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考行测备考:常识知识点之中国古代的选官用人制度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社会结构是权力的聚合和分散并存的。

选官制度是最重要的基础,主要包括君主下达令牌、书信、文书,称号和国职,以及定礼、复习传统礼节形式,并从百官表中汇集内务处置,从而维持国家君权稳定的重要途径。

春秋战国时期,普遍采用选官机关,直接选举官吏,这种选举方式的特征是宽松、自由和公开,以及非常重视选派人员的准备和能力。

它更多地强调“竹简择士”的审慎挑选,即选择英明、有能力的官吏,而不要求年龄、家境和血统。

著名的“学严选文”正是出自此。

《资治通鉴》记载:“以德技考,各以品立”,这说明权力取决于人才,价值主张也在更新。

孔子后来进一步提出,要“统计政事以将吏”,从而形成赋籍招聘制度,使政府的管理协调称作“天子之度”。

近代的选官制度,是新的定型,它集中考察贤能,体制化管理,以固定考核及专业招聘为主,增加了百官职业考试、统一考试、择优选聘等形式,以衡量考生知识、技能和个人特长,实行晋、授、让、录,以及按呼召和立业原则进行纪律管理。

选官制度为中国长久以来社会稳定安宁、百官贡献、思想进步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也因为它而形成比较众多的考核和选官制度。

中国的社会转型还期待来自选官制度的新变化,提供更加开放和公平的选拔方式,以及更高标准的官员素质,从而为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古代的用人制度和选官制度

中国古代的用人制度和选官制度

中国古代的用人制度和选官制度大概是高中生的东西,觉得还可以,就摘录下来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综述:1、商周时期,采用“世卿世禄制”(世官制)。

在这种制度下,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

至奴隶社会鼎盛的西周,世官制也进入鼎盛时期。

周世官制的特点是:它与当时推行的宗法制、分封制紧密结合。

那些担任王室或诸侯国官职的大小贵族,便是受封的各级封君,他们均遵照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代代相袭,占有封地,所以也就世代垄断官职。

这种世卿世禄制,这种世卿世禄制,与后代的“选贤任能”有着本质上的差异。

在“世卿世禄制”下,也有“选贤任能”的现象,比如商汤重用伊尹,文王起用姜尚等等。

但这种选贤任能未能打破世卿世禄制的基本原则,只是较为个别的“破格”现象。

2、春秋时期(公元前770一前475年),选贤任能成为春秋时的流行风尚。

齐桓公纳鲍叔牙之谏,重用同他有一箭之仇的管仲,委以军国要务,奠定了东方大国的基础。

秦穆公在用人上不拘一格,把来自敌国的丕豹、少数民族的由余、五张羊皮换来的奴隶百里奚,统统网罗在自己麾下,成为西方霸主。

还有如楚庄王任用“鄙人”孙叔敖,问鼎中原,饮马黄河;吴王阖闾重用楚国亡臣伍子胥,几乎灭了楚国;越王勾践重用范蠡和文种,卧薪尝胆,灭吴复仇。

整个春秋时期,选拔优秀人才的故事不绝于书。

但是,这时的选贤任能,属于一种“伯乐相马”式的人治方式,只是对世卿世禄制形成了较大的冲击,并没有形成规范化的新制度。

3、战国时期(公元前475一前221年),在官吏选拔上广泛推行军功制和养士制。

军功制就是把功劳大小作为选拔官员的基本条件。

魏文侯任用李悝变法,规定“食有劳而禄有功” (《说苑·政理》)。

特别是秦国,商鞅变法时明确规定:“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史记·商君列传》)真正做到了如同商鞅所说的那样:“利禄官爵专出于兵,无有异施也。

”(《商君书·赏罚》)养士制就是由执政的高级官员豢养一批具有特殊知识或技能的士人,作为人才储备,为己所用。

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考生们在备考事业单位的过程中,常识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板块。

今天小编就带大家来梳理一下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一、先秦——军功爵制从夏朝到春秋,选官主要按爵位。

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等地主阶级改革才重视按军功授爵。

(从爵位到军功)二、汉朝——察举制西汉武帝时开始实行察举制,分察举和皇帝征召等。

察举制:汉武帝令郡国每年考察举荐孝、廉各一人,将人才推荐给中央,中央经过考核任命,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

采取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

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征辟制度:一种自上而下选拔官吏制度,皇帝征聘和府、州郡辟除两方面。

前者多为名望高、品学兼优的社会名流,被征召者多委以要职。

三、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魏晋时期,尚书令陈群向曹丕推荐九品中正制,后被采纳,选拔官员采用九品中正制(即九品官人法),由中央设立中正官,按家世、才华、品德等考核民间人才,将人才分为九品,上报吏部,按品授官。

