ 它虽然分成理念和感怀显现两个方面,但实际上是一个不可 分割的整体。在这个整体中,理念始终占据统治的地位。
▪ “感性显现”,只是理念的自我显现,也就是说,理念为了 实现自己,必然要把自己显现出来,理念之所以要把自己显 现为感性的形象,完全是由于人们的精神和心灵需要在实践 的活动中,在改变外在事物的过程中直接实现自己、认识自 己、创造自己和欣赏自己,而美和艺术的根本特征就在于通 过感性的形象来满足理念这方面的需要,也就是说,使理念 显现为感性的形象。
中国发展是不充分或者是不存在的。
▪ 1)、对事物本质追求 ▪ 2)、对主体心理知、情、意的明确划分 ▪ 3)、对各门艺术门类的统一定义 ▪ 4)、对理性主义文化的反思
11
二、中国关于美的本质问题的讨论
▪ 2、美学传入中国发展 ▪ 1)、中国早期介绍西方美学为王国维、蔡元培、梁启超、
严永京等人
▪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结合稀饭美学思想,提出“境界说” ,还用西方 美学思想研究《红楼梦》,提出“美育”思想等。
▪ 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 (1)现实世界是从理念世界派生出来的,或者说是理念的 自我显现,因此,只有理念是真实的,理念就是真。美作为 一种理念,因此,美也是真。强调符合理念的真实性,这是 黑格尔对美的第一个要求。
▪ (2)单纯是真实的理念还不美,还要理念直接呈现于客观 现实的外在现象中,显现为感性的形象,成为我们感官感知 的对象,这时理念才不仅是真的,而且放出光辉,显出外形, 变成美的。因此,美一方面是理念,另一方面还必须是理念 的感性显现。
9
一、西方美学史上关于美的本质的探讨
▪ 3.从精神和物质统一方面探讨美的本质: ▪ a.从事物之间的关系中探求美 ,主要的代表人物是狄德罗 ▪ 狄德罗的"美在关系说"力图从唯物主义的角度对启蒙时期的
形而上学认识论美学和神秘主义美学加以吸纳和融合. ▪ b.从人类社会生活本身探求美,主要的代表人物是车尔尼雪
能意识;
8
一、西方美学史上关于美的本质的探讨
▪ 2.从物质方面探讨美的本质:从客观事物的 属性来定义美
▪ a.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美是数的和谐” 亚里士多德“美是和谐整一”。
▪ b.古罗马的西塞罗 ▪ c.中世纪的塔塔科维兹和阿奎那 ▪ d.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 ▪ e.18-19世纪的荷加斯、博克和费希纳
▪ 托马斯·阿奎那:神学美学杰出代表
3
一、西方美学史上关于美的本质的探讨
▪ 2、文艺复兴和启蒙时期 文艺复兴时期:
▪ 古希腊的自然主义观成为理解美的本质的资源,强调美不在天国而在尘 世,不在神的彼岸而在人世的此岸,但同时也有着模糊美与真、美与科 学之间界限的倾向。
▪ 代表:达芬奇
启蒙时期:哲学、科学、美学走向体系化
7
一、西方美学史上关于美的本质的探讨
▪ 三)、西方美学史上关于美的本质的争论
▪ 1.从精神方面探讨美的本质
▪ 1)从客观精神方面的探讨:
▪ a.最早提出“理念说”的柏拉图。
▪ b.罗马时代的普罗提诺“太一说”。
▪ c.黑格尔 “理念说”
▪ 2)从主观精神方面的探讨:
▪ a.休谟·马歇尔的“美在愉快”说
第一讲:
1
主要内容:
▪ 一、西方美学史上关于美的本质的探讨 ▪ 二、中国关于美的本质问题的讨论 ▪ 三、美是什么
2
一、西方美学史上关于美的本质的探讨
▪ 一)、对美的探索
▪ 1、从古希腊到中世纪的美本质观:
▪ 毕达哥拉斯学派:美的“数的原理”要比例和谐(自然哲学)
▪ 苏格拉底:从效用的角度来衡量美的标准:有用就美,有害则丑。(社
夫斯基。 ▪ 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是生活说",则是在唯物主义基础上对古
