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文言虚词于用法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文言文18个常见虚词

高中语文文言文18个常见虚词

高中语文文言文18个常见虚词用法18個常見文言虛詞用法而⑴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例:①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⑵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例:①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②朝而往,暮而归⑶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

例: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②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⑷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

例: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③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

⑸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

例: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余闻而愈悲。

⑹通“如”:好像,如同。

例:军惊而坏都舍。

⑺通“尔”,你,你的。

例:①而翁归。

②若欲死而父。

「而已」罢了。

例:①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②如是而已。

③俟封奏时潜易之而已。

④此其心以为天下之知战得惟我而已。

⑤比诸大江,不啻小支而已。

「而后」才,方才。

例:①赖肤觉之助,而后见为体。

②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③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例: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而况石乎!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何⑴什么。

例:①子何而往?(何:凭什么。

)②大铁椎,不知何许人。

⑵怎么样。

例:①如太行、王屋何?②其如土石何?⑶哪里。

例:①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何往:到哪里。

)②却看妻子悉何在。

③豫州今欲何至?⑷多么。

例:①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②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⑸为什么。

例: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者二者之为,何哉?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③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④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⑹怎么。

例:①若为佣耕,何富贵也?②徐公何能及君也?⑺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例: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

高中语文文言文虚词“于”的用法_

高中语文文言文虚词“于”的用法_

高中语文文言文虚词“于”的用法_在文言文阅读中,同学们要掌握的内容很多。

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文言虚词,文言实词和固定句式。

其中文言虚词尤为让不少学生费神。

为此,语文老师准备挨个为同学们总结文言虚词的用法,希望这些总结可以帮助同学们查漏补缺,及时掌握准确的内容,做好文言文阅读题。

高中文言文阅读中的重要虚词于的用法:(一)文言虚词于用作介词,具体用法如下。

1.虚词于表示在,从,到的意思。

例子:乃设九宾礼于庭:表示在的意思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前一个于表示从的意思。

从径道亡,归璧于赵:表示到的意思2.虚词于表示在方面或者从中的意思。

例子: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

3.虚词于表示由于的意思例子:业精于勤、荒于嬉4.虚词于表示向,对,对于的意思。

例子: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5.虚词于表示被的意思。

例子:君幸于赵王。

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6.虚词于表示与,跟,同的意思。

例子: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

7.虚词于表示比的意思。

例子: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二)重点词组【于是】1. 于是相当于于+此,表示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对此,从此,因此等的意思。

例子:①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表示在这时的意思。

②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表示在这种情况下的意思。

③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罅:表示对此的意思。

④于是余有叹焉:表示因此的意思。

⑤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表示从此的意思。

2. 于是用作连词,表示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代汉语于是一样。

例子: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

【见于】表被动。

例子: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于的用法也就是上面这几种,同学们快看看,哪几种还比较模糊,那就快看看。

更多更详细的文言文阅读中的文言虚词用法。

高中语文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高中语文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高中语文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1.【而】(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三)通“如”:好像,如同。

高中语文文言虚词于用法

高中语文文言虚词于用法

高中语文文言虚词于用法文言文教学一直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尤其是文言虚词更是难点中的难点,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文言虚词于用法,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语文文言虚词于字用法总结1.在,从,到①乃设九宾礼于庭。

《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就在朝堂上设了九宾的礼节。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前一个“于”:从)(《劝学》)译文: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的,但比蓼蓝更青。

④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译文:从小道逃走,把和氏璧送回到赵国。

2.“在……方面”“从……中”①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

译文:楚国有的多余的土地,人口却不足。

3.由于①业精于勤,荒于嬉。

(《进学解》)译文:学业由于勤奋而精湛,由于贪玩而荒废。

4.向,对,对于。

①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译文:请让我奉命去向孙将军求救。

②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赤壁之战》)译文:鲁肃听说刘表已死,(便)对孙权说……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师说》)译文: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会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们自己呢,却以跟老师学习为耻辱。

5.被①君幸于赵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您被赵王宠幸。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译文:我实在怕被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国。

③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屈原列传》)译文:所以在内被郑秀迷惑,在外被张仪欺骗。

6.同“与”,可译为“与,跟,同”①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译文:诸葛亮身高八尺,每每把自己跟管仲,乐毅。

②燕王欲结于君。

《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所以燕王想跟您结交。

7.比。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后一个“于”:比)(《劝学》)译文: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的,但比蓼蓝更青。

④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报任安书》)译文: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人死得比鸿毛还要轻。

8. 【于是】(1).相当于“于+此”,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在这件事上,对于这种情况,从这等。