后期出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

四、隋唐至清末——科举制度1.发展历程:隋炀帝时,正式设进士科。

武则天时,首创武举和殿试。

北宋时,考试实行糊名法。

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

清朝末年,科举制度被废除。

根据史书记载,从隋炀帝大业三年(607)的进士科算起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正式废除,整整绵延存在了近一千三百年。

2.考试程序:进士科正式考试共分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三级,会试和殿试属于一级,都是中央考试。

院试:院试是国家科举考试的最初一级,院试包括岁试和科试两种考试。

录取:童生通过岁试,即称为“生员”,俗称“秀才”。

乡试:唐宋时称“乡贡”“解试”“秋闱”。

录取:乡试考中者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

会试:会试又称“礼闱”“春闱”。

会试取中者为“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

行测人文常识备考:中国古代的选官用人制度

行测人文常识备考:中国古代的选官用人制度

行测人文常识备考:中国古代的选官用人制度掌握行测人文常识能够帮助考生更好的应对行测常识备考,下面由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行测人文常识备考:中国古代的选官用人制度”,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考试资讯!行测人文常识备考:中国古代的选官用人制度古代选官用人的制度:1、世卿世禄制商周时期实行的世卿世禄制主要和“宗法制”、“分封制”紧密结合,以嫡长子继承的原则世代相传,虽然担任大小官职的人都需要学习国学知识和相关的礼仪制度,但也形成了世代垄断的官职,没有起到选贤任能的作用,不利于社会的发展,与后期的选官制度有着很大的差异。

2、察举制汉代主要的选官制度是察举制,具体的形式就是根据国家的需要由地方和大臣举荐人才。

举荐又多数以“举孝廉”为主,察举孝廉的标准有四条:一是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是学通行修,熟知经书;三是明习法令,善于决狱;四是头脑清楚,才干出众。

这种选人用人的方式提升了人才选用的质量。

成为汉代的主要选官制度。

3、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由曹丕接受陈群的建议创立的九品中正制,将人才按优劣划分为九个等级: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前期还是以人的能力和家世为主要划分依据,但到了后期,就主要看家世和门第了,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

使得九品中正制又称为了贵族垄断的选官制度,使得选官制度又变成了贵族士大夫的工具。

4、科举制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取分科考试的方式选官,科举制是我国封建社会最重要的选拔官吏制度。

“科”指的是考试科目,“举”指的是选拔人才。

科举制历时1300余年,始创于隋朝;完善于唐朝;发展于北宋,衰落于明清。

科举考试在古代是实行时间最长也是选人效率和质量都非常高的选官用人制度,但到了明清时期,随着君权进一步加强,科举制考察的形式和内容都做了进一步的约束,考试的内容以八股文为主,约束了考生的思想,起不到选贤用能的作用。

和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一同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之中。

古代中国选官制度

古代中国选官制度

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目录1. 内容概览 (2)1.1 选官制度概述 (3)1.2 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重要性 (4)2. 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历史演变 (6)2.1 世袭制时期 (7)2.2 军功授爵制时期 (7)2.3 荐举制时期 (9)2.4 科举制时期 (10)3. 各阶段选官制度的特点 (11)3.1 世袭制的特点 (12)3.2 军功授爵制的特点 (12)3.3 荐举制的特点 (13)3.4 科举制的特点 (14)4. 选官制度与当时社会背景的关系 (16)4.1 世袭制与封建社会的联系 (16)4.2 军功授爵制与战国时期的军事斗争 (17)4.3 荐举制与汉代的士人文化 (19)4.4 科举制与隋唐时期的科举文化 (20)5. 选官制度的影响及历史意义 (21)5.1 对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 (22)5.2 对后世选官制度的影响 (23)5.3 对现代公务员制度的影响与启示 (24)6. 案例分析 (25)6.1 案例一 (26)6.2 案例二 (27)6.3 案例三 (29)1. 内容概览选拔标准是选拔官员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品德、才能、资历等方面。

品德是选拔官员的首要标准,要求官员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为人民服务。

才能是选拔官员的重要依据,要求官员具备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能够胜任工作。

资历是选拔官员的必要条件,要求官员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和背景,能够胜任复杂的工作。

选拔程序是选拔官员的具体操作过程,主要包括推荐、考核、任命等环节。

推荐程序通常由朝廷或官吏推荐优秀人才,经过考核后予以任命。

考核程序包括笔试、面试、实地考察等多种方式,以全面了解候选人的能力和品质。

任命程序则是将选拔出的人才正式任命为官员,赋予相应的权力和职责。

选拔方式是指选拔官员的方法和手段,主要包括科举制度、世袭制度、恩荫制度等。

科举制度是古代中国最主要的选拔官员的方式,通过举行科举考试选拔人才,分为进士、举人、贡士等级别。

中国历史上选官制度

中国历史上选官制度

中国历史上选官制度1.古代选官制度:在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主要依据血缘和世袭。

