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耕作制度概述
全国耕作制度分区表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全国耕作制度分区表篇一:全国各地耕作制度附录b(规范性附录)表b2全国各县(市)标准耕作制度速查表说明:本表提供已经开展与即将开展农用地分等工作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标准耕作制度,是《农用地分等规程》附录b中表b2的完整版。
b2.1使用说明a)本表用于各县(市)农用地分等查算标准耕作制度;b)利用本表可以直接获得县级行政区域农用地分等标准耕作制度,表中“-”表示年内复种,“/”表示套作,“→”表示隔年;c)各级行政单位名称按拼音顺序排列;d)本表县名根据为《中国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20xx)》。
b2.2标准耕作制度分省速查表表b2.1安徽省标准耕作制度表b2.2北京市标准耕作制度表b2.3重庆市标准耕作制度表b2.3重庆市标准耕作制度(续)表b2.4福建省标准耕作制度篇二:耕作制度我国耕作制度的改革主要取得了以下七方面成就:调整作物布局,扩大了高产作物、经济作物面积;提高复种指数,发展多熟制;发展了多形式规范化的间套作制度;发展多形式的短期换茬轮作与连作;发展了多种形式的旱农耕作制度;发展了适于机械化的耕作制度;进一步强化了养地制度。
我国耕作制度改革的主要成就(一)调整作物布局,扩大了高产作物、经济作物面积主要扩大了稻谷、小麦、玉米、薯类的面积,扩大了油料、糖料、烤烟的面积,压缩了高梁和谷子的面积,对提高粮食产量,增加细粮比重起了积极作用。
(二)提高复种指数,发展多熟制复种指数从解放初期的128%提高到1990年的155%左右,以南方地区和黄淮海地区增加较显著,增加复种的主要形式是:::长江流域以南地区过去以稻麦两熟为主,双季稻较少,通过50年代的“单改双”、“间改连”,60年代双季稻早熟品种的育成,70年代杂交稻、80-90年代的杂交早稻的出现,推动了双季稻面积的增加与产量水平的提高,目前已发展成以双季稻为主,冬作配以大麦、元麦、小麦、油菜、绿肥的双季稻三熟制区。
贵州省耕地后备资源评价分析

贵州省耕地后备资源评价分析彭婧【摘要】耕地后备资源是指可开垦土地和可复垦采矿用地.可开垦土地主要是指自然形成的尚未开垦的未利用地,也包含因生产建设或自然灾害损毁等造成的废弃的未利用地.评价指标涉及生态环境、立地条件、气候条件、区位指标等4个方面,具体包括:生态条件、年积温、年降水量和灌溉条件、土壤污染状况、排水条件、土层厚度和母质条件、地形坡度、盐渍化程度、土壤质地、土壤pH值、耕作便利度等评价指标.【期刊名称】《农业科技与信息》【年(卷),期】2016(000)009【总页数】2页(P75-76)【关键词】耕地后备资源;评价指标;资源评价【作者】彭婧【作者单位】贵州省国土资源勘测规划研究院,贵州贵阳 550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23.2111.1 调查背景耕地后备资源是实施土地整治的重要基础,是实现占补平衡的重要保障。
自2003年完成上一轮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以来,经过多年的土地利用和整治开发,全国后备资源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特别是近些年我国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上一轮调查结果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有必要对当前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进行查清和摸底。
1.2 调查对象耕地后备资源是指可开垦土地和可复垦采矿用地。
可开垦土地主要是指自然形成的尚未开垦的未利用地,也包含因生产建设或自然灾害损毁等造成的废弃的未利用地,主要涉及《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中其他草地(043)、沿海滩涂(115)、内陆滩涂(116)、盐碱地(124)、沼泽地(125)、沙地(126)和裸地(127)7个二级地类。
可复垦采矿用地是指废弃的采矿、采石、采砂(沙)场,盐田,砖瓦窑等地面生产用地及尾矿堆放地,主要涉及地类为采矿用地(204)。
采矿用地中只调查评价可复垦的废弃采矿用地,正在生产的采矿用地不需要评价。
2.1 划分评价区国家参照《农用地分等规程》全国标准耕作制度分区,将全国耕地后备资源划分为12个一级区,贵州省全省88个县(区、市)均属于IX云贵高原区。
各地区耕作制度范文

