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给每位学生配备一本《教学参考书》随想教学教材 苏教版
高中语文 教材,想说爱你不容易!随想教学教材 苏教版
教材,想说爱你不容易!对于教材,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态度:编教材的人对教材充满期待,一线教师对教材不得不爱,在校学生对教材充满无奈。
当我在语文论文中读到研究者对语文教材的长篇大论时,我不停地摇头,或许这只是他们的自我表演吧。
试想,教材如果得不到学生的认可,教材的存在还有什么意义呢?我的语文课,已经将教材删减的少之又少了,但是还有一些不得不讲的文章,每次学生问我讲什么、我回答“讲课文”的时候,学生的失望之情油然而生。
我一直在想,到底是学生疏离了教材,还是教材戕害了学生,抑或是教材的使用者泯灭了学生对教材的热情。
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要思考教材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到底扮演者什么角色?首先,教材代表着一种真理。
从小学接触教材开始,教材成为学生顶礼膜拜的对象,没有哪个小学生第一天拿到教材就充满厌恶的,因为他们相信教材所说的都是对的,他们要从教材中获得知识与能力,他们甚至要在教材中看到自己的成长。
教材自然成为真理的化身,它只能被学习,而不能被质疑。
当学生的自我意识逐渐萌生的时候,教材的真理性也就日渐受到质疑了。
其次,教材代表着一种权威。
学生并非自觉认同教材的真理性的,而是在教师的逐步引导下或者是强制作用下认同的,教材自然就有一种权威性,它要求所有的学生无条件地服从教材,教材说向东,学生不敢向西。
教材说了:“《项链》的主旨是批判资本主义社会腐朽的金钱观念的”,谁敢说“马蒂尔德其实也是有优点的”。
教材说:“《我的叔叔于勒》是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冷漠的亲情的”,谁又敢质疑?有时候这种权威是通过“考试”的形式实现的,而伴随着考试的又是一系列考核标准与强化措施,挑战教材,分数就低,久而久之,学生只能对教材充满厌恶却又不得不每天面对。
再次,教材代表着一种标准,这种标准是与教材的权威性联系在一起的。
雪化了是什么?回答是“水”,就是对的,回答是“春天”,就是错的。
教材中的知识点作为标准尚可理解,不可理解的就是试卷中所谓的“标准答案”,其实对一篇文章的理解,哪有什么标准答案呢,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只要持之有故,言之成理,那就是答案。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想北平教师用书 苏教版必修1(2021年最新整理)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想北平教师用书苏教版必修1 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想北平教师用书苏教版必修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想北平教师用书苏教版必修1的全部内容。
想北平本课话题——故乡情朗读——课文中的名段真愿成为诗人,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
但我不是诗人,我将永远道不出我的爱,一种像由音乐与图画所引起的爱。
这不但是辜负了北平,也对不住我自己,因为我最初的知识与印象都得自北平,它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个古城所赐给的.我不能爱上海与天津,因为我心中有个北平。
可是我说不出来!【点评】作者像诗人一样表达出对北平的深情眷恋,每一个字都渗出刻骨铭心的一缕情,都像杜鹃似的啼出了北平的俊伟,都传达出眷恋故土的热情.积累—-生活中的素材1971年,20多年没有回过大陆的余光中思乡情切,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赋诗一首.写完后,诗人热泪盈眶,沉吟良久。
这,就是后来被海外游子不断传唱的《乡愁》。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在接受白岩松采访时,他说:“我写《乡愁》的时候是20分钟,可是这种感觉在我的心中已经酝酿了20年."1974年,《乡愁》的姊妹篇《乡愁四韵》被歌手罗大佑谱写成曲,使余光中浓浓的乡情传遍了海峡两岸,也深深刺痛了海峡两岸所有互相对望着的眼睛.背诵--相关名言警句1.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高適2.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高中语文 正在死去的通州教育随想教学教材 苏教版
正在死去的通州教育也许,中国的中小学生是世界上最为悲催的一群。
他们起得最早,扛得最重,睡得最晚。
有关部门似乎注意到了他们的生存状态,于是在正经的场合,花样繁多的口号聒噪起来:“素质教育〞、“减负增效〞、“阳光体育〞、“五严规定〞……那些口号如同滚滚惊雷,震耳欲聋,震落枯败的枝条,震飞白花花的泥尘,却不见半粒雨星掉下来。
学生们还是起得最早,扛得最重,睡得最晚。
很幸运,我居住的那块土地,是著名的教育之乡。
俗话说:“全国教育看某某,某某教育看某某。
〞这句话,常在许多教学沙龙和课改现场会上,被专家们娓娓道出,借以感谢东道主的热情招待。
教育看某某,看某某的什么?答案只可意会,一般不言传。
我今天学学安徒生笔下的傻孩子淘气一次:看什么?看分数。
很不幸,我居住的那块土地,是著名的教育之乡。
我的家乡,在没有希望的土地上。
很多地方,除了分数,寸草不生。
我们通州,在某某管辖的几个区里头,算扶不起的阿斗。
这几年,区教育局知耻后勇,大有打一场翻身仗的豪气。
尤其寒局长上台后,多次提出“狠抓质量〞的口号。
通州教育有没有病?有。
从教育局到教研室,从学校领导到普通教师,的确存在着管理松散、不求进取等毛病,吃空饷、搞电子商务、违规家教等现象也屡有出现。
寒局长多次强调,质量就是分数,质量要和教师评优、职评、绩效直接挂钩。
校长们诚惶诚恐,估计也被挂了钩。
“狠抓质量〞没错,是该干些实事了;然而,“质量〞等同于“分数〞,其简单而又暴力的解构方式还是让人惊诧。
通州教育,被灌了一剂猛药,治不了病,就要你命。
学生们疲于奔命。
大冬天6:40早读,夏天还要提前10分钟。
不算早读、午休,一天也要撑足8节课。
作业总是做不完,半夜11点还得兴致勃发。
课间、放学后,办公室里伫立着特别的一群,神色忧虑地“被补差〞。
文印室里的誊印机三天两头坏,围着的教师急得转圈。
夜幕下的学校灯火通明,校门外家长在等待孩子,教室里孩子在等待铃声,尽管很多老师都忘了铃声是用来干什么的。
高中语文 让孩子自由自在,开心成长随想教学教材 苏教版
,开心成长今天上午,随着“自选模块”考试的结束,2013年的高考降下了帷幕。
接下来,考生和家长担心的是高考的成绩和志愿的填报。
再过几天,中考的战役也要打响,不少家长都在为孩子能否挤进所谓的名校而焦虑。
其实,在我看来,尊重孩子的意愿,顺其自然,快乐成长,才是最重要的。
近日从网上读到这样一个事例:张女士是重庆某家公司的老总,把自家生意经营得红红火火,可她却在子女教育上遇到了这样一个难题:今年在市内一重点中学读初二的女儿月月(化名),因为成绩不好、表现不佳等原因,被送到长寿区一所普通中学借读“体验生活”。
没想到10多天过去,月月却执意要父母为她办理重点中学的退学,转去长寿这所乡村学校,说这里“没有攀比,压力小。
”原来,短短半月内,因为同学淳朴、没有被歧视和互相攀比的压力,月月很快爱上了这所乡村中学,不愿意回到城市里竞争压力大的名校。
张女士这下犯了难,她告诉记者,因为师资力量、教学水平等种种因素,她肯定希望把月月接回城里,但女儿的态度和想法,让她有些不知所措,不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办才好。
对于张女士的困惑,专家建议:名校并非人人合适,“最好”不如“最合适”。
重庆市协和心理顾问事务所所长、首席心理咨询师谭刚强教授认为,选择学校还是要挑最合适的,并不一定最好的就是最合适的。
“就拿月月这个例子来说,可能重点中学并不是她的最好选择。
”谭刚强表示,“远离了家长,远离了繁重的学业,让月月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放松,这也是她不愿意回到城市的一个原因。
”谭刚强教授想对张女士以及有类似情况的家长说:“家长养育孩子更重要的什么?当然是要孩子快乐。