①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高中语文18个文言虚词用法及意义(表格版)

高中语文18个文言虚词用法及意义(表格版)

高中语文18个文言虚词用法及意义(表格版)以题说法如何回答虚词翻译题设问方式①选择题,判断正确与否;②句子翻译题中也有虚词的翻译。

规范思路(一)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技巧1.词性分析法从词性的角度看,许多虚词是兼职的,即在不同的句子中有不同的词 性,如“之”有代词、助词、动词三种词性。

通过分析词性,以理解 其意义和用法。

有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因而理解虚词的作用和意义时,应从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关系、搭配习惯及其使用规律等方面入手。

如“乎”:作语气助词,表感叹、疑问或 反问,一般位于句尾或句中作词尾,用在形容词后。

作介词时它位 于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之前,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处所、 范围、对象等,用于形容词后,表示比较。

3.温故求新法我们应尽量回顾过去学过的有关虚词的例句及有关知识,将这些例句的意义和用法进行比较,从而快速高效地理解句中虚词的用法。

一个虚词往往有多种用法,要理解其句中用法,必须根据上下文来确 定。

如“而”: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赤壁赋》)后句没有紧承前句对“一世之雄”的功名大加赞许和充分肯定,而是 用“安在”逆接,可见句中的“而”为转折连词,可译为“可是、却” 等。

5.语法切入法即通过分析句中的语法结构去理解虚词在句中的用法。

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句中有三个“为”,前两句的主语是“人”和“我”,宾语是“刀俎” 和“鱼肉”,句中的两个“为”应为动词谓语,译为“是”;末 句“何辞”,即“辞何”,是个动宾结构,主语承前省略,可见句末的“为”是表疑问的语气词,因为它不表示实在意义。

6.标志识别法有些虚词是构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标志词,如能掌握课文或成语中出现 过的一些特殊文言句式中的标志性虚词,就能帮助我们理解虚词在文 中的意义和用法。

如:表示被动的“见”“于”“为”“为所”,表示宾语前置的“之”“是”等。

(二)复习方法1. 重视课内虚词积累。

高中语文破题致胜微方法(文言文虚词系列二)“因”“于”的用法(含解析)

高中语文破题致胜微方法(文言文虚词系列二)“因”“于”的用法(含解析)

“因〞“于〞用法【题文】文言虚词是区别于文言实词一个相对概念。

同一篇文言文中会出现许多同字却不同用法和意义虚词。

明辨了虚词用法含义可帮我们更好地理解文言文大意。

“因〞“于〞是文言文中经常会用到虚词,那么“因〞“于〞用法有哪些特点?有哪些需要我们注意和提高警觉地方呢?一、“因〞字用法〔一〕介词,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1.依照,根据。

变法者因时而化。

〔吕氏春秋·察今〕2.依靠,凭借。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3.趁机,趁此。

因击沛公于坐。

〔鸿门宴〕4.通过,经由。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廉颇蔺相如列传〕5.因为,由于。

恩所加那么思无因喜以谬赏。

〔谏太宗十思书〕〔二〕副词于是,就;因而。

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三〕名词原因,缘由,时机。

于今无会因。

〔孔雀东南飞〕〔四〕动词1.根据。

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

〔五蠹〕2.沿袭,继续。

二、“于〞字用法〔一〕介词1.介词,在,从,到。

①乃设九宾礼于庭。

〔在〕〔廉颇蔺相如列传〕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前一个“于〞:从〕〔劝学〕③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到〕〔廉颇蔺相如列传〕④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阿旁宫赋〕2.介词,“在……方面〞“从……中〞。

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游褒禅山记〕3.介词,由于,在于。

业精于勤,荒于嬉。

〔韩愈进学解〕4.介词,向,对,对于。

①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赤壁之战〕②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赤壁之战〕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那么耻师焉。

〔师说〕5.介词,被。

①君幸于赵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屈原列传〕6.介词,与,跟,同,或者不译。

①燕王欲结于君。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莫假设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

〔赤壁之战〕7.介词,比。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后一个“于〞:比〕〔劝学〕②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高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意义用法