在大多数古代朝代中,首先由皇帝或君主指定贵族子弟为官员,他们被视为合适的治理者,拥有统治者家族的有利地位。

这种制度促使了大部分权力得以保持在少数家族之中,而普通民众很难获得官职。

然而,一些朝代对贵族子弟的选任方法也有所不同。

例如,在秦朝,以嬴姓的家族成员获得官职的机会更多,这是因为秦始皇更倾向于信任嬴姓家族。

在西周王朝,周天子采用严格的考试制度,以保证按照贵族特权和养成皇家血统来选拔官员。

2.科举制度的引入: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在唐朝时期,选官制度逐渐由世袭血统转变为科举制度。

唐朝实行了科举制度,以公平客观地选拔官员,并提供普通民众获得升迁机会的途径。

科举制度的基本理念是通过考试来评估个人的才能,选拔合适的人才出任官职。

科举制度一般包括三个阶段的考试:县试、府试和殿试。

学有所成的人通过这些考试可以晋升为官员。

这种制度在明清两朝尤其盛行,它使社会上的普通人有机会改变他们的社会地位,并使一些寒门出身的人有机会成为重要的政治家和学者。

因此,科举制度被普遍认为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3.推荐制度:除了科举制度,推荐制度也在中国历史上得到广泛应用。

推荐制度主要通过官员相互推荐来选拔合适的人选。

这种制度常常用于选择地方官员,并在宋代被普遍采用。

宋代的推荐制度被称为“荐用之法”。

它允许资深的官员和学者荐举值得提拔的人才。

在宋代,这种制度有助于选拔那些学术才能出众的人,并且一些官员通过推荐而获得了重要的官职。

在一些朝代,推荐制度也与科举制度相结合。

这种情况下,官员们首先通过科举考试晋升为官员,然后在官场中通过相互推荐来获得更高的职位。

4.其他选官制度的变化:除了上述主要的选官制度,中国历史上还有其他一些变化。

例如,隋唐时期存在着举荐制度,即允许民众向政府提供官员的候选人选。

这使政府能够更广泛地了解和选拔社会各界的人才。

都元帅制度是元代的一种选官制度,通过本地的都指挥使选举得出元帅。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和标准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和标准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和标准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和标准是非常严格和复杂的。

根据不同的朝代和政权,选官的方式和标准也有所不同。

以下是一般情况下的选官制度和标准:
1. 考试选拔:中国古代的选官通常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

最著名的考试制度是科举制度,它从隋唐开始正式实行,直到清朝废止。

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阶段,考察候选人的文化素养、才智和治理能力。

2. 举荐推选:除了考试选拔外,古代还存在举荐推选的方式。

在这种情况下,有资格的人可以向上级官员推荐合适的候选人。

这些人通常是有声望或者有特殊才能的人,他们的推荐可以被视为一种重要参考。

3. 资历和经验:在一些特定职位中,官员的资历和经验也是选取的重要标准。

比如,高级官员通常需要在地方任职并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才能晋升到更高的职位。

4. 人才选拔:古代的选官制度注重选拔人才,而不拘泥于出身和家族背景。

一些朝代的官员选拔制度中,会有一定比例的名额留给民间人士,以保证人才的多样性和广泛性。

5. 品德和廉洁:在选官过程中,候选人的品德和廉洁也是重要考量因素。

具备良好的品德和廉洁的人更容易被选中,并且在任职期间需要保持高尚的操守。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注重选拔人才,并且在选
取过程中考虑多种因素,包括考试成绩、举荐推选、资历经验、品德廉洁等。

这样的选官制度旨在确保政府官员的能力和道德符合治理国家的要求。

2020公务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中国古代选官制

2020公务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中国古代选官制

2020公务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2020公务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这两天,最热门的话题莫过于国考。

国家公务员选拔考试,是目前我国最公平公正公开的选拔人才的考试之一。

那么,在中国古代,官员又是如何选拔出来的呢?一、世卿世禄制春秋及以前的朝代,官员主要通过世卿世禄产生。

世卿世禄是指官吏们世世代代、父死子继,享有所封的土地及其赋税收入,世袭卿位和禄田的制度。

二、军功授爵制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度,实行军功授爵制,按军功赏赐的二十等爵。

《史记》记载,秦国规定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

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即依军功大小定贵族身分之高低。

三、养士之风春秋时期,养士者往往被描绘成野心家,收养私属、私卒、私士,被社会舆论所不容。

但到战国时代,只要是有实力有抱负的国君、权臣,无不以尽可能多地收养门客为荣。

当时,以养士著称的有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楚国的春申君黄歇、齐国的孟尝君田文。