而每个孩子有每个孩子的特点,有的是‘早学习’,从小就成绩优秀;有的是‘晚学习’,随着年龄增长,潜力逐渐展现。
更何况,成绩并非唯一的衡量标准,不是每一个孩子都适合当科学家。
所以家长不要操之过急,只要引导方法适宜,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孩子自然会找寻到适合她自己的路。
”“新东方”创始人之一徐小平在他的文章《忍住,这样面对孩子》一文中说到他培养自己孩子的做法:我的两个儿子一样面对着社会竞争的压力。
高中语文 当前语文教育七问随想教学教材 苏教版
当前语文教育七问现如今,中学阶段语文教育貌似如火如荼,各种思想不断涌现,各种成果纷纷问世,更不消说各种比赛、论文、研究、会议,仿似进入到一个语文教育的繁花时代。
然而,静观我们现阶段的语文学科,真的是这样吗?每一名一线教师,可能都会有这样一种深深的体会:学生普遍不愿学语文,语文在与其他学科同样作为高考科目的前提下,语文受重视的程度远远不够。
我们抛却学生在这一阶段文学素养不够这一点不谈,就从高考科目这一点来思考,为什么学生不愿学?150分的分值,按理说谁都不会忽视,可是语文何以落得现在这样尴尬的处境呢?一面是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另一面却是对语文学习的日益忽视,对此很多人不愿说、不想说,可这就是事实,掩盖无助于解决问题,沉迷在大语文、大学科的迷梦中同样也无助于解决问题。
十问当前的语文教育,你到底怎么了?一问:教材与考试内容何以如此脱节严重?各学科的考试大纲,语文学科是最笼统、最模糊的,根本无法明确告知语文教育者应该讲那些知识点,掌握到什么程度。
对于这样的考试大纲,能有多大的指导性意义?纲不举,目不张。
没有明确大纲做导向的语文教材又怎么会明晰呢?课本与考试严重脱节,这是现阶段语文教育存在的大问题。
课本只是按文体类别做出了单元,如小说单元、诗歌单元、文言文单元等等,然而并未规定在这些课文中应该讲授哪些知识,课后的练习题更是形同虚设。
一篇课文讲哪些知识,取决于课教师的主观决断,这无疑是不合理的。
而且更为糟糕的是,课文的知识在考试中根本不涉及,这就使得绝大多数的学生产生质疑:我们学课本干什么?有的老师说,这是学生欣赏水平低、领悟能力差。
我却认为,学生说的一点也没错,若是我,我也会这样质疑,因为在现阶段,学校俨然已经成为一座知识超市,学生前来选择对自己有用的知识,无法吸引他或是让他感觉无用的东西他决然不会选购。
事实都已经表明这样的课本体例是不适用于高考的,不具备明确性的,作为教师,还强调学生的水平,有实质的意义吗?难道就没有合理权衡提高能力与适应高考的方法吗?亟待真正的、新的课本出现,希望这的课本能够指导方向、勾连知识、提升能力。
凤凰新学案·高中语文-必修1-教师用书(苏教版)
第一专题向青春举杯沁园春·长沙课前准备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抓住“看”“忆”等关键词,理清诗歌脉络,把握诗歌主要内容。
2.指导学生诵读、品味词中精彩的词句,感受宏阔的深秋意境;在诵读中体会毛泽东诗词境界壮阔、乐观豪迈的风格。
3.介绍时代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人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
资料卡片1.作者与写作背景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
湖南湘潭人。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
本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
时年32岁的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先后建立了二十多个农民协会,创建了湖南第一个中共党支部——韶山支部。
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写下了这首词,追怀曾经的学习、斗争生活。
毛泽东曾于1911年至1923年间在长沙求学和进行革命斗争,并经常与同学、战友游览岳麓山,在湘江游泳。
1957年1月第一次发表这首诗时,毛泽东做了这样的注释:“击水,游泳。
那时初学,盛夏水涨,几死者数。
一群人终于坚持,直到隆冬,犹在江中。
当时有一篇诗,都忘记了,只记得两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另注:这两句诗是毛泽东1917年冬天游衡山时所作)。
”2.词的一般知识词,是我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起源于隋唐之际,大盛于宋。
原是配合音乐曲调的歌词,在发展过程中,渐与音乐分离,成为纯粹的文学样式。
起初词称作“曲子词”,后称作“乐府”、“长短句”或“诗余”。
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词牌。
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
词分为小令、中调、长调。
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
词牌决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
某些词牌的命名,与创始之作的内容有关联,但后人倚声或依谱继作,则不一定受此限制,可以赋词牌本意,也可以撇开词牌本意自由发挥。
高中语文教师用书苏教版必修1
咏诵青春霜天竞畅谁主沉浮六月看海我信未来开卷有益“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青年毛泽东,用他的信仰,营构了一个充满血与火、汗与泪、阴霾与阳光、痛苦与欢欣的独特世界。
是的,青春不是年华,而是心境;青春不是桃面、丹唇、柔膝,而是深沉的意志、恢宏的想象、炙热的恋情;青春是生命的深泉在涌流。
话题链接——青春1.教材赏悟无论是独立寒秋的青年毛泽东,还是相约六月看海的我们,都是青春时代的代言人。
青春时代,是人生黄金期。
它充满朝气,充满活力,它使人充满着渴望和探索精神。
青春的灯火正亮,定会照亮有志青年不懈的追求之路。
让我们携起手来,披着阳光穿行岁月,加快青春的脚步,去点亮挂在心头的那束理想之光,用挚爱的情怀去高歌一曲。
2.名句赏记◆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
——李大钊◆白日莫闲过,青春不再来。
——林宽◆白发无凭吾老矣!青春不再汝知乎?年将弱冠非童子,学不成名岂丈夫?——俞良弼◆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
——孟郊◆一个民族的年轻一代人要是没有青春,那就是这个民族的大不幸。
——赫尔岑◆青年是我们的未来,是我们的希望。
——斯大林◆青春虚度无所成,白首衔悲补何及!——权德舆◆题诗寄汝非无意,莫负青春取自惭。
——于谦◆青春的精神是点铁成金的奇异的宝石。
——《泰戈尔评传》◆若是青春只有运动的火,它将变得焦干而枯萎。
但这里却永远潜藏着眼泪,使它保持着鲜美。
——泰戈尔《春之循环》3.典例赏析生命就像一根火柴“孩子,趁年轻,何不埋头苦干,以成就一番事业呢?”一老人劝告一少年。
少年满不在乎地回答说:“何必那么急呢?我的青春年华才刚刚开始,时间有的是!再说,我的美好蓝图还未规划好呢!”“时间可不等人啊!”老人说,并把少年引到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地下室里。
“我什么也看不见!”少年说。
老人擦亮一根火柴,对少年说:“趁火柴未熄,你在这地下室里随便选一件东西出去吧!”少年借助微弱的亮光,四处努力辨认地下室的物品,还未等他找到一样东西,火柴就燃尽了,地下室顿时又变得漆黑一团。
高中语文 语文教学一些设想随想教学教材 苏教版
高中语文教学一些设想带了一届高中,有成功之处,也有不少弯路。
现在课程基本结束了,只剩下二轮复习了。
回顾三年的教学历程,甘苦难以一言蔽之。
如果带下一届高一,我会这么做。
第一,从高一开始引导学生积累读音和成语。
面对今天两个班读音和成语焦头烂额的局面,我觉得在高一时候就应该要求学生建立读音和成语积累本,将平时遇到的不会的、易错的读音和成语全部积累下来。
可以从字典积累,那就要必备《现代汉语词典》和《成语小词典》。
第二,高一时候就应该给学生讲一些语法的基本知识,这样有利于学习病句和文言虚词以及特殊句式。
这一点我自己做的比较好,应继续发扬。
对于病句,不仅要让学生进行语法分析,而且要多多总结病句的规律,标志法似乎很有用。