各地区耕作制度范文耕作制度是农业生产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一定地区、一定社会时期内农民在土地使用和农业生产组织上所遵循的一系列规范和制度。
不同地区的耕作制度会受到地理、气候、历史、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全球范围内存在着多样化的耕作制度。
下面将以几个代表性的地区为例,介绍各地区的耕作制度。
中国:中国作为农业大国,拥有悠久的农业历史和丰富的耕作制度。
在中国,根据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同,可以将其划分为封建耕作制、家庭联产承包制和现代农业经营制。
在封建耕作制时期,由于土地民族化承包制度的存在,农民只能按照地主的要求进行种植和耕种,没有自主权。
而在家庭联产承包制时期,农民可以依照自己的意愿和土地的性质选择种植作物,劳动者更多的是自己享有劳动成果。
美洲:在美洲地区,尤其是在古代文明如玛雅、印加和阿兹特克等先进文明的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多样化的耕作制度。
玛雅文明中,农民通过修建农田、灌溉、施肥等方式开垦土地,并通过一种叫做“三姐妹”的搭配方式,即将玉米、豆类和南瓜一起栽种在同一块土地上,以促进作物间的相互利益。
印加文明中,农田划分为不同的等级,由国家中央集权的政府组织农民进行农田的种植和管理。
非洲:非洲大陆地广人稀,气候条件多样,因此存在着多种耕作制度。
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农民们主要依靠传统的农耕方式生产粮食、蔬菜等农产品。
常见的农耕方式包括伴生耕作法、轮作耕作法和混合耕作法等。
在伴生耕作法中,不同作物之间存在一种互补的关系,通过种植一些互相促进或保护的作物,提高整个农田的产量和土壤质量。
在轮作耕作法中,农民会在不同的农田中种植不同的作物,以保持土地的肥力并防止病虫害。
在混合耕作法中,农民会将牲畜的粪便和其他物质混合在一起,作为肥料来提高农田的产量。
欧洲:欧洲尤其是中世纪的农业社会中,存在着一种叫做酒店农业的耕作制度。
酒店农业是指农民以快速播种和收获作物的方式,将农田的产出分为三份:农民自留、贵族租取和教堂需要。
耕作制度-文档资料

在同一块地里,一个生长季节只种植一种作物的方式。
3.混作:在同一块地里,同期混合种耕作制度植两种或者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4.套种:是指将两种生长季节不同的作物,在前作未收地理科:张隆家整理如在小麦生育后期套播玉米,既可提早玉米的播种期,又获前于行间套播后作的种植方式。
耕作制度是指在农业生产中,为了达到持续高产所采取的全部农田技术措施。
它主要包括避免了双夏农活紧张问题。
种植制度、土壤耕作制、施肥和杂草防除制度等环节。
(二)间作套种增产的原因:1.立体利用空间,连续利用时间,协调作物之间的争地矛盾;是种植制度对天然生态系统成层性的摹拟 ; 2.用地养地相结合:禾本科—豆科 ; 套种,可减少地面裸露种植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者生产单位的作物组成及其在时间(种植顺序)和空间上(种植地点)时间,保持水土; 3.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 ; 4.利用边行优势; 5.增加作物的抗逆能力:的配置安排。
具体是指:在一个地区或者生产单位种什么作物和品种、每种作物的种植方式、作使农田生态系统复杂化,作物群体的抗逆性增强。
物之间应如何安排及种植地点等内容。
其内容包括作物布局、复种或者休耕、单作、间作套种、 (三)间作套种的技术要点轮作或者连作等等。
1.要合理搭配不同的作物种类和品种:?从株型来说,要一高一矮,如玉米与花生的搭配 ;一、作物布局作物 ?地上部份要一胖一瘦,即松散型与紧凑型作物搭配,如芝麻与绿豆混作;?作物的叶片要一布局的概念:决定一个地区或者生产单位(农场或者农户)种什么作物和品种,种多少和种在哪里圆一尖,即阔叶与窄叶的搭配,如棉花与小麦套种;?从根系分布来说,要一深一浅 ;?用等问题的安排;即农作物在空间上的安排。
作物布局的重要性:1.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和地作物和养地作物要相互搭配。
生产条件,促进农、林、牧、副、渔各业的全面发展;2.解决作物生产中争时、争地、争水肥、 2.采用适宜的配置方式和比例:有行间、带状间、套播等方式; 行比可根据作物的主次和生育争劳力等一系列矛盾,掌握生产的主动权。
贵州省情简答题