因其四人都是礼贤下士、结交宾客之人,后人称之为战国四公子。

战国时期士无常君,国无定臣,从而形成天下诸侯方欲力争,竞招英雄,以自辅翼。

此乃得士则昌,失士则亡之秋也的局面。

四、察举制察举制是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确立时间是汉武帝时期。

它的主要特征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考核标准主要有:①孝廉。

孝廉是主要的考核标准。

孝、廉是孝子廉吏的意思。

孝是指孝敬父母; 廉是指清廉勤政。

起初举孝廉是以郡为单位,东汉时改以人口为单位。

孝廉出身的官吏,更被认为是正途、清流,很被看重。

②茂才。

茂才即秀才,是指有美才之人也,即优秀人才。

始于汉武帝时期,东汉时为避光武帝刘秀讳,改作茂才(茂材)。

③察廉。

察廉就是察举廉吏的意思。

与孝廉不同的是,被举为廉吏者,多为低级官员,而举为孝廉者,一般皆入朝为郎官。

列举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列举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制度。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选官制度:
1. 世卿世禄制:盛行于夏、商、周时代。

它通过家族血缘关系来确定政府各级官员的任命,依血缘亲疏定等级尊卑和官爵高下。

担任官员的大小贵族必须经国学教育,学习相关礼仪知识方可上任。

2. 军功爵制:秦国实行这一制度,按军功授爵,打破了奴隶主贵族世袭爵位的制度,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势力的增强。

3. 察举制:汉朝建立了一整套选举人才的选官制度,有察举和征辟两种方式。

察举即选举,是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是两汉选用官吏最主要的途径。

4. 九品中正制:魏晋时期,尚书令陈群向曹丕推荐九品中正制,后被采纳,选拔官员采用九品中正制(即九品官人法),由中央设立中正官,按家世、才华、品德等考核民间人才,将人才分为九品,上报吏部,按品授官。

5. 科举制度:隋唐至清末,科举制度被采纳为选官的主要方式。

通过考试选拔官员,依据考试成绩决定是否录用。

这种制度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使得有才能的人也有机会进入官场。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经历了多个阶段,从最早的世袭制到后来的察举制、九品中正制以及科举制度,这些制度都是为了选取出适合的官员来治理国家。

公务员公共基础文化历史知识古代人才选拔制度考点

公务员公共基础文化历史知识古代人才选拔制度考点

公务员公共基础文化历史知识:古代人才选拔制度考点今天为大家提供公务员公共基础文化历史知识:古代人才选拔制度考点,一起来学习一下吧!请大家好好复习**类知识点,争取顺利通过考试!ﻭ公务员公共基础文化历史知识:古代人才选拔制度考点曾说:“**经邦,人才为急。

”人才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大到治国,小到修路,人才都是栋梁和基石.国家为了保证国家对于人才的选拔和控制,在古代不同的时期,都有着相应的制度规定了如何合理有效的选拔人才,在**考试中也会针对相应朝代的人才选拔进行出题。

秦朝时期:秦灭六国,统一中原,结束了几百年的局面,成为我们国家第一个封建王朝,之所以秦能灭六国,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对于人才方面更加注重军功,采用了“二十级军功爵位制”。

秦国时期,商鞅就有规定:秦国的士兵只要斩获敌人“甲士”一个首级,就可以获得一级爵位,田一顷,宅一处,仆人一个。

斩杀的首级越多,获得的爵位就越高,并且需要把敌人的首级带回,作为证据,来证明自己的军功.汉朝时期:汉朝采用的制度是察举和皇帝征召。

察举制的确立是从汉武帝时期开始的,是一种自下而上推举人才的制度,由地方长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职,这与隋唐时期设立的科举制度截然相反,察举更注重考察,而科举更注重考试。

征召也是汉武帝时期设立的,征召主要是征召那些有一定才能又不肯出仕的贤者、隐居高士、学者名流。

两汉时期还是以察举为选拔人才的主要手段。

ﻭ:魏晋南北朝出现了一种制度:九品中正制,它上承两汉察举制,下启隋唐之科举,在古代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乃封建三制度之一。

主要环节有:设置中正和品第人物。

九品中正制创立之初,选拔标准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后期被门阀氏族垄断,所以西晋时期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ﻭ隋唐时期:科举制度应运而生,成为封建时期最为重要的人才选拔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

历代选官制度

历代选官制度

历代选官制度
中国历代有许多不同的选官制度,以下是其中一些重要的选官制度:
1. 考试选官制度(科举制):科举制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选官制度之一。