第三、两周一次大作文,每周一次新闻评论训练。
新闻评论训练应从高一抓起,训练学生在作文中关注现实、关注时代的能力,顺便积累一些与现实相关的素材与论据。
这一点一定要坚持。
我发现以前让学生写的随笔基本上用处不大。
对于大作文,高一高二尽量让学生自由发挥,各种体裁、各种立意都去尝试,不可过早地立规矩、讲格式。
对于作文教学,我本人也很困惑,应该将其列为一个思考和研究的课题,专门进行。
第四、对于文言文,建议摈弃《史记鉴赏》,补充人教版的经典文章,这一点从高一开始抓,到高二结束的时候就应该补充完了。
经典文言文总是有一些典型的例子如实词的意思、虚词的用法、文言语法等等,应该特别重视。
必要的时候,整理或者复印人教版的文言文篇目例如《促织》、《赤壁之战》、《廉颇蔺相如列传》等等。
如学有余力,再补充《史记鉴赏》的经典篇目。
第五,诗歌阅读应从高一抓起,通过补充经典诗篇,让学生加大积累量,对诗歌达到相对熟悉的地步。
这样,诗歌的思想感情、基本手法、常用意象、诗人概括等都会有所了解,也可以加深对于诗歌的理解,进而进行更好地赏析。
这一点应和读音、成语一起,积累到专门的笔记本上,定期检查。
补充诗歌可以占用一些课堂时间,也可以在课外进行。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像山那样思考教师用书 苏教版必修1
像山那样思考本课话题——环境保护朗读——课文中的名段我们到达那只老狼的所在时,正好看见在它眼中闪烁着的、令人难受的、垂死时的绿光。
这时,我察觉到,而且以后一直是这样想,在这双眼睛里,有某种对我来说是新的东西,是某种只有它和这座山才了解的东西。
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这也许是狼的嗥叫中隐藏的内涵,它已被群山所理解,却还极少为人类所领悟。
【点评】一声震撼心灵的狼嗥的背后有着潜在的危险,这启示我们要转换思维模式,从自然的角度和立场去思考、行动,审视我们的行为,否则,我们会自食苦果。
积累——生活中的素材余海波是湖南湘潭市政协委员,他在湘江边长大,小时候很爱游泳,几乎整个夏天都泡在江里。
“当时没有排污,没有垃圾,湘江就像一条晶莹润泽的玉带。
”但社会经济的发展,让生态遭到破坏。
2013年,他自掏腰包500万购买了一艘水上垃圾收集船,专门用于公益:收集湘江上的各种垃圾,帮湘江“洗脸”。
他也因此被人亲切地称为“湘江清洁工”。
由于没有先例可循,他自行设计水上垃圾收集船,并多次对收集船进行升级改造,实现了江面垃圾无害化、减量化的治理目标。
在余海波的心里,他还有一个更远大的目标支撑着他的行动——让世代相依的湘江成为湖南人民美好的生活家园,带着打造成东方莱茵河的梦想,百折不回,一直向前。
“一个简单的行为、一个不经意的小动作,都可以为环保出力,为慈善尽心。
我希望通过自己的绵薄之力来影响更多人,让大家都来建设我们的美好家园。
”余海波说。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1.大自然是善良的慈母,同时也是冷酷的屠夫。
——雨果2.大地给予所有的人是物质的精华,而最后,它从人们那里得到的回赠却是这些物质的垃圾。
——惠特曼3.人生欲求安全,当有五要:一要清洁空气,二要澄清饮水,三要流通沟渠,四要扫洒房屋,五要日光充足。
——南丁格尔4.从生态平衡角度看,小草和人类一样重要。
——郑渊洁5.一个人如果向往正直的生活,第一步就是要禁绝伤害动物。
——托尔斯泰[知识·梳理]第1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一、单音字嗥.叫( ) 残羹.剩饭( ) 聆.听( ) 毛骨悚.然( ) 嘎.啦( ) 嬉.戏( ) 蠕.动( ) 饿殍.( ) 艾蒿..( )( ) 【答案】 háo gēng líng sǒng gā xī rú piǎo ài hāo二、多音字1.组词辨析法(1)晃⎩⎪⎨⎪⎧摇晃( )晃眼( ) (2)弹⎩⎪⎨⎪⎧弹丸( )弹劾( ) (3)迫⎩⎪⎨⎪⎧迫近( )迫击炮( ) (4)冲⎩⎪⎨⎪⎧冲刷( )冲床( ) 【答案】 (1)huànɡ/huǎnɡ (2)dàn/tán (3)pò/pǎi (4)chōnɡ/chònɡ2.语境辨析法(5)威尼斯当地政府出台新规,决定于2015年5月起禁.( )止游客携带拉杆箱进入本地,以减少噪音污染,违者将被罚款500欧元,不知这一条例能否禁.( )住游客携带拉杆箱。
高中语文 在学习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随想教学教材 苏教版.doc
在学习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以前,我在网上只是杏杏资料,看没完没了的电视连续剧。
现在,只要在网上,我就进入学习网站,认真学习课程,浏览论坛,同帖,评论,忙得不亦乐乎!看到我提交的心理健康作业被辅导老师评为良好,并旦在班级被推荐时,我心底的那个高兴劲就甭提了。
我结识了不少优秀教师,学习培训课程之余,虚心向他们请教教学中遇到的棘手问题。
通过学习,无论在理论知识,还是方法技巧上我都对心理健康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我会继续学习,继续关注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并将所学运用到自己的工作实际中。
本次培训课程在内容上紧紧围绕教师掌握教育技术能力的实际需求及农村边远地区的地域特点,课程设计贴近教师课堂教学,贴近教师实际现状,贴近教帅所需所求。
通过本次培训学习活动,使我对远程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更进一步明确了化学教育的真谛。
下而我就从三个方而谈谈自己的收获一、课前认真备好课。
要备好课,首先要备好学情。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围绕这一主体而进行,所以教师“教”的过程就是帮助学生“学”的过程。
在准确理解教材的基础上, 就要思考如下问题:什么样的学习目标适合他们?怎样帮助学生最快最有效的达到学习目标?具体而言,诸如哪些方法该让学生掌握,哪些知识该让学生自主发现、自我构建,哪些问题可让学生提出,哪些内容可•让学生自主选择,哪些疑难可让学生自主解答,从而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哪些地方学生的理解会浮于浅层,停留表而,学生可能需要点拨、引导;哪些地方学生可能偏离主题较远,需要及时拨转方向;哪些语言含蓄处、文本空白处、意境深远处、情感共鸣处、认识分歧处可拓展学生思维,引发学生对话,激发创新的火花。
总之,运筹帷幄,不打无准备之仗。
要备好课,还要备好自己。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而教师是学习活动的主导。
备课时,教师应结合自」的特长,有效的利用好教材,以备在教学中充分张扬自己的个性,创出自己的特色来。
如:你的声音好,朗读好,可以以“读”动人;你的感情充沛,可以以“情”动人;你足智多谋,可以以“理”服人;你活泼好动,风趣幽默, 可以玩中教,乐中学。
高中语文 语文,有你也有我随想教学教材 苏教版
语文,有你也有我如果读武侠小说,侦探小说,相信很多人会读到忘我的境界。
那只是情节的掠过,没有心灵的参与。
若是拿来休闲放松还是很好的。
对中学生而言,教材里的课文还是需要调动自己的情感,体验,在别人的故事里,流自己的眼泪,才是真正的阅读。
胡适的《我的母亲》是一篇很好的能调动学生自我体验的教材。
这篇课文是作者中年时对自己人生历程的一段回顾,写了自己童年至少年时代在母亲的严格要求和深情关爱下成长的几件事。
为什么这篇课文很适合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呢?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
写母亲的作品每册教材里都出现过,但这个单元还设置了一次综合性学习----《献给母亲的歌》,上好本文可为综合性学习做个很好的铺垫,甚至可以将这次综合性学习和本文揉在一起上。
提起母亲,学生都会觉得有话题,而且,综合性学习给学生提示了很多话题,能帮助学生打开思维。
本文是一篇自传,胡适本人也是极内敛的人,语言质朴,真切。
内容理解,情节的梳理对学生来说,不是一件难事。
看一位渊博的学者真挚的谈起童年往事,谈到母亲的教育,真切的人,真切的事,真切的情感应该容易激起学生的共鸣。
但一节语文课,倘若蜻蜓点水,走马观花,是难以拨动学生心弦的。
学生难以理解作者看似平淡的语言下内心涌动的炽热的情感暗流,并由此产生情感的共鸣,想到自己的母亲,学会感受母爱,铭记母爱,唤醒心灵深处最淳朴的情感,激起感恩之心,这是本文的难点。