高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意义用法

例释:三年,大疾疫,死者且半,乃各散引去。《后汉书?刘玄传》
4>表事物的唯一性今译为:只、但
例释:崆峒小麦熟,且愿休王师。《杜甫?送高三十五书记》
(2)连词 1>表并列 今译为:又、与、及例释:①河水清且涟漪《诗经》
一边…一边②示赵弱且怯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7.若
(1)代词 1>第二人称 今译为:你、你的例释: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
2>指示代词 今译为:如此、这样、这个、这些例释:①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齐桓晋文之事》
②南宫追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论语》
(2)副词 1>表推测 估计 今译为:大概、或许例释: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2>表祈使今译为:可要、当例释:①子其勉之《左传》②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3>表反诘今译为:岂、难道例释:①国无主,其能久乎《左传》②其孰能讥之乎《石钟山记》
2>第三人称表领属 今译为:他的、他们的 例释:①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
②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
3>表其中的例释: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石钟山记》
4>表指示今译为:那、那些例释:即以其人之道,还制其人之身。《-朱熹?中庸集注》
5>活用为第一人称 今译为:我的、自己的 例释: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竭力致死,无有二心,以近臣礼,所以报也。《左传?成公三年》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也解惑也
3>为…所… 今译为:被(表被动)例释:①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赤壁之战》②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项羽本纪》
(2)附名词处所、位置 今译为:地方 例释:①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②为人子者,患不孝不患无所《左传》

高中语文_18个常见文言虚词大全

高中语文_18个常见文言虚词大全

文言虚词大全虚词是“实词”的对称。

虚词是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的词,有连接或附着各类实词的语法意义。

根据能同哪些实词或短语发生关系,发生什么样的关系,可以把虚词分为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拟声词六类(见“《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试用]》”)。

副词能修饰动词或形容词;不能修饰名词。

介词不能单独充当谓语;经常附着在名词、代词、动词前边组成介词结构;有些介词可附着在动词后构成一个整体,相当于一个动词。

古虚词是在汉语中没有实际意义的字,其中一部分相当于现代的虚词。

虚词不能独立成句,只有配合实词来完成语法结构。

虚词对实词有协助作用,这类词包含介、连、助、叹、副、象声六大类。

虚词在联句中的作用非同小可,有的联只因一虚词之差,便谬之千里。

巧妙运用虚词,可使联句增色,情趣斐然。

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

(少数副词如“不”、“也许”、“没有”等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只能配合实词造句,表示种种语法关系。

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五类。

文言虚词在整个文言词语中虽然只占一小部分,但是它的语法作用却很大。

文言文中的许多句式是以虚词为标志的,如判断句“......者......也”、被动句的“为......所......”等虚词在文言文中用的很频繁,而且它的解释也相当灵活。

主要常用的虚词有:之、其、于、以、而、则、乃、若、且、者、为、然、是、此、斯、彼、何、安、孰、胡、曷、虽、虽然、然而、然则、也。

矣、乎、哉、焉、耳等。

18个虚词的用法1、“而”字主要的用法如下:一、用作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蟹六跪而二螯。

(《劝学》)(二)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三)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如: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石钟山记》)(四)表示转折关系。

高中语文,文言文中常出现的18个文言虚词用法及其举例

高中语文,文言文中常出现的18个文言虚词用法及其举例

高中语文,文言文中常出现的18个文言虚词用法及其举例
高中语文文言文也占据高考不少分数的知识区块,很多同学在文言文处丢分,如通假字出现实词与虚词很多同学容易混乱。

可以说文言文在广大高中生的心头一大诟病啊,连平时看个书都是一头雾水一脸茫然,还要看古文?真是万年心里苦啊~
要知道文言文的课外提升,至少有下面三个步骤:
第一步:扫清常识性障碍
从文言文章节的“文言常识”入手,到“特殊句式”,再到“固定句式”、“文言虚词”,最后再背课标实词120。

第二步:文言虚词、实词反复巩固
课标要求的120个实词,18个虚词必须全部记会,要善于归纳和观察,运用联想和树形图思维,能更好的帮助你记忆。

第三步:多积累
一定要有一个小本子专门积累文言文素材,起床后、睡觉前、课间、早午读这些是时间段都可以拿出来看,保持每两天复习一次的节奏。

高中语文文言实词与虚词总结

高中语文文言实词与虚词总结

高中语文文言实词与虚词总结
高中语文文言实词与虚词总结是一个相对庞大的任务,因为文言文中的实词和虚词数量众多,而且每个词的含义和用法都有可能随着语境的变化而变化。