科举制在唐朝开始,到清朝废除。

根据科举制度,候选人需要经过一系列的考试,包括乡试、会试和殿试,最终由皇帝决定是否录取为官员。

科举制度重视文学才能和道德品质,为后来的中国官僚制度奠定了基础。

2. 任用制度:此制度在唐朝以前非常常见。

皇帝直接任命官员,官员的选拔主要依赖于皇帝的偏好和信任。

然而,这种制度也容易导致贪污腐败和权力滥用。

3. 推举制度:推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有多种形式。

一种是举荐制度,即由地方官员推荐有才能、有德行的人担任官职。

另一种是民选制度,即由人民通过选举决定官员。

这些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中一种民主化的体现。

4. 功绩选拔制度:某些历史时期,中国政府也实行过以功绩为选官标准的制度,即通过评定官员的战功或政绩来决定他们的晋升。

这种制度强调官员的实际表现,但也容易导致官员过分急功近利或为达成个人目的而不择手段。

这些是中国历代选官制度的一些例子。

不同的制度在不同的时期和地区有所变化,中国的选官制度也受到了许多其他因素的影响,如社会阶层、家族背景和政治氛围等。

中国古代官员选拔任用常识

中国古代官员选拔任用常识

⽆忧考为⼤家收集整理了《中国古代官员选拔任⽤常识》供⼤家参考,希望对⼤家有所帮助!!⼀、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有哪⼏种主要⽅式? 中国古代的⼈才制度主要有两⼤类:世袭制和选拔制。

秦以前主要是世袭制度。

西周时,天⼦以及诸侯分封天下。

管理国家由天⼦、诸侯、卿、⼠分级负责。

⽽各阶层按伦常,依照⾎缘世袭。

到了东周,稳定的制度开始崩溃,于是有“客卿”、“⾷客”等制度以外的⼈材为各国的国君服务。

选拔制主要有察举、征辟制、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

察举制实⾏于汉代;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科举制存在的时间最长,从隋朝⼀直延续到清末。

从明代起,科举制的考试⽅法⼜产⽣巨⼤变⾰,改⽤⼋股⽅式衡⽂取⼠。

历代⼩说以及⼈们对科举制的诟病,⼤多不是针对科举制本⾝,⽽是针对明清以后的⼋股⽂取⼠。

⼆、荐举、征辟制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荐举制,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种形式。

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叫“察举”“选举”。

由侯国、州郡的地⽅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考核,再任命官职。

察举的主要科⽬有孝廉、贤良⽂学、茂才等。

这种制度始实⾏于汉代。

当时,皇帝中央集权得以加强,分封制度逐渐被废,与分封制配套的世袭制度也⽆法再延续下去。

皇帝为管理国家,需要从民间选拔⼈材。

汉⾼祖刘邦⾸下求贤诏,要求郡国推荐具有治国才能的贤⼠⼤夫,开“察举制”先河。

惠帝、吕后诏举“孝悌⼒⽥”,察举开始有了科⽬。

汉⽂帝曾下诏要求“举贤良⽅正能直⾔极”者,并且定下了“对策”(考试)和等第。

“察举制”在武帝时达到完备,各种规定相继推出。

汉武帝下令由丞相、列侯、刺史、藩国守相等从地⽅推荐德才兼备的⼈材。

由州推举的称为秀才,由郡推举的称为孝廉。

主要科⽬有孝廉、贤良⽂学、茂才。

汉代察举制度,严格地说是从武帝时代才真正完备,各种科⽬不断充实,特别是有了统⼀的选才标准和考试办法。

考试是汉代察举制度的重要环节。

被举者经考试后,由政府量才录⽤,这样既保证了选才标准能贯彻实⾏,选出真正的⼈才,还能保证竞争的相对公平,令下层⼈⼠有进⼊国家管理层的可能。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1.策举制度:在中国古代,选官的基本方式是通过策举制度,即雇佣人才来管理国家事务。

这种制度既突出了人才的价值,也为官员选拔提供了一个相对公正的机制。

策举制度一般是由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设立考试机构,招收应试者,通过考试来选拔合格的官员。

2.举孝廉:中国古代注重孝道,因此在选官制度中重视推举有孝廉之人担任官职。

所谓孝廉,即具备孝顺父母和廉洁正直的品质。

选官时,通常会倾向于推荐这样的人来执掌政务。

3.士人制度: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中,士人具有特殊的地位。

士人是指具备学识和道德修养的人员,他们经过举荐或考试,可以成为官吏。

士人通常得到更多的机会和资源用于培养和提升自己的才能,其晋升和选拔路径较为稳定和顺畅。

4.乡试、会试、殿试:为了选拔官员,中国古代官方设置了一系列考试。

乡试是地方政府举办的考试,选拔出一批成绩优异者参加会试。

会试是由中央政府主办的考试,通过会试合格的人员进入殿试。

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从殿试中选拔出最终的优胜者。

这些考试方式的设置,旨在考察应试者的才能、道德和行为等多方面素质。

5.资格门槛: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制度不仅注重考试成绩,还对考生的家世背景和身份进行了严格的门槛设置。