苦难往往可以激发情感的极端,要么残酷的现实如龟裂的土地,迅速吸走情感的水分,要么患难见真情,愈是苦难,愈能激发人性中最美的情感,真正的美德,往往不是来自喜剧,而是来自悲剧。
现在的孩子,生活条件太优越,情感处在中立点上,似懂非懂。
本文的教学,就是唤醒并激发学生热爱母亲感恩亲情的情感体验。
(一)语文,有你文本,是一切情感体验的源头。
一段段文字,就是一个个鲜活的面容,一幕幕感人的情景,一份份真挚的情感,我们要培养学生把作品当做知心朋友的习惯和能力。
一篇作品,就像一只清晨停在我们窗台的蝴蝶,在晨曦中,在清风中,带着惊喜和心动,细细的端详,欣赏它的魅力和活力。
高中语文 如何上好一节示范课随想教学教材 苏教版
高中语文如何上好一节示范课随想教学教材苏教版话说天下大势,盛极必衰,衰极必盛。
想当初,我驰骋考场,斩数学,降语文,灭英语,那种不可阻挡的气势何其盛哉。
但未曾想到,在我的置之不理与默默纵容之下,昔日的手下败将――语文这厮野心再起,卷土重来。
大敌当前,我又以“毛爷爷〞的“从战略上藐视敌人〞为原那么,轻视语文,导致了语文军团的日益状壮大,而我的语文成绩一降再降,竟有过七十多分的悲惨历史。
本人也并非一个“昏君〞,也曾发愤图强,但每次总是三分钟热度,雄心壮志到头来竟被惰性这厮所挫败,可悲啊!初中这十四个月来,语文这厮一直从中作梗,阻碍着我在考场上南征北伐。
扩大战果的进程屡屡受挫。
它如一块巨石,一直压迫着我。
然,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语文这个祸害一日不降,我心便一日难安,于是,我毅然举起平叛大旗,征讨语文。
这场战争必定是惊天动地的。
战争时间:高二第二学期下半学期。
主要战场:家里的床上和高二理〔2〕班第三排第一桌。
参战双方:我与语文。
2013年3月,战争爆发。
战争伊始,我才明白啥叫力量薄弱。
幸亏本人身有二宝――双手和大脑,在艰苦条件下,面对语文那厮的千军万马,毅然发扬八年抗战的精神,与其做坚决的斗争。
然,正当我欲发动全面进攻之时,语文这厮竟悄悄收买了我方的粗心、大意两员大将,在我方搞兵变,使我在“小测验〞战斗中全线溃败。
在此期间,我充分发扬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俗话说:“胜败乃兵家常事。
〞败几回又有何妨?之后,我又本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革命斗争精神,采取熬夜战术与语文展开了持久战。
为了争取战争的胜利,我不惜搜刮民脂民膏〔我乃家中小皇帝,老爸老妈当然是我的臣民了〕,引进咖啡作为我灵丹妙药。
怎奈语文串通睡魔对我方眼皮卫队进行轮番轰炸,咖啡就算能挡得了初一也抵不过十五,加之语文这厮暗施“美梦记〞,轰轰烈烈的熬夜战术就这样在眼皮的一次又一次亲密接触之下宣告破产。
在经历了一次次失败后,我方元气大伤。
但稍作调整后,我又发动了第三轮进攻。
高一语文上册教材分析
高中语文(苏教版)教材分析(必修一)我省我市从今年秋季开始,高中进入新课程改革,高一语文使用的是苏教版的教材。
对于这套新教材,不少教师还较陌生。
如何使用好这套教材,贯彻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又能切实保证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是我们广大语文教师的一大课题。
本人学习了《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照人教版语文教材,对苏教版教材进行了分析,就如何从宏观整体和微观具体认识、分析、使用好这套教材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明确《语文课程标准》中“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并以此作为教学的指导思想,贯穿落实在每一个教学环节。
三大理念: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2、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3、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
五方面目标:积累·整合----知识、能力的积累与融会贯通,是学好语文的基础。
‚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
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补短,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
了解学习方法的多样性,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能根据需要,采用适当的方法解决阅读、交流中的问题。
通过对语文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要素的融会整合,切实提高语文素养。
‛感受·鉴赏------建立在知识基础上整合而形成的语文基本能力。
‚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
具有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
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境界。
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
‛思考·领悟----感受鉴赏基础上的深层次提升、吸收和内化(人文与知识)。
‚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与文本展开对话。
高中语文 拒绝当“苍白”的语文教师随想教学教材 苏教
拒绝当“苍白”的语文教师我用三“不”三“却”来描述我们语文教师中的怪状。
一、不读书却在兜售阅读秘诀语文教师似乎与读书是密不可分的,然而在我们语文教师这个庞大的群体,有不少人是极少读书的。
对他们来说,读书早已成为“过去式”,凭着大学时的一点点“资本”,加上那一成不变的教参,便在语文课堂上招摇过市。
教师知识的极度“缺氧”,使得语文课除了苍白还是苍白。
没读过几部像样的书,体会与感受却一通又一通,阅读要诀却一套又一套,而那些所谓的“秘诀”其实也不过是从教参或别人的文章中“挪用挪用”而已。
“离开了读书,离开了经典文学的熏陶,离开了文化的滋养,离开了教师学科品位的提升,而夸夸其谈语文教育改革,除了让语文课浅薄、娱乐、浮躁外,还能留下什么呢?只有许许多多的教师善于用学科魅力去‘征服’学生,语文教育才可能有光明的前景。
”(赖配根:《用学科魅力“征服”学生》,《人民教育》2008.9)作为语文教师,必须用读书来“支撑”自己的教育生命,必须用书香来濡染自己的人格,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才会出彩,才会彰显活力与生机。
二、不写作却在大讲作文技巧一个没踢过足球的人自然不能当足球教练,一个不会游泳的人自然无法教人游泳,那么试想,一个不写作的语文教师能教好学生写作吗?事实上许许多多从不动笔写作的语文教师在作文指导课上“凌空蹈虚”。
此种现象早被人挞伐过:“作为一个以评析他人文字、指导青少年作文为终身职业的语文教师,不会写一般的文章(如记叙文、应用文),不会写教研论文,且不能达到一定的档次,总说不过去吧?眼高手低的教师没有写作实际的感性认识,无论是搞文章分析,还是指导孩子作文,常常是隔靴搔痒,或难得要领,甚至不着边际。
”(卞幼平:《语文教师可会写文章》,《中国语文教学忧思录》,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11月版)语文教师只有有了写作的经历与感受,才能彻悟写作的要旨,才会真正有指导写作的“话语权”。
笔者十分欣赏这样的做法,每到作文课时,语文教师与学生同时进行写作(或称比赛),然后教师将自己的作文读给学生听,并让学生当堂评判。
苏教版普通高中语文实验教科书一教学建议
