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给每位学生配备一本《教学参考书》随想教学教材 苏教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给每位学生配备一本《教学参考书》

小学距离我已经很远了,但是我依然清晰地记得,当时学语文课文的第一件事就是抄解词,小学语文课本是没有注释的,词语的解释当然来自于语文老师那本厚厚的教学参考书。那个时候,班长负责抄解词,他是唯一一个能够接触到教学参考书的人,我们都很羡慕他,仿佛他掌握着最高机密似的。对我们来说,教学参考书不仅是一种权威,而且充满着神秘性。

大三时候,中文系来了一个新老师,她给我们开设了外国文学选修课程,颇有意思。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发现了她拿的一本资料,绿色封皮的,不知道叫什么名字,只知道是北大教授吴晓东先生写的。我突发奇想,何不去网上查一下吴老师写的这本书叫什么名字,一查之后,我异常惊喜,原来是一本叫《从卡夫卡到昆德拉》的书,当时毫不犹豫下了订单,将书买回。老师讲的很多知识也在书中找到了出处,这本书的神秘性没有了,自然也就谈不上什么权威了。闲来没事的时候,我就会读上几页,那真是一种惬意的享受。

直到有一天,我成为了一名中学语文教师,顺理成章地拿到了一本教学参考书,顿时有了一种如获珍宝之感,仿佛自己占有了多么丰富的知识似的。于是刚开始的几节课,我照着教学参考书上的观点给学生讲啊讲啊,直到有一天我发现学生并不是十分感兴趣,原来他们不喜欢照本宣科式的上课。我那时才明白了,教学参考书,并不意味着权威,更没有什么神秘性。于是考试之前,我将教学参考书留在了班上,让学生当作参考,自我学习。

现在的我,看到发下来的教学参考书,心里有点好笑,没几天,早就不知被我扔到哪里去了。现在上课,我几乎不看任何参考资料,单凭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讲给学生听。有时候,理解的比较透彻,即使没有充分备课,也能有很好地发挥,相反,参照教科书,尽管字字句句倒背如流,但是到了讲台上,依然是茶壶里煮饺子,什么也倒不出来。于是我得出一个结论:教参只是一种载体,只是一种观点而已,根本没必要奉若神明,敬而畏之。

又有一天,我突发奇想:为什么不给每个学生配备一本教学参考书呢?这样的话,学生不是更方便地获得了知识吗?后来深入想了想,这有点太离谱了。很多教师依然习惯将教参视为圭臬,丝毫不敢跨越雷池半步,照本宣科那是常事,一旦学生有了教参,老师的价值又如何体现呢?再者,教参具有神秘性,一旦曝光于太阳之下,谁还会对老师充满敬意呢?个人认为,这样的想法,真的脱离时代了,这与现代教育观念是格格不入的。中学教师,依然也需要不断开拓自己的知识视野,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依然需要不断地进步,如果止步于教参,那只能是固步自封了。

于是我建议:给每个孩子配备一本教学参考书,让老师与学生在同一平台进行对话与交

流。语文教师如果还想超出一般人,那就去细读文本,进行教学反思与研究,扩充自己的知识量,让自己成为一个独特的语文教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