如明清时期,高级官员必须具备世袭贵族身份或通过贡生出身,才有资格参加科举考试。

低级官员则较为宽松,有志向的平民百姓也可以通过乡试或者其他途径获得官职。

6.官吏编制:中国古代的官吏编制非常严格,分为一品至九品。

一品是最高级别的官职,通常是皇帝任命亲信或重臣担任,九品则是最低级别,普通官员通常从九品开始。

晋升官职要看考试的成绩和其他因素,如表现、荐举和赏识等。

总之,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是一个相对成熟和完善的制度,注重选拔有才能和品德的官员,尊重人才的价值。

它为中国古代社会的稳定和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后世政治制度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公务员公共基础文化历史知识:历代选官守则.doc

公务员公共基础文化历史知识:历代选官守则.doc

公务员公共基础文化历史知识:历代选官制度历代选官制度在公务员公共基础中经常考到,小编为大家提供公务员公共基础文化历史知识:历代选官制度,一起来学习一下吧!公务员公共基础文化历史知识:历代选官制度在事业单位考试中,古代史部分一直有很高的地位。

而在具体考察时,特别对于历朝历代的政治制度有所偏重。

在古代政治制度的考察过程中,历代选官制度在事业单位考试古代史部分出现的频率是比较高的。

考生容易混淆的点在于经常把各个朝代的选官制度张冠李戴。

为了能让考生更好的区分不同朝代的选官制度,下文就对该类型的考察进行归纳整理。

在备考中,不仅要把朝代与相对应的选官制度一一对应,同时要注意的是各个朝代选官制度的特点,只有把握住这些才能在考试中有的放矢。

例题展示:科举是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拨官员的一种制度。

由于分科取士的方法,所以交科举制度。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A.北周B.东汉C.唐朝D.隋朝答案:D。

解析: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公务员公共基础文化历史知识: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一、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一)造纸术1.西汉先后出现絮纸和麻纤维纸。

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绘有地图的纸,是目前世界上所知最早的纸。

2.东汉宦官蔡伦于105年改进造纸术,制作植物纤维纸。

(二)印刷术1.隋唐已有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诗,现存世界上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868年我国印制的《金刚经》卷子。

2.宋代雕版印刷业很发达,刻印的书,字体工整。

11世纪中叶,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400年。

(三)指南针1.战国时期发现磁石指南特性,发明“司南”。

2.北宋已会使用磁针指南,后来把磁针装在罗盘上,制成指南针用于航海。

3.南宋时指南针传到印度、阿拉伯、波斯等国,促进了各国航海事业的发展,并为新航路的开辟和实现环球航行提供了重要条件。

(四)火药1.唐朝时《真元秒道要略》一书最早提到了火药,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

2020公务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中国古代选官守则.doc

2020公务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中国古代选官守则.doc

2020公务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2020公务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这两天,最热门的话题莫过于国考。

国家公务员选拔考试,是目前我国最公平公正公开的选拔人才的考试之一。

那么,在中国古代,官员又是如何选拔出来的呢?一、世卿世禄制春秋及以前的朝代,官员主要通过世卿世禄产生。

世卿世禄是指官吏们世世代代、父死子继,享有所封的土地及其赋税收入,世袭卿位和禄田的制度。

二、军功授爵制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度,实行军功授爵制,按军功赏赐的二十等爵。

《史记》记载,秦国规定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

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即依军功大小定贵族身分之高低。

三、养士之风春秋时期,养士者往往被描绘成野心家,收养私属、私卒、私士,被社会舆论所不容。

但到战国时代,只要是有实力有抱负的国君、权臣,无不以尽可能多地收养门客为荣。

当时,以养士著称的有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楚国的春申君黄歇、齐国的孟尝君田文。

因其四人都是礼贤下士、结交宾客之人,后人称之为战国四公子。

战国时期士无常君,国无定臣,从而形成天下诸侯方欲力争,竞招英雄,以自辅翼。

此乃得士则昌,失士则亡之秋也的局面。

四、察举制察举制是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确立时间是汉武帝时期。

它的主要特征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考核标准主要有:①孝廉。

孝廉是主要的考核标准。

孝、廉是孝子廉吏的意思。

孝是指孝敬父母; 廉是指清廉勤政。

起初举孝廉是以郡为单位,东汉时改以人口为单位。

孝廉出身的官吏,更被认为是正途、清流,很被看重。

②茂才。

茂才即秀才,是指有美才之人也,即优秀人才。

始于汉武帝时期,东汉时为避光武帝刘秀讳,改作茂才(茂材)。

③察廉。

察廉就是察举廉吏的意思。

与孝廉不同的是,被举为廉吏者,多为低级官员,而举为孝廉者,一般皆入朝为郎官。

中国古代史政治部分基础知识专题(六)·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中国古代史政治部分基础知识专题(六)·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选官用人乃国之大事,为了保证人才选拔,在我国的封建社会,国家一方面大力发展教育;另一方面不断探索和完善选官制度,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