苏教版普通高中语文实验教科书一教学建议苏教版一般高中语文实验教科书必修一教学建议第一专题:向青春举杯一,吟诵青春内容目标1.本板块选择了一组吟唱青春的诗歌,让刚刚步入高中的学生,在青春旋律的唱歌中,礼赞青春生命,体验青春激情,明确青春使命,实现精神的成长.2.指导学生富有感情的吟诵,积极的摸索和主动的体验.3.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的差不多特点及要紧表现手法.学习要求1.能够结合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明白得并说出这组诗的要紧意象和思想感情;说出自己对青春的明白得,意识到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的重要性.2.能准确背诵《沁园春长沙》,诵读《相信以后》,《让我们一起奔腾吧》,了解诗歌朗诵的差不多要求,能用流畅的一般话和恰当的语气,语调,表达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明白得,感受.3.明白得《沁园春长沙》制造的雄奇壮美的艺术境域,能说出雄壮美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明白得概括《相信以后》,《让我们一起奔腾吧》所表现的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人一辈子态度.4.了解有关作家作品以及词和新诗的差不多常识.5.积存整理下列词语:百舸寥廓峥嵘遒劲阻遏灰烬瞳孔摇荡轻视给予不屈不挠战栗清亮栖息教学建议本板块应围绕'吟诵''摸索''体验'展开活动,在明白得,感受的基础上朗诵,在朗诵揣摩的过程中进行摸索和体验.通过活动体验,学生朗诵诗歌能够准确把握作品内容,传达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倾向,并具有一定的感染力.吟诵,确实是要以恰当的声音形式表现诗歌内在的情感旋律;摸索,确实是要在诵读的过程中加深对作品内容的明白得;体验,确实是通过参与活动,提高对青春的认识.在具体教学中,要分析相关作品的内在情感旋律,把握诗歌的意象,这有助于加深明白得诗作内容,有助于查找传达诗作思想情感的声音形式.教师指导朗诵,第一要引导学生把握诗作的感情基调,然后指导学生通过揣摩语音,语调的高低,停连,快慢,轻重,找到恰当的声音表现形式.如《沁园春长沙》,作品行调昂扬豪迈,要读得声韵饱满,大气磅礴.'看','怅','问','忆'领起的句子,要读出不同的语气.再如《相信以后》第5,6两节,诵读时不能在每句诗后都作停顿,而是要抓住'不管……是……依旧……','我坚信……一定会……'几个,一气呵成,在语气对比中表现诗人坚决的信念.另外,朗诵要防止纯技术性指导的倾向,也要反对任何形式主义的表达.课堂上既要听学生如何样读,也要让学生交流为何如此读,并把二者的统一性作为评判的标准.诵读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分组朗读,朗诵会等都能够采纳,教学中应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面向群体朗诵的机会.教师应该参与诵读活动,引导学生总结诵读的心得.二,体悟人一辈子内容目标1.选择高中生感爱好的人一辈子话题作为学习材料,引导学生面对现实情境,结合自己的经历与体验感悟青春话题,感受生命的多彩,明白得珍爱青春,明白得人一辈子的意义,树立正确的人一辈子观.2.在阅读鉴赏中,了解散文等文学体裁的差不多特点及要紧表现手法.3.通过阅读家长来信或讲述亲情小故事等活动,学会用对话的方式与父母,师长及同辈人进行心灵沟通,在体育中深化对自我,青春的摸索和认识.4.养成借助记录要点等方式倾听别人发言的良好适应,能够积极主动地交流,表达.学习要求1.能够说出《十八岁和其他》一文对两代人的矛盾,读书,青春等问题的差不多看法,并能结合自我体验,对这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够说出《我的四季》包蕴的人一辈子哲理,人一辈子信念和人一辈子态度.2.能依照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关心明白得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杰出语句的表现力,能找出两篇文章中富有哲理的句子,并能用自己的语言阐述其含义.3.朗读诗歌和散文,能准确把握作品的内容,传达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倾向,具有一定的感染力.4.积存整理下列词语:迷惘炫耀沉湎爱恋譬如急躁怪癖慈爱摭拾惊奇祈祷干瘪焦虑蛮横溺爱漫游翱翔枝桠汗流浃背磕绊自艾自怜望眼欲穿入不敷出教学建议依照教科书编写的意图,《十八岁和其他》要紧用来创设两代人对话交流的平台,期待用这一材料引发家长的共鸣,引导学生以自我体会与文本展开对话,促成两代人就青春与人一辈子的有关话题,真诚,平等而深入地交流,进而使学生猎取对人一辈子的明白得与感悟.《我的四季》能够安排在课外阅读.应幸免用'文本研习'的方式组织教学,对一些富有哲理的语句,要让学生用自己的生活经历去解读,想想自己对这些句子所包蕴的人一辈子道理的真切体验.作为合作学习的重要形式,两个方案中的'专题讨论'对加深明白得,感悟有着重要作用.教师组织'专题讨论'要抓好以下环节:预留摸索的时刻让学生预备发言,必要时能够要求按讨论题目写动身言要点;采纳多种形式,制造更多的发言机会,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讨论;将小组讨论的要点向全班报告,交流;不管是小组讨论依旧全班交流,都要求学生注意倾听,认真记录别人的发言要点.※三,设计以后内容目标1.正确评判自己,初步拟定自己的人一辈子规划,并以此鼓舞自己不断奋发向上.2.积极地参与文本的讨论,并把自己的感受主动与他人交流.学习要求1.阅读《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能够勾画出马克思提出的选择职业时应遵循的原则,交流学习体会和感想.2.《我的五样》是作者对自我生命存在意义的查找,能够简要概括作者决定取舍的理由,然后说说自己的选择及其理由.3.能够依照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关心明白得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杰出语句的表现力.4.参照马克思自白的形式,结合自己的明白得和选择,写一则《我的自白》.5.积存整理下列词语:啮噬吮吸恪守钦佩斟酌斑斓甄别稳妥小觑忐忑商榷思忖林林总总苟延残喘雏形擂鼓不啻犄角百无聊赖瞠目结舌怨天尤人偌大完美无瑕契机日臻完善教学建议本板块属于'选学'内容.两个方案虽活动样式不同,但内容设计比较均衡,建议安排在课外,由学生自主选择一个完成.假如安排在课内,选择一个就能够了.方案A,要先指导学生围绕'如何样选择职业'和'选择如何样的职业'两个方面,准确概括马克思选择职业的原则,理清文意,然后完成写自白的活动,再展开交流.交流应重点围绕'我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展开,鼓舞学生讲真心话,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人一辈子观,价值观.写自白是为了引导学生认识自我,应要求学生认真完成.交流能够灵活采纳多种方式.方案B,要进行必要的教学组织,讲清活动的目的,要求,让学生进入一种严肃,安静的状态进行阅读,选择,一定要让学生把摸索,选择的过程与结果书写出来.要抓住三个方面:第一,要求学生按照方案中的三个表格,清晰地出现出自己的选择过程.第二,概括作者决定取舍的原则,明确选择实际是自我认识的过程,是作者对生命存在意义的查找.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反思自己的选择,谈谈选择的理由,从而加深对明确'人一辈子支点'意义的认识.第三,完成'活动体验第2题,要注意引导学生结合选择的体验与感悟,引发学生对人一辈子选择作用与意义的理性摸索.写作实践本专题'写作实践'与新颖的交际活动组合在一起,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要求让学生围绕青春话题进行记叙文和短诗写作或自由写作,让学生在真实的写作情境中提高表达能力.1.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重视自己的生活体验,表达真情实感.2.进一步提高记叙,抒情的差不多表达能力,能调动自己的积存,表达力求准确,鲜亮,生动.3.能不断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对社会和人一辈子有自己的感受和摸索.第二专题:获得教养的途径一,求学之道内容目标1.明白得个人学习的作用和从师而学的差不多原则,树立正确的学习观.2.探讨明白得两篇文章阐述的道理,汲取民族聪慧,评判其积极意义.3.