典哲学唯心主义的扬弃. ▪ c.从社会化了的人的审美实践活动中求解美,主要的代表人
物有马克思。
10
二、中国关于美的本质问题的讨论
▪ 一)、中国现代美学发展的简要历程 ▪ 1、“美学”是西方的产物 ▪ 美学学科的形成基于四个基础之上,而这些基础在
▪ 蔡元培撰写《美学通论》(未完),提出“美育代宗教说”是中国现代 美育思想的奠基者。他把康德美学介绍到中国。
▪ 梁启超引入西方美学思想,提倡以“情感教育”来启蒙民智,倡导“诗 界革命”、“小说界革命”鲁迅早在1908年《摩罗诗力说》中介绍不少 西方美学思想。
一、西方美学史上关于美的本质的探讨
▪ 二)、三个论美的模式
▪ 美的理论观念的全部多样性,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范式: (1)美是与人无关的自然属性.这种模式肯定美的客观性并且 与现实性,也找出了形式美的某些规律.(美在客观) 一个方向就是偏重于"美在客观形式",因而形成一种"技术美 学". 另一个方向则偏重于"美在于人的自然生理-心理基础",形成 了心理学派的美学,比如精神分析美学. (2)美不在现象,而在现象之后的更高的本质.(美在主观) 为真正从具体出发把握抽象,把握本质提供了可能性. (3)美是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或美是生活.这种模式是对前两种 模式的综合.
▪ b.弗洛伊德、阿德勒、荣格的“美在无意识的欲望”说
▪ 弗洛伊德把人的一切行为归结为性意识本能。
▪ 阿德勒认为人的行为来源于童年形成的“自卑情结”,自卑与超越时人的行 为的力量源泉,所以对美的创造和欣赏也是克服自卑情结,超越自我的结果。
▪ 荣格认为人的额权益是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是个人潜意识,内容是个人的本
会伦理学)直接影响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论”的哲学、美学论
述。
▪ 柏拉图:“美的理式” ,还区分美和美的东西
▪ 亚里士多德:美是事物的客观性质,美是和谐整一
▪ 普罗丁:“美的分有说”,物质世界的美是神的光辉的反照。新柏拉图
注意代表,为西方神学美学奠定了基础。基本观点在圣·奥古斯丁、托马
斯·阿奎那那里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到充分发展。
▪ 代表:狄德罗:美在关系说 ▪ 英国经验派休谟:“美即美感” ▪ 博克“美是事物本身的客观性质作用于人的感观,在内心引起爱或类似
的情感。美既是客观对象的属性,也是主体感受的对应物,主客体之间 有一种内在的相互转化关系萌芽。
4
一、西方美学史上关于美的本质的探讨
▪ 3、古典美学
▪ 康德:美是道德是象征。
5
一、西方美学史上关于美的本质的探讨
▪ (3)“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是一个完整的概念。
▪ 它虽然分成理念和感怀显现两个方面,但实际上是一个不可 分割的整体。在这个整体中,理念始终占据统治的地位。
▪ “感性显现”,只是理念的自我显现,也就是说,理念为了 实现自己,必然要把自己显现出来,理念之所以要把自己显 现为感性的形象,完全是由于人们的精神和心灵需要在实践 的活动中,在改变外在事物的过程中直接实现自己、认识自 己、创造自己和欣赏自己,而美和艺术的根本特征就在于通 过感性的形象来满足理念这方面的需要,也就是说,使理念 显现为感性的形象。
中国发展是不充分或者是不存在的。
▪ 1)、对事物本质追求 ▪ 2)、对主体心理知、情、意的明确划分 ▪ 3)、对各门艺术门类的统一定义 ▪ 4)、对理性主义文化的反思
11
二、中国关于美的本质问题的讨论