“中兴以人为本”,自古有“得人皆昌”、“失贤者亡”之说。

因此认真总结中国古代选官用人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对我国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演变(一)奴隶社会的选官制度—世袭制世袭制主要是依据血缘关系选拔官吏的制度,贵族依据血缘关系世袭爵位。

这是为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而服务的(二)封建社会的选官制度在中国古代史上,封建社会的选官制度是复习的重点内容。

封建王朝的统治者在长期的摸索之中,选拔官员的制度逐渐成熟,在历史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军功授爵制战国时期开始实行。

战国商鞅变法时推行奖励军功,按功授爵,贵族无军功不再授爵的措施。

这一制度的实行,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特权,增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力量。

它与战国时期战争频繁的状况相一致,但作为选官制度,还未发展成熟2、察举制两汉时期的主要选官制度。

为了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统治的需要,汉朝发展了选举人才的选官制度。

这套制度包括察举、皇帝征召等内容。

其中,察举即选举,是一种由下而上的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

这是两汉选用官吏最主要的途径之一皇帝征召是由皇帝征召才能之士,由皇帝召见面试合格后授予官职察举制是根据人才的才能和品德,由地方官推选为官的制度西汉汉武帝时期这套选官制度基本成熟,为国家选拔了大量人才。

各方面突出人才的涌现,是汉武帝时期鼎盛局面出现的重要原因东汉时期,察举制注重孝廉一科。

察举主要是根据人才在地方上的声望,称为乡举里选。

但随着地方豪强势力的发展,封建国家的基层行政组织日趋瘫痪,声望影响逐渐被官僚家族所支配,门第族望成为选举的主要依据。

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因此形成并发展起来*3、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

它将世家地主世代为官的特权通过选官制度确定下来,其选官的标准是门第高低。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主要内容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主要内容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主要内容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举荐制度:古代中国官员的选拔过程中,举荐是重要的环节。

一般由士人推举有政治才华和道德品质的人才,推荐给皇帝或上级官员任用。

举荐者多为知名学者、文人、士人等。

2. 科举制度:科举是古代中国最重要的选拔官员的制度。

科举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阶段。

在乡试中,选拔出一部分优秀士人;在会试中,进一步筛选;殿试是最后一道关卡,最终由皇帝亲自审定。

科举制度使得官员选拔更为民主和公平,并且重视文化素养和才能。

3. 推衍制度:推衍制度是对于一些特定职位的选官制度。

例如,医学官、法学官等,都需要通过相关领域的考试和选拔程序来选拔合适的候选人。

4. 评议制度:评议制度是通过对官员执政能力和品德进行评议,来决定是否提升或降职的制度。

一般由上级官员或由同僚进行评议,评议结果直接影响官员的升迁。

5. 任用制度:任用制度是指确定官员职位的方式。

一般由上级官员或皇帝亲自任命,任职后需要宣誓忠诚于国家和君主。

这些制度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以确保官员选拔的公正性和透明性,同时也注重官员的德才兼备。

2019国家公务员考试:常识之选官制度

2019国家公务员考试:常识之选官制度

2019国考行测常识:选官用官制度2019国家公务员考试即将于10月份报名,备考正当时,河北华图为您提供2019国考历年真题、备考资料、国考课程等内容。

今天我们来复习国考常识高频考点中的选官用官制度。

世官制:以血缘关系为依据的官职世代相承袭的制度。

察举制:西汉武帝创立,主要特征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东汉逐渐被地方豪强所垄断。

九品中正制:魏文帝创立,其特点是由中央选任“中正官”对地方士人进行品评,依据家世和行状(品行才能)来评定品级。

科举制:(1)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

(2)唐贞观时,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时,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

(3)北宋时期:考试分为乡试、省试、殿试三级;实行糊名法;录取名额增加。

(4)明清:实行“八股取士”,试卷仅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

(5)1898年清末百日维新中废除了“八股取士”;1905年,在新政中废除科举制。

【例】下列诗句背景与科举制实行无关的是()。

A. 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B.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C.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D.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河北华图解析:本题考查人文常识。