学习不同的论证方法,能够正确运用多种论证方法来分析说理.学习要求1.能归纳《劝学》所阐明的观点,认识到自主学习是获得教养的重要方法.2.能了解《师说》写作的背景,把握差不多观点,明白得从师学习在今天的意义.3.能结合文章说明如何正确地运用比喻论证和比论证来说明道理.4.整理文中的通假字和古今异义的词语,积存'劝','中','师'等的文言实词和'于','而','故'等虚词.5.梳理识记有关作家作品常识,了解有关古文运动的常识.6.背诵《劝学(节选)》《师说》,借助工具书翻译全文.教学建议本板块内容的核心是论求学之道,动身点能够用一个'学'字概括.2篇文章差不多上典范之作.《劝学》讲的是学习的差不多道理,从修身立德的角度动身,更多谈的是个人的学习;而《师说》讲的是从师而学,涉及个人与外部的联系.对青青年而言,这是获得教养的两种要紧途径.教学中指导阅读能够逐段阅读,研习文本,理清差不多意思,然后围绕'获得教养的途径'那个中心,对学习内容作整体探讨.探讨中要引导学生注意两篇文章的内在关系,引导他们依据文本中的语句,从中找出古人对学习规律性的认识.如,《劝学》讲学习的差不多道理,荀子认为'学不能够已',要'积善成德',这是中国古代关于猎取教养的重要思想.荀子认为学习要注重'积存',《师说》也强调积存,被韩愈赞扬的李蟠,正是在'六艺经传皆通习之'的基础上求师问道的.荀子注意到学习者的'善假于物',韩愈则强调一定要从师而学,向一切能够学习的人学习.又如,两文都谈到学习的重要,《劝学》认为学习的本质事实上是'改变自己','学不能够已'.《师说》中认为学习是为了闻道解惑.这些认识差不多上正确的.对两篇古文中杰出语句,要在明白得的基础上背诵;对文中的文言文知识进行整理,积存,以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二,经典的力量内容目标1.明白得读书的真正意义和价值,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一辈子境域.2.明白得阅读经典作品对自我成长的意义,从而确立自己的精神追求.学习要求1.能整体把握文章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2.能明白得作者的观点,说出阅读经典对一个人获得教养的重要性.3.把握有关作家作品常识.教学建议本板块重点谈'经典的力量',动身点是一个'读'字.能够分三个层次展开问题探讨.第一,什么缘故作者强调阅读经典作品读书学习,'读什么'是个差不多问题.作者认为阅读经典是获得教养的要紧途径.为获得教养,先要了解学习的作用,明白学习的要求.文章开宗明义,建议人们多读书,读经典著作,强调从'世界文学'中汲取营养.其次,什么缘故经典作品能陶冶人的情操经典既是民族与人类文化的结晶,也是语言艺术的典范,它代表一个时代人文和语文的顶峰.从获得教养的目的动身,必须阅读经典.一个人在青青年时代所读的书注定要阻碍他的一生,对他的人文素养构成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甚至能决定他一生的审美追求.因此,应当在学习的起始时期就注意打好精神的'底子',确立一生阅读的方向.作者在那个地点专门谈到阅读的效率问题.他指出,有的人一生只读过十来本书,却成为真正的读书人,这是因为他们有追求,会选择,是'用心在读';而有的人'单靠报纸和偶然得到的流行文学',是学可不能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深入明白得思想家和作家的经典作品,能激发学习者产生鲜活的有价值的思想.第三,思想家和作家的著作,'过一些年都会对读者出现出新的,变化了的面貌,都将得到新的明白得,在他心中唤起新的共鸣',缘故是什么探讨那个问题,能够请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经历来谈.例如许多学生在小学,初中时期读过中国古代文学名著,到了高中以后,他对这些名著会有新的认识和评判.写作实践本专题'写作实践'要求学生围绕读书与教养话题进行自由写作,教学要点是明确地,负责地说明观点,文体是议论性随笔.1.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2.学习多角度地观看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对人一辈子有自己独立的摸索.3.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第三专题:月是故乡明一,漂泊的旅人内容目标1.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认识文本中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以及它对人的精神滋养.2.调动自己的积存对文本进行鉴赏,体会文本在表达上的特点以及不同的语言风格.3.独立阅读,独立摸索,与文本,编者,老师,同学展开对话,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学习要求1.能明白得分析《想北平》是如何样写出北平的特点从而抒发作者对家乡的想念的.2.品读《我心归去》中的重点语句,能够深入体会作品对故乡内涵的阐发和表达.3.能梳理《乡土情结》的行文思路,明白得作者给予'乡土情结'的新的内涵.4.能调动自己的积存来鉴赏散文的艺术特色,运用评点的方式深化阅读摸索.5.了解有关作家以及散文文体的常识.6.积存整理下列词语:梦萦悠邈搭讪褪色良辰美景怡然自得抽泣濡染铩羽而归衣锦还乡寄人篱下缔造谪居发轫根深蒂固方兴未艾含辛茹苦桑梓蕞尔逃遁熠熠宁静奇诡贫瘠悲怆矫饰教学建议本板块中《想北平》《乡土情结》,《我心归去》的作者,通过对故乡的描写来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想念.文本研习的途径与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不必过早地将结论和自己的判定告诉学生,也不必让学生一定要认同自己的观点,而是要进展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摸索的能力,倡导个性化的阅读,让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体会和知识积存,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专门的感受与体验.本专题向同学举荐的研习方法是评点.从方法上讲,评点的要义是对话,是交流,是再制造.评点作为对话,是读者与文本,与作者,与其他读者的交流.文本是对话的第一个对象,是构成其他对话的前提和基础.进一步确实是与作者对话.孟子讲'以意逆志',意思确实是说能够通过对作品意义的把握去明白得作者的写作意图.在评点时要鼓舞学生提出不同的意见.第一要立足文本,精读文本,先入其内,再出乎其外,如此才能把文章读活.建议教者在评点示例的基础上,先就评点方法与学生进行研讨,再让学生独立阅读进行评点,然后交流评点内容.二,恒久的烙印内容目标1.明白得'归家'与'离家'的关系,对'故乡'的精神家园内涵进行理性摸索.2.了解散文丰富多样的表达形式和新的进展,拓展阅读视野,提高鉴赏水平.3.采纳多种研习手法,能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两个方面独立评点一篇文章.学习要求1.能品味重点语句,把握《前方》对'家园之思'全新的明白得以及表达上的特色.2.能品味《今生今世的证据》中含蓄抒情的语句,说明文章标题的具体内涵.3.了解有关作家作品的常识.4.积存整理下列词语:按捺惶惑索然无味偏僻菜圃废墟潦倒粘合辜负骨骸打夯渗浸面目全非教学建议本板块的两篇文章有许多地点对家园体认从新的角度作了表达.《前方》立意上反弹琵琶,说的是离家.然而,作者从反面落笔,但归结的仍旧是对家的查找,只只是那个地点的家差不多不是一般的生养之地,而是精神的栖身之所.《前方》涉及的是人对'精神家园'的查找,它本身也是本专题人文内涵的构成部分.《今生今世的证据》则把故乡上升到了生命的证明的高度.教科书在编排上,留出对话栏让学生独立评点.对话的要紧过程由教师组织,通过同学之间交换评点来完成.教师要通过教学组织来保证这些环节的有效实施,能够组织研讨,举荐最佳评点条目,最佳评点本,以提高文本研习的质量.写作实践本专题'写作实践'要求学生围绕故乡话题进行自由写作.教学要点是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进行散文写作实践,同时,专题中安排了网上搜集资料,自编小报,组织主题演讲等活动,让学生在综合性活动中提高写作能力.1.