简述贵州的地貌特点对发展的特殊影响。
答:地貌特点对发展的特殊影响。
从有利方面看:一是多种土地类型与多种气候型组合在一起,有利于多种生物的繁衍生长,因此,贵州的生物资源比较丰富。
二是能源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组合态势良好,开发前景广阔。
三是多种矿产资源与煤水结合、水火互济的能源优势组合在一起,形成了高能耗的原材料开发体系。
从不利方面看:一是自然生态比较脆弱。
二是可耕地资源数量少,耕地质量不高,水资源不配套。
三是崇山峻岭,河谷深切,极不利于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事业的发展。
试述贵州的自然旅游资源特点。
答:1、原生性,受到破坏的程度较小;因为贵州开放较晚,开发程度较小,所以很多景区还处于比较原始的状态。
2、配套设施基本跟进,比如说黄果树有大扶梯,梵净山有索道等等,在大的景区里基本都有观光车,景区的道路还算可以;3、和民族风情景区错杂在一起,便于一起开发。
比如说黄果树有天龙屯堡,荔波有瑶族村寨、苗寨。
为什么说明代是贵州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答:明代是贵州历史上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行政省的建立。
朱元璋统一中国以后,为了保持局势的稳定,仍然用元代的行省制度,但是削弱的地方的权力,集权于中央。
(2)开发进程加快。
大兴屯田,移民实边,寓兵于农,注重发展交通。
明代在原有的基础上,对出省驿道干线加以拓宽和改造,增加驿站,是驿道有了较大的发展。
此外,在手工业和矿业方面,开设了很多局所。
在城镇建设和文化方面也有了较大的发展。
(3)社会关系发生了重大的变革。
原有的生产关系被打破。
地主经济飞速发展。
(4)大规模的进行改土设流贵州原先是土司统治区。
从永乐十一年起,便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改土设流。
后来又不断的扩大流官的统治区域。
简述“三线建设”对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答: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贵州成为法国的传教区,教会和外国传教士以征服者的姿态自居,藐视官府,欺压百姓,霸占田土,唆使不良分子挑起事端,激起了贵州人民一连串的“反洋教”斗争,先后发生了震惊全国的“青岩教案”、“开州教案”和“遵义教案”。
贵州省耕地数量、质量及动态变化调查分析

2
hm ,占 占 全 州 耕 地 面 积 的 57.
122.
54
38.
76
21.
71
59.
34
8.
85
29.
67
27.
57
数据来源:贵州省农业农村厅 2018 年统计数据。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水浇地/
万 hm2
占比/
%
旱地/
万 hm2
0.
023
58.
68
0.
021
0.
021
0.
083
0.
170
0.
019
面积的94.
97% ,其 他 市 州 依 次 为 六 盘 水 市 27.
75 万
2
hm ,占全市耕地面积的 91.
12% ;黔西南州旱地 34.
87
表 4 贵州省各市州耕地分类面积现状
如表 4 所 示,全 省 耕 地 在 各
黔西南州、黔 东 南 州、六 盘 水 市、
9.
94
6.
82
16.
68
平均等级
积均不足 1 亿 hm2 。 国 家 统 计 局 公 布 的 2019 年 我 国
实际播种面 积 约 为1.
16hm2 ,和 世 界 银 行 的 数 据 几 乎
一致。人均占有耕地 情 况,美 国 人 均 耕 地 0.
7hm2 ,是
世界人均耕地 0.
23hm2 的 2.
9 倍,我 国 人 均 耕 地 面 积
展。与全国平均水平比较,贵州省耕 地 质 量 主 要 呈 现 中 等 偏 下
状态,应持续开展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和耕地质量建设。
贵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贵阳市基本农田划定工作方案的通知

贵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贵阳市基本农田划定工作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贵阳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1.07.26•【字号】筑府办发[2011]132号•【施行日期】2011.07.2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水土保持正文贵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贵阳市基本农田划定工作方案的通知(筑府办发〔2011〕132号)各区、市、县人民政府,金阳新区管委会,市政府有关工作部门:《贵阳市基本农田划定工作方案》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一一年七月二十六日贵阳市基本农田划定工作方案根据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关于划定基本农田实行永久保护的通知》(国土资发〔2009〕167号)、《关于加强和完善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有关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10〕218号)以及省国土资源厅、农牧厅《关于印发<贵州省基本农田划定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土资发〔2011〕62号)等文件精神,要求各地依据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基本农田上图成果、经批准的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县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完成后三个月内完成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并在乡级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完成四个月内,完成基本农田保护信息逐级备案工作。
为全面完成我市基本农田划定工作,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坚持“依法依规,规范调整;确保数量,提升质量;稳定布局,明确条件”的原则,按照基本农田“现场有标志,图上有标注,农户手中有标牌,管理者心中有标准”的建设标准,进一步优化基本农田保护区布局,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共同责任机制,完善各项保护制度,夯实农业产业基础,实现基本农田保护管理信息化、网络化、常态化,使基本农田保护工作达到“保护责任社会化、基础工作规范化、日常管理制度化、执法监察网络化、动态监测信息化”的精细化管理水平,确保我市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为统筹城乡,推动贵阳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耕作学(第一章 耕作制度引论)