▪ 2、美学传入中国发展 ▪ 1)、中国早期介绍西方美学为王国维、蔡元培、梁启超、
严永京等人
▪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结合稀饭美学思想,提出“境界说” ,还用西方 美学思想研究《红楼梦》,提出“美育”思想等。
▪ 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 (1)现实世界是从理念世界派生出来的,或者说是理念的 自我显现,因此,只有理念是真实的,理念就是真。美作为 一种理念,因此,美也是真。强调符合理念的真实性,这是 黑格尔对美的第一个要求。
▪ (2)单纯是真实的理念还不美,还要理念直接呈现于客观 现实的外在现象中,显现为感性的形象,成为我们感官感知 的对象,这时理念才不仅是真的,而且放出光辉,显出外形, 变成美的。因此,美一方面是理念,另一方面还必须是理念 的感性显现。
9
一、西方美学史上关于美的本质的探讨
▪ 3.从精神和物质统一方面探讨美的本质: ▪ a.从事物之间的关系中探求美 ,主要的代表人物是狄德罗 ▪ 狄德罗的"美在关系说"力图从唯物主义的角度对启蒙时期的
形而上学认识论美学和神秘主义美学加以吸纳和融合. ▪ b.从人类社会生活本身探求美,主要的代表人物是车尔尼雪
能意识;
8
一、西方美学史上关于美的本质的探讨
▪ 2.从物质方面探讨美的本质:从客观事物的 属性来定义美
▪ a.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美是数的和谐” 亚里士多德“美是和谐整一”。
▪ b.古罗马的西塞罗 ▪ c.中世纪的塔塔科维兹和阿奎那 ▪ d.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 ▪ e.18-19世纪的荷加斯、博克和费希纳
▪ 托马斯·阿奎那:神学美学杰出代表
3
一、西方美学史上关于美的本质的探讨
▪ 2、文艺复兴和启蒙时期 文艺复兴时期:
▪ 古希腊的自然主义观成为理解美的本质的资源,强调美不在天国而在尘 世,不在神的彼岸而在人世的此岸,但同时也有着模糊美与真、美与科 学之间界限的倾向。
▪ 代表:达芬奇
启蒙时期:哲学、科学、美学走向体系化
7
一、西方美学史上关于美的本质的探讨
▪ 三)、西方美学史上关于美的本质的争论
▪ 1.从精神方面探讨美的本质
▪ 1)从客观精神方面的探讨:
▪ a.最早提出“理念说”的柏拉图。
▪ b.罗马时代的普罗提诺“太一说”。
▪ c.黑格尔 “理念说”
▪ 2)从主观精神方面的探讨:
▪ a.休谟·马歇尔的“美在愉快”说
第一讲:
1
主要内容:
▪ 一、西方美学史上关于美的本质的探讨 ▪ 二、中国关于美的本质问题的讨论 ▪ 三、美是什么
2
一、西方美学史上关于美的本质的探讨
▪ 一)、对美的探索
▪ 1、从古希腊到中世纪的美本质观:
▪ 毕达哥拉斯学派:美的“数的原理”要比例和谐(自然哲学)
▪ 苏格拉底:从效用的角度来衡量美的标准:有用就美,有害则丑。(社
夫斯基。 ▪ 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是生活说",则是在唯物主义基础上对古
典哲学唯心主义的扬弃. ▪ c.从社会化了的人的审美实践活动中求解美,主要的代表人
物有马克思。
10
二、中国关于美的本质问题的讨论
▪ 一)、中国现代美学发展的简要历程 ▪ 1、“美学”是西方的产物 ▪ 美学学科的形成基于四个基础之上,而这些基础在
▪ 蔡元培撰写《美学通论》(未完),提出“美育代宗教说”是中国现代 美育思想的奠基者。他把康德美学介绍到中国。
▪ 梁启超引入西方美学思想,提倡以“情感教育”来启蒙民智,倡导“诗 界革命”、“小说界革命”鲁迅早在1908年《摩罗诗力说》中介绍不少 西方美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