能依照生活积存,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表达自己对故乡的经历和摸索.2.做到叙述生动,描写传神,在此基础上加以适当而自然的议论和抒情.第四专题:像山那样摸索一,谛听天籁内容目标1.对丰富的自然美有专门的审美感悟,热爱自然,提升审美品位.2.具体分析两篇文章将审美乐趣,语言风格和景物特点相融合的特点.3.学会观看发觉自然景物的特点,尝试用恰当的形式描写出来.学习要求1.能体会《江南的冬景》中清新舒缓的语言特色以及所营造的意境美.2.能概括《西地平线上》三次落日的不同特点以及给作者的感受.3.能够分别从两篇文章找出表现景物特点的语句,分析其语言风格,感受自然美的多样性.4.了解有关作家作品的常识.5.积存整理下列词语:谛听蛰居曝晒丰腴喧哗煮茗恣意惊骇雾霭酝酿喷薄而出莫名其妙山巅静谧轮廓倚托瘴气瞅着炫目攫取停滞充满回光返照教学建议本板块侧重于对大自然感性层面的观赏.学习时,应在文本解读中突出对文章本身审美韵味的把握,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审美能力.教学可采取'总一分一总'的步骤实施:先提出疑问,然后进入每篇文章的解读,最后,再回到那个问题.例如,在《江南的冬景》中,作者心目中的江南冬天专门美,但'美'表达在哪里为了突出江南冬天的美好,作者作了哪些比较作者写出了江南冬景的哪些要紧特点这些问题会让学生领会到,描写景物要抓住景物的特点,写出它们最与众不同的地点.在对'江南的冬景'审美体验之后,学生又能够观赏高建群笔下的西部风情描写.教师可事先搜集与文章所描画的景致相似,相关的图片影像资料,关心学生了解西部风光的审美内涵.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仍旧通过研读的方式带领学生对西部自然风光有一种感性的体验与认识.例如教师可向学生提出如此的问题:在描摹西部风景的时候,高建群用了'雄壮'那个词,文章中的哪些画面能说明作者用词的准确作者三次写落日,各有哪些不同,给人的感受有什么区别假如概述西部风光美的特质,那个特质是什么对这些问题研习可让学生逐步领会西部风景的审美内涵.二,感悟自然内容目标1.了解作者的处境,概括作品描画的自然景物所引发的人一辈子感悟,明白得作者的精神世界.2.把握作品写景,抒情,说理相结合以及虚实结合的特色,感受作品的专门韵味.3.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学习要求1.能明白得《赤壁赋》通过主客问答所抒发的情感,体会写景,抒情,说理结合的特色.2.能说出《始得西山宴游记》中作者所写的西山专门之处,明白得作者获得的精神感悟.3.能总结2篇文章中作者对自然景物的感悟方式及感悟内容的相同和不同的地点.4.整理文中的通假字和词类活用词语,积存'属','如','穷'等文言实词和'而','其','且'等文言虚词.5.梳理识记有关作家作品的常识,了解有关'赋'的文体常识.6.背诵《赤壁赋》,借助工具书翻译全文.教学建议本板块侧重于抒发作者在自然中所获得的人一辈子感悟.通过文本研习,要让学生体会大自然对丰富人类的生命体验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学《赤壁赋》时,应注意以对文本内涵的解读带动学生学习.苏轼的经历可简要介绍给学生,让学生知人论世,把握作者旷达的情怀.作者因'乌台诗案'被贬,处境困窘,当时是大自然给了他精神的滋养,让他重新摸索和认识了生命的意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将难点和重点放在'欢歌——哀歌——欢歌'的变奏上,让学生找出主客问答之后'苏子'得出的结论,摸索自然对人一辈子的启发.《始得西山宴游记》的教学能够围绕一系列问题展开,诸如:柳宗元众山之游的感受是什么西山之'怪特'表现在哪里西山的景物什么缘故深得作者喜爱了解了文章内容之后,引导学生摸索文题冠以'始得'二字的妙处,把握文章的精巧构思:从'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到'始指异之',再以'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因此乎始'终止全文.'始得'二字既是游玩的线索,也是精神线索.景物有层次感,情感也跌宕起伏.最后,让学生领会到,西山之怪特与作者受到挫折却不甘沉沦的人格之美相互映射,启发学生领会'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的物我同一的境域.三,湖山深思内容目标1.通过与文本对话,深入摸索人与自然的关系,明白得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理.2.了解和把握哲理散文个性化摸索的特点,能对要紧表现手法作出分析评判.3.依照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明白得含义丰富的语句.学习要求1.能结合全文,说出《像山那样摸索》的具体内涵以及关于我们的启发.2.能结合作者经历,体会《神的一滴》所描画的境域以及这种境域的意义和价值.3.能选择典型语句,体会两篇文章饱含诗意,富于思辨,意蕴深远的语言特色.4.积存整理以下词语:浸润涟漪咆哮蓊郁闲适愤世嫉俗了望忧悒黯然嗥叫驯服毛骨悚然无动于衷陡峭蠕动饿殍教学建议本板块的文章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深思.如《像山那样摸索》带有明显的生态担忧意识,有专门多理性的摸索.文本研读的重点是让学生体会到必须与自然和谐相处,对自然与人的关系有一次深刻的认识.。
高中语文 语文教师要有文化追求随想教学教材 苏教版.doc
语文教师要有文化追求下午就要再次前往宁波,参加5月9日-11日在宁波中学举行的“中学语文小说教学名家大讲堂”活动。
为展示、宣传、示范、推广全国名师精深的小说教学思想和精湛的小说教学技艺,引领中学语文新课程改革走势,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与宁波中学共同举办“小说教学名家大讲堂”活动,旨在通过全国名师小说教学课堂展示,研究小说的文体特质,探讨小说教学的课型及课堂教学模式,引领教师专业成长。
三天的活动共有6节示范观摩课和3个系列专题讲座,将有一些当代全国语文教育界顶级人物参与上课并且作讲座,还有宁波市教研员和我省著名特级教师分别就高中和初中上观摩课或进行点评。
其中包括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程翔(北京101中学)和朱振国(上海杨浦中学),还有江苏省特级教师丁卫军(江苏南通市石港中学)、浙江省最年轻的特级教师肖培东(永嘉县教研室主任)、浙江省特级教师褚树荣(宁波市教研室教研员)、浙江省特级教师张霞儿(宁波市教研室教研员)、浙江省初中语文名师刘飞耀(宁波市江东区教研室教研员)、宁波市名师时剑波(宁波中学)、浙江省文艺学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南志刚(宁波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教授)等人。
在这里,我对程翔作一简要介绍。
程翔,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北京101中学副校长。
1991年获“全国中青年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观摩会”一等奖,1993年获“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
任全国中语会常务理事,首都师范大学兼职硕士生导师,被聘为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新教材编写委员会”委员。
程翔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对文化的孜孜不倦追求精神值得我们思考和学习。
很多人说,中学教师是万金油,什么都懂一点儿,什么都不精通,因为教师整天都在忙着备课、应付考试,没有更多的精力去作研究。
做研究型教师,很多时候是空话。
当然,这不能成为教师放弃研究的借口,相反,越是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越应该去读书、去研究,甚至要实现对“研究型”教师的超越。
我们现在所谓的研究,注重的是教学技术,但仅仅停留在这一层面,就不过是优秀的教书匠,还不能给予学生精神、人格上的极大影响。
高中语文 诗意地新孕育青春之语文随想教学教材 苏教版