以下是一个简化的总结,仅供参考。

实词:
1.名词:指具体的、有形的物体或事物,例如“人”、“物”、“山”、“水”等。

2.动词:表示动作、行为或状态的词,例如“走”、“坐”、“吃”、“笑”等。

3.形容词:描述事物性质、状态的词,例如“大”、“小”、“美”、“丑”等。

4.数词:表示数量的词,例如“一”、“二”、“三”等。

5.量词:表示数量的单位的词,例如“个”、“只”、“斤”等。

虚词:
1.代词:代替名词的词,例如“之”、“其”、“他”等。

2.介词:表示时间、处所、原因等关系的词,例如“于”、“在”、“从”等。

3.连词:连接词与词、句子与句子的词,例如“和”、“与”、“如果”等。

4.助词:帮助构成句子的语气、语调的词,例如“了”、“着”、“过”等。

5.语气词:表示语气的词,例如“啊”、“呢”、“吧”等。

以上只是对高中语文文言实词与虚词的简单总结,实际上文言文中的实词和虚词用法复杂多变,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和上下文进行理解。

为了更好地掌握这些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建议多阅读文言文作品,积累词汇和语感。

苏教版高中语文18个文言虚词练习(含答案-经典一目了然)

苏教版高中语文18个文言虚词练习(含答案-经典一目了然)

苏教版高中语文18个文言虚词练习(含答案-经典一目了然)文言虚词练习(一)于一解释句中“于”字的意义和用法①乃设九宾礼于庭。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前一个“于”)③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

④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

⑤业精于勤、荒于嬉。

⑥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⑦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⑧君幸于赵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⑨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⑩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⑴燕王欲结于君。

⑵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⑶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后一个“于”)二下列加点的“于”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A.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B.冰,水为之,而寒于水C.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D.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三、判断“于”在文中的意义。

“黄鸟1于飞,差池其羽”,何其美也。

然2于吾等,则久别矣。

自十年前偶见之,3于今已十载,未睹其姿。

今造林还草,生态渐复,黄鸟复见,其鸣之美则倍4于昔。

吾乡之美已闻5于四方。

世人皆欲老6于吾乡,此乃多人言7于我也,非吾杜撰耳。

8于是吾等畅饮抒怀,陶然醉9于是,不亦乐乎?文言虚词练习(二)与第1页一解释句中“与”字的意义和用法1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2唯求则非邦也与。

3蹇叔之子与师。

4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

5与尔三矢。

6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7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8始而相与,久而相信,卒而相亲。

9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10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

11一与一,谁能惧我?12吾平生知韩信为人,易与耳。

13君之谋过矣,君不与胜者而与不胜者,何故也?14季父不吾与,我起,先取季父矣。

15恐年岁之不吾与。

16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17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18当与秦相较。

19遂与之俱出。

20与战胜而得者。

21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22与风水相吞吐。

2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二下列加点的“与”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A.去时里正与裹头。

高中语文文言虚词与字用法

高中语文文言虚词与字用法

高中语文文言虚词与字用法高中语文课标中很明确地强调了文言文重要的地位,那么文言虚词“与”字有哪些用法呢?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文言虚词与字用法,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语文文言虚词与字用作介词1.跟,同或不翻译。

①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译文:沛公驻扎在霸上,未能同项羽相见。

②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译文:你的父亲回来,自然会跟你算帐!③刘备天下枭雄,与曹有隙。

(《赤壁之战》)译文:刘备是天下骁悍的雄杰,与曹操有仇2.比,和……比较。

①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我同城北徐公相比,谁漂亮?②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六国论》)译文:把秦国从别国的贿赂中得到的土地,跟它靠打胜仗夺得的土地相比较,前者实际上是后者的百倍。

高中语文文言虚词与字用作连词和,及。

①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勾践灭吴》)译文:但是(那些)有谋略的臣子和有用力的猛将,不能不(主义)收养和选择。

②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鸿门宴》)译文:派遣官兵去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它盗贼的进出和意外变故。

高中语文文言虚词与字用作语气助词语气助词,通“欤”①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译文:大王最大的欲望是什么呢?可以说给我听听吗?高中语文文言虚词与字用作动词1.给,给予,授予。

(实词)①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鸿门宴》)译文:玉斗一对,打算送给亚父范增。

③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伶官传序》)译文:给你三枝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愿望。

2.结交,交好,亲附。

①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译文:这是因为齐国亲附齐国而不帮助五国。

①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译文:借助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与自己结交的盟国,这是不明智的。