(二)世界农业发展趋势
1、立体高效型农业 从平面、时间、空间多层次利用农业资源,
生产高产优质农产品。
(二)பைடு நூலகம்界农业发展趋势
2、高新技术农业 利用高新技术如生物工程技术,培育动植物
品种,大幅度提高农物产量和品质。
(二)世界农业发展趋势
3、快速型农业 采用速生快繁技术,进行动植物繁殖、生产。 4、设施农业 利用人工设施来创造适于动植生长的环境而进
行农业生产。 5、工艺型农业 生产工艺型农产品,如方形西瓜,彩色水果、
蔬菜。
(二)世界农业发展趋势
6、保健型农业 生产保健型、营养型、食疗型产品,如燕
麦片、苦荞、有机茶等。 7、观光农业
二、中国农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二)以数量型为主的农业向数量、质量、效
益型并举农业转变; (三)小规模、分散型农业向规模化、产业化
(三)中国农业发展趋势
1、科技成为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通过科技、教育的发展,促进农业发展。 2、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多元化生产方式 中国自然条件多样,人多地少各地区经济发
展不平衡,经济基础不够雄厚,因此,不可 能像西方国家那样走高耗能的“石油农业” 的道路,只能走劳动密集型、集约化生产, 因地制宜发展与当地条件相适应的特色农业 之路。
(二)中国农业发展趋势
3、合理配置资源,农村城镇化发展步伐加 快;
4、发展中国特色的生态农业; 5、产业化、规模化、商品化生产是农业发
展的主要方向
第三节 中国耕作制度改发展方向
一、集约化 (一)集约多维利用土地 从平面上、时间上、空间上充分利用土地。 (二)在单位耕地面积上增加投入 建立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耕作制度。 (三)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劳动生产
毕节试验区坡耕地耕作制度分析

1 区 域 概 况
坡 耕 地 耕 作 制 度 划 分 为 东部 温暖 气候 连 作 、 作 两熟 三 熟 区, 套 中部 温和 气候 套 作 两熟 三 熟 区 , 部 温 凉 气候 单 作 一 熟 西 套 作 两 熟 区 。( ) 出 了坡 耕 地 耕 制 发展 需要 研 究解 决的 问题 。 4提
关键词 : 毕节试验 区; 坡耕地 ; 耕作制度 ; 分析
有芋包、 包、 麦 麦烟、 包荞 、 芋荞、 包豆等套作 间作两熟制, 芋包豆、 包豆套作 三熟制; 麦 西部 主要有 芋 包、 包豆 间作和 麦 包、 麦烟套作 两熟制 , 包谷 、 洋芋、 荞麦单作 一熟制 。( ) 2 坡耕地复种指数 178 % 一169 % , 2.2 7 . 2 平均不到 10 。( ) 5% 3
研究。
等 套 作 、 作 、 作 等 种 植 方 式 。 其 中 芋 包 套 作 连 间
30 0 h 占坡 耕 地 的 2 . 9 , 第 2位 ; 合 产 量 6 .O m , 06 % 居 复 13 2 8 k/ m , 第 3位 ; 89. 1gh 列 复合 产 值 13 22 _ m , 2 0 . 2 ̄Jh 居 第 5位 。油包连作 36 0 h 占坡 耕地 的 1 .9 , 0.O m , 7 5 % 排 第 3位 ; 合产 量 和产 值均 列第 6位 , 别 为 7 4 .6 复 分 27ok h m 和 1 80 9 19 . 7元/ m 。麦包套 作 18 0 h 占坡 耕地 h 9 .O m , 的 1. 8 , 13 % 居第 4位 ; 复合 产量 6 0 . 5 g h 第 7位 ; 8 3 0 k/ m ,
( 贵州省毕节地 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 贵州毕节 5 1o ) 57 o
贵州省耕作制度概述