诗意地创新孕育青春之语文假期里,我阅读了一些关于《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文章,收获颇多。
印象最深的是在搜狐博客中看到的署名王君老师的《青春之语文》,引发我很深的思考,也引起我很大的共鸣。
——青春之语文,是恪守最不完美的创新也比最完美的守成伟大一百倍之信条!——青春之语文,是坚信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青春之语文,是矢志满头飞雪而童心不泯,是让生活永远荡漾着童真童趣的欢乐!——青春之语文,是崇尚“X扬〞,力践“聪动〞,是舞真善美之彩练,是蹈春之声的圆舞!——青春之语文,是铅华洗净后以秋水望穿的心情守望文学,拣拾文字。
——青春之语文,是激情不灭的梦想,坎坷岁月里的干将莫邪,平凡人生里脚踏实地的浪漫。
——青春之语文,是爱之始,是爱之终,是爱之无悔!唯愿:在创新学习的大潮中,以青春之心灵,携青春之少年,唱青春之语文。
——摘自王君老师《青春之语文》前言。
我的语文教育观之一——“语过添知〞我们的祖先用劳动和智慧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和文化。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生生不息,是我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基。
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是凝聚中华民族力量的不竭之源。
作为中国人,从小就要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在经过炎黄子孙长期的创造和积淀的中华文化海洋里遨游,在吸收过去遗产的基础上加以创新,才能不断地提高自身修养,增加深厚的文化底蕴。
过去一段时期,我们对传统文化教育是欠缺的,致使一些人不知道司马光、司马迁、司马懿为何许人!不知道古代的诗词大多是经过配乐吟唱才得以广泛流传的。
那些千古绝唱的诗词和文章,在世界享有盛誉的中国传统文化居然被人遗忘,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是极其危险的。
诵读经典,对孩子们的成长产生着积极的作用,在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中,他们逐渐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所以,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语文课堂责无旁贷,语文教师责无旁贷!作为语文教师,我觉得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让传统文化在语文课堂上绽放新芽。
高中语文 最是书香能致远随想教学教材 苏教版
最是书香能致远据某某新闻网报道,在素有某某“资本市场第一镇〞美称的某某市店口镇,有一间购书环境堪比大城市门店的新华书店。
然而,这间原本计划在新城镇立足、发展的书店,如今却陷入面临关门的窘境。
这间书店有大约700平方米的经营面积,经营着上万种图书,所有新书上架、折扣活动都和大城市的“新华系〞书店同步。
但记者在这间书店里看到,宽敞的店面里仅有三四个孩子在凳子上翻着漫画书。
“最富的乡镇为何养不活一间老牌书店?〞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某某市新华书店某某经理傅庆。
他告诉记者,除了网络购书的冲击,最大的原因是人流量不足。
其实,在我看来,最大原因不仅仅是人流量的问题,更是当下人们阅读兴趣严重下降的问题。
现在,我们这个社会,一方面人们物质生活越来越富裕,而另一方面精神世界却越来越匮乏。
如今,在公共场所,除了学生,已经很难看到成群的成年人手拿一本书静静阅读的盛景。
而学生的阅读,除了与考试有关的辅导书之外,阅读其他经典名著的也是凤毛麟角。
这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民众的浮躁心理。
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的第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11年我国人均读书仅为4.3本,远低于韩国的11本,法国的20本,日本的40本,犹太人的64本,中国是世界人均读书最少的国家之一,这与中国悠久的文明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很不符。
令人欣慰的是,今年3月7日下午,全国政协委员、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邬书林向大会工作人员提交了一份“沉甸甸〞的提案,建议把全民阅读上升为国家战略。
提案认为,政府主导推动全民阅读战略已经成为世界潮流。
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都将其视为国家综合实力的核心要素之一,以国家战略的高度推进国民阅读,其推进阅读的方式,主要为政府立法保障阅读,设立专门机构推动阅读,国家元首亲自倡导阅读等三个方面。
从我国实际国情出发,提案建议制定实施国家全民阅读战略,并提出五项具体建议。
一是成立国家全民阅读指导委员会,以加强领导,统筹协调各地各部门资源,形成合力;建立长效机制,形成国家长远战略;解决全民阅读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给每位学生配备一本《教学参考书》
小学距离我已经很远了,但是我依然清晰地记得,当时学语文课文的第一件事就是抄解词,小学语文课本是没有注释的,词语的解释当然来自于语文老师那本厚厚的教学参考书。
那个时候,班长负责抄解词,他是唯一一个能够接触到教学参考书的人,我们都很羡慕他,仿佛他掌握着最高机密似的。
对我们来说,教学参考书不仅是一种权威,而且充满着神秘性。
大三时候,中文系来了一个新老师,她给我们开设了外国文学选修课程,颇有意思。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发现了她拿的一本资料,绿色封皮的,不知道叫什么名字,只知道是北大教授吴晓东先生写的。
我突发奇想,何不去网上查一下吴老师写的这本书叫什么名字,一查之后,我异常惊喜,原来是一本叫《从卡夫卡到昆德拉》的书,当时毫不犹豫下了订单,将书买回。
老师讲的很多知识也在书中找到了出处,这本书的神秘性没有了,自然也就谈不上什么权威了。
闲来没事的时候,我就会读上几页,那真是一种惬意的享受。
直到有一天,我成为了一名中学语文教师,顺理成章地拿到了一本教学参考书,顿时有了一种如获珍宝之感,仿佛自己占有了多么丰富的知识似的。
于是刚开始的几节课,我照着教学参考书上的观点给学生讲啊讲啊,直到有一天我发现学生并不是十分感兴趣,原来他们不喜欢照本宣科式的上课。
我那时才明白了,教学参考书,并不意味着权威,更没有什么神秘性。
于是考试之前,我将教学参考书留在了班上,让学生当作参考,自我学习。
现在的我,看到发下来的教学参考书,心里有点好笑,没几天,早就不知被我扔到哪里去了。
现在上课,我几乎不看任何参考资料,单凭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讲给学生听。
有时候,理解的比较透彻,即使没有充分备课,也能有很好地发挥,相反,参照教科书,尽管字字句句倒背如流,但是到了讲台上,依然是茶壶里煮饺子,什么也倒不出来。
于是我得出一个结论:教参只是一种载体,只是一种观点而已,根本没必要奉若神明,敬而畏之。
又有一天,我突发奇想:为什么不给每个学生配备一本教学参考书呢?这样的话,学生不是更方便地获得了知识吗?后来深入想了想,这有点太离谱了。
很多教师依然习惯将教参视为圭臬,丝毫不敢跨越雷池半步,照本宣科那是常事,一旦学生有了教参,老师的价值又如何体现呢?再者,教参具有神秘性,一旦曝光于太阳之下,谁还会对老师充满敬意呢?个人认为,这样的想法,真的脱离时代了,这与现代教育观念是格格不入的。
中学教师,依然也需要不断开拓自己的知识视野,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依然需要不断地进步,如果止步于教参,那只能是固步自封了。
于是我建议:给每个孩子配备一本教学参考书,让老师与学生在同一平台进行对话与交
流。
语文教师如果还想超出一般人,那就去细读文本,进行教学反思与研究,扩充自己的知识量,让自己成为一个独特的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