3.对付。

①胡虏易与耳。

4.参加,参与。

①骞叔之子与师。

(《骞叔哭师》)(读“”yǜ)5.赞许,同意。

高中语文18个文言虚词归纳

高中语文18个文言虚词归纳

18个文言虚词归纳,一篇全掌握!在文言文中,有实词和虚词之分。

虚词不像实词那样有固定单一的意思,在不同的语境往往有着不同的含义,这也就造成了识记的困难。

因此本文总结了常见的18个虚词,并给出了相应例句,可当做文言文虚词的背诵,亦可作为查阅之用。

按此顺序:而、何、乎、乃、其| 且、若、所、为、焉| 也、以、因、于、与| 则、者、之1、而1、连词:(1)转折关系。

(但、却)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2)修饰关系。

(位于状语和谓语之间)例:吾尝跂而望矣。

(3)假设关系。

(假如、如果,主谓之间)例:死而有知。

(4)并列关系。

(又、而且)例:蟹六跪而二螯。

(5)承接关系。

(于是、就)例:撞而破之。

(6)递进关系。

(并且、而且)例: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7)因果关系。

(因而、因此)例: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8)目的关系。

(来、用来)例: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2、代词:第二人称代词,译为“你的”。

例:某所,而母立于兹。

偶尔也做主语,译为“你”。

3、通假字:通“如”,译为“好像、如同”。

4、固定结构:(1)而已:放在句末,相当于“罢了”。

(2)而后:才、方才。

(3)既而:不久、一会儿。

▲注意:判断“修饰关系”和“承接关系”时,看前后两个动作发生的时间是否一致。

动作同时进行为修饰关系,动作有先后为承接关系。

2、何1、疑问代词:(1)作宾语,“什么、哪里”。

何+动词/介词构成动词/介词的宾语后置。

例:大王来何操?(2)作谓语,“为什么”。

后常与“哉、者、也”等连用,用于询问原因。

例:余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为之,何哉?(3)作定语,“什么”。

何+名词。

例:何人?何物?何时?何地?何事?(4)做主语,“什么”。

例:何谓阁子也?2、副词:(1)程度副词,“多么”。

何+形容词。

例:开国何茫然?(2)疑问副词,“怎么、为什么、何必”。

何+动词,位于句首。

例:何不按兵束甲。

3、固定结构:(1)何如:“怎么样、怎样”,等同于“奈何、若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文言虚词于用法
1.在,从,到
①乃设九宾礼于庭。

《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就在朝堂上设了九宾的礼节。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前一个“于”:从)(《劝学》)
译文: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的,但比蓼蓝更青。

④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译文:从小道逃走,把和氏璧送回到赵国。

2.“在……方面”“从……中”
①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

译文:楚国有的多余的土地,人口却不足。

3.由于
①业精于勤,荒于嬉。

(《进学解》)
译文:学业由于勤奋而精湛,由于贪玩而荒废。

4.向,对,对于。

①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
译文:请让我奉命去向孙将军求救。

②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赤壁之战》)
译文:鲁肃听说刘表已死,(便)对孙权说……
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师说》)
译文: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会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们自己呢,却以跟老师学习为耻辱。

5.被
①君幸于赵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您被赵王宠幸。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译文:我实在怕被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国。

③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屈原列传》)
译文:所以在内被郑秀迷惑,在外被张仪欺骗。

6.同“与”,可译为“与,跟,同”
①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译文:诸葛亮身高八尺,每每把自己跟管仲,乐毅。

②燕王欲结于君。

《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所以燕王想跟您结交。

7.比。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后一个“于”:比)(《劝学》)
译文: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的,但比蓼蓝更青。

④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报任安书》)
译文: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人死得比鸿毛还要轻。

8. 【于是】
(1).相当于“于+此”,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在这件事上,对于这种情况,从这等。

①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口技》)
译文:在这种情况下,客人们没有一个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
位。

②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捕蛇者说》
译文:我爷爷死在捕蛇抵赋这差事上,我父亲死在这差事上。

③于是余有叹焉。

(《游褒禅山记》)
译文:对于这种情况我有很深的感叹。

(2).连词,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代汉语“于是”相同。

①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

(《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于是秦王很不高兴,给赵王敲了一声瓦缶。

③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

(《触龙说赵太后》)
译文:于是就为长安君准备了一百辆车子,送他到齐国做人质。

9. 【见……于】表示被动。

①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译文:我将长久地被见过大世面、懂得大道理的人耻笑。

②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愚溪诗序》)
译文:现在这条小溪仅仅因为愚而被玷辱,是什么原因呢?
高中语文文言文考察要求
A.识记:指识别和记忆,是最基本的能力层级。

要求能识别和记忆语文基础知识、文化常识和名句名篇等。

B.理解:指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

要求能够领会并解释词语、句子、段落等意思。

C.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合,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
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层级。

要求能够筛选材料中的信息,分解剖析相关现象和问题,并予以归纳整合。

D.鉴赏评价: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表达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E.表达应用:指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运时,是以识记、典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表达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E.探究: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发现、有创见,是以识记,理解和分班综合为基础,在创新性思维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对A、B、C、D、E、F六个能力层级均可有不同难易程度的考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