种植制度——轮作与连作
在粮食作物方面,由于玉米、水稻的农资、 劳动力投入、经济效益相对其他粮食作物 突出,因此大部分农业产区都是采取水稻 或玉米的连作方式。 为取得农业产品上的更高收入,很多农业 者将粮食作物改作连作一些经济效益更高 的经济作物。例如:烟草,金银花,天麻, 西瓜等。
绿肥作物——紫云英
种植制度轮作与连作在粮食作物方面由于玉米水稻的农资劳动力投入经济效益相对其他粮食作物突出因此大部分农业产区都是采取水稻或玉米的连作方式
贵州省耕作制度概述
一、贵州农业地理与气候资源
贵州地处北纬:24°37′--29°13′东经:103°36′-109°35′位于我国西部,全省国土面积约17.61万km2, 山地、丘陵占省国土面积的92.5%,是一个没有平原依托 的内陆省份。 地理环境复杂,海拔高差悬殊,立体农业特征十分明 显:全境海拔高度平均在1000米以上,西部海拔1500 米—2800米,中部1000米左右,北、东、南三面边缘河 谷在500米左右,是一个低纬度、高海拔的亚热带地区。 全省冬暖夏凉,雨水丰沛:通常最冷月(1月)平均气 温多在3℃~6℃,比同纬度其他地区高;最热月(7月) 平均气温一般是22℃~25℃。年平均降水量1100~1400 毫米,常年相对湿度在70%以上。,全省森林覆盖率达 35%,为各种生物的生长繁衍提供了复杂多样的生态环境, 适宜生长各种不同的作物。
种植制度——熟制
积温与熟制:3400以下:基本一年一熟 ; 3400-4000 :二年三熟或一年二熟(冬小麦复 种早熟糜子、荞麦等); 4000-4800一年二熟 (冬小麦复种玉米、谷子、甘薯、大豆或稻麦两 熟); 4800以上:一年三熟(双季稻加冬作油菜、 大麦或小麦)。 贵州省年积温大部分地区在3600~4800之间, 以及良好的雨热资源,为作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 的生长环境。大部分农作物主产区旱地实行,一 年两熟的:冬小麦复种玉米/大豆/烤烟模式,水田 实行两年三熟的:油菜——水稻——油菜模式。
贵州耕作制度及种植模式新进展

矛盾 . 作 制度 的 发展 为贵 州 省 解 决 粮 食 自蛤 起 着 十 分 重 要 耕 的作 用 。 本 文 通过 对 贵 州省 耕 作 制 度 和 种植 模 式 的 发 展 及 现 状 进 行 初 步分 析 , 出今 后 发展 策 略 。 提
重 。通过与先进 的实用技术 如育苗 ( 、 温栽培、 秧) 保 选用 良 种 等技术缩短 作物间的共 生期. 实现 多熟多收 。1 8 一19 9O 9 8
0 0 8吼 0 7 4 } ( .6亩) 。复种指数不断提 高。14 99年垒省复种
指 数为 10 17 年 14 18 年 19 19 1 %,90 3 %.90 4 %.99年达 到 13 9 %.
20 年为 24 00 5 %。舯 年代 前以一年 1 熟或 2 熟为主。 由此可 看 出我省耕作 制度 的发展是与 改革开 放紧 密 相联 的, 耕作制度 发展最快 的时期是 2 0世纪 8 0年代 后, 为 了提高贵州极为有限的耕地 上的产 量. 充分挖掘土地 的生 产潜力, 提高粮食单产量, 0年代初 期贵 州省农 业厅和贵 州 8 农学院联合 进行 了以麦/ 苕为 主的 “ 玉/ 旱地分 带 轮作 多熟 制” 的研究与推 广, 并列为全 省重点农技 推广项 目, 使贵 州省 耕作制度得到 迅速 发展, 多数 地 区增加 了熟制 , 1熟 地 区实 现了 2 . 熟 2熟地区实现了套作 一年 3熟或二年 5 , 熟 粮食生 产水平得到迅速提高 。8 年代 中后期又推广了以麦/ 稻 . 0 稻/ 油/ 稻 . 瓜/ 稻/ 油/ 稻等为主的稻 田多 熟制 。由于 生产水平 的 不断提高 , 高产地 区出现了“ 吨粮田土” “ 、 双千 田土” 大大地 . 提高了单位面 积的产 出量。 目前全 省 吨粮 田土 面积 已达到 46 h , . 万 双千 田土达 9 8万 h 。随着冬季 农业 的开发 . m2 和多熟种植制度的优 化使 贵州省种植水平 向着集 约化、 高效 益、 多功能的方 向发展 。
耕作制度与熟制-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耕作制度与熟制-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耕作制度与熟制是农业领域中两个重要的概念,它们直接关系着农作物的生长和农民的收成。
耕作制度是指农田管理和耕作操作的一套规范和制度,包括土地利用、播种、灌溉、施肥等操作。
而熟制则是指农作物成熟的过程,即作物长势良好并且可以进行收获的状态。
本文将探讨耕作制度与熟制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通过深入分析这两个概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如何科学地管理农田,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从而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
在引言中,将简要介绍耕作制度和熟制的概念,以及文章的目的和重要性。
正文部分将详细探讨耕作制度的定义和历史背景,熟制的概念及其在农业中的重要性,以及耕作制度与熟制之间的关系和影响。
最后,在结论部分将总结耕作制度和熟制的重要性,并展望未来它们的发展。
通过这种结构,我们将全面而深入地探讨耕作制度和熟制在农业中的作用和影响。
1.3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耕作制度和熟制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和影响。
通过对耕作制度的定义和历史背景、熟制的概念及其在农业中的重要性进行分析和比较,探讨耕作制度与熟制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希望能够深入了解耕作制度和熟制的重要性,并为未来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同时,也希望引发读者对于农业生产方式的思考和探讨,促进农业生产方式的创新和进步。
2.正文2.1 耕作制度的定义和历史背景耕作制度是指农业生产中对土地的管理和利用方式。
在农业社会中,耕作制度是农民们根据自然条件和社会需求,选择合适的耕作方法和制度来进行耕作的一种规范化和规范化的地块管理制度。
耕作制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农业社会,当时的农民们根据土地的性质和气候条件,选择适合的耕作方法和制度。
在古代中国,耕作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原始耕种到轮作制度,再到田块制度的演变过程。
明清时期贵州清水江流域农业生产