A选项错误。

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

白居易27岁时参加科举,考中之后与其他同僚一起到西安的慈恩塔下游玩,所写的诗。

表现了作者当时少年得志,意气风发的心情。

具体意思是:在慈恩塔下我们曾一起留刻名字,而我,是一行十七人中最年轻的啊!B选项错误,语出赵嘏的残句“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这是感慨科举制的实行,笼络天下士子,让他们奋斗一生的现象。

C选项正确,唐朝大书法家、诗人颜真卿写的《劝学》中的佳句。

全诗是:“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与科举制无关。

公务员公共基础文化历史知识:古代人才选拔制度考点

公务员公共基础文化历史知识:古代人才选拔制度考点

公务员公共基础文化历史知识:古代人才选拔制度考点1500字古代人才选拔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选拔和培养人才来保障国家的长治久安和发展。

下面将介绍古代人才选拔制度的考点。

一、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人才选拔制度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隋唐时期,后又在宋代达到全盛。

科举制度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层次,考察学生的文学才能、政治思想和治国理念。

通过考取进士、举人等科举称号,进入官僚体制,成为官员。

科举制度的考点包括:科举制度的起源、发展和演变;科举考试的内容和形式;科举制度对古代社会的影响等。

二、乡试乡试是科举制度的第一关,这一阶段的考试是在选定的各地举行的,考察学生的文学才能和知识水平。

通过乡试的考试,可以获得举人的称号,符合条件的考生可以参加会试。

乡试的考点包括:乡试的目的和意义;乡试的考试内容和形式;乡试对候选人的要求等。

三、会试会试是科举制度的第二关,是在首都举行的,考察学生的政治思想、治国理念和才干。

通过会试的考试,可以获得进士的称号,并且有资格参加殿试。

会试的考点包括:会试的目的和意义;会试的考试内容和形式;会试对候选人的要求等。

四、殿试殿试是科举制度的最后一关,是在皇帝面前举行的,考察学生的才能和品德。

通过殿试的考试,可以获得及第的称号,成为朝廷的高级官员。

殿试的考点包括:殿试的目的和意义;殿试的考试内容和形式;殿试对候选人的要求等。

五、举人、进士举人是通过乡试考取的科举称号,进士则是通过会试和殿试考取的科举称号,进士是科举制度中的最高级别。

举人和进士都具有特权和优待,可以参加礼仪、政治和学术方面的活动,成为官僚体制中的一员。

举人和进士的考点包括:举人和进士的地位和作用;举人和进士的选拔标准和要求;举人和进士的奖赏和待遇等。

六、士子教育士子教育是古代人才选拔制度中的重要环节,通过教育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和学术能力。

主要包括家庭教育、私塾教育和国子监教育。

士子教育的考点包括:士子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士子教育对人才培养的作用;士子教育的问题和改革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考行测备考:常识知识点之中国古代的选官用人制度古代选官用人的制度:
1、世卿世禄制
商周时期实行的世卿世禄制主要和“宗法制”、“分封制”紧密结合,以嫡长子继承的原则世代相传,虽然担任大小官职的人都需要学习国学知识和相关的礼仪制度,但也形成了世代垄断的官职,没有起到选贤任能的作用,不利于社会的发展,与后期的选官制度有着很大的差异。

2、察举制
汉代主要的选官制度是察举制,具体的形式就是根据国家的需要由地方和大臣举荐人才。

举荐又多数以“举孝廉”为主,察举孝廉的标准有四条:一是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是学通行修,熟知经书;三是明习法令,善于决狱;四是头脑清楚,才干出众。

这种选人用人的方式提升了人才选用的质量。

成为汉代的主要选官制度。

3、九品中正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曹丕接受陈群的建议创立的九品中正制,将人才按优劣划分为九个等级: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前期还是以人的能力和家世为主要划分依据,但到了后期,就主要看家世和门第了,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

使得九品中正制又称为了贵族垄断的选官制度,使得选官制度又变成了贵族士大夫的工具。

4、科举制
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取分科考试的方式选官,科举制是我国封建社会最重要的选拔官吏制度。

“科”指的是考试科目,“举”指的是选拔人才。

科举制历时1300余年,始创于隋朝;完善于唐朝;发展于北宋,衰落于明清。

科举考试在古代是实行时间最长也是选人效率和质量都非常高的选官用人制度,但到了明清时期,随着君权进一步加强,科举制考察的形式和内容都做了进一步的约束,考试的内容以八股文为主,约束了考生的思想,起不到选贤用能的作用。

和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一同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之中。

以上的四种选官用人制度贯穿了中国古代的各个主要时期,也代表着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每种制度都有兴衰,也各有优缺,这也都是我们要学习的主要部分,想要成为现代中国公职人员的一份子,一定要能够通晓古今、以史为镜、取其精华,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公职人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