明清时期贵州清水江流域农业生产摘要:历史时期清水江流域是有名的糯禾区。
改土归流以后,大量的稻物种子随着大量的官兵一起进入苗疆地区,并逐步实现“糯改籼”的历史过程,但是受自然地理因素水旱灾害的影响,农业发展速度相对比较迟缓。
关键词:明清时期;清水江流域;农业中图分类号:k9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1-0-02明清代贵州的稻谷分为三大产区:一是以遵义为中心的地区;二是以贵阳、安顺为中心的中部各县;三是以都匀、独山为中心的附近诸县。
[1]在明末清初,贵州清水江流域以种植糯稻为主。
其中黎平、下江、永从、古州、雷山、台江、剑河、丹寨、凯里、施秉、黄平种植最为普通,尤以境内中南部各县面积大,是有名的“糯禾区”。
[2]一、明清时期清水江农业分布清水江流域水稻品种历来有粘糯之分,明清两代,境内依其生育期的长短,又有早熟、中熟、晚熟之别。
明清清水江流域各府县志中记载的稻谷品种名类甚多,据统计籼稻有24个,糯稻(含糯禾)有18个。
籼稻(俗称粘谷),主要分布在境内东部的天柱、锦屏,西部的凯里、麻江、西北部和北部的黄平、施秉、镇远、三穗、岑巩等县种植较多,南部的坝区及河谷沿岸地区也有一定种植面积,雷山、台江、丹寨种植面积较少。
分布较广的粘稻品种主要有大麻谷、小麻谷、六十早、银粘、丝苗粘、金麻粘、云南粘、贵阳、齐头黄、洗把粘、旱粘等早、中、晚熟品种。
清水江流域原始地方稻种资源丰富,具有良好的研究价值,大,小麻谷、大,小白谷、百日粘、银顶粘、盖草粘、大,小红梗、贵阳大麻粘、云南粘、安徽谷、洗把粘、金粘、锡利油粘、香根糯、香禾糯、容禾糯、麻壳糯、光头糯、红米糯、红米糯、黑茫糯、黄丝糯、鸡爪糯、隆安糯、虾糯、矮同禾、高脚糯、冰水糯、大壳糯等等百余种。
二、明清时期清水江农业发展清水江流域在明清时期以水稻为主要粮食作物,乾隆《清江志》卷八载:“苗人止耕种水田,所有山土悉皆抛弃”。
康熙《天柱县志》上卷载:“所艺者唯早、中、晚三禾,其余所收无几。
农业耕作制度

农业耕作制度农业耕作制度是指农业生产中的耕作方法和组织管理规范。
农业耕作制度的好坏对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民的收入水平都有重要影响。
下面是对农业耕作制度的一些介绍:首先,农业耕作制度包括了土地利用的规划和管理。
合理的土地规划可以确保土地的高效利用,避免过度耕作和土地资源的浪费。
在中国传统的农业耕作制度中,土地是通过家族和村社共有,并且按照轮作制度进行利用,以保证土地的有效利用和养护,这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保持土地的肥力,而不过度开垦和破坏土壤结构。
其次,农业耕作制度还涉及到耕作技术和方法的选择。
不同的作物和土地状况需要采用不同的耕作方法,如有些土地适合旱地耕作,而有些土地适合水田种植。
同时,农业耕作制度还包括了种子的选择、施肥和灌溉等方面的规范,这些都可以影响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另外,农业耕作制度还涉及到农民的组织和管理。
农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的产业,需要农民进行耕作和管理,因此农业耕作制度必须要规定和组织农民的劳动活动。
在这方面,中国有着悠久的农村组织传统,如农业合作社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这些组织可以在农民之间共享资源和技术,提高农民的劳动效率和收入水平。
最后,农业耕作制度还需要考虑到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传统的农业耕作制度由于对土地的过度利用和化肥的大量使用,导致了土壤质量下降和环境污染,这给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挑战。
因此,现代的农业耕作制度要注重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的发展,通过生态农业方法和循环农业方法来提高农业的可持续性。
综上所述,农业耕作制度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了土地利用、耕作技术、农民组织和环境保护等方面。
一个科学合理的农业耕作制度对于提高农业产量和农民收入,保持土地肥力和环境保护都起着重要作用。
耕作制度是什么

耕作制度是什么耕作制度是指农业生产中的一套规章制度,包括耕地的分配和管理、耕作技术的指导和推广、耕作时间和耕作方式的规定等。
耕作制度的出现和演变主要受到农业技术和生产力发展的影响。
在农耕社会中,由于农业生产的特点和劳动力缺乏的限制,农民之间的耕作是分散和无组织的,生产方式和效率相对较低。
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农业产出,耕作制度开始出现。
最早时的耕作制度是部落或村落的共同耕作,村民共同占有土地并共同参与耕种,收获后按照一定比例分配。
这种制度有利于节约劳动力和集体管理土地,但缺乏效率和激励,容易产生自由骑墙和成员之间利益冲突的问题。
随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土地私有制逐渐形成,个人独立经营的农户开始兴起。
耕地的分配和管理逐渐由政府或地方官员负责,出现了土地的确权和赋税制度。
耕作制度也开始有所规范,特定的耕作时间、方式和技术逐渐得到推广和普及。
耕作制度在不同地区和不同的历史时期有所变化。
例如,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实行田租制度,农民按照一定的比例将产出上交给地主或国家,这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在农田水利事业逐渐兴盛的时期,出现了以水稻为主要农作物的灌溉田耕作制度,这种制度促进了水稻产量的提高和稳定。
随着现代农业技术的进步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耕作制度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政府和农业机构制定和推广耕作技术和方法,提供耕作指导和培训,加强土地管理和保护,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例如,现代化的农机具和农业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农业耕作更加高效和精确。
总之,耕作制度是农业生产中的一套规章制度,旨在规范农民的耕作行为,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土地利用率。
随着农业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耕作制度也在不断变化和完善,促进了农业产出的提高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旱地耕作制度

旱地耕作制度一、引言旱地耕作制度是指在没有灌溉条件的旱地进行农业种植的一种制度安排。
旱地耕作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传统,是保障我国衣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提高旱地耕作效率、增加农业产出,同时保护旱地生态环境,有必要规范旱地耕作制度。
二、制度概述旱地耕作制度旨在提高旱地资源利用效率,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同时保护生态环境。
其主要内容包括土地利用、施肥、病虫防治和收割等方面。
通过旱地耕作制度的规范,达到增加产量、提高耕地质量、降低农业污染等目标。
三、管理制度1.土地利用:严格保护基本农田,确保旱地资源得到合理利用。
在土地利用过程中,应重视土地整理和梯田建设,提高耕地质量。
2.施肥:制定合理的施肥计划,增施有机肥料,改善土壤结构。
严格控制化学肥料的使用,防止土壤板结和污染。
3.病虫防治:采用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和物理防治等多种措施,有效控制里地作物病虫害。
在使用农药时,应遵守相关规定,确保农产品安全。
4.收割:统一安排收制时间,避免抢收和乱收现象。
在收割过程中,应注重农机具的保养和使用,提高收割效率。
四、培训与推广1.农民培训:组织农民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对旱地耕作制度的认识和技能。
培训内容应包括节水灌溉、土壤保护、新型衣机具使用等。
2.推广站点建设:设立农业技术推广站点,负责向农民传指旱地耕作制度相关知识和技术,指导农民合理利用旱地资源。
五、监督与改进1.监督机构:建立专门的监督机构,对旱地耕作制度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定期对农业生产进行检查,确保各项规定得到有效执行。
2.改进措施:根据监督检查结果,及时发现和改进问题。
对不符合制度要求的行为进行纠正,并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同时,不断完善和优化旱地耕作制度,提高其适应性和实用性。
3.群众参与:鼓励农民群众参与监督,对违反旱地耕作制度的行为进行举报。
加强群众与政府部门的协作,共同推动早地耕作制度的落实。
4.定期评估:对旱地耕作制度的实施效果进行定期评估,收集农民、专家学者的意见和建议。
第一章耕作制度

第一章耕作制度教学目标:了解耕作制度、种植制度、养地制度、农作物布局的概念;理解农作物布局与种植结构调整的关系;掌握农作物布局的概念、原则与内容。
教学重点:耕作制度、种植制度、养地制度、农作物布局的概念;农作物布局的概念、原则与内容。
教学难点:农作物布局与种植结构调整的关系。
教学内容:第一节农作物布局一、耕作制度、农作物布局的概念1、耕作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农作物种植制度及与之相适应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包括种植制度和养地制度两部分。
2、种植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农作物组成、配置、熟制与种植方式的总称。
3、养地制度:是指与种植制度相适应的以提高土地生产力为中心的一系列技术措施。
4、农作物布局:是指在某一种植区域(田地)上,对欲种植农作物的种类、品种及种植面积所做的安排。
二、农作物布局的原则(一)需求原则需求原则包括自给性的需求、市场需求和国家或地方政府的需求。
(二)生态适应性原则生态适应性是指在一定地区农作物的生物学特性与自然生态条件相适应的程度。
一种农作物(或品种)只能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生长繁殖。
根据农作物的生态适应性,农作物可划分为4个生态经济区,即最适宜区、适宜区、次适宜区和不适宜区。
生态适应性原则要求在进行农作物布局设计时,首先要因地制宜,因土种植,这样可以收到节约成本、增产增效的目的。
其次要趋利避害,发挥优势。
(三)经济效益与可行性原则讲求经济效益是进行农作物合理布局的主要目标之一。
三、农作物布局的内容(一)明确对农产品的各种需要首先应根据生活经验和家庭人口、经济变化预测家庭的自给性需要,同时还要了解市场价格、对外贸易、交通运输、加工、贮藏及农村政策等,以了解农产品的商品性需求。
(二)查清农作物生产的环境条件查清热量条件、水分条件、光照条件、地形地貌、土地等自然条件,还要查清当地的施肥、灌溉、劳力价格、市场行情及当时当地农业政策等社会经济条件。
(三)确定适宜的农作物种类通过明确农产品需要和当地农作物生产环境,选择在本地适应性很好或较好的农作物若干种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贵州地处北纬:24°37′--29°13′东经:103°36′-109°35′位于我国西部,全省国土面积约17.61万km2, 山地、丘陵占省国土面积的92.5%,是一个没有平原依托 的内陆省份。 地理环境复杂,海拔高差悬殊,立体农业特征十分明 显:全境海拔高度平均在1000米以上,西部海拔1500 米—2800米,中部1000米左右,北、东、南三面边缘河 谷在500米左右,是一个低纬度、高海拔的亚热带地区。 全省冬暖夏凉,雨水丰沛:通常最冷月(1月)平均气 温多在3℃~6℃,比同纬度其他地区高;最热月(7月) 平均气温一般是22℃~25℃。年平均降水量1100~1400 毫米,常年相对湿度在70%以上。,全省森林覆盖率达 35%,为各种生物的生长繁衍提供了复杂多样的生态环境, 适宜生长各种不同的作物。
种植制度——轮作与连作
在粮食作物方面,由于玉米、水稻的农资、 劳动力投入、经济效益相对其他粮食作物 突出,因此大部分农业产区都是采取水稻 或玉米的连作方式。 为取得农业产品上的更高收入,很多农业 者将粮食作物改作连作一些经济效益更高 的经济作物。例如:烟草,金银花,天麻, 西瓜等。
绿肥作物——紫云英
种植制度——种植方式
种植方式,即种植形式,主 要研究一种或几种作物采用什 么样的方式在田间种植。包括: 单作、间作、混作、套作或立 体种养。 由于贵州大部分地区是山区, 机械不易开展导致机械化程度 低。加之近年来农业收入少, 农民对农业的投入大量减少, 往往采取在最佳农业时期选择 合适的作物(一般为玉米、水 稻)单种。少量地块也实行马 铃薯/玉米,红薯x玉米。
山地立体农业
二、种植制度——主要农作物
粮食作物:以水稻、玉米、小麦、薯类 为主。 经济作物:以烤烟、油菜籽、辣椒(最 负盛名——“老干妈”)为主要品种。由于 得天独厚的气候资源,贵州也是我国药材 (天麻、太子笙,金银花)、茶叶(都匀 毛尖)的主产地。
种植制度——作物布局
• 贵州省粮食主要产区是:遵义、毕节、铜 仁、黔东南、黔南地区。 • 主要粮食作物布局如下:水稻主要产域:遵 义、黔东南、黔南和铜仁地区;玉米主要 产域:毕节、遵义、黔西南地区;小麦主 产域:遵义、毕节、黔西南、铜仁地区; 豆类主要产域:毕节地区、薯类主要产域: 毕节、遵义、黔东南和铜仁地区。
种植制度——熟制
积温与熟制:3400以下:基本一年一熟 ; 3400-4000 :二年三熟或一年二熟(冬小麦复 种早熟糜子、荞麦等); 4000-4800一年二熟 (冬小麦复种玉米、谷子、甘薯、大豆或稻麦两 熟); 4800以上:一年三熟(双季稻加冬作油菜、 大麦或小麦)。 贵州省年积温大部分地区在3600~4800之间, 以及良好的雨热资源,为作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 的生长环境。大部分农作物主产区旱地实行,一 年两熟的:冬小麦复种玉米/大豆/烤烟模式,水田 实行两年三熟的:油菜——水稻——油菜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